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九十六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096
请掀开经本,第二百四十六面,解释《疏》文的第二句,第一句讲的是「体绝有无」,第二句讲的是:
【相非生灭。】
这个地方讲的『相』,就是佛在大乘经当中常说的诸法实相。唯有诸法实相生灭讲不上,这段解释得相当的清楚。实相就是前面《疏》文里面讲的:
【寂寥虚旷等相也。】
这四个字都是形容,要用现代的话来说,都非常的抽象,但它是真实的;一切万象、万事万物都离不开这个真实的状况。这种真相,觉悟的人看得很清楚,我们看不出来。实在讲,诸法实相就在我们面前,也就是我们六根常常接触的这些现象。为什么我们不能够觉察?这就是我们的妄想太多,分别执著不能够断除。换句话说,带著分别执著妄想去观察宇宙大千,於是乎真相就见不到,所见到的叫虚妄相。虚妄相是什么?就是生灭相。我们见到一切万事万物都是生灭相;见到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总而言之,都是生灭相。即使《般若经》里面讲的,缘起性空,究不究竟?不究竟。为什么不究竟?在我们拿《坛经》上一句话来说,大家很容易能体会,六祖说「本来无一物」,缘起是不是一物?性空是不是一物?它本来无一物,怎么会有缘起性空?所以要晓得,这个真如法性当中,一法不立,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谓是开口便错,动念即乖。那是什么境界?就是此地讲的『寂寥虚旷』的境界,所以它确实一法不立。
有生有灭,那就是有一法,这不止一法,生是一法,灭也是一法,它有了二法。本来无一物,怎么会有二物?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事实的真相。所谓第一义中,此地讲第一义,离一切名字、言说、心缘,到第二义,那就可以说了,第二义什么?著相了。著相,才给你讲有生有灭,因为你著相了;你不著相,生灭有无都没有。所以不著相的境界是平等法界,一著相,这个法界就不平等。换句话说,就是看这个相程度的浅深,这就分十法界。执著愈严重的,那就愈往下堕落;虽执著,但是执著很淡薄的,那就往上升。人执著很重,饿鬼、畜生比我们执著还要重,天人比我们执著轻,阿罗汉又比天人轻,菩萨比阿罗汉轻,佛比菩萨又轻。那佛还有执著吗?有执著,十法界里面的佛有执著。他要不执著,他就超越十法界了。超越十法界到哪里去?《华严经》上讲到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还在十法界之上。
我们讲成佛,那个成佛,佛有很多种,像藏教的佛有执著,是十法界里面的佛;别教的佛、圆教的佛,那是一真法界,已超越十法界,换句话说,他完全没有执著,他已经入到平等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平等法界。由此可知,这相当不容易,要入这个境界难,太难太难,这平等法界。可是要真正想入这个法界,有方便、有很巧妙的方法,那就是念佛求生净土。普贤菩萨在这一会里面教给我们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契入,也就是证得平等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了。诸位念《无量寿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看这四十八愿愿愿平等,愿愿互融互摄,这是真平等。就是四十八愿随便哪一愿,都完全包括其余的四十七愿,这才叫平等。如果这一愿跟那一愿不一样,那就不平等了。愿愿互融互摄,这叫真平等,所谓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华严经》上说出这一句话,在西方极乐世界完全兑现了,一多不二,这的确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就是我们这一品的品题上所讲的,《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菩萨行愿品》。
《华严》是用普贤行愿来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入这一个不思议解脱境界,比这个就更方便、更要殊胜了。所以世尊在《无量寿经》讲的「行超普贤登彼岸」,意思就在此地。所以那个行超普贤,那是真实话,一点都不假。普贤还要修十大愿王才能超越彼岸,我们这个法门一句阿弥陀佛就超越彼岸了。所以这一句阿弥陀佛就超过十大愿王,这个事实知道的人不多,所以名号功德真正不可思议。下面给我们讲:
【相有二种。一状。二性。】
一种是『状』,状就是形状,第二种是『性』,性质,这两种都是名相。
【二皆名相。今即性也。】
我们今天这个地方所讲的是属於『性』,换句话说,是相乃性之相,是讲的性之相。
【非青黄等。】
给你讲『青黄』,或者给你讲方圆大小,那都是讲的事相,物相是讲的事与物,我们这里是给你讲的性。
【相言非生灭者。】
现在给你相,相没有生灭。
【直指此心不是生灭之相。】
这段最重要的就这句话,我们的心不生不灭。这句话的意思很深,在《楞严经》上有很长很长的一段经文就是说这句话。《楞严经》上非常有名的七处徵心、十番显见,经文差不多占了三卷就说这句,可以说就是这句的详细解说。心确实不生不灭,生灭是念头,不是心,心没有生灭,念头有生灭,念头是心的作用,不是心的本体。心的本体如果灭了,那就不应该再有念头。连晚上睡觉还会作梦,是不是?可见得,他那个心理作用还没有停止。既然知道夜晚作梦,心还在那里起作用,所以一个人死亡之后,他心没有生灭,他心理还是在起作用,他是从一个空间入另一度的空间去了。空间是属於物相,我们今天讲物理现象,不是心相,心相是没有生灭的,没有改变,永远不变的。但是物理现象是会随著因缘不同而有所改变,所以这是确实指真心本性。
【不同前后以诸法无性释非生。】
这就是跟前面以及后面有许多经文上,跟我们讲非生非灭,那个非生非灭是讲物理现象,不是讲心相,完全从物理上去观察。『诸法无性』这是讲『非生』,无性是没有自体,一切诸法没有自体,所以说一切法不生。一切法在不在那里?在,它有相,这个相不是真实的。《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它是妄相,妄相它确实存在,它不是不存在。又给我们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就包括了八识五十一心所,比这个物理现象的范围要广大得太多。可是我们晓得,八识五十一心所也是心的起用,不是心的本体,所以八识有生灭,五十一心所当然更不必说,它还是一个生灭法,它没有自性。从无自性上,我们说它非生;从缘起上,我们讲它非灭。这样解释物理现象,我们今天讲的心理现象不生不灭,跟此地讲的不一样,此地讲的是真心本体,是本体的现相。就是佛经常讲的第一义谛,是讲的第一义,不是讲的第二义。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把它搞清楚,那确实是不生不灭。刚才讲,我们要是发愿生到西方,就能够证得这个境界。
