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 (第五十八集)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五十八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058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七十九面倒数第三行:

  【疏。光明遍照等者。佛宝也。】

  注解到这个地方才正式为我们解释归敬偈,这首偈子。前面那么长的一大段,都是给我们介绍三宝。归到本文之后,先说法宝,再说佛宝。这是第二句『光明遍照』,这句是讲的佛宝。

  【梵语毗卢遮那。此云光明遍照。此就新梵语翻也。若准旧梵语翻。毗卢遮那。此云遍一切处。寂属法身。】

  这个注解注得很详细。《华严经》上,跟我们讲佛有三身,毗卢遮那佛是法身。『毗卢遮那』是梵语,新旧两种翻译,意思是大同小异。新翻作『光明遍照』,旧翻作『遍一切处』,这个意思是大同小异的。佛经里面所以称为新旧翻译,是从玄奘大师这个时候说起。玄奘法师回国所译的经叫新译,玄奘大师以前所翻的,都叫做旧译。这个新旧是指的奘法师。讲新译,就是玄奘法师他们所翻的,翻作光明遍照。从这两个新旧两译来看,正是《弥陀经》里面讲的,无量寿、无量光。光明遍照就是无量光的意思,遍一切处就是无量寿的意思。可见得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如果就意思上来看,就是法身如来的名号,法身如来的圣号。所以这句是指佛宝,佛宝是讲『法身』。

  【卢舍那。此云光明遍照。属在报身。若准梵文。即不如此。二种梵名。但新旧别。非分法报之异。故旧译华严总名卢舍那。唐译经中皆曰毗卢遮那。】

  旧经就是《六十华严》,晋朝时候翻译的。新经就是《八十华严》,唐朝实叉难陀所翻的。在旧经里面说到佛,都是讲卢舍那佛。《八十华严》里面,才有『毗卢遮那、卢舍那』这样的名称,所以这个新旧译笔不同,但是意思没有两样。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前面一再说过,三身是一体,是一而三,三而一。所以名称里面把它区分出来,毗卢遮那可以说为法身,卢舍那可以说为『报身』。如果不分,毗卢遮那也可以说法身,也可以说报身。卢舍那也留报身的意思,也有法身的意思。这是我们都要晓得,梵文里面含著有这个意思。

  这是通常我们讲法身,多半都是称「遍一切处」。遍一切处是寂静的意思。我们的心,心里面离开了分别妄想,这个心就遍一切处。这就是法身本体,又叫做真如本性。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法,修学的目标,一般人都知道成佛是我们的目标。什么叫成佛?恢复自性的体相作用,就叫做成佛。自性遍一切处,几时我们的自性遍一切处,那就成佛了。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般若智慧也遍一切处,这就是光明遍照的意思,也遍一切处,这就是报身的意思。报身是以智慧为身,法身是以本体为身,所以法身不生不灭,报身有始无终,有生无灭,应化身才是有生有灭。应化身的生灭,是依众生的机缘,所谓是有感则现,无感就不现。所以法身实在讲,就佛自身上来说,也是不生不灭的。他是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现身,哪里有感,哪里就现身。《楞严经》里面讲的「当处出生,当处灭尽」,这是应身。我们从相上来看,好像是有生有灭的。这是佛的三身。『唐译经中皆曰毗卢遮那』:

  【即三身十身通名毗卢遮那也。】

  这是《华严经》上说的,《华严》统统用十代表圆满。在《弥陀经》里面,用七代表圆满。所以这个字,不是一个数目字,代表圆满的。那既然是佛,都称为『毗卢遮那』。

  【今此中用。即法报通称。此最为正。】

  这是就教学来说,法身、报身、应化身,把它分清楚,这才是正说,使初学的人有个很清楚的概念。说毗卢遮那的光明遍照,这是法身,卢舍那是报身,释迦牟尼佛是应化身。这对初学人来说,有很清晰的概念,所以是『此最为正』。

  【况此宗中。法报无异。同是一源。不同诸教有为无为别。】

  这一小段的。《华严》是一乘圆教,所以三身是一体的,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虽然说有三身,实际上是一体的,所以『说法报无异』,三身无异,『不同诸教』。别教以前,他们分得很清楚,为什么?他们非常著重在事相上辨别。圆教是体会它的体性,不重视事相,这是圆、别不同地方就在此地。

