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九十二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092
请掀开经本,第二百四十面第五行,从头看起:
【第三大乘实教。明如来藏藏识唯是一心。】
这句经文是出在《入楞伽经》,佛在《楞严经》上也是这样的说法。『实教』,实是真实,跟前面所讲的不同,前面是说的权教,也就是方便说,实教是真实说。真实与方便从什么地方区别,我们必须要知道。在佛法里面凡是讲到心性,讲到真如本体,这就是真实法,这是实教,心性之外的都说之为权教。在唯识经论里面,《华严》也是唯识经论的一种,唯识有六经十一论,这六经里头有《华严经》。如果讲到心心所,这都是属於权教,八识五十一心所都是权教。讲到『如来藏』,这是实教,如来含藏在其中,或者是包藏在其中,这称之为如来藏,也称之为『藏识』。藏识实在讲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有真妄两分,说藏识是讲它真的那一分,说八识是讲它妄的那一分,它是真妄和合,我们就从藏识真的这一分来讲,它是『一心』。
【理无二故。故说一心。】
这句话要解释,下面的文就是解释。怎么叫『理无二故』?
【於中二门。】
这从两方面来说明。
【一摄前七识归於藏。故说一心。】
前面『七识』是说的末那、意识以及前五识,前五识是耳眼鼻舌身这五识。这一共七个识都是从阿赖耶变现出来的;换句话说,是阿赖耶识的起用,这个起用是主要的作用。从这个作用里面又分出许多的作用,那就叫心所,那是作用里面又起作用。我们现在不谈心所,谈这七个识,这七个识也是藏识变现。底下说明:
【谓前七转识。皆是本识差别功能。无有别体。】
统统是依阿赖耶起来的,这是讲的心法,色法也是依阿赖耶起来的。所以你要是知道这个真相,你就会恍然大悟,原来精神跟物质是同一个生源,就是生起的根源同一个,物质跟精神可以互相转变。不但现在科学家发明的能与质可以互相转变,物质可以化为能量,能量可以变化为物质,因为能与质的互相转变,所以诸佛世界一切受用都可以应念而生,他没有缺乏。所以思衣,衣就现前;思食,食就现前,不要去经营,不要去造作,为什么?他能够变化。不要用的就化成能量,所以干干净净,连渣子都没有了,决定没有污染,没有像我们现在这个垃圾成了问题,不可能的,化为能量。这是科学今天发现到,这是个事实。将物质变成能量,现在做到了局部,我们的核子发电、原子弹都是基於这个理论而发明的。现在还不知道怎样将能量变成物质,如果将能量再能够变成物质,我们这个世间什么都不缺乏了,那实在讲,跟那个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没有两样,想什么都可以变现什么。更高一个层次就是精神与物质的互相转变,这是高层次,现在科学家还没有发现。
心物同源,唯识这里就讲得很清楚,因为『七转识』也是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是阿赖耶识的『差别功能』。这个差别功能,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就像佛在《楞严》上所讲的,在眼叫见,眼识,在耳叫闻,在鼻叫嗅,在舌叫尝,可见得我们这个身体是个机器。他说机器每个部位不相同,它起的作用不一样,那个起作用的能力是相同的。譬如我们今天讲的电,电实在讲是没有两样的,但是在灯,它就放光;在扩音器,它就给我们传的音声扩大;在冷气机里面,它就给我们送风,其实它是一个东西,因为在机械不相同,它起的作用就不一样。我们这个身体,眼跟耳这个机械不相同,同样是这么一个能力,并无二致。所以六根的根性是相同的,但是它在六根不相同,所起的作用不一样,差别的功能。所以变成七转识,就是七种不同的根起不同的作用,实际上它是一体的。
因此修学到相当一个境界之后,六根可以互用,这是佛在《楞严》上说的。我们看东西可以不必用眼,耳也可以看,鼻也可以看,那个身,全身都可以看。我们要听,不一定要用耳,眼也能听,身也能听,六根互用,你说可不可能?你懂得这个原理就可能,因为它这个『本识』是一个,决定可以互通的。今天我们这个不能互通,实在是由於分别执著,所以不能够互用。
【故楞伽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这是《楞伽经》上的四句偈,说明这八识是怎么来的。这四句说得很明显,『藏识』是根源,它是『常住』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就是佛在一般大乘经里面讲的真如本性,为什么它会起变化?这就是『境界风所动』。这境界风到底是什么?给诸位说,这就是无明。「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根源就是无明,无明就是妄动,不守自性的妄动。所以无明在什么地方?心动就是无明。无明是个动相,这一动,七转识、五十一心所不但这些东西出现了,连山河大地、一切万法统统都出现。不动的时候没有,确实没有,永嘉大师讲的话那是真的,不是假的,「觉后空空无大千」,觉什么?觉是不动,不觉就是动,这是讲心。所以定心是觉的,人在入定的时候,这个心是觉心。绝对不要说,这个入定了,大概什么都不知道了,那就错了,那就不是定,那是打磕睡,不能把打磕睡,坐在那里打瞌睡当入定,那就错了。
定心是觉,你不相信,你看,特别小乘经里面说得很多,有人去请教阿罗汉,问他的,或者是问他的家亲眷属过世了,究竟到哪里去了?请阿罗汉慈悲给他看一看,阿罗汉入定,这一入定就看到了。他在哪一道,现在什么情况统统晓得。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诸位要记住,这觉而不迷,怎样才觉?怎样才正?怎样才净?定就是的。定心就是觉、就是正、就是净。定心里面没有妄念、没有妄想,起一个妄念,这心就动了,一动就有十法界。不动的时候就叫做一真法界,这不得已而说的,不动的时候这称为一真,一真法界。一动,这个一真法界立刻就变成十法界。十法界,实在讲是无量无边的法界,都是那一动而有的。
这桩事情很难体会,我们可以用作梦做比喻,你为什么会作梦?也是你那个心动,你在睡觉的时候心动了,动了,它就起了梦境;不动,不动梦就没有了。所以你晚上睡觉心动会作梦,你在没有睡觉的时候,心动就现十法界。境界风所动,这一动,就种种诸识浪,这与阿赖耶识起的作用,就像波浪一样,一层一层的,先变七转识,然后再每一个识里面又起许多的作用,这就是讲心所法。五十一心所,是把心所归纳成五十一大类,每一类里面太多太多了,数不清。佛菩萨为我们说明事实真相,为了说话方便起见,把这一切诸法归类,而且跟我们讲的都是归成大类,不能细说,细说说不尽。所以八识是大类,五十一心所也是大类,这样辗转相生,『腾跃』是形容它快速、活泼,辗转相生。
【又云。譬如巨海浪。无有若干相。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
前面一首偈是讲心心所的诸识的相生,辗转变现出来的,这首偈跟我们讲心心所是一不是二,万法一如。『譬如巨海浪,无有若干相』,它是一个相,什么相?水。不过是那个波浪,这个水起得高落得低而已,你去仔细一看,它没有两种相,都是一种。这就是唯识家所讲的,万法唯识。你看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是什么东西?统统是识,全是识在那里变化,除了识之外,什么也没有。所以称之为唯识,唯是唯独,唯独只有识,除了识之外,什么也没有。这就是唯识这两个字名词的由来,确实如此。所以『诸识心如是』,八识五十一心所就跟那个海的浪一样,没有两样,浪有高低,统统是水。
