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 (第一四五集)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一四五集)  1992/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145

  请翻开经本第三百八十八面看第三行。《经》:

  【若欲成就此功德门。】

  这一句是结前生后,总结前面所说的。前面所讲的是毗卢遮那佛无量的功德,说佛功德实际上就是说的自性功德,每个人都有自性,一切众生的自性跟诸佛如来的自性无二无别,实际上是一个。由此可知,赞佛功德就是赞叹自性功德。诸佛的教诲,他的目的就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破迷开悟,都能够开发自性功德,让自己的性德都能够透出来,也就是说人人都成佛,这个自性透露就是成佛,这是佛教化众生的目标。现在这一句总结结得很好,『若欲』,这是假设的话,假设大家也希望成就像毗卢遮那佛一样的功德,这个好!我们有这个愿望这是很难得,有了这个愿望,我们自性功德如何才能够像佛一样真正显露出来?这下面就教给我们方法。

  【正示普因。】

  『示』是指示,就是教给我们如何修普遍广大的因行。这经文说:

  【应修十种广大行愿。】

  你要想成就像佛一样的功德,你必须要修学『十种广大行愿』。这个地方十种广大行愿,就是普贤菩萨所修的。哪一个人发心修这十种广大行愿,那个人就叫普贤菩萨,所以普贤菩萨很多,不是专指一个人,这诸位要知道。像学校读书一样的,有初学的、有一年级的、有二年级的。通常我们供养的普贤菩萨,他代表的是等觉菩萨,是普贤菩萨里面修学成就最高的,几乎跟佛没有两样。供这个等觉菩萨,也就是我们修学向往的目标,我们希望也能学得跟他一样,是那个意思。这下面有解释,这个解释每一个字都非常重要。《疏》:

  【希欲为愿。造修为行。寄圆说十。】

  这清凉大师解释的很简单,虽然解释的很简单,意思很圆满,非常圆满。下面宗密大师就给清凉这三句话再做一个比较详细的说明。

  【希欲为愿等者。谓心心希望佛果。不得高推胜境。念念欲乐悲济。不得退屈自欺。】

  这是解释第一句,就是『希欲为愿』,解释第一句,我们从这一句看起。希是希望,欲是欲求,换句话说,这两个字的意思非常接近,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欲望。这个欲望不是求世间的名闻利养,是求圆满的佛道,所以想求成佛也是一个希望,也是一个欲望,因为这样一个欲望推动著你,你才会精进不懈,如果没有这个欲望,那一定是懈怠懒惰,不肯认真去修学。换句话说,愈是勇猛精进的人,他这个欲望愈强,这是一定的道理。有强烈的欲望,希望自己能够早一天成就,『心心希望佛果』。佛的果报实在讲太高了,我们凡夫,这是佛门里常讲博地凡夫,烦恼一品都没有断,想成佛这是妄想,这不是事实,太过分了,今天遇到普贤菩萨,遇到他老人家,果然有这个愿望,也不会叫你失望,即使生死凡夫满身的罪业也行。你只要真正肯依照普贤菩萨的教诲,我们在一生当中还是能够达到这个目标。所以祖师跟我们讲不要『高推圣境』,不要把这个想的太高,高到自己不敢攀登,那就错了。是高没错,但是有方法可以达到。

  这个希是对自己的愿望,欲是度众生。诸位要记住这个法门是大乘法门,大乘法门一定是自利利他,如果只讲自利而不去利益众生,这与普贤菩萨的愿不相应。换句话说,普贤菩萨想帮你忙帮不上,你一定有自行的愿,又有度化众生的愿,所谓度化众生就是尽我们自己的心力,尽心尽力把佛法推荐给大众,介绍给大众,这就叫度众生,这就是度的意思,就是弘化的意思。这底下讲『念念欲乐悲济』,念念希望我们真正能够给予众生真实的快乐,真实的利益,众生有苦有难,我们要帮助他解决苦难,这些事情是诸佛菩萨所做的,我们智慧能力很薄弱,但是也不可以推诿,我们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尽心尽力,这个功德就是圆满的,所以不可以自欺,这个意思就是说一定要尽心尽力。下面解释第二句『造修为行』,前面是个心愿,自利利他的心愿,这个愿都是圆满的。

