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一五四集) 1992/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154
这是第二大愿最后的一段「总结无尽」。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说:
【文少略前。若具说者。皆如初段。】
后面的经文,翻译的人往往省略了,这个省略是我们中国人的习惯,中国人习惯简单。在第一段就是礼敬诸佛总结说得详细,每一段实际上都像第一段一样的详细,我们看底下的注解,下面《钞》是宗密大师注的:
【第三总结无尽。疏云。文少略前者。礼敬总结无尽有二。先显无尽。后彰无间。】
这个『彰』是明显的意思。
【就前显中。先别明虚空。后总例於三。】
这是说明第一段,这个礼敬诸佛的总结。
【今称赞中。但有总举四法。无先别明虚空之异。故云略也。】
宗密大师把这个省略的地方为我们指出来,其实他要不指出来,我们把两段经文对照一下也很清楚。
【今此文有二义句。初结无尽。后彰无间。前文中有二义句。如是虚空界下反显无尽。而虚空下顺成无尽也。】
这个意思都很明显,实在讲就是普贤菩萨的愿,愿跟行是不能够分开的,他跟一般菩萨不相同的地方就是他的心量广大。不但是称性,他是圆满的称性,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到,要细心的去体会。也就是说平常见性的菩萨,像别教初地以上,圆教初住以上,虽然见性,并不圆满。这个大经里面告诉我们菩萨有四十一品无明,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就见性了。可是他还有四十品无明存在,所以这个见性就不圆,因此心量就不广,当然比起一般人,那他的心量大的太多了,可是比起高位的菩萨,显得他的心量就小。而普贤菩萨不一样,可以说从初发心他那个心量跟如来果地上就没有差别,所以佛在《华严》上说菩萨若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这个圆成佛就是成究竟圆满的佛,拣别不是藏通别佛,天台家讲四教就是四种佛,藏教、通教、别教佛都不圆满,圆教才是究竟圆满佛,四十一品无明统统断尽。
这个意思如果我们换句话来讲,就像《无量寿经》经题上所说的清净平等觉,这三句是讲的现象,也就是说究竟圆满的样子是清净、是平等,无有一法不清净,无有一法不平等,所以这个觉是圆觉,圆满的大觉,这就是普贤行。以这样的心量无论修哪一个法门,这个法门都是广大而无边际的,在时间上来讲没有初后,就是没有一个开头,没有一个终极,也就是佛在大经里头常说的「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一一行都是这个境界,这才叫普贤行。所以我们读《华严》学普贤菩萨,就得把心量拓开,才能够体会到普贤行的伟大,普贤行的究竟圆满,不同於其他的法门。我们看底下第三段,在四百二十五面第三行,广修供养。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
我们先解释这个『供养』两个字的定义,这是普贤菩萨第三大愿,实在说就是菩萨修行的纲领,这是第三纲领,他的十大纲领这个顺序不能颠倒的。就像我们盖房子,我们起十层的大楼,这个一层一层不可以颠倒的,为什么?上面一层一定是依底下一层作基础,没有下面这一层,上面这一层就不能够建立。所以他这十个纲领也是如此,后面一定包括前面,前面不包括后面,所以后后胜於前前,有第三当然有第二,当然有第一。
「供养」在一般菩萨叫布施,而普贤菩萨不叫布施,叫供养,诸位想想这里面的味道。供养是用极尊重之心,极真诚恭敬之心,但是布施这个心没有这样的圆满,从这个地方看到普贤菩萨眼睛里面,看一切众生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我们对佛供养,以对佛供养这样真诚恭敬心,对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决定没有差别,所以他是平等的、他是清净的。我们要学普贤行就要在这个地方下手。同样的布施里面有财有法,供养里面也有财供养法供养,就是用心不一样,没有分别,极其真诚恭敬。底下一段说他供养的范围: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
这是菩萨活动的空间,我们今天讲活动的空间,生活的空间,太大了,『尽法界虚空界』。
【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
这是他活动的对象,这是说佛无量无边,他确实有能力遍供,在一处一时一念之间,所有一切诸佛他统统都供养到了,他有这个能力。
【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
这是供众,前一句是供佛,除佛之外还有众生,所以这一句包括了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他不供养的。再看底下一段: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
这一句是能供之因,这样的境界实实在在讲决定不是凡夫能力可能达到的,为什么?凡夫起心动念有个意念、有个念头,念头是有限的,不能够尽法界虚空界。也就是说我们的思想,我们所思所想有范围、有界限,这个界限虽然很大,如果比起法界虚空界,这个界限就不大,就显得很小。言语那个范围就更小,所以有许多意念是言语说不出来的,大乘法上常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没有法子,说不出来,佛为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真相能说的出来吗?说不出来。说不出来,佛说了,佛是利用有限度的言语,让我们在这个言语里面去体会,一定要去体会他说不出来的那个意思,所谓是弦外之音,你才能懂佛的意思。如果你执著言说,那就错了,言说是个工具,不是目的,要想达到这个目的,舍这个工具也不行,还必须利用这个工具。可是利用要善用,所以佛经里头常常有善说善听,你得会说,还得会听,会说不会听,不懂他的意思,所以这个会听很重要。
怎样才算会听?马鸣菩萨说得好,「离言说相」,不要执著言语,不执著这个。「离名字相」,佛经里面佛讲的许许多多名词术语也不能执著。第三「离心缘相」,心缘是我们思惟想像,这个不可以,你这一思惟、一想像就落到意识里头去,第六识去了。换句话说,这个意识你始终不能突破,你掉在里面去,所以会听的人只是听,绝不去思想,不去想它,这个用什么心?用清净心听,无分别心听,诸位要知道无分别是真心,有分别是妄心。这个真心听就好像音声在那里触动,久而久之豁然他就开悟了,这一悟,那个真实义就明白了。所以用思惟、用想像不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真实义不可以用思惟想像的。看了佛经,我想是这个意思,那就完全错了,哪有你想的!佛为我们所说的真实义就是因为佛没有通过思惟想像。我们要讲个什么东西,先要想我要怎样讲法,这就坏了,落在意识里头去了。佛讲经说法从来没有说我想想这些人我要给他讲什么,那就跟世间人没有两样,佛从来没有这个念头,从来没有这个意思。
