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辑要疏选读 (第三集) 1993/12 台湾高雄元亨寺 档名:04-009-0003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昨天讲到菩萨行,「三福、六和、三学、六度」,今天就入了我们的正题「十大愿王」,这个十愿就是三学、六度的扩充。因此,世尊在华严会上给我们说:「菩萨如果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够圆成佛道」;换句话说,就不能证得究竟圆满佛。天台大师跟我们讲,佛有四种,「藏通别圆」四教佛。《华严》上说的究竟圆满佛,就是圆教佛,与别教、通教、藏教有所不同。原因在什么地方?究竟佛果必定是圆满的称性。所以普贤行不仅是愿愿称性,而且是行行称性。我们初学的人虽然做不到,但是要知道,将来慢慢地向这个境界提升,那就对了。如果现在能修,当然更殊胜!修学普贤大愿,对於我们往生品位的增高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能够依这个方法修行,无论修多少,都有不可思议殊胜的功德。
【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普贤菩萨行门的纲领有十条,就是「十大愿王」,我们讲义里面的第一段,就把这十条的名称都列出来了。这个十条,诸位同修都很熟悉,有不少人早晚课诵里面都念。「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都念得很熟。他虽然念,这个意思、境界很难体会,当然在行持上能够与十愿相应,就是更不容易了。
「十愿」的特色在底下这几条显示出来了。第一条我们不必念了,第二条说:
【二、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
十条里面举出第一条。「礼」是礼貌、是礼节,我们对人要有礼。普贤行愿里面,不但我们对人要有礼,我们对物也要有礼,对事也要有礼。世间人讲礼,只讲到对人,没有讲到对物对事,可见得普贤行的境界非常的广大,非常的微细,所以是法身大士、大菩萨所修的。
「礼」是外表,「敬」是内心,心要至诚恭敬,外面一定要合乎礼节,这个礼是有节度的,不能过之,也不能不及。譬如现代社会里面,我们的习惯,最敬礼是三鞠躬。古时候我们不说了,我们是现代人,现代的最敬礼是三鞠躬。如果我要特别恭敬一点,我四鞠躬,可不可以?不可以,不合礼,超过了。这个「三」就是节度,礼是有节的。我非常恭敬,何必在形式上这么麻烦,一鞠躬也就可以了?一鞠躬不行,不到,欠了。所以不及跟超过都不合礼。为什么?不及就是不到,显得你傲慢;超过,显得你谄媚、巴结。所以它有一定的节度,这个样子大家看起来就很正常了。
菩萨跟我们一般人修学这些法门,到底哪些地方不一样,这是我们要留意的,我们要学习的。在这一条里面看到的是『清净身语意业』。我们要注意那个「清净」,清净就是真心,真心是清净的,真心从来不染。染污的心是妄心,妄心才染,真心不染。一心不染,二心就染污了。诸位要晓得,这个一心是真心,二心就是妄心。从这个地方我们细细去体会,这个真心跟妄心的差别也不难体会到。
什么叫二心?心里有个念头,就是二心。没有念头的时候是一心,有念了就是二心,我们起心动念就落在妄心里头,落在染污心里面,心就不清净了;一心是不起妄念。这个情境我们有没有?有,确确实实有。我们眼见色,耳闻声,没有起心动念的时候,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个时候我们用心跟诸佛如来用心,实在讲没有两样。诸佛菩萨他有能力保持住常住真心,他能永远保持。我们凡夫不能保持,真心现前的时间很短,第一念是真心,到第二念就迷了、就妄了,第二念就是起心动念,就有分别执著、是非人我。分别执著、是非人我是妄心,真心里面没有的;换句话说,清净心里面没有,菩萨用真心,菩萨用清净心,「常修礼敬」。
三业里面,最重要的是「意业」,意业是心。心清净,身就清净,用清净的身来修礼。恭敬、礼敬重点都在清净上,三业清净,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三业果然清净,身心必定健康,当下就得自在快乐;身心健康,当然自在快乐。我们佛门里面讲「法喜充满」,这个法喜充满就是自在,就是快乐。
『常修礼敬』。注重那个「常」字,这是诸佛菩萨与我们差别的现象,在一个「常」。常是什么?从来没有间断过。我们修礼敬,身心不清净,这就不是普贤行;我们修礼敬「不常」,时时间断。这个「常」,实在讲,就是大势至菩萨讲的「净念相继」。我们不能相继,常常间断,人家不间断。
佛弟子每天在课诵里面都要拜佛,早课的时候要拜佛,晚课的时候也要拜佛。拜佛是什么意思?拜佛就是教给我们「常修礼敬」,我们要将自己礼敬诸佛如来的这一个恭敬心,礼敬一切众生,决定没有两样。我对佛的恭敬跟对一切众生那个恭敬有差等,那就错了,那就不是普贤行。普贤行里面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对佛怎么恭敬,对众生也是一样的恭敬,这个是普贤行。
不但对一切人要恭敬,对一切众生,这个众生包括了九法界众生,往上去有菩萨、有声闻(就是阿罗汉)、有缘觉(就是辟支佛)、有天、有阿修罗,往下有畜生、有饿鬼、有地狱,这些都是众生,统统要礼敬,而且跟诸佛如来这个礼敬没有差别,我们要这样做到。所以普贤行,不容易修!
我们对人恭敬,对蚊虫、蚂蚁,恭不恭敬?对蚊虫、蚂蚁不恭敬,这不行,这不是普贤行。我们对一些鬼神,恭不恭敬?在台湾民间所拜拜的那些鬼神,我们用什么态度对待他?其他宗教里面所拜的这些天神,我们对他礼不礼敬?一样要礼敬。如果认为这是外教,我们对他可以不礼敬,那就错了,你修的不是普贤行,普贤行一定要一律平等的礼敬。
也许我们要问,我们见到佛要三跪三叩首,就是三拜。我们到了基督教堂,我们看到十字架,要不要也在地上跪到拜三拜?马路上有土地公庙,你到那个土地公面前,是不是也去跪在那里拜三拜?你要去到那里跪到拜三拜,人家看到你,认为你这个佛教徒神经不正常、有问题。但是我要不去拜,是否就不是普贤行了?
学普贤行一定要懂得礼节。基督教有基督教的礼节,天主教有天主教的礼节,到它那个地方,用它的礼节那就对了,那就没有错了。我们佛弟子进鬼神的庙,我们问讯,这个仪式不相同。我们见佛菩萨跪拜,见鬼神问讯,我们那个敬心没有差别,敬鬼神的心跟敬诸佛如来的心一样。我们见到人,现在人见面点点头,我们也点点头,可是这个敬心跟我们尊敬诸佛如来也没有差别。行是仪式上有差别,仪式上要随俗,随著世间法,但恭敬心一点都不变,这是普贤行。我们必须要知道,要认真努力去学习。第三条讲:
【三、虚空界尽,我礼乃尽。】
可见得「常修礼敬」的那个「常」是真常,不是假的常,通常我们一般佛法里讲的多半都讲尽形寿。就以我们讲三皈依来说,三皈依要多少时间?要尽形寿。尽形寿就是一生,我活一天,我皈依一天。可是普贤行不是一生,普贤行是生生世世,永无间断。虚空界是不可尽,所以普贤菩萨所修的礼敬,那就是永恒的、真常的,也是永远没有止尽的。可见得菩萨这个心量,确确实实是包含了虚空法界,这个就是圆满的称性。用这个方法是叫修德,以修德将我们的性德完全显露出来,那就成圆满佛。这是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了,这个是见圆满的性,成圆满的佛。这种修行的方法,可见得它真的重要。释迦牟尼佛没有讲错,不修这种行就不能够圆成佛道;换句话说,不能够圆满见性。
【四、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念念』是尽心,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在事相上的行持心行都没有间断。对人的礼敬,大致上我们能够明了,最重要的就是清净心,就是不能有分别、不能有执著。「这是善人,那个是恶人;这个人我恭敬他,那个人我讨厌他」,你有这种分别、执著,你所修的就不是普贤行。在大小乘佛法里面,还有这一些轻微的分别执著,但是普贤行里面没有,「清净、平等」就是普贤行与一般菩萨行不一样的地方。
这段里面我们要说一说『无有疲厌』。「疲」是疲倦,「厌」就是厌烦。不疲倦,不厌烦,这个很难得!怎样才能做到?我相信许许多多同修对於这两个字都很关心,譬如我们念佛要不疲倦,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念下来,多好!为什么念一念就疲倦了?念了就打瞌睡,念多了就烦了?有很多人念佛,念上几年之后,他不念了,为什么?念烦了。为什么普贤菩萨能够不疲倦、不厌烦?诸位要晓得,关键就在用心不一样,人家用清净心,清净心怎么会有疲倦,怎么会有厌烦!
