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辑要疏选读 (第二集) 1993/12 台湾高雄元亨寺 档名:04-009-0002
妙公老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我们将修行的目标、方法、程序做了一个概略的介绍。今天我们继续要说的是与我们修行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无论是出家在家都必须要遵守的。因为我们虽然念佛求生净土,可是现在还没有往生,这个身体还住在这个世间,既然住在这个世间,就必须要与这个世间一切众生和睦相处,共荣共存。佛教给我们「六和敬」,这个六和敬是我们与大众相处的原则,也是重要的戒条,一定要遵守。
在「三皈依」里面,我们念到「皈依僧,众中尊」,「众」就是现在人所讲的团体,「众中尊」是团体当中最为尊贵的。我们知道世间社会团体非常之多,家庭也是个团体,由夫妇子女组成,这也是个团体。无论是大的团体,小的团体,佛门的团体是所有一切团体里面最可尊重的,最可宝贵的。原因在哪里?就是因为这个团体修「六和敬」。实在讲,「六和敬」那才真正是「众中尊」。
世出世间圣人都非常重视「和」这个字,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教导我们,「礼之用,和为贵」。中国自古以来,可以说一直到清朝,每一个朝代、每一个帝王都是标榜「礼治天下,孝治天下」,以礼治天下;到民国,我们才采取「法治」。实在讲,「法治」没有「礼治」好,礼治里面我们讲情、理、法,面面都顾到,法治里面往往不能够面面顾到,所以法不如礼。
「礼之用,和为贵」。我相信同修当中,一定有不少人曾经到大陆去观光旅游过,如果我们到大陆去观光,一定会到北京去看故宫,就是从前帝王的皇宫,走进皇宫里面一定看到最大的一座建筑物,民间俗称叫「金銮殿」。其实这个大殿上的扁额,不是写的金銮殿,而是写的「太和殿」。太和殿是最主要的一个大建筑;太和殿后面有一个殿,比太和殿稍微小一点,叫「中和殿」;中和殿后面是最后的一座大殿,叫「保和殿」。「太和、中和、保和」都是出自於《易经》。诸位想想看,最主要的三个建筑都用「和」,他确确实实把夫子教训我们「礼之用,和为贵」,把「和」落实在人际生活上。
所以古时候帝王统治这个国家,教化众生,他的重心就是「和」。上下和睦,朝野和睦,这个国家一定强盛,社会安定、繁荣,老百姓过得安和乐利。这是真的!到什么时候不和了,那就天下大乱,国家也就保不住了,我们今天讲政权就保不住。清朝末年,朝野不和,朝廷内部也不和,所以清朝就亡了,民国才兴起来。由此可知,「和」非常重要。
不只「三和」,世尊教导我们「六和」,讲得非常地圆满。「六和」里面,第一个就是「见和同解」。我们现代人常常讲「建立共识」,「见和同解」就是建立共识。换句话说,我们对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都一致;纵然不能达到完全一致,也有相当程度的接近,这个就是「见解相同」。见解要不相同,必定常常有意见、有争执,会影响到团结,影响到和睦,所以「见和同解」列在最重要的一条。
世尊说法四十九年,给我们说了许许多多的法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法门?我们在大乘经里面看到,世尊说法的最高原则就是「佛无有定法可说」、「佛无有法可说」,这是他最高的原则。「法」是怎么说出来的?《楞严经》上说得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换句话说,法是对治我们众生分别执著而说出来的。众生的妄想分别不一样,众生的烦恼习气也不一样,於是佛说法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应机说法,这才真正能够利益一切有情众生。就好像大夫替病人治病一样,每一个人害的病不一样,大夫开的方子也不一样。他的方子妙,必然是药到病除。所以经论上也把佛比喻为「大医王」,九法界众生都是病人,要靠大医王来为我们医疗,使我们真正能够得到健康;健康就是指成佛了,成佛才是真正的健康。
法门这么多,我们要晓得它是「应病与药」,应众生不同根性而说法。换句话说,如果佛这些法不是对我说的,就好像大夫开的药方,他不是为我开的,是为那些人开的,那么我们今天害的病跟那些人的病一样不一样?如果不一样,我们拿他的方子来吃,那就很危险了。这种常识我们大家都有,决定不敢随便吃药方。佛的法药亦复如是,法药不对机,我们的修学不但不能成就,反而坏了法身慧命。
佛在世时,没有问题;佛不在世,我们必须要请教佛的弟子、佛的传人,他们有经验、有能力来辨别,我的病需要用哪一种药来治疗、用哪一个法门来治疗。如果许多法门都不合适,那怎么办?有没有方法可以真正帮助我们达到修学的目标。
当然我们共同的目标,一般常讲「了生死,出三界」。「了生死,出三界」是不是究竟圆满的目标?不是。为什么?二乘声闻、缘觉就已了生死、出三界了。我们在经上读了不少,阿罗汉、辟支佛没有见性,「三德秘藏」,他只得一个解脱,还不是究竟圆满的解脱,法身、般若他都没能现前。大乘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才叫究竟法。所以,究竟的目标是要证得圆教的佛果,那才叫究竟。
证到圆教佛果相当困难。经中常说,凡夫修行要经历三大阿僧只劫才能成佛,要这么长的时间去修学。三大阿僧只劫从哪里算起,我们要晓得。为什么?我们在座每一位同修,过去生中,无量劫以前你就学佛了,你已经修了无量劫,修到今天决定不止三个阿僧只劫,我们为什么没成佛?为什么今天还落到这个地步?所以一定要晓得三大阿僧只劫是从哪一天算起。佛也给我们讲得很明白,是从你证得初果那一天算起;没有证初果之前,统统不算。由此可知,我们无量劫来,生生世世修行,从来都没有证得初果。这一生,初果看来也没有指望;换句话说,还是不算数。不能从这一生算起,要从证初果算起。初果须陀洹已经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从这一天开始。
三个阿僧只劫,我们到底成什么样的佛?佛不打妄语,佛说成佛,其实不是究竟佛。天台家判教,把佛法判作「藏通别圆」四教,这四教都有佛,「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圆教佛」。你是成得哪一个佛?这三大阿僧只劫所成的佛是藏教佛,这是四教里面最低的。成圆教佛,那要多少时间?《华严经》上说明白了,要无量劫,不是三个阿僧只劫。可见得修行成佛真是难事,太难太难了。难在什么地方?断烦恼难,破执著难。这个我们在生活当中细心去体验,可以发现、可以体会到,这是真难,所以要长劫修行。
实在讲,佛是非常地慈悲。尤其是我们无量劫来的修行,虽然没有能证得初果,但是我们的修行也不能说是一点好处没有,完全白费了,那也讲不过去!能证得初果那就叫「功德」,你就有功德了;没证得初果叫「福德」。所以我们功德是没有,但是我们福德有。《阿弥陀经》上讲的善根福德有,因为我们无量劫的修行,这个我们不缺。所以我们每一位同修都有非常深厚的善根福德,如果遇到了最殊胜的因缘,我们就有机会成就。《阿弥陀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这一生我们这三个条件是不是具足?如果具足,那就恭喜你!为什么?你就不必无量劫,也不必三大阿僧只劫,恭喜你,很快就成圆教佛了。
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不是我们难信,而是大菩萨听到都很难相信,这是不可思议的法门,是阿弥陀佛真正大慈大悲,给我们建造一个修学的环境,那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到那个地方去修行成功就快了。从什么地方看出成功快?诸位细细去读《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你就会晓得。
阿弥陀佛建造西方极乐世界到现在才只十劫,「十劫」这个时间很短。你看成个佛要三大阿僧只,要无量劫,那十劫算什么?这个时间太短了。这十劫当中去往生的人,世尊在经上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他说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而且「上善」的人数不可思议,没有法子计算,「但可以阿僧只说」。
「上善」是指等觉菩萨。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圆教,它不是普通法门,大乘圆教的等觉就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像他们同一个阶层、同样程度的菩萨,在西方世界是占人口的大多数;不是一半,是大多数。既然是大多数,那么最低限度也是十分之六、十分之七,这才叫大多数。由此可知,西方世界成就的快速真正不可思议。
我们简简单单算一算,这大家都会算的。第一劫去往生的,现在在西方世界成佛了,那也不过是十劫,其他世界要修三个阿僧只劫,西方世界十劫就成佛了,这个便宜占大了。其实要不要十劫?不要。怎么晓得不要?如果是十劫才成就的,那第二劫往生的应该还没有成就;换句话说,这个等觉菩萨占的人数应该是十分之一,不是大多数。但是他说大多数,所以第二劫去的也成佛了、第三劫去的也成佛了,到第五劫去的也成佛了,那这个比例才一半,必须是第六劫去往生的,现在也成了圆教等觉菩萨了,那就占多数了。第六劫、第七劫去往生的,算算时间也不过是三劫、四劫。三劫、四劫就从凡夫证到圆教等觉,这个不可思议。
再看看《观无量寿佛经》上所说的,上三品往生到那个地方去的,七天就「花开见佛」,就证无生法忍。你想想看,成等觉菩萨太快太快了。中品、下品往生的,我们看下品中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六劫就「花开见佛悟无生」,六劫时间不长。下下品往生的,十二劫花开见佛。我们知道第一劫去往生的,阿弥陀佛成佛那个时候去往生的,如果是下下品往生,现在花还没有开,还要等两劫,花就开了。下品中生的,花已经开了,早都开了,六劫就开了;现在成佛已十劫了,都成了等觉菩萨了。你从这个地方一观察,你才晓得西方世界的殊胜,是十方一切诸佛刹土都不能够比的,都没有这种事情的。