【然此门及前门亦唯识论所破。】
『此门』就是此地所说的如来藏识,『前门』是前面在权教所讲的那八识,有王有所,这都是唯识学所破的。底下引论文来说:
【故论云。或执诸识。用别体同。释云。即大乘一类菩萨。言八识体唯是一也。又云。或执内心无别心所。释云。即觉天所计。以经言士夫六界。染净由心。无心所故。然此二门是无著菩萨建立。并楞伽经文。护法虽破。岂遵枝末而背大菩萨耶。故此列於俱存王所之后。用为其次转深也。】
到这里是一段。这个意思,唯识自古以来,许多菩萨对它所说的看法不一致,因此争论也很多。如果你仔细去观察,他们所说的都有道理,正如同瞎子摸象,各人摸的,真的都摸到了,就是没有完全理解。各人执著一面,他从某一个角度去观察,观察了,确实是事实。正如同我们现代的科学家,对於许多的理论,物理、化学,特别是今天所讲的天体物理学,由於不断累积的观察、探索,乃至於从数学理论上的分析,对於宇宙有一部分的了解,但是并没有完全了解。这个了解是不是就是正确的?谁也不敢讲,这在我们历史可以证明,前面一个科学家所建立的定律,会被后来的推翻。所以今天科学家推翻从前科学家的定律,他今天建立新的定律,再过几十年之后,又有新科学家可能又把他的推翻了。所以现在没有人敢承认他的定律是永恒不变的,没有人敢讲。
佛法,实在这就是一个大胆的说法,佛法所讲宇宙的来源、万物的生起,确实是真理,永远不会变的,等待这些科学家慢慢去证实。佛法为什么那么样肯定?他不是经验的累积,不是盲目的去探索,也不是从数学上的推理,他是亲证的境界。怎样证得?就是从甚深禅定,这个定愈深,觉就愈广。觉是亲证,这哪里会错?这不会错的!我们现在讲这个,讲得浅近一点,我们看到东、西方有许多的预言,讲这个世界的动乱,这些预言可靠不可靠?有相当的可靠性,但是也不能完全可靠。为什么?大致上这些预言,绝大多数都是数学上推算出来的。
像中国的《皇极经世书》,邵康节的,他就是完全用数理来推算这整个世界的变化,可以说是推算得相当的准确度,但是不能完全准。原因就是什么?他不是亲证的境界。有许多大修行人他们是从定功里面看到过去、看到未来,那就不会有差错,比他那个推论要可靠得多了。像阿罗汉的定功就能够知道过去五百世、未来五百世,假如我们要照中国人的讲法,三十年叫一世,过去五百世不谈,就讲未来五百世,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以中国人的算法,今年释迦牟尼佛灭度是三千零十八年,才一百世。一世三十年,一百世三千年,阿罗汉能知五百世,那我们今天这种世界的局面,他怎么不了如指掌?他亲眼看见的,这不是推理推算的,阿罗汉九次第定有这个功夫。
所以像初禅、二禅,说实在话,有那样深的定功,对於我们现前这个世界怎么演变,将来是什么样子,大致上他们都很清楚、都很明了,这是从甚深大定当中观察到事实的真相。可是这个定的功夫有浅深不一样,因此他所见的面,所见的深度也就不相同,唯有成佛,那个功夫才叫做究竟圆满。为什么?他心里面确实没有一丝毫的动荡。等觉菩萨还有一念生相无明,也就是这个地方是「譬如巨海浪」,那不是巨海浪,是微波,等觉菩萨是微波,巨海浪是我们凡夫,我们凡夫的心心所是巨海浪。到了等觉菩萨那是微波,微微的有一点点;到了佛,那这个心水完全定了,一丝毫波浪都没有,见一切境界那是真实不虚,完全没有错误。所以诸位要晓得,菩萨也有执著,你要晓得。所以佛在四依法里教给我们,依法不依人,菩萨是人,法什么?法是经,经是佛说的。菩萨所讲的跟经上所讲的不一样,我们都不能相信,何况不是菩萨!在我们现前这个社会学佛,非常重要,四依法决定不能够忘掉。
《楞严经》上说,「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如何辨别邪正?法是标准,依法不依人。菩萨所说,说实在话,虽然他不是佛,他所讲的多多少少是接近佛所说的,并不能完全如佛所说,他接近。因此可以提供我们做参考,只是参考而已,要紧的是自己要修定,自己要亲证,这是功夫,这个非常重要。此地所说的『或执诸识,用别体同』,或者有一类菩萨他有这样的执著,他执著诸识,八个识。八个识作用有别,各有不同作用,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它不同,但是体是同的。像《楞严》上也是这样说,「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元依一精明是体,体是同的,在六根上起的作用不相同。
底下解释,『即大乘一类菩萨』,有这种执著。实在讲,佛法那个关键的所在是破执。这个现象是不是有?有,现象确实存在,你不要去执著它就对了,就没有事了。一执著就妨碍了,因为真心本性里面没有执著。现象有没有?有,体相作用统统有,没有执著,坏就坏在执著上。菩萨有这一分执著,虽然见性,见的就不圆,这一分叫做法执,很难破。等觉菩萨那一品生相无明也是法执,我执尽了就证阿罗汉,法执尽了就成佛。所以在圆教,《华严经》上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统统都有法执,只是执著浅深不相同,菩萨位子愈高,他执得愈浅;位子愈低,他执著重,没有我执,他有法执。所以这个关键就在「执」,就在这个字。
解释里面讲这一类大乘菩萨,『言八识体唯是一也』,体是一个。『又云:或执内心,无别心所』。或,这是假设有这么一类。这个解释里头也跟我们具体指出来,『即觉天所计』,计就是计度分别,我们讲的计较、度量、分别,也就是执著。『以经言士夫六界,染净由心,无心所故』,这点我们也要特别留意。佛说法,不但无有定法可说,说实在的话,佛无有法可说,这是真的。佛的心清净,就像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你还说什么?你说出来的就不止一物了。本无一物说什么?所以佛是应机说法,应机说法,无非是破执而已。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教导学生说法的原则举三十六对。这六祖很了不起,把那个佛说法的秘密给揭穿了,原来佛是这个说法的,你执著有,我就跟你说空;你执著常,我就给你说断,总是给你相对的。相对的什么?打掉你的执著而已。那佛就说这个法,除此之外,佛还有什么法好说?破一切情执而已。可是众生愚痴没有智慧,我执著有,佛说空,好了,我就我有舍弃了,又执著空了,这个很糟糕,永远都要执著一样,这佛就没有法子教了。我执著有,佛给我讲空,我这个有舍掉了,空也不能执著,所谓是药到病除,病除了之后,药也不要了。病除了之后,天天还吃药,岂不又吃出病出来了吗?凡夫这难就难在此地。
所以佛当年在世,为大家说法尚且出这些副作用,出这么多毛病,何况今天佛不在世。我们展开经本,这都是佛当年为别人所说的,不是为我说的,为别人所说的。我们展开经典在那里虚妄分别,还是计度执著,计较、度量、执著,这样永远不解如来所说义,这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没有法子理解。这是说一类菩萨,听到佛这样说他起了执著。佛讲士夫六界,士夫是讲的众生,六界就是六道。士夫,拿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指我们人间知识分子,现代的话叫知识分子。六界里染净由心,无心所故,心是什么?心王、意识、末那、阿赖耶。无心所故,不是与心王相应的心所,是心王染污。有些人听佛这样说法,他有执著,一执就成病了,这个麻烦就来了。
