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一六0集) 1992/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160
请掀开经本四百四十二面,第二行末后一句看起:
【以无我法起羼提波罗蜜。】
从这一句看起。这一段开示是宗密大师引用《维摩经》里面,维摩长者对善德长者的一段法布施的开导,说明财布施不如法布施。这个意思我们在许多大乘经典里面都读到,特别是中国人最喜欢持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也是特别强调法布施,可是《维摩经》里面这一段的确相当的精彩。它讲法布施,完全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由此可知,法布施的真实利益决不在财布施之下,我们在这个地方能体会得到。因为财物只能解决我们物质生活的困难,物质生活是短暂的,再长也不过是一生。可是我们还有来生,来生还有来生,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因此要想得到永恒的幸福,那就不是财施能做得到的,一定要圆满的法布施,才能得到真实永恒的幸福。因为法布施里面包括有财布施,所以财用不会缺乏,财布施里头不包括法布施。前面讲过这是真实的智慧,因为有智慧,你才能放下,你才欢欢喜喜的修布施波罗蜜,你喜欢舍,好舍。实在讲舍财,财是愈舍愈多,愈多愈要舍,决定不能够把它留住,这一点就是高度的智慧。
所以诸佛如来为什么有那么大的福报,我们这里讲福慧双修。成佛叫「二足尊」,足就是圆满,福报圆满,智慧圆满,这两种圆满叫二足,足就是圆满,尊是世出世间为大众所尊敬的。这从哪里来的?当然从理上说,这是性德的圆满流露,从理上说的。若是从修德上来讲的,诸佛如来无量劫来财法两种布施都没有中断的在做。所以他到成佛果位,这两种福报圆满。如其说是性德开显,在我们这个立场身分来说,不如说他是累劫修得的果报,这个我们听起来很容易明了,也很容易接受,我们要向佛菩萨学习,要在这个地方下手。要肯舍,把我们的悭贪就可以断掉,悭贪是烦恼的根本,无始劫来我们就受贪瞋痴之害。由贪瞋痴变现出六道轮回,我们永远在六道里面打滚,不能够超越,就是我们这个三毒烦恼没断。
佛教给我们用布施度我们的悭贪,用持戒度我们的恶业。持戒里面有广义的讲法,有狭义的讲法,狭义就是佛为我们制定的戒律,五戒、十戒,这叫根本戒。不杀生就不与一切众生结冤仇,杀生是跟众生结冤仇,冤冤相报没完没了,非常可怕,所以佛为什么教给我们要持不杀生的戒。我们在这个世间常常遇到坏人,被人骗、被人侮辱、或者被人陷害了,乃至於被人杀害了,什么原因?过去生中跟他结的冤仇,这冤冤相报。如果过去生中没有冤业,他纵然是个魔王,在你面前,他也不会害你,没有因缘。世间人对於这些事实真相不明了,唯独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纵然说我们被人欺骗了,他为什么不骗别人,单单要骗我?我们遇到小偷强盗,他为什么专偷我,他不偷他?俗话常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他来偷我的,我过去世偷他的,这么个原因。我过去世不偷人家的东西,我的东西摆在那个地方看得清清楚楚的,那些贼、小偷看到,他都不动心,都不起念头。
我们华严宗第一代祖师杜顺和尚,诸位看他的传记里头有写,老和尚在山上搭起一个小茅蓬,大概很小,小茅蓬,在那个地方进修。有一个信徒做了一双鞋子,从前的鞋子是布鞋,做了一双新鞋子去供养老和尚。老和尚在入定,入定当然就不好惊动他,就把这双鞋子挂在他的门口,挂在他门上。那一带小偷强盗很多,老和尚也没有在意,大概是隔了几个月,这个人又从这个路上经过,就去看老和尚,那个鞋子还挂在那个地方,老和尚没有收去。他去敲门给老和尚顶礼,向老和尚请教,顺便就问了:我上一次来供养老和尚一双鞋子挂在门口,我这次来怎么还看到还挂在那里?这一带小偷好多,怎么都没被人偷去?老和尚就说了:我生生世世持戒,不偷别人东西,所以我的东西没有人偷的。我们想想这个很有道理,所以凡事都有因果,明白这些事实真相,纵然吃亏上当了,一笑也很开心。这笔帐了了,不但没有烦恼,有快乐,所以真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懂得这个原理,懂得这个事实,我们就晓得应当修福,修福是真实的,佛跟我们讲真实利益,这是一点都不假。
广义的持戒就是守法,所谓是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家里面的法,家法的根本就是伦理。一家人,家是一个小的团体,是一个小的组织,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职位,有每个人的职责。古圣先贤教导我们父慈子孝,在父亲的地位上,对一家人要慈爱,做儿女的一定要孝顺;兄友弟恭,兄弟当中,年长的要友爱弟妹,做弟妹的要尊敬兄长,五伦十义,这是基本法。这个要失掉了,家就不像个家。在社会上,像现代的社会,大而言之有国家的宪法,各种的法律、典章、制度,乃至於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统统要遵守。道场有道场的规矩,公司行号也有个章程,也有个办事的方法,这一些都是法,都应当要遵守。守法就不会犯过失,就不会造恶业了,所以持戒是破作恶的。这些我们能守法,对众生就是法布施,我们持戒守法,大家对我们才放心:这个人持戒。譬如我们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钱财他看到,他持戒,他不会起恶意,他不会抢我的,他不会害我的,这是无畏布施。言语不谨慎得罪人了,他持戒的,他修忍辱波罗蜜的,他不会责怪我,所以这都是属於无畏布施。
今天是底下这一句:『以无我法起羼提波罗蜜』。羼提是忍辱,我们一般人这一条很难做到,特别是受侮辱,我们中国古人常讲:士可杀,不可辱。杀头没有关系,侮辱受不了。所以翻经的这些大德们,把这个忍底下就加个辱,这特别对中国人讲的,中国人把辱看得很重,辱都能忍了,还有什么不能忍?样样都能忍,取这个意思。这个字的范围非常广大,广义的讲就是耐心,要忍耐,无论做什么事情,没有耐心不能成就。小事要小的耐心,大事要大的耐心,成佛是大事,不是小事。如何修忍辱?我们反过来看,为什么不能忍?不能忍的原因是你执著有个我,有个我见,得罪我了,得罪我了有个我;执著有个法,这个羞辱之法我受不了,有个法、有个我。如果我没有、法也没有,还有什么过不去的。
《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没有一样是真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分别执著这个身,身体是色法,四大五蕴聚合才有这么个东西。《金刚经》上讲「微尘聚」,聚集显示这个东西,那个微尘散了就没有了。聚散,聚则有这个东西,散了就没有了。那你应该聪明一点,聚的时候也没有,聚的这个相叫假相,幻有,它不是真有,所以当体即空。这个心里面的念头也不是真的,《金刚经》上说得很好,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那个观念也是假的。心法、色法俱不可得。佛为我们说出这个实相,事实真相,《心经》一开端,「观自在菩萨」,人家有智慧,「行深般若波罗蜜」,怎么个行法?行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应用,他应用的是高度的智慧。高度的智慧看到什么?「照见五蕴皆空」,那就是我、法俱不可得,我法都是假的,所以他在一切法里头没有执著、没有分别,不起心、不动念,忍辱波罗蜜圆满了,这是高度的智慧。
