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一三七集) 1992/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137
请掀开经本,三百五十七面第三行,从当中看起,从当中这个问看起。
【问。此真法界何名普贤耶。】
这个一真法界为什么称它作『普贤』?
【答以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言随缘成德者。由真理不守自性。妙能随缘。成诸事法。若随染缘。而居生死。若随净缘。而至涅盘。虽则随缘。染净而真性不变改也。故如来藏经疏。悟达国师云。在一尘而广大悉备。随万有而独立不改。此言随缘者。约能起诸法义边得名也。】
这还是解释法普贤。前面将大意已经说出,这个地方大师再用一个问答,说出未尽之意,使我们对於这个法体能够多体会一、二分。当然要真正明了,一定是要亲证。若不能亲证,总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是这些经论、概念,对我们将来修证会有很大的帮助。一真法界为什么叫普贤,就是叫法普贤?宗密大师为我们开示说,『体性周遍』,体是一切法的本体,就是一切法都是从这个体性而出生的,这就叫做体性。周遍,如果体性不周遍,法界就不周遍,我们常讲的尽虚空遍法界,虚空法界还是体性变现出来的,虚空法界是现象,乃是体性的现象,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这个事实。体性,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性,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心。所以禅家有说,「若人识得心」,假如一个人认识真心,这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认识真心,「大地无寸土」。这个意思就是说明,一切森罗万象都是真心变现出来的,都是真心的自体,是这个意思。所以禅宗讲到最高的境界,叫明心见性。这个明心见性就是把心性真的认识清楚。这在佛法修学里面,这个大事就完毕了,就真正毕业,真正达到极点。这体性周遍,这是根本之根本,所以法界周遍,虚空周遍,万物周遍,都是从这个体来的。至於从这个体里面生出来许许多多的森罗万象是怎么回事情?下面讲。
『随缘成德』,这个德是讲它的作用,叫德用,这是讲它的作用,它现相是它的作用。一切相在那里变化,也是它的作用,所以说个体、说个用就行了,相包括在作用里面。这个地方用一个德,德就是包括现象作用,随缘。所现的相就太复杂。佛为众生说明这个事实真相,把复杂的现象归纳为十大类,叫十法界。这是为了说法方便起见,归纳成十大类,叫十法界。十法界又怎么来的?随缘来的。底下讲这个随缘,成德。
『由真理不守自性』,这一句话很难讲,也很难懂。在大乘经里面,有的时候这个真理就是讲的自性。那真理不守自性,就是自性不守自性。自性怎么会不守自性?这就是真理。假如自性要守自性的话,它要有个守,守是什么?守是执著。不执著,哪来的守?真心本性里面确确实实没有一丝毫执著,也没有一念妄想,这是自性本来的样子。但是自性里面,对於妄想执著也不妨碍。你起妄想,它也不会制止你。你起执著,它也不会限制你。这是真心,这是本性。
『妙能随缘,成诸事法』,这个妙就是经题里面讲的不可思议。可思可议,就说不上妙了,不可思议,这个叫妙了。所以他随缘,随的缘非常复杂,这个缘绝不是单纯的。《华严经》在前面,这经文上告诉我们,在《世界成就品》里面所说的,随几种缘?无量因缘成就的世界。这大的,无量因缘,成就一个世界。再问,这小的,这毛端,这微尘,那要几缘才现这个相?跟那个大世界没有两样,也是无量因缘。绝对不是大世界是无量因缘,这个小的,这个汗毛,微尘大概就很少的因缘,你这么想法,那完全想错了。无量因缘,这也就难讲。所以世尊把无量因缘浓缩归纳说为四缘,这是法相宗里面常讲的四缘生法。四是无量因缘归纳,归类,叫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这是四大类。每一类里头都是无量无边。这诸位要研究法相经论,多少可以明白一些。
四种缘当中,在一般看来,所缘缘跟无间缘、增上缘说很多,我们可以理解的。这亲因缘,亲因缘难道也很多吗?确实很多。如果不多,这个法一定是个断灭相。怎么晓得它真正是无量无边的这个缘?《楞严经》上,佛给我们讲了一个事实。他讲十法界的现相,那个真相是什么?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由此可知,这个当处出生,当处灭尽,我们所见的一切万象是个相续相。相续相,这四种缘有一个断掉了,这相续就不能成就,就断掉了。那我们看到十法界相,全是相续相,它没有中断,只有在变化,它没有断灭。佛在《华严经》上讲的无量因缘生法,这我们多少能够体会到一些。所以这个亲因缘也是无量无边,这就成就这个十法界,依正庄严。
『若随染缘,而居生死』。这就是现出生死轮回的现象,我们今天所讲的六道,六道是随染缘。我们的心被污染了,究竟被什么污染?这真正想修行的人,真正想解决问题的人不能够不知道。佛也是在这部经,所以这部确确实实是佛法最圆满的教科书,没有一样不说到,样样都说到了。《出现品》里头佛说的,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被什么污染?妄想,这一天到晚妄念纷飞,想世间名闻利养是妄想,想佛在经上讲的这些道理还是妄想。你在那里开悟,研究发明,我懂得了,叫妄想一大堆。真心本性,六祖说得好,本来无一物,哪有多东西出来被你想到?没有东西,本来无一物,那才是真的。执著,妄想执著,这就是把无量无边的污染,分成这两大类,不是属於妄想这一类,就是属於执著的这一类,分成这两大类。这十法界真正的差别,可以说就是妄想执著浅深差别不同,出现了十法界。十法界愈是往上面去的,妄想执著愈少;愈是往下面沈的,妄想执著愈严重,就这么回事情。於是佛才常常说这些人可怜悯者,真可怜。因为妄想执著这两样东西都没有、都是假的,真如本性里头没有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是虚妄而不实在的。你要以为有这个东西,那你就得吃苦头,你就要受一些灾难。这些苦头,叫冤枉吃的,这随染缘。