所以哪一个菩萨不想求生净土?哪一个菩萨不想快快成佛,然后普度众生?只是遇不到这个法门。我们今天遇到,就是因缘具足。遇到了,能够相信,能够理解,这是你善根成熟。遇到这个法门非常欢喜,非常向往,一心要求往生,你的福德圆满。所以善根、福德、因缘三个条件都具足了,你这一生决定往生。这不仅是我在这里恭喜你,我恭喜算不了什么,十方一切诸佛看到都恭喜你,恭喜你快做佛了,恭喜你要做佛了。修其他法门的菩萨,修到三大阿僧只劫,证到藏教佛果。要是遇到你,他都会跟你顶礼,佩服你,「你实在了不起,我修了三个阿僧只劫,才修个藏教佛。你一生当中就成了圆教佛了,这个地位相差太悬殊了」。这是用的时间少,一下就超越上去了,超得太快、超得太高了,这个法门难信易行。
我们把这些事实统统搞清楚、统统搞明白,然后才肯死心塌地专修这个法门。能有这样的共识,我们就可以建念佛堂,可以建净宗道场,大家在一块共修,个个成就。
最早的共修道场是东晋时代的慧远大师。他是我们净土宗的初祖,在中国第一个提倡专修念佛法门的。他老人家在庐山建一个念佛堂,现在的庐山东林寺就是慧远大师的道场。当时在一块共修的人数,只有一百二十三个人,人不多。
诸位要记住,如果不是「见和同解」,人再多没有用处,只会把道场搅乱,大家都得不到利益。实在讲,道场修行,人数要重质不重量,一定是我们的知见、目标完全相同,这样在一起共修,彼此是帮助,而不是破坏。所以建立共识,「见和同解」非常重要。
喜欢禅的,就可以建立一个禅堂,志同道合,大家在一块参究,都能成就。喜欢教的,建讲堂,现在讲建研究所,研究教理。总而言之,一定要同一个目标、同一个方向,依据同一个理论(就是经论里面所讲的理论),同修学一种方法,这样成就非常快速,依众靠众,真正能得大众共修的利益。如果见解不相同,想法、看法不一样,或者修行的方法不一样,就决定不能在一起共修;彼此一定有意见,一定有争论,这使我们的「觉、正、净」统统都受到了妨碍。
所以古时候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道场?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丛林?原因就是适应众生的喜爱不相同。喜欢念佛,有念佛堂;喜欢参禅,有禅堂;所以是这样分开来的。但是不管什么法门,到最后都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禅宗是「见性成佛」;我们净土宗是「一心不乱」,就是「见性成佛」;教下是「大开圆解」,也是「见性成佛」。这只是名词不一样,最后达到的境界、目标完全相同,所谓「殊途同归,法门平等」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对於不同的法门要尊敬,知道我们达到目标都是一样的,只是我们用的方法不相同。譬如,我们到台北去,目标是一样的,有人喜欢坐火车,有人喜欢坐巴士,有人喜欢自己开车,还有人喜欢走路,各个不一样,但早晚都会到,目的地都相同。选择交通工具的方法,个人喜爱不一样,喜欢哪个法门,就用哪个法门。但是法门的确有难易,最容易的、最简单的、最稳当的,无过於念佛法门。念佛法门叫「二力法门」,你只要一发心,就得诸佛护念,一切诸佛都赞叹这个法门,一切诸佛都护念这个法门。这个诸位可以在《阿弥陀经》、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到,立刻就得到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比其他法门殊胜太多了。
第二,「戒和同修」。这个「戒」,不仅限於戒律。如果我们把它看作仅限於戒律,那你的范围就太小了。它最重要的包括我们寺院里面的清规,这个非常非常重要。诸位要晓得,我们世间的法律,乃至於宪法,过若干年就要重新修订一次,法律常常要修订。为什么要修订?不合时代了。那个时代定的很管用,过了几年,这个社会情势有了很大的变化,许多条文不适用了,就要修改。所以佛为我们制定的戒律也是如此,也得要修改,不修改就不适用了。但是有些部分可以修改,有些部分不能修改。根本戒不能修改,根本戒就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饮酒」,这是不能改的。不管是三千年之前,或是三千年之后,甚至於我们末法后面还有九千年,都不能更改,这叫根本戒。
哪些戒可以修改?律仪戒,我们日常生活方式。我们现在人生活方式跟古人不一样,中国人生活方式跟印度人不一样,所以要守住它的精神。戒律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本著这一个基本的精神。在律仪方面,就是生活规范方面,是可以修改的。所以百丈大师当年建丛林、立清规,清规就是戒律中律仪戒的现代化,律仪戒的本土化,我们真正能用得上。所以诸位要知道,寺院里面制定的清规(常住公约),就跟佛为我们制定戒律没有两样,决定要遵守这个生活规范。
大家在一块生活有规矩,人人都守规矩,人人都守法。再推展,离开寺院,是社会,是国家,那是我们的大环境。国家里面有宪法、有法律,社会里面有道德、有风俗习惯,这些我们都要明了、都要遵守,统统是在「戒和同修」范围之内。不但我们道场是一个和合的僧团,社会和谐,国家和谐,世界和平,这个都是佛、菩萨、祖师苦心对我们的教导,我们做佛弟子的人,要严格的遵守,要给社会大众,做一个守法的好榜样,这才是佛的好学生,好弟子!
后面三条,「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这三条真正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方面,我们同住在一个道场共修,这叫依众靠众。为什么?一个人修行,我们的烦恼习气非常之重,不免懈怠、懒惰、放逸,自己会原谅自己,这样功夫就懈怠了,往往就退转了。大家在一块修行,我们看到别人认真、精进,自己就不好意思懈怠了。
譬如,道场里面念佛,有年轻人也有年老的人,年轻人看到年老的人都念佛,年轻人不好意思,会想要精进;年老的人看到年轻的人念佛精进,会想我这个来日无多了,更要用功!彼此会产生一种勉励的心,鼓励的心。所以大众在一块修行好处很多,利益很多,古大德极力提倡在一起共修。白天大家在一起,依众靠众,自己都能够约束自己,都能够守规矩,装得挺像的。晚上睡觉,如果一个人一个房间,房门一关,没人看见,又懈怠了,又放逸了,就又随便了,这样修行很难成就。你看这个大势至菩萨讲「净念相继」,这个功夫不能中断。白天用功,晚上中断,这就不行了,这样子很难成就。
我是到台湾才学佛的。刚刚学佛的时候,我参观过新竹几个道场,以居士身分去参访无上法师的道场,他们这个道场还是睡广单、睡通铺。大陆寺院丛林,统统都是睡通铺、睡广单,这个好处太多了。晚上大家睡在一起,一个一个睡觉也规规矩矩,也不能放逸。为什么?旁边人都看到你。所以都整整齐齐、规规矩矩,这样晚上睡觉都不放逸。现在我们这个生活富裕了,特别是初学的出家人,一个人一个房间,还有套房,这种修行,一生当中要想成就,恐怕不容易。如果要想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还得要睡通铺,还要睡广单,那个好处很多。对现在人讲有很多「不方便」,而那个「不方便」就是毛病,「不方便」就是对治你的毛病,这个我们一定要警惕。寺院里面,住一个寮房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执事,他须要办事,需要一个寮房;另外一种就是生病的,生病需要特别照顾,他需要一个寮房。一般清众一定是日夜都不能够离开大众,这才叫「身同住」,「身同住」是这个意思。
「口无诤」,决定没有争论。佛法修学,实在说,无论是哪一个宗派,宗门、教下,显教、密教,前面跟诸位报告过,我们修行的纲领是「觉、正、净」。虽然说三个,实际上是「一而三,三而一」。觉悟的人,思想、见解当然纯正,心地当然清净。心地清净的人,哪有不觉的道理!哪有不正的!所以这三个只要得到一个,三个同时得到,这是我们修行的纲领。修行,我们常讲功夫能不能得力,从哪里看?就在「觉、正、净」上看。譬如我们念佛法门,念佛法门在「觉、正、净」三个字里面,特别著重於「净」,我们是「净门」入。佛法到最后证无上道,就好像那个大殿只有「觉、正、净」三个门,无论从哪个门进来都一样。在宗派当中,禅宗、性宗是从「觉门」进来,他求的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禅宗跟性宗走这个门。教下,像贤首、天台、法相、三论是从「正门」进,正知正见,从这个里头进来。我们净土宗跟密宗,这两个宗派是从「净门」进,就是清净心。诸位要晓得,密宗也是修的清净心,但是我们的方法不一样。方法不一样,都是从「净门」进来。
你知道这个道理,明白这个事实,那我们就晓得,我们的功夫得力不得力了。如果我们修行,心地一年比一年清净,一月比一月清净,我们的功夫就得力了,我们这个修行很上轨道,很如法。假如修行心不能得清净,那就要有警觉心,「我修的不如法」,要把毛病找出来,把它改正过来,我们就如法,就相应了。这一点非常重要,常常检点,常常反省,在佛学的名词叫「忏悔」。
有许多学佛的年青人,往往有好高骛远的毛病,还有不少人特别喜欢神通感应,这个毛病就更大了。我们常常在国内、在国外,都看到许多年青人(很好的青年,也受过高等教育),学佛没有多久,著魔了。著魔的人,多!我们佛门叫「著魔」,社会人讲得神经病,精神分裂,神经不正常。怎么办?没有法子,只好送到精神病院去治疗,你说这多可惜!我遇到很多人来找我,法师,有没有什么方法、神通可以帮他治好?我说:「我没有法子,我没有神通,我没有能力」。我问他,他是不是很喜欢神通?他说是的。一点没错,毛病都发生在这里。
诸位要知道,喜欢神通,喜欢感应,很危险!妖魔鬼怪就用这个方法来诱惑你,来欺骗你。你要上了他的当,回来就很困难,我们没有这个能力帮助他。所以一个老实念佛人,决定遇不到,妖魔鬼怪也不敢沾你的边,为什么?你有诸佛护念,龙天拥护,妖魔鬼怪不敢接触你。经上讲得好,我们要相信,真正发心念佛的人,有四十里光明!四十里之内,妖魔鬼怪不敢接近你。这些话都是真的,佛决定不欺骗我们。所以我们从「觉、正、净」的标准可以来检查,发现自己功夫如法不如法,得力不得力,相应不相应,可以用这个方法来检点。
当然能够避除一切争论,能够得到心地真正的清净、平等。《无量寿经》经题上,已经将修学的方法、标准显示明白了,「清净、平等、觉」,我们修的就是这个,念佛人念的就是这个,心要清净、要平等、要觉而不迷,那就对了。有分别、有执著、有争论,我们清净心就失掉了,「清净、平等、觉」就没有了。
那要遇到别人来跟我们争论,怎么办?我们不找别人的麻烦,但有些人就专门找我的麻烦,那我们怎么办?我们合掌念阿弥陀佛,「你高明,我尊敬你、佩服你,我不如你。你是上根利智,可以学大经大论,我是下下根人,没有这个能力,念一句阿弥陀佛得生净土,我就很满足了」,这也把争论化解了。不要去跟人辩论,不要去跟人争执,这个争论没完没了,只有找麻烦。