所以佛比喻说法像敲鼓一样,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鼓里头有没有东西?空空的,什么也没有。这个比喻也非常之好,心是空的,心里头什么都没有,像禅宗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我们凡夫的心不空,牵肠挂肚的事情多得很,数不清!不空。佛的心空的,什么也没有,所以我们要想解如来真实义,要懂得这个方法,要细心去体会,不能研究,只可以体会,不可以研究,不可以思惟。可是经典里面有时候也讲思惟,那个思惟是比喻,思惟就是明了的意思。
像菩萨三慧闻思修,有很多人望文生义,把这个三慧搞错了,认为什么?闻,听经,听经是闻;思,听了之后好好去想一想,去研究研究,这个思了;想清楚了,想明白了,再来修。那这还用得著菩萨吗?我们都会,菩萨修行的方法超过二乘,二乘所修的,戒定慧;菩萨的闻思修叫三慧,三慧是戒定慧的慧,他是完全修慧。修慧,可见得他戒定完成了,这是高级的修行法,所以这个闻思修三个字不是我们理解的。它真正的意思是什么?闻是接触,用这个字代表,眼见色,接触色,耳接触声,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这个接触用这个闻代表,这一接触就明了,不要思。所以思是代表明了,接触就明了,明了当然就不迷,这不迷就叫修,明了就叫思。所以他那个闻思修是同时完成的,不是分三个阶段。我们要把它分成三个阶段,那佛菩萨就喊冤枉了,你把他的意思全错会了,最高级的修行方法变成最低级的,这叫望文生义,这个要不得,所以一定要懂得它的真实义。
菩萨何以有这样大的能力来修广大的供养?他是『以普贤行愿力故』,这前面都曾经解释过,在第一段解释过了,普贤菩萨威神加持。『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我们今天读《华严经》、读《普贤菩萨行愿品》,我们有没有得到普贤菩萨加持?不能说没有,必定得普贤菩萨的加持,这个加持现代人的名词叫磁场,所以我们读这个经,心里头有普贤菩萨,与普贤菩萨的磁场就感应。虽有感应,力量不深,为什么不深?因为我们的信解很薄弱,没有深信深解,没有把普贤菩萨这个道理跟修学的方法境界变成我们现前的知见,我们差就差在这个地方,虽然念跟普贤菩萨距离还非常的遥远,所以我们只能沾到他磁场的边缘,是这么一个道理。要真正接触到,有没有方法?有,而且方法还很简单、还很容易,那就是一门深入,死心塌地去读诵、去受持,能够一天将「行愿品」念个十遍,至少要念十遍,念上个十年、八年绝无间断,你心里面所思惟的、所想像的全是经里面境界,那个力量就大了。换句话,虽然不能像经上讲的「起深信解」,那个信解跟普通人不一样,以这个信解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必定得生,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由此可知,佛法,其实世间法也不例外,要想成就,那个秘诀就是一门深入,死心塌地契入一门,那就成功了,所以一定的关键就是在「深信解现前知见」
底下举几个例子,用什么东西去供养?世尊所举的这些例子都是当时印度人送些礼物,在风俗习惯上送的这些礼物,佛举例子总是就近举比喻,大家就好懂。所以这个经它是为三千年前印度人讲的,不是为我们现代人讲的,要是跟现代人讲,这里举的例子就不是这些例子,这是我们一定要懂得的。所以不能够死在句下,知道它那个时候什么情形,我们就晓得现在我们要送礼供养人家,应该用些什么东西供养,而不能拿这些东西,这些东西现代人不受欢迎,他也用不著,所以要懂得这个道理。
【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
这一句是总纲领、总原则,在那个时候说没有问题,现在讲也没有问题。总而言之,你要送人礼物,要供养别人,要布施别人的,要最好的、最上等的、最妙的这些『供养具』。而不可以说是好的我自己留著享受,差的破的不要的这才送给别人、救济别人,那就不是普贤行。普贤菩萨念念想别人,没想到自己,这一点就很难学,很难学一定要学,那不学?不学就不是普贤菩萨。不是普贤菩萨跟诸位说,就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极乐世界统统是普贤菩萨!所以普贤菩萨诸位要晓得不是只有一个人,普贤是通号,不是一个人的别号,是通号,西方极乐世界的人统统叫做普贤菩萨。
那里面要大乘法来讲有五十一个阶级,就好像一个学校一样,学生有五十一个班级,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到五十一年级,那个毕业了就成佛了,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它那里有一年级的普贤菩萨,有二年级的普贤菩萨,有三年级的普贤菩萨,一直到五十一年级的普贤菩萨。我们现在所供养的,心目当中想像的那个普贤菩萨是等觉菩萨,就是第五十一年级的,最高级的,最高级的普贤菩萨也多的不得了!我们供一尊、塑一尊普贤菩萨的像,画一尊普贤菩萨的像,代表而已。所以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供养一切诸佛菩萨的形像,都是表法的。所以一见到普贤菩萨,就想到十大愿王,你叫真的供养!一见到观音菩萨就想到大慈大悲,见到地藏菩萨就想到孝顺父母,尊师重道。所以这些形像名号是代表一个法门的,依照这个法门修学,那就是这个法门的学生;依照地藏法门修学的都叫地藏菩萨,依观音菩萨三经修行的都叫观音菩萨,依《华严经》修行的都叫普贤菩萨,是这么个意思。这诸位一定要搞清楚,不能认定普贤菩萨只有一个人,除他一个人之外没有第二个,这个要晓得。所以这一句总说,一定是以上好的供具来供养,作为礼物送给别人。下面举几个例子,这刚才说过了这常送的,古印度一般供养供品这是常见的,是那个时候的习惯。
【所谓华云鬘云。】
这就是华鬘,这是一种风俗,用花串成一个花圈给人带在脖子上,华鬘,以这个为供养,这是表示恭敬。
【天音乐云。】
是歌舞,歌唱,是供养,这也是表示非常尊敬的。我们在唐诗里面读到李太白,汪伦送李太白,李白作客的时候,汪伦对他非常礼遇,也非常尊敬,送他的时候他是坐船,在岸旁边的时候有很多唱歌跳舞给他饯别,可见得我们中国唐朝也有这个礼俗,这是恭敬供养,类似这个『音乐云』。