  【又据此大经。及一字顶轮王经。释迦毗卢及一切义成等。皆是异名。故知三身更无别称。但是古德义说也。故知此中不错用也。】

  这几句说得很明白,为什么祖师大德要给我们细说这三身?身确有这个意思在,但是实际上是一而三,三而一。这是我们应该要知道的。下面这给我们解释:

  【言光明遍照者。谓常寂光遍一切法。如镜之明。像像皆遍也。】

  这句话里头含义很深,诸位一定要知道,经里面所说的字字句句都是我们本人。即使清凉、宗密的疏钞、注解,也是字字句句都说到我们自己,所以这个关系非常的密切。『常寂光遍一切法』,常就是不生不灭,这是说的本体,就是自己的本性。寂是相,本性是什么样子?本性是寂然不动,光是它的作用。光就是智慧,它的作用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明,一切智,这叫常寂光。所以它是遍一切法,为什么?一切法都是常寂光里面变现之物。也就是说从我们真如本性里面变现出来的。宗门所谓「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常寂光就是心,一切法是心所现的,心哪有不知一切法的道理?心不知一切法就迷了。所以迷什么?迷失了自性,不是迷别的。是迷失了自心,而不是迷失在境界里面。因此从境界里面学,是成不了佛的。那就是佛在经论里头常常给我们讲,「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叫外道,大错特错。所以佛法是教我们从自性里面求,求什么?恢复常寂光而已。怎么个恢复法?八万四千法门统统是恢复常寂光的方法。法门虽然多,归纳起来不外乎四大类,这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醒同修的。这四大类:第一个是参禅,这是一个方法,读诵就是念经,是个方法,持咒是个方法、念佛是个方法。所以说是无量无边的法门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四种;四种当中,最简单、最容易的无过於念佛。

  我们在讲《无量寿经》、讲《弥陀经疏钞》的时候,常常提醒同修们,一定要把我们自己现前这些妄想执著统统换成佛号,念佛的要诀就在此地。不念佛的时候,我们的心里面满满的妄想执著,这就是迷。这些妄想执著把自性丧失掉了。现在用一句佛号,这句佛号,把妄想执著把它融化掉,把它驱除掉,使我们的心性重新恢复,也就是常寂光再现前。这是一切法门当中,确实念佛这个方法容易、简单、稳当,不会起副作用。不起副作用,在佛门里面讲,不会著魔。下面两句是个比喻,『如镜之明,像像皆遍也』。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外面的境界相,样样都照在里面。

  【诸如来者。主伴互收也。举一为主。一切皆伴。伴者不离主也。】

  一切『诸如来』,到底哪个是主?哪个是伴?这不一定。在华藏世界,毗卢遮那是主,十方一切诸佛是伴;在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主,毗卢遮那也是伴。这个诸位要知道的。佛法平等,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出来。佛佛道同,无有高下,所以互为主伴。在我们娑婆世界,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主,毗卢遮那、阿弥陀佛都是伴。看在什么场所,主只有一个,从这个地方也能看出佛法的和谐,没有争论,大家并不抢著要当主,不竞争的,彼此都互相谦让的。在哪个地方,哪个是主,其余的都是伴,绝对平等,没有高下,也没有先后。

  这成了佛,哪个佛在先,哪个佛在后,没有。经上给我们讲成佛先后,是对我们凡夫说的,凡夫因为分别执著!就给你说先后。真正成了佛,决定没有先后。为什么他没有先后?因为他没有分别执著了。有先后,当然就有分别执著;有大小,也有分别执著,所以佛没有大小,佛没有先后。离开了一切分别执著,才是真平等,那个心才叫做真正的清净。这些都是我们应当要修学的。你学佛,学什么?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把分别心、执著心、妄想心,把这个东西修掉而已。这些东西实在去不掉,去不掉,就用一句阿弥陀佛取而代之。所有一切念头起来,统统归阿弥陀佛,一切妄想执著统统变成阿弥陀佛,这就行了。

  楞严会上,大势至菩萨那帮人,所以他说,与五十二同伦,就是他们那一帮。他那帮人,只用一句阿弥陀佛,就用这个方法,他不用别的方法。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他讲得清清楚楚!五十二同伦,「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从初发心,一直到成圆满究竟佛果,这真正是简单到了极处。不但在这世间法里面,他不染著,心里头没有牵挂,干干净净;一切佛法里面,他也把它放下,也做到干干净净,心里面除一句阿弥陀佛之外,别无一物。这是大势至菩萨这帮人,他们所修学的方法,真正值得我们修学。所以夏莲居老居士,认为大势至菩萨才是净土宗的开山祖师,是第一代的祖师。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我们凡夫里面,主伴当中是有分别、有执著的,认为主是尊,伴就要差一点,不晓得佛法里头是平等的,可以互为主伴的。这是说佛宝。

