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共一集)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共一集)  早期  档名:05-003-0001

  今天继续为诸位介绍这本小册子最后的一篇,是《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一章是《楞严经》里面的一部分。我们要介绍这章的大意,首先我们要将《大佛顶首楞严经》这部经先做个简单的说明。

  佛经,我们知道在中文所翻译的,自从东汉以后一直到宋、元,元翻译数量已经不多了。在过去大德们将经典归纳、整编起来,称之为三藏经典,也就是经藏、律藏与论藏。三藏里面所含的分量,经论的部分大概有三千多部,要算算卷数,如果加上后人的注疏,总数是在数万卷之上,《楞严》是其中的一部,而且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这部经典在大乘佛法里,无论是学哪一宗、学哪个法门,可以说没有不读诵这部经典。尤其是古人在一切经里面常常用这句话来赞叹,所谓「开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由此可知,《楞严经》是开智慧的一部经典。全书在文字上并不算太多,大约有六万多字,与《法华经》相差不远。这部书的内容是探讨宇宙人生的根源,所以可以说是一部智慧的书,是一部哲学的书。它的好处确实是做到了符合我们古人的要求:简要详明,这是它做到了。

  经的题目我们在此地只能够略说。本经的题目比一般经典的题目在文字上说要长得多,它一共有二十个字,就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这二十个字是这部经完全的题目,题目里面有因有果,如来是证果的人,菩萨是修因的人。关於教义,可以说教法、理法、行法、果法它都包含,所以经虽然是不大,在义理上来说,已经将如来一代的教义全都含摄在其中,这是这部书的好处。除此之外,这部书的文字尤其是华美,古人将这部经的译文比美於《庄子》,这在文学里面讲是第一流、第一等的文章,所以古来读书人都愿意读诵《楞严经》。题不能够多说了。

  这个地方是简称,只称「大佛顶首楞严经」。「大佛顶」这三个字是赞叹的意思,大这一字不是大小的大,而是赞叹之意,所谓是「大矣哉」,是这个意思。除这个用大来赞叹之外,实在是找不到更适当的字来赞叹它。佛,这是三界之内最尊最贵、至高无上,果地上修证的人。顶是我们头顶,在我们一个人身分上,可以说是以头顶为最尊最贵。大佛顶这三个字是属於赞叹的,赞叹这部经就像是佛的头顶第一,可以说这种赞叹也是无以复加,赞叹到顶点。

  「首楞严」是印度话,翻译中国的意思是「一切事究竟坚固」。究竟什么样的事才是究竟坚固,永远的存在?这就是这部经里面所讲宇宙人生的真理,是永远不会变更的,永远常住的,所以称之为究竟坚固。在本经里面除了将宇宙人生的大道理跟我们说明了,而且还将宇宙的形成、演进也在这本书里面概略的说明,然后讲到修行的方面。所谓修行,我们拿一句粗浅的话来说,如同后人所讲的,天人合一、人神合一,这些境界都是一切人所向往的、所追求的,可是我们能不能做到?并不是不能做到,要紧的是它的理论、方法,我们必须要彻底的了解,然后如理如法的去修学,这个境界不是不可以达到的。

  讲到修学,在本经里面有二十五位的菩萨给我们做为一个修证的榜样,这就是著名的「二十五圆通章」。这章就是大势至菩萨他老人家给我们做个榜样,说出念佛这个法门。圆通,圆是圆满的意思,通是通达而没有障碍的意思。法门无量无边,而念佛这一章在一切法门里面可以说是最为殊胜、最为快捷,古人有所谓「下手易而成功高」,这是很难得的一个法门,我们能够遇到确实是值得庆幸。现在我们就按照经文,此地这章的经文不长,只有十二行半的文字,我们依著这个来略略的加以解释。

  【大势至法王子。】

  『势』是讲的威势,就是威德、势力。威德、势力从什么地方来的?并不是从武力上来的、从权谋上来的,这不是真正的势力。大的势力一定是从智慧里面得来的,所以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慧的德用,从这个地方建立的名号。

