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一五二集) 1992/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152
请掀开经本四百一十五面,倒数第三行:
【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
这是十大愿的第二愿『称赞如来』,第一愿「礼敬诸佛」,第二愿就不叫诸佛,叫如来,这究竟是一回什么意思,我们必须要辨别清楚。「称」是称扬,「赞」是赞叹,「诸佛」前面给诸位同修说过,《华严经》无论在心量、在境界上都是非常广大,以虚空法界(尽虚空遍法界)为修行的境界,所以礼敬是没有分别的。诸佛有过去佛、现在佛跟未来佛,未来佛就是一切众生,因此这个礼敬是决定平等,我们对释迦牟尼佛、对阿弥陀佛如何的恭敬,对待一切众生也要这样恭敬。对人要这样恭敬,对一切动物也没有例外,也要这样恭敬;乃至於对植物、矿物这个恭敬心都不能够改变。所以这个大经里面告诉我们:「桌子善知识,板凳善知识,香炉善知识,蜡台善知识」。这就是说明恭敬心是平等的,是没有分别的。可是称赞不一样,称赞里面是有条件的,不像礼敬一样,礼敬说实在话我们对善人要礼敬,对恶人也要礼敬;称赞如来是讲的真如本性。换句话说,与性德相应的我们要称赞,与性德不相应的我们就不称赞,可见它跟前面这个礼敬的确是有很大的差别。
我们中国俗话也常说对於恶人我们对他敬而远之,你看那个敬是有,远是什么?远不是说跟他远远的,你这样会意就错了,远就是不称赞他,但是要恭敬他,不称赞他。在五十三参里面诸位要仔细去看,我们这本经是五十三参最后的一部分,就是第五十三位善知识,这是普贤菩萨。在前面我们所看到的善财童子,每参访一位善知识开头都有礼敬,这五十三个人里面有出家的、有在家的,出家的只有五位,可见得在家多数。这些人里面有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实际上就是代表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在整个社会里头所接触的这些人物,我们从早到晚接触这些人,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来接触,应该如何来学习,这就是《华严经》末后这一部分教给我们的。所以你不要看善财童子很幸运遇到这么多大菩萨,我们一个也没遇到,那你就大错特错,你每天遇到就不认识,那没法子,人人都是善知识。
这其中有三位代表的贪瞋痴,我们按照顺序看,第一位看到胜热婆罗门是个外道,他代表的是愚痴,第二位见到甘露火王代表瞋恚,第三位看到的伐苏蜜多女是个妓女,代表贪爱。这三个善知识,贪瞋痴三毒烦恼,善财童子去参访有礼敬,没有称赞,你看文里头没有称赞,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去就能够明白这个意思。所以赞叹人不可以轻易赞叹,真正他有德行、有能力值得我们赞叹。这个礼敬没有分别,一定是以恭敬心,为什么?因为称赞会影响别人,一个没有德行、烦恼很重的人你去赞叹的时候,往往误导别人的修行,这自己要负责任,所以在此地称赞不用诸佛,就改作如来,这个意义很深很深!
这一段注解是钞,钞是宗密大师的,我们把这段文念一念,然后再细细体会里面的义趣。这是十大愿排列在第二,排列的顺序不能颠倒,后后胜於前前,就好像我们盖大楼,十层大楼一定是有第一层、第二层,它的顺序不能颠倒的,后面的包括前面的,前面不包括后面。所以称赞里面一定有礼敬,礼敬里面不一定有称赞。
【第二称赞行。先标名。】
这是小题目,先把第二愿的名称说出来。
【称谓称述。赞即赞扬。称述圣德。赞扬其美。】
这就是标准,所以称赞一定他有德行,没有德行的就不能称赞。
【又称谓称扬。赞即赞叹。如来者。於十号中。】
这佛的十号当中。
【即仿同先迹。】
就是后佛如前佛之再来,过去成佛的很多,现在成佛的跟古佛再来没有两样,这是第一个意思。
【金刚经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实在讲,说明这个名词《金刚经》上这句话讲得非常圆满。换句话说,如果是符合这个标准,那是应当要称赞的,与这个标准相违背的我们就不能够称赞。『诸法如义』是很不容易,这句话很不容易体会,实在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四无碍法界,特别是后面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是这样的境界,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大菩萨有少分,但是他不圆满,一定到成佛了才真正圆满。如,古德有个比喻:如金作器,器器皆金。把金比喻做真如本性,器比喻做现相,相就是金,金就是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这就是「诸法如义」。
在《法华经》里面佛跟我们讲了十个「如」,天台大师用三种读法发明成百界千如,无有一法不如,到这个境界这就是禅宗里面常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之后没有一法不如,法法皆是真如自性,这是真的见性。换句话说,他的思想见解言行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这当然值得赞叹。佛的思想见解言行我们怎么会知道?经上说的就是,特别是本经,特别这卷经,这卷经里面十大愿王就是那个「如」归纳综合起来的十条,真能做到这个如,这个人处事待人接物能够真诚无有分别的恭敬,这个人值得赞叹。一般凡夫做不到,凡夫对待人起心动念,这个人不错,那个人是坏人,这个人恭敬,那个人就不恭敬,他那个恭敬是有差等的,这就不如了,这个诸法就不如。必须证得这个境界,他的清净心、平等心现前,这才是如的意思。
【又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这一句也是出在《金刚经》上的,其实这两句话跟前面「诸法如义」是一个意思,一个意思从两个角度上来观察,无来无去就是不生不灭,《心经》里面讲的不但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中论》里面给我们讲「八不中观」,这一句全都包括了,这是事实的真相。我们迷了,以为有来有去,以为有生有灭,这幻觉、错觉!现代科学可以说相当进步,科学家新的发现跟佛经讲的这个逐渐逐渐接近,在过去科学家认为确实有物质的存在,所以讲唯心唯物,把物质分析,分到最后原子电子所谓的基本粒子,那还是物质。现在新的发现知道物质没有了,根本就没有物质,这物质现象是什么?科学家讲的是波动,这跟佛法讲的真的愈来愈接近,确确实实是波动的现象,那个波怎么会动?原来不动的,它怎么会动?大乘经特别是《楞严经》,《楞严经》说得很详细,「一念不觉」,这不觉就叫做无明,无明就是个动相,明就不动,无明是动相。「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是法相唯识里面为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确实是一种波动。因此佛在楞严会上告诉我们这所有一切万事万法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两句话也是佛在大乘法里头常说的,这跟「一切法从心想生」意思是一样的。所以你多看看,细细去体会,虽然不能够完全明白,大致上可以看出一个头绪,了解佛为我们说的是些什么,逐渐把这个真相说出来。
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就是把宇宙人生真相给我们说出,这里面没有迷信。明白事实的真相就叫觉悟,这人开悟、觉悟了;不明真相,这凡夫迷惑颠倒。所以他的思想言行不顺法性,他是胡作妄为、胡思乱想,造一切罪业,造的罪业他有果报,为什么有果报?刚才讲的「从心想生」,心想恶,他恶的境界就现前;心想善,善境界就现前,这境界是从心想生的,这就是无所从来,无所从去,全是讲性德的显露。这下面说:
【涅盘经云。】
这是引用《大涅盘经》里面对於这个名词的解释。
【如过去佛所说不变。从六波罗蜜来。至大涅盘。故名如来。】
这《涅盘经》上说的,《涅盘经》上讲的意思跟《金刚经》也没有两样。这个说法实在讲没有《金刚经》那么样的简洁圆融,但是《涅盘经》上讲得好懂,它是就即相上说的;《金刚经》是从本体上讲的,不好懂,说得虽然很清楚、很明白,不容易懂,这个就好懂。这是说一切菩萨为一切众生说法决定跟过去佛一样,这个一样诸位要晓得不一定是言词一样,言词不一定一样,意思完全一样。譬如你们两个人到美国华盛顿去观光,回来之后告诉大家,你看到那边什么情形,你们两个人说的话不会一样,不可能一样,但是你们两个人说的事决定是一样的,你们看到是一样的。这也就是佛教给我们要懂得「依义不依语」,语不重要,意思重要,意思要正确,没说错,语言多说少说没有关系,意思正确就对了,因此不必在言说上去争论。特别是佛经从梵文翻到中国来,往往同样一部经典有多次的翻译,像《金刚经》我们在《大藏经》里面看到有六种不同的译本,里面文字当然不一样,每个人翻译的不一样,意思决定相同的,这就是『如过去佛所说不变』,这个意思决定不变。
它这里举出一个例子,『从六波罗蜜来,至大涅盘』,大涅盘就是成佛。菩萨怎么成佛的?修行成佛的。什么叫修行?我们今天也把它搞错了,所以我们在经典上看到过去这些菩萨们,这些修行人,往往他们用的时间并不很长,他就成就了,小成就得清净心,我们常讲得定,心清净烦恼没有了,心清净智慧就增长就得自在,这小成就。大成就证果了,所谓证果就是对於宇宙人生真相他深深体会到,体会这个真相有深广差别不同,这就是菩萨位次不一样,体会得愈深愈广,菩萨的位次就愈高。达到究竟圆满就叫成佛,大涅盘是究竟圆满。修什么?修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照字面上来翻译叫「到彼岸」,也就是我们中国人习俗里面常讲的到家了,就这个意思。功夫好,好到不能再好,我们就称某人功夫到家了,就有这个意思。实在要用现代话来讲,这个波罗蜜就是究竟圆满。
菩萨修行也很简单,六条,六个纲领,第一个「布施」,我们常常听到布施,以为舍一点财这叫布施,财统统舍尽了符不符合菩萨布施的标准?给诸位说不符合,布施就是舍,就是放下了。舍什么?舍烦恼,你把烦恼放下了。舍妄想,佛在《华严》上告诉我们凡夫跟佛的差别在哪里?「出现品」里头讲得很清楚,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一切众生原本跟佛没差别,对於诸法实相都达到究竟圆满,没有差别的。为什么现在会有这么大差别?「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是佛一语把我们的病根道破了,因此那个布施舍要把这个东西舍掉,那你就高明了,你把妄想舍掉,把执著舍掉,从根本上修。诸位要知道妄想我们没法子舍,逐渐逐渐累积变成什么?变成叫所知障,障,障碍了真如本性,障碍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看不到,真相看不到。执著累积下来就变成了烦恼障,经典上常讲的二障。用什么东西破二障?开头就是用舍,放下,你要不肯舍,换句话说,无论修得怎么好,你得的结果是人天有漏的福报,不是功德。功德能了生死出三界,能证果;福德不能,福德是得人天富贵,得这个东西。由此可知,这个能舍修福,福就变成功德;不能舍,所修的一切功德都变成福德。舍是功夫,放下是功夫。
我们为什么放不下?没看破,所以放不下。怎么叫看破?事实真相我们不了解,譬如说世间,现在在整个世界我们观察众生最大的毛病是什么?贪财!这是大病!这没看破。你要真正看破了,你就晓得这个财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就能够彻底放下。有许多人说:我都丢了,都不要了,我生活怎么办?你真正舍掉之后,你的生活得大自在。我不相信。为什么不相信?你没做到,这是迷。舍下面还有个字,舍得,那不舍就不得,舍了就得。统统舍尽了,你得的什么?尽虚空遍法界你得到了,你说这多自在,这大学问。所以你问菩萨修什么?菩萨就从这里下手,佛在小乘经里面,小乘经是对根性很低的人,也就是说看不破放不下的人,对那些人讲的。分别执著很重的人,佛跟他讲因果关系,这他听得懂。
财富是福报、是果报,果必有因,因是什么?因是财布施,所以你愈肯施财,你的财就愈多,财用你不会缺乏;聪明智慧是果报,因是什么?因是法布施,这个法里头我懂得的、我会的,我肯教人,毫无保留的教给别人,这个果报就是聪明智慧;健康长寿是果报,因是什么?是无畏布施,畏是恐怖,能帮助一切众生离开恐怖,这就叫无畏布施,你得的果报健康长寿。我今年到加拿大温哥华去讲经,在世界佛教会,会长冯公夏老居士今年九十二岁,你看他那个样子顶多只看到六十几岁的样子,不要戴眼镜,声音洪亮,走路比别人快,九十二岁!这些年他在温哥华讲《楞严经》,他也很有钱,所以我就举出例子,这个冯会长前生就是三种布施都修,所以他三种福报都得到,有财富,又有聪明智慧,又健康长寿,这明显的例子在这个地方。我们见到还有些七、八十岁的老人,老态龙钟,那跟他比简直不成比例!
所以我们要想得财富、聪明、健康长寿,你要真肯修,这个佛对小乘人说的,所说的都是真话,都是事实,佛决定不欺骗人,他得的是小果报。最殊胜的果报是要把你的妄想执著舍掉,那你所得的果报就跟佛与大菩萨无二无别,以要肯舍!一定要明了事实,我们这个身体以及世界万事万象,刚才讲的波动的现象,不是实在的,当体即空,没有一处是真实。眼前财富摆在你面前,明白这是让我支配,支配得妥当,积功累德;支配得不妥当,这一身的罪业,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做得就很如法,那就值得赞叹,与事实真相相应,这叫随顺法性,这是与事实真相相应。如果执著,这个是不肯施舍,实在讲还是得不到,我们俗话常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样也得不到,造了一身的罪业,不顺法性。所以事实真相,肯舍、欢喜舍,肯帮助人、欢喜帮助人,尽心尽力都是在帮助人,这就是觉悟的人跟不觉悟的人他的想法不一样。不觉悟的人念念的是他想自己,觉悟的人念念想别人,这个觉跟迷最粗显的区别就在此地。我们从因果定律上来看,处处想别人的,你就处处得到大众的拥护,你爱别人,人家也爱你,「爱人者,人恒爱之」,处处想自己,排斥别人,你这个人到后来决定是走投无路,这是我们从因果上来看,觉迷不一样。
六度里面第二个是「持戒」,持戒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守法,所以诸位一定要了解这个意义;一看到持戒,戒是戒条,五戒十戒,那你完全看错了。所以经典难处就是要体会它的意思,不可以望文生义,古德所谓的是「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三世佛喊冤枉,你把他的意思搞错了。我们讲经前面开经偈「愿解如来真实义」,不能把意思讲错了。所以持戒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守法,当然这里面最重要的是佛对我们的教导,我们要明白、要遵守。除佛的教导之外,世间是现实生活的环境,国家的法律我们要遵守,我们的社会才有秩序,才能够繁荣,才能够兴旺。人人要守法,别人不守法是他的事情,我是佛弟子,我是明白人,他不守法,我守法,佛弟子在社会上要做大众的一个好榜样,你是觉悟的人应当影响他,不可以被他影响。除了法律之外,还有不成文的风俗习惯社会道德,没有条文记载的,统统要遵守。
