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 (第一一四集)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一一四集)  1991/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114

  请掀开经本,二百八十二面看第四行,十,看这条:

  【十由因果法界差别之法。无不恒摄法界无遗。故随一一门。一一行位。各摄重重。】

  这段文后面还有很长的说明。整个法界的缘起,就是一个因果的定律。清凉大师在讲这部大经,跟我们说出五重因果,解释《华严》,即使《法华经》也不能够例外。如果说离开因果,那可以说就没有法界了。差别因果里面显示出十法界依正庄严,十不是代表一个数字,而是代表重重无尽的意思。我们不要把它只看到十,法界只说十个,那是不得已的一种善巧方便的说法。实际上,严格的讲,每个人是每个人的法界,不可能有两个人法界是相同的,不可能。只有诸佛如来是相同的,为什么?他没有妄念。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我们要问,他那是不是妄念?还是个妄念。同样是等觉菩萨,都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那一品生相无明是各个不相同,因此他的法界只可以说是接近、相似,并不是真正相同,这才晓得,除佛之外,都是有差别因果。

  我们中国俗话有句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心不同,实在上讲什么?那个妄念不同,每个人的念头不一样,所以面貌也不相同。到什么时候相同?成佛就相同,佛佛道同,所以佛与佛,诸佛相貌也相同,他念头是一样的,他没有妄念。除此之外,有一个特别的情形,那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那个人面貌也相同。那我们要再问一问,他念头相不相同?他念头接近,也不是完全相同。要完全相同,哪来的四土三辈九品?既有四土三辈九品,可见得他的念头还是不相同。他不同当中有一个同,同什么?同念阿弥陀佛。这个法门很殊胜,很不可思议,大家都有妄念,妄念都结归在阿弥陀佛上。换句话说,把各人不同的妄念,统统变成阿弥陀佛,这个样子念就相同了,因此他的面貌也相同。

  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读得很多,诸位对这个情况都能够理解。所以此地这最后一段,给我们讲『因果法界差别』,所以能够摄尽『法界无遗』。正因为这个道理,所以一一门,这个门是讲法门,我们常说法门无量誓愿学,任何一个法门都含摄其他的法门。这个事情是真的,是事实真相,可是知道的人不多。假如知道了,这个法门绝对不会有成见,不会有彼此毁谤。学禅的,我这个禅好,那净土不行;学净的,我这一生能成就,你学禅未必能出三界,就各人打起架来了。他不知道事实一门遍摄一切法门,禅里面有净,净里面有禅,这是法门。

  再讲行位,位是菩萨的地位,从初信位一直到等觉位,这当中是五十一个位次,每个位次也是遍含一切行位,所以说初发心时就圆成佛道。初发心是一年级,佛道是最高的,就含摄在其中。等觉菩萨也没有离开初发心,这是佛教育跟世间一般教育不相同。这世间一般教育,小学的课程决定不能包含大学;大学的课程,小学是决定不能适用,唯独佛法,奇妙无比。我们念的这一部《行愿品》,我们现在初学,听起来津津有味,到你到等觉菩萨来讲解听的时候还是津津有味。这经文没有改动一个字,一本教科书,从小学一年级念到博士班,你们诸位想一想,这世间哪有这种课本?这个课本佛门有。

  再给诸位说,不仅是佛门,在中国过去教育里面像儒家、道家的教育,也是如此,所以称之为经典,它的功能就是能够遍含一切法门。你说从前人,七、八岁的时候就念四书五经,念到老,胡须都念白了,还是那一部四书五经,永远念不厌。为什么念不厌?里面的意思没有止境。这种情形,我们中国人能领会,世界上这稀有,特别是西洋人他不能体会,他永远也不会懂得,哪有一本书从年轻念到年老?他怎么想也想不通。这个道理就是它这字字句句都能够遍含一切法门。这个注解,我们把它念一遍。《钞》:

  【十又於前因果中各自有多多差别。若分若全。】

  『分』是部分,『全』是全体。无论是从部分,是从全体。

  【乃至微细。】

  『微细』那是部分之部分。

  【亦各具摄重重无尽。故云刹身尘毛等也。】

  这是前面跟我们举的例子,实在讲,统统都是遍含法界。不管你知不知道这个事实,也不问你懂不懂得这个道理,事实的真相就如是。这《华严经》完全是跟我们讲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真相就是说自己与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下面再来细说:

  【故广刹大身。】

  『广刹』,这是指的世界。佛经里面讲的刹都是讲佛刹,就是一尊佛的教化区,通常讲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这个范围非常的广大,叫广刹。『大身』是指的报身,我们在赞佛偈里面念到,赞叹如来的报身,那报身多大?说白毫宛转五须弥。白毫是佛这个眉尖,两个眉尖当中有两根毛,白色的,透明的,这两根白毫盘在一起,像一个珠子一样。其实它不是珠子,是两根毫毛盘旋起来。有多大?有五座须弥山那么大。你就想那个佛有多大!所以说绀目澄清四大海。那个眼睛比太平洋还大。我们见到报身佛?见不到,绝对见不到的,太大了。正如同蚂蚁看不到人,蚂蚁没有办法看到我们人的面貌,看不到。我们看那个佛的报身就是如此,报身太大!

  【轻尘毛孔。皆无有尽。】

  『尘』是微尘,前面这句说大,第二句说的小,小到微尘,小到『毛孔』,事实的真相都是无有穷尽的,都是遍摄法界的。这下面有很详细的注解,不难懂,但是这全是境界,是佛与大菩萨亲证的境界。这个境界我们也要证得,这不证得,总是听佛菩萨说的,不是自己的境界,所以自己一定要能亲证,这才是佛教学的宗旨。所以从这些地方,诸位要很细心认真的去体会,佛教,诸佛如来与这些菩萨,教我们的是些什么?我们在佛法里面学到些什么?这不可以不知道。如果不清楚、不明白,我们这个学佛叫糊里糊涂的学,修行当然也是盲修瞎练。人家说我们迷信,我们还不高与,其实是道道地地的迷信。一定要清楚,佛教给我们的就是教我们认清宇宙人生的真相,用佛经上的术语叫诸法实相。佛菩萨教的是这个,我们在佛法里学,也就是学的是这个东西。

  那么怎么能入?底下一段就要教给我们如何入这个境界。你看这一品的品题,是《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菩萨行愿品》,不思议解脱境界,讲到这个地方就告一个段落,把这个不可思议的境界说出来了,然后再教我们怎样入这个境界。入这个境界,就要修普贤大愿,就是十大愿王,要修普贤大愿。普贤大愿是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是所入,有能有所就入不进去,能所双忘,就入进去了。好,我们现在可以看底下这段文了。《钞》:

  【广刹大身等者。】

  这就是指前面这一句。

  【此明依正无碍。】

  『依』是环境,『正』就是自己身体,就是自己与自己生活的环境没有障碍。没有障碍,这才是真正不思议解脱的境界;有障碍,这就不行,确实没有障碍。为什么没障碍?前面讲过,一一法、一一门、一一行位都能够遍摄法界,它怎么会有障碍?有障碍,就不能互摄重重,唯独无障碍才能够遍摄重重,这是事实。底下解释:

  【今释此文。聊作六句。】

  用六句来解释。

  【一以轻尘摄广刹。】

  『轻』是轻微,『尘』是微尘,微尘太小,空中随风飘浮。而这一粒微尘能够摄大千世界,这是小能够包容大,这是不思议的境界。

  【大经云。】

  这个大经就是《华严经》,通常我们讲大经都是指《八十华严》,这是中文本里翻译得比较完整的。

  【佛刹微尘数。如是诸刹土。能於一念中。一一尘中现。】

  这首偈是佛在《华严经》上所说的。『佛刹微尘数』,这句是讲数量,数量太大,没有法子计算。这是讲这个法界里面,就是太虚空当中有多少个大千世界?像佛刹微尘数那么多。这个数字,诸位很难想像,先要知道微尘是什么?佛在经典里面给我们做了一个比喻,牛,牛很大,牛毛很粗,那个牛毛竖起来的这个尖端上有一粒微尘,在这个毛的尖端上,它不会掉,你就晓得那就很小,这个我们肉眼还能看得见。佛说,把这一粒微尘分成七分之一,这就小了,七分之一,叫羊毛尘,那羊毛细。我们中国人写毛笔,很多羊毫,就羊毛端上那一粒微尘。羊毛尘再把它分成七分,七分之一,那就更小了,叫兔毛尘,兔毛就很细,叫兔毛尘。兔毛尘再分成七分,这七分之一叫水尘。这一粒微尘在水里面自由通过,没有障碍。我们知道,水现在用化学一分析,知道它这个组织密度不大,它的空间很多,这一粒小的微尘在它的空间通过没有障碍。这水尘,我们肉眼已经看不见。水尘再分,分到七分之一,叫金尘。金属的密度比水大,但是它还是有空隙,这一粒微尘,像我们佛像,这是金属做的,它可以自由通过,它没有障碍,你就晓得那就更小。金尘还可以分,再分为七分之一,才叫做微尘。

  佛讲阿罗汉的天眼,阿罗汉的天眼能看到微尘。那微尘能不能再分?还能分。再分成七分之一,叫色聚极微,阿罗汉看不见。色聚极微还能分,再分成七分之一,叫极微之微,再不能分,佛说那叫邻虚尘,再分就是虚空,没有了。这极微之微,是佛与大菩萨能看得见。诸位想想,这个世界多大?这地球多大?太阳系多大?银河系多大?这样一个大世界,都是这个微尘集聚现的现象,《金刚经》上讲的一合相。一是什么?一就是微尘。我们今天讲极微之微,就是这个东西,是它组合的。你晓得微尘有多少!现在此地给你讲有佛刹微尘数那么多的微尘,这个数字没有办法想像,无法想像,太大。再用一个微尘代表一个大千世界,你就晓得这个法界之中,这太虚空当中,诸佛刹土大千世界是无量无边。我们今天的科学家,要看到《华严经》这段经文,那真是小巫见大巫。今天科技的发展,探索太空,能探索多么远的一个距离?太近了,知道的太少了。佛在此地告诉我们,虽然无量无边诸佛刹土世界,能於一念中一一尘中现,每一粒微尘都能够显现无量无边的大千世界,就在这一微尘之中。你要怎么样才能见得到?诸位要记住,一念,我们今天为什么见不到?我们绝对不止二念、三念,所以这个境界在眼前,你见不到。

  从这个地方再告诉你,一切法门能遍摄其他法门,净土宗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见到了,禅宗得到甚深的禅定,见到了。禅定就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甚深的禅定。所以不管你修学哪一个法门,总而言之一句话,没有一个法门不是修清净心的。如果不是修清净心,那决定不是佛法。佛法就是教我们修清净心的,修清净心的手段、方法不相同,所以有八万四千,有无量无边,那是方法手段不相同,目标是一个,统统修的是定,定就是清净心。就看你心清净到某一个程度,在净土法门里面把它分为三等,这是大分,不是细分。这三等,第一个是最高的,理一心不乱,经上讲的这个境界现前。第二等的事一心不乱,这个境界见不到,功夫不够。第三等的功夫成片,那当然更见不到。但是诸位要知道,净宗法门的殊胜,净宗法门的微妙,值得一切诸佛赞叹弘扬,就是你功夫成片就决定往生,这是其他法门里面不行的。譬如禅宗,禅宗功夫也有三等,也是大分,第一个是观照,观照相当於我们的功夫成片。第二个是照住,照住在这里相当於我们净宗事一心不乱。第三,照见,你看《心经》里面,观自在菩萨照见,这是禅宗最高的功夫,明心见性,这个境界见到了。

  由此你就晓得,禅宗这三个不同的修行境界,跟净宗只是名称上不相同,用功的方法不相同,所达到的境界完全相同,这才能够互摄互融。所以此地这首偈关键在一念。我们今天用念阿弥陀佛,就是执持名号这个方法达到一念。这个要记住。为什么念佛?用这句佛号,把我们所有一切的妄念念掉,恢复到自性清净,这就成功了,这叫功夫。理论上通达,达不到这个境界,如果不求往生,还是照样轮回。如果不是净宗求愿往生,即使在禅宗得到禅定了,这个禅定就是我们讲的事一心不乱,在禅宗里面讲,也只能够生四禅天、四空天,不能出三界。这不出三界,麻烦就大了,纵然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寿命是八万大劫,八万大劫之后还要堕下来轮回,这就是麻烦。正因为如此,所以一切诸佛如来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华严》到这个地方才圆满。怎么圆满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圆满了。普贤菩萨自己说,他要不到极乐世界,他的这十大愿王就没有办法修圆满。我们听了这个话,是不是菩萨谦虚?绝对不是的。何以见得?因为不生西方极乐世界,要能真正做到『一一门,一一行位,各摄重重』,做不到。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就做到?那是弥陀本愿功德的加持,自己一心称念佛号,佛号功德不可思议,是这么样得来的。

