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一五六集) 1992/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156
掀开经本四百三十四面倒数第二行,末后一句看起:
【虽诵千言。色情愈故。不如一解。心境忘怀。】
这还是接著前面《法句经》里面所说的,多闻不如一门深入,这里面一连串这些句子在习惯上称为流水句,都是强调这个意思。由此可以明白佛法重在实行,如果能解不能行,这是得不到真实利益的。什么叫做真实利益?如果修学佛法在这一生当中不能够超越轮回,那你得到再多的利益都不是真实的,为什么?你来生还要搞六道轮回。六道里面升沉不定,这个升就是三善道,沉沦就是三恶道。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我们很冷静的去观察一番,你自然会明白,我们决定是在三恶道的时间长,三善道的时间短,这一定的道理。六道业因就是善恶所感。凡是为自己,或者为一个家庭,乃至为一个国家,都叫做恶业,都不是善业;真正能够为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这是善业。我们想想自己,想想今天一天、想想今年一年,曾经起过几次念头是为一切众生的?几多念头是为自己的,这个善恶业因就清清楚楚的摆在面前。
为什么佛要说为自己是恶不是善?这常常使我们听到之后迷惑,因为我们不晓得六道轮回的来由,为什么会有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不是佛菩萨造的,也不是上帝造的,佛给我们讲是自己业力变现出来的。什么业?妄想执著,这是根源,起心动念想到自己是我执。佛说得很清楚,我执断了,轮回就没有了,所以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我执来的,六道之外还有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总称为十法界。我执破了,六道没有了,那还有法执,法执也破掉了,四圣法界也没有了,到那个时候是什么境界?佛在经上不得已说了一个名词叫「一真法界」,这是如来果地上所证的。所以佛说一切经,总而言之一句话,无非是教我们破执著而已。执著不是个好事情,不但人我执要破,因为这个受害最深、受害最苦,这就是六道轮回;法我执也要破,法我执不破不能见性,不见性就不能得大自在,这是佛出现在世间所要教导我们的。
我们修学,经上这一段说得好,举了这么多的例子,目的是要我们一门深入,『虽诵千言』,这是说你学得多,博学多闻。可是『色情愈故』,这就是执著,「色」是色相,「情」是情识,愈来愈固执。『不如一解』,不如真正能够圆解一部经、一个法门,能达到心境双亡,这个忘怀的意思就是不执著,《金刚经》上所说的「无住生心」、「应无所住」就是这个意思。
【虽诵千言。不求出世。不如一悟。绝离三界。】
读经读得很多,法门学得很多,出世的念头没有,这很糟糕。纵有出世的念头,能不能出得去?这是大问题。出世要断烦恼,见思烦恼不断,想出三界,能出得了吗?三界就是六道轮回,是见思烦恼变现出来的,见思烦恼不断,轮回的现象也就不断,我们有没有能力断见思烦恼?说实实在在的话,在末法时期亿亿人当中,恐怕一个都得不到,这是真的。今天我们算是非常幸运遇到这个法门,念佛带业往生,遇到这个法门。要不是这个法门,可以说千经万论无论你如何精进修学,你若不断烦恼,你决定不能够超越轮回。换句话说,你一生的修学只能够获得来世的福报,像我们现在这个世间做大官的、发大财的,这些人有福,这前世修的;做了大官、发了大财,这又迷惑颠倒,不再修了,这又再造罪业了;福报享完,罪业现前,这就入三恶道。我们学佛千万不要走上这条路子去了,走上这条路就坏了,这是佛门里面常讲的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第三世堕落,福享尽了,罪业也造多,堕落了。所以一定要知道唯有念佛求生净土这是一条明路,我们今天除了自己认真修学之外,我们同样用这个法门劝别人,为什么不用别的法门劝别人?现在这个社会上有不少的法师大德用种种法门劝导众生,多得是,用不著我们再操心。我们知道念佛确实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们专修专弘,我们把一切力量集中在这一点,目的无非是希望突破三界、突破六道轮回。
【虽诵千言。不存悲智。不如一听。自他两利。】
这跟我们说出慈悲心、真实智慧非常重要,大慈悲心实在说就是大菩提心,慈悲一定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不能够感情用事,感情用事会收到反效果。佛门里头常说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可是又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原因出在哪里?如果这个慈悲方便是用感情的,那就变成祸害下流,造罪业了,慈悲一定是要有理智做基础。我们佛门里面供佛、供奉佛菩萨的形象,就代表这个意思。供奉的佛像一定是一佛二菩萨,佛代表自性、代表本体,菩萨代表从体起用,从体起用一定是一个菩萨代表悲,一个菩萨代表智,像西方三圣观音菩萨代表慈悲,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慧。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代表本体,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普贤菩萨代表慈悲,一定是这样供奉的。这就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要有真实的智慧,要有大慈悲心,『自他两利』,自行化他。所以这是大师引用《法句经》里面这一段话,提醒我们、劝导我们一门深入。
在民国初年,我们在倓虚老法师《念佛论》里面看到,这个小册子我们印的很多,倓老告诉我们他的在家弟子当中有一个居士郑锡宾,是个做生意的人,在老法师面前接受皈依,跟著老法师学佛,以后他学会讲《弥陀经》,就学一部,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他生意不做了,到处去讲《弥陀经》,有些农村里面没有人去讲经的,他去讲经。三个五个人听,他也讲;十个八个听,他也讲。讲了几年,大概(看他书里面说的)也不过就是三、五年的时间,他预知时至,讲完经之后告诉他的朋友说:我要走了,请这个朋友替他租个房子。人家问他:你要走了,你租房子干什么?他说:我不是到别的地方去,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怕死在人家家里不方便,你给我租个房子。同修们听到之后,你有本事预知时至,不害病能往生,这很了不起!大家都不忌讳,每个人说到我家也行,他说到他家也行,结果在他朋友家里往生,《弥陀经》讲完之后,那么样自在,他是坐著走的。这个朋友们还要求他说古来往生的人,总要做个偈子、做几首诗留著给大家做个纪念,要求郑锡宾,郑锡宾就给他们讲:不必了,你看我这个样子就很好的纪念。一门深入!