【天伞盖云。】
这个『伞盖』,晴天可以遮太阳,雨天的时候可以遮雨水,这个「伞盖」也是送给人礼物当中常见的,这古印度。那么中国人不作兴送伞,因为伞是散,跟散的音相同,中国有忌讳,送伞就表示永远分散了,所以中国人不送这个,印度人送这东西,印度人送。所以这是每个地方风俗人情也都要顾及到,它这个地方有忌讳的地方我们要送这个,不但人家不欢迎,反而产生许多不必要的误会,所以这风俗习惯一定要知道。
【天衣服云。】
这供具里面加一个『天』就是上妙的意思,「天」是最高的、最好的,表示这个意思,这是我们要晓得。那个『云』也是表法,「云」代表的是非有非无,云彩远看有,近看就没有了,代表的非有非无,跟《金刚经》上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这个意思。我们要认清事实的真相。事实真相是空的,体是空的,相是有的,我们虽然用这些有相,我们知道这个相是空寂的,不是真实的,所以你能够很自在、很快乐的去享受它,你不会去执著它;不执著,就没有烦恼了,就没有障碍了,所有一切烦恼都是从执著里头产生的。为什么会执著?不知道事实真相,以为它是真的,我们知道梦是假的,在梦里头你执著那个境界是真的,你看你那个苦乐也很难过。其实我们人生这一生当中,实实在在讲还是一场梦,也不是真的。不但身外之物是空的,你一样都得不到,同样一个身体也得不到,你晚上睡觉睡熟了,人家把你抬走了,你也不晓得,这哪一个是你自己的?何况自己身体细胞刹那刹那新陈代谢,走进讲堂这个我这一个半小时出去,不一样了,里面细胞换了很多,所以你明白这个真相,你对这个身就不执著。我要利用这个身,这个身是假的,借假修真,利用这个假的身体,我要认清宇宙人生的真相,那就是真的,这个叫修行,云代表这个意思。教我们在一切受用当中一点都不能执著,所以佛菩萨得大自在,佛菩萨在九法界里面度众生叫「游戏神通」,他不执著,云表的意思。这是第一个段落,下面第二个段落是「香」。
【天种种香。】
『种种』不但是种类多,数量也多,种类多数量也多,底下举几个比喻:
【涂香。】
像现在很多人用的香水,涂在身上的,这类的香叫『涂香』。
【烧香。】
『烧香』,这个香是燃烧,像我们现在这个道场香炉里面燃的这个香就属於「烧香」,所以香一定要好香,好香能提神,不必要多,好香一枝就很好。
【末香。】
『末香』是香粉,凡是粉一类的香就叫做「末香」。这是举出大的几个种类,刚才讲了它的种类数量都很多。
【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
『须弥山王』是比喻,这个『一一』,就是一一种类,它的数量多。换句话说,这个意思就是教给我们,我们要尽心尽力去修供养,真正的意思在此地,尽心尽力那就是圆满,这功德就是圆满的,就是此地「须弥山王」所表的意思。
【然种种灯。】
用这个灯明作礼物,这也是古印度的风俗。何况灯里面代表的光明,照破黑暗。灯的种类多,数量也多。
【酥油灯。】
奶油再提炼就是酥油。
【香油灯。】
做『香油灯』,这里面种类就很复杂了。
【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
这个意思也是我们尽心尽力去做。这是举几个例子,我们从这个例子当中要体会,现代我们应当怎样发心去帮助这些众生。特别是在这个时代,人类迷失了方向,忽略了圣贤的教化,所以这个时代的人所受的痛苦比过去实在是深很多倍!如果你细心去观察,请教一些老年人,五十年前这个社会的状况,人民的心态,生活的感受,你向这方面去研究研究、打听打听,不一样!那个时候科技没有现代发达,物质生活没有现在这么方便,这是事实。可是人类的精神生活愉快,不是现在人能够相比的,社会安全,人与人能够互相尊重、互助合作。你家有一点事情,亲戚邻居统统都来帮忙,欢欢喜喜的,所以是个和睦的社会。不像现在,现在虽然科技发达,每个人一出门都提心吊胆,好像这个社会上每一条街、每一个巷子都有陷阱、都有危险,没有安全感!这样的精神压力在过去绝对没有。那再往前面去,这个社会就愈单纯,风俗愈淳厚。我们常听老人感慨的说一代不如一代,一世不如一世,中国人讲三十年是一世,你看那个世界的世,三个十,三十年是一世,以三十年作一个阶段,一世不如一世,我们现在是苦到了极处。换句话说,现在人生活没有安全感,台湾虽然富有,富而不乐,你看看这多苦!富而不乐还不如贫而乐!
我们今天过的是什么日子?要是追究它的根本原因,在教育,我们的教育崩溃了,教育彻底失败了。台湾学校多,就学率很高,为什么说教育彻底失败?为什么说教育没有了?要从教育的内容上去观察,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教育的内容是什么?是教你明白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宇宙的关系,中国自古以来是教这个东西的。现在这个不讲了,没有了,古老的教育在今天完全消失掉了。中国人从前小孩从小教起,教什么?父子的关系,兄弟的关系,夫妇的关系,朋友的关系,君臣的关系,君臣用现在说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对这些认识清楚!於是人在这个世间,在各种不同的关系中有权利、有义务,这是我们中国讲的伦常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人不懂得做人,换句话说,人与禽兽又有什么两样?禽兽没受过教育,不知道这些关系,人之所以异於禽兽的,知道伦常的关系,所以能够敦伦尽分。这个社会才有安全,人与人之间才和睦,人的一生确确实实有幸福、有快乐,社会和谐,从国家强盛到世界大同。
以往教育是以这个为宗旨、为目标,那今天不但我们见不到,听都听不到,你想社会不乱,那怎么可能?人都自私自利,古人教人念念为众生、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群。现在?念念为自己,甚至於有人说家都不要,这完全是自利。这个家与自己没有利益,家就不要了,这个例子在现代的社会太多太多了!从哪里看?从离婚看,离婚家都不要了,为什么不要?顾到本身的利益。所以说家庭的利益他都不要了,他还会顾及社会利益?没有这个道理。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离过婚的人不能做政务官,这个有道理,离过婚就是你家都不要,顾你自己,你怎么可以能够给老百姓服务?很有道理!但是没有中国教育讲得那么透彻,讲得那么明白。我们要把这些事实真相搞清楚明白,就晓得今天我们在这个世间我们应当修什么样的布施,用什么样的供养来供养一切大众,就知道了。现在人最缺乏的是什么?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提出上妙供具来供养他,能够救这个社会,能够令一切众生得真实的利益,无过於大乘佛法,无过於古圣先贤对众生的教诲,我们要把这些东西再找回来!
