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七十三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073
请掀开经本,第二百零二面倒数第四行,我看还是从这个段落上念起好了,从第五行第一个字念起:
【法合有二意。】
前面是比喻,比喻说完之后,这要说到本题。这里面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就结缘说,第二个是就本性来说。前面这一段我们大致上跟诸位介绍过了,这个地方略略的我们把它提一提。
【约结缘说。则圆解为珠。与说为系。烦恼昏暗。与醉何殊。微有解生。还同系了。五道求乐。名曰艰难。证小涅盘。名为得少。说法华会。亲友再逢。知见既开。犹如得宝。以因易果。万德周圆。何异贫人。所求皆遂。】
这一段是『法合』里面就『结缘』这个意思来讲。『圆解』是相当不容易的,但是非常重要。圆解就是智慧真正开了,禅宗所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在教下就叫做大开圆解。诸位一定要晓得,这是我们学佛的目标。即使念佛求生净土,生到净土那里去,去干什么?还是到那边去明心见性,大开圆解。可见得,圆解是我们学佛的目的。如果不能圆解,没有智慧,我们的生死轮回不能超越,修福修定都无济於事。六祖在《坛经》里面讲得很明白,生死轮回这桩事福不能救,福报再大,没有办法超越轮回。福报大的,那来生在人间,就是大富大贵,从前做帝王,现在做总统、发大财的,那都是过去生中修福修得多。
福没有办法超越六道轮回。定,一般的定功也超越不了,你看看四禅八定,果报在色界、无色界,出不了三界。必须要修到第九定,那个定功超越了四禅八定,到第九定,这才超越三界。虽然超越三界,还没有能圆解,这是阿罗汉、辟支佛所证得的果位,三界有能力超越,不能见性。这个事情太难太难了,所以同修们修行要认真,修行决定不是修福,福是要修,佛是福慧二足尊,但是慧比福还要重要。古来的祖师大德教给我们要福慧双修,偏重在一边,决定是得不到结果的。
佛法里头也有比喻说,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缨络。他有福,他没有慧,他来生变到哪里?来生到畜生道去了。他投个胎大象,这个大象是国王乘骑的,国王的象,那它身上这个缨络就多了,金银珠宝挂了一身的,它是畜生。很多人侍侯它,它福报大,但它是畜生,这是修福不修慧的果报。又说,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证得阿罗汉果了,到外面去托钵,没有人供养。为什么?他是修的慧,他证果了,他没有修福,所以到外面托钵,没有人供养他。这就是劝我们修福固然要紧,修慧是更要紧。修慧你看,他托不到钵,他证阿罗汉果;那个修福的,虽然福报很大,他变了畜生道。畜生跟阿罗汉差太远了,这就是说明,最好是福慧双修。两者不能兼顾,要知道修慧重於修福。慧怎么修法?慧要从定中修,慧从清净心,心不清净,哪来的慧!
今天下午,行政院的赵福崇先生来看我,他是赵恒惕老居士的少爷。赵老居士在佛门里面也很了不起。我们日月潭玄奘寺,就是赵老居士一手建成的。他今天跟我谈了很多问题,非常关心佛教的前途。佛教有没有前途?国家有没有前途?有没有前途,决定在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换句话说,有没有续佛慧命的继起的人才?这是关系到佛教与国家的前途。有没有这个人?我们在这么多年来,没有见过。要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续佛慧命、弘法利生?我跟他讲,最低限度要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内不生烦恼,决定没有贪瞋痴慢;第二个条件,决定不被外面境界诱惑。今天外面五欲六尘在那里勾引,在那里诱惑,你见到能不动心,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学佛,才有机缘开悟。开经偈上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天天在念,几个人解如来真实义?所以想想是真难。
我们今天讲经说法是跟大家结个法缘,能不能成就?那在你自己是不是具足这两个条件。你要是果然具足这两个条件,你这一生在佛法上决定有成就。一个人还会被外面境界诱惑,见色闻声还会起心动念,还有贪瞋痴慢,这就是佛门讲的业障。障什么?障碍了你的清净心,障碍了你的圆解,障碍了你的定慧,这叫业障。大家都晓得,我们要忏除业障,怎么个忏法?去拜个忏,那忏拜的时候,业障就消除了?这忏一拜了,从今以后,这贪瞋痴慢的念头就不起了,那对了,这就消掉了;见色闻声,可以不起心、不动念,这业障消掉了。如果见色闻声还是起心动念,还有贪瞋痴慢,这业障没消掉。不但没消掉,我看到有许多拜忏的,愈拜业障愈现前。这一句唱错了,那个地方梆子敲错了,那个面色马上就变了,这不是业障现前吗?同修在一块的时候,张家长,李家短,是非人我,造业,哪里是消业,在造业。这些事实的真相,我们都要了解、都要明白,然后才晓得修行确实不容易。六道轮回,几个人能够超越?念佛的人,最低限度要念到功夫成片,这是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如果连这个能力都没有,念佛也是跟西方极乐世界结个善缘而已,这一生去不了。这些事实真相我们不可以不知道。所以他把这里圆解比喻说宝珠,衣里明珠。
『与说为系』,把佛法介绍给你,给你详细的说明,这就把好比把宝珠赠送给你。送给你了,你会不会用?有『烦恼昏暗』,昏暗是无明,烦恼是执著。佛在大经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有烦恼、有昏暗,昏暗是愚痴。这就好比一个人喝醉了,喝醉了,他的能力失掉了,有宝物,他也不会运用。对於佛法稍稍懂得一点,懂得不够透彻,起不了作用。为什么说起不了作用?信愿不能具足。净土法门里面,最重要的三个条件是信、愿、行。一生成就的人有两种人,一种人是过去善根深厚,他不需要听经,不需要明理,他就肯相信,他真发愿,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这种人决定往生。往生的品位,我们决定不能轻视,不要认为他一生当中不懂经教,什么都不懂得。诸位要知道,《金刚经》说得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生实相就是开智慧。那个老老实实念阿弥陀佛的人,念到信心清净,他智慧超过我们太多了,我们还把他当作愚痴人看。
我们想到倓虚老法师在《念佛论》里面,最后举那个往生的例子,那个姓张的女居士,家境很苦,她的先生在码头拉黄包车,一家四口,一天不去拉车,一天就没饭吃。这位张居士不认识字,参加倓老法师办的念佛会,就在青岛湛山寺。他们是每个星期有一次念佛会。她在念佛会里面,她是在厨房里工作,帮助洗碗、洗筷子,这些粗重的工作,做了好几年。平常她没有别的,什么也看不出来,她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工作的时候也不离开阿弥陀佛。往生的那一天,往生年岁并不大,她的小孩,大小孩才十岁,小的才五、六岁。年龄不大,往生的时候,预知时至,没有生病。走的那一天早晨,跟她先生讲,她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叫她先生好好的照顾两个小孩,好好的过日子。先生听了很生气,把她骂了一顿,说我们家里已经穷得这个样子了,你还说什么风凉话?生了气,拉了黄包车就走了。然后嘱咐两个小孩,小孩太小了也不懂事,就跑出去玩去了。玩到中午,肚子饿了,回来要吃饭。回来的时候,看到他妈妈坐在床上,盘腿打坐已经走了,已经念佛走了,没有人助念,没有人知道她。
这种功夫,这种成就,讲经说法的法师都比不上,哪一个讲经说法的法师走得这么自在?哪一个名山宝刹的方丈住持有这种功夫?没有。所以我们往往眼睛瞧不起的那种人,那种人是真正菩萨,他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心清净,心清净,他生智慧了。他对於我们了解得太清楚了,我们对他一无所知。这个得少为足,佛法稍为懂得一点,就觉得很了不起,就生了贡高我慢,那就更糟糕,过失更大。但是这样的人,我们无论在哪一个处所都看得到。有几个人真正谦虚,真正卑下,自卑而尊人,不耻下问,向别人求教的,有几个人?所以佛法里头人才为什么这样难?有道理。这个地方举例子,说老实话,举的这个比喻都还相当殊胜。