  【造修者。谓造极调身莹心。不得怀增上慢。造真。改恶修善。不得说食数宝也。】

  这是解释第二句,第三句就不必说了,意思大家都知道。『寄圆说十』,这前面说的太多了。『造』就是造作,起心动念、言语动作这个都是行为;『修』是把一切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所以叫「造修」。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造极调身莹心』,普贤菩萨这个修行的标准高,达到至善圆满的境界,到这个境界,所以讲造极,登峰造极。「调身」,身是身体,怎么调身?身一举一动合乎礼法,我们中国人从前讲守礼,现在讲守规矩,这是调身。我们一举一动都有规矩,都不违背礼节,这是调身。言语要是具体来说,用十善的标准这是大家好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叫调身;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这也是调身。口是身,身体!「莹」是光明的意思,是洁净的意思,一尘不染,心要清净光明。心里怎样才做到清净光明?不贪、不瞋、不痴。我们这样讲法大家就非常好懂,这两句在我们初学的人来说,圆圆满满包含了十善业。

  『不得怀增上慢』,这句是非常重要的警惕,这个世间修行人自己修得很不错,修的是十善,十善业修得很好,自己修得好怎么样?瞧不起别人。愈是修持得好,愈贡高我慢,这叫「增上慢」。有了增上慢,他所修学的戒与善,具足众戒,那是戒律清净,善行圆满,但是他有增上慢,他的戒善就变成了世间福报的因缘。他来生到哪里?来生享人天福报。因为他有戒,他决定在人天,要没有戒只有善,那可能到三恶道享福去,这我们要搞清楚。没有戒,他有善,来生到畜生道、饿鬼道去享福,他破了戒。有戒有善这决定是人天,五戒持得很好,得人身,那再要修善,人间享大福报。如果戒善更要精严,那就是到天上享福报去。要没有增上慢,心地清净,非常谦虚,即使遇到破戒的人,他也不起心动念,也没有分别执著,一样的恭敬。那这就变成出世间的戒善,就会超越六道,所以这里特别提出警告,不可以怀增上慢。

  下面又教给我们什么是真?什么是善?这个造跟修的意思是一样,修要真修。这不能假修,要真干、真修。『造真』,就是真修,就像善导大师在《观经》注解里面教给我们的,一切都要从真实心中作,这句话就这个意思,要从真实心中作,做什么?底下一句是纲领,『改恶修善』,改恶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恶你才能改恶,一定要能够辨别善恶,你才知道如何修善,我们一定要觉悟,觉悟什么?觉悟这个世间苦,这是真苦。尤其生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是乱世,世界大乱,天下大乱,我们生在这个时代;共业不善,别业更苦,别业是个人的造业,你在这一生当中几桩事情称心如意?多少事情不顺心,给你带来的烦恼、带来的痛苦、带来的忧虑、带来的不安,这是一定要觉悟的。这些现前我们受的果报,果必有因。换句话说,我们前世没有修好因!所以日子过得这么辛苦,实在讲过得非常痛苦,真正觉察到了,这才有改过的希望。