为什么他能我们不能?说实在话,我学杂了、学乱了,我们的亏吃在这个地方,这一生当中纵然造再大的功德、再多的福报,若不能往生,都变成人天福报,那就非常非常可惜。老法师在末后举出往生的例子四个人,出家的修无师,在家的男居士郑锡宾,附带的是郑锡宾的弟弟,也念佛往生;在家的女居士就是青岛的张氏,都是预知时至,都没有生病,站著走,坐著走,多么自在!这才是这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没有比这个事情更大。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唯有「一门」才有成功的指望,搞多、搞杂了决定有障碍。请看下面经文:
【又文殊章云。如说修行。如行而说。若不能尔。是亦不能利乐众生。自疾不能救等。】
这是大师引文殊菩萨的一段话,文殊菩萨教导跟普贤菩萨完全相同,普贤菩萨在此地教导我们,法供养当中第一句就是「如教修行供养」,而文殊菩萨说的是『如说修行,如行而说』,这就是说明解跟行是相辅相成的,我们的境界为什么不能够天天向上提升?原因就是我们行不得力,所以那个解就遇到障碍,不能够圆解。会修行的人,他解一分,他一定就做到一分,他真的做到了。真正做到之后又有新的悟处,行能够帮助解,这有新的悟处,他的行又提升一层,所以解行相辅相成,那个意境天天不一样,年年不一样,这学佛里头充满了法喜。如果不会修的,或者是一昧求解,做不到,刚才说了他的解不圆,不但不圆,有的时候他解会解错,误解、曲解了,为什么?因为他自己有妄想分别执著,用妄想分别执著来看经文,要说是不错解,那太难得太难得了。很多把经义错解了,过都是不能够如教修行,过失都在这个地方。
还有一种人专门在修行不求解,那也不行,这其他法门里面问题很多。净宗还比较好一点,不求解就一句佛号念到底也能往生,但是品位不高,就是知见不圆,但是他能往生,比其他法门要强一点。这也就说明为什么古来的祖师大德苦口婆心为我们发明经义,净宗也不例外,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说明了念佛人也要求解,这是正理。为什么?念佛人对这个经义解得愈圆、愈深、愈广,不但增长信心,而且增广愿力,所以愿力弘深,他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愿?他解得圆,他认识得彻底,所以愿力自然就大。如果他没有这样的深解圆解,那个愿想发发不起来,所以还是不能违背这个原则,解跟行要相辅相成,否则的话不能够利益众生,不但不能利众,自己也不能解决问题。换句话说,要想脱离三界轮回不是那么容易事情。这下头一段:
【又云。善男子。如来从修行中来。若能修行。是则成就供养如来。】
这一句话很好,大师用这句话来做总结,结这一句「如说修行供养」,为什么?如来不是自然成就的,如来在未成如来之前跟我们是一样的,他也是凡夫,凡夫之所以能成佛,修行成就的,行就是我们的思想见解行为,修是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行为全都错了,可是我们几个人认错?不肯认错,都认为我的思想见解行为很正确,哪有错误?这叫做迷惑,这叫做无明,经上常讲的惑、无明是什么?这个就是的。我们没有冷静的去思考,果真冷静思考,佛这些经论是个标准,从这个标准来观察我们今天在六道,在六道的人、在三界的人,你要说你的思想见解行为没有错,怎么会有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就是错误的思想见解行为变现出来的!所以佛教我们修正,修正了之后这三界六道就没有了,正确的思想见解行为佛门里称为阿罗汉,俗话常讲证得阿罗汉果。《遗教三经》里头有说,佛讲得很明白,你什么时候证到阿罗汉果,你就可以相信你自己的意思,就是说你的见解思想你可以相信,没错,可以相信;没有证得阿罗汉果,你要承认我们思想见解行为错误的,不是正确的。
佛教给我们要断烦恼,要破所知障,所知障是妄想,烦恼是执著,烦恼里面最重的贪瞋痴慢疑。哪一个没有贪瞋痴?贪瞋痴佛讲那是三毒,我们心里头有贪瞋痴,这个心就有毒,这个心里面有毒,他的思想见解必定就带著这个毒素在里头,那就是错误!所以一定要断见思烦恼,这六道轮回就没有了。永嘉大师说得好,「觉后空空无大千」,大千就是三界六道,觉悟之后没有了,就好像作梦醒了,梦醒了之后梦中境界没有了。觉后空空无大千,这个要紧,所以佛是从修行。
那佛告诉我们修行三个层次,第一个要断见思烦恼,然后再断尘沙烦恼,这就证到菩萨的果位,最后再断无明烦恼,那就成佛了,那个时候你的思想见解行为完全正确,一丝毫错误都没有,所以如来是从修行成就的。我们要不修,怎么能成?光靠解不行,一定要修,要认真去干。这个常常去讲经,发心讲经,讲经不一定在讲台,朋友当中、亲戚当中,三个、五个遇到都可以讲。最好能发心养成一个习惯天天讲,遇到人就给他讲,这有很大的作用,讲经用佛经劝你,你讲也劝自己,自己毛病很重,劝一次、两次不会觉悟,天天讲,天天劝人家天天劝自己,劝久了,它就起作用了,到时候不知不觉自己就改了。有的时候不是说有意去改,真的毛病改了,什么原因?佛法讲薰习,每天受佛法的薰习,所以这经典上佛常常讲:「读诵受持,为人演说」,这个很要紧,特别是自己业障习气很重的人,用这个方法很有效。下面这是第二句:
【利益众生供养者。】
底下这一段文是解释这一句『利益众生供养』,前面是如教修行供养。
【如十地品云。】
《华严经》的「十地品」。
【所修善根。皆为救护一切众生。】
这是总纲领,就像世尊在《金刚经》上所说的菩萨发了菩提心,菩提心发了之后做什么?就是发一个「灭度一切众生」,发这个心,跟此地讲的意思完全相同。《金刚经》后面还有一句话,「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句话说得很高明,度众生不著度众生的相,那在普贤行愿里面这就是「利益众生供养」。所修一切善根,这个所修的一切善根要在菩萨行里面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一直到禅定般若,为什么?都是为了『救护一切众生』,就是《金刚经》上「灭度一切众生」,帮助众生断烦恼,帮助众生除妄想,都是为了这个。六波罗蜜就是菩萨的善巧方便,大慈悲是心,方便是方法,六度是方法,经上称的善巧方便。
【又云。诸佛出世。本为利乐一切众生故。所以利益名真供养。】
这一句话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怎样供养诸佛如来?利益众生,利益众生就是你真正供养如来。你要不肯全心全力去做利益众生的事情,每一天在佛像面前香花水果恭恭敬敬的供养,那都是假的,那都不是真的,诸佛菩萨不会接受;每一天真正在做利益众生的事情,把供佛都忘掉了,佛看得清清楚楚,佛说那是真正供养他。所以佛法不在这个形式,要在实质。利益众生,怎样才算利益?这个经上讲『利乐』。如果不能帮助众生出三界不叫利益,他来生还搞六道轮回,那算什么利益!所以佛法里面讲「予乐」,慈是予乐,给众生快乐,现在叫众生得快乐,来世不能得快乐,这不是真的;佛法说这一生当中叫众生受很多苦,来生得快乐,这是真的乐。现在能叫众生得乐,来生生生世世都叫众生都得乐,这是真的。由此可知佛法里面讲「利乐」是永恒的,不是眼前的,眼前这个不算。如果在净土上修行真正能够如理如法,也就是经教真的通了,真正圆解了,你现在就得乐,无论你现在处在什么环境,你是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你都会快乐。