  在此地我们附带的做个简单的说明,佛教究竟是什么?在前面三篇我们也断断续续的介绍了一点,这篇是正式的佛教经典,所以我们必须要认识佛教史。佛教简单的讲是佛陀的教育,也就是释迦牟尼佛对於一切众生所施的教育。它教学的内容是以智慧、慈悲与善巧方便,做为教育的体、相、用。教育的目的是破除一切众生的迷惑,启发他的智慧,这样才能够达到离一切苦、得究竟乐的目标。它的方法是用戒定慧、闻思修来达到破迷开悟;以五戒十善、慈悲喜舍、禅定的智慧,来达到离苦得乐之事修。所以它是人间最圆满的、最究竟的、最理想的教学,我们要能够得到、接受这种的教学,我们的迷障必然能够消除,我们的智慧一定可以开启。离苦得乐并非是理想而是事实,我们确定可以能够真正的获得。

  佛,这是指果地上的人,也就是说他的迷障完全断除,他的智慧圆满的透出来。菩萨是在因地里面的学人,换句话说,就是正如同在校的学生,他的学业还没有圆满,这个时候我们就他叫做菩萨。菩萨两个字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有情,也就是说觉悟的有情众生。谁能在人生当中有了觉悟,他就可以称为菩萨,觉悟圆满了就可以称为佛。佛又称为法王,王是自在的意思,法是指一切法,在一切法里面他得到了大自在,所谓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就叫做法王。菩萨是佛的弟子,佛为法王,所以菩萨也称为『法王子』,这就是此地称「大势至法王子」之由来。

  【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

  『同伦』是同类的,也就是志同道合,大家都发菩提心、都行菩萨道,而且都是用念佛这个法门、方法,来达到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目标。那么有多少人?此地讲『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此地「五十二」并不是指五十二个人,而是指「菩萨」里面有五十二个等级。正如同我们学校念书一样,有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菩萨地位一共是有五十二级,也就是说从一年级到五十二年级。所以它不是指人数而是指级数,这个级数是圆满的级数,换句话说,它就是包括了一切修念佛法门的菩萨,全都含摄在其中。在这个法会里面,这个菩萨是代表的身分。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这几句话是礼节。《礼记》里面有说「请业则起」,原来我们坐在座位上,答覆老师的话要站起来答覆,有疑问要请教也要站起来请教老师。所以从座位上起来之后,『顶礼佛足』,这在礼节里面是最敬礼,对老师致最敬礼是表尊师重道,这都是身业恭敬。『而白佛言』是语业恭敬,当然意业包括在其中,这是我们学生对老师的态度,三业恭敬。这就是师资道合,我们的智慧,我们的学术,我们的能力、技能才有所成就。

  今天我看到报纸上有一段报导,在联合报的第二版,蒋夫人赠言辅仁大学应届毕业生,报导的标题:「为得到智慧就要先沈著、反省,甚至吃苦」。文章里面特别告诉我们,智慧比知识更可贵。我们要辨别什么是智慧?什么叫做知识?所谓知识是一种常识,是一种才艺,是一种技能,这是时下一般年轻的学子一心一意在追求,而将智慧疏忽了。什么叫智慧?智慧简单的说是能够辨别正确的,圆满的辨别宇宙人生哪是真、哪是妄?哪些是正法、哪些是邪法?哪是是、哪是非?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利、什么是害?如果我们能够辨别真妄、邪正、是非、善恶、利害,这种能力就叫做智慧。唯有智慧才能够造福,才能够带给社会、国家一切众生幸福、和平,知识是做不到的。今天世界大乱,每个人都生活在恐怖、不安之中,其原因在知识过度的发展,而忽略智慧的追求,才产生这样严重的后果。这篇报导,我想读到的人一定是很多。由此可见,西方教育的没落,导致全人类不幸的后果。

  反过头来看,中国自古以来,我们的教育重视智慧的教育,至於知识向来是放在第二位的。从什么地方看?从我们教学的方法上就能够看出来。民国以来,我们教育制度是模仿西方人,这是我们民族的不幸,对於自己的文化丧失了自信心。看到外国人坚甲利兵,国家强盛,於是就有人主张应当把我们自己文化全部的推翻,全盘的西化。这种见解是肤浅,他决没有看到今天西方文化的没落,看到今天西方文化所带给人类不幸的后果。如果能看到这一层,再认真的反省一下,才晓得我们中国文化的可贵处。

  我们过去的教学,儿童从七、八岁就外傅上学,所读的圣贤经论,现在人看到这种教学方法,他不能够理解。他说小孩年岁那么小,读古圣先贤这样深的哲理,他哪里会懂?这是摧残儿童的身心,这种见解实在是太浅薄、太无知。

