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 (第一四二集)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一四二集)  1992/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142

  请掀开经本,第三百八十一页,前一次介绍到善财童子,在经里面所说的这一些境界,都是属於表法的意思。我们看到经文里面所说,他在出生的时候,他的房子里面,楼阁之中,都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宝藏。这表示我们每一个人,这个宅内,就是我们自身,身就是宅,所以叫楼阁,这个身体都是用的住宅来代表的。自性里面虽然含藏著无尽的智慧德能,但是要没有这个身体就表现不出来。这智慧德能才艺显示出来,的确要靠这个身体,他用这个来表示这个意思。我们明白这个意思,才知道这个佛真实对我们说了些什么?我们明白了些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他的名号叫善财,实际上善是表善根,这个善根里面当然智慧是第一,是最重要的。像我们通常讲的,五根五力,五根是信净念定慧,慧非常重要。财,说的是才艺,说的是福德。世间人所求不外乎财富与聪明智慧,这是大家所求的。大乘佛法,就是给我们圆满自在的财富与聪明智慧,大乘修学的人就叫做善财。所以善财不是一个人,所有一切修学大乘的人都叫做善财,表这个意思。这向下经文,在三百八十一面倒数第二行,我们从第二句看起,就是善财这个名字怎么来的?他表些什么意思?我们搞清楚了。

  【领五百童子。於福城东。古佛庙前。参礼文殊。】

  这『五百童子』是属於同学的,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么许多人。大家有志发心求真实的智慧,所以他们到『福城』。这福城在哪里?《华严经》上告诉我们在南方。为什么称之为福城?这里面有真正的善知识,就是这个地方有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可以向他去请教。这个善知识都住在南方,那我们讲北方就没有了,东方,西方也没有了?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南方不是方向。你要把它当作方向来看,那就又错了。在五行里面讲,南是属於火,南方属火,火表光明。因此南方是什么意思?是光明之方。这个善知识住在北方,那北方是光明之方,也叫南方,不叫北方。他住在东方,我们也叫它作南方。凡是真正善知识居住的地方,都叫它作南方。所以这个南不是属於方向,是代表光明智慧的方向。这有智慧的人居住的地方就是有福,所以他住的这个地方,这个都市,就叫福城,这福城就太多了,这是真正善知识居住的地方。我们在五十三参,每一位善知识都有指示他,到南方哪个地方去寻求,统统指南方,所以你一定要清楚,这不是方向,这是指智慧之方,是这个意思。

  『古佛庙前』,这是表善知识一定是有师承的,不是无师自通的。是从自古以来代代相传,他有师承的,取这个意思。『参礼文殊』,这是善财童子这一帮人想求学,第一个去拜访请教的这个善友,就是我们今天人讲的老师,寻师访道,第一个老师就是文殊菩萨。我们到外面去参学,真的第一个老师,那个老师就叫做文殊菩萨。所以你不要以为善财很幸运,他遇到文殊菩萨,我们连个阿罗汉都遇不到,那你就错了。文殊菩萨代表是什么?代表启蒙的老师。在这个老师的会下成就根本智。我们从前在世间法里面读书,一个小朋友七岁上学,古时候叫小学,这个小学多半都是私塾,跟一个老师。接受这个老师的教导,大概从七岁到十二岁。老师教他什么?教他生活教育,就是这个宅内楼阁里面生无尽宝藏的意思。生活教育,所以老师他的举止言行要做学生的榜样,要做学生的模范,跟学生生活在一起。所以从前教小学的老师,教启蒙的老师,就像现在的保姆一样,纠正他错误的行为,纠正他错误的言语,教这些,是教你怎么做人,怎么样待人接物,如何奉事父母,如何对待兄长,如何对待你的弟妹,教你这些,所以教育是教你做人。

