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疏节录 (第六集) 1993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10-0006
请掀开经本第十一面,倒数第三行,从第三个字看起:
疏【文中正辨第五九十。实通后八。对文可知。】
『文中』,「文」是指经文,前面这段经文当中。『正辨第五九十,实通后八,对文可知』,就是这段文里面所讲的十种礼,第五、第九、第十,跟后面第八「大悲礼,随一一礼,普代众生」,对照起来能看得很清楚。这个文的第二段,从「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前面都已经说过了,这是解释礼敬的相状。这里面分两段,前面是说境界,境界也就是对象,是尽虚空遍法界;后面是讲礼敬的因缘,我们为什么要修普贤的礼敬。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佛法的修学,无论是宗门教下、显教密教,都是以明心见性为最高的目标。如果我们要见性,必须要以性德来修学才能达到这个目的。所谓性德,跟我们凡夫概念当中许多的美德实际上是相同的,不一样的是用心不相同。凡夫的心量窄小,有分别、有执著、有好恶、有喜爱,有这种种差别不同,於是跟真性就相违背。真性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界限,所以心性确实是包含虚空法界。
礼敬这称性,称性就是我们礼敬的时候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界限,我们一礼就是一切礼。礼敬一尊佛就是礼敬一切佛,礼敬一个人就是礼敬一切有情众生,因为他没有分别、没有界限,随著心量拓开了,是这么个道理。这个事情在凡夫来说自然有困难,凡夫心量很小,我想不分别也不行,自然就分别了;想不执著,它自己会执著,分别执著很不容易断掉,因此我们就必须要依靠普贤菩萨的法力。这个法就是他为我们所说的这一切法,他讲明白了,我们也听清楚了,才晓得自己有个真心,有个本性。实在讲世间人晓得有真心本性的人不多,确实不多,我们虽然做不到,但是知道有这回事情就相当不容易了,也可以说是相当幸运。我们向著普贤菩萨的教导勉强去做,这就是依普贤愿力,做不到也做,能做多少算多少。真的向心力是向著普贤菩萨教的这条道路,就一定得到普贤菩萨的加持,这是一定的,我们只要有这个意念就得到佛菩萨加持。这是第一个,我们勉强可以学习的。
第二个原因是自己的力量,因为我们有心向这个方向、目标去做,自己心性就透光明了,哪怕是透一线光明,这一线光明都非常可贵。这一线光明纵然是一刹那,像闪电一样,我们从无始劫来就没有放过光,现在虽然放一次光,放的时间很短,都很珍贵。这是自己的深信解力跟普贤菩萨愿力的加持,这两个力量集合起来,我们也勉强可以做到了。如果我们的修学能够精进不退,我相信进步是相当快速的,是会能够叫自己满意的,这点非常重要。后面的经文是总结无尽,我们不必再多说。我们看第二段,在第十三面第四行。
经【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遶。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於法界。无不周遍。】
我们看这一段,这段当中的经文里面把「诸佛」这两个字换成「如来」,前面是礼敬诸佛,这个地方是『称赞如来』,关键在此地。如来跟诸佛到底是不是一样的?如果是一样的,就不应该换个名词,这在写文章里面也是不如法的;那么这两个名词一定是不尽相同,才会换两种称呼。确实如此。我们看《金刚经》,《金刚经》是我们中国人读诵、受持最多的,《金刚经》里面有的时候称诸佛,有的时候称如来。凡是称诸佛都是从事相上说的,称如来是从理、是从性上讲的,这个地方也不例外。礼敬的对象是一切事相,所以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一切都要礼敬,称赞就不一样。礼敬,我们对佛要礼敬,对善人礼敬,对恶人也礼敬,这里面确实没有分别。称赞就不一样,如果善行我们赞叹,人家造恶我们也赞叹,天下就大乱了,所以菩萨在此地换上如来。如来是称性,称性当然是至善美满的,他的心、他的行为都是善的。而且善有个标准,标准就是性德,如来就是标准。
凡是与性德相应的心行(存心、言行)我们要赞叹,要称赞;换句话说,凡是与性德相违背的,我们不赞叹。五十三参,我们这一会是最后的一参,第五十三,前面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的时候,我们见到。这部经是《四十华严》,我们就照《四十华严》上所说的,善财参访胜热婆罗门。我们看到他有礼敬,没有赞叹,这是第一次见到的;第二次见到,他去参访甘露火王,有礼敬,也没有赞叹;第三次看到,他去参访伐苏蜜多女,有礼敬,没有赞叹。这三位善知识代表的是什么?贪、瞋、痴,三毒!伐苏蜜多女是妓女,代表贪爱,善财童子参访,有礼敬,没有赞叹;甘露火王代表瞋恚,脾气大的不得了,哪个人言语、行为稍稍不满意就要把人杀掉,瞋恚心特别重。善财童子参访没有称赞;胜热婆罗门愚痴。这三个人代表的是三毒烦恼,与自性完全相违背。
其他的这些五十位善知识,善财童子去参访,都有礼敬、有赞叹,五十三个只有三个人有礼敬而没有赞叹。我们从这里就能够体会到,在总结论里面,修行十大纲领真正的含义,这也就是我们中国古人教给我们的隐恶扬善,这是讲赞叹。别人有善行,我们要赞叹、要称赞,要表扬他;别人要是作恶,我们一句话不说,这是绝对正确的,在社会上能够产生正面的作用。
人,说实在话都有良心,王阳明说的良知良能(这是明朝的一位学者),良知良能也就是说人人都有颗善良的心,恶人也不例外,也有。阳明先生当年在世还遇到一桩事情,他在旅行的时候遇到土匪,被土匪劫持了。以后这些土匪知道他是王阳明先生,对他也很尊敬,於是乎就问他,他说你的学说有问题。阳明先生讲有什么问题?他说你主张一切人都有良知良能,我们做土匪的人没有良心,你那个说法就不对,你能不能证明我们当土匪的也有良心?他说行!怎么测验?他说只要你听我的话,马上就能够测验出来。他说好,我们听你的话。阳明先生说「好!你把外衣脱掉」,外衣就脱掉了。「内衣也脱掉」,也脱掉了。「裤子也脱掉」,到最后,「这不能脱啦!」阳明先生说,这就是良知!恍然大悟,做土匪也有良知良能。阳明先生很有智慧,立刻就测验出,让这些做坏事的人,良心也马上就发现了。
所以善的一面我们宣扬、称赞,恶的一面隐藏,根本不说,作恶的人就会悔改,他自己生惭愧心。觉得社会大众,我做一点点小的好事,人家赞叹我;我做多少恶事,人家一句话不说,心里会感到惭愧,就能够改过自新。现在这个社会,可以说好事不宣扬,恶事就拼命渲染。做坏事情的人看到到处宣扬的时候,「你看看我的名字上报纸了,头条新闻」。感觉到自己非常光荣,很荣耀,往往真的把善良的心性更深的埋没掉了,所以收的效果是负面的,是反面的。佛菩萨教给我们这里头确实有很深的道理,这一段就是教我们隐恶扬善。
