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 (第二十集) 1988/7 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 档名:05-001-0020
我们接著往下面看,「而云必定者,有二意,一感应道交,难思议故,谓信得即心是佛,专於事念,念相好佛,故见果报佛,来入我心中,经云,是心作佛,诸佛如来,来入一切众生想中」,这是第一个意思。所以念佛心里面一定要有佛,这个力量就非常之大,这里面它是定慧等修。如果我们单持一句名号,这个名号里头没有观想,只是这句阿弥陀佛念到底,诸位要晓得这是修念佛三昧,是修定,里头没有慧。必须要等定成就了,念佛三昧现前了,慧就开了,因定开慧。所以他一样成就的。如果我们在念佛里面有观想的话,这就是定慧等学,这个开智慧的速度快,得定也快。为什么?单持这句名号,有的时候还打妄想,我们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妄念渗透进来,这句佛号往往压不住妄念;如果说加上一点观想,那妄念就没有了,把念头就转了,它有这个好处。因此,持名不加观想可以,持名加上观想也可以,问题在各人,各人根性不相同。如果我们不需要加观想,就这句名号念到底;如果需要加观想,这个观想决定不能离开三经,离开三经那你叫打妄想,那不是观想。
观想,实在讲夏莲居老居士提示我们这个《净修捷要》是最好的方法,这个里面三十二拜,每一拜都有观想。而这个观想统统是依据经文的,他那个观想字字句句统统是经的原文,并不是他自己意思写的,他在序里头说过。所以希望我们修持的时候要虔诚、要恭敬,为什么?每个字都是经典的原文。他是把《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弥陀经》、《往生论》这四种里面精华提出来作为我们观想的依据,所以这个编得非常之好,很难得。我们要想修观,就是在修行里面有持名、有观想、有发愿、有回向统统具足,他的本子有这个好处,统统具足,很难得。所以我们首先把这个本子印出来流通,供养大众,希望藉著这个修持法,我们很快能够得到感应道交,能够真的像经上所讲的「必定见佛」。
第二个意思,「始本契合,法尔然故」。法尔是自自然然的,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比自自然然的意思还要圆满,所以称作法尔,本来就是如此。「谓信得即佛是心,专於理念,念本性佛,故於自心中,见法身佛现,经云,是心是佛,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此中不合佛念众生者,重在众生念佛故。」这后头特别加一个声明,著重在众生念佛,我们不讲佛念众生,佛念众生不必说,著重在感应道交,著重在我们念佛有感,佛来应,著重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念佛的时候,心里想佛,实在讲我们的相貌就变,就变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果想念佛在因地、佛在果德上修行度化一切众生的无量功德,我们心里常常想,不知不觉就像这个经底下所讲的「染香人」,不知不觉就染上这个气分。也就是说不知不觉我们从凡夫就变成佛了,并没有刻意我们要去作佛,不知不觉他就成了佛,不知不觉自己就作了佛,这是薰习。
佛教里面这个讲得很多,意义很深。实在讲我们儒家教学也重视这个,所谓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什么原因?薰习。所谓「习惯成自然,少成若天性」,年轻、少年时培养成习惯了,就好像天性一样。由此可知,过去世出世间的教学都重视薰习。在我们中国古时候,你看「孟母三迁」,为什么要搬三次家?看小孩染的那个习惯不好,不得已要搬家,选择一个风俗习惯好的地方,让小孩不知不觉的培养他良好的习性,这才能成为大圣大贤。所以,选择环境对我们修行是很有必要的。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就想,念佛的同修统统能够住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我们建立一个弥陀村,人数再多了就是弥陀城、弥陀市,这个里头统统都是念阿弥陀佛的,这才能培养这个气氛。我在全世界每个地方都提倡,希望那边同修大家能够把地买在一起,房子盖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先建立一个村庄,然后慢慢就形成一个市镇,这是可以做得到的。像我们台湾有很多新社区,真的全是佛教徒来住的话,这个社区就是佛教城。得要有人提倡。
我们在美国看到有很多独立的小城,它都是一个地方移民过来的,形成一种特殊的风格。像欧洲,在洛杉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丹麦城,那个小城全是丹麦的移民,风俗习惯统统是欧洲的。我们到那里去参观,就等於到欧洲、到丹麦一样。在美国这种样子很多,它能吸引观光客,为什么?它有它特殊的风格。所以念佛同修同样可以建立一个佛教的城市,我给他们建议,我说如果真的建立一个城,这个城的名字就叫做阿弥陀佛。这样阿弥陀佛这个名字就传到全世界,人家写信的时候写阿弥陀佛,这城的名字就叫阿弥陀佛,建弥陀城。这既是成就自己,也是弘法利生。所以我们心里有佛,的确就跟佛差不多。尽可能的尽心尽力把经里面的教训能够在我们这个世间实现一部分,现在利用近代这个科技不难做到,不困难。