『微有解生』,这是讲权教菩萨,证得小果,这是『得少为足』。这都算是有相当成就的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所听的,没有这个成就。一直到法华会上,开权显实,佛才说圆教,才说真实话。阿含以后,法华以前,佛都是方便说,法华会上,佛说了真实话。这就好比是那个贫人得宝了,衣里明珠完全知道它的宝贵处,知道它的作用,这是从结缘来说的。也就是我们常讲,佛度众生,意思是佛菩萨帮助众生,只能够帮助到这个程度。众生能不能得度?那完全靠他自己觉不觉悟。所以开示悟入,佛对我们的帮助是开示;我们自己要真得受用,要悟、要入。入是证果,悟是真正明了了,对於事实真相明膫。第二,这就本性来说:
【约本性说。谓珠虽本具。系乃有时。未知令知。乃名为系。】
这实在讲,佛法教给我们的,就是恢复我们自性本来具有的智慧德能。说真话,佛没东西教给我们,我们学佛所得到的,全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没有一样是新得来的,所谓是「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真心本性不可思议,不但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能力,虚空法界都是真心变现之物,真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你说这个能力多大。可惜,我们无始劫以来,迷失了自性,我们本性里面的智慧德能不能现前,我们得不到受用,迷惑、颠倒、造业、受报,天天干这个。
我们迷了,佛、菩萨不迷,那个不迷的人看到我们迷的人很可怜。这是激发他的同情心,佛法叫做慈悲心,帮助我们觉悟,帮助我们破迷开悟,恢复自性而已,这就是佛法。所以佛教给我们,佛有没有骄傲的?没有。佛有没有真帮助我们?没有。正像《金刚经》上所说的,佛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度者。为什么?众生得度的,是他自己自悟自度,不是佛度他的,是你自己听了之后,觉悟了,自己度自己,佛哪里度众生!所以佛不会有一个骄慢的心,不会觉得他做了很多好事,度了好多众生,没有,没有这个念头。你要去问佛,佛给你说,他一个众生也没度。你问他说法,他说,我一句话也没讲。才知道佛心清净,确实一尘不染,这是我们的好榜样。
那本性里面,虽然具足智慧德能,我们现在不知道,佛菩萨来告诉我们。告诉我们自性有无量的智慧德能,你一定要恢复自性。这个性是真心。真心是什么样子?第一个真心是广大无边。佛法常讲,心遍虚空,量周沙界,这是讲他的量之大。真心清净,里面没有一个妄念,真心是清净的,真心是不动的,真心是一切明达的,明了通达,这是真心,真心是平等的。因此佛法的修学就注重在禅定,不光光是禅宗修禅定,不管是哪个宗,不管是哪个法门,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修什么?统统修禅定。名字虽然不叫禅定,实际上是禅定。
像我们念佛,我们念佛修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这名字讲法不一样,还是禅定。因为只有定才能够恢复到真心。真心是定的,妄心是动的。我们起心动念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不动。六祖开悟的时候,他讲得很好,他那讲的几句,「何期自性,本来清净」,真心是清净的,自性就是真心;「何期自性,本无动摇」,没动过,从来没动过;「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一样都不缺,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才艺,样样圆满,没有一丝毫欠缺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万法从哪里来的?自性变现出来的。现在科学家在找,宇宙到底怎么形成的?这些人类怎么会演变出来的?他怎么找也找不到。为什么说他找不到?他用的是妄心,他在那里虚妄分别,是永远得不到答案。他如果把一切分别执著统统都舍掉了,入了甚深禅定,一下就见到了,照见,就见得清清楚楚。宇宙怎么来的?万物怎么来的?人生怎么来的?一下就通达、就明了了,一点错误都没有。这个能力都有,科学家也有,他也迷了,他自己不知道。『未知令知』,未知是凡夫不知道,佛菩萨帮助他,叫他知道这个事实真相,这就叫『系』。
【虽闻未悟。犹如醉人。】
佛菩萨虽然给我们讲了,讲得很清楚,我们没开悟,这就好比前面比喻的『醉人』一样,为什么不开悟?刚才我跟诸位讲的,两个障碍,一个就是里面有烦恼,外面有诱惑,有这两条,你就开悟不了,没法子开悟。真正要开悟,必须内不起烦恼,外远离诱惑。所以从前修道的人都愿意到深山里面去。他到深山什么?他跟社会隔绝,环境清净。清净环境,影响自己的情绪,有这个好处。现在那个深山寺庙都不行了,为什么?观光胜地,人特别多。从前山上好修行,现在山上,政府都开了高级的公路,甚至於缆车,便利大家去观光旅游。我到大陆上去看,一个普通寺庙,每天平均游客有三千人以上。里面出家的法师接应不暇,要招待这些客人。客人还有国外来的贵宾,还要特别接待,陪他吃饭,陪他谈话。吃饭很苦,你们不知道,如果天天吃素席,吃得是一点味道都没有,胃都吃坏了。偶尔吃一餐不错,这个菜很好吃,天天吃就不好吃了。不要天天吃,吃上三天就不好吃了。所以饮食最营养、最受用的真是青菜豆腐,家常便饭,这个吃不腻的,那个素席不行。我比他们是好多了,我都害怕,人家请我去吃东西,我害怕。所以现代修行环境就不如从前,比不上从前。这些我们都要晓得,知道有这么多的障碍,真正修行,要怎样把这些障碍去掉,是愈少愈好。
【坚种既成。还同已系。】
这就是佛说法。佛法「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一生不成就,也许多生多劫再有机缘碰到,我们这个种子,坚固的种子,它起现行。我们这一生听到佛法,能够信受奉行,能够念佛往生,是过去生中的种子起现行。如果过去没有相当的善根种子,这一生遇到也不会相信。你们听经,老远到这来的,我们的邻居他都不来,这楼上楼下的人他都不来,这很显然就晓得过去生中的善根不一样。那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他这个种子下下去了,也同系了是一样的。
【未合本体。如在衣中。】
虽然听到佛法,但是没有能圆解,没有能够悟入,这就好比是『如在衣中』。
【欣喜福田。名求衣食。】
确实世间学佛人,绝大多数的是喜欢修福田,喜欢修福。今天赵先生来跟我谈这个,我们台湾的佛教多半都修福,慈善事业做得很多。他来问我好不好?我就告诉他,不好。他说为什么不好?赵先生从前在教育部工作很久,他在教育部做秘书,做很久。佛教的寺院,在古时候就是学校,住持就是校长,他的责任是教化一方。所以佛教里面组织,这个执事,跟学校里的执事,的确很相同,叫的名称不一样,寺庙住持,叫住持、叫方丈,实际上就是校长;首座,就是学校里面的教务主任;维那,就是训导主任;监院,我们常讲当家师,就是总务主任。他们管的事情是一样的,叫的名字不一样。所以要晓得寺院在从前是学校。
如果说这个学校校长,跟你底下的这几个主任、这些老师,现在我们停止不上课,我们所有的老师、学生统统来做社会慈善事业,你说好不好?很好。你教育部对这个学校要不要奖励?恐怕不奖励,还要把这个校长撤职处分,本分的事情他没有做。慈善事业可不可以做?可以做,附带做的。我们在学校念书,有的时候有些灾难发生,学校里发起一下,我们来做一点慈善事业救这个,可以。你要把所有课程都废弃掉了,做这个,那就大错特错了。所以这点要晓得,慈善事业是社会慈善人士做的,更不是一个出家人,出家人是住持佛法,续佛慧命,这是他的事情。慈善事业可以做,偶尔提倡提倡,行,不能把它当成本分事业去做。本分事业,那你不应当出家,你在世间,一生从事这个事业,是世间大慈善家。我们佛法称赞,社会表扬,这是对的。所以孔老夫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是什么?是你的本分,你必须要把你的本分做好。每个人都能把自己本分工作做好,这个社会一定安和乐利,国家一定富强。大家把自己的本分舍掉,这是错误的,没有尽到自己应该尽的责任。不应该尽的责任,他完全尽到了;应该尽的责任,没有尽到。