辩论会开智慧,那不简单,那要自己开了智慧之后,跟人家辩论才能够帮人开智慧。我们智慧没有开,三昧没有得到,真的是博地凡夫,业习很重,我们有什么能力帮助别人开智慧?但是我们有能力劝人念佛,这个能力我们有。假如我们劝这个人,他立刻就接受了、相信了,我们心里明白,他无始劫以来善根福德成熟了,恭喜他,真是好现象。我们劝他,他不接受,我们明了,他的善根福德没有成熟;没成熟也好,阿弥陀佛的种子种到他阿赖耶识里面去了。金刚不坏种子,他跟阿弥陀佛有缘了,这一生不能成就,等到以后再说!来生或者多生多劫之后,这个种子会成熟,会成就。可见得劝人念佛是第一等好事,不与人争论,欢欢喜喜,对一切人以「清净心、恭敬心、真诚心、欢喜心」来对待,这个争执就没有了。
「意同悦」,就是我们常讲的「法喜充满」,大家在一块,一天到晚欢欢喜喜。这是一个僧团,很令人羡慕的僧团,很令人佩服的僧团,上下大众一团和气,个个都欢喜。这也是修学佛法的花报,也就是修学佛法现在所得到的利益、所得到的好处,离苦得乐。那个欢喜就是乐,如果还有苦,那怎么能欢喜得出来?这个面孔上笑不出来。面带笑容,一定是「离苦得乐」,他得乐了他才快乐,真的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最后一条,也是佛对我们非常重要的教训,「利和同均」。利就是利养,用现代的话说,在家信徒的供养。僧团里面得到的供养,一定是平均分配,「利和同均」,绝对没有厚此薄彼。所以僧团里面,僧众没有私财,「我得到信徒的供养,我回去一定要交给常住。我自己生活所需,常住要照顾我,我出门需要旅费,常住支给我」。所以如法的僧团,清众心里真的有喜悦。没有私财,一心向道,身心安稳,心在道上。如果有了私财,这个道就发生问题了。
佛在经上讲「积财丧道」,这不是对在家人讲的,在家人当然要积财,「积财丧道」是对出家人讲的。出家人积财,天天心里念著财。钱要是多了,他念著「这个财,怎么样保持住,怎么样不叫它失掉,放在银行又怕钱贬值」,一天到晚操心那些,阿弥陀佛早忘掉了,念财就不念佛了。所以这个财我们固然需要它,要它做什么?要它推动佛教事业,要它来弘法利生。但是我们不能够贪图物质享受,若贪图物质享受,决定堕落,这是一点好处都没有,真的是「百害而无一利」。对於物质享受稍有一点贪心,你这个心就念在这个世界了,阿弥陀佛来接你,你还舍不得离开娑婆世界,你怎么能去得了?如果不能往生,必定轮回;若是轮回,必定堕三恶道。
为什么我说得这么肯定,诸位自己冷静去反省一下就知道了。我们从早到晚起心动念,几个善念,几个恶念;善念在三善道,恶念在三恶道。贪瞋痴慢都是恶念,弘法利生是善念,我们起了几个弘法利益众生的念头?起了几个贪瞋痴慢的念头?不要想过去了,就想今天,今天早晨到今天晚上。这一想,这个恶念多善念少,恶念力量强,牵著你到三恶道去了,你才晓得可怕,太可怕了。所以要不念佛,要不往生,三途六道是决定不能够免除的,这个太可怕了。所以「利和同均」,佛这一个方法、这一个措施,就是把我们这个恶念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虽然不能叫你断根,但是这个方式真的能叫我们减少到最低程度,使我们的心常常向道,常常悟道。
这是大家在一块共住,必须遵守的六个条件。这六个条件在僧团里面实行,大家都遵守,这才叫做六和僧团,叫「和合僧团」。和合僧团是十方一切诸佛护念,龙天拥护,我们讲护法神保护。在家同修要用这六条在你的公司行号,你的公司从老板到员工都遵守六和敬,你这个公司就是僧团,是诸佛护念,龙天拥护。为什么?你在整个大社会里面,你这个公司是模范,是大社会里面的模范。佛说假如你在一个家庭,你家里四个人以上,这个家庭守六和敬,家庭就是僧团。换句话说,这个家庭是模范家庭,是给这个社会一切家庭作榜样。诸位一定要知道,佛不是仅仅教导出家人僧团要「六和敬」,连在家人都包括在其中。
「僧」这个本意,不是指出家人,称呼「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这一定是出家人,这个没有错。称「僧」不一定是出家人,「僧」就是和合僧,遵守这六个戒条,在家出家,四个人以上的团体,只要遵守,统统叫僧团,统统叫僧。所以,出家人称「僧」,在家人也称「僧」。
此外,像「和尚」,出家人称和尚,在家人也能称和尚。但和尚不是随便称的,一个道场的住持方丈称和尚,其他的人都不够资格称和尚。和尚就像一个学校的校长,一个学校只有一个校长,所以一个僧团里头只有一个和尚。假如这个团体是居士领导的,像现在外国有很多「居士林」,在台湾有很多「莲社」,由居士们主持的,这个主持的人就是这个道场的和尚。
出家、在家也可以通称「法师」,只要是讲经说法、教化众生的,都可以称之为法师。这是佛学的常识,我们要知道。但是在中国习惯上讲,在家居士团体都不称「和尚」,也不称「法师」,也不称「僧」,而僧跟和尚、法师都是称出家的僧团,这是中国的习惯。但是本意不是如此,本意是在家出家通用,是通称,这个我们要晓得。
所以「六和敬」是我们修行基本的戒条。根本戒(五戒)、律仪戒是我们自己要遵守的,六和敬是我们跟大众相处要遵守的。这个都是佛法里的根本大戒,我们要清楚、要明了、要遵守,要把它应用到日常生活上,我们才能真正得到幸福,真正得到这一生的美满,这是佛对於我们真实的教诲,真实的恩惠。只有这样的基础,这才谈得上修持。
「修持」在我们净宗学会定的科目,「正行」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依据《无量寿经》上的教训;「助行」是遵守《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三福、六和」,也就是我们这两天跟诸位介绍的。底下是「三学、六度、十大愿王」。三学是「戒定慧」三学,有次第,有圆融;次第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戒定慧」三学,这是根本的教育。「六度」是菩萨自行化他生活的规范,一定要遵守的。
我们学的是大乘法,同修当中有不少都曾经受过菩萨戒;受了菩萨戒,当然你一定发了菩萨心,你要修菩萨行。菩萨行不能不知道,菩萨第一个修学的纲领是「布施」,布施就是舍,就是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不是在事上放下,事上放下那就变成消极了,这个社会上这许多事谁去做?那你就会错了意思,是叫你在心上放下。
说实在话,世尊在《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告诉我们「事事无碍」,事上没有障碍。障碍在哪里?障碍在心里。所以心里面要放下,把你的妄想、分别、执著、忧虑、牵挂、得失统统放下,恢复心地的清净。心清净了就放光明,心清净了就生智慧。我们读六祖大师的《坛经》,看看六祖大师对五祖讲的那些话,我们看到真的生惭愧。你看六祖跟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我们一天到晚常生烦恼。我们常生烦恼,人家常生智慧,什么原因?实在讲很简单,他的心清净,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我们的心不清净,一天到晚「贪瞋痴慢疑」起作用,那就生烦恼,就这么回事情。清净心太重要了,你把心里这些垃圾、这些渣子,就是妄想、执著、分别、忧虑、牵挂、得失、好恶,统统放下,统统舍掉,这叫「布施波罗蜜」!
所以「布施」不是到庙里去供养一点,捐一点钱,那就叫布施,那就是菩萨,这是完全颠倒了。何况你在布施的时候,存的是什么心?存的是染污心,存的是贪心,「佛家讲舍一得万报,这个利息很厚,我要去多布施一点,多投资一点,将来有回收,有回报」,存的这样的心,这个心就是污染的心,就是贪瞋痴慢,痴的心。这样的心,哪里叫布施?哪里叫布施波罗蜜?完全搞颠倒了,完全误会了,我们一定要懂得。
菩萨是高度的智慧,菩萨长於「三妙慧」。这个三妙慧就是六种修行的纲领,每一种都是三妙慧。所以人家「舍」是把心地上这些污染,这个东西统统舍弃掉,这是我们要学的。身外之物我们应当要舍,这个身体所需的足够用了,也就是说我们物资的受用,生活必需已经够了,有多余的,我们应当帮助缺乏的人。我们帮助缺乏的人,心里头要清净,把我们所做的这些事情要忘得干干净净,不要常常念著「我布施多少财物,我帮助了哪些人,我对那些人有多大的恩惠」,常常念著这个,这个心就不清净了。这个虽然是施,不是布施波罗蜜。
佛教给我们要「三轮体空」,三轮体空就是把自己忘掉,作而无作;我是做那个事情,但忘掉了,不把它记在心里,不要牵挂这个事情,也不须要将来什么回报,忘得一干二净。我们布施多少东西也不晓得,何必去点个数,去记录?现在人讲的留个成绩,没有必要。哪一个人接受的布施,不要去问他的姓名,问他的住址,用不著,心地干干净净,这样行布施就正确了。帮助一切人都要用这样的态度,乃至於后面到「持戒、忍辱」统统都要三轮体空。三轮体空是般若智慧。修一切善,断一切恶,修而无修,无修而修。「修」,事上真做,积极在做;「无修」,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个就对了,这就如法了。
当然佛法也离不开因果,修布施,我不要果,果也来。除非你不造因,造了因一定有果。我们看《华严》、看《法华》,古大德给我们分析的清清楚楚,《法华经》一乘因果,《华严经》五周因果,哪能没有果报?果报来了大家受,不要我一个人受,这个就对了。我有福大家享,这是真正的福报!有福一个人享,没有几天就享完了,就享尽了。所以福报跟大家享,你的福报永远享不尽。
佛教给我们财布施得财富。这一生当中,我们看到许多发财的人、财力雄厚的人,他的财从哪里来的?过去生中财布施,这是因。这一生中得到财富是果报,因果相应。我们学佛的人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对於发大财的人不羡慕。为什么?人家种的因,现在得的果报,这是应该的。我们要想有财富的话,那你就修财布施。你不种因,哪得的果报?我们看到一等聪明智慧的人,有大智慧的人,他前生修的法布施,法布施是因,聪明智慧是果报,是这么一回事情。健康长寿是果报,无畏布施是因。什么是无畏布施?印光大师告诉我们,最简单的「吃素、戒杀、放生」,这就是无畏布施,果报是健康长寿。你修三种因,一定得三种果报。