  除此之外,就是教你读书。读书在古时候由老师选定经典,大概从南宋以后,朱熹编了一套四书,这现在大家同学都很熟悉的。从四书编辑出版之后,大概一般启蒙都是用这个教科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书是教你读,老师教句读。从前的书没有标点符号,没有标点,老师教的时候把句子圈出来,叫你读,叫你背,不讲解的。天分好的人,老师就多教几行经文;天分差一点的,就少念几行。但是他的标准一定是念十遍就能够背诵,这是标准。十遍不能背诵,那就是老师教的课分量太多了,要减少。所以从前念的时候要念行数,天分差的念个三行,三行念十遍,差不多会背了!天分好的人念十行,或者十二行,多的时候念到二十行,那就是一面,那个十遍就能够背诵的话,确实记忆力很强,天分很高。所以看到学生不同的程度,虽然课本是一样,进度不一样,进度每个人都不一样。能背之后,就是念遍数。通常从前的老师,大概在你念五遍就能背的,你要念一百遍。如果念十遍才能念背,表示你的根性钝一点。换句话说,你用的功夫要比别人多,老师规定你要念二百遍。这念下去之后,到一生都不会忘记。

  所以我们从前跟李老师在一起,李老师八十多岁人了,跟我们讲古文,引经据典,随口就流露出来。他为什么记的这么熟?小时候背过,现代教育不懂这个方法,小时候背诵的。每一天背,老师不讲解的,这是训练什么?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根本智,训练根本智。这个小朋友也一样,不约束他,他也会胡思乱想。胡思乱想是增长烦恼,烦恼障、所知障天天增加。老师天天叫他念书,书什么意思也不知道,尽管念就是,尽管背就是了,从六岁背到十二岁,天分好的,大概五经、十三经,天分差的五经都背熟了,天分好的,十三经读完成了。再由老师因学生的才智选择诸子百家,我们现在四库里面的子书,集书。集是文集,这古时候教学是以经史为最重要的,经史是主修课,子书跟这集是选修的。那是你自己在主修的课程完成之后,还有能力再选课,选这个统统是背诵,没有讲解的,背诵。换句话说,从小就不许你胡思乱想。用什么方法来制止你胡思乱想?教你背圣贤人的书,这方法妙绝了。这是小学,这个老师叫启蒙的老师,这个老师叫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教你什么?就教你这个。文殊菩萨好当,天天看著你念书,一遍,两遍,计遍数,不准胡思乱想,所以这个老师好当。只要句读没有念错,字没有念错,句子没有念错就行了。所以这一本书重复几百遍,念书。这第一个阶段,他见文殊菩萨,这是第一个阶段。

  离开文殊菩萨这出去参学,从德云比丘,我们这个本子叫吉祥云比丘,这就是《四十华严》的本子叫吉祥云,《八十华严》的本子叫德云,意思都是一样的,德就是吉祥的意思,这是翻译的人翻译的不同。从这个就好像入了太学,古时候没有中学,只有小学跟太学。入太学里面,那就是听讲解,研究讨论。这在佛法里面讲,后得智。前面是根本智,根本智是清净心,以清净心,以真诚心,以恭敬心,将古圣先贤留下来的教训,我们记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教学的第一个阶段。第二阶段,这就是听讲解。所以这个读跟讲分成两个阶段。因为小朋友年龄小,十二岁之前,他智慧还不开,你跟他讲解没有用处,不需要讲解,只叫他修清净心,修成正心诚意。正心诚意是从小培养的,大了就不行,大了就滑头,他心里就做怪,那没有法子。所以一定是从小养成的,养成正心诚意。到太学,这就是听老师讲解,讲解可以研究讨论,智慧增长。这个智慧叫后得智。这种智慧一定可以应用在生活上。你有智慧,你有能力,你有才艺,必然改进你的生活品质,这不就有福了吗?这个参学到了普贤菩萨,这后得智差不多圆满,根本智、后得智二智圆满。到文殊这是圆满了,圆满那一个德用,经上这种比喻,实实在在跟实际的状况天壤之别,怎么比也比不上。那一种德用,就在本经后面,十大愿王里面,给诸位透露一点消息,真实的德用。

  【最后参见普贤。即菩提场如来会中为说显因广大相也。】

  所以普贤菩萨行愿这一章,就是最后这一卷经,确确实实是诸佛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你如果真的明白、真的清楚,你才知道成佛的好处,这个人不能不成佛。为什么?真实的享受,确实至高无上的享受。这是我们把大意说出来。再看下面。