我们讲座只剩下明天一天就圆满了,时间过得非常的快,课程剩下没有几个小时,那么也得把这个课程要讲完,如果细说,恐怕讲不完,我们提起重要地方来说。这段里面给我们讲过三身、十身,三身在七十八面倒数第四行,十身在七十八面倒数第一行,就是最后的这一行,出在《华严经》上,这里面统统都有,诸位可以做参考。前面跟大家讲的定中见佛、梦中见佛、报终见佛、花中见佛,这个注解在第八十面。八十一面有几句话比较上重要,我们特别提出来念一念,八十一面倒数第四行第三个字开始。「一生念佛,不生方者,念佛不精诚故,生疑不笃信故,无有往生愿故,不能断贪爱故」,这几句话很重要。这是说明什么?一生念佛到后来不能往生,什么原因?这是给我们讲了四个不能往生的大障碍,我们一定要痛戒,要把它断除,把这个障碍去掉。
念佛不精诚,这两个字都要注意,精是什么?精是不杂,你要掺杂就不精了,不精当然就不诚,诚就是老实,不诚就不老实了。所以老实念佛要精诚,专念;换句话说,我们只依净土五经一论,这就是精,五经一论以外的统统放下,不再去下功夫、去读诵,也不必去看了。看,总免不了受那些经论的影响,这对於我们念佛就造成了掺杂。所以其他的经论统统不看,都把它收起来,供养别人,别的不念佛的人,他有需要的我们供养他。虽然五经一论以外我们自己不修、不读、不看它,但是这一切经论是佛说的,我们要恭敬,我们要供养。印经,好的我们还是要印,流通送给别人去看去,因为有很多人他还不相信净土,他喜欢那些经典,好事!我们也印,也供养他们,也帮助他们。但是我们自己不修,我们自己专精五经一论,这是免除我们将来往生发生障碍,这个要紧!所以一定要提倡专修。
所以我们的道场只讲五经一论,除这个之外我们不讲。我们跟同学们寒暑假大专讲座,我们取材也是五经一论,《大势至圆通章》这是五经之一,上一次我们讲的《观无量寿佛经》,统统是五经之一,这是专精!我们要注意这一点,别的我们不搞了。如果我们为了弘扬这个法门,有的时候必须要参考一点其他的经典,这个可以的。如果自己修行,不要了,统统都不要了。为了弘扬净土,要参考一点其他的,为什么?我们才能够说服别人。否则的话,问起来你只晓得净土,其他之外你都不懂,人家也轻慢你、瞧不起你,他也不能相信。所以这里头是活的,不是死的。不为了弘扬佛法、讲经说法,我们就不要了,看都不看它,讲经说法也是参考必要的。
第二个障碍,生疑不笃信故。信心不坚固,对净土怀疑,所以到临命终时退心了,到临命终时不相信自己能往生,不相信佛来接引你,这糟了,这个障碍大了。所以为什么天天要读经?为什么天天要讲经?就是破除这个障碍。过去像印光大师那个道场,实在讲到了民国初年,中国道场只有两个,一个是印光大师的道场,一个是高明寺的禅宗,就剩两个道场。印光大师那个道场是专修念佛的,你看他章程里面所定的,他那个道场里面不讲经,定得很严,他的道场不给人剃度的,不传戒。所以到他那个道场,出家人去修的,都是别的地方剃了头、受了戒,到他那边去念佛的,他这个寺庙本身没有给人剃度的。所以真正是十方道场,不是子孙庙,任何人在他那个道场地位都是平等的。
老和尚(印光大师)一生不收出家徒弟,一生不传戒,不给人做传戒师,专门提倡念佛。他的道场不讲经,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不间断,一天二十四小时,二十四小时不间断。那人怎么受得了?他是分班的,分班日夜轮流,晚上是四个人一班轮流念。所以念佛堂里面的佛号声音永远不中断,这是念佛堂。四个人一班是当班,那是你一定要去念的,其余不当班的,你要是有精神就随喜,那个不受拘束的,当班的时候你一定要去。譬如说他规定一天要当班念四个钟点,四个钟点好像分两次,当班的时候你一定要念,你不能不参加,不当班的时候你可以随喜。所以他是用这个方法,非常之好,为什么?参加这个念佛堂都有信心。我们今天建念佛堂,为什么要提倡讲经?原因就是我们的信心还不够,必须要把经教逐步加强理解,断疑生信,这样才行。
我们希望等将来真正建立念佛堂,一天当然最理想的是能讲两次,上午讲一次讲一个半小时,晚上讲一次一个半小时,一天能讲两次,三个小时听经。如果能够有六个小时到八个小时的念佛,那就非常殊胜了,那这个道场是今天这个地球上第一道场,真的能够念六个钟点佛就不错了。六个钟点是规定的,不能缺少的,你自己再要多念那随你的意思,随你的便,当然是念得愈多愈好。这是道场之建立一定要解行相应,它有它独特的学风与道风。我们念佛这是道风,讲经是学风,有道、有学这才是个道场,诸佛护念,龙天拥护,这个道场才真正能够建立。所以,信心一定是从正解里面建立的,没有正确的理解,信心非常不容易建立。我们不要说在家的同修,出家的同修对这个法门都是犹疑不定,信是信了,信得不切。怎么晓得信得不切?因为他做得不认真,所以他信心不切;如果信心切,哪里要人勉励?不需要人家说话,他会尽心尽力去做。今天劝了他了,他决心还下不下去,就晓得他信心不够。
