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 (第十六集) 1988/7 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 档名:05-001-0016
我们再继续看底下这段文。「久忆不忘者,谓时刻在怀,虽经年累月,乃至尽形,亦不忘也」,这个意思是说真诚的忆念,时时刻刻不忘。这个不忘意义非常的深广,绝对不是说我不忘阿弥陀佛,不忘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常常在自己脑海里面,这是消极的。要不忘阿弥陀佛的发心,我们要跟他发一样的心,这叫真正不忘。不忘阿弥陀佛的本愿,我们要发跟他相同的愿;不忘阿弥陀佛普度众生,我们要效法阿弥陀佛,他怎么做我们也怎么做,这才叫真正的忆念不忘,这是积极的。所以,我们要把经里面所说的,阿弥陀佛他累劫的修行,他给我们的教诲,我们要统统做到,这才叫做时刻在怀。这个叫学佛,学得跟他的想法、看法、做法完全一样,这叫真正学佛,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要做多久?尽形寿,经年累月,乃至尽形,我活一天就要做一天,只要有我这个身体存在,只要我这一口气不断,我就得要去做,这才是真实的忆念。
夏莲居居士给我们编的《净修捷要》,他是怕经论太长,我们一下想不起来,一下记不起来,所以把重要的、精华的开示融合在三十二拜当中。每天早晨我们起来拜佛,一面拜佛一面想到阿弥陀佛从修因到证果,从他发心修行一直到他成佛,他发愿、修行、度众生,我们想这些事情。想了怎么样?我这一天就要这样做法,我们自己的生活,以及处事待人接物,我就要用这个心,要把经论里面所说的全部在生活里头去兑现。所以这个三十二拜,不是说早晨拜拜就完了,那没有用处的,这种修行的方法叫杂修,不是专修。只有早晚课修行,除了早晚课之外,什么都忘掉了,那有什么用处?必须要把这个经义、教诲念念不忘,时时刻刻去做,这才叫做专修,这才叫做专念。
夏莲居老居士是很了不起的一个人,最近南部有两位居士他们到大陆去观光,见到黄念祖老居士,黄念祖居士是夏莲居的学生,黄居士亲近夏老师二十年,这是夏莲居的传人。他们到大陆去比我早几天,他们去见到黄老居士。因为我这次在开心法师那边剪彩的时候碰到他们两位,他们两位来问我,他说黄念祖居士有没有什么秘密说给你听?我说没有!他说他跟我讲的,他说你去的时候有秘密跟你讲,不跟他们说。我说没有什么秘密。我想我跟黄念祖居士见了两次面,没有谈什么秘密的事。我说可能有一句话你们不知道,这他决定不轻易讲的。他告诉我,他亲近夏老居士二十年,听夏老居士讲《无量寿经》听了很多遍,他说他曾经看到夏老师升座讲经的时候全身金色,连衣服都是金色的。他说这是感应,他大概一共见过二十多次,每次的时间短则半个小时,长大概一个小时,决定不是眼睛看花。他说这是个秘密,他决定不轻易告诉任何人的,为什么?怕人家说他造谣生事。不是真正对净土有深刻信仰的人,他决定不说的。他不是说一点点瑞相就到处去宣扬,他不是的,他说不是真正那种人他不讲。我说他可能说的就指这个事情,这的确没有给他们讲过,他来给我说的。像这样的感应瑞相太多了,说不尽。
所以,这个人确实不是普通人,在我们客观想像当中,都是佛菩萨再来的。这部《无量寿经》会集得真是最完善的本子,这是一点缺点你都找不到,所以我们大力流通。我告诉他,我说这《无量寿经》我在台湾前后一共印了九次,印的数量大概差不多七、八万本的样子。他听了也非常欢喜,有这么多的数量。以后我们大力的来印行,普遍来流通。尤其他这个注解出来之后,可以说是大有功於净土法门的弘扬,希望大家要认真的去读。我还有一个想法,他的注解印出来之后,我们希望还有一套录音带,就是把这个注解从头念一遍录成录音带,有声的《无量寿经》注解。找一个国语念得很标准的,把这个注解从头到尾念一遍,我们流通。今后不仅仅是注重文字上流通,要注重有声的经论的流通,这个很重要。
我过去曾经提倡过,希望将《大藏经》能够录一套有声《大藏经》,就是录音带。这将来看看同修多了,大家发心,像现在我们《大藏经》精装本一百册,如果有五十个人,一个人念两本,希望在两年的时间念完。五十个同修大家合作,三年以后就是一部有声《大藏经》出版了,这非常有意义。一般《大藏经》人家请回家去,都在那里供养供著,等著蛀虫把它吃光,他不看。他为什么不看?看也看不懂,一看也麻烦,如果有个录音带听,他就高兴了,它带动他看。他一方面看经,一方面打开录音带在听,他也不要查生字,他也不怕句子念错,很多的方便,带动大家去念《大藏经》。所以,我很希望出版一部有声《大藏经》,这是佛门很伟大的一个事业,我相信连国外那些图书馆都要收藏,现在有视听图书馆,他们会收藏的。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工作。关於净土重要的这些经论,我们一定要出录音带,除了讲经录音带之外,就是注解的读诵,从头到尾念一遍做成录音带,这个非常重要。