  我们古圣先贤顾虑得非常的长远,他懂得如何去教育一个人,去培养一个人才,去成就一个人,所以在儿童的时候教他读书,教他背诵,不须要他理解,目的何在?目的是在培养根本的智慧,在佛法里面叫做根本智,没有根本智就决定没有后得智。小孩从小就教他背诵经论,背诵还并不限於念到会背就算,那是没用的。因为聪明的儿童记忆力强,一、二百字的文章只要读二、三遍他就可以背了,所谓是强记,但是一、二日之后他就遗忘了。於是童蒙的教学重点并不在背诵,而是由老师认真负责督促学生读诵的遍数,在一般说总是以一百遍到二百遍为限;天赋稍微差一点的,有的时候要念到三百遍、四百遍。为什么要念这么多的遍数?遍数念得多能够达到终身不忘。到你成年之后,甚至於到老年,你在言谈、在解说,引经据典随手拈来,不必再到图书馆里面去翻参考书。他为什么会记得那么多?小时候下过背诵的功夫。

  所以背诵不但是熟记圣贤的格言、经论,同时从小培养一个健全的心理,这在佛法里面称之为定功。因为背诵经文时决不会去胡思乱想,不会去想东想西,心是定下来的,心能够定下来,一举一动自然就合乎规矩。所以中国在过去小学的教育是著重在根本智,到了十二、三岁之后,智慧开了,这个时候再把童年所背诵的经论一一提出来讲解、研究、讨论,这就进入第二个阶段,讲学的阶段。讲学是很有情趣的,可以说是教育真正达到了最高艺术的境界。因为学生与老师都将主要的教材背诵在脑海里,记忆得很熟,所以讲学时用不著拘束在课堂里,学生与老师可以携带著美酒、好茶,携带著菜肴,在山林、树下、水边,一面游览观光大自然的风光,一面讨论著学术,这种的教学在现代实在是看不到。所以读书是一桩乐事,是人生里面最富有情趣之事,读书不是一桩苦事。朱夫子有「四时读书乐」之作,这不是我们这一代的学生们所能够体会得到的。由此可知,师资之道是多么的重要!

  欧阳竟无以往在支那内学院院训里面说出人生三大本,第一是天地,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天地是我们的大根大本,因此我们要敬天地。第二是父母,我们的身体得自於父母,父母对我们生育之恩,所以我们要孝顺父母。第三,我们的智慧、我们的知识得自於老师的传授,所以我们要尊师重道。这是人生三大根。换句话说,一切的教学都不能够离开这个大根大本。而在大乘佛法里面只有一个根本,这一个根本就是老师。佛法里面,我们除了身命之外,我们有更可贵的法身慧命,法身慧命得自於善知识、佛教的老师。菩提涅盘也不是天地亲师所能够帮得上忙,这也要依靠佛菩萨。佛菩萨、善知识是我们智慧教育的老师,自在解脱也是得自於善知识,所以在佛门里面最尊最贵的是师道。

  佛门这样的重视师道是有它很深的道理存在,因为没有师,我们怎么知道孝亲?我们之所以知道孝亲,我们能行孝,我们能尽孝,都必须要归功於老师的教导,这是师道真正的成就,师道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所以古人,父母教儿女尊师重道,老师教学生孝亲报恩,亲师互相的配合,才能为国家、为社会造就第一等的人才。这是我们从前的教育,是个懂得根本的教育,从根本做起的教育,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社会才能达到礼义之邦,才能够有安和乐利。「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种意识今天有几个人认识?有几个人能体会到?这些说起来,因素当然是相当的复杂,可是我们要想达到恢复中华文化,复兴中华民族,达到建国、复国的目标,是必须要在这方面深切仔细的去想想。

  大乘佛法教学的宗旨、目标与方法,都是非常的殊胜,我们千万不要以为佛教的经典太深了,於是将人间第一等的教育、第一流的哲学舍弃而不顾,这是多么的愚痴!多么的可惜!文字如果说艰深,这种说法实在是太笼统,也太轻率。民国初年,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就能够写得出很好的文言文,那时候他们的年龄也不过十二、三岁。十二、三岁能够写得出很好的文言文,现在大学中文系的学生都比不上,原因何在?人家是念过几年文言文,真正下了功夫。我们看看今天中文系的学生,中文系毕业了,恐怕连五篇的古文都不能背诵,这简直是大笑话。如果是在民国初年,私塾里面的学生跟著老师念了一个学期,一个学期大概是四个月,最低限度他也能够熟背二十篇古文,他的程度比我们现在中文系的程度要高出得太多了,所以今天学术的衰落实在是不读书之过。