这些典籍非常丰富,台湾这些年做了不少好事,将中国的古籍大量的翻印流通,这不至於丧失,尤其是佛教的经典,《大藏经》在台湾也翻印过十几次,这是真正的好事。可是这些东西虽然能够保全而不至於失传,这个我们可以放心了,广大的群众要得不到受用,那还是枉然!我们要往这方面去想,现在有几个人能读《大藏经》?现在这个大藏所印的我们这个本子一百册,有几个人能把它念一遍?即使念了一遍,你得到些什么?能不能用在你的生活当中?能不能叫你离苦得乐?这是我们要问的。
那我们想到现前这个时代,科技突飞猛进的一个时代,十年、二十年之后,在我看现在这个情形大概十年之后,我们的生活方式完全改变了!走向电脑的时代,学生上学不要上学校了,在家里电脑就上课了,就改变了。电脑跟全世界联系,你要想看书,美国这些大学图书馆里,你这个电脑按钮一按,人家图书馆的目录就摆在你面前,你要哪一种,按个电纽资料就出来了。所以将来的社会,家庭里头只有一个电脑,书架没有了,报纸杂志都没有了,美国现在不少家庭已经没有报纸杂志了,在电脑里。上街也不要去买东西了,百货公司想要什么东西,人家广告在你电脑里面,你选好了之后,这一个电脑按过去,那边人家就给你送来了。付钱?银行已经从你的户头拨给他了。所以我们预想十年进入到这么一个世界!生活方式完全变更,这是现在人无法想像的。
可是幸福的根源依旧是伦理道德的观念,这个思想观念非常重要!我们如何配合底下这个时代的科技,将古圣先贤的教诲发扬光大。现在我们是大量的印送经书善书,我们也经过很慎重的选择,太深的、太生涩的、很难读的这些书我们不印,为什么?印出来不能产生效果。过去我们也印一些,那个印的目的是什么?是怕这个书失传,多印一些分给各个图书馆去保存,不至於失传,现在《大藏经》印的这么多,版本也很多,数量也很多,这个经典的失传我们可以说是不必顾虑。我们考量的就是现代人能够接受的,现代人他必须要的,我们从这个地方去选择,要大量的流通!现在特别是录音带跟录影带,帮助许许多多的人开始觉悟,这是一桩好事情,真实的好事情。
我在讲席里常说一个人有钱有财富是他的福报,这个财富怎样去运用是高度的智慧。他要没有这智慧,那个财富拿去造业,那是苦的增上缘,不是好事情,没有财富少造一点业,有了财富多造一些业,将来果报在地狱、饿鬼、畜生,你说这个冤枉不冤枉?如果有高度智慧来运用这些财富,那他将来生天堂,成佛作祖,这不一样!由此可知,智慧是多么重要。
我们台湾这个宝岛,大家可以说普遍都富有,你们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我眼睛里看不是好事,就是我刚才所说的财富(钱财),诸位都晓得通货!说通要流通,不能止住在这里,像水一样要让它流通,不过是在你面前流过而已,是不是你的?千万不要以为是自己的,是从我面前流过而已。在我面前流过,我就有影响力,就有权力去支配它,让它往哪里。流到错误的方向,那就造罪业;流到正确的方向,你就修了福;你不让它流,那你造的罪业就更重,它一定要流通!所以你一定要有智慧,要让它流到一个正确的方向。
哪是正确的方向?利益一切众生,特别是要利益一切苦难的众生,他需要的。真正是古人说得好,比喻也比喻得好,再多的水,我们需要也只要一瓢饮,我们解渴而已,再多喝,多喝就胀死了,财富也是如此,从我们面前流过,我们的衣食住行能满足就够了,不必再求奢华,奢侈的生活会叫你什么?会叫你留恋这个世间,对你,特别是念佛人。我们念佛要想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地方住的环境不错,我家富丽堂皇,舍不得去,那完了,你还能往生吗?舍不得去麻烦大了!贪恋你这个家财,特别是房产地产,那个贪恋舍不得心非常严重,死了之后怎么办?那个神识,我们俗话讲灵魂不肯离开,还住在这个里面不肯走。那久而久之总要去投胎,如果家里人没有生小孩的,那怎么办?蟑螂、蚂蚁、老鼠,他就去投这个胎了,他不肯离开他的家!我跟大家说的是事实,如果家里面养了宠物,投这宠物的胎还稍微好一点,没有宠物的时候就是做蟑螂、老鼠、蚂蚁,搞这些东西去了,离不开这个家,这什么?他这个心贪恋。所以你真正明白这个事情,我们纵然有财富,我们的衣食住行简单朴素,能舍得掉,没有贪恋,这对於修行人对於将来的前途有很大的帮助。现在你要图享受,来生就苦了,现在能够把享受降低,来生就乐了。一丝毫贪恋都没有,把你多余的帮助别人,帮助缺少的人,你说这个人心里多快乐。这助人是快乐之本,一点都不错。在家人要学,出家人也不例外。
我们这个小道场,建立到现在也十年了,这十来年当中简居士跟我讲过很多遍:我们去找一块地,盖一个大的道场。我就劝他不必了,这就很够了,把那些钱做好事,印送经书,跟世界每一个地区国家结法缘,我们做得多快乐。我们不需要富丽堂皇的大道场,用不著。有那么大的道场,我就告诉他开销大了,那么大的开销,我们的压力就很重,就得一天到晚去作怪。俗话常说:「和尚不作怪,居士不来拜」,就要作怪,就得去拉信徒,去找钱来维护道场,这个事情冤枉,这不是人干的。所以我就告诉他:我们这道场愈小愈好,我们的事业做得愈大愈好、愈广愈好。所以我们这个道场始终就这么个小地方,景美那个地方十多年了,将近二十年了,也就那么小小地方。不是不能发展,我们如果不印这些经,不布施,钱也不少,是可以发展,但是不可以,那样做我们苦,我们现在苦,在精神生活压力很重,将来建了大道场舍不得走的时候,再变蟑螂、变老鼠,那更是苦,更苦!所以我们这个小地方根本没看在眼里,丢掉太容易了,一丝毫留恋都没有!所以念佛往生没有障碍。我们帮助很多人的时候很快乐,离苦得乐。所以人一定要觉悟,一定要晓得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做法。所以我们这个地方人数虽然不太多,每个人都欢欢喜喜,快快乐乐的。这我们学佛跟人家学佛不一样,我们走的方向不一样,我们的目标不一样。我们在世间的目标,就是要做一个快乐幸福的一生,我们要过这个日子。绝不给自己为难,绝不找自己的麻烦,绝对不让自己去受这个痛苦。这个是我们自己能作得了主的,自己懂得选择,将来决定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所以这个经我们常读,愈读愈欢喜,为什么?那就是我家乡的样子,再也不搞三途了,再也不搞六道了。不但六道不搞,十法界我们也不搞了。所以这个供具里面,我们就知道在现前应该用什么样东西去布施、去供养这个世间广大的群众。
在这么多年来,我们走过许许多多国家地区,包括中国大陆,绝大多数的人对佛教都有误会,认识不清楚。所以我前几年在美国迈阿密作了一个专题讲演,连续讲了七天,题目叫「认识佛教」,这个录音带带回来了,有几位同修发心,从录音带整理,现在印出一个小册子,这个小册子很受欢迎。我这一次在新加坡住了四十天,他们印了一万本,四十天都送完了,现在继续不断再印。这个小册子也很重要,帮助人认清佛法,佛法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佛?学佛有什么好处?学佛真正的利益在哪里?大家才肯学佛,才欢喜学佛。如果认识不清楚,一听是佛教,迷信!实在佛教不迷信,是他本人迷信,认识不清楚就说人家是迷信,这他自己迷信。一定要帮助人认识佛教,帮助人选择经典,帮助人修学法门,你肯用这个心,肯这样去做,你所修的叫真实功德,你所得到的一定是幸福快乐。
