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的启示 (第五集) 1992/3 新加坡居士林 档名:04-007-0005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昨天讲到第六愿「请转法轮」以及第七愿「请佛住世」,这两愿在今天我们读到的时候会产生无限的感慨。佛法常住在世间,这个世间人就有福报,佛法如果不住在这个世间,这个世间就会有很多的灾难。也许同修要问,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如果我们还记得第一天跟大家报告的,你细细想想,这个原因就不难得知。世间人为什么会有灾难?天灾,自然灾害,那是属於依报,佛说过「依报随著正报转」,换句话说,是随著人心所感,因此有福报的人住在那个地方,地也有福了,「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只有佛才能教导我们怎样去修福,修真实的福德,佛不在世,谁教我们修福?我们想修福、想行善,到底这个世间哪一桩事情是福,哪一桩事情是善,往往我们不能够辨别。尤其「福」与「善」有许多不同高低的层次、广狭的范围,唯有诸佛菩萨对於这个事实真相彻底明了,所以他有能力、有智慧开导我们、教导我们,我们大家才真正知道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个世界才有和平,人民才有真正的安乐,这是为什么我们要「请转法轮」,为什么我们要「请佛住世」。这两条看起来好像是很简单,实际上不容易。
在佛教传记里面,宝志公时代,就是梁武帝的时代,有一个故事。在那个时候四川有一位真正得道的高僧,他的法号叫宝香,叫宝香禅师,他在四川这个地方住了很多年,也以种种方便法劝大家断恶修善。当地的风俗,每逢季节都杀生祭祀鬼神,这位法师每年都苦苦的劝导他们不要造这个杀业,没人听他的,不但没人听,反而讥笑他,法师也非常难过。有一年,四川学佛的有一位居士到京城,宝志公住在京城。我们晓得宝志公是观世音菩萨化身来的,我想此地大概也有拜梁皇忏的,《梁皇忏》就是宝志公编的,宝志公编了一个拜忏的仪规,超度梁武帝的妃子,从这里流传下来的。宝志公就问四川来的这位居士,他问他一句话,他说:「你们四川的香贵不贵?」来的这个人讲:「我们四川的香很贱」。宝志公问的是宝香禅师,「贵不贵?」是大家会不会尊重他、宝贵他,是问这个意思,听话的人听错了,以为烧的香贵不贵,他说「我们的香不贵,很便宜,很贱」,贱就是很便宜。宝志公听了之后就说:「既然贱,为什么不走?」他听不懂宝志公的话,过几天他就回四川了,他去见宝香禅师,宝香禅师就问他:「你见到志公了吗?」「我见到了。」「宝志公对你说了些什么话?」「他问我四川的香贵不贵?」禅师说:「你怎么答覆的?」「我答很贱,结果宝志公就说『贱为什么不走?』那我就听不懂了」,宝香禅师听了点点头。
过了几天又有一个祭祀的法会,大众还是杀许许多多的生,杀牛、杀羊、杀猪来祭祀,宝香禅师这一天跟从前完全不一样,他在庙门口挖了一个很大的坑,就像池塘一样,里面灌满水,这一天他也参加他们的祭祀法会,人家吃鱼吃肉,他也跟著大吃,那些人都觉得法师今天跟从前不一样,从前都劝我们不杀生,今天跟我们来吃肉,很希奇。吃完之后,法师走到预先挖的大坑旁边,他一张口,吃下去的鱼吐出来都是活的,在水里面游,吃的这些鸡鸭一个个吐出来都是活的,这个神通一现把大家都看呆了,吐完之后,法师站在那里就往生了。这是说明一个事实,真正得道高僧在这个地方弘法利生,我们对他不尊重,他就应当要走。宝志公跟他讲,这个地方的人不尊重你,你说法人家都不相信、不听,你在这里干什么?你还不走吗?他就走了。
这个故事提醒了我们,「请转法轮」、「请佛住世」要用什么方法?绝对不是金钱,绝对不是享受,绝对不是假名。我在这里盖很大的寺庙来供养法师,能留得住吗?留不住。我这里有很多的财富,很有钱,钱,法师也没有看在眼睛里头,他一分也不要。我这里给你做什么董事长,给你做什么住持,他也没兴趣。所以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些东西是留不住法师的。这些东西能留住的,这个法师没道,心不清净,还有这些染污。真正留不住,我们要请他在这里常住用什么方法?只有一个方法,以真诚心、清净心接受法师的教诲,依教奉行。只要能真正跟法师学习,你就是给法师住茅蓬,一天给他一点粗茶淡饭,他也不会嫌弃,为什么?他住在这个地方是欢欢喜喜看到同修们如法修行,各个将来出离三界,开悟证果,他喜欢的是这些。如果在这个地方听经的人很多,几千人来听,开悟的一个也没有,他要不要来?他不要来,这么多人听经为什么还不来?这么多人来听是凑热闹的,那不是真的。我这个地方听经的人不多,只有十个、八个,可是里头开悟的就有五、六个,他来不来?他马上就来了,这么多人开悟那还得了!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够理解佛法的真假,哪是真佛法,哪是假佛法,怎样是真修行,怎样是假修行,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
请法师来弘法利生,如是,请法师要常住在这个世间,在这个地区教化这一方众生,那就更要加倍的努力精进,如说修行,能有这样的心,这样的愿,这样的行持,我想必定有感应。佛法里常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们求个菩萨、求个修行证果的人到新加坡来,常住在这里弘法利生,哪有求不到的?一定可以求得的。这是我们讲到此地,把这个怎么求的理论与方法贡献给诸位同修。
十大愿王虽然有十条,实际普贤的大愿只有七条,这个七条就讲到圆满,后面还有三条总说回向,属於回向。通常我们在回向偈里面常常念到回向菩提、回向佛道、回向众生,菩提、法界、众生,第八愿「常随佛学」就是回向菩提。佛,菩提,菩提是佛。也就是说我们学佛要想真正有成就,好老师固然是成败之关键,非常重要。自古以来真正有成就的一定有好老师指导他,除一位好老师之外,还要有好的同学、同参道友常常在一起互相切磋琢磨,互相在一块研究讨论,所以师与友非常重要。另外还有一桩重要的事情,要有一个好的榜样,这也很重要,使我们的修学有真正的目标,这个学习的方法在中国古代就有,在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孟子就学孔子。孟子发心求学的时候,孔老夫子已经死了,已经不在了,孔老夫子的著作留在世间,他就依照孔老夫子的著作,他就读,如说修行,读不懂的就向孔老夫子的学生请教,向子思、子贡这些人请教,请他们讲解、指点。他学得很成功,学得跟孔老夫子一模一样。我们尊称孔子为至圣,尊称孟子为亚圣,亚是次一等,圣人,比孔老夫子次一等,尊称为亚圣,可见得他学得很成功。这种方法在中国称之为私淑弟子,就是老师是上一代的。以后在中国,孟子这种学习的方法在后来产生很大的影响。
善知识很难求,谁是善知识?愈是真正有修行的人,有道德的人,他愈谦虚,你去问他,他说「我什么都不懂,你别来找我,我什么都不会,我很愚痴,我很笨」,那你听了这个话就走了,那可惜了,这真是位大善知识,遇不到。不像现在人要打知名度,还要想方法宣传自己,在从前绝对没有这桩事情。即使你去亲近他,拜他作老师了,他自己也不敢自称为老师,他把你当作朋友看待,把你当作兄弟看待,决定不敢自以为师,那还得了!那太贡高我慢了。所以学生一定要以他为老师,老师看学生是朋友,你看这个老师多谦虚!对於初学的人也非常恭敬,也有礼貌,老师对学生也不失礼,虽然教导他,但是并不失礼,很尊敬他。
在古时候我们求一位善知识还有一个方法可以求得到,什么方法?看看哪一位法师、居士大德闭关了。闭关是善知识,或者是他住山、住茅蓬,在茅蓬里进修,不下山来,这个人是善知识,咱们去找他,有什么疑难问题向他请教,他要不能帮你解决,你就把他的关门打开,「出来,我们一同去参学」,为什么?你还不够资格闭关。古时候闭关住山就表示我求学已经达到圆满了,我不要再学了,我已经毕业了,这才有资格住山闭关。圆满为什么不出来弘法利生,要跑去住山、住茅蓬?缘不成熟。佛法是师道,师道是非常尊贵的,「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没有人来请,不能说「我的佛法很通,我学得已经很好了,我可以讲经给你们听」,这个话说不出口。现在人说得出口,从前人说不出口,说出来多难为情,「你这个人怎么这么傲慢自大!」所以说不出口。那也没有人启请,也没有人认识他,没有人晓得他,怎么办?闭关住茅蓬努力再修,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所以从前闭关住山是有标准的,你没有这个标准,你没有资格闭关,没有资格住山。所以住山闭关的那是真正的善知识,我们可以请他出来弘法利生。因为他没有人请,我们知道了,我们请他下山给我们讲经说法,或者他在关房里面,我们请他出关来大转法轮,请他到我们这个地方来教化众生。从前有标准可以请得到,现在这个标准没有了,你看有很多出家的年轻人,头一剃,才一受戒,马上就要闭关,他闭关干什么?他说「我闭关看藏经,我闭关念佛,闭关参禅」,这个糟不糟糕!这些事情闭关都不能成就。你没有老师,也没有同学,你一个人关在里面盲修瞎练,那会成功吗?不会成功的。你说看藏经研究经典,你有怀疑没有地方问,修行有了障碍没人替你解决,这是很大的错误。你看古人,「赵州八十犹行脚」,这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赵州和尚八十岁了,还要到处去参访,到处向人请教,他为什么不闭关?他为什么不住山享清福?没开悟,用功不得力。我没有开悟,用功不得力,我要去求学,要到处向人请教。这就说明自己没有真正开悟,没有证果,纵然功夫得力,都没有资格闭关。出家怎么可以逃避现实去享清福,这是不可以的。
