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 (第一四三集)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一四三集)  1992/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143

  请掀开经本,三百八十五页第三行,正宗分。前面这一小段,虽然没有说,大家看看就可以了。今天讲正宗分。

  【正宗分。谓正示普因。即广说能证普贤行愿。令入法界。则成如来胜功德故。若不依此普贤行修。设经多劫。亦不成故。】

  这一段是清凉大师说的。这个大意,在别行这一卷经当中,前面交代过了,也分为序正流通三分。前面序分的经文虽然很短,只有一行还不到,但是经过两位祖师(就是清凉、宗密)给我们一解释,就感觉到序分里面的内容实在是无比的充实。序如是,那正宗就可想而知。

  『正示普因』,这个正是正说,示是开示。此地关键一个字在「普」。这个普是尽虚空遍法界一法不遗,就是一法不漏的意思,圆圆满满。这是普贤菩萨所修的。若不是这样圆满,怎么能够尽性,诸位要听清楚我这个话。通常我们在大乘经里面讲称性,称性,不见得圆满的称性,是有局部性的。尽性,那就圆满。所以称性是菩萨地所修的,尽性是如来果地。今天这一会不是别的,是讲如来果地的法门。清凉大师在此地说得非常之好,文虽然不长,说得确实是好。假如『不依普贤行修』,换句话说,你就决定不能圆满。为什么?因为不能尽性,虽然称性,他不圆满。这个称性,从圆教初住就称性起修,一直到等觉菩萨,菩萨四十一个位次都是称性起修,全修即性,唯独到佛才圆满。所以这个圆满一定要修普贤行。这个事就难,是真难,不是假难。虽然难,我们的确是非常幸运,为什么?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难,我们不难,所以这些菩萨看到我们,实在讲是羡慕到了极处。为什么?我们一下手就是普贤行,这不可思议。理如是,事亦如是。这就是普贤菩萨在这一分,这是最重要的一分里面,教给我们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选择念佛法门,一心求生净土,就与『普贤行愿』相应。

  刚才说,理如是,事也如是,但是大家不要过分的欢喜,为什么?这里头还有条件要谈的。什么条件?你看大经,就是《无量寿经》,《弥陀经》上也说,一心不乱,一心称念,你用一心与普贤行愿就相应。怎么相应?一心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个心确实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如果你要三心二意,那与普贤行愿就不相应。因此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三辈往生。《观经》里面讲的九品,《无量寿经》上说三辈,就是《观经》上讲的九品。三辈九品,所要求的条件是一致的,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你看那个经文上说,上中下三辈都是这样的。只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就跟普贤行愿相应。那就不但是称性,真的是尽性。如果三心二意,那顶多恭维你一句,你称性,不能尽性。这是读经一个字都不可以含糊,这是字字都要看清楚、要看明白,才不致於错会了意思。我们看下面,宗密大师给我们解释的,这段文实实在在说是修行入道必须要明了的。这《钞》里头讲的。

  【广说能证普贤行愿等者。】

  『广说』是详细说明,怎样才能够证得普贤行愿?

  【贤首大师华严玄义章十五门。】

  在华严宗,『贤首』是第三代的祖师,华严三祖。清凉是四祖,宗密是五祖。这个《钞》是宗密大师写的,就是宗密大师的祖师,现在台湾人叫师公,贤首是他的师公,清凉是他的师父。贤首大师注的《华严经》是晋译的,就是《六十华严》,因为《八十华严》还没有传到中国来,还没有翻成中文,所以他们早期学《华严》的,像杜顺和尚,云华,贤首,华严前面三代都是用晋译的,就是《六十华严》。他的注解就是《华严经探玄记》,这是《六十华严》的注解。在『玄义』这『十五门』里头。

  【第十明入道方便门有三。】

  『入道』,诸位要记住,不是入菩萨道,是入佛道,怎么成佛,非常的殊胜。『有三』,哪三?

  【一简心。】

  换句话说,你用的是什么心?

