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 (第二十三集) 1988/7 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 档名:05-001-0023
阿弥陀佛在我们中国应化,历史上记载得很清楚的有三个人,永明延寿大师是一个,善导大师是一个,国清寺的丰干和尚是一个,就是寒山、拾得、丰干,这是历史上记载得很清楚的。没有暴露身分,不知道的,我想可能还有很多,身分并没有暴露,我们不晓得是谁。永明大师的事迹,在《弥陀经要解亲闻记》里面,宝静法师写得很清楚,这段公案他记载得很清楚。《要解》的注解有两种,一个是圆瑛法师的,这在台湾流通得很广,《弥陀经要解讲义》。另外一个本子就是宝静法师的,天台宗的,在台湾也有流通,香港印得多,台湾我不晓得有没有翻印这个本子,香港印过好几版。就是《弥陀经要解亲闻记》,是宝静法师当年讲《弥陀经要解》的讲义。这两种注解都好,都值得看,如果研究《弥陀经要解》的,这两种注解都很好。圆瑛法师跟宝静法师可以说在近代法师当中都是很有成就的,宝静是谛闲法师的法子,谛闲法师的继承人,也是天台宗很有成就的一位法师。
根据记载里面说,怎么晓得他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永明延寿大师的事迹就很特殊,他年轻的时候是在政府机关里面服务,他的工作就是收税的,是在一个税务机关,大概做出纳的,管国家财税金钱,他管出纳。因此他手上过的钱就很方便,但是那是国库的钱。他常常就把这个钱拿去放生,把国库的钱监守自盗,他就拿去放生。以后钱愈花愈多,亏空就亏得数字很大,就被发现、被查出来了,查出来定罪是杀头、死刑,判了死刑。一调查这钱拿去干什么?他拿去放生去了,不是他乱花。所以就报到皇帝那里去了。皇帝一看,这个人很奇怪,拿钱放生去了,所以说死刑还是要判,看看他怕不怕死。在斩首的时候,就是行刑的时候,皇帝就暗中交代监斩官,看他临刑的时候有没有恐惧的颜色。如果他要怕,就杀掉算了,如果他面不改色,不怕,就不要杀他,把他交回来,来见我。监斩官把他送到刑场去的时候,他一点恐惧都没有,监斩官就问他,你怕不怕?不怕!他问你为什么不怕?他说我以一条命换千千万万的命,很值得,他说我不怕。於是乎监斩官马上就向皇帝报告,皇帝就赦免他的死刑,把他召回去。召回去问他想做什么?他说他想出家。皇帝就答应他,他说好,你出家我就做你的护法。国王护法,所以他成了国师。这是出家的因缘很特殊,这弥陀化身来的,感动得国王护法。
有一次就是国王想修福,修福就办了一个叫无遮大会。什么叫无遮大会?就是请出家人供斋,打斋,请出家人吃饭。无遮就是无条件的,只要是出家人,一律平等的都礼请,这叫无遮大会。像现在我们台湾好像是什么节日的时候,也有些地方供千僧斋,就是这个意思,打斋供众。当然这天国王做斋主,供斋请出家人来应供,当然是人很多,热闹非凡。座席里面当然也是有上座,这一定道理,虽然说平等,的确是平等,但是习惯上总是德高望重的长老推他来坐首席,这是一定道理的。就有几个长老大家都互相在谦让,彼此推让都不肯坐首席。这时候又来了一个和尚,穿得破破烂烂的,打了个赤脚,也没穿鞋子,看到大家推推让让,他就老实不客气跑到那个上位就坐下去了。国王看到心里很不痛快,但是佛门是平等的,也不能、不好说话。好了,这样大家就坐定了。
斋罢之后,国王就召见永明大师,向他请教,「我今天供僧,有没有圣贤人来应供」,有圣贤人来应供,他的福报就大了。永明大师说有。他说谁?定光古佛今天来应供。这个国王欢喜了,定光古佛是谁?他说就是坐在上位的那个,那个耳朵很大,大家不知道他是什么法师,就叫他做大耳朵和尚,他说就是那大耳朵和尚。国王这才晓得,刚才对他很轻慢,没有礼,坐在上位心里还不痛快,不晓得是定光古佛。於是乎就派人沿途打听,路上当然有人看到,他从哪里走了,就跟踪,派人去跟踪。结果他住在一个山上,一个山洞里面。那么找到了。找到,大家都晓得他是定光古佛,所以对他恭敬、礼拜、称赞。这定光佛说了一句话,这大耳和尚说,「弥陀饶舌」,把他的身分暴露了。说完「弥陀饶舌」,他就坐化、就圆寂了,身分一露,人马上就走了。
晓得身分,定光古佛已经圆寂了,这也无可奈何。听到他说这四个字,「弥陀饶舌」,那永明延寿是阿弥陀佛来的,不要紧,定光古佛去了,还有阿弥陀佛在世。回头再去报告国王,说永明延寿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国王欢喜,赶紧去拜阿弥陀佛。这对面有个人迎面来报信,跟国王几乎碰了一跤,匆匆忙忙来,国王问他什么事情?他来报告永明延寿大师圆寂了。两个人身分一暴露都走了。才晓得永明延寿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在我们中国古代的例子确实如此,身分不暴露,他在世间,身分一被人晓得,立刻就走了,这是真的,这个不是假的。如果身分暴露了还住在世间,这是假的,这不是真的,这骗人的。
