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 (第九十八集)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九十八集)  1991/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098

  请掀开经本,二百四十九面第二行,小字的第二行最后一句看起:

  「若依法华论释」,从这句看起。这段是属於注解,为我们解释「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前面一段是宗密大师依《天长疏解》上的一段说法,我们读过了。接著他又引用《法华论释》,我们看看这两种注解对於开示悟入的讲法,希望从古德注述里面,我们对这句经文能够有所体会。我们看这个文:「开者,双开菩提涅盘二无上果」,双开,就是不但要开无上菩提之果,同时要开无上涅盘之果。无上菩提涅盘是不是同时开的?还是一个开,一个没开?菩提是什么?涅盘是什么?这些都要把它搞清楚。菩提涅盘都是梵语音译过来的,菩提翻作觉,涅盘翻作灭,苦集灭道。灭的是什么?灭的是对烦恼说的。烦恼,妄想就是烦恼,所以佛在大经里面告诉我们,这一切众生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因为妄想执著。妄想执著灭了,这叫涅盘,所以涅盘是灭妄想执著这么一个名词。菩提就是觉性,由此可知,如果我们见思妄想灭了,这妄想就是烦恼,见思就是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思惑就是错误的思想,见惑就是错误的见解,这两样东西灭了,你就得正觉了,阿罗汉就证得了。这是佛在小乘经上告诉我们,这样的果位就可以超越六道轮回,不会再在三界里面受生死的果报,这就没有了。六道轮回就是见思烦恼所造成的,只要断见思,六道轮回就没有了。如果再进一步把尘沙烦恼也灭掉,无明烦恼也能够灭掉几分,你就能够得到正等正觉。这个正等正觉,我们通常称的是大菩提。小乘人证的是正觉,严格的讲还不能算是大菩提心,不能算,勉强可以说得上他觉悟了,真正觉悟了。到如来的果地上,连无明烦恼统统灭尽了,叫无上涅盘,证得圆满究竟的大觉,无上正等正觉,这叫做无上菩提。所以无上菩提跟无上涅盘是如来果地上的断证,此地讲开是开这两种。

  「示者,别示法身显三乘同体」,所以《法华论》里面解释的,跟前面祖师解释的是有一点不相同。他这说的意思很深,实在不是我们初学人的境界,但是我们应当要知道。示是指示,特别给我们指示出来三乘同体。三乘是声闻、缘觉、菩萨,不但三乘同体,五乘也同体。不但五乘同体,《华严经》上说得很好,「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样说起来,有情与无情也同体。体是什么?体是真如本性。六道凡夫之所以变成凡夫,迷失了自体;诸佛菩萨所以成为佛菩萨,是悟此自体。体是一个,不是两个,迷误不同,所以造成十法界。十法界同一个体,这个要知道的。

  「悟者,不知义,别指报身,二乘不知,说令知故」。如果知道这个悟就说不上了,正因为不知,他才会有觉悟。此地特别指的是报身,三身里面讲的是报身。菩萨见的是报身,为什么不说法身?法身没有形相,报身有形相,像《华严经》上讲的卢舍那佛。念佛人在赞佛偈里面所念的,「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报身佛。我们每个学佛的人,希望见佛都是希望见报身佛。可是自己要晓得,如果自己功夫修行的成就达不到那个标准,这个报身佛在我们面前,你决定看不到。为什么?那个眼睛比太平洋还大,你怎么能看到他在哪里?像一个小蚂蚁,他看不到我们人身,太小了,不成比例。必须自己也要有这么大的身相,那就见到了。

  自己没有能证得报身,见不到报身佛,只可以见应化身,应化身随类化身。所以释迦牟尼佛出现在我们世间,在当时,跟我们一般人的个子差不多高,高是高一点,高得不太多。我们在经上常讲丈六金身,看一丈六,那个子很高了。其实那个时候的度量衡,跟现在的度量衡标准不一样。周朝那个时候的尺,一尺大概只有我们现在的五寸多一点,还不到六寸,所以那个一丈六就不会太高了,不是我们现在这种尺码,这个一定要晓得。这是讲的应化身,我们能够见得到的。佛的报身不但我们见不到,声闻、缘觉、权教菩萨都见不到。为什么?因为这些人没有明心见性,本身没有证得报身。必须是圆教初住以上,别教初地以上,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法身大士他们能见得到。为什么?既然证得法身,哪有不证报身的道理?报身的相很大,跟这个佛的报身差不多,这是可以见得到的。所以示,特别指示这一桩事实。「入者,因义」,修因才能证果,此地讲契入就是证果意思。你要不修因,果报决定得不到,这是说的开示悟入,就《法华论释》的说法。