  所以《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古人称为如来所说的第一经。善导大师,历史上记载的,阿弥陀佛再来的。那善导大师的话,就是阿弥陀佛亲口宣布的,他老人家曾经说,如来所以兴出世,这是讲诸佛如来以佛的身分示现在世间,干什么的?唯说弥陀本愿海,就为了这一桩事情。换句话说,就是为了讲《无量寿经》,劝人求生西方净土,就是为这个,不是为别的。为什么又说这么多经典?众生的根性劣,福德因缘不具足,给他说了不相信。所以这个法门对谁说?根熟众生。根熟的众生一听到,他就信受奉行;换句话说,他这一生往生不退成佛,这一个就成佛了。根没熟的众生,要帮助他成熟,用什么方法?用大乘佛法,帮助这些根性没有成熟的人,帮助他们。还有没有种善根的人,佛说小乘法,说人天法,帮助他们种善根。所谓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你根熟了,这一生决定帮助你成佛;没有熟,帮助你成熟;没有善根的人,再帮助你种善根,再接引你,这是佛的大慈大悲。我们能体会、能领略到诸佛如来苦口婆心,实在是得利於大经,像我们不看《华严》,我们很难体会善导大师这句话的真实性。古人所说,这《无量寿经》是如来正说的第一经,我们也很难接受。读《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我们明了了,原来《华严》得西方净土才圆满。《法华经》,诸位念「药王品」,你就明了,佛在法华会上劝你念佛求生净土。再看底下这段:

  【又此经下文云。】

  此经是指这一品,这一品是「入法界品」,在八十卷经里面「入法界品」。我们现在用的这个本子,就是「入法界品」的最后一卷。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等。】

  这个境界是愈来愈微细。一尘不能够遍含一切佛刹,怎么可能有这个境界?每个佛刹里面有无量无边的诸佛。所以在这品经里面,跟前面大经所说的境界又要深入一层,重重不可思议,这是讲一尘十刹。第二句:

  【以毛孔摄大身。】

  『毛孔』,我们正报最小的,这汗毛,毛孔,毛孔也能够摄佛的报身,报身大,而且报身的相好,不可思议。这个大经里面给我们说佛的报身,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而不是讲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讲佛的应身,报身的相好,那没有办法计算的。「二以毛孔摄大身」。

  【现相品云。】

  「现相品」是《华严经》的一品。

  【如来於一毛孔中。一切刹尘诸佛坐等。】

  这个『等』,底下还有经文,他省掉了,只引用了这两句。『如来』,这个如来是指本师释迦如来,是指的这个应身。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示现的跟我们一样,跟我们相同的。『一毛孔』,佛的一毛孔跟我们一毛孔没有两样。『一切刹尘诸佛坐』,佛讲经说法坐的是师子座,师子座就像我们中国的太师椅一样。我们这个椅子小,那个太师椅大概有这么大,差不多这座位是三尺见方,那个大的座位。这一毛孔当中有多少佛?有无量无边诸佛坐在那里说法,这是正报小摄正报之大,这也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但是给诸位说,这个境界都是真实,绝对不是假的,确实是很难理解。假如诸位对於法相唯识稍稍能涉猎一些,我相信对於这个境界之体会会有帮助。