现在我们在外国,常常有人说他是文殊菩萨再来的,他是什么佛再来,说了又不走,所以我觉得这个靠不住。他如果一说了马上就走,那是真的,那我也得要去拜一拜他。他说了不走,我根本理都不要去理他,那是假的,没有这个道理。像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丰干是阿弥陀佛,他们身分一露也走了,也找不到了。丰干失纵了,没下落了,找不到了。寒山、拾得是走到一个山上,这个山分开了,他们两个走到山里面去,山合起来,没有了。所以,佛菩萨应化在世间,的确像弥勒菩萨所讲的「时时示世人」,示现在世间,「世人不相识」,世间人不认识。佛菩萨常常在世间,世间人愚痴,不认识,到他要说出他的身分他就走了,你找也找不到他了。我们再看底下一段,九十二面第三行,这是用比喻来说明,「喻明」: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这个注解说「初二句,举喻」,举比喻。比什么?比在法上说,「身近佛身,心开佛心,合喻中,人沾染香,身亦有香」,这是解释前面两句。《钞》里面就说得详细一些了,「法上下」,法上就是前面「法上身近佛身」,解释这一段。「若直约法言」,要是直截了当就法上来说,「谓念佛名香,近佛身香,开佛心香」,都用香来做比喻。念佛的人这就香,与佛接近了就身香,心里面觉悟了那就是心香。下面说「鬻香长者所云」,这是善财童子参青莲花长者,鬻香长者是青莲花长者,他代表初回向。这个地位相当之高了,十回向里面第一初回向,鬻香长者代表的,他说「发心念佛香是也」。「喻中下」,这就是解释人沾染香,身亦有香,「起信云」,就是《大乘起信论》里面说,「如世间衣服,实无於香」。我们现代人方便,发明的有香水,衣服喷一点香水,马上就香了。古时候没有香水,那个香的衣服用什么法子?用薰,薰香。好香把它燃起来,衣服拿来薰,但是那个时间要长,差不多薰两、三天,薰了两、三天这个衣服穿起来就飘香了,衣服上有香味。古时候没有香水,用薰香的方法,现在不要那么麻烦,现在香水一喷就行了。所以,香是人人欢喜的。
「若人以香而熏习故,则有香气」,这是比喻在薰香,比喻念佛就像香一样,薰我们的自性,把念佛比喻作香。「无明染法,实无净业」,把无明就比作我们的衣服,确确实实它没有香,无明是染,的的确确它不净。可是念佛就好像香,长时间把它薰习,它自然就有香气。「但以真如而熏习故,则有净用」,可见得念佛与真如相应,长时间的念佛,一心执持名号就好比薰香一样,它起净的作用。底下说「无明染者,本觉心佛,藏在无明壳也」,这个可以念壳,也可以念「却」,就是蛋壳。无明好像是蛋壳,真如本性藏在里面,必须把蛋壳打破,我们真如本性就显现了。这统统是用比喻来说。
「彼论明在缠如来藏心」,这个「论明」,《论》里头说明白了。我们众生的心是在缠如来藏心,如来藏心就是真如本性,就是我们自己的自性,也就是叫佛性。为什么不能现前、不能起作用?是被无明盖覆住,所以不起作用。「彼论」就是讲的《起信论》,《起信论》上这样说法的。「今经」,就是本经,「喻出缠如来藏心」,把无明打破,如来藏超出了,出缠的如来藏心。「故云心开」,开悟了!离开了无明,本性是觉的,本觉,这个开悟就是讲本觉。「谓心开成佛」,禅家所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就是见真如本性,也就是此地讲的出缠如来藏心,这个叫成佛。
所以,佛法跟中国儒家教学都是著重在开悟,希望你自己本有的真实智慧往外面透,这个起作用,这是真正智慧。可是你的无明烦恼太重了,你的智慧就不能现前;要想智慧现前,一定要烦恼轻、智慧长,烦恼重的人不行。所以修行修什么?去烦恼障而已。智慧要不要修?不要修,本有的。古人用明镜做个比喻,镜子有光,但是镜子现在上面落了灰尘,照东西照不见。我们现在只要把灰尘擦掉,它的光自然现前了。般若智慧就好像镜子的光,无明烦恼像尘土,只要你把尘土去掉,你自性的光明就往外面透,你去一分尘垢透一分光明,去两分尘垢透两分光明。所以修行就是断烦恼,没有别的,烦恼断了,智慧德能统统现前。如果说我们学佛,我们不断烦恼,这个佛学得再好,是世间学问,不是佛法。为什么?烦恼习气没除,你自性的智慧德能不显,你所学的是世间法,我们常讲佛学,不是学佛。佛学跟学佛是两桩事情,完全不相同的两桩事情,绝对不能把佛学看作学佛。学佛是要断烦恼,明心见性的;佛学把佛教经典当一种学术来研究,烦恼习气根本就不能断除,所以结果完全不相同。因此,总是要以断烦恼、开悟为目标。
我们念佛也是如此,念佛人这一句佛号把烦恼伏住了,这叫功夫成片;这一句佛号能把烦恼念断,这叫事一心不乱;这一句佛号念到心开意解,念到开悟,这叫理一心不乱。你看都是不能越过断烦恼、开智慧这个原则,不管哪一宗、哪个法门都不离开这个原则,一定要断烦恼,一定要开智慧,这讲心开成佛。「以近佛故」,近佛的意思前面讲过了。「如身净成香,以涂香故」,这是一句。佛经里面香有很多种类,有烧香,像我们现在供佛这个香是烧香,必须点燃它才有香气;有涂香,涂香是涂在身上的,像香粉一类的,香末一类的,这可以涂身的,这一类就属於涂香。所以,佛法把香分作许多种。
「若依相宗立量」,相宗是法相唯识宗,相宗的说法,「应云,念佛是有法,佛心开,宗因云,去佛不远故,同喻如染香人」。相宗它是三断论法,有点像辨证法里面的正反合,也是一种逻辑推理的方法。这种方法拿现代的眼光来说,是属於纯粹的哲学,这是属於科学的方法论。这种方法用在佛学里面,中下阶段的佛法用得上,向上一著用不上了。所以因明、逻辑、辨证法,我们世间人对它很重视,佛法在初级、中级也很重视,高级的佛法不用它,高级的佛法超越了辨证、逻辑,这些方法统统用不上,这一点我们也要知道。否则的话,守住这个执著、界限,我们自己境界没有办法向上提升。禅宗里面向上一著,这些东西统统用不著了,超越了。所以相宗,在贤首、天台的判教,都把它判作大乘始教,这很有道理。到大乘终教、圆教、顿教用不著了,这个方法统统都没有用处。我们念佛法门,在教义上讲是终教、顿教、圆教,这就不是世间科学方法能够推理推得出来的。这一段是提供给我们做参考。