  再看本经注疏,清凉大师给我们解释的。在这三种解释里面,要以清凉大师的解释最为贴切,也就是最为妥当。「清凉观国师解云」,清凉是他的号,观是他的名,他的法名叫澄观,这是尊称用一个字,观国师。「开者,开除惑障」,这种解释法范围非常之广泛,不止一桩事情,面面都说到了,所以这个说法我们很容易理解。惑是迷惑,障就是障碍。刚才说过,妄想执著,妄想就是惑,属於迷惑,执著就是障碍,我执、法执全是从执著上产生的。我执、法执都是属於烦恼障,我们凡夫人人都有!谁觉悟了?没有人觉悟。都以为自己很聪明,都以为自己很有智慧,谁要是说他愚痴、迷惑,他听了就很不高兴。其实他这一不高兴,正是迷惑的表现,这赖都赖不掉的。如果真的不迷惑,那最低限度也是八风吹不动,不受外面一切境界的干扰,那个人有智慧,心地清净了。禁不起一点的小风小浪,他怎么不迷?他怎么没有障碍?这些地方我们要留意,要常常去反省。佛在经论里面给我们指出来,特别像这种大经,经文很长,说得非常微细,小部经文字少,说得不够透彻,往往只举几个例子来说,没有办法详细说。像这个大经就说得很详细、很微细。开是开除惑障。也就是迷,你怎么迷的?究竟迷的是什么?将这个事实给你说明。

  「示者,示真实理」,也就是说,把事实的真相指陈给你。由此可知,前面惑障是假的,不是真的,你自性上本来没有。本来没有的,我们想想能不能断?决定能断,那本来没有!本来有的,决定可以恢复。本来有的是真的,真的是什么?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寿命(无量寿),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这个无量就是真的是无量无边,一切无量,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我们今天迷了自性,这一切无量统统都失掉了,使我们在这个世间遭遇种种的苦难。从这些地方也能够体会到迷悟的利害太大了,觉悟,那是得真实大利;迷失自性,受害太深了。绝对不是言语、想像能达到的这样一个境界,达不到的,利害关系太大了。

  「悟者」,刚才讲了,「悟妄本空,了心体寂,只令悟上真理」。佛对我们的功德,或者说佛对我们的好处,佛对我们的帮助在哪里?就是在为我们开示,把这个事实的真相,宇宙人生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哪些是正?哪些是邪?哪些是是?哪些是非?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利?什么是害?就把这些事实的真相告诉我们,佛对我们的好处。佛虽然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自己业障太重。怎么说业障太重?我们往往把佛的意思错会了。听了佛的开示,曲解了佛的意思,不解如来真实义,所以怎么听也不会开悟。

  悟是什么?悟是真正明白佛的开示,没有错解佛的意思,这叫开悟。悟了以后,这才能开始起修,悟后起修。这个修学的程序,我们世间人称之为真理,就是不能够改变的,不能够颠倒的,一定要悟后起修。不悟开始修行不行?不行。好比一个人走路,走路是不是要先认识路,我们没去过的地方先找一本地图来研究研究,方向、道路都在地图上查得清清楚楚,这样出去不会迷失方向,不会迷失道路。如果事先没有充足的去准备,茫然就上路了,东西南北不能辨别,道路不熟悉,走错了也不知道,那是很危险的一桩事情。所以悟就是理清楚、方法清楚、境界清楚,然后我们修行,境界到什么程度,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譬如说,我见思烦恼断了,我证阿罗汉果;我尘沙烦恼断了,我证菩萨果;我破一品无明了,我现在是圆教初住菩萨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要不悟就开始修,那叫盲修瞎练。虽然勤苦修行,没有结果,不知道学的什么,由此可知,悟是多么重要。由此可知,世尊当年在世,四十九年为大家讲经说法,目的何在?就是叫大家觉悟。至於修行,那是你自己的事情,悟了之后,你自然会修。好比说路你认识了,认识了你自然会走,不必要人带著你走,修行是自己的事情。