我们看世间人,有一些人有大智慧,真正了不起的智慧,但是他贫穷,每天只能混一个三餐饭的温饱,什么原因?前生修慧不修福,福报修得太少,慧修得多,所以特别聪明智慧,这一生日子过得很辛苦、很贫苦,这个我都见到的。有许多人发大财,没有智慧,甚至於连小学都没有念过,大企业家、大老板,底下给他办事的人都是博士,福报很大。他没有智慧,他有福报。福报大是前生修的福,但前生没有修慧;福报大,别人帮助他,很多有智慧的人帮助他。
如果我们又要大福报、又要大智慧、又要健康长寿,那你三个因都要修,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统统要修。这要你自己修得的,不是佛菩萨保佑得来的。佛菩萨没有办法给你,佛菩萨要能给你,我们还要修什么?不要修了,因为佛菩萨不给我们,他就不慈悲,他还做什么佛菩萨,还什么大慈大悲。佛菩萨没有办法给我们,佛菩萨也逃不出因果的定律,佛菩萨只能把这个事实真相告诉我们,教给我们,我们相信、理解、肯照这样做,果报都得到了,这就是佛菩萨给我们的恩惠,这就是佛菩萨帮助我们得到的殊胜之果,要晓得佛菩萨是这样加持的。
我们对於佛菩萨的报答,不是每天供著佛像,给他燃香,供上香花水果,每天给他礼拜,以为这就是报答他了;我们这样做叫愚痴,这个不能报答,这一些佛菩萨统统不要。要怎样报答?要把佛菩萨的教诲,尽心尽力地介绍给大众,推荐给大众,劝勉大众,依教奉行,使社会大众都能够深信佛法,都能够理解佛法,都能够奉行佛的教诲,我们的社会安和乐利,我们国家富强繁荣,世界和平安定,这才叫真正报佛恩!所以你看每一部经典的后面,佛都教我们要流通佛法,这叫真正报佛恩。
家里面的佛堂陈设,香花水果的供养,不是供养佛的,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忘了佛菩萨的恩典,我们要自行化他,这是提醒自己的。供花,花代表因,因就是六度,就是教我们修因;供果,果是代表我们的希望,我们希望这一生生活得非常愉快、非常幸福、非常美满,这是现在的果报;希望将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退成佛。果象徵这个,代表我们这个希求。花是代表我们今天应该怎么做才会得到果,先开花后结果,所以是提醒自己的,是给自己看的,是供养自己的,不是供养佛菩萨的。
灯代表的是光明,代表的是牺牲自己,帮助别人。从前点油灯、点蜡烛,这个现象非常明显,现在点电灯不太明显了,看不出来。燃蜡烛,燃烧自己,照耀别人,就是我们也能够舍己为人,能够牺牲自己。无论在精神上、在物质上,一切享受我们自己能够减少几分,这就是燃烧自己;帮助别人、帮助社会,这就是照耀别人,是这个意思。
现在有很多同修问我,家里供佛像要不要烧香?要烧香,烧一支好香。香是表法的,不要烧多,因为我们现在住的房子都是公寓式的,房子都很低,烧太多,空气污染,对我们身体有妨害。烧一支好香,香代表什么?「五分法身香」,五分法身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它表这个意思。香赞里的「戒定真香」,所以见到这一支香,闻到这一支香,就要想到修戒修定。戒定是真香,用这个香引发我们戒定这个意念,不要忘掉时时刻刻要修戒、要修定,所以香是提醒我们这一桩事情。
「水」,那更重要了,水提醒我们什么?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干净,我们供佛的是清水,一尘不染。供佛菩萨不能供茶,为什么?那个水有颜色,不清净,表示我们心地有污染,所以不可以供茶,要供清水。水代表清净,代表平等;它不起波浪,代表平等。我们看到这杯水,我们今天从早到晚,对人对事对物,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清净,一样平等,用《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心,处事待人接物。所以它是供养我们自己,不是供养佛菩萨的;要是供养佛菩萨,那就错了。
所以佛家一切教学的设施,都是时时刻刻触发我们内心的善根,用一切方式叫你六根接触的时候,都能够提起高度的警觉,这就是觉而不迷。所以一切设施都是教学,这个意义非常之深广,使我们从早到晚,眼所看到的、耳所听到的、身体所接触到的,统统是佛法,统统是佛菩萨的教诲,这就对了。我们能够这样修,这才能得到佛陀教学的圆满,教学的全体,我们确实能得到受用。
菩萨六波罗蜜里面,「持戒波罗蜜」的精神就是在守法。佛的教诫我们要遵守,不仅仅是那些戒条,佛在经典上给我们讲的教训,我们称为教诫,统统要遵守。刚才讲过了,这世间法律、规章,乃至於风俗习惯,统统要遵守。现代人跟从前人不一样,从前人往往一生居住在一个地方,临近的城市都老死不相往来,这种人很多,所以他的生活圈子很小。现在交通发达了,资讯发达了,全世界的事情,我们虽不出门,没有不知道的;有假期都会到世界各处去旅游、去观光。我们到外国,外国的法律跟我们不同,我们要懂得、要遵守;外国的风俗习惯跟我们也不同,我们也要清楚,也要遵守,不可以不遵守;不遵守,到那个地方往往就犯法了。
譬如,我刚刚从新加坡回来,新加坡法律就定得很严,决定不准随地丢垃圾、纸片、烟头,你要是丢在地上,罚款新加坡币伍佰块。新加坡的钱跟我们台币是一比十九,你看看伍佰块是多少,马上就罚你。在新加坡上班工作的普通人,一个月赚的钱,要丢四次就完了,就没有了,他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所以新加坡的街道整洁,干干净净,没有人敢丢。像这个我们一定要知道,否则的话,到新加坡去观光,乱丢纸头、乱丢果皮,那你抓到被罚就没有话说了。所以那个地方的法令规章,那个地方的一些规矩,我们要懂得,到那个地方去旅游,一定要遵守。他的风俗、人情也要懂得,跟那个地方的人才能和睦相处,虽然时间不短,我们有个非常愉快的旅行。可见得,不能不懂。
菩萨行里面,第三个是「忍辱」,实在讲就是训练我们的耐心,忍耐。古大德把这一条翻作「忍辱」,是因为中国古时候的读书人。古时候中国的社会,读书人的地位最高,士、农、工、商,中国人非常重视道德、学问。所以在古代读书人虽然很清寒、贫寒,甚至於三餐饭都不能够温饱,但是他在社会上被大众尊重,任何聚会当中,这个上席、上位一定是读书人坐的,这就是尊重知识分子。我们现在讲知识分子,就是古时候的读书人。
读书人常常有一句话说:「士可杀,不可辱」,读书人杀头不要紧,侮辱不可以。侮辱是忍受不了的,杀头没有关系,「士可杀,不可辱」。我们法师们听到这个话,这些人这么执著,辱都能忍了,那还有什么不能忍的?所以翻译是从这里来的。特别是从中国这个环境,翻成忍辱。实际上,梵文就是忍耐的意思,并不是忍辱。忍才能成就,不忍就不能成就,所以我们中国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
忍辱是修定的前方便,凡事不能忍,诸位想想,他怎么能得定?佛法修持定是枢纽,定是修行的重心。慧没有办法修,得定自然就开慧了,所以我们修行真正的中心就是在定。禅家修定,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统统是修定,只是方法、手段不相同。我们念佛用持名的方法,「执持名号」念阿弥陀佛,我们要念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定。可见得佛法所修的统统是定,方法不一样。
我们用念佛的方法。念佛法门,还有用观想的方法,有用观像的方法。净土以外,禅宗有观心的方法、有参究的方法、参话头的方法;教下有止观的方法。方法很多,统统修的是定。定是修行的枢纽,不能忍耐,那怎么能得定?持戒也是修定,因戒生定。
可是我们看到有一些持戒持得很好的人,他不能得定,原因是什么?自己这个定修得很好,但是他没有忍耐,看到别人不持戒,他就生烦恼;看到别人破了戒,他心里很不舒服,很不痛快。所以他自己的戒持得很好,不能得定。六祖大师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样他就会得定了。别人持戒、破戒与我不相干,我管他那么多干什么?我的心就定了。看到这个破戒了,可恼可恨,定没有了。戒持得再好,永远不能得定,毛病都出在这个地方。所以真正修行人,不管看到世间善人、恶人,都是用清净心、平等心去看,我们道业成就了。
不要去执著,不要去计较。为什么不要去计较、执著?各有因缘,各人因果不相同。佛菩萨都不执著,佛菩萨都不计较,我们要向佛菩萨看齐才对。哪些人执著、计较?鬼神。鬼神是凡夫,看到人行善,他欢喜;看到人作恶,他痛恨。那是鬼神。佛菩萨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慈悲的、永远是平等的,我们要学这个。
所以佛前那杯水很有意思,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一尘不染、干干净净,不起波浪,清净平等,这样才能得定。所以忍辱才能够得定;忍辱、精进就得禅定。六度里面「忍辱」就是平常我们无论对人对事对物都要有耐心。唯独有耐心,我们处理、应付才会到恰到好处,才不致於犯过失,也就是说避免过失,避免恶果。
从忍耐再往上提升,就是「精进」,这一条很重要。「进」,不是杂进,不是乱进,是精进。在我们本门里面求进步,这是精进。如果掺杂其他的,那就不精了;纵然进步,不是精进。在世法里面行菩萨道,菩萨在各行各业,他在自己行业里面求进步,这叫精进。自己行业之外还揽其他的,那就是杂进、乱进。
唯有精进,他心得定,定就是心有主宰,不会被境界所诱惑,不会被境界所动摇,这就是定。所以这个六度里面的禅定,不是指我们佛门里面大小乘所修的禅定,不是这个意思。他是讲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心自己有主宰、自己有主张,不轻易受外面的影响,这是定。
有定而后才有智慧,智慧就是无论对人对事对物,他很清楚、很明了。真妄、邪正、是非、利害,他能够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慧。所以,菩萨六度完全是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并不是很高很玄。你把它看成很高很玄,就错了。它是日常生活应当遵守的六个原则。守住这六个原则,你想想看,你的生活怎么会不幸福?怎么会不美满?你的事业一定是非常成功,这是能叫我们得到真实的利益。
昨天很抱歉,我不知道时间,问了一问,他们告诉我一个半小时,我到九点钟就跟大家结束了。今天我才晓得我们这个讲座是两个小时,刚才我进来的时候,有个同修告诉我,我们这个录音带只有一小时五十分,他说:「法师,你最好讲一小时五十分就圆满,我这个带子刚刚好,多讲了带子没有了。」现在正好一个小时五十分,我们就到这个地方结束,明天再见。谢谢诸位同修,谢谢老和尚指导,谢谢!明天晚上同一时间再会。