住山、闭关,除这种人之外,还有一种人也有资格可以住山闭关,什么人?知名度太高了,名气太大了,一天到晚来看他的人、拜访他的人络绎不绝,他连念佛的工夫都没有,这个可以闭关,闭关是拒绝外缘,使自己的心定下来,能真正好好的用功。我们要问问这个年轻人,他是不是开悟、是不是证果了,他是不是已经名满天下了,如果这些条件都没有,那应该乖乖的、好好的去读书,去参学,寻师访道,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我们一个好榜样。以前找善知识就是这个找法。
找不到善知识找古人,这个我在以前也跟大家介绍了,像孟子找孔老夫子,做古圣先贤的学生,这是个办法,实在讲在末法时期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我们是肉眼凡夫,不知道哪个是真善知识,哪个是假善知识,没有能力辨别,那么我们找古人。在中国,孟夫子开例之后,后来我们所看到在历史上著名的汉朝司马迁,这是汉朝的大文学家,中国第一部历史是他写的:《史记》,《史记》是司马迁写的。司马迁跟谁学的?他跟左丘明学的。左丘明是什么时候人?跟孔老夫子同时代。他们相去好几百年了,他怎么找他作老师?左丘明有一本书:《左传》,春秋三传之一,《左传》是左丘明写的。他就专门学《左传》,读《左传》,他学得很成功,成为一代文豪,学得很像。唐朝时候,唐宋八大家,第一位是韩愈,这是念中国书的人都知道。韩愈学谁?韩愈学司马迁,学《史记》,念《史记》,他学成功了,成为唐宋两代第一人。在佛门里面最足称道的是明朝末年的蕅益大师,蕅益大师学谁?学莲池大师。那个时候莲池大师已经往生了,莲池大师的《全集》在。《全集》一直到现在都很流通,在台湾都可以能够请得到,现在是这么厚的精装本四册。蕅益专门以莲池为老师,听莲池大师的教诲,依照老师的教训去修行,他成功了。莲池大师是一代祖师,蕅益也是一代祖师,学成功了。所以过去有这么多的例子、榜样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要认识清楚,要知道选择。
我在台中求学,老师李炳南老居士非常的谦虚,我拜他作老师的时候,他当著大众告诉我,他说「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这是老师谦虚,其实我们怎能比得上他!他这样谦虚,「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不敢自以为老师,他叫我以印光大师为老师,学印光法师。因为我跟他的时候,我还没有出家,还是做居士的时候,拜他作老师,那个时候他警告我,他说「我们在家学佛,古人不学苏东坡,今人不学梁启超」,苏东坡跟梁启超是大佛学家,没有往生,还搞六道轮回,这个不能学,所以他劝我学印光法师。印光法师早已经往生了,那怎么学法?印光法师的《文钞》在台湾流通得很广,就是叫我去读《文钞》,去研究《文钞》,依印光大师的教训来修行。印光大师是他的老师,你看看李老师是怎么样用心,自己不敢以为「我是你的老师」,我把我的老师请出来,你跟他学。李老师也是印光大师的学生,他叫我也学印光法师,等於说他是学长,我是学弟,你们看看,一个真正有学问、有修持、有道德的人,他处事待人不一样,没有一丝毫傲慢的习气,没有一点轻视初学之心,对於一个初学的人都是真诚恭敬,使我们在言谈接触到他的风范,我们身心舒畅,都有明显的感应。这是上一代善知识他们表现的风度,我们在这一代就很难看到了,很不容易了。真正看到了,我们要生欢喜心,要生希有心,不容易见到。
普贤菩萨是等觉菩萨,如果他说「你要跟我学,我也不错,我是等觉菩萨」,普贤菩萨未免也好像有一点傲慢自大了。普贤菩萨给我们介绍,除了佛之外,没有别人。他要介绍底下的,那都不如他了,下面的菩萨都不如他,声闻、缘觉差更远。他老人家替我们找一个榜样模范,那只有佛了,所以教给我们「常随佛学」,给诸位说,这一个介绍推荐是非常的妥当。佛修证已经达到究竟圆满,我们以他做榜样,照他的样子来塑造自己,佛平常处事待人接物用的什么心,我们学他;佛用什么态度待人接物,我们也学他;佛日常生活是怎么过法的,我们也要学他,我们样样都学他,学得跟佛一模一样,那恭喜你,你就成佛了,你跟佛一模一样没有两样那就当然成佛了。所以菩萨这一愿给我们是真实无比的启示。
普贤菩萨在此地给我们介绍的是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他老人家在此地没有给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如来。后头「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里「常随佛学」照理应该学阿弥陀佛,为什么教我们学毗卢遮那?你们能不能想出这个道理?大家想想看,这是什么道理?明明劝我们到西方极乐去亲近阿弥陀佛,他又教我们去学毗卢遮那,能懂这个意思吗?诸位同修一定要牢牢的记住,学佛接受佛陀的教育,第一要紧的是不忘本,普贤菩萨是毗卢遮那佛的学生,自己的老师,这是不忘本。佛法,前面跟大家介绍过,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师道的基础上,无论什么时候,教我那个根本的老师都念念不忘。给人家介绍,跟谁学?跟我的老师学,所以李炳南老居士教我学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是他的老师;毗卢遮那佛是普贤菩萨的老师,师生之情多厚!从这个地方就能看到他对於父母之恩多么深,师生之情这么厚。人能够尽孝,能够尊师,前面跟诸位说过了,孝敬做到圆满是成佛,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就是孝敬不圆之相,那么我们就晓得整个佛法教我们的是什么,就是教我们孝,教我们敬。将孝父母的心,孝顺老师,孝顺尊长,孝顺一切众生,佛是这样教给我们的。教我们以尊敬老师这一份深挚的感情,我们敬一切人、敬一切事、敬一切物。世尊四十九年为我们所说的一切法不出「孝敬」二字。那么他给我们介绍推荐的这尊佛当然是毗卢遮那佛。
毗卢遮那是报身佛,卢舍那佛也讲报身佛,这个可以互相说的。在此地我们讲报身比较好说,大家比较容易懂,这是报身佛。释迦牟尼佛是应化身佛,哪一尊佛应化的?毗卢遮那。如果讲三身,毗卢遮那是法身,卢舍那佛是报身,释迦牟尼佛是应化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三身一体。所以你不要问他为什么没有给我们讲学释迦牟尼佛,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报身,这是我们要知道的。这是以佛为我们修行的榜样、典型,我们要学得跟他一模一样。他说:
【从初发心。】
佛最初发心,我们要学他的发心。佛发心之后,以很长的时间,不是短时期:
【精进不退。】
我们也应当要学习。成佛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做得到的,也不是一生、两生可以成就的,每一尊佛修行证果都是无量劫,时间之长没法子想像。所以我们要发长远心,要有耐心,这个事情不能著急,要认真努力来学习。佛在因地当中发心之后修行,刚才讲了,时间长,经历的法门(就是修行的方法)无量无边,普贤菩萨在此地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
【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
以『身命』来布施,这是我们通常讲的「内财布施」。我们在释迦牟尼佛的传记,大藏经里面的传记是文言文写的,《释迦谱》、《释迦方志》,这都是释迦牟尼佛的传记,里面记载佛生生世世修行的事实,那都是值得我们效法的。譬如以身命布施,这就是所谓「为半偈而舍身」。
【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
佛在因地修菩萨道,为了流通经典,那个时候流通经典,在深山里面找不到纸,也找不到笔,怎么办?把自己的皮割下来当作纸,把自己的骨头拿出来当作笔,把身上的血当作墨汁,将古佛所说的经教书写流传给后世,希望古佛所说的经典不至於在这个世间失传,我们能做得到吗?写的经典不是少,很多,生生世世这样修行,写的经典『积如须弥』,堆积起来像须弥山那么高。
【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
生生世世不重视自己的肉身,为法忘身,身体都不重视了,何况身外之物?身外之物更没有看在眼睛里面,这就是所谓难行的苦行,他能做得到。回来再想想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学佛,稍稍吃一点苦就不干了,「这佛不能学,太苦了」,跟佛在因地上修行的时候比一比,我们差太远了,难怪人家成佛了,我们还在搞六道轮回,这个事实不就摆在面前吗?