第三个障碍,无有往生愿故。为什么无有往生愿?对这个世界他有贪恋,他舍不得。口里说的我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真的到往生,不去了,不干了,不想去了,马上就退转。口里头说往生,心里头也想往生,但那不是真的,留恋这个世界。实在讲真正的原因是对於西方世界跟娑婆世界认识不清楚。这个又牵涉到经教的问题了。假如说把这两个世界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你一定发愿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离开娑婆?告诉你没有离开。怎么没有离开?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你想到娑婆世界来,一念之间就来了,一弹指就到了,快!马上就来了,并没有离开。换句话说,你要不到西方极乐世界,你虽然在娑婆世界,还是障碍重重。从台北到台中,还要坐两个钟点的车,苦!西方世界这么远,一念就到了,比到台中近得多。
所以才晓得,到西方极乐世界,才真正没有离开娑婆;不到西方极乐世界,娑婆成了隔碍、成了障碍。真正明了、真正通达这个事实的真相,他就会发愿往生西方,他晓得生到西方一切都得到,一切自在。所以凡是还不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个事理真相他没搞清楚。经典虽然在,他没有耐心去看,看也看不懂。他要找人去讲,这得碰到因缘,谁给你说?讲的人太少了。纵然是讲,如果讲的人没有几分相应的话,他也说不出来。他自己必须有真正的修行,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几分相应,那讲得才像;他要是不相应的话,他讲也讲不像,讲也不容易叫人起信,这个很难!这是第三个原因。
第四个原因,这就贪爱。贪爱的范围太大了,五欲六尘、名闻利养、家亲眷属,这个恩爱缠缚不容易离开,这个麻烦太大了。所以真正发心求道之人,这个恩爱要断。你看在我们近代,弘一大师是个标准的榜样,他是富贵家的公子少爷出身,他不是出身在清寒家庭里面,年轻的时候花天酒地,他那个回头真是不容易。他一回头又那么样的严肃,精修戒律。太太到寺院里面来看他,他门关上不见面,他就有这样的心肠把这个恩爱断掉,不见面。劝她念佛就好了,何必见面?我们现在的出家人还常常回家去看看,成什么话?这不像话!还回家去看看父母、看看兄弟姐妹,还有亲戚朋友,这糟糕,糟透了。我也听说不少这些法师回到大陆,见到父母家人,这一把鼻涕一把眼泪要哭好半天,这能往生吗?不能!这个问题严重。经上又教给我们,这是净土经,不是别的经,《观无量寿佛经》三福里第一句「孝养父母」,父母这个恩情又要不能有,这是不是矛盾?不矛盾!要有报恩之心,绝不能有贪恋这个恩爱,这个不能有。
四年前,我在香港讲经,我的母亲到香港来跟我见面。分别三十六年,如果见面也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我那个经就不要讲了,我讲经人家还能听吗?总算还好,她还没有流眼泪,我把她当作听众看待。一见面叫她先拜佛,正好快到讲经的时候,旁边给她安个座位,坐在那里听讲经。听完了之后,给她安排一个住的地方,我跟她没有住在一起。每天白天不讲经,我就看看她,带她去玩玩。不可以有!见面劝她念佛。她说这么多年来常常想我,我就告诉她,把想我那个心去想阿弥陀佛,想我没用处!将来一死,一六道轮回,还是不能在一起。你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我念阿弥陀佛也求生西方,将来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还在一起,这就对了。所以我跟你见面目的干什么?目的就是劝你念佛。我不劝她吃素,可是我告诉她,我二十六岁就吃长素吃到现在,这个话叫她听。以后她回去之后吃长素了,很好。现在吃长素、念佛,这就可以了,就无需要再见面了。每个月给她寄一点钱去,她生活过得很自在了,长斋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我们就照顾到了;不必常常见面,常常见面就牵动贪爱,那个事情麻烦大了。这是要特别注意的,一定要断贪爱,贪爱不断,这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这个地方特别讲的,一生念佛最后不能往生,四个大因素,沾一个就去不了,如果你四个都有,那就没有法子了。所以这个世间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就在此地。这等以后碰到的时候,「念佛?念佛没有什么用处,你看念佛那么多人几个人往生?」你就说得出来,他为什么不能往生,这可以解释给他听。如果没有这四种障碍,念佛人哪有不往生的!所以我们要记住,自己有这个毛病,马上把它改过来;没有的也要记住,常常勉励自己,决定不要犯这个过失。
底下这段意思也很好,他说「现在善根浅薄,可以增修,过去业障深重,云何得知,而为对治」。因为前面讲这四种病根,可以说不是一世一生的,生生世世的惑业缠缚,这就是过去业障深重。我们怎么晓得,用什么方法来对治,这很重要。所以答覆里头,「有二拣别,一者三昧中若有善根发相,则知过去种植善因,何为善发,略开四种。」这是讲善根,我们自己有没有善根,从这几种现象里头可以能看得到。「念化佛,善根发相者,於念佛三昧中,忽然忆佛修六度万行,成三十二相,身有好光,心有智慧,说法利生,降伏魔怨,作是念时,生敬爱心,开发三昧,增进佛行,或於定中,见佛身相,心净信解,或於梦中,闻佛说法,觉悟佛心」,这都在平常事相当中。我们接触佛法,会莫名其妙生一种欢喜心,这是善根。虽然对佛法不懂,无知,可是很喜欢,这就证明你过去生中有善根。如果你要没有善根,欢喜心生不起来。这是善根现前。或者在梦中梦到佛说法,梦到诸佛菩萨,这都是好相。