『若随净缘』,那就能达到『涅盘』。涅盘代表四圣法界,涅盘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我们最常见到的翻作灭,四谛法里头苦集灭道,这是小乘经上最常看到的,翻成灭。灭什么?灭烦恼,也就是灭执著,灭的是这个。一面灭妄想,妄想没有灭干净。这是小乘圣者的涅盘,阿罗汉所证的。所以涅盘,诸位要记住,涅盘不是死。现在有很多人,这出家人死了,就叫般涅盘。这涅盘就是死的话,谁不入涅盘?这还用得著修行吗?各个都要入般涅盘。所以涅盘不是死,涅盘不是死了才证得的。死了不能证得,是在生时候证得的,他的见思烦恼断了,就叫证小乘般涅盘,小乘叫有余涅盘。他是生的时候证得的。在大乘法里面,我们最常看到把涅盘翻作圆寂。圆是功德圆满,寂是清净寂灭。圆寂这两个字,那必须是把妄想执著这两种都断掉了,所以他这个境界比小乘高得太多了。大乘菩萨位次很多,这我们在《华严》上看到的,从初信菩萨到等觉菩萨。证得大乘般涅盘,是哪一个位次的菩萨?第十地,法云地的菩萨,这是菩萨最高的一个位次。十一地就是等觉菩萨,是后补佛。所以实际上菩萨位次只到法云地,这他就满了。所以法云地的菩萨所证得的是大乘般涅盘。因此在此地,这个涅盘就是代表的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法界是随著净缘。
这染净两个字在此地非常重要。你要把这两个字搞清楚了,你在佛法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都会相应,都不会走错路,这才真正明了,无论哪一个宗派,无量无边的法门,修什么?断染修净,就这么回事情。所以任何一个法门都是修清净心的。离一分染,就证一分净;染愈少,净愈多,在菩萨果位上就不断的往上提升。如果说不离开染,而得净,没有这回事情,那不是佛说的。像《楞严经》里面讲,那是魔说的,鬼说的,是妖魔鬼怪说的,决定要断染。染有粗有细。我们要从粗显,显是非常明显的污染,从这里断起。最粗重的污染是什么?最明显的?见思烦恼,见是错误的见解,思是错误的思想观念,从这个地方先下手。错误的思想里面,佛给我们具体说出,贪瞋痴慢疑,这五大类的烦恼。贪是贪爱,於世间法,於出世间法,起了贪心,你的心被污染了。愚痴是对於一切事理的真假,邪正,是非,善恶,利害,不能够辨别清楚,这叫愚痴。疑,特别是指对於圣教怀疑,圣教之中,又特别是对念佛往生净土这个法门怀疑,对这个法门怀疑,一生成就,那就太难太难。凡夫一生成就,实在讲只有这个法门,带业往生,你只要不怀疑,真正肯相信,那你这一生就能成就了。
所以烦恼当中,疑为大患。所有烦恼里头,这是最重大的。其他的烦恼我不断,我相信念佛能往生,还有可带业走,还能带业往生。你对於净土一怀疑就完了,其他烦恼断干净也不能出三界。你禅定功夫修到四禅天四空天,这四禅八定还是出不去,这叫真难。所以这个怀疑,特别指对於净土。连大菩萨,我们在许多一乘圆教经典里面,这佛都常说,最近我们读的《观无量寿经》,善导大师的注解,大师也明白跟我们指示出来,对於这个法门的疑惑,那造成了重大的损害,障碍这一生不能往生。所以这个染净两个字我们把它看清楚,不但世出世法我们统统不疑,世出世间法,我们要学习不染。这个不染,顺境不起贪爱,逆境不生瞋恚,境界现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不愚痴。处事待人自谦而尊人,自己谦虚,尊重别人,不起骄慢,这是离染的第一步。我们有这么一点功夫,认真念佛就决定得生。
下面说,『真性不变改』,真性在染,真性不染;真性在净,真性也不净。为什么?真性里面原来就没有染净,染净是在事相上,事跟作用里头有染净,说到自性里头没有。所以自性如如不动,这常讲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不变的是自体、就是自性。随缘的,缘是现象作用,那是随著变的。『故如来藏经疏』,这是大师举一个例子来说,悟达国师曾经说,『在一尘而广大』,这就是刚才我所说的,一个大世界跟一个微尘,缘是完全相同的,确实不增不减,这是事实真相。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够联想到,我们推理,随比量而知宇宙之复杂,跟我们一个人的身心的复杂完全相同,那也是无二无别。所以我们一个人的身体,就是一个完完整整的宇宙的缩小,跟外面大宇宙完全一样,那浓缩成一个小宇宙,小宇宙跟大宇宙无二无别,这些都是事实,这就是跟这个意思差不多的。
『随万有而独立不改』,这是讲自性。所以佛要我们从净缘慢慢见到自性,这是一条明心见性的道路。依据个什么道理?那道理很简单就是自性不改,自性不变。因此这个心愈清净就愈接近自性,接近明心见性。这烦恼妄念愈多,那就与自性愈来愈远,就是这个道理。这是修行的原理原则,抓到这个原则,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一门深入,那功夫很容易得力。所以这个法门确确实实有高深的理论基础,不是随便说的。『此言随缘者,约能起诸法义边得名也』,这个随缘就是他能够生起一切万法,或者说能够变现一切万法,生起跟变现意思都一样。唯识家所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是什么?识就是妄想执著,因为妄想执著,这就变化了,现相是性,现相是本体。这个变化是分别执著。离开分别执著,这个事实,这个见解就见到了。这从体上说的,说明这个普贤。这个第二从用上说,这个体跟用都是说的是法,法普贤。
【二约用者。谓以体上本有尘沙万德。德相妙用。谓此妙用。一一随体普周。互相融摄。】
这个境界实实在在是不思议的境界。佛说凡夫迷失自性,那个迷是真迷,不是假迷。佛给我们所说的是真实的境界,实实在在讲就在眼前。体就是真心,就是本性。他的智慧德能是无量无边的,『尘沙万德,德相妙用』,这些德相妙用,无论是哪一种,哪一桩,『一一随体普周』,体是普周的,所以相用统统是普周法界的。『互相融摄』,融是圆融,摄是含摄。这个境界很难体会。古时候华严宗的大德,为了要说明这个境界,这不得已用一个巧妙的方法,他建一个八角的亭子。八角亭,有八个面,每一面装一个大镜子,这个八面镜子互相照,这就是融摄的意思,就显现出来了。人一走到亭子当中,一看到自己身体重重无尽,什么叫周遍融摄,你知不知道?一入到这个的,明了了。走出亭子之外,你明不明了?那个亭子里面是课堂,必须走出课堂之外明了,才叫真明了。我们的眼睛睁开,跟每个人的眼睛岂不是镜子对镜子一样?我眼睛里面有你,你眼睛里面有我。我们说话,这个音声,我声音里头有你的声音,你的声音里头有我的声音,六根融摄的六境,无量无边。