称赞实在也相当不容易,这要有高度的智慧。称赞要赞叹到恰到好处,不能过分,过分怕一般浅学的人受不了。这一称赞,於是乎他就自满了,自己以为成就了,就不会再进步;换句话说,你把这个人害了。我们现在讲捧人捧得过分,实在讲就把那个人害了,他不会再有长进。什么人符合佛所说的称赞的标准?佛法里面赞叹,最低限度的标准就是所谓的「八风吹不动」,这个时候你尽量去赞叹他。为什么?他听了之后像耳边风,他决定没有接受,决定不为你所动,你毁谤他,他也不动心;你赞叹他,他也不动心,他还是谦虚,还是精进,到这个程度才可以赞叹。没有到这个程度,换句话说,你毁谤他,他还生气;你赞叹他,他非常欢喜,他受不了,我们对他赞叹就低一点。为什么?他不能承受。必须到他如如不动的时候,这时候可以承受,这个时候赞叹。赞叹不是为了他,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
我们赞扬佛、赞叹佛,佛需要我们赞叹吗?不需要,菩萨、阿罗汉都不需要人赞叹。为什么我们时时刻刻要赞叹?赞叹就是宣扬佛菩萨教诲的恩德,让一切没有接触佛法的人听了之后心里有所感动,他要发心来学佛,来亲近善知识,目的在此地。
因为佛法是师道,也就是佛法是教育,教育自古以来,印度跟中国都是尊师重道,「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所以学生要求学。学生到哪里去找老师?哪一位老师是我们心目当中的好老师,值得我们跟他学习?真正好老师都很谦虚,你去亲近他,他说「我没有道德、没有学问,一无所成,一样长处也没有」。他跟你说这些,谦虚、客气,连诸佛菩萨都是谦虚、客气,那你到哪里去找?他也绝对不招生,招生还得了,招生口气太大了,「我可以做老师,我可以教你们」,佛都不敢说这个大话,古人谦敬,不敢做这个事情。
学生怎么来?一个是推荐来的,认识的人推荐来的,另外就是学生当中彼此介绍,「我的老师很好,我介绍给你,你也去亲近」。怎么个介绍法?赞叹。如果不是赞叹,拉著介绍,那就变成拉信徒,这不可以,决定不能拉信徒。只能够赞叹老师,他听了之后,「这个人有这么好!这么好的德行,这么好的学问,他在哪里住?我们也去亲近他」,自动来的。所以,赞叹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一种招生的技巧,用这种方法使一切众生自己感动,发心来亲近善知识,是这个意思。所以学生对於老师的赞叹,就是替老师介绍新的学生。另外一个意思,能够收到转移风俗的效果,人人能够断恶修善,取法乎善良,赞叹的功德在这个地方。在顺序上,它摆在第二位,可见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修行方法,礼敬、赞叹。
普贤菩萨称赞的对象,也跟心量一样的广大无边。我们记住,他所称赞的是善行,一切众生的恶行决定不赞叹。这个地方订的标准高,标准是如来,就是真如本性。可是我们要知道,依这个绝对的标准,在这里面可以区分许多相对的标准,也就是说现代这个社会,善恶标准用什么来区分?这不可以不知道。实在说,在现前的社会是很难界定的,原因是我们不幸生长在乱世,社会制度没有上轨道,善恶的标准没有,这是很难的一桩事情。在中国古代,前面曾经跟诸位提起,这些帝王取得政权之后,五年之内,他要订一个善恶的标准,让全国人遵循。这是什么东西?就是制礼作乐,礼乐就是善恶的标准。我们国家建国到今年八十三年了,没有制礼作乐,所以今天这个乱象,如果在历史家眼光里面看是正常的,因为没有标准。民间还守的一点标准是清朝时候的标准,这是我们很苦的地方。
在这种状况之下,幸好佛法里面还有些标准在,学佛的同修遵守的五戒十善,这就是最低的标准。像净宗《观无量寿佛经》上所说的「三福」,三福就是个标准。「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符合这个标准,我们就称赞,与这个标准相违背,我们就不称赞。三福第二条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具足众戒就是持戒、守法,戒里面包括世间的法律,学佛的人一定要守法、守规矩。威仪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生活规范,就是日常生活当中的礼节,我们守礼。第三条讲「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十一句很好,我们学佛的人有个善恶的标准。一个人的心行与这十一句相应,是我们应当称赞的;与这十一句不相应,恰恰相反的我们不称赞,那就对了。所以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真正有个标准可以遵循。
古礼,我们只能取它的精神,不能执著那些事相,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不是现代人日常生活当中所采用的。像我上一次跟诸位说过,古时候人民见到帝王行最敬礼,三跪九叩首,现代我们做老百姓见到总统行最敬礼也只三鞠躬。实际上见到总统有没有三鞠躬?一鞠躬就够了。在正式大典当中,像开国大典、过年的时候,给总统拜年行三鞠躬,这是大典的时候,平常见到总统也只点点头就好了。所以在事上一定要符合於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个要懂得。佛弟子也是生活在这个时代,也是现代人。所以我常常劝勉大家,但是收的效果不大。我劝大家见到佛菩萨形像要顶礼三拜,见到法师合掌恭敬一问讯就好了。我们是现代人,现代的礼节是一鞠躬、一问讯,就对了。在地上顶礼三拜是古礼,古人是这样,我们现在不是古人,这个要知道,这是平常的礼节。我们要能够明白,晓得应该怎么做法,要把佛法带到现代化,带到本土化。佛法才能适应广大的群众,让一般人喜欢修学,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这是有待我们四众弟子去努力的。
称赞的意思明白了,下面是说出礼敬的境界,这个境界跟前面礼敬是完全相同。『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这是先把空间、时间指示出来。「法界虚空界十方」是指空间,无限的空间;「三世」是指时间,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时空里面所包含的一切诸佛的世界,此地的「刹土」就是一般经上讲的三千大千世界,一尊佛教化的范围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在无尽的时空当中,诸佛教化的区域也是无量无边,世界无量无边,一个世界不知道包含多少星球,佛在经上是举例说明,我们不能把它看成死呆板,那就错了。
佛是举个例子说,他说须弥山是个小世界的中心,像我们地球、太阳都是绕著须弥山转的,这是一个单位世界。以这个世界做一个单位,像这样的世界有一千个,叫做小千世界。然后再以小千世界做单位,有一千个小千世界,就叫做中千世界。再以中千世界做单位,一千个中千世界合起来叫一个大千世界。所以一个大千世界,因为它有一个小千、中千、大千,叫三千,三千大千世界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有多大?真的不可思议。我们想想我们的太阳绕什么转?绕著银河系转,那么佛讲的单位世界就是银河系。一千个银河系才是一个小千世界,再乘一千,再乘一千,三个一千,十亿个银河系,这是一尊佛的教区,你说这个范围多大!一尊佛的教区,这叫一个佛国土,就是此地讲的一个佛刹。像这样的大千世界,真的是无量无边,佛有无量无边,世界有无量无边,众生当然更是无量无边。