  学问之道决不是在讲堂里有几个名教授、好老师,把课文详细的讲解一遍就算完了,必须要认真的背诵,要熟记、深思才能够开悟,悟了以后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受用。今天有几个人肯去背诵?在过去,《论语》、四书五经是必须背诵的共同科目,哪个读书人不能背四书五经?所以他在德行上、在学术上都有点基础,以这点基础,如果他继续努力不断的深造,当然他会有成就。很可惜,今天背书的风尚被遗忘,没有人再提倡,没有人再这样去苦学,何况又有个错误的观念,认为那是古老的典籍,早就落伍了。哪里晓得所以称之为经典,它里面的原理原则决定是超越时间、超越空间,所谓是万古常新,儒家的经论、道家的经论、佛学的经论都是这种性质,这个里面有无量的智慧,超越世间一切宗教、一切学术的智慧,如果我们对它不认识,对它发生误会,这是莫大的损失。

  身为佛弟子,无论在家、出家,在目前我们第一个任务就是要将一切众生对於佛教的误会解释清楚。能够叫一切众生对於佛教重新的评估它的价值,真正的认识它,然后自然能够接受、信奉、修学、弘扬,来达到利益一切众生的目标。这是从教学上说了这些话,当然也是经论里面所包括的。看到是题外,实际上与题目并不远离。经论里面像弟子事师这些礼节,我们常常看到,由此可知,佛菩萨对我们不但有恳切的言教,而且在生活当中待人处事,甚至於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在在处处都表演给我们看。这是属於教学的艺术化,教学的生活化,教学的实用化,在在处处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看下面经文说: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

  在这段里面,这是大势至菩萨正式的答覆如来所问,而以身做证。首先总说明佛出世的情形,『我忆往昔』,「我」是大势至菩萨的自称,「往昔」是指过去世,而不是指现在。『有佛出世』,「佛」这个字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是大智大觉。佛教就是大智大觉之教育,佛法就是大智大觉的方法,这里面决定没有迷信,所以凡是说佛教是迷信,谁迷?正是他自己迷惑。对於佛陀这个字的意义他都不明白,这不是迷是什么?佛出现在世间,就是佛陀的教化流传在世间,过去时劫久远。佛号『无量光』,「光」是代表光明,也就是智慧,在佛教里面常常是以光明来代表智慧,「无量光」就是无量的智慧,这是佛的名号。

  从无量光佛以后,继续有十二位如来『相继一劫』,这一劫里面当然是非常的殊胜,因为这一劫之中有十二尊佛出现在世间。『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日月」是我们世人所见到的发光体里面最殊胜的,光明最大。佛的智慧光明实在是太大,我们用比喻上说超过了日月的光明。这十二位如来,在此地并没有把名号一位一位的列出来,虽然本经里面没有,可是在《大弥陀经》里面有,这十二位佛的名号是说得清清楚楚,「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难称光佛、超日月光佛」。这十二位佛名号里面有个相同之处,都称之为光,可以说这是十二位光佛。在此地我们不必将十二位佛的名号一一来介绍,要是一一介绍,费的时间很长,诸位可以参考《大弥陀经》,可以参考注疏来看。

  在这个地方要说明的,为什么用十二?十二代表什么意思?在古代我们中国人所使用时间的单位,一日十二时,是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排列的,一时等於现在的两时。现在我们使用的时间单位是取外国人的,因为二十四小时的单位使用法已经遍及到全世界,为世界各国所通行的,我们也用了这个制度。所以我们称为小时,小时比中国原来所使用的时辰要小,我们从前是十二时,现在变成二十四时,我们称为二十四小时。十二如来代表的十二时,换句话说,我们必须要十二时都居在智慧光明之中。不能说是十二时里面,我们有个十时觉悟就可以了,两时的迷惑没有什么关系,这样想法就大错特错。我们要求圆满的智慧,圆满的觉悟,在在处处我们舍离颠倒妄想、迷惑,我们自己才能够真正达到自在如意,才能够给家庭、给社会、给国家、给一切众生带来幸福美满。所以这十二尊佛有他的意义在。下面这是修学的法门,这个法门非常的微妙。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在佛法里面,一些年轻的朋友们,接触佛法之后,知道佛法的学问博大精深,佛法的方法精密周延,向往羡慕之心油然而生。可是世俗的陋见他不能够完全的摒除,凡是对於说理精妙的经典,他是爱不释手;至於讲到念佛法门的经典,不屑一顾。他以为念佛这个法门是老太婆教,大概是释迦牟尼佛怜悯那些年老、愚痴、不认识字的人,教他念佛,给他一点安慰而已,这是很大的错误观念。正如同我们对於儿童读经,这种错误观念是相同的。儿童虽然是童稚无知,这个时候读经,刚才讲的,求根本智。念佛法门的目的也是求根本智,如果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你才晓得佛法的殊胜,佛法之不可思议,方法的善巧,不是我们凡夫俗子所能够理解的。念佛法门不但是释迦牟尼佛提倡的,佛在经论上告诉我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不提倡念佛法门的。