为什么你都会快乐?因为你已经得到西方极乐世界了,你已经得见诸佛如来,那怎么不快乐?眼前的生活,顺境不生欢喜心,逆境不生瞋恚心,这个心在境界里头心境一如,那是真正快乐。不像世间人,世间这个快乐是苦乐相对的乐,不是真乐;佛法上修学得的乐是苦乐两边都舍弃,这叫真乐。所以佛家讲的这个乐不是苦乐之乐,苦乐之乐那个乐也是苦,乐是坏苦,苦是苦苦,乐是坏苦,不是真乐。如果业障重一点的人,缘分差一点的人,修行在现前这个阶段倍尝众苦。这是他没有能圆解,圆解就不会苦,没有能圆解。虽然倍受众苦,他的信愿坚定,永远不改变,一句佛号念到底,一心一意求生西方,他这个苦尽了,甘就来了,见佛往生,那就得大自在。这也说明念佛圆解重要,圆解之后现前的苦没有了,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都得快乐,都得自在,所以法喜充满,这是真正的事实,这是利益众生就是对佛的真实供养。下面这是第三句:
【摄受众生供养者。彼名以慈悲心。随顺摄取。】
这个『摄受』,摄这个字的意思要用现代通俗的话来说有诱导的意思在,时时刻刻我们应当诱导一切众生皈依净土,这就是具体的摄受修行。无论众生接不接受,接不接受是他的事情,我一定要有这个意愿,要帮助他、要引导他皈依净土。如果他的善根福德成熟,立刻就能接受。假如善根福德没成熟,强烈的善巧方便的诱导能够促进他善根福德提早成熟。这在过去现代我们都看到,有很多同修自己学佛,家里父母怎么样劝他也不相信,过了个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他家父母相信了、皈依了,也念佛了,往生的时候都很好的瑞相。这就是长时期的父子之情很深,这个摄受的力量很强,把他没有成熟的善根福德在这几年当中把它提前,帮助它提前成熟了,这是属於摄受众生。这要真正是大慈悲心,实在说我们距离大慈悲心还很远,对於家亲眷属爱缘慈悲,你爱护你父母,爱护你家亲眷属,你对他很关心,时时刻刻在提醒他,时时刻刻在诱导他,叫『随顺摄取』。
【又云。诸佛出世。为以慈悲摄众生故。】
善导大师说得很好,在我们中国佛教传记里面记载的,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再来的。善导大师说过一句话:「诸佛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是善导大师讲的。一切诸佛出现在世间,当然这个世间缘成熟了。像《普门品》里头所说的应以佛身而度脱者,他就现佛身。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其数无量无边,个个都有这样的能力,都有随类化身的能力。众生机缘成熟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现八相成道示现佛身,目的何在?目的都是劝众生念佛求生净土,这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是例外的。所以佛说一切经,诸佛所讲的并不见得是一样的,但是净土三经一切诸佛所讲的完全相同,不可能说一尊佛出现世间不讲净土三经,没有,决定没有这个事情!他一定会讲的,像《弥陀经》无问自说,没有人请,他自己就讲了,为什么?因为这个法门是度众生出三界、了生死、成佛道的第一法门!而且令一切众生在一生当中决定成就的法门。其他法门虽然说了,你修行能不能成就还有问题,换句话说,不能保证,这个法门是保证的法门。佛的悲心是希望一切众生早一天脱离轮回,早一天成佛道,最早的、最快速的就是这个法门,这是我们必须要牢牢记住。所以弥陀,世尊赞叹弥陀的就是一切诸佛的共赞,共同的赞叹,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释迦牟尼佛这样赞叹,每一尊佛都是这样赞叹。
为什么这样称赞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加持一切众生,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四十八愿统统都有!「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是什么阶级?圆教七地以上。我们凡夫,十足的凡夫,一品烦恼都没断,念这几句阿弥陀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一下就做了阿惟越致菩萨,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一般菩萨修到这个境界,不只三大阿僧只劫,诸位要知道三大阿僧只劫成佛那是别教佛,不是圆教,圆教佛果《华严经》上讲的无量阿僧只劫,不是三个,别教的佛果只等於圆教二行位的菩萨,比阿惟越致菩萨那个位次相去远之远矣。你看这第二行,三行到八行八个位次,上面有十回向,十八个位次,再加七地七个位次,你们想想看那个等级差多少!念佛人占了便宜,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你自己能力修到那个程度的,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加持,四十八愿,每一愿里面都具足四十八愿。就好像我们这个讲堂里面四十八盏灯,每一个灯光里头都含摄其他的光明,都在其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样加持你,使你一下提升到这个境界。
因此在西方极乐世界修行,我们细细观察《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经上讲得很明白,阿弥陀佛建立西方净土到今天才不过十劫,十劫要跟阿僧只劫来比太短了!在西方极乐世界真正修成到等觉菩萨的,这个人数不晓得有多少,算不出来,所以只是笼统说了一句「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只说」,这些人就是十劫成就的,西方世界诸上善人,这个上善就是等觉菩萨,人数的数量在比例里面占的是最大多数。这就说明了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不是说佛的加持,是我们自己真实的功夫在那里修行,从凡夫到等觉菩萨也不过三劫、四劫就成就,诸位看经要懂这个意思,你那个经才叫没有白看。