今天有些同修来打听,问我什么时候讲《金刚经》,你们对《金刚经》这么欢喜?其实《金刚经》要跟《无量寿经》跟《普贤菩萨行愿品》来相比,差很多,这诸位要晓得。《金刚经》所讲的道理、方法、境界,如果真正修得好,能够如理如法的修行,可以达到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什么地位?圆教初住菩萨。可是念阿弥陀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一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一加持就变成等觉菩萨。圆教初住到等觉四十个位次,那怎么能比,不能比。这是我们要知道,一般人不晓得。何况以《金刚经》方法修行,要想到明心见性,不可能。因为你见思烦恼都断不掉,他要断见思烦恼,要断尘沙烦恼,破一品无明,你才能到达,所以根本就是不可能,说说好听而已。
真正讲有用处的,那我们这部经有用,这部经可以帮助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到了极乐世界,品位就跟等觉菩萨一样,这不是自己的能力,是阿弥陀佛愿力加持的。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阿惟越致菩萨。这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跟我们讲的圆证三不退,《金刚经》那个境界,就是圆教初住,是刚刚证得三不退,没有圆。就好像月亮一样,初二、初三的月牙,西方极乐世界是满月,十五的月亮,那怎么能比?但是都是真月,一点都不假。那个月牙也是真的,不是假的,可贵就可贵在这个地方。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圆教初住菩萨就有能力随类化身,像《楞严经》上「耳根圆通章」,就是「观世音菩萨圆通章」里面所讲的,应以佛身而得度的,他就能示现八相成道,就能示现佛的身分教化众生,圆教初住菩萨就有这个能力。但是他不是究竟圆满佛,距离究竟圆满很远很远,相当的遥远,所以它就不如极乐世界带业往生。换句话说,念佛的人没往生之前跟他比,那比不上他,一往生就超过他,他比往生的人就比不上了。所以净土法门不可思议在此地,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但是《金刚经》你要是懂得,有一个好处,对念佛人来讲有很大的帮助,帮助你放下,帮助你一心专念,有这个好处,也就是帮助你发菩提心,我们这个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个菩提心怎么发都发不出来,《金刚经》明白之后,就晓得怎样发菩提心。
【以离身心相起毗梨耶波罗蜜。】
『毗梨耶』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精进,进是进步,精是精纯、专精。换句话说,不是杂进,不是乱进。现在我们这个社会,在中国、在外国,我们看到许许多多学佛的同修,他也很努力,他也很用功,但是他没有得到真实的利益,原因在哪里?他学的太杂了,学的太多了,他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所以虽然是多年的修学,得不到结果。这个就是不懂精进,精进就是专进,《无量寿经》上教给我们一向专念,那就是精进。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净念相继,净念是精进,要懂这个道理。这个精进要能够称得上波罗蜜,波罗蜜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高级的精进,这不是普通精进,到了家的精进,也就是有圆满成就的精进。
『离身心相』,离是不著的意思,《金刚经》对这个就讲得详细了,身是色相,对於一切色相不执著。心包括念头,心就是念头,对於妄想念头不但不能够执著,根本不能有。离这个字好,离比不执著还要高,意思还要深一层,离就是断的意思,一定要断妄想,断妄想就是离心缘相。像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修学的纲领,他说: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三个虽然都是用离,前面两个离的意思是不执著。因为佛教给我们有言说,佛天天给我们讲经说法有言说,佛法里面许许多多的名词术语,那就是名字相,这个离就是不著的意思;心缘相那个离是断,那个不是不执著,是断。这就是说我们接受佛法,听佛讲经说法,决定不能够起心动念,不能够胡思乱想,这样听法就能开悟。听得懂很好,不懂不去理会,不要去想,如果你去想,愈想愈错,为什么?佛的言语音声是从真如本性、无分别心里面流出来的,自自然然流出来的,你要是用思惟想像来解释它,哪有不错的道理,全都错了。怎样才不错?完全接受过来,也是用清净心,也是用无分别心来听,你就懂了,自然就明白了,那个叫悟,所以从佛法里面大彻大悟,是这么个意思。这是佛法里面讲难,实在讲,就难在这个地方,因为它不能够用思惟、用想像,不可以用研究你能够得到的,一定要离身心相,这才叫真精进。
【以菩提相起禅波罗蜜。】
这是六度里面第五禅定波罗蜜,禅从哪里?从觉,菩提是觉,不是迷。所以修定,唯有佛法里面这个定才叫禅定。外道就不能叫禅定,外道有定没有禅,没有禅就不能开悟,这个定里头没有慧,只有定,没有慧。所以这个禅定,在我们佛法里面的定义是定慧等持,定跟慧是平等的。定多过慧不行,慧多过定也不是禅定,一定是定慧均等的,这叫禅定,这个容易开慧。很多人修定,定功很深,修得很好,不开智慧,那就是他有定没有慧,或者是定多慧少,这都不行。
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给我们解释禅定,他的讲法跟佛在经里面讲法有一点差别,佛在经上解释禅定,定慧等持,多半是解释小乘的。六祖大师讲的禅定是属於大乘的,上上乘禅,禅的意思用现代的话说,不为外境诱惑,这个叫禅,定是自己心里面不起心、不动念,这是定;内不动心是定,外不受诱惑是禅,这个解释非常之好,符合此地讲的,因为内不动心,外不缘境,那就是菩提,这就是觉相。《金刚经》上讲的著相,一个人真正能够做到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就是菩提相。
所以从前人修行,要找一个很好的修学环境。诸位到中国大陆去观光,你会发现到寺院庵堂都建立在深山之中,在那个时候交通不方便,人迹罕至,很少人去,从山下爬到山庙要走二、三天,谁去?这没人去,非常安静,听不到声音的,距离村庄都很远的,听不到声音的。这个环境清静,可以在那个地方修身养性。现在的修行环境麻烦可大了,从前这些寺庙丛林,现在的马路都开上去了,实在山太陡了,马路不方便了,架起电缆车上去了,观光旅游客一天到晚川流不息,你还修什么行?没法子修行。我到大陆上去转了一圈,里面一些老法师告诉我,平均每一天来观光旅游的人五千多人,平均的。假日星期天(放假假日)差不多到两万人观光客,所以家里面住众都忙著招待,忙得不亦乐乎,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从前是人迹不到,现在变成观光旅游点,所以现在修行困难,找不到地方了。实在讲,现在人心能定得下来了人也不多,没有人来找你的时候,家里摆个电视机,一打开,全世界事情都知道了,你那个心怎么能定得下来?这就是现在人在修行环境上来说不如古人,比古人的环境差的太远太远,这是心定下来相当不容易。在这个花花世界,这个心要能定得下来,古时候那些修行人看到你都合掌恭敬礼拜,不如你,那是真的。从前修行那么好,那么成就的,叫他在现在的社会,他一样同流合污。所以今天修行要成就,决定超过他们倍数太多了,不只一倍、两倍,超过太多倍。这种环境你能够受得了,你能够不著相,你能够不起心动念,你的定功就远远超过古人。换句话说,确确实实《华严经》的境界,《华严经》里面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修行就是在花花世界修行,他们能够真正做到外不著相,内不动心。为什么?高度的智慧,对於一切事实真相完全明了,所以他能够做得到。