  学佛,早晚功课我在讲席里面说了很多遍,早课是提醒自己,希望在这一天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处事待人接物不要犯过失,早课提醒自己。读经就是接受佛的教诲,佛是世出世间的大圣,是九法界众生的典范、模范师表!我们以他做榜样,向他学习,佛在这个生活当中用什么心待人?用什么心处世?用什么态度来做事?这都是我们应当向他学习的,早课的意思在此地。晚课是反省,很冷静的回想我今天一天起心动念有哪些过失?有了过失要把这个过失改掉,希望明天再不会犯同样的过失,这是晚课的意义。如果诸位能用这种心态做早晚课,你学了三年,你不成为现代的圣人,至少也成为现代的大贤人。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这学佛学了这么多年,没进步,早晚课天天做,怎么做的?原来是念给佛菩萨听的,跟自己思想行为毫不相关,这怎么行?这不但没有利益可以说,反而造罪业,造什么罪业?罪业大了,早晨骗佛菩萨一次,晚上又骗一次,佛菩萨不在面前,这是泥塑木雕画像,你就很忍心去骗它,那当然你对世间任何一个人,纵然是父母、妻子也会欺骗他,为什么?纸画的、泥塑木雕的佛菩萨都骗他,你还不会骗人?所以做早晚课是在造罪业,我跟大家讲真话,这是如何断恶修善。

  所以我们净宗的同修,我劝大家早课念《无量寿经》四十八愿,我们以阿弥陀佛为自己修行的标准,希望我们的心跟阿弥陀佛一样,我们的愿跟阿弥陀佛一样,我们的言行也跟阿弥陀佛一样,早课用这个提醒自己,以阿弥陀佛作为自己修行的标准。晚课念《无量寿经》三十二到三十七,念这一段,这一段经文诸位一看就晓得,讲什么?讲善恶因果。所以我们拿这一段经文来反省、来检点自己,我今天一天做了哪些善事?哪些恶事?要清楚,做的善,希望这个善能增长;做的恶,希望这个恶明天不做。断恶修善,这早晚课就有意义,早晚课那是真修,那真的是无量功德。所以说『不得说食数宝』,「说食数宝」就是刚才讲的骗人的,说食是什么?人肚子饿了,想到哪个菜馆,这道菜不错,那道菜说了几十道,肚子还是空空的,一样也没得到。就好像念经一样,一天到晚念,念给佛菩萨听的,自己一点受用都没有,这叫说食。数宝,像银行的出纳,天天属钞票都不是自己的,数来数去自己一文钱没得到,这就是数宝的意思,这都是错误。所以我们早晚课诵不可以流於形式,流於形式就是「说食数宝」,一定要得到真实的受用。这是在没有教给我们十种广大行愿之前,先说几句这个开头的话,这是非常重要,底下要我们用这样的心态来修学。我们看经文三百八十九面第四行,这是经文。

  【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除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这是将普贤菩萨修学的十种广大行愿的名目说出来了,今天是我们这一次讲经暂时结束的一天,明天我就到美国去了,下次回来我们还从这个地方讲,今天我跟诸位略说大意,细说我们等回来的时候再从头讲起。这是本经到了真正重要的地方,礼敬、称赞、供养、忏悔这都是我们平常修学的,普贤菩萨修学还不例外!换句话说,这十个项目是从初发心一直到等觉菩萨都不例外,还是修这十个项目。为什么普贤菩萨修就叫做广大行愿,它广在哪里?它大在哪里?我们只要把这两个字搞清楚就行了。广大都是指心愿,心广愿大,心是尽虚空遍法界,这是广;愿是愿度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就跟阿弥陀佛本愿一样,上至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统统包含在其中,这个愿就大了。因此他的礼敬跟我们的礼敬在形式上一样,见到佛也顶礼三拜,见到人也会点点头打个招呼,在形式上是一样的,但是在心境上不一样。我们的心境是不平等的,是有分别的;菩萨的心境是平等的,是没有分别的。他对佛的那个恭敬跟对一般人恭敬没有两样,外表是一样,里面也是一样,表里一如,这是普贤法。

