当前位置:首页 - 往生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 (第三集)
往生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第三集)  1987/7  美国达拉斯  档名:06-001-0003

  我们这一次给大家介绍,时间很短,我们的重点是与经义会通,晓得它哪一首偈子是指经文的某一部分。另外一个著眼点,就是如何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能够用得上,学以致用,我们学了之后要有用处,这就没有白学了。

  偈文一共分成五个段落,也就是「五念门」,这是天亲菩萨修净土的方法。五念门第一首偈,我们刚才念的,这首偈就包括了三门,前面两句是礼拜,第三句是赞叹,第四句是发愿,他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发愿,这是第一首。第二首是天亲菩萨说明依经造论与佛陀的教学相应,就是他写的这篇文章是有根据的,是以净土三经为根据,不是随便说的,所以说文章它有依据。第三首一直到第二十三首,一共有二十一首偈,这是五门里面的「观察门」。他不说「观想」,他叫「观察」,意思是在我们生活当中,行住坐卧都能够观想,观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及菩萨海会。观察里面分成三部分:国土、佛、菩萨,观这三种的真实功德庄严。你能常常这样作观,你自己一定可以得到像佛菩萨一样的真实功德,将来决定得生,《楞严经》上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观想」这个方法有非常深奥的理论,这些理论佛在大乘经典里面说得很多,我们千万不要把它看轻了,不要以为这是我们在打妄想,决定不是的。就是世间人常讲,妄想也会成真!天天在想,事相上它就起变化,为什么?你要懂得一切法的本质你就了解了。宇宙人生这一切法从哪儿来的?佛在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是什么?识就是在想,识就是分别,分别就是想,不想就不分别了,想就有分别。所以宇宙万有从哪儿来的?想来的,想什么就变什么,这个奇怪得很。我们中国俗话也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中境界从哪来的?是你在打妄想打来的。除了佛与大菩萨之外,几乎统统都有想;真正到没有想,在大乘圆教,总到八地以上,八地叫不动地。由此可知,七地以前还有想。如其想六道轮回,为什么不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六道轮回是我们自己造的,西方极乐世界也是我们自己造的。我再说得浅一点,同修当中常常跟我说,烦恼很多,你如其想那些不如意的事情,为什么不想一点快乐的事情?你念头一改变,你的生活情趣就不一样,何必老想著那些不如意的事情?经上说得很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何必去搞这些虚妄的妄想!这个话很有道理。

  一切法里面唯有佛真实。在净土三经,《无量寿经》里面给我们说得太详细了,讲的三种真实。第一种「真实之际」,真实之际就是禅宗讲的真如本性,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就是见到本际。本际要拿现代哲学的术语来讲,就是宇宙人生的本体,叫本体论,佛法里面讲本体就是真实之际。这是《无量寿经》里面首先跟我们宣布的,这一部经就是真实之际。第二句讲「住真实慧」,谁住真实智慧?阿弥陀佛。我们依照这个经典理论、方法来修学,我们自己就是住真实慧。你看看从凡夫一下就把你提升到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这不可思议!这是慧。第三个是「惠以众生真实之利」,利益就是福报。这个经,智慧到了顶点,福报也大到了极处,就在这一个法门一部经里面我们圆圆满满统统得到了。用什么方法去得到?观察非常重要,这是第四门「观察」。在这个地方修,将来就能够成就,不但将来成就,现在得到的功德利益都不是我们想像当中所能够明了的。末后这一首,就是第二十四首,是「回向门」,所以它总共是五门。

  夏莲居老居士他晚年所编的《净修捷要》与《宝王三昧忏》就是根据这个意思而编的。我们今天希望这种修行方法能普遍,但是提倡这种修行方法如果不懂得「五念门」,你就无从下手。要懂得五念门,一定要去研究《往生论》,因为五念门是这个论里头提出来的。所以他在《净修捷要》缘起里面说得很清楚,他说「庚辰之岁」,那一年他生病,「病中发愿,敬集经文」,恭恭敬敬来会集经文。这里面还有祖师大德的教诲,就是编这两种忏,这两种忏根据经文,根据祖师大德对我们的教训。「作为简课」,简课就是《净修捷要》,目的是帮助初学,使自己与同修们都能够在三业之间得到感应,三业就是身、语、意,使我们三业能与佛菩萨相应。