大家的根性不相同,有些人善根非常深厚,听到念佛往生不退成佛的法门,他听了之后就直下承当。所谓直下承当,他完全接受,完全相信,他不怀疑,他那一句弥陀就念下去了,念个三年五载,他往生,他就入了境界。这种人是在一切根性当中第一等,实在讲,那叫上上根人。也就是《弥陀经》上所讲的,善根福德因缘三者圆满具足,不是普通具足,圆满具足,所以这个人是必定成佛。这种人很少,实在讲也是凤毛麟角,很少,稀有。多数众生的善根福德比较上差一点的,是久劝他才肯回头,讲经就是劝你!听久了,这才稍稍有一点感动,才发心去念佛。慢慢的把这个世缘、外缘放下,这也还不错,学个几十年,也许还真的能往生,这又一类的根机。还有一类根机,听了之后,他说我相信,但是我还放不下。佛法法门很多,我还要法门无量誓愿学。他还要慢慢去学。学了几十年之后,他说我再来念佛。这话说得是不错,可是能活到几十年吗?这实在是个问题。谁能够确定自己能活多少年?真的跟阎罗王订了契约吗?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想法,万一一个灾难,一口气不来,这完了,到那个时候来不及了。换句话说,这一类的众生就是警觉性不高,不知道人命无常,生死事大。大限到来,那不晓得在什么时候。尤其在现代这个时代,意外的灾难非常之多,我们能够担保自己一生当中不受意外灾难吗?谁也不敢保证。
我在香港有一个护法,过去这么多年来每次到香港讲经,都是他护持的。往返机票,对我的供养,在香港一切饮食起居都他照顾,还要租借道场。去年自己开车车祸死了,他想不到,他脑子里想的,还要替佛教做很多很多的事业,曾经给我谈过。在香港做生意,在加拿大买了差不多将近有两百亩的地,那就很大很大,两百亩,差不多合我们台湾将近一百甲,在那里买的,准备将来开发的。哪里知道这车祸死了。像意外的灾难,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觉,放下万缘,专念弥陀,这才对。
佛法好是很好,我常常劝同修,咱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再修不好吗?首先我真正保证我无量寿,我不会遇到这意外灾害,也不会再搞生死轮回,我这个先拿到,然后我才慢慢来,有的是时间。现在对於生死轮回意外灾难没有一丝毫的把握,实在讲太危险、太危险了,怎么能干这个事情?不能干。现在全世界灾难特别多,无缘无故的这些人一堆一堆就这么死掉了。这个话是开心法师讲的,他跟我说的,前年碰到我跟我讲的。可是我们想,事实我们见到了,确实是这样的,所以要特别提高警觉。佛法的理论知道多少,实在讲没有多大关系。你能够参透当然好,好在什么地方?增长信心,信心清净。如果理论不透彻、不明了,我只要相信佛讲的话决定不是妄语,佛所讲的话一定是事实,我就相信,这叫大善根、大福德,这不是迷信。对圣贤的敬信,这不是迷信,叫敬信。我尊敬这个人,这个人不打妄语,我相信他的话,这是敬信。古人也讲,仰信,我对这个人仰慕,也就是恭敬的意思,他的话我相信。能够相信圣贤人的言语,这个人有福。所以此地说的『相非生灭』是指本性的实相,说的这个。再看底下一句:
【莫寻其始者。二显分限难筹。竖无初际故。】
我们世间人可以说很普遍的有一个妄想分别执著,这种妄想分别执著不是这一生的,是生生世世与生俱来的。就会问几时有的?总要问一个开始,总要问一个终了,就是要有始有终,有这么一个观念。这个始与终不是真相,不是事实真相,我们都误会以为是事实真相。这桩事情,不但佛说得清楚,我们中国圣人也讲得清楚,中国古圣先贤讲,他不讲始终,他讲终始。你们想想终始是什么味道?终了就是开始。你想一年年终,腊月三十,第二天就元旦了,终下面就是开始,像一个环一样,这就是无始无终,没有终始。终始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实。譬如我们这一个人,人死了之后,这一生是终了,死了之后,马上又是一个新的开始。随著你的业力,善业,他立刻到善道去开始去了,或者生天,或者他又到人道又去做小孩,又开始了。要造作的恶业,那地狱、饿鬼、畜生,他也去开始去了,终了接著就开始。这是讲事相、物相的状况。此地讲的是心,讲的是真心,讲的是本性。真心本性里面哪有始终?你要找开始,这个观念错了,永远找不到。
现在科学家、哲学家都在研究地球的起源,地球上生物的起源、进化,都搞这个。这要用佛法的眼光来看,全是妄想分别执著,不是真相。佛法的真相说的是什么?《楞严》说得清楚,叫「当处出生,当处灭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诸佛菩萨如是,我们哪个凡夫不如是?只可以说能力有大小不相同。现相(现出来这个相)有粗妙之不同,我们现的相粗,诸佛菩萨现的相妙;我们人身所现的相跟那些猪狗牛羊来比,我们比它就妙,它比我们就粗!所以你拿《楞严经》上所说的原理原则来观察这个世间,确实唯有佛经上才能够真正理解,真正说明了诸法的相状。它确实没有开始,而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生灭就是同时的,这不可思议。生灭是同时的,这是真相,我们是心太粗了看不到,看不到这个生灭是同时的。
像我们看电影,我们在银幕上看那个画面往往以为那是真的。尤其现代最进步的立体电影,你看那个银幕它的确有浅深、有距离,不是一个平面,现在进步到这种程度,它是个幻相,它这个相是个相续相。我们晓得一般,现在用银幕这种电影,我们知道一秒钟它的镜头开合二十四次。一张画面放出来,马上就换一个镜头,第二张再放出来了。一秒钟放二十四张,我们都看不出来,看到以为很逼真,其实就是《楞严经》讲的,「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它那个镜头放了马上就灭了,第二个又生,生了又灭,因为它生灭得太快了,几乎到同时,我们没有感触,就觉得它是真正的,好像它没有生灭,其实刹那生灭。
佛给我们讲,宇宙之间一切现象是怎么回事情?就像电影上那个银幕一样,速度比它那快太多了。佛给我们讲一弹指,一弹指有六十刹那,就是这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刹那,这一刹那当中有九百生灭。换句话说,拿那个电影镜头来比喻,这一刹那它已经开那个镜头九百次了,我们现在电影一秒钟才二十四次。那一秒钟能弹几次手指?弹得快一点,大概我这个弹法可以弹四次,四乘六十乘九百,两个十万八千。一秒钟二十四个开合,你已经搞得迷惑颠倒,已经是真的了,这一秒钟有二个十万八千次的开合,你怎么能觉察它是假的?所有一切境界相就是这个样子。
所以世界在哪里?眼睛一闭了没有了,世界就没有了,眼睛一张开就现前了。这眼睛就像镜头一样,开了就有,闭了就没有了,生灭同时,你到哪里去找开始?没有开始,永远没有开始。为什么没有开始?如果有个开始,有个终了,它就是真的,那还能假得了吗?它不是真的,它是假的。假的哪有开始,哪有终了?没有。所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来是什么?如来是性,这个地方讲的完全是讲性德,那你就见性了。见如来就是见性,就是见到诸法真相,这诸法实相你就见到了。所以同修们要知道,不要去打妄想,找什么开始,找什么终了,不要打这个妄心,老老实实一心念佛,就决定正确,决定没有错,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打掉,这就对了。接著底下:
【宁见中边者。】