像一个做父母的,照顾你的儿女,这是你的本分责任,你应当做的。你儿女不要了,去照顾别人,是很慈悲,但是这个讲不过去,人情事理上都讲不过去,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的。每个人在社会上,既然有你的工作岗位,你一定要站稳,一定要尽心尽力把它做好。佛法是教育,如果每个寺庙,每位法师都能推动佛学教育,使我们每个人都能深信因果,佛法是建立在孝道与师道的基础上,都能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他就不会做坏事了。为什么?他要想做坏事,就想到我对不起父母,这个力量比什么法律力量都大。起心动念,做的时候,他想到父母,想到老师,我不能丢父母的人,不能丢老师的面子。这个社会说老实话,连警察都不需要了,没有人做坏事。
佛法的修学,实在讲,《观无量寿经》的十一句,就是《观经》上讲的三福,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可见得,这三条重要了。这三条是佛法基本的科目,不管你修哪一宗,显教密教、宗门教下,各个人必须要修学的,因为它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第一条,「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总共十一句。我们全台湾两千多万同胞,都能够把这十一句做到的话,台湾就是极乐国土。这实在讲是出家人第一个责任,应当要把它做到。整个台湾都好了,大家都守法了,都提倡孝敬,比什么样慈善事业都好,哪一种慈善事业都不能包括这个全体。我们今天实在讲没有尽到这个责任。所以『欣喜福田,名求衣食』,像比喻里头求衣食一样的,把这个世间福田,眼前的这个福报看得太重视了,看得过分重视。
【加之调伏。乃是艰难。】
现在叫你断贪瞋痴慢,舍五欲六尘难,太难了,欲望没有止境的,非常可怕。所以佛在大小乘经典里面,一再的教诫我们知足,知足就常乐。我们这个小道场,简丰文居士跟我讲过很多次,外面也有人送地给我们,他说我们去建一个大的寺庙,建个大的道场,我说不要。为什么?太操心了。台湾这个大的寺庙已经太多了,我们不要再搞了。地方小,开销小,容易维持,可以不要求人。大了,一定要找信徒,一定要常常去求人,你这个心要向外头攀缘,你怎么能得定?如果向外攀缘,自己还能得定,那说老实话,是菩萨再来,那不是普通人。我们不是菩萨,我们不敢这样做法,这样做法,我们晓得自己一定会堕落。我们这一生遇到佛法,真不容易,百千万劫难遭遇,遇到了,不能把握住,这一生要不能超越三界,那实在太对不起自己。要想超越,最好是省心省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
你说做好事,古德教给我们「好事不如无事」,这是从前庞居士教给我们的。庞蕴居士那是菩萨再来,《六祖坛经》里面都有授记的。他是很富有的一个人,一家四个人,夫妻两个,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一家人得道。他把他家里的财产装到船上,把船放到长江的当中,底下扎个洞,让整个沉到江底,统统不要了。别人看到就问他,你这么多钱财,你不要,可以拿去做慈善事业。他就说一句话,「好事不如无事」。给我们这个教训。从那个时候以后,他的生活,他编草鞋,草鞋,你们这边同修很少见过,在大陆上,现在内地还有,用稻草编的,编草鞋。那一双鞋子卖两个铜板,每天编织几双,卖草鞋来过日子,过一种非常清苦的日子,对这个世间一丝毫留恋都没有。走的时候,庞居士想走的时候,叫他的女儿到外面看看太阳,看看时间,他女儿晓得她爸爸要走了。走出门,在那里大声喊,时间还没到,她自己在外面站著往生了。她父亲气死了,是不是?要他女儿替他办后事,结果父亲还要替她办后事。你想想看,他们在这个世间简直就是游戏神通,生死自在,一家四个都是来去自由,生死自在。怎么成就的?就是於这个世间没有一丝毫的贪婪,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心里头洗刷得干干净净,这就是恢复本性的榜样。我们要像他那么自在,也要把它洗得干干净净的,一点都不能贪婪。
简居士捐助这个道场的时候,我就跟他讲,我说你要找我一点点的麻烦,我就不要,我是一点麻烦都沾不得。刚刚捐助道场,道场一个月要开销,那个时候一个月要六万块钱开销。我说你要我到外面去化缘,去搞这个维持的经费,这个事情我不能干。结果咱们谈了条件,他每个月拿六万块钱来,这可以,这我可以接受。哪一天道场有这么多钱维护,你就不要拿;没有钱,你月月都要拿,他拿了三年,真不容易。三年之后,我们这里才有一点基金可以维护,每个月开销都够了,我说可以,你可以不要拿了。不够,不够就要拿。要我开口向一个人化缘,我这里有困难,我宁愿不要这个道场,不要。为什么?我们生生世世搞六道轮回,搞得太苦了,我这一生出轮回要紧。再搞轮回,那是愚痴到了极处。所以要记住,好事不如无事。这身心无事,多自在,多快乐。我这个自在快乐,你们想像不到。你不是我的境界,你怎么会想像得到!所以这是很难,但是实在讲也不难。这个难,求人难,求自己有什么难?只要你真正下决心,真正肯放下,就不难。难是求人,求人要看人家眼色,这个求自己的事情,真正是下定决心,一刀两断,不是难事情。
【再遇本缘。如逢亲友。】
这讲法华会上又遇到了。我们这一生遇到是『再遇』,为什么?这一生决定成就,决定有把握成就,这个重要,一定有把握。学佛对於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了生死,出三界,要是没有把握,这就难了。他为什么没有把握?他一定有牵肠挂肚的还没有放下,那就没有把握。果然那牵肠挂肚的东西统统放下,统统了断,那怎么没有把握?决定有把握。在这个世间,我们这个身从前是轮回身,现在这个身,在这个世间叫最后身,以后不来了。以后再来,那是菩萨乘愿再来,完全自在。别人能做到,我们也要做到。佛法、世法没有差别,觉悟了,一切法就叫佛法;迷了,佛法也是世间法。只有觉迷,没有其他的界限。
【既悟知见。犹如得宝。】
这一生可贵之处就是真正觉悟了。真正觉悟,必定是真正放下。舍得,这个术语是佛教的,舍是放下了,得是什么?得就是得到了。证得真如本性,得是证得,你要不把一切妄想执著舍掉,真心本性就不能证得。能舍掉,你就能够证得。从前不知道,现在知道了。知道了,肯不肯舍?难舍,舍很难,所以要练习,难舍要能舍。我初学佛的时候,可以说我在台湾,在修学这个缘分很特殊,非常幸运。民国四十二年年初的时候,我认识方东美先生,跟他学哲学,是他介绍我佛学的。他说佛法是最高的哲学、最圆满的哲学,他是这样子介绍我入佛门的。那我接触佛经不到一个月,就认识章嘉大师。章嘉大师教了我三年,他老人家圆寂之后,我就跟台中李炳南老居士,我把工作也辞掉了,去跟李炳老专心学佛。跟章嘉大师那个三年,我还是在工作,每个星期天去见他老人家一次。所以我的学习非常单纯,佛学的老师就是两个人。我也不跑道场,非常单纯,跟李老师十年,跟章嘉大师三年。
我记得第一次见章嘉大师,那个时候我听方老师讲,佛法好,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就向章嘉大师请教,有没有方法使我们马上就能入门?我们很想很快就能够证得。我这个话提出来,问题提出来,章嘉大师大概停了将近有二十分钟,不讲话。那个时候,那个小客厅里面就坐著我们两个人,还有一个介绍的人,三个人,气氛非常严肃,就好像入定一样,定了二十分钟,他老人家才开口,说了一个字,有。这一个字说了之后,又没有话了,又没有了。又停了好几分钟,才说了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他说话说得很慢。我们年轻,没有他的定力,他一说出来,我第二个问题就问出来了。看得破,放得下,这两句话我听得懂,我晓得它的意思,我就向他请教,从哪里下手?他又停了好几分钟,告诉我两个字,「布施」。
所以第一天见面,好像总共是有一个半小时的样子,只说了几句话,但是这个印象太深刻了,从来没有过这样的经验。我们向别人请教,总是讲很多很多话,他老人家是不讲话的。所以那个教学方法很特别,完全用定功把你慑服住,使得每讲一个字,那个分量非常之重,真的叫你一生都忘不掉。第一天我离开章嘉大师,他老人家送我到大门口,送到门口的时候,特别嘱咐一声:我今天告诉你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我就真听话,就去照做,还真的就做六年,六年就有感应。有些事情没有发生的,自己大概在一、二个月之前就晓得,就知道有什么事情要发生。用什么功?布施。舍不得,舍不得也要舍。自己心爱的、喜欢的也得要舍。老师叫我舍,就舍!舍到第六年的时候,舍到什么程度?只剩两套换洗衣服,一个铺盖,其他的都没有了,舍光了。