我们为什么无论做什么事情,一桩事情重复太多次就烦了?时间稍微长一点就疲倦了?我们用的这个心是分别心、是染污心。好像我今天工作超过时间了,心里想「今天很疲倦了」,就疲倦了。尤其是当所做的工作自己不太欢喜,这个厌烦、疲倦很容易发生。如果这个工作是自己欢喜的,那就好得多了。我们俗话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自己喜欢的事、高兴的事情,做再长的时间,他不感觉得疲倦,精神很饱满,欢喜。所以不欢喜的工作很容易疲倦,可见得这个是心理上的因素。什么心理?妄心,不是真心。菩萨用的真心,所以永远没有疲倦的相,永远没有懈怠的相,永远没有厌烦的相,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这个道理明白了,事实清楚了,我们自己在日常工作要用清净心,你的工作量再多、再繁重,你不会疲倦,你不会厌烦,那就是普贤行,那一种修学的功夫,你得到几分的利益。所以用清净心去做,用欢喜心去做,用利益众生的心去做,在现前就能够减少我们的疲倦和厌烦。底下一段,这是举例子,教给我们如何修学。
【五、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
「娑婆」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堪忍」。这个世界很苦,在这个世界里面的众生,他都能够忍受。「堪忍」就是能够忍受这些苦难,「堪」是能够,能够忍受种种苦难的这么一个世界。「毗卢遮那如来」是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通常我们都认为释迦牟尼佛是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我们的本师,这是因为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地球上,三千年前降生在北印度(就是现在的尼泊尔),示现修行证果、弘法利生,这是本师的应化身。
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身。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是应身,他的法身就是毗卢遮那。所以毗卢遮那佛就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毗卢遮那的应身,毗卢遮那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这是一个人。毗卢遮那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遍一切处」,法身没有形相。法身到底是什么?如果用现代哲学上的名词来说,我们比较容易体会,就是哲学里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宇宙一切万事万法从哪里来的?从这个体变现出来的,从这个本体生出来的,这个本体在佛法里面称之为法身。所以法身没有形相,法身遍一切处;虽然没有形相,法身能够变现一切形相。
这个意思还是不好懂,我们再用一个比喻来说,现在几乎每一个人家里面都有电视。你看电视里面节目很多,大家看不厌,电视那个萤幕就好比是法身,萤幕什么都没有,但是一切相都从它那里现出来,没有它就现不出相了。现的那些相就是应化身,能现的这个体就是法身。法身没有相,法身能现一切相,法身是真正的本体,法身是真我,应身是假我。为什么?相是生灭的,体是不生不灭的。相无论怎么生灭,无论怎么变化,体还是不生不灭,体确确实实与一切生灭法不相干,一切生灭法并没有染污本体。像电视这个画面,再复杂的画面也没有将萤幕染污了一点点,就像这个样子。
所以诸位从这个比喻里面细细去体会,如果你要明白了、要清楚了,知道尽虚空遍法界原来就是自己,那就恭喜你,你证得清净法身了,你最低限度也是圆教初住菩萨。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是知道宇宙万有是自己真心本性所变的。
法身就是真心,法身就是本性、就是真如。佛经里面有几十个名词,但是都是讲的一桩事情。佛为什么一桩事情说这么多名词?他有一个特别的用意,就是教你不要执著,「名可名,非常名」,只要这个名是说这一桩事情,什么名都可以,不要去计较、不要去执著,这个样子教我们「离名字相」。离名字相,你才能见到这个事实的真相,这是佛教学很高明的手段。这是说了「法身、报身、应身」都在其中了,这个三身是一体的。
『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佛就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应该要向他学习,我们发了心之后会退,他发心不退。所以人家成佛了,人家成就了。我们发心也很难得,但是退得很快,所以从无始劫到今天,我们还没成就。大乘经上教给我们六念,这是大乘菩萨学的。六念里面,前面是念三宝「念佛、念法、念僧」,后面是「念施、念戒、念天」。施是布施,菩萨行门最重要的一个。念戒是持戒,守法。末后一个念天,念天是什么意思?这个天不是天上的上帝,不是天神,而是说的大梵天王。大梵天王是十地菩萨化身,法云地的菩萨,在大梵天修行,示现大梵天王的身分,自行化他。佛为什么叫我们念这个人?这个人在无始劫的时候,我们跟他同时发心,发菩提心,修菩萨道,人家精进不退,经过这样长久的时间,他已经证得法云地的菩萨,证到第十地,地位这么高,再往上去就等觉了。再回来想想自己,自己因为发心之后退转,这一退,退得太远了,退到我们现在这种程度,让我们看看他,想想从前,生惭愧心,是这个意思。
我们要怎样跟这个老同参等齐,跟他证得同样的地位?如果照一般法门来修学,我们也要修个三大阿僧只劫,然后才能到他这个位次,这个时间太长!普贤菩萨教给我们念佛求生净土,生到净土很快就赶上我们的老同参了。这老同参是在法云地的菩萨,所以到达西方世界,确实很短的时间就证得他的果位。当我们没有证得的时候,在西方世界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一生到西方世界,我们的智慧德能神通跟十地菩萨没有两样。但是要晓得,这不是自己的能力,不是自己证得的,是阿弥陀佛威神加持的,必须加持到一段时间,我们自己证得了,我们自己的智慧能力统统恢复了,那个时候阿弥陀佛加不加持,就没有关系了,因为我们的能力恢复了。我们能力一天没有恢复,阿弥陀佛就加持一天,所以西方世界不可思议!
下下品往生要十二劫才「花开见佛悟无生」,才到达这个地步。但是那十二劫当中,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等於一生到西方世界,就有十地菩萨那样的智慧神通德能。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不是凡夫难信,大菩萨们都难信。所以你要是把这个事实搞清楚了,你会拍拍胸口说:「西方极乐世界,我非去不可,我一定要去」,这样坚定的决心信念自然就产生了。你为什么对於净土法门或信或疑、或断或续?因为对於西方境界的状况没搞清楚,你还有怀疑!如果真搞清楚了,断疑生信,有信有愿决定得生。所以这是精进不退。
『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这是讲他在无量劫当中修行。菩萨行门,一个「布施」就全部都包括了。我们知道,「六度」是菩萨行门的六大纲领,六度展开就是万行,六度万行。如果我们再把它归纳,六度就是一个布施,可以讲布施就是菩萨万行。为什么?布施里面有三种(三大类),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我们看看六度后面的五度,持戒、忍辱是属於无畏布施。什么是无畏布施?持戒的人,众生看到了不会害怕,不会恐怖,「这个人受了五戒,受了菩萨戒,他不偷盗,我们钱财露给他看到,不要紧,他不会偷我们的,摆在那个地方也很放心,他不偷盗」,这是无畏。众生心能够安,所以它属於无畏布施。我们说话得罪他了,他也不会怪我们,他持戒,他不会恼害众生。忍辱波罗蜜也是属於无畏布施。譬如我们刚才讲,我们得罪这个人了,他不会报复,因为他能够忍辱。所以持戒跟忍辱,都是属於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属於法布施,所以一个布施就把后面那个五度都包括了。
此地讲一个布施,就是把菩萨无量无边的行门,都包括在其中,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他是以身命而为布施,这个布施得彻底,难舍能舍。他怎样布施法?
『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在古时候闻到佛法,得到法喜,要想把经典句子写出来,传给别人,这个时候找不到书写的工具,怎么办?自己的皮剥下来当纸,写在这个皮上,用自己的骨头当作笔,血当作墨。当然这不是教我们每个人都这样学法,这是举一个例子,难行能行,说明一切布施当中,法布施第一。我们后面还会讲到。
第三愿讲到「广修供养」。菩萨讲布施,普贤菩萨讲供养,不讲布施,这是以最恭敬的心,所以称供养。我们对佛菩萨这个布施叫供养,对一般人叫布施,那个心有分别,有差等。普贤菩萨的心是平等心、清净心,对佛菩萨供养,对一切众生也是供养,没有两样。这是说明一切布施里头,法布施第一。
我们今天讲「消灾灭罪」。自己修,佛门修行都讲求正助双修。正修是一心持名,一心就是清净心,用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信愿持名,能够消灾灭罪,再重大的罪都能够灭得掉。至於助行,菩萨在此地提供我们的方法非常好,修法布施;尽心尽力,把佛法介绍给大众,推荐给大众,这个助行帮助我们消灾,帮助我们灭罪,力量最大,叫法布施。
法有很多种,真是有无量的法门,哪一个法门功德最大?哪一个法门灭罪的效力最强?你只要看哪一个法门能度很多众生,哪一个法门能帮助很多众生成佛,那一个法门灭罪消灾的力量就第一强大。这个都不必我说了,大家都知道,念阿弥陀佛这个法门第一,自己要修,要把这个法门推广,我们要认真去做。现在除了流通净宗的经典功德第一大,没有比这个更大的;流通念佛的录音带,我们有能力,多录一些,多做一些念佛的录音带,到处给人结缘,送给别人,劝人人都念佛,这就是法布施,跟经文里面所说的没有两样。底下这个文说:
『积如须弥』。这是讲他生生世世,尽心尽力,不惜牺牲身命来修法布施。我们虽然比不上菩萨连身命都能舍,我们至少要能把自己的享受舍一部分,那就好了。这个舍的方法,可以在佛菩萨形像面前,请佛菩萨给我们作证明,我们立下誓愿,在我这一生当中,我每年的收入,或者是我每一个月的收入,拿出几分之几来供养诸佛。这个供养诸佛就是布施给众生,众生就是诸佛,这个要知道。你供养佛菩萨,佛菩萨不要,佛菩萨拿来没有用处。佛菩萨要的是什么?要的是众生都能够幸福,都能够理解佛的教诲,都能够依教奉行,都能够念佛成佛,这是佛菩萨的愿望。我们能够修法布施,就是圆满成就佛菩萨的愿望,这个意思《行愿品》里面讲得很透彻、讲得很多、很详细。所以一切众生就是诸佛如来的心,供养一切众生,就是供养诸佛如来。我们能先从把自己物质精神上的享受减少几分,用来修布施供养,特别是法布施。
过去,印光大师就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出家人住在寺院里面,一切生活受到常住的照顾,信徒所有的供养没有用处,这些钱怎么办?又不能不接受,这个信众说:「我供养法师来种福田的」,他来种福田,你又不可以拒绝他,不让他种,这个说不过去。他来种,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个福田?要不是福田,那就种错了,那他冤枉!我们也对不起他,因此要懂得辗转布施供养。印光大师给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样子,他老人家把所有的供养办了一个「弘化社」,苏州灵岩山寺附设了一个「弘化社」,这个「弘化社」实际上就是我们一般讲的佛经流通处,他老人家起个名字叫「弘化社」,专门印送经典流通。那个「弘化社」就是信徒们对於老法师的供养,他全部做这个事情。
我们在《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那个小册子里面看到,那个时候北方有灾难,老法师特别从印经的款项里面提出三千块钱,那个时候三千块钱很大,是银元,提出三千块银元去赈灾。所以我们从他老人家这个消息里面明了,他是全部都印送佛经布施,遇到大的灾难,就从印经款子里面提出,所以他重法,对於法布施特别重视,这是我们要知道的。
现在有许多人常说,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是回教国家,回教国家是真富有。他为什么这么富有?他很幸运,他那个地方都出产石油,资源都在他们的地底下。这是大家只看到外表的形式,真正的原因没有看出来。回教,它经典里面,强迫你修布施。诸位看《古兰经》你就晓得了,回教徒真的个个都虔诚,这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他对於上帝的崇拜,那一种真诚很能感人。经典里面教他每一年必须将他的总收入十分之一拿出来布施,他们统统照做。所以他是全民布施,个个修布施,因此富庶的共业自然就现前了。我们回头看看佛教,佛是劝我们布施,但是没有勉强;他们是勉强的,一定要做,非做不可。佛只劝我们布施,你要明了了,肯布施,好!你要不明了,不肯布施,佛也不怪你,佛也不管你。人,实在讲业障习气很重,勉强一点还是有好处。所以我希望这一点我们要向伊斯兰教「穆斯林」学习,穆斯林是他们的回教徒,像我们这边讲的优婆塞、优婆夷,我们要向他学习,拿我们自己收入在佛菩萨面前发誓,我一定要拿出几分之几常修供养,像普贤菩萨一样;而常修供养里面,以法布施为第一。
『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他都能做得到,身命都能舍,何况王位!这是作国王的,他能把王位牺牲掉、舍弃掉,他弘法利生去了。释迦牟尼佛舍了王位。早期在中国弘法的安世高,汉朝时候,安世高是安息国的王子,安息就是现在的伊朗,他的父亲是国王。父亲死了以后他继承王位,他做了半年,发心要出家弘法,把王位让给他的叔叔。出家之后,道业成就了,跟中国人有缘,所以到中国来弘法,他老人家圆寂在中国,就没有回去了,对於中国的佛法,早期贡献非常大。我们中国在历史上,译经有三位大师,第一位就是安世高,第二位鸠摩罗什大师,第三位玄奘大师。在中国译经史上,安世高是第一个人,他是舍弃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他统统舍弃掉了,出家修道,把佛法传到中国来。
【六、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前面说了法布施。我们看到这十大愿中第三大愿「广修供养」。「称赞如来」这一条我们就省略掉了,我们从重点来介绍。用真诚、恭敬心布施就是供养,布施跟供养是一桩事情,布施用的心不是很恭敬;用最恭敬的心,那叫供养。在一切供养当中『法供养最』,可见得财供养不及法供养。我们今天这个修行,实在讲财供养与法供养同时都具足了。譬如我们印经布施,印经需要钱,那是财供养;这个经典里面是法,叫法供养,所以财跟法都圆满了。乃至於现在,我们做录音带、录影带布施供养,也是财法都具足。我们买这些材料是要钱的,这是财供养;里面的内容是佛法,所以财跟法统统都具足了,这是非常非常的难得。
说法供养,普贤菩萨给我们说了七种,这七种都是属於法供养。我们看第七条:
【七、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如说修行供养』。「说」是指佛说的,佛在经上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这就叫「如说修行」。我们今天修行的目的是要求生净土,求生净土的目的是不退成佛,可见得我们今天学佛的目的是成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成佛重要的一个手段。因此,我们遵循的经典,确确实实是「五经一论」。这个五经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普贤行愿品》(今天这一份教材就是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是五经。一论,就是《往生论》(天亲菩萨著)。五经一论里面所说的,我们都能够明了,都能够照作,这就是「如说修行供养」。其他经论里面所说的,我们可以参考,也可以不必参考。专依五经一论,实在讲足够了,用不著去读许许多多经论,把我们的时间浪费了,精力分散了,不如一门深入,一门深入成功非常快速。
去年我到新加坡讲经,新加坡同修告诉我,就在他们附近不远,有一位老太太,听到这个念佛法门非常欢喜,她在家里一天到晚就念阿弥陀佛,好像是念七个月,预知时至,不生病往生的,坐著走的。新加坡跟马来西亚现在念佛的人很多,看到好多念佛时间都不太长,走的瑞相非常之好,不生病,晓得哪一天走。这次到此地来,听说最近我们这边也有这个情形,念佛半年,还有站著走的。可见得这个不是假的,这是真正的成就。这个世间一切一切都是虚幻的,都不是真的,连这个身体都是假的,没有一样带得去,何必去造罪业?听佛的话没错,「如说修行」就是依教奉行。这个依教奉行是真供养。
『利益众生供养』。菩萨念念度众生,念念不忘众生,念念都要帮助众生,使众生得到最好的利益。经上常讲丰饶,「丰」是丰富,「饶」也是丰富,最丰富、最好的利益。诸位想想,最好的利益是什么?是帮助他念佛,帮助他预知时至,帮助他不生病,也一样站著往生、坐著往生,这才是最大的利益,没有比这个更大利益了。为什么?其他一切物质精神享受,死了之后都要搞六道轮回,你给他再大的利益,也不过享受几十年而已;几十年之后,长劫流转,那哪里叫利益?所以利益是帮助他脱离苦海,超越轮回,成佛作祖,这是无上的利益,最殊胜的利益。我们要常常有这个心,常常存这个心,帮助众生。
『摄受众生供养』。「摄受众生」,要有智慧,要有善巧;这个善巧就是现在人讲的方法。我们有智慧、有方法诱导一切众生,他本来不相信佛法,我们能叫他深信不疑,本来不愿意接触佛法,我们想方法让他接触到佛法,让他理解佛法、信仰佛法、修学佛法,往生不退成佛,这叫摄受众生。「摄受」,用简单的话来讲,就是介绍他,介绍他来学佛,这个就是摄受的意思,这是供养。如果没有善知识的介绍,这样殊胜的法门,他怎么会知道?他将来修学成就了,对於介绍佛法给他的这个人,念念不忘大恩大德;要不是他,我们怎么知道佛法,怎么会修学佛法?所以这个摄受就是诱导、劝导、介绍,这是供养。
『代众生苦供养』。一切因果自作自受,我们的苦,诸佛菩萨都不能代受,我们怎能代受?虽然不能代受,代众生受苦这个心愿不能没有,这叫大慈悲心。事上代不了,因为各有因果,所以善因善果、恶因恶报,谁也不能够代替谁,这个我们一定要知道。但是还有一种,等於代众生受苦,那就是在布施里面,我们刚才说到的,我们一个月有一万块钱的收入,我可以过得很舒服,过得很自在。现在我把生活品质降低一点,勉强这一个月也能过去,拿那伍千块钱来帮助一切众生,我的生活受到苦了,这也是代众生受苦。本来我应该享受的,现在我不享受了,把我自己生活的品质降低,多受一点苦,众生多得一点利益,这也叫代众生苦。
『勤修善根供养』。就好像树一样,树有根,它才能够发芽,才能够成长,才能开花结果。一切善法也有根,所有一切善法从那一个根生的,这叫善根。佛给我们说,世间(就是六道里面的,包括天上)一切善法有三个善根,这三善根是无贪、无瞋、无痴。不贪、不瞋、不愚痴,这叫三善根,所有一切善法,都从这三个根生出来的。反过来,贪瞋痴叫三毒烦恼,所有一切的恶法,就从贪瞋痴里面生出来的,所以贪瞋痴是一切恶的根源。不贪不瞋不痴是一切善法的根源,佛教我们要勤修三善根,这是供养。
出世间菩萨善根只有一条叫精进,菩萨善根就是精进不懈。我们今天学了佛,而且学的是大乘佛法,是圆顿的佛法,因此世间三善根之外,一定要修精进,菩萨善根我们也要认真的修学,精进使我们快速成就,精进念佛,必定得生,这是真正供养诸佛如来。诸佛如来念念当中,盼望著你、等待著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圆成佛道。我们不精进,就不能往生,精进不懈就决定往生,满诸佛之愿,所以这是真正供养。
『不舍菩萨业供养』。这个「业」是事业,菩萨的事业是什么?广度众生,宣传佛法,那是菩萨事业。道场是菩萨事业的办事机构,是为一切众生介绍佛法、推广佛法、传播佛法的一个办事处,这是属於菩萨事业。我们明白这一点,菩萨是以弘法利生为事业,是以弘法利生为职志,这是「不舍菩萨业」。