始终,拿现在的话来讲是时间的观念,『中边』是空间的观念,一个时间,一个空间。时间没有,没有始终,没有先后,没有。大家如果真明白这个道理了,确实人就不老了。人为什么会老?因为你有时间观念,这一年过一年,我又老了一年了,他就会老了。如果把年月日时统统忘掉了,那你怎么会老?你不会老!所以你会老,就是你忘不了这个妄想。这个妄想常常在作祟,在把你搞老!这些都是事实。一个人几时能把时间丢掉,把年月日时统统丢掉,这手表都不要了。你看我都不戴手表的,不晓得时间,时间要问问别人,你们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我没有时间。你们活在某年某月之日,我的年月日没有了,年月日时都没有了。「宁见中边」,这方所没有了。实在讲,这两种法在《百法》里面都属於不相应行法。
不相应行法里时分、方分。『莫寻其始』就是讲的时分,宁见中边就是讲的方分。方就是方位、方所。方位、方所也没有,都是抽象的假设,哪有真的?这个宇宙当中,哪是中心?没有。一定要晓得没有中心。如果以我们台北,假定台北是中,基隆是北,新竹是南。如果以台中为中心,那新竹就是北,那南就变成北了。由此可知,这个东南西北不是有一定的标志。佛在大乘经上,尤其是这一乘圆教上讲的,主伴圆融,这个意思才讲到真正平等。假定我们以阿弥陀佛为主,所有一切诸佛都是伴;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主,阿弥陀佛也是伴;以毗如遮那佛为主,弥陀、释迦统统是伴。所以说是弥陀为主,毗如遮那也是伴,这要知道。到底哪个是主?哪个是伴?没有一定!这是我们学佛的人要知道的。
我们所学习的本尊,这是主,我们主要学他,其他一切诸佛菩萨统统是伴,就等於说都是属於助教,同参助教的性质,主要要跟一个人学,这就对了。一切诸佛菩萨,你跟哪一位有缘,你就以他为主,主伴里头没有大小的,平等的,这一点要知道。你晓得平等,你的心才会清净,才不会傲慢,才不会标榜我这个阿弥陀佛最胜,其他一切诸佛都不如。起了贡高我慢的心,不是这样的,一律平等。在平等法里面我们学一门,一门深入。我们把它念一遍就行了,意思明了了,我念一念就可以了。
【横无纵迹故。】
这个『横』就是讲空间,『竖』就是讲时间。过去、现在、未来,那是竖,横讲空间,东南西北,空间。
【然中边有二意:一不在内外中间之边。】
像《楞严经》上所讲的,的确没有『内外中间』,没有。佛菩萨没有,我们也没有。佛菩萨没有,他知道没有;我们没有,我们不知道没有,这属於什么?迷悟的问题,下面会讲到,这是迷悟问题。
【二不属有无。即离断常二边。】
『断常』是属於错误的见解。有一种人认为死了一切都完了,不相信有来世,这种见解叫断见。因此他一生所作所为,可以说只求他一生的享受,为什么?他认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另外一种人相信死了之后还会轮回,轮回怎么个轮法?人死来生还是人,狗死来生还是狗,这叫常见,这也是个错误见解。所以他死不要紧,做坏事死、被杀了,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这叫常见。这两种都是错误见解,他不晓得六道轮回,他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那这也是中边,也属於这个意思。
【无对待故。故亦不言中道。】
这是对偏见偏中是这个说法,这个意思。所以佛法给我们的是一个正确的观察,对人、对事、对物、对宇宙本体、对一切现象变化,让你有个正确的理解,正确的观察,我们在宇宙之中才能够得心应手,真正得到自在解脱,有圆满的受用,离一切障碍。障碍没有了,当然灾难更没有,度一切苦厄,这才是真正离苦得乐之意。下面讲迷悟,「迷之则生死无穷,解之则廓尔大悟」,这是末后这两句,说明迷,你的损失是什么;觉悟,你得什么样的好处。佛与众生实在讲差别就是在迷悟,悟了就叫做佛,迷了就叫做众生。佛跟众生无二无别,没有两样,只是迷悟换个名称而已。像我们现在是凡夫,我们在迷,叫凡夫,一旦觉悟了,就不叫凡夫,我就叫佛。叫凡夫是我,叫佛还是我,没有换,这个体性事相统统没有换!只换个名词而已!这个要晓得。我们看这个文:
【五彰迷悟损益。迷之等者。正当万法资始义也。应先问云。既非一切。何有生死之凡。大觉之佛。故云迷之等。意云。只由此心不定属圣。故迷之属凡。不定属凡。故悟之成圣。然即凡圣之时。自体亦非凡圣。不变易故。如镜现杂秽之相。镜非杂秽。】
我们念到此地,看这段,这段就是《疏》文末后这两句,也就是第五句。『万法资始』,前面说得很详细。佛法不反对怀疑,为什么?所谓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这叫疑情。疑怎么样?疑要去找答案。如果怀疑不找答案,那这个疑是烦恼,不是佛法讲的疑情,那是烦恼里面贪瞋痴慢疑的怀疑。那个怀疑什么?它是否定,它是武断,它不要求答案。这是迷信,迷信他再不去探讨,这是错误的,那是大烦恼。有疑要去解决这个问题,去探讨这个问题,这是对的,这是求学正当的方法,儒佛都主张,所以要有疑情。对於这个问题,祖师也先教给我们要先问一问。
『既非一切』,这是讲真心本性。真心本性确实什么也不是,什么也说不上,那怎么会有生死的凡夫?怎么会有大觉的佛?换句话说,既然真如本性里面一法不立,六祖讲「本来无一物」,为什么有六道轮回?为什么有十法界?这叫疑情。有了疑情,你才会深入探讨,才会把事实真相找出来,这就对了。所以『故云迷之等』,迷之等就是底下这两句,「迷之则生死无穷,解之则廓尔大悟」。这是第五句,所以这个文一开端是五,五是第五句,『彰迷悟损益』。彰是明显,显示迷跟悟这里面的利害。悟是得大利益,迷是有损害的。
『意云:只由此心不定属圣』,这个意思说,真心确实没有凡圣,没有十界也没有六道,但是它随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个随缘就不定,看它随什么缘?随迷,那他就是凡夫;随悟,那他就成佛了。作凡夫成佛道,实在讲,心性里面统统不相干,心性里面并没有迷悟,心性里头也没有凡圣。由此可知,凡圣,凡圣再一扩大就是十法界,是从迷悟里面变现出来的境界相,是这么来的。这就是说此心不定属圣,『迷之属凡』,他也『不定属凡』,所以『悟之成圣』。换句话说,整个关键的所在我们找到了,迷悟!佛法整个的教学就是破迷开悟,超凡入圣,这是佛法的教学。所以佛法的教学不是教我们升官发财,不是教我们长命百岁,不搞这些。这些什么?统统是假的,这不是真的!真的是什么?真的是不生不灭,搞无量寿、无量光,那是真的。都在这一念,你念妄,那就全是妄;你念真,全是真,这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无量光,你念这个就全是真的。你念五欲六尘、名闻利养,那就变成妄的。所以心它就不定,念什么就变什么,就看你怎么念法。
诸位如果知道这个原理原则,你就晓得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他怎么个变法?你把这个纲领就找到了,念头在变,整个社会国家的治乱,太平混乱也就是人心在变。大家都希望社会和谐,这社会就和谐了。大家都不安於本分,每个人为自己利害著想,不去想众人的利害,这是不是就乱了?为什么?各人利害不相同!不相同就乱了。如果每个人都想到整个社会整体的安全,他想法就相同,相同他就不乱!每个人想自己就乱了,可见得全在想像。我们读经,经典启示很多。