『所有极微一一尘中』,「极微一一尘中」是数量,是数字,前面说过,我们在此地就不要多说。『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每个世界都有佛,每个世界虽然是一尊佛,但是佛的化身太多了。像我们的老师释迦牟尼佛,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佛的法身叫毗卢遮那,《华严经》上讲毗卢遮那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我们也把毗卢遮那造一个像,其实毗卢遮那没有相,毗卢遮那的意思是遍一切处,遍一切处这个相怎么造法?没法子造。遍一切处是真如、是本性、是法界,这就是现代哲学家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在佛法里面叫做法身。法身就是宇宙万有的本体,宇宙之间所有一切万法都是从它变现出来的,都是从它生出来的,生就是变现的意思,这是法身。报身只有一个,报身叫卢舍那。应化身就太多了,「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是应化身。我们这个世间释迦牟尼佛曾经来过,是应身来的,有生有灭;佛的报身是有生无灭;法身,这是理,是不生不灭。所以「极微尘数佛」当然是指的报身与应化身,那个数量没有法子计算。
『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遶』,有佛一定有学生,佛是老师,老师在那个地方教学,一定有很多学生跟著他。佛的学生都称菩萨,也称声闻,所谓声闻弟子、菩萨弟子。他的差别,声闻是学小乘的,跟佛学小乘法的这些学生,叫声闻学生,跟佛学大乘佛法的,叫菩萨弟子,所以是大小乘里面的差别。在此地只举一个「菩萨海会」,这里面包括了声闻、人天;换句话说,包括所有跟佛学法的那些弟子,这是称赞的对象。
诸佛如来当然不必说,是一定称赞的。这些菩萨、声闻弟子当中,有些实在是古佛再来,为了教化众生示现种种不同的事相。像这部经里面讲的胜热婆罗门、甘露火王、伐苏蜜多女,都是菩萨化身的,但是他示现的相是作恶,不是作善。我们称赞,看他示现的,换句话说,完全从迹相上说,不从他的心地上讲,完全就事相来论事情。他所现的事相不善、不好,我们就不赞叹;他所示现的相是好的,对於一切众生有正面的教化作用,我们就称赞。所以菩萨海会里面,是以如来作为标准,一定是有善恶的标准,这是对象。
『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这是说出能赞。前面在礼敬的时候,能赞的因有两种,一个是普贤愿力,一个是深信解力。这个地方只说「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只说了一个,这是文字的省略,意思还是跟前面完全相同的。我们对於普贤菩萨的行愿有很深、很殊胜的理解明白,将这个道理、这桩事情变成我们现在的知识与见解,那么我们就知道应该怎样去做了。虽然没有说到普贤菩萨本愿威神的加持,我们看前面这段,我们一心要学普贤菩萨修礼敬,就得普贤菩萨的加持,我们学普贤菩萨的称赞,哪有不得菩萨加持的道理?所以这是文省略,意思圆满。那么他不说前面这一句,而说后面这一句,后面这一句重要。菩萨加持是一定的,菩萨怎样加持?是你自己必须具足相当程度的认识,就是认知,你自己肯发心这样去做,才能得佛菩萨加持。所以这两句当中,这一句是主要的。
下面就是讲要怎样来称赞,经上比喻得太好了。『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赞叹是言语,言语与舌有关系,像谁?像「辩才天女」。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是忉利天的天女,这位天女辩才无碍,佛说她的辩才没有人能够超过她;可是普贤菩萨在此地教给我们的,要超过她。「出过」,过是超过。事实上很难办到,在理论上能讲得通,怎么能讲得通?你能够有至诚感应,普贤菩萨一加持,真的,你的赞叹可以超过辩才天女;如果不得佛力加持,凭我们凡夫的力量办不到。佛说,不但凡夫做不到,声闻、缘觉、权教菩萨要跟辩才天女两个比赛一下,都不行,都比不过她;一定得诸佛如来、文殊、普贤的加持,我们才能超过。像辩才天女一样的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音声美妙,言辞典雅,这个称赞就好听,不但音声好听,内容就殊胜。
『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留意的就是「一切如来」,没有说一切诸佛。此地说的一切如来,实在讲跟前面讲的一切诸佛在相上讲完全相同,从佛到一切众生,十法界的有情众生;差别的一定是称性,善心善行,这是如来所表的。若是用诸佛,善恶就统统合在一起,不分这些,完全没有分别。用如来是有分别的,一定是称性的,一定是善的,而且是以性德为最高的标准。佛在经上所说,无论大乘经、小乘经,统统是从性德里面流露出来的。
所以佛法修学基本的原理就是孝敬,孝敬是性德,必须用性德才能开发自性;我们要达到明心见性,一定要用性德才能做得到,违背了性德就决定做不到。性德里面,孝亲、尊师,所以大乘佛法的修学从地藏法门学起。《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是佛门的孝经,这大家都知道。《地藏经》的精神就是孝顺父母、尊师重道,这八个字就把地藏法门统统都包括了。所以佛法是师道,从这个地方学起,不孝父母、不尊敬师长的决定不能成就。你去看看中国的历史,佛教的历史,无论是宗门教下、显教密教,你《高僧传》、《居士传》里面去查查看。哪个有成就的人他是不孝父母、不敬师长的?一个也没有。学佛从哪里学起?从孝敬学起,所以三福第一句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十大愿王第一愿「礼敬诸佛」,第二「称赞如来」。从孝敬下手,我们才真正能够明心见性,在我们净土宗里面讲得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才能成就。
如果把这个根本舍弃了,清凉大师在本经注解,好像是在第一卷还是第二卷解释经题里面,他老人家有两句话说得很好。「有解无行」,有解就是广学多闻,学得很多,但是做不到;孝亲尊师,依照经典的方法修行,他统统没有做;经典研究得很透彻、很熟悉,会讲得天花乱坠,他得到的是什么?清凉大师说他得到的是邪知邪见。清凉的话说「有解无行,增长邪见」,就是他所得到的是邪知邪见,不是正知正见。为什么不是正知正见?他的心不正,心不正,学了佛法也不正;心正则一切法都正,心邪一切法都邪,这个一定要知道。「有行无解」,他做到了,但什么都不懂,清凉大师又说了,「增长无明」。清凉是教下的大善知识,教下主张解行要相应,不可以偏在解上,也不可以偏在行上,行解要相应那当然是最好,这是真正值得赞美的。如果偏在一方面,都不能成就,一个是变成邪知邪见,一个变成增长无明,确实这两个人都不能成就,没有办法脱离轮回。