  因此佛法教学最重「悟」这个字。悟者,悟妄本空,了心体寂,只令悟上真理。这句话简单的讲,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妄决定是空的,了不可得。哪些是妄?《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梦幻泡影空的,都不是真实的。这《金刚经》我们常念,都记得很熟,有没有悟?我没有看到一个开悟。为什么?那个妄相里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把那个相还偏偏当真,还偏偏在那里计较,严重的执著不肯舍弃。换句话说,口里是虚妄,一接触他就不是虚妄,他就当真,这不悟,真的没有觉悟,这个事情难。

  如何令我们觉悟?这个关键的问题,那你一定要去找我们不觉悟的原因在哪里?把这个根源找出来,然后把它消除,对症下药,那就觉悟了!现在这要问的是,我不悟,不悟那个根源在哪里?这个根源实在讲,就是习气太深。习气不是一生的,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我们都是迷惑颠倒,都把一切有为法当作真实,不知道它是虚妄的。这样久远劫来养成这样一个观念,一个错误的观念,根深蒂固。释迦牟尼佛几句话,怎么能把这个根给拔掉?一般人不开悟的真正原因在此地。

  有人听经,一听他就觉悟了,这什么原因?那要照佛经典上所说的,这个人必定是过去生生世世修行,这一生当中成熟了。我们看到他修行成熟的果报,多劫因心,今天成熟了,这因成熟了。我们是不是也是多生多劫修行?这为什么不成熟?说实在话,我们同修当中的确有不少多生多劫修行,善根非常深厚。你有这个因,现在还没有成熟,是你的缘不够,不是你不能成熟,你这一生的缘不够。换句话说,有层障碍,你把这个障碍突破,就成就了。这个缘是什么?佛法讲薰习,你要认真去薰习。换句话说,你要认真的修行。修行一定要如理如法,也就是要根据正确的理论、正确的方法,这个缘就成熟了,你这一生当中决定有成就。

  无论是参禅,无论是念佛,这都是缘,都是将无量劫善根帮助他快速的现前。我们今天也有参禅的,也有念佛的,为什么善根不能现前?我们虽然参禅,虽然念佛,不认真,断断续续,又夹杂,又怀疑,所以这个缘虽然有,很薄弱,没有办法突破障碍,所以无量劫所修积的善根同样不能现前,这些很重要。我们要记住,古人世间法里面都讲,「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那有心人是什么?他的缘特别强烈,他能成就,佛法也不例外。我们要想成就,佛法的修学你只要抓住纲领,佛法所修的是什么?所修所求的是什么?是戒定慧,整个佛法的内容三个字说尽了。

  佛陀留下来的教科书,我们今天称为《大藏经》,这是佛门里的教科书。那么多的经典归纳起来,不外乎戒定慧三个字。这里头不是讲戒,就是讲定;不是讲定,就是讲慧,三学。这我们找到了,知道它的内容是戒定慧三学。我们从哪里学起?用什么方法去求?这个重要。从哪里学起?佛在《观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韦提希夫人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一心想求往生,请求释迦牟尼佛教给她修学的方法。佛在没有告诉她方法之前,先跟她讲三福,那你就晓得,三福是什么?三福叫最初方便,也就是说下手之处,学佛下手之处要从三福。三福末后,佛特别给我们说明白,这三条是三世诸佛,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不就很清楚、很明白告诉我们,从哪里下手?从这里下手,这不能够疏忽。

  三福里面第一条,孝亲尊师。如果对父母不孝,不能尊师重道,那就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还学什么?所以从孝亲尊师下手。佛法是师道,特别重视尊师,尊师重道。但是尊师一定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一个人不孝父母,他就会孝顺老师,没有那个道理,父母是最亲的人;换句话说,要用孝顺父母之心去孝顺师长。为什么要讲孝敬?这个地方要知道,孝敬是性德。佛法它的目标是要求明心见性,戒定慧三学,那个定慧就是性德,我们求的是这个。要想见性,一定要用性德来开发自性。自性好像是一个宝藏一样,像金矿,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开采?开采的工具就是孝敬。所以佛门的经典,《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是代表孝敬。你看古德常说,《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门的《孝经》。从哪里学起?一定要从这个地方学起。