  【普贤文殊海会尊者。僧宝也。】

  这句是讲『僧宝』。所以归敬偈三句里面,第一句是法宝,第二句是佛宝,第三句是僧宝。『普贤、文殊』是华严会上的两大菩萨。《华严经》上称普贤为华严长子,文殊为华严庶男,这都是表法的。佛门里面表法,常用的是一佛、二菩萨。佛是代表性德,代表本性,本来具足,菩萨代表修德。虽然性德是本来具足,譬如说常寂光,这三德是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如果没有修德,常寂光我们得不到。常是不生不灭,寂是心地清净,不起一念,光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们这三样东西都没有,这迷了。迷失了本性,那要靠修德来恢复。所以菩萨代表修德,修德就是从体起用。起作用,用是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大用,可以把它分成两大类,就都包括了,一类是智,一类是行。佛门里面讲,解行相应。智就是解,行就是要把它做到。王阳明的哲学叫「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就是解行并重这句变过来的。王阳明是个佛教徒,他这个智慧是从佛门里面得到的启示。所以他把它变一变,成为阳明哲学,其实是佛门里面的解行相应。

  可是这两位菩萨排列就有关系,你看他怎么个排法,就知道他偏重在哪里。普贤菩萨摆在上首,文殊菩萨摆在下方,这样摆法,就是这个法门,这个宗派,偏重在行。如果说文殊菩萨摆在上首,普贤菩萨摆在下首,这个宗派偏重在解。像我们这边西方三圣,上首排的是观世音菩萨,下首排的是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慧,观世音菩萨代表实行,所以净土这个法门重视行门。这是佛教里面普通的常识。虽然是一佛、二菩萨,菩萨摆的这个位置,代表这个行门所崇尚的。当然解行是要并重,可是偏重在解,或者偏重在行,每个宗不一样。『海会尊』,尊就是尊者,对菩萨的尊称。海会是指大众。菩萨大众之多,就像大海水滴一样,数不尽的,这些统统是僧宝。

  【二圣为海会菩萨之尊也。】

  文殊、普贤是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首领,像班长一样,尤其是尊贵。

  【又望能归之人。即指海会菩萨是我之尊也。】

  那能皈依的是谁?是我自己,这点诸位要特别留意。《华严经》是一切经里面最完备、最圆满的经典,无论在理论、方法、修学都讲得究竟圆满。佛法里面修行,修行人只有一个人,就是自己;自己之外,都是诸佛,都是诸菩萨。所以能皈依的是我自己一个人,诸佛菩萨是我所皈依的,这是一定要搞清楚的,我们这一生才会有成就,无始劫以来,烦恼习气才能够断得了。用最谦卑的心态,皈依诸佛菩萨,诸佛菩萨是我们修学的依靠。

  也许有人说我们现在业障很重,生在末法时期,一尊佛菩萨也没有遇到,我们到哪里去学去?没有善财童子运气好,他生的那个时代,都遇到这么多佛菩萨,我们一个也遇不到。这个观念,真是一个绝大错误的观念,这就是迷。佛告诉我们,除自己之外,一切众生就是诸佛,就是诸菩萨。我们就在这些诸佛菩萨日常生活之中来修学,修什么?修常寂光。常寂光是从体上说的,性德,我们讲修德,修德就是觉正净。如果以《无量寿经》经题上,明白的标示,就是修清净平等觉,就修这个。我们从早到晚,六根接触外面境界,念念回光返照,在境界里头,才起心动念,马上就皈依到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是三宝具足,就是真正的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同体三宝、别相三宝、住持三宝,都在一句佛号之中,这个法子妙!这个法子就是修一念清净,我二六时中,心里只想阿弥陀佛,只念阿弥陀佛,顺境里面念阿弥陀佛,逆境里头也念阿弥陀佛,欢喜的时候念阿弥陀佛,烦恼的时候还念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心清净,念到心平等,那就是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念佛要这样念法,功夫才得力。这一面念阿弥陀佛,心里还在打妄想,那不成功。那就是古人所讽刺的,「喊破喉咙也枉然」,那个没有用处的。