这舍光了之后,出家的因缘成了。因为我曾经跟章嘉大师提过,我说我很想出家,他点点头,笑笑,他说好,你不要去找师父,不要去找道场。我听了就奇怪,这不找师父到哪里出家?他就告诉我,他说如果你要找那个师父,师父不肯替你剃度,你心里有难过。我听得有道理,我说怎么办?求佛菩萨。因缘成熟了,师父来找你。这个听了有一点道理,所以我始终就有意念想出家,没有去跑过寺庙,没有去找过法师。结果那一年,圆山临济寺,住持心悟法师,一个月当中找了我九次,我看他很诚恳,我就答应了。他来找我,找那么多次,很诚恳的是不是?所以我那个时候出家是有条件的,就说我不念经,不赶经忏佛事,不搞这个东西,统统都答应了。所以我是很优厚条件出家的。我跟李老师修学,我觉得我还需要跟他学,所以我说每一个月,我要到台中去住一个星期,这个旅费什么的,常住都要给我,这都是条件。大概在台湾,像我这种有条件出家的不太多,很少。那这是老师所教给我们的方法,确实很灵验,真有这个事情。
所以我受戒,也是人家来请我去受戒的。年年有传戒,我都没有动念头去受戒,那受戒要钱。不像现在,现在不要钱了,那个时候受戒要钱。那一笔钱,那个时候,我们受戒的时候要缴戒费五百块,五百块数字都很大,我们到哪里去找?刚刚出家,没人供养,谁去找?受戒是谁?周邦道老居士。他打电话来找我,他说八堵海会寺,道源法师传戒,你既然出家两年了,为什么不去受戒?我就告诉他,我说老师没有钱。他在抗战期间是我们中学的校长,他是我的老师,所以他很关心我。没有钱,他说那不要紧,我们这个校友会很多同学,每个人捐一点,送你去受戒。我说好!他把我送去受戒的。是不是?所以从来没有一样东西是自己主动的,都是因缘成熟,自自然然,我不但没有操心,是起心动念也没有。
这个讲堂,简丰文居士跑来找我,一定要送给我,我还以为是开玩笑的,也没有把他当真,这以后就变成真的。所以从来是不操心,不起心不动念,让这个因缘自自然然成就,说实在话,这是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曾经有一次告诉我,他说你真正发心,献身於佛法,你的一切,佛菩萨、护法神替你照顾,你统统不要管。我相信他这一句话,我就真照这个话去做,什么都不管,明天没饭吃也不管,根本不想。为什么?佛菩萨他去操心,护法神照顾,我还要管个什么事?我一起心一动念,护法神就跑掉了,他自己会想办法,我们不要照顾了。所以我自己什么都不想,他是非照顾不可,他不照顾,他的责任没有尽到。
奉事师长,对於老师的话要真正相信,百分之百的去做到,我们自己决定不吃亏。这些老师,说老实话,他的确是有修有学,有没有证果?我们不知道,我们不敢讲。心地的确清凉自在,大慈大悲。你真正肯学,肯学是什么?听话。给你讲的,真照做,这他真教你,一个学生也教。我跟方老师,学生也是我一个,跟章嘉大师也是一个教,只有在台中是随著大众一起听课,前面两个老师都是单独教的。所以要真正听话,教我们怎样做,就这样做法,决定不吃亏,决定有好处,这叫做奉事师长。奉事师长,不是天天对他恭敬,天天对他供养,不是的,那个老师不需要。老师需要,他教给你的这个方法,你真正肯去做。
【证入法界。德用无边。】
前面是解悟,解悟能得法喜,真正的受用,还有一重障碍。什么叫证悟?证悟跟解悟有什么不同?解悟说,能知不能行,这是解悟。所以古人讲,「能知不能行,国之师也」,他可以教化众生,国师。「能知又能行,是国之宝也」,那是国宝。「能行不能知,是国之用也」,对国家是有用的人才,国之用也。能知不能行,是国之师也,他可以教别人做,可以指导别人做。能知又能行,是国之宝也,那是真正的国宝。『证入法界』,就是知行合一,在佛法里面讲解行相应。他把他所知道的东西,完全应用在生活上,整个生活就是知,整个的知,统统变成了生活,这是能知能行,这个受用就大了,这就是证入法界。《华严》太大了,《华严》讲一真法界,太大了。你想我们这个经讲一遍,这还是九十九分之一,《华严经》总共九十九卷,这是其中的一卷,九十九分之一,要讲多长的时间?那全部的大经,实在是不容易。
古时候清凉大师讲《华严》,一天讲八个小时,一年一部经圆满,不容易。入华严法界,可见得是一桩难事。可是古德告诉我们,《无量寿经》即是《华严》。那《无量寿经》的分量小,因此我们就取《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整个《华严经》的浓缩,是《华严经》的缩小,就是《华严》,文字少,里面内容并不少,内容跟大经是没有差别的。文字少,少就容易受持,所以我们依照这一本《无量寿经》来修,把《无量寿经》里面所说的理论融会自性,《无量寿经》教给我们的方法,变成我们的生活,你就入法界,就证入法界了。
所以我景美那边的图书馆,因为我们是专修净土,我们的早课,就是念《无量寿经》的第六章,第六章就是四十八愿。早课念四十八愿,目的,希望把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变成自己的本愿,我的心、我的愿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晚课,我们念《无量寿经》第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念这五章。这五章是阿弥陀佛跟释迦牟尼佛教给我们,在这个世间处事待人接物要用什么样的态度、用什么样的心态来修净业?所以这一章的目的是希望我们的言行跟阿弥陀佛一样。这样一来,我们的心跟阿弥陀佛的心相同,我们的愿跟阿弥陀佛的愿相同,我们的言行跟阿弥陀佛的言行相同,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决定往生。所以每天讲解这部经,是希望大家觉悟。悟了之后,你自己真正能把经典理论方法,变成自己思想、见解、行为,这就叫证入法界,这个要紧,这叫真正修行。能知能行,能行能知,底下所讲的『德用无边』。
【即无所乏短。昭然可见矣。】
这个话是真的,一点都不错。这个话,如果我们用浅显的句子跟诸位讲,就是「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求不是说我要起个心、动个念去求,不是的。到那个时候,你有需要的话,自自然然就来了,这就叫求。你没有需要的时候,佛菩萨就不送来;需要的时候马上就送来,你说这个多自在,这个太自在!说实在话,我们现在需要这么大的道场,佛菩萨就送这么大道场来。在不需要的时候,他就不送来。将来如果再要说大的道场送来了,那大概正是需要的时候,他才送来。现在我还不需要,送来我也不能接受,所以他也不送来,这才是「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所以一切真正学佛人,无论在家、出家,统统交给佛菩萨去,我们就一心向道,不要攀缘,不要起心动念,不要分别执著,只求清净心。清净心得不到,只念阿弥陀佛,所谓是二六时中,一天到晚,心里面只系念一个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佛之外,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念,就对了。用这个方法,把心里面所有一切妄想执著,统统把它打掉,用这个方法把它打掉,跟阿弥陀佛念念相应。古人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样才相应。所以念佛的秘诀就是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我们今天念佛,所以功夫不能成就,说实在话,这三个毛病都有,怀疑、间断、夹杂,所以这个功夫不能得力。我们现在知道这个毛病的所在,从今天起把这个毛病断掉,我们功夫自然就会得力了。
好,今天就讲到此地。下一次是星期四,星期四我们再讲一次,今年就暂时告一个段落。因为六号,我们在景美,也是同修来找我的麻烦,要我讲一部《观无量寿经》,讲一个星期。《观经》讲完之后,大概过个二、三天,我要到美国去一趟。美国现在有个小道场,真的是佛菩萨成就的。因为我们也是没有起心动念,自自然然成就的,这一成就了,就得替佛菩萨做点事情。就那一边,我决心在那里培养继起的人才,希望三年之后,我就不要讲经,由我的学生来代我讲。我自己可以专门把这个时间用在教学、用在写书,我来做这个工作。那三年培养的学生,我想在讲台上不会比我差,一样会讲得很好,这就是要认真的来教他们。我教的方法,就是从前李老师教给我的方法,我们是用私塾的教学法,个别的教学法,而不是办佛学院。这样教法很严格,学生很辛苦,通常的功课,每天《无量寿经》念十遍,修定,把心定下来。每天注解,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去研究,一个星期要讲一次给我听,要讲给我听。我听了,同意了,没有问题了,他出去讲当然不会有问题。他要先讲给我听,我不讲给他听,我供给他参考资料,教他讲的方法,他讲给我听,我替他改正。用这种方法,三年一定能训练得出几个人出来。所以目前真正有发心的,他们已经到美国去了,在那里等我,所以我这十六号要赶到那里去看看。