今天我们在此地给诸位同修推荐介绍的是阿弥陀佛,我不介绍毗卢遮那佛,何以故?因为毗卢遮那佛不好学,他的经典太大了,什么经?《大方广佛华严经》,那个经书堆在一起这么一大堆,从头到尾念一遍要半个月。我们现在工作这么忙,生活压力很重,这一部经念一遍要半个月,半个月是一天念八个小时半个月,你一天念一个小时那要多少个月?差不多要半年,半年,念前面不知道后面,念到后面前面都忘光了,你还学什么?你没有法子学了,这个要知道。我今天给诸位推荐介绍的是阿弥陀佛,我们以阿弥陀佛为老师,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本师。我们在娑婆世界有一位本师释迦牟尼佛,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有一个本师阿弥陀佛。我们以阿弥陀佛为老师,释迦牟尼佛会不会生气?毗卢遮那佛会不会见怪?不会的,不但不会,不但是释迦跟毗卢遮那,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看到你这样的选择,每个人都鼓掌欢喜,你选对了。无量劫来生生世世我们都没有选对过,这一次选对了,选对了要如说修行,这一生当中决定成佛,那一切诸佛如来怎么不欢喜!怎么不赞叹!对自己要有信心。
无量寿佛就不难学了,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他的经典实在讲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浓缩。《无量寿经》不长,薄薄的一小册,你们同学们都念过,文字上跟《华严经》相比有多少的差别,《华严经》的文字多,《无量寿经》的文字少,如果就内容上来讲,跟《华严经》没有两样,完全相同,《华严经》里面讲到的,《无量寿经》上统统讲到,没有缺少一点点,所以它是《华严经》的精华,是《华严经》的浓缩。我还要告诉同修们,《华严经》就是整个大藏经的浓缩,也是全大藏经的精华。
过去弘一法师常常劝人,弘一大师跟本地广洽法师交往很密切,他们是志同道合的同参道友,我们看到广洽就像看到弘一法师一样,自自然然生起无比的敬仰之心。这是民国初年一代真正的高僧大德。弘一大师劝人学佛从哪里入门?他常常劝人从《华严经疏钞》入门,这个看法正不正确?给诸位说,非常正确,但是弘一大师那个时候说,行,在现在来讲就不行了,怎么不行?弘一大师那个时代,一般念书人都念古文,文言文的底子都很好,看《华严疏钞》没有什么问题。现在人不念古文,不念文言文了,《华严经疏钞》摆在你面前,你看不懂,文字就有障碍,难在此地。所以从《华严经疏钞》下手,真正是好方法,真正是捷径的门路,因为《华严》是整个大藏经的概论,对於整个佛法统统都讲到了。你先读概论,把佛法各宗各派的思想见解都融会在胸中,然后你在佛法里无论专修哪一个法门、哪一部经论都非常容易。所以弘一大师这个指导是真实的,是正确的,我们也应该要记取。
《华严》是大藏经的浓缩,《无量寿经》是《华严》的浓缩,由此可知,《华严》不亚於《无量寿》,《无量寿》也不在《华严》之下。我们从《无量寿经》下手,对於现代人来讲非常契机。虽然《无量寿经》也是文言文所写的,夏莲居老居士这一会集,把深的变成浅的,把难的变成容易的,这个了不起。夏老居士是佛菩萨再来,我虽然不知道他是什么菩萨,我能体会得到,他要不是佛再来的,至少也是等觉菩萨,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之流,不在等觉之下。你看他会集的经本,五种原译本他会集得天衣无缝,真正是集五译之大成,做到了尽善尽美,对於末法众生,叫我们一看到就生欢喜心,这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
我去年在迈阿密讲经,迈阿密这个地方有很多奇奇怪怪的人,就是一般人讲有神通的人,那是真的不是假的,而且这些人是好人,他不骗人,不招摇撞骗,他也不随便说。我在那边,主办讲座的是曾宪炜居士,曾宪炜居士的英文很好,那边有很多外国人学佛,他作翻译。所以我在东海岸几个地方统统讲《地藏经》大意,到迈阿密之后,我不讲《地藏》大意,我讲一个专题,「认识佛教」。这个题目我过去曾经在旧金山妈祖庙讲过一次,妈祖庙是外道的、宗教的庙,我们佛教是教育,没有关系,不冲突,我们讲,妈祖也在旁边听。讲的录音带有一位陈居士把它写下来,我修改了一些,印成一个小册子,好像这个门口都有,你们也有很多人看到,但是讲得不详细,时间太短,只有一个半小时。所以这一次到迈阿密,我用了十四个小时,每天两个小时,七天,所以讲得很详细。十四个小时因为有英语的翻译,换句话说,只有七个小时。在那边讲完之后,就留了两套录音带,一套是英语的,一套是国语的。这一套带子说得非常详细,希望将来有人把它写出来,「认识佛教」就补充很多的材料了。
曾居士告诉我,我没有到迈阿密之前,他跟这些有大神通的人往来,就把《无量寿经》注解本子,精装的黑封面,很多同修都拿到了,前面有一张夏莲居老居士的照片,他就把照片给那个有神通的人看,他说:你看看,这个人怎么样?那个有神通的人看了之后就跟他讲,讲得很正确。这个有神通是外国人,对於夏莲老也不认识,他一看这个照片,他说:这个人的身体完全是透明的,他不是普通人,是大菩萨再来,而且这个人不太出名,现在已经往生不在了。他讲得都正确,这是曾宪炜告诉我的,他说那些人真的有能力,确实能看到。夏老实实在在不是普通人物,他来干什么的?他的任务就是会集《无量寿经》给末法时期,末法还有九千年,要度九千年的苦难众生,他是这样来的。所以我们得到这一个证明,对待夏老我们更尊敬,他所会集的这个本子就是真经,绝对没有一丝毫偏差。
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可以说是他一生修学的心血都在注解当中。过去印送给同修们的注解是他的初版,以后他修改了好几次。一直到前年我到北京,他把他修改的本子交给我,他说:我这个本子就叫定本了。我说:你以后还要不要再改?他说:我不改了,我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了,这个本子就定本了。我带回到台湾就重新做版,诸位要晓得,那么厚的注子,他增加了不少,增加了很多,重新做版,校对是最困难的,要想这一本书里面一个错字都没有很不容易,所以到去年年底,实在讲是今年年初,一月份,我这个书才出版。出版我印两万册,还是精装本。两万册我分两次印,我先印五千册送在台湾本岛,到处赠送,希望每一个看这个书的人,看到有错字,发现有不妥当,赶紧写信给我,我们希望后面这一万五千本统统把错字改过来,希望初版第二次印的就不会有一个错字,然后这个经本传到世界各个地区,大家就可以用这个本子照相翻印,广为流通。
今天我劝诸位「常随佛学」是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哪里?就在《无量寿经》当中。我们《无量寿经》不但要熟,要常常去念,要念得很熟。这个常念、念熟作用在哪里?诸位要知道,我们一个人无始劫以来,烦恼习气非常的严重,不念佛,不念经,妄念自然就起来了。天天起妄念,这是造六道轮回之业,换句话说,没法子脱离六道,因为天天在造六道轮回的业,你怎能离开六道?所以劝你念佛、念经,念佛、念经,妄念就没有了,念佛、念经是把妄念念掉,不造六道轮回的业了,意思在此地。经念熟了,我们在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会想到经上的教训,我这个念头该不该动,我这个话该不该说,我这桩事情该不该做,你会常常想到阿弥陀佛的教训,如说修行。这样认真的修学,日久天长,你自然就改变了,凡夫的心、凡夫的习气渐渐少了,阿弥陀佛这个习气渐渐深了,与佛就接近了。经要不熟,我们起心动念没有标准,为什么?忘掉了,佛到底怎么说,不晓得,这个不可以,所以经一定要念熟,熟才能够「常随佛学」。
如果经典觉得还有许多不理解之处,那么我介绍你一部注解,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你就去念这个注解。我现在是不打算替《无量寿经》做注解,因为有他老人家的注解在,我就不要再做注解了,我可以偷偷懒。但是《无量寿经》我讲过很多遍,遍遍不相同,看看以后你们哪一位肯发心把所有录音带都听听,做一个会集的注解,让你们去做,我不做了,这个工作留给你们。你们做的方法,第一个先听注解,把它写出来,每一种注解都把它写出来,写出来之后,然后再会集,重复的不要,不同的地方再编在一起,那就是一部非常详细的《无量寿经》注解。老居士写的是文言文,我这是白话文,是口语,这个对於初学佛法的人,尤其是有心修净土的,会有很大的帮助。经典的好处,我在《无量寿经》讲座里面都说得非常清楚。
佛的发心要学,佛的修持要学,佛的证果要学,佛的弘法利生要学,样样都要向他学习,乃至於八相成道我们也要学习。八相成道说老实话就是演戏,表演给一切众生看,不但有言教还有身教,身教是表演给大家看。学阿弥陀佛,给诸位说,就是学十方三世一切佛,因为佛佛道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知道这个道理,我们心就很安,心安理得,没有怀疑,没有犹豫,以真诚恭敬心来学习,也像前面的大愿一样:
【於念念中。我皆随学。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就是普贤菩萨大愿的特色。再看第九愿:
【恒顺众生。】
前面是回向菩提,『恒顺众生』就是回向众生,最后一愿是回向法界,这是佛在大经里面常常教我们要将修学的功德回向三处:菩提、众生、法界,为什么要回向?这一点诸位要晓得。凡夫之所以不能成佛、成菩萨就是我执太重,起心动念都想到自己,因此我们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的修行,连个初果都证不得,我执没有办法突破。佛教给我们修回向的法门就是把我执打破,使我们起心动念不想自己,起心动念不为自己,为菩提、为众生、为法界,这个心量就拓开了。唯有心量拓开,我们妄心破了,真心现前,这才能超越三界,这才能成佛、成菩萨,所以回向法门就非常重要。
我们平常念经、念佛、讲经完了也念一个回向偈,希望这个回向是从内心里面真正发出来的,不是在那里唱歌,有口无心,有口无心没有用。「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你们想想这一句在三种回向里面属於哪一种?回向法界,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四重恩是哪四重?所以你才晓得念念佛法都不忘孝敬。第一个是父母之恩。我们这个佛学不好,这不孝。我们今天在讲台上,我要认真跟大家宣讲,我要不认真讲,讲错了,我不孝,对老师不敬;你们听的人也要认真听,好好听,仔细听,要不好好的听,你也不孝,你也不敬。头一个是父母恩。第二个是老师恩。佛是我们的老师,要报老师的恩。第三个是国家之恩。新加坡虽然是一个很小的国家,值得全世界人的尊敬,为什么尊敬它?治理得太好了,人人能守法,人人都能行善,这非常之难得,有些大国都不如。大家在这个地方安居乐业,这是政府的恩德,在从前讲是皇上的恩德,今天是民主,是政府文武百官对我们都有恩德,我们报他的恩德。第四个是众生的恩德,就是人民的恩德。我们穿衣吃饭,生活一切所需,是社会大众,没有社会大众,我们在这个世间不能生存,所以是要依赖社会大众,社会大众彼此互相有恩德。「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济是救济他,我们讲超度,超度就是救济。哪三途?地狱、饿鬼、畜生,我们认真的修学就有能力帮助他们离苦得乐。这是回向众生。后面「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悉发菩提心」是回向菩提。你看这个回向偈子八句,三种回向统统具足,做得真好。所以我们念这个回向偈要从内心里面真正发愿,心口相应,这个功德无量无边。末后结归在西方极乐世界,「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所以这个八句非常的圆满。