  【又以大圣知此童子已曾供养过去诸佛。深种善根。信缘广大。常乐亲近诸善知识。身语意业皆无过失。勇猛精进净菩萨道。求一切智成佛法器。其心清净。犹如虚空。以是当机。诚宜授法。故遍告也。】

  这段文相当重要。这段文给我们说明,成佛所具备的条件,你要不具备这个条件,你这一生就成就不了。具备了这个条件,普贤菩萨一定把成佛的法门传授给你。那我们想一想,我们跟这个条件比差的太远了。这是你自己粗心大意,如果你冷静仔细再想一想,差的不太远,只要再加一把劲,他就是这个条件,我们讲又有这个资格了。怎么晓得?你看看,一开端他就讲,这个人,这个童子『已曾供养过去诸佛,深种善根』,普贤菩萨所说的,跟世尊在《无量寿经》上所讲的完全一样。如果不是过去生中,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深种善根,你对於这个经典是听不进去的。你今天听到这个经典,还能生欢喜心,还能生羡慕之心,还动个念头,我这一生想成就。换句话说,这个条件你具足了。普贤菩萨教我们的法门,就是念佛求生净土。所以魏源居士将这一卷经附在净土三经的后面,称为净土四经,就是这个道理。他不是别的方法,教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我们在这一生能不能成就?实在讲,就是底下这些条件我们有没有?前面第一个条件那当然不是一生一世能修的成功的,这生生世世累积的善根福德因缘我们今天统统具足,这不是假的。

  下面这是讲,『信缘广大』,有深广的信心。『常乐亲近诸善知识』,这一个条件我们要考虑,这就讲到前面那个信缘。信有了,缘?缘很难遇到,真的是可遇不可求。世出世间大小事情,要想做得圆满成就,都在这个缘字上。最近这几年,我们本省的同胞,海外也有不少侨胞,看中了大陆的市场,纷纷到大陆投资。有些同修是信佛的,遇到我,跟我讲大陆上投资的情形,我就教给他,发财之道,这佛法里什么都讲的。怎样才能发财?有缘,你跟大陆这一块土地有缘,你跟大陆那些居民有缘,你在那里做什么生意都会发财。如果你跟那个地方没有缘,你在那里发财就很困难。这个学佛的同修听我这个话,能听的进去,听的觉得是很有道理,那就来问我:法师,你看看我跟大陆有没有缘?那我又不是算命看相的。算命看相的,说老实话,也不过是骗骗你而已,谁给你说真话?缘是要靠自己去结,你不跟他结缘,这缘从哪里来!

  缘要怎么建法?譬如大陆许多地区很落后,我们帮助它建设,佛教给我们布施。你们只晓得布施到寺庙,没有想到布施到地方。你跟这个寺庙结缘,老百姓没有缘,你就发不了财。顶多你到寺庙里面去,寺庙里面法师对你招待很热烈,为什么?你是财神爷,施主!怎么敢得罪?好好招待你。你跟平常一般老百姓接触,人家就冷眼看你,理也不理会你,没有缘。应当要知道,帮助地方的建设。我们在所赚的利润里面拿出一些回馈给地方。帮助这个地方贫困的人,给这些人结缘。像我这一次到大陆,我们对於大陆各个省分里面,我们是选择一个大学,因为我们没有多的力量!力量太有限,太薄弱了。送它一套《四库荟要》,这是跟地方有缘。另外,我们选择一些好的学校,我们送它奖学金。一般大学,我们送十个名额,赠送十个名额;中学,我们赠送二十个名额。中学生的奖学金是每一年颁发一次,一名一百块美金;大学是一名两百块美金,等於说是每个学校,一年是美金两千元,这是与那个地方的人有缘。

  我鼓励我们的商人到大陆上投资,对於地方建设,学校奖学金,多多设立。实在讲,纵然他们最好的大学,经费还是不足。我这次到北京,送北大的奖学金。他们的校长,这个学校的领导接见我们,谈到学校经费依然不足,非常希望我们帮助他们在图书设备上的添增。所以图书馆的韩馆长知道这个情形之后,当时她就送了五千块美金,给图书馆添增图书设备。这是国家最好的一个学校,每一年购买新书的经费还这样的困难,其他学校可想而知。中国大陆在今天,说实在话最重要的是教育,是农业,现在大陆政府也注意到,这就结缘了。大家对於这块土地有缘,跟这些人有缘,你的生意就好做。你的产品一推出来,人人喜欢,为什么?跟你有缘。纵然我们产品还差一点,不如别人,但是销路会非常好,人家喜欢买你的,跟你有缘,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缘很重要。像这个学佛,你要跟道场有缘,跟这个法师有缘,跟同修大众有缘,这才能成就道业。我们有没有结缘?