  相应,显密都说,密宗里面尤其著重,密宗里面讲瑜伽,瑜伽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相应。什么叫相应?简单的说,我们自己的心像佛心,跟佛的心就相应了。佛是怎么存心,我也怎么存心,佛怎么用心,我也怎么用心,心相应了。佛怎样说话,我也怎样说话,我们语就相应了。佛是什么样的行持,我们也跟佛一样的行持,我们的身就跟佛相应了。这叫身、语、意三业相应。跟佛的身、语、意都一样了,自自然然不知不觉你就成佛了,这叫相应。所以《无量寿经》里面,也特别教给我们要修相应的法门。

  因此,《净修捷要》就包括礼拜、赞叹、观察、作愿、回向,这五种统统包括在里面,包括在一拜当中。它总共是三十二拜,每一拜里面五门具足,这个很难得。三十二拜的观察,几乎把净土三经等於说在三十二拜当中又温习了一遍。当然它不是背诵经文,是把三经的义趣我们在心里面想过一次,就是观想了一遍。每一天早晨修一次,晚上修一次,等於三经早晨温习一遍,晚上又温习一遍,这个方法非常之好。在一拜当中,因为它有观想,你的妄念就不容易起来,如果在礼拜里面没有观想,礼拜还是会打妄想。所以他加上观想,晓得凡夫妄想不容易断,与其妄想不如想经里面的教训、境界,这个用意很好。这个方法容易叫修行的人得到正念,所以是正念现前。总共三十二拜,需要的时间不长,时间很短,所以发愿提供给同修们做参考,希望这个方法能够普遍利益一切同伦,就是志同道合者。

  刚才说过,佛经的偈子虽然与中国的诗歌非常相似,实际上有不同的地方。哪些地方不同?在中国诗歌里面,或者我们讲五言诗、七言诗,这是律诗、古诗,我们都能够发现到,一个完整的句子里是讲一桩事情,要说一句里面讲几桩事情,是很少看到的,但佛经偈子里往往是如此。譬如说偈颂,刚才我们用五言的方法念下去,实际上它的意思不是这样的。你看第一首里头,『世尊,我一心归命』,「我一心归命」是一个意思,『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是一个意思,他把它分段了。所以它的意思,往往上面一句的后头几个字,跟下面一句的前面几个字连起来,是一个完整的意思。像这种情形,佛经的偈颂里常有,在我们中国诗词里不常有。他为了句子整齐起见,是五个字一句。

  「世尊」是佛的称号,简单的说,世是世间,世间包括天上人间,天上人间没有比佛更尊贵的,没有比佛更值得大众所尊敬的,所以称佛为世尊。这样说法还不够圆满。佛凭什么值得大家尊敬?我们要把所以然的道理搞明白。第一个,佛烦恼断尽了,佛没有烦恼,这一点我们比不上他。大乘经上给我们说得很明白,欲界的众生烦恼最重,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个不能细说,细说两个钟点讲不完,统统具足,欲界。色界天以上的,这是说学禅真正得到禅定的人,学教真正成就止观的人,他的烦恼轻,不像我们这么重。而且佛告诉我们,上二界没有瞋恚,看到不如意的事情,心里还不高兴,这不行!色界、无色界天去不了。因为初禅以上的人瞋恚心没有了,这我们自己要反省。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心里还不痛快,换句话说,你决定是欲界,色界天都没分,这还能出得了三界吗?色界有十八层天,无色界有四层天,六道里头往上去还有二十二层关,没法子,不能突破,这是要讲真实的功夫。

  佛与大菩萨这些烦恼统统断尽,智慧圆满,给诸位说,真实的智慧,佛在经上说,每个人都有。《华严经.出现品》佛给我们讲得最清楚、最明白,他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六道里面,从非非想天到阿鼻地狱这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不是佛,个个都是佛;他有如来智慧德相,个个都是佛。所以《华严》、《圆觉经》里面,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你本来是佛,本来具足智慧、德能。可是现在事实上我们是凡夫,我们本来是佛,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佛下面又说了,「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是把我们的病根一语道破,我们的病根就是会打妄想,就是有分别执著。这个把我们害惨了,使我们自己本来具足的智慧德能不能起作用,被障碍住,就是妄想执著障碍住了。妄想是什么?妄想是无明烦恼;执著就是见思、尘沙烦恼。或者在二障里面讲,妄想就是所知障,分别执著就是烦恼障,所知和烦恼把我们本有的智慧德能障碍住了,不能现前!佛二障破了,二障没有了,不但烦恼断尽,连习气也没有了,所以他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智慧统统现前。智慧不必求,障碍去了,它自然就透出来,这才称世尊。他真正能够利益一切众生,真正能够帮助我们,所以为人间天上所尊重。