  所以建立道场,我建立道场第一个讲《地藏经》,第一部讲《地藏经》。为什么?现在有地了!讲最基本的经典,讲孝道,讲孝亲尊师。这部经讲完之后,才可以讲其他经典。为什么?这是根本,我们讲到这是师道。换句话说,如果不尊师,对老师的教诫就不能够依教奉行,那这个学生什么都得不到。尊师,老师讲的话完全相信,没有怀疑,决定照做,这个学生就会有成就,所以这个是学佛要从这里学起。

  老师教的什么?现在的老师跟从前的老师不同,现在老师都很聪明,自己都有一套主张,各人都不相同。从前的老师自己没有主张,自己没有意见,他怎么教学生?我老师怎么教我的,我就怎么教你,代代相传,这叫师承。一代传一代,没有自己的发明。代代相传的这个方法,在中国,佛教传到中国来,两千年的历史了,公元六十七年传到中国来的,今年是一九九一年,快到两千年了。这个老方法代代相传相传这么久,在中国历史上代代都出人才,都有很多了不起成就的人。新派的、自作主张的,还没有见到有一个像古时候那样的高僧大德出现,还没有见到。从这里来观察,古时候的方法还是可靠。现在这新方法要经过试验,试验看看有没有效果,那谁愿意去当试验品?也很难得,牺牲奉献去当试验品,不容易。古老的承传,老师教诫学生从什么地方入门?从清净心入门。实在而论,古大德的承传是有理论依据的,依据什么?依据《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经是世尊成佛最初所说的第一部经,实在说得是非常圆满,非常的究竟。

  清凉大师在这部经判成四分,信解行证说尽了。用了不少年的工夫,我也有很深的体会。最深的体会就是从这部大经肯定了净土法门,认识了净土法门,这是最大的收获。另外一个大的觉悟,就是古来祖祖相传的这个方法,是依照本经,本经就是四弘誓愿的具体说明,四弘誓愿就是祖祖相传修行的次第。所以你要学佛,第一个是发菩提心,菩提心觉悟的心。什么人觉悟?真正知道父母的恩德,会孝亲、会报恩,这个人觉悟了。真正知道师长的恩德,能够尊师重道,这个人觉悟了。不要说得很高很玄,很高很玄那没用处的。知道父母师长的恩德、父母师长对我的爱护,你能够体会到,这个人就是觉悟的人。他只要一觉悟,报恩的心就生起来了,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就是大菩提心,从哪里生的?从这里生的。

  菩提心就是觉心生了以后,一定要修行,如果不认真的去修,这个心愿是空的。修从哪里修?先断烦恼。烦恼断尽之后再学法门,为什么?清凉在《四十华严》的经题上说得很好,如果你烦恼没有断,你学一切法门,大师讲,「有解无行」,行就是断烦恼,没有断烦恼。解是什么?学了很多法门。学了很多法门,烦恼没断,那个结果是什么?大师就说得很清楚,「增长邪见」,戒定慧三学得不到。所得到的什么?邪知邪见,搞这个去了。假如反过来,我只专门来断烦恼,我不求解法门,有行无解,成不成?清凉大师说不成,有行无解是增长无明,这两条路都不通的。所以一定有次第,解行并重,但是要知道先断烦恼,后学法门。

  於是祖师祖祖相传教诫的方法,首先是一门深入,而且跟老师只能跟一个老师,这是祖祖相传的,决定不能跟两个老师。为什么?两个老师,他两个人两个想法,两个目标,两个方向,你不知道走哪一个好。三个老师就三叉路口,四个老师就十字街头,到底走哪个好?就乱了,所以这个开头入门,古大德教诫的是五年学戒。这个戒不是戒律,三藏经律论,你还没有入门,你怎么能学?不是学那个戒律,遵守老师的教诫。老师的教诫必然是祖祖相传的那一套方法,不会改变的。第一条戒,就是只能够跟老师一个人,接受老师一个人的教导,除老师一个人之外,任何人所教的都不能听。讲经说法不可以去听,为什么?怕自己的思想心地受到染污。你心不能专心,所以老师这五年教诫是让你心定下来,目的在此地,让你心定下来。