我们今天自己有障碍,有分别执著,使我们的觉察只能觉察近,不能觉察远。其实,不管你是迷,不管你是悟,相用,这个现相作用统统周遍法界。我们今天在此地说一句话,因为我们业障重,这业障什么?分别执著妄想重,不藉那个扩音器,我们后头都听不见,这业障重。诸佛菩萨没有业障,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十亿佛国土,我在这里小声讲经,他那里也听得清清楚楚,不需要藉这个扩音器,为什么?到达了。要多久的时间才到达?我这里一说,那就到达,不需要用电波去传播。电波传播,那不知道要多少多少个光年,那用光年来计算。这些全是妄想执著障碍住了,我们的心地被污染了,六根根性被污染了。实实在在是周遍,但是这个周遍的效用我们眼前得不到。为什么一切诸佛如来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假如不生净土,靠我们自己断恶修善,离染取净,一定要修到地上菩萨的位次才能够见到周遍含融,那个境界才能够亲证。从我们这个世间要修到地上菩萨的位次,这就不简单。佛在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从我们现前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或是证得小乘须陀洹果,初果,或是证得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证得这个果位。从证得果位这一天算起,三大阿僧只劫,这个事情麻烦了,绝不是一生一世能成就的。所以佛劝我们生净土,生净土,一到达净土,这个境界就现前,周遍圆融,华严境界都现前了。这不是我们自己的力量,这要知道,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使我们能够得到跟地上菩萨一样的智慧能力,这是佛力加持。这一生可以做到,不用这个方法,那要三大阿僧只劫。所以一切如来都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原因就是在此地。底下一个问答:
【问此何得名普贤耶。答一即一切曰普。一切即一曰贤。】
符合『普贤』这两个字的定义。随拈一法就是一切法,就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圆满法。如果诸位对於这两句话要能肯定,这两句话都是《华严经》上的,你要能够相信,要能够承认,换句话说,法法是平等的。以经论来说,每部经是平等的;一部经就是一切经,一切经就是这一部经。所以这个一,我在讲席当中也曾经讲了多少次,这个一不是专一,不是独一,是任一。我们以《华严经》来说,《华严经》就是一切经,一切经就是《华严经》。假如我们以《金刚经》来说,一切经都是《金刚经》,《金刚经》就是一切经。所以这个一是任一,不是单独指哪一部的。因此才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既然是平等,没有高下,为什么祖师大德教人有偏赞?像我们在经上看到十方诸佛偏赞净土,既然平等,为什么偏赞?法是平等的,体是平等,相也平等,作用也平等,有一桩事情不平等,每个人心地的染污不平等。诸佛菩萨偏赞没有偏,是看到这一类众生的根器,从这个门进入容易,为什么?非常契合,叫契机,唯这个才偏赞。
所以佛菩萨、祖师大德赞叹某个法门,劝你修那一个法门,没有别的,这个法门很对你的根机,你修这个法门容易。所以这个机感不相同,佛这种偏赞也是适合於大多数人。但是还有少数人根性不一样,他修这个法门难,他修其他的法门容易,不能一概而论。善导大师说得好,在《观经注疏》里头讲的,劝我们头脑要冷静,要有智慧,不要执著。我喜爱这一个法门,非常欢喜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对我就有缘,我修学就容易成就。但是我喜欢,与我有缘,不见得你喜欢,不见得你有缘。譬如有人学禅的,他很喜欢禅,禅对他有缘,对我没有缘,我喜欢念佛,念佛对我有缘,对他没有缘。各人修学他喜爱的,与他有缘的,大家都容易成就。所以不可以勉强,我喜欢的,一定也要教你喜欢,那错了,诸佛如来没有这个教法的。诸佛如来要有这个教法,何必说多法门?他说一个就好了。所以佛心清净没有分别,没有执著,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佛说法,应机而说,你喜欢哪个法门,就给你说什么法门。我们要明白这个事实真相,对於这些不同见解,不同行门的,才会真正生起恭敬心。不会互相毁谤,也不会贡高,也不会轻视,都不会,知道我们同样达到的是一个目标,我们选择的道路不相同,各人喜爱不一样。所以『一即一切』,这个一是任一。『一切即一』,这个一也是任一,都不是专指的某一,这任一。这叫普贤,所以可见得,这一切诸法,确实有这个意思,有具足普贤这个意思。所以普贤不但是人,也是法,法普贤。下面这一段,这讲人普贤。
【人普贤者有三位。一位前普贤。】
『三位』就把修行普贤法的这个人,全部都包括了,就是包括在这个三大类之中。第一种,叫『位前普贤』。这个正说是第二种,当位普贤。这个当位普贤是指什么人?指等觉菩萨,或者是指十地法云地的菩萨。位前就是九地以前,从初信位,信位有十个,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前面四十个位次,信,住,行,向,四十个位次,再加上九地,总共四十九个位次都叫做位前普贤,都叫做位前。
【即以地前资加二位菩萨是也。以曲济无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
『资加』是把菩萨位次又分为两大类,一个叫资粮位,一个叫加行位。每一个位次里面都有这两种。所以从初信位一直到九地,位位都是资粮跟加行。他们为什么能称普贤菩萨?实在讲心大,心大就普!小心量就不普了。所以普贤菩萨的特色就是心量广大无边。起心动念,他是为一切众生想,为整个佛法的教化来讲。整个佛法教化的对象是九法界众生,不止娑婆世界,是尽虚空遍法界,起心动念都是这么大的一个范围境界,事虽然做不到,他确实,他的心量是这样的。所以这一初发心,他就是那小普贤菩萨。『曲』是委曲,『济』是救济,无遗,他这个小字注得好,「事未必尔」,事情你未必能做到。事情虽然未必做到,怎么样?他心到了。这就像《楞严经》上佛所说的,发意圆成,圆满功德。心圆满了,事是什么?智慧,能力,或者是因缘种种障碍做不到,心到。心真正是圆满了,是『无遗』,遗是遗漏,没有一个漏掉的,这遗漏。事上做不到,像菩萨,这小菩萨,六信以前都还没出三界。七信位的菩萨才证见思烦恼,才超越六道轮回。初信到六信没有出三界,说起来还是凡夫。但是他的心量是圆满的,所以这是阿罗汉、辟支佛不能相比。阿罗汉、辟支佛没有这么大的心量,权教菩萨也没有这么大的心量,他的心量是圆满的。『邻极亚圣曰贤』。这两句是两个不同的境界,前面这一句是指三贤位的菩萨,十回向以前的;后面这一句邻极亚圣是讲地上菩萨。因为位前地上菩萨有九个人,初地到九地。地上菩萨接近圆满,接近当位邻极,叫贤。这是修普贤行的,这是位前的。
【二当位普贤。即十地菩萨。】
这是大乘经里面所称说的普贤菩萨,都是指这个。这个菩萨在什么地位?『十地菩萨』,法云地的菩萨,这十地是第十地的菩萨,法云地。
【及等觉妙觉。】
『等觉』是后补佛,『妙觉』就是已经成佛,这叫普贤,这总释。
【如初地菩萨。具证二空真如。遍满法界。名遍行真如。谓一一行中皆遍法界。了一切法皆二空故。】