  这十个项目次第是一定的,不能够颠倒。好像我们这个大楼一样,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你要上来,一定要经过第一层,然后到第二层,再到第三层,所以后面的包括前面,前面不一定能够包括后面,这它有次第。可是在普贤的心境,那前面要包后面,后面也要包前面,每一愿里面都圆满含摄其他九愿,这就大了,这就普了。不像我们我们初学的人,确实这第一里头不见得包括第二,但是第二会包括第一。因此我们在初学下手,诸位要记住一定要守规矩,要按部就班。我们是凡夫,凡夫不能学圣人,凡夫一学圣人,果报一定在阿鼻地狱。为什么?圣人心清净,没有分别执著,像《华严》里面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要到明心见性才是这个修学的条件,这修学条件才具足。如果没有到明心见性,没有到理一心不乱,事一心都不行,事一心什么人?像阿罗汉、像辟支佛、像权教菩萨,权教菩萨是指别教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圆教的十信位菩萨都没有资格,都要守规矩按部就班。

  所以修净土的人我们知道,净土法门在觉正净自性三宝当中,我们是修清净心,心净则土净,我们修清净心的。同样密宗也是修清净心的,我们为什么不选密而选净土?诸位要知道,净土是从基本上修起的,所以不容易犯过失;密宗是高级的法门,换句话说,它是到了事事无碍的境界,我们初学的人学那个法门就堕地狱。人家心真清净,我们心不清净。譬如饮食,密宗吃肉?你给他一碗大便,他也照吃,为什么?他没有分别执著,他是平等的。我们净土宗心不平等,我们不能这个做法。这密宗的大德他吃肉,你给他大便他不吃,他是假的,不是真的,他境界没到那个。我们在《神僧传》里面看到的,哪一位我记不得,年代太久了,刚学佛的时候喜欢看传记。《神僧传》是有记载的,有个法师他的规矩非常严,教他的徒弟戒律非常严格,但是他自己很随便,常常居士们请客,他很随便,一样是也吃肉、也喝酒。徒弟不服气,老师你叫我们要这样那样,你自己都做不到,师父一听,好好明天我请你们吃肉,徒弟也很开心,明天准备好把这个锄头畚箕,每个人都预备好,他老人家带他到哪里?带他到荒山野坟的地方,去挖那个死人,挖死尸骨头挖出来了,叫他的徒弟们吃,没有一个敢吃,他吃的津津有味;你能像我这样子可以学我,你不能像我这样子,乖乖持戒。徒弟没有法子,只好听他老人家的话。做不到!人家已经没有分别执著,你还有分别、还有是非人我,你怎么可以学?你的境界跟他差太远了,这些都是事实。所以我们看古来大德乃至於现前大德,哪些我们不能学,他是什么境界我们不知道,自己要晓得自己的境界,我自己还没有离开分别执著,我执法执还没有断,那就乖乖持戒,这才不错,因果可怕,这不是开玩笑的事情。这真正善知识的教诫,我们要记住,要认真努力去修学。

  『礼敬』是修学的基础,治什么病?贡高我慢。这个贡高我慢是病根。众生为什么不能脱离生死轮回?为什么会堕三恶道?为什么遇到善知识、遇到佛菩萨修学不能成就?原因都在一个慢字。所以前面宗密大师讲:「不得怀增上慢」。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警告,傲慢的习气是与生俱来的,这不是学的。你看看那个一、二岁的小孩,他还没去学,你去观察他,他有没有傲慢?你仔细观察他,他有没有虚荣心?有没有好胜心?你就能观察的出来。所以佛说这是俱生烦恼,是前世的习气,前世还有前世,换句话说,无量劫来生生死死累劫的习气多重,太重了。这个习气是修道的大障碍,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我们今天要把这个根拔掉,用什么方法来拔除?用礼敬。