  这个地方这个称呼是指「本师释迦牟尼佛」。我们从称呼上诸位要体会真实,我们称佛是称他做老师,称本师,他是我们根本的老师。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自称为三宝弟子,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我们要把佛菩萨当作我们老师来看待,这就没错了,你才真正能够得到佛法教学的利益。不能把他看作神明,看作神明就错了,那你对佛法完全不了解。佛法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学,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佛严格的讲是教育,是教学。正如同我们中国古代孔老夫子当年在世情形一样,不过孔老夫子教学的内容仅限於世间法。六道里头他只讲一道:人道,其他的他很少说,天道偶尔说一说,很少说。所以他的教育是一世的,也非常了不起!「始从胎教」,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母亲怀孕的时候就开始,到「慎终追远」,一世的教育,一生一世的教育。

  释迦牟尼佛的教育不仅是一生一世,给我们讲过去世,给我们讲未来世,所以佛的教育是三世的教育。给我们说明人有前生,人有后世,绝对不是只有这一世的,不是一生一世,这一点我们同修都能够理解。如果把这个意思扩大来讲,也可以说这个「世尊」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为什么?因为我们在三经里面都明显的看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不弘扬这个法门,没有一尊佛不讲净土三经。所以,这个世尊可以说成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

  天亲是菩萨,上一次跟诸位介绍过,他是四加行位的菩萨,这个地位相当之高,三贤位的顶头,初地之下,他再往上升一级就登地,就是初地菩萨。三贤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回向到十地这个当中有个四加行,他就是四加行位,仅次於初地,这样高的果位。登了地,《华严经》上讲得清楚,「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从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觉十一地,十一地我们一般说话说整数,零头就不要说了,所以说十地是个整数,实际上是十一地。这十一个位次统统都是念佛求生净土,这《华严经》上说的。因为到这个地位,他把宇宙人生一切的真相完全通达明了,诸佛如来的教法他也认识清楚了,这个时候他选修的法门当然是诸佛如来第一法门,第一法门就是念佛法门,所以登地以上统统修学这个法门。

  天亲菩萨知恩报德,体会到这个真实义之后,为了自行,为了化他,自行化他是真正报佛恩的表现。这才启白世尊,才在释迦牟尼佛面前提出他自己的心得报告与愿望,报告的内容就是这部论。同时他发愿求生净土,这个愿不是一个轻易之愿,不是小愿,这个愿是无比的大愿,为什么?一生成佛。还有什么愿比这个愿更大?没有!一生成佛是大事!唯恐自己做不到,要求佛神力加持,如果没有佛的神力加持,我们说这一生能成就,很难!这是真的。

  佛菩萨与众生的感应有四种,在此地附带跟诸位说一说。第一种,「显感显应」。我们求佛,我们自己很清楚我们要求佛,很明显,这是显,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佛应也很明显,你自己能够觉察得出来,这种感应就是显感显应。第二种是「显感冥应」。我们求佛菩萨,佛菩萨有没有应?有应。虽有应,我们不能觉察,即所谓冥冥当中保佑你,真的保佑你,你自己觉察不到,是真有感应。第三种感应是「冥感显应」。好像我并没有求佛菩萨,佛菩萨怎么就来了,我就见到了,有这种情形。那是你意识里面有求的愿,但是这个愿并不强烈,你自己不知道。这个愿必定是你多生多劫所修的善根现行,自己不晓得,佛就来应;我们感的人是冥感,佛应是显应。第四种是「冥感冥应」。这种情形很多。我们自己求愿不明显,我们自己不觉得,佛菩萨保佑我们,真保佑,我们也不知道觉察。生佛感应有这四种情形。因此这样的大事,我们不能不求感应,一定要求佛。这是他提出这篇报告的动机。