这是举一个例子,当位普贤,这十地菩萨从初地就算起。初地到妙觉位,统统叫当位普贤。前面这个位前确确实实所指的是十回向以前的菩萨,我们讲三贤十圣。但是我们经上常常讲的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华严》上都说等觉菩萨,这个当位,我们一般都是指等觉,都是指等觉。这个地方说的比较要宽得多,没有严格,严格这个当位是等觉菩萨。他举个例子,初地菩萨所证的『二空真如』。这个二空,就是人空法空。人空,分别执著没有了,真正没有了。法空,妄想没有了,真正断掉了。诸位要知道,这个二空是对二执说的,刚才讲的人我执跟法我执。二执就是二障,烦恼障跟所知障。我执是烦恼障的根源,法执是所知障的根源,这两种要是断了,烦恼所知尽掉,真性显现出来的。禅家讲明心见性,教下讲大开圆解,在净土宗里面讲,理一心不乱。名词不一样,境界完全相同,这个时候心境一如。如果功夫好的人,心能够遍法界,是事不能遍法界,我们做不到。菩萨在这个境界里,心境一如,心遍法界,事也遍法界。这真做到了,这叫『遍行真如』。所以是『一一行中皆遍法界』,这就真正修普贤行,普贤十大愿到这才兑现。
那我们晓得这多难,多么不容易。所以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普贤菩萨自己说的,说这个经的普贤菩萨是等觉菩萨,华严三圣之一,这等觉的普贤。他老人家怎么说,也许他很谦虚,但是我相信他不会打妄语。他说他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十大愿王才圆满。换句话说,他要不到西方极乐世界,他的十大愿王不能说圆满,还要很长的时间,那才能圆满。到达极乐世界立刻就圆满了。这显示阿弥陀佛智慧,这个本愿威神不可思议。等觉菩萨生到西方世界,还要求阿弥陀佛加持,他的功夫行门才得到圆满。为什么心境都遍法界?『了一切法皆二空故』,空就没有障碍了,自然就遍法界。我们今天不了解,不了解产生坚固的执著,所以就遍不了法界。从这个地方,我们确实得到了一个结论,佛法的修学没有别的,破二执而已。两种执著没有了,华严境界就在眼前,就现前了。我们今天说障,就是这两种执著障住了,就在眼前真正的境界我们见不到,这是自己障住了。
【准摄论云。】
『准』也是依据,依他做标准。《摄论》上有这么一句话:
【菩萨入初地时。证十百明门。】
十在此地跟《华严经》上表法的义趣相同。十代表无尽,『十百』都是代表无尽的。
【一即一刹那顷证百三摩地。】
这个一是第一,底下是一共是有十条,这是第一。『即一刹那顷证百三摩地』。这是讲的初地菩萨,他的智慧德能,没有能够达到圆满,但是已经相当可观。在一刹那顷,时间非常短,证得百三摩地。三摩地是梵语,是大定的名称。在《楞严经》里面,讲大定,说了四个名词,奢摩他,三摩地,禅那,首楞严,说了四个名词。除首楞严之外,这三个名词,一切大小乘经典里面都常常看到。中国古大德,用止观,与止观不二,用这个意思来翻。奢摩他偏重在止,偏重在定。止是止息,把一切烦恼妄想息住了,偏重在这个意思。观就是三摩地,偏重在照。实在讲,止就是清净心;照,就是清净心的作用。而禅那是止观并用,完全均等,这叫禅那。如果偏重在观,就叫做三摩地。偏重在止,就叫做奢摩他。两个同时并重的话,就叫做禅那,所以都是大定的名称。这个定无量无边!因此三摩地,奢摩他,禅那也就无量无边。
经上讲,百千三昧,无量三昧,三昧也是定的总名称,这三种定都可以叫做三昧。这定哪有多?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这个人不贪财,见到财,绝不动心,他在财上得到三昧,他定了,他有定功,他不贪了。可是贪名,名一来的时候他心就乱掉了,所以你说这个心缘这个法界,法界里面的事相无量无边,你要样样都不动心,样样都放得下,那你就是百千三昧成就。你还有一样放不下,换句话说,那一样就是大麻烦,就要拖你下火坑的,要拖你去堕落的,样样要放得下了。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个世法佛法也要放下,佛法放不下也不行。所以在佛法上起了贪爱,还是没有用处,所以说样样都要放下。十方一切诸佛菩萨来了,也不动心。这是佛法不贪了,心定了,在诸佛现前得到定了,诸佛现前三昧。我们现在一看到佛来了,那还得了,哦!欢喜踊跃,跳起来了,所以佛不来,是不是?佛一来,把你这小小的一点点功夫,完全都瓦解掉了。这是讲他有能力,在一刹那前能够成就这样的功夫。他念念的功夫那还得了。所以他修行比我们就快了,我们在一个法门里头要得定,都好难好难,他能够在一切法门里头得定,这么短的时间就成就,可见得人家是真正看得破、放得下。原因在哪里?因为他证到二空真如,所以他才真看破,真放下。
【二以净天眼。见百佛国土。】
这是初地菩萨。一尊佛的国土是一个大千世界,我们常讲的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区。初地菩萨他的能力见到一百个大千世界。当然这个大千世界无量无边,我们娑婆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距离当中是有十万亿个大千世界,十万亿国土,他才见一百个,还差很远,初地菩萨差很远。在我们这个世界,他还见不到极乐世界。所以劝初地菩萨念佛,很不容易,很不容易。
【三以神通力能动百佛世界。】
他见到『百佛世界』,他也能震动百佛世界。他的智慧能力能够在这个范围,我们现在世间人讲,起震撼的作用。他能够供养佛,能闻法,能够帮助佛教化众生,能够令人心震动。
【四能住百佛世界教化众生。】
都在他这个范围之内。
【五能以一身化百类身形。令有情见。】
就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一样,随类化身。众生起心动念,想见到什么形相,菩萨就能变现什么形相。像《普门品》讲的,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众生喜欢什么身形,他就能现什么样的身形,以应身,以化身。
【六能成就百类所化有情。七若为利益。能留身住世百劫。】
他有这个能力,换句话说,他以应身在这个世间,寿命长短是自在的。我们一般人这个寿命是业报的,自己不能作主。业报身。佛菩萨乘愿再来,他自己能作主。愿意久住就久住,愿意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来去自由,他有这个能力,所以能住世百劫。
【八能知前后际百劫事。】
这个能力比起阿罗汉,那的确是要强的太多了。佛告诉我们,阿罗汉的能力,只能够知道过去五百世,未来五百世,他这个能力只有这么大。初地菩萨能知前后百劫。这境界是他亲证的境界,他不是推算的,他确实能见到,能见到过去,能见到未来。
【九能以智慧入百法明门。洞达晓了。】
这个百法就是一切法,明门就是通达明了的意思,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他能够通达明了。
【十能以一身现百类眷属。余地倍倍增胜。】
不但他能够以应化身来教化众生,而且他还能够变化许许多多的徒弟跟他一道来,他还有这个能力,变化所作。这是说了初地菩萨他智慧德能的一个大概,那二地比他就更殊胜,三地就更不可思议。所以到达十地菩萨,那就是真正是周遍法界,事也周遍,不但是理上,心上、事相上统统周遍法界。
请掀开经本,三百五十七面第三行,从当中看起,从当中这个问看起。
【问。此真法界何名普贤耶。】
这个一真法界为什么称它作『普贤』?