好,我们念佛回向。
请掀开经本,第二百零二面倒数第四行,我看还是从这个段落上念起好了,从第五行第一个字念起:
【法合有二意。】
前面是比喻,比喻说完之后,这要说到本题。这里面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就结缘说,第二个是就本性来说。前面这一段我们大致上跟诸位介绍过了,这个地方略略的我们把它提一提。
【约结缘说。则圆解为珠。与说为系。烦恼昏暗。与醉何殊。微有解生。还同系了。五道求乐。名曰艰难。证小涅盘。名为得少。说法华会。亲友再逢。知见既开。犹如得宝。以因易果。万德周圆。何异贫人。所求皆遂。】
这一段是『法合』里面就『结缘』这个意思来讲。『圆解』是相当不容易的,但是非常重要。圆解就是智慧真正开了,禅宗所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在教下就叫做大开圆解。诸位一定要晓得,这是我们学佛的目标。即使念佛求生净土,生到净土那里去,去干什么?还是到那边去明心见性,大开圆解。可见得,圆解是我们学佛的目的。如果不能圆解,没有智慧,我们的生死轮回不能超越,修福修定都无济於事。六祖在《坛经》里面讲得很明白,生死轮回这桩事福不能救,福报再大,没有办法超越轮回。福报大的,那来生在人间,就是大富大贵,从前做帝王,现在做总统、发大财的,那都是过去生中修福修得多。
福没有办法超越六道轮回。定,一般的定功也超越不了,你看看四禅八定,果报在色界、无色界,出不了三界。必须要修到第九定,那个定功超越了四禅八定,到第九定,这才超越三界。虽然超越三界,还没有能圆解,这是阿罗汉、辟支佛所证得的果位,三界有能力超越,不能见性。这个事情太难太难了,所以同修们修行要认真,修行决定不是修福,福是要修,佛是福慧二足尊,但是慧比福还要重要。古来的祖师大德教给我们要福慧双修,偏重在一边,决定是得不到结果的。
佛法里头也有比喻说,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缨络。他有福,他没有慧,他来生变到哪里?来生到畜生道去了。他投个胎大象,这个大象是国王乘骑的,国王的象,那它身上这个缨络就多了,金银珠宝挂了一身的,它是畜生。很多人侍侯它,它福报大,但它是畜生,这是修福不修慧的果报。又说,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证得阿罗汉果了,到外面去托钵,没有人供养。为什么?他是修的慧,他证果了,他没有修福,所以到外面托钵,没有人供养他。这就是劝我们修福固然要紧,修慧是更要紧。修慧你看,他托不到钵,他证阿罗汉果;那个修福的,虽然福报很大,他变了畜生道。畜生跟阿罗汉差太远了,这就是说明,最好是福慧双修。两者不能兼顾,要知道修慧重於修福。慧怎么修法?慧要从定中修,慧从清净心,心不清净,哪来的慧!
今天下午,行政院的赵福崇先生来看我,他是赵恒惕老居士的少爷。赵老居士在佛门里面也很了不起。我们日月潭玄奘寺,就是赵老居士一手建成的。他今天跟我谈了很多问题,非常关心佛教的前途。佛教有没有前途?国家有没有前途?有没有前途,决定在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换句话说,有没有续佛慧命的继起的人才?这是关系到佛教与国家的前途。有没有这个人?我们在这么多年来,没有见过。要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续佛慧命、弘法利生?我跟他讲,最低限度要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内不生烦恼,决定没有贪瞋痴慢;第二个条件,决定不被外面境界诱惑。今天外面五欲六尘在那里勾引,在那里诱惑,你见到能不动心,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学佛,才有机缘开悟。开经偈上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天天在念,几个人解如来真实义?所以想想是真难。
我们今天讲经说法是跟大家结个法缘,能不能成就?那在你自己是不是具足这两个条件。你要是果然具足这两个条件,你这一生在佛法上决定有成就。一个人还会被外面境界诱惑,见色闻声还会起心动念,还有贪瞋痴慢,这就是佛门讲的业障。障什么?障碍了你的清净心,障碍了你的圆解,障碍了你的定慧,这叫业障。大家都晓得,我们要忏除业障,怎么个忏法?去拜个忏,那忏拜的时候,业障就消除了?这忏一拜了,从今以后,这贪瞋痴慢的念头就不起了,那对了,这就消掉了;见色闻声,可以不起心、不动念,这业障消掉了。如果见色闻声还是起心动念,还有贪瞋痴慢,这业障没消掉。不但没消掉,我看到有许多拜忏的,愈拜业障愈现前。这一句唱错了,那个地方梆子敲错了,那个面色马上就变了,这不是业障现前吗?同修在一块的时候,张家长,李家短,是非人我,造业,哪里是消业,在造业。这些事实的真相,我们都要了解、都要明白,然后才晓得修行确实不容易。六道轮回,几个人能够超越?念佛的人,最低限度要念到功夫成片,这是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如果连这个能力都没有,念佛也是跟西方极乐世界结个善缘而已,这一生去不了。这些事实真相我们不可以不知道。所以他把这里圆解比喻说宝珠,衣里明珠。
『与说为系』,把佛法介绍给你,给你详细的说明,这就把好比把宝珠赠送给你。送给你了,你会不会用?有『烦恼昏暗』,昏暗是无明,烦恼是执著。佛在大经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有烦恼、有昏暗,昏暗是愚痴。这就好比一个人喝醉了,喝醉了,他的能力失掉了,有宝物,他也不会运用。对於佛法稍稍懂得一点,懂得不够透彻,起不了作用。为什么说起不了作用?信愿不能具足。净土法门里面,最重要的三个条件是信、愿、行。一生成就的人有两种人,一种人是过去善根深厚,他不需要听经,不需要明理,他就肯相信,他真发愿,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这种人决定往生。往生的品位,我们决定不能轻视,不要认为他一生当中不懂经教,什么都不懂得。诸位要知道,《金刚经》说得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生实相就是开智慧。那个老老实实念阿弥陀佛的人,念到信心清净,他智慧超过我们太多了,我们还把他当作愚痴人看。
我们想到倓虚老法师在《念佛论》里面,最后举那个往生的例子,那个姓张的女居士,家境很苦,她的先生在码头拉黄包车,一家四口,一天不去拉车,一天就没饭吃。这位张居士不认识字,参加倓老法师办的念佛会,就在青岛湛山寺。他们是每个星期有一次念佛会。她在念佛会里面,她是在厨房里工作,帮助洗碗、洗筷子,这些粗重的工作,做了好几年。平常她没有别的,什么也看不出来,她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工作的时候也不离开阿弥陀佛。往生的那一天,往生年岁并不大,她的小孩,大小孩才十岁,小的才五、六岁。年龄不大,往生的时候,预知时至,没有生病。走的那一天早晨,跟她先生讲,她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叫她先生好好的照顾两个小孩,好好的过日子。先生听了很生气,把她骂了一顿,说我们家里已经穷得这个样子了,你还说什么风凉话?生了气,拉了黄包车就走了。然后嘱咐两个小孩,小孩太小了也不懂事,就跑出去玩去了。玩到中午,肚子饿了,回来要吃饭。回来的时候,看到他妈妈坐在床上,盘腿打坐已经走了,已经念佛走了,没有人助念,没有人知道她。
这种功夫,这种成就,讲经说法的法师都比不上,哪一个讲经说法的法师走得这么自在?哪一个名山宝刹的方丈住持有这种功夫?没有。所以我们往往眼睛瞧不起的那种人,那种人是真正菩萨,他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心清净,心清净,他生智慧了。他对於我们了解得太清楚了,我们对他一无所知。这个得少为足,佛法稍为懂得一点,就觉得很了不起,就生了贡高我慢,那就更糟糕,过失更大。但是这样的人,我们无论在哪一个处所都看得到。有几个人真正谦虚,真正卑下,自卑而尊人,不耻下问,向别人求教的,有几个人?所以佛法里头人才为什么这样难?有道理。这个地方举例子,说老实话,举的这个比喻都还相当殊胜。