『不离菩提心供养』。这七条里面头尾两条最重要。最后一条是结论,所有一切广修供养行之中,要念念觉而不迷,这一条很重要。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觉悟。『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不迷;我们帮助一切众生,不被众生所迷;我们修一切法布施,不被法迷;修一切财布施,不为财迷。所以觉心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菩提心,所做一切善行,佛在《华严经》上讲都是魔事,那个不是菩萨行!那是魔,妖魔鬼怪,魔业,魔的行持。为什么?迷而不觉。
你修的种种善行,来生到三善道享福,这一享福,往往就迷惑了,享福很少再修福。我们这一生得大福报的人,前生就像经上讲的,舍自己的身命去布施,这样修行今生才得大福报。但是福报一现前,就忘掉了,不晓得自己福报是怎么来的,还认为「我的命好,我的八字好,我的运气好」,不知道它这个根源从什么地方来的,所以这一生,就难施、难修。纵然有人劝导,修了一点福,所修得一点福里头,都有附带条件的,「你发大财了,佛菩萨、鬼神保佑你的,你一定要供养,你不回馈不供养,将来你的财富就没有了」,这害怕了,赶紧去送一点供养;「我发一百万,我再供养一万给你」,这是跟佛菩萨谈条件,贿赂。你想想看,以这样的心到佛门、到鬼神那里去修福,这一种心态,你会得福吗?福报享完之后就堕落了。佛法里叫「三世怨」,第一生修福,第二生享福,第三生堕落。享福当中要造多少罪业,没有法子计算。我们不说别的,吃众生肉是不是享福?造业。
中国大陆前途光明,不可限量,原因在哪里?中国大陆十二亿人,十一亿人都吃青菜,都不吃肉,这个福报多大,不可思议!这个善根福报不得了。以前李老师在的时候,我就把这个看法告诉李老师,李老师一拍桌子:「你讲得对,有道理」。我们台湾今天这么样的富裕,这个福报从哪儿来的?日本人统治这五十年当中,我们台湾人很难得吃一块肉,好东西都被日本人吃掉了。我们吃地瓜、吃蕃薯、吃青菜,这样五十年的善根,今天发出来了,要懂得因果。所以你看他们种的是什么因,将来会有什么果报。
有些同修告诉我,现在日本经济已经衰退了,已经逐步逐步下降了。这是对的,他发足了,发的时候不肯修福,还造作罪业,这个福报享尽了,罪报现前了,它的共业就是整个国家国运必定往下衰落,这一定的道理,佛菩萨神仙都不能挽救。自己造的业,自己要受果报,这是一定的道理。我们要知道一因一果,知道业因果报,然后晓得自己应该怎么作法。普贤菩萨对这个事情,讲得实在是非常透彻。
《普贤行愿品》最丰富的注解是《别行疏钞》。《疏》是清凉大师作的,疏是注解经的,钞是注解疏的,注解的注解是宗密大师作的,这都是华严宗的祖师。清凉是华严第四代,宗密是第五代,清凉的学生。这是师徒两代作《普贤菩萨行愿品》的注解,解得实在很详细。《华严》这个注解之后,再没有一个人的注解能够超过他,但是这个注解的内容,刚才讲了很丰富,要讲一遍得要很长时间。我在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一个星期讲两次,大概讲了七、八年了,才讲一半,后面还有一半。好在我也没有时间限制,慢慢的讲,希望这个东西能够完成,把这一部注解留给后来的同修们可以作参考,那是最详细的《普贤菩萨行愿品》,我们今天这是最简单的介绍。所以讲「不离菩提心」非常重要,这个菩提心实在讲就是「觉、正、净」。
【八、我於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
第八条是讲忏除业障。我们的业障习气非常的深,非常的重,不认真忏悔,在菩提道上,就是修行这个道路上,一定产生严重的障碍。这个业障会障碍我们修行,障碍我们得一心,经典上的名称叫「念佛三昧」。我们念佛为什么不能得念佛三昧?有障碍,障碍一心不乱,障碍开悟,甚至於将来临终的时候障碍往生,这个事情就麻烦了。因此,消除业障在我们现前修学里头是最重要的一个科目。我们的业障习气从哪里来的?不是这一生,是过去无始劫中,从贪瞋痴来的。心里头有贪瞋痴,贪瞋痴一发作就是身口意,我们的身口都造作了,意就是恶念,造作恶业。
【九、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
这是教给我们忏悔的方法。「诸佛菩萨众前」,阿弥陀佛这一尊佛就是诸佛,阿弥陀佛就是诸佛共同的德号,所以称阿弥陀佛,一切诸佛都称赞到了,一个也不漏。大家不要去拜千佛、拜万佛,把心都拜乱掉了,在那里妄想、分别、执著。用不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们在佛前忏悔,就在阿弥陀佛的佛前;菩萨前面,观音、势至这两大菩萨,所有一切菩萨,这两位作代表就够了。在西方三圣面前诚心忏悔,用真诚的心忏悔。
怎么忏悔法?下面这两句就是真正的忏悔。「后不复造」。我知道我做错事情了,知道过失了,从今以后不会再犯这个过失,这叫真忏悔。绝对不是在佛菩萨面前,在那里祷告说自己做了什么什么罪过,求佛菩萨原谅,然后明天再造,晚上再求佛菩萨原谅,那是假的,那个没有用处。忏悔就是求佛菩萨慈悲,给我们做证明,我不复再造。「恒住净戒」,恒是恒久,我永久要持清净的戒律。这个「戒」,包括佛所有的教训,就是前面讲的「如说修行」,不限定那几条戒律;这是广义的,佛在经中所有的教训,所有的训诫,我们都要记住,都要理解,都要奉行,这叫真正忏悔。下面这一条是随喜。
【十、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
「随喜」是好事,是大好事,是最大的好事。很多人不知道,它能够对治我们无始劫以来的嫉妒。嫉妒、傲慢是与生俱来的烦恼,这个不要学的。你看小孩还不懂事,甚至於一岁、几个月大,你仔细观察,他有嫉妒心。两个小孩分糖果,这个分多一点,那个分少一点,就嫉妒。没有人教他,这是与生俱来的大烦恼,是我们修行的大障碍。普贤菩萨这一愿,就是把我们无始劫以来,嫉妒傲慢的烦恼连根拔除,教我们知道修『随喜功德』,看到别人有好事、有善行,我们随喜,他得多大的功德,我们得的功德跟他一样大,这个不可思议。
如果我们嫉妒障碍他,人家得的是功德,我们造的是罪业,这才划不来。我们是不是真的能把他障得住?障不住的。如果真的把他障住了,那他的功德不是圆满的,我们不障碍,他也会失败,他也不能成功。如果他的失败是被我们障碍破坏的,换句话说,你就有能力把因果律推翻了,那诸佛菩萨都要拜你做老师,诸佛菩萨都不能推翻因果。人家有善因,一定得善果,怎么会被你破坏,不可能的。所以要知道,我们做一桩事情,别人来破坏,我们事情不能成功,是命里注定不能成功,他不破坏也不能成功,我们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怪他,「我这个事情被人家破坏」,没有那个道理,因果上讲不通。所以你真正明白道理、明白事理,心平气和,对於来破坏的人,我们以平静的心来对待,那么他与我们这个结就解开了。为什么他只破坏我,不破坏别人?大概是从前他做事情我破坏他,这是因果报应。现在他来破坏我,我接受了,那个结就解开了。我对他没有恶意,以后就是好朋友,以后我做事情,他不但不破坏,还来帮忙。确实是如此,所以不能以怨恨心对待恶人。
古德教给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我们跟一切人有怨,我们要懂得怎样化解,不要打结,这个就对了,这就完全正确了。所以业因果报是定律,任何人都没有能力推翻,没有能力改变,包括诸佛菩萨都不行。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就晓得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去做了。「随喜」,我们就很乐意,很欢喜的去做了。「随喜」是要尽心尽力帮助他,成人之美!他做了一桩好事情,我们尽心尽力帮助他,这一个好事的功德、福报多大,他得到,我也得到,随喜的人所得到的跟他完全相等。不会说他是第一等,我们得到的是第二等;完全相等,所以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协助。
如果我们没有力量,发欢喜心也是相等的。譬如他做这个事情需要钱财的,我没有钱,不能帮他忙,但是我见到真的欢喜,真的赞叹,这个随喜跟出钱出力帮助他也是相等的。我们有能力,应当要帮助他;没有能力要生欢喜心,这是随喜功德。随喜的对象是一切人,诸佛、菩萨、声闻、辟支佛,有学、无学,乃至於一切众生,只要是善事,对众生有利益的事情,统统要随喜,要尽心尽力的来协助,使它圆满。因为圆满了,是大家得利益,不是他个人,是社会大众、一切众生都得利益,这是我们一定要去做的。
【十一、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於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这几句很重要,我们应当把它背下来。全经不能背,这几句《行愿品》的经文一定要背下来,牢牢的记住。我们今天发心学作菩萨,是个初发心的菩萨,要随顺众生。这个就是十愿里面第九愿,「恒顺众生」。
现代这个社会,我们大家都感到忧虑,社会动荡不安,危机重重,原因在哪里?就是彼此都不肯随顺,每一个人都执著自己的意见;不同的意见就会发生冲突,这是不安定的根源。佛弟子在这个社会环境里面,应该做一个表率、做一个榜样,别人不能随顺,我们要修随顺。随顺里面一定要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那个毛病就大了。我们佛家常讲,佛教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是我们佛门标榜的;可是又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为什么出现这么大的矛盾?就是不晓得这个随喜跟随顺,都要以理智,不能用感情;感情的随顺,那就是祸害,就是下流。理性的随顺,也就是说合理的我们随顺,不合理的我们沉默,用这种态度就对了。慢慢的能够诱导他、感化他,让他觉悟,诱导他走向正知正见,诱导他趋向正行;利益一切大众之行,这个叫正行。所以这个随喜跟恒顺众生,都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我们佛法讲智慧,没有智慧是不行的,不是感情用事,而是有真实的智慧。
随顺众生就是「随顺供养诸佛」。为什么?因为一切诸佛念念都是利益众生,念念成全众生,念念帮助一切众生,我们要想供养佛,得到佛的欢喜,得到佛的加持,怎么作法?帮助众生。帮助众生就得到佛法三宝的帮助,把众生抛弃在一边,天天巴结佛菩萨,那个没有用处的,佛菩萨绝对不会受你谄媚巴结的。如果我念念都在众生,都在利益众生、帮助众生,佛菩萨这边冷淡他,不理他,佛菩萨一样帮助你、加持你,佛菩萨绝对不会怪你,这个一定要知道。为什么?他是理智的,不是感情的。