  【二简境。】

  这境界。

  【三造修胜行。】

  你用什么方法修行?底下再详细给我们说明。

  【一简心之中。有药有病。】

  这个药与病是比喻,病是什么?妄想执著,我们再说多一点忧虑牵挂,分别烦恼,这都是病。所以不要看外表,里头全是病。这病多了,当然这个人就不是好人,这病人。所以要想身体健康,先要心健康。心理没有病,那身体当然健康。这身常常腰酸背痛,那里不舒服,要好好检点,心坏了,这心有病了,这也挺符合科学的精神。

  【病有粗细。】

  就是有很明显的,这是『粗』。『细』是很细微的,你要不用心,也许还不知道,还没有发现,那是属於细的。

  【粗谓二种巧伪修行。】

  这是说修行人。说哪些人?说这些阿罗汉,说这些菩萨,权小的菩萨。

  【一内实破戒。外现威仪。】

  这不能成就,这个病很严重。外表装模作样,一举一动都符合戒律上所讲的,表现的是持清净戒。里面怎么样?里面破戒。怎么破戒?贪瞋痴慢不但没有断,还要增长,这就大错特错。譬如自己戒律很严,持得很清净,见到别人不持戒,破戒,他就生烦恼,他就生瞋恚心,对於自己生傲慢心,自以为很了不起、很如法,这个错了。禅宗六祖大师讲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一天到晚看到外头都是过失,他怎么看见过失?里面有烦恼跟外面境界这一接触,才发现过失。所以我们在大乘经里面常常看到,心清净,境界就清净,境随心转。我们看到境界不清净,说实在话,是自己的心不清净,绝对不是外面境界不清净。蕅益大师就说得很好,境缘没有好坏。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我们对人对事对物,人事物里头没有好坏。好坏在哪里?好坏在你自己的心。你说这个人坏人见了讨厌他,另外一个人为什么喜欢他?如果说所有人都讨厌他,那也许他是个坏人,但是有不少人喜欢他。你讨厌他,那个人欢喜他,可见得这善恶没有标准。这诸位要晓得,就是人事物里面都没有这个标准。一切是非善恶确实是从我们心里面生的。心善,看到一切人都很善;心恶,看到每一个人都讨厌。所以确实是境随心转,心才是主宰。

  『外现威仪,内实破戒』,这不要说别人。唐朝,终南山的道宣律师,这在我们中国是律宗的祖师,他也曾经犯过,这是传记上都有记载的。这个老和尚真正了不起,持戒之清净,感动得天人供养,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他日中一食,这一餐饭他不要去托钵,到时间天人就送供养来。有一天窥基法师从终南山经过,顺便去访问他。窥基大师也挺有名的,他是法相宗开山的祖师。诸位要知道,法相唯识,虽然是他老师,玄奘大师传到中国来,把它翻成中文,但是没有形成宗派,成为一个宗派是在窥基大师手上。所以我们今天讲法相唯识宗的开山祖师,不说玄奘,而说窥基。

  窥基在传说里面,叫三车法师。他是贵族出身,要用现在大陆上的话来讲是高干子弟。他的叔父是尉迟敬德,这诸位晓得,是唐太宗的一员大将,开国的元勋,所以他是贵族出身。玄奘大师从印度回来,看到他,他很年轻,觉得很有缘,就劝他出家,是玄奘大师劝他出家的。这个传说上,他提出三个条件,他说要我出家可以,这个出家人生活很清苦,不行,我要带钱去,我要带一车黄金;他喜欢读书,我要带一车书;还喜欢美女侍候,我要带一车美女,你答应这个条件我才出家。所以人家以后称他叫三车法师,就这三车。当然他对於戒律,就不像道宣法师那么样的严格。他是在形式上来看,他没有具足,也不受戒条的约束。换句话,用现代的话来讲,他的思想行为相当开放,他不是保守的。因此道宣法师对他的学问很佩服,但是对他的修持就有一点不满意,认为他对戒律不重视。听说他来终南山看他,道宣法师就有意思要教训教训他。怎么个教训法?中午的时候天人来送供养,让他看看,炫耀一番,让他看看。哪晓得这一天,窥基大师去访问这一天,天人中午没有来供养,道宣法师也饿了一天。到第二天,那当然这窥基大师已经走了,第二天中午天人来送供,他就问这个天人,昨天你为什么没有来送供养给我?这个天人就告诉他,昨天有大乘菩萨在山上,满山的护法神,他说我进不来。道宣法师听了是一身流冷汗,才晓得自己这个念头错了,不知道人家那个戒是心地戒,外表虽然很随便,心清净。