『微有解生』,这是讲权教菩萨,证得小果,这是『得少为足』。这都算是有相当成就的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所听的,没有这个成就。一直到法华会上,开权显实,佛才说圆教,才说真实话。阿含以后,法华以前,佛都是方便说,法华会上,佛说了真实话。这就好比是那个贫人得宝了,衣里明珠完全知道它的宝贵处,知道它的作用,这是从结缘来说的。也就是我们常讲,佛度众生,意思是佛菩萨帮助众生,只能够帮助到这个程度。众生能不能得度?那完全靠他自己觉不觉悟。所以开示悟入,佛对我们的帮助是开示;我们自己要真得受用,要悟、要入。入是证果,悟是真正明了了,对於事实真相明膫。第二,这就本性来说:
【约本性说。谓珠虽本具。系乃有时。未知令知。乃名为系。】
这实在讲,佛法教给我们的,就是恢复我们自性本来具有的智慧德能。说真话,佛没东西教给我们,我们学佛所得到的,全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没有一样是新得来的,所谓是「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真心本性不可思议,不但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能力,虚空法界都是真心变现之物,真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你说这个能力多大。可惜,我们无始劫以来,迷失了自性,我们本性里面的智慧德能不能现前,我们得不到受用,迷惑、颠倒、造业、受报,天天干这个。
我们迷了,佛、菩萨不迷,那个不迷的人看到我们迷的人很可怜。这是激发他的同情心,佛法叫做慈悲心,帮助我们觉悟,帮助我们破迷开悟,恢复自性而已,这就是佛法。所以佛教给我们,佛有没有骄傲的?没有。佛有没有真帮助我们?没有。正像《金刚经》上所说的,佛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度者。为什么?众生得度的,是他自己自悟自度,不是佛度他的,是你自己听了之后,觉悟了,自己度自己,佛哪里度众生!所以佛不会有一个骄慢的心,不会觉得他做了很多好事,度了好多众生,没有,没有这个念头。你要去问佛,佛给你说,他一个众生也没度。你问他说法,他说,我一句话也没讲。才知道佛心清净,确实一尘不染,这是我们的好榜样。
那本性里面,虽然具足智慧德能,我们现在不知道,佛菩萨来告诉我们。告诉我们自性有无量的智慧德能,你一定要恢复自性。这个性是真心。真心是什么样子?第一个真心是广大无边。佛法常讲,心遍虚空,量周沙界,这是讲他的量之大。真心清净,里面没有一个妄念,真心是清净的,真心是不动的,真心是一切明达的,明了通达,这是真心,真心是平等的。因此佛法的修学就注重在禅定,不光光是禅宗修禅定,不管是哪个宗,不管是哪个法门,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修什么?统统修禅定。名字虽然不叫禅定,实际上是禅定。
像我们念佛,我们念佛修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这名字讲法不一样,还是禅定。因为只有定才能够恢复到真心。真心是定的,妄心是动的。我们起心动念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不动。六祖开悟的时候,他讲得很好,他那讲的几句,「何期自性,本来清净」,真心是清净的,自性就是真心;「何期自性,本无动摇」,没动过,从来没动过;「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一样都不缺,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才艺,样样圆满,没有一丝毫欠缺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万法从哪里来的?自性变现出来的。现在科学家在找,宇宙到底怎么形成的?这些人类怎么会演变出来的?他怎么找也找不到。为什么说他找不到?他用的是妄心,他在那里虚妄分别,是永远得不到答案。他如果把一切分别执著统统都舍掉了,入了甚深禅定,一下就见到了,照见,就见得清清楚楚。宇宙怎么来的?万物怎么来的?人生怎么来的?一下就通达、就明了了,一点错误都没有。这个能力都有,科学家也有,他也迷了,他自己不知道。『未知令知』,未知是凡夫不知道,佛菩萨帮助他,叫他知道这个事实真相,这就叫『系』。
【虽闻未悟。犹如醉人。】
佛菩萨虽然给我们讲了,讲得很清楚,我们没开悟,这就好比前面比喻的『醉人』一样,为什么不开悟?刚才我跟诸位讲的,两个障碍,一个就是里面有烦恼,外面有诱惑,有这两条,你就开悟不了,没法子开悟。真正要开悟,必须内不起烦恼,外远离诱惑。所以从前修道的人都愿意到深山里面去。他到深山什么?他跟社会隔绝,环境清净。清净环境,影响自己的情绪,有这个好处。现在那个深山寺庙都不行了,为什么?观光胜地,人特别多。从前山上好修行,现在山上,政府都开了高级的公路,甚至於缆车,便利大家去观光旅游。我到大陆上去看,一个普通寺庙,每天平均游客有三千人以上。里面出家的法师接应不暇,要招待这些客人。客人还有国外来的贵宾,还要特别接待,陪他吃饭,陪他谈话。吃饭很苦,你们不知道,如果天天吃素席,吃得是一点味道都没有,胃都吃坏了。偶尔吃一餐不错,这个菜很好吃,天天吃就不好吃了。不要天天吃,吃上三天就不好吃了。所以饮食最营养、最受用的真是青菜豆腐,家常便饭,这个吃不腻的,那个素席不行。我比他们是好多了,我都害怕,人家请我去吃东西,我害怕。所以现代修行环境就不如从前,比不上从前。这些我们都要晓得,知道有这么多的障碍,真正修行,要怎样把这些障碍去掉,是愈少愈好。
【坚种既成。还同已系。】
这就是佛说法。佛法「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一生不成就,也许多生多劫再有机缘碰到,我们这个种子,坚固的种子,它起现行。我们这一生听到佛法,能够信受奉行,能够念佛往生,是过去生中的种子起现行。如果过去没有相当的善根种子,这一生遇到也不会相信。你们听经,老远到这来的,我们的邻居他都不来,这楼上楼下的人他都不来,这很显然就晓得过去生中的善根不一样。那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他这个种子下下去了,也同系了是一样的。
【未合本体。如在衣中。】
虽然听到佛法,但是没有能圆解,没有能够悟入,这就好比是『如在衣中』。
【欣喜福田。名求衣食。】
确实世间学佛人,绝大多数的是喜欢修福田,喜欢修福。今天赵先生来跟我谈这个,我们台湾的佛教多半都修福,慈善事业做得很多。他来问我好不好?我就告诉他,不好。他说为什么不好?赵先生从前在教育部工作很久,他在教育部做秘书,做很久。佛教的寺院,在古时候就是学校,住持就是校长,他的责任是教化一方。所以佛教里面组织,这个执事,跟学校里的执事,的确很相同,叫的名称不一样,寺庙住持,叫住持、叫方丈,实际上就是校长;首座,就是学校里面的教务主任;维那,就是训导主任;监院,我们常讲当家师,就是总务主任。他们管的事情是一样的,叫的名字不一样。所以要晓得寺院在从前是学校。
如果说这个学校校长,跟你底下的这几个主任、这些老师,现在我们停止不上课,我们所有的老师、学生统统来做社会慈善事业,你说好不好?很好。你教育部对这个学校要不要奖励?恐怕不奖励,还要把这个校长撤职处分,本分的事情他没有做。慈善事业可不可以做?可以做,附带做的。我们在学校念书,有的时候有些灾难发生,学校里发起一下,我们来做一点慈善事业救这个,可以。你要把所有课程都废弃掉了,做这个,那就大错特错了。所以这点要晓得,慈善事业是社会慈善人士做的,更不是一个出家人,出家人是住持佛法,续佛慧命,这是他的事情。慈善事业可以做,偶尔提倡提倡,行,不能把它当成本分事业去做。本分事业,那你不应当出家,你在世间,一生从事这个事业,是世间大慈善家。我们佛法称赞,社会表扬,这是对的。所以孔老夫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是什么?是你的本分,你必须要把你的本分做好。每个人都能把自己本分工作做好,这个社会一定安和乐利,国家一定富强。大家把自己的本分舍掉,这是错误的,没有尽到自己应该尽的责任。不应该尽的责任,他完全尽到了;应该尽的责任,没有尽到。
像一个做父母的,照顾你的儿女,这是你的本分责任,你应当做的。你儿女不要了,去照顾别人,是很慈悲,但是这个讲不过去,人情事理上都讲不过去,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的。每个人在社会上,既然有你的工作岗位,你一定要站稳,一定要尽心尽力把它做好。佛法是教育,如果每个寺庙,每位法师都能推动佛学教育,使我们每个人都能深信因果,佛法是建立在孝道与师道的基础上,都能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他就不会做坏事了。为什么?他要想做坏事,就想到我对不起父母,这个力量比什么法律力量都大。起心动念,做的时候,他想到父母,想到老师,我不能丢父母的人,不能丢老师的面子。这个社会说老实话,连警察都不需要了,没有人做坏事。