  『诸佛』,不是指哪一尊佛,诸佛是讲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三世,过去佛我们在《佛名经》里面听到释迦牟尼佛跟我们介绍十方世界的诸佛,世尊在《佛名经》里面一共讲了一万二千多尊佛,这在台湾很多道场过年的时候拜万佛忏,《佛名经》叫万佛忏,也叫万佛忏,过年的时候叫拜万佛,实际上是一万二千多尊佛,过去佛,现在佛,那未来佛?诸位在座的统统是未来佛,不但你们在座的是未来佛,这外面马路上走的统统都是未来佛,一切有情众生统统是未来佛。我们对过去佛尊敬,对现在佛尊敬,对未来佛那个尊敬心是相同的,这叫「礼敬诸佛」。换句话说,我们今天对释迦牟尼佛怎么恭敬,对阿弥陀佛如何恭敬,要紧要把这个恭敬心用来对一切众生,这是修普贤行。我对阿弥陀佛恭敬,对一切人不恭敬,尤其对一切作恶的人,自己看不顺眼的人,那就错了,那你修的就不是普贤行。不是普贤行,换句话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没有把握,这不一定能往生。如果修普贤行,不管你修的什么样的程度,可以说你往生决定有把握,这就是你的心愿解行真的同佛。我们想想希不希望脱离轮回,希不希望往生极乐世界?如果真希望,那就要真干,把恭敬心确确实实在生活中要展现出来,要真正的做到,也就是前面说不得说食数宝。我们每天早晚课都念: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其实那都叫说食数宝,祖师说的话没错。为什么?天天在念,从来都没做到过。所以这种念经就叫说食数宝。

  所以「礼敬」对自己来说是断除无始劫的习气烦恼,对自行来讲,断烦恼;对度化众生来说广结法缘。你跟众生有礼貌,一切众生都欢喜你,他欢喜你,他就肯接纳你,就肯听你说法,就肯接受。所以修行要把礼敬摆在第一。在佛门正规的寺院道场,我们一入门,第一个见到的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就代表「礼敬诸佛」,他就代表这个。所以他摆在天王殿,摆在山门正当中,你一进门先就见到他,弥勒菩萨在中国的造型是布袋和尚,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在中国的化身,出现在中国南宋高宗的时代,就是跟岳飞同时代。出现在浙江奉化,那个时候南宋的首都在杭州,在临安,在杭州,奉化距离杭州不远,出现在杭州。他临走的时候自己说出他的身分,他是弥勒菩萨化身来的,说完了就走,这就不是假的。说了不走那就靠不住。身分一露就走了。这个就是真的。所以我门中国人塑造弥勒菩萨的造型,就统统采用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的表法很明显,他这个肚皮很大,能包容。所以他代表的是生平等心,成就喜悦相,对待任何人满面笑容,亲近平等,这就是礼敬诸佛。

  有这样的条件就有资格入佛门,有资格接受佛法。所以小心量的人,即使遇到诸佛如来也得不到东西,佛法虽然好,他那个小瓶满的,装不进去,他是满的,所以心要谦虚,这才能够接受大法。所以礼敬非常非常的重要,决定不能够疏忽。礼敬里面包括了持戒,也就是包括了守法,守法是属於礼敬、礼法。不守法要讲求特权,讲求方便,这礼敬就没有了。诸位要晓得,不守法讲求特权方便,这就是贡高我慢,正是礼敬要对治的毛病。

  『二称赞如来』。我们从文字上来观察,礼敬的对象是诸佛,称赞的对象是如来,如来跟诸佛是不是一样的?如果是一样,何必用两个不同的名词?名词不一样,当然含义就不相同。这就是说礼敬是平等,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但是称赞就有差别。人家做个坏事,你要不要去称赞他?这不可以的,只有他做了好事我们才称赞。所以如来跟诸佛就有差别,诸佛是从形相上说的,一律平等;如来是从性德上说的。所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面,这五十三位善知识,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代表我们社会各行各业男女老少。这个大社会里面有善人也有恶人,有做好事的也有做坏事的,善财童子参访礼敬是没有两样,真的是平等,善人礼敬,恶人也礼敬,决定平等。但是我们仔细观察对善人称赞,恶人没有称赞,这里我们就看出来如来跟诸佛不一样。