  所以功夫为什么不得力?就是你没有把一切境界归到阿弥陀佛。这个能归所归,能归是自己一个人,所归的统统是诸佛菩萨。为什么?真的是诸佛菩萨。因为只有诸佛菩萨才成就我三学、三慧、三资粮;只有诸佛菩萨,才成就我觉正净,常寂光。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我都能从那里回光返照,都能从那里归到阿弥陀佛。你想想看,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他不是佛菩萨,是谁!是真正的佛菩萨,一点都不假。不是说,我们把这个人当作佛菩萨,你把他当作佛菩萨,你还是有分别、有执著,他真的就是的。所以从一切境界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里面,回光返照,回归到自性。能这样学,功夫当然得力,当然有成就。所以这一句说,『又望能归之人,即指海会菩萨是我之尊也』。

  【后会通。二圣菩萨数过刹尘。名著在经者亦有数百。遍归二圣者。良有所以。二圣本尊总为三圣,托以表法。不徒然也。】

  这段话讲得很好。后面『会通二圣菩萨』的数量,那就没法子计算了。『过』是超过,『刹』是大千世界,『尘』是微尘。超过无量无边,大千世界微尘数。怎么晓得?文殊代表智,普贤代表行,我们从早到晚,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晓得回头,这个知道是智,回头就是行。所以是一念觉,这是文殊;一念阿弥陀佛,这就是普贤。六尘境界里面,无一不是文殊、普贤,这文殊、普贤遍法界。文殊、普贤不是一个人。这个诸位要知道。所以它是表法的,『托以表法』。经上所说一切佛菩萨的名字,所说的他的国度,所说他的道场,统统是表法的。

  善财童子南寻参访,所有善知识都在南方,这个南方也不是真正的东南西北,南也是表法的。因为中国这个地区是在赤道以北,南方就靠近赤道。它的相是光明的,南方属於火,火的相是光明。赤道什么?夏天热!像我们现在如果到新加坡那边,就靠近赤道,它那边没有春夏秋冬,它一年只有一季,夏天。我们有四季,它只有夏天。冬天那一边,他们的气温还是三十一、二度,大概三十二度到三十四度的样子,一年四季的温差都差不多。所以那边热,象徵的光明。所以善知识住的地方都叫南方。不是说,除了南方之外,这个东方、西方、北方就没有善知识,方方皆有。但是只要是善知识住的地方,我们都称为南方,就是光明之方,就是这个意思。南代表光明,取这个意思,是表法的意思。

  所以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你要去找这个人,大多数都没有;你要找这些地方、城市,也大多数没有。用现代历史眼光,考古的眼光,那这部《华严经》就是神话、就是小说了。殊不知佛说法的善巧是意在言外。不能从言语、文字上得到佛法,一定要懂得它弦外之音,懂得它的表法。一切诸佛的名号,给诸位说,都是代表性德的。本性的德能无量无边。一个名词没有办法说的,说不尽的。所以一切佛号都是性德,一切菩萨名号统统是修德,集无量无边无数的诸佛菩萨,一个都不漏,就是我们自性的性德与修德,统统归到一身去了。所以万法归一就是这个意思。一是什么?一就是真如本性。在净宗里面讲,就是一心不乱,一切万法统统归到一心。所谓是「心外无法,法外无心」,统统归到自性。这是会通两位菩萨的意思,他这个数量不可思议。

  『名著在经者亦有数百』,经里面所称菩萨的名号也是很多的。那这么多,在华严会上,用文殊、普贤这两个名号,『遍归二圣』,这是有道理的。『良有所以』,这是有理由的,不是随便说的。像西方三圣,用观音、势至来表法。哪个不是观音?人人是观音,人人是势至。《华严》里面,用文殊、普贤来表法,人人是普贤,法法是文殊,所以一定要懂得它表法的意思。