「香人是有法,身有香光庄严,宗因云,染香故,同喻如念佛」,这个意思前面都给诸位说过了,是把香比喻作念佛,强调念佛薰习的重要性。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给我们说出两句话,「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里头说出来的,这两句话跟佛所说的可以说是非常的接近。性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大家都一样的,佛说是平等的,九法界众生跟诸佛如来真如本性是一不是二,完全平等,本性是一样。为什么人有善恶?善恶是习性,不是本性,习相远,习性差别就很大。习性是什么?习就是薰习,所以孟子讲性善,荀子讲性恶,那都是讲的习性,不是本性。「人之初,性本善」,那是习性,不是本性,本性没有善恶,习性才成了善恶。但是这个善恶它就会造善恶业,有业它就有善恶果报,所以就变成了六道轮回,六道轮回这么来的。由此可知,习性重要,现在佛就用这个原理,让我们念佛培养佛的习性。我们养善性,善的习性,生三善道,恶的习性将来就受三恶道;现在我们念佛念成习性,六道轮回里头没有这一道,六道轮回里头没有佛道。尤其你念的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必定与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相应。根据这么一个道理,教给我们培养气分重要,就像染香人心有香气。
底下把名字说出来,这个名字是什么?就是这种修行的方法,每一个修行的方法它都有个名称,这个名称叫什么?叫『香光庄严』。「香光庄严」这是《楞严经》上「大势至圆通章」上说的,就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又叫做香光庄严。名字相同的,并不是说我们念佛三昧之外,还有个香光庄严,不是的,是一桩事情。香光庄严这是从比喻上说,亲近如来染有香气,是这个意思。它底下有解释,这个解释在九十三面倒数第五行第二句,「出名者」,这把名字说出来了,这就是解释「如来法身香光庄严自心本觉如来」,这是解释这一句。「出三昧名」,就是念佛三昧它的别名。「亦法门名也」,念佛法门就叫做香光庄严。我们看古来有些大德,他那个念佛堂上挂了一个匾额,「香光庄严」,你只要一看到这四个字,你就晓得他是修念佛法门的。还有的他房间里挂三个字「香光室」,这一定是修念佛法门的。还有寺庙里面称「香光寺」,你晓得它一定修净土的,因为它招牌挂的是净土法门的。所以可以用这些名称。
「如华严下,七十八云」,这七十八就是《华严经》第七十八卷,《华严经》一共有八十卷,七十八卷这个经上所说的。「如白旃檀,若以涂身,能除热恼,令得清凉」,这是很稀有的檀香,白色的檀香,非常的名贵,这个香能够避邪。如果把这个香磨成很细的香末,涂在身上能治病,中药里头可以当药用,能治病,能除热恼。人发高烧的时候,用这个东西可以能够治他,使他得到清凉。在此地是比喻,「菩提心香,能除贪恚痴等热恼,令其具足智慧清凉」,把白旃檀香比我们的菩提心香。菩提是觉,觉心,众生心迷,菩提心觉,菩萨心是觉而不迷。如果照蕅益大师的讲法,这个话讲得也是非常的真实,不但真实,我觉得比古人的讲法还要圆满、还要殊胜。诚心诚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我觉得蕅益大师这种讲法比古德解释菩提心圆满,意思圆满、清楚。这个菩提心是人人能发,不像古德所讲的那个菩提心,我们一般人发不出来。
你看《起信论》上讲的那个标准,我们一般人没有办法;蕅益大师讲的菩提心,我们人人可以发。有没有道理?真有道理,菩提心是大觉,真正觉悟,彻底觉悟。一个人要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真正觉悟,彻底觉悟,圆满的觉悟。为什么?他永离六道生死轮回,往生西方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这不是大觉,不是彻底觉悟,不是圆满觉悟,那是什么?所以他的话说得没错,比《起信论》上说得圆满。所以印光大师佩服到了极处。蕅益大师身分没有暴露,咱们不知道,不晓得什么人再来的。我们推想当中,他要不是古佛再来,不是阿弥陀佛再来的,那也是观音、势至之流,不是普通人,普通人说不出来。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这是我们晓得的,他都那么样的赞叹,说「古佛来注解这个经,也不能超过其上」。这是出自大势至菩萨之口,那你就可以想像得到,蕅益大师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真了不起,他那个《要解》九天写成的,九天写成这样伟大的著作,真正了不起,没有话说。
