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一二五集) 1992/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125
请掀开经本,三百二十八面第一行,从末后这句看起:
【十业大。穷三际时。常将此法。利含识故。】
这个在经题,《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一个「大」字。清凉大师将这个字给我们说出了十个意思。前一次我们将前面九个意思都介绍了,今天我们看最后一个,业,『业大』。业是事业。我们一般同修都能够体会到,因为每个人生在这个社会都有事业,事业大小各个人都不一定。什么事业能叫诸佛如来都赞叹为大事业?这个大事业大到什么程度?为什么称它为大?它必定是利益大,能够利益一切众生,这个事业才叫做大事业。
佛的事业是教化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像前面所讲的「境大」一样,境是境界,他教化的对象,是以无尽的众生为教化的对象。佛菩萨教化众生,诸位一定知道,是平等的教法,这个教学当中,决定没有差等的。佛虽然平等,我们众生接受佛教化的程度确实不平等。为什么不平等?是因为我们的程度不相同,在佛法里面讲,众生的根性不同。小乘根性的众生遇到佛,佛就给他教小乘法;大乘根性的众生遇到佛,佛就给他说大乘法;一乘圆教众生遇到佛,佛就给他讲成佛的方法。可见得,不是佛说法不平等,是大众需要不一样。因此无论是大根性、小根性,遇到佛之后,一定能满自己的愿望。这愿望有大小不一样,有人小愿望,小到什么程度?我这一生能够过得很平安,过得很幸福,过得很快乐,家庭很美满,这在佛法叫小愿望,小得不能再小。佛会教你,你一定会满足。那比这个更高一点?人间不好,苦难太多,天上好,天上福报大,寿命也长,想生天。那更有一等觉悟人,知道生天也不行,天还是要受六道轮回,纵然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八万大劫还是有限度的,那八万大劫到了怎么办?到了还是要堕落轮回,这个不好。
如何能超越六道轮回?这就是更聪明的人了,超越六道轮回。小乘的圣者,辟支佛、阿罗汉都超越了;虽超越,没见性,没有见性就没有得到真正的大自在。所以有一等大心量的人,他就是超越轮回也不满意,一定要明心见性。见性,有偏圆之不同。偏是见局部的,不圆满,菩萨所见的;圆满的是佛果地上所见。所以众生从根性上来说,有种种不同的差别,佛为一切众生说法,一样的道理,也随著众生的心量,为一切众生说种种不同之法,令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到自己愿望当中的目的,那这是佛说法的一个原则,所以叫应机而说。假如佛是只止於这个原则,那佛的慈悲就不圆满了。佛说法的方式,我们常讲善巧方便,那就有限度的,佛依然不是我们最佩服的;实际上,佛的智慧德能真正不可思议。现前能够满足我们现在的愿望,同时又能够时时刻刻帮助我们把心量拓开,把愿望不断向上提升,所以佛的智慧善巧确实是究竟圆满。
在一切经典法门之中,有没有真实特殊的法门,能教大小根性的人得平等的利益?如果没有,佛果德也就有欠缺,就不圆满。确实是有,像哪一类经?像《华严经》就是这一类。《华严经》完全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不但不是我们凡夫境界,天人、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不但想像不到,不属於他们的境界。这不属他们境界,我们今天是凡夫,烦恼习气一分也没断,今天我们也读《华严》,读得也津津有味,这是什么原因?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醒诸位同修,这是诸佛如来本愿威神的加持,使我们大心凡夫,我们是凡夫,我们心不小,为什么?我们都想往生,都想成佛,这个心不小,叫大心凡夫。对於法身大士的法门,也可以旁听旁听,我们在旁听。如果缘成熟了,从旁听就契入了,那是缘成熟的;缘没成熟,旁听薰习的功德也不可思议,常常听,时时听,听久了,不知不觉就薰习成为真实的大心凡夫的种性。尤其是这个法门到最后,普贤菩萨教我们,学习十大愿王念佛求生净土,这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法门开出来,那就真实叫一切众生都得到佛法最殊胜、最圆满的利益。
所以佛菩萨在尽虚空遍法界,从事於教化众生的事业,『常将此法』,这个此法是指导归极乐这个法门,这个方法。『利含识故』,这个含识就是指九法界的有情众生,这个事业才真大。诸佛如来,这样伟大的事业,赞叹不尽,真正不可思议。我们大家与佛有缘,有非常殊胜的因缘,这个话怎么说?我们也参与这一个伟大的事业,这就是与诸佛如来同心同愿同行。确实我们参与了,从什么地方看?在这个讲堂里面,你能够到这里来听一次经,这就是参与。我们今天将这个最殊胜的法宝印送到全世界,你在这里出了一块钱,参与了,这是小的参与。我们这里讲业!这个业大,这是大业。
大业,在我们现在这个身分上如何能够做到,像经典上所讲的圆满大业?做得到,不是做不到。我们尽心尽力的参与就做到了。所以佛法里面圆满功德,是九界众生人人可以做到的。佛在尽虚空遍法界弘法利生,那他的能力,他的能力全部贡献出来了。他有那么大的智慧德能,圆满都贡献出来了。我今天智慧少,能力有限,但是我的智慧能力也完全奉献出来,他是百分之百的做到,我也是百分之百的做到,这两个人没有差等。他那个大业跟我那个大业是平等的。诸位要明了这个事实,才知道任何一个人都能够修圆满功德。这个圆满的程度跟诸佛如来果地上无二无别。
事实真相明白了,这个问题要真做,不做没用处。从什么地方下手?最近我遇到了几位同修,他们都是从事於经商的,来告诉我,现在的商场比战场还厉害。不容易,相当不容易。而在商场里面迷失自性非常容易,为什么?一切向钱看。钱是什么东西?财。财是什么东西?五欲里头第一个,财色名食睡,向这个看。这个东西不是好东西,佛给我们说,这是地狱五条根。那向这个看,换句话说,他的目标就是在地狱,这不是好事情。学佛从事於商业,大家都往这条路上走,自己也在这个路上奔波。那你不学佛、不信佛,那就不说了;你要是真的信佛、想学佛,那你就一定要提高警觉。
学佛的人不是不能经商,学佛的人经商的很多,我们这部经的前面,前面是五十三参,五十三参里面就有不少菩萨是经商的,你看看他们那些榜样,他们怎么个经商法?经商是手段,弘法是事业。商人经商,他弘法利生,他在那里行菩萨道,菩萨商人。他那个公司行号就是他的道场,他的一些员工是他的同参道友,自利利他,自行化他,他所有这些顾客就是他弘法的对象。我们一般人不知道这些。所以道场不一定盖成寺庙是道场,公司行号一样是道场。出家人是和尚,那个公司里头董事长、老板也是和尚,没有两样,那就叫大业。那个事业真大,利益一切众生,做一个典型,做一个榜样给大家看,在这个行业里面做一个典范。
经商,重视的是利润,菩萨商人重不重视利润?重视,但是分享这个利润就不一样。世间人这个利润是自己独享,纵然员工要享受一部分,那是少部分。菩萨商人,这个利润是共享,这就不一样。不是跟自己员工一同共享,是跟所有一切众生共享,跟社会共享,跟这个世界大众来共享,这个了不起。那我们要问,这个商人发不发财?这个商人一定发大财。这财怎么发的?布施多。诸位晓得,这个发财的原因是财布施。他能够把财布施给他的员工,布施给社会,布施给一切众生,这个因大,所以他的果就大。