  下面说,「我一心归命」,我们先讲一心。修行密要就在於一心,也可以说,修行修什么行?就是修一心。通常我们在讲席当中,把修行的纲领依三归依说觉、正、净,觉则不迷,正就不邪,净就不染。但是,觉正净都从一心当中得到,如果你是二心,觉正净三个字决定没有。这三个字,或者是任何当中的一个字,或者两个字,或者三个统统具足,全都要一心。你看一心多重要!一心就是不二法门,《维摩经》上讲的不二法门,不二就是一,二就不一。

  本宗本经所主张的,《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净宗修什么?就是修一心不乱。你要知道这桩事情,认真去修一心不乱,没有一个不成就的。所以今天我们念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什么原因?修错了。口里虽然一天到晚念这句「阿弥陀佛」,心里头胡思乱想。他不知道,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叫你修一心的。不管你心里面起什么念头,心里一动念头,赶紧拉回来,拉到阿弥陀佛来,使你整个的心一天到晚只有一念,「阿弥陀佛」这一念,没有其他的第二念,这个叫做修一心。心净则土净,这叫修净土,也可以说是修净心,修清净心,心土不二,这叫修净土。这一句「阿弥陀佛」是这样子念法的。

  一面念佛,还一面打妄想,一面念佛,一面还想占别人便宜,这怎么行!决定不相应。你这个佛号不能断烦恼,不能恢复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智慧德能。所以这么好的一个方法,真的不是方法不好,方法好,一般人用错了,不会用。不会用,念这个佛也有点好处,口善,口里总是念阿弥陀佛,比骂人好多了。除这点小小的好处,真实利益得不到。所以大家一定要晓得这个佛怎么个念法,怎么个修法,是在起心动念之处。能够勇猛警觉提起这一句佛号,把你那个妄念打掉,这是修行的方法。

  所以不仅是净宗,一切大乘佛法,统统都是在修一心不乱。礼佛、念佛、愿生佛国、心心相续、没有妄想,没有杂念,这就行了。以前在此地也跟诸位同学提示过,觉明妙行菩萨告诉我们,念佛的人最忌讳的是夹杂,就是心不专。专,就是不夹杂,专一!真正求生西方的人,就是一部经一句佛号念到底。没到西方之前,专一,到了西方之后还专一,到西方见阿弥陀佛学什么?还学《无量寿经》,还念阿弥陀佛,你要是不改变,那你成佛就很快。

  这样行吗?印光大师知道我们怀疑,所以叫我们念《大势至圆通章》,把《大势至圆通章》附在四经之后,成为净土五经,理由就在此地。你看看大势至菩萨一开头,他与「五十二同伦」,就这一句话就把这个问题解答了。同伦是什么?同志,都是修念佛法门的人。五十二是指什么?是五十二个地位的菩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五十个位次,等觉、妙觉,妙觉就成佛。可见得他从初发心一直到成圆教的佛果,用什么方法?就用「执持名号」这一个方法,「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楞严经》给我们说得很明白。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就是一部经,一句名号,不需要任何东西来帮助。这个比什么都快速,任何一个法门没有这个法门快,没有这个法门圆满,所以这一句佛号的功德利益,我们总得要把它搞清楚。你要想把这一句名号的功德利益搞得清清楚楚,自己没有疑惑,这一部净土五经读本,你从头到尾至少要念一百遍。古人常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看个一两遍没有用,得不到利益。一百遍念下去之后,你自然就有体会,就不一样了,所以古人的东西要多读!

  《了凡四训》好,印光大师一生极力的提倡,我们也晓得好,为什么不得受用?不能够像袁了凡那样把整个命运都改变过来,真正在一生当中有求必应,求财得财,求富贵得富贵,求功名得功名。他命里头没有儿子,求儿子就得儿子,他的寿命短,只有五十几岁,求寿命,寿命也长了,他活到七十多岁,有求必应!为什么你念《了凡四训》,还是这样子这么辛苦?你念的遍数不够!如果你一天念三遍,继续不断的念上三百遍,你看不一样了。你就晓得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要怎么修,修随心所欲,有求必应,不是求不到的,是你不懂理论、方法,如理如法去求,没有一样求不到的。如果想取巧,每天在佛面前烧几枝香,磕几个头,供几支香蕉水果,就什么都求到了,这是骗人的,那是不如法!所以它有理论,它有方法,你懂理论、懂方法,有求必应。古圣先贤对得起我们,我们辜负了他们,这些典籍摆在面前,不肯去读,不肯认真去读,这是辜负古人。