「恒顺众生」,这一句在其他的国家地区感受还不太容易,在新加坡讲「恒顺众生」这个感受非常的强烈,为什么?新加坡这个地方有许多不同的民族,会集在这么一个小小的城市里面,这个不容易,使我们对於「恒顺众生」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普贤菩萨告诉我们:
【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
『生类』的差别。当然这里的『众生』是讲九法界的有情众生,差别就大了。「生类」,通常讲四种:胎生的、卵生的、湿生的、化生的,生类不同。『色身』不相同,我们这个身体颜色不一样。我们把范围缩小,缩到人类,其他的我们暂时不说。我们人的皮肤有白种人、有黄种人、有黑种人,肤色不一样。『形状』不一样,哪一个种族的人,哪一个国家的人,我们一看就知道,中国人是中国人的样子,日本人是日本人的样子,印度人一看就是印度人的样子,一看就知道,「形状」不相同,『相貌』不相同。『寿量』不相同,有的长寿,有的短命。种族不相同。『名号』不相同。心里面想的不一样,见解不相同,思想不相同。生活习惯不相同,爱好也不相同,不相同太多了,乃至於生活起居习惯都不相同,『饮食』也不相同,今天我们在世界各个地区去旅游观光,看得非常鲜明;佛在经上讲的。不像从前很少出门,有的时候一生不相往来,住在农村里面,虽然能相望,一生都没有到另一个村庄过,那是孤陋寡闻,听到这部经说到这些,「奇怪,怎么会不相同?」现在我们到世界各地方旅游观光一趟,才晓得佛经上讲的种种不相同,我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我皆於彼随顺而转。】
菩萨教给我们,我们对於这种种不相同的众生统统要『随顺』。怎么「随顺」?随顺要能忍,你不能忍受就不能随顺,换句话说,六波罗蜜里面的忍辱波罗蜜重要。我们在「常随佛学」里面,学佛著重在布施,佛是什么都放得下,六度里面学一个「施」。「恒顺众生」,在六度里面要学一个「忍」,我样样能忍,我能忍就能顺,你能顺众生,众生就欢喜,特别是学佛的人,这一点大家特别要留意,学佛的人不能忍耐会被人见笑,「你学的是什么?」不学佛的人不能忍受还情有可原,学佛的人怎么可以不能忍受?我们举最浅显的例子来说,入境随俗,没有任何的要求。最平常的,生活习惯,你吃什么,我跟著你吃什么,不要我喜欢吃什么,你要替我做什么,你这不叫找人家的麻烦吗?人家如果尊敬你,给你做,他欢喜;讨厌你,「这个人真麻烦,下一次再不要去找他」,所以要知道顺众生。我们睡眠,我喜欢睡硬铺,到这个地方来了,人家给你一个弹簧软铺,你要不要睡?照样,随喜,也要受,要忍受,不能叫人家特别给你换个床铺。实在讲软铺容易找到,硬铺还有些地方找不到。生活习惯、礼节、应酬统统要随顺。
所以我常跟同修们说,佛法讲求的是本地化、现代化,因为我们是本地人、是现代人,那要不是本地化、现代化,我学它干什么?学了没用处。本土化、现代化,学了马上就有用,这才值得学习,应当要学习。学了没用,这就不必学了。
所以对人要以孝敬之心来随顺,随顺一切人就像随顺父母一样。父母有时跟我们意见不合,我们会忍一忍,顺他,让他欢喜,其他的人就不行了,自己受不了,就有争执、有意见了。怎么样去学习?看一切众生就像看父母一样,随顺他,敬一切众生就像敬老师一样,在这里面修忍辱、修禅定、修般若。换句话说,修行一定在广大种种不同的群众当中修,修自己的清净心。极不清净环境里面,我心清净,你功夫成就了,而不是到人都不到的深山荒野之处去住一个山洞修行,这儿清净,那儿清净是没错,心里头还胡思乱想,这怎么清净?不清净。清净心要在红尘里面修,修清净心,那个叫真清净。平等心要在极不平等的境界里修。什么不平等?怨亲不平等,那是我最亲爱的人,这是我的怨家对头,死对头,这两个平等了,那没有一样不平等,所有都平等了,所以冤家是善知识、好老师,你在他那里得什么?得平等。这种修行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历事炼心,我们要经历种种不同的事物,要经历种种不同的人事,在这个里面真正修到了清净平等。清净平等一得到,你们想想看,菩萨六波罗蜜就圆满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度、般若统统都圆满了,所以六度要跟清净平等觉来说,六度是因,清净平等觉是果报。
要把一切众生看作诸佛、看作菩萨。所以佛眼睛里面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佛成佛的时候,他说他所看到的,「大地众生同成佛道」,也就是《华严经》里面「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是什么时看到?自己成佛时候看到,没有一样不是佛。换句话说,凡夫眼睛里面看到佛菩萨也是凡夫。我们要问,这法界里有没有佛?有没有凡夫?没有,真的给你讲,无佛,无凡夫。法界是平等的,为什么会有差别?是因为你的心想不平等,所以平等的法界变成差别的法界。平等法界是真的,差别法界是假的,是我们妄心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佛今天叫我们学佛,如何把差别甩掉,平等真境界现前,普贤十愿能帮助我们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虽然在平等法界里面见到差别,这是诸佛菩萨度化众生,大慈大悲度化众生,度他圆满;在差别法界里面见到平等,这是自己修行证果,是自度圆满,所以对於一切苦难的众生我们要尽心尽力帮助他。
苦难从哪里来的?你要不把病根找到,你没有办法彻底帮助他。苦难不知道从哪里来的,说老实话,你修一点善也是鸡毛蒜皮的小善,不是真正大善。所有一切苦难众生,苦难的来源都是迷惑颠倒,换句话说,对人、对事、对物,想错、看错、做错,六道众生,就是这个错误浅深广狭程度不同而变出六道。人、天想法、看法错误的程度浅一点,畜生、饿鬼想法错误深一点,地狱众生那是最深,那是完全错了,这么来的。要叫众生都能恢复到正知正见,就是说明他对於宇宙人生一切事理的想法、看法不错了,都对了,要靠什么?要靠佛菩萨的教育。从这个地方我们才恍然大悟,我们要想帮助那些苦难众生,什么方法是究竟的、是彻底的、是圆满的?帮助他破迷开悟,换句话说,要把佛陀的教育介绍推荐给他,帮助他来修学,他的问题自然解决了。从这里我们多少能体会到世间什么是最真实的,佛教教学是最真实的,什么是最可贵的?佛教教学是最可贵的,没有比这个更真实、更可贵。
我们真正体会到,真正明白,真正觉悟,我们尽心尽力来贡献这个教育的事业,这才真正能做到回向偈里面讲的「上报四恩,下济三苦」。要不能尽心尽力去促成这个教育的建立、推广、普及,我们那个回向偈也就白念了。所以我常常讲念这个回向偈是唱歌,有口无心,唱一遍给泥塑木雕的佛菩萨听一次,天天在那里唱,它天天在听,都不起作用。
这是帮助众生最有效、最究竟的方法,众生肯不肯接受?我把佛法劝你,你愿不愿意接受?多少人一听就摇头,掉头就去了,在这种情况之下怎么办?佛教菩萨要行方便法,这就讲摄受众生。我们讲供养里面有摄受众生的供养,摄受是什么?诱导他,佛在经上教菩萨「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他有欲望,满足他的欲望,用这个欲望去引导他,把他引来之后再把佛法送给他,这是个很好的方法。所以菩萨要修财布施,为什么?你不修财布施,跟他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我常常送你礼物,常常来帮助你,「这个人不错,他对我很好」,然后你再劝他,哪里讲经,我们去听,不好意思不能不去听,虽然不想听不好意思不听,这是摄受。听久了,他自然就明了了,他就真的入门了。小恩小惠要常常布施,在家同修要知道常常布施小恩小惠,跟大家结缘。你如果要发心将来讲经说法,法缘一定要结,你要不肯结法缘,到你将来讲经说法,讲得真好,天花乱坠,没人听,为什么没人听?没有缘。讲经大家来听,这都与我有缘的,没有缘他不来,佛不度无缘之人,所以要广结法缘,这个与大家有缘。
我是发愿讲经,所以我到别人的道场,我就是要结缘,不结缘,这地方与我没有缘。缘怎么结?你们没有看见,你们看到的是形式,我带了很多礼物来,看到这些,其实我用心你看不到。我一到人家的道场,首先一定到大殿上去礼佛,去拜三拜佛,我这个三拜是结缘。我第一拜,与道场结缘,希望将来我有缘到这个道场来讲经;第二拜是与这里的住持、常住有缘,他才能欢喜心,他才会请我;第三拜,我与这个道场所有的信徒结缘,我讲经他们会来听。你们拜三拜,我不知道是怎么拜法,我这个拜三拜跟你们不一样的,所以缘是这么结下来。当然,除尽心结缘之外,在物质上我也要结缘,我所有的供养,你们对我的供养,统统印经书、印佛像,做录音带、做录影带,到处跟大家结缘,缘结得很广,全世界都结到了,所以好多地方天天打电话、写信来,「法师,你到我这儿来讲一座经,到我这儿来住几天」,我分身无术,无可奈何,所以多少地方望了好多年,我才能去一趟,这很对不起、很抱歉的地方。缘结得很广。
所以我那个钱没有去盖道场,没有去做别的事情,统统印经,普遍跟大家结缘,这桩事情从前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李老师也教给我,印光大师做了一个榜样。印光大师一生所有一切信徒的供养,他统统印经结缘,苏州弘化社就是十方供养的钱来办的,苏州弘化社印的书,就是人家供养老法师,老法师自己没有用这个钱,全部印经布施,这是我们要做的。你们在家居士要学,怎么学法?你们做工、做生意很赚钱,你们能不能想到「我要多做一个好事,要做大好事」?大好事是什么?弘法利生。我能不能将我们一年的收入抽个几分之几,不是叫你全部供养,全部你做不到。回教徒很好,伊斯兰教是十分之一,如果我们要不输他的话,我们也拿我们一年收入的十分之一来做这个事情。怎么做法?今天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印书,印劝善规过这些书。你可以用你的公司行号去印,印了到处去结缘,也替你做宣传,因为你有公司行号的招牌在上面,也替你做宣传广告,你的生意更兴隆、更发达,可惜你不会做。做录音带、录影带,上面也打上你的广告,普遍结缘。你说你结的缘不广,送到我这儿来,我现在全世界赠送的单位有五百多个,全世界每一个国家地区我都给你送到,你委托我给你办也可以,佛陀教育基金会可以负责给你们代办,你自己办也很好。这一桩好事是一定要做,这是弘法利生。