妙公老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我们将修行的目标、方法、程序做了一个概略的介绍。今天我们继续要说的是与我们修行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无论是出家在家都必须要遵守的。因为我们虽然念佛求生净土,可是现在还没有往生,这个身体还住在这个世间,既然住在这个世间,就必须要与这个世间一切众生和睦相处,共荣共存。佛教给我们「六和敬」,这个六和敬是我们与大众相处的原则,也是重要的戒条,一定要遵守。
在「三皈依」里面,我们念到「皈依僧,众中尊」,「众」就是现在人所讲的团体,「众中尊」是团体当中最为尊贵的。我们知道世间社会团体非常之多,家庭也是个团体,由夫妇子女组成,这也是个团体。无论是大的团体,小的团体,佛门的团体是所有一切团体里面最可尊重的,最可宝贵的。原因在哪里?就是因为这个团体修「六和敬」。实在讲,「六和敬」那才真正是「众中尊」。
世出世间圣人都非常重视「和」这个字,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教导我们,「礼之用,和为贵」。中国自古以来,可以说一直到清朝,每一个朝代、每一个帝王都是标榜「礼治天下,孝治天下」,以礼治天下;到民国,我们才采取「法治」。实在讲,「法治」没有「礼治」好,礼治里面我们讲情、理、法,面面都顾到,法治里面往往不能够面面顾到,所以法不如礼。
「礼之用,和为贵」。我相信同修当中,一定有不少人曾经到大陆去观光旅游过,如果我们到大陆去观光,一定会到北京去看故宫,就是从前帝王的皇宫,走进皇宫里面一定看到最大的一座建筑物,民间俗称叫「金銮殿」。其实这个大殿上的扁额,不是写的金銮殿,而是写的「太和殿」。太和殿是最主要的一个大建筑;太和殿后面有一个殿,比太和殿稍微小一点,叫「中和殿」;中和殿后面是最后的一座大殿,叫「保和殿」。「太和、中和、保和」都是出自於《易经》。诸位想想看,最主要的三个建筑都用「和」,他确确实实把夫子教训我们「礼之用,和为贵」,把「和」落实在人际生活上。
所以古时候帝王统治这个国家,教化众生,他的重心就是「和」。上下和睦,朝野和睦,这个国家一定强盛,社会安定、繁荣,老百姓过得安和乐利。这是真的!到什么时候不和了,那就天下大乱,国家也就保不住了,我们今天讲政权就保不住。清朝末年,朝野不和,朝廷内部也不和,所以清朝就亡了,民国才兴起来。由此可知,「和」非常重要。
不只「三和」,世尊教导我们「六和」,讲得非常地圆满。「六和」里面,第一个就是「见和同解」。我们现代人常常讲「建立共识」,「见和同解」就是建立共识。换句话说,我们对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都一致;纵然不能达到完全一致,也有相当程度的接近,这个就是「见解相同」。见解要不相同,必定常常有意见、有争执,会影响到团结,影响到和睦,所以「见和同解」列在最重要的一条。
世尊说法四十九年,给我们说了许许多多的法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法门?我们在大乘经里面看到,世尊说法的最高原则就是「佛无有定法可说」、「佛无有法可说」,这是他最高的原则。「法」是怎么说出来的?《楞严经》上说得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换句话说,法是对治我们众生分别执著而说出来的。众生的妄想分别不一样,众生的烦恼习气也不一样,於是佛说法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应机说法,这才真正能够利益一切有情众生。就好像大夫替病人治病一样,每一个人害的病不一样,大夫开的方子也不一样。他的方子妙,必然是药到病除。所以经论上也把佛比喻为「大医王」,九法界众生都是病人,要靠大医王来为我们医疗,使我们真正能够得到健康;健康就是指成佛了,成佛才是真正的健康。
法门这么多,我们要晓得它是「应病与药」,应众生不同根性而说法。换句话说,如果佛这些法不是对我说的,就好像大夫开的药方,他不是为我开的,是为那些人开的,那么我们今天害的病跟那些人的病一样不一样?如果不一样,我们拿他的方子来吃,那就很危险了。这种常识我们大家都有,决定不敢随便吃药方。佛的法药亦复如是,法药不对机,我们的修学不但不能成就,反而坏了法身慧命。
佛在世时,没有问题;佛不在世,我们必须要请教佛的弟子、佛的传人,他们有经验、有能力来辨别,我的病需要用哪一种药来治疗、用哪一个法门来治疗。如果许多法门都不合适,那怎么办?有没有方法可以真正帮助我们达到修学的目标。
当然我们共同的目标,一般常讲「了生死,出三界」。「了生死,出三界」是不是究竟圆满的目标?不是。为什么?二乘声闻、缘觉就已了生死、出三界了。我们在经上读了不少,阿罗汉、辟支佛没有见性,「三德秘藏」,他只得一个解脱,还不是究竟圆满的解脱,法身、般若他都没能现前。大乘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才叫究竟法。所以,究竟的目标是要证得圆教的佛果,那才叫究竟。
证到圆教佛果相当困难。经中常说,凡夫修行要经历三大阿僧只劫才能成佛,要这么长的时间去修学。三大阿僧只劫从哪里算起,我们要晓得。为什么?我们在座每一位同修,过去生中,无量劫以前你就学佛了,你已经修了无量劫,修到今天决定不止三个阿僧只劫,我们为什么没成佛?为什么今天还落到这个地步?所以一定要晓得三大阿僧只劫是从哪一天算起。佛也给我们讲得很明白,是从你证得初果那一天算起;没有证初果之前,统统不算。由此可知,我们无量劫来,生生世世修行,从来都没有证得初果。这一生,初果看来也没有指望;换句话说,还是不算数。不能从这一生算起,要从证初果算起。初果须陀洹已经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从这一天开始。
三个阿僧只劫,我们到底成什么样的佛?佛不打妄语,佛说成佛,其实不是究竟佛。天台家判教,把佛法判作「藏通别圆」四教,这四教都有佛,「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圆教佛」。你是成得哪一个佛?这三大阿僧只劫所成的佛是藏教佛,这是四教里面最低的。成圆教佛,那要多少时间?《华严经》上说明白了,要无量劫,不是三个阿僧只劫。可见得修行成佛真是难事,太难太难了。难在什么地方?断烦恼难,破执著难。这个我们在生活当中细心去体验,可以发现、可以体会到,这是真难,所以要长劫修行。
实在讲,佛是非常地慈悲。尤其是我们无量劫来的修行,虽然没有能证得初果,但是我们的修行也不能说是一点好处没有,完全白费了,那也讲不过去!能证得初果那就叫「功德」,你就有功德了;没证得初果叫「福德」。所以我们功德是没有,但是我们福德有。《阿弥陀经》上讲的善根福德有,因为我们无量劫的修行,这个我们不缺。所以我们每一位同修都有非常深厚的善根福德,如果遇到了最殊胜的因缘,我们就有机会成就。《阿弥陀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这一生我们这三个条件是不是具足?如果具足,那就恭喜你!为什么?你就不必无量劫,也不必三大阿僧只劫,恭喜你,很快就成圆教佛了。
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不是我们难信,而是大菩萨听到都很难相信,这是不可思议的法门,是阿弥陀佛真正大慈大悲,给我们建造一个修学的环境,那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到那个地方去修行成功就快了。从什么地方看出成功快?诸位细细去读《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你就会晓得。
阿弥陀佛建造西方极乐世界到现在才只十劫,「十劫」这个时间很短。你看成个佛要三大阿僧只,要无量劫,那十劫算什么?这个时间太短了。这十劫当中去往生的人,世尊在经上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他说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而且「上善」的人数不可思议,没有法子计算,「但可以阿僧只说」。
「上善」是指等觉菩萨。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圆教,它不是普通法门,大乘圆教的等觉就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像他们同一个阶层、同样程度的菩萨,在西方世界是占人口的大多数;不是一半,是大多数。既然是大多数,那么最低限度也是十分之六、十分之七,这才叫大多数。由此可知,西方世界成就的快速真正不可思议。
我们简简单单算一算,这大家都会算的。第一劫去往生的,现在在西方世界成佛了,那也不过是十劫,其他世界要修三个阿僧只劫,西方世界十劫就成佛了,这个便宜占大了。其实要不要十劫?不要。怎么晓得不要?如果是十劫才成就的,那第二劫往生的应该还没有成就;换句话说,这个等觉菩萨占的人数应该是十分之一,不是大多数。但是他说大多数,所以第二劫去的也成佛了、第三劫去的也成佛了,到第五劫去的也成佛了,那这个比例才一半,必须是第六劫去往生的,现在也成了圆教等觉菩萨了,那就占多数了。第六劫、第七劫去往生的,算算时间也不过是三劫、四劫。三劫、四劫就从凡夫证到圆教等觉,这个不可思议。
再看看《观无量寿佛经》上所说的,上三品往生到那个地方去的,七天就「花开见佛」,就证无生法忍。你想想看,成等觉菩萨太快太快了。中品、下品往生的,我们看下品中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六劫就「花开见佛悟无生」,六劫时间不长。下下品往生的,十二劫花开见佛。我们知道第一劫去往生的,阿弥陀佛成佛那个时候去往生的,如果是下下品往生,现在花还没有开,还要等两劫,花就开了。下品中生的,花已经开了,早都开了,六劫就开了;现在成佛已十劫了,都成了等觉菩萨了。你从这个地方一观察,你才晓得西方世界的殊胜,是十方一切诸佛刹土都不能够比的,都没有这种事情的。