就以课诵来说,有人以前不知道净土法门,修了很多法门,譬如念经,念《普门品》、念《地藏经》、念《药师经》,念了好多好多。现在听说净土好,想要一门专修,又不敢舍弃,「我不念《药师经》,会得罪药师佛,我已经念了好多年,这下不念了,他会责怪我」,「我念了好多年《地藏经》,不念地藏菩萨,大概地藏菩萨会惩罚我」,都起这些念头。这些念头就是深重的罪过,你把佛菩萨看成小人,你看看你罪过不罪过。如果佛菩萨说你今天念了,明天不念,他就怪罪你,岂不是小人!世间正人君子都不会怪罪,那佛菩萨岂不连个正人君子都不如了。你用什么眼光看佛菩萨?你的罪过大了!所以这个一定要知道,你能够专修阿弥陀佛的法门,不但诸佛菩萨不怪你,诸佛菩萨都欢喜、都拥护你,你今天才算修对了,才真的成就了。所以一切诸佛菩萨赞叹,一切诸佛菩萨欢喜,不会怪罪,这个一定要知道,所以这是真正供养诸佛。
「若於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我们敬佛敬众生,就是真正敬佛;敬佛不敬众生,是对佛大不敬。你从这个地方才看到真正的佛法,看到最高的行法。菩萨修行的方法,一切都是以众生为第一,众生就是诸佛如来,要我们尊重,要我们承事。
「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我们让众生欢喜,佛就欢喜。我们让众生心不欢喜,佛就不欢喜。诸位想想,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应该怎么作法?所以菩萨所在之处,常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就是根据这个经文来的。那个人讨厌我,见到我就恨我,怎么办?我一看到他赶快躲起来,赶快溜掉,他欢喜了。他欢喜,佛就欢喜了,这是普贤行。会有这种情形是业因果报,是因为我们过去有过节;躲过几次之后,某人想「你看,他怕我,看到我他就躲起来了」。慢慢之后,他渐渐觉悟,他这个念头就转了,「那个人很可敬、很难得、不容易」,会叫他回心转意,改过自新。他原来最讨厌你,到以后他对你最尊敬。这些都是事实,就看我们自己怎样去做。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昨天讲到菩萨行,「三福、六和、三学、六度」,今天就入了我们的正题「十大愿王」,这个十愿就是三学、六度的扩充。因此,世尊在华严会上给我们说:「菩萨如果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够圆成佛道」;换句话说,就不能证得究竟圆满佛。天台大师跟我们讲,佛有四种,「藏通别圆」四教佛。《华严》上说的究竟圆满佛,就是圆教佛,与别教、通教、藏教有所不同。原因在什么地方?究竟佛果必定是圆满的称性。所以普贤行不仅是愿愿称性,而且是行行称性。我们初学的人虽然做不到,但是要知道,将来慢慢地向这个境界提升,那就对了。如果现在能修,当然更殊胜!修学普贤大愿,对於我们往生品位的增高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能够依这个方法修行,无论修多少,都有不可思议殊胜的功德。
【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普贤菩萨行门的纲领有十条,就是「十大愿王」,我们讲义里面的第一段,就把这十条的名称都列出来了。这个十条,诸位同修都很熟悉,有不少人早晚课诵里面都念。「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都念得很熟。他虽然念,这个意思、境界很难体会,当然在行持上能够与十愿相应,就是更不容易了。
「十愿」的特色在底下这几条显示出来了。第一条我们不必念了,第二条说:
【二、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
十条里面举出第一条。「礼」是礼貌、是礼节,我们对人要有礼。普贤行愿里面,不但我们对人要有礼,我们对物也要有礼,对事也要有礼。世间人讲礼,只讲到对人,没有讲到对物对事,可见得普贤行的境界非常的广大,非常的微细,所以是法身大士、大菩萨所修的。
「礼」是外表,「敬」是内心,心要至诚恭敬,外面一定要合乎礼节,这个礼是有节度的,不能过之,也不能不及。譬如现代社会里面,我们的习惯,最敬礼是三鞠躬。古时候我们不说了,我们是现代人,现代的最敬礼是三鞠躬。如果我要特别恭敬一点,我四鞠躬,可不可以?不可以,不合礼,超过了。这个「三」就是节度,礼是有节的。我非常恭敬,何必在形式上这么麻烦,一鞠躬也就可以了?一鞠躬不行,不到,欠了。所以不及跟超过都不合礼。为什么?不及就是不到,显得你傲慢;超过,显得你谄媚、巴结。所以它有一定的节度,这个样子大家看起来就很正常了。
菩萨跟我们一般人修学这些法门,到底哪些地方不一样,这是我们要留意的,我们要学习的。在这一条里面看到的是『清净身语意业』。我们要注意那个「清净」,清净就是真心,真心是清净的,真心从来不染。染污的心是妄心,妄心才染,真心不染。一心不染,二心就染污了。诸位要晓得,这个一心是真心,二心就是妄心。从这个地方我们细细去体会,这个真心跟妄心的差别也不难体会到。
什么叫二心?心里有个念头,就是二心。没有念头的时候是一心,有念了就是二心,我们起心动念就落在妄心里头,落在染污心里面,心就不清净了;一心是不起妄念。这个情境我们有没有?有,确确实实有。我们眼见色,耳闻声,没有起心动念的时候,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个时候我们用心跟诸佛如来用心,实在讲没有两样。诸佛菩萨他有能力保持住常住真心,他能永远保持。我们凡夫不能保持,真心现前的时间很短,第一念是真心,到第二念就迷了、就妄了,第二念就是起心动念,就有分别执著、是非人我。分别执著、是非人我是妄心,真心里面没有的;换句话说,清净心里面没有,菩萨用真心,菩萨用清净心,「常修礼敬」。
三业里面,最重要的是「意业」,意业是心。心清净,身就清净,用清净的身来修礼。恭敬、礼敬重点都在清净上,三业清净,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三业果然清净,身心必定健康,当下就得自在快乐;身心健康,当然自在快乐。我们佛门里面讲「法喜充满」,这个法喜充满就是自在,就是快乐。
『常修礼敬』。注重那个「常」字,这是诸佛菩萨与我们差别的现象,在一个「常」。常是什么?从来没有间断过。我们修礼敬,身心不清净,这就不是普贤行;我们修礼敬「不常」,时时间断。这个「常」,实在讲,就是大势至菩萨讲的「净念相继」。我们不能相继,常常间断,人家不间断。
佛弟子每天在课诵里面都要拜佛,早课的时候要拜佛,晚课的时候也要拜佛。拜佛是什么意思?拜佛就是教给我们「常修礼敬」,我们要将自己礼敬诸佛如来的这一个恭敬心,礼敬一切众生,决定没有两样。我对佛的恭敬跟对一切众生那个恭敬有差等,那就错了,那就不是普贤行。普贤行里面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对佛怎么恭敬,对众生也是一样的恭敬,这个是普贤行。
不但对一切人要恭敬,对一切众生,这个众生包括了九法界众生,往上去有菩萨、有声闻(就是阿罗汉)、有缘觉(就是辟支佛)、有天、有阿修罗,往下有畜生、有饿鬼、有地狱,这些都是众生,统统要礼敬,而且跟诸佛如来这个礼敬没有差别,我们要这样做到。所以普贤行,不容易修!
我们对人恭敬,对蚊虫、蚂蚁,恭不恭敬?对蚊虫、蚂蚁不恭敬,这不行,这不是普贤行。我们对一些鬼神,恭不恭敬?在台湾民间所拜拜的那些鬼神,我们用什么态度对待他?其他宗教里面所拜的这些天神,我们对他礼不礼敬?一样要礼敬。如果认为这是外教,我们对他可以不礼敬,那就错了,你修的不是普贤行,普贤行一定要一律平等的礼敬。
也许我们要问,我们见到佛要三跪三叩首,就是三拜。我们到了基督教堂,我们看到十字架,要不要也在地上跪到拜三拜?马路上有土地公庙,你到那个土地公面前,是不是也去跪在那里拜三拜?你要去到那里跪到拜三拜,人家看到你,认为你这个佛教徒神经不正常、有问题。但是我要不去拜,是否就不是普贤行了?
学普贤行一定要懂得礼节。基督教有基督教的礼节,天主教有天主教的礼节,到它那个地方,用它的礼节那就对了,那就没有错了。我们佛弟子进鬼神的庙,我们问讯,这个仪式不相同。我们见佛菩萨跪拜,见鬼神问讯,我们那个敬心没有差别,敬鬼神的心跟敬诸佛如来的心一样。我们见到人,现在人见面点点头,我们也点点头,可是这个敬心跟我们尊敬诸佛如来也没有差别。行是仪式上有差别,仪式上要随俗,随著世间法,但恭敬心一点都不变,这是普贤行。我们必须要知道,要认真努力去学习。第三条讲:
【三、虚空界尽,我礼乃尽。】
可见得「常修礼敬」的那个「常」是真常,不是假的常,通常我们一般佛法里讲的多半都讲尽形寿。就以我们讲三皈依来说,三皈依要多少时间?要尽形寿。尽形寿就是一生,我活一天,我皈依一天。可是普贤行不是一生,普贤行是生生世世,永无间断。虚空界是不可尽,所以普贤菩萨所修的礼敬,那就是永恒的、真常的,也是永远没有止尽的。可见得菩萨这个心量,确确实实是包含了虚空法界,这个就是圆满的称性。用这个方法是叫修德,以修德将我们的性德完全显露出来,那就成圆满佛。这是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了,这个是见圆满的性,成圆满的佛。这种修行的方法,可见得它真的重要。释迦牟尼佛没有讲错,不修这种行就不能够圆成佛道;换句话说,不能够圆满见性。
【四、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念念』是尽心,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在事相上的行持心行都没有间断。对人的礼敬,大致上我们能够明了,最重要的就是清净心,就是不能有分别、不能有执著。「这是善人,那个是恶人;这个人我恭敬他,那个人我讨厌他」,你有这种分别、执著,你所修的就不是普贤行。在大小乘佛法里面,还有这一些轻微的分别执著,但是普贤行里面没有,「清净、平等」就是普贤行与一般菩萨行不一样的地方。
这段里面我们要说一说『无有疲厌』。「疲」是疲倦,「厌」就是厌烦。不疲倦,不厌烦,这个很难得!怎样才能做到?我相信许许多多同修对於这两个字都很关心,譬如我们念佛要不疲倦,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念下来,多好!为什么念一念就疲倦了?念了就打瞌睡,念多了就烦了?有很多人念佛,念上几年之后,他不念了,为什么?念烦了。为什么普贤菩萨能够不疲倦、不厌烦?诸位要晓得,关键就在用心不一样,人家用清净心,清净心怎么会有疲倦,怎么会有厌烦!
