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 (第一四一集)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一四一集)  1992/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141

  请掀开经本,第三百七十五页第四行,看《疏》。

  【今经别行。】

  『今经』,就是指我们现前这一卷。这一卷是从《四十卷经》里面特别提出来的,所以称之为『别行』,就是没有按照四十卷次第来说,称为别行。

  【亦为三分。】

  也比照这大经的模式,也把它分为三大段。这三大段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也分为这三大段。

  【初明序分。即结前所说。第二若欲成就此功德下。以为正宗。】

  这『若欲成就此功德』是经文,从这一句经文以下,这是正宗分。

  【第三尔时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

  这也是经文,从这一句经文以下,叫流通分。

  【三分之义。不异常谈。】

  跟一般这意思是一样的,虽然这是一品经最后一卷,也可以把它分为这三个段落。这个地方实在讲,给我们对於研究经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启示。这是讲经的方法,也是我们对於经教的观察,才知道序、正、流通这三分,这是大的三分。然后再看,就是序分里面,也可以把它分序正流通三分,正宗分里头亦可以分为序正流通三分,像这最后一卷,流通分里头也能分为序正流通三分。这三三就变成九分。九分里头,每一分又可以分为三分,这样分下来,重重无尽,愈分愈细,这个章法结构义理的明显,都能用这个方法观察出来,这就是佛经的特色。这佛经里头讲的科判之学,就从这来的。懂得这个方法,不但你能够观察微细,你要为别人演说,你也晓得有个怎么说法。序分开头,如何把它引入正题。正题里面充分去发挥,末后是说它的意义,劝勉大家修学,那就属於流通分。从这个地方,我们了解佛经科判哪来的。所以这是很大的一个启示。下面这是《钞》,宗密大师解释这一段文。这段里头,实在讲也有几句话很重要,我们把它念下去。

  【今经别行。亦为三分。初明序分即结前所说者。】

  这句话的意思是宗密大师给我们说明。

  【此即发起序。非是证信序。】

  『证信序』,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什么地方,哪些人参加与会,那是证信的,这是发起的。所以序有证信序,有『发起序』。在本文里面,可以说,有发起序,没有证信序。证信序在这一品的第一卷里面,这四十卷里面第一卷里面有证信序,后面的统统都是有发起序。底下举例,也说明。

  【诸经之首皆有证信序。及发起序。证信序。即如是我闻。乃至於大众若干人俱等。】

  这是举出这个例子。

  【发起序。即每经不同。】

  这个发起序就是这一会的发起因缘,可以说是每一会都不相同。这也举个例子。

  【如法华毫光远照。】

  佛是用这个方法来发起的,引起大家来发问,用这个方法。

  【净名宝积献盖。】

  《净名经》就是《维摩诘经》,宝积菩萨献宝盖,这别人看到这个,那为什么他献宝盖?他献这个什么意思?从这个地方来发起。

  【各发扬生起说法之由序也。】

  就是说明这个发起序是引起世尊说这些法门,说这一部经典。这引发叫做发起序。

  【今证信序在品之初。】

  这一品总共四十卷,『证信序』在第一卷,这是在这个品之初。

  【故文中但有发起序也。】

  所以从这一段文里面,如果我们要说的时候,它只有发起序,没有证信序。

  【发起序者。谓指前所叹如来殊胜果德。说无穷尽生起意势。云修何因行。证得如斯之果。】

  这结前广偈,这个经文在三百七十七面第四行。这一行就是这一卷的序分,属於发起的意思。但是这一行,要是按照一般,要跟四十卷合起来说,这一段是结前生后,对於前面的文来讲是总结,对下面的文来讲是引起。所以从引起,那就是有发起的意思,所以是结前生后。前面这个广偈,广是很多,偈是偈颂。这是第四十卷,那个文在第三十九卷,三十九卷几乎占了一半,半卷多,可见得这个偈颂非常之长,是赞叹如来的功德。这就是指前面,这个前是第三十九卷后半,赞叹如来殊胜的果德,如来果地上的德能。『说无穷尽生起意势』。具体来说,就是要修什么样的因行,才能证得像如来那样的果德。这个『果德』,我们用现代的话来说果报,大家听到容易明了,如来有那么殊胜的果报,要用什么方法来修才能够证得?