生活在现代的社会里跟从前不一样,从前交通不便,往往一个人一生当中活动的空间很小,像从前在中国大陆,几乎有一半以上的人,一生当中没有离开他这个县,能够离开这一省到别的省去的人就不太多,他生活的圈子小,这是风俗习惯容易。现在我们活动空间大了,常常到外国去旅行,人家那个国家文化背景、历史、生活状况、法律条文、社会道德观念跟我们都不一样,我们到他那里去,就要遵守他们的,这样人家才欢喜。你看佛的、菩萨的四摄法,四悉檀里面第一条世界悉檀,世界悉檀什么意思?菩萨所到的地方一定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不会叫人讨厌。所以我们要尊重别人的法令规章,道德风俗习惯,他们欢喜,跟他们大众能够和睦相处。所以我们准备到哪里旅行,那一个地区国家的东西我们要多了解,事先要多了解,到那个地方要事事问,要处处向人请教。这持戒是守法,不要把这个观念缩得很小,只是几条戒那你就错了,你学佛完全学错了。所以这守法包括的范围就包括非常非常广。
譬如佛教传到中国,那个时候中国跟印度完全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佛教到中国立刻就中国化,这些法师们穿著的衣服是中国的衣服,只有在集会当中披个袈裟作为礼服。我们现在穿的服装,这中国礼服,道道地地的中国服装,这汉朝时候的海青。在家人衣服上绣的花纹,出家人是不绣花纹,差别在这个地方。所以入境随俗,它要随中国的风俗习惯,随中国的这些礼节。就是建道场也建中国式的宫殿,我们在佛经上常常看到宫殿,一看到宫殿,就想到我们中国那个形式,这都是我们读佛经头脑都呆了。佛讲经是在印度,印度那个时候,佛讲经场所是我们中国宫殿式的建筑吗?你找几个考古学家去问问他,印度古代的建筑跟我们中国的建筑是不是一样?不一样,我们在佛经上念的宫殿,怎么会想到中国这个样子?所以你一定要懂得宫跟殿的本意是什么,宫是私人的住宅,殿是办公集会的场所,是这样的,这我们就不会误会。像我们这个地方,大众聚会的地方就称为殿,八楼我住的地方就称为宫,宫殿是这个意思。因此宫殿,印度宫殿跟中国的宫殿建筑的式样就不相同,中国的宫殿在美国又不相同。我们中国古时候称殿,现在美国人称office;中国人讲的宫,外国人讲house,你一定要懂得。
我们到美国去建道场还建中国宫殿式的,这美国人不会接受的,这在佛法弘扬的时候已经违背佛的教训,因为佛六度里面第四条叫「精进」,进是进步,我们再建中国宫殿式,这不是进步,倒退,这退转了,退回去了,错了!所以佛法的教学它是现代化的,它要符合本土化。这我们历史上古代的高僧大德他们能做到,我们现在人不懂。所以在美国我们去的人不少,时间也很长,可是没有效果,没看到几个美国人来学佛,所度的都是中国华侨,原因在哪里?原因就是不懂得佛教导我们真正的意思。同样一个道理,我早年遇到一个基督教的牧师,他是美国人,他非常感慨的跟我说,基督教传到中国来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中国有十亿人口,中国基督教徒有多少?不到一百万,一百年,十亿人还不到一百万,所以他很悲哀!这中国人很难度,佛法里面讲很难度。其实他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为什么?他把他西洋的文化搬到中国来,所以中国一看到那个教堂,洋鬼子。所以佛教就聪明,佛教到中国来的时候建中国皇宫的方式,中国人一看那皇宫自然就走进去,那就不一样!所以基督教如果要懂得这个道理,到中国来的时候,教堂都建成中国宫殿式的,他这个教徒人数效果绝对不止一百万,一千万都不止,这就是他不懂得落实在本土化跟现代化,不懂这个道理。
所以佛法是新的,永远不会旧,这儒家讲的「日日新,又日新」,佛法确实是如此。所以要懂,这都是守法,都要明了。乃至於造像,佛的相貌究竟是什么样子?其实你要明白佛常在经上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那佛有什么像!你想他什么像,他就什么像,所以中国人造的佛像就像中国人,你仔细看看中国人造的佛像;日本造的佛像就像日本人,西藏人造的佛像一看就是西藏人。我们到美国看到这些法师带到那边去的佛像,没有一尊佛像美国人,所以我在迈阿密讲经,大概有二十多个美国人在听的时候,我就跟他们讲:佛法没到美国来。他们很惊奇,我说:你看哪一尊佛菩萨相貌像你们美国人?这些我们如果真的想把佛教普及於全世界,不能不知道这个道理。古大德懂得,为什么我们今天迷了?学佛真的念佛经念呆了,从前李老师讲读书不明理、不究其义就书呆子,我们学佛变成佛呆子,所以六度的意思要懂得。
「忍辱」就是耐心,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忍耐、要冷静。第四个是「精进」,进是进步,进要专精。佛法确实像一个完整的大学,在中国隋唐时代分宗分派,就像一个大学里头分的很多院系不同,佛并不是教我们把所有经典都要阅读、都要修学,不是的。佛只要你取一部经,一门深入,你就得受用,一生受用不尽!不是教我们把所有一切经都念过,佛在一切经里头没这个说法,虽然四弘誓愿里面有「法门无量誓愿学」,你也要懂得它的真实义。人家那个学,一学就通了,我们在《华严经》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就通了,一接触就明了了,是这么个学法。修学的基础第一个是在发心,四弘誓愿是有次第的,先要发心,发心就是觉悟,觉而不迷。然后要修养自己的品德,断烦恼,烦恼断了,心得清净了才学法门。所以博学多闻它是有条件的,佛门里头也常说「一经通,一切经通」,那个一经通是什么?一经通是把烦恼断掉,从一部经里面明心见性,用佛学的名词来说,成就根本智,然后学法门是成就后得智,是无所不知,那一接触就明了,像古人传记《高僧传》里面记载的龙树菩萨。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我们今天集结《大藏经》,龙树菩萨花多少时间把这个经全部读完,全部读明白、读通了?三个月的时间,他为什么三个月就能通达了?他心清净,没有障碍,往往一部经不必看完,看几章这部经全明了了。这有例子,《六祖坛经》我们中国人很熟悉,六祖大师不认识字,没读过经,也没有学过经,他在黄梅五祖忍和尚给他讲《金刚经》,大概只讲了三分之一,一半都不到,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全明白了,后头不要,这就是佛门里面讲的根本智。
以后他在宝林,就是现在的南华寺,法达禅师去参访向他老人家请教,法达是读《法华经》的,《法华经》读了三千遍,很自负。《法华经》分量很多,一天念一遍,读三千多遍,在我们一般讲是十年,所以相当自负。慕名去参访六祖,礼拜的时候头没有落在地上,六祖看到了,拜完之后就问他:你很傲慢,为什么?礼拜的时候头没著地,你一定有值得骄傲的地方,用现代的话说你一定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你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他就说他读《法华经》三千遍,很值得骄傲。六祖就问他《法华经》在讲些什么,他不知道,转过头来向六祖请教,六祖说《法华经》我没看过,我也没听过,你念给我听,《法华经》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六祖说:不要念了,我都知道了,跟他讲《法华》,他开悟了。你就晓得,得根本智之后,那一部经还要学完吗?看几页全懂了,《大藏经》一本一本看几页,三个月的时间足够了。诸位要知道先要一经通,然后三个月就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的全部都通达了;你那个一经不通,《大藏经》三百年你也不通,这一点大家应当好好的记住。
现代人我看到很多不是不用功,不是不努力,很用功、很努力,我看到很佩服,可是他的功夫白费了,毛病出在哪里?我也常讲他们是杂进、乱进,他不是精进,精进才能成功,这个杂乱不能成功,学的太多、太杂了,太多太杂的时候心不专一,心不能得定。所以佛法一定是以「定」为枢纽,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说实在话,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径虽然不相同,可是修的东西是一个,统统修定,不仅仅禅宗说禅定,我们净土宗就没有禅定了?净土宗不叫它作禅定,叫「一心不乱」,那这就是禅定,这名词不一样,实际上是一桩事情。这教下叫止观,就是一个意思,名词不相同。