我们为什么无论做什么事情,一桩事情重复太多次就烦了?时间稍微长一点就疲倦了?我们用的这个心是分别心、是染污心。好像我今天工作超过时间了,心里想「今天很疲倦了」,就疲倦了。尤其是当所做的工作自己不太欢喜,这个厌烦、疲倦很容易发生。如果这个工作是自己欢喜的,那就好得多了。我们俗话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自己喜欢的事、高兴的事情,做再长的时间,他不感觉得疲倦,精神很饱满,欢喜。所以不欢喜的工作很容易疲倦,可见得这个是心理上的因素。什么心理?妄心,不是真心。菩萨用的真心,所以永远没有疲倦的相,永远没有懈怠的相,永远没有厌烦的相,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这个道理明白了,事实清楚了,我们自己在日常工作要用清净心,你的工作量再多、再繁重,你不会疲倦,你不会厌烦,那就是普贤行,那一种修学的功夫,你得到几分的利益。所以用清净心去做,用欢喜心去做,用利益众生的心去做,在现前就能够减少我们的疲倦和厌烦。底下一段,这是举例子,教给我们如何修学。
【五、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
「娑婆」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堪忍」。这个世界很苦,在这个世界里面的众生,他都能够忍受。「堪忍」就是能够忍受这些苦难,「堪」是能够,能够忍受种种苦难的这么一个世界。「毗卢遮那如来」是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通常我们都认为释迦牟尼佛是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我们的本师,这是因为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地球上,三千年前降生在北印度(就是现在的尼泊尔),示现修行证果、弘法利生,这是本师的应化身。
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身。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是应身,他的法身就是毗卢遮那。所以毗卢遮那佛就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毗卢遮那的应身,毗卢遮那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这是一个人。毗卢遮那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遍一切处」,法身没有形相。法身到底是什么?如果用现代哲学上的名词来说,我们比较容易体会,就是哲学里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宇宙一切万事万法从哪里来的?从这个体变现出来的,从这个本体生出来的,这个本体在佛法里面称之为法身。所以法身没有形相,法身遍一切处;虽然没有形相,法身能够变现一切形相。
这个意思还是不好懂,我们再用一个比喻来说,现在几乎每一个人家里面都有电视。你看电视里面节目很多,大家看不厌,电视那个萤幕就好比是法身,萤幕什么都没有,但是一切相都从它那里现出来,没有它就现不出相了。现的那些相就是应化身,能现的这个体就是法身。法身没有相,法身能现一切相,法身是真正的本体,法身是真我,应身是假我。为什么?相是生灭的,体是不生不灭的。相无论怎么生灭,无论怎么变化,体还是不生不灭,体确确实实与一切生灭法不相干,一切生灭法并没有染污本体。像电视这个画面,再复杂的画面也没有将萤幕染污了一点点,就像这个样子。
所以诸位从这个比喻里面细细去体会,如果你要明白了、要清楚了,知道尽虚空遍法界原来就是自己,那就恭喜你,你证得清净法身了,你最低限度也是圆教初住菩萨。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是知道宇宙万有是自己真心本性所变的。
法身就是真心,法身就是本性、就是真如。佛经里面有几十个名词,但是都是讲的一桩事情。佛为什么一桩事情说这么多名词?他有一个特别的用意,就是教你不要执著,「名可名,非常名」,只要这个名是说这一桩事情,什么名都可以,不要去计较、不要去执著,这个样子教我们「离名字相」。离名字相,你才能见到这个事实的真相,这是佛教学很高明的手段。这是说了「法身、报身、应身」都在其中了,这个三身是一体的。
『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佛就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应该要向他学习,我们发了心之后会退,他发心不退。所以人家成佛了,人家成就了。我们发心也很难得,但是退得很快,所以从无始劫到今天,我们还没成就。大乘经上教给我们六念,这是大乘菩萨学的。六念里面,前面是念三宝「念佛、念法、念僧」,后面是「念施、念戒、念天」。施是布施,菩萨行门最重要的一个。念戒是持戒,守法。末后一个念天,念天是什么意思?这个天不是天上的上帝,不是天神,而是说的大梵天王。大梵天王是十地菩萨化身,法云地的菩萨,在大梵天修行,示现大梵天王的身分,自行化他。佛为什么叫我们念这个人?这个人在无始劫的时候,我们跟他同时发心,发菩提心,修菩萨道,人家精进不退,经过这样长久的时间,他已经证得法云地的菩萨,证到第十地,地位这么高,再往上去就等觉了。再回来想想自己,自己因为发心之后退转,这一退,退得太远了,退到我们现在这种程度,让我们看看他,想想从前,生惭愧心,是这个意思。
我们要怎样跟这个老同参等齐,跟他证得同样的地位?如果照一般法门来修学,我们也要修个三大阿僧只劫,然后才能到他这个位次,这个时间太长!普贤菩萨教给我们念佛求生净土,生到净土很快就赶上我们的老同参了。这老同参是在法云地的菩萨,所以到达西方世界,确实很短的时间就证得他的果位。当我们没有证得的时候,在西方世界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一生到西方世界,我们的智慧德能神通跟十地菩萨没有两样。但是要晓得,这不是自己的能力,不是自己证得的,是阿弥陀佛威神加持的,必须加持到一段时间,我们自己证得了,我们自己的智慧能力统统恢复了,那个时候阿弥陀佛加不加持,就没有关系了,因为我们的能力恢复了。我们能力一天没有恢复,阿弥陀佛就加持一天,所以西方世界不可思议!
下下品往生要十二劫才「花开见佛悟无生」,才到达这个地步。但是那十二劫当中,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等於一生到西方世界,就有十地菩萨那样的智慧神通德能。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不是凡夫难信,大菩萨们都难信。所以你要是把这个事实搞清楚了,你会拍拍胸口说:「西方极乐世界,我非去不可,我一定要去」,这样坚定的决心信念自然就产生了。你为什么对於净土法门或信或疑、或断或续?因为对於西方境界的状况没搞清楚,你还有怀疑!如果真搞清楚了,断疑生信,有信有愿决定得生。所以这是精进不退。
『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这是讲他在无量劫当中修行。菩萨行门,一个「布施」就全部都包括了。我们知道,「六度」是菩萨行门的六大纲领,六度展开就是万行,六度万行。如果我们再把它归纳,六度就是一个布施,可以讲布施就是菩萨万行。为什么?布施里面有三种(三大类),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我们看看六度后面的五度,持戒、忍辱是属於无畏布施。什么是无畏布施?持戒的人,众生看到了不会害怕,不会恐怖,「这个人受了五戒,受了菩萨戒,他不偷盗,我们钱财露给他看到,不要紧,他不会偷我们的,摆在那个地方也很放心,他不偷盗」,这是无畏。众生心能够安,所以它属於无畏布施。我们说话得罪他了,他也不会怪我们,他持戒,他不会恼害众生。忍辱波罗蜜也是属於无畏布施。譬如我们刚才讲,我们得罪这个人了,他不会报复,因为他能够忍辱。所以持戒跟忍辱,都是属於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属於法布施,所以一个布施就把后面那个五度都包括了。
此地讲一个布施,就是把菩萨无量无边的行门,都包括在其中,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他是以身命而为布施,这个布施得彻底,难舍能舍。他怎样布施法?
『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在古时候闻到佛法,得到法喜,要想把经典句子写出来,传给别人,这个时候找不到书写的工具,怎么办?自己的皮剥下来当纸,写在这个皮上,用自己的骨头当作笔,血当作墨。当然这不是教我们每个人都这样学法,这是举一个例子,难行能行,说明一切布施当中,法布施第一。我们后面还会讲到。
第三愿讲到「广修供养」。菩萨讲布施,普贤菩萨讲供养,不讲布施,这是以最恭敬的心,所以称供养。我们对佛菩萨这个布施叫供养,对一般人叫布施,那个心有分别,有差等。普贤菩萨的心是平等心、清净心,对佛菩萨供养,对一切众生也是供养,没有两样。这是说明一切布施里头,法布施第一。
我们今天讲「消灾灭罪」。自己修,佛门修行都讲求正助双修。正修是一心持名,一心就是清净心,用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信愿持名,能够消灾灭罪,再重大的罪都能够灭得掉。至於助行,菩萨在此地提供我们的方法非常好,修法布施;尽心尽力,把佛法介绍给大众,推荐给大众,这个助行帮助我们消灾,帮助我们灭罪,力量最大,叫法布施。
法有很多种,真是有无量的法门,哪一个法门功德最大?哪一个法门灭罪的效力最强?你只要看哪一个法门能度很多众生,哪一个法门能帮助很多众生成佛,那一个法门灭罪消灾的力量就第一强大。这个都不必我说了,大家都知道,念阿弥陀佛这个法门第一,自己要修,要把这个法门推广,我们要认真去做。现在除了流通净宗的经典功德第一大,没有比这个更大的;流通念佛的录音带,我们有能力,多录一些,多做一些念佛的录音带,到处给人结缘,送给别人,劝人人都念佛,这就是法布施,跟经文里面所说的没有两样。底下这个文说:
『积如须弥』。这是讲他生生世世,尽心尽力,不惜牺牲身命来修法布施。我们虽然比不上菩萨连身命都能舍,我们至少要能把自己的享受舍一部分,那就好了。这个舍的方法,可以在佛菩萨形像面前,请佛菩萨给我们作证明,我们立下誓愿,在我这一生当中,我每年的收入,或者是我每一个月的收入,拿出几分之几来供养诸佛。这个供养诸佛就是布施给众生,众生就是诸佛,这个要知道。你供养佛菩萨,佛菩萨不要,佛菩萨拿来没有用处。佛菩萨要的是什么?要的是众生都能够幸福,都能够理解佛的教诲,都能够依教奉行,都能够念佛成佛,这是佛菩萨的愿望。我们能够修法布施,就是圆满成就佛菩萨的愿望,这个意思《行愿品》里面讲得很透彻、讲得很多、很详细。所以一切众生就是诸佛如来的心,供养一切众生,就是供养诸佛如来。我们能先从把自己物质精神上的享受减少几分,用来修布施供养,特别是法布施。