但是有个例外,那就是如果他选择的是念佛法门,有行无解也能往生,这是个特别。有行无解,别的法门是决定不行,决定增长无明,唯独念佛法门。我这一句阿弥陀佛念下去,什么我都不懂,不但《弥陀经》不懂、《无量寿经》不懂,你问他《观经》三福,他也不懂,他什么都不懂,可是一句佛号念到底,真的他往生了。他为什么有这个功力?诸位要晓得,一句佛号肯老实念,虽然他不懂,孝亲尊师他都做到。老师传给他,他真照做,这就是尊师重道。他能尊师,他一定孝顺父母,必然的,要不然他怎么能往生?生到西方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那个成就非凡,不是一般菩萨能够相比的。我们要记住清凉的话,要明白这个事实的真相。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的根性比起过去任何一个时代可以说根性都劣,这个话怎么说?我们今天的烦恼比古人多,我们今天的妄想比古人多,这就是我们根性不如古人。妄想多、烦恼多,你修禅不会得定,妄念太多,你怎么会得定?学教你也学不通,为什么?经典太多,你的烦恼、妄想太重,障碍你的智慧,你纵然去研究,你不会开悟。你在教里面所研究的东西,也都是些别人的知见而已;换句话说,就是学得再好,咱们中国古人有个不好听的话,叫「道听涂说」。听到这个经上讲的、那个论上讲的、这个法师讲的、那个祖师大德讲的,道听涂说。为什么?不是从自己心性里面觉悟过来的,全都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这清凉大师才说增长邪见。如果从自性里面悟过来的,那就是智慧,在教下里面讲叫大开圆解,那开悟了,宗门是大彻大悟。
由此可知,性德要不能够透露出来,不能恢复,我们的修学就没有成绩可言。像读书,有人很用功读书,真干,但是考试都不及格,每次考试都得个零分,这种人我们大家都会说那是书呆子。学佛也不例外,学佛要不开悟,参禅不能得定,念佛不能得一心,这变成佛呆子,学佛学呆了。追根究柢的原因就是把基本的东西疏忽了,真正的基本就是《观经》上讲的「三福」,那是大根大本,你照这样修,你有福报。
这三种福报跟性德相连的,所以这个福报是真实的福报,跟世间一般修福绝对不一样。一般修福,比方做慈善事业,救济贫苦、救度众生,不一定跟性德能够连起来,那就变成世间有漏的福报。一个人能够孝亲、尊师重道,他修的福跟真如本性能够连接起来,所以那个福报是称性的福报,不一样,不相同。普贤菩萨的行法不但是跟性有一点相连,自性完全透露,完全性法,所以他的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完全与性德相应。所以说一修一切修,一切修一修,他是圆满的修法。这个地方讲的如来是有标准的,一定要与性德相应,这是所称赞的。
下面这段是『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於法界,无不周遍』,这是显示无尽,也是像大势至菩萨在圆通章里头教给我们的「净念相继」,这就是相继,永远不中断,「相续不断」。心没有间断,就是我们称赞一切人的善心善行,我们这个心、这个意念永远不中断。我们现在没有碰到人,现在不赞叹,但是赞叹的心没有中断,那个心所遍及的法界没有中断、没有障碍,这就是普贤行。何况我们念这句佛号,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是赞叹。「南无」是恭敬、归命的意思,也就是皈依的意思,有礼敬的意思。阿弥陀佛是佛的名号,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称赞阿弥陀佛。我们念佛这个心真诚,心清净,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能所,清净心是遍法界的,这就是普贤第二愿的「称赞如来」。可见得我们天天在修称赞,我们自己不知道在修普贤行愿。十愿里面,这一愿是最明显的,是大家常常修的,纵然有时候起了分别、执著,起了妄想、杂念,可是你一天当中总有几句心地很清净,跟普贤行愿相应,一定有的。如果能够保持,念念相续,力量就大了,所以这个地方讲「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於法界,无不周遍」。下面是总结无尽。
经【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
『虚空界』是不会尽的,『众生界』也不会尽的。
经【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
这个称赞就尽了。
经【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
『虚空界』不可能尽的,众生、众生业、众生烦恼都是无尽的,我们称赞也就无有穷尽。从这个结论里面我们体会了一个道理,称赞是为什么?实在是为众生,为众生在造业,为众生在受果报,烦恼就是受果报,所以我们才修称赞如来。用这个方法能够叫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能叫一切众生脱离苦海,这个意思就说得非常明显。所以普贤菩萨修的这个大行不仅仅是度自己,更要紧的是要度一切苦难众生,我们学佛,大家要牢牢的记住。
「普贤行」,普就没有分别,我看这个人很顺眼,看那个人不顺眼,就不普了,那就不是普贤行;不是普贤行,《华严经》上说的,不能成佛。好了,不能成佛就算了,我成个菩萨也可以。实在讲,如果有严重的分别执著,菩萨也成不了,不但菩萨都成不了,连阿罗汉也成不了。为什么?小乘初果须陀洹,我见就没有了、身见就没有了,才能证得初果。如果有非常严重的是非人我,小乘初果这一生都没有指望,你才晓得这个问题真的严重。
所以学佛,佛法的殊胜在哪里?殊胜在清净心、平等心,我们在修这个。无论修哪个法门,那只是方法、手段不一样,我们的目标、方向决定是一致的,我们所求的一定是心地清净平等。清净心里面就没有妄想,平等心里面就没有执著,有执著哪里还能平等?有妄想就不清净。所以,普贤菩萨这些方法是最高明的方法、最有效的方法,帮助我们把烦恼、分别、执著、无明、妄想洗刷得干干净净,这是普贤行的效果。我们明白了,要想真正把这些烦恼、污染洗干净,这个方法是很有效的。第一步先要把经义搞清楚、搞明白,然后认真把它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依照这个标准来洗净我们心身的污染,断烦恼,长智慧。这是从这一段看到它真正的修学的用意。底下说:
经【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不疲不厌,不疲倦、不厌烦,你只要真正去修,修的时候真有效果。心地一天比一天清净,烦恼一天比一天少,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长,欢喜,法喜充满,哪里还会有疲倦?哪里还会有厌倦?凡是修行会疲倦、会讨厌,不是法门有错误,一定是你自己修的出了问题。你修行出了毛病,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不如法,不是在理论上出了问题,就是在方法上出了问题。如果理论跟方法都没有问题,正常的现象你一定得到不疲不厌、法喜充满,这是决定会得到的。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一段。