我们再看底下文,『然即凡圣之时,自体亦非凡圣,不变易故』。真性,真心本性并没有改变,凡圣一如。佛知道,所以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为什么他说一切众生都是佛?我们真心本性没有变!叫佛性,都是佛!所以悟的人知道,迷的人不晓得,迷的人自己是凡夫,看到佛也是凡夫,迷了,他不知道。下面这个比喻很好,『如镜』,像一面镜子。这个镜子里面照外面的相,有干净的、有污秽的。照那个很肮脏的,并不是镜子肮脏,是外面那个相映在里面肮脏。镜子有没有脏?镜子没有。这个肮脏就是染,镜子并不染!镜子比喻作真心,真心里头没有染污,心像一面镜子。所谓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不增不减。这段文念就行了:
【现鲜洁华彩之相。镜非华彩。故还源观中。显自性清净圆明体云。随流加染而不垢。返流除染而不净。】
这是大师再引用《还源观》中的两句话,来说明体相离过绝非。这两句话说的就是显示自性清净圆明,这从本体上说的。『随流加染而不垢』,随流这是顺著流,像十二因缘里面所讲的,无明缘行、行缘识,一直到生缘老死,这是叫随顺门。随顺是什么?就是六道轮回。六道是染污,本性有没有染?本性不染。『返流』,把这十二因缘返过来,返过来就是了生死超三界。我们要问,为什么会有老死?因为有生。为什么有生?因为有有。为什么有有?因为有取。为什么有取?因为有爱。一返过来看那个就觉悟了。这十二因缘里头,你只要断一个,统统就断了,就断掉了。返流『除染』,我们那个心有没有净?不净。它本来就不染,哪来的净?染净这就统统没有了,这真性。
【在圣体而不增。处凡流而不减。】
这刚才我简单说了,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不增不减,那是本性。
【虽有隐显之殊。而无差别之异。】
十法界,一法界显,九法界隐,隐就是见不到。我们今天在十法界里的人法界显,这个身大家能看出来,我们是人。可是我们自性会变佛、会变菩萨、会变缘觉、会变声闻、会变天人,我们见不到。它没变,能力有,能力并没有失掉,又会变饿鬼、地狱、畜生,现在也没有变,十法界一显九隐。成佛了,这佛法界现,其他九法界隐;那就堕地狱,这地狱法界现,其他九法界隐。所以隐显虽然说是不同,不一样,『而无差别之异』。在性能上来讲,没有两样,那本性没有改变。成佛是它,变畜生、变饿鬼、变地狱还是它,没有改变!只可以说这个性德的大用不能发挥。好比太阳被浓云遮盖住了,这个光透不过来。不是没有光,它有障碍。光明并没有减少一分,只是有障碍而已。所以我们自己要晓得,我们的智慧德能与诸佛无二无别。佛的智慧能力对尽虚空遍法界,我们凡夫观念来讲,过去、现在、未来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样大的智慧能力我们人人都有。有没有丧失掉?没有丧失。没有丧失,现在为什么没有了?连佛跟我们讲经都听不懂了,原因在哪里?障碍障住了,不是丧失。所以佛讲,只要你把这个障碍排除掉,你的智慧德能立刻就恢复,因为它是本有的,并没有失掉。
障碍是什么?佛在《华严》上说得很清楚,妄想执著。他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佛的确是一语道破,妄想执著。那什么妄想?只要你想的统统是妄想。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你每天都会想,想东想西、想前想后,念佛的人还想佛经上什么意思,统统打妄想。佛经哪有意思?没有意思,全在打妄想。在我们目前的状况,说实在的话,只有想阿弥陀佛本愿功德、名号功德、西方世界依正庄严,这不算妄想。虽然不算妄想,实在它也是妄想。这妄想为什么不算妄想?因为这个妄想会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没有妄想了。不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妄想总是断不掉的,断这妄想太难太难了。
所以我就劝同修,要打妄想就打这个妄想,不要打别的妄想。想弥陀本愿功德,就是四十八愿,只想四十八愿。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就是想《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这是净土三经,都是给我们说明西方世界依正庄严的,你去想这些。这是净土宗的正念、正思惟,除这个之外,都是邪念、邪思惟,这要知道的。再底下,两句话说得很好:
【烦恼覆之则隐。】
刚才讲了妄想执著是烦恼,你有妄想执著,你本性的智慧德能就透不出来,所以它就隐藏了。
【智慧了之则显。】
智慧是本来有的,烦恼去掉一分,智慧就透一分;烦恼去掉两分,智慧就透两分。烦恼是假的,智慧是真的,假的去掉了,真的就现前了!但是很可叹的,现在众生他认假不认真,这很可惜,听骗不听劝,劝他不听,骗他,他很容易上当。可是我们总不能拿欺骗做手段,这是决定不许可的,不可以用欺骗做手段,或者来度众生,这不可以。因为它的流弊很大,只要用一次欺骗,以后佛法没有人相信了。为什么?佛曾经说过假话,曾经骗过人。有一次骗人的记录,以后他讲的真实话也没有人相信了。所以决定真诚,绝不可以用欺骗的手段来接引众生。善意,善意也不可以。这是诸位一定要知道的原则,这也是佛法最殊胜之处。
【非生因之所生。唯了因之所了等。此亦正是体绝有无相非生灭之义也。】
这段完全跟我们讲心性的体相作用,虽然讲作用,它的意思还是说的体相,以体相为主。『非生因之所生』,你怎么能去找它的生因?没有因,没有这个生因。『唯了因之所了』,了是智慧明了,所以佛在《楞严》上有两句话说得很好,「净极光通达」,这个事情不是不能明了,真正可以明了。要怎样明了?不能用思惟,想像不到的;也不能研究讨论,讨论不会有结果的。什么方法?有功夫了,净到极处了,这就是了因。
净到极处是什么?是把妄想执著断掉了。你有妄想、有执著,你的心不会清净。所以修定,净土宗修一心不乱,什么时候才能够达到一心不乱?你有烦恼就不能够一心,你有妄想就不能够不乱。换句话说,要到一心不乱,还是把妄想烦恼断掉。你想想看,跟禅定的功夫有什么两样?一样的,就是禅定。所以古人讲,这句佛号就是甚深禅定,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只是修禅的方法不一样,禅宗里面用的参话头、观心,用这些方法;净土宗念阿弥陀佛这个方法。从方法上来看,念阿弥陀佛比观心、参话头容易太多了,方法简单容易,人人可以修学,达到的目的没有两样,都是断妄想、断烦恼,达到清净心。心到极清净的时候,智慧就现前了。智慧现前,世出世间一切法体相作用完全通达明了,这个了因!在这个地方,绝对不是我经念得多,看得多,注解看得多,我就开智慧了,那是假的,那个连儒家都不赞成。儒家讲的是记问之学,你记得多,你听得多,你问别人家跟你讲解,听得多,这不是你自己的,全是别人的,不是智慧。所谓是「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也」。没有错!一定要开智慧。开智慧一定要修定,要修定一定要持戒,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所以这也是体绝有无,相非生灭的意思,那真正能够理解,真正能够证实。到这个地方,这段才讲了一个开头。后面文还很长,慢慢的要从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思想观念当中来契入这个境界,这样对我们就有真正的利益,真实的受用。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第二百四十六面,解释《疏》文的第二句,第一句讲的是「体绝有无」,第二句讲的是:
【相非生灭。】
这个地方讲的『相』,就是佛在大乘经当中常说的诸法实相。唯有诸法实相生灭讲不上,这段解释得相当的清楚。实相就是前面《疏》文里面讲的:
【寂寥虚旷等相也。】
这四个字都是形容,要用现代的话来说,都非常的抽象,但它是真实的;一切万象、万事万物都离不开这个真实的状况。这种真相,觉悟的人看得很清楚,我们看不出来。实在讲,诸法实相就在我们面前,也就是我们六根常常接触的这些现象。为什么我们不能够觉察?这就是我们的妄想太多,分别执著不能够断除。换句话说,带著分别执著妄想去观察宇宙大千,於是乎真相就见不到,所见到的叫虚妄相。虚妄相是什么?就是生灭相。我们见到一切万事万物都是生灭相;见到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总而言之,都是生灭相。即使《般若经》里面讲的,缘起性空,究不究竟?不究竟。为什么不究竟?在我们拿《坛经》上一句话来说,大家很容易能体会,六祖说「本来无一物」,缘起是不是一物?性空是不是一物?它本来无一物,怎么会有缘起性空?所以要晓得,这个真如法性当中,一法不立,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谓是开口便错,动念即乖。那是什么境界?就是此地讲的『寂寥虚旷』的境界,所以它确实一法不立。
有生有灭,那就是有一法,这不止一法,生是一法,灭也是一法,它有了二法。本来无一物,怎么会有二物?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事实的真相。所谓第一义中,此地讲第一义,离一切名字、言说、心缘,到第二义,那就可以说了,第二义什么?著相了。著相,才给你讲有生有灭,因为你著相了;你不著相,生灭有无都没有。所以不著相的境界是平等法界,一著相,这个法界就不平等。换句话说,就是看这个相程度的浅深,这就分十法界。执著愈严重的,那就愈往下堕落;虽执著,但是执著很淡薄的,那就往上升。人执著很重,饿鬼、畜生比我们执著还要重,天人比我们执著轻,阿罗汉又比天人轻,菩萨比阿罗汉轻,佛比菩萨又轻。那佛还有执著吗?有执著,十法界里面的佛有执著。他要不执著,他就超越十法界了。超越十法界到哪里去?《华严经》上讲到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还在十法界之上。
我们讲成佛,那个成佛,佛有很多种,像藏教的佛有执著,是十法界里面的佛;别教的佛、圆教的佛,那是一真法界,已超越十法界,换句话说,他完全没有执著,他已经入到平等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平等法界。由此可知,这相当不容易,要入这个境界难,太难太难,这平等法界。可是要真正想入这个法界,有方便、有很巧妙的方法,那就是念佛求生净土。普贤菩萨在这一会里面教给我们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契入,也就是证得平等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了。诸位念《无量寿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看这四十八愿愿愿平等,愿愿互融互摄,这是真平等。就是四十八愿随便哪一愿,都完全包括其余的四十七愿,这才叫平等。如果这一愿跟那一愿不一样,那就不平等了。愿愿互融互摄,这叫真平等,所谓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华严经》上说出这一句话,在西方极乐世界完全兑现了,一多不二,这的确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就是我们这一品的品题上所讲的,《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菩萨行愿品》。
《华严》是用普贤行愿来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入这一个不思议解脱境界,比这个就更方便、更要殊胜了。所以世尊在《无量寿经》讲的「行超普贤登彼岸」,意思就在此地。所以那个行超普贤,那是真实话,一点都不假。普贤还要修十大愿王才能超越彼岸,我们这个法门一句阿弥陀佛就超越彼岸了。所以这一句阿弥陀佛就超过十大愿王,这个事实知道的人不多,所以名号功德真正不可思议。下面给我们讲:
【相有二种。一状。二性。】
一种是『状』,状就是形状,第二种是『性』,性质,这两种都是名相。
【二皆名相。今即性也。】
我们今天这个地方所讲的是属於『性』,换句话说,是相乃性之相,是讲的性之相。
【非青黄等。】
给你讲『青黄』,或者给你讲方圆大小,那都是讲的事相,物相是讲的事与物,我们这里是给你讲的性。
【相言非生灭者。】
现在给你相,相没有生灭。
【直指此心不是生灭之相。】
这段最重要的就这句话,我们的心不生不灭。这句话的意思很深,在《楞严经》上有很长很长的一段经文就是说这句话。《楞严经》上非常有名的七处徵心、十番显见,经文差不多占了三卷就说这句,可以说就是这句的详细解说。心确实不生不灭,生灭是念头,不是心,心没有生灭,念头有生灭,念头是心的作用,不是心的本体。心的本体如果灭了,那就不应该再有念头。连晚上睡觉还会作梦,是不是?可见得,他那个心理作用还没有停止。既然知道夜晚作梦,心还在那里起作用,所以一个人死亡之后,他心没有生灭,他心理还是在起作用,他是从一个空间入另一度的空间去了。空间是属於物相,我们今天讲物理现象,不是心相,心相是没有生灭的,没有改变,永远不变的。但是物理现象是会随著因缘不同而有所改变,所以这是确实指真心本性。
【不同前后以诸法无性释非生。】
这就是跟前面以及后面有许多经文上,跟我们讲非生非灭,那个非生非灭是讲物理现象,不是讲心相,完全从物理上去观察。『诸法无性』这是讲『非生』,无性是没有自体,一切诸法没有自体,所以说一切法不生。一切法在不在那里?在,它有相,这个相不是真实的。《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它是妄相,妄相它确实存在,它不是不存在。又给我们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就包括了八识五十一心所,比这个物理现象的范围要广大得太多。可是我们晓得,八识五十一心所也是心的起用,不是心的本体,所以八识有生灭,五十一心所当然更不必说,它还是一个生灭法,它没有自性。从无自性上,我们说它非生;从缘起上,我们讲它非灭。这样解释物理现象,我们今天讲的心理现象不生不灭,跟此地讲的不一样,此地讲的是真心本体,是本体的现相。就是佛经常讲的第一义谛,是讲的第一义,不是讲的第二义。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把它搞清楚,那确实是不生不灭。刚才讲,我们要是发愿生到西方,就能够证得这个境界。