所以说佛法修学是以定为枢纽,得定之后开智慧,慧开了,经看几页就明了,话听几句也就懂,不必罗嗦麻烦,这是修学秘诀。因此广学多闻是在第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应当从一部经上去开悟,一门深入,到一门真正深入,得定开悟之后才广学多闻,才法门无量誓愿学。如果把顺序颠倒了,那就大错特错!这讲精进。精进之后就得定。可见得那个精进的目的是在禅定,定的起用就是智慧,智慧才解决问题。所以佛法所求就是求究竟圆满的智慧,究竟圆满智慧是从定中得来的,不是从文字上得来的。你要想得定,前面就很重要,你要有耐心,你要能守法,你要能放下;换句话说,前面那些东西统统是得定的预备功夫,那些功夫做不好,得定决定得不到,没有定哪来的智慧?所以这个慧就是定心起作用,这样才能到大涅盘,《涅盘经》里面讲的容易懂,从事修上来说的。末后一句:
【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
《成实论》是小乘论,小乘曾经在中国兴盛了一个时期,但是不长,隋唐的初期,小乘有成实宗就是根据《成实论》,还有一个俱舍宗是以《俱舍论》为主修的科目,小乘有两个宗派,但是时间很短,以后就没有了。为什么会没有了?实在讲中国儒家、道家,这不是道教,儒家道家的学说以及行持的功夫足以取代小乘,要跟小乘来比,实在讲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我们儒佛心量都很大,小乘心量的确是不大,所以更容易接触大乘法。所以儒家道家代替了小乘,这小乘在中国不能够光大的原因。现代人学佛这个问题严重,小乘不学,儒家道家也都不要了,直接来修大乘佛法。就像盖楼房一样,下面这一层不要,要盖上面的,这就难了,所以现代人学佛人数虽然多,很普遍,不能成就。这我们读读历史就晓得,过去人修行,无论在家出家,大概是三、五年、十来年成就的人非常非常之多!我们现在看有的人修几十年、一生都没有成就,你要问问原因在哪里?不是现在人聪明智慧不如古人,也不是现在人福报不如古人,方法错了,程序错了,这是我们不能不留意的。
『乘如实道』,「如实」就是事实的真相。『来成正觉』,「成正觉」就是要作佛,佛是天人导师,是以大众老师的身分,出现在这个世间教化一切众生,这叫如来。但是诸位要记住,前面有「乘如实道」,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确实通达明了,这是如来,这是宗密大师引用的这些经论非常之好,把这如来的意思讲得很清楚、很明白,简单讲就是佛性,也就是法性,顺性的,这是应当要称赞的;不顺性的,礼敬而不称赞。下面这「释相」,解释事相,里面分两个小段,第一个小段「所赞境」,所赞的境界: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
到这里是一小段,这一段是讲的处所,这个处所就太大了!尽虚空遍法界。我们对这句话往往也没有办法见到真实,我们今天讲到虚空法界,就想到我们今天所讲的宇宙,这是不是尽虚空法界?不是的,我们看到这个宇宙非常非常窄小,实在讲现在科学家这个眼光比我们大,科学家告诉我们,我们生活空间是三度空间,四度、五度的我们就见不到了。所以我们今天讲的,一看到经上讲的尽虚空遍法界,三度空间里面的法界,四度、五度空间的法界,不知道,没听说过,从来也没想像过。实在说,怎么凡夫晚上睡觉都会作梦?梦中的法界是几度空间?那不是三度空间,可见得这个空间次元是会转变的,因此空间的次元是无限度的。原本法界是一真,为什么会变成了多元次的空间?这个变化也是妄想执著变现出来的,妄想执著不相同,所变的境界就不一样。我们今天看的科幻电影、科幻小说里面你拿来跟佛法来对照,你对於经典里面所讲的就会明白很多,所可惜的是西洋科学家没有读过佛经,他读过佛经一定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逐渐想像的把佛经里面所讲的看到一部分。所以你才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是无限度的空间,虚空,无限度的虚空,所有一切诸佛刹土,这不同次元空间的诸佛刹土,这样解释才正确、才圆满。
【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
这是我们所称赞的对象,每个时空里面有无量无边的世界,像我们现在这三度空间,我们了解这个空间里面有许许多多的星系,每个星系里面有许许多多的星球,这些星球里面有许许多多星球都有众生,我们讲的有的星球不适合人类生存的,但是有另一种众生它能够生存,所以不可以说哪一个星球里面没有众生,这个说法在佛经里面讲是讲不通的,为什么?星球是依报,依报一定随著正报生,没有正报,哪来的依报?这是一定道理,所以是依报随著正报转,我们从佛这句话里面冷静的去体会、去观察,五十岁以上的人体验就很深,我们在台湾三、四十年前我们社会大众想的是什么,说的是什么,社会是什么样子;现在人想的是什么,说的是什么,现在社会是个什么样子,随著人心在转。这是从前进的看,从前进慢慢你把这个范围扩大,扩大到虚空法界,确确实实境随心转,这句话是真的,佛说的一点都不错。
现在大家晓得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所以每个地方都讲求环保,能有效果吗?我们照佛经上所讲的,不会有效果的,什么原因?环境是怎么污染的,你找它的因,因是什么?因是人心的污染,我们今天心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这个不得了!这是根本!不从这上下手,从外面治,治不好的。但是现在人他不相信,我们学佛的人相信,我们懂得,学佛的人少数,不学佛的人多数,这就佛法讲的共业、别业,我们生在这个环境一定要受共业,要受这果报,这无可奈何。我们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一定要从清净心上下手。果然我们自己身心清净,大环境当中虽然染著,我们受报轻,不会像他们受报严重,受报轻。这个就是自己得的利益,自己得的好处,所以这个地方我们看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是多元次的空间,每个次元里面有无量世界,无量诸佛,佛是我们称赞的对象,佛的思想言行完全随顺法性。
【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
佛是老师,有老师当然就有学生,如果没有学生,他也不能称之为老师,一定有学生,学生的人数太多了。我们中国人,这佛教在中国时间太久了,传久了逐渐逐渐变质,大家对佛教误会就很深,所以看到菩萨,马上就想到泥塑木雕那都是菩萨,这是很大的误会。所以听到佛就想到佛像,听到菩萨就泥塑木雕的都是菩萨,土地公是菩萨,鬼神也是菩萨,凡是泥塑木雕的都是菩萨,这个误会就大了!菩萨是人,菩萨是活人,不是死人,不是泥塑木雕的。觉悟的人就叫菩萨,这印度话,要从这个字面的意思完全翻成中国话,古时候的翻译叫「大道心众生」,什么叫大道心?简单的讲就是四弘誓愿,发了这个愿这个人道心很大,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人印度人就叫菩萨。玄奘大师译的就更容易懂,「觉有情」,觉悟的有情众生。一般众生迷惑颠倒,他不迷,他觉悟,觉而不迷这个人就叫做菩萨。所以菩萨不是泥塑木雕的,佛的学生那都是菩萨。佛今天虽然不在世,我们读佛经,依照佛经的理论方法来修学,也就叫菩萨。
如果真的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来修学,实在说与佛在世没有两样,真的菩萨,不是假菩萨。换句话说,如果今天到哪里受戒,受了菩萨戒,对於佛的经论方法都不明了,那个受了戒的那是假菩萨,不是真菩萨;真正依教修行,没有受戒你也是真菩萨,你也不是假菩萨,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的。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四百一十五面,倒数第三行:
【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
这是十大愿的第二愿『称赞如来』,第一愿「礼敬诸佛」,第二愿就不叫诸佛,叫如来,这究竟是一回什么意思,我们必须要辨别清楚。「称」是称扬,「赞」是赞叹,「诸佛」前面给诸位同修说过,《华严经》无论在心量、在境界上都是非常广大,以虚空法界(尽虚空遍法界)为修行的境界,所以礼敬是没有分别的。诸佛有过去佛、现在佛跟未来佛,未来佛就是一切众生,因此这个礼敬是决定平等,我们对释迦牟尼佛、对阿弥陀佛如何的恭敬,对待一切众生也要这样恭敬。对人要这样恭敬,对一切动物也没有例外,也要这样恭敬;乃至於对植物、矿物这个恭敬心都不能够改变。所以这个大经里面告诉我们:「桌子善知识,板凳善知识,香炉善知识,蜡台善知识」。这就是说明恭敬心是平等的,是没有分别的。可是称赞不一样,称赞里面是有条件的,不像礼敬一样,礼敬说实在话我们对善人要礼敬,对恶人也要礼敬;称赞如来是讲的真如本性。换句话说,与性德相应的我们要称赞,与性德不相应的我们就不称赞,可见它跟前面这个礼敬的确是有很大的差别。
我们中国俗话也常说对於恶人我们对他敬而远之,你看那个敬是有,远是什么?远不是说跟他远远的,你这样会意就错了,远就是不称赞他,但是要恭敬他,不称赞他。在五十三参里面诸位要仔细去看,我们这本经是五十三参最后的一部分,就是第五十三位善知识,这是普贤菩萨。在前面我们所看到的善财童子,每参访一位善知识开头都有礼敬,这五十三个人里面有出家的、有在家的,出家的只有五位,可见得在家多数。这些人里面有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实际上就是代表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在整个社会里头所接触的这些人物,我们从早到晚接触这些人,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来接触,应该如何来学习,这就是《华严经》末后这一部分教给我们的。所以你不要看善财童子很幸运遇到这么多大菩萨,我们一个也没遇到,那你就大错特错,你每天遇到就不认识,那没法子,人人都是善知识。
这其中有三位代表的贪瞋痴,我们按照顺序看,第一位看到胜热婆罗门是个外道,他代表的是愚痴,第二位见到甘露火王代表瞋恚,第三位看到的伐苏蜜多女是个妓女,代表贪爱。这三个善知识,贪瞋痴三毒烦恼,善财童子去参访有礼敬,没有称赞,你看文里头没有称赞,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去就能够明白这个意思。所以赞叹人不可以轻易赞叹,真正他有德行、有能力值得我们赞叹。这个礼敬没有分别,一定是以恭敬心,为什么?因为称赞会影响别人,一个没有德行、烦恼很重的人你去赞叹的时候,往往误导别人的修行,这自己要负责任,所以在此地称赞不用诸佛,就改作如来,这个意义很深很深!
这一段注解是钞,钞是宗密大师的,我们把这段文念一念,然后再细细体会里面的义趣。这是十大愿排列在第二,排列的顺序不能颠倒,后后胜於前前,就好像我们盖大楼,十层大楼一定是有第一层、第二层,它的顺序不能颠倒的,后面的包括前面的,前面不包括后面。所以称赞里面一定有礼敬,礼敬里面不一定有称赞。
【第二称赞行。先标名。】
这是小题目,先把第二愿的名称说出来。
【称谓称述。赞即赞扬。称述圣德。赞扬其美。】
这就是标准,所以称赞一定他有德行,没有德行的就不能称赞。
【又称谓称扬。赞即赞叹。如来者。於十号中。】
这佛的十号当中。
【即仿同先迹。】
就是后佛如前佛之再来,过去成佛的很多,现在成佛的跟古佛再来没有两样,这是第一个意思。
【金刚经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实在讲,说明这个名词《金刚经》上这句话讲得非常圆满。换句话说,如果是符合这个标准,那是应当要称赞的,与这个标准相违背的我们就不能够称赞。『诸法如义』是很不容易,这句话很不容易体会,实在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四无碍法界,特别是后面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是这样的境界,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大菩萨有少分,但是他不圆满,一定到成佛了才真正圆满。如,古德有个比喻:如金作器,器器皆金。把金比喻做真如本性,器比喻做现相,相就是金,金就是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这就是「诸法如义」。
在《法华经》里面佛跟我们讲了十个「如」,天台大师用三种读法发明成百界千如,无有一法不如,到这个境界这就是禅宗里面常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之后没有一法不如,法法皆是真如自性,这是真的见性。换句话说,他的思想见解言行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这当然值得赞叹。佛的思想见解言行我们怎么会知道?经上说的就是,特别是本经,特别这卷经,这卷经里面十大愿王就是那个「如」归纳综合起来的十条,真能做到这个如,这个人处事待人接物能够真诚无有分别的恭敬,这个人值得赞叹。一般凡夫做不到,凡夫对待人起心动念,这个人不错,那个人是坏人,这个人恭敬,那个人就不恭敬,他那个恭敬是有差等的,这就不如了,这个诸法就不如。必须证得这个境界,他的清净心、平等心现前,这才是如的意思。
【又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这一句也是出在《金刚经》上的,其实这两句话跟前面「诸法如义」是一个意思,一个意思从两个角度上来观察,无来无去就是不生不灭,《心经》里面讲的不但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中论》里面给我们讲「八不中观」,这一句全都包括了,这是事实的真相。我们迷了,以为有来有去,以为有生有灭,这幻觉、错觉!现代科学可以说相当进步,科学家新的发现跟佛经讲的这个逐渐逐渐接近,在过去科学家认为确实有物质的存在,所以讲唯心唯物,把物质分析,分到最后原子电子所谓的基本粒子,那还是物质。现在新的发现知道物质没有了,根本就没有物质,这物质现象是什么?科学家讲的是波动,这跟佛法讲的真的愈来愈接近,确确实实是波动的现象,那个波怎么会动?原来不动的,它怎么会动?大乘经特别是《楞严经》,《楞严经》说得很详细,「一念不觉」,这不觉就叫做无明,无明就是个动相,明就不动,无明是动相。「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是法相唯识里面为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确实是一种波动。因此佛在楞严会上告诉我们这所有一切万事万法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两句话也是佛在大乘法里头常说的,这跟「一切法从心想生」意思是一样的。所以你多看看,细细去体会,虽然不能够完全明白,大致上可以看出一个头绪,了解佛为我们说的是些什么,逐渐把这个真相说出来。
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就是把宇宙人生真相给我们说出,这里面没有迷信。明白事实的真相就叫觉悟,这人开悟、觉悟了;不明真相,这凡夫迷惑颠倒。所以他的思想言行不顺法性,他是胡作妄为、胡思乱想,造一切罪业,造的罪业他有果报,为什么有果报?刚才讲的「从心想生」,心想恶,他恶的境界就现前;心想善,善境界就现前,这境界是从心想生的,这就是无所从来,无所从去,全是讲性德的显露。这下面说:
【涅盘经云。】