如果说佛力加持的,大家平等的,凡夫跟等觉菩萨完全平等,这个跟你讲这不算加持,是你自己真正修行断证功夫的,只要三、四劫就成功了,这是十方所有一切诸佛世界里头没有的。这个三劫、四劫在我们看这个数字是天文数字,长的不得了!西方极乐世界人看这个时间太短暂了,为什么!每个人都无量寿。譬如说我们人寿一百岁,这个事情几天能办得成功?二、三天,你说那多容易,二、三天就成就。证得等觉的果位,给诸位说那个无量寿就是真的无量寿,就不是有量的无量,就真的无量,所以我们生到那边是有量的无量,过了三、四劫之后,那个有量的无量就变成无量的无量,这是真正的利益。
所以一切诸佛出现於世间,一定讲净土三经,一定劝人念佛求生净土。除非你的善根福德没有成熟,没有成熟就是你不肯接受,成熟的人一听就接受,没有成熟的人不能接受。不能接受这个佛很慈悲,然后再教应机说法,这佛对得起人,不是说你第一法门藏起来不说,不是的,先说出来,你不肯接受,那再跟你说其他法门,为你种善根。说个老老实实话,真正得度还是净土善根种子的成熟,我们为什么敢这样武断的说?有《华严经》做证明,《华严经》在哪一段经文?就在这一段,你看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华藏世界毗卢遮那佛的等觉菩萨,他还要发愿念佛求生净土,这岂不就说明了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到最后成佛还是念佛求生净土。所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诱导哪些人?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圆教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个法门是最直捷、最稳当、最快速,所以一切诸佛才称扬阿弥陀佛,这就是「诸佛出世,以慈悲摄众生故」。
【如净名居士。以善方便。居毗耶离。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乃至入诸酒肆。能立其志等。】
这是举一个例子,佛菩萨慈悲愿力,无非在在处处念念都是为了诱导一切众生,归向三宝、归向净土。他举的是佛陀在世的时候维摩居士,维摩居士古佛再来。这是当年两尊佛同时出世,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是出家身分,维摩示现的在家身分。佛法是平等法,这个诸位一定要记住,现在佛法之所以衰,修行人不能成就,完全违背了佛的教诲,佛教之中出家跟在家地位是平等的。现在这个社会,这一出家就比在家人高一等,同样居士们也讲经说法,出家人上台,大众对出家人尊重,对居士就差一点,这是很大错误的观念。出家人也不知道加以纠正,好像认为一出家穿上这衣服就比人高,增长了贡高我慢,错了。维摩居士讲经说法,佛的学生去听,舍利弗、目犍连常常去听经,到讲堂也是顶礼三拜,右绕三匝,规规矩矩坐在座位上听经,没有小看维摩居士,而看居士跟看释迦牟尼佛完全一样,这平等法,现在我们见不到了。
这是古佛再来,示现大富长者的身分,所以他在毗耶离大城,这是一个都市的名字,『资财无量』,他是大富长者。所以他能够常常救济贫民,他能这样做法,这是布施,财布施。我们现在在目前这个社会里面,我们只看到新加坡的居士林,我只看到这一家,第二家我还没听说过。新加坡的居士林每一天三餐供斋,早晨、中午、晚上,流水席,一年当中只有一天不供,大年初一那天不供,从初二到腊月三十都供斋。不管什么人去吃统统欢迎,学佛也好,不学佛也好,在那边印度人、马来人带著全家去吃,什么时候去,它是自助餐自己拿,这很了不起。里面的负责人李木源告诉我,他们自从发起供斋以来一直到现在,没有买过米、没有买过菜、没有买过油,都有人送,而且送的太多了,所以那个米菜油常常还送到孤儿院、送到养老院,吃不完!每一天那么多人来吃都吃不完。所以不怕人吃,愈怕愈穷,不怕人吃。他那个地方在市区,在市中心区,那个地方土地很贵,那旁边最近盖一栋大楼,我原先以为它那个房子不太贵,所以要在附近买一栋房子住下来,三餐饭都解决了,那一点都不假。这个就有一点像维摩居士一样,大布施。
以持戒,居士持戒清净,戒律很严,做出榜样给别人看,修善断恶,这个心都是摄受众生,都是诱导众生,要真正去做,这不做不行。以忍辱,忍耐!断瞋恚,一切众生都是凡夫,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心里面总有瞋恚心。长者示现的忍辱,样样都能忍,给一切人做一个好榜样。所以长者不但讲经说法有言教,他身教,他自己确确实实做到。
『以精进摄懈怠』,怎样劝导那些懈怠的人?自己精进,让那些懈怠人看到他生惭愧心,向长者学习。『以禅定摄乱意』,这个「禅定」是心里面有主宰,特别我们做人,这一生当中,我这一生有一个方向、有一个目标,这就是定。任何境界我不会被它诱惑,我有主宰,那个人这一生过得就很快乐,很有意义,他有一定的方向、一定的目标。世间人最可怜的所谓是醉生梦死,那种人很可怜,纵然有财富、有地位都可怜,为什么?生不晓得从哪来,死不知道到哪去,前途茫茫,一片黑暗,这个人可怜。学佛的人最大的自在就是自己晓得将来到哪里去,前途是一片光明,不是黑暗。『以智慧摄愚痴』,这是说明他的善巧方便。『乃至入诸酒肆,能立其志等』,这里讲居士,所以这是在家居士摄受众生比出家人方便,出家人要跑到一个酒家去,人家就笑话了,居士进去人家不笑话。他到那里去干什么?到那里去度众生去的,他不是去玩的,他是去度众生的。所以在那个地方「能立其志」,这个志就是慈悲摄受一切众生,他去做这个事情。所以这个世间什么场合他都可以去,我们在《华严》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许多善知识,这个世间社会每一个角落他都去,他到那边去行菩萨道,他到那儿去救度一切众生,去做这些事情。
【又一切菩萨。皆以普门示现等。皆为摄取一切众生安置佛道故。】
几乎所有的大乘菩萨,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散布在每一个角落里头,菩萨观机,缘成熟了,都在里面度众生,这个理与事我们都要明了。像前面「五十三参」里面甘露火王,示现的是愤怒身,在我们一般人看那是魔王,杀人不眨眼的,他是菩萨,他度众生。有一些众生,你用好言劝他不行,他欺负你,所谓是欺善怕恶,菩萨就现恶相,你恶我比你还恶,这他就伏住了,他就听话了,恶度!伐苏蜜多女是妓女的身分,她是个菩萨,以这样的身分来度一切众生,令那一切众生回头是岸,行菩萨道!所以我们了解每一个行业、每一个角落里面都有佛菩萨在,只是我们肉眼凡夫不能够辨别的,他在行菩萨道,他在修真供养。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掀开经本四百三十四面倒数第二行,末后一句看起:
【虽诵千言。色情愈故。不如一解。心境忘怀。】