  像我们初学进入一个道场,怎么会结缘法?实在讲,现在大家都富裕了。我那个时候刚刚学佛很可怜,我在慈光图书馆,慈光图书馆的性质跟我们基金会的性质差不多,我是里面的雇员,供给我吃住,一个月零用钱五十块钱。我们跟大家怎么结缘?每一天把环境整理的干干净净,让每一个同修到这里来听经,到这里来看书,觉得很舒适,这就是我跟他结缘;对待每个同学笑脸相迎,亲切服务,这就是结缘。所以结缘,没有钱也可以结缘。不一定说一定要有钱才可以结缘,没钱一样的结缘。与这个道场大众有缘,我们才能在这里长住,才能在这个地方成就道业,爱护这个道场,帮助这个道场,这是非常重要,亲近善知识。

  『身语意业,皆无过失』。这个功过的标准是戒律,戒律只讲原则,不能讲琐碎的条文。为什么?古今生活环境不相同,意识形态不相同,风俗习惯不相同,所以就是法律的条文,每隔二、三十年有个大幅度的修订。在从前法律差不多二、三十年要重新修订一次。现在不行了,现在这个社会进步的太快,每隔二、三年就要修订一次。你看立法院不是常常修订条文吗?为什么要修订?三年前适用,三年后就不适用了,所以要常常修订。条文虽然常常修订,那一个法理精神永远是不变的。就是佛法戒律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决定不变的,依据善恶的标准来修订条文。所以佛在这个戒律条文里面,仅指示我们,超越时空,永远不变的几个原则。像不杀生,这个杀生,古人说不好,现在人也说不好;中国人说不好,外国人也说不好,可见得它是超越古今中外,所以这个永远不变的。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几乎全世界的人都承认这不是好事情,一定要禁止。所以佛家叫根本大戒,四条。其他的条文,都可以因时因地去修订的,这我们要知道。

  我也常在讲堂向诸位同修报告,戒律包括现在的法律,法令规章,都在这个戒律范围之内,乃至於风俗习惯,道德观念都融合在这个里面。所以持戒这两个字,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守法。前面跟诸位说过,这启蒙的老师,他这个恩德最大,就是从小给我们建树一个典型的模范,这个恩德太大了,习惯成自然。他虽然没有给我们讲经说法,但是他的一举一动都符合规矩。也就是说,他守法,坐有坐的相,站有站的相,叫学生学他。学生不像的话,他就要喝斥。他自己是一个典型,自己是个模范。自己如果很随便,怎么能教学生?所以老师这个恩德跟父母没有两样,就在此地。他给我们做榜样,做一个守法的榜样。

  佛弟子,大、小乘经上常常赞叹,人天师表。换句话说,我们在社会,是这个社会各阶层的榜样,我们有没有做到?我们要没有做到,那说老实话,你破戒了。你在马路上走路,你不守法,马路随便穿过去,你破戒了,你知不知道?站不像个站相,坐不像个坐相,都破了戒。今天佛教在这个社会为什么叫人轻视?为什么叫人瞧不起?为什么人家说我们迷信?这不能怪人,人家没错,错在自己,我们没做到。打的是我学佛的招牌,我是受了三皈,受了菩萨戒,其实言行比个普通的人都不如,你怎么能叫人瞧得起?是的,中国人都不守法,怎么晓得?我们台湾到外国都守法。我在美国看到很多台湾人,排队,一个个规规矩矩的,他都不敢乱来的。走路一定要斑马线,红绿灯,他不敢随便走的。他为什么会守法?为什么在自己国家不守法?人家是法治的国家,管制得很严格,你犯法,警察马上就给他抓去,不敢犯法,要守法。回到自己国家,大家不守法,正因为大家不守法,我们佛教徒要守法。做移风易俗,潜移默化的工作,这才是佛弟子,这才值得社会大众的尊敬。