  祖师有时候还有这一点的过失,这后人持戒严的,瞧不起别人,我们怎么能怪他?他又没有天眼通,纵然有天眼通也不应该,总要求自己心清净,这才是对的。对於一切人不管是持戒,破戒,都存恭敬心。像普贤菩萨礼敬诸佛,他是平等的,他是清净心,平等心,决定没有分别执著。有分别执著,这就破戒。诸位要晓得,为什么说一有分别执著就破戒了?你要晓得戒律的目的是什么?佛在《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戒律的目的是得定。我们持戒很严,心里还有分别执著,还有是非人我,你怎么能得定?就把你修学的目标破坏了,过失在这里。所以六祖讲得好,不见世间过。世间有没有过?有,有我不见,怎么不见?我心清净,我心平等,他的过与不过与我不相干。我面对他,心地清净,保持著清净心,所以真正住在三昧之中。因此他有定,这个定起作用就是智慧,这就是对的。所以这个地方讲的内实破戒,不是讲普通的破戒。因为这个地方讲的是能证普贤行愿,这在佛法里面是最高级的佛法,最上乘法。因此这个持戒标准跟别的标准不能够相提并论,这是最高的标准。这是第一个,就是心地不清净,戒律很严,心不清净。

  【二内虽持戒。为他知故。求名利故。】

  当然这也是不清净。可是这一条比前面确实要微细,这条是他为什么持戒?持戒要让别人知道,求人恭敬,求人供养。换句话说,为名闻利养而表现的持清净戒。这叫粗病,这个病很粗重。

  【细谓二种情计不破。】

  再找细。这粗病实在讲是容易觉察的出来,微细相就难了。这也有两个,实在讲,就是我执与法执。

  【一虽直心。而计我修行。】

  我持戒很严,我持戒很清净,这个事情麻烦了,戒不错,持得很好,我执在增长,我执不能破。我执不破,就出不了三界。大小乘经论里面讲得很好,阿罗汉出三界,阿罗汉为什么出三界?破了人我执,就是我执破了,他出了三界。所以我们在讲席之中常常提醒同修,大乘佛法里面讲善恶的标准,就是以这个为准则。凡是念念想到我的,念念为我的,这就是恶;念念为一切众生的,就是善。你晓得真正用意在哪里?念念为我,做再多的好事,都变成了三界之内的有漏福报,你出不了三界,我执增长;起心动念都为众生把我忘掉了,这个好,渐渐到淡忘掉了,这能出三界,这出三界没有障碍。

  我们念佛法门,虽然讲带业往生,临命终时一念还想到我,完了,这又要搞六道轮回。临命终时那一念是阿弥陀佛,那就很恭喜你,你就决定往生。可见得,我们无量劫来,都不能够超越六道生死轮回,你要问,到底是什么原因?我没有忘掉。持戒修定不忘我,统统不能出三界;持戒不忘我,果报是人天福报,戒律是得福报,修定不忘我,果报就是四禅天四空天,这修的世间禅定,四禅八定。必须把我执报破掉了,这才能成九次第定,超越三界。所以佛在大乘经里面常常教我们种福、持戒、修行,要懂得三轮体空。三轮体空就是不执著我修,不执著我所修的,也不执著我所求的,没有求,无求。这一种修持,叫称性起修。为什么叫称性起修?这种修持完全与性德相应。佛与大菩萨应化在世间,完全是性德的流露。我们纵然没有证得佛菩萨那个境界,但是我们今天所修的、所行的,跟佛菩萨境界相应,跟它接近。这种修行叫称性起修。决定不能说有个我的念头,有我的念头,坏了,决定不是个好事情,这是细病,很少人知道。第二,这更进一步,就更微细。