因清净,果报也清净。果报清净什么?赚大钱,不伤脑筋,没有那么多繁杂的事情,清净自在,这财源就来了,这才叫真正福报,叫清净福报。要苦苦的去想,怎么样去操心、去操劳,这个赚钱出来赚得好辛苦,那不是真正的福报。真实的福报,赚钱赚得非常快乐,一点不操心,这就看你怎么个种因法。佛菩萨教给我们,要种大因,得大的果报,这才是大事业。在一切布施里面,最殊胜、最圆满的无过於布施大乘佛法。大乘佛法里面,又无过於究竟了义的佛法。什么叫究竟了义?众生得到这个法门,这一生必定成佛,必定了生死出三界,这个法就叫究竟了义的佛法。
今天我们明白了,除了净土三经之外,《普贤行愿品》这一卷是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的,这是净土五经。这五种都是属於究竟了义的佛法,我们布施这些。印经是一种方法,送讲经、诵经的录音带、录影带也是一种方法。随著科技的发达,这个方法手段愈来愈多,愈来愈巧妙。会用心的人,我相信都能够想得到,帮助诸佛菩萨把这个一乘了义当生成佛的法门,普遍的介绍给大众,推荐给大众,这是大业,这是我们现前确实能做得跟诸佛如来一样的圆满。
【故上七字皆名为大。】
这上面七个字,就是经题上所说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们再看底下这段,第二个字,在三百三十二面第五行。这个注解,诸位同修自己可以去看。
【二释方字十义者。】
这个经题七个字,每个字都有十个意思。清凉大师跟我们解释,有些字解释得很详细,有些字他很省略。省略,并不是它意思少,它意思一样的丰富。为什么可以省?前后你能够想像得到,就不必多说,是省略在这个地方。这个方有十个意思。
【方者。法也。】
『方』是方法,方法门径。
【即上十大当体轨持即十法故。】
这句的意思,怕初学的同修看到这个文不容易体会到它的含义,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前面这个「大」字讲了十条,这十条,我们必须要将它的大意、纲目要记住。他讲的哪十条?第一个是讲的体,第二个讲的相,第三个讲的用,这个文字在三百二十七面,诸位翻开来看看,这十桩事情。前面三个是体相用配大方广,大是讲的体,方是讲的相,广是讲的用,佛是讲的果,华是讲的因,严是讲的智,这是经题上七个字。综合经题的大意,里面有教、有义、有境、有业,这样合起来就是十个意思。十个意思说出来,说明白了,我们也听清楚了,假如我们做不到,那还是等於零,还是要落空。我们要做到,那就用什么方法来做?十个意思,当然就十种不同的方法,所以这个方也就有十义,就有十种。就是前面讲的这个十条,『十大』。
『当体轨持』,轨就是法则,用什么方法能够达到?轨是像火车轨道一样,一定要有个轨道,你才能够达到目标。持是保持,你一定有方法,而这个方法,你要能够保持不断去努力、去修学,你才能够达到。那这个方法,大师就省略掉了,只提出这一个纲领,我们从这句话里面明了,方确实有十个意思。如果一个意思、一个意思解释,那又要很长的时间。虽然这里没有解释,在经文统统里都有,都会讲到。
我们再看后面广,广这十个意思又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不过在此地,我跟诸位做一个简单的补充。为什么?清凉、宗密都是唐朝时候人,这个文章是唐人写的。在那个时代,他这样写法、这样说法,读诵的人很容易理解,也能够受持。可是时代过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以后的今人,跟那个时候的人,所接受的教育不相同。这个教育是包含多方面的,不是单纯我们今天讲的学校教育,包括了文化、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今天跟过去完全不相同,所以这个方法,古今确实不一样。古老的这个方法,在中国用了几千年,确实都收到了效果。但是古老的方法到民国废弃了,大概在民国二十五年,古老的方法还常常见得到,处处都见得到。民国二十五年以后,逐渐逐渐就没有了。大概到民国三十五年以后,这真的就断绝了,就没有了。
古老教学法里面,佛法跟世间法的思想观念很接近,就是一般所讲的师承,非常重视师承。师承里面最简单、最扼要的就是跟一个老师学,决定不许可跟两个老师学,这个不许可的。你跟过两个老师、三个老师,遇到真正的高人,他决定不会接受你的。为什么不会接受?你的思想已经乱了,我们俗话讲「先入为主」。老师教你这个,你马上会反驳,从前那个老师怎么说的,那个老师又怎么说的,老师没有这么多心情来跟你辩论,他怎么办?他不教。对你很客气、很恭维,不教了。老师要教的学生是,你从来没学过,这个老师就会认真的来教导你,他对你要负绝对的责任。那我们要问了,要怀疑了,这老师是真的好老师吗?那万一把我教错了怎么办?我跟诸位同修来说,启蒙的老师所教导的,大致上都不差,都不会差错。为什么不会差错?凡是差错,都是给你讲东西才差错,讲错了,想错了,看错了,说错了,做错了。那个启蒙的老师教你什么?教你不讲、不说、不想,这怎么会错?这个不会错。
譬如小学,这七岁上小学,小学大概有六、七年,小学教什么东西?教你背书,那怎么会错?给你讲解会有错误,天天教你看到,只一个责任,你字没有念错,句子没有念错,这就行了。天天教你读,天天教你背,一天看到你念一百遍、念二百遍,每天就做这个。所以在五、六年当中,把所有重要的典籍统统都背熟了,背得滚瓜烂熟。这哪里会错?这出不了错的,这是一门重要的功课。另一门重要的功课,是学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教什么?教洒扫应对,所以在学校,学生要侍候老师,要替老师服劳役,要侍候老师,这就是教育。你在学校里会侍候老师,你将来回家就会侍候父母。你在学校里面能够跟同学相处,同学年龄大的就是兄长,年龄小的就是小弟,你回家去之后,你就会敬事兄长,会爱护弟妹,生活教育。
从前中国小学教育是教这个,是道德的教育,就是做人基本的教育,这在小学完成。这个教你什么?就是告诉你人与人的关系,父子的关系,兄弟的关系,朋友的关系,都在这个时候培养。知识只教你读,不给你讲解,这在佛法里头也是如此。这种教学法什么?读诵是修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大般若经》上讲得很好,「般若无知」,这个根本智就是无知。小学里面,你不能有知,你有知,那个知是错误的,不能有知,学什么?学无知。真正到无知之后,这个智慧一开,就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我们现在求学颠倒了,一开头就什么都知道,到最后什么都不知道,搞得天下大乱。为什么会乱?无知才乱,真知哪里会乱!这是现在这个教育跟古时候完全一百八十度的颠倒。我们要想把它扭转过来,那不是容易事情,这今天几乎做不到。但是过去的事情,我们不能不知道。我们不能扭转大局,我们自己修学做参考是非常可贵的。
世法重视师承,出世法也重视师承。所以诸位要晓得,年龄虽然小,他也胡思乱想。每天教他读书,教他背书,背书什么?他就不胡思乱想了。他一打妄想,他就背错了。他能够念一个钟点的书,就是佛法讲修一个小时的定。什么叫定?把妄想止住了就是定。所以禅宗用参究的方法修定,净土宗用念佛的方法修定,教下用读诵的方法修定。读经是修定,但是读经想里面的意思,那就不是修定,那戒定慧三学都破坏了。读经的时候,从头念到尾,不可以想,就是一个字、一个字老老实实念下去,这样一部经念下来,戒定慧三学统统都修了,所以那是修心的方法。