过去,印光大师就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出家人住在寺院里面,一切生活受到常住的照顾,信徒所有的供养没有用处,这些钱怎么办?又不能不接受,这个信众说:「我供养法师来种福田的」,他来种福田,你又不可以拒绝他,不让他种,这个说不过去。他来种,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个福田?要不是福田,那就种错了,那他冤枉!我们也对不起他,因此要懂得辗转布施供养。印光大师给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样子,他老人家把所有的供养办了一个「弘化社」,苏州灵岩山寺附设了一个「弘化社」,这个「弘化社」实际上就是我们一般讲的佛经流通处,他老人家起个名字叫「弘化社」,专门印送经典流通。那个「弘化社」就是信徒们对於老法师的供养,他全部做这个事情。
我们在《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那个小册子里面看到,那个时候北方有灾难,老法师特别从印经的款项里面提出三千块钱,那个时候三千块钱很大,是银元,提出三千块银元去赈灾。所以我们从他老人家这个消息里面明了,他是全部都印送佛经布施,遇到大的灾难,就从印经款子里面提出,所以他重法,对於法布施特别重视,这是我们要知道的。
现在有许多人常说,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是回教国家,回教国家是真富有。他为什么这么富有?他很幸运,他那个地方都出产石油,资源都在他们的地底下。这是大家只看到外表的形式,真正的原因没有看出来。回教,它经典里面,强迫你修布施。诸位看《古兰经》你就晓得了,回教徒真的个个都虔诚,这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他对於上帝的崇拜,那一种真诚很能感人。经典里面教他每一年必须将他的总收入十分之一拿出来布施,他们统统照做。所以他是全民布施,个个修布施,因此富庶的共业自然就现前了。我们回头看看佛教,佛是劝我们布施,但是没有勉强;他们是勉强的,一定要做,非做不可。佛只劝我们布施,你要明了了,肯布施,好!你要不明了,不肯布施,佛也不怪你,佛也不管你。人,实在讲业障习气很重,勉强一点还是有好处。所以我希望这一点我们要向伊斯兰教「穆斯林」学习,穆斯林是他们的回教徒,像我们这边讲的优婆塞、优婆夷,我们要向他学习,拿我们自己收入在佛菩萨面前发誓,我一定要拿出几分之几常修供养,像普贤菩萨一样;而常修供养里面,以法布施为第一。
『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他都能做得到,身命都能舍,何况王位!这是作国王的,他能把王位牺牲掉、舍弃掉,他弘法利生去了。释迦牟尼佛舍了王位。早期在中国弘法的安世高,汉朝时候,安世高是安息国的王子,安息就是现在的伊朗,他的父亲是国王。父亲死了以后他继承王位,他做了半年,发心要出家弘法,把王位让给他的叔叔。出家之后,道业成就了,跟中国人有缘,所以到中国来弘法,他老人家圆寂在中国,就没有回去了,对於中国的佛法,早期贡献非常大。我们中国在历史上,译经有三位大师,第一位就是安世高,第二位鸠摩罗什大师,第三位玄奘大师。在中国译经史上,安世高是第一个人,他是舍弃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他统统舍弃掉了,出家修道,把佛法传到中国来。
【六、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前面说了法布施。我们看到这十大愿中第三大愿「广修供养」。「称赞如来」这一条我们就省略掉了,我们从重点来介绍。用真诚、恭敬心布施就是供养,布施跟供养是一桩事情,布施用的心不是很恭敬;用最恭敬的心,那叫供养。在一切供养当中『法供养最』,可见得财供养不及法供养。我们今天这个修行,实在讲财供养与法供养同时都具足了。譬如我们印经布施,印经需要钱,那是财供养;这个经典里面是法,叫法供养,所以财跟法都圆满了。乃至於现在,我们做录音带、录影带布施供养,也是财法都具足。我们买这些材料是要钱的,这是财供养;里面的内容是佛法,所以财跟法统统都具足了,这是非常非常的难得。
说法供养,普贤菩萨给我们说了七种,这七种都是属於法供养。我们看第七条:
【七、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如说修行供养』。「说」是指佛说的,佛在经上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这就叫「如说修行」。我们今天修行的目的是要求生净土,求生净土的目的是不退成佛,可见得我们今天学佛的目的是成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成佛重要的一个手段。因此,我们遵循的经典,确确实实是「五经一论」。这个五经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普贤行愿品》(今天这一份教材就是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是五经。一论,就是《往生论》(天亲菩萨著)。五经一论里面所说的,我们都能够明了,都能够照作,这就是「如说修行供养」。其他经论里面所说的,我们可以参考,也可以不必参考。专依五经一论,实在讲足够了,用不著去读许许多多经论,把我们的时间浪费了,精力分散了,不如一门深入,一门深入成功非常快速。
去年我到新加坡讲经,新加坡同修告诉我,就在他们附近不远,有一位老太太,听到这个念佛法门非常欢喜,她在家里一天到晚就念阿弥陀佛,好像是念七个月,预知时至,不生病往生的,坐著走的。新加坡跟马来西亚现在念佛的人很多,看到好多念佛时间都不太长,走的瑞相非常之好,不生病,晓得哪一天走。这次到此地来,听说最近我们这边也有这个情形,念佛半年,还有站著走的。可见得这个不是假的,这是真正的成就。这个世间一切一切都是虚幻的,都不是真的,连这个身体都是假的,没有一样带得去,何必去造罪业?听佛的话没错,「如说修行」就是依教奉行。这个依教奉行是真供养。
『利益众生供养』。菩萨念念度众生,念念不忘众生,念念都要帮助众生,使众生得到最好的利益。经上常讲丰饶,「丰」是丰富,「饶」也是丰富,最丰富、最好的利益。诸位想想,最好的利益是什么?是帮助他念佛,帮助他预知时至,帮助他不生病,也一样站著往生、坐著往生,这才是最大的利益,没有比这个更大利益了。为什么?其他一切物质精神享受,死了之后都要搞六道轮回,你给他再大的利益,也不过享受几十年而已;几十年之后,长劫流转,那哪里叫利益?所以利益是帮助他脱离苦海,超越轮回,成佛作祖,这是无上的利益,最殊胜的利益。我们要常常有这个心,常常存这个心,帮助众生。
『摄受众生供养』。「摄受众生」,要有智慧,要有善巧;这个善巧就是现在人讲的方法。我们有智慧、有方法诱导一切众生,他本来不相信佛法,我们能叫他深信不疑,本来不愿意接触佛法,我们想方法让他接触到佛法,让他理解佛法、信仰佛法、修学佛法,往生不退成佛,这叫摄受众生。「摄受」,用简单的话来讲,就是介绍他,介绍他来学佛,这个就是摄受的意思,这是供养。如果没有善知识的介绍,这样殊胜的法门,他怎么会知道?他将来修学成就了,对於介绍佛法给他的这个人,念念不忘大恩大德;要不是他,我们怎么知道佛法,怎么会修学佛法?所以这个摄受就是诱导、劝导、介绍,这是供养。
『代众生苦供养』。一切因果自作自受,我们的苦,诸佛菩萨都不能代受,我们怎能代受?虽然不能代受,代众生受苦这个心愿不能没有,这叫大慈悲心。事上代不了,因为各有因果,所以善因善果、恶因恶报,谁也不能够代替谁,这个我们一定要知道。但是还有一种,等於代众生受苦,那就是在布施里面,我们刚才说到的,我们一个月有一万块钱的收入,我可以过得很舒服,过得很自在。现在我把生活品质降低一点,勉强这一个月也能过去,拿那伍千块钱来帮助一切众生,我的生活受到苦了,这也是代众生受苦。本来我应该享受的,现在我不享受了,把我自己生活的品质降低,多受一点苦,众生多得一点利益,这也叫代众生苦。
『勤修善根供养』。就好像树一样,树有根,它才能够发芽,才能够成长,才能开花结果。一切善法也有根,所有一切善法从那一个根生的,这叫善根。佛给我们说,世间(就是六道里面的,包括天上)一切善法有三个善根,这三善根是无贪、无瞋、无痴。不贪、不瞋、不愚痴,这叫三善根,所有一切善法,都从这三个根生出来的。反过来,贪瞋痴叫三毒烦恼,所有一切的恶法,就从贪瞋痴里面生出来的,所以贪瞋痴是一切恶的根源。不贪不瞋不痴是一切善法的根源,佛教我们要勤修三善根,这是供养。
出世间菩萨善根只有一条叫精进,菩萨善根就是精进不懈。我们今天学了佛,而且学的是大乘佛法,是圆顿的佛法,因此世间三善根之外,一定要修精进,菩萨善根我们也要认真的修学,精进使我们快速成就,精进念佛,必定得生,这是真正供养诸佛如来。诸佛如来念念当中,盼望著你、等待著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圆成佛道。我们不精进,就不能往生,精进不懈就决定往生,满诸佛之愿,所以这是真正供养。
『不舍菩萨业供养』。这个「业」是事业,菩萨的事业是什么?广度众生,宣传佛法,那是菩萨事业。道场是菩萨事业的办事机构,是为一切众生介绍佛法、推广佛法、传播佛法的一个办事处,这是属於菩萨事业。我们明白这一点,菩萨是以弘法利生为事业,是以弘法利生为职志,这是「不舍菩萨业」。
『不离菩提心供养』。这七条里面头尾两条最重要。最后一条是结论,所有一切广修供养行之中,要念念觉而不迷,这一条很重要。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觉悟。『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不迷;我们帮助一切众生,不被众生所迷;我们修一切法布施,不被法迷;修一切财布施,不为财迷。所以觉心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菩提心,所做一切善行,佛在《华严经》上讲都是魔事,那个不是菩萨行!那是魔,妖魔鬼怪,魔业,魔的行持。为什么?迷而不觉。
你修的种种善行,来生到三善道享福,这一享福,往往就迷惑了,享福很少再修福。我们这一生得大福报的人,前生就像经上讲的,舍自己的身命去布施,这样修行今生才得大福报。但是福报一现前,就忘掉了,不晓得自己福报是怎么来的,还认为「我的命好,我的八字好,我的运气好」,不知道它这个根源从什么地方来的,所以这一生,就难施、难修。纵然有人劝导,修了一点福,所修得一点福里头,都有附带条件的,「你发大财了,佛菩萨、鬼神保佑你的,你一定要供养,你不回馈不供养,将来你的财富就没有了」,这害怕了,赶紧去送一点供养;「我发一百万,我再供养一万给你」,这是跟佛菩萨谈条件,贿赂。你想想看,以这样的心到佛门、到鬼神那里去修福,这一种心态,你会得福吗?福报享完之后就堕落了。佛法里叫「三世怨」,第一生修福,第二生享福,第三生堕落。享福当中要造多少罪业,没有法子计算。我们不说别的,吃众生肉是不是享福?造业。