大家的根性不相同,有些人善根非常深厚,听到念佛往生不退成佛的法门,他听了之后就直下承当。所谓直下承当,他完全接受,完全相信,他不怀疑,他那一句弥陀就念下去了,念个三年五载,他往生,他就入了境界。这种人是在一切根性当中第一等,实在讲,那叫上上根人。也就是《弥陀经》上所讲的,善根福德因缘三者圆满具足,不是普通具足,圆满具足,所以这个人是必定成佛。这种人很少,实在讲也是凤毛麟角,很少,稀有。多数众生的善根福德比较上差一点的,是久劝他才肯回头,讲经就是劝你!听久了,这才稍稍有一点感动,才发心去念佛。慢慢的把这个世缘、外缘放下,这也还不错,学个几十年,也许还真的能往生,这又一类的根机。还有一类根机,听了之后,他说我相信,但是我还放不下。佛法法门很多,我还要法门无量誓愿学。他还要慢慢去学。学了几十年之后,他说我再来念佛。这话说得是不错,可是能活到几十年吗?这实在是个问题。谁能够确定自己能活多少年?真的跟阎罗王订了契约吗?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想法,万一一个灾难,一口气不来,这完了,到那个时候来不及了。换句话说,这一类的众生就是警觉性不高,不知道人命无常,生死事大。大限到来,那不晓得在什么时候。尤其在现代这个时代,意外的灾难非常之多,我们能够担保自己一生当中不受意外灾难吗?谁也不敢保证。
我在香港有一个护法,过去这么多年来每次到香港讲经,都是他护持的。往返机票,对我的供养,在香港一切饮食起居都他照顾,还要租借道场。去年自己开车车祸死了,他想不到,他脑子里想的,还要替佛教做很多很多的事业,曾经给我谈过。在香港做生意,在加拿大买了差不多将近有两百亩的地,那就很大很大,两百亩,差不多合我们台湾将近一百甲,在那里买的,准备将来开发的。哪里知道这车祸死了。像意外的灾难,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觉,放下万缘,专念弥陀,这才对。
佛法好是很好,我常常劝同修,咱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再修不好吗?首先我真正保证我无量寿,我不会遇到这意外灾害,也不会再搞生死轮回,我这个先拿到,然后我才慢慢来,有的是时间。现在对於生死轮回意外灾难没有一丝毫的把握,实在讲太危险、太危险了,怎么能干这个事情?不能干。现在全世界灾难特别多,无缘无故的这些人一堆一堆就这么死掉了。这个话是开心法师讲的,他跟我说的,前年碰到我跟我讲的。可是我们想,事实我们见到了,确实是这样的,所以要特别提高警觉。佛法的理论知道多少,实在讲没有多大关系。你能够参透当然好,好在什么地方?增长信心,信心清净。如果理论不透彻、不明了,我只要相信佛讲的话决定不是妄语,佛所讲的话一定是事实,我就相信,这叫大善根、大福德,这不是迷信。对圣贤的敬信,这不是迷信,叫敬信。我尊敬这个人,这个人不打妄语,我相信他的话,这是敬信。古人也讲,仰信,我对这个人仰慕,也就是恭敬的意思,他的话我相信。能够相信圣贤人的言语,这个人有福。所以此地说的『相非生灭』是指本性的实相,说的这个。再看底下一句:
【莫寻其始者。二显分限难筹。竖无初际故。】
我们世间人可以说很普遍的有一个妄想分别执著,这种妄想分别执著不是这一生的,是生生世世与生俱来的。就会问几时有的?总要问一个开始,总要问一个终了,就是要有始有终,有这么一个观念。这个始与终不是真相,不是事实真相,我们都误会以为是事实真相。这桩事情,不但佛说得清楚,我们中国圣人也讲得清楚,中国古圣先贤讲,他不讲始终,他讲终始。你们想想终始是什么味道?终了就是开始。你想一年年终,腊月三十,第二天就元旦了,终下面就是开始,像一个环一样,这就是无始无终,没有终始。终始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实。譬如我们这一个人,人死了之后,这一生是终了,死了之后,马上又是一个新的开始。随著你的业力,善业,他立刻到善道去开始去了,或者生天,或者他又到人道又去做小孩,又开始了。要造作的恶业,那地狱、饿鬼、畜生,他也去开始去了,终了接著就开始。这是讲事相、物相的状况。此地讲的是心,讲的是真心,讲的是本性。真心本性里面哪有始终?你要找开始,这个观念错了,永远找不到。
现在科学家、哲学家都在研究地球的起源,地球上生物的起源、进化,都搞这个。这要用佛法的眼光来看,全是妄想分别执著,不是真相。佛法的真相说的是什么?《楞严》说得清楚,叫「当处出生,当处灭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诸佛菩萨如是,我们哪个凡夫不如是?只可以说能力有大小不相同。现相(现出来这个相)有粗妙之不同,我们现的相粗,诸佛菩萨现的相妙;我们人身所现的相跟那些猪狗牛羊来比,我们比它就妙,它比我们就粗!所以你拿《楞严经》上所说的原理原则来观察这个世间,确实唯有佛经上才能够真正理解,真正说明了诸法的相状。它确实没有开始,而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生灭就是同时的,这不可思议。生灭是同时的,这是真相,我们是心太粗了看不到,看不到这个生灭是同时的。
像我们看电影,我们在银幕上看那个画面往往以为那是真的。尤其现代最进步的立体电影,你看那个银幕它的确有浅深、有距离,不是一个平面,现在进步到这种程度,它是个幻相,它这个相是个相续相。我们晓得一般,现在用银幕这种电影,我们知道一秒钟它的镜头开合二十四次。一张画面放出来,马上就换一个镜头,第二张再放出来了。一秒钟放二十四张,我们都看不出来,看到以为很逼真,其实就是《楞严经》讲的,「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它那个镜头放了马上就灭了,第二个又生,生了又灭,因为它生灭得太快了,几乎到同时,我们没有感触,就觉得它是真正的,好像它没有生灭,其实刹那生灭。
佛给我们讲,宇宙之间一切现象是怎么回事情?就像电影上那个银幕一样,速度比它那快太多了。佛给我们讲一弹指,一弹指有六十刹那,就是这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刹那,这一刹那当中有九百生灭。换句话说,拿那个电影镜头来比喻,这一刹那它已经开那个镜头九百次了,我们现在电影一秒钟才二十四次。那一秒钟能弹几次手指?弹得快一点,大概我这个弹法可以弹四次,四乘六十乘九百,两个十万八千。一秒钟二十四个开合,你已经搞得迷惑颠倒,已经是真的了,这一秒钟有二个十万八千次的开合,你怎么能觉察它是假的?所有一切境界相就是这个样子。
所以世界在哪里?眼睛一闭了没有了,世界就没有了,眼睛一张开就现前了。这眼睛就像镜头一样,开了就有,闭了就没有了,生灭同时,你到哪里去找开始?没有开始,永远没有开始。为什么没有开始?如果有个开始,有个终了,它就是真的,那还能假得了吗?它不是真的,它是假的。假的哪有开始,哪有终了?没有。所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来是什么?如来是性,这个地方讲的完全是讲性德,那你就见性了。见如来就是见性,就是见到诸法真相,这诸法实相你就见到了。所以同修们要知道,不要去打妄想,找什么开始,找什么终了,不要打这个妄心,老老实实一心念佛,就决定正确,决定没有错,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打掉,这就对了。接著底下:
【宁见中边者。】