  这一套教学法在现代行不通,现在谁肯接受?对老师也未必能瞧得起,这老师真的可靠吗?万一我跟他走,走错路怎么办?换句话说,对老师头一个那个问号就打了很多,怎么能够对他尊重?怎么能够信赖?太难了。我当年学佛,亲近老师,我还是走古人这个道路,那个时候就学了,糊里糊涂就学了,结果还不错,那是碰得很巧,碰的这个老师还真的是高手,指我这一条路没有指错,这个就很幸运。如果那个时候我要对老师都打上几个问号,那就完了,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对老师完全信仰、尊重,一点疑惑都没有,老师怎么教,我就怎么做,得力於这个地方。但是今天找像这样听话的学生,百分之百服从的,找不到了,没有了,所以传道就很难。

  所以诸位要晓得,祖祖相传这个目的要先断烦恼,主要的、重要的科目精神在此地,先断烦恼。所以眼睛不让你看,耳朵不让你听,身体不让你接触,这个是戒律。六根都关闭起来了,就学这门,唯有这个方法才能够断烦恼。所以你会打妄想,用什么方法来把妄想治住?禅宗里面用参究,用这个方法把你妄想打掉。教下读经,老师规定你念这部经,像我们这样一本,可以,这分量够,每天从头到尾念一遍,还要大声念,因为老师可以听到。不出声不行,不出声会打妄想,老师不知道,所以要大声念,念到他听到。目的在哪里?不打妄想,打妄想就会念错了!从头到尾叫你念五年,五年不打妄想,心定了。所以念,这里面什么意思不讲,不讲解的,为什么?你要懂、体会里面什么意思,叫胡思乱想,又胡思乱想了。所以告诉你,经老实念,没有意思。你要问什么意思?老师那个棒子就打下来了,不准你问的,问的时候都是胡思乱想。所以它的目的,这五年当中是修清净心,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用这种方法把它断掉。

  净土宗?用念佛。我们现在用读经,一般根性的人是读经很有效果,用这个方法。所以经没有意思,让你去念,念到枯燥无味,什么意思?它的目的是叫你把妄想执著把它念掉,没有别的。这五年下来之后,看看你心很清净了,妄念不生了,这个时候再跟你说,叫广学多闻,提升一级了,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个时候什么经典都可以看,什么人讲经都可以听,为什么?你的心清净,你有能力辨别是非,有能力辨别真假。你一听,他哪是真的,哪是假的?你只得其利,不受其害,你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老师在五年当中就是培养你这个能力。一有这个能力,老师就放你出去,到外面去参学去了;没有这个能力,老师绝对不会放你走。为什么?怕你听到这个人说,不错很好,跟他走了;听到那个人的时候,又要跟他走,那就完了。必须自己有能力、有主宰,这个时候把你放出去,成就你的学问,叫法门无量誓愿学,他有阶段、有次第,不能够躐等。

  现在我们的修学,这一代没有人才原因在哪里?一开头就广学多闻,这一广学多闻什么?学乱了。我们今天讲的污染,心污染了,被许多经论污染掉了,被许多法师大德污染掉了。精神污染了,思想污染了,见解污染了,再说得不好听,连身体都污染了,那还有什么救?没救了。可见得这修行的次第非常重要,由专,然后再博,最后是精,这么一个次第,一定要知道。如果想我们一生当中在道业上能有成就,必须要遵循,你守住这个原则。

  也许我们要问,我要跟哪个老师学好?哪个老师是真正善知识?万一他把路给带错了,那我一生不就冤枉了。的确这是很大的问题,究竟这个世间,哪一个是真正善知识,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没有能力认识。古时候容易认识,现在不行了。古时候什么?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闭关的,闭关的是善知识;住茅蓬的,住山,住茅蓬的,不出来见人的,禁足,不是闭关,禁足,不出来的,这种人是真正善知识。怎么知道?他自己修行功夫到了家,德行学问成就,在佛法的责任就要弘法利生。他为什么不弘法利生?没有缘,没有人请他。他总不能自己跑到人家,我还不错,我跟你们讲讲经,这个话说不出口的,佛菩萨都很谦虚,你要问他,我这也不能,那也不能,其实他样样都能,谦虚,谦德。没有人请他,怎么办?那他就去住茅蓬,就去闭关。住茅蓬闭关,就是告诉大家,我已经可以了。你去找他,就跟他学。