【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罗蜜。】
六度前面五条是从事上说的,有事相;这一条是从理上说的。般若表现在哪里?表现在前面五度,前五度实在讲就是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日常生活当中充满了智慧,那就是『般若波罗蜜』。因般若波罗蜜,所以成就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禅定波罗蜜,前面五种成就的,所以般若是总纲领。大乘菩萨修六度,六度里头般若是总纲领。以一切智,一切智就是无所不知,《大般若经》上告诉我们,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根本智,无所不知是后得智,也就是说起用,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不起作用的时候是无知,不起作用的时候是禅定,起作用的时候叫般若。定是慧之体,会也是定之体,定跟慧互为体用,都是体,也都是用,般若是体,禅定就是用;禅定是体,般若就是用,可以互为体用,它是一,不是二。
【乃至下文结云。善男子。是为法施之会。】
这叫法布施,法施会。
【若菩萨住是法施会者。为大施主。亦为一切世间福田。】
到这个地方,这是维摩居士的开示。可是这两句的意思无限的深广,我们前面跟大家解释这六个名相,只是从名字上的说明。这六条纲领如何应用在我们生活当中,那才能成法施,这要知道。这才能称之为菩萨道,菩萨就是住法施之会,菩萨的生活就是六波罗蜜,无论你是在家庭,或是在社会,无论你是什么样的身分,你从事哪一种行业,如果是菩萨,他的生活必然是六度齐修,六度就是他日常的生活。
譬如我们以家庭做一个例子,一个家庭主妇如何修法布施之会?法施会在哪里?家庭就是法施会。你主持这个家庭,家庭里面的老少你能够照顾得很周到,这就是布施,布施波罗蜜。尽心尽力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布施波罗蜜到哪里修?就在这里修。不是说布施一定要到寺庙佛教里去捐几个钱那叫布施,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不是那个修法。用我的体力做家事,这是身体的布施,这个布施有外财布施、内财布施,内财是我们的体力,我们的智慧。我们天天想,今天家里需要什么,小孩应该怎么照顾,甚至买菜都在想想今天吃些什么,那都是布施。用我的智慧头脑在布施,我去做的时候,我的体力、劳力在布施,布施这一家人。你明白这个道理,你上班了,你在公司里面,你把你主管交代你的工作,你去尽心去筹划,去把它做得尽善尽美,这是你布施,你对於你职责上的布施。你们公司是为整个社会服务,这个团体是对社会的布施。你个人,这是你对公司的布施,直接是对公司的布施,间接就是对社会大众的布施,哪一个不是在修布施波罗蜜。他不懂。你在做事情的时候有层次,譬如煮饭一定先洗米,它有个程序,程序是持戒波罗蜜,持戒是守法,一定按著程序做,有条不紊,这是属於持戒。你做事情,无论大小事情,有耐心,耐心就是忍辱波罗蜜。每一天求改进,改进就是精进波罗蜜。做事情有主宰、有方向、有生活的目标,这是禅定波罗蜜。对人、对事、对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不迷惑,般若波罗蜜。所以六度在哪里修?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六度。你明白这个道理,你每一天无论做什么工作,一定会做得法喜充满,不会感觉到疲厌,不会感觉到辛苦,为什么?因为你在修菩萨道,你真的在修行。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佛法才真正有用。把我们整个生活的活力真的动起来,发动起来了,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有价值、有情趣,这叫菩萨行,这是佛法给予我们真实的利益。
这一段讲纲领原则,任何身分、任何行业都用得上。念念利益众生,你的家庭是利益你的家人,利益社会、利益一切众生,奉献自己,利益别人。处处都能替别人著想,逐渐逐渐把我忘掉了,你看我执、法执不断,自然就没有了,自然就化解掉了。大乘断惑的方法比小乘高明,它是用这个方法就大而化之,起心动念为一切众生著想,为社会著想,为国家著想,为一切众生著想,大而化之,那个福报就大。所以说『菩萨住是法施会者,为大施主』,这里面包括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你得到的利益,第一个是圆满的智慧,圆满的福德,健康长寿。那要是懂得极乐世界,向往极乐世界,那你得的是无量寿,真的是无量寿。不只是我们眼前所讲的健康长寿,无量寿。这不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真实利益。三种真实都在我们生活当中显示,《无量寿经》讲的「开化显示真实之际」,那个真实之际就是事实真相,完全显露在我们生活当中。迷惑颠倒的人看不到,觉悟的人看到就在眼前。他为什么能见得到?因为他住真实慧,真实慧就是此地的般若波罗蜜。他有真实的智慧,所以他能够「惠予众生真实的利益」,他能给别人真实的利益,他自己当然得到,不可能说自己没有得到真实利益,还能把真实利益给别人,没有这个事情,自己一定得真实的利益。这个真实利益就是三种圆满,智慧圆满、福德圆满、寿命圆满。健康长寿圆满,就在眼前,现在就得到,这是法施之会。所以法施之会不要去搞一个组织,挂个招牌法施会,那个没有用处的。诸位要晓得,自己一定要在法施会中,家庭就是法施会,公司行号就是法施会,社会国家统统是一个大的法施会。我们这部经读了才管用,才不至於是白读,所以一定要晓得它的意思,知道它的旨趣,把它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就是一切世间福田,这是真正的福田。善德长者听了维摩居士这一段开示之后,他说:
【我时心得清净。叹未曾有。】
才恍然大悟,他原来做的事情,觉得自己不错了,他原来是修无遮大会,就是供斋。就像我们新加坡居士林的供斋一样,没有分别,每天从早到晚三餐都供养,什么人来吃都欢喜,不分你是学佛不学佛,男女老少、在家出家,一概不论这个。他是修这个,这个在佛门叫无遮大会,这是属於财布施。维摩居士大概也到他那里去吃饭了,所以告诉他你这个布施功德很小,不如法,就教给他要法布施,诸位想想法布施有没有离开财布施?没有。他念头一转,他那个无遮大会就变成法布施了,有形的福报一转就变成无形的福报,这个布施的福报随著他的心量扩大了,大到无量无边,心清净,得清净心,所以『叹未曾有』。
【稽首礼维摩诘足。】
这是感谢维摩长者给他的开示,这向他顶礼膜拜,感谢他。
【即解璎珞价值百千之上。】
可见得善德这一位长者一定也是相当富有的,否则的话,他供斋供不起。他身上带著璎珞都是价值很高的,他为了感谢维摩居士,向他顶礼,把身上璎珞拿下来供养维摩居士。
【不肯取。】
维摩居士不收他的礼物。
【我言唯愿受之。随意所与。】
他就请求,他说:我希望你接受我的供养,你接受我的供养一定也布施,一定也这么处置。可见得善德听维摩的开示,真的他明白了,心开意解,他不执著了。
【维摩诘即受璎珞。】
维摩居士就接受他的供养,接受过来之后。
【分作二分。】
就把它分成二分。
【持一分施此会中最下乞人。】
到他这里来吃饭有很多是乞丐,贫穷下贱,贱是没有地位,穷是没有财富。在社会上没有财富、没有地位,乞丐。维摩居士把他这个璎珞一半布施给这些贫穷的人,这些乞丐。
【持一分奉彼难胜如来。】
另外一半供佛,这显示出生佛平等,最下的乞丐跟最高的佛陀,在维摩居士心中是平等的,一样清净心、平等心。他这个做法都是教导我们,我们这个世间人有分别心,心不平等。不平等,那个心就不清净,污染,有好恶,这个我喜欢,那个我不喜欢,这喜欢不喜欢是污染,心不清净。维摩居士的心清净的,善德长者的心也是清净的,你看他们这个做法生佛不二,万法平等。来做这个事情。