  【二虽不执我。而计有法。】

  这是我执没有了,他有法执。实在讲,二乘圣者,阿罗汉跟辟支佛,权教菩萨确实是这个境界。他我执没有,他执著有法,他有法执,所以他虽然能超越三界,不再堕落轮回,但是他不能明心见性。为什么?法执障碍,见不了性。玄奘大师在《八识规矩颂》,诸位要知道,玄奘大师一生,留给后人的著作就是《八识规矩颂》。他一生从事於翻译工作,自己没有著作过,这《八识规矩颂》是他作的。你看他老人家在《八识规矩颂》里头说,「愚者难分识与根」。那个愚者是指什么?就是指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不是指我们凡夫,我们凡夫还够不上!他为什么不能辨别六根六识?为什么不能辨别?他没有智慧,所以称他作愚者。这些人有戒有定,就是因为法执没有破,所以不能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才有智慧,才能够辨别,哪是根,哪是识,哪是根性,他才有能力分别。所以后面这个细病就是我执与法执。大乘法比小乘法殊胜的太多,小乘法断惑是在事上断,所以很难,相当不容易。大乘方法断惑,在心上断。把这种妄想执著,把它化解掉,那比小乘的确是高明太多。化解的方法非常巧妙,佛教我们起心动念都想一切众生,念念不忘一切众生。连吃饭的时候,我们要合掌,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这是教我们念念不忘三宝,念念不忘众生,把自己用这个方法解脱开来,这个方法确实是妙,妙极了。尤其《华严》里面教给我们的这个方法,善巧方便,真是达到了登峰造极。

  这病知道了,这是四大类,这四大类里面,轻重那是各人不相同。这四种病,刚才讲,权教二乘都有,那我们还能免得了?我们要没有了,那就是法身大士,那这不是普通人,这当然是有的,就各人是轻重不等,所以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毛病。知道之后,要知道用方法把它断掉,就是知道病,要会用药,药到病除,这下面就给我们说药。

  【药中有别有通。】

  『别』是个别的,针对於某一种的。『通』,是通治的,什么病都可以治,这叫通,就是念阿弥陀佛,这是通,什么病都能治。

  【别谓随前病粗细对治。】

  这就是个别的。看看前面哪一种病要用哪一种方法来对治。凡夫这是极重的病,这我们要知道,哪一种病最重,那一种病要先对治。就好像医生诊断这个病人的病一样,这个病最重,为什么?要命,先治它,然后其他的小病再慢慢的来治,先治要命的那个重病,所以治病有先后顺序。那我们凡夫这个病最重的,大概不外乎贪财、贪色,这是最重的病,一切病极重的,要知道从这上下功夫。有贪财的要舍财,名闻利养你要能够舍,要能够回避,这样子对自己修学才会减少障碍。我们称它业障,你修行功夫为什么不得力?你有业障,你业障不把它消除,那怎么会顺利?有些人不但不消除,还要来增加,那就更糟糕,这是大错特错。佛门里面好修福,所谓舍一得万报,到佛门里面来修布施,目的在什么?利息大,舍一得万报,存这种心,这是什么心来学佛?贪心,这增长贪心。这与佛法完全相违背,完全在开倒车,要懂得。

  当然佛是给我们讲这三种果报,因的确是三种布施;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一点都不错。你存这个心来做,换句话说,你的果报还是在世间,还是在六道,你出离不了六道轮回。假如我们决心要超越六道轮回,要求生极乐世界,我们修三种施,不要世间果报。我修财布施,不要财富;我修法布施,不要聪明智慧;修无畏布施,我也不贪图健康长寿,贪图健康长寿是什么?舍不得离开娑婆世界,阿弥陀佛来接你,还舍不得离开,你说这不是糟糕?三种果报都不贪图,你修这三种因,那就属於三轮体空,是把福德变成了功德。所以一落在果报里就变成福德,三种果报统统都不要就变成功德,这个好。功德能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福报不行,福报没有用处的。所以连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也说,这生死关头福不能救,没用处,救不了你。这是讲别,这药里头有特别对治的。