印光大师怎么晓得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现在《印光大师全集》里头有一部《印光大师永思集》,是纪念他的文章,那里头有一篇,那人的名字我忘掉了,是她说出来的。这个人好像是个初中的学生,是个女孩子,她不是学佛的,她说有一天晚上作了个梦,梦到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大家都晓得,不学佛的人也知道,「家家观世音」,哪个人不晓得白衣大士?都晓得。梦到观音菩萨穿著白衣服,跟那个画的像一样,就告诉她,说大势至菩萨在上海讲经,她是苏州人。她就很奇怪,就问那些念佛的人,你们佛教里头有没有什么一个大势至菩萨?很多人不知道。观音菩萨一些人都知道,名气很大,知名度很高,大势至菩萨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所以以后问问了好几个人,问到她有一个亲戚,是个念佛的,知道、晓得。她说大势至菩萨是西方三圣。然后她就告诉她说,她说大势至菩萨在上海讲经,你们晓不晓得?她说那是什么人?她曾经问过观音菩萨,她说那到底什么人?观音菩萨就告诉她「印光法师」,印光法师在那个时候也不很出名。所以她就晓得印光法师就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而且观世音菩萨告诉她,说他住世只有四年,四年以后他就走了,她跟他有缘,叫她赶快亲近他。
她大概是打听了好几个月,三、四个月的时间才问到,才有人告诉她,普陀山有个印光法师。所以她就打听,一打听正好印光法师在上海,就是做「护国息灾法会」,就是那个七天在讲开示。於是她非常欢喜,一家人都到印光法师那个地方去看老和尚,把她作梦经过的情形告诉印光法师。印光法师狠狠的把她骂了一顿,说没有这回事情,决定不许说。所以她就不敢讲了。果然没错,过了四年印光大师圆寂了。圆寂之后,她把她这个因缘统统写出来,告诉大家,大家才晓得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这是观音菩萨告诉一个念初中的小女孩,告诉她这个消息才透出来。与她梦中所讲的一点都没错,四年,印光大师圆寂。
所以佛菩萨在世间,真的世间人有苦难,佛菩萨常常应化在世间。我们只要诚心诚意去念佛,自自然然会感得佛菩萨「冥显加持」,冥是暗中加持你,显是明显,他以化身、以应身来加持你。化身是变化身,你见一次以后再见不到了。应身他是示现在世间,也住个几十年,像印光大师这算应身,这不是化身。像虚云老和尚朝五台山,见到的文吉,见了三次帮他忙,那是文殊菩萨化身。你苦难的时候他来了,你难关解除,他就不见了,来无踪,去无影,这是化身。像我上一次跟诸位讲的,周邦道夫人见到的地藏王菩萨,那也是化身,这变化身,他不是应身,应身跟我们人一样。
底下又说,「又如天上黑旃檀香,若烧一铢,普熏千界,菩提心香,一念功德,普熏法界」,这是真的。所以清净心不可思议,发愿往生的这个心更不可思议,比清净心还要殊胜。一个人真正发愿求生西方,给诸位说,诸佛菩萨有他心通,都知道,晓得你发的是真心,他要特别护念你,特别保护你。为什么?你发的心是成佛之心,他必定帮助你快速的成佛,这是多么的可贵,这是诸佛的本愿。佛就希望你成佛,你现在真的发心要成佛了,佛怎么不欢喜?佛怎么可能不护念?没有这个道理的。你那个心是假的,那就没办法了;你要是真的,诸佛欢喜,诸佛护念,比你心清净还要殊胜。所以这种心一发,这一念功德普薰法界,没错!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欢喜、都护念,都来加持,这是其他任何一个法门里面没有的。为什么?修其他法门,你要成佛要经历三大阿僧只劫,无量阿僧只劫,时间遥远;不像这个法门,这个法门你一生成就,无比的殊胜,无比的奇特。
所以如果说这个世间,台湾出现一个真正这种念佛的道场,这简直都不可思议,这个地方人福报太大了。没有福报,道场建不起来的;这是无比殊胜的大福报,这个道场才会出现,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福报要是不足,你想建立一个道场,必定因缘不足,它不会成就的。也就是「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这个地方念佛的人求生净土的心并不切,并不认真。如果真正心恳切,真正认真,有个五个人、十个人,这道场决定成就。如果因地不真,心不是真正恳切,真正想发愿在这个一生成佛,佛菩萨力量护持不到,那个道场建不起来。
像在我那时候刚出家没好久,差不多三十年前,新竹青草湖无上法师很发心,他在他的庙旁边建了一个念佛堂,建得很庄严。他那时候发心,只要人肯去念佛,每个月除了生活上供养,还给一百块钱零用钱。那时候一百块钱很大了。没人去,缘不足,没人去,他老人家一个人发这个心,好,没搞成功。就是在那个时候福德因缘不够,看看现在怎么样,有没有福报?有福报,好事情,没有福报,各人修各人的,这是唯一的一条道路。有福报共修,是这一个地方之福,国家之福,民族之福,也是世界一切众生的福报;如果真的没有这个福报,那也不必勉强,各人修各人的。