今天这个社会,大乱之世。动乱的根源在哪里?根源在教育舍弃掉了,伦理舍弃掉了,道德舍弃掉了,是非善恶的标准舍弃掉了,人怎能不受苦?古代大圣大贤建立教学,很不容易。历代的贤者苦心的防守,代代相传。到我们这个时代,由於跟外国文化的接触,也因为中国近百年来衰弱,所以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认为外国都比我们好,产生媚外的心理,把自己几千年的好东西统统破坏掉了,统统舍弃掉,我们中国人遭难的原因。现在要想再能够挽回,过去的教学要把它恢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俗话常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真的,没有一百年苦心经营,不容易恢复。如果用佛法的教学,时间上可能要快些,为什么?佛法理讲得透彻,特别是讲因缘果报。求智慧、求福报、求安定,古今中外人都有这个心,而且非常强烈。以这个目标,佛法可以帮助你,在短时间达到你自己的愿望,这个大家就容易接受了。理说明白、说透彻了,确确实实有方法,来弥补这个时代之不足,佛法确实是有效。
但是今天弘法的人才太少了,所以我常常劝勉同学们要真正发心,来弘扬佛法,弘法利生是我们一个佛弟子的责任,无论在家出家。怎样弘扬?第一个是如教修行,我们自己真做,像今天讲的法施会,我们真干,这就是弘扬。我自己做不到,叫别人去做,别人能信、能接受吗?自己要做,自己做自己就得到利益,刚才讲,福报圆满、智慧圆满、寿命圆满。你得到了,人家看到你这个样子,他相信了,有言教、有身教。我们自己真的得这个好处,现在把我得到的这个好处告诉你,你愿不愿意做?你要想得到,就照这个方法做,我们用这个方法把佛法来推广。这是正法。现在这个社会非常复杂,一个好的东西推出去,没有几天变质,仿冒的太多了,假的太多了。这的确非常遗憾。
特别是在我们现在的台湾,民主自由开放,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谁都不能干涉谁。打著佛教的招牌,他也讲的是佛经,经是没错,他讲的是胡说八道,妖言惑众,迷惑众生。我这几天回来没有多久,我听到很多事情,听到很难过。迷惑众生,威胁利诱。这不是佛法,这与佛法的精神完全相违背。所以这个经典不能不讲清楚,不能不讲明白。更要紧的,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做,做出一个好榜样给人看,这个样子正法才能够发扬光大,众生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我们接著看底下一段:
【一切众会皆见光明国土难胜如来。】
难胜如来不在我们这个世界,如果说维摩居士要把那一份供养释迦牟尼佛,那大家能看得见,因为维摩跟释迦牟尼佛生在同一个时代。他没有供养释迦牟尼佛,他供养了难胜如来,他方世界的,维摩居士有这个能力,所以『难胜如来』接受他的供养,大众看到光明,光中显现出难胜佛的刹土,见到他的国土,见到佛像。
【又见璎珞在彼佛上。】
维摩居士供养的『璎珞』,果然大家都看到,璎珞在佛的身上,佛确实接受了。
【变成四柱宝台。四面严饰。不相障蔽。】
而佛以神力将璎珞化成四根宝柱,宝柱上种种庄严,『严』是庄严,『饰』是装饰。就像我们在《观无量寿经》,看到西方刹土阿弥陀佛的宝柱一样,阿弥陀佛的宝柱也有四根宝柱。『不相障蔽』,就是清清楚楚,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一点障碍。
【时维摩诘现神变已。】
维摩居士这样供养完毕之后,这个境界相,与会的大众都看到了,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见到,大家都看到。这显示出生佛平等并不是限於我们这个世间,释迦牟尼佛跟乞丐都在一起的,都在我们这个世间,这是平等的。他不用这个方法,他用他方如来,不在我们这个世间,说明一切诸佛、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这个示现告诉我们这个事实,诸佛跟众生是平等的。下面是维摩居士又给他开示:
【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无所分别。等於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曰具足法施。】
这一句话说得好,不但维摩长者在这一会当中为善德长者跟一切大众开导,而且表演给他看,法布施怎样的一个修法。维摩居士接受他的供养,自己没有享受,自己没有分一份我自己享受,另外分一份布施给大众,没有。你看随手来了,随手就施,干干净净,来多少就舍多少,没留,我们这里要看这个。再看他等心布施,平等心,没有分别,没有选择,平等的。表演给我们看,唯恐我们还看不出来,再加以说明。『若施主等心』,平等心,布施供养要用平等心,你用平等心,境界就平等,生佛就平等,所以你布施供养一个最下的『乞人』,就是乞丐,跟供养佛没有二样。
『犹如如来福田之相』,为什么?他心平等的。平等心得的是平等福,纵然布施一分钱,因为你心平等,这一分钱的福报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个福报之大,不可思议。如果你不平等,你心里头有分别、有执著,你供养一个法师,你供养他一百万:这是我的师父,他怎么好,别人都不行。你这个一百万供养那个福报一点点,为什么?因为你这个心里头划了好多界线,划了好多框框,把那个福报缩成一点点,就这么个道理。平等心里没有界限,没有分别,所以那个福报就大,就大到无量无边。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你就开心了,不是有钱人才能修福,不见得,没有钱人不能修福,没有钱的人修的福报往往比有钱人更大,这个福报是随心量转的,所以要用平等心,无分别心。
我们对事情,是看他所需要的,贫穷乞人他真的需要。那如来需不需要?如来不需要。不需要,在此地为什么要供养如来?他供养如来是法供养。诸位要懂得这个意思,真的他供养乞人的时候是财供养,供养佛的时候是法供养,让大家从这个境界里头体会觉悟到万法平等,万法一如。让他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是这么个意思。所以他这个是法供养。
『无所分别,等於大悲』,大慈悲跟一般讲慈悲意思不相同,慈悲他还是有分别还是有执著。世间慈悲有很多等级,我们凡夫有慈悲,佛法里面叫爱缘慈悲,喜欢你对你有慈悲,不喜欢讨厌你,对你就不慈悲。所以这个慈悲是从爱发出来的。菩萨比我们就高一层,他觉悟了,他那个慈悲不是从爱里面发出来的,他从众生,怜悯一切众生,众生缘慈悲,那比我们就高明多了。但是他还有分别心,他众生!他还有分别,所以他还不是高级的。高级的菩萨,叫法缘慈悲;到如来果地,那个法的念头也不执著了,也没有了,完全是清净心里面自自然然的流露,确实没有起心动念,那就叫大慈大悲。所以大慈大悲是称如来果地上的起用,通常我们对大菩萨等觉菩萨的起用也称为大慈大悲,实际上是如来果地上的作用,也就是圆满大觉所起的作用。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严格的讲他还称不上大,如来果地上才称大。到真的一点分别都没有了,这就是大慈大悲。
『不求果报』,无有果报可求。世间人起心动念,他有求果报的,他有求的,没有果报他还干什么?他不干了。他不知道有果报是局限的、是小的;到没有果报是圆满的、是大的,没有果报是尽虚空遍法界。有果报这里面有界限,这一部分你得到了,那一部分你得不到。所以不求果报,得的是究竟圆满的果报;不求果报,得的福报是究竟圆满的福报、究竟圆满的智慧。我们讲到健康长寿,是究竟圆满的无量寿。
『是则名为具足法施』,这个法施才叫圆满,所以这完全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这是圆满的。我们要想学,刚才讲的,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事、对人、对物,以真实智慧修六波罗蜜。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四百四十二面,第二行末后一句看起:
【以无我法起羼提波罗蜜。】
从这一句看起。这一段开示是宗密大师引用《维摩经》里面,维摩长者对善德长者的一段法布施的开导,说明财布施不如法布施。这个意思我们在许多大乘经典里面都读到,特别是中国人最喜欢持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也是特别强调法布施,可是《维摩经》里面这一段的确相当的精彩。它讲法布施,完全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由此可知,法布施的真实利益决不在财布施之下,我们在这个地方能体会得到。因为财物只能解决我们物质生活的困难,物质生活是短暂的,再长也不过是一生。可是我们还有来生,来生还有来生,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因此要想得到永恒的幸福,那就不是财施能做得到的,一定要圆满的法布施,才能得到真实永恒的幸福。因为法布施里面包括有财布施,所以财用不会缺乏,财布施里头不包括法布施。前面讲过这是真实的智慧,因为有智慧,你才能放下,你才欢欢喜喜的修布施波罗蜜,你喜欢舍,好舍。实在讲舍财,财是愈舍愈多,愈多愈要舍,决定不能够把它留住,这一点就是高度的智慧。
所以诸佛如来为什么有那么大的福报,我们这里讲福慧双修。成佛叫「二足尊」,足就是圆满,福报圆满,智慧圆满,这两种圆满叫二足,足就是圆满,尊是世出世间为大众所尊敬的。这从哪里来的?当然从理上说,这是性德的圆满流露,从理上说的。若是从修德上来讲的,诸佛如来无量劫来财法两种布施都没有中断的在做。所以他到成佛果位,这两种福报圆满。如其说是性德开显,在我们这个立场身分来说,不如说他是累劫修得的果报,这个我们听起来很容易明了,也很容易接受,我们要向佛菩萨学习,要在这个地方下手。要肯舍,把我们的悭贪就可以断掉,悭贪是烦恼的根本,无始劫来我们就受贪瞋痴之害。由贪瞋痴变现出六道轮回,我们永远在六道里面打滚,不能够超越,就是我们这个三毒烦恼没断。
佛教给我们用布施度我们的悭贪,用持戒度我们的恶业。持戒里面有广义的讲法,有狭义的讲法,狭义就是佛为我们制定的戒律,五戒、十戒,这叫根本戒。不杀生就不与一切众生结冤仇,杀生是跟众生结冤仇,冤冤相报没完没了,非常可怕,所以佛为什么教给我们要持不杀生的戒。我们在这个世间常常遇到坏人,被人骗、被人侮辱、或者被人陷害了,乃至於被人杀害了,什么原因?过去生中跟他结的冤仇,这冤冤相报。如果过去生中没有冤业,他纵然是个魔王,在你面前,他也不会害你,没有因缘。世间人对於这些事实真相不明了,唯独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纵然说我们被人欺骗了,他为什么不骗别人,单单要骗我?我们遇到小偷强盗,他为什么专偷我,他不偷他?俗话常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他来偷我的,我过去世偷他的,这么个原因。我过去世不偷人家的东西,我的东西摆在那个地方看得清清楚楚的,那些贼、小偷看到,他都不动心,都不起念头。
我们华严宗第一代祖师杜顺和尚,诸位看他的传记里头有写,老和尚在山上搭起一个小茅蓬,大概很小,小茅蓬,在那个地方进修。有一个信徒做了一双鞋子,从前的鞋子是布鞋,做了一双新鞋子去供养老和尚。老和尚在入定,入定当然就不好惊动他,就把这双鞋子挂在他的门口,挂在他门上。那一带小偷强盗很多,老和尚也没有在意,大概是隔了几个月,这个人又从这个路上经过,就去看老和尚,那个鞋子还挂在那个地方,老和尚没有收去。他去敲门给老和尚顶礼,向老和尚请教,顺便就问了:我上一次来供养老和尚一双鞋子挂在门口,我这次来怎么还看到还挂在那里?这一带小偷好多,怎么都没被人偷去?老和尚就说了:我生生世世持戒,不偷别人东西,所以我的东西没有人偷的。我们想想这个很有道理,所以凡事都有因果,明白这些事实真相,纵然吃亏上当了,一笑也很开心。这笔帐了了,不但没有烦恼,有快乐,所以真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懂得这个原理,懂得这个事实,我们就晓得应当修福,修福是真实的,佛跟我们讲真实利益,这是一点都不假。
广义的持戒就是守法,所谓是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家里面的法,家法的根本就是伦理。一家人,家是一个小的团体,是一个小的组织,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职位,有每个人的职责。古圣先贤教导我们父慈子孝,在父亲的地位上,对一家人要慈爱,做儿女的一定要孝顺;兄友弟恭,兄弟当中,年长的要友爱弟妹,做弟妹的要尊敬兄长,五伦十义,这是基本法。这个要失掉了,家就不像个家。在社会上,像现代的社会,大而言之有国家的宪法,各种的法律、典章、制度,乃至於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统统要遵守。道场有道场的规矩,公司行号也有个章程,也有个办事的方法,这一些都是法,都应当要遵守。守法就不会犯过失,就不会造恶业了,所以持戒是破作恶的。这些我们能守法,对众生就是法布施,我们持戒守法,大家对我们才放心:这个人持戒。譬如我们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钱财他看到,他持戒,他不会起恶意,他不会抢我的,他不会害我的,这是无畏布施。言语不谨慎得罪人了,他持戒的,他修忍辱波罗蜜的,他不会责怪我,所以这都是属於无畏布施。
今天是底下这一句:『以无我法起羼提波罗蜜』。羼提是忍辱,我们一般人这一条很难做到,特别是受侮辱,我们中国古人常讲:士可杀,不可辱。杀头没有关系,侮辱受不了。所以翻经的这些大德们,把这个忍底下就加个辱,这特别对中国人讲的,中国人把辱看得很重,辱都能忍了,还有什么不能忍?样样都能忍,取这个意思。这个字的范围非常广大,广义的讲就是耐心,要忍耐,无论做什么事情,没有耐心不能成就。小事要小的耐心,大事要大的耐心,成佛是大事,不是小事。如何修忍辱?我们反过来看,为什么不能忍?不能忍的原因是你执著有个我,有个我见,得罪我了,得罪我了有个我;执著有个法,这个羞辱之法我受不了,有个法、有个我。如果我没有、法也没有,还有什么过不去的。
《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没有一样是真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分别执著这个身,身体是色法,四大五蕴聚合才有这么个东西。《金刚经》上讲「微尘聚」,聚集显示这个东西,那个微尘散了就没有了。聚散,聚则有这个东西,散了就没有了。那你应该聪明一点,聚的时候也没有,聚的这个相叫假相,幻有,它不是真有,所以当体即空。这个心里面的念头也不是真的,《金刚经》上说得很好,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那个观念也是假的。心法、色法俱不可得。佛为我们说出这个实相,事实真相,《心经》一开端,「观自在菩萨」,人家有智慧,「行深般若波罗蜜」,怎么个行法?行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应用,他应用的是高度的智慧。高度的智慧看到什么?「照见五蕴皆空」,那就是我、法俱不可得,我法都是假的,所以他在一切法里头没有执著、没有分别,不起心、不动念,忍辱波罗蜜圆满了,这是高度的智慧。