夏老居士在生前,他有一个构想,这是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的,希望成立一个「净宗学会」,就是净土宗,它的名称叫净宗学会。希望到处都能建立,普遍的弘扬净土宗,劝人专修专弘。他说很可惜,这个会在大陆上没有能够成立,有这个构想,没有能成立。他对这桩事情是耿耿於怀,告诉我,希望我在海外能够建立,我听说这个名字也非常欢喜。他有几种书,他给我的那些书,你们要看看原本都会流眼泪,油印印的。我带回来的本子是油印印的,就是从前滚筒油印机印刷的,我带回来的。所以带回来之后我就影印,把原本收起来,原本是毛边纸,纸张也很长,我用影印印出来。你看看那个字,刻在钢板上的字,油印印的,那样流通。
这种油印,我们晓得在我们台湾三、四十年前也是这个方法。一张蜡纸顶多只能印七十张的样子,七十张以后就模糊看不清,所以一版在我想充其量印八十本了不起,不可能超过一百本的。那上面虽然讲印过四版,四版顶多也不过是印了四百份,最大的数量也只是这么多,它不是排字印刷的版。你们在序文里头你可以看得到,他说他印过四版,四版是油印的。哪里像我们现在一做版,我们现在印《无量寿经》一印都是一万本,黄念祖居士的注解也是印一万本。这桩事情我们要努力,我们可以成立净宗学会,志同道合真正发心专修净土、专弘净土,我们参加做会员。以后我们向海外发展,希望每个地区志同道合的,我们都成立净宗学会。这是时刻在怀,念念不忘,不仅教训不忘,一定要把它做到。
下面结指,这是讲「喻久忆不忘也,如是,结指之词,乃至,超略之词」,这底下是指这个。「结指者,指上相忆念深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佛念我们,我们念佛。「超略者,谓不但此生,常得见佛,乃至他生,尽未来际亦常得见佛也。」换句话说,以后想见佛就很容易了,想见就见,想不见就不见,太自在了,太容易了。就好像儿女见父母一样,想见立刻就见到,没有障碍,没有阻拦的。以后见佛就这么容易。不但这一生,生生世世都是如此,一直到尽未来际,常常见佛,天天见佛。「乖异」,乖是乖违,异就是离开。「形影」这是「略举一事」,举一个例子来说,「以例不离」,形不离影,影不离形,把形比作佛,影比作众生,众生跟佛永远不会离开,这举一个例子。「至於声响」,响是回音,我们在山谷上大叫一声,回音立刻就过来,这就是声不离响,响不离声,跟前面意思一样的。水不离波,波不离水;镜不离光,光不离镜,这些都是佛经上常常拿来形容不能离开的意思,「皆不相舍离也」。
「又此形影,近对下喻合文意,单显获见佛益」,下面就是底下这段经文,母子的比喻,显示见佛的利益。「远对下证果文意」,证果还在底下一段经文上,「双显获见佛成佛二益」,这个二益就是现前当来见佛,这是一种利益,心开染香是第二种利益,香光庄严,这有两种殊胜的利益。底下说「应释文云,如是一心念佛,心同佛也」,这段讲得非常之好,「心同形亦同,形同影亦同」。念佛的心就是佛心,念佛的行就是佛行,众生念佛,与佛就没有两样。所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本来是佛,现在又作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众生修行成佛,念佛是最近的一条道路,最直截、最稳当、最快速成佛的道路。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个法门,没有这个法门来得快速,没有这个法门来得稳当。禅快,密也快,比不上念佛快。要说稳当,那就差得更远了,禅与密非常容易著魔,稍微一不谨慎,路子就走错了;念佛这个法门决定不招魔障,它有这样的稳当。无论在哪方面,绝对不是其他法门能够相比的。所以这个法门,自古以来诸佛都说「难信易行」,修起来很容易,相信很难,真正是难信之法,易行之法。
下头说「不唯此世,乃至生生世世,形影皆同也」。我们很幸运,非常的幸运,正如同古大德所说的,我们能遇到这个法门,能信愿修行这个法门,这是我们自己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因缘,今天我们遇到了,无比的庆幸。为什么?遇到了之后,我们这一生就有机会超越六道轮回,有机会超凡入圣,有机会一生成佛,机会现前。这个机会不是说千载难逢,无量劫都难逢,希有难逢的这么一个因缘,我们这一生遇到了。这个世间,佛在《无量寿经》上讲的,多有菩萨想遇到这个因缘遇不到,那只好修别的法门;遇到了必定修这个法门,一生决定成佛。