  【便说普贤行愿。示以普因为正宗也。】

  底下的经文就是告诸菩萨及善财言,这个以下就是正宗分。正宗分说明修普贤菩萨的行愿,就能够证得如来的果德。可是确确实实,三分真的很明显。

  【故以结前已说而为序分。三分之义不异常谈者。自弥天高判。】

  这不必说了,这里有小注,诸位看看就晓得。这个『弥天』就是道安法师,他不是现在的道安法师,是东晋时代的,释道安,这是我们中国人,第一个将佛经分成三分。这三分是他创始的。后来这个《十地论》传到中国来之后,原来在古印度,这些菩萨们对於佛经也这样的分法,这是不谋而合。我们中国人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可见得道安法师确实是了不起,这是在西方科判的分法没有传到中国,他就看出来,他就这样做法,「弥天高判」。

  【经无大小。例开三分。】

  不管这个经是长是短,都可以用『三分』,序,正,流通。

  【以圣人说教。必有其渐。】

  这个『渐』就是次第。佛菩萨讲经说法,一定有顺序的,有次第的,有条不紊。这三分就是说明他的次第,他有条理。

  【将演微言。】

  『演』是演说,『微言』大义。

  【先彰有致。故云序分。】

  先要把缘由说出来,这就是序了。

  【由致既彰。】

  这个『彰』是明显,已经说出来了,说得很清楚,说得很明白。

  【当机授法。】

  这就要把法门传授给大家,这就属於正宗分。

  【正宗既陈。务於开济。】

  『开』是开拓,展开,『济』是济众。换句话说,不能只让现前人得利益,一定要叫现前十方,未来还有后世,十方三世一切众生都能得到佛法的利益,这叫流通。由此可知,现代你看看,这最近几天,报纸新闻闹的,美国跟台湾为了什么著作权,唉呀!闹得不亦乐乎,佛法没有所有权,没有著作权,所以佛所说的东西,佛所讲的东西,希望一切众生都去传播,欢迎翻印,欢迎拷贝,功德无量。这跟世间人观念、心量完全不相同。只要是於众生有利益的都希望一切众生能够去传播,这叫流通分。

  【近益当时之会。】

  这个『近』是眼前,『益』是利益,当前参加大会的大众都能得利益。

  【远益未来之机。】

  远处来看,千年万世,期望一切众生都读到、都能到得到利益。

  【使千古洪规。传芳不绝。故云流通。】

  所以这个经典,诸位必须要知道,不但是古人的著疏,或者造的论,或者注解的经,即使现代人所写的,都不可以印上版权所有。你要是印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换句话说,你这个经典只有二分,流通没有了,那这还像话,不像话!所以我看书,我也跟诸位报告过,人家新书送到我这边,我第一个看版权页,假如后头有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我把这个书合起来,丢掉旁边,我决定不看它。为什么?他既然不让流通,我何必看他的,那不要看他的!他不喜欢人家看!何必要看他的?说个不好听的话,他心量太小,心量窄小,如何能解如来真实义?这是非常非常不应该的。这是前面交代的话都说过了。从底下,我们这个经讲了不少次,讲了很长的时间,这才讲到经文,到这个地方才讲到经文。现在我们看经文。前面这一行是科判。

  【初文二。一结前广偈。二结说不尽。】

  这是发起序。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

  『称』是称扬,宣扬。『叹』是赞叹。如来殊胜的功德,实实在在赞叹不尽。这一段文,刚才说过是在第三十九卷,这是一句总结。

  【告诸菩萨及善财言。】

  文殊菩萨是在大会当中赞叹的,所以告诉与会的菩萨众。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就是这个法会的当机者,什么人?善财童子,这善财童子来参访他,向他请教。当然我们这个经是只取这个一卷。善财,也要跟诸位做一个简单的来介绍。这注解后头有,就不说了,到注解再讲,后头再说。