  在释迦一代时教当中,最早的这是《华严经》,《华严经》里面德云比丘首创念佛法门,这是在经典里面最初看到专门以念佛法门自行化他,一直到释迦晚年,法华、涅盘会上还是提倡念佛法门。一切经里面专讲念佛法门的有三经一论,附带说念佛法门的那就太多了,不胜枚举。《楞严》这章里面是专讲念佛法门,所以我们对於念佛要正视它,对於这个法门不要发生了误会,这个法门里面功德之殊胜,在一切法门都比不上。诸位将来深入大经大论,再有个几年修证的体验,你才能够发现诸佛菩萨所传的这个法门真正是不可思议。这个法门又称之为门余大道,八万四千法门之外的一个特别法门,下手容易成功高。

  念佛种类繁多,一般可以归结到四大类,第一叫「实相念佛」,第二叫「观像念佛」,观佛菩萨的形像,将佛像印在我们八识心田。第三种叫「观想念佛」,根据《十六观经》的理论与方法来修学。第四种叫「持名念佛」,持名念佛是四种念佛法门里面最方便、最容易的,也是成就最殊胜的。这个法门是以小本《阿弥陀经》为主。小本《弥陀经》经文虽然不长,可是其中所含的义理,可以说将世尊一代时教的大道理都圆摄在其中。流传到今天,在注解里面,我们可以读到莲池大师的《疏钞》,博大精深。还有莲池大师的弟子,古德法师,这是当年亲自听到莲池大师讲《弥陀经》的人,他将《疏钞》又加以注解,叫做《疏钞演义》,在《卍续藏经》里面还保存在。我早年学佛得到一部木刻的版本,所以往年我讲《弥陀疏钞》的时候,依据《演义》来给同修们介绍这部经的大义。过去曾经讲过一遍,是每周讲一次一个半小时,我记得讲了四年圆满,其中好像有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是一个星期讲两次。

  今年又有不少的同修来找我,希望将《弥陀经疏钞》再讲,我听了也非常的欢喜,因为念佛法门确实值得我们特别去弘扬,所以我就满口答应。我们在信阳街李月碧讲堂启讲,一个星期讲三次,预定三年圆满。同时最近有陈居士她们姊妹三人发心,将《疏钞》以及《疏钞演义》印成单行本,一千部流通。这种因缘都是非常的殊胜,非常的难得,象徵著我们国家国运昌隆,象徵著台湾这个地区人人都肯培福、都肯修福、都肯造福,这种发心实在是非常的殊胜,非常的难得。下面经文这是对於解释,先说修因,然后再说证果,修因这段里面先从比喻上说: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异。】

  这段是以二人喻,先是「单忆有离」。『有人』,这是比喻佛与众生这两个人。「一专忆者」,这是比喻佛念众生。佛念众生犹如,后头有母子之喻,那个比喻就比较更亲切了,我们到底下再说。佛忆念众生是不间断的,可是我们众生念佛是『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不像佛对众生那样的专,因此感应的力量就相当的薄弱。如果众生念佛要像佛念众生一样的恳切,感应道交就非常的显著。『一人专忘』,这是指众生,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所以「若逢不逢,或见非见」。假如两个人都相忆,佛念众生,众生也念佛,心心相印,『二忆念深』,这样一来,『从生至生』,这就是生生世世心电之交感永不中断,这个当然是感应道交的。这是比喻众生与佛不相违远,正如同形之於影,不相乖违,感应道交。