中国大陆前途光明,不可限量,原因在哪里?中国大陆十二亿人,十一亿人都吃青菜,都不吃肉,这个福报多大,不可思议!这个善根福报不得了。以前李老师在的时候,我就把这个看法告诉李老师,李老师一拍桌子:「你讲得对,有道理」。我们台湾今天这么样的富裕,这个福报从哪儿来的?日本人统治这五十年当中,我们台湾人很难得吃一块肉,好东西都被日本人吃掉了。我们吃地瓜、吃蕃薯、吃青菜,这样五十年的善根,今天发出来了,要懂得因果。所以你看他们种的是什么因,将来会有什么果报。
有些同修告诉我,现在日本经济已经衰退了,已经逐步逐步下降了。这是对的,他发足了,发的时候不肯修福,还造作罪业,这个福报享尽了,罪报现前了,它的共业就是整个国家国运必定往下衰落,这一定的道理,佛菩萨神仙都不能挽救。自己造的业,自己要受果报,这是一定的道理。我们要知道一因一果,知道业因果报,然后晓得自己应该怎么作法。普贤菩萨对这个事情,讲得实在是非常透彻。
《普贤行愿品》最丰富的注解是《别行疏钞》。《疏》是清凉大师作的,疏是注解经的,钞是注解疏的,注解的注解是宗密大师作的,这都是华严宗的祖师。清凉是华严第四代,宗密是第五代,清凉的学生。这是师徒两代作《普贤菩萨行愿品》的注解,解得实在很详细。《华严》这个注解之后,再没有一个人的注解能够超过他,但是这个注解的内容,刚才讲了很丰富,要讲一遍得要很长时间。我在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一个星期讲两次,大概讲了七、八年了,才讲一半,后面还有一半。好在我也没有时间限制,慢慢的讲,希望这个东西能够完成,把这一部注解留给后来的同修们可以作参考,那是最详细的《普贤菩萨行愿品》,我们今天这是最简单的介绍。所以讲「不离菩提心」非常重要,这个菩提心实在讲就是「觉、正、净」。
【八、我於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
第八条是讲忏除业障。我们的业障习气非常的深,非常的重,不认真忏悔,在菩提道上,就是修行这个道路上,一定产生严重的障碍。这个业障会障碍我们修行,障碍我们得一心,经典上的名称叫「念佛三昧」。我们念佛为什么不能得念佛三昧?有障碍,障碍一心不乱,障碍开悟,甚至於将来临终的时候障碍往生,这个事情就麻烦了。因此,消除业障在我们现前修学里头是最重要的一个科目。我们的业障习气从哪里来的?不是这一生,是过去无始劫中,从贪瞋痴来的。心里头有贪瞋痴,贪瞋痴一发作就是身口意,我们的身口都造作了,意就是恶念,造作恶业。
【九、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
这是教给我们忏悔的方法。「诸佛菩萨众前」,阿弥陀佛这一尊佛就是诸佛,阿弥陀佛就是诸佛共同的德号,所以称阿弥陀佛,一切诸佛都称赞到了,一个也不漏。大家不要去拜千佛、拜万佛,把心都拜乱掉了,在那里妄想、分别、执著。用不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们在佛前忏悔,就在阿弥陀佛的佛前;菩萨前面,观音、势至这两大菩萨,所有一切菩萨,这两位作代表就够了。在西方三圣面前诚心忏悔,用真诚的心忏悔。
怎么忏悔法?下面这两句就是真正的忏悔。「后不复造」。我知道我做错事情了,知道过失了,从今以后不会再犯这个过失,这叫真忏悔。绝对不是在佛菩萨面前,在那里祷告说自己做了什么什么罪过,求佛菩萨原谅,然后明天再造,晚上再求佛菩萨原谅,那是假的,那个没有用处。忏悔就是求佛菩萨慈悲,给我们做证明,我不复再造。「恒住净戒」,恒是恒久,我永久要持清净的戒律。这个「戒」,包括佛所有的教训,就是前面讲的「如说修行」,不限定那几条戒律;这是广义的,佛在经中所有的教训,所有的训诫,我们都要记住,都要理解,都要奉行,这叫真正忏悔。下面这一条是随喜。
【十、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
「随喜」是好事,是大好事,是最大的好事。很多人不知道,它能够对治我们无始劫以来的嫉妒。嫉妒、傲慢是与生俱来的烦恼,这个不要学的。你看小孩还不懂事,甚至於一岁、几个月大,你仔细观察,他有嫉妒心。两个小孩分糖果,这个分多一点,那个分少一点,就嫉妒。没有人教他,这是与生俱来的大烦恼,是我们修行的大障碍。普贤菩萨这一愿,就是把我们无始劫以来,嫉妒傲慢的烦恼连根拔除,教我们知道修『随喜功德』,看到别人有好事、有善行,我们随喜,他得多大的功德,我们得的功德跟他一样大,这个不可思议。
如果我们嫉妒障碍他,人家得的是功德,我们造的是罪业,这才划不来。我们是不是真的能把他障得住?障不住的。如果真的把他障住了,那他的功德不是圆满的,我们不障碍,他也会失败,他也不能成功。如果他的失败是被我们障碍破坏的,换句话说,你就有能力把因果律推翻了,那诸佛菩萨都要拜你做老师,诸佛菩萨都不能推翻因果。人家有善因,一定得善果,怎么会被你破坏,不可能的。所以要知道,我们做一桩事情,别人来破坏,我们事情不能成功,是命里注定不能成功,他不破坏也不能成功,我们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怪他,「我这个事情被人家破坏」,没有那个道理,因果上讲不通。所以你真正明白道理、明白事理,心平气和,对於来破坏的人,我们以平静的心来对待,那么他与我们这个结就解开了。为什么他只破坏我,不破坏别人?大概是从前他做事情我破坏他,这是因果报应。现在他来破坏我,我接受了,那个结就解开了。我对他没有恶意,以后就是好朋友,以后我做事情,他不但不破坏,还来帮忙。确实是如此,所以不能以怨恨心对待恶人。
古德教给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我们跟一切人有怨,我们要懂得怎样化解,不要打结,这个就对了,这就完全正确了。所以业因果报是定律,任何人都没有能力推翻,没有能力改变,包括诸佛菩萨都不行。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就晓得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去做了。「随喜」,我们就很乐意,很欢喜的去做了。「随喜」是要尽心尽力帮助他,成人之美!他做了一桩好事情,我们尽心尽力帮助他,这一个好事的功德、福报多大,他得到,我也得到,随喜的人所得到的跟他完全相等。不会说他是第一等,我们得到的是第二等;完全相等,所以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协助。
如果我们没有力量,发欢喜心也是相等的。譬如他做这个事情需要钱财的,我没有钱,不能帮他忙,但是我见到真的欢喜,真的赞叹,这个随喜跟出钱出力帮助他也是相等的。我们有能力,应当要帮助他;没有能力要生欢喜心,这是随喜功德。随喜的对象是一切人,诸佛、菩萨、声闻、辟支佛,有学、无学,乃至於一切众生,只要是善事,对众生有利益的事情,统统要随喜,要尽心尽力的来协助,使它圆满。因为圆满了,是大家得利益,不是他个人,是社会大众、一切众生都得利益,这是我们一定要去做的。
【十一、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於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这几句很重要,我们应当把它背下来。全经不能背,这几句《行愿品》的经文一定要背下来,牢牢的记住。我们今天发心学作菩萨,是个初发心的菩萨,要随顺众生。这个就是十愿里面第九愿,「恒顺众生」。
现代这个社会,我们大家都感到忧虑,社会动荡不安,危机重重,原因在哪里?就是彼此都不肯随顺,每一个人都执著自己的意见;不同的意见就会发生冲突,这是不安定的根源。佛弟子在这个社会环境里面,应该做一个表率、做一个榜样,别人不能随顺,我们要修随顺。随顺里面一定要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那个毛病就大了。我们佛家常讲,佛教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是我们佛门标榜的;可是又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为什么出现这么大的矛盾?就是不晓得这个随喜跟随顺,都要以理智,不能用感情;感情的随顺,那就是祸害,就是下流。理性的随顺,也就是说合理的我们随顺,不合理的我们沉默,用这种态度就对了。慢慢的能够诱导他、感化他,让他觉悟,诱导他走向正知正见,诱导他趋向正行;利益一切大众之行,这个叫正行。所以这个随喜跟恒顺众生,都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我们佛法讲智慧,没有智慧是不行的,不是感情用事,而是有真实的智慧。
随顺众生就是「随顺供养诸佛」。为什么?因为一切诸佛念念都是利益众生,念念成全众生,念念帮助一切众生,我们要想供养佛,得到佛的欢喜,得到佛的加持,怎么作法?帮助众生。帮助众生就得到佛法三宝的帮助,把众生抛弃在一边,天天巴结佛菩萨,那个没有用处的,佛菩萨绝对不会受你谄媚巴结的。如果我念念都在众生,都在利益众生、帮助众生,佛菩萨这边冷淡他,不理他,佛菩萨一样帮助你、加持你,佛菩萨绝对不会怪你,这个一定要知道。为什么?他是理智的,不是感情的。
就以课诵来说,有人以前不知道净土法门,修了很多法门,譬如念经,念《普门品》、念《地藏经》、念《药师经》,念了好多好多。现在听说净土好,想要一门专修,又不敢舍弃,「我不念《药师经》,会得罪药师佛,我已经念了好多年,这下不念了,他会责怪我」,「我念了好多年《地藏经》,不念地藏菩萨,大概地藏菩萨会惩罚我」,都起这些念头。这些念头就是深重的罪过,你把佛菩萨看成小人,你看看你罪过不罪过。如果佛菩萨说你今天念了,明天不念,他就怪罪你,岂不是小人!世间正人君子都不会怪罪,那佛菩萨岂不连个正人君子都不如了。你用什么眼光看佛菩萨?你的罪过大了!所以这个一定要知道,你能够专修阿弥陀佛的法门,不但诸佛菩萨不怪你,诸佛菩萨都欢喜、都拥护你,你今天才算修对了,才真的成就了。所以一切诸佛菩萨赞叹,一切诸佛菩萨欢喜,不会怪罪,这个一定要知道,所以这是真正供养诸佛。
「若於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我们敬佛敬众生,就是真正敬佛;敬佛不敬众生,是对佛大不敬。你从这个地方才看到真正的佛法,看到最高的行法。菩萨修行的方法,一切都是以众生为第一,众生就是诸佛如来,要我们尊重,要我们承事。
「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我们让众生欢喜,佛就欢喜。我们让众生心不欢喜,佛就不欢喜。诸位想想,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应该怎么作法?所以菩萨所在之处,常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就是根据这个经文来的。那个人讨厌我,见到我就恨我,怎么办?我一看到他赶快躲起来,赶快溜掉,他欢喜了。他欢喜,佛就欢喜了,这是普贤行。会有这种情形是业因果报,是因为我们过去有过节;躲过几次之后,某人想「你看,他怕我,看到我他就躲起来了」。慢慢之后,他渐渐觉悟,他这个念头就转了,「那个人很可敬、很难得、不容易」,会叫他回心转意,改过自新。他原来最讨厌你,到以后他对你最尊敬。这些都是事实,就看我们自己怎样去做。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