这一段经底下是注解,这是宗密大师的注解,值得我们做参考。但是要记住,一定要认清我们现在是什么时代,现代经典里面所讲的原理原则、修学的方法,我们应该如何去做,符合现代人的要求,符合现代的生活,所以佛法教学一定要懂得现代化与本土化,我们才能得利益。不能说展开经典,这个经典经是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对印度人说的,注解是中国唐朝时候的,我们总不能去做唐朝时候人,总不能去做古印度人,这是决定行不通的。我们要做现代人,要做底下二十一世纪的新现代人,这个才行,佛法对我们才有真正的受用,才有真实的利益。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读佛经,来看注解,意思就不相同,领悟就不一样了。你所看到经、疏、注都是活活泼泼,现前我们统统用得上。我们用它的原理原则,我们得到它的启示,知道我们在眼前应该怎样过日子,过一个幸福美满快乐的日子。不但现在幸福快乐,生生世世永恒的幸福快乐,这个你可以读经,你可以看注解。如果你不懂这些原理原则,你要看经、看注解,往往你就受它的害,受什么害?执著在里面,食古不化,死在字里行间,念死书!念死书的人在中国就叫书呆子,念佛书的叫佛呆子,那就错了,所以要开智慧,不要念佛书念得变成呆头呆脑。
好,我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这是第二大愿最后的一段「总结无尽」。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说:
【文少略前。若具说者。皆如初段。】
后面的经文,翻译的人往往省略了,这个省略是我们中国人的习惯,中国人习惯简单。在第一段就是礼敬诸佛总结说得详细,每一段实际上都像第一段一样的详细,我们看底下的注解,下面《钞》是宗密大师注的:
【第三总结无尽。疏云。文少略前者。礼敬总结无尽有二。先显无尽。后彰无间。】
这个『彰』是明显的意思。
【就前显中。先别明虚空。后总例於三。】
这是说明第一段,这个礼敬诸佛的总结。
【今称赞中。但有总举四法。无先别明虚空之异。故云略也。】
宗密大师把这个省略的地方为我们指出来,其实他要不指出来,我们把两段经文对照一下也很清楚。
【今此文有二义句。初结无尽。后彰无间。前文中有二义句。如是虚空界下反显无尽。而虚空下顺成无尽也。】
这个意思都很明显,实在讲就是普贤菩萨的愿,愿跟行是不能够分开的,他跟一般菩萨不相同的地方就是他的心量广大。不但是称性,他是圆满的称性,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到,要细心的去体会。也就是说平常见性的菩萨,像别教初地以上,圆教初住以上,虽然见性,并不圆满。这个大经里面告诉我们菩萨有四十一品无明,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就见性了。可是他还有四十品无明存在,所以这个见性就不圆,因此心量就不广,当然比起一般人,那他的心量大的太多了,可是比起高位的菩萨,显得他的心量就小。而普贤菩萨不一样,可以说从初发心他那个心量跟如来果地上就没有差别,所以佛在《华严》上说菩萨若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这个圆成佛就是成究竟圆满的佛,拣别不是藏通别佛,天台家讲四教就是四种佛,藏教、通教、别教佛都不圆满,圆教才是究竟圆满佛,四十一品无明统统断尽。
这个意思如果我们换句话来讲,就像《无量寿经》经题上所说的清净平等觉,这三句是讲的现象,也就是说究竟圆满的样子是清净、是平等,无有一法不清净,无有一法不平等,所以这个觉是圆觉,圆满的大觉,这就是普贤行。以这样的心量无论修哪一个法门,这个法门都是广大而无边际的,在时间上来讲没有初后,就是没有一个开头,没有一个终极,也就是佛在大经里头常说的「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一一行都是这个境界,这才叫普贤行。所以我们读《华严》学普贤菩萨,就得把心量拓开,才能够体会到普贤行的伟大,普贤行的究竟圆满,不同於其他的法门。我们看底下第三段,在四百二十五面第三行,广修供养。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
我们先解释这个『供养』两个字的定义,这是普贤菩萨第三大愿,实在说就是菩萨修行的纲领,这是第三纲领,他的十大纲领这个顺序不能颠倒的。就像我们盖房子,我们起十层的大楼,这个一层一层不可以颠倒的,为什么?上面一层一定是依底下一层作基础,没有下面这一层,上面这一层就不能够建立。所以他这十个纲领也是如此,后面一定包括前面,前面不包括后面,所以后后胜於前前,有第三当然有第二,当然有第一。
「供养」在一般菩萨叫布施,而普贤菩萨不叫布施,叫供养,诸位想想这里面的味道。供养是用极尊重之心,极真诚恭敬之心,但是布施这个心没有这样的圆满,从这个地方看到普贤菩萨眼睛里面,看一切众生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我们对佛供养,以对佛供养这样真诚恭敬心,对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决定没有差别,所以他是平等的、他是清净的。我们要学普贤行就要在这个地方下手。同样的布施里面有财有法,供养里面也有财供养法供养,就是用心不一样,没有分别,极其真诚恭敬。底下一段说他供养的范围: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
这是菩萨活动的空间,我们今天讲活动的空间,生活的空间,太大了,『尽法界虚空界』。
【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
这是他活动的对象,这是说佛无量无边,他确实有能力遍供,在一处一时一念之间,所有一切诸佛他统统都供养到了,他有这个能力。
【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
这是供众,前一句是供佛,除佛之外还有众生,所以这一句包括了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他不供养的。再看底下一段: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
这一句是能供之因,这样的境界实实在在讲决定不是凡夫能力可能达到的,为什么?凡夫起心动念有个意念、有个念头,念头是有限的,不能够尽法界虚空界。也就是说我们的思想,我们所思所想有范围、有界限,这个界限虽然很大,如果比起法界虚空界,这个界限就不大,就显得很小。言语那个范围就更小,所以有许多意念是言语说不出来的,大乘法上常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没有法子,说不出来,佛为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真相能说的出来吗?说不出来。说不出来,佛说了,佛是利用有限度的言语,让我们在这个言语里面去体会,一定要去体会他说不出来的那个意思,所谓是弦外之音,你才能懂佛的意思。如果你执著言说,那就错了,言说是个工具,不是目的,要想达到这个目的,舍这个工具也不行,还必须利用这个工具。可是利用要善用,所以佛经里头常常有善说善听,你得会说,还得会听,会说不会听,不懂他的意思,所以这个会听很重要。