  【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

  这菩萨自谦,这别说我,这普贤是菩萨,诸佛,多少佛?十方一切诸佛,不是一尊佛,一切诸佛。

  【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

  这是时间,这个时间我们今天讲天文数字,这没法子算的。此地所说的劫都是指大劫。老同修对这个多少还有一点观念,通常我们讲一个增减是一个小劫。怎么个增减法?佛说,我们这个世间人的寿命,最长的时候是八万四千岁,人寿最长的时候是八万四千岁。从八万四千岁,每一百年减一岁,一直减到十岁,这我们一般讲平均年龄减到十岁,十岁是最低的。然后从十岁,再每隔一百年增一岁,一直又增到八万四千岁,这样一增一减,叫一个小劫。二十个小劫叫一个中劫,四个中劫叫一个大劫。你看这个时间多长?这才一劫,这个多少劫?那个微尘数劫。多少个微尘数劫?佛刹微尘数劫。那多少佛刹?不可说不可说,这个句,咱们现在什么电脑东西都不管用,都算不出来。这是十方一切诸佛经这么长的时间要赞叹如来的功德。

  【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演说』不尽。这么大的一个数字,说实在话,我们凡夫想不出来。你看看,他很聪明,他能够想出来。想出这些形容词,形容这个数目之大,大到不可思议。这个地方诸位一定要记住,如来功德就是我们自性功德,真如本性的德能。通常我们赞叹,含糊笼统说个万德万能,你在这个地方看,不止万德万能,真正不可思议。尽虚空遍法界都是自性变现之物,他这个德能何止以万来计?不可以计度的。我们看下面注解。

  【以前文云。无能尽说佛功德者。】

  这是前面三十九卷最后普贤菩萨这样说的,没有能够尽说佛功德,佛的功德太大,没有人能够说得尽的。

  【犹谓通於因人难说。】

  这个『因人』是菩萨,不要以为菩萨难说,那佛应该就没有问题,现在这个地方说的是佛,说的是十方一切诸佛,佛也说不尽。那不要说是在因地的菩萨,果地的如来也说不尽。

  【今明果人胜而且多。】

  『胜』是胜过菩萨,佛胜过菩萨。十方一切诸佛,那就不止一个,所以人多。

  【历劫长久。】

  时间太长了,不是讲个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这讲的简直是无量劫又无量劫,时劫这么长。

  【相续无间。】

  相续不中断在说:

  【说尚不尽。】

  还说不尽。

  【况於凡小。】

  『凡』是凡夫,『小』是小乘。凡夫小乘智慧能力少,那怎么能说得尽?

  【以是究竟无尽法故。】

  真的是说不尽。宗密大师在底在小注里面就说得很详细。这里面有不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看《钞》,第三行《钞》。

  【今此中序分经云。尔时普贤菩萨者。标能赞人。】

  这什么人称赞的?『普贤菩萨』称赞的。

  【称叹等者。举所作业。】

  普贤菩萨是做什么?普贤菩萨在赞叹如来的功德,这是他在做的事情。这个『作业』,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他在做什么?他在赞叹。

  【言菩萨等者。】

  这是通称。

  【即凡是修行菩提行者总名菩萨。】

  我们学佛,学佛了,那就是从前谛闲老法师他老人家常说,我们在《念佛论》里头还看到。《念佛论》,这个小册子在台湾流通很广,我们印过好几次。是他老人家讲的开示,大光法师笔记的。他告诉我们,学佛是学个什么?是学个明白而已,那明白就不糊涂。假如我们学佛,是愈学愈糊涂,那就错了。学佛就是对於事理明了,做个明白人,他这个话说的浅显,但我们容易了解。不糊涂,对於事理明白的人,就叫做菩萨。这个菩萨不是神仙。我们一般人把菩萨当成神仙去看待,就迷惑了,就把这个意思错解。所以菩萨只是个明白人而已,这个地方讲的也是这个意思。『凡是修行菩提行者』,菩提是印度字,是印度文音译过来的。意思是觉悟,觉悟就是明白,觉悟就是不迷。凡是学觉悟的,求觉悟的,『总名菩萨』,都叫做菩萨。诸位现在发心要学觉悟,诸位都是菩萨。这底下说:

  【菩萨有五。】

  有五种。这五种,我们自己一样一样核对一下,然后就晓得我们到底是真菩萨,还是假菩萨?这是很有必要的,也应该要晓得的。

  【一所求所度解。】

  就是从这个来解释菩萨的定义,你所求的,你所度的。

  【谓常求菩提。度有情故。即因谈果。得菩提名。以他同己。】

  这个字是己,是自己的己。

  【彰萨埵号。此有财释。】

  这后头一句我们不要去理会它。这是佛学里头的一些专有名词。这不太好懂,现在也用不上。这一段的大意就是说,第一,我们发愿是常求觉悟。第二是要发愿帮助别人求觉悟。这就是度有情故,这就是菩萨。如果说只求自己觉悟,不肯帮助别人觉悟,这是罗汉,这是小乘,那不叫菩萨。菩萨一定是自利利他,是同时的,念念会想到别人的,这小乘人跟菩萨不一样,小乘人念念想自己,没有想到别人。别人找他,那看他高兴,他高兴教你,不高兴就不教你,不像菩萨。菩萨是你不找他,他来找你。他主动的帮助别人,常求觉悟。我们现在可以说都有这个心愿,虽有这个心愿,我们做的如不如法?那的确是有问题。我们有一个自觉觉他的心,有个自觉觉他的愿,但是自己确实没有觉,因此也就误导了别人,这个麻烦就很大了。自己没觉,误导别人。

  今天是佛诞节,这个日子好日子,我们开始讲经文,是好日子,佛诞节。二、三个礼拜之前,就是我到大陆去访问之前,佛教会筹备佛诞节,要请个人去讲演。他的理事长净良法师就打电话找我,就约了我,今天去给他讲一次,我把这个事情都忘掉了,忘得干干净净的,到昨天晚上,他们才告诉我,法师明天你有个讲演,是佛诞节的,我一想到是有这么一回事情,可是讲什么?现在学佛的人,真的不知道佛是什么?虽然发的是好心好愿,但是往往结果是恰得其反。原因不知道什么是佛教。所以我说好吧,就给他讲个认识佛教吧!讲这么一个题目。正好我们这一次到大陆,大陆现在学佛的同修多了,而且非常的热诚。今年比去年更要信深,这真的是令人鼓舞的一桩好事情。可是对於佛法的认识是非常非常重要。假如知见偏差了,这一开头就错了,这一错就到底了,那就非常的惋惜。所以我就简单写了六条,把什么叫佛教,用最简单、最容易懂的句子,印在佛像的后面,我们印了小张的佛像来结缘,印了好几万张带过去,印在这后面。

  那今天在中山堂,我就讲这六条。这六条,第一个就是我们一定要肯定佛教是佛陀的教育,不是宗教,一定要把它讲清楚、讲明白。说佛教不是宗教,这实在不是我第一个说的。我在学佛,刚出家的时候,我就提出佛陀教育,我自己以为我是第一个说的。一九七七年到香港讲经,香港有个居士送了一个小册子给我,这个小册子题目是,「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是欧阳竟无讲的。我一看,原来人家早就说过了。他说的在我之前,他是民国十二年在第四中山大学讲的,王恩洋居士笔记的。这个小册子我们也印的很多。第四中山大学就是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我这一次到南京去访问,去拜访这个学校,就是民国十二年欧阳竟无在这个地方讲这个题目的。我们这一次到学校去,赠送《四库荟要》,赠送奖学金,所以与这个学校也结了非常殊胜的因缘。说明,佛教确确实实是释迦牟尼佛对於九法界众生,对於一切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我们要肯定这一点。所以佛法才无边,没有边际,任何人都应当要接受,任何宗教也应该要接受,它超越了宗教,超越了种族,因为它是教学。佛教教学的内容是什么?这我们要能不知道。别人要问,你学佛,佛是什么?你要说得出来,佛是释迦牟尼佛对人类最好的教育,你能够这样说法,不要说九界,九界众生他就会问,九界又搞到天,神,鬼,是不是?他马上就会想到那是宗教。所以对於初学的人,则以初学的讲法,对人生是最好的教育。