  说到佛专忆众生,这里头有两个意思。第一个,佛有大悲愿故。譬如我们学佛的人,哪个人没有发过四弘誓愿?不过我们所讲发四弘誓愿,实在是将别人发愿的誓词,我们拿来念一遍而已,是不是从我们内心里面真正发出来的?那是另当别论。可是诸佛菩萨他们所发的心与愿是从真心里面发出来的,决不是口是心非。四弘誓愿里面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如果这个愿要是真心发出来,他度脱一切众生之心念念於怀,这就叫大悲愿故,所以佛念众生。第二,佛在因地行菩萨道的时候,自己修证的功夫尚未圆满,他都对众生念念不舍,何况成了佛之后?成了佛之后,智慧圆满了,德能具足。在过去行菩萨道的时候虽然想救度一切众生,可是智慧、能力还做不到,所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今天在佛地上智慧圆满,力量有了,当然更是要救护一切众生。

  这样说起来,佛既然是智慧、德能都圆满,我们现在在受罪,佛菩萨为什么不来救我们?这里面我们要懂得,佛菩萨的教导我们肯不肯接受?我们接受了之后,愿不愿意去奉行?如果我们愿意接受,乐意接受,我们肯去奉行,那跟诸位说,诸佛菩萨决定不舍弃我们,决定不会远离我们,正如同此地所讲的「二忆念深」。由此可知,感应道交的事情,问题确实是在我们自己这边,诸佛菩萨那边是绝对没有问题,这是我们自己要深深明了的,而后才会觉悟到所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个话是真实的,千真万确。下面一段是母子喻,这个比喻就更亲切了。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前面说的二人喻是泛指普通的朋友而说,关系不见得十分亲密。第二段的比喻以母子来比喻,这个关系最为亲切,使人起信。比喻里面也有两桩,第一是「单忆有离」。『十方如来』怜悯众生,怀念众生,就像一个慈母怀念他的子女一样。父母对於子女,不管子女是孝顺也好,不孝顺也好,甚至於大逆不道,做慈母的人只要她活一天,她心里面对她的子女就怀念一天。母亲的心、母亲的恩、母亲的爱,实在是太伟大、太真实了。我们能够将亲恩、将亲的爱,发扬光大爱护一切众生,这就是如来,这就是佛菩萨。

  第一个比喻,『若子逃逝,虽忆何为』。母亲怀念儿女,儿女不孝,远远离开她,置父母於不闻不问,这个样子「虽忆何为」,又有什么用处?这个意思就是说不能起感应道交的作用。后一段说『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做儿女的人也想念他的父母,如同父母想念儿女一样的深切,那么母子毕竟连心,一定有感应,『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在这段里说明必须相忆念深才能够生生不异,感应道交。

  过去齐国有位大行和尚,这位法师一生提倡念佛法门,弘扬净土大道,他告诉我们有四个字,第一是要信,对於圣教要深信不疑;第二要忆,忆就是念,我们信了以后要念佛,心里面佛号不能中断;第三,我们要做到称赞,在一切时、一切场所逢到人就要称赞三宝的功德,称赞佛菩萨的功德,佛菩萨的智慧,佛菩萨的德能,佛菩萨对於社会、国家、世界的贡献,要称赞这些;第四个字,要敬。「信忆称敬」,这四个字要是具足,我们在这个法门决定成就。印光大师一生教人老实念佛,怎样才叫老实?如果能够具足这四个字,可以说这是一个老实的念佛人。凡是老实念佛的人,没有不成就的,这是念佛最好的一个方法。引申的意思,佛是我们老师,对於我们的老师,对於社会的贤达,我们都要用这个态度,要相信他、要怀念他、要称赞他、要尊敬他,给社会做个榜样,做个典型,唯有如此,才能够将至善、至真、至美的圣贤教育普及一切。叫一切众生都能够接受这个教育,奉行这个教育,变化气质,人人都能够脱俗超凡入圣,我们这个世界就变成圣贤的国土,极乐世界,那是教化的功德达到极处。

  在此地我们通常讲念佛,都是以阿弥陀佛为主,念阿弥陀佛就是念一切诸佛,由此可知,念这部经也可以说念一切经,只要一心专念,千万不要疑惑。千经万论在教体上是通的,体就是理,理是一个,相、用则有无量的差别,无量差别之相,同一个理体,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们不要疑惑。