『然此二门是无著菩萨建立』,无著是天亲的哥哥,兄弟两个人都了不起,於法相、唯识都是一代的祖师,以上两门,无著菩萨也是这样讲。『并《楞伽经》文』,佛在《楞伽经》里头有这个说法。『护法虽破』,护法菩萨,比较近一点是在天亲之后,玄奘大师到印度去求学,他的老师是戒贤,戒贤论师就是护法的传人,玄奘大师到印度去,戒贤的年岁很高了。『岂遵枝末而背大菩萨耶』。循枝末就背大菩萨。这个地方是大菩萨还是大菩提,这个版本要重新去校一校,金陵刻经处的这个版本校对算是相当精确,但是有时候还不免有一、二个错字,这是我们在金陵本上曾经见过的。这个地方到底是大菩萨还是大菩提?如果大菩提就好讲得多了,大菩提是无上正等正觉。『故此列於俱存王所之后』,前面权教是王所俱存,这个地方是实教,在前面之后,跟你说如来藏,藏识唯是一心,就是这个教义比前面要深。前面是有能有所,有王有所、有能有所,此地没有,唯是一心。染净由心,无心所故,这个意思比前面是深了,这是第一说。
【二总摄染净归如来藏。故说一心。】
前面是摄前七识,摄前七识归於藏识,这称为一心,是从心体的作用上来说,还好懂。现在从染净,染净是事相,比前面意思又要深一层。染净在佛法里面是大问题,为什么?清净是四圣法界,污染是六凡法界,如果『总摄染净归如来藏』,染净一如,生佛不二,比前面意思是要深。前面从自性上说,这是从法界全体上来观察。
【谓如来藏举体随缘成办诸事。而其自性本不生灭。是故一心二谛皆无障碍。故密严经云。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
我们先就看这几句。这的确是诸法实相,是一切万法十法界的真相。凡夫因为没有离开分别执著,看这法界有十法界,十法界从哪来的?从分别执著里头变现出来的。佛与大菩萨看这个法界是一真法界,这个差别到底在哪里?佛菩萨染净不二,我们染净执二,差别在此地,因此对於法界的感受就不相同。这个感受,我们要讲得粗一点,就是享受,你的享受就不一样,你要把事实真相彻底了解,那你的享受唯乐无苦,那就是极乐世界了。这个事实真相没有搞清楚,在这里面虚妄分别执著,那可以说唯苦无乐。染净既然不二,苦乐也是不二,都在乎你那个一念,看你这一念怎么动法,都在这个地方,所以这一段文章非常之好。
『如来藏举体随缘』,随缘就现相、就起作用,看你随什么缘,就变什么样的境界。正如同我们作梦一样,梦也是阿赖耶随缘。我们平常要问,心在哪里?找不到,你看《楞严经》一开头,七处徵心,佛并没有讲什么真心妄心,就叫阿难,真心也好,妄心也好,不管是真是妄,你把心拿来我看看,心到底在哪里?阿难怎么找也找不到。为什么找不到?因为他执著有个心,这就找不到了。所以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实在讲,内、外、中间无不是。心找不到,可是当我们作梦的时候就找到了,为什么?心没有相,你到哪去找去?眼看不到,耳听不到,鼻也闻不到,舌也尝不到,手也摸不到,心也想不到,但是它真的存在,确确实实有,它是宇宙万有的本体,虚空法界、一切万法都是它变现出来的。等它变现出来的相,我们就找到了。
譬如在作梦的时候,心在哪里?梦就是心,变成样子了,这下就找到了,那是个妄心。真心在哪里?我们眼前的境界就是,是真心现的相,十法界依正庄严现的相,真心现的相,唯识学家讲,阿赖耶的相分。所以禅家见性,性在哪里?随便去拈个草、去拿一块石头比一比,它就是的,那没错。哪一法不是?法法皆是,随便拈一物就是,它变成相了。譬如黄金,「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问你,金在哪里?他拿了一个金戒指,在这儿,你说有没有错?没错!如果你要执著那是金,这是戒指,这不是金,我要你金,我没有叫你拿戒指来。这个不见性的人就执著相。金在哪里?这是戒指,不是金。拿个镯子来,这是镯子!这不是金!离开这一切相,到哪里去找金?找不到!今天叫你离开一切万法,我问你心在哪里?就跟我离开一切那个相,问你金在哪里,好了,什么,你拿了一块,那一块是一块的相,一条是一条的相,这我都不要。他不晓得金即是器,器即是金;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性相一如,理事不二,那哪一法不是?器器皆金,这就找到了。找到,你为什么还不觉悟?我今天给你一说,你都找到了,心在哪里?这样,这样也拿一个,好像你都知道,你都见到了,其实你什么也没有见到。为什么没有见到?你还有是非人我,还有贪瞋痴慢,真如本性里没这个东西。你不是真的见性,你是看了见性人那个动作,学他的动作,装他的动作,以为是见到了,其实你没有见到。换句话说,你生活还很痛苦。真正见到的人,不会有痛苦,苦没有了,苦乐忧喜舍统统没有,那是见性人的样子。我们还有苦乐忧喜舍,不行,没见到。
所以如来藏举体随缘,随佛缘就现佛法界,随菩萨缘就现菩萨法界,随诸天的缘就现诸天法界,随我们人道缘就现人道法界。你看佛门常常画的那个心,在台湾我常常也见到,有个变相图当中一个心,旁边画的十法界,一界现,九界隐。这现一个法界,这个法界现前,其他的法界就不现了。由此可知,这个十法界从哪里来的?唯心所变。佛祖跟我们讲修行证果,他根据什么?就是根据这个事实。你想成佛,能不能成佛?当然能成佛。为什么?因为你的自性本来具足十法界。你想成佛,你就随成佛的缘,成佛的缘是什么?当然也很多、很复杂。众多缘里面有一个最重要的,这佛通常给我们讲的最重要的,成佛的缘,平等心,这是成佛最重要的一个条件,缘就是条件。成菩萨,就是修六度;成缘觉,就是修十二因缘;成罗汉,修四谛,这就是随缘;要想生天,那要修禅定,要修十善、四无量心。无量心是什么?慈悲喜舍。十善、四无量心、禅定是生天之缘。人,五戒十善,饿鬼是悭贪,畜生是愚痴,地狱是瞋恚,你随哪一种缘,就现哪一个法界。现法界就是『成办诸事』,成是成就,诸事就是讲的法界。
这十法界因,我们每个人统统具足,正是佛在经论里面常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又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个话都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本来成佛,现在变成这个样子,是我们随缘不同。从这个原理,我们想到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面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四土九品是随缘不同,这有道理。你遇到的缘殊胜,你这一生就可能上品往生;遇到的缘劣,那品位就下了,在遇缘不同,这讲得我们真是心服口服。由此可知,佛法重视缘生,很有道理。事实真相搞清楚,我们怎样把这个最殊胜的缘抓住,我们这一生就能成就了,想成什么就成什么,真是「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想成佛,这一生真的就能成得了佛;想成菩萨,确实就能成菩萨,你要知道佛要些什么条件,菩萨要些什么条件,我们统统具足,哪有不成的道理?