怎样才算会听?马鸣菩萨说得好,「离言说相」,不要执著言语,不执著这个。「离名字相」,佛经里面佛讲的许许多多名词术语也不能执著。第三「离心缘相」,心缘是我们思惟想像,这个不可以,你这一思惟、一想像就落到意识里头去,第六识去了。换句话说,这个意识你始终不能突破,你掉在里面去,所以会听的人只是听,绝不去思想,不去想它,这个用什么心?用清净心听,无分别心听,诸位要知道无分别是真心,有分别是妄心。这个真心听就好像音声在那里触动,久而久之豁然他就开悟了,这一悟,那个真实义就明白了。所以用思惟、用想像不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真实义不可以用思惟想像的。看了佛经,我想是这个意思,那就完全错了,哪有你想的!佛为我们所说的真实义就是因为佛没有通过思惟想像。我们要讲个什么东西,先要想我要怎样讲法,这就坏了,落在意识里头去了。佛讲经说法从来没有说我想想这些人我要给他讲什么,那就跟世间人没有两样,佛从来没有这个念头,从来没有这个意思。
所以佛比喻说法像敲鼓一样,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鼓里头有没有东西?空空的,什么也没有。这个比喻也非常之好,心是空的,心里头什么都没有,像禅宗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我们凡夫的心不空,牵肠挂肚的事情多得很,数不清!不空。佛的心空的,什么也没有,所以我们要想解如来真实义,要懂得这个方法,要细心去体会,不能研究,只可以体会,不可以研究,不可以思惟。可是经典里面有时候也讲思惟,那个思惟是比喻,思惟就是明了的意思。
像菩萨三慧闻思修,有很多人望文生义,把这个三慧搞错了,认为什么?闻,听经,听经是闻;思,听了之后好好去想一想,去研究研究,这个思了;想清楚了,想明白了,再来修。那这还用得著菩萨吗?我们都会,菩萨修行的方法超过二乘,二乘所修的,戒定慧;菩萨的闻思修叫三慧,三慧是戒定慧的慧,他是完全修慧。修慧,可见得他戒定完成了,这是高级的修行法,所以这个闻思修三个字不是我们理解的。它真正的意思是什么?闻是接触,用这个字代表,眼见色,接触色,耳接触声,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这个接触用这个闻代表,这一接触就明了,不要思。所以思是代表明了,接触就明了,明了当然就不迷,这不迷就叫修,明了就叫思。所以他那个闻思修是同时完成的,不是分三个阶段。我们要把它分成三个阶段,那佛菩萨就喊冤枉了,你把他的意思全错会了,最高级的修行方法变成最低级的,这叫望文生义,这个要不得,所以一定要懂得它的真实义。
菩萨何以有这样大的能力来修广大的供养?他是『以普贤行愿力故』,这前面都曾经解释过,在第一段解释过了,普贤菩萨威神加持。『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我们今天读《华严经》、读《普贤菩萨行愿品》,我们有没有得到普贤菩萨加持?不能说没有,必定得普贤菩萨的加持,这个加持现代人的名词叫磁场,所以我们读这个经,心里头有普贤菩萨,与普贤菩萨的磁场就感应。虽有感应,力量不深,为什么不深?因为我们的信解很薄弱,没有深信深解,没有把普贤菩萨这个道理跟修学的方法境界变成我们现前的知见,我们差就差在这个地方,虽然念跟普贤菩萨距离还非常的遥远,所以我们只能沾到他磁场的边缘,是这么一个道理。要真正接触到,有没有方法?有,而且方法还很简单、还很容易,那就是一门深入,死心塌地去读诵、去受持,能够一天将「行愿品」念个十遍,至少要念十遍,念上个十年、八年绝无间断,你心里面所思惟的、所想像的全是经里面境界,那个力量就大了。换句话,虽然不能像经上讲的「起深信解」,那个信解跟普通人不一样,以这个信解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必定得生,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由此可知,佛法,其实世间法也不例外,要想成就,那个秘诀就是一门深入,死心塌地契入一门,那就成功了,所以一定的关键就是在「深信解现前知见」
底下举几个例子,用什么东西去供养?世尊所举的这些例子都是当时印度人送些礼物,在风俗习惯上送的这些礼物,佛举例子总是就近举比喻,大家就好懂。所以这个经它是为三千年前印度人讲的,不是为我们现代人讲的,要是跟现代人讲,这里举的例子就不是这些例子,这是我们一定要懂得的。所以不能够死在句下,知道它那个时候什么情形,我们就晓得现在我们要送礼供养人家,应该用些什么东西供养,而不能拿这些东西,这些东西现代人不受欢迎,他也用不著,所以要懂得这个道理。
【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
这一句是总纲领、总原则,在那个时候说没有问题,现在讲也没有问题。总而言之,你要送人礼物,要供养别人,要布施别人的,要最好的、最上等的、最妙的这些『供养具』。而不可以说是好的我自己留著享受,差的破的不要的这才送给别人、救济别人,那就不是普贤行。普贤菩萨念念想别人,没想到自己,这一点就很难学,很难学一定要学,那不学?不学就不是普贤菩萨。不是普贤菩萨跟诸位说,就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极乐世界统统是普贤菩萨!所以普贤菩萨诸位要晓得不是只有一个人,普贤是通号,不是一个人的别号,是通号,西方极乐世界的人统统叫做普贤菩萨。
那里面要大乘法来讲有五十一个阶级,就好像一个学校一样,学生有五十一个班级,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到五十一年级,那个毕业了就成佛了,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它那里有一年级的普贤菩萨,有二年级的普贤菩萨,有三年级的普贤菩萨,一直到五十一年级的普贤菩萨。我们现在所供养的,心目当中想像的那个普贤菩萨是等觉菩萨,就是第五十一年级的,最高级的,最高级的普贤菩萨也多的不得了!我们供一尊、塑一尊普贤菩萨的像,画一尊普贤菩萨的像,代表而已。所以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供养一切诸佛菩萨的形像,都是表法的。所以一见到普贤菩萨,就想到十大愿王,你叫真的供养!一见到观音菩萨就想到大慈大悲,见到地藏菩萨就想到孝顺父母,尊师重道。所以这些形像名号是代表一个法门的,依照这个法门修学,那就是这个法门的学生;依照地藏法门修学的都叫地藏菩萨,依观音菩萨三经修行的都叫观音菩萨,依《华严经》修行的都叫普贤菩萨,是这么个意思。这诸位一定要搞清楚,不能认定普贤菩萨只有一个人,除他一个人之外没有第二个,这个要晓得。所以这一句总说,一定是以上好的供具来供养,作为礼物送给别人。下面举几个例子,这刚才说过了这常送的,古印度一般供养供品这是常见的,是那个时候的习惯。
【所谓华云鬘云。】