第二种「念报佛,善根发相者,於念佛时,忽然忆佛圆满果报之身,皆是无漏功德成就,相好光明,一一无量,神通智慧,充满法界,相续湛然,尽未来际,作是念时,慧解分明,定必安隐,善念相续,或於定中,闻说不思议佛法境界,即便出生无量智慧法门,或於梦中,见八万四千诸妙相好,即便出生无量愿行功德」。这个比前面殊胜多了,这是很大的善根。前面在第一种这往往有之,我们同修当中有不少人有;可是这第二个念报身佛,这个善根发相就少得多了,这就很少了;念法身佛,那就更稀有了。所以我们自己有没有善根,我们自己能够觉察,不必去问别人。特别是於念佛这个法门,听到阿弥陀佛这个佛号的音声喜欢,见到阿弥陀佛的像欢喜,这都是证明你有善根。读到《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这个效果超过《弥陀经》,因为《弥陀经》念的时候你不太容易懂,《无量寿经》里面讲得多,读得自己欢喜,法喜充满,这是善根。读了一遍还想再读,愈读愈欢喜,这都是善根发相。
如果念了几遍,欢喜心生不起来,愈念愈不想念,给诸位说,这就是业障现前。我们过去世有没有业障、有没有罪业?这就是业障现前。还有念佛他不是念了欢喜心,佛念了几声,他精神没有了,他睡觉了、打瞌睡了,这是业障现前。我们常常看到打佛七止静的时候,刚刚一止静坐下来,还不到两、三分钟,他就打呼了,呼呼睡著了。还有一等人精神提不起来,站在那里都睡著了,站在那里都在那边点头,这都是业障现前。所以宿世的善根、业障不难体会。底下这个文很长,实在讲非常之好,我们由於时间的关系,没有办法细细的跟诸位讲解。诸位细心的去看,我想也不至於有很大的困难,如果有问题你们提出来问。
在八十四面倒数第四行,因为前面讲善根发相,这一段讲业障发相。「二者三昧中若有业障发相,则知过去不种善根,何为障发,亦开四种,一者昏沉暗蔽业障发相」。这就是我刚才跟大家讲的,这一念佛、一读经就昏沉、就打瞌睡,精神提不起来,要睡觉了。他不念佛、不读经他精神十足,一念佛就不行,确实有这种人。他晚上睡觉当作催眠曲,念几声佛号他就睡著,这是业障。善根现前的时候,佛号愈念精神愈大,不念佛的时候没有精神,精神振作不起来的时候,念几声佛号精神就振作了,那是善根。
第二就是散乱,「妄念散乱业障发相」,这两种情形是最普遍的。还有一种人念佛,他不念佛的时候没有妄想,愈念妄想愈多,不知道妄想从哪里来的,愈念妄念愈多,念到他最后恐怖、害怕了,不敢念佛了。其实他不知道,他不念佛的时候妄想就是那么多,他没有觉察,他不知道;这一念佛的时候,想把这个念头伏住才发现。并不是念佛的时候他妄想多,是念佛的时候才发现妄想那么多。如果说念佛的时候妄念多,没有这个事情,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也许这个事情就发现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以你要觉悟,你不要害怕,怎么办?佛号一直念下去,妄念随它怎么增长,我佛号一直念下去。对治的办法,就是把你的精神注意力注意在佛号上,妄念再多不要理它,随它去,这样子你念佛功夫渐渐得力,妄念自然一天比一天减少。千万不要注意妄念,一注意,妄念就更多了,就是不要理它,它就没事了,愈理麻烦愈大。根本不理会它,注意到佛号,集中在佛号,我们注意佛号,不理会妄念,用这个方法来对治。
散乱业障重的人,如果对治有效的话,大概在两、三年,这妄念就会少了。在一支香,通常一支香是一个半小时,一个半小时念佛当中会有二、三个妄念,那个功夫就相当好了;一支香里头完全没有妄念,你的念佛功夫就及格了,就到了功夫成片了。一支香里面还有十几二十个妄念,这是很平常的事情,不足以为稀奇,要努力!一定念到剩下有两、三个妄念起来的话,你与功夫成片很接近。所以念佛功夫得力不得力,就看你的昏沉、妄念还起不起来,从这个地方勘验,不要问人。
第三恶境,我想学佛,一切外面境界来障碍。这段在八十五面第二行,「三者恶境逼迫业障发相,将入定时,虽无妄念,而有恶境,或见焚溺,或闻震击,或无头手,或堕山海,如是逼迫,令其惊怖,所发道心,障碍不起」。这个现象在现在我也听说很多,这个障碍从哪里来的?是你过去世的这些冤家债主,历劫怨亲,看你修道,他来找你麻烦,他来现这些相,叫你一看到许多恐怖的事情,你不敢修了。这个要发愿,把自己所修学的功德回向给他们,叫他不要障碍,我成就了,对你们都有好处,利益分给你们共享,他就不障碍了。所以这个回向,天天回向,在回向偈里头说,「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要真正有这个心,真正去度恶道的众生,历劫冤亲债主。因为我们自己修学、弘法,他得利益了,他不但不会障碍,还来护法,还来护持,他得好处。如果我们修功德自己享受,不分给别人,那麻烦大了!这是讨债的、报怨的都来了,麻烦大了。
第四种「病事苦恼业障发相,当念佛时」,虽没有前面这些境界,没有这个恐怖的境界,「而身忽然生诸疾病,苦恼百端,或为世间种种事务,牵连不断,因是无生,不能证入」。这个常常有,譬如说我们好心要参加这个讲座,忽然有别的事情来了,搞得我们不能去,或者是生病了,这都是叫业障。总而言之,你发心学佛、发心念佛、发心修道,会有许多的障碍叫你不能顺利的去修学。这是把四种四大类的障碍说出来,这都是过去生中宿世业障现前。底下又开出四种对治的方法,看看如果有必要,我们下一堂课跟诸位略略的说一说,这一段确实相当的重要。
