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六十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060
请掀开经本,一百八十三面倒数第三行,最后一句看起:
【二相融显圆者。亦二。】
这也分为两个小段。
【先明二圣法门各自圆融,后以二圣法门互相圆融。】
这把『相融显圆』的意思都说出来。我们先看第一小段,『二圣』就是指普贤菩萨与文殊菩萨。
【初中谓文殊必因於信。方能成解。有解无信。增邪见故。有信无解。长无明故。信解真正。方了本源。成其极智。反照不异初心。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我们先看这段。《华严》可以说,这个经虽然是长,里面没有一句是废话,精简到了极处。实在说,龙树菩萨在龙宫里面看到的《华严经》,分量之大,不是我们凡夫能够想像的。整部的《华严经》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我们想想它的分量是多少?可以说我们这个世界没法子容纳的。他所带回人间来的本子,称为小本《华严》。小本《华严》,就是全经的纲要。像我们中国历史,全部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也有纲要,《纲鉴》就是二十五史的纲要。所以这里面一句一字的废话都没有。清凉、宗密这两位大师的注解,注得也好,也是一句废话都没有。由此可知,两位大师对於《华严》的造诣,确实是契入法界。如果没有契入法界,这种文章是写不出来的。
这段文很重要,对於我们修学有很大的关系。文殊表信、表解。这个信,一定要『因於信,方能成解』,这个解才是正解。如果说解了不信,没有这个道理的,这是不合理,也不合情。没有解而不相信,这是合理的,是可以讲得通的。事实真相完全明了了,这不信,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正信必须信了以后能解。『有解无信,增邪见故』,就是增长邪见。这世间有没有?有。不但有,还有不少。那些研究佛法的,把佛法经典当作世间一门学术去研究,他也能说得头头是道,讲得天花乱坠,你问他信不信?他不信。不但一些在家的这些学者们,懂得佛法而不信佛法,诸位要仔细观察一下会发现,很多出家的法师,对於经典也是头头是道,讲得也天花乱坠,他也不信佛法。这是我们现前这个社会相当普遍存在的一个事实。古时候有,但是少,没有现在这么多,这些都是邪知邪见。
这要问,为什么他懂得,不相信,他又出家干什么?诸位要熟悉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你就了解。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有次魔王波旬来看释迦牟尼佛,赞叹释迦牟尼佛,说法度生。赞叹之后,就要求释迦牟尼佛入般涅盘,为什么?他说你度众生已经度了不少,你的功德圆满了,你可以离开这个世间了。释迦牟尼佛很慈悲,就答应了。魔王告诉他,他说我要想方法破坏佛法。佛就说,佛法纯正,没有任何人能够破坏佛法的。魔王就说,到你末法时期,法运衰的时候,我派我的子孙,魔子魔孙,统统到世间,都剃头,都出家,披上你的袈裟,破坏佛法。释迦牟尼佛听了,流眼泪,一句话不说。所以在末法时期,出家人里面确实有很多通达三藏而不相信,示现的出家相,这些什么人?魔王子孙,我们就明了了。那他所讲的,这个外行人听了,好像是很有道理,他讲的是佛法,真正内行人听,那是邪知邪见,不是正法,经典是没错,他讲错了,这是我们要知道的。『有信无解,增长无明』,在我们现前,这个现象也很普遍。信不信佛?真信,也肯念阿弥陀佛,一天念几万声。懂不懂佛法的道理?不懂。他也不肯听经,也不肯研究,这样的人增长无明。由此可知,佛法一定要正信正解。
真正讲到正信,说得最清楚、最明白的,无过於蕅益大师的《要解》。他老人家告诉我们,他说信,至少要信六桩事情。第一个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本性是佛性,相信自己本来成佛,要相信这个。相信虚空法界是自性所现,是自识所变。佛法里面讲正信,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第二要信他,他,就是指的本师释迦牟尼佛。相信佛是真正觉悟之人,是圆满见性之人,他给我们讲的句句真实,没有错误,不会欺骗我们的。第三要信因,第四要信果,因与果都是真实的,善因决定有善果,恶因决定有恶报。所以净宗修清净心,清净心是因,心净则土净,土净是果报。有许多同修,平常修学也很用功,常常有人来问,我们修得如法不如法?修这个,做早晚课要不要念楞严咒、十小咒、大悲咒?念这一卷《弥陀经》行不行?能不能代替?诸如这一类的疑问很多。这些问的,都是讲的修因。其实课诵本是过去寺院丛林里面共修的方法。那个时代跟我们这个时代不一样,环境也不相同,对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也不一样。那种修行方法,对那个时候的人,对治很有效。我们现在用这个方法来修行,修了多少年,没效果。什么叫没效果?烦恼没有减少,妄念还存在,心不清净,这就是没有效果。
诸位要知道,佛法宗派很多,法门很多,不管是哪个宗派、哪个法门,方法手段尽管不相同,方向目标一定是一致的。方向目标是什么?就是三皈依给我们讲的,三皈依是最基本的修学方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佛是什么?佛是自性觉,觉而不迷。我们现在一天到晚迷惑颠倒。法是正知正见,拣别不是邪知邪见。所谓邪知邪见,就是现在人讲,思想错误,见解错误,想法、看法错了,这就叫邪知邪见。皈依僧,僧是清净的意思,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所以佛教给我们修行的三大原则,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不管你哪一宗、哪一派、哪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修什么?修觉正净而已。觉正净圆满就成佛了。还没有圆满,就叫菩萨,正在修学没有圆满,就叫菩萨。所以我们不管用哪个法门,检讨成绩,就在这三个字上检讨。我的心是不是一天比一天觉悟?思想见解是不是一天比一天纯正?心地是不是一天比一天清净?果然如此,那我们的功夫得力了。如果一检讨是相反的,还是迷,还是邪,还是染,那这个修学没有成就。好像生病用药,这个药下去,病没有起色;有的时候不但没有起色,病还加重,这真的很多很多。他说我不学佛的时候,我还没有这么多妄想,还没有这么烦恼,学佛之后妄念更多,烦恼更多。那就是这个药下去,不但没有起色,病还加重,这是真正值得我们检点的。
念佛这个方法是一切诸佛普遍宣扬的,换句话说,没有一尊佛不推荐,不介绍这个法门。由此可知,这个法门的殊胜,它殊胜在哪里?殊胜在简单、容易、稳当,很快就见效。比任何一个法门,见效都来得快。只要你一心专念,一心专念就有效果。所以念佛最怕的,就是最忌讳的,是夹杂、是间断,间断一定夹杂。譬如说我间断了,间断的时候,我心里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妄念。有同修跟我说常常间断,他说我没有别的念头,心也很清净。其实这一间断是增长无明;换句话说,间断的时候,不是增长无明,就是增长邪见,所以功夫不能间断。真正做到不间断,他就不夹杂。所以间断,我们刚才说,增长无明、增长邪见,就是夹杂无明、夹杂邪见,不间断决定就不夹杂。但是不间断跟不夹杂,这意义还有差别。我虽然念佛,我不念佛了,我去念《金刚经》,我去念《法华经》,这叫夹杂。虽然一天到晚功夫没有间断,可是夹杂了。那不念经、不念其他佛菩萨名号,就刚才讲,夹杂邪见跟无明,这都是不能成就的。