这还是接著前面《法句经》里面所说的,多闻不如一门深入,这里面一连串这些句子在习惯上称为流水句,都是强调这个意思。由此可以明白佛法重在实行,如果能解不能行,这是得不到真实利益的。什么叫做真实利益?如果修学佛法在这一生当中不能够超越轮回,那你得到再多的利益都不是真实的,为什么?你来生还要搞六道轮回。六道里面升沉不定,这个升就是三善道,沉沦就是三恶道。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我们很冷静的去观察一番,你自然会明白,我们决定是在三恶道的时间长,三善道的时间短,这一定的道理。六道业因就是善恶所感。凡是为自己,或者为一个家庭,乃至为一个国家,都叫做恶业,都不是善业;真正能够为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这是善业。我们想想自己,想想今天一天、想想今年一年,曾经起过几次念头是为一切众生的?几多念头是为自己的,这个善恶业因就清清楚楚的摆在面前。
为什么佛要说为自己是恶不是善?这常常使我们听到之后迷惑,因为我们不晓得六道轮回的来由,为什么会有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不是佛菩萨造的,也不是上帝造的,佛给我们讲是自己业力变现出来的。什么业?妄想执著,这是根源,起心动念想到自己是我执。佛说得很清楚,我执断了,轮回就没有了,所以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我执来的,六道之外还有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总称为十法界。我执破了,六道没有了,那还有法执,法执也破掉了,四圣法界也没有了,到那个时候是什么境界?佛在经上不得已说了一个名词叫「一真法界」,这是如来果地上所证的。所以佛说一切经,总而言之一句话,无非是教我们破执著而已。执著不是个好事情,不但人我执要破,因为这个受害最深、受害最苦,这就是六道轮回;法我执也要破,法我执不破不能见性,不见性就不能得大自在,这是佛出现在世间所要教导我们的。
我们修学,经上这一段说得好,举了这么多的例子,目的是要我们一门深入,『虽诵千言』,这是说你学得多,博学多闻。可是『色情愈故』,这就是执著,「色」是色相,「情」是情识,愈来愈固执。『不如一解』,不如真正能够圆解一部经、一个法门,能达到心境双亡,这个忘怀的意思就是不执著,《金刚经》上所说的「无住生心」、「应无所住」就是这个意思。
【虽诵千言。不求出世。不如一悟。绝离三界。】
读经读得很多,法门学得很多,出世的念头没有,这很糟糕。纵有出世的念头,能不能出得去?这是大问题。出世要断烦恼,见思烦恼不断,想出三界,能出得了吗?三界就是六道轮回,是见思烦恼变现出来的,见思烦恼不断,轮回的现象也就不断,我们有没有能力断见思烦恼?说实实在在的话,在末法时期亿亿人当中,恐怕一个都得不到,这是真的。今天我们算是非常幸运遇到这个法门,念佛带业往生,遇到这个法门。要不是这个法门,可以说千经万论无论你如何精进修学,你若不断烦恼,你决定不能够超越轮回。换句话说,你一生的修学只能够获得来世的福报,像我们现在这个世间做大官的、发大财的,这些人有福,这前世修的;做了大官、发了大财,这又迷惑颠倒,不再修了,这又再造罪业了;福报享完,罪业现前,这就入三恶道。我们学佛千万不要走上这条路子去了,走上这条路就坏了,这是佛门里面常讲的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第三世堕落,福享尽了,罪业也造多,堕落了。所以一定要知道唯有念佛求生净土这是一条明路,我们今天除了自己认真修学之外,我们同样用这个法门劝别人,为什么不用别的法门劝别人?现在这个社会上有不少的法师大德用种种法门劝导众生,多得是,用不著我们再操心。我们知道念佛确实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们专修专弘,我们把一切力量集中在这一点,目的无非是希望突破三界、突破六道轮回。
【虽诵千言。不存悲智。不如一听。自他两利。】
这跟我们说出慈悲心、真实智慧非常重要,大慈悲心实在说就是大菩提心,慈悲一定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不能够感情用事,感情用事会收到反效果。佛门里头常说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可是又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原因出在哪里?如果这个慈悲方便是用感情的,那就变成祸害下流,造罪业了,慈悲一定是要有理智做基础。我们佛门里面供佛、供奉佛菩萨的形象,就代表这个意思。供奉的佛像一定是一佛二菩萨,佛代表自性、代表本体,菩萨代表从体起用,从体起用一定是一个菩萨代表悲,一个菩萨代表智,像西方三圣观音菩萨代表慈悲,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慧。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代表本体,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普贤菩萨代表慈悲,一定是这样供奉的。这就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要有真实的智慧,要有大慈悲心,『自他两利』,自行化他。所以这是大师引用《法句经》里面这一段话,提醒我们、劝导我们一门深入。
在民国初年,我们在倓虚老法师《念佛论》里面看到,这个小册子我们印的很多,倓老告诉我们他的在家弟子当中有一个居士郑锡宾,是个做生意的人,在老法师面前接受皈依,跟著老法师学佛,以后他学会讲《弥陀经》,就学一部,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他生意不做了,到处去讲《弥陀经》,有些农村里面没有人去讲经的,他去讲经。三个五个人听,他也讲;十个八个听,他也讲。讲了几年,大概(看他书里面说的)也不过就是三、五年的时间,他预知时至,讲完经之后告诉他的朋友说:我要走了,请这个朋友替他租个房子。人家问他:你要走了,你租房子干什么?他说:我不是到别的地方去,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怕死在人家家里不方便,你给我租个房子。同修们听到之后,你有本事预知时至,不害病能往生,这很了不起!大家都不忌讳,每个人说到我家也行,他说到他家也行,结果在他朋友家里往生,《弥陀经》讲完之后,那么样自在,他是坐著走的。这个朋友们还要求他说古来往生的人,总要做个偈子、做几首诗留著给大家做个纪念,要求郑锡宾,郑锡宾就给他们讲:不必了,你看我这个样子就很好的纪念。一门深入!