这就是华鬘,这是一种风俗,用花串成一个花圈给人带在脖子上,华鬘,以这个为供养,这是表示恭敬。
【天音乐云。】
是歌舞,歌唱,是供养,这也是表示非常尊敬的。我们在唐诗里面读到李太白,汪伦送李太白,李白作客的时候,汪伦对他非常礼遇,也非常尊敬,送他的时候他是坐船,在岸旁边的时候有很多唱歌跳舞给他饯别,可见得我们中国唐朝也有这个礼俗,这是恭敬供养,类似这个『音乐云』。
【天伞盖云。】
这个『伞盖』,晴天可以遮太阳,雨天的时候可以遮雨水,这个「伞盖」也是送给人礼物当中常见的,这古印度。那么中国人不作兴送伞,因为伞是散,跟散的音相同,中国有忌讳,送伞就表示永远分散了,所以中国人不送这个,印度人送这东西,印度人送。所以这是每个地方风俗人情也都要顾及到,它这个地方有忌讳的地方我们要送这个,不但人家不欢迎,反而产生许多不必要的误会,所以这风俗习惯一定要知道。
【天衣服云。】
这供具里面加一个『天』就是上妙的意思,「天」是最高的、最好的,表示这个意思,这是我们要晓得。那个『云』也是表法,「云」代表的是非有非无,云彩远看有,近看就没有了,代表的非有非无,跟《金刚经》上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这个意思。我们要认清事实的真相。事实真相是空的,体是空的,相是有的,我们虽然用这些有相,我们知道这个相是空寂的,不是真实的,所以你能够很自在、很快乐的去享受它,你不会去执著它;不执著,就没有烦恼了,就没有障碍了,所有一切烦恼都是从执著里头产生的。为什么会执著?不知道事实真相,以为它是真的,我们知道梦是假的,在梦里头你执著那个境界是真的,你看你那个苦乐也很难过。其实我们人生这一生当中,实实在在讲还是一场梦,也不是真的。不但身外之物是空的,你一样都得不到,同样一个身体也得不到,你晚上睡觉睡熟了,人家把你抬走了,你也不晓得,这哪一个是你自己的?何况自己身体细胞刹那刹那新陈代谢,走进讲堂这个我这一个半小时出去,不一样了,里面细胞换了很多,所以你明白这个真相,你对这个身就不执著。我要利用这个身,这个身是假的,借假修真,利用这个假的身体,我要认清宇宙人生的真相,那就是真的,这个叫修行,云代表这个意思。教我们在一切受用当中一点都不能执著,所以佛菩萨得大自在,佛菩萨在九法界里面度众生叫「游戏神通」,他不执著,云表的意思。这是第一个段落,下面第二个段落是「香」。
【天种种香。】
『种种』不但是种类多,数量也多,种类多数量也多,底下举几个比喻:
【涂香。】
像现在很多人用的香水,涂在身上的,这类的香叫『涂香』。
【烧香。】
『烧香』,这个香是燃烧,像我们现在这个道场香炉里面燃的这个香就属於「烧香」,所以香一定要好香,好香能提神,不必要多,好香一枝就很好。
【末香。】
『末香』是香粉,凡是粉一类的香就叫做「末香」。这是举出大的几个种类,刚才讲了它的种类数量都很多。
【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
『须弥山王』是比喻,这个『一一』,就是一一种类,它的数量多。换句话说,这个意思就是教给我们,我们要尽心尽力去修供养,真正的意思在此地,尽心尽力那就是圆满,这功德就是圆满的,就是此地「须弥山王」所表的意思。
【然种种灯。】
用这个灯明作礼物,这也是古印度的风俗。何况灯里面代表的光明,照破黑暗。灯的种类多,数量也多。
【酥油灯。】
奶油再提炼就是酥油。
【香油灯。】
做『香油灯』,这里面种类就很复杂了。
【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
这个意思也是我们尽心尽力去做。这是举几个例子,我们从这个例子当中要体会,现代我们应当怎样发心去帮助这些众生。特别是在这个时代,人类迷失了方向,忽略了圣贤的教化,所以这个时代的人所受的痛苦比过去实在是深很多倍!如果你细心去观察,请教一些老年人,五十年前这个社会的状况,人民的心态,生活的感受,你向这方面去研究研究、打听打听,不一样!那个时候科技没有现代发达,物质生活没有现在这么方便,这是事实。可是人类的精神生活愉快,不是现在人能够相比的,社会安全,人与人能够互相尊重、互助合作。你家有一点事情,亲戚邻居统统都来帮忙,欢欢喜喜的,所以是个和睦的社会。不像现在,现在虽然科技发达,每个人一出门都提心吊胆,好像这个社会上每一条街、每一个巷子都有陷阱、都有危险,没有安全感!这样的精神压力在过去绝对没有。那再往前面去,这个社会就愈单纯,风俗愈淳厚。我们常听老人感慨的说一代不如一代,一世不如一世,中国人讲三十年是一世,你看那个世界的世,三个十,三十年是一世,以三十年作一个阶段,一世不如一世,我们现在是苦到了极处。换句话说,现在人生活没有安全感,台湾虽然富有,富而不乐,你看看这多苦!富而不乐还不如贫而乐!
我们今天过的是什么日子?要是追究它的根本原因,在教育,我们的教育崩溃了,教育彻底失败了。台湾学校多,就学率很高,为什么说教育彻底失败?为什么说教育没有了?要从教育的内容上去观察,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教育的内容是什么?是教你明白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宇宙的关系,中国自古以来是教这个东西的。现在这个不讲了,没有了,古老的教育在今天完全消失掉了。中国人从前小孩从小教起,教什么?父子的关系,兄弟的关系,夫妇的关系,朋友的关系,君臣的关系,君臣用现在说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对这些认识清楚!於是人在这个世间,在各种不同的关系中有权利、有义务,这是我们中国讲的伦常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人不懂得做人,换句话说,人与禽兽又有什么两样?禽兽没受过教育,不知道这些关系,人之所以异於禽兽的,知道伦常的关系,所以能够敦伦尽分。这个社会才有安全,人与人之间才和睦,人的一生确确实实有幸福、有快乐,社会和谐,从国家强盛到世界大同。
以往教育是以这个为宗旨、为目标,那今天不但我们见不到,听都听不到,你想社会不乱,那怎么可能?人都自私自利,古人教人念念为众生、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群。现在?念念为自己,甚至於有人说家都不要,这完全是自利。这个家与自己没有利益,家就不要了,这个例子在现代的社会太多太多了!从哪里看?从离婚看,离婚家都不要了,为什么不要?顾到本身的利益。所以说家庭的利益他都不要了,他还会顾及社会利益?没有这个道理。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离过婚的人不能做政务官,这个有道理,离过婚就是你家都不要,顾你自己,你怎么可以能够给老百姓服务?很有道理!但是没有中国教育讲得那么透彻,讲得那么明白。我们要把这些事实真相搞清楚明白,就晓得今天我们在这个世间我们应当修什么样的布施,用什么样的供养来供养一切大众,就知道了。现在人最缺乏的是什么?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提出上妙供具来供养他,能够救这个社会,能够令一切众生得真实的利益,无过於大乘佛法,无过於古圣先贤对众生的教诲,我们要把这些东西再找回来!