  佛教讲些什么?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大藏经》。《大藏经》讲的是什么?讲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是我们自己本人,宇宙是我们生活环境,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给我们的,是说明我们自己跟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这个重要不重要?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任何教育,没有这个教育重要;任何教育,没有这个教育跟我们切身关系是这样的密切。你能不接受吗?明白自己,明白生活环境的真相,就叫佛,就叫菩萨。不知道自己,也不晓得自己怎么个活的,这醉生梦死,糊里糊涂过一生的,那这叫凡夫。我们把这个凡,佛,菩萨,就解释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些总得要搞清楚,总要搞明白,大家真正听了之后,他生欢喜心,他就很想学、很想要知道,这非常重要。我们现在确实是凡夫,我们是向这条路走,但是才起步。我们对於自己,对於环境,认识实实在在讲还不太明朗。但是确实是向一个正确方向走,这就讲的,『即因谈果』,我们是在修因,所以也勉强有个觉悟的名字,这叫菩萨,我们确实是属於这一类的菩萨。第二类,他这个功夫比我们深了。换句话说,他的修养智慧就比我们又高一个层次。

  【内有悲智解。又菩谓菩提。显有深智。一切皆以智为前导故。萨谓萨埵。显有大悲。所化皆以大悲为首故。】

  我们离开这文字,讲它这个意思。这里面讲一个『智』,一个『悲』。智与悲,是我们佛法修学里面不能缺少的条件。我们晓得,经上常讲,有无尽的悲愿,普度众生,不辞辛劳。我们中国人对於这些问题想得少。这个事情被外国人听到了,他马上就提出一个问题,提出一个什么问题?外国人凡事都非常现实,你要叫他做什么事情,要有代价的。如果没有代价,他不肯做。菩萨这么辛辛苦苦的,普度众生,他得到什么?有得什么好处?如果没有好处,那不是大傻瓜吗?他们永远不能理解。西方社会能够发展到今天,什么力量推动的?利,名利,名利是个动力,推动这个社会在发展,你一分辛劳,必定有一分代价。大家为的这个。佛菩萨辛劳,他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需,什么力量在推动?就是智悲。智与悲是性德,所以不是从外面来的,这个力量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像水一样,泉水,它自己喷出来的,因此这个力量永远不竭,这是智慧。智慧明了一切万法跟自己的关系,这是觉悟了。这也就前面讲,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真相愈明了愈清楚,悲心就愈大,自自然然他去做,没有任何条件。他会尽心尽力,做得圆圆满满的。自己修行是依智与悲,自己修行是勇猛精进,这个勇猛精进的力量是悲心。教化众生不疲不厌,也是悲愿,这个层次比前面就要高了。

  【三勇进上求解。又菩提名智。】

  『菩提』有觉的意思,菩提有智慧的意思。

  【萨埵云勇。】

  这菩提萨埵,『萨埵』有众生的意思,有有情的意思,有悲的意思。悲是我们中国人讲的恻隐之心,是这个意思。同情心,恻隐心,这个意思,也有勇猛精进的意思。可见得,这梵语菩提萨埵确实是含多义,它意思含得很多。

  【是人为求菩提智故。发生大勇猛心。即求菩提之萨埵故。】

  所以这也是菩萨的一个意思就是勇猛精进,求无上菩提。这个意思特别显示在净土。往往修净土的人,他不是不度众生,这个度众生,必须要自己能度自己才能够帮别人忙。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哪能度别人?为了要度一切众生,先求佛道,这正不正确?正确,我先求佛道,求到佛道干什么?求到佛道,我有能力、有智慧可以帮助广大的众生。所以是精进勇猛,求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我们在《往生传》里面,在《净土圣贤录》里面,看到许许多多念佛,三年、五年他成功往生了,他真的往生了。临终的时候没有病苦,预知时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决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完成他的道业,他到那里去求学去的。成就他的智慧,成就他的能力,然后倒驾慈航,再回来帮助一切众生,这好比去留学去了,学成之后回来,所以那真的是菩萨。因此他对於求生净土,能发勇猛精进心。发勇猛精进心,这里面的秘诀,一个是心定,业专,就是念佛要专,心定,决定不动摇,一心一意专念阿弥陀佛,用三、五年的时间是决定成功的,这是菩萨,所以这叫勇进上求的意思。