我们接著往下面看,「而云必定者,有二意,一感应道交,难思议故,谓信得即心是佛,专於事念,念相好佛,故见果报佛,来入我心中,经云,是心作佛,诸佛如来,来入一切众生想中」,这是第一个意思。所以念佛心里面一定要有佛,这个力量就非常之大,这里面它是定慧等修。如果我们单持一句名号,这个名号里头没有观想,只是这句阿弥陀佛念到底,诸位要晓得这是修念佛三昧,是修定,里头没有慧。必须要等定成就了,念佛三昧现前了,慧就开了,因定开慧。所以他一样成就的。如果我们在念佛里面有观想的话,这就是定慧等学,这个开智慧的速度快,得定也快。为什么?单持这句名号,有的时候还打妄想,我们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妄念渗透进来,这句佛号往往压不住妄念;如果说加上一点观想,那妄念就没有了,把念头就转了,它有这个好处。因此,持名不加观想可以,持名加上观想也可以,问题在各人,各人根性不相同。如果我们不需要加观想,就这句名号念到底;如果需要加观想,这个观想决定不能离开三经,离开三经那你叫打妄想,那不是观想。
观想,实在讲夏莲居老居士提示我们这个《净修捷要》是最好的方法,这个里面三十二拜,每一拜都有观想。而这个观想统统是依据经文的,他那个观想字字句句统统是经的原文,并不是他自己意思写的,他在序里头说过。所以希望我们修持的时候要虔诚、要恭敬,为什么?每个字都是经典的原文。他是把《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弥陀经》、《往生论》这四种里面精华提出来作为我们观想的依据,所以这个编得非常之好,很难得。我们要想修观,就是在修行里面有持名、有观想、有发愿、有回向统统具足,他的本子有这个好处,统统具足,很难得。所以我们首先把这个本子印出来流通,供养大众,希望藉著这个修持法,我们很快能够得到感应道交,能够真的像经上所讲的「必定见佛」。
第二个意思,「始本契合,法尔然故」。法尔是自自然然的,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比自自然然的意思还要圆满,所以称作法尔,本来就是如此。「谓信得即佛是心,专於理念,念本性佛,故於自心中,见法身佛现,经云,是心是佛,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此中不合佛念众生者,重在众生念佛故。」这后头特别加一个声明,著重在众生念佛,我们不讲佛念众生,佛念众生不必说,著重在感应道交,著重在我们念佛有感,佛来应,著重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念佛的时候,心里想佛,实在讲我们的相貌就变,就变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果想念佛在因地、佛在果德上修行度化一切众生的无量功德,我们心里常常想,不知不觉就像这个经底下所讲的「染香人」,不知不觉就染上这个气分。也就是说不知不觉我们从凡夫就变成佛了,并没有刻意我们要去作佛,不知不觉他就成了佛,不知不觉自己就作了佛,这是薰习。
佛教里面这个讲得很多,意义很深。实在讲我们儒家教学也重视这个,所谓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什么原因?薰习。所谓「习惯成自然,少成若天性」,年轻、少年时培养成习惯了,就好像天性一样。由此可知,过去世出世间的教学都重视薰习。在我们中国古时候,你看「孟母三迁」,为什么要搬三次家?看小孩染的那个习惯不好,不得已要搬家,选择一个风俗习惯好的地方,让小孩不知不觉的培养他良好的习性,这才能成为大圣大贤。所以,选择环境对我们修行是很有必要的。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就想,念佛的同修统统能够住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我们建立一个弥陀村,人数再多了就是弥陀城、弥陀市,这个里头统统都是念阿弥陀佛的,这才能培养这个气氛。我在全世界每个地方都提倡,希望那边同修大家能够把地买在一起,房子盖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先建立一个村庄,然后慢慢就形成一个市镇,这是可以做得到的。像我们台湾有很多新社区,真的全是佛教徒来住的话,这个社区就是佛教城。得要有人提倡。
我们在美国看到有很多独立的小城,它都是一个地方移民过来的,形成一种特殊的风格。像欧洲,在洛杉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丹麦城,那个小城全是丹麦的移民,风俗习惯统统是欧洲的。我们到那里去参观,就等於到欧洲、到丹麦一样。在美国这种样子很多,它能吸引观光客,为什么?它有它特殊的风格。所以念佛同修同样可以建立一个佛教的城市,我给他们建议,我说如果真的建立一个城,这个城的名字就叫做阿弥陀佛。这样阿弥陀佛这个名字就传到全世界,人家写信的时候写阿弥陀佛,这城的名字就叫阿弥陀佛,建弥陀城。这既是成就自己,也是弘法利生。所以我们心里有佛,的确就跟佛差不多。尽可能的尽心尽力把经里面的教训能够在我们这个世间实现一部分,现在利用近代这个科技不难做到,不困难。