成佛,像阿闍王子他发愿,我们将来成佛也像阿弥陀佛,这个意念很殊胜。阿弥陀佛的条件是什么?统统开在《无量寿经》里面。如果我们照《无量寿经》去修学,那就成阿弥陀佛了。除《无量寿经》之外,这一本《大方广佛华严经》也是西方极乐世界开出来的条件,后面总结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华严经》上所讲的这些条件我统统都具足了,你也决定成佛,就像阿弥陀佛无二无别。可是诸位同修要知道,这十大愿王每一愿的功德要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一定要读大经,就是全部的《华严经》,不能读全部的《华严经》,一定要熟读《四十华严》,才知道这十愿愿愿功德不可思议。真正能够通达《华严》,你才知道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因为这句阿弥陀佛摄尽十大愿王。既然它能够摄尽,总摄十大愿王,当然就是总摄《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清朝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这句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就是全部《华严》的大总持法门。所以这句我们决定不能疏忽,如来藏举体随缘,这成就了十法界依正庄严。虽然随缘现相,可是如来藏的本体本不生灭,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不生不灭。
『是故一心二谛皆无障碍』,一心是体,二谛是用,体用无碍。『故《密严经》云: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这是举经来做证明,一心二谛皆无障碍。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给我们建立四无碍法界: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佛在《密严经》上讲的,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恶慧是讲世智辩聪,世间的聪明智慧没有办法理解,也正是佛在大经上讲,「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解」。那要什么人说?要有修有证的人说才行。唯有亲证,那说的就不会错;纵然有错,错不大,错误不大,有些小错。如果自己没有修证功夫,那个错误偏差就很大;一定要亲证,换句话说,一定要真修。
真修从哪里修?绝对不是从经论上去修。不但禅宗修行不要经论,教下虽然是依经论,但是不执著经论,执著在经论上就错了。是依经论里面所讲的理论与方法,修什么?修心。你看大珠和尚在《语录》里面讲,那是讲禅宗的方法,修心。会修行的人,善修者,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根本是心。禅如是,教也不例外,教下也是从心地上起修。我们念佛,念佛还是从心地上起修,修一心不乱。《无量寿经》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这是提出修净土,修净土修什么?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觉心。清净平等觉就是三无漏学,清净是戒学,平等是定学,觉是慧学。
如果有人说,念佛大概有一点定,慧没有,那就错了,凡是大乘法都离不开戒定慧三学。宗派不同,法门不同,那是讲修学的手段、方法不相同,原理原则、目标方向完全相同。这特别是在《四十华严》,你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正是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每个学佛的同修都必须要学五十三参这些善知识,自己谦虚,赞叹别人。自谦赞他,这是性德的流露,因为法门是平等的,是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哪一个法门适合我的根性,我修学起来方便,没有太大的障碍,不会感觉到不方便,这个法门对我来说就容易成就。所以无量无边的法门任君选择,都一样,一样好,任意选择。所以有些人年轻,年轻什么?他觉得有时间,有充分的精力,多学学不要紧。年老了,不行,来不及了,看看自己,体力也不行了,智慧也不如人,根性也不如人,选个老实念佛,一样成就。
千万不要小看念佛法门,文殊菩萨选这个法门,普贤菩萨也选这个法门,善财童子还是选这个法门,所以这个法门,莲池大师在《疏钞》里面给我们讲,彻前彻后。前是什么?最浅的,后是最深的。特别显示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势至菩萨这一类的根性,他们就专念阿弥陀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他就用一句名号,从最浅,凡夫,乱心位开始念,念到成佛。念成无上正等正觉,就这一句佛号,所以从最浅达到究竟圆满,这当中不需要用第二个方法,这是大势至菩萨,真的是一句佛号贯彻始终。所以夏莲居称赞的是净宗初祖,那一点也没错,法界的初祖。所以我们自己常常很冷静的想想自己,学其他的都难,还是老实跟大势至菩萨走好了。所以印光大师别的没有传给我们,他老人家就写了一篇《大势至菩萨圆通章》,流传给我们,我们现在把这个印出来了,此地还没有送来,希望诸位同修请回家去供养。印祖这一篇的真迹在景美图书馆,我们现在把它复印出来,他老人家亲笔写的真迹在图书馆,是民国二十八年写的,他老人家七十九岁,第二年他就往生了。所以是非常珍贵,这个法宝,我们同修要格外的珍惜,学他老人家一句弥陀贯彻始终。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底下是,也可以说是一个小段,引《胜鬘经》说的。
请掀开经本,第二百四十面第五行,从头看起:
【第三大乘实教。明如来藏藏识唯是一心。】
这句经文是出在《入楞伽经》,佛在《楞严经》上也是这样的说法。『实教』,实是真实,跟前面所讲的不同,前面是说的权教,也就是方便说,实教是真实说。真实与方便从什么地方区别,我们必须要知道。在佛法里面凡是讲到心性,讲到真如本体,这就是真实法,这是实教,心性之外的都说之为权教。在唯识经论里面,《华严》也是唯识经论的一种,唯识有六经十一论,这六经里头有《华严经》。如果讲到心心所,这都是属於权教,八识五十一心所都是权教。讲到『如来藏』,这是实教,如来含藏在其中,或者是包藏在其中,这称之为如来藏,也称之为『藏识』。藏识实在讲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有真妄两分,说藏识是讲它真的那一分,说八识是讲它妄的那一分,它是真妄和合,我们就从藏识真的这一分来讲,它是『一心』。
【理无二故。故说一心。】
这句话要解释,下面的文就是解释。怎么叫『理无二故』?