因此经论上常常告诉我们,「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句话是真的。我们对於一切法门,要恭敬供养,决定不能够轻视。但是在无量法门里面,自己只能选择一个法门,一门深入。真正契入境界,然后再博学多闻。「法门无量誓愿学」,通常是在什么时候博学多闻?禅宗里面是要明心见性,见性之后才参学,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教下,一定是大开圆解,净土宗要得一心不乱。这个时候才有能力广学多闻,才有能力,不至於变成邪见。你所接触的,统统是正知正见。为什么?心正,见解就正。我们现在念佛经都变成邪知邪见,什么原因?心邪,心邪读佛经也邪,也正不了。所以佛法修什么?修心。佛法称为内学,是向内心上用功夫,不是向外学的。如果往外面学,那都叫外道。所以这两句话要记住,於我们初学下手有很大的关系。
『信解真正,方了本源』,本源就是真如本性,就是自己的真心,这两句话要紧。我们都想明心见性,为什么?见性就成佛!要怎样才能见性?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要信解真正,这才能见性。我们现在的信解是不是真?是不是正?真就是不妄,正就是不邪,这个地方关键就在这两个字。那我们要问,什么叫做真,什么叫做正?这两句八个字,不限於华严宗,这部经是华严宗的,宗门教下、显教密教、无量法门都离不开这个原则。佛在经论上常说,有念皆妄。那我们就想,什么叫真?无念是真,有想都是邪的。所以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给我们说明的,他老人家建立的是以无想为宗,无念为宗。无想无念,这个心才清净;有想有念,心就不清净。禅家没有违背这两句话,依照这两句话修学的,教下也不例外。这两句话就是我们常讲的,根本智。根本智是真正,根本智是什么?是无知。《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所以你要修行先修无知,无知修成之后,起作用就无所不知。所谓是「般若无知,无所不知」。那个无知就是清净心,就是一心不乱,这是我们入门、下手先要修学的。
现在人学佛,实在讲,比不上古人。诸位如果看《高僧传》、看《居士传》,你看从前出家、在家修行的,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他就开悟证果。快的二、三年,五、六年是非常正常,非常多,十年、二十年都比较少。你看惠能六祖大师开悟的时候,二十四岁,明心见性,五祖忍和尚把衣钵传给他,二十四岁。人家凭什么?心清净,一门专修。我们今天学了几十年,心里面还是乱糟糟的,烦恼一品也没断。是不是根性不如从前?这我都不承认。我觉得我们的根性,可以说比古人还要聪明。毛病出在哪里?就出在聪明反被聪明误,出在这里。我们在方法上错误了,一开头下手,就要求博学多闻,不是从清净心上下手。就是般若所讲的,人家下手从无知下手,我们今天一下手,从无所不知下手,颠倒了。一下手,就是要研究很多经论,听很多人讲演,错在这个地方。这种学法,所得到的是什么?得到的确是增长邪见。这个邪见,不是从你真心里面流露出来的知见,统统叫邪见。
你学佛经,我的想法、看法跟佛经上都一样的,这个知见正不正?还是邪见。为什么是邪见?你的烦恼习气没断。你所学到的是别人的,不是你自己的。从你自己清净心里面流出来的知见,这叫正知正见。然后拿佛经来印证,不是我学释迦牟尼佛,是我自己的知见跟释迦牟尼佛比一比,我们完全一样,我们的见解相同。所以拿佛经来印证自己的知见,比照比照看,我们一样不一样。佛佛道同,想法、看法都会一样的。所以经典是印证用处的,经典是没有办法去理解的,没有办法去想像的,所谓是不可思议。思是我们去想像、去研究,这是做不到的,不可思;不可议,议是议论,来讲解、来演说,这也做不到的。不可思议,那这个经典什么用处?是印证用的。
所以经典的修学,你看在过去,在中国,教下用经典来训练根本智。训练的方法,就是叫你读诵,不讲解的,你每天念经。像我们这个《疏钞》,这一本《疏钞》,这个分量相当,每天从头到尾把它念一遍,大概这念一遍,要是念熟了的话,也得六个小时。不熟不行,不熟这一天恐怕得要十几个小时才念完。念得很熟的话,六个小时差不多。那六个小时,你念经,从头念到尾,念一个字也没错,一句没念颠倒。这里面什么意思不管它,绝对不求,只求念,这是干什么?这叫修行。修什么?叫修信解真正,就学这个东西。因为你念经,你就不胡思乱想。念经的目的是把胡思乱想给去掉,不打妄想了。念经的目的是修清净心,所以经文里面的意思也不能够求解。一求解,清净心没有了,破坏了,所以不求解,是把它拿来修定的,修一心不乱的,他用这个方法。所以经典是用来修行的,经典没有讲解的,这就是无知,修无知。修个几年之后,心定了,这样修法,实在讲,三个月就见效。什么效?妄念少了,烦恼少了,心清净了,比较有一点智慧,对什么人事的看法跟从前不一样了。
确实我们最近几年,有不少同修,我教他这个方法做,他真做,真做他告诉我,确实有效果,这就叫消业障。业障是什么?妄想是业障,杂念是业障,烦恼是业障,你用这种方法修,可以把业障统统消除,恢复到心地的清净光明。初步的功夫,三个月到半年就见效。你自己会感觉得很得力,跟从前完全不一样,福慧都慢慢现前。这个得力,在我们净土法门里面,叫功夫成片。再进一步,就得定了,这个定叫三昧。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我们以前的享受不正常,到这个时候才正常。正常的享受就是心地清净,在一切万法里面,心不攀缘,心不动摇,心不染著,这个时候的享受就叫做正常的享受,就是得一心不乱,得念佛三昧。念经也是如此,得念佛三昧。再往上提升一层,功夫再不断的进展,再往上提升,《楞严》上说的,净极光通达了。心净到极处就放光了,就是底下一句,方了本源,『成其极智』。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无所不知。所以无所不知是从无知里面来的。这个修学的原理原则,我们一定要知道、要相信。要相信、要理解,你才会认真去做。
善财再见文殊,就是底下这句,『反照不异初心』。初心就是你初学,初学的时候学清净心,专门修清净心,不修其他的。到了成菩萨、成佛,普度众生的时候,每天讲经说法,帮助一切人破迷开悟,自己心地跟初心还是一样的,没有改变,这就是再见文殊。『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正觉就是清净心,正觉就是根本智,就是般若无知,无知这是正觉。我们再看底下这句:
【又前方便之智。不离体故。】
『方便智』是无所不知,无所不知从哪里来的?是从无知来的。无知是体,无所不知是作用。我们今天修学,实在讲的是有所不知,不知道的太多太多了。为什么不知道?因为我们没有得到体。没有体,哪有作用!世出世间一切法,自以为知道了,其实那个知道的不是正知。换句话说,你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看法、想法都错了。怎么知道错了?因为你在这个世间有苦,没有乐,就晓得你的想法、看法错了。假如想法、看法没有错,那你就是离苦得乐,你不会有苦,你有真正的乐。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没有真正的乐,还有很多苦,很多烦恼,很多障碍,那就证明你的想法、看法错了,这是事实。所以用『不离体』,体不离用。