所以哪一个菩萨不想求生净土?哪一个菩萨不想快快成佛,然后普度众生?只是遇不到这个法门。我们今天遇到,就是因缘具足。遇到了,能够相信,能够理解,这是你善根成熟。遇到这个法门非常欢喜,非常向往,一心要求往生,你的福德圆满。所以善根、福德、因缘三个条件都具足了,你这一生决定往生。这不仅是我在这里恭喜你,我恭喜算不了什么,十方一切诸佛看到都恭喜你,恭喜你快做佛了,恭喜你要做佛了。修其他法门的菩萨,修到三大阿僧只劫,证到藏教佛果。要是遇到你,他都会跟你顶礼,佩服你,「你实在了不起,我修了三个阿僧只劫,才修个藏教佛。你一生当中就成了圆教佛了,这个地位相差太悬殊了」。这是用的时间少,一下就超越上去了,超得太快、超得太高了,这个法门难信易行。
我们把这些事实统统搞清楚、统统搞明白,然后才肯死心塌地专修这个法门。能有这样的共识,我们就可以建念佛堂,可以建净宗道场,大家在一块共修,个个成就。
最早的共修道场是东晋时代的慧远大师。他是我们净土宗的初祖,在中国第一个提倡专修念佛法门的。他老人家在庐山建一个念佛堂,现在的庐山东林寺就是慧远大师的道场。当时在一块共修的人数,只有一百二十三个人,人不多。
诸位要记住,如果不是「见和同解」,人再多没有用处,只会把道场搅乱,大家都得不到利益。实在讲,道场修行,人数要重质不重量,一定是我们的知见、目标完全相同,这样在一起共修,彼此是帮助,而不是破坏。所以建立共识,「见和同解」非常重要。
喜欢禅的,就可以建立一个禅堂,志同道合,大家在一块参究,都能成就。喜欢教的,建讲堂,现在讲建研究所,研究教理。总而言之,一定要同一个目标、同一个方向,依据同一个理论(就是经论里面所讲的理论),同修学一种方法,这样成就非常快速,依众靠众,真正能得大众共修的利益。如果见解不相同,想法、看法不一样,或者修行的方法不一样,就决定不能在一起共修;彼此一定有意见,一定有争论,这使我们的「觉、正、净」统统都受到了妨碍。
所以古时候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道场?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丛林?原因就是适应众生的喜爱不相同。喜欢念佛,有念佛堂;喜欢参禅,有禅堂;所以是这样分开来的。但是不管什么法门,到最后都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禅宗是「见性成佛」;我们净土宗是「一心不乱」,就是「见性成佛」;教下是「大开圆解」,也是「见性成佛」。这只是名词不一样,最后达到的境界、目标完全相同,所谓「殊途同归,法门平等」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对於不同的法门要尊敬,知道我们达到目标都是一样的,只是我们用的方法不相同。譬如,我们到台北去,目标是一样的,有人喜欢坐火车,有人喜欢坐巴士,有人喜欢自己开车,还有人喜欢走路,各个不一样,但早晚都会到,目的地都相同。选择交通工具的方法,个人喜爱不一样,喜欢哪个法门,就用哪个法门。但是法门的确有难易,最容易的、最简单的、最稳当的,无过於念佛法门。念佛法门叫「二力法门」,你只要一发心,就得诸佛护念,一切诸佛都赞叹这个法门,一切诸佛都护念这个法门。这个诸位可以在《阿弥陀经》、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到,立刻就得到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比其他法门殊胜太多了。
第二,「戒和同修」。这个「戒」,不仅限於戒律。如果我们把它看作仅限於戒律,那你的范围就太小了。它最重要的包括我们寺院里面的清规,这个非常非常重要。诸位要晓得,我们世间的法律,乃至於宪法,过若干年就要重新修订一次,法律常常要修订。为什么要修订?不合时代了。那个时代定的很管用,过了几年,这个社会情势有了很大的变化,许多条文不适用了,就要修改。所以佛为我们制定的戒律也是如此,也得要修改,不修改就不适用了。但是有些部分可以修改,有些部分不能修改。根本戒不能修改,根本戒就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饮酒」,这是不能改的。不管是三千年之前,或是三千年之后,甚至於我们末法后面还有九千年,都不能更改,这叫根本戒。
哪些戒可以修改?律仪戒,我们日常生活方式。我们现在人生活方式跟古人不一样,中国人生活方式跟印度人不一样,所以要守住它的精神。戒律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本著这一个基本的精神。在律仪方面,就是生活规范方面,是可以修改的。所以百丈大师当年建丛林、立清规,清规就是戒律中律仪戒的现代化,律仪戒的本土化,我们真正能用得上。所以诸位要知道,寺院里面制定的清规(常住公约),就跟佛为我们制定戒律没有两样,决定要遵守这个生活规范。
大家在一块生活有规矩,人人都守规矩,人人都守法。再推展,离开寺院,是社会,是国家,那是我们的大环境。国家里面有宪法、有法律,社会里面有道德、有风俗习惯,这些我们都要明了、都要遵守,统统是在「戒和同修」范围之内。不但我们道场是一个和合的僧团,社会和谐,国家和谐,世界和平,这个都是佛、菩萨、祖师苦心对我们的教导,我们做佛弟子的人,要严格的遵守,要给社会大众,做一个守法的好榜样,这才是佛的好学生,好弟子!
后面三条,「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这三条真正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方面,我们同住在一个道场共修,这叫依众靠众。为什么?一个人修行,我们的烦恼习气非常之重,不免懈怠、懒惰、放逸,自己会原谅自己,这样功夫就懈怠了,往往就退转了。大家在一块修行,我们看到别人认真、精进,自己就不好意思懈怠了。
譬如,道场里面念佛,有年轻人也有年老的人,年轻人看到年老的人都念佛,年轻人不好意思,会想要精进;年老的人看到年轻的人念佛精进,会想我这个来日无多了,更要用功!彼此会产生一种勉励的心,鼓励的心。所以大众在一块修行好处很多,利益很多,古大德极力提倡在一起共修。白天大家在一起,依众靠众,自己都能够约束自己,都能够守规矩,装得挺像的。晚上睡觉,如果一个人一个房间,房门一关,没人看见,又懈怠了,又放逸了,就又随便了,这样修行很难成就。你看这个大势至菩萨讲「净念相继」,这个功夫不能中断。白天用功,晚上中断,这就不行了,这样子很难成就。
我是到台湾才学佛的。刚刚学佛的时候,我参观过新竹几个道场,以居士身分去参访无上法师的道场,他们这个道场还是睡广单、睡通铺。大陆寺院丛林,统统都是睡通铺、睡广单,这个好处太多了。晚上大家睡在一起,一个一个睡觉也规规矩矩,也不能放逸。为什么?旁边人都看到你。所以都整整齐齐、规规矩矩,这样晚上睡觉都不放逸。现在我们这个生活富裕了,特别是初学的出家人,一个人一个房间,还有套房,这种修行,一生当中要想成就,恐怕不容易。如果要想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还得要睡通铺,还要睡广单,那个好处很多。对现在人讲有很多「不方便」,而那个「不方便」就是毛病,「不方便」就是对治你的毛病,这个我们一定要警惕。寺院里面,住一个寮房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执事,他须要办事,需要一个寮房;另外一种就是生病的,生病需要特别照顾,他需要一个寮房。一般清众一定是日夜都不能够离开大众,这才叫「身同住」,「身同住」是这个意思。
「口无诤」,决定没有争论。佛法修学,实在说,无论是哪一个宗派,宗门、教下,显教、密教,前面跟诸位报告过,我们修行的纲领是「觉、正、净」。虽然说三个,实际上是「一而三,三而一」。觉悟的人,思想、见解当然纯正,心地当然清净。心地清净的人,哪有不觉的道理!哪有不正的!所以这三个只要得到一个,三个同时得到,这是我们修行的纲领。修行,我们常讲功夫能不能得力,从哪里看?就在「觉、正、净」上看。譬如我们念佛法门,念佛法门在「觉、正、净」三个字里面,特别著重於「净」,我们是「净门」入。佛法到最后证无上道,就好像那个大殿只有「觉、正、净」三个门,无论从哪个门进来都一样。在宗派当中,禅宗、性宗是从「觉门」进来,他求的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禅宗跟性宗走这个门。教下,像贤首、天台、法相、三论是从「正门」进,正知正见,从这个里头进来。我们净土宗跟密宗,这两个宗派是从「净门」进,就是清净心。诸位要晓得,密宗也是修的清净心,但是我们的方法不一样。方法不一样,都是从「净门」进来。
你知道这个道理,明白这个事实,那我们就晓得,我们的功夫得力不得力了。如果我们修行,心地一年比一年清净,一月比一月清净,我们的功夫就得力了,我们这个修行很上轨道,很如法。假如修行心不能得清净,那就要有警觉心,「我修的不如法」,要把毛病找出来,把它改正过来,我们就如法,就相应了。这一点非常重要,常常检点,常常反省,在佛学的名词叫「忏悔」。
有许多学佛的年青人,往往有好高骛远的毛病,还有不少人特别喜欢神通感应,这个毛病就更大了。我们常常在国内、在国外,都看到许多年青人(很好的青年,也受过高等教育),学佛没有多久,著魔了。著魔的人,多!我们佛门叫「著魔」,社会人讲得神经病,精神分裂,神经不正常。怎么办?没有法子,只好送到精神病院去治疗,你说这多可惜!我遇到很多人来找我,法师,有没有什么方法、神通可以帮他治好?我说:「我没有法子,我没有神通,我没有能力」。我问他,他是不是很喜欢神通?他说是的。一点没错,毛病都发生在这里。
诸位要知道,喜欢神通,喜欢感应,很危险!妖魔鬼怪就用这个方法来诱惑你,来欺骗你。你要上了他的当,回来就很困难,我们没有这个能力帮助他。所以一个老实念佛人,决定遇不到,妖魔鬼怪也不敢沾你的边,为什么?你有诸佛护念,龙天拥护,妖魔鬼怪不敢接触你。经上讲得好,我们要相信,真正发心念佛的人,有四十里光明!四十里之内,妖魔鬼怪不敢接近你。这些话都是真的,佛决定不欺骗我们。所以我们从「觉、正、净」的标准可以来检查,发现自己功夫如法不如法,得力不得力,相应不相应,可以用这个方法来检点。
当然能够避除一切争论,能够得到心地真正的清净、平等。《无量寿经》经题上,已经将修学的方法、标准显示明白了,「清净、平等、觉」,我们修的就是这个,念佛人念的就是这个,心要清净、要平等、要觉而不迷,那就对了。有分别、有执著、有争论,我们清净心就失掉了,「清净、平等、觉」就没有了。
那要遇到别人来跟我们争论,怎么办?我们不找别人的麻烦,但有些人就专门找我的麻烦,那我们怎么办?我们合掌念阿弥陀佛,「你高明,我尊敬你、佩服你,我不如你。你是上根利智,可以学大经大论,我是下下根人,没有这个能力,念一句阿弥陀佛得生净土,我就很满足了」,这也把争论化解了。不要去跟人辩论,不要去跟人争执,这个争论没完没了,只有找麻烦。