我们自己的商店、公司里,显著的地方贴佛像。经文里面好的句子,找书法家,字写得好的,我们请他给我们写,花钱没有关系,一张几万块钱也没有关系,写了之后我可以印,我印很多张,到处送给别人,使佛像人人天天都有机会看到,佛的经文好的句子天天都能够读到。你的公司就是道场,你的商店就是道场,你的家庭就是道场,不要盖这么大的庙,处处都是道场,佛法才能普遍到每一个人家庭里面去,佛法才能真正深入到每一个众生生活环境里面去,这个佛法是真正弘扬开了,真正得利益。假如力量更大的,我们可以把录音带、录影带放在广播电台、电视台里面广播,使许多人家的收音机、电视机一打开就能听到讲经说法,那个功德就更大了。但是诸位要记住,尽我们的心,尽我们的能力,功德是圆满的,所以每个人都可以修圆满功德,不一定是有钱的人功德才能做得大,没有钱的人就不能修大功德,那就错了。佛门里面修功德是讲心,讲你尽心尽力,这个功德大;心力没有尽到,这个功德就小。所以圆满的大功德是每个人都可以修的,每个人都可以圆满成就的。这叫大慈悲心,这叫真正恒顺众生。
真正帮助众生解决一切苦难必须要依靠佛教的教学,离开教育苦难就多了。所以你看看世界上这些国家地区,为什么有些未开化的地区,他们很苦;已经开化的地区,他们生活很富裕?什么叫开化、不开化?实在讲就是教育普不普及,教学发不发达。中国儒家两千年前就说过,「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就是你建立一个国家,你治理老百姓,你要叫老百姓生活过得好,社会有秩序,什么是第一要紧?教学第一要紧。首先把教育做好,你的国家自然上轨道,老百姓一定幸福,国家一定强盛。我们知道佛教教育是世间最完美的教育,是世间教育的精髓,是世间教育所不及的,我们能够全心全力以种种善巧方便发扬推广这个教育,这个人就是菩萨。他经商是商人菩萨,他做工是工人菩萨,他做官是公务员菩萨,他做军人是将军菩萨,五十三参各行各业、男女老少统统都是菩萨,那个菩萨就是这样成就的。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昨天讲到第六愿「请转法轮」以及第七愿「请佛住世」,这两愿在今天我们读到的时候会产生无限的感慨。佛法常住在世间,这个世间人就有福报,佛法如果不住在这个世间,这个世间就会有很多的灾难。也许同修要问,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如果我们还记得第一天跟大家报告的,你细细想想,这个原因就不难得知。世间人为什么会有灾难?天灾,自然灾害,那是属於依报,佛说过「依报随著正报转」,换句话说,是随著人心所感,因此有福报的人住在那个地方,地也有福了,「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只有佛才能教导我们怎样去修福,修真实的福德,佛不在世,谁教我们修福?我们想修福、想行善,到底这个世间哪一桩事情是福,哪一桩事情是善,往往我们不能够辨别。尤其「福」与「善」有许多不同高低的层次、广狭的范围,唯有诸佛菩萨对於这个事实真相彻底明了,所以他有能力、有智慧开导我们、教导我们,我们大家才真正知道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个世界才有和平,人民才有真正的安乐,这是为什么我们要「请转法轮」,为什么我们要「请佛住世」。这两条看起来好像是很简单,实际上不容易。
在佛教传记里面,宝志公时代,就是梁武帝的时代,有一个故事。在那个时候四川有一位真正得道的高僧,他的法号叫宝香,叫宝香禅师,他在四川这个地方住了很多年,也以种种方便法劝大家断恶修善。当地的风俗,每逢季节都杀生祭祀鬼神,这位法师每年都苦苦的劝导他们不要造这个杀业,没人听他的,不但没人听,反而讥笑他,法师也非常难过。有一年,四川学佛的有一位居士到京城,宝志公住在京城。我们晓得宝志公是观世音菩萨化身来的,我想此地大概也有拜梁皇忏的,《梁皇忏》就是宝志公编的,宝志公编了一个拜忏的仪规,超度梁武帝的妃子,从这里流传下来的。宝志公就问四川来的这位居士,他问他一句话,他说:「你们四川的香贵不贵?」来的这个人讲:「我们四川的香很贱」。宝志公问的是宝香禅师,「贵不贵?」是大家会不会尊重他、宝贵他,是问这个意思,听话的人听错了,以为烧的香贵不贵,他说「我们的香不贵,很便宜,很贱」,贱就是很便宜。宝志公听了之后就说:「既然贱,为什么不走?」他听不懂宝志公的话,过几天他就回四川了,他去见宝香禅师,宝香禅师就问他:「你见到志公了吗?」「我见到了。」「宝志公对你说了些什么话?」「他问我四川的香贵不贵?」禅师说:「你怎么答覆的?」「我答很贱,结果宝志公就说『贱为什么不走?』那我就听不懂了」,宝香禅师听了点点头。
过了几天又有一个祭祀的法会,大众还是杀许许多多的生,杀牛、杀羊、杀猪来祭祀,宝香禅师这一天跟从前完全不一样,他在庙门口挖了一个很大的坑,就像池塘一样,里面灌满水,这一天他也参加他们的祭祀法会,人家吃鱼吃肉,他也跟著大吃,那些人都觉得法师今天跟从前不一样,从前都劝我们不杀生,今天跟我们来吃肉,很希奇。吃完之后,法师走到预先挖的大坑旁边,他一张口,吃下去的鱼吐出来都是活的,在水里面游,吃的这些鸡鸭一个个吐出来都是活的,这个神通一现把大家都看呆了,吐完之后,法师站在那里就往生了。这是说明一个事实,真正得道高僧在这个地方弘法利生,我们对他不尊重,他就应当要走。宝志公跟他讲,这个地方的人不尊重你,你说法人家都不相信、不听,你在这里干什么?你还不走吗?他就走了。
这个故事提醒了我们,「请转法轮」、「请佛住世」要用什么方法?绝对不是金钱,绝对不是享受,绝对不是假名。我在这里盖很大的寺庙来供养法师,能留得住吗?留不住。我这里有很多的财富,很有钱,钱,法师也没有看在眼睛里头,他一分也不要。我这里给你做什么董事长,给你做什么住持,他也没兴趣。所以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些东西是留不住法师的。这些东西能留住的,这个法师没道,心不清净,还有这些染污。真正留不住,我们要请他在这里常住用什么方法?只有一个方法,以真诚心、清净心接受法师的教诲,依教奉行。只要能真正跟法师学习,你就是给法师住茅蓬,一天给他一点粗茶淡饭,他也不会嫌弃,为什么?他住在这个地方是欢欢喜喜看到同修们如法修行,各个将来出离三界,开悟证果,他喜欢的是这些。如果在这个地方听经的人很多,几千人来听,开悟的一个也没有,他要不要来?他不要来,这么多人听经为什么还不来?这么多人来听是凑热闹的,那不是真的。我这个地方听经的人不多,只有十个、八个,可是里头开悟的就有五、六个,他来不来?他马上就来了,这么多人开悟那还得了!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够理解佛法的真假,哪是真佛法,哪是假佛法,怎样是真修行,怎样是假修行,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
请法师来弘法利生,如是,请法师要常住在这个世间,在这个地区教化这一方众生,那就更要加倍的努力精进,如说修行,能有这样的心,这样的愿,这样的行持,我想必定有感应。佛法里常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们求个菩萨、求个修行证果的人到新加坡来,常住在这里弘法利生,哪有求不到的?一定可以求得的。这是我们讲到此地,把这个怎么求的理论与方法贡献给诸位同修。
十大愿王虽然有十条,实际普贤的大愿只有七条,这个七条就讲到圆满,后面还有三条总说回向,属於回向。通常我们在回向偈里面常常念到回向菩提、回向佛道、回向众生,菩提、法界、众生,第八愿「常随佛学」就是回向菩提。佛,菩提,菩提是佛。也就是说我们学佛要想真正有成就,好老师固然是成败之关键,非常重要。自古以来真正有成就的一定有好老师指导他,除一位好老师之外,还要有好的同学、同参道友常常在一起互相切磋琢磨,互相在一块研究讨论,所以师与友非常重要。另外还有一桩重要的事情,要有一个好的榜样,这也很重要,使我们的修学有真正的目标,这个学习的方法在中国古代就有,在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孟子就学孔子。孟子发心求学的时候,孔老夫子已经死了,已经不在了,孔老夫子的著作留在世间,他就依照孔老夫子的著作,他就读,如说修行,读不懂的就向孔老夫子的学生请教,向子思、子贡这些人请教,请他们讲解、指点。他学得很成功,学得跟孔老夫子一模一样。我们尊称孔子为至圣,尊称孟子为亚圣,亚是次一等,圣人,比孔老夫子次一等,尊称为亚圣,可见得他学得很成功。这种方法在中国称之为私淑弟子,就是老师是上一代的。以后在中国,孟子这种学习的方法在后来产生很大的影响。
善知识很难求,谁是善知识?愈是真正有修行的人,有道德的人,他愈谦虚,你去问他,他说「我什么都不懂,你别来找我,我什么都不会,我很愚痴,我很笨」,那你听了这个话就走了,那可惜了,这真是位大善知识,遇不到。不像现在人要打知名度,还要想方法宣传自己,在从前绝对没有这桩事情。即使你去亲近他,拜他作老师了,他自己也不敢自称为老师,他把你当作朋友看待,把你当作兄弟看待,决定不敢自以为师,那还得了!那太贡高我慢了。所以学生一定要以他为老师,老师看学生是朋友,你看这个老师多谦虚!对於初学的人也非常恭敬,也有礼貌,老师对学生也不失礼,虽然教导他,但是并不失礼,很尊敬他。
在古时候我们求一位善知识还有一个方法可以求得到,什么方法?看看哪一位法师、居士大德闭关了。闭关是善知识,或者是他住山、住茅蓬,在茅蓬里进修,不下山来,这个人是善知识,咱们去找他,有什么疑难问题向他请教,他要不能帮你解决,你就把他的关门打开,「出来,我们一同去参学」,为什么?你还不够资格闭关。古时候闭关住山就表示我求学已经达到圆满了,我不要再学了,我已经毕业了,这才有资格住山闭关。圆满为什么不出来弘法利生,要跑去住山、住茅蓬?缘不成熟。佛法是师道,师道是非常尊贵的,「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没有人来请,不能说「我的佛法很通,我学得已经很好了,我可以讲经给你们听」,这个话说不出口。现在人说得出口,从前人说不出口,说出来多难为情,「你这个人怎么这么傲慢自大!」所以说不出口。那也没有人启请,也没有人认识他,没有人晓得他,怎么办?闭关住茅蓬努力再修,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所以从前闭关住山是有标准的,你没有这个标准,你没有资格闭关,没有资格住山。所以住山闭关的那是真正的善知识,我们可以请他出来弘法利生。因为他没有人请,我们知道了,我们请他下山给我们讲经说法,或者他在关房里面,我们请他出关来大转法轮,请他到我们这个地方来教化众生。从前有标准可以请得到,现在这个标准没有了,你看有很多出家的年轻人,头一剃,才一受戒,马上就要闭关,他闭关干什么?他说「我闭关看藏经,我闭关念佛,闭关参禅」,这个糟不糟糕!这些事情闭关都不能成就。你没有老师,也没有同学,你一个人关在里面盲修瞎练,那会成功吗?不会成功的。你说看藏经研究经典,你有怀疑没有地方问,修行有了障碍没人替你解决,这是很大的错误。你看古人,「赵州八十犹行脚」,这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赵州和尚八十岁了,还要到处去参访,到处向人请教,他为什么不闭关?他为什么不住山享清福?没开悟,用功不得力。我没有开悟,用功不得力,我要去求学,要到处向人请教。这就说明自己没有真正开悟,没有证果,纵然功夫得力,都没有资格闭关。出家怎么可以逃避现实去享清福,这是不可以的。