【后文殊名智照无二相。照信不殊於智故。】
这是说善财童子第二次遇到文殊。第一次遇到文殊,跟文殊菩萨学,是求根本智,就是学无知。那第二次再遇到文殊菩萨,是圆满后得智。第一次见是般若无知,第二次见是无所不知,是这个意思。『智照无二相』,用就是体,体就是用,无二就是不二。『照信不殊於智故』,智就是信,信就是智;智是理,信是事,理事不二。
【从无身相。以展右手。是以文殊三事融通隐隐。】
这句话是总结。『文殊』所表的本身就圆融,所以这第一小段是说各自圆融。文殊菩萨简单介绍到此地,下面介绍普贤。
【普贤三事自相融者。】
『普贤』代表理。
【理若无行。理终不显。】
『理』一定在事上显,没有事,理就显不出来,理在事上显。行就是事,行是行为。行为包括的范围很广,在佛法里面把它归纳为三大类:身体的造作、口中的言语、心里面的念头,所谓身口意三业行为,那就都包括了。行为再多,不出这三大类。佛法以身语意包括,那这是行。
【依体起行。行必称体。】
理就是『体』,就是本体。体是对於相来说的,理是对事来讲的,所以我们常常把事相连在一起,理体连在一起,实在讲是,不一不异。
【由行证理。理无行外之理。】
理在哪里?理就在日用平常之中。最深微妙之理,佛佛所证,就在我们从早到晚生活行为,处事待人接物之中,是佛证得,我们没证得。绝对不是我们没有,我们有,有而不知不觉,这就叫迷。佛是觉悟了,所以常说迷悟不二。怎么迷悟不二?迷,就是迷的这个理,我们凡夫迷的这个理;诸佛悟,是悟这个理。理没有迷悟,人有迷悟,理没有迷悟。不但理没有迷悟,再告诉诸位,事也没有迷悟。这是我们逐渐把这个根源,就是病根找到了。病根在哪里?病根在人,不在事,也不在理,理与事上都没有病。
再说老实话,我们身跟语也没有病,身跟语是有病的样子,但是那个病源在哪里?病源在心。心迷,身跟语好像也连带迷了。心要是悟了,这身跟语连带也就悟了。由此可知,迷悟与身语没有直接的关系,是间接的关系,直接关系在心,在心地。这是我们要晓得的。晓得这个事实真相,实在讲,我们用功就知道在哪里用。许多同修,日常生活的修持,问题自然解决了。早晚课,我们要念哪些经文?要念哪些咒?要不要供佛像?要不要烧香、供花?佛前面到底要供几杯水?这个问题自然就解决了!为什么?那些都是事相,不相干,不重要,表敬意而已。佛堂,大众这道场需要,需要什么?是做给别人看的。自己在家里面修行就不重要了。自己在家里天天要这样做,换句话说,你的心不清净。怎么不清净?巴结佛菩萨,这巴结的心,还能清净吗?这不清净!这个道场为什么做?道场是因为做表法,接引众生的,使那个不学佛的人、没有接触的人,看到我们对佛菩萨形像这样恭敬,引发他的道心,是接引大众的,它真正的意义是此地。
所以修行,修心要紧,对自己修清净心,对大众修慈悲心。因为修慈悲心,才要种种供养,这些陈设、设施要种种庄严,对别人的!对自己不要。你们看看印光大师,这是我们修行人一个榜样。大师久不在世了,但是他的道场还在,现在到大陆观光很容易,你们到苏州灵岩山去看一看。印光大师住的那个房子还在,所有一切陈设都没有移动,还保持原来的样子,你去看看他的佛堂,一尊佛像、一本《阿弥陀经》、一个香炉,别的什么都没有。一个佛像、一个香炉,供养的时候就是一杯清水,其他的什么都没有,那么简单。愈简单,心愈清净。佛堂里摆这么多东西,打扫都不方便。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烦恼吗?愈清净愈好。但是为了接引众生,那要种种庄严,这要讲求的。所以那是度别人的,度自己,自己已经度了,不要再搞这一套。这一套是为别人设施的,我们一定要把它搞清楚。
所以自己修行,我劝同修,如果你真正是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家佛堂只供养一尊阿弥陀佛就够了。顶多供西方三圣,观音、势至,其余的可以不必供养,都不必了。念经,早晚课诵都念《阿弥陀经》,专!《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告诉我们,一遍《弥陀经》,三遍往生咒,一千声佛号,早晚课统统一样,专修。如果有时间,有时间就是不断的这样念法。觉明妙行菩萨这个方法也很好,他是一堂课,也就是我们佛门讲一枝香,一枝香就是一卷《弥陀经》,三遍往生咒,一千声佛号,这是一堂课。第二堂,还是这个样子。如果日夜不间断,那就是真正的打佛七了,每一枝香的功课都相等。大概这样的功课,一般的速度,总是一个半小时。当中可以休息几分钟,可以活动一下,然后再接著念第二枝香、第三枝香。这种修行的方法值得采取。
佛在经论上常给我们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什么叫相应?与清净心相应。我一句佛号,或者是不断的,这个佛号不间断,或者是读经,我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就相应了。念诵的时候,还起心动念,这就不相应。所以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醒同修,念佛人,第一个不怀疑,第二不间断,第三不夹杂,只要能做到这九个字,就是相应。怀疑不相应,夹杂也不相应,间断也不相应,所以相应是决定不疑、不断、不杂。这个样子就是此地所讲的,『行必称体』,体就是清净心,体就是不疑、不间断、不夹杂,就称体。
『由行证理』,理是真如本性,一心不乱,你可以证得的。『理无行外之理』,理在哪里?理就在行,就在生活行为上。我们现在这个修学是在训练。过去无始劫以来,我们从来没有受过这个训练,所以妄想就太多了。有些同修说,我不念佛的时候没妄想,愈念妄想愈多,念到害怕不敢念了。他来问我是怎么回事情?我就告诉他,妄想那么多,是你本来有的。不念的时候你没有发现,现在一念,才发现有那么多,绝对不是念佛念来的。以为念佛念来的,这是错误的。那现在怎么办?就要用念佛的方法去对治。对治的诀窍,就是专心注意在佛号上。妄念起,没有关系,随它起,它起它的,我念我的佛,这样慢慢的,佛号逐渐有力量,妄念自然就少了。所以不要怕妄念,不要认为妄念多了,吓得不敢念佛,那是大错特错。这没有妄念,还要念佛,妄念这么多是更要念佛。妄念就是我们常讲的业障,妄念多就是业障重。用念佛这个方法消业障,妄想执著分别的心逐渐淡了、逐渐少了,这就是业障消除的现象,这是好境界。纯熟之后,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统统都是;换句话说,要把念佛的功夫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事业上,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上,这就得大自在!怎么个自在法?我告诉诸位,离苦得乐。你会一天到晚法喜充满,快快乐乐。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从这个地方得来的;除此之外,你要想得到真正的幸福美满,那是找不到的。这个世间真善美,有名无实。真正念佛人,真善美慧是真实的,唯有真正念佛人,他可以得到。这就是佛法最高的享受,所以学佛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理无行外之理,这个行可以说是生活行为,没有离开生活行为之外。
【由理显行。行无理外之行故。】