  《华严》,『二圣本尊总为三圣』,华严三圣。华严三圣,当中是毗卢遮那如来。我们顶楼的佛堂,就是供的华严三圣。这个佛堂的建立,有很多的感应。当时建立,我们用的名称就用华藏讲堂,用了这个名称。华藏当然是讲《华严经》的。华严三圣,我们从来没想到,为什么?不容易请到华严三圣。香港有位同修,送了四尊佛像给我们。这四尊佛像,他写的是,有一尊是千手观音,另外是三大士。好了,我们就运到台湾来,打开箱子一看,是华严三圣。他们送来的人也没搞清楚,认为是三大士。我们这里仔细一看,才知道当中是毗卢遮那如来,旁边是文殊、普贤。他们那边的人搞错了,以为当中那一尊是观世音菩萨,认为这个是三大士。所以这是华严讲堂,这华严三圣自己来的,他是自己来的,这很不可思议。那我们仔细看看这个佛像,这是大陆上的,不知道大陆上哪个寺庙,都是供养过很多年的,因为它不是新的佛像。供养过很多年的,也许是文化大革命,共产党把那些寺庙也不晓得是变成怎么样了,佛像把它搬到香港,当作艺术品去出卖了。我们香港同修,看到我们建新道场没有佛像,发好心,送给我们。结果没想到,正是华严三圣,跟我们讲堂,跟我们修行这个法门完全相应,三圣都来了。

  所以托以表法,『不徒然也』。文殊表智慧,权实二智,普贤表实践,代表修行,所以他的十愿,十愿就是修菩萨行的十大纲领。通常我们讲六度,菩萨修六度,《华严经》上开为十度,那是一般菩萨所修的,也就是成菩萨道。菩萨如果再要想成佛,那就得要修十大愿王。六度、十度只能成菩萨,不能成佛。为什么?因为与法性不相应。所以十大愿王,每一愿都具足十愿。它愿愿可以互融的,好像十盏灯一样,光光互摄,这奇妙无穷!而且愿愿具足十波罗蜜。所以菩萨不修十大愿王,不能成佛。

  那我们华严会上,也特别提醒同修,修行的次第要知道,要牢牢的遵守,决定不能够躐等。尤其是《四十华严》,《四十华严》是普贤菩萨全部的经典,这一品。这一品经就是四十卷。我们今天读的这部分,这是四十卷的最后一卷,清凉大师把它抽出来别行流通。那也是《华严经》的结论,总结,所以就非常的重要。读了这部《疏钞》,就等於读了全部的《华严经》。《四十卷经》里面,要把它配在四弘誓愿里面,第一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愿就是发菩提心。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访善知识,第一句话就说,我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就是说明,我已经发了普度众生的大愿,菩提心发了。菩提心虽然发了,不晓得怎么修法?所以他提出两个问题,云何修菩萨道?云何学菩萨行?菩萨是梵语,翻成中国字是觉的意思。道是存心,心是道。日常生活行为,这叫做行。换句话说,我不知道怎么用心?我今天生活在这个世间,与一切大众相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我要怎么用心?我应该怎么做法?就问这么两个问题。每遇一个善知识都问这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实在讲,就是四弘誓愿的后面三愿。后面三愿是讲行门,所以第一愿是菩提心,后三愿是菩萨行,也可以说菩提行。

  菩提行从哪里修?先修断烦恼。烦恼不断,决定不能成就。古时候,你亲近一个善知识,你想跟他学法,想他传授给你,他首先叫你断烦恼。烦恼断尽了,才有资格跟他学法门。我记得禅宗祖师当中,是印度的祖师,不是中国的。达摩是第二十八代到中国来的。哪一代,我记不清楚了。这个祖师向他的老师求法,老师当然也是祖师,他教给他一个方法,他说你先把这个恶念断掉。用什么方法断?就叫他每天观察自己的念头,给他两瓶豆子,一个是黑豆子,一个是白豆子。他说你动一个恶念,你就丢一个黑豆子,到一个瓶里面。动一个善念,丢一个白豆子。这样子看看你一天有多少善念,有多少恶念?开头的时候,那个恶念,黑豆子那个瓶,差不多都满满的,快满了;那个白豆子的只有几粒。他用这个方法,天天用这个方法修。修了几年之后,这个黑豆子逐渐少了,白的就多了。又过几年,黑豆子没有了,完全都是白的。他找他老师去了,这个时候请教他老师,老师传给他修行的法门,没有多久,他证阿罗汉果。人家为什么能证果?说老实话,心清净了,没有恶念。

  我们今天念佛,念这么多年,不要说一心,连一个功夫成片都做不到。毛病出在哪里?绝对不是方法错误,方法是一点都不错的。毛病出来是什么?就是我们烦恼没有断。念佛的人,那个佛号就是那个黑豆、白豆。我们是不用那个东西,是用一句佛号。念头起来了,就是黑豆,佛号下去就是白豆,就是把它压下去了。念久了之后,这烦恼没有了,念头没有了,就功夫成片了。念到功夫成片,才真正有把握往生,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功夫成片里面也有三辈九品,中上品的功夫,就预知时至。