住山、闭关,除这种人之外,还有一种人也有资格可以住山闭关,什么人?知名度太高了,名气太大了,一天到晚来看他的人、拜访他的人络绎不绝,他连念佛的工夫都没有,这个可以闭关,闭关是拒绝外缘,使自己的心定下来,能真正好好的用功。我们要问问这个年轻人,他是不是开悟、是不是证果了,他是不是已经名满天下了,如果这些条件都没有,那应该乖乖的、好好的去读书,去参学,寻师访道,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我们一个好榜样。以前找善知识就是这个找法。
找不到善知识找古人,这个我在以前也跟大家介绍了,像孟子找孔老夫子,做古圣先贤的学生,这是个办法,实在讲在末法时期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我们是肉眼凡夫,不知道哪个是真善知识,哪个是假善知识,没有能力辨别,那么我们找古人。在中国,孟夫子开例之后,后来我们所看到在历史上著名的汉朝司马迁,这是汉朝的大文学家,中国第一部历史是他写的:《史记》,《史记》是司马迁写的。司马迁跟谁学的?他跟左丘明学的。左丘明是什么时候人?跟孔老夫子同时代。他们相去好几百年了,他怎么找他作老师?左丘明有一本书:《左传》,春秋三传之一,《左传》是左丘明写的。他就专门学《左传》,读《左传》,他学得很成功,成为一代文豪,学得很像。唐朝时候,唐宋八大家,第一位是韩愈,这是念中国书的人都知道。韩愈学谁?韩愈学司马迁,学《史记》,念《史记》,他学成功了,成为唐宋两代第一人。在佛门里面最足称道的是明朝末年的蕅益大师,蕅益大师学谁?学莲池大师。那个时候莲池大师已经往生了,莲池大师的《全集》在。《全集》一直到现在都很流通,在台湾都可以能够请得到,现在是这么厚的精装本四册。蕅益专门以莲池为老师,听莲池大师的教诲,依照老师的教训去修行,他成功了。莲池大师是一代祖师,蕅益也是一代祖师,学成功了。所以过去有这么多的例子、榜样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要认识清楚,要知道选择。
我在台中求学,老师李炳南老居士非常的谦虚,我拜他作老师的时候,他当著大众告诉我,他说「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这是老师谦虚,其实我们怎能比得上他!他这样谦虚,「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不敢自以为老师,他叫我以印光大师为老师,学印光法师。因为我跟他的时候,我还没有出家,还是做居士的时候,拜他作老师,那个时候他警告我,他说「我们在家学佛,古人不学苏东坡,今人不学梁启超」,苏东坡跟梁启超是大佛学家,没有往生,还搞六道轮回,这个不能学,所以他劝我学印光法师。印光法师早已经往生了,那怎么学法?印光法师的《文钞》在台湾流通得很广,就是叫我去读《文钞》,去研究《文钞》,依印光大师的教训来修行。印光大师是他的老师,你看看李老师是怎么样用心,自己不敢以为「我是你的老师」,我把我的老师请出来,你跟他学。李老师也是印光大师的学生,他叫我也学印光法师,等於说他是学长,我是学弟,你们看看,一个真正有学问、有修持、有道德的人,他处事待人不一样,没有一丝毫傲慢的习气,没有一点轻视初学之心,对於一个初学的人都是真诚恭敬,使我们在言谈接触到他的风范,我们身心舒畅,都有明显的感应。这是上一代善知识他们表现的风度,我们在这一代就很难看到了,很不容易了。真正看到了,我们要生欢喜心,要生希有心,不容易见到。
普贤菩萨是等觉菩萨,如果他说「你要跟我学,我也不错,我是等觉菩萨」,普贤菩萨未免也好像有一点傲慢自大了。普贤菩萨给我们介绍,除了佛之外,没有别人。他要介绍底下的,那都不如他了,下面的菩萨都不如他,声闻、缘觉差更远。他老人家替我们找一个榜样模范,那只有佛了,所以教给我们「常随佛学」,给诸位说,这一个介绍推荐是非常的妥当。佛修证已经达到究竟圆满,我们以他做榜样,照他的样子来塑造自己,佛平常处事待人接物用的什么心,我们学他;佛用什么态度待人接物,我们也学他;佛日常生活是怎么过法的,我们也要学他,我们样样都学他,学得跟佛一模一样,那恭喜你,你就成佛了,你跟佛一模一样没有两样那就当然成佛了。所以菩萨这一愿给我们是真实无比的启示。
普贤菩萨在此地给我们介绍的是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他老人家在此地没有给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如来。后头「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里「常随佛学」照理应该学阿弥陀佛,为什么教我们学毗卢遮那?你们能不能想出这个道理?大家想想看,这是什么道理?明明劝我们到西方极乐去亲近阿弥陀佛,他又教我们去学毗卢遮那,能懂这个意思吗?诸位同修一定要牢牢的记住,学佛接受佛陀的教育,第一要紧的是不忘本,普贤菩萨是毗卢遮那佛的学生,自己的老师,这是不忘本。佛法,前面跟大家介绍过,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师道的基础上,无论什么时候,教我那个根本的老师都念念不忘。给人家介绍,跟谁学?跟我的老师学,所以李炳南老居士教我学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是他的老师;毗卢遮那佛是普贤菩萨的老师,师生之情多厚!从这个地方就能看到他对於父母之恩多么深,师生之情这么厚。人能够尽孝,能够尊师,前面跟诸位说过了,孝敬做到圆满是成佛,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就是孝敬不圆之相,那么我们就晓得整个佛法教我们的是什么,就是教我们孝,教我们敬。将孝父母的心,孝顺老师,孝顺尊长,孝顺一切众生,佛是这样教给我们的。教我们以尊敬老师这一份深挚的感情,我们敬一切人、敬一切事、敬一切物。世尊四十九年为我们所说的一切法不出「孝敬」二字。那么他给我们介绍推荐的这尊佛当然是毗卢遮那佛。
毗卢遮那是报身佛,卢舍那佛也讲报身佛,这个可以互相说的。在此地我们讲报身比较好说,大家比较容易懂,这是报身佛。释迦牟尼佛是应化身佛,哪一尊佛应化的?毗卢遮那。如果讲三身,毗卢遮那是法身,卢舍那佛是报身,释迦牟尼佛是应化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三身一体。所以你不要问他为什么没有给我们讲学释迦牟尼佛,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报身,这是我们要知道的。这是以佛为我们修行的榜样、典型,我们要学得跟他一模一样。他说:
【从初发心。】
佛最初发心,我们要学他的发心。佛发心之后,以很长的时间,不是短时期:
【精进不退。】
我们也应当要学习。成佛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做得到的,也不是一生、两生可以成就的,每一尊佛修行证果都是无量劫,时间之长没法子想像。所以我们要发长远心,要有耐心,这个事情不能著急,要认真努力来学习。佛在因地当中发心之后修行,刚才讲了,时间长,经历的法门(就是修行的方法)无量无边,普贤菩萨在此地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
【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
以『身命』来布施,这是我们通常讲的「内财布施」。我们在释迦牟尼佛的传记,大藏经里面的传记是文言文写的,《释迦谱》、《释迦方志》,这都是释迦牟尼佛的传记,里面记载佛生生世世修行的事实,那都是值得我们效法的。譬如以身命布施,这就是所谓「为半偈而舍身」。
【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
佛在因地修菩萨道,为了流通经典,那个时候流通经典,在深山里面找不到纸,也找不到笔,怎么办?把自己的皮割下来当作纸,把自己的骨头拿出来当作笔,把身上的血当作墨汁,将古佛所说的经教书写流传给后世,希望古佛所说的经典不至於在这个世间失传,我们能做得到吗?写的经典不是少,很多,生生世世这样修行,写的经典『积如须弥』,堆积起来像须弥山那么高。
【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
生生世世不重视自己的肉身,为法忘身,身体都不重视了,何况身外之物?身外之物更没有看在眼睛里面,这就是所谓难行的苦行,他能做得到。回来再想想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学佛,稍稍吃一点苦就不干了,「这佛不能学,太苦了」,跟佛在因地上修行的时候比一比,我们差太远了,难怪人家成佛了,我们还在搞六道轮回,这个事实不就摆在面前吗?
今天我们在此地给诸位同修推荐介绍的是阿弥陀佛,我不介绍毗卢遮那佛,何以故?因为毗卢遮那佛不好学,他的经典太大了,什么经?《大方广佛华严经》,那个经书堆在一起这么一大堆,从头到尾念一遍要半个月。我们现在工作这么忙,生活压力很重,这一部经念一遍要半个月,半个月是一天念八个小时半个月,你一天念一个小时那要多少个月?差不多要半年,半年,念前面不知道后面,念到后面前面都忘光了,你还学什么?你没有法子学了,这个要知道。我今天给诸位推荐介绍的是阿弥陀佛,我们以阿弥陀佛为老师,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本师。我们在娑婆世界有一位本师释迦牟尼佛,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有一个本师阿弥陀佛。我们以阿弥陀佛为老师,释迦牟尼佛会不会生气?毗卢遮那佛会不会见怪?不会的,不但不会,不但是释迦跟毗卢遮那,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看到你这样的选择,每个人都鼓掌欢喜,你选对了。无量劫来生生世世我们都没有选对过,这一次选对了,选对了要如说修行,这一生当中决定成佛,那一切诸佛如来怎么不欢喜!怎么不赞叹!对自己要有信心。
无量寿佛就不难学了,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他的经典实在讲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浓缩。《无量寿经》不长,薄薄的一小册,你们同学们都念过,文字上跟《华严经》相比有多少的差别,《华严经》的文字多,《无量寿经》的文字少,如果就内容上来讲,跟《华严经》没有两样,完全相同,《华严经》里面讲到的,《无量寿经》上统统讲到,没有缺少一点点,所以它是《华严经》的精华,是《华严经》的浓缩。我还要告诉同修们,《华严经》就是整个大藏经的浓缩,也是全大藏经的精华。