请掀开经本第十一面,倒数第三行,从第三个字看起:
疏【文中正辨第五九十。实通后八。对文可知。】
『文中』,「文」是指经文,前面这段经文当中。『正辨第五九十,实通后八,对文可知』,就是这段文里面所讲的十种礼,第五、第九、第十,跟后面第八「大悲礼,随一一礼,普代众生」,对照起来能看得很清楚。这个文的第二段,从「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前面都已经说过了,这是解释礼敬的相状。这里面分两段,前面是说境界,境界也就是对象,是尽虚空遍法界;后面是讲礼敬的因缘,我们为什么要修普贤的礼敬。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佛法的修学,无论是宗门教下、显教密教,都是以明心见性为最高的目标。如果我们要见性,必须要以性德来修学才能达到这个目的。所谓性德,跟我们凡夫概念当中许多的美德实际上是相同的,不一样的是用心不相同。凡夫的心量窄小,有分别、有执著、有好恶、有喜爱,有这种种差别不同,於是跟真性就相违背。真性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界限,所以心性确实是包含虚空法界。
礼敬这称性,称性就是我们礼敬的时候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界限,我们一礼就是一切礼。礼敬一尊佛就是礼敬一切佛,礼敬一个人就是礼敬一切有情众生,因为他没有分别、没有界限,随著心量拓开了,是这么个道理。这个事情在凡夫来说自然有困难,凡夫心量很小,我想不分别也不行,自然就分别了;想不执著,它自己会执著,分别执著很不容易断掉,因此我们就必须要依靠普贤菩萨的法力。这个法就是他为我们所说的这一切法,他讲明白了,我们也听清楚了,才晓得自己有个真心,有个本性。实在讲世间人晓得有真心本性的人不多,确实不多,我们虽然做不到,但是知道有这回事情就相当不容易了,也可以说是相当幸运。我们向著普贤菩萨的教导勉强去做,这就是依普贤愿力,做不到也做,能做多少算多少。真的向心力是向著普贤菩萨教的这条道路,就一定得到普贤菩萨的加持,这是一定的,我们只要有这个意念就得到佛菩萨加持。这是第一个,我们勉强可以学习的。
第二个原因是自己的力量,因为我们有心向这个方向、目标去做,自己心性就透光明了,哪怕是透一线光明,这一线光明都非常可贵。这一线光明纵然是一刹那,像闪电一样,我们从无始劫来就没有放过光,现在虽然放一次光,放的时间很短,都很珍贵。这是自己的深信解力跟普贤菩萨愿力的加持,这两个力量集合起来,我们也勉强可以做到了。如果我们的修学能够精进不退,我相信进步是相当快速的,是会能够叫自己满意的,这点非常重要。后面的经文是总结无尽,我们不必再多说。我们看第二段,在第十三面第四行。
经【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遶。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於法界。无不周遍。】
我们看这一段,这段当中的经文里面把「诸佛」这两个字换成「如来」,前面是礼敬诸佛,这个地方是『称赞如来』,关键在此地。如来跟诸佛到底是不是一样的?如果是一样的,就不应该换个名词,这在写文章里面也是不如法的;那么这两个名词一定是不尽相同,才会换两种称呼。确实如此。我们看《金刚经》,《金刚经》是我们中国人读诵、受持最多的,《金刚经》里面有的时候称诸佛,有的时候称如来。凡是称诸佛都是从事相上说的,称如来是从理、是从性上讲的,这个地方也不例外。礼敬的对象是一切事相,所以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一切都要礼敬,称赞就不一样。礼敬,我们对佛要礼敬,对善人礼敬,对恶人也礼敬,这里面确实没有分别。称赞就不一样,如果善行我们赞叹,人家造恶我们也赞叹,天下就大乱了,所以菩萨在此地换上如来。如来是称性,称性当然是至善美满的,他的心、他的行为都是善的。而且善有个标准,标准就是性德,如来就是标准。
凡是与性德相应的心行(存心、言行)我们要赞叹,要称赞;换句话说,凡是与性德相违背的,我们不赞叹。五十三参,我们这一会是最后的一参,第五十三,前面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的时候,我们见到。这部经是《四十华严》,我们就照《四十华严》上所说的,善财参访胜热婆罗门。我们看到他有礼敬,没有赞叹,这是第一次见到的;第二次见到,他去参访甘露火王,有礼敬,也没有赞叹;第三次看到,他去参访伐苏蜜多女,有礼敬,没有赞叹。这三位善知识代表的是什么?贪、瞋、痴,三毒!伐苏蜜多女是妓女,代表贪爱,善财童子参访,有礼敬,没有赞叹;甘露火王代表瞋恚,脾气大的不得了,哪个人言语、行为稍稍不满意就要把人杀掉,瞋恚心特别重。善财童子参访没有称赞;胜热婆罗门愚痴。这三个人代表的是三毒烦恼,与自性完全相违背。
其他的这些五十位善知识,善财童子去参访,都有礼敬、有赞叹,五十三个只有三个人有礼敬而没有赞叹。我们从这里就能够体会到,在总结论里面,修行十大纲领真正的含义,这也就是我们中国古人教给我们的隐恶扬善,这是讲赞叹。别人有善行,我们要赞叹、要称赞,要表扬他;别人要是作恶,我们一句话不说,这是绝对正确的,在社会上能够产生正面的作用。
人,说实在话都有良心,王阳明说的良知良能(这是明朝的一位学者),良知良能也就是说人人都有颗善良的心,恶人也不例外,也有。阳明先生当年在世还遇到一桩事情,他在旅行的时候遇到土匪,被土匪劫持了。以后这些土匪知道他是王阳明先生,对他也很尊敬,於是乎就问他,他说你的学说有问题。阳明先生讲有什么问题?他说你主张一切人都有良知良能,我们做土匪的人没有良心,你那个说法就不对,你能不能证明我们当土匪的也有良心?他说行!怎么测验?他说只要你听我的话,马上就能够测验出来。他说好,我们听你的话。阳明先生说「好!你把外衣脱掉」,外衣就脱掉了。「内衣也脱掉」,也脱掉了。「裤子也脱掉」,到最后,「这不能脱啦!」阳明先生说,这就是良知!恍然大悟,做土匪也有良知良能。阳明先生很有智慧,立刻就测验出,让这些做坏事的人,良心也马上就发现了。
所以善的一面我们宣扬、称赞,恶的一面隐藏,根本不说,作恶的人就会悔改,他自己生惭愧心。觉得社会大众,我做一点点小的好事,人家赞叹我;我做多少恶事,人家一句话不说,心里会感到惭愧,就能够改过自新。现在这个社会,可以说好事不宣扬,恶事就拼命渲染。做坏事情的人看到到处宣扬的时候,「你看看我的名字上报纸了,头条新闻」。感觉到自己非常光荣,很荣耀,往往真的把善良的心性更深的埋没掉了,所以收的效果是负面的,是反面的。佛菩萨教给我们这里头确实有很深的道理,这一段就是教我们隐恶扬善。