我们常讲修心养性,中国从前教学,这六、七岁的小朋友就开始做修心养性的功夫了,这个很不简单。这外国人作梦都想不到,中国教学法很特殊,在我们历史上,这是圣贤人代代都出来了,从什么地方培养的?就是这个教育制度培养的。佛法也不例外,佛法也是跟一个老师。也许你们有听说,佛门讲五年学戒。五年学戒,就是佛法里面的小学,五年跟一个老师,这个老师会不会给你讲经说法?不会。这个老师教你什么?教你跟常住工作,这个寺庙上上下下、大大小小事情,你统统要做。做事是修福,为常住服务,为大众服务;除此之外,叫你读经。假如你是学华严宗的,华严也叫贤首宗,那老师一定指定你读诵《华严经》。《华严》是华严宗主修的经典,你要把它念背。诸位要知道,《华严经》八十卷。八十卷《华严》要能念背,多少时间?五年一定要把这部经典念得很熟,念得背过,这五年是干这工作。五年之后,你这部经都能背诵了,你才有资格到讲堂听讲经。
诸位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唐宋的时候,经本是手抄的,不是印刷的。手抄,《华严经》那么大的部头,写一本《华严经》要多少时间?你才知道这一个寺院,在那个时候大寺院差不多有一千多人,两千多人的寺院都有。绝对不可能一个人有一部经,不可能的,十个人也分不到一部经,一百个人分到一部经已经就很难得了。所以法师讲经,可能有一部经本,同学听经的没有经本。需不需要?不需要,因为都会背了!给你说第几本第几页第几行,你都知道,你都背得很熟了!所以从前讲经的法师,说实在讲,讲台上没有经本的。带著经本上讲台,人家掉头而去,瞧不起你。所以我们看古时候的壁画,那个变相图画的画,你看法师讲经的时候,你有没有看到,他们讲经都是盘腿坐著听,有没有看到他手上拿著经书?没有的。不但听的人手上没有拿经本,讲的人讲台上,有一个讲台,讲台上也没有经本。讲台上是一个小香炉,一炉香,一杯水,没有经书的。所以你经书不会背,你就没有资格进讲堂。这个叫五年学戒,是老师的教诫。这五年读经、背经,你的心定下来了,你没有妄想了。
除了跟一个老师学,决定不可以跟第二个老师。到什么时候才可以参学?这个参学就是什么老师都可以亲近,什么书都可以看了,那要等你开悟的时候。你要没有开悟,你就决定不能离开老师一步,老师把你看得紧紧的。为什么?怕你吃亏上当。开了悟了,不要紧。开悟什么?你智慧开了,你有能力辨别真假,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是非;换句话说,你去接触广大的群众,正法、邪法都可以接触,你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不会吃亏上当,只会增长你的智慧。这个时候老师绝对不会把你留在身边,要请你出去参学,这个参学是成就无所不知。
所以在初学的时候跟一个老师,学什么的?就是学无知。所以这一个老师教导的是以戒定为中心。慧,是根本智,根本智,刚才讲了,根本智是无知。到你这个戒定慧三学真的有了基础,你在这个地方有了心得,然后老师放你出去,叫出师,就离开老师,出师了。出师之后,是成就后得智。后得智就是无所不知,是这么个学法的。绝对没有一开头就到处去学,到处去听,到处去看,那就没有法子。那什么?你思想乱了,知见乱了,这是真正善知识不愿意教你的。这个老师选择学生,选择憨厚,没有学过,他选择这种人。你很聪明、很伶俐,听到很多,学得很多,老师决定不敢要这个人。要这个人什么?他天天不太平,天天惹麻烦,天天跟你辩论,所以天天不太平。他不找这个学生,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
所以从前的方法跟现在的方法不一样。换句话说,现代真正想学的人,去找老师到哪去找去?找不到了。真正找到好老师,人家一问你,我亲近这个,亲近那个,看了许许多多经论,跑了好多好多道场。老师:你很难得,你不错,你很有善根。打发你走了,不敢教你。如果我们自己真正肯学,怎么办?这我也常常提供给大家,现在人找不到,找古人,亲近古时候的善知识。古人找谁?我们现在念的这个经本,这个注解是清凉大师注的,我依照这个经本来修学,那清凉大师是我的老师。这个《钞》是宗密大师写的,我依照他的教训,清凉、宗密是我的老师。这个错不了,这是真正的大善知识,这哪里会有错?我们找古大德做老师。
可是这个地方诸位也要晓得,跟一个人学。古德很多,你只能选择一个人,跟定一个人,学得跟他一模一样,然后你就可以出去参学,广学多闻。同样的一个道理,跟一个人至少是五年以上,不能少过五年。譬如说我要跟清凉、宗密学,那就学这个注疏,我这个注疏就死心塌地,用这个注疏我好好的去念五年。这个本子,这个分量,一天念一遍,从头到尾念一遍。念熟了,这一遍下来,大概是四个小时到五个小时。你每天能够有四个小时到五个小时修定,这就很难得了。你刚刚念,念不熟,大概这个本子恐怕要八个小时,要八、九个小时,你才能把它念完。念上半年就念熟了,大概五个小时就差不多。不要求解义,里头懂不懂不相干,我只是念,念是什么?把我的妄想分别执著打掉。
所以念经是修定,用这个方法来修定,不是要求解义的。但是念久了,念个五年、六年,心真的定了。定了以后怎么样?这部经里面的意思豁然就明了了,这什么?悟了。这叫有悟处,从这里开悟了。这一开悟,无论什么经典,世出世间法,你一接触就明白,这就是真正开悟。假如接触之后还不明白,那没有开悟;没有开悟,继续念经,一直念到开悟为止。跟诸位讲,根性利的大概五年,根性稍微差一点的,也许七年、八年,也许十年、二十年,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纵然一生不开悟,你回向求生净土是决定得生。因为开悟了,生净土是上品上生,那是实报庄严土;没有开悟往生,凡圣同居土,换句话说,你决定有分。所以这个利益是真实的,一点都不假。
所以这个老师随大家选择,现在有不少同修,专门念《无量寿经》,那念《无量寿经》是跟谁学?跟无量寿佛学。这个选择最高明,我选择哪个老师,阿弥陀佛是我的老师,我是阿弥陀佛的学生。这是百分之百的正确,一点毛病都没有。我给不少人介绍,介绍一个好老师,阿弥陀佛。好好的跟他学,不要跟别人学,别人知见思想不见得很正确,也许有偏差。跟阿弥陀佛学,释迦牟尼佛赞叹阿弥陀佛,你看《无量寿经》上说的,「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是本师对阿弥陀佛的赞叹。佛中之王,那还有什么话说?你为什么不去拜阿弥陀佛做老师,要去找这个、找那个?你对象找错了。阿弥陀佛在哪里?《无量寿经》就是的,《无量寿经》里面所说的,都是阿弥陀佛对我们的开示,对我们的教导,我们把他的话真正明白、体会了,然后都把它做到,那就是阿弥陀佛好学生,是阿弥陀佛的第一弟子,这些话都是经上说的。所以找一个古大德做老师,不如找菩萨;找菩萨做老师,不如找佛;找佛做老师,不如找阿弥陀佛。这是那个方法里头,我补充一点意思。我们再看底下广,广是讲用。
【释广字十义者。一广绝义。】