  哪部经的道理我们自己觉得懂得了,体会到,方法也明白了,我们就老实照著这个方法依教奉行,只要专心,有耐心、有恒心,时间久了一定开悟。由此可知,念佛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手段,它的目的是要达到一心,是要破除一切妄念。妄念没有了,心寂静了,宇宙人生的真理自然就悟出来。所以我们要开悟一定要有清净心,没有清净心是不能开悟的。怎么样叫我们清净心现前?念佛是最好的方法。我们在《地藏经》里面所看到的,婆罗门女之成就是用的念佛方法,光目女的成就也是用的念佛方法。可见得,如果我们要以最短的时间求最高的成就,除了念佛这个方法之外,实在没有别的路子可以能够走得通。禅与密都要相当的时间,唯有念佛快、迅速,而且非常的稳当,不至於有什么障碍、麻烦出来,这是它殊胜的地方。我们再看底下一段经文: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这个两句是法合。我们讲完了比喻之后,再回过头来说到我们这个法门。众生指的是『众生心』,『忆佛念佛』,由此可知,这个法门著重在心念。如果口念心不念,那不相应,那就没有用处。著重在心念,心口俱念,好。口念累了可以休息,佛号在心里面不要中断。忆叫忆持不忘,「忆佛念佛」,念是心里面有佛。念这一字,上面是今,下面是心,现在的心,现在心里面有佛,这叫做念。念在经论上常讲有事念、有理念,事念是事相上如理如法的去修、去做,就是以一念来摒除我们一切的妄念。我们心里面有佛号,一切妄念自然不生,这是教我们清净心,培养清净心,也就是养定的一种功夫,我们现在世俗人常讲养心,这是养心最好的方法。哪个方法?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养心的方法,但是以这个方法最善巧、最方便,人人可以做得到。

  我们善於养心,我们心清净,我们心自在。心清净,我们的身就清净;身清净,我们的环境就清净;心自在,我们的身就自在;身自在,我们境界就自在。这是从根本修学,从根本上破迷开悟,从根本上求离苦得乐。这里面有很深的哲理做依据,绝非浅知浅学的人能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佛在经上自己也说「唯佛与佛方能究竟」,换句话说,这个法门只有成了佛他才完全懂得。没有成佛以前,纵然是等觉菩萨,虽然对这个道理相信,他懂得,但是他还不能完全究竟。可见得它所依据的理实在是太深了,但是在事上讲好像是很浅显,实际上它并不浅显。

  『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是讲的果报。刚才说念有事念、有理念,因此念佛的功夫成就也有事一心、有理一心。像这些在此地也不必多说,诸位要想详细的知道,可以读《弥陀经疏钞》,或者是读《弥陀经要解》,乃至於《要解讲义》,都非常之好。大致上说,如果我们用心存念无有间断,这是事念,念到一心,我们叫做事一心。如果对於我们念的道理,知道所谓是四性不生,这个四性是讲的见闻觉知。见闻觉知包括了六识,眼耳鼻舌身意,眼见、耳闻,鼻舌身都是觉,意属於知,四性就是六根的根性。四性不生就证到一切法不生不灭,经上所讲的「无生法忍」,念佛念到这个境界当然是属於理一心不乱的境界,这也是念佛成就里面上乘的功夫,是最高的成就。我们再看下面的经文,这是讲到证果了。

  【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我们读了这三句才晓得这个法门的殊胜,才晓得我们先前所讲的,童子读经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去佛不远』,因为你心里面常常有佛,「去佛不远」。童子读圣贤书,背得很熟、很透,心里面常常有圣贤,他就与圣贤人不远。这是从小给他培养,教他接近圣贤、亲近圣贤,去圣贤不远,这是我们古圣先贤的教育。『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方便」是方法,不必用别的方法他就开悟,心开意解。古人也常讲,所谓是「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不必叫人讲演,也不必去请教别人,一千遍念了以后,自己就开悟,书里面所讲的道理恍然大悟。我们要问,为什么他会悟?熟透了,心定了。念书把心念定了,定里面就生慧,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智慧一现前,大彻大悟,所以悟一定是从定当中得到的。由此可知,背书是修定,念佛也是修定,不必求解它的意思,熟透了,意思自然就悟出来,像此地所讲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自自然然的悟出来。这些道理我们必须要明了,一定要认识,我们才能够成就自己,才能成就我们的儿女,才能成就下一代、一切众生;才能为自己造福,为家庭造福,为国家、为社会、为天下人造福,这是我们必须要明了的。末后菩萨还有个比喻,比喻得非常之好。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在过去科技没有今天这样的发达,所以古人用的香,当然有非常好的香料,可是在使用香里面,熏香是最普遍的一种。譬如说我们的衣服,衣服上要有香气,怎么样得来?现在人用香水喷洒在衣服上,既方便又简单,立刻喷上立刻就有香气,就能够发出来。古人没有这种方法,所以这个香用熏的。熏香当然要相当长久的时间,譬如一件衣服必须要熏上十几个钟点、二十几个钟点,衣服上才有香气;熏上个几分钟,这力量不够。菩萨在此地以这个比喻,因为熏香在印度、在中国,古时候都是很流行的。『如染香人』,就是身上熏的有香气的人,「染香人」身有香气。这个比喻,比喻上面,我们身敬佛,带了佛的气分。我们常常读圣贤书,不知不觉就染上圣贤的气分。我们心的动念、身体的作为,一定会不知不觉受了古圣先贤的影响,受佛菩萨的化育。敬佛的人就像佛,敬菩萨的人就像菩萨,敬圣人就像圣人,敬贤人就像贤人,这就好比是身有香气。