佛法的修学,实在讲,《观无量寿经》的十一句,就是《观经》上讲的三福,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可见得,这三条重要了。这三条是佛法基本的科目,不管你修哪一宗,显教密教、宗门教下,各个人必须要修学的,因为它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第一条,「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总共十一句。我们全台湾两千多万同胞,都能够把这十一句做到的话,台湾就是极乐国土。这实在讲是出家人第一个责任,应当要把它做到。整个台湾都好了,大家都守法了,都提倡孝敬,比什么样慈善事业都好,哪一种慈善事业都不能包括这个全体。我们今天实在讲没有尽到这个责任。所以『欣喜福田,名求衣食』,像比喻里头求衣食一样的,把这个世间福田,眼前的这个福报看得太重视了,看得过分重视。
【加之调伏。乃是艰难。】
现在叫你断贪瞋痴慢,舍五欲六尘难,太难了,欲望没有止境的,非常可怕。所以佛在大小乘经典里面,一再的教诫我们知足,知足就常乐。我们这个小道场,简丰文居士跟我讲过很多次,外面也有人送地给我们,他说我们去建一个大的寺庙,建个大的道场,我说不要。为什么?太操心了。台湾这个大的寺庙已经太多了,我们不要再搞了。地方小,开销小,容易维持,可以不要求人。大了,一定要找信徒,一定要常常去求人,你这个心要向外头攀缘,你怎么能得定?如果向外攀缘,自己还能得定,那说老实话,是菩萨再来,那不是普通人。我们不是菩萨,我们不敢这样做法,这样做法,我们晓得自己一定会堕落。我们这一生遇到佛法,真不容易,百千万劫难遭遇,遇到了,不能把握住,这一生要不能超越三界,那实在太对不起自己。要想超越,最好是省心省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
你说做好事,古德教给我们「好事不如无事」,这是从前庞居士教给我们的。庞蕴居士那是菩萨再来,《六祖坛经》里面都有授记的。他是很富有的一个人,一家四个人,夫妻两个,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一家人得道。他把他家里的财产装到船上,把船放到长江的当中,底下扎个洞,让整个沉到江底,统统不要了。别人看到就问他,你这么多钱财,你不要,可以拿去做慈善事业。他就说一句话,「好事不如无事」。给我们这个教训。从那个时候以后,他的生活,他编草鞋,草鞋,你们这边同修很少见过,在大陆上,现在内地还有,用稻草编的,编草鞋。那一双鞋子卖两个铜板,每天编织几双,卖草鞋来过日子,过一种非常清苦的日子,对这个世间一丝毫留恋都没有。走的时候,庞居士想走的时候,叫他的女儿到外面看看太阳,看看时间,他女儿晓得她爸爸要走了。走出门,在那里大声喊,时间还没到,她自己在外面站著往生了。她父亲气死了,是不是?要他女儿替他办后事,结果父亲还要替她办后事。你想想看,他们在这个世间简直就是游戏神通,生死自在,一家四个都是来去自由,生死自在。怎么成就的?就是於这个世间没有一丝毫的贪婪,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心里头洗刷得干干净净,这就是恢复本性的榜样。我们要像他那么自在,也要把它洗得干干净净的,一点都不能贪婪。
简居士捐助这个道场的时候,我就跟他讲,我说你要找我一点点的麻烦,我就不要,我是一点麻烦都沾不得。刚刚捐助道场,道场一个月要开销,那个时候一个月要六万块钱开销。我说你要我到外面去化缘,去搞这个维持的经费,这个事情我不能干。结果咱们谈了条件,他每个月拿六万块钱来,这可以,这我可以接受。哪一天道场有这么多钱维护,你就不要拿;没有钱,你月月都要拿,他拿了三年,真不容易。三年之后,我们这里才有一点基金可以维护,每个月开销都够了,我说可以,你可以不要拿了。不够,不够就要拿。要我开口向一个人化缘,我这里有困难,我宁愿不要这个道场,不要。为什么?我们生生世世搞六道轮回,搞得太苦了,我这一生出轮回要紧。再搞轮回,那是愚痴到了极处。所以要记住,好事不如无事。这身心无事,多自在,多快乐。我这个自在快乐,你们想像不到。你不是我的境界,你怎么会想像得到!所以这是很难,但是实在讲也不难。这个难,求人难,求自己有什么难?只要你真正下决心,真正肯放下,就不难。难是求人,求人要看人家眼色,这个求自己的事情,真正是下定决心,一刀两断,不是难事情。
【再遇本缘。如逢亲友。】
这讲法华会上又遇到了。我们这一生遇到是『再遇』,为什么?这一生决定成就,决定有把握成就,这个重要,一定有把握。学佛对於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了生死,出三界,要是没有把握,这就难了。他为什么没有把握?他一定有牵肠挂肚的还没有放下,那就没有把握。果然那牵肠挂肚的东西统统放下,统统了断,那怎么没有把握?决定有把握。在这个世间,我们这个身从前是轮回身,现在这个身,在这个世间叫最后身,以后不来了。以后再来,那是菩萨乘愿再来,完全自在。别人能做到,我们也要做到。佛法、世法没有差别,觉悟了,一切法就叫佛法;迷了,佛法也是世间法。只有觉迷,没有其他的界限。
【既悟知见。犹如得宝。】
这一生可贵之处就是真正觉悟了。真正觉悟,必定是真正放下。舍得,这个术语是佛教的,舍是放下了,得是什么?得就是得到了。证得真如本性,得是证得,你要不把一切妄想执著舍掉,真心本性就不能证得。能舍掉,你就能够证得。从前不知道,现在知道了。知道了,肯不肯舍?难舍,舍很难,所以要练习,难舍要能舍。我初学佛的时候,可以说我在台湾,在修学这个缘分很特殊,非常幸运。民国四十二年年初的时候,我认识方东美先生,跟他学哲学,是他介绍我佛学的。他说佛法是最高的哲学、最圆满的哲学,他是这样子介绍我入佛门的。那我接触佛经不到一个月,就认识章嘉大师。章嘉大师教了我三年,他老人家圆寂之后,我就跟台中李炳南老居士,我把工作也辞掉了,去跟李炳老专心学佛。跟章嘉大师那个三年,我还是在工作,每个星期天去见他老人家一次。所以我的学习非常单纯,佛学的老师就是两个人。我也不跑道场,非常单纯,跟李老师十年,跟章嘉大师三年。
我记得第一次见章嘉大师,那个时候我听方老师讲,佛法好,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就向章嘉大师请教,有没有方法使我们马上就能入门?我们很想很快就能够证得。我这个话提出来,问题提出来,章嘉大师大概停了将近有二十分钟,不讲话。那个时候,那个小客厅里面就坐著我们两个人,还有一个介绍的人,三个人,气氛非常严肃,就好像入定一样,定了二十分钟,他老人家才开口,说了一个字,有。这一个字说了之后,又没有话了,又没有了。又停了好几分钟,才说了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他说话说得很慢。我们年轻,没有他的定力,他一说出来,我第二个问题就问出来了。看得破,放得下,这两句话我听得懂,我晓得它的意思,我就向他请教,从哪里下手?他又停了好几分钟,告诉我两个字,「布施」。
所以第一天见面,好像总共是有一个半小时的样子,只说了几句话,但是这个印象太深刻了,从来没有过这样的经验。我们向别人请教,总是讲很多很多话,他老人家是不讲话的。所以那个教学方法很特别,完全用定功把你慑服住,使得每讲一个字,那个分量非常之重,真的叫你一生都忘不掉。第一天我离开章嘉大师,他老人家送我到大门口,送到门口的时候,特别嘱咐一声:我今天告诉你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我就真听话,就去照做,还真的就做六年,六年就有感应。有些事情没有发生的,自己大概在一、二个月之前就晓得,就知道有什么事情要发生。用什么功?布施。舍不得,舍不得也要舍。自己心爱的、喜欢的也得要舍。老师叫我舍,就舍!舍到第六年的时候,舍到什么程度?只剩两套换洗衣服,一个铺盖,其他的都没有了,舍光了。