我再说得明白一点,整个生活就是你的清净心,清净心就是整个生活。不管在顺逆境界,不管在什么场所,一切时、一切处,顺境也好,逆境也好,心地永远是清净,他怎么不快乐!为什么得清净?因为他於外面境界不染著,「外不著相,内不动心」,不染著。这句佛号,二六时中,他不间断,一切是非善恶统统归到一句阿弥陀佛,拉平等了。所以他才得到清净,如果不平等,哪里会有清净!所以《无量寿经》的经题清净平等觉,就修这个东西。
【随所证理行无不具足。】
『证理行』具足了。
【一证一切证故。】
『一证』是什么?清净心,一心。『一切』,是一切心行,身语意三业的行为是一切。一切行为都归到一心,一心就是一切行为。这是功夫到家了,这叫做一心不乱。
【见普贤一毛所得法门。过前不可说不可说倍。又是即体之用故。】
这三事就是体相用,一而三,三而一。所以善财童子参访普贤菩萨,在普贤菩萨一毛孔所得的法门,超过前面『不可说不可说倍』。那个前面是什么?就是五十三参。从德云比丘到弥勒菩萨,统统超过了。怎么说超过?前面讲见性,见得不圆满。每位菩萨代表菩萨一个阶级,德云比丘代表初住,五十三位菩萨代表四十一个阶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普贤菩萨代表妙觉,圆满了,满月,那当然满月,当然超过以前!那十四以前的月亮没圆满,这是满月了,当然超过前面。所以不用普贤菩萨的全身来表法,用普贤菩萨的『一毛』。一毛是正报里面最小的,身是正报,正报最小的是汗毛,一毛孔。一毛,因为它称性,所以跟虚空法界无二无别,这是我们凡夫很难想像。为什么很难想像?因为我们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没有法子想像。他这里为什么一毛等於虚空法界?因为他没有分别执著妄想。没有分别执著妄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一切法里头没有大小,没有先后,没有次第。拿现代话,也没有时空,所以这个法界叫一真法界。『见普贤』菩萨,这是一真法界证得圆满,圆满的证得。那在这个以前,是局部的证得,不是圆满的证得。到这个地方是圆满证得,跟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无二无别,所以超过从前。
那这样的境界,诸位同修如果用功修学,功夫得力的时候,你对这个意思就很清楚、很明白。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这功夫用到得力,今天所证得的境界,超过以前不晓得多少倍。明天更进一步的时候,又超过今天多少倍,不断的在超越。到普贤菩萨这个地方还有一层,为什么?还没有成佛。成了佛之后,这个超越才终止,不能再超了,没得再超了。所以这个境界的提升、超越,年年不一样,月月不相同。我过去说这些话给简丰文居士听,他上一次来给我讲,他说师父,你从前给我讲,这个月月境界不相同,他说我不相信。他说在你面前虽然不敢讲,在背后都在说,说什么?这师父在吹牛。现在他相信了,他怎么相信?因为他自己入了这个境界,他相信了,很难得。初学的人,功夫初得力,年年不相同,会觉察得到,今年比去年是好。今年烦恼妄想执著没有去年那么多,对於一切法也比去年看淡一点。这功夫再进一步,那就是月月不相同,那是很大的进步。到月月境界不相同,可以说,如果求往生是决定没有问题的,决定有把握。再更进一步,是每个星期不一样;再进步是天天不一样,这真的,一点都不假。这就是『即体之用』。所以不可思议,它没有边际的。体是本性,是真如,是法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毛孔法门。缘起无尽。】
这是在一切法举一个例子,随便拈一法,就跟『毛孔』一样,都是『缘起无尽』的。
【由是普贤三事涉入重重也。】
这段是介绍两位菩萨,本身,自身就具足圆融。说文殊、普贤,给诸位说,就是说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圆融,自己不知道,这是很苦恼的一个事情,所以叫凡夫。文殊、普贤菩萨自己知道自己圆融,晓得自己一举一动,於整个虚空法界都有影响。现在科学家证明了这点,但是还没有说得很清楚。譬如我们说话,说话有音波,这个音从我们这里发出去,它传播到哪里?传播到尽虚空遍法界。但是科学家认为这个音声它有速度的,所以音速。现在飞机有超音速的。他是从相上观察,跟佛法讲得不同,佛法讲的是真如本性。从性上讲,不要经过时间,没有时间,时空是一。这个声音一发出来,立刻就尽虚空遍法界。所以我们耳根要是利的话,阿弥陀佛在十万亿佛国土之外那边说法,我们坐在这儿听得清清楚楚;我们眼根要没有毛病的话,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此地看得清清楚楚。为什么?即体之用。我们今天有作用,我们是迷体起用,把体迷失了。体是什么?体是清净心,体是真心。
我们今天的大病,用妄心,而不知道用真心。妄心是什么?是分别心、执著心、妄想心。唯识里面讲,我们用心意识。心意识不是即体之用,心意识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你们在《百法》里面看到,八识五十一心所,它列在哪里?列在有为法,它是属於有为法。《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不是真的。所以我们今天用的什么心?用的妄心,不是真心。如果用真心,这个六根就是即体之用。
我们今天要把妄心舍掉,用真心,谈何容易?很难做到。但是我们在《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里面看到,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阿弥陀佛威神加持,他就能够得到即体之用。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是下下品往生,他天眼洞视,天耳彻听,没有障碍;他心遍知,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众生心里头起心动念,他都知道。为什么?即体之用。我们今天为什么不晓得?我们没有用真心。要想恢复真心,走西方极乐世界这条路,这是捷径。所以这个法门,在一切法门里面称作二力法门。其余法门要靠自己力量,这个法门有佛加持,这是二力法门。那自己这一分力量,就是尽一切能力去修清净心,只要达到心地清净,所有的事相就是最如法的。
诸位要懂这个意思。我只供一尊阿弥陀佛,甚至於我香都不点,我什么都没有,只供一尊阿弥陀佛,我心清净了,这就最如法。为什么?我们修行,供养三宝,目的就是要得清净心,我清净心得到了,这就如法。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供养得再庄严,心不清净,不如法。所以修行要看他的结果,要看他的成绩,他确实有殊胜的结果,有很好的成绩,他怎么不如法!所以不要听信别人,唉呀!你供佛,你没有供香花,没有供灯,你这个不如法。你没有供灯,你没有智慧;你没有烧香,你没有戒定真香。他样样都有,他点的灯点得再多,还是愚痴,还是迷惑颠倒,有什么用?不相干!
所以这些东西固然是表法的,表法要自己认真修学,这才重要。希望诸位同修,真正理解这个意思,认识我们本身具足圆融,本身与法界也圆融,这个意思底下一段还要说明,没有一样不圆融的。所以不圆融的毛病都在心地上,这个法门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事相上本来没有障碍,障碍都是出在妄想执著。没有妄想执著,哪来的障碍!