阿弥陀佛在我们中国应化,历史上记载得很清楚的有三个人,永明延寿大师是一个,善导大师是一个,国清寺的丰干和尚是一个,就是寒山、拾得、丰干,这是历史上记载得很清楚的。没有暴露身分,不知道的,我想可能还有很多,身分并没有暴露,我们不晓得是谁。永明大师的事迹,在《弥陀经要解亲闻记》里面,宝静法师写得很清楚,这段公案他记载得很清楚。《要解》的注解有两种,一个是圆瑛法师的,这在台湾流通得很广,《弥陀经要解讲义》。另外一个本子就是宝静法师的,天台宗的,在台湾也有流通,香港印得多,台湾我不晓得有没有翻印这个本子,香港印过好几版。就是《弥陀经要解亲闻记》,是宝静法师当年讲《弥陀经要解》的讲义。这两种注解都好,都值得看,如果研究《弥陀经要解》的,这两种注解都很好。圆瑛法师跟宝静法师可以说在近代法师当中都是很有成就的,宝静是谛闲法师的法子,谛闲法师的继承人,也是天台宗很有成就的一位法师。
根据记载里面说,怎么晓得他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永明延寿大师的事迹就很特殊,他年轻的时候是在政府机关里面服务,他的工作就是收税的,是在一个税务机关,大概做出纳的,管国家财税金钱,他管出纳。因此他手上过的钱就很方便,但是那是国库的钱。他常常就把这个钱拿去放生,把国库的钱监守自盗,他就拿去放生。以后钱愈花愈多,亏空就亏得数字很大,就被发现、被查出来了,查出来定罪是杀头、死刑,判了死刑。一调查这钱拿去干什么?他拿去放生去了,不是他乱花。所以就报到皇帝那里去了。皇帝一看,这个人很奇怪,拿钱放生去了,所以说死刑还是要判,看看他怕不怕死。在斩首的时候,就是行刑的时候,皇帝就暗中交代监斩官,看他临刑的时候有没有恐惧的颜色。如果他要怕,就杀掉算了,如果他面不改色,不怕,就不要杀他,把他交回来,来见我。监斩官把他送到刑场去的时候,他一点恐惧都没有,监斩官就问他,你怕不怕?不怕!他问你为什么不怕?他说我以一条命换千千万万的命,很值得,他说我不怕。於是乎监斩官马上就向皇帝报告,皇帝就赦免他的死刑,把他召回去。召回去问他想做什么?他说他想出家。皇帝就答应他,他说好,你出家我就做你的护法。国王护法,所以他成了国师。这是出家的因缘很特殊,这弥陀化身来的,感动得国王护法。
有一次就是国王想修福,修福就办了一个叫无遮大会。什么叫无遮大会?就是请出家人供斋,打斋,请出家人吃饭。无遮就是无条件的,只要是出家人,一律平等的都礼请,这叫无遮大会。像现在我们台湾好像是什么节日的时候,也有些地方供千僧斋,就是这个意思,打斋供众。当然这天国王做斋主,供斋请出家人来应供,当然是人很多,热闹非凡。座席里面当然也是有上座,这一定道理,虽然说平等,的确是平等,但是习惯上总是德高望重的长老推他来坐首席,这是一定道理的。就有几个长老大家都互相在谦让,彼此推让都不肯坐首席。这时候又来了一个和尚,穿得破破烂烂的,打了个赤脚,也没穿鞋子,看到大家推推让让,他就老实不客气跑到那个上位就坐下去了。国王看到心里很不痛快,但是佛门是平等的,也不能、不好说话。好了,这样大家就坐定了。
斋罢之后,国王就召见永明大师,向他请教,「我今天供僧,有没有圣贤人来应供」,有圣贤人来应供,他的福报就大了。永明大师说有。他说谁?定光古佛今天来应供。这个国王欢喜了,定光古佛是谁?他说就是坐在上位的那个,那个耳朵很大,大家不知道他是什么法师,就叫他做大耳朵和尚,他说就是那大耳朵和尚。国王这才晓得,刚才对他很轻慢,没有礼,坐在上位心里还不痛快,不晓得是定光古佛。於是乎就派人沿途打听,路上当然有人看到,他从哪里走了,就跟踪,派人去跟踪。结果他住在一个山上,一个山洞里面。那么找到了。找到,大家都晓得他是定光古佛,所以对他恭敬、礼拜、称赞。这定光佛说了一句话,这大耳和尚说,「弥陀饶舌」,把他的身分暴露了。说完「弥陀饶舌」,他就坐化、就圆寂了,身分一露,人马上就走了。
晓得身分,定光古佛已经圆寂了,这也无可奈何。听到他说这四个字,「弥陀饶舌」,那永明延寿是阿弥陀佛来的,不要紧,定光古佛去了,还有阿弥陀佛在世。回头再去报告国王,说永明延寿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国王欢喜,赶紧去拜阿弥陀佛。这对面有个人迎面来报信,跟国王几乎碰了一跤,匆匆忙忙来,国王问他什么事情?他来报告永明延寿大师圆寂了。两个人身分一暴露都走了。才晓得永明延寿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在我们中国古代的例子确实如此,身分不暴露,他在世间,身分一被人晓得,立刻就走了,这是真的,这个不是假的。如果身分暴露了还住在世间,这是假的,这不是真的,这骗人的。