  你看善财童子参访胜热婆罗门没有赞叹,为什么?胜热婆罗门代表愚痴,所以他没有赞叹。参访甘露火王有礼敬没有赞叹,甘露火王代表瞋恚,瞋恨心很重,杀人如麻,他礼敬没有赞叹。伐苏蜜多女是个妓女,我们今天讲淫女,他去参访有礼敬没有赞叹。这就说明,你所造作的跟性德相违背不赞叹,与性德相应的赞叹。这称赞如来,不用称赞诸佛,称赞里面有差别,礼敬里面没有差别,这些地方我们要知道,我们要学习。至於过失,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隐恶扬善」,善财童子在五十三参里面表露无遗。为什么恶事情我们不赞叹、也不毁谤、不说?因为我们不晓得造恶这个人的境界,不知道!他如果是大菩萨再来的,示现的,那我们要去说他的恶行,那我们就造口业、造罪业了。其实他没有过失,他哪有过失?他那是教化众生的手段,教化众生的方便。菩萨善巧方便,我们凡夫没有法子去测量的,没有法子。

  世间我们看的这个人无恶不造,他是不是佛菩萨化身的,我们不晓得,所以我们对他恭敬有加,他那种行持我觉得那不是好事情,我不赞叹就是了。所以这个态度是非常正确,如果我们在心行上犯了过错,不是对不起圣贤人,不是对不起他,为什么?他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我们赞叹他,他没有欢喜心,我们毁谤他,他也不起瞋恨心,他的心是平的,清净平等。而过失在哪里?过失把众生得度的因缘给断掉了,这个造的罪业就大了。凡夫学佛,古圣先贤讲得很好,学生对老师恭敬心很重要,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所以他所学到的东西跟对老师的恭敬心完全成一个正比。如果我们看到这个老师的过失,常常在这里宣扬,有意无意说这些老师的过失,学生听了之后对老师的恭敬心没有了,实在讲於老师没有损失,於学的人损失太大太大了,就是这里面功过结罪这些事实要搞清楚、要搞明白。

  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经上说得很清楚,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样的身分,跟众生和光同尘。这众生眼目当中怎么有十全十美?总有过失。如果专门看过失,不看他善的那一面,不看他光明的那一面,世间没有完人。释迦牟尼佛大圣,是大圣人,他徒弟当中还有六群比丘,不听话的,专门调皮捣蛋的,在外面出乱子的,释迦牟尼佛学生。佛不行,你看这学生没教好,专门在外面杀盗淫妄,什么都干。其实那些学生都是菩萨再来的,为什么要这样做法?佛法因缘生,学生里面犯淫戒了,释迦牟尼佛制这一条戒,这戒律就从这边制的,这没有人犯过,哪来订法律?这就拼命犯过,释迦牟尼佛一条一条来制戒,戒律就这么来的。那些是菩萨,那些犯戒的菩萨对我们来讲有大功德,我们凡夫怎么知道?

  所以换句话说,这善与恶的角度你从哪里去看。我们读历史的人,我在很年轻的时候还没学佛,学佛之后改过改了很多毛病,我没学佛的时候,诸位看看《了凡四训》,我跟了凡先生差不多,好胜,也有辩才,常常喜欢挖苦人。这谈到历史,就有很多人赞叹岳飞忠,秦桧可恶,谈到秦桧恨到极点。我听了之后我就跟他唱反调,怎么唱反调?秦桧是对我们中国民族是大功大德。他们都很生气,都觉得我说话不对,不辨是非。什么功德?秦桧跪在岳飞的面前,教给我们民族世世代代不可以作奸臣,这个功德多大,他以身作则。说秦桧在哪里?秦桧在天堂上,功劳太大了,对不对?岳飞是正面教导我们,秦桧是从反面教导我们,都是善知识,都是好老师,对於民族都是有很大贡献的人。这个人教你不可以作恶,作恶你看就像他这个样子,都是善知识、都是好老师。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看五十三参里面善知识,作善的善知识,作杀盗淫妄的还是善知识,善财童子都去参访。这是我们一定要能够体会得到,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这个称赞跟礼敬里头是有差别的。