我们讲座只剩下明天一天就圆满了,时间过得非常的快,课程剩下没有几个小时,那么也得把这个课程要讲完,如果细说,恐怕讲不完,我们提起重要地方来说。这段里面给我们讲过三身、十身,三身在七十八面倒数第四行,十身在七十八面倒数第一行,就是最后的这一行,出在《华严经》上,这里面统统都有,诸位可以做参考。前面跟大家讲的定中见佛、梦中见佛、报终见佛、花中见佛,这个注解在第八十面。八十一面有几句话比较上重要,我们特别提出来念一念,八十一面倒数第四行第三个字开始。「一生念佛,不生方者,念佛不精诚故,生疑不笃信故,无有往生愿故,不能断贪爱故」,这几句话很重要。这是说明什么?一生念佛到后来不能往生,什么原因?这是给我们讲了四个不能往生的大障碍,我们一定要痛戒,要把它断除,把这个障碍去掉。
念佛不精诚,这两个字都要注意,精是什么?精是不杂,你要掺杂就不精了,不精当然就不诚,诚就是老实,不诚就不老实了。所以老实念佛要精诚,专念;换句话说,我们只依净土五经一论,这就是精,五经一论以外的统统放下,不再去下功夫、去读诵,也不必去看了。看,总免不了受那些经论的影响,这对於我们念佛就造成了掺杂。所以其他的经论统统不看,都把它收起来,供养别人,别的不念佛的人,他有需要的我们供养他。虽然五经一论以外我们自己不修、不读、不看它,但是这一切经论是佛说的,我们要恭敬,我们要供养。印经,好的我们还是要印,流通送给别人去看去,因为有很多人他还不相信净土,他喜欢那些经典,好事!我们也印,也供养他们,也帮助他们。但是我们自己不修,我们自己专精五经一论,这是免除我们将来往生发生障碍,这个要紧!所以一定要提倡专修。
所以我们的道场只讲五经一论,除这个之外我们不讲。我们跟同学们寒暑假大专讲座,我们取材也是五经一论,《大势至圆通章》这是五经之一,上一次我们讲的《观无量寿佛经》,统统是五经之一,这是专精!我们要注意这一点,别的我们不搞了。如果我们为了弘扬这个法门,有的时候必须要参考一点其他的经典,这个可以的。如果自己修行,不要了,统统都不要了。为了弘扬净土,要参考一点其他的,为什么?我们才能够说服别人。否则的话,问起来你只晓得净土,其他之外你都不懂,人家也轻慢你、瞧不起你,他也不能相信。所以这里头是活的,不是死的。不为了弘扬佛法、讲经说法,我们就不要了,看都不看它,讲经说法也是参考必要的。
第二个障碍,生疑不笃信故。信心不坚固,对净土怀疑,所以到临命终时退心了,到临命终时不相信自己能往生,不相信佛来接引你,这糟了,这个障碍大了。所以为什么天天要读经?为什么天天要讲经?就是破除这个障碍。过去像印光大师那个道场,实在讲到了民国初年,中国道场只有两个,一个是印光大师的道场,一个是高明寺的禅宗,就剩两个道场。印光大师那个道场是专修念佛的,你看他章程里面所定的,他那个道场里面不讲经,定得很严,他的道场不给人剃度的,不传戒。所以到他那个道场,出家人去修的,都是别的地方剃了头、受了戒,到他那边去念佛的,他这个寺庙本身没有给人剃度的。所以真正是十方道场,不是子孙庙,任何人在他那个道场地位都是平等的。
老和尚(印光大师)一生不收出家徒弟,一生不传戒,不给人做传戒师,专门提倡念佛。他的道场不讲经,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不间断,一天二十四小时,二十四小时不间断。那人怎么受得了?他是分班的,分班日夜轮流,晚上是四个人一班轮流念。所以念佛堂里面的佛号声音永远不中断,这是念佛堂。四个人一班是当班,那是你一定要去念的,其余不当班的,你要是有精神就随喜,那个不受拘束的,当班的时候你一定要去。譬如说他规定一天要当班念四个钟点,四个钟点好像分两次,当班的时候你一定要念,你不能不参加,不当班的时候你可以随喜。所以他是用这个方法,非常之好,为什么?参加这个念佛堂都有信心。我们今天建念佛堂,为什么要提倡讲经?原因就是我们的信心还不够,必须要把经教逐步加强理解,断疑生信,这样才行。
我们希望等将来真正建立念佛堂,一天当然最理想的是能讲两次,上午讲一次讲一个半小时,晚上讲一次一个半小时,一天能讲两次,三个小时听经。如果能够有六个小时到八个小时的念佛,那就非常殊胜了,那这个道场是今天这个地球上第一道场,真的能够念六个钟点佛就不错了。六个钟点是规定的,不能缺少的,你自己再要多念那随你的意思,随你的便,当然是念得愈多愈好。这是道场之建立一定要解行相应,它有它独特的学风与道风。我们念佛这是道风,讲经是学风,有道、有学这才是个道场,诸佛护念,龙天拥护,这个道场才真正能够建立。所以,信心一定是从正解里面建立的,没有正确的理解,信心非常不容易建立。我们不要说在家的同修,出家的同修对这个法门都是犹疑不定,信是信了,信得不切。怎么晓得信得不切?因为他做得不认真,所以他信心不切;如果信心切,哪里要人勉励?不需要人家说话,他会尽心尽力去做。今天劝了他了,他决心还下不下去,就晓得他信心不够。
第三个障碍,无有往生愿故。为什么无有往生愿?对这个世界他有贪恋,他舍不得。口里说的我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真的到往生,不去了,不干了,不想去了,马上就退转。口里头说往生,心里头也想往生,但那不是真的,留恋这个世界。实在讲真正的原因是对於西方世界跟娑婆世界认识不清楚。这个又牵涉到经教的问题了。假如说把这两个世界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你一定发愿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离开娑婆?告诉你没有离开。怎么没有离开?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你想到娑婆世界来,一念之间就来了,一弹指就到了,快!马上就来了,并没有离开。换句话说,你要不到西方极乐世界,你虽然在娑婆世界,还是障碍重重。从台北到台中,还要坐两个钟点的车,苦!西方世界这么远,一念就到了,比到台中近得多。