辩论会开智慧,那不简单,那要自己开了智慧之后,跟人家辩论才能够帮人开智慧。我们智慧没有开,三昧没有得到,真的是博地凡夫,业习很重,我们有什么能力帮助别人开智慧?但是我们有能力劝人念佛,这个能力我们有。假如我们劝这个人,他立刻就接受了、相信了,我们心里明白,他无始劫以来善根福德成熟了,恭喜他,真是好现象。我们劝他,他不接受,我们明了,他的善根福德没有成熟;没成熟也好,阿弥陀佛的种子种到他阿赖耶识里面去了。金刚不坏种子,他跟阿弥陀佛有缘了,这一生不能成就,等到以后再说!来生或者多生多劫之后,这个种子会成熟,会成就。可见得劝人念佛是第一等好事,不与人争论,欢欢喜喜,对一切人以「清净心、恭敬心、真诚心、欢喜心」来对待,这个争执就没有了。
「意同悦」,就是我们常讲的「法喜充满」,大家在一块,一天到晚欢欢喜喜。这是一个僧团,很令人羡慕的僧团,很令人佩服的僧团,上下大众一团和气,个个都欢喜。这也是修学佛法的花报,也就是修学佛法现在所得到的利益、所得到的好处,离苦得乐。那个欢喜就是乐,如果还有苦,那怎么能欢喜得出来?这个面孔上笑不出来。面带笑容,一定是「离苦得乐」,他得乐了他才快乐,真的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最后一条,也是佛对我们非常重要的教训,「利和同均」。利就是利养,用现代的话说,在家信徒的供养。僧团里面得到的供养,一定是平均分配,「利和同均」,绝对没有厚此薄彼。所以僧团里面,僧众没有私财,「我得到信徒的供养,我回去一定要交给常住。我自己生活所需,常住要照顾我,我出门需要旅费,常住支给我」。所以如法的僧团,清众心里真的有喜悦。没有私财,一心向道,身心安稳,心在道上。如果有了私财,这个道就发生问题了。
佛在经上讲「积财丧道」,这不是对在家人讲的,在家人当然要积财,「积财丧道」是对出家人讲的。出家人积财,天天心里念著财。钱要是多了,他念著「这个财,怎么样保持住,怎么样不叫它失掉,放在银行又怕钱贬值」,一天到晚操心那些,阿弥陀佛早忘掉了,念财就不念佛了。所以这个财我们固然需要它,要它做什么?要它推动佛教事业,要它来弘法利生。但是我们不能够贪图物质享受,若贪图物质享受,决定堕落,这是一点好处都没有,真的是「百害而无一利」。对於物质享受稍有一点贪心,你这个心就念在这个世界了,阿弥陀佛来接你,你还舍不得离开娑婆世界,你怎么能去得了?如果不能往生,必定轮回;若是轮回,必定堕三恶道。
为什么我说得这么肯定,诸位自己冷静去反省一下就知道了。我们从早到晚起心动念,几个善念,几个恶念;善念在三善道,恶念在三恶道。贪瞋痴慢都是恶念,弘法利生是善念,我们起了几个弘法利益众生的念头?起了几个贪瞋痴慢的念头?不要想过去了,就想今天,今天早晨到今天晚上。这一想,这个恶念多善念少,恶念力量强,牵著你到三恶道去了,你才晓得可怕,太可怕了。所以要不念佛,要不往生,三途六道是决定不能够免除的,这个太可怕了。所以「利和同均」,佛这一个方法、这一个措施,就是把我们这个恶念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虽然不能叫你断根,但是这个方式真的能叫我们减少到最低程度,使我们的心常常向道,常常悟道。
这是大家在一块共住,必须遵守的六个条件。这六个条件在僧团里面实行,大家都遵守,这才叫做六和僧团,叫「和合僧团」。和合僧团是十方一切诸佛护念,龙天拥护,我们讲护法神保护。在家同修要用这六条在你的公司行号,你的公司从老板到员工都遵守六和敬,你这个公司就是僧团,是诸佛护念,龙天拥护。为什么?你在整个大社会里面,你这个公司是模范,是大社会里面的模范。佛说假如你在一个家庭,你家里四个人以上,这个家庭守六和敬,家庭就是僧团。换句话说,这个家庭是模范家庭,是给这个社会一切家庭作榜样。诸位一定要知道,佛不是仅仅教导出家人僧团要「六和敬」,连在家人都包括在其中。
「僧」这个本意,不是指出家人,称呼「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这一定是出家人,这个没有错。称「僧」不一定是出家人,「僧」就是和合僧,遵守这六个戒条,在家出家,四个人以上的团体,只要遵守,统统叫僧团,统统叫僧。所以,出家人称「僧」,在家人也称「僧」。
此外,像「和尚」,出家人称和尚,在家人也能称和尚。但和尚不是随便称的,一个道场的住持方丈称和尚,其他的人都不够资格称和尚。和尚就像一个学校的校长,一个学校只有一个校长,所以一个僧团里头只有一个和尚。假如这个团体是居士领导的,像现在外国有很多「居士林」,在台湾有很多「莲社」,由居士们主持的,这个主持的人就是这个道场的和尚。
出家、在家也可以通称「法师」,只要是讲经说法、教化众生的,都可以称之为法师。这是佛学的常识,我们要知道。但是在中国习惯上讲,在家居士团体都不称「和尚」,也不称「法师」,也不称「僧」,而僧跟和尚、法师都是称出家的僧团,这是中国的习惯。但是本意不是如此,本意是在家出家通用,是通称,这个我们要晓得。
所以「六和敬」是我们修行基本的戒条。根本戒(五戒)、律仪戒是我们自己要遵守的,六和敬是我们跟大众相处要遵守的。这个都是佛法里的根本大戒,我们要清楚、要明了、要遵守,要把它应用到日常生活上,我们才能真正得到幸福,真正得到这一生的美满,这是佛对於我们真实的教诲,真实的恩惠。只有这样的基础,这才谈得上修持。
「修持」在我们净宗学会定的科目,「正行」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依据《无量寿经》上的教训;「助行」是遵守《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三福、六和」,也就是我们这两天跟诸位介绍的。底下是「三学、六度、十大愿王」。三学是「戒定慧」三学,有次第,有圆融;次第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戒定慧」三学,这是根本的教育。「六度」是菩萨自行化他生活的规范,一定要遵守的。
我们学的是大乘法,同修当中有不少都曾经受过菩萨戒;受了菩萨戒,当然你一定发了菩萨心,你要修菩萨行。菩萨行不能不知道,菩萨第一个修学的纲领是「布施」,布施就是舍,就是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不是在事上放下,事上放下那就变成消极了,这个社会上这许多事谁去做?那你就会错了意思,是叫你在心上放下。
说实在话,世尊在《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告诉我们「事事无碍」,事上没有障碍。障碍在哪里?障碍在心里。所以心里面要放下,把你的妄想、分别、执著、忧虑、牵挂、得失统统放下,恢复心地的清净。心清净了就放光明,心清净了就生智慧。我们读六祖大师的《坛经》,看看六祖大师对五祖讲的那些话,我们看到真的生惭愧。你看六祖跟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我们一天到晚常生烦恼。我们常生烦恼,人家常生智慧,什么原因?实在讲很简单,他的心清净,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我们的心不清净,一天到晚「贪瞋痴慢疑」起作用,那就生烦恼,就这么回事情。清净心太重要了,你把心里这些垃圾、这些渣子,就是妄想、执著、分别、忧虑、牵挂、得失、好恶,统统放下,统统舍掉,这叫「布施波罗蜜」!
所以「布施」不是到庙里去供养一点,捐一点钱,那就叫布施,那就是菩萨,这是完全颠倒了。何况你在布施的时候,存的是什么心?存的是染污心,存的是贪心,「佛家讲舍一得万报,这个利息很厚,我要去多布施一点,多投资一点,将来有回收,有回报」,存的这样的心,这个心就是污染的心,就是贪瞋痴慢,痴的心。这样的心,哪里叫布施?哪里叫布施波罗蜜?完全搞颠倒了,完全误会了,我们一定要懂得。
菩萨是高度的智慧,菩萨长於「三妙慧」。这个三妙慧就是六种修行的纲领,每一种都是三妙慧。所以人家「舍」是把心地上这些污染,这个东西统统舍弃掉,这是我们要学的。身外之物我们应当要舍,这个身体所需的足够用了,也就是说我们物资的受用,生活必需已经够了,有多余的,我们应当帮助缺乏的人。我们帮助缺乏的人,心里头要清净,把我们所做的这些事情要忘得干干净净,不要常常念著「我布施多少财物,我帮助了哪些人,我对那些人有多大的恩惠」,常常念著这个,这个心就不清净了。这个虽然是施,不是布施波罗蜜。
佛教给我们要「三轮体空」,三轮体空就是把自己忘掉,作而无作;我是做那个事情,但忘掉了,不把它记在心里,不要牵挂这个事情,也不须要将来什么回报,忘得一干二净。我们布施多少东西也不晓得,何必去点个数,去记录?现在人讲的留个成绩,没有必要。哪一个人接受的布施,不要去问他的姓名,问他的住址,用不著,心地干干净净,这样行布施就正确了。帮助一切人都要用这样的态度,乃至於后面到「持戒、忍辱」统统都要三轮体空。三轮体空是般若智慧。修一切善,断一切恶,修而无修,无修而修。「修」,事上真做,积极在做;「无修」,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个就对了,这就如法了。
当然佛法也离不开因果,修布施,我不要果,果也来。除非你不造因,造了因一定有果。我们看《华严》、看《法华》,古大德给我们分析的清清楚楚,《法华经》一乘因果,《华严经》五周因果,哪能没有果报?果报来了大家受,不要我一个人受,这个就对了。我有福大家享,这是真正的福报!有福一个人享,没有几天就享完了,就享尽了。所以福报跟大家享,你的福报永远享不尽。
佛教给我们财布施得财富。这一生当中,我们看到许多发财的人、财力雄厚的人,他的财从哪里来的?过去生中财布施,这是因。这一生中得到财富是果报,因果相应。我们学佛的人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对於发大财的人不羡慕。为什么?人家种的因,现在得的果报,这是应该的。我们要想有财富的话,那你就修财布施。你不种因,哪得的果报?我们看到一等聪明智慧的人,有大智慧的人,他前生修的法布施,法布施是因,聪明智慧是果报,是这么一回事情。健康长寿是果报,无畏布施是因。什么是无畏布施?印光大师告诉我们,最简单的「吃素、戒杀、放生」,这就是无畏布施,果报是健康长寿。你修三种因,一定得三种果报。
我们看世间人,有一些人有大智慧,真正了不起的智慧,但是他贫穷,每天只能混一个三餐饭的温饱,什么原因?前生修慧不修福,福报修得太少,慧修得多,所以特别聪明智慧,这一生日子过得很辛苦、很贫苦,这个我都见到的。有许多人发大财,没有智慧,甚至於连小学都没有念过,大企业家、大老板,底下给他办事的人都是博士,福报很大。他没有智慧,他有福报。福报大是前生修的福,但前生没有修慧;福报大,别人帮助他,很多有智慧的人帮助他。