这是引用《大涅盘经》里面对於这个名词的解释。
【如过去佛所说不变。从六波罗蜜来。至大涅盘。故名如来。】
这《涅盘经》上说的,《涅盘经》上讲的意思跟《金刚经》也没有两样。这个说法实在讲没有《金刚经》那么样的简洁圆融,但是《涅盘经》上讲得好懂,它是就即相上说的;《金刚经》是从本体上讲的,不好懂,说得虽然很清楚、很明白,不容易懂,这个就好懂。这是说一切菩萨为一切众生说法决定跟过去佛一样,这个一样诸位要晓得不一定是言词一样,言词不一定一样,意思完全一样。譬如你们两个人到美国华盛顿去观光,回来之后告诉大家,你看到那边什么情形,你们两个人说的话不会一样,不可能一样,但是你们两个人说的事决定是一样的,你们看到是一样的。这也就是佛教给我们要懂得「依义不依语」,语不重要,意思重要,意思要正确,没说错,语言多说少说没有关系,意思正确就对了,因此不必在言说上去争论。特别是佛经从梵文翻到中国来,往往同样一部经典有多次的翻译,像《金刚经》我们在《大藏经》里面看到有六种不同的译本,里面文字当然不一样,每个人翻译的不一样,意思决定相同的,这就是『如过去佛所说不变』,这个意思决定不变。
它这里举出一个例子,『从六波罗蜜来,至大涅盘』,大涅盘就是成佛。菩萨怎么成佛的?修行成佛的。什么叫修行?我们今天也把它搞错了,所以我们在经典上看到过去这些菩萨们,这些修行人,往往他们用的时间并不很长,他就成就了,小成就得清净心,我们常讲得定,心清净烦恼没有了,心清净智慧就增长就得自在,这小成就。大成就证果了,所谓证果就是对於宇宙人生真相他深深体会到,体会这个真相有深广差别不同,这就是菩萨位次不一样,体会得愈深愈广,菩萨的位次就愈高。达到究竟圆满就叫成佛,大涅盘是究竟圆满。修什么?修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照字面上来翻译叫「到彼岸」,也就是我们中国人习俗里面常讲的到家了,就这个意思。功夫好,好到不能再好,我们就称某人功夫到家了,就有这个意思。实在要用现代话来讲,这个波罗蜜就是究竟圆满。
菩萨修行也很简单,六条,六个纲领,第一个「布施」,我们常常听到布施,以为舍一点财这叫布施,财统统舍尽了符不符合菩萨布施的标准?给诸位说不符合,布施就是舍,就是放下了。舍什么?舍烦恼,你把烦恼放下了。舍妄想,佛在《华严》上告诉我们凡夫跟佛的差别在哪里?「出现品」里头讲得很清楚,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一切众生原本跟佛没差别,对於诸法实相都达到究竟圆满,没有差别的。为什么现在会有这么大差别?「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是佛一语把我们的病根道破了,因此那个布施舍要把这个东西舍掉,那你就高明了,你把妄想舍掉,把执著舍掉,从根本上修。诸位要知道妄想我们没法子舍,逐渐逐渐累积变成什么?变成叫所知障,障,障碍了真如本性,障碍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看不到,真相看不到。执著累积下来就变成了烦恼障,经典上常讲的二障。用什么东西破二障?开头就是用舍,放下,你要不肯舍,换句话说,无论修得怎么好,你得的结果是人天有漏的福报,不是功德。功德能了生死出三界,能证果;福德不能,福德是得人天富贵,得这个东西。由此可知,这个能舍修福,福就变成功德;不能舍,所修的一切功德都变成福德。舍是功夫,放下是功夫。
我们为什么放不下?没看破,所以放不下。怎么叫看破?事实真相我们不了解,譬如说世间,现在在整个世界我们观察众生最大的毛病是什么?贪财!这是大病!这没看破。你要真正看破了,你就晓得这个财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就能够彻底放下。有许多人说:我都丢了,都不要了,我生活怎么办?你真正舍掉之后,你的生活得大自在。我不相信。为什么不相信?你没做到,这是迷。舍下面还有个字,舍得,那不舍就不得,舍了就得。统统舍尽了,你得的什么?尽虚空遍法界你得到了,你说这多自在,这大学问。所以你问菩萨修什么?菩萨就从这里下手,佛在小乘经里面,小乘经是对根性很低的人,也就是说看不破放不下的人,对那些人讲的。分别执著很重的人,佛跟他讲因果关系,这他听得懂。
财富是福报、是果报,果必有因,因是什么?因是财布施,所以你愈肯施财,你的财就愈多,财用你不会缺乏;聪明智慧是果报,因是什么?因是法布施,这个法里头我懂得的、我会的,我肯教人,毫无保留的教给别人,这个果报就是聪明智慧;健康长寿是果报,因是什么?是无畏布施,畏是恐怖,能帮助一切众生离开恐怖,这就叫无畏布施,你得的果报健康长寿。我今年到加拿大温哥华去讲经,在世界佛教会,会长冯公夏老居士今年九十二岁,你看他那个样子顶多只看到六十几岁的样子,不要戴眼镜,声音洪亮,走路比别人快,九十二岁!这些年他在温哥华讲《楞严经》,他也很有钱,所以我就举出例子,这个冯会长前生就是三种布施都修,所以他三种福报都得到,有财富,又有聪明智慧,又健康长寿,这明显的例子在这个地方。我们见到还有些七、八十岁的老人,老态龙钟,那跟他比简直不成比例!
所以我们要想得财富、聪明、健康长寿,你要真肯修,这个佛对小乘人说的,所说的都是真话,都是事实,佛决定不欺骗人,他得的是小果报。最殊胜的果报是要把你的妄想执著舍掉,那你所得的果报就跟佛与大菩萨无二无别,以要肯舍!一定要明了事实,我们这个身体以及世界万事万象,刚才讲的波动的现象,不是实在的,当体即空,没有一处是真实。眼前财富摆在你面前,明白这是让我支配,支配得妥当,积功累德;支配得不妥当,这一身的罪业,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做得就很如法,那就值得赞叹,与事实真相相应,这叫随顺法性,这是与事实真相相应。如果执著,这个是不肯施舍,实在讲还是得不到,我们俗话常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样也得不到,造了一身的罪业,不顺法性。所以事实真相,肯舍、欢喜舍,肯帮助人、欢喜帮助人,尽心尽力都是在帮助人,这就是觉悟的人跟不觉悟的人他的想法不一样。不觉悟的人念念的是他想自己,觉悟的人念念想别人,这个觉跟迷最粗显的区别就在此地。我们从因果定律上来看,处处想别人的,你就处处得到大众的拥护,你爱别人,人家也爱你,「爱人者,人恒爱之」,处处想自己,排斥别人,你这个人到后来决定是走投无路,这是我们从因果上来看,觉迷不一样。
六度里面第二个是「持戒」,持戒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守法,所以诸位一定要了解这个意义;一看到持戒,戒是戒条,五戒十戒,那你完全看错了。所以经典难处就是要体会它的意思,不可以望文生义,古德所谓的是「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三世佛喊冤枉,你把他的意思搞错了。我们讲经前面开经偈「愿解如来真实义」,不能把意思讲错了。所以持戒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守法,当然这里面最重要的是佛对我们的教导,我们要明白、要遵守。除佛的教导之外,世间是现实生活的环境,国家的法律我们要遵守,我们的社会才有秩序,才能够繁荣,才能够兴旺。人人要守法,别人不守法是他的事情,我是佛弟子,我是明白人,他不守法,我守法,佛弟子在社会上要做大众的一个好榜样,你是觉悟的人应当影响他,不可以被他影响。除了法律之外,还有不成文的风俗习惯社会道德,没有条文记载的,统统要遵守。
生活在现代的社会里跟从前不一样,从前交通不便,往往一个人一生当中活动的空间很小,像从前在中国大陆,几乎有一半以上的人,一生当中没有离开他这个县,能够离开这一省到别的省去的人就不太多,他生活的圈子小,这是风俗习惯容易。现在我们活动空间大了,常常到外国去旅行,人家那个国家文化背景、历史、生活状况、法律条文、社会道德观念跟我们都不一样,我们到他那里去,就要遵守他们的,这样人家才欢喜。你看佛的、菩萨的四摄法,四悉檀里面第一条世界悉檀,世界悉檀什么意思?菩萨所到的地方一定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不会叫人讨厌。所以我们要尊重别人的法令规章,道德风俗习惯,他们欢喜,跟他们大众能够和睦相处。所以我们准备到哪里旅行,那一个地区国家的东西我们要多了解,事先要多了解,到那个地方要事事问,要处处向人请教。这持戒是守法,不要把这个观念缩得很小,只是几条戒那你就错了,你学佛完全学错了。所以这守法包括的范围就包括非常非常广。