始终,拿现在的话来讲是时间的观念,『中边』是空间的观念,一个时间,一个空间。时间没有,没有始终,没有先后,没有。大家如果真明白这个道理了,确实人就不老了。人为什么会老?因为你有时间观念,这一年过一年,我又老了一年了,他就会老了。如果把年月日时统统忘掉了,那你怎么会老?你不会老!所以你会老,就是你忘不了这个妄想。这个妄想常常在作祟,在把你搞老!这些都是事实。一个人几时能把时间丢掉,把年月日时统统丢掉,这手表都不要了。你看我都不戴手表的,不晓得时间,时间要问问别人,你们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我没有时间。你们活在某年某月之日,我的年月日没有了,年月日时都没有了。「宁见中边」,这方所没有了。实在讲,这两种法在《百法》里面都属於不相应行法。
不相应行法里时分、方分。『莫寻其始』就是讲的时分,宁见中边就是讲的方分。方就是方位、方所。方位、方所也没有,都是抽象的假设,哪有真的?这个宇宙当中,哪是中心?没有。一定要晓得没有中心。如果以我们台北,假定台北是中,基隆是北,新竹是南。如果以台中为中心,那新竹就是北,那南就变成北了。由此可知,这个东南西北不是有一定的标志。佛在大乘经上,尤其是这一乘圆教上讲的,主伴圆融,这个意思才讲到真正平等。假定我们以阿弥陀佛为主,所有一切诸佛都是伴;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主,阿弥陀佛也是伴;以毗如遮那佛为主,弥陀、释迦统统是伴。所以说是弥陀为主,毗如遮那也是伴,这要知道。到底哪个是主?哪个是伴?没有一定!这是我们学佛的人要知道的。
我们所学习的本尊,这是主,我们主要学他,其他一切诸佛菩萨统统是伴,就等於说都是属於助教,同参助教的性质,主要要跟一个人学,这就对了。一切诸佛菩萨,你跟哪一位有缘,你就以他为主,主伴里头没有大小的,平等的,这一点要知道。你晓得平等,你的心才会清净,才不会傲慢,才不会标榜我这个阿弥陀佛最胜,其他一切诸佛都不如。起了贡高我慢的心,不是这样的,一律平等。在平等法里面我们学一门,一门深入。我们把它念一遍就行了,意思明了了,我念一念就可以了。
【横无纵迹故。】
这个『横』就是讲空间,『竖』就是讲时间。过去、现在、未来,那是竖,横讲空间,东南西北,空间。
【然中边有二意:一不在内外中间之边。】
像《楞严经》上所讲的,的确没有『内外中间』,没有。佛菩萨没有,我们也没有。佛菩萨没有,他知道没有;我们没有,我们不知道没有,这属於什么?迷悟的问题,下面会讲到,这是迷悟问题。
【二不属有无。即离断常二边。】
『断常』是属於错误的见解。有一种人认为死了一切都完了,不相信有来世,这种见解叫断见。因此他一生所作所为,可以说只求他一生的享受,为什么?他认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另外一种人相信死了之后还会轮回,轮回怎么个轮法?人死来生还是人,狗死来生还是狗,这叫常见,这也是个错误见解。所以他死不要紧,做坏事死、被杀了,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这叫常见。这两种都是错误见解,他不晓得六道轮回,他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那这也是中边,也属於这个意思。
【无对待故。故亦不言中道。】
这是对偏见偏中是这个说法,这个意思。所以佛法给我们的是一个正确的观察,对人、对事、对物、对宇宙本体、对一切现象变化,让你有个正确的理解,正确的观察,我们在宇宙之中才能够得心应手,真正得到自在解脱,有圆满的受用,离一切障碍。障碍没有了,当然灾难更没有,度一切苦厄,这才是真正离苦得乐之意。下面讲迷悟,「迷之则生死无穷,解之则廓尔大悟」,这是末后这两句,说明迷,你的损失是什么;觉悟,你得什么样的好处。佛与众生实在讲差别就是在迷悟,悟了就叫做佛,迷了就叫做众生。佛跟众生无二无别,没有两样,只是迷悟换个名称而已。像我们现在是凡夫,我们在迷,叫凡夫,一旦觉悟了,就不叫凡夫,我就叫佛。叫凡夫是我,叫佛还是我,没有换,这个体性事相统统没有换!只换个名词而已!这个要晓得。我们看这个文:
【五彰迷悟损益。迷之等者。正当万法资始义也。应先问云。既非一切。何有生死之凡。大觉之佛。故云迷之等。意云。只由此心不定属圣。故迷之属凡。不定属凡。故悟之成圣。然即凡圣之时。自体亦非凡圣。不变易故。如镜现杂秽之相。镜非杂秽。】
我们念到此地,看这段,这段就是《疏》文末后这两句,也就是第五句。『万法资始』,前面说得很详细。佛法不反对怀疑,为什么?所谓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这叫疑情。疑怎么样?疑要去找答案。如果怀疑不找答案,那这个疑是烦恼,不是佛法讲的疑情,那是烦恼里面贪瞋痴慢疑的怀疑。那个怀疑什么?它是否定,它是武断,它不要求答案。这是迷信,迷信他再不去探讨,这是错误的,那是大烦恼。有疑要去解决这个问题,去探讨这个问题,这是对的,这是求学正当的方法,儒佛都主张,所以要有疑情。对於这个问题,祖师也先教给我们要先问一问。
『既非一切』,这是讲真心本性。真心本性确实什么也不是,什么也说不上,那怎么会有生死的凡夫?怎么会有大觉的佛?换句话说,既然真如本性里面一法不立,六祖讲「本来无一物」,为什么有六道轮回?为什么有十法界?这叫疑情。有了疑情,你才会深入探讨,才会把事实真相找出来,这就对了。所以『故云迷之等』,迷之等就是底下这两句,「迷之则生死无穷,解之则廓尔大悟」。这是第五句,所以这个文一开端是五,五是第五句,『彰迷悟损益』。彰是明显,显示迷跟悟这里面的利害。悟是得大利益,迷是有损害的。
『意云:只由此心不定属圣』,这个意思说,真心确实没有凡圣,没有十界也没有六道,但是它随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个随缘就不定,看它随什么缘?随迷,那他就是凡夫;随悟,那他就成佛了。作凡夫成佛道,实在讲,心性里面统统不相干,心性里面并没有迷悟,心性里头也没有凡圣。由此可知,凡圣,凡圣再一扩大就是十法界,是从迷悟里面变现出来的境界相,是这么来的。这就是说此心不定属圣,『迷之属凡』,他也『不定属凡』,所以『悟之成圣』。换句话说,整个关键的所在我们找到了,迷悟!佛法整个的教学就是破迷开悟,超凡入圣,这是佛法的教学。所以佛法的教学不是教我们升官发财,不是教我们长命百岁,不搞这些。这些什么?统统是假的,这不是真的!真的是什么?真的是不生不灭,搞无量寿、无量光,那是真的。都在这一念,你念妄,那就全是妄;你念真,全是真,这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无量光,你念这个就全是真的。你念五欲六尘、名闻利养,那就变成妄的。所以心它就不定,念什么就变什么,就看你怎么念法。
诸位如果知道这个原理原则,你就晓得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他怎么个变法?你把这个纲领就找到了,念头在变,整个社会国家的治乱,太平混乱也就是人心在变。大家都希望社会和谐,这社会就和谐了。大家都不安於本分,每个人为自己利害著想,不去想众人的利害,这是不是就乱了?为什么?各人利害不相同!不相同就乱了。如果每个人都想到整个社会整体的安全,他想法就相同,相同他就不乱!每个人想自己就乱了,可见得全在想像。我们读经,经典启示很多。