  唯识论里面告诉我们,我们这个眼睛的瞳孔,视神经,大概跟这个毛孔差不多,也许比它稍微粗一点,那就很细了,这讲到我们的生理,视神经。我们见外面的境界,在感觉当中,我见到当中,并没有把外面的境界缩小。其实我们怎么样见到的?这个眼睛的瞳孔就像照相机的镜头一样,把外面的境界相摄到里面,眼睛后面有一个小银幕,就像那个照相机底下那个底片一样,使外面境界相投射到里面。我们要讲到这个眼根,眼识,眼识的相分跟见分。眼识的见,能见能照,照到里面显的这个相。眼识只有分别这个功能,了别的能力很小;换句话说,它只照,照了怎么样?它不分别。谁分别?第六识分别,末那,末那执著,末那在里面,没有到外面去。末那见的这个境界相从哪里见的?是眼根后头那个银幕。就好像我们看电视画面,这看的画面,所以它不是直接见的,它是间接见的。而它见这个银幕,照这个的银幕,这又透过来,就好像转播一样,播到第七识,第七识的相分,把第六识的相分转播成第七识的相分,第七识的见分见它自己的相分。转播,使我们感受外面的境界没缩小。诸位从这个地方去体会,就懂得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真相。我们今天用照相机,用摄影机照下来,真的是很小,但是放成大银幕上,那就看到是一样大。我们这个不需要放大,自己在感触里头就跟外面相一般大。外头没有缩小,里面没放大,使你感触的时候是完全相同。唯识经论对这个分析得非常详尽,这是佛法的心理学。我们懂得一点这些理论基础,再看《华严经》不思议境界,就信得过了。确实小能摄大,这个芥子纳须弥,毛孔纳法界,这不是假的。再看第三:

  【以毛孔摄广刹。】

  毛孔是正报,广刹是依报,前面是依对依报,正对正报,现在是正报对依报。

  【依阿僧只品云。】

  这「阿僧只品」也是《华严经》的一品,都是引用经文来说的。

  【於一微细毛孔中。】

  这个微细的毛孔是正报。

  【不可说刹次第入。】

  『不可说』是数量之多,『刹』是佛刹,大千世界次第都入到这个毛孔里面去了。

  【毛孔能受彼诸刹。诸刹不能遍毛孔等。】

  底下那个『等』字不说它,那它是底下还有文,它只取这几句,取这几句偈。这个地方给诸位所讲的全是最真实、最奇妙的世界,事事无碍,这是讲不思议境界达到了极处。这也就是事实真相里头最真实的、最纯真的,正报小毛孔能遍摄宇宙,整个大宇宙也在这里面。像我刚才举的例子,我们看一个人,人在里面,许多人次第都在里面。我们看世界,世界也在里面。所以那个唯识分析很有趣味,你从八识,八识还有相应的心所,五十一个心所。五十一个心所,每个心所都有四分,都有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你一分析,那就很微妙了,这个世间事实真相才恍然大悟,才知道佛经里面跟我们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经过这一番分析,你对这两句话听了含糊笼统,你不解里头真正的意思。为什么?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

  你起个贪心,贪心在哪里?贪心所,看与哪个识相应的贪心所,是与第八识相应的?第七识相应的?第六识相应的?前五识相应的?贪个什么?自己四分,相分里头变现出的那个相,贪那个东西,那个见分贪自己那个相分。而那个相分是一层一层转播,转播了多少层才转到你这里,与外面境界不相干。你所贪的、所瞋恨的,换句话说,完全是你自己自识心所变现的相分,与外境完全不相干,所以才讲是虚妄,才给你讲这个不真实。这些事实真相,世间人不知道,世间讲心理学也没有讲到这么微细。所以读了唯识经论,你再看一般学校大学里面的心理学,你再一看,你笑笑,看都不要看了。为什么?太幼稚了,胡说八道,这是真的。这句里面我们要留意的,是这毛孔能容纳无量无边的刹海。无量无边的刹海还不能够遍毛孔,换句话说,毛孔还有多余的空间,我们要注意这个,真是事事无碍达到了极处。

  【四以轻尘摄大身。】

  一微尘小,依报里面最小的,依报最小里面能含摄正报的『大身』。

  【此经下文云。於一尘中尘数佛。】

  『一尘』是依报最小的,一微尘,这一微尘当中有微尘数诸佛如来。

  【各处菩萨众会中。】

  那不但是佛,佛在那里讲经说法,有无量的菩萨在围绕。不是一尊佛说法,无量菩萨围绕,无量诸佛说法,每一尊佛都有菩萨围绕,在哪里?在一微尘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