这个『绝』是什么?绝思量分别,佛法里面常讲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达不到,把言语绝掉,断绝掉;心思也达不到,所以这个念头也把它绝掉,这就行了,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就现前了。其实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就是自性本具真实的境界,就现前了。这个境界在现在为什么不能现前?就是坏在妄想执著,就坏在这里。佛在《华严经.出现品》里头说,「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是讲一切众生。你有妄想就是你还有念头,你还有执著,这个境界就不能现前,你就见不到。所以这个『广』里头第一个意思,就是叫你把这个断绝,这个境界就很容易现前。由此可知,佛法教学,要说简单是简单到了极处,只要把妄想执著放下、舍弃,一切都圆满了。不要说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教学,一切诸佛无量劫的教学,你就统统圆满了,一点也不欠缺。绝上头有个广,广是一切放下,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统统放下,这是第一个意思。
【二广超义。无有诸法能比类故。】
这个『超』是高超。所有一切法门里没有比这个更高的,它是超出一切法门,这是讲的《华严》。所以《华严》,古大德都公认是大乘佛法里面最殊胜的,经中之王,又称它作根本法轮。好像一棵树一样,这个是树的根,树的本。本就是主干,其他的这个经教,那是枝枝叶叶,这是根本,这就是超绝的意思。这个说法跟一些大乘经论没有两样,还不是它的精义,精华的意义。它最精彩的意义是什么?古德跟我们说过,《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果没有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就不能圆满。那《华严经》最精彩的是什么?原来就是导归极乐。导归极乐这个法门才真叫「广超」。《华严》超过一切法门,导归极乐超过《华严》,我们才真实把它这个圆满精彩的地方找出来了。
【三广摄义。通摄无边异类法故。】
这个『摄』,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接引的意思,帮助的意思。是要真正能帮得上忙,接受的人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摄的意思。「广摄」那就是无所不摄。这个广字统统与普贤菩萨导归极乐有密切的关系。为什么?假如没有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一个法门所摄受的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到等觉菩萨,是他摄受的对象,圆初住以下没有分。譬如现在这个学校里面招生,台湾大学招生,他招的对象必定是高中毕业才有资格考进去,高中毕业以下的就没有资格,不广。现在这里有个学校招生,上面从博士班,下到幼稚园统统都招,这个学校招生就圆满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意思就是这个。下至地狱众生,上至等觉菩萨,统统有分,这才叫广。所以这部经典里面,《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七个字,真的得普贤十愿导归极乐,才得到真实的圆满。如果没有末后,就是我们现在念的这一卷,那《华严》真的就是不圆满。它这七个字都是有限度的,都不是真正的无尽的意思,所以这是统统都包括了。
大师这个注子里面特别注上『异类』,这个字很重要,他为什么不说同类?同类,那范围就局限了。异类都包含,同类就不必说了,当然含摄在其中。这个异类就广大了,不但是佛门里面的异类,佛门异类指什么?指小乘,声闻、缘觉,这个是佛门里面的异类。它这个范围还要广,广到不属於佛门,那就是包含了其他的宗教,包含了一切的学术,平等得度。能包含,能平等,这个里面一定与一切异类能够和平共存,决定没有冲突、没有抵触,它才能『通摄』。
所以佛教今天在国外的弘扬,我劝其他宗教的教徒,我劝基督教徒、劝天主教徒,劝他们统统来学佛,来受三皈,依照经典方法来修行。是不是要叫他们叛教?那如果他们叛教,这个不是佛法,那叫大错特错。你们星期天还要上教堂,比其他的信徒还要虔诚。你为什么这样虔诚?因为你学了佛,学了佛怎么更虔诚?学了佛,明理了,所以决定不能够背弃。如果说我们佛教鼓励他,你要到我这里来,把他们的舍弃,这绝对不是佛说的。佛法是法法平等,法法皆如,无有一法不如。那如果说是外教不如,无有一法不如下头还要加个注解,这其他宗教不如,在外,那哪有这个说法?查遍经典,查遍古德没有这个说法。
所以真正觉悟、明白了,无有一法不是佛法。什么叫佛法?大家要将这两个字认清楚,法是一切万法,佛是觉悟的意思,是明白的意思。一切万法统统明白、统统觉悟了,那就叫佛法。所以佛是明白一切法,觉悟一切法,是这个意思;不是叫改变一切法,不是要废弃某些法,不是的。十法界统统存在,所贵的是你真实明了。成了佛了,佛的法界,释迦牟尼佛的这个法界有六道轮回,有地狱、饿鬼,十方诸佛的法界,跟释迦牟尼佛相似差不多的,太多太多了。那佛成佛了,为什么不把六道三途废弃掉?不需要,明白就行了,不迷就行了,破迷开悟,於一切法真实明了。
他学了佛,他是基督徒,基督徒的目标是将来升天,我们让他认真学佛,学佛将来他到天上去宣扬佛法,这个功德多大!一定要懂得,要知道。他去度他那一类有缘的众生,佛法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那就是牧师菩萨、神父菩萨,这就对了。所以我在美国,我这个佛堂里面,对於外国人星期六上佛堂,星期天你们上教堂,没有冲突,这个是对的。如果他说,放弃他那个教,要走到我这个门来,我不收,为什么?这是错误的,这个做法是不对。这叫广摄的意思。
【四广知义。具足种智。破邪见故。】
『种智』,这是佛经里面的术语,它完全的名字叫一切种智,是如来果地上所证得的圆满智慧,称为一切种智。一切就是广大的意思,种是多的意思,种是种种,一切种种,没有一种不知道的。也就是常说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就是这个意思。也是其他宗教里头赞美上帝,全知全能,也是这个意思。实在讲,上帝未必是全知全能,为什么?他也在六道里头,他是凡夫,佛才是全知全能;换句话说,全知全能是我们自己性德的圆满流露。所以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这个如来智慧就是一切众生个个都有,平等平等。佛的智慧起作用,现前了;我们的智慧不起作用,被埋没掉了。被什么埋没掉?被你的妄想埋没掉了,被你的烦恼埋没掉了。所以佛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把妄想断掉,烦恼断掉,我们的智慧本能就又恢复了。可见得这个丧失,不是真正的丧失,只是妄想烦恼把本能障碍住了,我们把这个障碍去掉了,智慧德能就恢复、就现前,这才是事实的真相。
智慧德能现前,你的想法、看法就正确,就不会错误。这个底下讲『邪见』,邪见是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是因为我们丧失了正知正见,所以才变成错误的知见。我们对於人、对於事、对於物,往往是想错、看错了,这个病根就在此地。佛法他的教学就是把我们这些病根拔除,恢复我们自己的本能。所以佛在许多经论里面跟我们说老实话,佛没有东西给人,如果说佛有东西给你,那是妄语,那是欺骗你的。佛对於我们做了些什么?帮助我们恢复本能,你所得到的,统统是你自己本来有的,不是佛给你的。但是你现在为什么会丧失,哪个地方有障碍,你不知道,佛告诉你,然后帮助你把这个障碍去掉,你的智慧德能就恢复了。这是佛对我们真实恩德,佛绝对不欺骗人。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三百二十八面第一行,从末后这句看起:
【十业大。穷三际时。常将此法。利含识故。】
这个在经题,《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一个「大」字。清凉大师将这个字给我们说出了十个意思。前一次我们将前面九个意思都介绍了,今天我们看最后一个,业,『业大』。业是事业。我们一般同修都能够体会到,因为每个人生在这个社会都有事业,事业大小各个人都不一定。什么事业能叫诸佛如来都赞叹为大事业?这个大事业大到什么程度?为什么称它为大?它必定是利益大,能够利益一切众生,这个事业才叫做大事业。
佛的事业是教化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像前面所讲的「境大」一样,境是境界,他教化的对象,是以无尽的众生为教化的对象。佛菩萨教化众生,诸位一定知道,是平等的教法,这个教学当中,决定没有差等的。佛虽然平等,我们众生接受佛教化的程度确实不平等。为什么不平等?是因为我们的程度不相同,在佛法里面讲,众生的根性不同。小乘根性的众生遇到佛,佛就给他教小乘法;大乘根性的众生遇到佛,佛就给他说大乘法;一乘圆教众生遇到佛,佛就给他讲成佛的方法。可见得,不是佛说法不平等,是大众需要不一样。因此无论是大根性、小根性,遇到佛之后,一定能满自己的愿望。这愿望有大小不一样,有人小愿望,小到什么程度?我这一生能够过得很平安,过得很幸福,过得很快乐,家庭很美满,这在佛法叫小愿望,小得不能再小。佛会教你,你一定会满足。那比这个更高一点?人间不好,苦难太多,天上好,天上福报大,寿命也长,想生天。那更有一等觉悟人,知道生天也不行,天还是要受六道轮回,纵然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八万大劫还是有限度的,那八万大劫到了怎么办?到了还是要堕落轮回,这个不好。
如何能超越六道轮回?这就是更聪明的人了,超越六道轮回。小乘的圣者,辟支佛、阿罗汉都超越了;虽超越,没见性,没有见性就没有得到真正的大自在。所以有一等大心量的人,他就是超越轮回也不满意,一定要明心见性。见性,有偏圆之不同。偏是见局部的,不圆满,菩萨所见的;圆满的是佛果地上所见。所以众生从根性上来说,有种种不同的差别,佛为一切众生说法,一样的道理,也随著众生的心量,为一切众生说种种不同之法,令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到自己愿望当中的目的,那这是佛说法的一个原则,所以叫应机而说。假如佛是只止於这个原则,那佛的慈悲就不圆满了。佛说法的方式,我们常讲善巧方便,那就有限度的,佛依然不是我们最佩服的;实际上,佛的智慧德能真正不可思议。现前能够满足我们现在的愿望,同时又能够时时刻刻帮助我们把心量拓开,把愿望不断向上提升,所以佛的智慧善巧确实是究竟圆满。
在一切经典法门之中,有没有真实特殊的法门,能教大小根性的人得平等的利益?如果没有,佛果德也就有欠缺,就不圆满。确实是有,像哪一类经?像《华严经》就是这一类。《华严经》完全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不但不是我们凡夫境界,天人、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不但想像不到,不属於他们的境界。这不属他们境界,我们今天是凡夫,烦恼习气一分也没断,今天我们也读《华严》,读得也津津有味,这是什么原因?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醒诸位同修,这是诸佛如来本愿威神的加持,使我们大心凡夫,我们是凡夫,我们心不小,为什么?我们都想往生,都想成佛,这个心不小,叫大心凡夫。对於法身大士的法门,也可以旁听旁听,我们在旁听。如果缘成熟了,从旁听就契入了,那是缘成熟的;缘没成熟,旁听薰习的功德也不可思议,常常听,时时听,听久了,不知不觉就薰习成为真实的大心凡夫的种性。尤其是这个法门到最后,普贤菩萨教我们,学习十大愿王念佛求生净土,这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法门开出来,那就真实叫一切众生都得到佛法最殊胜、最圆满的利益。
所以佛菩萨在尽虚空遍法界,从事於教化众生的事业,『常将此法』,这个此法是指导归极乐这个法门,这个方法。『利含识故』,这个含识就是指九法界的有情众生,这个事业才真大。诸佛如来,这样伟大的事业,赞叹不尽,真正不可思议。我们大家与佛有缘,有非常殊胜的因缘,这个话怎么说?我们也参与这一个伟大的事业,这就是与诸佛如来同心同愿同行。确实我们参与了,从什么地方看?在这个讲堂里面,你能够到这里来听一次经,这就是参与。我们今天将这个最殊胜的法宝印送到全世界,你在这里出了一块钱,参与了,这是小的参与。我们这里讲业!这个业大,这是大业。
大业,在我们现在这个身分上如何能够做到,像经典上所讲的圆满大业?做得到,不是做不到。我们尽心尽力的参与就做到了。所以佛法里面圆满功德,是九界众生人人可以做到的。佛在尽虚空遍法界弘法利生,那他的能力,他的能力全部贡献出来了。他有那么大的智慧德能,圆满都贡献出来了。我今天智慧少,能力有限,但是我的智慧能力也完全奉献出来,他是百分之百的做到,我也是百分之百的做到,这两个人没有差等。他那个大业跟我那个大业是平等的。诸位要明了这个事实,才知道任何一个人都能够修圆满功德。这个圆满的程度跟诸佛如来果地上无二无别。
事实真相明白了,这个问题要真做,不做没用处。从什么地方下手?最近我遇到了几位同修,他们都是从事於经商的,来告诉我,现在的商场比战场还厉害。不容易,相当不容易。而在商场里面迷失自性非常容易,为什么?一切向钱看。钱是什么东西?财。财是什么东西?五欲里头第一个,财色名食睡,向这个看。这个东西不是好东西,佛给我们说,这是地狱五条根。那向这个看,换句话说,他的目标就是在地狱,这不是好事情。学佛从事於商业,大家都往这条路上走,自己也在这个路上奔波。那你不学佛、不信佛,那就不说了;你要是真的信佛、想学佛,那你就一定要提高警觉。
学佛的人不是不能经商,学佛的人经商的很多,我们这部经的前面,前面是五十三参,五十三参里面就有不少菩萨是经商的,你看看他们那些榜样,他们怎么个经商法?经商是手段,弘法是事业。商人经商,他弘法利生,他在那里行菩萨道,菩萨商人。他那个公司行号就是他的道场,他的一些员工是他的同参道友,自利利他,自行化他,他所有这些顾客就是他弘法的对象。我们一般人不知道这些。所以道场不一定盖成寺庙是道场,公司行号一样是道场。出家人是和尚,那个公司里头董事长、老板也是和尚,没有两样,那就叫大业。那个事业真大,利益一切众生,做一个典型,做一个榜样给大家看,在这个行业里面做一个典范。
经商,重视的是利润,菩萨商人重不重视利润?重视,但是分享这个利润就不一样。世间人这个利润是自己独享,纵然员工要享受一部分,那是少部分。菩萨商人,这个利润是共享,这就不一样。不是跟自己员工一同共享,是跟所有一切众生共享,跟社会共享,跟这个世界大众来共享,这个了不起。那我们要问,这个商人发不发财?这个商人一定发大财。这财怎么发的?布施多。诸位晓得,这个发财的原因是财布施。他能够把财布施给他的员工,布施给社会,布施给一切众生,这个因大,所以他的果就大。