为什么他能我们不能?说实在话,我学杂了、学乱了,我们的亏吃在这个地方,这一生当中纵然造再大的功德、再多的福报,若不能往生,都变成人天福报,那就非常非常可惜。老法师在末后举出往生的例子四个人,出家的修无师,在家的男居士郑锡宾,附带的是郑锡宾的弟弟,也念佛往生;在家的女居士就是青岛的张氏,都是预知时至,都没有生病,站著走,坐著走,多么自在!这才是这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没有比这个事情更大。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唯有「一门」才有成功的指望,搞多、搞杂了决定有障碍。请看下面经文:
【又文殊章云。如说修行。如行而说。若不能尔。是亦不能利乐众生。自疾不能救等。】
这是大师引文殊菩萨的一段话,文殊菩萨教导跟普贤菩萨完全相同,普贤菩萨在此地教导我们,法供养当中第一句就是「如教修行供养」,而文殊菩萨说的是『如说修行,如行而说』,这就是说明解跟行是相辅相成的,我们的境界为什么不能够天天向上提升?原因就是我们行不得力,所以那个解就遇到障碍,不能够圆解。会修行的人,他解一分,他一定就做到一分,他真的做到了。真正做到之后又有新的悟处,行能够帮助解,这有新的悟处,他的行又提升一层,所以解行相辅相成,那个意境天天不一样,年年不一样,这学佛里头充满了法喜。如果不会修的,或者是一昧求解,做不到,刚才说了他的解不圆,不但不圆,有的时候他解会解错,误解、曲解了,为什么?因为他自己有妄想分别执著,用妄想分别执著来看经文,要说是不错解,那太难得太难得了。很多把经义错解了,过都是不能够如教修行,过失都在这个地方。
还有一种人专门在修行不求解,那也不行,这其他法门里面问题很多。净宗还比较好一点,不求解就一句佛号念到底也能往生,但是品位不高,就是知见不圆,但是他能往生,比其他法门要强一点。这也就说明为什么古来的祖师大德苦口婆心为我们发明经义,净宗也不例外,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说明了念佛人也要求解,这是正理。为什么?念佛人对这个经义解得愈圆、愈深、愈广,不但增长信心,而且增广愿力,所以愿力弘深,他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愿?他解得圆,他认识得彻底,所以愿力自然就大。如果他没有这样的深解圆解,那个愿想发发不起来,所以还是不能违背这个原则,解跟行要相辅相成,否则的话不能够利益众生,不但不能利众,自己也不能解决问题。换句话说,要想脱离三界轮回不是那么容易事情。这下头一段:
【又云。善男子。如来从修行中来。若能修行。是则成就供养如来。】
这一句话很好,大师用这句话来做总结,结这一句「如说修行供养」,为什么?如来不是自然成就的,如来在未成如来之前跟我们是一样的,他也是凡夫,凡夫之所以能成佛,修行成就的,行就是我们的思想见解行为,修是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行为全都错了,可是我们几个人认错?不肯认错,都认为我的思想见解行为很正确,哪有错误?这叫做迷惑,这叫做无明,经上常讲的惑、无明是什么?这个就是的。我们没有冷静的去思考,果真冷静思考,佛这些经论是个标准,从这个标准来观察我们今天在六道,在六道的人、在三界的人,你要说你的思想见解行为没有错,怎么会有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就是错误的思想见解行为变现出来的!所以佛教我们修正,修正了之后这三界六道就没有了,正确的思想见解行为佛门里称为阿罗汉,俗话常讲证得阿罗汉果。《遗教三经》里头有说,佛讲得很明白,你什么时候证到阿罗汉果,你就可以相信你自己的意思,就是说你的见解思想你可以相信,没错,可以相信;没有证得阿罗汉果,你要承认我们思想见解行为错误的,不是正确的。
佛教给我们要断烦恼,要破所知障,所知障是妄想,烦恼是执著,烦恼里面最重的贪瞋痴慢疑。哪一个没有贪瞋痴?贪瞋痴佛讲那是三毒,我们心里头有贪瞋痴,这个心就有毒,这个心里面有毒,他的思想见解必定就带著这个毒素在里头,那就是错误!所以一定要断见思烦恼,这六道轮回就没有了。永嘉大师说得好,「觉后空空无大千」,大千就是三界六道,觉悟之后没有了,就好像作梦醒了,梦醒了之后梦中境界没有了。觉后空空无大千,这个要紧,所以佛是从修行。
那佛告诉我们修行三个层次,第一个要断见思烦恼,然后再断尘沙烦恼,这就证到菩萨的果位,最后再断无明烦恼,那就成佛了,那个时候你的思想见解行为完全正确,一丝毫错误都没有,所以如来是从修行成就的。我们要不修,怎么能成?光靠解不行,一定要修,要认真去干。这个常常去讲经,发心讲经,讲经不一定在讲台,朋友当中、亲戚当中,三个、五个遇到都可以讲。最好能发心养成一个习惯天天讲,遇到人就给他讲,这有很大的作用,讲经用佛经劝你,你讲也劝自己,自己毛病很重,劝一次、两次不会觉悟,天天讲,天天劝人家天天劝自己,劝久了,它就起作用了,到时候不知不觉自己就改了。有的时候不是说有意去改,真的毛病改了,什么原因?佛法讲薰习,每天受佛法的薰习,所以这经典上佛常常讲:「读诵受持,为人演说」,这个很要紧,特别是自己业障习气很重的人,用这个方法很有效。下面这是第二句:
【利益众生供养者。】
底下这一段文是解释这一句『利益众生供养』,前面是如教修行供养。
【如十地品云。】
《华严经》的「十地品」。
【所修善根。皆为救护一切众生。】
这是总纲领,就像世尊在《金刚经》上所说的菩萨发了菩提心,菩提心发了之后做什么?就是发一个「灭度一切众生」,发这个心,跟此地讲的意思完全相同。《金刚经》后面还有一句话,「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句话说得很高明,度众生不著度众生的相,那在普贤行愿里面这就是「利益众生供养」。所修一切善根,这个所修的一切善根要在菩萨行里面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一直到禅定般若,为什么?都是为了『救护一切众生』,就是《金刚经》上「灭度一切众生」,帮助众生断烦恼,帮助众生除妄想,都是为了这个。六波罗蜜就是菩萨的善巧方便,大慈悲是心,方便是方法,六度是方法,经上称的善巧方便。
【又云。诸佛出世。本为利乐一切众生故。所以利益名真供养。】
这一句话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怎样供养诸佛如来?利益众生,利益众生就是你真正供养如来。你要不肯全心全力去做利益众生的事情,每一天在佛像面前香花水果恭恭敬敬的供养,那都是假的,那都不是真的,诸佛菩萨不会接受;每一天真正在做利益众生的事情,把供佛都忘掉了,佛看得清清楚楚,佛说那是真正供养他。所以佛法不在这个形式,要在实质。利益众生,怎样才算利益?这个经上讲『利乐』。如果不能帮助众生出三界不叫利益,他来生还搞六道轮回,那算什么利益!所以佛法里面讲「予乐」,慈是予乐,给众生快乐,现在叫众生得快乐,来世不能得快乐,这不是真的;佛法说这一生当中叫众生受很多苦,来生得快乐,这是真的乐。现在能叫众生得乐,来生生生世世都叫众生都得乐,这是真的。由此可知佛法里面讲「利乐」是永恒的,不是眼前的,眼前这个不算。如果在净土上修行真正能够如理如法,也就是经教真的通了,真正圆解了,你现在就得乐,无论你现在处在什么环境,你是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你都会快乐。