譬如佛教传到中国,那个时候中国跟印度完全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佛教到中国立刻就中国化,这些法师们穿著的衣服是中国的衣服,只有在集会当中披个袈裟作为礼服。我们现在穿的服装,这中国礼服,道道地地的中国服装,这汉朝时候的海青。在家人衣服上绣的花纹,出家人是不绣花纹,差别在这个地方。所以入境随俗,它要随中国的风俗习惯,随中国的这些礼节。就是建道场也建中国式的宫殿,我们在佛经上常常看到宫殿,一看到宫殿,就想到我们中国那个形式,这都是我们读佛经头脑都呆了。佛讲经是在印度,印度那个时候,佛讲经场所是我们中国宫殿式的建筑吗?你找几个考古学家去问问他,印度古代的建筑跟我们中国的建筑是不是一样?不一样,我们在佛经上念的宫殿,怎么会想到中国这个样子?所以你一定要懂得宫跟殿的本意是什么,宫是私人的住宅,殿是办公集会的场所,是这样的,这我们就不会误会。像我们这个地方,大众聚会的地方就称为殿,八楼我住的地方就称为宫,宫殿是这个意思。因此宫殿,印度宫殿跟中国的宫殿建筑的式样就不相同,中国的宫殿在美国又不相同。我们中国古时候称殿,现在美国人称office;中国人讲的宫,外国人讲house,你一定要懂得。
我们到美国去建道场还建中国宫殿式的,这美国人不会接受的,这在佛法弘扬的时候已经违背佛的教训,因为佛六度里面第四条叫「精进」,进是进步,我们再建中国宫殿式,这不是进步,倒退,这退转了,退回去了,错了!所以佛法的教学它是现代化的,它要符合本土化。这我们历史上古代的高僧大德他们能做到,我们现在人不懂。所以在美国我们去的人不少,时间也很长,可是没有效果,没看到几个美国人来学佛,所度的都是中国华侨,原因在哪里?原因就是不懂得佛教导我们真正的意思。同样一个道理,我早年遇到一个基督教的牧师,他是美国人,他非常感慨的跟我说,基督教传到中国来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中国有十亿人口,中国基督教徒有多少?不到一百万,一百年,十亿人还不到一百万,所以他很悲哀!这中国人很难度,佛法里面讲很难度。其实他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为什么?他把他西洋的文化搬到中国来,所以中国一看到那个教堂,洋鬼子。所以佛教就聪明,佛教到中国来的时候建中国皇宫的方式,中国人一看那皇宫自然就走进去,那就不一样!所以基督教如果要懂得这个道理,到中国来的时候,教堂都建成中国宫殿式的,他这个教徒人数效果绝对不止一百万,一千万都不止,这就是他不懂得落实在本土化跟现代化,不懂这个道理。
所以佛法是新的,永远不会旧,这儒家讲的「日日新,又日新」,佛法确实是如此。所以要懂,这都是守法,都要明了。乃至於造像,佛的相貌究竟是什么样子?其实你要明白佛常在经上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那佛有什么像!你想他什么像,他就什么像,所以中国人造的佛像就像中国人,你仔细看看中国人造的佛像;日本造的佛像就像日本人,西藏人造的佛像一看就是西藏人。我们到美国看到这些法师带到那边去的佛像,没有一尊佛像美国人,所以我在迈阿密讲经,大概有二十多个美国人在听的时候,我就跟他们讲:佛法没到美国来。他们很惊奇,我说:你看哪一尊佛菩萨相貌像你们美国人?这些我们如果真的想把佛教普及於全世界,不能不知道这个道理。古大德懂得,为什么我们今天迷了?学佛真的念佛经念呆了,从前李老师讲读书不明理、不究其义就书呆子,我们学佛变成佛呆子,所以六度的意思要懂得。
「忍辱」就是耐心,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忍耐、要冷静。第四个是「精进」,进是进步,进要专精。佛法确实像一个完整的大学,在中国隋唐时代分宗分派,就像一个大学里头分的很多院系不同,佛并不是教我们把所有经典都要阅读、都要修学,不是的。佛只要你取一部经,一门深入,你就得受用,一生受用不尽!不是教我们把所有一切经都念过,佛在一切经里头没这个说法,虽然四弘誓愿里面有「法门无量誓愿学」,你也要懂得它的真实义。人家那个学,一学就通了,我们在《华严经》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就通了,一接触就明了了,是这么个学法。修学的基础第一个是在发心,四弘誓愿是有次第的,先要发心,发心就是觉悟,觉而不迷。然后要修养自己的品德,断烦恼,烦恼断了,心得清净了才学法门。所以博学多闻它是有条件的,佛门里头也常说「一经通,一切经通」,那个一经通是什么?一经通是把烦恼断掉,从一部经里面明心见性,用佛学的名词来说,成就根本智,然后学法门是成就后得智,是无所不知,那一接触就明了,像古人传记《高僧传》里面记载的龙树菩萨。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我们今天集结《大藏经》,龙树菩萨花多少时间把这个经全部读完,全部读明白、读通了?三个月的时间,他为什么三个月就能通达了?他心清净,没有障碍,往往一部经不必看完,看几章这部经全明了了。这有例子,《六祖坛经》我们中国人很熟悉,六祖大师不认识字,没读过经,也没有学过经,他在黄梅五祖忍和尚给他讲《金刚经》,大概只讲了三分之一,一半都不到,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全明白了,后头不要,这就是佛门里面讲的根本智。
以后他在宝林,就是现在的南华寺,法达禅师去参访向他老人家请教,法达是读《法华经》的,《法华经》读了三千遍,很自负。《法华经》分量很多,一天念一遍,读三千多遍,在我们一般讲是十年,所以相当自负。慕名去参访六祖,礼拜的时候头没有落在地上,六祖看到了,拜完之后就问他:你很傲慢,为什么?礼拜的时候头没著地,你一定有值得骄傲的地方,用现代的话说你一定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你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他就说他读《法华经》三千遍,很值得骄傲。六祖就问他《法华经》在讲些什么,他不知道,转过头来向六祖请教,六祖说《法华经》我没看过,我也没听过,你念给我听,《法华经》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六祖说:不要念了,我都知道了,跟他讲《法华》,他开悟了。你就晓得,得根本智之后,那一部经还要学完吗?看几页全懂了,《大藏经》一本一本看几页,三个月的时间足够了。诸位要知道先要一经通,然后三个月就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的全部都通达了;你那个一经不通,《大藏经》三百年你也不通,这一点大家应当好好的记住。
现代人我看到很多不是不用功,不是不努力,很用功、很努力,我看到很佩服,可是他的功夫白费了,毛病出在哪里?我也常讲他们是杂进、乱进,他不是精进,精进才能成功,这个杂乱不能成功,学的太多、太杂了,太多太杂的时候心不专一,心不能得定。所以佛法一定是以「定」为枢纽,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说实在话,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径虽然不相同,可是修的东西是一个,统统修定,不仅仅禅宗说禅定,我们净土宗就没有禅定了?净土宗不叫它作禅定,叫「一心不乱」,那这就是禅定,这名词不一样,实际上是一桩事情。这教下叫止观,就是一个意思,名词不相同。