好,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一百八十三面倒数第三行,最后一句看起:
【二相融显圆者。亦二。】
这也分为两个小段。
【先明二圣法门各自圆融,后以二圣法门互相圆融。】
这把『相融显圆』的意思都说出来。我们先看第一小段,『二圣』就是指普贤菩萨与文殊菩萨。
【初中谓文殊必因於信。方能成解。有解无信。增邪见故。有信无解。长无明故。信解真正。方了本源。成其极智。反照不异初心。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我们先看这段。《华严》可以说,这个经虽然是长,里面没有一句是废话,精简到了极处。实在说,龙树菩萨在龙宫里面看到的《华严经》,分量之大,不是我们凡夫能够想像的。整部的《华严经》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我们想想它的分量是多少?可以说我们这个世界没法子容纳的。他所带回人间来的本子,称为小本《华严》。小本《华严》,就是全经的纲要。像我们中国历史,全部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也有纲要,《纲鉴》就是二十五史的纲要。所以这里面一句一字的废话都没有。清凉、宗密这两位大师的注解,注得也好,也是一句废话都没有。由此可知,两位大师对於《华严》的造诣,确实是契入法界。如果没有契入法界,这种文章是写不出来的。
这段文很重要,对於我们修学有很大的关系。文殊表信、表解。这个信,一定要『因於信,方能成解』,这个解才是正解。如果说解了不信,没有这个道理的,这是不合理,也不合情。没有解而不相信,这是合理的,是可以讲得通的。事实真相完全明了了,这不信,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正信必须信了以后能解。『有解无信,增邪见故』,就是增长邪见。这世间有没有?有。不但有,还有不少。那些研究佛法的,把佛法经典当作世间一门学术去研究,他也能说得头头是道,讲得天花乱坠,你问他信不信?他不信。不但一些在家的这些学者们,懂得佛法而不信佛法,诸位要仔细观察一下会发现,很多出家的法师,对於经典也是头头是道,讲得也天花乱坠,他也不信佛法。这是我们现前这个社会相当普遍存在的一个事实。古时候有,但是少,没有现在这么多,这些都是邪知邪见。
这要问,为什么他懂得,不相信,他又出家干什么?诸位要熟悉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你就了解。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有次魔王波旬来看释迦牟尼佛,赞叹释迦牟尼佛,说法度生。赞叹之后,就要求释迦牟尼佛入般涅盘,为什么?他说你度众生已经度了不少,你的功德圆满了,你可以离开这个世间了。释迦牟尼佛很慈悲,就答应了。魔王告诉他,他说我要想方法破坏佛法。佛就说,佛法纯正,没有任何人能够破坏佛法的。魔王就说,到你末法时期,法运衰的时候,我派我的子孙,魔子魔孙,统统到世间,都剃头,都出家,披上你的袈裟,破坏佛法。释迦牟尼佛听了,流眼泪,一句话不说。所以在末法时期,出家人里面确实有很多通达三藏而不相信,示现的出家相,这些什么人?魔王子孙,我们就明了了。那他所讲的,这个外行人听了,好像是很有道理,他讲的是佛法,真正内行人听,那是邪知邪见,不是正法,经典是没错,他讲错了,这是我们要知道的。『有信无解,增长无明』,在我们现前,这个现象也很普遍。信不信佛?真信,也肯念阿弥陀佛,一天念几万声。懂不懂佛法的道理?不懂。他也不肯听经,也不肯研究,这样的人增长无明。由此可知,佛法一定要正信正解。
真正讲到正信,说得最清楚、最明白的,无过於蕅益大师的《要解》。他老人家告诉我们,他说信,至少要信六桩事情。第一个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本性是佛性,相信自己本来成佛,要相信这个。相信虚空法界是自性所现,是自识所变。佛法里面讲正信,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第二要信他,他,就是指的本师释迦牟尼佛。相信佛是真正觉悟之人,是圆满见性之人,他给我们讲的句句真实,没有错误,不会欺骗我们的。第三要信因,第四要信果,因与果都是真实的,善因决定有善果,恶因决定有恶报。所以净宗修清净心,清净心是因,心净则土净,土净是果报。有许多同修,平常修学也很用功,常常有人来问,我们修得如法不如法?修这个,做早晚课要不要念楞严咒、十小咒、大悲咒?念这一卷《弥陀经》行不行?能不能代替?诸如这一类的疑问很多。这些问的,都是讲的修因。其实课诵本是过去寺院丛林里面共修的方法。那个时代跟我们这个时代不一样,环境也不相同,对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也不一样。那种修行方法,对那个时候的人,对治很有效。我们现在用这个方法来修行,修了多少年,没效果。什么叫没效果?烦恼没有减少,妄念还存在,心不清净,这就是没有效果。
诸位要知道,佛法宗派很多,法门很多,不管是哪个宗派、哪个法门,方法手段尽管不相同,方向目标一定是一致的。方向目标是什么?就是三皈依给我们讲的,三皈依是最基本的修学方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佛是什么?佛是自性觉,觉而不迷。我们现在一天到晚迷惑颠倒。法是正知正见,拣别不是邪知邪见。所谓邪知邪见,就是现在人讲,思想错误,见解错误,想法、看法错了,这就叫邪知邪见。皈依僧,僧是清净的意思,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所以佛教给我们修行的三大原则,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不管你哪一宗、哪一派、哪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修什么?修觉正净而已。觉正净圆满就成佛了。还没有圆满,就叫菩萨,正在修学没有圆满,就叫菩萨。所以我们不管用哪个法门,检讨成绩,就在这三个字上检讨。我的心是不是一天比一天觉悟?思想见解是不是一天比一天纯正?心地是不是一天比一天清净?果然如此,那我们的功夫得力了。如果一检讨是相反的,还是迷,还是邪,还是染,那这个修学没有成就。好像生病用药,这个药下去,病没有起色;有的时候不但没有起色,病还加重,这真的很多很多。他说我不学佛的时候,我还没有这么多妄想,还没有这么烦恼,学佛之后妄念更多,烦恼更多。那就是这个药下去,不但没有起色,病还加重,这是真正值得我们检点的。
念佛这个方法是一切诸佛普遍宣扬的,换句话说,没有一尊佛不推荐,不介绍这个法门。由此可知,这个法门的殊胜,它殊胜在哪里?殊胜在简单、容易、稳当,很快就见效。比任何一个法门,见效都来得快。只要你一心专念,一心专念就有效果。所以念佛最怕的,就是最忌讳的,是夹杂、是间断,间断一定夹杂。譬如说我间断了,间断的时候,我心里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妄念。有同修跟我说常常间断,他说我没有别的念头,心也很清净。其实这一间断是增长无明;换句话说,间断的时候,不是增长无明,就是增长邪见,所以功夫不能间断。真正做到不间断,他就不夹杂。所以间断,我们刚才说,增长无明、增长邪见,就是夹杂无明、夹杂邪见,不间断决定就不夹杂。但是不间断跟不夹杂,这意义还有差别。我虽然念佛,我不念佛了,我去念《金刚经》,我去念《法华经》,这叫夹杂。虽然一天到晚功夫没有间断,可是夹杂了。那不念经、不念其他佛菩萨名号,就刚才讲,夹杂邪见跟无明,这都是不能成就的。