  所以经典是教科书,学了之后要会用。我们身体一举一动没有过失,符合现代礼节规矩。我们的言语没有过失,言语真诚,言语简练,这都说话要学,心地清净,这意业,心地清净慈悲。念念之中,想到我们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对世界安定和平的责任,对历史的责任,这样才对得起佛菩萨的教诲。你没有这个意念,那你就不叫学佛。所以今天说实在话,眼前我们最重要的要做的,就是要守法。

  『勇猛精进』,这是讲求新求进步,而绝对不是墨守成规,那就错了。时代不断在进步,尤其今天的科技,日新月异,我们自己在智慧,在德行,在能力,要跟不上这个时代,必定被时代所淘汰掉。佛弟子实在说,他的使命是永远站在时代的前端,领导这个时代向前进,这是真正的佛弟子。菩萨六波罗蜜里面,精进波罗蜜,勇猛精进,精益求精,要有这个精神,有这个毅力,不疲不厌,你在这里面才真正得到法喜充满,真正体会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这一生就没有空过。

  『净菩萨道』,这个菩萨道就是觉悟的心,觉而不迷。净觉这个心地就往上又提升了一层。不但觉,清净。实在讲就是三皈里面所说的,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净菩萨道,这三句统统圆满,统统具足了。『求一切智』,这个地方的一切智,是讲的后得智。那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成佛法器』。佛是圆满的大觉,到普贤菩萨的,这真的成功了。

  『其心清净,犹如虚空』。这一句话就是六祖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里头有一物,就不是纯净,就不是真的清净,他还有一物。犹如虚空,就是一物都不染,取这个意思,这是比喻清净。这里面所说的几句,这是大菩萨的境界。我们虽然没有证得菩萨的果位,应当学的,要当仁不让,要认真努力修学。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见到阿弥陀佛,这个境界就完全兑现。所以此地他虽然讲的,这个地方里面所说的,都是十地等觉菩萨他们具备的条件。我们今天实在讲,我们的善根福德确实是具足,重要的就是因缘。因缘我们是不是具足?因缘是接触到、遇到。遇到之后,问题就是我们信不信?我们愿不愿?如果遇到这个因缘,能信能愿能行,好!那你这个缘具足了。善根福德因缘,这三个条件具足,那就恭喜你,你这一生就要成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圆成佛道。

  『以是当机,诚宜授法』。这信愿行三个条件都具足的人,应该把成佛的法门告诉他,这个成佛的法门就是本经所讲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缘熟的人。所以诸位要晓得,古来的我们不说,我们讲最近的。我听倓虚老法师讲得最多,我也能记得清楚。倓虚老法师一生所亲眼见到往生的那些人,临终没有病苦,预知时至,来去自在,他老人家一生当中见到二十多个。我们在台湾,大概民国五十一,二年的时候,龙江街莲友念佛团的创办人,李济华老居士的往生,多自在!跟大家讲经说法,音声洪亮的,讲了一个半钟点,告诉大家,我要回家去了。下了讲台,沙发上一坐,就往生了,你看多自在。实际上,李济华老居士往生,两个月以前,他就知道,就晓得哪一天走,这在我们台北市出现的。那一天徐醒民居士在场,徐居士现在在台中,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的信徒,基督教浸信会的信徒。我跟他是好朋友,我当初学佛,他跟我讲,你少在我面前讲佛教,我们信心坚定,决不动摇的,他决不动摇的。他那一天就遇到这桩事情,第二天写个限时信给我说,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亲眼看到的。