今天有些同修来打听,问我什么时候讲《金刚经》,你们对《金刚经》这么欢喜?其实《金刚经》要跟《无量寿经》跟《普贤菩萨行愿品》来相比,差很多,这诸位要晓得。《金刚经》所讲的道理、方法、境界,如果真正修得好,能够如理如法的修行,可以达到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什么地位?圆教初住菩萨。可是念阿弥陀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一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一加持就变成等觉菩萨。圆教初住到等觉四十个位次,那怎么能比,不能比。这是我们要知道,一般人不晓得。何况以《金刚经》方法修行,要想到明心见性,不可能。因为你见思烦恼都断不掉,他要断见思烦恼,要断尘沙烦恼,破一品无明,你才能到达,所以根本就是不可能,说说好听而已。
真正讲有用处的,那我们这部经有用,这部经可以帮助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到了极乐世界,品位就跟等觉菩萨一样,这不是自己的能力,是阿弥陀佛愿力加持的。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阿惟越致菩萨。这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跟我们讲的圆证三不退,《金刚经》那个境界,就是圆教初住,是刚刚证得三不退,没有圆。就好像月亮一样,初二、初三的月牙,西方极乐世界是满月,十五的月亮,那怎么能比?但是都是真月,一点都不假。那个月牙也是真的,不是假的,可贵就可贵在这个地方。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圆教初住菩萨就有能力随类化身,像《楞严经》上「耳根圆通章」,就是「观世音菩萨圆通章」里面所讲的,应以佛身而得度的,他就能示现八相成道,就能示现佛的身分教化众生,圆教初住菩萨就有这个能力。但是他不是究竟圆满佛,距离究竟圆满很远很远,相当的遥远,所以它就不如极乐世界带业往生。换句话说,念佛的人没往生之前跟他比,那比不上他,一往生就超过他,他比往生的人就比不上了。所以净土法门不可思议在此地,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但是《金刚经》你要是懂得,有一个好处,对念佛人来讲有很大的帮助,帮助你放下,帮助你一心专念,有这个好处,也就是帮助你发菩提心,我们这个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个菩提心怎么发都发不出来,《金刚经》明白之后,就晓得怎样发菩提心。
【以离身心相起毗梨耶波罗蜜。】
『毗梨耶』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精进,进是进步,精是精纯、专精。换句话说,不是杂进,不是乱进。现在我们这个社会,在中国、在外国,我们看到许许多多学佛的同修,他也很努力,他也很用功,但是他没有得到真实的利益,原因在哪里?他学的太杂了,学的太多了,他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所以虽然是多年的修学,得不到结果。这个就是不懂精进,精进就是专进,《无量寿经》上教给我们一向专念,那就是精进。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净念相继,净念是精进,要懂这个道理。这个精进要能够称得上波罗蜜,波罗蜜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高级的精进,这不是普通精进,到了家的精进,也就是有圆满成就的精进。
『离身心相』,离是不著的意思,《金刚经》对这个就讲得详细了,身是色相,对於一切色相不执著。心包括念头,心就是念头,对於妄想念头不但不能够执著,根本不能有。离这个字好,离比不执著还要高,意思还要深一层,离就是断的意思,一定要断妄想,断妄想就是离心缘相。像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修学的纲领,他说: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三个虽然都是用离,前面两个离的意思是不执著。因为佛教给我们有言说,佛天天给我们讲经说法有言说,佛法里面许许多多的名词术语,那就是名字相,这个离就是不著的意思;心缘相那个离是断,那个不是不执著,是断。这就是说我们接受佛法,听佛讲经说法,决定不能够起心动念,不能够胡思乱想,这样听法就能开悟。听得懂很好,不懂不去理会,不要去想,如果你去想,愈想愈错,为什么?佛的言语音声是从真如本性、无分别心里面流出来的,自自然然流出来的,你要是用思惟想像来解释它,哪有不错的道理,全都错了。怎样才不错?完全接受过来,也是用清净心,也是用无分别心来听,你就懂了,自然就明白了,那个叫悟,所以从佛法里面大彻大悟,是这么个意思。这是佛法里面讲难,实在讲,就难在这个地方,因为它不能够用思惟、用想像,不可以用研究你能够得到的,一定要离身心相,这才叫真精进。
【以菩提相起禅波罗蜜。】
这是六度里面第五禅定波罗蜜,禅从哪里?从觉,菩提是觉,不是迷。所以修定,唯有佛法里面这个定才叫禅定。外道就不能叫禅定,外道有定没有禅,没有禅就不能开悟,这个定里头没有慧,只有定,没有慧。所以这个禅定,在我们佛法里面的定义是定慧等持,定跟慧是平等的。定多过慧不行,慧多过定也不是禅定,一定是定慧均等的,这叫禅定,这个容易开慧。很多人修定,定功很深,修得很好,不开智慧,那就是他有定没有慧,或者是定多慧少,这都不行。
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给我们解释禅定,他的讲法跟佛在经里面讲法有一点差别,佛在经上解释禅定,定慧等持,多半是解释小乘的。六祖大师讲的禅定是属於大乘的,上上乘禅,禅的意思用现代的话说,不为外境诱惑,这个叫禅,定是自己心里面不起心、不动念,这是定;内不动心是定,外不受诱惑是禅,这个解释非常之好,符合此地讲的,因为内不动心,外不缘境,那就是菩提,这就是觉相。《金刚经》上讲的著相,一个人真正能够做到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就是菩提相。
所以从前人修行,要找一个很好的修学环境。诸位到中国大陆去观光,你会发现到寺院庵堂都建立在深山之中,在那个时候交通不方便,人迹罕至,很少人去,从山下爬到山庙要走二、三天,谁去?这没人去,非常安静,听不到声音的,距离村庄都很远的,听不到声音的。这个环境清静,可以在那个地方修身养性。现在的修行环境麻烦可大了,从前这些寺庙丛林,现在的马路都开上去了,实在山太陡了,马路不方便了,架起电缆车上去了,观光旅游客一天到晚川流不息,你还修什么行?没法子修行。我到大陆上去转了一圈,里面一些老法师告诉我,平均每一天来观光旅游的人五千多人,平均的。假日星期天(放假假日)差不多到两万人观光客,所以家里面住众都忙著招待,忙得不亦乐乎,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从前是人迹不到,现在变成观光旅游点,所以现在修行困难,找不到地方了。实在讲,现在人心能定得下来了人也不多,没有人来找你的时候,家里摆个电视机,一打开,全世界事情都知道了,你那个心怎么能定得下来?这就是现在人在修行环境上来说不如古人,比古人的环境差的太远太远,这是心定下来相当不容易。在这个花花世界,这个心要能定得下来,古时候那些修行人看到你都合掌恭敬礼拜,不如你,那是真的。从前修行那么好,那么成就的,叫他在现在的社会,他一样同流合污。所以今天修行要成就,决定超过他们倍数太多了,不只一倍、两倍,超过太多倍。这种环境你能够受得了,你能够不著相,你能够不起心动念,你的定功就远远超过古人。换句话说,确确实实《华严经》的境界,《华严经》里面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修行就是在花花世界修行,他们能够真正做到外不著相,内不动心。为什么?高度的智慧,对於一切事实真相完全明了,所以他能够做得到。
【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罗蜜。】