因此经论上常常告诉我们,「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句话是真的。我们对於一切法门,要恭敬供养,决定不能够轻视。但是在无量法门里面,自己只能选择一个法门,一门深入。真正契入境界,然后再博学多闻。「法门无量誓愿学」,通常是在什么时候博学多闻?禅宗里面是要明心见性,见性之后才参学,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教下,一定是大开圆解,净土宗要得一心不乱。这个时候才有能力广学多闻,才有能力,不至於变成邪见。你所接触的,统统是正知正见。为什么?心正,见解就正。我们现在念佛经都变成邪知邪见,什么原因?心邪,心邪读佛经也邪,也正不了。所以佛法修什么?修心。佛法称为内学,是向内心上用功夫,不是向外学的。如果往外面学,那都叫外道。所以这两句话要记住,於我们初学下手有很大的关系。
『信解真正,方了本源』,本源就是真如本性,就是自己的真心,这两句话要紧。我们都想明心见性,为什么?见性就成佛!要怎样才能见性?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要信解真正,这才能见性。我们现在的信解是不是真?是不是正?真就是不妄,正就是不邪,这个地方关键就在这两个字。那我们要问,什么叫做真,什么叫做正?这两句八个字,不限於华严宗,这部经是华严宗的,宗门教下、显教密教、无量法门都离不开这个原则。佛在经论上常说,有念皆妄。那我们就想,什么叫真?无念是真,有想都是邪的。所以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给我们说明的,他老人家建立的是以无想为宗,无念为宗。无想无念,这个心才清净;有想有念,心就不清净。禅家没有违背这两句话,依照这两句话修学的,教下也不例外。这两句话就是我们常讲的,根本智。根本智是真正,根本智是什么?是无知。《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所以你要修行先修无知,无知修成之后,起作用就无所不知。所谓是「般若无知,无所不知」。那个无知就是清净心,就是一心不乱,这是我们入门、下手先要修学的。
现在人学佛,实在讲,比不上古人。诸位如果看《高僧传》、看《居士传》,你看从前出家、在家修行的,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他就开悟证果。快的二、三年,五、六年是非常正常,非常多,十年、二十年都比较少。你看惠能六祖大师开悟的时候,二十四岁,明心见性,五祖忍和尚把衣钵传给他,二十四岁。人家凭什么?心清净,一门专修。我们今天学了几十年,心里面还是乱糟糟的,烦恼一品也没断。是不是根性不如从前?这我都不承认。我觉得我们的根性,可以说比古人还要聪明。毛病出在哪里?就出在聪明反被聪明误,出在这里。我们在方法上错误了,一开头下手,就要求博学多闻,不是从清净心上下手。就是般若所讲的,人家下手从无知下手,我们今天一下手,从无所不知下手,颠倒了。一下手,就是要研究很多经论,听很多人讲演,错在这个地方。这种学法,所得到的是什么?得到的确是增长邪见。这个邪见,不是从你真心里面流露出来的知见,统统叫邪见。
你学佛经,我的想法、看法跟佛经上都一样的,这个知见正不正?还是邪见。为什么是邪见?你的烦恼习气没断。你所学到的是别人的,不是你自己的。从你自己清净心里面流出来的知见,这叫正知正见。然后拿佛经来印证,不是我学释迦牟尼佛,是我自己的知见跟释迦牟尼佛比一比,我们完全一样,我们的见解相同。所以拿佛经来印证自己的知见,比照比照看,我们一样不一样。佛佛道同,想法、看法都会一样的。所以经典是印证用处的,经典是没有办法去理解的,没有办法去想像的,所谓是不可思议。思是我们去想像、去研究,这是做不到的,不可思;不可议,议是议论,来讲解、来演说,这也做不到的。不可思议,那这个经典什么用处?是印证用的。
所以经典的修学,你看在过去,在中国,教下用经典来训练根本智。训练的方法,就是叫你读诵,不讲解的,你每天念经。像我们这个《疏钞》,这一本《疏钞》,这个分量相当,每天从头到尾把它念一遍,大概这念一遍,要是念熟了的话,也得六个小时。不熟不行,不熟这一天恐怕得要十几个小时才念完。念得很熟的话,六个小时差不多。那六个小时,你念经,从头念到尾,念一个字也没错,一句没念颠倒。这里面什么意思不管它,绝对不求,只求念,这是干什么?这叫修行。修什么?叫修信解真正,就学这个东西。因为你念经,你就不胡思乱想。念经的目的是把胡思乱想给去掉,不打妄想了。念经的目的是修清净心,所以经文里面的意思也不能够求解。一求解,清净心没有了,破坏了,所以不求解,是把它拿来修定的,修一心不乱的,他用这个方法。所以经典是用来修行的,经典没有讲解的,这就是无知,修无知。修个几年之后,心定了,这样修法,实在讲,三个月就见效。什么效?妄念少了,烦恼少了,心清净了,比较有一点智慧,对什么人事的看法跟从前不一样了。
确实我们最近几年,有不少同修,我教他这个方法做,他真做,真做他告诉我,确实有效果,这就叫消业障。业障是什么?妄想是业障,杂念是业障,烦恼是业障,你用这种方法修,可以把业障统统消除,恢复到心地的清净光明。初步的功夫,三个月到半年就见效。你自己会感觉得很得力,跟从前完全不一样,福慧都慢慢现前。这个得力,在我们净土法门里面,叫功夫成片。再进一步,就得定了,这个定叫三昧。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我们以前的享受不正常,到这个时候才正常。正常的享受就是心地清净,在一切万法里面,心不攀缘,心不动摇,心不染著,这个时候的享受就叫做正常的享受,就是得一心不乱,得念佛三昧。念经也是如此,得念佛三昧。再往上提升一层,功夫再不断的进展,再往上提升,《楞严》上说的,净极光通达了。心净到极处就放光了,就是底下一句,方了本源,『成其极智』。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无所不知。所以无所不知是从无知里面来的。这个修学的原理原则,我们一定要知道、要相信。要相信、要理解,你才会认真去做。
善财再见文殊,就是底下这句,『反照不异初心』。初心就是你初学,初学的时候学清净心,专门修清净心,不修其他的。到了成菩萨、成佛,普度众生的时候,每天讲经说法,帮助一切人破迷开悟,自己心地跟初心还是一样的,没有改变,这就是再见文殊。『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正觉就是清净心,正觉就是根本智,就是般若无知,无知这是正觉。我们再看底下这句:
【又前方便之智。不离体故。】
『方便智』是无所不知,无所不知从哪里来的?是从无知来的。无知是体,无所不知是作用。我们今天修学,实在讲的是有所不知,不知道的太多太多了。为什么不知道?因为我们没有得到体。没有体,哪有作用!世出世间一切法,自以为知道了,其实那个知道的不是正知。换句话说,你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看法、想法都错了。怎么知道错了?因为你在这个世间有苦,没有乐,就晓得你的想法、看法错了。假如想法、看法没有错,那你就是离苦得乐,你不会有苦,你有真正的乐。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没有真正的乐,还有很多苦,很多烦恼,很多障碍,那就证明你的想法、看法错了,这是事实。所以用『不离体』,体不离用。