因清净,果报也清净。果报清净什么?赚大钱,不伤脑筋,没有那么多繁杂的事情,清净自在,这财源就来了,这才叫真正福报,叫清净福报。要苦苦的去想,怎么样去操心、去操劳,这个赚钱出来赚得好辛苦,那不是真正的福报。真实的福报,赚钱赚得非常快乐,一点不操心,这就看你怎么个种因法。佛菩萨教给我们,要种大因,得大的果报,这才是大事业。在一切布施里面,最殊胜、最圆满的无过於布施大乘佛法。大乘佛法里面,又无过於究竟了义的佛法。什么叫究竟了义?众生得到这个法门,这一生必定成佛,必定了生死出三界,这个法就叫究竟了义的佛法。
今天我们明白了,除了净土三经之外,《普贤行愿品》这一卷是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的,这是净土五经。这五种都是属於究竟了义的佛法,我们布施这些。印经是一种方法,送讲经、诵经的录音带、录影带也是一种方法。随著科技的发达,这个方法手段愈来愈多,愈来愈巧妙。会用心的人,我相信都能够想得到,帮助诸佛菩萨把这个一乘了义当生成佛的法门,普遍的介绍给大众,推荐给大众,这是大业,这是我们现前确实能做得跟诸佛如来一样的圆满。
【故上七字皆名为大。】
这上面七个字,就是经题上所说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们再看底下这段,第二个字,在三百三十二面第五行。这个注解,诸位同修自己可以去看。
【二释方字十义者。】
这个经题七个字,每个字都有十个意思。清凉大师跟我们解释,有些字解释得很详细,有些字他很省略。省略,并不是它意思少,它意思一样的丰富。为什么可以省?前后你能够想像得到,就不必多说,是省略在这个地方。这个方有十个意思。
【方者。法也。】
『方』是方法,方法门径。
【即上十大当体轨持即十法故。】
这句的意思,怕初学的同修看到这个文不容易体会到它的含义,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前面这个「大」字讲了十条,这十条,我们必须要将它的大意、纲目要记住。他讲的哪十条?第一个是讲的体,第二个讲的相,第三个讲的用,这个文字在三百二十七面,诸位翻开来看看,这十桩事情。前面三个是体相用配大方广,大是讲的体,方是讲的相,广是讲的用,佛是讲的果,华是讲的因,严是讲的智,这是经题上七个字。综合经题的大意,里面有教、有义、有境、有业,这样合起来就是十个意思。十个意思说出来,说明白了,我们也听清楚了,假如我们做不到,那还是等於零,还是要落空。我们要做到,那就用什么方法来做?十个意思,当然就十种不同的方法,所以这个方也就有十义,就有十种。就是前面讲的这个十条,『十大』。
『当体轨持』,轨就是法则,用什么方法能够达到?轨是像火车轨道一样,一定要有个轨道,你才能够达到目标。持是保持,你一定有方法,而这个方法,你要能够保持不断去努力、去修学,你才能够达到。那这个方法,大师就省略掉了,只提出这一个纲领,我们从这句话里面明了,方确实有十个意思。如果一个意思、一个意思解释,那又要很长的时间。虽然这里没有解释,在经文统统里都有,都会讲到。
我们再看后面广,广这十个意思又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不过在此地,我跟诸位做一个简单的补充。为什么?清凉、宗密都是唐朝时候人,这个文章是唐人写的。在那个时代,他这样写法、这样说法,读诵的人很容易理解,也能够受持。可是时代过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以后的今人,跟那个时候的人,所接受的教育不相同。这个教育是包含多方面的,不是单纯我们今天讲的学校教育,包括了文化、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今天跟过去完全不相同,所以这个方法,古今确实不一样。古老的这个方法,在中国用了几千年,确实都收到了效果。但是古老的方法到民国废弃了,大概在民国二十五年,古老的方法还常常见得到,处处都见得到。民国二十五年以后,逐渐逐渐就没有了。大概到民国三十五年以后,这真的就断绝了,就没有了。
古老教学法里面,佛法跟世间法的思想观念很接近,就是一般所讲的师承,非常重视师承。师承里面最简单、最扼要的就是跟一个老师学,决定不许可跟两个老师学,这个不许可的。你跟过两个老师、三个老师,遇到真正的高人,他决定不会接受你的。为什么不会接受?你的思想已经乱了,我们俗话讲「先入为主」。老师教你这个,你马上会反驳,从前那个老师怎么说的,那个老师又怎么说的,老师没有这么多心情来跟你辩论,他怎么办?他不教。对你很客气、很恭维,不教了。老师要教的学生是,你从来没学过,这个老师就会认真的来教导你,他对你要负绝对的责任。那我们要问了,要怀疑了,这老师是真的好老师吗?那万一把我教错了怎么办?我跟诸位同修来说,启蒙的老师所教导的,大致上都不差,都不会差错。为什么不会差错?凡是差错,都是给你讲东西才差错,讲错了,想错了,看错了,说错了,做错了。那个启蒙的老师教你什么?教你不讲、不说、不想,这怎么会错?这个不会错。
譬如小学,这七岁上小学,小学大概有六、七年,小学教什么东西?教你背书,那怎么会错?给你讲解会有错误,天天教你看到,只一个责任,你字没有念错,句子没有念错,这就行了。天天教你读,天天教你背,一天看到你念一百遍、念二百遍,每天就做这个。所以在五、六年当中,把所有重要的典籍统统都背熟了,背得滚瓜烂熟。这哪里会错?这出不了错的,这是一门重要的功课。另一门重要的功课,是学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教什么?教洒扫应对,所以在学校,学生要侍候老师,要替老师服劳役,要侍候老师,这就是教育。你在学校里会侍候老师,你将来回家就会侍候父母。你在学校里面能够跟同学相处,同学年龄大的就是兄长,年龄小的就是小弟,你回家去之后,你就会敬事兄长,会爱护弟妹,生活教育。
从前中国小学教育是教这个,是道德的教育,就是做人基本的教育,这在小学完成。这个教你什么?就是告诉你人与人的关系,父子的关系,兄弟的关系,朋友的关系,都在这个时候培养。知识只教你读,不给你讲解,这在佛法里头也是如此。这种教学法什么?读诵是修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大般若经》上讲得很好,「般若无知」,这个根本智就是无知。小学里面,你不能有知,你有知,那个知是错误的,不能有知,学什么?学无知。真正到无知之后,这个智慧一开,就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我们现在求学颠倒了,一开头就什么都知道,到最后什么都不知道,搞得天下大乱。为什么会乱?无知才乱,真知哪里会乱!这是现在这个教育跟古时候完全一百八十度的颠倒。我们要想把它扭转过来,那不是容易事情,这今天几乎做不到。但是过去的事情,我们不能不知道。我们不能扭转大局,我们自己修学做参考是非常可贵的。
世法重视师承,出世法也重视师承。所以诸位要晓得,年龄虽然小,他也胡思乱想。每天教他读书,教他背书,背书什么?他就不胡思乱想了。他一打妄想,他就背错了。他能够念一个钟点的书,就是佛法讲修一个小时的定。什么叫定?把妄想止住了就是定。所以禅宗用参究的方法修定,净土宗用念佛的方法修定,教下用读诵的方法修定。读经是修定,但是读经想里面的意思,那就不是修定,那戒定慧三学都破坏了。读经的时候,从头念到尾,不可以想,就是一个字、一个字老老实实念下去,这样一部经念下来,戒定慧三学统统都修了,所以那是修心的方法。