【於中二门。】
这从两方面来说明。
【一摄前七识归於藏。故说一心。】
前面『七识』是说的末那、意识以及前五识,前五识是耳眼鼻舌身这五识。这一共七个识都是从阿赖耶变现出来的;换句话说,是阿赖耶识的起用,这个起用是主要的作用。从这个作用里面又分出许多的作用,那就叫心所,那是作用里面又起作用。我们现在不谈心所,谈这七个识,这七个识也是藏识变现。底下说明:
【谓前七转识。皆是本识差别功能。无有别体。】
统统是依阿赖耶起来的,这是讲的心法,色法也是依阿赖耶起来的。所以你要是知道这个真相,你就会恍然大悟,原来精神跟物质是同一个生源,就是生起的根源同一个,物质跟精神可以互相转变。不但现在科学家发明的能与质可以互相转变,物质可以化为能量,能量可以变化为物质,因为能与质的互相转变,所以诸佛世界一切受用都可以应念而生,他没有缺乏。所以思衣,衣就现前;思食,食就现前,不要去经营,不要去造作,为什么?他能够变化。不要用的就化成能量,所以干干净净,连渣子都没有了,决定没有污染,没有像我们现在这个垃圾成了问题,不可能的,化为能量。这是科学今天发现到,这是个事实。将物质变成能量,现在做到了局部,我们的核子发电、原子弹都是基於这个理论而发明的。现在还不知道怎样将能量变成物质,如果将能量再能够变成物质,我们这个世间什么都不缺乏了,那实在讲,跟那个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没有两样,想什么都可以变现什么。更高一个层次就是精神与物质的互相转变,这是高层次,现在科学家还没有发现。
心物同源,唯识这里就讲得很清楚,因为『七转识』也是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是阿赖耶识的『差别功能』。这个差别功能,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就像佛在《楞严》上所讲的,在眼叫见,眼识,在耳叫闻,在鼻叫嗅,在舌叫尝,可见得我们这个身体是个机器。他说机器每个部位不相同,它起的作用不一样,那个起作用的能力是相同的。譬如我们今天讲的电,电实在讲是没有两样的,但是在灯,它就放光;在扩音器,它就给我们传的音声扩大;在冷气机里面,它就给我们送风,其实它是一个东西,因为在机械不相同,它起的作用就不一样。我们这个身体,眼跟耳这个机械不相同,同样是这么一个能力,并无二致。所以六根的根性是相同的,但是它在六根不相同,所起的作用不一样,差别的功能。所以变成七转识,就是七种不同的根起不同的作用,实际上它是一体的。
因此修学到相当一个境界之后,六根可以互用,这是佛在《楞严》上说的。我们看东西可以不必用眼,耳也可以看,鼻也可以看,那个身,全身都可以看。我们要听,不一定要用耳,眼也能听,身也能听,六根互用,你说可不可能?你懂得这个原理就可能,因为它这个『本识』是一个,决定可以互通的。今天我们这个不能互通,实在是由於分别执著,所以不能够互用。
【故楞伽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这是《楞伽经》上的四句偈,说明这八识是怎么来的。这四句说得很明显,『藏识』是根源,它是『常住』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就是佛在一般大乘经里面讲的真如本性,为什么它会起变化?这就是『境界风所动』。这境界风到底是什么?给诸位说,这就是无明。「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根源就是无明,无明就是妄动,不守自性的妄动。所以无明在什么地方?心动就是无明。无明是个动相,这一动,七转识、五十一心所不但这些东西出现了,连山河大地、一切万法统统都出现。不动的时候没有,确实没有,永嘉大师讲的话那是真的,不是假的,「觉后空空无大千」,觉什么?觉是不动,不觉就是动,这是讲心。所以定心是觉的,人在入定的时候,这个心是觉心。绝对不要说,这个入定了,大概什么都不知道了,那就错了,那就不是定,那是打磕睡,不能把打磕睡,坐在那里打瞌睡当入定,那就错了。
定心是觉,你不相信,你看,特别小乘经里面说得很多,有人去请教阿罗汉,问他的,或者是问他的家亲眷属过世了,究竟到哪里去了?请阿罗汉慈悲给他看一看,阿罗汉入定,这一入定就看到了。他在哪一道,现在什么情况统统晓得。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诸位要记住,这觉而不迷,怎样才觉?怎样才正?怎样才净?定就是的。定心就是觉、就是正、就是净。定心里面没有妄念、没有妄想,起一个妄念,这心就动了,一动就有十法界。不动的时候就叫做一真法界,这不得已而说的,不动的时候这称为一真,一真法界。一动,这个一真法界立刻就变成十法界。十法界,实在讲是无量无边的法界,都是那一动而有的。
这桩事情很难体会,我们可以用作梦做比喻,你为什么会作梦?也是你那个心动,你在睡觉的时候心动了,动了,它就起了梦境;不动,不动梦就没有了。所以你晚上睡觉心动会作梦,你在没有睡觉的时候,心动就现十法界。境界风所动,这一动,就种种诸识浪,这与阿赖耶识起的作用,就像波浪一样,一层一层的,先变七转识,然后再每一个识里面又起许多的作用,这就是讲心所法。五十一心所,是把心所归纳成五十一大类,每一类里面太多太多了,数不清。佛菩萨为我们说明事实真相,为了说话方便起见,把这一切诸法归类,而且跟我们讲的都是归成大类,不能细说,细说说不尽。所以八识是大类,五十一心所也是大类,这样辗转相生,『腾跃』是形容它快速、活泼,辗转相生。
【又云。譬如巨海浪。无有若干相。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
前面一首偈是讲心心所的诸识的相生,辗转变现出来的,这首偈跟我们讲心心所是一不是二,万法一如。『譬如巨海浪,无有若干相』,它是一个相,什么相?水。不过是那个波浪,这个水起得高落得低而已,你去仔细一看,它没有两种相,都是一种。这就是唯识家所讲的,万法唯识。你看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是什么东西?统统是识,全是识在那里变化,除了识之外,什么也没有。所以称之为唯识,唯是唯独,唯独只有识,除了识之外,什么也没有。这就是唯识这两个字名词的由来,确实如此。所以『诸识心如是』,八识五十一心所就跟那个海的浪一样,没有两样,浪有高低,统统是水。
【然此门及前门亦唯识论所破。】
『此门』就是此地所说的如来藏识,『前门』是前面在权教所讲的那八识,有王有所,这都是唯识学所破的。底下引论文来说:
【故论云。或执诸识。用别体同。释云。即大乘一类菩萨。言八识体唯是一也。又云。或执内心无别心所。释云。即觉天所计。以经言士夫六界。染净由心。无心所故。然此二门是无著菩萨建立。并楞伽经文。护法虽破。岂遵枝末而背大菩萨耶。故此列於俱存王所之后。用为其次转深也。】