【后文殊名智照无二相。照信不殊於智故。】
这是说善财童子第二次遇到文殊。第一次遇到文殊,跟文殊菩萨学,是求根本智,就是学无知。那第二次再遇到文殊菩萨,是圆满后得智。第一次见是般若无知,第二次见是无所不知,是这个意思。『智照无二相』,用就是体,体就是用,无二就是不二。『照信不殊於智故』,智就是信,信就是智;智是理,信是事,理事不二。
【从无身相。以展右手。是以文殊三事融通隐隐。】
这句话是总结。『文殊』所表的本身就圆融,所以这第一小段是说各自圆融。文殊菩萨简单介绍到此地,下面介绍普贤。
【普贤三事自相融者。】
『普贤』代表理。
【理若无行。理终不显。】
『理』一定在事上显,没有事,理就显不出来,理在事上显。行就是事,行是行为。行为包括的范围很广,在佛法里面把它归纳为三大类:身体的造作、口中的言语、心里面的念头,所谓身口意三业行为,那就都包括了。行为再多,不出这三大类。佛法以身语意包括,那这是行。
【依体起行。行必称体。】
理就是『体』,就是本体。体是对於相来说的,理是对事来讲的,所以我们常常把事相连在一起,理体连在一起,实在讲是,不一不异。
【由行证理。理无行外之理。】
理在哪里?理就在日用平常之中。最深微妙之理,佛佛所证,就在我们从早到晚生活行为,处事待人接物之中,是佛证得,我们没证得。绝对不是我们没有,我们有,有而不知不觉,这就叫迷。佛是觉悟了,所以常说迷悟不二。怎么迷悟不二?迷,就是迷的这个理,我们凡夫迷的这个理;诸佛悟,是悟这个理。理没有迷悟,人有迷悟,理没有迷悟。不但理没有迷悟,再告诉诸位,事也没有迷悟。这是我们逐渐把这个根源,就是病根找到了。病根在哪里?病根在人,不在事,也不在理,理与事上都没有病。
再说老实话,我们身跟语也没有病,身跟语是有病的样子,但是那个病源在哪里?病源在心。心迷,身跟语好像也连带迷了。心要是悟了,这身跟语连带也就悟了。由此可知,迷悟与身语没有直接的关系,是间接的关系,直接关系在心,在心地。这是我们要晓得的。晓得这个事实真相,实在讲,我们用功就知道在哪里用。许多同修,日常生活的修持,问题自然解决了。早晚课,我们要念哪些经文?要念哪些咒?要不要供佛像?要不要烧香、供花?佛前面到底要供几杯水?这个问题自然就解决了!为什么?那些都是事相,不相干,不重要,表敬意而已。佛堂,大众这道场需要,需要什么?是做给别人看的。自己在家里面修行就不重要了。自己在家里天天要这样做,换句话说,你的心不清净。怎么不清净?巴结佛菩萨,这巴结的心,还能清净吗?这不清净!这个道场为什么做?道场是因为做表法,接引众生的,使那个不学佛的人、没有接触的人,看到我们对佛菩萨形像这样恭敬,引发他的道心,是接引大众的,它真正的意义是此地。
所以修行,修心要紧,对自己修清净心,对大众修慈悲心。因为修慈悲心,才要种种供养,这些陈设、设施要种种庄严,对别人的!对自己不要。你们看看印光大师,这是我们修行人一个榜样。大师久不在世了,但是他的道场还在,现在到大陆观光很容易,你们到苏州灵岩山去看一看。印光大师住的那个房子还在,所有一切陈设都没有移动,还保持原来的样子,你去看看他的佛堂,一尊佛像、一本《阿弥陀经》、一个香炉,别的什么都没有。一个佛像、一个香炉,供养的时候就是一杯清水,其他的什么都没有,那么简单。愈简单,心愈清净。佛堂里摆这么多东西,打扫都不方便。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烦恼吗?愈清净愈好。但是为了接引众生,那要种种庄严,这要讲求的。所以那是度别人的,度自己,自己已经度了,不要再搞这一套。这一套是为别人设施的,我们一定要把它搞清楚。
所以自己修行,我劝同修,如果你真正是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家佛堂只供养一尊阿弥陀佛就够了。顶多供西方三圣,观音、势至,其余的可以不必供养,都不必了。念经,早晚课诵都念《阿弥陀经》,专!《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告诉我们,一遍《弥陀经》,三遍往生咒,一千声佛号,早晚课统统一样,专修。如果有时间,有时间就是不断的这样念法。觉明妙行菩萨这个方法也很好,他是一堂课,也就是我们佛门讲一枝香,一枝香就是一卷《弥陀经》,三遍往生咒,一千声佛号,这是一堂课。第二堂,还是这个样子。如果日夜不间断,那就是真正的打佛七了,每一枝香的功课都相等。大概这样的功课,一般的速度,总是一个半小时。当中可以休息几分钟,可以活动一下,然后再接著念第二枝香、第三枝香。这种修行的方法值得采取。
佛在经论上常给我们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什么叫相应?与清净心相应。我一句佛号,或者是不断的,这个佛号不间断,或者是读经,我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就相应了。念诵的时候,还起心动念,这就不相应。所以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醒同修,念佛人,第一个不怀疑,第二不间断,第三不夹杂,只要能做到这九个字,就是相应。怀疑不相应,夹杂也不相应,间断也不相应,所以相应是决定不疑、不断、不杂。这个样子就是此地所讲的,『行必称体』,体就是清净心,体就是不疑、不间断、不夹杂,就称体。
『由行证理』,理是真如本性,一心不乱,你可以证得的。『理无行外之理』,理在哪里?理就在行,就在生活行为上。我们现在这个修学是在训练。过去无始劫以来,我们从来没有受过这个训练,所以妄想就太多了。有些同修说,我不念佛的时候没妄想,愈念妄想愈多,念到害怕不敢念了。他来问我是怎么回事情?我就告诉他,妄想那么多,是你本来有的。不念的时候你没有发现,现在一念,才发现有那么多,绝对不是念佛念来的。以为念佛念来的,这是错误的。那现在怎么办?就要用念佛的方法去对治。对治的诀窍,就是专心注意在佛号上。妄念起,没有关系,随它起,它起它的,我念我的佛,这样慢慢的,佛号逐渐有力量,妄念自然就少了。所以不要怕妄念,不要认为妄念多了,吓得不敢念佛,那是大错特错。这没有妄念,还要念佛,妄念这么多是更要念佛。妄念就是我们常讲的业障,妄念多就是业障重。用念佛这个方法消业障,妄想执著分别的心逐渐淡了、逐渐少了,这就是业障消除的现象,这是好境界。纯熟之后,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统统都是;换句话说,要把念佛的功夫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事业上,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上,这就得大自在!怎么个自在法?我告诉诸位,离苦得乐。你会一天到晚法喜充满,快快乐乐。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从这个地方得来的;除此之外,你要想得到真正的幸福美满,那是找不到的。这个世间真善美,有名无实。真正念佛人,真善美慧是真实的,唯有真正念佛人,他可以得到。这就是佛法最高的享受,所以学佛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理无行外之理,这个行可以说是生活行为,没有离开生活行为之外。
【由理显行。行无理外之行故。】