  一微尘如是,『无尽法界』每一粒微尘无不如是。

  【深信诸佛皆充满。】

  诸佛如来在哪里?充满了虚空法界。我们要知道,诸佛如来如是,菩萨海会如是,我们自己?也跟他们一样,没有两样的。他们的身心遍虚空法界,我们的身心也遍虚空法界。随缘示现,诸佛菩萨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现身,没有来处,也没有去处,当处出生,当处灭尽。你再想想那个当处,可见得他没有来去,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

  那我们今天想感,没有佛菩萨来应,这是什么原因?我从前问过我的老师,这刚刚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他老人家告诉我,你求佛菩萨求不应的时候,求就是感!佛菩萨没有应,你本身有障碍,不是佛菩萨不应,是自身有障碍。好像我们白天走在外面,阳光普照,这偏偏打一把伞遮住,不让它照,那这就没有法子。你自己有障碍,不是它不照你,你本身有障碍。所以他教给我,一定要把这个障碍忏除,这就十大愿王里忏悔业障。障碍去掉了,自然就有感应,他教给我的方法。他教我学佛,学佛的路很长,学佛的路很辛苦,告诉我一个原则,不要求人。求人很辛苦,求他,人家答应帮助你,是一个大人情,人情背得也很苦,将来如何报答他?不答应,心里生烦恼,多苦!他教给我方法,求佛菩萨,求不应的时候,自己有障碍,障碍除掉之后就感应道交,有求必应。我得他这个教训得的利益很大。纵然我们想做一桩事情,这一桩事确实是利益众生的,好事,那佛菩萨应当成全。有的时候求也不应,这个不应的时候有两个,一个是自身有障碍,一个是众生有障碍,众生没福,我们代他求也求不来。自己没有障碍,众生福德因缘成熟,弘法利生是一帆风顺,诸佛菩萨加持。所以连弘法利生都要看缘熟与不熟,何况其他!

  所以我们基金会的成立,我跟简居士就讲得很清楚,我们不求人。有人送钱到这边来了,我们就替他做功德,做好事。送得多了,我们就多做;送得少,就少做;没了,最好,不做,那多自在!不能刻意去求,我今年要做多少多少事情,那叫自找苦吃,这不如法。纵然做一些善事,你要晓得,你修的是人天福报,为什么?清净心没有了,往生不退成佛你没有分,那这个损失就太大了。《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假使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你看看,这个佛多慈悲,跟我们讲真话。所以给你说,好事不如无事。是大家送这么多钱来了,那你不替人家做,这对不起人。所以我不跟人要钱,你晓得什么原因?原因就在此地,自在快乐,不要找事!所以是随缘而不攀缘,这样做,你一生都快乐自在,心地清净,清凉自在。这是诸佛菩萨无处不在,我们的心真诚、清净、慈悲,就念念感应道交,念念感应。再看第五:

  【以轻尘摄身刹。】

  这是正报摄依正。

  【大经云。一一尘中无量身。复现种种庄严刹。】

  尘是微尘,一,每一粒微尘里面都有『无量身』,这个身是指佛的报身,同时又现出无量无边的佛国土,『庄严刹』是诸佛国土。

  【六以毛孔摄身刹。】

  『毛孔』是正报最小的,它也能够遍摄依正。

  【大经云。一毛孔中难思刹。】

  难思是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第一个是佛刹大,大得不可思议,第二个是佛刹多,多得不可思议。

  【等微尘数种种住。】

  『等』是等於,像微尘数那么多。『种种住』,这里头有菩萨、有佛、有声闻、有缘觉、有六道众生。

  【一一皆有遍照尊。】

  『遍照尊』就是佛。

  【在众会中而说法等。】

  这种种住里头,刚才讲了,有菩萨住的法会,有声闻住的法会,有缘觉住的法会,有人天住的法会,都有诸佛在说法。

  【此即皆由一一各摄法界无尽故。】

  它这底下有个小注,「此上二句中,皆有一多无碍,大小相容」。都有这个事实,都有这个真相。后面这段,这是不思议法界的总结。

  【以其后一。总融前九。为第三浑融门也。亦融前二。不离此门。】

  这个小注,钞里头说:

  【又此亦者。即是总总融前故。如文可知。】

  这就不再多说。不思议境界到此地,这是一个段落,是一个大段落,也可以说,把整部的《华严经》给我们做了一个精简的简报。这个精简简报我们看看这个文,到二百八十四页。我们是从哪里讲起的?从五十七面讲起的。五十七面从序文讲起的,差不多也有两百多面,这是大经的简报,清凉、宗密大师给我们的汇报。实在讲,也说得相当的详细。当然更详细的是在《八十华严》,那讲得比这个更详细、更要精彩了。

  读了这些,才体会到古人对於大经的赞叹。我们从前初学佛的时候听人家讲,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这个话,应该要用现代话来讲,这现代话来讲怎么说?不读《华严》,不知道学佛的富贵。这样讲法,大家就好懂了,就很容易理解,确实是如此。所讲的,就是我们自己与我们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我们活动的空间,不止这一个台湾,不止这一个地球,而是尽虚空遍法界,无尽的时空是我们自己生活活动的范围,一切诸佛刹土没有一个是例外的。我们假如能够在观念上从这里突破,你这个心量就大,你的心量就能够包容万法!

  心量大,就世间人讲的大人,大人有大量,大人是什么?你看看《八大人觉经》里面讲的大人,诸佛菩萨是大人,这就从凡夫就变成佛、变成菩萨。佛菩萨跟凡夫没有界限,没有差别,何以故?诸佛菩萨随类化身,哪有界限差别?我们今天所以得不到自在,这是一念迷,迷什么?迷这个事实真相。《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不晓得这事实真相,所以在这里面胡思乱想,起妄想,生无明。我们对於宇宙、对於人生,想错了,看错了,做错了,也说错了。这错有错的因果,对有对的因果,对的因果是不思议解脱境界,错误的因果是十法界,错得大的,六道,错得更大的,三途,这就是讲的种种差别因果,我们学佛不能不知道。

  经文到此地,这一个大段落,下面还没有讲到经文,还是玄义这部分,换句话说,继续给大家做报告。报告是第二句,就是这个经题的第二句。你看这两百多页所讲的经题里面,不思议解脱境界。下面这个文讲能入,能入什么?普贤行愿。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底下这段不能讲,可以把这个《疏》念一遍,大家能够把这个意思接起来。「第二」,这是第二个大段。

  【明能入者。】

  前面是所入,这能入。

  【总即普贤行愿。】

  就是十大愿王,这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总说。

  【略有二种。】

  总的是普贤行愿,普贤行愿又可以分为两种。哪两种?

  【一者身入。二者心入。】

  身入跟心入。

  【身由心证。】

  心要不能证得,身是入不去的。心入是理事无碍,身入是事事无碍。一定要达到身入,那才是圆满的证入,圆满的证得。

  【故广辨心入。】

  因为心入身才入,所以心入就重要。这上面要说的多了。

  【心入有三。】

  心怎么能入得进去?

  【一者正信。二者正解。三者正行。此三无碍。谓於此行门。深忍乐欲。净信不逾。】

  这两句是讲正信。

  【於斯行门。晓了性相。】

  这两句是正解。

  【依之起行。一一真修。解行相扶。自然契合。】

  这是证果,这就入进去,心入,身就入。这段文就很重要,非常重要。如果两段比较起来,前面你听懂也好,听不懂也没有关系,这以下的要真正搞清楚,为什么?我们都进入。我没有听懂,我入进去,我当然就知道了。听懂了,入不进去,还是枉然,自己还是没分。所以这两段比较,后面又要超过前面。

  我们今天一会,明天图书馆还有一会讲《无量寿经》。后天我到新加坡,到新加坡去两个星期,有十二次的讲演,就是二十四个小时,十二次。讲演的内容是「普贤菩萨行愿的启示」,我用的是这个题目。二十四个小时也要把《普贤行愿》介绍出来,我们这个道场是细说,到外面,因为受时间限制,是略说。略说跟细说各有各的好处。初学的人,时间短,能够听到一个圆满的大意,启发信心,这也很好。细说才真正能体会,真正能知道佛门广大,佛陀教育的优美,这是美善无比,才真正能够生起向往之心,好学之心,求证之心。我们这一生就没有空过,这一生的生活非常的充实,细说有这个好处。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