  如果你有疑难到那里去请教,他不能给你解决,你就可以把他关门打开,出来出来跟我一道去参学,你不够资格!所以从前人闭关是学问成就了,没有机缘弘法,等待机缘,他在那里等待,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他在进修,等待机缘,所以这个是真正善知识。现在不行了,现在的是这一剃头出家,马上就闭关了。从前是人成就了之后闭关,现在是什么?是我闭关来修学,这个不一样,这个不相同,所以标准没有了,真正善知识确实找不到了。

  找不到怎么办?是有个办法,找古人。古人不在,这个书在。譬如我们今天我想学《华严经》,我找谁做老师?找清凉大师,这个没错,绝对是个好善知识。清凉在哪里?我们这本书是清凉大师作的。这个《钞》小字是宗密大师的,宗密是清凉的学生。我们依照这个注解,就是依清凉、宗密做老师,这还能错得了吗?我们认真去读诵、去研究,依教奉行,清凉、宗密是我的老师。我们要修净土,我们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找谁做老师?找阿弥陀佛做老师,这最好了,最靠得住了。

  阿弥陀佛在哪里?《佛说阿弥陀经》、《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大本,《阿弥陀经》是小本,我就专门依这大、小二本依教修行,我是阿弥陀佛的学生。人家以后再问你,你师父是谁?阿弥陀佛,准没错。那你皈依谁?我皈依阿弥陀佛的,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绝对不会误事。人我们认不得!那佛我们不会认错,经典不会认错,今天我们的修学要依靠这个。一切众经当中,特别我们要依靠《无量寿经》。为什么?其他经典,像《华严疏钞》里面讲的实在讲太深了,许多地方我们不懂,不晓得怎么做法。《无量寿经》浅显,理事圆融,实在讲,它是《华严经》的精华,古人称为中本《华严》。《八十卷华严》多,称为大本;《无量寿经》的分量比它少,称为中本。那称中本,当然还有个小本,小本是什么?《阿弥陀经》。

  所以把《无量寿经》、《弥陀经》、《华严经》这三部经列在一起,称为大本、中本、小本。大本太多了,不容易受持;小本太简单了,修学有困难;中本最好,最适中。所以法门找到了,老师也找到了,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学?这个时候要讲究方法。方法正确,你成功快速;方法错误,你要有障碍。经典、老师找到了,这个方法里头第一个步骤,把经典念熟,先念。每天念的遍数愈多愈好,不必求解,先念。刚才讲了,念经的目的是把妄想执著烦恼给念掉。念熟,熟透,我们在生活当中,修行是在生活当中。生活不外乎对人、对事、对物,不外乎这三大类。当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时候,在各种不同的境界当中,立刻就能想起经上所讲的话。所以你不熟,你怎么能想得起来?经是阿弥陀佛说的,佛教给我们怎么做法,这个事情我该做不该做?以经典的教训做标准。

  所以你先要把它读熟,一天遍数念得愈多愈好。像现在有许多同修,我知道念十遍的,还有念十二遍的。有不少同修现在已经超过三千遍了,我还晓得有一个同修已经超过八千遍了,念得很熟了;熟透了以后,就进入第二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什么?求解,这经里面的意思要懂得。解,诸位要记住,要求圆解,你才能够活用,同样这一句教训,对各种不同的人,各种不同的事,我应该怎么做法?为什么?那一句教训是活的,随时会变的。原理不变,方法手段是个圆融的,所以这个教训是活的,不能执著这个字样,要懂得它的精神。真正知道佛对我们教训的意义,我们要受持经义,不受持文字,文字是死的,这个要晓得。戒律有开遮持犯,经文没有两样,每一句的教训都有开遮持犯,什么状况之下应该怎么做法?活的,不是死的,那么你的生活才自在、才舒适。无论对人、对事、对物,都会做得样样圆满,样样做得周到,自己心地清净光明,充满无量的智慧,这是什么?所以第二步要求圆解。

  你看我讲这个经,依《无量寿经》来说,《无量寿经》这几年讲得最多。每次讲都有录音带,你们去听听,遍遍不相同。为什么不相同?因为讲的对象不相同。在新加坡讲的,在台湾讲的,在香港讲的,在美国讲的,在加拿大讲的,对象听众不相同。如果对外国人讲,那个讲法就更不相同了,为什么?外国人思想、意识形态、生活方式,跟我们中国人完全不相同。要照我们中国这样讲经的话,外国人来听几分钟就跑掉了,永远不会再来了,你跟外国人接触你就晓得。