称赞实在也相当不容易,这要有高度的智慧。称赞要赞叹到恰到好处,不能过分,过分怕一般浅学的人受不了。这一称赞,於是乎他就自满了,自己以为成就了,就不会再进步;换句话说,你把这个人害了。我们现在讲捧人捧得过分,实在讲就把那个人害了,他不会再有长进。什么人符合佛所说的称赞的标准?佛法里面赞叹,最低限度的标准就是所谓的「八风吹不动」,这个时候你尽量去赞叹他。为什么?他听了之后像耳边风,他决定没有接受,决定不为你所动,你毁谤他,他也不动心;你赞叹他,他也不动心,他还是谦虚,还是精进,到这个程度才可以赞叹。没有到这个程度,换句话说,你毁谤他,他还生气;你赞叹他,他非常欢喜,他受不了,我们对他赞叹就低一点。为什么?他不能承受。必须到他如如不动的时候,这时候可以承受,这个时候赞叹。赞叹不是为了他,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
我们赞扬佛、赞叹佛,佛需要我们赞叹吗?不需要,菩萨、阿罗汉都不需要人赞叹。为什么我们时时刻刻要赞叹?赞叹就是宣扬佛菩萨教诲的恩德,让一切没有接触佛法的人听了之后心里有所感动,他要发心来学佛,来亲近善知识,目的在此地。
因为佛法是师道,也就是佛法是教育,教育自古以来,印度跟中国都是尊师重道,「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所以学生要求学。学生到哪里去找老师?哪一位老师是我们心目当中的好老师,值得我们跟他学习?真正好老师都很谦虚,你去亲近他,他说「我没有道德、没有学问,一无所成,一样长处也没有」。他跟你说这些,谦虚、客气,连诸佛菩萨都是谦虚、客气,那你到哪里去找?他也绝对不招生,招生还得了,招生口气太大了,「我可以做老师,我可以教你们」,佛都不敢说这个大话,古人谦敬,不敢做这个事情。
学生怎么来?一个是推荐来的,认识的人推荐来的,另外就是学生当中彼此介绍,「我的老师很好,我介绍给你,你也去亲近」。怎么个介绍法?赞叹。如果不是赞叹,拉著介绍,那就变成拉信徒,这不可以,决定不能拉信徒。只能够赞叹老师,他听了之后,「这个人有这么好!这么好的德行,这么好的学问,他在哪里住?我们也去亲近他」,自动来的。所以,赞叹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一种招生的技巧,用这种方法使一切众生自己感动,发心来亲近善知识,是这个意思。所以学生对於老师的赞叹,就是替老师介绍新的学生。另外一个意思,能够收到转移风俗的效果,人人能够断恶修善,取法乎善良,赞叹的功德在这个地方。在顺序上,它摆在第二位,可见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修行方法,礼敬、赞叹。
普贤菩萨称赞的对象,也跟心量一样的广大无边。我们记住,他所称赞的是善行,一切众生的恶行决定不赞叹。这个地方订的标准高,标准是如来,就是真如本性。可是我们要知道,依这个绝对的标准,在这里面可以区分许多相对的标准,也就是说现代这个社会,善恶标准用什么来区分?这不可以不知道。实在说,在现前的社会是很难界定的,原因是我们不幸生长在乱世,社会制度没有上轨道,善恶的标准没有,这是很难的一桩事情。在中国古代,前面曾经跟诸位提起,这些帝王取得政权之后,五年之内,他要订一个善恶的标准,让全国人遵循。这是什么东西?就是制礼作乐,礼乐就是善恶的标准。我们国家建国到今年八十三年了,没有制礼作乐,所以今天这个乱象,如果在历史家眼光里面看是正常的,因为没有标准。民间还守的一点标准是清朝时候的标准,这是我们很苦的地方。
在这种状况之下,幸好佛法里面还有些标准在,学佛的同修遵守的五戒十善,这就是最低的标准。像净宗《观无量寿佛经》上所说的「三福」,三福就是个标准。「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符合这个标准,我们就称赞,与这个标准相违背,我们就不称赞。三福第二条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具足众戒就是持戒、守法,戒里面包括世间的法律,学佛的人一定要守法、守规矩。威仪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生活规范,就是日常生活当中的礼节,我们守礼。第三条讲「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十一句很好,我们学佛的人有个善恶的标准。一个人的心行与这十一句相应,是我们应当称赞的;与这十一句不相应,恰恰相反的我们不称赞,那就对了。所以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真正有个标准可以遵循。
古礼,我们只能取它的精神,不能执著那些事相,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不是现代人日常生活当中所采用的。像我上一次跟诸位说过,古时候人民见到帝王行最敬礼,三跪九叩首,现代我们做老百姓见到总统行最敬礼也只三鞠躬。实际上见到总统有没有三鞠躬?一鞠躬就够了。在正式大典当中,像开国大典、过年的时候,给总统拜年行三鞠躬,这是大典的时候,平常见到总统也只点点头就好了。所以在事上一定要符合於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个要懂得。佛弟子也是生活在这个时代,也是现代人。所以我常常劝勉大家,但是收的效果不大。我劝大家见到佛菩萨形像要顶礼三拜,见到法师合掌恭敬一问讯就好了。我们是现代人,现代的礼节是一鞠躬、一问讯,就对了。在地上顶礼三拜是古礼,古人是这样,我们现在不是古人,这个要知道,这是平常的礼节。我们要能够明白,晓得应该怎么做法,要把佛法带到现代化,带到本土化。佛法才能适应广大的群众,让一般人喜欢修学,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这是有待我们四众弟子去努力的。
称赞的意思明白了,下面是说出礼敬的境界,这个境界跟前面礼敬是完全相同。『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这是先把空间、时间指示出来。「法界虚空界十方」是指空间,无限的空间;「三世」是指时间,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时空里面所包含的一切诸佛的世界,此地的「刹土」就是一般经上讲的三千大千世界,一尊佛教化的范围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在无尽的时空当中,诸佛教化的区域也是无量无边,世界无量无边,一个世界不知道包含多少星球,佛在经上是举例说明,我们不能把它看成死呆板,那就错了。
佛是举个例子说,他说须弥山是个小世界的中心,像我们地球、太阳都是绕著须弥山转的,这是一个单位世界。以这个世界做一个单位,像这样的世界有一千个,叫做小千世界。然后再以小千世界做单位,有一千个小千世界,就叫做中千世界。再以中千世界做单位,一千个中千世界合起来叫一个大千世界。所以一个大千世界,因为它有一个小千、中千、大千,叫三千,三千大千世界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有多大?真的不可思议。我们想想我们的太阳绕什么转?绕著银河系转,那么佛讲的单位世界就是银河系。一千个银河系才是一个小千世界,再乘一千,再乘一千,三个一千,十亿个银河系,这是一尊佛的教区,你说这个范围多大!一尊佛的教区,这叫一个佛国土,就是此地讲的一个佛刹。像这样的大千世界,真的是无量无边,佛有无量无边,世界有无量无边,众生当然更是无量无边。