  【通谓但观诸法平等。诸病自尽。】

  这是大乘经,特别是一乘经,这个方法是巧妙到极处。他知道,他明了,万法皆空,万法皆如。一切万法是幻有,不是真有。一切法体性本空,一切法的现象皆不可得。《楞严》上讲得很好,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哪有一法可得?你要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了。像前面那些粗病,那个众生的习气病,当然更不可能有这些事。这一段是讲的心,心里头有病,有药。大师在此地虽然说的观慧,『观诸法平等』,这是观慧,这是大菩萨所用的。实在讲,《华严经》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用的,他们用的这个方法。我们不容易,相当困难。你在此地听我讲,你笑著点头,出了门就忘掉,还是是非人我,出门就忘掉了,所以真的是难。

  那难有没有方法?有,这就是有特别法门。教你什么?起心动念都归到阿弥陀佛,那这个方法妙,比这个观慧容易太多。譬如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了贪心,阿弥陀佛,把这个心马上转到阿弥陀佛去,那贪心就没有了。起瞋恨心,阿弥陀佛,这一切分别妄想,第一个念起来,第二个念头就归到阿弥陀佛,这就是禅家所说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念头起来。觉是什么?第二念就是阿弥陀佛,绝对不叫妄念相续,不叫妄念增长,这叫功夫。我想你们也常常听到,功夫得力不得力?什么叫得力不得力?第一个妄念起来,第二个妄念就归阿弥陀佛,这就是功夫得力。第一个妄念起来,第二个妄念跟著,功夫就不得力。功夫得力的人,不必很久,善根福德厚的人,半年、一年就得念佛三昧,就得到了。善根福德差一点,三年、五年一定可以得到。这个得念佛三昧,就是普通所讲的功夫成片。他虽然没有得到法身大士真实的境界,他入相似境界。就跟法身大士行持很相像,差不多。那就是什么?他对於一切法没有分别执著,他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平等的。这一切万法,他接触到,他不是不明了,真妄、邪正、是非、善恶,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里绝对不动心,心像一面镜子照得清清楚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是真功夫。假如说,对外面情形完全不知道,那叫白痴,白痴怎么可以说是三昧?那不可以,是样样清楚,样样明了,而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这是菩萨,菩萨不是白痴。你问他,他都知道;你不问他,他什么都不知道。不问他,他不起心动念,不分别执著。一问都知道,这不问什么都不知道,他心真清净。所以用念佛这个法门,比其他法门确实要方便,确实容易,这古人讲的稳当快速,那说的是一点不差。第二简境。简是简别,境是境界。

  【简境之中有倒有真。】

  这个境界里面有真实的、有错误的。这『倒』就是错误的,你把这个境界看错了。

  【倒谓情计之境。对前心病。故境颠倒。】

  什么叫错误?我这一次到大陆访问之前,为了要把佛法正确的概念介绍给大陆的同胞们,所以特地将整个的佛法浓缩成六条,简简单单的将什么是佛法说明白、说清楚。四月初八,浴佛节,净良法师找我去讲演,我就讲这六条。明天我在景美讲经,讲的是《佛说当来变经》,这个变就是我们现在世界上的变化,种种变化,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都知道。明天这个经圆满,好像一共讲六次的样子,明天圆满。还有三次,我二十三号到美国去,还有三次。这三次,我就把这六条详细给大家介绍。这就是说,一定要把佛法的本质认识清楚,我们学佛才能真正得到利益,才能得到好处。如果这一开端就迷,换句话说,一迷到底,这就很难,很不容易回头。俗话常说,先入为主,你给他讲,他已经有了成见。他以他先入为主的成见反驳你,跟你辩论,我们哪有长的时间来跟他辩驳?世出世间的学术都注意在开端,这非常非常重要。这个开端不错,那就完全纯正。

  我们为什么把这个世间看错了?『情计』,情是感情,感情用事。计就是计度分别,计是计较,度量去分别,你就把这个境界看错了。譬如我刚才讲的这个例子,我们看一个人,看一个事,我们心里不欢喜,就讨厌他,就瞋恨他,这是情计。诸佛菩萨为什么叫大慈大悲?这大慈悲里面,情计没有了,那就是大慈大悲。换句话说,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决定没有分别,决定没有执著,所以他看一切众生是平等的,看一切众生都生欢喜心。我们的病就在感情执著。这个计,可是说是执著。感情用事,分别执著,这是铸成了大错。