  【四愚智对待解。又萨埵云有情。总有三种。一愚。二智。三金刚。是智非愚。故云菩提萨埵。】

  这个『萨埵』有众生的意思,有『有情』的意思。所以玄奘大师翻译菩提萨埵,翻作觉有情。菩提翻作觉,萨埵翻作有情,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这是玄奘大师所译的经论,都是这个解译。有情众生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愚痴的人。这愚痴的众生真的是占大多数。什么叫愚痴?对於事实真相不了解,不了解,他就胡思乱想,他就把事实真相,是愈搞愈曲扭了,这就是愚痴众生所干的事情。换句话就是说,不老实。愚痴要是老实,那了不起,那要是遇到正法,是决定成功。我们古人常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人最好教了。就怕他愚痴又不老实,那就麻烦、那就很难教了,所以愚痴要老实就好。第二种人,这有智慧的人。第三种叫『金刚』,那是智慧最高的人,最坚固的人,金刚是比喻金刚智慧,这是指修行真正有成就的人,才称之为金刚智慧,通常都是指大乘圆初住以上的菩萨,称他为金刚,金刚之智。也就是一般讲的明心见性的菩萨,称为金刚。没有见性的是在『智』,有情,这个阶段里面。

  【五丈夫十号解。离世间品中明十种萨埵。】

  这是举《华严经.离世间品》。《华严经》总共三十九品,清凉大师把它分为四科,这四科就是信解行证,分为这四科,就是四大类。《离世间品》是第三科,第三科行,当然著重在讲修行的方法,在《华严经》。这一科只有一品经,只有一品经叫「离世间品」,不过经文很长,有五卷,内容给我们说了两千个法门,确实是不少。最后的一科是证,就是「入法界品」,也就是我们现在念的,第四大科里面最后的总结,我们这一品经是最后的总结。这是在「离世间品」里面讲有十种菩萨。这十种菩萨,我们在此地不必细说,我们把这名称念一念。

  【第一菩提萨埵智所生故。】

  简单的讲,菩萨离不开智慧。要用现代的话来说,菩萨一定是理性的,理智的,不轻易感情用事的。诸位要晓得,情是迷,情是迷,这个迷情。能够不用迷情,这个人头脑就清醒。他不迷了!那就是智慧。所以一定是理智主宰,理智用事。

  【二摩诃萨埵。】

  摩诃是大,『摩诃萨埵』是大菩萨。

  【安住大乘故。】

  『安』是心决定安在大乘法门,大乘法门是自利利他,起心动念都是要利益众生,不想自己,念念想众生,这就是安住在大乘法。如果有这样的心愿,有这样的行持,这就属於大菩萨。

  【三第一萨埵证第一法故。】

  菩萨当中称第一,我们晓得他证的是『第一法』。第一法是什么法?在本经里面讲,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如果极乐要不是第一法,普贤菩萨为什么劝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去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在一切法门当中,修学净土法门,一心一意求见阿弥陀佛的,这是『第一萨埵』,他是证第一法。