我们常讲修心养性,中国从前教学,这六、七岁的小朋友就开始做修心养性的功夫了,这个很不简单。这外国人作梦都想不到,中国教学法很特殊,在我们历史上,这是圣贤人代代都出来了,从什么地方培养的?就是这个教育制度培养的。佛法也不例外,佛法也是跟一个老师。也许你们有听说,佛门讲五年学戒。五年学戒,就是佛法里面的小学,五年跟一个老师,这个老师会不会给你讲经说法?不会。这个老师教你什么?教你跟常住工作,这个寺庙上上下下、大大小小事情,你统统要做。做事是修福,为常住服务,为大众服务;除此之外,叫你读经。假如你是学华严宗的,华严也叫贤首宗,那老师一定指定你读诵《华严经》。《华严》是华严宗主修的经典,你要把它念背。诸位要知道,《华严经》八十卷。八十卷《华严》要能念背,多少时间?五年一定要把这部经典念得很熟,念得背过,这五年是干这工作。五年之后,你这部经都能背诵了,你才有资格到讲堂听讲经。
诸位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唐宋的时候,经本是手抄的,不是印刷的。手抄,《华严经》那么大的部头,写一本《华严经》要多少时间?你才知道这一个寺院,在那个时候大寺院差不多有一千多人,两千多人的寺院都有。绝对不可能一个人有一部经,不可能的,十个人也分不到一部经,一百个人分到一部经已经就很难得了。所以法师讲经,可能有一部经本,同学听经的没有经本。需不需要?不需要,因为都会背了!给你说第几本第几页第几行,你都知道,你都背得很熟了!所以从前讲经的法师,说实在讲,讲台上没有经本的。带著经本上讲台,人家掉头而去,瞧不起你。所以我们看古时候的壁画,那个变相图画的画,你看法师讲经的时候,你有没有看到,他们讲经都是盘腿坐著听,有没有看到他手上拿著经书?没有的。不但听的人手上没有拿经本,讲的人讲台上,有一个讲台,讲台上也没有经本。讲台上是一个小香炉,一炉香,一杯水,没有经书的。所以你经书不会背,你就没有资格进讲堂。这个叫五年学戒,是老师的教诫。这五年读经、背经,你的心定下来了,你没有妄想了。
除了跟一个老师学,决定不可以跟第二个老师。到什么时候才可以参学?这个参学就是什么老师都可以亲近,什么书都可以看了,那要等你开悟的时候。你要没有开悟,你就决定不能离开老师一步,老师把你看得紧紧的。为什么?怕你吃亏上当。开了悟了,不要紧。开悟什么?你智慧开了,你有能力辨别真假,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是非;换句话说,你去接触广大的群众,正法、邪法都可以接触,你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不会吃亏上当,只会增长你的智慧。这个时候老师绝对不会把你留在身边,要请你出去参学,这个参学是成就无所不知。
所以在初学的时候跟一个老师,学什么的?就是学无知。所以这一个老师教导的是以戒定为中心。慧,是根本智,根本智,刚才讲了,根本智是无知。到你这个戒定慧三学真的有了基础,你在这个地方有了心得,然后老师放你出去,叫出师,就离开老师,出师了。出师之后,是成就后得智。后得智就是无所不知,是这么个学法的。绝对没有一开头就到处去学,到处去听,到处去看,那就没有法子。那什么?你思想乱了,知见乱了,这是真正善知识不愿意教你的。这个老师选择学生,选择憨厚,没有学过,他选择这种人。你很聪明、很伶俐,听到很多,学得很多,老师决定不敢要这个人。要这个人什么?他天天不太平,天天惹麻烦,天天跟你辩论,所以天天不太平。他不找这个学生,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
所以从前的方法跟现在的方法不一样。换句话说,现代真正想学的人,去找老师到哪去找去?找不到了。真正找到好老师,人家一问你,我亲近这个,亲近那个,看了许许多多经论,跑了好多好多道场。老师:你很难得,你不错,你很有善根。打发你走了,不敢教你。如果我们自己真正肯学,怎么办?这我也常常提供给大家,现在人找不到,找古人,亲近古时候的善知识。古人找谁?我们现在念的这个经本,这个注解是清凉大师注的,我依照这个经本来修学,那清凉大师是我的老师。这个《钞》是宗密大师写的,我依照他的教训,清凉、宗密是我的老师。这个错不了,这是真正的大善知识,这哪里会有错?我们找古大德做老师。
可是这个地方诸位也要晓得,跟一个人学。古德很多,你只能选择一个人,跟定一个人,学得跟他一模一样,然后你就可以出去参学,广学多闻。同样的一个道理,跟一个人至少是五年以上,不能少过五年。譬如说我要跟清凉、宗密学,那就学这个注疏,我这个注疏就死心塌地,用这个注疏我好好的去念五年。这个本子,这个分量,一天念一遍,从头到尾念一遍。念熟了,这一遍下来,大概是四个小时到五个小时。你每天能够有四个小时到五个小时修定,这就很难得了。你刚刚念,念不熟,大概这个本子恐怕要八个小时,要八、九个小时,你才能把它念完。念上半年就念熟了,大概五个小时就差不多。不要求解义,里头懂不懂不相干,我只是念,念是什么?把我的妄想分别执著打掉。
所以念经是修定,用这个方法来修定,不是要求解义的。但是念久了,念个五年、六年,心真的定了。定了以后怎么样?这部经里面的意思豁然就明了了,这什么?悟了。这叫有悟处,从这里开悟了。这一开悟,无论什么经典,世出世间法,你一接触就明白,这就是真正开悟。假如接触之后还不明白,那没有开悟;没有开悟,继续念经,一直念到开悟为止。跟诸位讲,根性利的大概五年,根性稍微差一点的,也许七年、八年,也许十年、二十年,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纵然一生不开悟,你回向求生净土是决定得生。因为开悟了,生净土是上品上生,那是实报庄严土;没有开悟往生,凡圣同居土,换句话说,你决定有分。所以这个利益是真实的,一点都不假。
所以这个老师随大家选择,现在有不少同修,专门念《无量寿经》,那念《无量寿经》是跟谁学?跟无量寿佛学。这个选择最高明,我选择哪个老师,阿弥陀佛是我的老师,我是阿弥陀佛的学生。这是百分之百的正确,一点毛病都没有。我给不少人介绍,介绍一个好老师,阿弥陀佛。好好的跟他学,不要跟别人学,别人知见思想不见得很正确,也许有偏差。跟阿弥陀佛学,释迦牟尼佛赞叹阿弥陀佛,你看《无量寿经》上说的,「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是本师对阿弥陀佛的赞叹。佛中之王,那还有什么话说?你为什么不去拜阿弥陀佛做老师,要去找这个、找那个?你对象找错了。阿弥陀佛在哪里?《无量寿经》就是的,《无量寿经》里面所说的,都是阿弥陀佛对我们的开示,对我们的教导,我们把他的话真正明白、体会了,然后都把它做到,那就是阿弥陀佛好学生,是阿弥陀佛的第一弟子,这些话都是经上说的。所以找一个古大德做老师,不如找菩萨;找菩萨做老师,不如找佛;找佛做老师,不如找阿弥陀佛。这是那个方法里头,我补充一点意思。我们再看底下广,广是讲用。
【释广字十义者。一广绝义。】
这个『绝』是什么?绝思量分别,佛法里面常讲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达不到,把言语绝掉,断绝掉;心思也达不到,所以这个念头也把它绝掉,这就行了,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就现前了。其实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就是自性本具真实的境界,就现前了。这个境界在现在为什么不能现前?就是坏在妄想执著,就坏在这里。佛在《华严经.出现品》里头说,「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是讲一切众生。你有妄想就是你还有念头,你还有执著,这个境界就不能现前,你就见不到。所以这个『广』里头第一个意思,就是叫你把这个断绝,这个境界就很容易现前。由此可知,佛法教学,要说简单是简单到了极处,只要把妄想执著放下、舍弃,一切都圆满了。不要说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教学,一切诸佛无量劫的教学,你就统统圆满了,一点也不欠缺。绝上头有个广,广是一切放下,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统统放下,这是第一个意思。