如果我们又要大福报、又要大智慧、又要健康长寿,那你三个因都要修,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统统要修。这要你自己修得的,不是佛菩萨保佑得来的。佛菩萨没有办法给你,佛菩萨要能给你,我们还要修什么?不要修了,因为佛菩萨不给我们,他就不慈悲,他还做什么佛菩萨,还什么大慈大悲。佛菩萨没有办法给我们,佛菩萨也逃不出因果的定律,佛菩萨只能把这个事实真相告诉我们,教给我们,我们相信、理解、肯照这样做,果报都得到了,这就是佛菩萨给我们的恩惠,这就是佛菩萨帮助我们得到的殊胜之果,要晓得佛菩萨是这样加持的。
我们对於佛菩萨的报答,不是每天供著佛像,给他燃香,供上香花水果,每天给他礼拜,以为这就是报答他了;我们这样做叫愚痴,这个不能报答,这一些佛菩萨统统不要。要怎样报答?要把佛菩萨的教诲,尽心尽力地介绍给大众,推荐给大众,劝勉大众,依教奉行,使社会大众都能够深信佛法,都能够理解佛法,都能够奉行佛的教诲,我们的社会安和乐利,我们国家富强繁荣,世界和平安定,这才叫真正报佛恩!所以你看每一部经典的后面,佛都教我们要流通佛法,这叫真正报佛恩。
家里面的佛堂陈设,香花水果的供养,不是供养佛的,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忘了佛菩萨的恩典,我们要自行化他,这是提醒自己的。供花,花代表因,因就是六度,就是教我们修因;供果,果是代表我们的希望,我们希望这一生生活得非常愉快、非常幸福、非常美满,这是现在的果报;希望将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退成佛。果象徵这个,代表我们这个希求。花是代表我们今天应该怎么做才会得到果,先开花后结果,所以是提醒自己的,是给自己看的,是供养自己的,不是供养佛菩萨的。
灯代表的是光明,代表的是牺牲自己,帮助别人。从前点油灯、点蜡烛,这个现象非常明显,现在点电灯不太明显了,看不出来。燃蜡烛,燃烧自己,照耀别人,就是我们也能够舍己为人,能够牺牲自己。无论在精神上、在物质上,一切享受我们自己能够减少几分,这就是燃烧自己;帮助别人、帮助社会,这就是照耀别人,是这个意思。
现在有很多同修问我,家里供佛像要不要烧香?要烧香,烧一支好香。香是表法的,不要烧多,因为我们现在住的房子都是公寓式的,房子都很低,烧太多,空气污染,对我们身体有妨害。烧一支好香,香代表什么?「五分法身香」,五分法身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它表这个意思。香赞里的「戒定真香」,所以见到这一支香,闻到这一支香,就要想到修戒修定。戒定是真香,用这个香引发我们戒定这个意念,不要忘掉时时刻刻要修戒、要修定,所以香是提醒我们这一桩事情。
「水」,那更重要了,水提醒我们什么?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干净,我们供佛的是清水,一尘不染。供佛菩萨不能供茶,为什么?那个水有颜色,不清净,表示我们心地有污染,所以不可以供茶,要供清水。水代表清净,代表平等;它不起波浪,代表平等。我们看到这杯水,我们今天从早到晚,对人对事对物,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清净,一样平等,用《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心,处事待人接物。所以它是供养我们自己,不是供养佛菩萨的;要是供养佛菩萨,那就错了。
所以佛家一切教学的设施,都是时时刻刻触发我们内心的善根,用一切方式叫你六根接触的时候,都能够提起高度的警觉,这就是觉而不迷。所以一切设施都是教学,这个意义非常之深广,使我们从早到晚,眼所看到的、耳所听到的、身体所接触到的,统统是佛法,统统是佛菩萨的教诲,这就对了。我们能够这样修,这才能得到佛陀教学的圆满,教学的全体,我们确实能得到受用。
菩萨六波罗蜜里面,「持戒波罗蜜」的精神就是在守法。佛的教诫我们要遵守,不仅仅是那些戒条,佛在经典上给我们讲的教训,我们称为教诫,统统要遵守。刚才讲过了,这世间法律、规章,乃至於风俗习惯,统统要遵守。现代人跟从前人不一样,从前人往往一生居住在一个地方,临近的城市都老死不相往来,这种人很多,所以他的生活圈子很小。现在交通发达了,资讯发达了,全世界的事情,我们虽不出门,没有不知道的;有假期都会到世界各处去旅游、去观光。我们到外国,外国的法律跟我们不同,我们要懂得、要遵守;外国的风俗习惯跟我们也不同,我们也要清楚,也要遵守,不可以不遵守;不遵守,到那个地方往往就犯法了。
譬如,我刚刚从新加坡回来,新加坡法律就定得很严,决定不准随地丢垃圾、纸片、烟头,你要是丢在地上,罚款新加坡币伍佰块。新加坡的钱跟我们台币是一比十九,你看看伍佰块是多少,马上就罚你。在新加坡上班工作的普通人,一个月赚的钱,要丢四次就完了,就没有了,他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所以新加坡的街道整洁,干干净净,没有人敢丢。像这个我们一定要知道,否则的话,到新加坡去观光,乱丢纸头、乱丢果皮,那你抓到被罚就没有话说了。所以那个地方的法令规章,那个地方的一些规矩,我们要懂得,到那个地方去旅游,一定要遵守。他的风俗、人情也要懂得,跟那个地方的人才能和睦相处,虽然时间不短,我们有个非常愉快的旅行。可见得,不能不懂。
菩萨行里面,第三个是「忍辱」,实在讲就是训练我们的耐心,忍耐。古大德把这一条翻作「忍辱」,是因为中国古时候的读书人。古时候中国的社会,读书人的地位最高,士、农、工、商,中国人非常重视道德、学问。所以在古代读书人虽然很清寒、贫寒,甚至於三餐饭都不能够温饱,但是他在社会上被大众尊重,任何聚会当中,这个上席、上位一定是读书人坐的,这就是尊重知识分子。我们现在讲知识分子,就是古时候的读书人。
读书人常常有一句话说:「士可杀,不可辱」,读书人杀头不要紧,侮辱不可以。侮辱是忍受不了的,杀头没有关系,「士可杀,不可辱」。我们法师们听到这个话,这些人这么执著,辱都能忍了,那还有什么不能忍的?所以翻译是从这里来的。特别是从中国这个环境,翻成忍辱。实际上,梵文就是忍耐的意思,并不是忍辱。忍才能成就,不忍就不能成就,所以我们中国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
忍辱是修定的前方便,凡事不能忍,诸位想想,他怎么能得定?佛法修持定是枢纽,定是修行的重心。慧没有办法修,得定自然就开慧了,所以我们修行真正的中心就是在定。禅家修定,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统统是修定,只是方法、手段不相同。我们念佛用持名的方法,「执持名号」念阿弥陀佛,我们要念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定。可见得佛法所修的统统是定,方法不一样。
我们用念佛的方法。念佛法门,还有用观想的方法,有用观像的方法。净土以外,禅宗有观心的方法、有参究的方法、参话头的方法;教下有止观的方法。方法很多,统统修的是定。定是修行的枢纽,不能忍耐,那怎么能得定?持戒也是修定,因戒生定。
可是我们看到有一些持戒持得很好的人,他不能得定,原因是什么?自己这个定修得很好,但是他没有忍耐,看到别人不持戒,他就生烦恼;看到别人破了戒,他心里很不舒服,很不痛快。所以他自己的戒持得很好,不能得定。六祖大师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样他就会得定了。别人持戒、破戒与我不相干,我管他那么多干什么?我的心就定了。看到这个破戒了,可恼可恨,定没有了。戒持得再好,永远不能得定,毛病都出在这个地方。所以真正修行人,不管看到世间善人、恶人,都是用清净心、平等心去看,我们道业成就了。
不要去执著,不要去计较。为什么不要去计较、执著?各有因缘,各人因果不相同。佛菩萨都不执著,佛菩萨都不计较,我们要向佛菩萨看齐才对。哪些人执著、计较?鬼神。鬼神是凡夫,看到人行善,他欢喜;看到人作恶,他痛恨。那是鬼神。佛菩萨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慈悲的、永远是平等的,我们要学这个。
所以佛前那杯水很有意思,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一尘不染、干干净净,不起波浪,清净平等,这样才能得定。所以忍辱才能够得定;忍辱、精进就得禅定。六度里面「忍辱」就是平常我们无论对人对事对物都要有耐心。唯独有耐心,我们处理、应付才会到恰到好处,才不致於犯过失,也就是说避免过失,避免恶果。
从忍耐再往上提升,就是「精进」,这一条很重要。「进」,不是杂进,不是乱进,是精进。在我们本门里面求进步,这是精进。如果掺杂其他的,那就不精了;纵然进步,不是精进。在世法里面行菩萨道,菩萨在各行各业,他在自己行业里面求进步,这叫精进。自己行业之外还揽其他的,那就是杂进、乱进。
唯有精进,他心得定,定就是心有主宰,不会被境界所诱惑,不会被境界所动摇,这就是定。所以这个六度里面的禅定,不是指我们佛门里面大小乘所修的禅定,不是这个意思。他是讲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心自己有主宰、自己有主张,不轻易受外面的影响,这是定。
有定而后才有智慧,智慧就是无论对人对事对物,他很清楚、很明了。真妄、邪正、是非、利害,他能够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慧。所以,菩萨六度完全是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并不是很高很玄。你把它看成很高很玄,就错了。它是日常生活应当遵守的六个原则。守住这六个原则,你想想看,你的生活怎么会不幸福?怎么会不美满?你的事业一定是非常成功,这是能叫我们得到真实的利益。
昨天很抱歉,我不知道时间,问了一问,他们告诉我一个半小时,我到九点钟就跟大家结束了。今天我才晓得我们这个讲座是两个小时,刚才我进来的时候,有个同修告诉我,我们这个录音带只有一小时五十分,他说:「法师,你最好讲一小时五十分就圆满,我这个带子刚刚好,多讲了带子没有了。」现在正好一个小时五十分,我们就到这个地方结束,明天再见。谢谢诸位同修,谢谢老和尚指导,谢谢!明天晚上同一时间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