  【四名胜萨埵。觉悟胜法故。】

  『名』是名字,『胜』是殊胜,这个菩萨的大名没有人不知道的。为什么?他觉悟的是最殊胜之法,是这个意思。

  【五最胜萨埵。智慧最胜故。】

  这个看历史都能够理解了。

  【六上萨埵。起上精进故。第七无上萨埵。开示无上法故。八力萨埵。广知十力故。九无等萨埵。世间无比故。十不思议萨埵。一念成佛故。是为十也。】

  这是「离世间品」里面所说的,这十种的意思我们多看几遍并不难懂。

  【经言摩诃萨者。大般若三十六云。】

  这三十六就是第三十六卷,《大般若经》第三十六卷。

  【菩萨於大有情众中。定为上首。】

  这是说明在群众之中,一个真正有智慧,真正觉悟之人,在大众当中,他必定居於领导的地位,就是这个意思。『上首』就是领导的地位。

  【名摩诃萨。地上菩萨皆得此名。】

  我们在经赞里面,常常念到菩萨摩诃萨,称菩萨,是称地前菩萨。地前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这我们称菩萨。初地以上我们称『摩诃萨』,就是大菩萨。所以称菩萨摩诃萨,如果广义的来说,从初发心一直到等觉全部都包括了,这个称呼里头都包括了。

  【况今普贤是得果不舍因门菩萨也。】

  现在华严会上这一位普贤菩萨是什么人?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他是得果,『得果』就是已经成佛,换句话说,实在讲,他不是菩萨,他是佛。他是佛,现在又退回来做菩萨。示现做菩萨,这叫倒驾慈航。那我们要问,他既然成佛,为什么不用佛身来度化众生?诸位要了解,刚才我跟大家说过,佛法是教育。在教育里面,主持教学的只有一个人,不能有两个人。一个学校只有一个校长,不能有二、三、四个校长,没有这个道理的。校长是主持教学政策的,其他学校的校长要到我们这个学校来,只能用教授的身分在我们这里教课,他不能用校长的身分到我们这边来。所以一切诸佛,到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主持教化的是释迦牟尼佛,其他的佛到我们这个世界来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学,都要用教授的身分,就是这么一个道理,不能也用佛的身分。所以一个世界就是一个学校,一个大学,主持教化的人只有一个人,不能有两个人。所以普贤菩萨虽然是成佛了,到娑婆世界来也得以菩萨的身分。在经文里面我们看到,像这种身分的人很多,观音势至都是古佛再来。乃至於声闻众里面,佛给我们说的,舍利弗,目犍连,久远劫都成佛了,他示现罗汉的身分。这是要知道的。

  【上明能赞人竟。】

  这是介绍能赞叹的人,是普贤菩萨。

  【告诸等者。告示令知也。】

  『告』是告诉,经文里面说的,告诸菩萨及善财。菩萨前面解释过了,不要说了,此地讲的善财。

  【言善财者。谓此童子初入胎时。於其宅内自然而生七宝楼阁。其楼阁下。有七伏藏。】

  这个『伏藏』是藏在地下的,就是地下的宝物,藏在这个地下,忽然出现了。

  【於其藏上生七宝芽。所谓金银琉璃玻璃赤珠砗磲玛瑙。善财童子处胎十月。然后诞生。形体端正。支分具足。其七伏藏纵广高下。量各七肘。忽自开现。光明照耀。内外家族。视之无厌。复於宅中。自然而有五百宝器。珍奇杂宝。各各盈满。所谓金刚器中。盛满诸香。於香器中。盛种种衣。美玉器中。盛满饮食。摩尼器中。盛满杂宝。黄金器中。盛满银粟。白银器中。盛满金粟。金银器中。盛满琉璃。琉璃器中。盛满金银。及摩尼宝玻璃器中。盛满砗磲。砗磲器中。盛满玻璃。】

  这佛经里面的『玻璃』,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水晶,古时候没有现在人工做的玻璃,所以玻璃就是现在讲的水晶,也称之为水玉,所以它是七宝之一。

  【玛瑙器中。盛满赤珠。赤珠器中。盛满玛瑙。星幢摩尼器中。盛满水晶摩尼。水晶摩尼器中。盛满星幢摩尼。如是等五百宝器自然出现。复於宅中。遍雨种种珍宝财物。及诸资具一切库藏。悉皆充满。以此事故。父母亲属。及善相师。共名此儿。名曰善财。】