这些典籍非常丰富,台湾这些年做了不少好事,将中国的古籍大量的翻印流通,这不至於丧失,尤其是佛教的经典,《大藏经》在台湾也翻印过十几次,这是真正的好事。可是这些东西虽然能够保全而不至於失传,这个我们可以放心了,广大的群众要得不到受用,那还是枉然!我们要往这方面去想,现在有几个人能读《大藏经》?现在这个大藏所印的我们这个本子一百册,有几个人能把它念一遍?即使念了一遍,你得到些什么?能不能用在你的生活当中?能不能叫你离苦得乐?这是我们要问的。
那我们想到现前这个时代,科技突飞猛进的一个时代,十年、二十年之后,在我看现在这个情形大概十年之后,我们的生活方式完全改变了!走向电脑的时代,学生上学不要上学校了,在家里电脑就上课了,就改变了。电脑跟全世界联系,你要想看书,美国这些大学图书馆里,你这个电脑按钮一按,人家图书馆的目录就摆在你面前,你要哪一种,按个电纽资料就出来了。所以将来的社会,家庭里头只有一个电脑,书架没有了,报纸杂志都没有了,美国现在不少家庭已经没有报纸杂志了,在电脑里。上街也不要去买东西了,百货公司想要什么东西,人家广告在你电脑里面,你选好了之后,这一个电脑按过去,那边人家就给你送来了。付钱?银行已经从你的户头拨给他了。所以我们预想十年进入到这么一个世界!生活方式完全变更,这是现在人无法想像的。
可是幸福的根源依旧是伦理道德的观念,这个思想观念非常重要!我们如何配合底下这个时代的科技,将古圣先贤的教诲发扬光大。现在我们是大量的印送经书善书,我们也经过很慎重的选择,太深的、太生涩的、很难读的这些书我们不印,为什么?印出来不能产生效果。过去我们也印一些,那个印的目的是什么?是怕这个书失传,多印一些分给各个图书馆去保存,不至於失传,现在《大藏经》印的这么多,版本也很多,数量也很多,这个经典的失传我们可以说是不必顾虑。我们考量的就是现代人能够接受的,现代人他必须要的,我们从这个地方去选择,要大量的流通!现在特别是录音带跟录影带,帮助许许多多的人开始觉悟,这是一桩好事情,真实的好事情。
我在讲席里常说一个人有钱有财富是他的福报,这个财富怎样去运用是高度的智慧。他要没有这智慧,那个财富拿去造业,那是苦的增上缘,不是好事情,没有财富少造一点业,有了财富多造一些业,将来果报在地狱、饿鬼、畜生,你说这个冤枉不冤枉?如果有高度智慧来运用这些财富,那他将来生天堂,成佛作祖,这不一样!由此可知,智慧是多么重要。
我们台湾这个宝岛,大家可以说普遍都富有,你们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我眼睛里看不是好事,就是我刚才所说的财富(钱财),诸位都晓得通货!说通要流通,不能止住在这里,像水一样要让它流通,不过是在你面前流过而已,是不是你的?千万不要以为是自己的,是从我面前流过而已。在我面前流过,我就有影响力,就有权力去支配它,让它往哪里。流到错误的方向,那就造罪业;流到正确的方向,你就修了福;你不让它流,那你造的罪业就更重,它一定要流通!所以你一定要有智慧,要让它流到一个正确的方向。
哪是正确的方向?利益一切众生,特别是要利益一切苦难的众生,他需要的。真正是古人说得好,比喻也比喻得好,再多的水,我们需要也只要一瓢饮,我们解渴而已,再多喝,多喝就胀死了,财富也是如此,从我们面前流过,我们的衣食住行能满足就够了,不必再求奢华,奢侈的生活会叫你什么?会叫你留恋这个世间,对你,特别是念佛人。我们念佛要想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地方住的环境不错,我家富丽堂皇,舍不得去,那完了,你还能往生吗?舍不得去麻烦大了!贪恋你这个家财,特别是房产地产,那个贪恋舍不得心非常严重,死了之后怎么办?那个神识,我们俗话讲灵魂不肯离开,还住在这个里面不肯走。那久而久之总要去投胎,如果家里人没有生小孩的,那怎么办?蟑螂、蚂蚁、老鼠,他就去投这个胎了,他不肯离开他的家!我跟大家说的是事实,如果家里面养了宠物,投这宠物的胎还稍微好一点,没有宠物的时候就是做蟑螂、老鼠、蚂蚁,搞这些东西去了,离不开这个家,这什么?他这个心贪恋。所以你真正明白这个事情,我们纵然有财富,我们的衣食住行简单朴素,能舍得掉,没有贪恋,这对於修行人对於将来的前途有很大的帮助。现在你要图享受,来生就苦了,现在能够把享受降低,来生就乐了。一丝毫贪恋都没有,把你多余的帮助别人,帮助缺少的人,你说这个人心里多快乐。这助人是快乐之本,一点都不错。在家人要学,出家人也不例外。
我们这个小道场,建立到现在也十年了,这十来年当中简居士跟我讲过很多遍:我们去找一块地,盖一个大的道场。我就劝他不必了,这就很够了,把那些钱做好事,印送经书,跟世界每一个地区国家结法缘,我们做得多快乐。我们不需要富丽堂皇的大道场,用不著。有那么大的道场,我就告诉他开销大了,那么大的开销,我们的压力就很重,就得一天到晚去作怪。俗话常说:「和尚不作怪,居士不来拜」,就要作怪,就得去拉信徒,去找钱来维护道场,这个事情冤枉,这不是人干的。所以我就告诉他:我们这道场愈小愈好,我们的事业做得愈大愈好、愈广愈好。所以我们这个道场始终就这么个小地方,景美那个地方十多年了,将近二十年了,也就那么小小地方。不是不能发展,我们如果不印这些经,不布施,钱也不少,是可以发展,但是不可以,那样做我们苦,我们现在苦,在精神生活压力很重,将来建了大道场舍不得走的时候,再变蟑螂、变老鼠,那更是苦,更苦!所以我们这个小地方根本没看在眼里,丢掉太容易了,一丝毫留恋都没有!所以念佛往生没有障碍。我们帮助很多人的时候很快乐,离苦得乐。所以人一定要觉悟,一定要晓得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做法。所以我们这个地方人数虽然不太多,每个人都欢欢喜喜,快快乐乐的。这我们学佛跟人家学佛不一样,我们走的方向不一样,我们的目标不一样。我们在世间的目标,就是要做一个快乐幸福的一生,我们要过这个日子。绝不给自己为难,绝不找自己的麻烦,绝对不让自己去受这个痛苦。这个是我们自己能作得了主的,自己懂得选择,将来决定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所以这个经我们常读,愈读愈欢喜,为什么?那就是我家乡的样子,再也不搞三途了,再也不搞六道了。不但六道不搞,十法界我们也不搞了。所以这个供具里面,我们就知道在现前应该用什么样东西去布施、去供养这个世间广大的群众。
在这么多年来,我们走过许许多多国家地区,包括中国大陆,绝大多数的人对佛教都有误会,认识不清楚。所以我前几年在美国迈阿密作了一个专题讲演,连续讲了七天,题目叫「认识佛教」,这个录音带带回来了,有几位同修发心,从录音带整理,现在印出一个小册子,这个小册子很受欢迎。我这一次在新加坡住了四十天,他们印了一万本,四十天都送完了,现在继续不断再印。这个小册子也很重要,帮助人认清佛法,佛法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佛?学佛有什么好处?学佛真正的利益在哪里?大家才肯学佛,才欢喜学佛。如果认识不清楚,一听是佛教,迷信!实在佛教不迷信,是他本人迷信,认识不清楚就说人家是迷信,这他自己迷信。一定要帮助人认识佛教,帮助人选择经典,帮助人修学法门,你肯用这个心,肯这样去做,你所修的叫真实功德,你所得到的一定是幸福快乐。
这一段经底下是注解,这是宗密大师的注解,值得我们做参考。但是要记住,一定要认清我们现在是什么时代,现代经典里面所讲的原理原则、修学的方法,我们应该如何去做,符合现代人的要求,符合现代的生活,所以佛法教学一定要懂得现代化与本土化,我们才能得利益。不能说展开经典,这个经典经是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对印度人说的,注解是中国唐朝时候的,我们总不能去做唐朝时候人,总不能去做古印度人,这是决定行不通的。我们要做现代人,要做底下二十一世纪的新现代人,这个才行,佛法对我们才有真正的受用,才有真实的利益。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读佛经,来看注解,意思就不相同,领悟就不一样了。你所看到经、疏、注都是活活泼泼,现前我们统统用得上。我们用它的原理原则,我们得到它的启示,知道我们在眼前应该怎样过日子,过一个幸福美满快乐的日子。不但现在幸福快乐,生生世世永恒的幸福快乐,这个你可以读经,你可以看注解。如果你不懂这些原理原则,你要看经、看注解,往往你就受它的害,受什么害?执著在里面,食古不化,死在字里行间,念死书!念死书的人在中国就叫书呆子,念佛书的叫佛呆子,那就错了,所以要开智慧,不要念佛书念得变成呆头呆脑。
好,我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