所以才晓得,到西方极乐世界,才真正没有离开娑婆;不到西方极乐世界,娑婆成了隔碍、成了障碍。真正明了、真正通达这个事实的真相,他就会发愿往生西方,他晓得生到西方一切都得到,一切自在。所以凡是还不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个事理真相他没搞清楚。经典虽然在,他没有耐心去看,看也看不懂。他要找人去讲,这得碰到因缘,谁给你说?讲的人太少了。纵然是讲,如果讲的人没有几分相应的话,他也说不出来。他自己必须有真正的修行,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几分相应,那讲得才像;他要是不相应的话,他讲也讲不像,讲也不容易叫人起信,这个很难!这是第三个原因。
第四个原因,这就贪爱。贪爱的范围太大了,五欲六尘、名闻利养、家亲眷属,这个恩爱缠缚不容易离开,这个麻烦太大了。所以真正发心求道之人,这个恩爱要断。你看在我们近代,弘一大师是个标准的榜样,他是富贵家的公子少爷出身,他不是出身在清寒家庭里面,年轻的时候花天酒地,他那个回头真是不容易。他一回头又那么样的严肃,精修戒律。太太到寺院里面来看他,他门关上不见面,他就有这样的心肠把这个恩爱断掉,不见面。劝她念佛就好了,何必见面?我们现在的出家人还常常回家去看看,成什么话?这不像话!还回家去看看父母、看看兄弟姐妹,还有亲戚朋友,这糟糕,糟透了。我也听说不少这些法师回到大陆,见到父母家人,这一把鼻涕一把眼泪要哭好半天,这能往生吗?不能!这个问题严重。经上又教给我们,这是净土经,不是别的经,《观无量寿佛经》三福里第一句「孝养父母」,父母这个恩情又要不能有,这是不是矛盾?不矛盾!要有报恩之心,绝不能有贪恋这个恩爱,这个不能有。
四年前,我在香港讲经,我的母亲到香港来跟我见面。分别三十六年,如果见面也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我那个经就不要讲了,我讲经人家还能听吗?总算还好,她还没有流眼泪,我把她当作听众看待。一见面叫她先拜佛,正好快到讲经的时候,旁边给她安个座位,坐在那里听讲经。听完了之后,给她安排一个住的地方,我跟她没有住在一起。每天白天不讲经,我就看看她,带她去玩玩。不可以有!见面劝她念佛。她说这么多年来常常想我,我就告诉她,把想我那个心去想阿弥陀佛,想我没用处!将来一死,一六道轮回,还是不能在一起。你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我念阿弥陀佛也求生西方,将来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还在一起,这就对了。所以我跟你见面目的干什么?目的就是劝你念佛。我不劝她吃素,可是我告诉她,我二十六岁就吃长素吃到现在,这个话叫她听。以后她回去之后吃长素了,很好。现在吃长素、念佛,这就可以了,就无需要再见面了。每个月给她寄一点钱去,她生活过得很自在了,长斋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我们就照顾到了;不必常常见面,常常见面就牵动贪爱,那个事情麻烦大了。这是要特别注意的,一定要断贪爱,贪爱不断,这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这个地方特别讲的,一生念佛最后不能往生,四个大因素,沾一个就去不了,如果你四个都有,那就没有法子了。所以这个世间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就在此地。这等以后碰到的时候,「念佛?念佛没有什么用处,你看念佛那么多人几个人往生?」你就说得出来,他为什么不能往生,这可以解释给他听。如果没有这四种障碍,念佛人哪有不往生的!所以我们要记住,自己有这个毛病,马上把它改过来;没有的也要记住,常常勉励自己,决定不要犯这个过失。
底下这段意思也很好,他说「现在善根浅薄,可以增修,过去业障深重,云何得知,而为对治」。因为前面讲这四种病根,可以说不是一世一生的,生生世世的惑业缠缚,这就是过去业障深重。我们怎么晓得,用什么方法来对治,这很重要。所以答覆里头,「有二拣别,一者三昧中若有善根发相,则知过去种植善因,何为善发,略开四种。」这是讲善根,我们自己有没有善根,从这几种现象里头可以能看得到。「念化佛,善根发相者,於念佛三昧中,忽然忆佛修六度万行,成三十二相,身有好光,心有智慧,说法利生,降伏魔怨,作是念时,生敬爱心,开发三昧,增进佛行,或於定中,见佛身相,心净信解,或於梦中,闻佛说法,觉悟佛心」,这都在平常事相当中。我们接触佛法,会莫名其妙生一种欢喜心,这是善根。虽然对佛法不懂,无知,可是很喜欢,这就证明你过去生中有善根。如果你要没有善根,欢喜心生不起来。这是善根现前。或者在梦中梦到佛说法,梦到诸佛菩萨,这都是好相。