六度前面五条是从事上说的,有事相;这一条是从理上说的。般若表现在哪里?表现在前面五度,前五度实在讲就是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日常生活当中充满了智慧,那就是『般若波罗蜜』。因般若波罗蜜,所以成就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禅定波罗蜜,前面五种成就的,所以般若是总纲领。大乘菩萨修六度,六度里头般若是总纲领。以一切智,一切智就是无所不知,《大般若经》上告诉我们,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根本智,无所不知是后得智,也就是说起用,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不起作用的时候是无知,不起作用的时候是禅定,起作用的时候叫般若。定是慧之体,会也是定之体,定跟慧互为体用,都是体,也都是用,般若是体,禅定就是用;禅定是体,般若就是用,可以互为体用,它是一,不是二。
【乃至下文结云。善男子。是为法施之会。】
这叫法布施,法施会。
【若菩萨住是法施会者。为大施主。亦为一切世间福田。】
到这个地方,这是维摩居士的开示。可是这两句的意思无限的深广,我们前面跟大家解释这六个名相,只是从名字上的说明。这六条纲领如何应用在我们生活当中,那才能成法施,这要知道。这才能称之为菩萨道,菩萨就是住法施之会,菩萨的生活就是六波罗蜜,无论你是在家庭,或是在社会,无论你是什么样的身分,你从事哪一种行业,如果是菩萨,他的生活必然是六度齐修,六度就是他日常的生活。
譬如我们以家庭做一个例子,一个家庭主妇如何修法布施之会?法施会在哪里?家庭就是法施会。你主持这个家庭,家庭里面的老少你能够照顾得很周到,这就是布施,布施波罗蜜。尽心尽力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布施波罗蜜到哪里修?就在这里修。不是说布施一定要到寺庙佛教里去捐几个钱那叫布施,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不是那个修法。用我的体力做家事,这是身体的布施,这个布施有外财布施、内财布施,内财是我们的体力,我们的智慧。我们天天想,今天家里需要什么,小孩应该怎么照顾,甚至买菜都在想想今天吃些什么,那都是布施。用我的智慧头脑在布施,我去做的时候,我的体力、劳力在布施,布施这一家人。你明白这个道理,你上班了,你在公司里面,你把你主管交代你的工作,你去尽心去筹划,去把它做得尽善尽美,这是你布施,你对於你职责上的布施。你们公司是为整个社会服务,这个团体是对社会的布施。你个人,这是你对公司的布施,直接是对公司的布施,间接就是对社会大众的布施,哪一个不是在修布施波罗蜜。他不懂。你在做事情的时候有层次,譬如煮饭一定先洗米,它有个程序,程序是持戒波罗蜜,持戒是守法,一定按著程序做,有条不紊,这是属於持戒。你做事情,无论大小事情,有耐心,耐心就是忍辱波罗蜜。每一天求改进,改进就是精进波罗蜜。做事情有主宰、有方向、有生活的目标,这是禅定波罗蜜。对人、对事、对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不迷惑,般若波罗蜜。所以六度在哪里修?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六度。你明白这个道理,你每一天无论做什么工作,一定会做得法喜充满,不会感觉到疲厌,不会感觉到辛苦,为什么?因为你在修菩萨道,你真的在修行。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佛法才真正有用。把我们整个生活的活力真的动起来,发动起来了,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有价值、有情趣,这叫菩萨行,这是佛法给予我们真实的利益。
这一段讲纲领原则,任何身分、任何行业都用得上。念念利益众生,你的家庭是利益你的家人,利益社会、利益一切众生,奉献自己,利益别人。处处都能替别人著想,逐渐逐渐把我忘掉了,你看我执、法执不断,自然就没有了,自然就化解掉了。大乘断惑的方法比小乘高明,它是用这个方法就大而化之,起心动念为一切众生著想,为社会著想,为国家著想,为一切众生著想,大而化之,那个福报就大。所以说『菩萨住是法施会者,为大施主』,这里面包括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你得到的利益,第一个是圆满的智慧,圆满的福德,健康长寿。那要是懂得极乐世界,向往极乐世界,那你得的是无量寿,真的是无量寿。不只是我们眼前所讲的健康长寿,无量寿。这不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真实利益。三种真实都在我们生活当中显示,《无量寿经》讲的「开化显示真实之际」,那个真实之际就是事实真相,完全显露在我们生活当中。迷惑颠倒的人看不到,觉悟的人看到就在眼前。他为什么能见得到?因为他住真实慧,真实慧就是此地的般若波罗蜜。他有真实的智慧,所以他能够「惠予众生真实的利益」,他能给别人真实的利益,他自己当然得到,不可能说自己没有得到真实利益,还能把真实利益给别人,没有这个事情,自己一定得真实的利益。这个真实利益就是三种圆满,智慧圆满、福德圆满、寿命圆满。健康长寿圆满,就在眼前,现在就得到,这是法施之会。所以法施之会不要去搞一个组织,挂个招牌法施会,那个没有用处的。诸位要晓得,自己一定要在法施会中,家庭就是法施会,公司行号就是法施会,社会国家统统是一个大的法施会。我们这部经读了才管用,才不至於是白读,所以一定要晓得它的意思,知道它的旨趣,把它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就是一切世间福田,这是真正的福田。善德长者听了维摩居士这一段开示之后,他说:
【我时心得清净。叹未曾有。】
才恍然大悟,他原来做的事情,觉得自己不错了,他原来是修无遮大会,就是供斋。就像我们新加坡居士林的供斋一样,没有分别,每天从早到晚三餐都供养,什么人来吃都欢喜,不分你是学佛不学佛,男女老少、在家出家,一概不论这个。他是修这个,这个在佛门叫无遮大会,这是属於财布施。维摩居士大概也到他那里去吃饭了,所以告诉他你这个布施功德很小,不如法,就教给他要法布施,诸位想想法布施有没有离开财布施?没有。他念头一转,他那个无遮大会就变成法布施了,有形的福报一转就变成无形的福报,这个布施的福报随著他的心量扩大了,大到无量无边,心清净,得清净心,所以『叹未曾有』。
【稽首礼维摩诘足。】
这是感谢维摩长者给他的开示,这向他顶礼膜拜,感谢他。
【即解璎珞价值百千之上。】
可见得善德这一位长者一定也是相当富有的,否则的话,他供斋供不起。他身上带著璎珞都是价值很高的,他为了感谢维摩居士,向他顶礼,把身上璎珞拿下来供养维摩居士。
【不肯取。】
维摩居士不收他的礼物。
【我言唯愿受之。随意所与。】
他就请求,他说:我希望你接受我的供养,你接受我的供养一定也布施,一定也这么处置。可见得善德听维摩的开示,真的他明白了,心开意解,他不执著了。
【维摩诘即受璎珞。】
维摩居士就接受他的供养,接受过来之后。
【分作二分。】
就把它分成二分。
【持一分施此会中最下乞人。】
到他这里来吃饭有很多是乞丐,贫穷下贱,贱是没有地位,穷是没有财富。在社会上没有财富、没有地位,乞丐。维摩居士把他这个璎珞一半布施给这些贫穷的人,这些乞丐。
【持一分奉彼难胜如来。】
另外一半供佛,这显示出生佛平等,最下的乞丐跟最高的佛陀,在维摩居士心中是平等的,一样清净心、平等心。他这个做法都是教导我们,我们这个世间人有分别心,心不平等。不平等,那个心就不清净,污染,有好恶,这个我喜欢,那个我不喜欢,这喜欢不喜欢是污染,心不清净。维摩居士的心清净的,善德长者的心也是清净的,你看他们这个做法生佛不二,万法平等。来做这个事情。