  佛说法是度一切众生的,这我们大家都知道,四弘誓愿,每个人都常念,第一句「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要问,基督教徒要不要度他?天主教徒要不要度他?一贯道要不要度他?否则的话,那你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下面要加个括弧,某某不度,是不是?哪有这个道理!可是我们今天度他,他排斥,恶意相向毁谤。这是什么地方出了毛病?我们要去找,把这个毛病找到,然后把这个障碍消除,那些人都得度了。知道有这个障碍的人很多,去找这个障碍的人那我还没有见到。这是大事,这不是小事。障碍怎么生的?此地讲情执,情计。还是从这里生的,他们有分别,有执著,我是基督教,你是佛教,这宗教与宗教都对立,水火不相容。其实释迦牟尼佛跟耶稣基督绝对不会对立。后来的信徒不明真相,不知道究理,虚妄分别执著,造成这样的障碍。我们明白、发现了,就有责任要把这个障碍消除。

  佛教,那个心胸广大,无所不容。何况佛在大乘经里面教导我们,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像各种宗教林立在世间,都是世间法,佛教不坏世间法。你信基督教,我赞叹基督教;你信天主教,我赞美天主教;你信一贯道,我也赞叹一贯道,不坏,不破坏它,我们彼此才能接近,才能交谈。然后告诉他,佛法不是宗教,你们不要误会。佛法要是个宗教,这两个就对立,它不是宗教,对立不起来。说佛法不是宗教的,早年欧阳竟无就讲得很详细。欧阳竟无在民国十二年,在第四中山大学,发表一篇讲演,这个讲演稿,这个讲演的讲记,是王恩洋居士笔记的,这一份讲记我们现在也印了不少。我把它印在《认识佛教》那个小册子的后面,大家都可以看到。第四中山大学,就是现在南京师范大学。这一次我们也跟这个学校结了缘,在这个学校设奖学金。他的讲题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学」。现在有很多人把佛法当作宗教,当作哲学,他辩解得很详细。题目后半段,「而为今时所必需」,就是这个世界上必须要的。

  我把整个佛法的教义浓缩成六条,第一条就是说明「佛法是佛陀对於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你是宗教徒,你要不要接受教育?他要,任何宗教徒都念中学,大学,研究所,他接受教育。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有没有这些宗教徒过去接受佛教育?有,《华严经》上就有。你们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胜热婆罗门,那是宗教徒,婆罗门教的教长,是婆罗门教的传教师。他接受佛法,接受佛教育,他在佛教里面得的学位是菩萨,所以这是婆罗门教菩萨传教师。菩萨是个学位的名称。今天如果大家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我相信很多基督教的牧师,天主教的神父,都想到佛学里面来拿一个罗汉的学位,拿一个菩萨的学位回去传教,那他的身分不一样,他是菩萨牧师,菩萨神父,那怎么会相同?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遍行外道,都是宗教师!名不正,则言不顺,一定要正本清源,这样才能够真正利益九法界一切众生。

  所以这个感情用事,妄想执著,这是大障碍,不但害自己,而且害这个社会,害了大众,误导了大众,所以这非常非常重要。现在,纵然是一般学者来看这个佛法。经典一打开,他用什么眼光来看?宗教的眼光,带了一副有色的眼镜看什么?都看颠倒、都看错了。所以这一次《大藏经》,我订了四百套。四百套,准备送大陆师范学院,师范大学,这不送我们佛门道场,是送学校的。我特别嘱咐简居士,把我写的这六条印在《大藏经》封面的前面,叫人家一展开先读这六条,把那个眼光纠正,不要把这《藏经》看错了。你要是用教育的眼光去看不一样,跟这个宗教的眼光看,完全不相同。所以这是非常的重要,这境界实在讲没有倒正,没有真妄,是你心里头有邪正,心里面有颠倒,所以看到外面境界就颠倒了。第二这是真,真的境界。