『所有极微一一尘中』,「极微一一尘中」是数量,是数字,前面说过,我们在此地就不要多说。『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每个世界都有佛,每个世界虽然是一尊佛,但是佛的化身太多了。像我们的老师释迦牟尼佛,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佛的法身叫毗卢遮那,《华严经》上讲毗卢遮那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我们也把毗卢遮那造一个像,其实毗卢遮那没有相,毗卢遮那的意思是遍一切处,遍一切处这个相怎么造法?没法子造。遍一切处是真如、是本性、是法界,这就是现代哲学家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在佛法里面叫做法身。法身就是宇宙万有的本体,宇宙之间所有一切万法都是从它变现出来的,都是从它生出来的,生就是变现的意思,这是法身。报身只有一个,报身叫卢舍那。应化身就太多了,「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是应化身。我们这个世间释迦牟尼佛曾经来过,是应身来的,有生有灭;佛的报身是有生无灭;法身,这是理,是不生不灭。所以「极微尘数佛」当然是指的报身与应化身,那个数量没有法子计算。
『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遶』,有佛一定有学生,佛是老师,老师在那个地方教学,一定有很多学生跟著他。佛的学生都称菩萨,也称声闻,所谓声闻弟子、菩萨弟子。他的差别,声闻是学小乘的,跟佛学小乘法的这些学生,叫声闻学生,跟佛学大乘佛法的,叫菩萨弟子,所以是大小乘里面的差别。在此地只举一个「菩萨海会」,这里面包括了声闻、人天;换句话说,包括所有跟佛学法的那些弟子,这是称赞的对象。
诸佛如来当然不必说,是一定称赞的。这些菩萨、声闻弟子当中,有些实在是古佛再来,为了教化众生示现种种不同的事相。像这部经里面讲的胜热婆罗门、甘露火王、伐苏蜜多女,都是菩萨化身的,但是他示现的相是作恶,不是作善。我们称赞,看他示现的,换句话说,完全从迹相上说,不从他的心地上讲,完全就事相来论事情。他所现的事相不善、不好,我们就不赞叹;他所示现的相是好的,对於一切众生有正面的教化作用,我们就称赞。所以菩萨海会里面,是以如来作为标准,一定是有善恶的标准,这是对象。
『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这是说出能赞。前面在礼敬的时候,能赞的因有两种,一个是普贤愿力,一个是深信解力。这个地方只说「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只说了一个,这是文字的省略,意思还是跟前面完全相同的。我们对於普贤菩萨的行愿有很深、很殊胜的理解明白,将这个道理、这桩事情变成我们现在的知识与见解,那么我们就知道应该怎样去做了。虽然没有说到普贤菩萨本愿威神的加持,我们看前面这段,我们一心要学普贤菩萨修礼敬,就得普贤菩萨的加持,我们学普贤菩萨的称赞,哪有不得菩萨加持的道理?所以这是文省略,意思圆满。那么他不说前面这一句,而说后面这一句,后面这一句重要。菩萨加持是一定的,菩萨怎样加持?是你自己必须具足相当程度的认识,就是认知,你自己肯发心这样去做,才能得佛菩萨加持。所以这两句当中,这一句是主要的。
下面就是讲要怎样来称赞,经上比喻得太好了。『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赞叹是言语,言语与舌有关系,像谁?像「辩才天女」。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是忉利天的天女,这位天女辩才无碍,佛说她的辩才没有人能够超过她;可是普贤菩萨在此地教给我们的,要超过她。「出过」,过是超过。事实上很难办到,在理论上能讲得通,怎么能讲得通?你能够有至诚感应,普贤菩萨一加持,真的,你的赞叹可以超过辩才天女;如果不得佛力加持,凭我们凡夫的力量办不到。佛说,不但凡夫做不到,声闻、缘觉、权教菩萨要跟辩才天女两个比赛一下,都不行,都比不过她;一定得诸佛如来、文殊、普贤的加持,我们才能超过。像辩才天女一样的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音声美妙,言辞典雅,这个称赞就好听,不但音声好听,内容就殊胜。
『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留意的就是「一切如来」,没有说一切诸佛。此地说的一切如来,实在讲跟前面讲的一切诸佛在相上讲完全相同,从佛到一切众生,十法界的有情众生;差别的一定是称性,善心善行,这是如来所表的。若是用诸佛,善恶就统统合在一起,不分这些,完全没有分别。用如来是有分别的,一定是称性的,一定是善的,而且是以性德为最高的标准。佛在经上所说,无论大乘经、小乘经,统统是从性德里面流露出来的。
所以佛法修学基本的原理就是孝敬,孝敬是性德,必须用性德才能开发自性;我们要达到明心见性,一定要用性德才能做得到,违背了性德就决定做不到。性德里面,孝亲、尊师,所以大乘佛法的修学从地藏法门学起。《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是佛门的孝经,这大家都知道。《地藏经》的精神就是孝顺父母、尊师重道,这八个字就把地藏法门统统都包括了。所以佛法是师道,从这个地方学起,不孝父母、不尊敬师长的决定不能成就。你去看看中国的历史,佛教的历史,无论是宗门教下、显教密教,你《高僧传》、《居士传》里面去查查看。哪个有成就的人他是不孝父母、不敬师长的?一个也没有。学佛从哪里学起?从孝敬学起,所以三福第一句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十大愿王第一愿「礼敬诸佛」,第二「称赞如来」。从孝敬下手,我们才真正能够明心见性,在我们净土宗里面讲得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才能成就。
如果把这个根本舍弃了,清凉大师在本经注解,好像是在第一卷还是第二卷解释经题里面,他老人家有两句话说得很好。「有解无行」,有解就是广学多闻,学得很多,但是做不到;孝亲尊师,依照经典的方法修行,他统统没有做;经典研究得很透彻、很熟悉,会讲得天花乱坠,他得到的是什么?清凉大师说他得到的是邪知邪见。清凉的话说「有解无行,增长邪见」,就是他所得到的是邪知邪见,不是正知正见。为什么不是正知正见?他的心不正,心不正,学了佛法也不正;心正则一切法都正,心邪一切法都邪,这个一定要知道。「有行无解」,他做到了,但什么都不懂,清凉大师又说了,「增长无明」。清凉是教下的大善知识,教下主张解行要相应,不可以偏在解上,也不可以偏在行上,行解要相应那当然是最好,这是真正值得赞美的。如果偏在一方面,都不能成就,一个是变成邪知邪见,一个变成增长无明,确实这两个人都不能成就,没有办法脱离轮回。