我再说得明白一点,整个生活就是你的清净心,清净心就是整个生活。不管在顺逆境界,不管在什么场所,一切时、一切处,顺境也好,逆境也好,心地永远是清净,他怎么不快乐!为什么得清净?因为他於外面境界不染著,「外不著相,内不动心」,不染著。这句佛号,二六时中,他不间断,一切是非善恶统统归到一句阿弥陀佛,拉平等了。所以他才得到清净,如果不平等,哪里会有清净!所以《无量寿经》的经题清净平等觉,就修这个东西。
【随所证理行无不具足。】
『证理行』具足了。
【一证一切证故。】
『一证』是什么?清净心,一心。『一切』,是一切心行,身语意三业的行为是一切。一切行为都归到一心,一心就是一切行为。这是功夫到家了,这叫做一心不乱。
【见普贤一毛所得法门。过前不可说不可说倍。又是即体之用故。】
这三事就是体相用,一而三,三而一。所以善财童子参访普贤菩萨,在普贤菩萨一毛孔所得的法门,超过前面『不可说不可说倍』。那个前面是什么?就是五十三参。从德云比丘到弥勒菩萨,统统超过了。怎么说超过?前面讲见性,见得不圆满。每位菩萨代表菩萨一个阶级,德云比丘代表初住,五十三位菩萨代表四十一个阶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普贤菩萨代表妙觉,圆满了,满月,那当然满月,当然超过以前!那十四以前的月亮没圆满,这是满月了,当然超过前面。所以不用普贤菩萨的全身来表法,用普贤菩萨的『一毛』。一毛是正报里面最小的,身是正报,正报最小的是汗毛,一毛孔。一毛,因为它称性,所以跟虚空法界无二无别,这是我们凡夫很难想像。为什么很难想像?因为我们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没有法子想像。他这里为什么一毛等於虚空法界?因为他没有分别执著妄想。没有分别执著妄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一切法里头没有大小,没有先后,没有次第。拿现代话,也没有时空,所以这个法界叫一真法界。『见普贤』菩萨,这是一真法界证得圆满,圆满的证得。那在这个以前,是局部的证得,不是圆满的证得。到这个地方是圆满证得,跟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无二无别,所以超过从前。
那这样的境界,诸位同修如果用功修学,功夫得力的时候,你对这个意思就很清楚、很明白。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这功夫用到得力,今天所证得的境界,超过以前不晓得多少倍。明天更进一步的时候,又超过今天多少倍,不断的在超越。到普贤菩萨这个地方还有一层,为什么?还没有成佛。成了佛之后,这个超越才终止,不能再超了,没得再超了。所以这个境界的提升、超越,年年不一样,月月不相同。我过去说这些话给简丰文居士听,他上一次来给我讲,他说师父,你从前给我讲,这个月月境界不相同,他说我不相信。他说在你面前虽然不敢讲,在背后都在说,说什么?这师父在吹牛。现在他相信了,他怎么相信?因为他自己入了这个境界,他相信了,很难得。初学的人,功夫初得力,年年不相同,会觉察得到,今年比去年是好。今年烦恼妄想执著没有去年那么多,对於一切法也比去年看淡一点。这功夫再进一步,那就是月月不相同,那是很大的进步。到月月境界不相同,可以说,如果求往生是决定没有问题的,决定有把握。再更进一步,是每个星期不一样;再进步是天天不一样,这真的,一点都不假。这就是『即体之用』。所以不可思议,它没有边际的。体是本性,是真如,是法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毛孔法门。缘起无尽。】
这是在一切法举一个例子,随便拈一法,就跟『毛孔』一样,都是『缘起无尽』的。
【由是普贤三事涉入重重也。】
这段是介绍两位菩萨,本身,自身就具足圆融。说文殊、普贤,给诸位说,就是说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圆融,自己不知道,这是很苦恼的一个事情,所以叫凡夫。文殊、普贤菩萨自己知道自己圆融,晓得自己一举一动,於整个虚空法界都有影响。现在科学家证明了这点,但是还没有说得很清楚。譬如我们说话,说话有音波,这个音从我们这里发出去,它传播到哪里?传播到尽虚空遍法界。但是科学家认为这个音声它有速度的,所以音速。现在飞机有超音速的。他是从相上观察,跟佛法讲得不同,佛法讲的是真如本性。从性上讲,不要经过时间,没有时间,时空是一。这个声音一发出来,立刻就尽虚空遍法界。所以我们耳根要是利的话,阿弥陀佛在十万亿佛国土之外那边说法,我们坐在这儿听得清清楚楚;我们眼根要没有毛病的话,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此地看得清清楚楚。为什么?即体之用。我们今天有作用,我们是迷体起用,把体迷失了。体是什么?体是清净心,体是真心。
我们今天的大病,用妄心,而不知道用真心。妄心是什么?是分别心、执著心、妄想心。唯识里面讲,我们用心意识。心意识不是即体之用,心意识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你们在《百法》里面看到,八识五十一心所,它列在哪里?列在有为法,它是属於有为法。《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不是真的。所以我们今天用的什么心?用的妄心,不是真心。如果用真心,这个六根就是即体之用。
我们今天要把妄心舍掉,用真心,谈何容易?很难做到。但是我们在《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里面看到,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阿弥陀佛威神加持,他就能够得到即体之用。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是下下品往生,他天眼洞视,天耳彻听,没有障碍;他心遍知,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众生心里头起心动念,他都知道。为什么?即体之用。我们今天为什么不晓得?我们没有用真心。要想恢复真心,走西方极乐世界这条路,这是捷径。所以这个法门,在一切法门里面称作二力法门。其余法门要靠自己力量,这个法门有佛加持,这是二力法门。那自己这一分力量,就是尽一切能力去修清净心,只要达到心地清净,所有的事相就是最如法的。
诸位要懂这个意思。我只供一尊阿弥陀佛,甚至於我香都不点,我什么都没有,只供一尊阿弥陀佛,我心清净了,这就最如法。为什么?我们修行,供养三宝,目的就是要得清净心,我清净心得到了,这就如法。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供养得再庄严,心不清净,不如法。所以修行要看他的结果,要看他的成绩,他确实有殊胜的结果,有很好的成绩,他怎么不如法!所以不要听信别人,唉呀!你供佛,你没有供香花,没有供灯,你这个不如法。你没有供灯,你没有智慧;你没有烧香,你没有戒定真香。他样样都有,他点的灯点得再多,还是愚痴,还是迷惑颠倒,有什么用?不相干!
所以这些东西固然是表法的,表法要自己认真修学,这才重要。希望诸位同修,真正理解这个意思,认识我们本身具足圆融,本身与法界也圆融,这个意思底下一段还要说明,没有一样不圆融的。所以不圆融的毛病都在心地上,这个法门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事相上本来没有障碍,障碍都是出在妄想执著。没有妄想执著,哪来的障碍!
好,我们今天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