  【谓三乘空有不二境。及一乘无尽境。对前药治。故见真境。】

  这个『真境』是什么?就是《般若经》里面常说,诸法实相。用现代话来讲,宇宙人生的真相,这真相见到了,这真相是真的境界。三乘人是阿罗汉、辟支佛、菩萨,这叫『三乘』。三乘人所见到的是『空有不二』。刚才讲了万法一如,他们见到这个境界,所以在一切境界里头生平等心。法相宗里面讲的转识成智,凡夫用识,识就是情计,把它转变过来,转八识成四智。这个时候平等性智现前,依平等性智就起妙观察智,见到一切诸法的实相。

  下面说『一乘无尽境』。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比三乘圣者所见,那不晓得殊胜到哪里去!那是无比的殊胜。这个境界在哪里?《华严经》所叙述的就是这个境界。《华严经》一展开,前面十一卷半的经文叙说毗卢遮那佛依正庄严,那就是一乘无尽境界。但是这十一卷半的经文很不好念,也非常不好讲。这一般讲《华严经》的,最怕的就是那一段文,而且那一段文那么长,省也省不掉。为什么不好讲?你看到全是神话,而且里头好多都是重复的句子。诸位要晓得,这个字句重复,意思完全不相同,并不重复。你要知道,十二卷以后一直到八十一卷,八十一卷就是四十卷这最后的结论,都是那十一卷半的注解、解释。所以前面看懂了,后头这个注解就不要看了,全都明了了。前面看不懂,再看后头的讲解,再注解,再介绍说明。真正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

  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要问属於哪一种境界?当然它是真境,它不是颠倒境界,决定不是的。这个真境里面,它是属於一乘境界,还是属於三乘境界?它属於一乘的,所以一切诸佛如来赞叹。普贤菩萨在华严会上,苦口婆心劝导华严海会的这些菩萨们,所谓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劝他们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他自己也发愿求生净土。他跟文殊菩萨两个人带头,他们两个人先发愿求生净土,然后劝这些华严会上的菩萨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毗卢遮那佛看到这个样子生不生气?这都是毗卢遮那佛的徒弟,文殊普贤也是他两个得意的徒弟,这是不是被叛了?要是我们这个世间,那还得了,我在这里教化你们大家,你们在这里都皈依到别的法师那边去了,我的道场空了,没有人了。那叫什么?那叫情计,诸佛如来没有情计。所以普贤菩萨这样做,毗卢遮那佛鼓掌,好,很好,叫好。到那里去干什么?到那里去,速证一乘无尽的境界。否则的话,你想想看,文殊普贤是华藏世界的等觉菩萨,华藏是圆教,他要往生极乐世界,他为什么?由此可知,西方极乐世界成佛比在华藏世界容易,所以到那里去。就是这么个道理,这是《华严经》的秘密。你要看穿这一点,那《华严》全部你都得到,换句话说,阿弥陀佛,我知道,原来《华严经》所讲的就是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我过去曾经告诉大家,我念佛是从《华严经》上得来的。我过去读《印光大师文钞》,没有受他感动。李老师十年苦口婆心常常提示我,劝勉我,我也没有动心,我很难度,很不容易。以后讲了十几年《华严》,这个《华严》里头的奥妙我看出来了。然后想想印祖的话,想想老师的话有道理。这样才接受,才死心塌地修学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决定不错,在一生当中,决定成就。也就是说明,从前我们的眼光有错误,总是把净土看作什么?看作很低级的,展开净土的经,虽然读,虽然听,不能入进去,不能了解它的意思。这就是我刚才讲,一般读书人学者看《大藏经》,用宗教的色彩来看它,用迷信的色彩来看,那怎么能得清净心?从《华严经》里面开窍,才晓得,它是最殊胜、最圆满的法门,这眼光一换,再看这个经就放光了,就不一样了,这个体会领悟就不相同。可见得这个真的一切法是随著心在转变的。佛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真的不错。心正,你看什么都纯正;心邪,看正法也邪。所以心不纯正,看《大藏经》,那个《大藏经》也是迷信、也是邪法,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