为什么你都会快乐?因为你已经得到西方极乐世界了,你已经得见诸佛如来,那怎么不快乐?眼前的生活,顺境不生欢喜心,逆境不生瞋恚心,这个心在境界里头心境一如,那是真正快乐。不像世间人,世间这个快乐是苦乐相对的乐,不是真乐;佛法上修学得的乐是苦乐两边都舍弃,这叫真乐。所以佛家讲的这个乐不是苦乐之乐,苦乐之乐那个乐也是苦,乐是坏苦,苦是苦苦,乐是坏苦,不是真乐。如果业障重一点的人,缘分差一点的人,修行在现前这个阶段倍尝众苦。这是他没有能圆解,圆解就不会苦,没有能圆解。虽然倍受众苦,他的信愿坚定,永远不改变,一句佛号念到底,一心一意求生西方,他这个苦尽了,甘就来了,见佛往生,那就得大自在。这也说明念佛圆解重要,圆解之后现前的苦没有了,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都得快乐,都得自在,所以法喜充满,这是真正的事实,这是利益众生就是对佛的真实供养。下面这是第三句:
【摄受众生供养者。彼名以慈悲心。随顺摄取。】
这个『摄受』,摄这个字的意思要用现代通俗的话来说有诱导的意思在,时时刻刻我们应当诱导一切众生皈依净土,这就是具体的摄受修行。无论众生接不接受,接不接受是他的事情,我一定要有这个意愿,要帮助他、要引导他皈依净土。如果他的善根福德成熟,立刻就能接受。假如善根福德没成熟,强烈的善巧方便的诱导能够促进他善根福德提早成熟。这在过去现代我们都看到,有很多同修自己学佛,家里父母怎么样劝他也不相信,过了个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他家父母相信了、皈依了,也念佛了,往生的时候都很好的瑞相。这就是长时期的父子之情很深,这个摄受的力量很强,把他没有成熟的善根福德在这几年当中把它提前,帮助它提前成熟了,这是属於摄受众生。这要真正是大慈悲心,实在说我们距离大慈悲心还很远,对於家亲眷属爱缘慈悲,你爱护你父母,爱护你家亲眷属,你对他很关心,时时刻刻在提醒他,时时刻刻在诱导他,叫『随顺摄取』。
【又云。诸佛出世。为以慈悲摄众生故。】
善导大师说得很好,在我们中国佛教传记里面记载的,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再来的。善导大师说过一句话:「诸佛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是善导大师讲的。一切诸佛出现在世间,当然这个世间缘成熟了。像《普门品》里头所说的应以佛身而度脱者,他就现佛身。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其数无量无边,个个都有这样的能力,都有随类化身的能力。众生机缘成熟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现八相成道示现佛身,目的何在?目的都是劝众生念佛求生净土,这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是例外的。所以佛说一切经,诸佛所讲的并不见得是一样的,但是净土三经一切诸佛所讲的完全相同,不可能说一尊佛出现世间不讲净土三经,没有,决定没有这个事情!他一定会讲的,像《弥陀经》无问自说,没有人请,他自己就讲了,为什么?因为这个法门是度众生出三界、了生死、成佛道的第一法门!而且令一切众生在一生当中决定成就的法门。其他法门虽然说了,你修行能不能成就还有问题,换句话说,不能保证,这个法门是保证的法门。佛的悲心是希望一切众生早一天脱离轮回,早一天成佛道,最早的、最快速的就是这个法门,这是我们必须要牢牢记住。所以弥陀,世尊赞叹弥陀的就是一切诸佛的共赞,共同的赞叹,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释迦牟尼佛这样赞叹,每一尊佛都是这样赞叹。
为什么这样称赞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加持一切众生,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四十八愿统统都有!「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是什么阶级?圆教七地以上。我们凡夫,十足的凡夫,一品烦恼都没断,念这几句阿弥陀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一下就做了阿惟越致菩萨,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一般菩萨修到这个境界,不只三大阿僧只劫,诸位要知道三大阿僧只劫成佛那是别教佛,不是圆教,圆教佛果《华严经》上讲的无量阿僧只劫,不是三个,别教的佛果只等於圆教二行位的菩萨,比阿惟越致菩萨那个位次相去远之远矣。你看这第二行,三行到八行八个位次,上面有十回向,十八个位次,再加七地七个位次,你们想想看那个等级差多少!念佛人占了便宜,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你自己能力修到那个程度的,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加持,四十八愿,每一愿里面都具足四十八愿。就好像我们这个讲堂里面四十八盏灯,每一个灯光里头都含摄其他的光明,都在其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样加持你,使你一下提升到这个境界。
因此在西方极乐世界修行,我们细细观察《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经上讲得很明白,阿弥陀佛建立西方净土到今天才不过十劫,十劫要跟阿僧只劫来比太短了!在西方极乐世界真正修成到等觉菩萨的,这个人数不晓得有多少,算不出来,所以只是笼统说了一句「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只说」,这些人就是十劫成就的,西方世界诸上善人,这个上善就是等觉菩萨,人数的数量在比例里面占的是最大多数。这就说明了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不是说佛的加持,是我们自己真实的功夫在那里修行,从凡夫到等觉菩萨也不过三劫、四劫就成就,诸位看经要懂这个意思,你那个经才叫没有白看。