【答以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言随缘成德者。由真理不守自性。妙能随缘。成诸事法。若随染缘。而居生死。若随净缘。而至涅盘。虽则随缘。染净而真性不变改也。故如来藏经疏。悟达国师云。在一尘而广大悉备。随万有而独立不改。此言随缘者。约能起诸法义边得名也。】
这还是解释法普贤。前面将大意已经说出,这个地方大师再用一个问答,说出未尽之意,使我们对於这个法体能够多体会一、二分。当然要真正明了,一定是要亲证。若不能亲证,总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是这些经论、概念,对我们将来修证会有很大的帮助。一真法界为什么叫普贤,就是叫法普贤?宗密大师为我们开示说,『体性周遍』,体是一切法的本体,就是一切法都是从这个体性而出生的,这就叫做体性。周遍,如果体性不周遍,法界就不周遍,我们常讲的尽虚空遍法界,虚空法界还是体性变现出来的,虚空法界是现象,乃是体性的现象,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这个事实。体性,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性,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心。所以禅家有说,「若人识得心」,假如一个人认识真心,这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认识真心,「大地无寸土」。这个意思就是说明,一切森罗万象都是真心变现出来的,都是真心的自体,是这个意思。所以禅宗讲到最高的境界,叫明心见性。这个明心见性就是把心性真的认识清楚。这在佛法修学里面,这个大事就完毕了,就真正毕业,真正达到极点。这体性周遍,这是根本之根本,所以法界周遍,虚空周遍,万物周遍,都是从这个体来的。至於从这个体里面生出来许许多多的森罗万象是怎么回事情?下面讲。
『随缘成德』,这个德是讲它的作用,叫德用,这是讲它的作用,它现相是它的作用。一切相在那里变化,也是它的作用,所以说个体、说个用就行了,相包括在作用里面。这个地方用一个德,德就是包括现象作用,随缘。所现的相就太复杂。佛为众生说明这个事实真相,把复杂的现象归纳为十大类,叫十法界。这是为了说法方便起见,归纳成十大类,叫十法界。十法界又怎么来的?随缘来的。底下讲这个随缘,成德。
『由真理不守自性』,这一句话很难讲,也很难懂。在大乘经里面,有的时候这个真理就是讲的自性。那真理不守自性,就是自性不守自性。自性怎么会不守自性?这就是真理。假如自性要守自性的话,它要有个守,守是什么?守是执著。不执著,哪来的守?真心本性里面确确实实没有一丝毫执著,也没有一念妄想,这是自性本来的样子。但是自性里面,对於妄想执著也不妨碍。你起妄想,它也不会制止你。你起执著,它也不会限制你。这是真心,这是本性。
『妙能随缘,成诸事法』,这个妙就是经题里面讲的不可思议。可思可议,就说不上妙了,不可思议,这个叫妙了。所以他随缘,随的缘非常复杂,这个缘绝不是单纯的。《华严经》在前面,这经文上告诉我们,在《世界成就品》里面所说的,随几种缘?无量因缘成就的世界。这大的,无量因缘,成就一个世界。再问,这小的,这毛端,这微尘,那要几缘才现这个相?跟那个大世界没有两样,也是无量因缘。绝对不是大世界是无量因缘,这个小的,这个汗毛,微尘大概就很少的因缘,你这么想法,那完全想错了。无量因缘,这也就难讲。所以世尊把无量因缘浓缩归纳说为四缘,这是法相宗里面常讲的四缘生法。四是无量因缘归纳,归类,叫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这是四大类。每一类里头都是无量无边。这诸位要研究法相经论,多少可以明白一些。
四种缘当中,在一般看来,所缘缘跟无间缘、增上缘说很多,我们可以理解的。这亲因缘,亲因缘难道也很多吗?确实很多。如果不多,这个法一定是个断灭相。怎么晓得它真正是无量无边的这个缘?《楞严经》上,佛给我们讲了一个事实。他讲十法界的现相,那个真相是什么?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由此可知,这个当处出生,当处灭尽,我们所见的一切万象是个相续相。相续相,这四种缘有一个断掉了,这相续就不能成就,就断掉了。那我们看到十法界相,全是相续相,它没有中断,只有在变化,它没有断灭。佛在《华严经》上讲的无量因缘生法,这我们多少能够体会到一些。所以这个亲因缘也是无量无边,这就成就这个十法界,依正庄严。
『若随染缘,而居生死』。这就是现出生死轮回的现象,我们今天所讲的六道,六道是随染缘。我们的心被污染了,究竟被什么污染?这真正想修行的人,真正想解决问题的人不能够不知道。佛也是在这部经,所以这部确确实实是佛法最圆满的教科书,没有一样不说到,样样都说到了。《出现品》里头佛说的,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被什么污染?妄想,这一天到晚妄念纷飞,想世间名闻利养是妄想,想佛在经上讲的这些道理还是妄想。你在那里开悟,研究发明,我懂得了,叫妄想一大堆。真心本性,六祖说得好,本来无一物,哪有多东西出来被你想到?没有东西,本来无一物,那才是真的。执著,妄想执著,这就是把无量无边的污染,分成这两大类,不是属於妄想这一类,就是属於执著的这一类,分成这两大类。这十法界真正的差别,可以说就是妄想执著浅深差别不同,出现了十法界。十法界愈是往上面去的,妄想执著愈少;愈是往下面沈的,妄想执著愈严重,就这么回事情。於是佛才常常说这些人可怜悯者,真可怜。因为妄想执著这两样东西都没有、都是假的,真如本性里头没有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是虚妄而不实在的。你要以为有这个东西,那你就得吃苦头,你就要受一些灾难。这些苦头,叫冤枉吃的,这随染缘。
『若随净缘』,那就能达到『涅盘』。涅盘代表四圣法界,涅盘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我们最常见到的翻作灭,四谛法里头苦集灭道,这是小乘经上最常看到的,翻成灭。灭什么?灭烦恼,也就是灭执著,灭的是这个。一面灭妄想,妄想没有灭干净。这是小乘圣者的涅盘,阿罗汉所证的。所以涅盘,诸位要记住,涅盘不是死。现在有很多人,这出家人死了,就叫般涅盘。这涅盘就是死的话,谁不入涅盘?这还用得著修行吗?各个都要入般涅盘。所以涅盘不是死,涅盘不是死了才证得的。死了不能证得,是在生时候证得的,他的见思烦恼断了,就叫证小乘般涅盘,小乘叫有余涅盘。他是生的时候证得的。在大乘法里面,我们最常看到把涅盘翻作圆寂。圆是功德圆满,寂是清净寂灭。圆寂这两个字,那必须是把妄想执著这两种都断掉了,所以他这个境界比小乘高得太多了。大乘菩萨位次很多,这我们在《华严》上看到的,从初信菩萨到等觉菩萨。证得大乘般涅盘,是哪一个位次的菩萨?第十地,法云地的菩萨,这是菩萨最高的一个位次。十一地就是等觉菩萨,是后补佛。所以实际上菩萨位次只到法云地,这他就满了。所以法云地的菩萨所证得的是大乘般涅盘。因此在此地,这个涅盘就是代表的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法界是随著净缘。