「楞严云,容貌如佛,心相亦同,身心合成,名法王子,此非敌对正意,故疏不释。」《楞严经》上解释法王子,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容貌为什么会如佛?这连算命看相的都会说,相随心转,你心是佛心,容貌就变成佛的容貌,相随心转。一个人心地慈悲,他相就很慈悲;这个人心险诈,他的相貌不管长得怎么样好,你会觉得他很可怕,给人有恐惧感,相随心转。佛的相最好,佛的心最好。我们每个人的相貌不同,每个人心不一样,所以相貌不同。西方极乐世界的人相貌完全相同,他心一样,都是修念佛三昧成功的,心行一样,所以他相貌相同。我们的相貌怎么变现出来的?这个要知道,现在科学里讲遗传,佛门不讲遗传,遗传在佛法讲不通的。小孩生出来像父母,这不是遗传,这是他来投胎的时候他欢喜这个相,他要不喜欢他不会来投胎。
佛经里面给我们说,父母跟儿女四种缘,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四种缘,没有这四种关系他不会来,他来了就是这四种关系。如果前世你跟他有恩惠,他是来报恩的,这个小孩将来就是孝子贤孙,不教就会,本性如此。为什么?他是报恩来的,你前生跟他有恩惠。第二种就是败家子,不孝顺,他是报仇来的、报怨来的。过去你跟他有过不去,这一世好了,到你家里来做你儿女,你摆都摆脱不了。长大之后为非作歹,搞得你家破人亡,我们俗话讲败家子。第三种是讨债的,叫讨债鬼。长得也很可爱,如果欠的债少,三岁、五岁他死了,为什么?他少,他要完了,债讨完了,你花这些金钱培养他,这债讨完了,他走了。如果欠得多的话,大概供养他中学毕业、大学毕业了,死了,债欠得多的,讨债的。
还债的是他欠你的,他来做你的儿女来还你的债。如果是欠得多,他对你物质供养很丰富,要什么他都会供养你,对父母没有恭敬心、没有孝顺心,只是生活上他给你照顾得很周到,还债的;如果债欠得少,他也给你,就很刻薄。譬如我就见到有一个,也是个学佛的,他自己是个厂商的老板,非常有钱。他对他父母,他给他买了个小房子,让父母住在那个地方,一个月给他六千块钱生活费,父母仅仅能维持生活就是。那我们一看就晓得,这是还债的,还得少,过去欠得少,所以一个月只给父母六千块钱,他自己家请佣人都不止六千块钱。他是学佛,他供养他师父一供就是好几万,他对父母没有这么孝顺!这就是很明显的是还债的,对父母没有恭敬心、没有孝顺心,生活勉勉强强给他维持。这四种缘要知道,无缘不来。
不学佛的,的确就是随著这个缘过一辈子了。学了佛之后我们要觉悟,纵然我们是还债的,我们现在学了佛,佛教我们要孝顺父母,我们要改变态度。不但我们有能力我们要尽心供养父母,还要尽孝心,劝父母念佛,这样子能转变命运,这是修自己的福慧。只晓得供养师父,不晓得供养父母,那没用处,这是一种迷信错误的心理在作祟,认为我供养父母,父母对我已经不能帮助;我供养三宝,三宝加持我,我再发大财,他在做那个梦。结果学佛学了个十年、二十年,破产、倒闭了,可见得巴结佛没巴结得上,佛还是不照顾他。如果他要尽心尽力孝顺父母,他就不至於这样子了。诸位一定要明了,孝顺父母是学佛的大根大本。纵然是我们过去生中缘不好,我们现在学佛了,要把这个缘改善,这才对。如果还是继续过去那个缘,不能改善一点,这佛是白学了。虽然在三宝门前他修福,他做功德那么样热心,我们一看是假的。他为的是什么?为了求自己的利益,求自己的名闻利养,这是巴结佛!佛是大公至正,巴结不上的。你心不善,你供养的,佛不接受,这些我们要晓得。
投胎的时候,佛经上常说,六道的众生都是以淫欲而正性命的。女人来投胎,她就看中了那个男的,她的父亲,喜欢她的父亲;男人来投胎,就喜欢他的母亲,异性相吸。他那个时候因为喜欢,他就取他的相貌,这个小孩生下来是因为他那个时候取的相,他喜欢那个相,他就变成那个相貌。所以,出生之后就像他的父母,就是这么个道理,相是他自己变的。出生之后再想变相貌他变不成了,定了型。能不能改?能改,从心地改。看相的人常说,一个人四十岁以前,相貌是前生,就是你投胎那个时候决定的,四十岁以后的相貌与前生不相干,为什么?是你在这一生当中的修积。所以相貌是会转的,年轻跟年老的时候不一样,年老的时候相貌就是你这一生修积所变的。一个是我们常讲先天的,一个讲后天的,先天就是你投胎来的那一刹那决定的,那我们讲先天;后天的就是你从有知识开始,取决於你的心地。你的心地如果是觉而不迷,慈悲好善,那你的相貌是一天比一天殊胜,把你先天的相貌完全转变过来,相随心转。四十以后的相貌要自己负责任。