  民国六十七年,台南将军乡,有个老太太往生,站著走的,也是预知时至,不生病,站著走的。我好像是去年,是前年,在高雄讲经,提到这个事情,当时有好几位同学告诉我,他们都知道这个事情,记忆犹新。这些人,我们今天念这一段,他统统具足,真的心地清净,勇猛精进。他们能做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他也是凡夫,这自己真的要提高警觉。他能做得到,就是他真的能放下,心真清净,真慈悲,真的一句佛号念到底,没有别的诀窍。要用经典的话来讲,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人家做到了。我们为什么做不到?一天到晚胡思乱想,一面念佛,是一面打妄想。一面是想持戒,持戒清净,一面贪瞋痴慢样样都干,这怎么行?我们错在这个地方,败在这个地方。假如我们把这些缺点找出来了,明白了,我们从这个地方改正过来,他有成就,我跟他一样有成就,这要知道。

  所以这是讲的,这一生当中,能不能往生?能不能见佛?是说这一个当机。我们无量劫来善根福德因缘今天成熟,如果不把这个习气毛病,认真把它改掉,这一生就又当面错过,你说这多可惜,太可惜了。下一次再遇到这个因缘很难很难,这一点都不假。这是《开经偈》上讲,「百千万劫难遭遇」是真的。古人所谓的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不能错过,一心一意老实念佛。以我们的根性,我们现前这个生活环境,唯有这个法门,在很短的时间当中,决定能成就,稳稳当当的成就。普贤菩萨『遍告』,就是这些大众机缘成熟了。善根、福德、因缘三个都具足,所以应当把这个立刻成佛的法门教给他们,传授给他们。底下这一段是解释经中所说:

  【不可说不可说者。】

  这个『不可说不可说』,是个数字的名称。下面这一大段的经文解释,我不必讲了。接著解释劫,在三百八十三面的第三行,最后一句,最后三个字。

  【所言劫者。梵云劫波。此云分别时分。】

  这个『劫』是时间的单位,也有很多种的说法。我们讲,一增一减叫一劫,这宗密大师在这里解释也是用一增一减。这一增一减,也是佛说的。佛给我们说,我们娑婆世界的人,寿命最长的时候,就是我们现在所讲平均年龄,平均年龄,寿命最长的时候是八万四千岁,这最长的时候,这就不能再往上去了。从八万四千岁,每过一百年减一岁,一直减到十岁,十岁是人寿命,就是平均寿命最短的时候,没有比这个更短的,减到十岁。从十岁每隔一百年又加一岁,又加到八万四千岁,这样一增一减,叫一个小劫。二十个小劫叫一个中劫,四个中劫叫一个大劫,这上面都有,这都不必说了,这是讲时间单位。

  通常要依一般的法门来修行,凡夫修成佛要多长的时间?佛给我们讲要三个阿僧只劫,这个劫都是大劫。阿僧只,数字太大了,还要三个阿僧只。可见得这个时间真是天文数字,太长太长了。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是个特别法门,当生成就的法门,如果不是大善根、大福德,他怎么会遇得到?遇到了,他也不相信,他也摇头不相信。所以今天这个净土法门,有很多人听到,乃至於出家法师听到,都摇头不相信。我们要明了,他不相信是正常的,是应当的,那佛在大小乘经上都是这么讲的,他要相信,那就很奇怪,那不平常。《无量寿经》上说的,相信这个法门,依照这个法门修行,不是凡夫,那不是平凡的人。所以这我们要晓得,过去生中,善根福德没有成熟,他不会接受的,因此我们也不要勉强劝人。勉强劝人就错了,实在讲应当要劝自己,这才是正话。要劝自己,自己在这一生当中要决定成就。我们再看后面这一段,今天我们把前面这一段说完,意思把它说完。三百八十四面,看第二行。第二行第五个字看起。

  【疏指前广偈者。】

  前面有这么一句话。这前面『广偈』,偈是偈颂,偈颂很长,称它做广偈。末后这就是:

  【第三十九品半卷经。】

  这『三十九品』,实在讲是三十九卷。这个品字是个字,古人既然错了,我们也不能改他的,知道这就是这一品经总共有四十卷,这是第三十九卷后半部,就这后半卷。

  【广以偈赞佛德。】

  这是普贤菩萨赞叹佛的智慧德能,这个偈子很长。末后有这么几句话说。

  【刹尘心念可数知。】

  『尘』是微尘,『刹』是佛刹,就是经上常说,佛刹微尘数,那个数字就太大,没有法子计算的。这众生起心动念,不是一个众生,是十方世界所有一切众生起心动念。这是比喻说我都可以把它说清楚,这是比喻。