到这里是一段。这个意思,唯识自古以来,许多菩萨对它所说的看法不一致,因此争论也很多。如果你仔细去观察,他们所说的都有道理,正如同瞎子摸象,各人摸的,真的都摸到了,就是没有完全理解。各人执著一面,他从某一个角度去观察,观察了,确实是事实。正如同我们现代的科学家,对於许多的理论,物理、化学,特别是今天所讲的天体物理学,由於不断累积的观察、探索,乃至於从数学理论上的分析,对於宇宙有一部分的了解,但是并没有完全了解。这个了解是不是就是正确的?谁也不敢讲,这在我们历史可以证明,前面一个科学家所建立的定律,会被后来的推翻。所以今天科学家推翻从前科学家的定律,他今天建立新的定律,再过几十年之后,又有新科学家可能又把他的推翻了。所以现在没有人敢承认他的定律是永恒不变的,没有人敢讲。
佛法,实在这就是一个大胆的说法,佛法所讲宇宙的来源、万物的生起,确实是真理,永远不会变的,等待这些科学家慢慢去证实。佛法为什么那么样肯定?他不是经验的累积,不是盲目的去探索,也不是从数学上的推理,他是亲证的境界。怎样证得?就是从甚深禅定,这个定愈深,觉就愈广。觉是亲证,这哪里会错?这不会错的!我们现在讲这个,讲得浅近一点,我们看到东、西方有许多的预言,讲这个世界的动乱,这些预言可靠不可靠?有相当的可靠性,但是也不能完全可靠。为什么?大致上这些预言,绝大多数都是数学上推算出来的。
像中国的《皇极经世书》,邵康节的,他就是完全用数理来推算这整个世界的变化,可以说是推算得相当的准确度,但是不能完全准。原因就是什么?他不是亲证的境界。有许多大修行人他们是从定功里面看到过去、看到未来,那就不会有差错,比他那个推论要可靠得多了。像阿罗汉的定功就能够知道过去五百世、未来五百世,假如我们要照中国人的讲法,三十年叫一世,过去五百世不谈,就讲未来五百世,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以中国人的算法,今年释迦牟尼佛灭度是三千零十八年,才一百世。一世三十年,一百世三千年,阿罗汉能知五百世,那我们今天这种世界的局面,他怎么不了如指掌?他亲眼看见的,这不是推理推算的,阿罗汉九次第定有这个功夫。
所以像初禅、二禅,说实在话,有那样深的定功,对於我们现前这个世界怎么演变,将来是什么样子,大致上他们都很清楚、都很明了,这是从甚深大定当中观察到事实的真相。可是这个定的功夫有浅深不一样,因此他所见的面,所见的深度也就不相同,唯有成佛,那个功夫才叫做究竟圆满。为什么?他心里面确实没有一丝毫的动荡。等觉菩萨还有一念生相无明,也就是这个地方是「譬如巨海浪」,那不是巨海浪,是微波,等觉菩萨是微波,巨海浪是我们凡夫,我们凡夫的心心所是巨海浪。到了等觉菩萨那是微波,微微的有一点点;到了佛,那这个心水完全定了,一丝毫波浪都没有,见一切境界那是真实不虚,完全没有错误。所以诸位要晓得,菩萨也有执著,你要晓得。所以佛在四依法里教给我们,依法不依人,菩萨是人,法什么?法是经,经是佛说的。菩萨所讲的跟经上所讲的不一样,我们都不能相信,何况不是菩萨!在我们现前这个社会学佛,非常重要,四依法决定不能够忘掉。
《楞严经》上说,「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如何辨别邪正?法是标准,依法不依人。菩萨所说,说实在话,虽然他不是佛,他所讲的多多少少是接近佛所说的,并不能完全如佛所说,他接近。因此可以提供我们做参考,只是参考而已,要紧的是自己要修定,自己要亲证,这是功夫,这个非常重要。此地所说的『或执诸识,用别体同』,或者有一类菩萨他有这样的执著,他执著诸识,八个识。八个识作用有别,各有不同作用,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它不同,但是体是同的。像《楞严》上也是这样说,「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元依一精明是体,体是同的,在六根上起的作用不相同。
底下解释,『即大乘一类菩萨』,有这种执著。实在讲,佛法那个关键的所在是破执。这个现象是不是有?有,现象确实存在,你不要去执著它就对了,就没有事了。一执著就妨碍了,因为真心本性里面没有执著。现象有没有?有,体相作用统统有,没有执著,坏就坏在执著上。菩萨有这一分执著,虽然见性,见的就不圆,这一分叫做法执,很难破。等觉菩萨那一品生相无明也是法执,我执尽了就证阿罗汉,法执尽了就成佛。所以在圆教,《华严经》上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统统都有法执,只是执著浅深不相同,菩萨位子愈高,他执得愈浅;位子愈低,他执著重,没有我执,他有法执。所以这个关键就在「执」,就在这个字。
解释里面讲这一类大乘菩萨,『言八识体唯是一也』,体是一个。『又云:或执内心,无别心所』。或,这是假设有这么一类。这个解释里头也跟我们具体指出来,『即觉天所计』,计就是计度分别,我们讲的计较、度量、分别,也就是执著。『以经言士夫六界,染净由心,无心所故』,这点我们也要特别留意。佛说法,不但无有定法可说,说实在的话,佛无有法可说,这是真的。佛的心清净,就像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你还说什么?你说出来的就不止一物了。本无一物说什么?所以佛是应机说法,应机说法,无非是破执而已。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教导学生说法的原则举三十六对。这六祖很了不起,把那个佛说法的秘密给揭穿了,原来佛是这个说法的,你执著有,我就跟你说空;你执著常,我就给你说断,总是给你相对的。相对的什么?打掉你的执著而已。那佛就说这个法,除此之外,佛还有什么法好说?破一切情执而已。可是众生愚痴没有智慧,我执著有,佛说空,好了,我就我有舍弃了,又执著空了,这个很糟糕,永远都要执著一样,这佛就没有法子教了。我执著有,佛给我讲空,我这个有舍掉了,空也不能执著,所谓是药到病除,病除了之后,药也不要了。病除了之后,天天还吃药,岂不又吃出病出来了吗?凡夫这难就难在此地。
所以佛当年在世,为大家说法尚且出这些副作用,出这么多毛病,何况今天佛不在世。我们展开经本,这都是佛当年为别人所说的,不是为我说的,为别人所说的。我们展开经典在那里虚妄分别,还是计度执著,计较、度量、执著,这样永远不解如来所说义,这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没有法子理解。这是说一类菩萨,听到佛这样说他起了执著。佛讲士夫六界,士夫是讲的众生,六界就是六道。士夫,拿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指我们人间知识分子,现代的话叫知识分子。六界里染净由心,无心所故,心是什么?心王、意识、末那、阿赖耶。无心所故,不是与心王相应的心所,是心王染污。有些人听佛这样说法,他有执著,一执就成病了,这个麻烦就来了。