容貌如佛,这是心行如佛,我的存心、我的行为像佛,所以你的相貌也就像佛了。这心行像佛,佛的标准就是经论,我们把净土三经、五经努力去做到,能做几成就做几成。我们去做的时候要天天增长,年年增长,总希望能把经教圆圆满满的做到,那你就跟佛没有两样,这叫学佛,这叫修净土,这叫做一心专忆、专念。大家不要把这专忆、专念只在自己忆想、口念当中,不肯去照做,那就错了,那忆佛、念佛就是古人所讥笑的,你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你没能做到。一定要做到!佛是教我们实行的,并不是教我们天天念。我们天天念是提醒自己,怕自己忘掉。早晨念一遍,这是早课,提醒自己,不要忘了我这一天要照做。晚课是反省,做一次反省,我这一天有没有做到,我究竟做到了多少,这是晚课。
现在我们佛门的早晚课都流於形式,没有什么用处,有口无心。好像我念给佛菩萨听的,我每天像小孩上学做功课,给父母交代一下完事了,一天到晚心里还贪玩,这个没有用处的。一定要晓得,早课是提醒,晚课是反省,这个功德就大了。因此早晚课也不必照课诵本,为什么?课诵本跟我们修的法门不相应,跟我们学的不相同,这课诵本是过去寺院里头用的。任何一个法律、一个规章都要随著时代来修改,随时随地修改,不修改没有用处,弊病丛生。我们佛门的这种课诵本配不上时代,换句话说,与我们的生活不能够相配。所以这个课诵本天天念,不发生效果,道理在此地。
你看夏莲居居士编的《净修捷要》,这是给专修净土人来做的,简单明了。早课、晚课都是一样的,就是这一样东西,这里面包括了忆念、观想、发愿、回向,统统都有了,真是简单明了。你不要以为说,我现在把这课诵本不要了,我专照这个修,恐怕不如法了,那你就错了。人家这个修行的方法是针对著现代人现代生活方式来修正的。所以要明了,你要不改进你就跟不上时代,你就会被时代淘汰掉,你得不到利益、得不到功德了。古大德所编的这个,他是要迁就各宗各派,各种法门修行的他都要顾及到,所以这个课是一种共同课程,普通的课程,不是专修的课程。我们今天专修,要再加上这个,这叫夹杂。像这样的课诵,我们如果到别人寺院里面参学,跟大家一起做,这可以的,这是一般礼节。我们自己修,乃至於我们自己有道场,专修的道场,我们不用这个课程,我们自己必须另立课程。
诸位要知道,这些课程不是佛立的,佛陀在世,只有讲经说法,没有立功课。佛陀在世的时候只有大家听经,互相研究讨论,没有共修的,修行是个人的事情。佛陀在世,一般的早晚课就是念个三皈依,其他都没有。因为三皈依很重要,时时刻刻要提起,要提醒自己,我们这个心是不是真正回头、真正依靠三宝了!所以,原始的功课是各人自己修的,没有在一块共修的。佛教传到中国来的初期也没有共修,也是各人修各人的。提倡共修是我们净土宗首创,就是慧远大师他在庐山搞个念佛堂,召集志同道合的一百二十三个人大家在一起念佛。这是首创,大家在一块共修,其他宗派都没有。
到以后佛门共修受到大家的重视了,觉得这个方法很好。到唐朝中叶,几乎各宗各派都有共修。尤其是百丈禅师、马祖道一和尚,他们两个人发起丛林的运动,丛林运动就是提倡共修,大家在一块集体共修,依众靠众。於是共修才普遍影响到各宗各派,这才有共修会。共修的课程都是各人自己建立的,但是影响最大的是禅宗,禅宗共修课程是百丈禅师定的,「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所以要晓得,所有修行这些课程、课诵都是我们中国祖师定的,他定的课程就适合於当时,那个时候照这个修大家有利益。可是辗转这一千几百年了,这个东西一成不变怎么行?我们要认清这一点。
我们修哪一个法门,必须要建立这个法门最理想的早晚课诵。可以说今天最理想的,我看到的,夏莲居编的这个的确是很理想。意思那么完整,又那么简单,这个真难得。大家仔细去看看,真正不容易,值得赞叹。所以我想说我们把这个本子印出来之后,大字的本子印出来之后,我们每个星期共修会我们采取这个方法。我们在台湾第一个提倡,采取这个方法。我们馆长看到也很欢喜,她也很同意,她跟我说,我们用这个方法拜佛、念佛,这法子的确好。它里面连香赞都是自己新编的,词都是重编的,调是一样的,词是新编的。
底下这一章这是「母子喻」,前面这一章比喻是泛指亲友,就是一般的比喻,母子是最亲切的比喻。实在讲做子女的人很难体会父母的心。所以做子女,他不想念他的父母,纵然想念,过年过节偶尔想起一下。可是做父母的那个心他念念不忘,他忘不掉,时时刻刻都挂念著儿女。儿女虽然长大了,他还把他当小孩一样,出门怕他不小心,哪里受了伤,遇到了灾难了,他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就是放不下心。这比喻亲情,把阿弥陀佛比作母亲,一切众生比作子女,父母想子女,子女不想父母,这个没办法,必须母子相忆才能感应道交。所以,大势至菩萨特地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种感应,要这样做法才可以。