  【大海中水可饮尽。】

  当然这也是比喻。海不要说别的,光是我们地球上海洋,这是在我们心目当中是非常非常广大。这个大海的水可以饮尽。

  【虚空可量风可系。】

  虚空太大了,用个什么东西去量它?这比喻说,也可以量。风也能够把它系住,这就是说,不可能的都变成轻而易举,很可能,比喻这个。

  【无能尽说佛功德。】

  如来智慧功德称说不尽。此地要知道,如来是指谁?是指我们每个人的性德。换句话说,我们自性功德说之不尽。这实在讲是称扬佛功德,称扬自性功德,那是真的,一点都不假。

  【若有闻斯功德海。】

  性德称说不尽,本师释迦牟尼佛,以他的智慧德能,方便为我们介绍、为我们说明,就是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释迦牟尼佛的略说。不可说当中,为我们说出了少分。就像普贤菩萨在前面讲,这文上没有,这一部《华严经》就是大海之一滴,是这个意思,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大海一滴之相。我们看到这部经,听说这一部经。

  【能生欢喜信解者。】

  听了之后能生欢喜心,法喜充满,能信,能体会到一点意思,这个解就是你体会到。

  【如所称扬悉当获。】

  世尊在华严会上『所称扬』,毗卢遮那佛的万德万能,无量功德,你也应当获得。这个话说到过不过分?那就要问你自己。你自己真的接受普贤菩萨的劝告,念佛求生净土,那就是真的,你真的有获得。你对普贤菩萨的劝告,要还不在意的话,或者还修其他法门,你这一生就未必能成就。这是真的,其他法门也能成就,成就的难。这个法门成就,成就的容易。从哪里看?看这些往生的人,从这个法门修行,临终不生病,清清楚楚,站著往生,坐著往生,这么多!出现在我们台湾,在大陆,在香港,在新加坡,在马来西亚,甚至於在美国,我都见到。那要不相信,那就没有法子了。这一些往生,依照这个方法修行往生的,可以说,他们现身说法给我们做了证明,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其他法门修学,这种瑞相,我们看得很少,听得很少。所以在各种比例当中,这个数量是最多,我们自己根性又不是上根利智,为什么不学这个法门?为什么不采取这个方法?

  【慎勿於此怀疑念。】

  普贤菩萨真是苦口婆心再次的劝告我们要慎重,就是要珍重你自己,你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不容易同时现前。现在居然现前,你应当特别珍重,千万不要怀疑,要认真的记取,努力的修学,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我们在此地看到普贤菩萨,对我们的爱护,对我们的关怀,对我们谆谆嘱咐,我们又怎么能够辜负普贤菩萨的好意?诸位必须要知道,怕的是什么?大家会怀疑,也许净土法门之外,还有更好的法门。你动了这个疑念,今天这个机会你就错过了。普贤菩萨在这个地方所说的话,善财童子已经参访到第五十三位,最后一位善知识。换句话说,佛门里面无量的宗派法门,他已经都参学过了。这个地方所提示的,一切法门里头无比殊胜的法门,有这个意思在。这一个法门超过一切法门,所以十方诸佛如来没有一个不赞叹。

  净土三经我们很清楚,释迦牟尼佛最早讲《无量寿经》,介绍西方极乐世界。其次讲《观无量寿经》,补充《无量寿经》之不足,那是补充教材。最后讲《阿弥陀经》,劝我们修这个法门。《阿弥陀经》是劝修,不但释迦牟尼佛劝,六方一切诸佛都劝。这是罗什大师翻译的六方,你看看玄奘大师翻译的十方,十方佛都赞叹,都劝我们修行,就跟普贤菩萨一样,劝什么人?劝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劝勉过去所修各宗各派、各种不同法门的人,今天遇到这个法门,应当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是这样劝勉我们的,这跟普通劝学不一样。我们在《弥陀经》看到,十方诸佛异口同音,赞叹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说这个经典是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真的是赞叹到了极处,赞叹到了顶点。我们要明了,要能细心去体会,发愿受持。

  好,这一段这个小序讲完了,下面我们就可以入正宗分了。好,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