  『三者广修供养』。供养里面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与一切众生结缘。世出世间一切法,佛说得很好,缘生法。没有缘处处都是障碍,有缘一切都顺利。过去李老师常常教导我们:没学讲经,先结法缘。我们还没有学讲经,先结法缘,到以后讲经的时候,法缘就多了,听众就多了,道场就庄严了,要先结法缘,缘很重要。缘怎么结?供养。这个供养一般人只看到物质的、钱财的供养,其实那只是供养品里面的一种而已,我们要尽心供养,常常能够念著众生,念著与乐拔苦,这都是供养;念念当中我们要把佛法介绍给众生,这就是供养心、供养愿。事上供养,我们讲机会,有机会就要做,机会不能够失掉,一定要能够把握住,不失去机会,这是属於高度的智慧。广结善缘,佛门有一句话说:「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这就是先修供养,广结善缘,然后再把佛法介绍给他,他就欢喜接受。我们知道这个理论,明白了这个事实,这一条可以应用在我们生活上,应用在我们各种不同行业上,都要懂得。

  我在美国遇到一些我们本省籍的侨胞,他们移民到美国,拿到美国的公民,这些年来在中国大陆投资,我看到了也很欢喜。他们来问我,大陆上现在投资,资本下去了,还没有回收,将来能不能赚钱他还没有把握。我就告诉他,你想不想赚钱?当然投资目的就是要赚钱。我就告诉他,你要想赚钱,你要跟投资那个地要有缘,要跟那个地方的人有缘,你的生意就好做,就会一帆风顺。像我们建道场,我这个新道场一建立,我第一部经要讲《地藏菩萨本愿经》。为什么?要跟地藏菩萨有缘,跟这个地没有缘不行,这个道场就很难办事,障碍重重。《地藏经》讲的是孝敬,所以我们要以孝敬的心帮助那个地方的建设,你跟这个地方有缘了,帮助这个地方的人,你跟这个地方的人有缘了,建设一定是有利於居民福祉的这一类的建设,像交通水利与民生关系非常密切的,帮助他做这个建设工作;跟人有缘,那最好是在文化教育上结缘,帮助他们学习,帮助地方的文化事业。像我们在大陆赠送的经书、善书、《大藏经》,这些是给那些人结缘,我们跟大陆全国每个寺庙都结了缘。所以我们到哪里去,人家为什么欢迎?有缘。

  今年我们发起向大陆赠送奖学金,我们跟大陆的人有了缘,这个奖学金是赠送中上学校,中学与大学,送的愈多愈好。我们实在讲财力非常有限,所以我们现在目标暂定五十个学校,一个学校设十名,总共是五百个学生。我们做带头抛砖引玉,希望在台湾在海外资本家,工商业界的居士,都能够在大陆中上学校普遍设奖学金,奖励这些品学兼优的学生。我们跟他结缘,你将来在大陆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顺利了。你跟他有缘,我的产品不见得比别人好,但是人家看了喜欢买我的,为什么?我跟他有缘。缘非常重要,所以要会结,要把握这机缘。假如我们台湾跟大陆人缘结得广、结得深,两岸就会和平统一,就不会有战争,为什么?我们善缘深厚,怎么会打仗?没有缘,那个麻烦就大了,就是个未知数。我们以缘结得深、结得广,两岸才真正会趋向於和平统一,对於两岸都有好处。这是我们台湾同胞实在讲是有能力做得到。我们基金会今年的目标是送书,希望明年我们基金会发起跟进设立奖学金。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好,我们念佛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