『然此二门是无著菩萨建立』,无著是天亲的哥哥,兄弟两个人都了不起,於法相、唯识都是一代的祖师,以上两门,无著菩萨也是这样讲。『并《楞伽经》文』,佛在《楞伽经》里头有这个说法。『护法虽破』,护法菩萨,比较近一点是在天亲之后,玄奘大师到印度去求学,他的老师是戒贤,戒贤论师就是护法的传人,玄奘大师到印度去,戒贤的年岁很高了。『岂遵枝末而背大菩萨耶』。循枝末就背大菩萨。这个地方是大菩萨还是大菩提,这个版本要重新去校一校,金陵刻经处的这个版本校对算是相当精确,但是有时候还不免有一、二个错字,这是我们在金陵本上曾经见过的。这个地方到底是大菩萨还是大菩提?如果大菩提就好讲得多了,大菩提是无上正等正觉。『故此列於俱存王所之后』,前面权教是王所俱存,这个地方是实教,在前面之后,跟你说如来藏,藏识唯是一心,就是这个教义比前面要深。前面是有能有所,有王有所、有能有所,此地没有,唯是一心。染净由心,无心所故,这个意思比前面是深了,这是第一说。
【二总摄染净归如来藏。故说一心。】
前面是摄前七识,摄前七识归於藏识,这称为一心,是从心体的作用上来说,还好懂。现在从染净,染净是事相,比前面意思又要深一层。染净在佛法里面是大问题,为什么?清净是四圣法界,污染是六凡法界,如果『总摄染净归如来藏』,染净一如,生佛不二,比前面意思是要深。前面从自性上说,这是从法界全体上来观察。
【谓如来藏举体随缘成办诸事。而其自性本不生灭。是故一心二谛皆无障碍。故密严经云。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
我们先就看这几句。这的确是诸法实相,是一切万法十法界的真相。凡夫因为没有离开分别执著,看这法界有十法界,十法界从哪来的?从分别执著里头变现出来的。佛与大菩萨看这个法界是一真法界,这个差别到底在哪里?佛菩萨染净不二,我们染净执二,差别在此地,因此对於法界的感受就不相同。这个感受,我们要讲得粗一点,就是享受,你的享受就不一样,你要把事实真相彻底了解,那你的享受唯乐无苦,那就是极乐世界了。这个事实真相没有搞清楚,在这里面虚妄分别执著,那可以说唯苦无乐。染净既然不二,苦乐也是不二,都在乎你那个一念,看你这一念怎么动法,都在这个地方,所以这一段文章非常之好。
『如来藏举体随缘』,随缘就现相、就起作用,看你随什么缘,就变什么样的境界。正如同我们作梦一样,梦也是阿赖耶随缘。我们平常要问,心在哪里?找不到,你看《楞严经》一开头,七处徵心,佛并没有讲什么真心妄心,就叫阿难,真心也好,妄心也好,不管是真是妄,你把心拿来我看看,心到底在哪里?阿难怎么找也找不到。为什么找不到?因为他执著有个心,这就找不到了。所以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实在讲,内、外、中间无不是。心找不到,可是当我们作梦的时候就找到了,为什么?心没有相,你到哪去找去?眼看不到,耳听不到,鼻也闻不到,舌也尝不到,手也摸不到,心也想不到,但是它真的存在,确确实实有,它是宇宙万有的本体,虚空法界、一切万法都是它变现出来的。等它变现出来的相,我们就找到了。
譬如在作梦的时候,心在哪里?梦就是心,变成样子了,这下就找到了,那是个妄心。真心在哪里?我们眼前的境界就是,是真心现的相,十法界依正庄严现的相,真心现的相,唯识学家讲,阿赖耶的相分。所以禅家见性,性在哪里?随便去拈个草、去拿一块石头比一比,它就是的,那没错。哪一法不是?法法皆是,随便拈一物就是,它变成相了。譬如黄金,「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问你,金在哪里?他拿了一个金戒指,在这儿,你说有没有错?没错!如果你要执著那是金,这是戒指,这不是金,我要你金,我没有叫你拿戒指来。这个不见性的人就执著相。金在哪里?这是戒指,不是金。拿个镯子来,这是镯子!这不是金!离开这一切相,到哪里去找金?找不到!今天叫你离开一切万法,我问你心在哪里?就跟我离开一切那个相,问你金在哪里,好了,什么,你拿了一块,那一块是一块的相,一条是一条的相,这我都不要。他不晓得金即是器,器即是金;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性相一如,理事不二,那哪一法不是?器器皆金,这就找到了。找到,你为什么还不觉悟?我今天给你一说,你都找到了,心在哪里?这样,这样也拿一个,好像你都知道,你都见到了,其实你什么也没有见到。为什么没有见到?你还有是非人我,还有贪瞋痴慢,真如本性里没这个东西。你不是真的见性,你是看了见性人那个动作,学他的动作,装他的动作,以为是见到了,其实你没有见到。换句话说,你生活还很痛苦。真正见到的人,不会有痛苦,苦没有了,苦乐忧喜舍统统没有,那是见性人的样子。我们还有苦乐忧喜舍,不行,没见到。
所以如来藏举体随缘,随佛缘就现佛法界,随菩萨缘就现菩萨法界,随诸天的缘就现诸天法界,随我们人道缘就现人道法界。你看佛门常常画的那个心,在台湾我常常也见到,有个变相图当中一个心,旁边画的十法界,一界现,九界隐。这现一个法界,这个法界现前,其他的法界就不现了。由此可知,这个十法界从哪里来的?唯心所变。佛祖跟我们讲修行证果,他根据什么?就是根据这个事实。你想成佛,能不能成佛?当然能成佛。为什么?因为你的自性本来具足十法界。你想成佛,你就随成佛的缘,成佛的缘是什么?当然也很多、很复杂。众多缘里面有一个最重要的,这佛通常给我们讲的最重要的,成佛的缘,平等心,这是成佛最重要的一个条件,缘就是条件。成菩萨,就是修六度;成缘觉,就是修十二因缘;成罗汉,修四谛,这就是随缘;要想生天,那要修禅定,要修十善、四无量心。无量心是什么?慈悲喜舍。十善、四无量心、禅定是生天之缘。人,五戒十善,饿鬼是悭贪,畜生是愚痴,地狱是瞋恚,你随哪一种缘,就现哪一个法界。现法界就是『成办诸事』,成是成就,诸事就是讲的法界。
这十法界因,我们每个人统统具足,正是佛在经论里面常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又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个话都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本来成佛,现在变成这个样子,是我们随缘不同。从这个原理,我们想到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面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四土九品是随缘不同,这有道理。你遇到的缘殊胜,你这一生就可能上品往生;遇到的缘劣,那品位就下了,在遇缘不同,这讲得我们真是心服口服。由此可知,佛法重视缘生,很有道理。事实真相搞清楚,我们怎样把这个最殊胜的缘抓住,我们这一生就能成就了,想成什么就成什么,真是「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想成佛,这一生真的就能成得了佛;想成菩萨,确实就能成菩萨,你要知道佛要些什么条件,菩萨要些什么条件,我们统统具足,哪有不成的道理?