这舍光了之后,出家的因缘成了。因为我曾经跟章嘉大师提过,我说我很想出家,他点点头,笑笑,他说好,你不要去找师父,不要去找道场。我听了就奇怪,这不找师父到哪里出家?他就告诉我,他说如果你要找那个师父,师父不肯替你剃度,你心里有难过。我听得有道理,我说怎么办?求佛菩萨。因缘成熟了,师父来找你。这个听了有一点道理,所以我始终就有意念想出家,没有去跑过寺庙,没有去找过法师。结果那一年,圆山临济寺,住持心悟法师,一个月当中找了我九次,我看他很诚恳,我就答应了。他来找我,找那么多次,很诚恳的是不是?所以我那个时候出家是有条件的,就说我不念经,不赶经忏佛事,不搞这个东西,统统都答应了。所以我是很优厚条件出家的。我跟李老师修学,我觉得我还需要跟他学,所以我说每一个月,我要到台中去住一个星期,这个旅费什么的,常住都要给我,这都是条件。大概在台湾,像我这种有条件出家的不太多,很少。那这是老师所教给我们的方法,确实很灵验,真有这个事情。
所以我受戒,也是人家来请我去受戒的。年年有传戒,我都没有动念头去受戒,那受戒要钱。不像现在,现在不要钱了,那个时候受戒要钱。那一笔钱,那个时候,我们受戒的时候要缴戒费五百块,五百块数字都很大,我们到哪里去找?刚刚出家,没人供养,谁去找?受戒是谁?周邦道老居士。他打电话来找我,他说八堵海会寺,道源法师传戒,你既然出家两年了,为什么不去受戒?我就告诉他,我说老师没有钱。他在抗战期间是我们中学的校长,他是我的老师,所以他很关心我。没有钱,他说那不要紧,我们这个校友会很多同学,每个人捐一点,送你去受戒。我说好!他把我送去受戒的。是不是?所以从来没有一样东西是自己主动的,都是因缘成熟,自自然然,我不但没有操心,是起心动念也没有。
这个讲堂,简丰文居士跑来找我,一定要送给我,我还以为是开玩笑的,也没有把他当真,这以后就变成真的。所以从来是不操心,不起心不动念,让这个因缘自自然然成就,说实在话,这是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曾经有一次告诉我,他说你真正发心,献身於佛法,你的一切,佛菩萨、护法神替你照顾,你统统不要管。我相信他这一句话,我就真照这个话去做,什么都不管,明天没饭吃也不管,根本不想。为什么?佛菩萨他去操心,护法神照顾,我还要管个什么事?我一起心一动念,护法神就跑掉了,他自己会想办法,我们不要照顾了。所以我自己什么都不想,他是非照顾不可,他不照顾,他的责任没有尽到。
奉事师长,对於老师的话要真正相信,百分之百的去做到,我们自己决定不吃亏。这些老师,说老实话,他的确是有修有学,有没有证果?我们不知道,我们不敢讲。心地的确清凉自在,大慈大悲。你真正肯学,肯学是什么?听话。给你讲的,真照做,这他真教你,一个学生也教。我跟方老师,学生也是我一个,跟章嘉大师也是一个教,只有在台中是随著大众一起听课,前面两个老师都是单独教的。所以要真正听话,教我们怎样做,就这样做法,决定不吃亏,决定有好处,这叫做奉事师长。奉事师长,不是天天对他恭敬,天天对他供养,不是的,那个老师不需要。老师需要,他教给你的这个方法,你真正肯去做。
【证入法界。德用无边。】
前面是解悟,解悟能得法喜,真正的受用,还有一重障碍。什么叫证悟?证悟跟解悟有什么不同?解悟说,能知不能行,这是解悟。所以古人讲,「能知不能行,国之师也」,他可以教化众生,国师。「能知又能行,是国之宝也」,那是国宝。「能行不能知,是国之用也」,对国家是有用的人才,国之用也。能知不能行,是国之师也,他可以教别人做,可以指导别人做。能知又能行,是国之宝也,那是真正的国宝。『证入法界』,就是知行合一,在佛法里面讲解行相应。他把他所知道的东西,完全应用在生活上,整个生活就是知,整个的知,统统变成了生活,这是能知能行,这个受用就大了,这就是证入法界。《华严》太大了,《华严》讲一真法界,太大了。你想我们这个经讲一遍,这还是九十九分之一,《华严经》总共九十九卷,这是其中的一卷,九十九分之一,要讲多长的时间?那全部的大经,实在是不容易。
古时候清凉大师讲《华严》,一天讲八个小时,一年一部经圆满,不容易。入华严法界,可见得是一桩难事。可是古德告诉我们,《无量寿经》即是《华严》。那《无量寿经》的分量小,因此我们就取《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整个《华严经》的浓缩,是《华严经》的缩小,就是《华严》,文字少,里面内容并不少,内容跟大经是没有差别的。文字少,少就容易受持,所以我们依照这一本《无量寿经》来修,把《无量寿经》里面所说的理论融会自性,《无量寿经》教给我们的方法,变成我们的生活,你就入法界,就证入法界了。
所以我景美那边的图书馆,因为我们是专修净土,我们的早课,就是念《无量寿经》的第六章,第六章就是四十八愿。早课念四十八愿,目的,希望把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变成自己的本愿,我的心、我的愿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晚课,我们念《无量寿经》第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念这五章。这五章是阿弥陀佛跟释迦牟尼佛教给我们,在这个世间处事待人接物要用什么样的态度、用什么样的心态来修净业?所以这一章的目的是希望我们的言行跟阿弥陀佛一样。这样一来,我们的心跟阿弥陀佛的心相同,我们的愿跟阿弥陀佛的愿相同,我们的言行跟阿弥陀佛的言行相同,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决定往生。所以每天讲解这部经,是希望大家觉悟。悟了之后,你自己真正能把经典理论方法,变成自己思想、见解、行为,这就叫证入法界,这个要紧,这叫真正修行。能知能行,能行能知,底下所讲的『德用无边』。
【即无所乏短。昭然可见矣。】
这个话是真的,一点都不错。这个话,如果我们用浅显的句子跟诸位讲,就是「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求不是说我要起个心、动个念去求,不是的。到那个时候,你有需要的话,自自然然就来了,这就叫求。你没有需要的时候,佛菩萨就不送来;需要的时候马上就送来,你说这个多自在,这个太自在!说实在话,我们现在需要这么大的道场,佛菩萨就送这么大道场来。在不需要的时候,他就不送来。将来如果再要说大的道场送来了,那大概正是需要的时候,他才送来。现在我还不需要,送来我也不能接受,所以他也不送来,这才是「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所以一切真正学佛人,无论在家、出家,统统交给佛菩萨去,我们就一心向道,不要攀缘,不要起心动念,不要分别执著,只求清净心。清净心得不到,只念阿弥陀佛,所谓是二六时中,一天到晚,心里面只系念一个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佛之外,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念,就对了。用这个方法,把心里面所有一切妄想执著,统统把它打掉,用这个方法把它打掉,跟阿弥陀佛念念相应。古人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样才相应。所以念佛的秘诀就是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我们今天念佛,所以功夫不能成就,说实在话,这三个毛病都有,怀疑、间断、夹杂,所以这个功夫不能得力。我们现在知道这个毛病的所在,从今天起把这个毛病断掉,我们功夫自然就会得力了。
好,今天就讲到此地。下一次是星期四,星期四我们再讲一次,今年就暂时告一个段落。因为六号,我们在景美,也是同修来找我的麻烦,要我讲一部《观无量寿经》,讲一个星期。《观经》讲完之后,大概过个二、三天,我要到美国去一趟。美国现在有个小道场,真的是佛菩萨成就的。因为我们也是没有起心动念,自自然然成就的,这一成就了,就得替佛菩萨做点事情。就那一边,我决心在那里培养继起的人才,希望三年之后,我就不要讲经,由我的学生来代我讲。我自己可以专门把这个时间用在教学、用在写书,我来做这个工作。那三年培养的学生,我想在讲台上不会比我差,一样会讲得很好,这就是要认真的来教他们。我教的方法,就是从前李老师教给我的方法,我们是用私塾的教学法,个别的教学法,而不是办佛学院。这样教法很严格,学生很辛苦,通常的功课,每天《无量寿经》念十遍,修定,把心定下来。每天注解,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去研究,一个星期要讲一次给我听,要讲给我听。我听了,同意了,没有问题了,他出去讲当然不会有问题。他要先讲给我听,我不讲给他听,我供给他参考资料,教他讲的方法,他讲给我听,我替他改正。用这种方法,三年一定能训练得出几个人出来。所以目前真正有发心的,他们已经到美国去了,在那里等我,所以我这十六号要赶到那里去看看。
好,我们念佛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