  归命,一心归命就是礼拜门。归是归依,归依未必有归命,归命是一定有归依,归命是尽我的生命来归依。所以在归依里面,这个意义是第一殊胜,无比的殊胜,就是尽形寿归依的意思。这是真正礼拜,礼拜是恭敬,恭敬当中未必有归命,归命里面一定有恭敬。这个恭敬是从你本性自自然然流露出来的,性德之流露。归命谁?底下说了,「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这个句子要连到底下去看,这是一句,「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这一句也是赞叹门,像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是赞叹,念四个字,阿弥陀佛,也是赞叹,执持名号就是称赞如来。这就是称念佛的名号,「无碍光如来」就是阿弥陀佛,经上给我们说,「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所以称作无碍光如来,也称为无量光如来。经上一共讲十二光,这十二光都是阿弥陀佛的称号。

  实在我们在经典里面,经大家已经念得很熟了,都明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佛、菩萨,乃至於国土,一切万物都有光明,所以那个世界是光明世界。不仅光明,更殊胜的是寿命,寿命都是无量无边阿僧只劫。所以总合这个意思,梵语称阿弥陀。阿弥陀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总称号,所有一切依正庄严统统包括在其中,所以这一句是赞叹弥陀如来。如果将这个意思引伸,这一句是赞叹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也恰当,因为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一个不念阿弥陀如来的,没有一尊佛不讲《无量寿经》,不劝众生修学这个法门。在《无量寿经》跟小本《弥陀经》里面,我们都看到十方诸佛的赞叹,这是个很好的证据。

  末后这一句,作愿,他发愿,『愿生安乐国』;换句话说,天亲菩萨礼拜、赞叹、归命,为的是什么?为的就是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想到这儿去,想去亲近阿弥陀如来。阿弥陀佛在四十八愿里面第四十四愿到最后第四十八愿,一共有五愿,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可以看到。我们不要把五条一起念,一起念很麻烦,太长了,它大意说,「我作佛时,十方佛刹,诸菩萨众,闻我名已,悉皆逮得清净、解脱、普等三昧,诸深总持,住三摩地,至於成佛,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证离生法,获陀罗尼,清净欢喜,得平等住,修菩萨行,具足德本,应时不获一二三忍,於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者,不取正觉。」在第四十三品末后,他又说,「无量亿诸菩萨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门,尊重听闻,不生违背」,又说「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这都是《无量寿经》上经文,我们看了这些句子,心里面确实要有警觉。

  我们今天学佛,自己冷静想一想,有什么成就?年轻的时候不知道,狂妄,自以为是!年岁大的人不一样,弘一大师到了晚年,很感叹,说了两句话,「一事无成人已老,一文不值何消说」。到晚年,惭愧心真正生起来,觉得无论在哪方面都不如人。我们在旁边看,弘一大师的成就已经很了不起,他自己觉得我没有一样比得上人,这是真实的,一点都不错。十方世界这么许许多多的菩萨,想求愿往生净土,还有许多菩萨想听到这个法门,没有机会,我们今天这个机缘遇到了。遇到了,自己要是狂妄,不相信,不能死心塌地去接受,那真是这一生的机会当面错过。实在话,人要是真正体会到一文不值,一样都不如人,就会死心塌地念这一句阿弥陀佛。

  从前谛闲法师的念佛徒弟,念了三年,人家站著往生,他凭什么?就凭这一点,惭愧心。他是中年出家,四十多岁才出家,一生受苦受难,一个字不认识,什么也不会,真是不如人,没有一样能比得上别人。真正体会到自己在这个世间一文不值,所以就死心塌地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他念成功了。我们今天念佛念不成功,不得力,为什么?认为我比别人行,这些人都不如我!行在哪里?比不上谛闲法师那个徒弟。你行行看,将来你有本事站著往生吗?你有本事死了以后还能站三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