第二种「念报佛,善根发相者,於念佛时,忽然忆佛圆满果报之身,皆是无漏功德成就,相好光明,一一无量,神通智慧,充满法界,相续湛然,尽未来际,作是念时,慧解分明,定必安隐,善念相续,或於定中,闻说不思议佛法境界,即便出生无量智慧法门,或於梦中,见八万四千诸妙相好,即便出生无量愿行功德」。这个比前面殊胜多了,这是很大的善根。前面在第一种这往往有之,我们同修当中有不少人有;可是这第二个念报身佛,这个善根发相就少得多了,这就很少了;念法身佛,那就更稀有了。所以我们自己有没有善根,我们自己能够觉察,不必去问别人。特别是於念佛这个法门,听到阿弥陀佛这个佛号的音声喜欢,见到阿弥陀佛的像欢喜,这都是证明你有善根。读到《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这个效果超过《弥陀经》,因为《弥陀经》念的时候你不太容易懂,《无量寿经》里面讲得多,读得自己欢喜,法喜充满,这是善根。读了一遍还想再读,愈读愈欢喜,这都是善根发相。
如果念了几遍,欢喜心生不起来,愈念愈不想念,给诸位说,这就是业障现前。我们过去世有没有业障、有没有罪业?这就是业障现前。还有念佛他不是念了欢喜心,佛念了几声,他精神没有了,他睡觉了、打瞌睡了,这是业障现前。我们常常看到打佛七止静的时候,刚刚一止静坐下来,还不到两、三分钟,他就打呼了,呼呼睡著了。还有一等人精神提不起来,站在那里都睡著了,站在那里都在那边点头,这都是业障现前。所以宿世的善根、业障不难体会。底下这个文很长,实在讲非常之好,我们由於时间的关系,没有办法细细的跟诸位讲解。诸位细心的去看,我想也不至於有很大的困难,如果有问题你们提出来问。
在八十四面倒数第四行,因为前面讲善根发相,这一段讲业障发相。「二者三昧中若有业障发相,则知过去不种善根,何为障发,亦开四种,一者昏沉暗蔽业障发相」。这就是我刚才跟大家讲的,这一念佛、一读经就昏沉、就打瞌睡,精神提不起来,要睡觉了。他不念佛、不读经他精神十足,一念佛就不行,确实有这种人。他晚上睡觉当作催眠曲,念几声佛号他就睡著,这是业障。善根现前的时候,佛号愈念精神愈大,不念佛的时候没有精神,精神振作不起来的时候,念几声佛号精神就振作了,那是善根。
第二就是散乱,「妄念散乱业障发相」,这两种情形是最普遍的。还有一种人念佛,他不念佛的时候没有妄想,愈念妄想愈多,不知道妄想从哪里来的,愈念妄念愈多,念到他最后恐怖、害怕了,不敢念佛了。其实他不知道,他不念佛的时候妄想就是那么多,他没有觉察,他不知道;这一念佛的时候,想把这个念头伏住才发现。并不是念佛的时候他妄想多,是念佛的时候才发现妄想那么多。如果说念佛的时候妄念多,没有这个事情,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也许这个事情就发现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以你要觉悟,你不要害怕,怎么办?佛号一直念下去,妄念随它怎么增长,我佛号一直念下去。对治的办法,就是把你的精神注意力注意在佛号上,妄念再多不要理它,随它去,这样子你念佛功夫渐渐得力,妄念自然一天比一天减少。千万不要注意妄念,一注意,妄念就更多了,就是不要理它,它就没事了,愈理麻烦愈大。根本不理会它,注意到佛号,集中在佛号,我们注意佛号,不理会妄念,用这个方法来对治。
散乱业障重的人,如果对治有效的话,大概在两、三年,这妄念就会少了。在一支香,通常一支香是一个半小时,一个半小时念佛当中会有二、三个妄念,那个功夫就相当好了;一支香里头完全没有妄念,你的念佛功夫就及格了,就到了功夫成片了。一支香里面还有十几二十个妄念,这是很平常的事情,不足以为稀奇,要努力!一定念到剩下有两、三个妄念起来的话,你与功夫成片很接近。所以念佛功夫得力不得力,就看你的昏沉、妄念还起不起来,从这个地方勘验,不要问人。
第三恶境,我想学佛,一切外面境界来障碍。这段在八十五面第二行,「三者恶境逼迫业障发相,将入定时,虽无妄念,而有恶境,或见焚溺,或闻震击,或无头手,或堕山海,如是逼迫,令其惊怖,所发道心,障碍不起」。这个现象在现在我也听说很多,这个障碍从哪里来的?是你过去世的这些冤家债主,历劫怨亲,看你修道,他来找你麻烦,他来现这些相,叫你一看到许多恐怖的事情,你不敢修了。这个要发愿,把自己所修学的功德回向给他们,叫他不要障碍,我成就了,对你们都有好处,利益分给你们共享,他就不障碍了。所以这个回向,天天回向,在回向偈里头说,「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要真正有这个心,真正去度恶道的众生,历劫冤亲债主。因为我们自己修学、弘法,他得利益了,他不但不会障碍,还来护法,还来护持,他得好处。如果我们修功德自己享受,不分给别人,那麻烦大了!这是讨债的、报怨的都来了,麻烦大了。
第四种「病事苦恼业障发相,当念佛时」,虽没有前面这些境界,没有这个恐怖的境界,「而身忽然生诸疾病,苦恼百端,或为世间种种事务,牵连不断,因是无生,不能证入」。这个常常有,譬如说我们好心要参加这个讲座,忽然有别的事情来了,搞得我们不能去,或者是生病了,这都是叫业障。总而言之,你发心学佛、发心念佛、发心修道,会有许多的障碍叫你不能顺利的去修学。这是把四种四大类的障碍说出来,这都是过去生中宿世业障现前。底下又开出四种对治的方法,看看如果有必要,我们下一堂课跟诸位略略的说一说,这一段确实相当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