我们再继续看底下这段文。「久忆不忘者,谓时刻在怀,虽经年累月,乃至尽形,亦不忘也」,这个意思是说真诚的忆念,时时刻刻不忘。这个不忘意义非常的深广,绝对不是说我不忘阿弥陀佛,不忘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常常在自己脑海里面,这是消极的。要不忘阿弥陀佛的发心,我们要跟他发一样的心,这叫真正不忘。不忘阿弥陀佛的本愿,我们要发跟他相同的愿;不忘阿弥陀佛普度众生,我们要效法阿弥陀佛,他怎么做我们也怎么做,这才叫真正的忆念不忘,这是积极的。所以,我们要把经里面所说的,阿弥陀佛他累劫的修行,他给我们的教诲,我们要统统做到,这才叫做时刻在怀。这个叫学佛,学得跟他的想法、看法、做法完全一样,这叫真正学佛,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要做多久?尽形寿,经年累月,乃至尽形,我活一天就要做一天,只要有我这个身体存在,只要我这一口气不断,我就得要去做,这才是真实的忆念。
夏莲居居士给我们编的《净修捷要》,他是怕经论太长,我们一下想不起来,一下记不起来,所以把重要的、精华的开示融合在三十二拜当中。每天早晨我们起来拜佛,一面拜佛一面想到阿弥陀佛从修因到证果,从他发心修行一直到他成佛,他发愿、修行、度众生,我们想这些事情。想了怎么样?我这一天就要这样做法,我们自己的生活,以及处事待人接物,我就要用这个心,要把经论里面所说的全部在生活里头去兑现。所以这个三十二拜,不是说早晨拜拜就完了,那没有用处的,这种修行的方法叫杂修,不是专修。只有早晚课修行,除了早晚课之外,什么都忘掉了,那有什么用处?必须要把这个经义、教诲念念不忘,时时刻刻去做,这才叫做专修,这才叫做专念。
夏莲居老居士是很了不起的一个人,最近南部有两位居士他们到大陆去观光,见到黄念祖老居士,黄念祖居士是夏莲居的学生,黄居士亲近夏老师二十年,这是夏莲居的传人。他们到大陆去比我早几天,他们去见到黄老居士。因为我这次在开心法师那边剪彩的时候碰到他们两位,他们两位来问我,他说黄念祖居士有没有什么秘密说给你听?我说没有!他说他跟我讲的,他说你去的时候有秘密跟你讲,不跟他们说。我说没有什么秘密。我想我跟黄念祖居士见了两次面,没有谈什么秘密的事。我说可能有一句话你们不知道,这他决定不轻易讲的。他告诉我,他亲近夏老居士二十年,听夏老居士讲《无量寿经》听了很多遍,他说他曾经看到夏老师升座讲经的时候全身金色,连衣服都是金色的。他说这是感应,他大概一共见过二十多次,每次的时间短则半个小时,长大概一个小时,决定不是眼睛看花。他说这是个秘密,他决定不轻易告诉任何人的,为什么?怕人家说他造谣生事。不是真正对净土有深刻信仰的人,他决定不说的。他不是说一点点瑞相就到处去宣扬,他不是的,他说不是真正那种人他不讲。我说他可能说的就指这个事情,这的确没有给他们讲过,他来给我说的。像这样的感应瑞相太多了,说不尽。
所以,这个人确实不是普通人,在我们客观想像当中,都是佛菩萨再来的。这部《无量寿经》会集得真是最完善的本子,这是一点缺点你都找不到,所以我们大力流通。我告诉他,我说这《无量寿经》我在台湾前后一共印了九次,印的数量大概差不多七、八万本的样子。他听了也非常欢喜,有这么多的数量。以后我们大力的来印行,普遍来流通。尤其他这个注解出来之后,可以说是大有功於净土法门的弘扬,希望大家要认真的去读。我还有一个想法,他的注解印出来之后,我们希望还有一套录音带,就是把这个注解从头念一遍录成录音带,有声的《无量寿经》注解。找一个国语念得很标准的,把这个注解从头到尾念一遍,我们流通。今后不仅仅是注重文字上流通,要注重有声的经论的流通,这个很重要。
我过去曾经提倡过,希望将《大藏经》能够录一套有声《大藏经》,就是录音带。这将来看看同修多了,大家发心,像现在我们《大藏经》精装本一百册,如果有五十个人,一个人念两本,希望在两年的时间念完。五十个同修大家合作,三年以后就是一部有声《大藏经》出版了,这非常有意义。一般《大藏经》人家请回家去,都在那里供养供著,等著蛀虫把它吃光,他不看。他为什么不看?看也看不懂,一看也麻烦,如果有个录音带听,他就高兴了,它带动他看。他一方面看经,一方面打开录音带在听,他也不要查生字,他也不怕句子念错,很多的方便,带动大家去念《大藏经》。所以,我很希望出版一部有声《大藏经》,这是佛门很伟大的一个事业,我相信连国外那些图书馆都要收藏,现在有视听图书馆,他们会收藏的。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工作。关於净土重要的这些经论,我们一定要出录音带,除了讲经录音带之外,就是注解的读诵,从头到尾念一遍做成录音带,这个非常重要。