我们再看底下文,『然即凡圣之时,自体亦非凡圣,不变易故』。真性,真心本性并没有改变,凡圣一如。佛知道,所以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为什么他说一切众生都是佛?我们真心本性没有变!叫佛性,都是佛!所以悟的人知道,迷的人不晓得,迷的人自己是凡夫,看到佛也是凡夫,迷了,他不知道。下面这个比喻很好,『如镜』,像一面镜子。这个镜子里面照外面的相,有干净的、有污秽的。照那个很肮脏的,并不是镜子肮脏,是外面那个相映在里面肮脏。镜子有没有脏?镜子没有。这个肮脏就是染,镜子并不染!镜子比喻作真心,真心里头没有染污,心像一面镜子。所谓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不增不减。这段文念就行了:
【现鲜洁华彩之相。镜非华彩。故还源观中。显自性清净圆明体云。随流加染而不垢。返流除染而不净。】
这是大师再引用《还源观》中的两句话,来说明体相离过绝非。这两句话说的就是显示自性清净圆明,这从本体上说的。『随流加染而不垢』,随流这是顺著流,像十二因缘里面所讲的,无明缘行、行缘识,一直到生缘老死,这是叫随顺门。随顺是什么?就是六道轮回。六道是染污,本性有没有染?本性不染。『返流』,把这十二因缘返过来,返过来就是了生死超三界。我们要问,为什么会有老死?因为有生。为什么有生?因为有有。为什么有有?因为有取。为什么有取?因为有爱。一返过来看那个就觉悟了。这十二因缘里头,你只要断一个,统统就断了,就断掉了。返流『除染』,我们那个心有没有净?不净。它本来就不染,哪来的净?染净这就统统没有了,这真性。
【在圣体而不增。处凡流而不减。】
这刚才我简单说了,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不增不减,那是本性。
【虽有隐显之殊。而无差别之异。】
十法界,一法界显,九法界隐,隐就是见不到。我们今天在十法界里的人法界显,这个身大家能看出来,我们是人。可是我们自性会变佛、会变菩萨、会变缘觉、会变声闻、会变天人,我们见不到。它没变,能力有,能力并没有失掉,又会变饿鬼、地狱、畜生,现在也没有变,十法界一显九隐。成佛了,这佛法界现,其他九法界隐;那就堕地狱,这地狱法界现,其他九法界隐。所以隐显虽然说是不同,不一样,『而无差别之异』。在性能上来讲,没有两样,那本性没有改变。成佛是它,变畜生、变饿鬼、变地狱还是它,没有改变!只可以说这个性德的大用不能发挥。好比太阳被浓云遮盖住了,这个光透不过来。不是没有光,它有障碍。光明并没有减少一分,只是有障碍而已。所以我们自己要晓得,我们的智慧德能与诸佛无二无别。佛的智慧能力对尽虚空遍法界,我们凡夫观念来讲,过去、现在、未来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样大的智慧能力我们人人都有。有没有丧失掉?没有丧失。没有丧失,现在为什么没有了?连佛跟我们讲经都听不懂了,原因在哪里?障碍障住了,不是丧失。所以佛讲,只要你把这个障碍排除掉,你的智慧德能立刻就恢复,因为它是本有的,并没有失掉。
障碍是什么?佛在《华严》上说得很清楚,妄想执著。他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佛的确是一语道破,妄想执著。那什么妄想?只要你想的统统是妄想。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你每天都会想,想东想西、想前想后,念佛的人还想佛经上什么意思,统统打妄想。佛经哪有意思?没有意思,全在打妄想。在我们目前的状况,说实在的话,只有想阿弥陀佛本愿功德、名号功德、西方世界依正庄严,这不算妄想。虽然不算妄想,实在它也是妄想。这妄想为什么不算妄想?因为这个妄想会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没有妄想了。不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妄想总是断不掉的,断这妄想太难太难了。
所以我就劝同修,要打妄想就打这个妄想,不要打别的妄想。想弥陀本愿功德,就是四十八愿,只想四十八愿。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就是想《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这是净土三经,都是给我们说明西方世界依正庄严的,你去想这些。这是净土宗的正念、正思惟,除这个之外,都是邪念、邪思惟,这要知道的。再底下,两句话说得很好:
【烦恼覆之则隐。】
刚才讲了妄想执著是烦恼,你有妄想执著,你本性的智慧德能就透不出来,所以它就隐藏了。
【智慧了之则显。】
智慧是本来有的,烦恼去掉一分,智慧就透一分;烦恼去掉两分,智慧就透两分。烦恼是假的,智慧是真的,假的去掉了,真的就现前了!但是很可叹的,现在众生他认假不认真,这很可惜,听骗不听劝,劝他不听,骗他,他很容易上当。可是我们总不能拿欺骗做手段,这是决定不许可的,不可以用欺骗做手段,或者来度众生,这不可以。因为它的流弊很大,只要用一次欺骗,以后佛法没有人相信了。为什么?佛曾经说过假话,曾经骗过人。有一次骗人的记录,以后他讲的真实话也没有人相信了。所以决定真诚,绝不可以用欺骗的手段来接引众生。善意,善意也不可以。这是诸位一定要知道的原则,这也是佛法最殊胜之处。
【非生因之所生。唯了因之所了等。此亦正是体绝有无相非生灭之义也。】
这段完全跟我们讲心性的体相作用,虽然讲作用,它的意思还是说的体相,以体相为主。『非生因之所生』,你怎么能去找它的生因?没有因,没有这个生因。『唯了因之所了』,了是智慧明了,所以佛在《楞严》上有两句话说得很好,「净极光通达」,这个事情不是不能明了,真正可以明了。要怎样明了?不能用思惟,想像不到的;也不能研究讨论,讨论不会有结果的。什么方法?有功夫了,净到极处了,这就是了因。
净到极处是什么?是把妄想执著断掉了。你有妄想、有执著,你的心不会清净。所以修定,净土宗修一心不乱,什么时候才能够达到一心不乱?你有烦恼就不能够一心,你有妄想就不能够不乱。换句话说,要到一心不乱,还是把妄想烦恼断掉。你想想看,跟禅定的功夫有什么两样?一样的,就是禅定。所以古人讲,这句佛号就是甚深禅定,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只是修禅的方法不一样,禅宗里面用的参话头、观心,用这些方法;净土宗念阿弥陀佛这个方法。从方法上来看,念阿弥陀佛比观心、参话头容易太多了,方法简单容易,人人可以修学,达到的目的没有两样,都是断妄想、断烦恼,达到清净心。心到极清净的时候,智慧就现前了。智慧现前,世出世间一切法体相作用完全通达明了,这个了因!在这个地方,绝对不是我经念得多,看得多,注解看得多,我就开智慧了,那是假的,那个连儒家都不赞成。儒家讲的是记问之学,你记得多,你听得多,你问别人家跟你讲解,听得多,这不是你自己的,全是别人的,不是智慧。所谓是「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也」。没有错!一定要开智慧。开智慧一定要修定,要修定一定要持戒,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所以这也是体绝有无,相非生灭的意思,那真正能够理解,真正能够证实。到这个地方,这段才讲了一个开头。后面文还很长,慢慢的要从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思想观念当中来契入这个境界,这样对我们就有真正的利益,真实的受用。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