今天这个社会,大乱之世。动乱的根源在哪里?根源在教育舍弃掉了,伦理舍弃掉了,道德舍弃掉了,是非善恶的标准舍弃掉了,人怎能不受苦?古代大圣大贤建立教学,很不容易。历代的贤者苦心的防守,代代相传。到我们这个时代,由於跟外国文化的接触,也因为中国近百年来衰弱,所以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认为外国都比我们好,产生媚外的心理,把自己几千年的好东西统统破坏掉了,统统舍弃掉,我们中国人遭难的原因。现在要想再能够挽回,过去的教学要把它恢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俗话常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真的,没有一百年苦心经营,不容易恢复。如果用佛法的教学,时间上可能要快些,为什么?佛法理讲得透彻,特别是讲因缘果报。求智慧、求福报、求安定,古今中外人都有这个心,而且非常强烈。以这个目标,佛法可以帮助你,在短时间达到你自己的愿望,这个大家就容易接受了。理说明白、说透彻了,确确实实有方法,来弥补这个时代之不足,佛法确实是有效。
但是今天弘法的人才太少了,所以我常常劝勉同学们要真正发心,来弘扬佛法,弘法利生是我们一个佛弟子的责任,无论在家出家。怎样弘扬?第一个是如教修行,我们自己真做,像今天讲的法施会,我们真干,这就是弘扬。我自己做不到,叫别人去做,别人能信、能接受吗?自己要做,自己做自己就得到利益,刚才讲,福报圆满、智慧圆满、寿命圆满。你得到了,人家看到你这个样子,他相信了,有言教、有身教。我们自己真的得这个好处,现在把我得到的这个好处告诉你,你愿不愿意做?你要想得到,就照这个方法做,我们用这个方法把佛法来推广。这是正法。现在这个社会非常复杂,一个好的东西推出去,没有几天变质,仿冒的太多了,假的太多了。这的确非常遗憾。
特别是在我们现在的台湾,民主自由开放,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谁都不能干涉谁。打著佛教的招牌,他也讲的是佛经,经是没错,他讲的是胡说八道,妖言惑众,迷惑众生。我这几天回来没有多久,我听到很多事情,听到很难过。迷惑众生,威胁利诱。这不是佛法,这与佛法的精神完全相违背。所以这个经典不能不讲清楚,不能不讲明白。更要紧的,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做,做出一个好榜样给人看,这个样子正法才能够发扬光大,众生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我们接著看底下一段:
【一切众会皆见光明国土难胜如来。】
难胜如来不在我们这个世界,如果说维摩居士要把那一份供养释迦牟尼佛,那大家能看得见,因为维摩跟释迦牟尼佛生在同一个时代。他没有供养释迦牟尼佛,他供养了难胜如来,他方世界的,维摩居士有这个能力,所以『难胜如来』接受他的供养,大众看到光明,光中显现出难胜佛的刹土,见到他的国土,见到佛像。
【又见璎珞在彼佛上。】
维摩居士供养的『璎珞』,果然大家都看到,璎珞在佛的身上,佛确实接受了。
【变成四柱宝台。四面严饰。不相障蔽。】
而佛以神力将璎珞化成四根宝柱,宝柱上种种庄严,『严』是庄严,『饰』是装饰。就像我们在《观无量寿经》,看到西方刹土阿弥陀佛的宝柱一样,阿弥陀佛的宝柱也有四根宝柱。『不相障蔽』,就是清清楚楚,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一点障碍。
【时维摩诘现神变已。】
维摩居士这样供养完毕之后,这个境界相,与会的大众都看到了,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见到,大家都看到。这显示出生佛平等并不是限於我们这个世间,释迦牟尼佛跟乞丐都在一起的,都在我们这个世间,这是平等的。他不用这个方法,他用他方如来,不在我们这个世间,说明一切诸佛、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这个示现告诉我们这个事实,诸佛跟众生是平等的。下面是维摩居士又给他开示:
【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无所分别。等於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曰具足法施。】
这一句话说得好,不但维摩长者在这一会当中为善德长者跟一切大众开导,而且表演给他看,法布施怎样的一个修法。维摩居士接受他的供养,自己没有享受,自己没有分一份我自己享受,另外分一份布施给大众,没有。你看随手来了,随手就施,干干净净,来多少就舍多少,没留,我们这里要看这个。再看他等心布施,平等心,没有分别,没有选择,平等的。表演给我们看,唯恐我们还看不出来,再加以说明。『若施主等心』,平等心,布施供养要用平等心,你用平等心,境界就平等,生佛就平等,所以你布施供养一个最下的『乞人』,就是乞丐,跟供养佛没有二样。
『犹如如来福田之相』,为什么?他心平等的。平等心得的是平等福,纵然布施一分钱,因为你心平等,这一分钱的福报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个福报之大,不可思议。如果你不平等,你心里头有分别、有执著,你供养一个法师,你供养他一百万:这是我的师父,他怎么好,别人都不行。你这个一百万供养那个福报一点点,为什么?因为你这个心里头划了好多界线,划了好多框框,把那个福报缩成一点点,就这么个道理。平等心里没有界限,没有分别,所以那个福报就大,就大到无量无边。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你就开心了,不是有钱人才能修福,不见得,没有钱人不能修福,没有钱的人修的福报往往比有钱人更大,这个福报是随心量转的,所以要用平等心,无分别心。
我们对事情,是看他所需要的,贫穷乞人他真的需要。那如来需不需要?如来不需要。不需要,在此地为什么要供养如来?他供养如来是法供养。诸位要懂得这个意思,真的他供养乞人的时候是财供养,供养佛的时候是法供养,让大家从这个境界里头体会觉悟到万法平等,万法一如。让他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是这么个意思。所以他这个是法供养。
『无所分别,等於大悲』,大慈悲跟一般讲慈悲意思不相同,慈悲他还是有分别还是有执著。世间慈悲有很多等级,我们凡夫有慈悲,佛法里面叫爱缘慈悲,喜欢你对你有慈悲,不喜欢讨厌你,对你就不慈悲。所以这个慈悲是从爱发出来的。菩萨比我们就高一层,他觉悟了,他那个慈悲不是从爱里面发出来的,他从众生,怜悯一切众生,众生缘慈悲,那比我们就高明多了。但是他还有分别心,他众生!他还有分别,所以他还不是高级的。高级的菩萨,叫法缘慈悲;到如来果地,那个法的念头也不执著了,也没有了,完全是清净心里面自自然然的流露,确实没有起心动念,那就叫大慈大悲。所以大慈大悲是称如来果地上的起用,通常我们对大菩萨等觉菩萨的起用也称为大慈大悲,实际上是如来果地上的作用,也就是圆满大觉所起的作用。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严格的讲他还称不上大,如来果地上才称大。到真的一点分别都没有了,这就是大慈大悲。
『不求果报』,无有果报可求。世间人起心动念,他有求果报的,他有求的,没有果报他还干什么?他不干了。他不知道有果报是局限的、是小的;到没有果报是圆满的、是大的,没有果报是尽虚空遍法界。有果报这里面有界限,这一部分你得到了,那一部分你得不到。所以不求果报,得的是究竟圆满的果报;不求果报,得的福报是究竟圆满的福报、究竟圆满的智慧。我们讲到健康长寿,是究竟圆满的无量寿。
『是则名为具足法施』,这个法施才叫圆满,所以这完全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这是圆满的。我们要想学,刚才讲的,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事、对人、对物,以真实智慧修六波罗蜜。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