过去弘一法师常常劝人,弘一大师跟本地广洽法师交往很密切,他们是志同道合的同参道友,我们看到广洽就像看到弘一法师一样,自自然然生起无比的敬仰之心。这是民国初年一代真正的高僧大德。弘一大师劝人学佛从哪里入门?他常常劝人从《华严经疏钞》入门,这个看法正不正确?给诸位说,非常正确,但是弘一大师那个时候说,行,在现在来讲就不行了,怎么不行?弘一大师那个时代,一般念书人都念古文,文言文的底子都很好,看《华严疏钞》没有什么问题。现在人不念古文,不念文言文了,《华严经疏钞》摆在你面前,你看不懂,文字就有障碍,难在此地。所以从《华严经疏钞》下手,真正是好方法,真正是捷径的门路,因为《华严》是整个大藏经的概论,对於整个佛法统统都讲到了。你先读概论,把佛法各宗各派的思想见解都融会在胸中,然后你在佛法里无论专修哪一个法门、哪一部经论都非常容易。所以弘一大师这个指导是真实的,是正确的,我们也应该要记取。
《华严》是大藏经的浓缩,《无量寿经》是《华严》的浓缩,由此可知,《华严》不亚於《无量寿》,《无量寿》也不在《华严》之下。我们从《无量寿经》下手,对於现代人来讲非常契机。虽然《无量寿经》也是文言文所写的,夏莲居老居士这一会集,把深的变成浅的,把难的变成容易的,这个了不起。夏老居士是佛菩萨再来,我虽然不知道他是什么菩萨,我能体会得到,他要不是佛再来的,至少也是等觉菩萨,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之流,不在等觉之下。你看他会集的经本,五种原译本他会集得天衣无缝,真正是集五译之大成,做到了尽善尽美,对於末法众生,叫我们一看到就生欢喜心,这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
我去年在迈阿密讲经,迈阿密这个地方有很多奇奇怪怪的人,就是一般人讲有神通的人,那是真的不是假的,而且这些人是好人,他不骗人,不招摇撞骗,他也不随便说。我在那边,主办讲座的是曾宪炜居士,曾宪炜居士的英文很好,那边有很多外国人学佛,他作翻译。所以我在东海岸几个地方统统讲《地藏经》大意,到迈阿密之后,我不讲《地藏》大意,我讲一个专题,「认识佛教」。这个题目我过去曾经在旧金山妈祖庙讲过一次,妈祖庙是外道的、宗教的庙,我们佛教是教育,没有关系,不冲突,我们讲,妈祖也在旁边听。讲的录音带有一位陈居士把它写下来,我修改了一些,印成一个小册子,好像这个门口都有,你们也有很多人看到,但是讲得不详细,时间太短,只有一个半小时。所以这一次到迈阿密,我用了十四个小时,每天两个小时,七天,所以讲得很详细。十四个小时因为有英语的翻译,换句话说,只有七个小时。在那边讲完之后,就留了两套录音带,一套是英语的,一套是国语的。这一套带子说得非常详细,希望将来有人把它写出来,「认识佛教」就补充很多的材料了。
曾居士告诉我,我没有到迈阿密之前,他跟这些有大神通的人往来,就把《无量寿经》注解本子,精装的黑封面,很多同修都拿到了,前面有一张夏莲居老居士的照片,他就把照片给那个有神通的人看,他说:你看看,这个人怎么样?那个有神通的人看了之后就跟他讲,讲得很正确。这个有神通是外国人,对於夏莲老也不认识,他一看这个照片,他说:这个人的身体完全是透明的,他不是普通人,是大菩萨再来,而且这个人不太出名,现在已经往生不在了。他讲得都正确,这是曾宪炜告诉我的,他说那些人真的有能力,确实能看到。夏老实实在在不是普通人物,他来干什么的?他的任务就是会集《无量寿经》给末法时期,末法还有九千年,要度九千年的苦难众生,他是这样来的。所以我们得到这一个证明,对待夏老我们更尊敬,他所会集的这个本子就是真经,绝对没有一丝毫偏差。
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可以说是他一生修学的心血都在注解当中。过去印送给同修们的注解是他的初版,以后他修改了好几次。一直到前年我到北京,他把他修改的本子交给我,他说:我这个本子就叫定本了。我说:你以后还要不要再改?他说:我不改了,我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了,这个本子就定本了。我带回到台湾就重新做版,诸位要晓得,那么厚的注子,他增加了不少,增加了很多,重新做版,校对是最困难的,要想这一本书里面一个错字都没有很不容易,所以到去年年底,实在讲是今年年初,一月份,我这个书才出版。出版我印两万册,还是精装本。两万册我分两次印,我先印五千册送在台湾本岛,到处赠送,希望每一个看这个书的人,看到有错字,发现有不妥当,赶紧写信给我,我们希望后面这一万五千本统统把错字改过来,希望初版第二次印的就不会有一个错字,然后这个经本传到世界各个地区,大家就可以用这个本子照相翻印,广为流通。
今天我劝诸位「常随佛学」是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哪里?就在《无量寿经》当中。我们《无量寿经》不但要熟,要常常去念,要念得很熟。这个常念、念熟作用在哪里?诸位要知道,我们一个人无始劫以来,烦恼习气非常的严重,不念佛,不念经,妄念自然就起来了。天天起妄念,这是造六道轮回之业,换句话说,没法子脱离六道,因为天天在造六道轮回的业,你怎能离开六道?所以劝你念佛、念经,念佛、念经,妄念就没有了,念佛、念经是把妄念念掉,不造六道轮回的业了,意思在此地。经念熟了,我们在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会想到经上的教训,我这个念头该不该动,我这个话该不该说,我这桩事情该不该做,你会常常想到阿弥陀佛的教训,如说修行。这样认真的修学,日久天长,你自然就改变了,凡夫的心、凡夫的习气渐渐少了,阿弥陀佛这个习气渐渐深了,与佛就接近了。经要不熟,我们起心动念没有标准,为什么?忘掉了,佛到底怎么说,不晓得,这个不可以,所以经一定要念熟,熟才能够「常随佛学」。
如果经典觉得还有许多不理解之处,那么我介绍你一部注解,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你就去念这个注解。我现在是不打算替《无量寿经》做注解,因为有他老人家的注解在,我就不要再做注解了,我可以偷偷懒。但是《无量寿经》我讲过很多遍,遍遍不相同,看看以后你们哪一位肯发心把所有录音带都听听,做一个会集的注解,让你们去做,我不做了,这个工作留给你们。你们做的方法,第一个先听注解,把它写出来,每一种注解都把它写出来,写出来之后,然后再会集,重复的不要,不同的地方再编在一起,那就是一部非常详细的《无量寿经》注解。老居士写的是文言文,我这是白话文,是口语,这个对於初学佛法的人,尤其是有心修净土的,会有很大的帮助。经典的好处,我在《无量寿经》讲座里面都说得非常清楚。
佛的发心要学,佛的修持要学,佛的证果要学,佛的弘法利生要学,样样都要向他学习,乃至於八相成道我们也要学习。八相成道说老实话就是演戏,表演给一切众生看,不但有言教还有身教,身教是表演给大家看。学阿弥陀佛,给诸位说,就是学十方三世一切佛,因为佛佛道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知道这个道理,我们心就很安,心安理得,没有怀疑,没有犹豫,以真诚恭敬心来学习,也像前面的大愿一样:
【於念念中。我皆随学。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就是普贤菩萨大愿的特色。再看第九愿:
【恒顺众生。】
前面是回向菩提,『恒顺众生』就是回向众生,最后一愿是回向法界,这是佛在大经里面常常教我们要将修学的功德回向三处:菩提、众生、法界,为什么要回向?这一点诸位要晓得。凡夫之所以不能成佛、成菩萨就是我执太重,起心动念都想到自己,因此我们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的修行,连个初果都证不得,我执没有办法突破。佛教给我们修回向的法门就是把我执打破,使我们起心动念不想自己,起心动念不为自己,为菩提、为众生、为法界,这个心量就拓开了。唯有心量拓开,我们妄心破了,真心现前,这才能超越三界,这才能成佛、成菩萨,所以回向法门就非常重要。
我们平常念经、念佛、讲经完了也念一个回向偈,希望这个回向是从内心里面真正发出来的,不是在那里唱歌,有口无心,有口无心没有用。「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你们想想这一句在三种回向里面属於哪一种?回向法界,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四重恩是哪四重?所以你才晓得念念佛法都不忘孝敬。第一个是父母之恩。我们这个佛学不好,这不孝。我们今天在讲台上,我要认真跟大家宣讲,我要不认真讲,讲错了,我不孝,对老师不敬;你们听的人也要认真听,好好听,仔细听,要不好好的听,你也不孝,你也不敬。头一个是父母恩。第二个是老师恩。佛是我们的老师,要报老师的恩。第三个是国家之恩。新加坡虽然是一个很小的国家,值得全世界人的尊敬,为什么尊敬它?治理得太好了,人人能守法,人人都能行善,这非常之难得,有些大国都不如。大家在这个地方安居乐业,这是政府的恩德,在从前讲是皇上的恩德,今天是民主,是政府文武百官对我们都有恩德,我们报他的恩德。第四个是众生的恩德,就是人民的恩德。我们穿衣吃饭,生活一切所需,是社会大众,没有社会大众,我们在这个世间不能生存,所以是要依赖社会大众,社会大众彼此互相有恩德。「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济是救济他,我们讲超度,超度就是救济。哪三途?地狱、饿鬼、畜生,我们认真的修学就有能力帮助他们离苦得乐。这是回向众生。后面「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悉发菩提心」是回向菩提。你看这个回向偈子八句,三种回向统统具足,做得真好。所以我们念这个回向偈要从内心里面真正发愿,心口相应,这个功德无量无边。末后结归在西方极乐世界,「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所以这个八句非常的圆满。
「恒顺众生」,这一句在其他的国家地区感受还不太容易,在新加坡讲「恒顺众生」这个感受非常的强烈,为什么?新加坡这个地方有许多不同的民族,会集在这么一个小小的城市里面,这个不容易,使我们对於「恒顺众生」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普贤菩萨告诉我们:
【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
『生类』的差别。当然这里的『众生』是讲九法界的有情众生,差别就大了。「生类」,通常讲四种:胎生的、卵生的、湿生的、化生的,生类不同。『色身』不相同,我们这个身体颜色不一样。我们把范围缩小,缩到人类,其他的我们暂时不说。我们人的皮肤有白种人、有黄种人、有黑种人,肤色不一样。『形状』不一样,哪一个种族的人,哪一个国家的人,我们一看就知道,中国人是中国人的样子,日本人是日本人的样子,印度人一看就是印度人的样子,一看就知道,「形状」不相同,『相貌』不相同。『寿量』不相同,有的长寿,有的短命。种族不相同。『名号』不相同。心里面想的不一样,见解不相同,思想不相同。生活习惯不相同,爱好也不相同,不相同太多了,乃至於生活起居习惯都不相同,『饮食』也不相同,今天我们在世界各个地区去旅游观光,看得非常鲜明;佛在经上讲的。不像从前很少出门,有的时候一生不相往来,住在农村里面,虽然能相望,一生都没有到另一个村庄过,那是孤陋寡闻,听到这部经说到这些,「奇怪,怎么会不相同?」现在我们到世界各地方旅游观光一趟,才晓得佛经上讲的种种不相同,我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我皆於彼随顺而转。】