夏老居士在生前,他有一个构想,这是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的,希望成立一个「净宗学会」,就是净土宗,它的名称叫净宗学会。希望到处都能建立,普遍的弘扬净土宗,劝人专修专弘。他说很可惜,这个会在大陆上没有能够成立,有这个构想,没有能成立。他对这桩事情是耿耿於怀,告诉我,希望我在海外能够建立,我听说这个名字也非常欢喜。他有几种书,他给我的那些书,你们要看看原本都会流眼泪,油印印的。我带回来的本子是油印印的,就是从前滚筒油印机印刷的,我带回来的。所以带回来之后我就影印,把原本收起来,原本是毛边纸,纸张也很长,我用影印印出来。你看看那个字,刻在钢板上的字,油印印的,那样流通。
这种油印,我们晓得在我们台湾三、四十年前也是这个方法。一张蜡纸顶多只能印七十张的样子,七十张以后就模糊看不清,所以一版在我想充其量印八十本了不起,不可能超过一百本的。那上面虽然讲印过四版,四版顶多也不过是印了四百份,最大的数量也只是这么多,它不是排字印刷的版。你们在序文里头你可以看得到,他说他印过四版,四版是油印的。哪里像我们现在一做版,我们现在印《无量寿经》一印都是一万本,黄念祖居士的注解也是印一万本。这桩事情我们要努力,我们可以成立净宗学会,志同道合真正发心专修净土、专弘净土,我们参加做会员。以后我们向海外发展,希望每个地区志同道合的,我们都成立净宗学会。这是时刻在怀,念念不忘,不仅教训不忘,一定要把它做到。
下面结指,这是讲「喻久忆不忘也,如是,结指之词,乃至,超略之词」,这底下是指这个。「结指者,指上相忆念深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佛念我们,我们念佛。「超略者,谓不但此生,常得见佛,乃至他生,尽未来际亦常得见佛也。」换句话说,以后想见佛就很容易了,想见就见,想不见就不见,太自在了,太容易了。就好像儿女见父母一样,想见立刻就见到,没有障碍,没有阻拦的。以后见佛就这么容易。不但这一生,生生世世都是如此,一直到尽未来际,常常见佛,天天见佛。「乖异」,乖是乖违,异就是离开。「形影」这是「略举一事」,举一个例子来说,「以例不离」,形不离影,影不离形,把形比作佛,影比作众生,众生跟佛永远不会离开,这举一个例子。「至於声响」,响是回音,我们在山谷上大叫一声,回音立刻就过来,这就是声不离响,响不离声,跟前面意思一样的。水不离波,波不离水;镜不离光,光不离镜,这些都是佛经上常常拿来形容不能离开的意思,「皆不相舍离也」。
「又此形影,近对下喻合文意,单显获见佛益」,下面就是底下这段经文,母子的比喻,显示见佛的利益。「远对下证果文意」,证果还在底下一段经文上,「双显获见佛成佛二益」,这个二益就是现前当来见佛,这是一种利益,心开染香是第二种利益,香光庄严,这有两种殊胜的利益。底下说「应释文云,如是一心念佛,心同佛也」,这段讲得非常之好,「心同形亦同,形同影亦同」。念佛的心就是佛心,念佛的行就是佛行,众生念佛,与佛就没有两样。所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本来是佛,现在又作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众生修行成佛,念佛是最近的一条道路,最直截、最稳当、最快速成佛的道路。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个法门,没有这个法门来得快速,没有这个法门来得稳当。禅快,密也快,比不上念佛快。要说稳当,那就差得更远了,禅与密非常容易著魔,稍微一不谨慎,路子就走错了;念佛这个法门决定不招魔障,它有这样的稳当。无论在哪方面,绝对不是其他法门能够相比的。所以这个法门,自古以来诸佛都说「难信易行」,修起来很容易,相信很难,真正是难信之法,易行之法。
下头说「不唯此世,乃至生生世世,形影皆同也」。我们很幸运,非常的幸运,正如同古大德所说的,我们能遇到这个法门,能信愿修行这个法门,这是我们自己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因缘,今天我们遇到了,无比的庆幸。为什么?遇到了之后,我们这一生就有机会超越六道轮回,有机会超凡入圣,有机会一生成佛,机会现前。这个机会不是说千载难逢,无量劫都难逢,希有难逢的这么一个因缘,我们这一生遇到了。这个世间,佛在《无量寿经》上讲的,多有菩萨想遇到这个因缘遇不到,那只好修别的法门;遇到了必定修这个法门,一生决定成佛。