现在我们在外国,常常有人说他是文殊菩萨再来的,他是什么佛再来,说了又不走,所以我觉得这个靠不住。他如果一说了马上就走,那是真的,那我也得要去拜一拜他。他说了不走,我根本理都不要去理他,那是假的,没有这个道理。像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丰干是阿弥陀佛,他们身分一露也走了,也找不到了。丰干失纵了,没下落了,找不到了。寒山、拾得是走到一个山上,这个山分开了,他们两个走到山里面去,山合起来,没有了。所以,佛菩萨应化在世间,的确像弥勒菩萨所讲的「时时示世人」,示现在世间,「世人不相识」,世间人不认识。佛菩萨常常在世间,世间人愚痴,不认识,到他要说出他的身分他就走了,你找也找不到他了。我们再看底下一段,九十二面第三行,这是用比喻来说明,「喻明」: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这个注解说「初二句,举喻」,举比喻。比什么?比在法上说,「身近佛身,心开佛心,合喻中,人沾染香,身亦有香」,这是解释前面两句。《钞》里面就说得详细一些了,「法上下」,法上就是前面「法上身近佛身」,解释这一段。「若直约法言」,要是直截了当就法上来说,「谓念佛名香,近佛身香,开佛心香」,都用香来做比喻。念佛的人这就香,与佛接近了就身香,心里面觉悟了那就是心香。下面说「鬻香长者所云」,这是善财童子参青莲花长者,鬻香长者是青莲花长者,他代表初回向。这个地位相当之高了,十回向里面第一初回向,鬻香长者代表的,他说「发心念佛香是也」。「喻中下」,这就是解释人沾染香,身亦有香,「起信云」,就是《大乘起信论》里面说,「如世间衣服,实无於香」。我们现代人方便,发明的有香水,衣服喷一点香水,马上就香了。古时候没有香水,那个香的衣服用什么法子?用薰,薰香。好香把它燃起来,衣服拿来薰,但是那个时间要长,差不多薰两、三天,薰了两、三天这个衣服穿起来就飘香了,衣服上有香味。古时候没有香水,用薰香的方法,现在不要那么麻烦,现在香水一喷就行了。所以,香是人人欢喜的。
「若人以香而熏习故,则有香气」,这是比喻在薰香,比喻念佛就像香一样,薰我们的自性,把念佛比喻作香。「无明染法,实无净业」,把无明就比作我们的衣服,确确实实它没有香,无明是染,的的确确它不净。可是念佛就好像香,长时间把它薰习,它自然就有香气。「但以真如而熏习故,则有净用」,可见得念佛与真如相应,长时间的念佛,一心执持名号就好比薰香一样,它起净的作用。底下说「无明染者,本觉心佛,藏在无明壳也」,这个可以念壳,也可以念「却」,就是蛋壳。无明好像是蛋壳,真如本性藏在里面,必须把蛋壳打破,我们真如本性就显现了。这统统是用比喻来说。
「彼论明在缠如来藏心」,这个「论明」,《论》里头说明白了。我们众生的心是在缠如来藏心,如来藏心就是真如本性,就是我们自己的自性,也就是叫佛性。为什么不能现前、不能起作用?是被无明盖覆住,所以不起作用。「彼论」就是讲的《起信论》,《起信论》上这样说法的。「今经」,就是本经,「喻出缠如来藏心」,把无明打破,如来藏超出了,出缠的如来藏心。「故云心开」,开悟了!离开了无明,本性是觉的,本觉,这个开悟就是讲本觉。「谓心开成佛」,禅家所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就是见真如本性,也就是此地讲的出缠如来藏心,这个叫成佛。
所以,佛法跟中国儒家教学都是著重在开悟,希望你自己本有的真实智慧往外面透,这个起作用,这是真正智慧。可是你的无明烦恼太重了,你的智慧就不能现前;要想智慧现前,一定要烦恼轻、智慧长,烦恼重的人不行。所以修行修什么?去烦恼障而已。智慧要不要修?不要修,本有的。古人用明镜做个比喻,镜子有光,但是镜子现在上面落了灰尘,照东西照不见。我们现在只要把灰尘擦掉,它的光自然现前了。般若智慧就好像镜子的光,无明烦恼像尘土,只要你把尘土去掉,你自性的光明就往外面透,你去一分尘垢透一分光明,去两分尘垢透两分光明。所以修行就是断烦恼,没有别的,烦恼断了,智慧德能统统现前。如果说我们学佛,我们不断烦恼,这个佛学得再好,是世间学问,不是佛法。为什么?烦恼习气没除,你自性的智慧德能不显,你所学的是世间法,我们常讲佛学,不是学佛。佛学跟学佛是两桩事情,完全不相同的两桩事情,绝对不能把佛学看作学佛。学佛是要断烦恼,明心见性的;佛学把佛教经典当一种学术来研究,烦恼习气根本就不能断除,所以结果完全不相同。因此,总是要以断烦恼、开悟为目标。
我们念佛也是如此,念佛人这一句佛号把烦恼伏住了,这叫功夫成片;这一句佛号能把烦恼念断,这叫事一心不乱;这一句佛号念到心开意解,念到开悟,这叫理一心不乱。你看都是不能越过断烦恼、开智慧这个原则,不管哪一宗、哪个法门都不离开这个原则,一定要断烦恼,一定要开智慧,这讲心开成佛。「以近佛故」,近佛的意思前面讲过了。「如身净成香,以涂香故」,这是一句。佛经里面香有很多种类,有烧香,像我们现在供佛这个香是烧香,必须点燃它才有香气;有涂香,涂香是涂在身上的,像香粉一类的,香末一类的,这可以涂身的,这一类就属於涂香。所以,佛法把香分作许多种。
「若依相宗立量」,相宗是法相唯识宗,相宗的说法,「应云,念佛是有法,佛心开,宗因云,去佛不远故,同喻如染香人」。相宗它是三断论法,有点像辨证法里面的正反合,也是一种逻辑推理的方法。这种方法拿现代的眼光来说,是属於纯粹的哲学,这是属於科学的方法论。这种方法用在佛学里面,中下阶段的佛法用得上,向上一著用不上了。所以因明、逻辑、辨证法,我们世间人对它很重视,佛法在初级、中级也很重视,高级的佛法不用它,高级的佛法超越了辨证、逻辑,这些方法统统用不上,这一点我们也要知道。否则的话,守住这个执著、界限,我们自己境界没有办法向上提升。禅宗里面向上一著,这些东西统统用不著了,超越了。所以相宗,在贤首、天台的判教,都把它判作大乘始教,这很有道理。到大乘终教、圆教、顿教用不著了,这个方法统统都没有用处。我们念佛法门,在教义上讲是终教、顿教、圆教,这就不是世间科学方法能够推理推得出来的。这一段是提供给我们做参考。