  今天有个夏居士,下午来跟我谈得很久。他的父亲是中国人,是个老华侨,母亲是外国人,所以他那个样子长得像外国样子,可是他的中国话说得不错,跟我谈了很久。他在美国出生的,外国人非常现实,你跟他讲的东西,他得不到利益,没有好处,他不会来听。所以你跟外国人讲的时候,要讲得简单,句句听了他都觉得很有用处,他就会来。听了一大堆没有用处的话的时候,他就不来,他宁愿在家里看电视,他不来。所以跟外国人讲经的时候,简单明了,直截了当,决定不能弯弯曲曲的,不可以,一切话直说。像我举一个例子给他解释,这个外国人问我学什么宗?他们知道佛教有宗派,我不跟他讲净土宗,为什么?很麻烦,扯不清楚,他不会了解的。所以我就直截了当告诉他,我学阿弥陀佛宗。他一定会问了,那阿弥陀佛宗是什么意思?他没听说过了,他说阿弥陀佛宗。我说阿弥陀佛宗,长寿,他一听,点点头他要,他也要长寿;快乐,他听懂,我要快乐;清净,他也懂,我要清净,就三个字就完了。

  我说你如果要快乐,要长寿,要清净,你到我这里来,我这里有,别的地方没有,我这里有。阿弥陀佛就是教给我们长寿快乐清净,这么样简单明了,不能罗嗦,罗嗦他就不来了。这个就是同样是一部佛经,同样是这么多字,就见人说人话,见鬼要说鬼话,活的,活活泼泼的,所以解要圆解。解,这个读诵、求解都是预备功夫,还没有做!完全理解之后了,这要把它应用在自己生活当中,做为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的一个标准,一个依据,我就依这个来修正我的思想、见解、行为,这叫修行。所以你看看,读诵求解为什么?为了将来修行。你不熟,你不能圆解,你修什么行?什么都谈不到。

  行就是自己的思想见解,对人、对事、对物,种种想法、看法、做法错误了,把这个错误修正过来,这叫修行。那么这个错误是非的标准是什么?经典的教训就是标准,我们依照这个标准来修正我们一切错误的想法、看法、做法,就对了。所以从哪里下手?这三个步骤。先一定要念,念熟了,就会求解;解圆之后,要去做。所以佛法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教学,学了马上就用得上,绝对不是谈玄说妙。它不是玄学,非常实用,特别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上的确找不到谈玄说妙之处,句句都踏实,这是《无量寿经》的好处。这句我们也讲得很多了,但是目的绝对不违背经义,确实是达到悟妄本空,了心体寂。能够应用在生活上,所以一切随缘而不攀缘,心地清净平等慈悲,充满了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快乐。

  「入者,冥於心体」,冥是冥契,换句话说,完全是真性的流露,那个生活才真正达到究竟圆满。心性是圆满的,所以你的幸福是圆满的,快乐是圆满的,没有一样不是圆满的,这是佛法的好处。真正明白了解,谁不愿意学?谁不欢喜学?所以佛法的传播前途确实是无量的光明,问题就是你要把它讲清楚、讲明白,没有一个人不欢喜。可是今天真正能把这个事实讲清楚、讲圆满的人不多,原因在哪里?被这个世间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迷了,他不觉悟。因此事实真相虽然摆在面前,他不认识,是非、善恶、利害,往往他搞颠倒了,搞错了。什么时候能把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看淡一点,看轻一点,你智慧就现前了。为什么?不迷了,或者是迷得轻了,你对於这个真理就看到了。佛法是讲的真理,是说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我们个人与我们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他说这个,一定要清净心才能看到真相。

  下面还有一句,「又,南岳大师释云」,这是举禅宗的一位大德。「良以佛之知见蕴在众生,若众生无佛知见者,何论开示?」这句话也说得很好,就是刚才我讲的意思,真相确实在我们眼前,在我们身边,我们自己不认识,佛一指点,我们才恍然大悟。悟了之后,就应当要发心认真的修学,不要忘记修学的次第,要专、博、精。入手之处就是选定了经论法门,要背诵,要求解,要实行,就会做到。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