菩萨教给我们,我们对於这种种不相同的众生统统要『随顺』。怎么「随顺」?随顺要能忍,你不能忍受就不能随顺,换句话说,六波罗蜜里面的忍辱波罗蜜重要。我们在「常随佛学」里面,学佛著重在布施,佛是什么都放得下,六度里面学一个「施」。「恒顺众生」,在六度里面要学一个「忍」,我样样能忍,我能忍就能顺,你能顺众生,众生就欢喜,特别是学佛的人,这一点大家特别要留意,学佛的人不能忍耐会被人见笑,「你学的是什么?」不学佛的人不能忍受还情有可原,学佛的人怎么可以不能忍受?我们举最浅显的例子来说,入境随俗,没有任何的要求。最平常的,生活习惯,你吃什么,我跟著你吃什么,不要我喜欢吃什么,你要替我做什么,你这不叫找人家的麻烦吗?人家如果尊敬你,给你做,他欢喜;讨厌你,「这个人真麻烦,下一次再不要去找他」,所以要知道顺众生。我们睡眠,我喜欢睡硬铺,到这个地方来了,人家给你一个弹簧软铺,你要不要睡?照样,随喜,也要受,要忍受,不能叫人家特别给你换个床铺。实在讲软铺容易找到,硬铺还有些地方找不到。生活习惯、礼节、应酬统统要随顺。
所以我常跟同修们说,佛法讲求的是本地化、现代化,因为我们是本地人、是现代人,那要不是本地化、现代化,我学它干什么?学了没用处。本土化、现代化,学了马上就有用,这才值得学习,应当要学习。学了没用,这就不必学了。
所以对人要以孝敬之心来随顺,随顺一切人就像随顺父母一样。父母有时跟我们意见不合,我们会忍一忍,顺他,让他欢喜,其他的人就不行了,自己受不了,就有争执、有意见了。怎么样去学习?看一切众生就像看父母一样,随顺他,敬一切众生就像敬老师一样,在这里面修忍辱、修禅定、修般若。换句话说,修行一定在广大种种不同的群众当中修,修自己的清净心。极不清净环境里面,我心清净,你功夫成就了,而不是到人都不到的深山荒野之处去住一个山洞修行,这儿清净,那儿清净是没错,心里头还胡思乱想,这怎么清净?不清净。清净心要在红尘里面修,修清净心,那个叫真清净。平等心要在极不平等的境界里修。什么不平等?怨亲不平等,那是我最亲爱的人,这是我的怨家对头,死对头,这两个平等了,那没有一样不平等,所有都平等了,所以冤家是善知识、好老师,你在他那里得什么?得平等。这种修行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历事炼心,我们要经历种种不同的事物,要经历种种不同的人事,在这个里面真正修到了清净平等。清净平等一得到,你们想想看,菩萨六波罗蜜就圆满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度、般若统统都圆满了,所以六度要跟清净平等觉来说,六度是因,清净平等觉是果报。
要把一切众生看作诸佛、看作菩萨。所以佛眼睛里面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佛成佛的时候,他说他所看到的,「大地众生同成佛道」,也就是《华严经》里面「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是什么时看到?自己成佛时候看到,没有一样不是佛。换句话说,凡夫眼睛里面看到佛菩萨也是凡夫。我们要问,这法界里有没有佛?有没有凡夫?没有,真的给你讲,无佛,无凡夫。法界是平等的,为什么会有差别?是因为你的心想不平等,所以平等的法界变成差别的法界。平等法界是真的,差别法界是假的,是我们妄心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佛今天叫我们学佛,如何把差别甩掉,平等真境界现前,普贤十愿能帮助我们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虽然在平等法界里面见到差别,这是诸佛菩萨度化众生,大慈大悲度化众生,度他圆满;在差别法界里面见到平等,这是自己修行证果,是自度圆满,所以对於一切苦难的众生我们要尽心尽力帮助他。
苦难从哪里来的?你要不把病根找到,你没有办法彻底帮助他。苦难不知道从哪里来的,说老实话,你修一点善也是鸡毛蒜皮的小善,不是真正大善。所有一切苦难众生,苦难的来源都是迷惑颠倒,换句话说,对人、对事、对物,想错、看错、做错,六道众生,就是这个错误浅深广狭程度不同而变出六道。人、天想法、看法错误的程度浅一点,畜生、饿鬼想法错误深一点,地狱众生那是最深,那是完全错了,这么来的。要叫众生都能恢复到正知正见,就是说明他对於宇宙人生一切事理的想法、看法不错了,都对了,要靠什么?要靠佛菩萨的教育。从这个地方我们才恍然大悟,我们要想帮助那些苦难众生,什么方法是究竟的、是彻底的、是圆满的?帮助他破迷开悟,换句话说,要把佛陀的教育介绍推荐给他,帮助他来修学,他的问题自然解决了。从这里我们多少能体会到世间什么是最真实的,佛教教学是最真实的,什么是最可贵的?佛教教学是最可贵的,没有比这个更真实、更可贵。
我们真正体会到,真正明白,真正觉悟,我们尽心尽力来贡献这个教育的事业,这才真正能做到回向偈里面讲的「上报四恩,下济三苦」。要不能尽心尽力去促成这个教育的建立、推广、普及,我们那个回向偈也就白念了。所以我常常讲念这个回向偈是唱歌,有口无心,唱一遍给泥塑木雕的佛菩萨听一次,天天在那里唱,它天天在听,都不起作用。
这是帮助众生最有效、最究竟的方法,众生肯不肯接受?我把佛法劝你,你愿不愿意接受?多少人一听就摇头,掉头就去了,在这种情况之下怎么办?佛教菩萨要行方便法,这就讲摄受众生。我们讲供养里面有摄受众生的供养,摄受是什么?诱导他,佛在经上教菩萨「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他有欲望,满足他的欲望,用这个欲望去引导他,把他引来之后再把佛法送给他,这是个很好的方法。所以菩萨要修财布施,为什么?你不修财布施,跟他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我常常送你礼物,常常来帮助你,「这个人不错,他对我很好」,然后你再劝他,哪里讲经,我们去听,不好意思不能不去听,虽然不想听不好意思不听,这是摄受。听久了,他自然就明了了,他就真的入门了。小恩小惠要常常布施,在家同修要知道常常布施小恩小惠,跟大家结缘。你如果要发心将来讲经说法,法缘一定要结,你要不肯结法缘,到你将来讲经说法,讲得真好,天花乱坠,没人听,为什么没人听?没有缘。讲经大家来听,这都与我有缘的,没有缘他不来,佛不度无缘之人,所以要广结法缘,这个与大家有缘。
我是发愿讲经,所以我到别人的道场,我就是要结缘,不结缘,这地方与我没有缘。缘怎么结?你们没有看见,你们看到的是形式,我带了很多礼物来,看到这些,其实我用心你看不到。我一到人家的道场,首先一定到大殿上去礼佛,去拜三拜佛,我这个三拜是结缘。我第一拜,与道场结缘,希望将来我有缘到这个道场来讲经;第二拜是与这里的住持、常住有缘,他才能欢喜心,他才会请我;第三拜,我与这个道场所有的信徒结缘,我讲经他们会来听。你们拜三拜,我不知道是怎么拜法,我这个拜三拜跟你们不一样的,所以缘是这么结下来。当然,除尽心结缘之外,在物质上我也要结缘,我所有的供养,你们对我的供养,统统印经书、印佛像,做录音带、做录影带,到处跟大家结缘,缘结得很广,全世界都结到了,所以好多地方天天打电话、写信来,「法师,你到我这儿来讲一座经,到我这儿来住几天」,我分身无术,无可奈何,所以多少地方望了好多年,我才能去一趟,这很对不起、很抱歉的地方。缘结得很广。
所以我那个钱没有去盖道场,没有去做别的事情,统统印经,普遍跟大家结缘,这桩事情从前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李老师也教给我,印光大师做了一个榜样。印光大师一生所有一切信徒的供养,他统统印经结缘,苏州弘化社就是十方供养的钱来办的,苏州弘化社印的书,就是人家供养老法师,老法师自己没有用这个钱,全部印经布施,这是我们要做的。你们在家居士要学,怎么学法?你们做工、做生意很赚钱,你们能不能想到「我要多做一个好事,要做大好事」?大好事是什么?弘法利生。我能不能将我们一年的收入抽个几分之几,不是叫你全部供养,全部你做不到。回教徒很好,伊斯兰教是十分之一,如果我们要不输他的话,我们也拿我们一年收入的十分之一来做这个事情。怎么做法?今天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印书,印劝善规过这些书。你可以用你的公司行号去印,印了到处去结缘,也替你做宣传,因为你有公司行号的招牌在上面,也替你做宣传广告,你的生意更兴隆、更发达,可惜你不会做。做录音带、录影带,上面也打上你的广告,普遍结缘。你说你结的缘不广,送到我这儿来,我现在全世界赠送的单位有五百多个,全世界每一个国家地区我都给你送到,你委托我给你办也可以,佛陀教育基金会可以负责给你们代办,你自己办也很好。这一桩好事是一定要做,这是弘法利生。
我们自己的商店、公司里,显著的地方贴佛像。经文里面好的句子,找书法家,字写得好的,我们请他给我们写,花钱没有关系,一张几万块钱也没有关系,写了之后我可以印,我印很多张,到处送给别人,使佛像人人天天都有机会看到,佛的经文好的句子天天都能够读到。你的公司就是道场,你的商店就是道场,你的家庭就是道场,不要盖这么大的庙,处处都是道场,佛法才能普遍到每一个人家庭里面去,佛法才能真正深入到每一个众生生活环境里面去,这个佛法是真正弘扬开了,真正得利益。假如力量更大的,我们可以把录音带、录影带放在广播电台、电视台里面广播,使许多人家的收音机、电视机一打开就能听到讲经说法,那个功德就更大了。但是诸位要记住,尽我们的心,尽我们的能力,功德是圆满的,所以每个人都可以修圆满功德,不一定是有钱的人功德才能做得大,没有钱的人就不能修大功德,那就错了。佛门里面修功德是讲心,讲你尽心尽力,这个功德大;心力没有尽到,这个功德就小。所以圆满的大功德是每个人都可以修的,每个人都可以圆满成就的。这叫大慈悲心,这叫真正恒顺众生。
真正帮助众生解决一切苦难必须要依靠佛教的教学,离开教育苦难就多了。所以你看看世界上这些国家地区,为什么有些未开化的地区,他们很苦;已经开化的地区,他们生活很富裕?什么叫开化、不开化?实在讲就是教育普不普及,教学发不发达。中国儒家两千年前就说过,「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就是你建立一个国家,你治理老百姓,你要叫老百姓生活过得好,社会有秩序,什么是第一要紧?教学第一要紧。首先把教育做好,你的国家自然上轨道,老百姓一定幸福,国家一定强盛。我们知道佛教教育是世间最完美的教育,是世间教育的精髓,是世间教育所不及的,我们能够全心全力以种种善巧方便发扬推广这个教育,这个人就是菩萨。他经商是商人菩萨,他做工是工人菩萨,他做官是公务员菩萨,他做军人是将军菩萨,五十三参各行各业、男女老少统统都是菩萨,那个菩萨就是这样成就的。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