「香人是有法,身有香光庄严,宗因云,染香故,同喻如念佛」,这个意思前面都给诸位说过了,是把香比喻作念佛,强调念佛薰习的重要性。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给我们说出两句话,「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里头说出来的,这两句话跟佛所说的可以说是非常的接近。性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大家都一样的,佛说是平等的,九法界众生跟诸佛如来真如本性是一不是二,完全平等,本性是一样。为什么人有善恶?善恶是习性,不是本性,习相远,习性差别就很大。习性是什么?习就是薰习,所以孟子讲性善,荀子讲性恶,那都是讲的习性,不是本性。「人之初,性本善」,那是习性,不是本性,本性没有善恶,习性才成了善恶。但是这个善恶它就会造善恶业,有业它就有善恶果报,所以就变成了六道轮回,六道轮回这么来的。由此可知,习性重要,现在佛就用这个原理,让我们念佛培养佛的习性。我们养善性,善的习性,生三善道,恶的习性将来就受三恶道;现在我们念佛念成习性,六道轮回里头没有这一道,六道轮回里头没有佛道。尤其你念的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必定与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相应。根据这么一个道理,教给我们培养气分重要,就像染香人心有香气。
底下把名字说出来,这个名字是什么?就是这种修行的方法,每一个修行的方法它都有个名称,这个名称叫什么?叫『香光庄严』。「香光庄严」这是《楞严经》上「大势至圆通章」上说的,就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又叫做香光庄严。名字相同的,并不是说我们念佛三昧之外,还有个香光庄严,不是的,是一桩事情。香光庄严这是从比喻上说,亲近如来染有香气,是这个意思。它底下有解释,这个解释在九十三面倒数第五行第二句,「出名者」,这把名字说出来了,这就是解释「如来法身香光庄严自心本觉如来」,这是解释这一句。「出三昧名」,就是念佛三昧它的别名。「亦法门名也」,念佛法门就叫做香光庄严。我们看古来有些大德,他那个念佛堂上挂了一个匾额,「香光庄严」,你只要一看到这四个字,你就晓得他是修念佛法门的。还有的他房间里挂三个字「香光室」,这一定是修念佛法门的。还有寺庙里面称「香光寺」,你晓得它一定修净土的,因为它招牌挂的是净土法门的。所以可以用这些名称。
「如华严下,七十八云」,这七十八就是《华严经》第七十八卷,《华严经》一共有八十卷,七十八卷这个经上所说的。「如白旃檀,若以涂身,能除热恼,令得清凉」,这是很稀有的檀香,白色的檀香,非常的名贵,这个香能够避邪。如果把这个香磨成很细的香末,涂在身上能治病,中药里头可以当药用,能治病,能除热恼。人发高烧的时候,用这个东西可以能够治他,使他得到清凉。在此地是比喻,「菩提心香,能除贪恚痴等热恼,令其具足智慧清凉」,把白旃檀香比我们的菩提心香。菩提是觉,觉心,众生心迷,菩提心觉,菩萨心是觉而不迷。如果照蕅益大师的讲法,这个话讲得也是非常的真实,不但真实,我觉得比古人的讲法还要圆满、还要殊胜。诚心诚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我觉得蕅益大师这种讲法比古德解释菩提心圆满,意思圆满、清楚。这个菩提心是人人能发,不像古德所讲的那个菩提心,我们一般人发不出来。
你看《起信论》上讲的那个标准,我们一般人没有办法;蕅益大师讲的菩提心,我们人人可以发。有没有道理?真有道理,菩提心是大觉,真正觉悟,彻底觉悟。一个人要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真正觉悟,彻底觉悟,圆满的觉悟。为什么?他永离六道生死轮回,往生西方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这不是大觉,不是彻底觉悟,不是圆满觉悟,那是什么?所以他的话说得没错,比《起信论》上说得圆满。所以印光大师佩服到了极处。蕅益大师身分没有暴露,咱们不知道,不晓得什么人再来的。我们推想当中,他要不是古佛再来,不是阿弥陀佛再来的,那也是观音、势至之流,不是普通人,普通人说不出来。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这是我们晓得的,他都那么样的赞叹,说「古佛来注解这个经,也不能超过其上」。这是出自大势至菩萨之口,那你就可以想像得到,蕅益大师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真了不起,他那个《要解》九天写成的,九天写成这样伟大的著作,真正了不起,没有话说。