「楞严云,容貌如佛,心相亦同,身心合成,名法王子,此非敌对正意,故疏不释。」《楞严经》上解释法王子,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容貌为什么会如佛?这连算命看相的都会说,相随心转,你心是佛心,容貌就变成佛的容貌,相随心转。一个人心地慈悲,他相就很慈悲;这个人心险诈,他的相貌不管长得怎么样好,你会觉得他很可怕,给人有恐惧感,相随心转。佛的相最好,佛的心最好。我们每个人的相貌不同,每个人心不一样,所以相貌不同。西方极乐世界的人相貌完全相同,他心一样,都是修念佛三昧成功的,心行一样,所以他相貌相同。我们的相貌怎么变现出来的?这个要知道,现在科学里讲遗传,佛门不讲遗传,遗传在佛法讲不通的。小孩生出来像父母,这不是遗传,这是他来投胎的时候他欢喜这个相,他要不喜欢他不会来投胎。
佛经里面给我们说,父母跟儿女四种缘,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四种缘,没有这四种关系他不会来,他来了就是这四种关系。如果前世你跟他有恩惠,他是来报恩的,这个小孩将来就是孝子贤孙,不教就会,本性如此。为什么?他是报恩来的,你前生跟他有恩惠。第二种就是败家子,不孝顺,他是报仇来的、报怨来的。过去你跟他有过不去,这一世好了,到你家里来做你儿女,你摆都摆脱不了。长大之后为非作歹,搞得你家破人亡,我们俗话讲败家子。第三种是讨债的,叫讨债鬼。长得也很可爱,如果欠的债少,三岁、五岁他死了,为什么?他少,他要完了,债讨完了,你花这些金钱培养他,这债讨完了,他走了。如果欠得多的话,大概供养他中学毕业、大学毕业了,死了,债欠得多的,讨债的。
还债的是他欠你的,他来做你的儿女来还你的债。如果是欠得多,他对你物质供养很丰富,要什么他都会供养你,对父母没有恭敬心、没有孝顺心,只是生活上他给你照顾得很周到,还债的;如果债欠得少,他也给你,就很刻薄。譬如我就见到有一个,也是个学佛的,他自己是个厂商的老板,非常有钱。他对他父母,他给他买了个小房子,让父母住在那个地方,一个月给他六千块钱生活费,父母仅仅能维持生活就是。那我们一看就晓得,这是还债的,还得少,过去欠得少,所以一个月只给父母六千块钱,他自己家请佣人都不止六千块钱。他是学佛,他供养他师父一供就是好几万,他对父母没有这么孝顺!这就是很明显的是还债的,对父母没有恭敬心、没有孝顺心,生活勉勉强强给他维持。这四种缘要知道,无缘不来。
不学佛的,的确就是随著这个缘过一辈子了。学了佛之后我们要觉悟,纵然我们是还债的,我们现在学了佛,佛教我们要孝顺父母,我们要改变态度。不但我们有能力我们要尽心供养父母,还要尽孝心,劝父母念佛,这样子能转变命运,这是修自己的福慧。只晓得供养师父,不晓得供养父母,那没用处,这是一种迷信错误的心理在作祟,认为我供养父母,父母对我已经不能帮助;我供养三宝,三宝加持我,我再发大财,他在做那个梦。结果学佛学了个十年、二十年,破产、倒闭了,可见得巴结佛没巴结得上,佛还是不照顾他。如果他要尽心尽力孝顺父母,他就不至於这样子了。诸位一定要明了,孝顺父母是学佛的大根大本。纵然是我们过去生中缘不好,我们现在学佛了,要把这个缘改善,这才对。如果还是继续过去那个缘,不能改善一点,这佛是白学了。虽然在三宝门前他修福,他做功德那么样热心,我们一看是假的。他为的是什么?为了求自己的利益,求自己的名闻利养,这是巴结佛!佛是大公至正,巴结不上的。你心不善,你供养的,佛不接受,这些我们要晓得。
投胎的时候,佛经上常说,六道的众生都是以淫欲而正性命的。女人来投胎,她就看中了那个男的,她的父亲,喜欢她的父亲;男人来投胎,就喜欢他的母亲,异性相吸。他那个时候因为喜欢,他就取他的相貌,这个小孩生下来是因为他那个时候取的相,他喜欢那个相,他就变成那个相貌。所以,出生之后就像他的父母,就是这么个道理,相是他自己变的。出生之后再想变相貌他变不成了,定了型。能不能改?能改,从心地改。看相的人常说,一个人四十岁以前,相貌是前生,就是你投胎那个时候决定的,四十岁以后的相貌与前生不相干,为什么?是你在这一生当中的修积。所以相貌是会转的,年轻跟年老的时候不一样,年老的时候相貌就是你这一生修积所变的。一个是我们常讲先天的,一个讲后天的,先天就是你投胎来的那一刹那决定的,那我们讲先天;后天的就是你从有知识开始,取决於你的心地。你的心地如果是觉而不迷,慈悲好善,那你的相貌是一天比一天殊胜,把你先天的相貌完全转变过来,相随心转。四十以后的相貌要自己负责任。