成佛,像阿闍王子他发愿,我们将来成佛也像阿弥陀佛,这个意念很殊胜。阿弥陀佛的条件是什么?统统开在《无量寿经》里面。如果我们照《无量寿经》去修学,那就成阿弥陀佛了。除《无量寿经》之外,这一本《大方广佛华严经》也是西方极乐世界开出来的条件,后面总结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华严经》上所讲的这些条件我统统都具足了,你也决定成佛,就像阿弥陀佛无二无别。可是诸位同修要知道,这十大愿王每一愿的功德要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一定要读大经,就是全部的《华严经》,不能读全部的《华严经》,一定要熟读《四十华严》,才知道这十愿愿愿功德不可思议。真正能够通达《华严》,你才知道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因为这句阿弥陀佛摄尽十大愿王。既然它能够摄尽,总摄十大愿王,当然就是总摄《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清朝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这句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就是全部《华严》的大总持法门。所以这句我们决定不能疏忽,如来藏举体随缘,这成就了十法界依正庄严。虽然随缘现相,可是如来藏的本体本不生灭,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不生不灭。
『是故一心二谛皆无障碍』,一心是体,二谛是用,体用无碍。『故《密严经》云: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这是举经来做证明,一心二谛皆无障碍。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给我们建立四无碍法界: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佛在《密严经》上讲的,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恶慧是讲世智辩聪,世间的聪明智慧没有办法理解,也正是佛在大经上讲,「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解」。那要什么人说?要有修有证的人说才行。唯有亲证,那说的就不会错;纵然有错,错不大,错误不大,有些小错。如果自己没有修证功夫,那个错误偏差就很大;一定要亲证,换句话说,一定要真修。
真修从哪里修?绝对不是从经论上去修。不但禅宗修行不要经论,教下虽然是依经论,但是不执著经论,执著在经论上就错了。是依经论里面所讲的理论与方法,修什么?修心。你看大珠和尚在《语录》里面讲,那是讲禅宗的方法,修心。会修行的人,善修者,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根本是心。禅如是,教也不例外,教下也是从心地上起修。我们念佛,念佛还是从心地上起修,修一心不乱。《无量寿经》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这是提出修净土,修净土修什么?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觉心。清净平等觉就是三无漏学,清净是戒学,平等是定学,觉是慧学。
如果有人说,念佛大概有一点定,慧没有,那就错了,凡是大乘法都离不开戒定慧三学。宗派不同,法门不同,那是讲修学的手段、方法不相同,原理原则、目标方向完全相同。这特别是在《四十华严》,你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正是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每个学佛的同修都必须要学五十三参这些善知识,自己谦虚,赞叹别人。自谦赞他,这是性德的流露,因为法门是平等的,是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哪一个法门适合我的根性,我修学起来方便,没有太大的障碍,不会感觉到不方便,这个法门对我来说就容易成就。所以无量无边的法门任君选择,都一样,一样好,任意选择。所以有些人年轻,年轻什么?他觉得有时间,有充分的精力,多学学不要紧。年老了,不行,来不及了,看看自己,体力也不行了,智慧也不如人,根性也不如人,选个老实念佛,一样成就。
千万不要小看念佛法门,文殊菩萨选这个法门,普贤菩萨也选这个法门,善财童子还是选这个法门,所以这个法门,莲池大师在《疏钞》里面给我们讲,彻前彻后。前是什么?最浅的,后是最深的。特别显示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势至菩萨这一类的根性,他们就专念阿弥陀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他就用一句名号,从最浅,凡夫,乱心位开始念,念到成佛。念成无上正等正觉,就这一句佛号,所以从最浅达到究竟圆满,这当中不需要用第二个方法,这是大势至菩萨,真的是一句佛号贯彻始终。所以夏莲居称赞的是净宗初祖,那一点也没错,法界的初祖。所以我们自己常常很冷静的想想自己,学其他的都难,还是老实跟大势至菩萨走好了。所以印光大师别的没有传给我们,他老人家就写了一篇《大势至菩萨圆通章》,流传给我们,我们现在把这个印出来了,此地还没有送来,希望诸位同修请回家去供养。印祖这一篇的真迹在景美图书馆,我们现在把它复印出来,他老人家亲笔写的真迹在图书馆,是民国二十八年写的,他老人家七十九岁,第二年他就往生了。所以是非常珍贵,这个法宝,我们同修要格外的珍惜,学他老人家一句弥陀贯彻始终。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底下是,也可以说是一个小段,引《胜鬘经》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