这染净两个字在此地非常重要。你要把这两个字搞清楚了,你在佛法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都会相应,都不会走错路,这才真正明了,无论哪一个宗派,无量无边的法门,修什么?断染修净,就这么回事情。所以任何一个法门都是修清净心的。离一分染,就证一分净;染愈少,净愈多,在菩萨果位上就不断的往上提升。如果说不离开染,而得净,没有这回事情,那不是佛说的。像《楞严经》里面讲,那是魔说的,鬼说的,是妖魔鬼怪说的,决定要断染。染有粗有细。我们要从粗显,显是非常明显的污染,从这里断起。最粗重的污染是什么?最明显的?见思烦恼,见是错误的见解,思是错误的思想观念,从这个地方先下手。错误的思想里面,佛给我们具体说出,贪瞋痴慢疑,这五大类的烦恼。贪是贪爱,於世间法,於出世间法,起了贪心,你的心被污染了。愚痴是对於一切事理的真假,邪正,是非,善恶,利害,不能够辨别清楚,这叫愚痴。疑,特别是指对於圣教怀疑,圣教之中,又特别是对念佛往生净土这个法门怀疑,对这个法门怀疑,一生成就,那就太难太难。凡夫一生成就,实在讲只有这个法门,带业往生,你只要不怀疑,真正肯相信,那你这一生就能成就了。
所以烦恼当中,疑为大患。所有烦恼里头,这是最重大的。其他的烦恼我不断,我相信念佛能往生,还有可带业走,还能带业往生。你对於净土一怀疑就完了,其他烦恼断干净也不能出三界。你禅定功夫修到四禅天四空天,这四禅八定还是出不去,这叫真难。所以这个怀疑,特别指对於净土。连大菩萨,我们在许多一乘圆教经典里面,这佛都常说,最近我们读的《观无量寿经》,善导大师的注解,大师也明白跟我们指示出来,对於这个法门的疑惑,那造成了重大的损害,障碍这一生不能往生。所以这个染净两个字我们把它看清楚,不但世出世法我们统统不疑,世出世间法,我们要学习不染。这个不染,顺境不起贪爱,逆境不生瞋恚,境界现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不愚痴。处事待人自谦而尊人,自己谦虚,尊重别人,不起骄慢,这是离染的第一步。我们有这么一点功夫,认真念佛就决定得生。
下面说,『真性不变改』,真性在染,真性不染;真性在净,真性也不净。为什么?真性里面原来就没有染净,染净是在事相上,事跟作用里头有染净,说到自性里头没有。所以自性如如不动,这常讲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不变的是自体、就是自性。随缘的,缘是现象作用,那是随著变的。『故如来藏经疏』,这是大师举一个例子来说,悟达国师曾经说,『在一尘而广大』,这就是刚才我所说的,一个大世界跟一个微尘,缘是完全相同的,确实不增不减,这是事实真相。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够联想到,我们推理,随比量而知宇宙之复杂,跟我们一个人的身心的复杂完全相同,那也是无二无别。所以我们一个人的身体,就是一个完完整整的宇宙的缩小,跟外面大宇宙完全一样,那浓缩成一个小宇宙,小宇宙跟大宇宙无二无别,这些都是事实,这就是跟这个意思差不多的。
『随万有而独立不改』,这是讲自性。所以佛要我们从净缘慢慢见到自性,这是一条明心见性的道路。依据个什么道理?那道理很简单就是自性不改,自性不变。因此这个心愈清净就愈接近自性,接近明心见性。这烦恼妄念愈多,那就与自性愈来愈远,就是这个道理。这是修行的原理原则,抓到这个原则,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一门深入,那功夫很容易得力。所以这个法门确确实实有高深的理论基础,不是随便说的。『此言随缘者,约能起诸法义边得名也』,这个随缘就是他能够生起一切万法,或者说能够变现一切万法,生起跟变现意思都一样。唯识家所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是什么?识就是妄想执著,因为妄想执著,这就变化了,现相是性,现相是本体。这个变化是分别执著。离开分别执著,这个事实,这个见解就见到了。这从体上说的,说明这个普贤。这个第二从用上说,这个体跟用都是说的是法,法普贤。
【二约用者。谓以体上本有尘沙万德。德相妙用。谓此妙用。一一随体普周。互相融摄。】
这个境界实实在在是不思议的境界。佛说凡夫迷失自性,那个迷是真迷,不是假迷。佛给我们所说的是真实的境界,实实在在讲就在眼前。体就是真心,就是本性。他的智慧德能是无量无边的,『尘沙万德,德相妙用』,这些德相妙用,无论是哪一种,哪一桩,『一一随体普周』,体是普周的,所以相用统统是普周法界的。『互相融摄』,融是圆融,摄是含摄。这个境界很难体会。古时候华严宗的大德,为了要说明这个境界,这不得已用一个巧妙的方法,他建一个八角的亭子。八角亭,有八个面,每一面装一个大镜子,这个八面镜子互相照,这就是融摄的意思,就显现出来了。人一走到亭子当中,一看到自己身体重重无尽,什么叫周遍融摄,你知不知道?一入到这个的,明了了。走出亭子之外,你明不明了?那个亭子里面是课堂,必须走出课堂之外明了,才叫真明了。我们的眼睛睁开,跟每个人的眼睛岂不是镜子对镜子一样?我眼睛里面有你,你眼睛里面有我。我们说话,这个音声,我声音里头有你的声音,你的声音里头有我的声音,六根融摄的六境,无量无边。
我们今天自己有障碍,有分别执著,使我们的觉察只能觉察近,不能觉察远。其实,不管你是迷,不管你是悟,相用,这个现相作用统统周遍法界。我们今天在此地说一句话,因为我们业障重,这业障什么?分别执著妄想重,不藉那个扩音器,我们后头都听不见,这业障重。诸佛菩萨没有业障,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十亿佛国土,我在这里小声讲经,他那里也听得清清楚楚,不需要藉这个扩音器,为什么?到达了。要多久的时间才到达?我这里一说,那就到达,不需要用电波去传播。电波传播,那不知道要多少多少个光年,那用光年来计算。这些全是妄想执著障碍住了,我们的心地被污染了,六根根性被污染了。实实在在是周遍,但是这个周遍的效用我们眼前得不到。为什么一切诸佛如来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假如不生净土,靠我们自己断恶修善,离染取净,一定要修到地上菩萨的位次才能够见到周遍含融,那个境界才能够亲证。从我们这个世间要修到地上菩萨的位次,这就不简单。佛在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从我们现前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或是证得小乘须陀洹果,初果,或是证得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证得这个果位。从证得果位这一天算起,三大阿僧只劫,这个事情麻烦了,绝不是一生一世能成就的。所以佛劝我们生净土,生净土,一到达净土,这个境界就现前,周遍圆融,华严境界都现前了。这不是我们自己的力量,这要知道,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使我们能够得到跟地上菩萨一样的智慧能力,这是佛力加持。这一生可以做到,不用这个方法,那要三大阿僧只劫。所以一切如来都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原因就是在此地。底下一个问答:
【问此何得名普贤耶。答一即一切曰普。一切即一曰贤。】
符合『普贤』这两个字的定义。随拈一法就是一切法,就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圆满法。如果诸位对於这两句话要能肯定,这两句话都是《华严经》上的,你要能够相信,要能够承认,换句话说,法法是平等的。以经论来说,每部经是平等的;一部经就是一切经,一切经就是这一部经。所以这个一,我在讲席当中也曾经讲了多少次,这个一不是专一,不是独一,是任一。我们以《华严经》来说,《华严经》就是一切经,一切经就是《华严经》。假如我们以《金刚经》来说,一切经都是《金刚经》,《金刚经》就是一切经。所以这个一是任一,不是单独指哪一部的。因此才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既然是平等,没有高下,为什么祖师大德教人有偏赞?像我们在经上看到十方诸佛偏赞净土,既然平等,为什么偏赞?法是平等的,体是平等,相也平等,作用也平等,有一桩事情不平等,每个人心地的染污不平等。诸佛菩萨偏赞没有偏,是看到这一类众生的根器,从这个门进入容易,为什么?非常契合,叫契机,唯这个才偏赞。
所以佛菩萨、祖师大德赞叹某个法门,劝你修那一个法门,没有别的,这个法门很对你的根机,你修这个法门容易。所以这个机感不相同,佛这种偏赞也是适合於大多数人。但是还有少数人根性不一样,他修这个法门难,他修其他的法门容易,不能一概而论。善导大师说得好,在《观经注疏》里头讲的,劝我们头脑要冷静,要有智慧,不要执著。我喜爱这一个法门,非常欢喜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对我就有缘,我修学就容易成就。但是我喜欢,与我有缘,不见得你喜欢,不见得你有缘。譬如有人学禅的,他很喜欢禅,禅对他有缘,对我没有缘,我喜欢念佛,念佛对我有缘,对他没有缘。各人修学他喜爱的,与他有缘的,大家都容易成就。所以不可以勉强,我喜欢的,一定也要教你喜欢,那错了,诸佛如来没有这个教法的。诸佛如来要有这个教法,何必说多法门?他说一个就好了。所以佛心清净没有分别,没有执著,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佛说法,应机而说,你喜欢哪个法门,就给你说什么法门。我们要明白这个事实真相,对於这些不同见解,不同行门的,才会真正生起恭敬心。不会互相毁谤,也不会贡高,也不会轻视,都不会,知道我们同样达到的是一个目标,我们选择的道路不相同,各人喜爱不一样。所以『一即一切』,这个一是任一。『一切即一』,这个一也是任一,都不是专指的某一,这任一。这叫普贤,所以可见得,这一切诸法,确实有这个意思,有具足普贤这个意思。所以普贤不但是人,也是法,法普贤。下面这一段,这讲人普贤。
【人普贤者有三位。一位前普贤。】
『三位』就把修行普贤法的这个人,全部都包括了,就是包括在这个三大类之中。第一种,叫『位前普贤』。这个正说是第二种,当位普贤。这个当位普贤是指什么人?指等觉菩萨,或者是指十地法云地的菩萨。位前就是九地以前,从初信位,信位有十个,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前面四十个位次,信,住,行,向,四十个位次,再加上九地,总共四十九个位次都叫做位前普贤,都叫做位前。
【即以地前资加二位菩萨是也。以曲济无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
『资加』是把菩萨位次又分为两大类,一个叫资粮位,一个叫加行位。每一个位次里面都有这两种。所以从初信位一直到九地,位位都是资粮跟加行。他们为什么能称普贤菩萨?实在讲心大,心大就普!小心量就不普了。所以普贤菩萨的特色就是心量广大无边。起心动念,他是为一切众生想,为整个佛法的教化来讲。整个佛法教化的对象是九法界众生,不止娑婆世界,是尽虚空遍法界,起心动念都是这么大的一个范围境界,事虽然做不到,他确实,他的心量是这样的。所以这一初发心,他就是那小普贤菩萨。『曲』是委曲,『济』是救济,无遗,他这个小字注得好,「事未必尔」,事情你未必能做到。事情虽然未必做到,怎么样?他心到了。这就像《楞严经》上佛所说的,发意圆成,圆满功德。心圆满了,事是什么?智慧,能力,或者是因缘种种障碍做不到,心到。心真正是圆满了,是『无遗』,遗是遗漏,没有一个漏掉的,这遗漏。事上做不到,像菩萨,这小菩萨,六信以前都还没出三界。七信位的菩萨才证见思烦恼,才超越六道轮回。初信到六信没有出三界,说起来还是凡夫。但是他的心量是圆满的,所以这是阿罗汉、辟支佛不能相比。阿罗汉、辟支佛没有这么大的心量,权教菩萨也没有这么大的心量,他的心量是圆满的。『邻极亚圣曰贤』。这两句是两个不同的境界,前面这一句是指三贤位的菩萨,十回向以前的;后面这一句邻极亚圣是讲地上菩萨。因为位前地上菩萨有九个人,初地到九地。地上菩萨接近圆满,接近当位邻极,叫贤。这是修普贤行的,这是位前的。
【二当位普贤。即十地菩萨。】
这是大乘经里面所称说的普贤菩萨,都是指这个。这个菩萨在什么地位?『十地菩萨』,法云地的菩萨,这十地是第十地的菩萨,法云地。
【及等觉妙觉。】
『等觉』是后补佛,『妙觉』就是已经成佛,这叫普贤,这总释。
【如初地菩萨。具证二空真如。遍满法界。名遍行真如。谓一一行中皆遍法界。了一切法皆二空故。】