如果说佛力加持的,大家平等的,凡夫跟等觉菩萨完全平等,这个跟你讲这不算加持,是你自己真正修行断证功夫的,只要三、四劫就成功了,这是十方所有一切诸佛世界里头没有的。这个三劫、四劫在我们看这个数字是天文数字,长的不得了!西方极乐世界人看这个时间太短暂了,为什么!每个人都无量寿。譬如说我们人寿一百岁,这个事情几天能办得成功?二、三天,你说那多容易,二、三天就成就。证得等觉的果位,给诸位说那个无量寿就是真的无量寿,就不是有量的无量,就真的无量,所以我们生到那边是有量的无量,过了三、四劫之后,那个有量的无量就变成无量的无量,这是真正的利益。
所以一切诸佛出现於世间,一定讲净土三经,一定劝人念佛求生净土。除非你的善根福德没有成熟,没有成熟就是你不肯接受,成熟的人一听就接受,没有成熟的人不能接受。不能接受这个佛很慈悲,然后再教应机说法,这佛对得起人,不是说你第一法门藏起来不说,不是的,先说出来,你不肯接受,那再跟你说其他法门,为你种善根。说个老老实实话,真正得度还是净土善根种子的成熟,我们为什么敢这样武断的说?有《华严经》做证明,《华严经》在哪一段经文?就在这一段,你看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华藏世界毗卢遮那佛的等觉菩萨,他还要发愿念佛求生净土,这岂不就说明了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到最后成佛还是念佛求生净土。所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诱导哪些人?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圆教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个法门是最直捷、最稳当、最快速,所以一切诸佛才称扬阿弥陀佛,这就是「诸佛出世,以慈悲摄众生故」。
【如净名居士。以善方便。居毗耶离。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乃至入诸酒肆。能立其志等。】
这是举一个例子,佛菩萨慈悲愿力,无非在在处处念念都是为了诱导一切众生,归向三宝、归向净土。他举的是佛陀在世的时候维摩居士,维摩居士古佛再来。这是当年两尊佛同时出世,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是出家身分,维摩示现的在家身分。佛法是平等法,这个诸位一定要记住,现在佛法之所以衰,修行人不能成就,完全违背了佛的教诲,佛教之中出家跟在家地位是平等的。现在这个社会,这一出家就比在家人高一等,同样居士们也讲经说法,出家人上台,大众对出家人尊重,对居士就差一点,这是很大错误的观念。出家人也不知道加以纠正,好像认为一出家穿上这衣服就比人高,增长了贡高我慢,错了。维摩居士讲经说法,佛的学生去听,舍利弗、目犍连常常去听经,到讲堂也是顶礼三拜,右绕三匝,规规矩矩坐在座位上听经,没有小看维摩居士,而看居士跟看释迦牟尼佛完全一样,这平等法,现在我们见不到了。
这是古佛再来,示现大富长者的身分,所以他在毗耶离大城,这是一个都市的名字,『资财无量』,他是大富长者。所以他能够常常救济贫民,他能这样做法,这是布施,财布施。我们现在在目前这个社会里面,我们只看到新加坡的居士林,我只看到这一家,第二家我还没听说过。新加坡的居士林每一天三餐供斋,早晨、中午、晚上,流水席,一年当中只有一天不供,大年初一那天不供,从初二到腊月三十都供斋。不管什么人去吃统统欢迎,学佛也好,不学佛也好,在那边印度人、马来人带著全家去吃,什么时候去,它是自助餐自己拿,这很了不起。里面的负责人李木源告诉我,他们自从发起供斋以来一直到现在,没有买过米、没有买过菜、没有买过油,都有人送,而且送的太多了,所以那个米菜油常常还送到孤儿院、送到养老院,吃不完!每一天那么多人来吃都吃不完。所以不怕人吃,愈怕愈穷,不怕人吃。他那个地方在市区,在市中心区,那个地方土地很贵,那旁边最近盖一栋大楼,我原先以为它那个房子不太贵,所以要在附近买一栋房子住下来,三餐饭都解决了,那一点都不假。这个就有一点像维摩居士一样,大布施。
以持戒,居士持戒清净,戒律很严,做出榜样给别人看,修善断恶,这个心都是摄受众生,都是诱导众生,要真正去做,这不做不行。以忍辱,忍耐!断瞋恚,一切众生都是凡夫,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心里面总有瞋恚心。长者示现的忍辱,样样都能忍,给一切人做一个好榜样。所以长者不但讲经说法有言教,他身教,他自己确确实实做到。
『以精进摄懈怠』,怎样劝导那些懈怠的人?自己精进,让那些懈怠人看到他生惭愧心,向长者学习。『以禅定摄乱意』,这个「禅定」是心里面有主宰,特别我们做人,这一生当中,我这一生有一个方向、有一个目标,这就是定。任何境界我不会被它诱惑,我有主宰,那个人这一生过得就很快乐,很有意义,他有一定的方向、一定的目标。世间人最可怜的所谓是醉生梦死,那种人很可怜,纵然有财富、有地位都可怜,为什么?生不晓得从哪来,死不知道到哪去,前途茫茫,一片黑暗,这个人可怜。学佛的人最大的自在就是自己晓得将来到哪里去,前途是一片光明,不是黑暗。『以智慧摄愚痴』,这是说明他的善巧方便。『乃至入诸酒肆,能立其志等』,这里讲居士,所以这是在家居士摄受众生比出家人方便,出家人要跑到一个酒家去,人家就笑话了,居士进去人家不笑话。他到那里去干什么?到那里去度众生去的,他不是去玩的,他是去度众生的。所以在那个地方「能立其志」,这个志就是慈悲摄受一切众生,他去做这个事情。所以这个世间什么场合他都可以去,我们在《华严》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许多善知识,这个世间社会每一个角落他都去,他到那边去行菩萨道,他到那儿去救度一切众生,去做这些事情。
【又一切菩萨。皆以普门示现等。皆为摄取一切众生安置佛道故。】
几乎所有的大乘菩萨,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散布在每一个角落里头,菩萨观机,缘成熟了,都在里面度众生,这个理与事我们都要明了。像前面「五十三参」里面甘露火王,示现的是愤怒身,在我们一般人看那是魔王,杀人不眨眼的,他是菩萨,他度众生。有一些众生,你用好言劝他不行,他欺负你,所谓是欺善怕恶,菩萨就现恶相,你恶我比你还恶,这他就伏住了,他就听话了,恶度!伐苏蜜多女是妓女的身分,她是个菩萨,以这样的身分来度一切众生,令那一切众生回头是岸,行菩萨道!所以我们了解每一个行业、每一个角落里面都有佛菩萨在,只是我们肉眼凡夫不能够辨别的,他在行菩萨道,他在修真供养。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