印光大师怎么晓得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现在《印光大师全集》里头有一部《印光大师永思集》,是纪念他的文章,那里头有一篇,那人的名字我忘掉了,是她说出来的。这个人好像是个初中的学生,是个女孩子,她不是学佛的,她说有一天晚上作了个梦,梦到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大家都晓得,不学佛的人也知道,「家家观世音」,哪个人不晓得白衣大士?都晓得。梦到观音菩萨穿著白衣服,跟那个画的像一样,就告诉她,说大势至菩萨在上海讲经,她是苏州人。她就很奇怪,就问那些念佛的人,你们佛教里头有没有什么一个大势至菩萨?很多人不知道。观音菩萨一些人都知道,名气很大,知名度很高,大势至菩萨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所以以后问问了好几个人,问到她有一个亲戚,是个念佛的,知道、晓得。她说大势至菩萨是西方三圣。然后她就告诉她说,她说大势至菩萨在上海讲经,你们晓不晓得?她说那是什么人?她曾经问过观音菩萨,她说那到底什么人?观音菩萨就告诉她「印光法师」,印光法师在那个时候也不很出名。所以她就晓得印光法师就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而且观世音菩萨告诉她,说他住世只有四年,四年以后他就走了,她跟他有缘,叫她赶快亲近他。
她大概是打听了好几个月,三、四个月的时间才问到,才有人告诉她,普陀山有个印光法师。所以她就打听,一打听正好印光法师在上海,就是做「护国息灾法会」,就是那个七天在讲开示。於是她非常欢喜,一家人都到印光法师那个地方去看老和尚,把她作梦经过的情形告诉印光法师。印光法师狠狠的把她骂了一顿,说没有这回事情,决定不许说。所以她就不敢讲了。果然没错,过了四年印光大师圆寂了。圆寂之后,她把她这个因缘统统写出来,告诉大家,大家才晓得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这是观音菩萨告诉一个念初中的小女孩,告诉她这个消息才透出来。与她梦中所讲的一点都没错,四年,印光大师圆寂。
所以佛菩萨在世间,真的世间人有苦难,佛菩萨常常应化在世间。我们只要诚心诚意去念佛,自自然然会感得佛菩萨「冥显加持」,冥是暗中加持你,显是明显,他以化身、以应身来加持你。化身是变化身,你见一次以后再见不到了。应身他是示现在世间,也住个几十年,像印光大师这算应身,这不是化身。像虚云老和尚朝五台山,见到的文吉,见了三次帮他忙,那是文殊菩萨化身。你苦难的时候他来了,你难关解除,他就不见了,来无踪,去无影,这是化身。像我上一次跟诸位讲的,周邦道夫人见到的地藏王菩萨,那也是化身,这变化身,他不是应身,应身跟我们人一样。
底下又说,「又如天上黑旃檀香,若烧一铢,普熏千界,菩提心香,一念功德,普熏法界」,这是真的。所以清净心不可思议,发愿往生的这个心更不可思议,比清净心还要殊胜。一个人真正发愿求生西方,给诸位说,诸佛菩萨有他心通,都知道,晓得你发的是真心,他要特别护念你,特别保护你。为什么?你发的心是成佛之心,他必定帮助你快速的成佛,这是多么的可贵,这是诸佛的本愿。佛就希望你成佛,你现在真的发心要成佛了,佛怎么不欢喜?佛怎么可能不护念?没有这个道理的。你那个心是假的,那就没办法了;你要是真的,诸佛欢喜,诸佛护念,比你心清净还要殊胜。所以这种心一发,这一念功德普薰法界,没错!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欢喜、都护念,都来加持,这是其他任何一个法门里面没有的。为什么?修其他法门,你要成佛要经历三大阿僧只劫,无量阿僧只劫,时间遥远;不像这个法门,这个法门你一生成就,无比的殊胜,无比的奇特。
所以如果说这个世间,台湾出现一个真正这种念佛的道场,这简直都不可思议,这个地方人福报太大了。没有福报,道场建不起来的;这是无比殊胜的大福报,这个道场才会出现,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福报要是不足,你想建立一个道场,必定因缘不足,它不会成就的。也就是「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这个地方念佛的人求生净土的心并不切,并不认真。如果真正心恳切,真正认真,有个五个人、十个人,这道场决定成就。如果因地不真,心不是真正恳切,真正想发愿在这个一生成佛,佛菩萨力量护持不到,那个道场建不起来。
像在我那时候刚出家没好久,差不多三十年前,新竹青草湖无上法师很发心,他在他的庙旁边建了一个念佛堂,建得很庄严。他那时候发心,只要人肯去念佛,每个月除了生活上供养,还给一百块钱零用钱。那时候一百块钱很大了。没人去,缘不足,没人去,他老人家一个人发这个心,好,没搞成功。就是在那个时候福德因缘不够,看看现在怎么样,有没有福报?有福报,好事情,没有福报,各人修各人的,这是唯一的一条道路。有福报共修,是这一个地方之福,国家之福,民族之福,也是世界一切众生的福报;如果真的没有这个福报,那也不必勉强,各人修各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