这是举一个例子,当位普贤,这十地菩萨从初地就算起。初地到妙觉位,统统叫当位普贤。前面这个位前确确实实所指的是十回向以前的菩萨,我们讲三贤十圣。但是我们经上常常讲的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华严》上都说等觉菩萨,这个当位,我们一般都是指等觉,都是指等觉。这个地方说的比较要宽得多,没有严格,严格这个当位是等觉菩萨。他举个例子,初地菩萨所证的『二空真如』。这个二空,就是人空法空。人空,分别执著没有了,真正没有了。法空,妄想没有了,真正断掉了。诸位要知道,这个二空是对二执说的,刚才讲的人我执跟法我执。二执就是二障,烦恼障跟所知障。我执是烦恼障的根源,法执是所知障的根源,这两种要是断了,烦恼所知尽掉,真性显现出来的。禅家讲明心见性,教下讲大开圆解,在净土宗里面讲,理一心不乱。名词不一样,境界完全相同,这个时候心境一如。如果功夫好的人,心能够遍法界,是事不能遍法界,我们做不到。菩萨在这个境界里,心境一如,心遍法界,事也遍法界。这真做到了,这叫『遍行真如』。所以是『一一行中皆遍法界』,这就真正修普贤行,普贤十大愿到这才兑现。
那我们晓得这多难,多么不容易。所以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普贤菩萨自己说的,说这个经的普贤菩萨是等觉菩萨,华严三圣之一,这等觉的普贤。他老人家怎么说,也许他很谦虚,但是我相信他不会打妄语。他说他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十大愿王才圆满。换句话说,他要不到西方极乐世界,他的十大愿王不能说圆满,还要很长的时间,那才能圆满。到达极乐世界立刻就圆满了。这显示阿弥陀佛智慧,这个本愿威神不可思议。等觉菩萨生到西方世界,还要求阿弥陀佛加持,他的功夫行门才得到圆满。为什么心境都遍法界?『了一切法皆二空故』,空就没有障碍了,自然就遍法界。我们今天不了解,不了解产生坚固的执著,所以就遍不了法界。从这个地方,我们确实得到了一个结论,佛法的修学没有别的,破二执而已。两种执著没有了,华严境界就在眼前,就现前了。我们今天说障,就是这两种执著障住了,就在眼前真正的境界我们见不到,这是自己障住了。
【准摄论云。】
『准』也是依据,依他做标准。《摄论》上有这么一句话:
【菩萨入初地时。证十百明门。】
十在此地跟《华严经》上表法的义趣相同。十代表无尽,『十百』都是代表无尽的。
【一即一刹那顷证百三摩地。】
这个一是第一,底下是一共是有十条,这是第一。『即一刹那顷证百三摩地』。这是讲的初地菩萨,他的智慧德能,没有能够达到圆满,但是已经相当可观。在一刹那顷,时间非常短,证得百三摩地。三摩地是梵语,是大定的名称。在《楞严经》里面,讲大定,说了四个名词,奢摩他,三摩地,禅那,首楞严,说了四个名词。除首楞严之外,这三个名词,一切大小乘经典里面都常常看到。中国古大德,用止观,与止观不二,用这个意思来翻。奢摩他偏重在止,偏重在定。止是止息,把一切烦恼妄想息住了,偏重在这个意思。观就是三摩地,偏重在照。实在讲,止就是清净心;照,就是清净心的作用。而禅那是止观并用,完全均等,这叫禅那。如果偏重在观,就叫做三摩地。偏重在止,就叫做奢摩他。两个同时并重的话,就叫做禅那,所以都是大定的名称。这个定无量无边!因此三摩地,奢摩他,禅那也就无量无边。
经上讲,百千三昧,无量三昧,三昧也是定的总名称,这三种定都可以叫做三昧。这定哪有多?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这个人不贪财,见到财,绝不动心,他在财上得到三昧,他定了,他有定功,他不贪了。可是贪名,名一来的时候他心就乱掉了,所以你说这个心缘这个法界,法界里面的事相无量无边,你要样样都不动心,样样都放得下,那你就是百千三昧成就。你还有一样放不下,换句话说,那一样就是大麻烦,就要拖你下火坑的,要拖你去堕落的,样样要放得下了。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个世法佛法也要放下,佛法放不下也不行。所以在佛法上起了贪爱,还是没有用处,所以说样样都要放下。十方一切诸佛菩萨来了,也不动心。这是佛法不贪了,心定了,在诸佛现前得到定了,诸佛现前三昧。我们现在一看到佛来了,那还得了,哦!欢喜踊跃,跳起来了,所以佛不来,是不是?佛一来,把你这小小的一点点功夫,完全都瓦解掉了。这是讲他有能力,在一刹那前能够成就这样的功夫。他念念的功夫那还得了。所以他修行比我们就快了,我们在一个法门里头要得定,都好难好难,他能够在一切法门里头得定,这么短的时间就成就,可见得人家是真正看得破、放得下。原因在哪里?因为他证到二空真如,所以他才真看破,真放下。
【二以净天眼。见百佛国土。】
这是初地菩萨。一尊佛的国土是一个大千世界,我们常讲的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区。初地菩萨他的能力见到一百个大千世界。当然这个大千世界无量无边,我们娑婆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距离当中是有十万亿个大千世界,十万亿国土,他才见一百个,还差很远,初地菩萨差很远。在我们这个世界,他还见不到极乐世界。所以劝初地菩萨念佛,很不容易,很不容易。
【三以神通力能动百佛世界。】
他见到『百佛世界』,他也能震动百佛世界。他的智慧能力能够在这个范围,我们现在世间人讲,起震撼的作用。他能够供养佛,能闻法,能够帮助佛教化众生,能够令人心震动。
【四能住百佛世界教化众生。】
都在他这个范围之内。
【五能以一身化百类身形。令有情见。】
就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一样,随类化身。众生起心动念,想见到什么形相,菩萨就能变现什么形相。像《普门品》讲的,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众生喜欢什么身形,他就能现什么样的身形,以应身,以化身。
【六能成就百类所化有情。七若为利益。能留身住世百劫。】
他有这个能力,换句话说,他以应身在这个世间,寿命长短是自在的。我们一般人这个寿命是业报的,自己不能作主。业报身。佛菩萨乘愿再来,他自己能作主。愿意久住就久住,愿意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来去自由,他有这个能力,所以能住世百劫。
【八能知前后际百劫事。】
这个能力比起阿罗汉,那的确是要强的太多了。佛告诉我们,阿罗汉的能力,只能够知道过去五百世,未来五百世,他这个能力只有这么大。初地菩萨能知前后百劫。这境界是他亲证的境界,他不是推算的,他确实能见到,能见到过去,能见到未来。
【九能以智慧入百法明门。洞达晓了。】
这个百法就是一切法,明门就是通达明了的意思,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他能够通达明了。
【十能以一身现百类眷属。余地倍倍增胜。】
不但他能够以应化身来教化众生,而且他还能够变化许许多多的徒弟跟他一道来,他还有这个能力,变化所作。这是说了初地菩萨他智慧德能的一个大概,那二地比他就更殊胜,三地就更不可思议。所以到达十地菩萨,那就是真正是周遍法界,事也周遍,不但是理上,心上、事相上统统周遍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