但是有个例外,那就是如果他选择的是念佛法门,有行无解也能往生,这是个特别。有行无解,别的法门是决定不行,决定增长无明,唯独念佛法门。我这一句阿弥陀佛念下去,什么我都不懂,不但《弥陀经》不懂、《无量寿经》不懂,你问他《观经》三福,他也不懂,他什么都不懂,可是一句佛号念到底,真的他往生了。他为什么有这个功力?诸位要晓得,一句佛号肯老实念,虽然他不懂,孝亲尊师他都做到。老师传给他,他真照做,这就是尊师重道。他能尊师,他一定孝顺父母,必然的,要不然他怎么能往生?生到西方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那个成就非凡,不是一般菩萨能够相比的。我们要记住清凉的话,要明白这个事实的真相。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的根性比起过去任何一个时代可以说根性都劣,这个话怎么说?我们今天的烦恼比古人多,我们今天的妄想比古人多,这就是我们根性不如古人。妄想多、烦恼多,你修禅不会得定,妄念太多,你怎么会得定?学教你也学不通,为什么?经典太多,你的烦恼、妄想太重,障碍你的智慧,你纵然去研究,你不会开悟。你在教里面所研究的东西,也都是些别人的知见而已;换句话说,就是学得再好,咱们中国古人有个不好听的话,叫「道听涂说」。听到这个经上讲的、那个论上讲的、这个法师讲的、那个祖师大德讲的,道听涂说。为什么?不是从自己心性里面觉悟过来的,全都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这清凉大师才说增长邪见。如果从自性里面悟过来的,那就是智慧,在教下里面讲叫大开圆解,那开悟了,宗门是大彻大悟。
由此可知,性德要不能够透露出来,不能恢复,我们的修学就没有成绩可言。像读书,有人很用功读书,真干,但是考试都不及格,每次考试都得个零分,这种人我们大家都会说那是书呆子。学佛也不例外,学佛要不开悟,参禅不能得定,念佛不能得一心,这变成佛呆子,学佛学呆了。追根究柢的原因就是把基本的东西疏忽了,真正的基本就是《观经》上讲的「三福」,那是大根大本,你照这样修,你有福报。
这三种福报跟性德相连的,所以这个福报是真实的福报,跟世间一般修福绝对不一样。一般修福,比方做慈善事业,救济贫苦、救度众生,不一定跟性德能够连起来,那就变成世间有漏的福报。一个人能够孝亲、尊师重道,他修的福跟真如本性能够连接起来,所以那个福报是称性的福报,不一样,不相同。普贤菩萨的行法不但是跟性有一点相连,自性完全透露,完全性法,所以他的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完全与性德相应。所以说一修一切修,一切修一修,他是圆满的修法。这个地方讲的如来是有标准的,一定要与性德相应,这是所称赞的。
下面这段是『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於法界,无不周遍』,这是显示无尽,也是像大势至菩萨在圆通章里头教给我们的「净念相继」,这就是相继,永远不中断,「相续不断」。心没有间断,就是我们称赞一切人的善心善行,我们这个心、这个意念永远不中断。我们现在没有碰到人,现在不赞叹,但是赞叹的心没有中断,那个心所遍及的法界没有中断、没有障碍,这就是普贤行。何况我们念这句佛号,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是赞叹。「南无」是恭敬、归命的意思,也就是皈依的意思,有礼敬的意思。阿弥陀佛是佛的名号,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称赞阿弥陀佛。我们念佛这个心真诚,心清净,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能所,清净心是遍法界的,这就是普贤第二愿的「称赞如来」。可见得我们天天在修称赞,我们自己不知道在修普贤行愿。十愿里面,这一愿是最明显的,是大家常常修的,纵然有时候起了分别、执著,起了妄想、杂念,可是你一天当中总有几句心地很清净,跟普贤行愿相应,一定有的。如果能够保持,念念相续,力量就大了,所以这个地方讲「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於法界,无不周遍」。下面是总结无尽。
经【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
『虚空界』是不会尽的,『众生界』也不会尽的。
经【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
这个称赞就尽了。
经【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
『虚空界』不可能尽的,众生、众生业、众生烦恼都是无尽的,我们称赞也就无有穷尽。从这个结论里面我们体会了一个道理,称赞是为什么?实在是为众生,为众生在造业,为众生在受果报,烦恼就是受果报,所以我们才修称赞如来。用这个方法能够叫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能叫一切众生脱离苦海,这个意思就说得非常明显。所以普贤菩萨修的这个大行不仅仅是度自己,更要紧的是要度一切苦难众生,我们学佛,大家要牢牢的记住。
「普贤行」,普就没有分别,我看这个人很顺眼,看那个人不顺眼,就不普了,那就不是普贤行;不是普贤行,《华严经》上说的,不能成佛。好了,不能成佛就算了,我成个菩萨也可以。实在讲,如果有严重的分别执著,菩萨也成不了,不但菩萨都成不了,连阿罗汉也成不了。为什么?小乘初果须陀洹,我见就没有了、身见就没有了,才能证得初果。如果有非常严重的是非人我,小乘初果这一生都没有指望,你才晓得这个问题真的严重。
所以学佛,佛法的殊胜在哪里?殊胜在清净心、平等心,我们在修这个。无论修哪个法门,那只是方法、手段不一样,我们的目标、方向决定是一致的,我们所求的一定是心地清净平等。清净心里面就没有妄想,平等心里面就没有执著,有执著哪里还能平等?有妄想就不清净。所以,普贤菩萨这些方法是最高明的方法、最有效的方法,帮助我们把烦恼、分别、执著、无明、妄想洗刷得干干净净,这是普贤行的效果。我们明白了,要想真正把这些烦恼、污染洗干净,这个方法是很有效的。第一步先要把经义搞清楚、搞明白,然后认真把它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依照这个标准来洗净我们心身的污染,断烦恼,长智慧。这是从这一段看到它真正的修学的用意。底下说:
经【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不疲不厌,不疲倦、不厌烦,你只要真正去修,修的时候真有效果。心地一天比一天清净,烦恼一天比一天少,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长,欢喜,法喜充满,哪里还会有疲倦?哪里还会有厌倦?凡是修行会疲倦、会讨厌,不是法门有错误,一定是你自己修的出了问题。你修行出了毛病,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不如法,不是在理论上出了问题,就是在方法上出了问题。如果理论跟方法都没有问题,正常的现象你一定得到不疲不厌、法喜充满,这是决定会得到的。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