【二广超义。无有诸法能比类故。】
这个『超』是高超。所有一切法门里没有比这个更高的,它是超出一切法门,这是讲的《华严》。所以《华严》,古大德都公认是大乘佛法里面最殊胜的,经中之王,又称它作根本法轮。好像一棵树一样,这个是树的根,树的本。本就是主干,其他的这个经教,那是枝枝叶叶,这是根本,这就是超绝的意思。这个说法跟一些大乘经论没有两样,还不是它的精义,精华的意义。它最精彩的意义是什么?古德跟我们说过,《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果没有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就不能圆满。那《华严经》最精彩的是什么?原来就是导归极乐。导归极乐这个法门才真叫「广超」。《华严》超过一切法门,导归极乐超过《华严》,我们才真实把它这个圆满精彩的地方找出来了。
【三广摄义。通摄无边异类法故。】
这个『摄』,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接引的意思,帮助的意思。是要真正能帮得上忙,接受的人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摄的意思。「广摄」那就是无所不摄。这个广字统统与普贤菩萨导归极乐有密切的关系。为什么?假如没有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一个法门所摄受的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到等觉菩萨,是他摄受的对象,圆初住以下没有分。譬如现在这个学校里面招生,台湾大学招生,他招的对象必定是高中毕业才有资格考进去,高中毕业以下的就没有资格,不广。现在这里有个学校招生,上面从博士班,下到幼稚园统统都招,这个学校招生就圆满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意思就是这个。下至地狱众生,上至等觉菩萨,统统有分,这才叫广。所以这部经典里面,《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七个字,真的得普贤十愿导归极乐,才得到真实的圆满。如果没有末后,就是我们现在念的这一卷,那《华严》真的就是不圆满。它这七个字都是有限度的,都不是真正的无尽的意思,所以这是统统都包括了。
大师这个注子里面特别注上『异类』,这个字很重要,他为什么不说同类?同类,那范围就局限了。异类都包含,同类就不必说了,当然含摄在其中。这个异类就广大了,不但是佛门里面的异类,佛门异类指什么?指小乘,声闻、缘觉,这个是佛门里面的异类。它这个范围还要广,广到不属於佛门,那就是包含了其他的宗教,包含了一切的学术,平等得度。能包含,能平等,这个里面一定与一切异类能够和平共存,决定没有冲突、没有抵触,它才能『通摄』。
所以佛教今天在国外的弘扬,我劝其他宗教的教徒,我劝基督教徒、劝天主教徒,劝他们统统来学佛,来受三皈,依照经典方法来修行。是不是要叫他们叛教?那如果他们叛教,这个不是佛法,那叫大错特错。你们星期天还要上教堂,比其他的信徒还要虔诚。你为什么这样虔诚?因为你学了佛,学了佛怎么更虔诚?学了佛,明理了,所以决定不能够背弃。如果说我们佛教鼓励他,你要到我这里来,把他们的舍弃,这绝对不是佛说的。佛法是法法平等,法法皆如,无有一法不如。那如果说是外教不如,无有一法不如下头还要加个注解,这其他宗教不如,在外,那哪有这个说法?查遍经典,查遍古德没有这个说法。
所以真正觉悟、明白了,无有一法不是佛法。什么叫佛法?大家要将这两个字认清楚,法是一切万法,佛是觉悟的意思,是明白的意思。一切万法统统明白、统统觉悟了,那就叫佛法。所以佛是明白一切法,觉悟一切法,是这个意思;不是叫改变一切法,不是要废弃某些法,不是的。十法界统统存在,所贵的是你真实明了。成了佛了,佛的法界,释迦牟尼佛的这个法界有六道轮回,有地狱、饿鬼,十方诸佛的法界,跟释迦牟尼佛相似差不多的,太多太多了。那佛成佛了,为什么不把六道三途废弃掉?不需要,明白就行了,不迷就行了,破迷开悟,於一切法真实明了。
他学了佛,他是基督徒,基督徒的目标是将来升天,我们让他认真学佛,学佛将来他到天上去宣扬佛法,这个功德多大!一定要懂得,要知道。他去度他那一类有缘的众生,佛法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那就是牧师菩萨、神父菩萨,这就对了。所以我在美国,我这个佛堂里面,对於外国人星期六上佛堂,星期天你们上教堂,没有冲突,这个是对的。如果他说,放弃他那个教,要走到我这个门来,我不收,为什么?这是错误的,这个做法是不对。这叫广摄的意思。
【四广知义。具足种智。破邪见故。】
『种智』,这是佛经里面的术语,它完全的名字叫一切种智,是如来果地上所证得的圆满智慧,称为一切种智。一切就是广大的意思,种是多的意思,种是种种,一切种种,没有一种不知道的。也就是常说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就是这个意思。也是其他宗教里头赞美上帝,全知全能,也是这个意思。实在讲,上帝未必是全知全能,为什么?他也在六道里头,他是凡夫,佛才是全知全能;换句话说,全知全能是我们自己性德的圆满流露。所以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这个如来智慧就是一切众生个个都有,平等平等。佛的智慧起作用,现前了;我们的智慧不起作用,被埋没掉了。被什么埋没掉?被你的妄想埋没掉了,被你的烦恼埋没掉了。所以佛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把妄想断掉,烦恼断掉,我们的智慧本能就又恢复了。可见得这个丧失,不是真正的丧失,只是妄想烦恼把本能障碍住了,我们把这个障碍去掉了,智慧德能就恢复、就现前,这才是事实的真相。
智慧德能现前,你的想法、看法就正确,就不会错误。这个底下讲『邪见』,邪见是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是因为我们丧失了正知正见,所以才变成错误的知见。我们对於人、对於事、对於物,往往是想错、看错了,这个病根就在此地。佛法他的教学就是把我们这些病根拔除,恢复我们自己的本能。所以佛在许多经论里面跟我们说老实话,佛没有东西给人,如果说佛有东西给你,那是妄语,那是欺骗你的。佛对於我们做了些什么?帮助我们恢复本能,你所得到的,统统是你自己本来有的,不是佛给你的。但是你现在为什么会丧失,哪个地方有障碍,你不知道,佛告诉你,然后帮助你把这个障碍去掉,你的智慧德能就恢复了。这是佛对我们真实恩德,佛绝对不欺骗人。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