  后面就说出这个名称,『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意思是说如来法身的香光,庄严自心本觉如来,像《华严》里面所说的旃檀、沉水香等等,比喻菩提心香,所以在此地也以人天名香来比喻如来法身功德之香。说到这个地方,我们想到善财童子在五十三参里面参访鬻香长者,鬻香长者在《四十华严》里面是青莲花长者。这位长者他所表现的是一个商人,是卖香的,所以叫鬻香长者。在我们看起来,他是个做小买卖的,卖这些香料的这种商人,他是以这种的身分来行菩萨道,来教诫我们「香光庄严」的方法,所以长者讲发心念佛是香。《起信论》里面说,如世间衣服实在是没有香,如果以香来薰习,薰习时间长了则有香气。无明要薰习,无明这个薰法,实在没有净业,可是我们以真如内薰故,它有净业的作用。「无明染者,本觉心佛藏在无明壳也」,所以经论上常讲「在缠如来藏心」,又有所谓「出缠如来藏心」,凡夫是在缠的如来藏心,诸佛菩萨是出缠的如来藏心。缠就是缠绕、缠缚住。出缠就是心开意解的意思,所谓是心开成佛。这是说明念佛的功效,功效能够达到开悟,能够达到香光庄严,这是讲如来果地上的成就。末后这段是讲他自己的修行: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这他自己说明他是怎么成就的,怎样证得无生法忍,是因为用念佛这个心来修学,所以证入到无生法忍。『入』就是证,什么叫做证入?理与事合一,理事不二,理事一如,这叫做证。事就是理,理就是事,这是佛法里面讲的证果。大势至菩萨运用的方法就是运用念佛的方法,证得了宇宙人生理体之后,一证一切证,所谓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通常我们又讲悟有解悟跟证悟两种,在《楞严经》里面说,从三渐次到十信,这是讲解悟。《楞严》是圆顿的大教,所以从初住以上,这是圆教的菩萨,叫做证悟,在初住以前叫解悟。又所谓小圣悟三空,破人我的执著,这个通常也可以算作『无生忍』的境界。在此地当然是属於大乘菩萨的境界,而不是讲小乘人的境界,何况大势至菩萨是西方三圣之一,现在是在等觉菩萨的地位上。

  我们讲到三圣,三圣也是表法的,是以佛来代表法身理体,法身理体是无言无说,它是代表真理;菩萨是代表从真理上起作用,所以他有言说、有行为。所以以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而以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慧,在体用上这是两大纲领,一个是慧,一个是悲,这也就象徵佛法教学的两大纲领,智慧与慈悲。

  【今於此界。摄念佛人。归於净土。】

  这个一句是讲化他的作用,前面是自行,自行化他,这才是大乘菩萨法。『今於此界』,是指我们这个世界,现在菩萨在我们这个世界摄受一切念佛的同修,也就是说与大势至菩萨志同道合的人。志同道合所谓是气味相投,自然能够合在一起。菩萨的志愿是在净土,自己成就之后一定是发心去教化一切众生。我们与菩萨同智、同愿、同行,所以摄化是一种自然毫不勉强的。『归於净土』,「净土」有事有理,理上讲心净则土净。我们念佛成就一心之后,我们心清净了。刚才说了,身清净,境清净了,我们现前就居住在净土,这从理上说。从事上说,佛跟我们讲娑婆世界的西方,十万亿佛国土的那边有个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教化区,观音、势至都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助手,念佛人莫不以西方为皈依,这是从事上说的。理事圆融,理事是不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