容貌如佛,这是心行如佛,我的存心、我的行为像佛,所以你的相貌也就像佛了。这心行像佛,佛的标准就是经论,我们把净土三经、五经努力去做到,能做几成就做几成。我们去做的时候要天天增长,年年增长,总希望能把经教圆圆满满的做到,那你就跟佛没有两样,这叫学佛,这叫修净土,这叫做一心专忆、专念。大家不要把这专忆、专念只在自己忆想、口念当中,不肯去照做,那就错了,那忆佛、念佛就是古人所讥笑的,你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你没能做到。一定要做到!佛是教我们实行的,并不是教我们天天念。我们天天念是提醒自己,怕自己忘掉。早晨念一遍,这是早课,提醒自己,不要忘了我这一天要照做。晚课是反省,做一次反省,我这一天有没有做到,我究竟做到了多少,这是晚课。
现在我们佛门的早晚课都流於形式,没有什么用处,有口无心。好像我念给佛菩萨听的,我每天像小孩上学做功课,给父母交代一下完事了,一天到晚心里还贪玩,这个没有用处的。一定要晓得,早课是提醒,晚课是反省,这个功德就大了。因此早晚课也不必照课诵本,为什么?课诵本跟我们修的法门不相应,跟我们学的不相同,这课诵本是过去寺院里头用的。任何一个法律、一个规章都要随著时代来修改,随时随地修改,不修改没有用处,弊病丛生。我们佛门的这种课诵本配不上时代,换句话说,与我们的生活不能够相配。所以这个课诵本天天念,不发生效果,道理在此地。
你看夏莲居居士编的《净修捷要》,这是给专修净土人来做的,简单明了。早课、晚课都是一样的,就是这一样东西,这里面包括了忆念、观想、发愿、回向,统统都有了,真是简单明了。你不要以为说,我现在把这课诵本不要了,我专照这个修,恐怕不如法了,那你就错了。人家这个修行的方法是针对著现代人现代生活方式来修正的。所以要明了,你要不改进你就跟不上时代,你就会被时代淘汰掉,你得不到利益、得不到功德了。古大德所编的这个,他是要迁就各宗各派,各种法门修行的他都要顾及到,所以这个课是一种共同课程,普通的课程,不是专修的课程。我们今天专修,要再加上这个,这叫夹杂。像这样的课诵,我们如果到别人寺院里面参学,跟大家一起做,这可以的,这是一般礼节。我们自己修,乃至於我们自己有道场,专修的道场,我们不用这个课程,我们自己必须另立课程。
诸位要知道,这些课程不是佛立的,佛陀在世,只有讲经说法,没有立功课。佛陀在世的时候只有大家听经,互相研究讨论,没有共修的,修行是个人的事情。佛陀在世,一般的早晚课就是念个三皈依,其他都没有。因为三皈依很重要,时时刻刻要提起,要提醒自己,我们这个心是不是真正回头、真正依靠三宝了!所以,原始的功课是各人自己修的,没有在一块共修的。佛教传到中国来的初期也没有共修,也是各人修各人的。提倡共修是我们净土宗首创,就是慧远大师他在庐山搞个念佛堂,召集志同道合的一百二十三个人大家在一起念佛。这是首创,大家在一块共修,其他宗派都没有。
到以后佛门共修受到大家的重视了,觉得这个方法很好。到唐朝中叶,几乎各宗各派都有共修。尤其是百丈禅师、马祖道一和尚,他们两个人发起丛林的运动,丛林运动就是提倡共修,大家在一块集体共修,依众靠众。於是共修才普遍影响到各宗各派,这才有共修会。共修的课程都是各人自己建立的,但是影响最大的是禅宗,禅宗共修课程是百丈禅师定的,「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所以要晓得,所有修行这些课程、课诵都是我们中国祖师定的,他定的课程就适合於当时,那个时候照这个修大家有利益。可是辗转这一千几百年了,这个东西一成不变怎么行?我们要认清这一点。
我们修哪一个法门,必须要建立这个法门最理想的早晚课诵。可以说今天最理想的,我看到的,夏莲居编的这个的确是很理想。意思那么完整,又那么简单,这个真难得。大家仔细去看看,真正不容易,值得赞叹。所以我想说我们把这个本子印出来之后,大字的本子印出来之后,我们每个星期共修会我们采取这个方法。我们在台湾第一个提倡,采取这个方法。我们馆长看到也很欢喜,她也很同意,她跟我说,我们用这个方法拜佛、念佛,这法子的确好。它里面连香赞都是自己新编的,词都是重编的,调是一样的,词是新编的。
底下这一章这是「母子喻」,前面这一章比喻是泛指亲友,就是一般的比喻,母子是最亲切的比喻。实在讲做子女的人很难体会父母的心。所以做子女,他不想念他的父母,纵然想念,过年过节偶尔想起一下。可是做父母的那个心他念念不忘,他忘不掉,时时刻刻都挂念著儿女。儿女虽然长大了,他还把他当小孩一样,出门怕他不小心,哪里受了伤,遇到了灾难了,他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就是放不下心。这比喻亲情,把阿弥陀佛比作母亲,一切众生比作子女,父母想子女,子女不想父母,这个没办法,必须母子相忆才能感应道交。所以,大势至菩萨特地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种感应,要这样做法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