  这一段文是出在这个经第三卷里头,这经文,介绍善财童子。因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都在我们这一品里头,这是说善财童子出生。可是佛说《华严》,诸位一定要晓得,佛所讲的是意在言外,如果你要是执著在经文,那说不客气的话,就变成宗教了。宗教是什么?宗教是迷,迷信,你不解如来真实义,所以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那个不容易。佛所说的全是表法,五十三参统统是表法,你要知道这个意思。他是来表演,叫我们体会当中的意思。『善财』,从这个经文显示我们来看,这个人有大智慧,有大福报。大智,这称善;大福报称财,换句话说,善财是什么人?就是有善根,有福德之人,这个人就叫善财。从善根福德里面生出无尽的智慧,无尽的德能,就像此地所讲的种种珍宝一样。所以不要以为这个东西真有其事,不是这个意思。经里面统统是表法,是教学的艺术。

  从前方东美先生对於《华严经》,他是最喜欢的,他是学哲学的,也是世界上知名的大哲学家。他对於《华严》怎么说法?他说《华严经》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学概论,这是他老人家告诉我的。有最圆满的理论,有最精细的方法,有理论,没有方法达不到。它有最精细的方法,而且还带表演,五十三参就是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这在古今中外哲学教科书里头找不到的。这个教科书圆满,后面还带表演。我们念的这一部分是表演的最后终结了,就快要到圆满了,所以这个表演全是表法的。所以我们不能够执著善财是一个人,那就错了。善财是谁?善财就是修学大乘佛法的这个人,他要没有善根,没有福德,他怎么可能相信大乘法。尤其是诸位今天一心一意念《无量寿经》,修净土的,那是上等的善财,不是普通的善财。你看经上讲的,你要不是过去生无量劫中,种植的善根,你今天遇不到这个法门。你看经上讲的阿闍王子,他们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对这个法门还没有坚定的信心,要求愿往生。换句话说,你如果真的下了决心,死心塌地修学这个法门,就证明你的善根福德超过了阿闍王子。换句话说,你过去生中所种植的善根,供养的诸佛如来,决定超过四百亿。所以这个法门不容易,说了,人家不相信,那应该,为什么?他没有这个善根!你怎么能勉强!那善根不成熟的,他就不能接受!就是非常非常的重要,所以善财是代表修学大乘的这个人,修学大乘的人。

  佛门里面所有佛、菩萨、罗汉全是表法的。佛是表我们果地上的智慧德能,无量无边,所以佛的名号很多,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无量无边,表这个意思。菩萨是表修德,修学的法门无量无边,所以菩萨名号无量无边,菩萨这个形象也无量无边,是这么一个意思。你在这个地方不懂,你怎么能够契如境界?像我们最普遍的,最常见的,这一入寺院,就见到天王殿,四大天王,我常常跟诸位解释的。在台湾,比较少,在大陆上寺院,你一进门天王殿,天王殿做的都非常庄严,表法的。天王的造像,道具都是表法的。你懂的它的意义,那实在是美不胜收。它真的是教育,不是搞迷信的。东方持国天王,它所代表的是负责尽职,人人在自己工作岗位上,把自己应当所做的事情,尽心尽力做的圆满,人人都能这样做,那个国家怎么会不强盛?实在讲,这就是国父孙中山先生所讲的,人尽其才。就是这个意思,这是持国的根本。可是财用要适中,你看他手上拿著琵琶,琵琶什么意思?中道,你这个弦紧了,断掉了;松了就不响了,一定要调的适中,儒家讲中庸,佛法讲中道,它代表这个意思。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都要做到恰好,不能过分,也不能不及。它教给我们这个,这哪迷信?一点也不迷信。再来西方广目天王,广目,顾名思义,叫你多看。看什么?看这个社会,看一切人情事故,看一切事理,看一切因果,他手上拿的是一条龙。龙是什么?变化多端,这个世间人情事理千头万绪,变化无穷,你都要能把它观察清楚,都要了解它,他教给我们这一套。所以要晓得经上所讲的全都是表法的意思,叫我们在这个地方体会佛的言外之音,你才真明了、真懂得。原来他说的这个意思在那边,你要执著这个,那佛就冤枉了。所以佛法这是常讲,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你要是依照经文来解释这个意思,三世佛都喊冤枉,是不是?这佛意思不在此地,你全把它错会了。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