所以说佛法修学是以定为枢纽,得定之后开智慧,慧开了,经看几页就明了,话听几句也就懂,不必罗嗦麻烦,这是修学秘诀。因此广学多闻是在第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应当从一部经上去开悟,一门深入,到一门真正深入,得定开悟之后才广学多闻,才法门无量誓愿学。如果把顺序颠倒了,那就大错特错!这讲精进。精进之后就得定。可见得那个精进的目的是在禅定,定的起用就是智慧,智慧才解决问题。所以佛法所求就是求究竟圆满的智慧,究竟圆满智慧是从定中得来的,不是从文字上得来的。你要想得定,前面就很重要,你要有耐心,你要能守法,你要能放下;换句话说,前面那些东西统统是得定的预备功夫,那些功夫做不好,得定决定得不到,没有定哪来的智慧?所以这个慧就是定心起作用,这样才能到大涅盘,《涅盘经》里面讲的容易懂,从事修上来说的。末后一句:
【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
《成实论》是小乘论,小乘曾经在中国兴盛了一个时期,但是不长,隋唐的初期,小乘有成实宗就是根据《成实论》,还有一个俱舍宗是以《俱舍论》为主修的科目,小乘有两个宗派,但是时间很短,以后就没有了。为什么会没有了?实在讲中国儒家、道家,这不是道教,儒家道家的学说以及行持的功夫足以取代小乘,要跟小乘来比,实在讲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我们儒佛心量都很大,小乘心量的确是不大,所以更容易接触大乘法。所以儒家道家代替了小乘,这小乘在中国不能够光大的原因。现代人学佛这个问题严重,小乘不学,儒家道家也都不要了,直接来修大乘佛法。就像盖楼房一样,下面这一层不要,要盖上面的,这就难了,所以现代人学佛人数虽然多,很普遍,不能成就。这我们读读历史就晓得,过去人修行,无论在家出家,大概是三、五年、十来年成就的人非常非常之多!我们现在看有的人修几十年、一生都没有成就,你要问问原因在哪里?不是现在人聪明智慧不如古人,也不是现在人福报不如古人,方法错了,程序错了,这是我们不能不留意的。
『乘如实道』,「如实」就是事实的真相。『来成正觉』,「成正觉」就是要作佛,佛是天人导师,是以大众老师的身分,出现在这个世间教化一切众生,这叫如来。但是诸位要记住,前面有「乘如实道」,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确实通达明了,这是如来,这是宗密大师引用的这些经论非常之好,把这如来的意思讲得很清楚、很明白,简单讲就是佛性,也就是法性,顺性的,这是应当要称赞的;不顺性的,礼敬而不称赞。下面这「释相」,解释事相,里面分两个小段,第一个小段「所赞境」,所赞的境界: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
到这里是一小段,这一段是讲的处所,这个处所就太大了!尽虚空遍法界。我们对这句话往往也没有办法见到真实,我们今天讲到虚空法界,就想到我们今天所讲的宇宙,这是不是尽虚空法界?不是的,我们看到这个宇宙非常非常窄小,实在讲现在科学家这个眼光比我们大,科学家告诉我们,我们生活空间是三度空间,四度、五度的我们就见不到了。所以我们今天讲的,一看到经上讲的尽虚空遍法界,三度空间里面的法界,四度、五度空间的法界,不知道,没听说过,从来也没想像过。实在说,怎么凡夫晚上睡觉都会作梦?梦中的法界是几度空间?那不是三度空间,可见得这个空间次元是会转变的,因此空间的次元是无限度的。原本法界是一真,为什么会变成了多元次的空间?这个变化也是妄想执著变现出来的,妄想执著不相同,所变的境界就不一样。我们今天看的科幻电影、科幻小说里面你拿来跟佛法来对照,你对於经典里面所讲的就会明白很多,所可惜的是西洋科学家没有读过佛经,他读过佛经一定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逐渐想像的把佛经里面所讲的看到一部分。所以你才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是无限度的空间,虚空,无限度的虚空,所有一切诸佛刹土,这不同次元空间的诸佛刹土,这样解释才正确、才圆满。
【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
这是我们所称赞的对象,每个时空里面有无量无边的世界,像我们现在这三度空间,我们了解这个空间里面有许许多多的星系,每个星系里面有许许多多的星球,这些星球里面有许许多多星球都有众生,我们讲的有的星球不适合人类生存的,但是有另一种众生它能够生存,所以不可以说哪一个星球里面没有众生,这个说法在佛经里面讲是讲不通的,为什么?星球是依报,依报一定随著正报生,没有正报,哪来的依报?这是一定道理,所以是依报随著正报转,我们从佛这句话里面冷静的去体会、去观察,五十岁以上的人体验就很深,我们在台湾三、四十年前我们社会大众想的是什么,说的是什么,社会是什么样子;现在人想的是什么,说的是什么,现在社会是个什么样子,随著人心在转。这是从前进的看,从前进慢慢你把这个范围扩大,扩大到虚空法界,确确实实境随心转,这句话是真的,佛说的一点都不错。
现在大家晓得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所以每个地方都讲求环保,能有效果吗?我们照佛经上所讲的,不会有效果的,什么原因?环境是怎么污染的,你找它的因,因是什么?因是人心的污染,我们今天心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这个不得了!这是根本!不从这上下手,从外面治,治不好的。但是现在人他不相信,我们学佛的人相信,我们懂得,学佛的人少数,不学佛的人多数,这就佛法讲的共业、别业,我们生在这个环境一定要受共业,要受这果报,这无可奈何。我们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一定要从清净心上下手。果然我们自己身心清净,大环境当中虽然染著,我们受报轻,不会像他们受报严重,受报轻。这个就是自己得的利益,自己得的好处,所以这个地方我们看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是多元次的空间,每个次元里面有无量世界,无量诸佛,佛是我们称赞的对象,佛的思想言行完全随顺法性。
【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
佛是老师,有老师当然就有学生,如果没有学生,他也不能称之为老师,一定有学生,学生的人数太多了。我们中国人,这佛教在中国时间太久了,传久了逐渐逐渐变质,大家对佛教误会就很深,所以看到菩萨,马上就想到泥塑木雕那都是菩萨,这是很大的误会。所以听到佛就想到佛像,听到菩萨就泥塑木雕的都是菩萨,土地公是菩萨,鬼神也是菩萨,凡是泥塑木雕的都是菩萨,这个误会就大了!菩萨是人,菩萨是活人,不是死人,不是泥塑木雕的。觉悟的人就叫菩萨,这印度话,要从这个字面的意思完全翻成中国话,古时候的翻译叫「大道心众生」,什么叫大道心?简单的讲就是四弘誓愿,发了这个愿这个人道心很大,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人印度人就叫菩萨。玄奘大师译的就更容易懂,「觉有情」,觉悟的有情众生。一般众生迷惑颠倒,他不迷,他觉悟,觉而不迷这个人就叫做菩萨。所以菩萨不是泥塑木雕的,佛的学生那都是菩萨。佛今天虽然不在世,我们读佛经,依照佛经的理论方法来修学,也就叫菩萨。
如果真的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来修学,实在说与佛在世没有两样,真的菩萨,不是假菩萨。换句话说,如果今天到哪里受戒,受了菩萨戒,对於佛的经论方法都不明了,那个受了戒的那是假菩萨,不是真菩萨;真正依教修行,没有受戒你也是真菩萨,你也不是假菩萨,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的。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