  所以诸位能真正从这上用功夫,你心清净了;心清净,是百病不生,你不会有病。你有病,首先是心里有病,心肮脏,心染污,这有病。心清净,怎么可能有病?今天上午,有个同修来看我,他年岁不大,最近在学气功。他说他那个气功的老师,确实是有一套,真的有一般人没有的能力,他能够飞。我说他能不能从台北飞到洛杉矶?不行。能不能从台北飞到高雄?也不行。那叫飞没有用处,从楼上飞到楼下,是不是?虽然有很多能力,但是他还是很多烦恼,生活得并不快乐。所以他想一想,他说这些,他们叫俗术、法术,还是不如佛法,这是正确的,完全正确。

  佛法不讲俗术,也不讲气功。但是密宗修气功,西藏的藏密,密宗学气功。在中国所传的显教,都没有修气功的。传到中国大乘佛法,不管是哪一宗,总而言之,它的方法手段不一样,目标原则是一样的,都是修心地功夫。所以宗门在明心见性,教下在大开圆解,净土宗在一心不乱。这就是三皈依里面,觉正净,宗门是觉,走觉门;教下是走正门,正知正见;净土宗是走净门,就是心地清净。我们选择这个法门,晓得修什么?修清净心。心净,身就清净。我们这个生理,现在大家都晓得,无数的细胞组织的。这些细胞是什么力量在那里组合它?给诸位说,就是妄念,就是念头。念头这个力量在操纵。心地清净,没有妄念,这是最正常的组合。起了个妄念,就不正常了,它里面这个组织也就起来变化。所以今天时髦的术语,叫改造体质。体质是真可以改造,这个提出来确实是很有道理。用什么方法来改造?把妄念去掉就改造了,你的体质就恢复正常了,绝对不会有毛病。起心动念,那里头的组合不正常;不正常,那就有毛病。所以改造体质不需要用气功,不需要用针灸、药物、运动,都不需要,只要把妄想执著丢掉就行了。妄想执著丢不掉,把妄想执著换成阿弥陀佛,你的体质就改变了,就正常了。天天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无量寿、无量光。无量光寿,你想想看,这个体质好不好?这是最究竟、最圆满的改造。只有念佛人才知道,不是念佛的人哪里知道?知道了很幸运,但是要能够用上,我们才能真正得到幸福。知道了不能用,等於不知道。下面这段文,这讲表法。

  【今依三圣圆融观略显二门。一相对明表。二相融显圆。】

  这两个意思,我们才能看到真正的圆满。前面一段是从相上来看的,从迹象上来看;后一段是从性理上来看。那这个方法,是宇宙人生的根本的理,它通一切法,所以学了很管用,通一切法。我们生活当中,马上都用得上。

  【初中。二圣为因。遮那为果。】

  这从相对、从事上来说。菩萨是修德,是因;佛代表果德,修因证果!所以要修文殊智、普贤行,才能成就毗卢遮那的果报。

  【果超言相。】

  为什么《华严经》上都没有说到佛?《华严经》,你看从头到尾,说法的都是菩萨说法,没有看到佛说法。为什么?佛是本体。本体离一切迹象,他怎么能说法?本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能说法,所以佛不说法。菩萨从体起用,起用就可以说法。所以在大经里面,我们看到菩萨说法就是佛说法,菩萨要从体起用才能说法,这是讲『果超言相』。超越言语,超越形相,所以只能从因上说。文殊、普贤这两位菩萨上说。

  【若悟二因玄微。则见果海深妙也。】

  果在哪里?果就在因里面。因里面真正悟入了,果就证得。这个地方讲因与果是离不开的。不是我们世间的观念,先有因,后有果。所以佛法表法用莲花,这是实在是不得已,唯有莲花是因果同时的。所以大家也不要看到那些形像就执著了,认为佛、菩萨一定是坐在莲花里面的,那就错了。莲花表出污泥而不染,表清净,表因果同时,因果不二,它表这个意思。所以学佛的人所修的确实就是因果同时,就是清净不染,这就好比是莲花。只要『悟二因玄微』,这个深妙之果自然就现前了。

  【二圣略为三对。】

  这后头文都很长。

  【一能信所信对。】

  『能信所信』,这是一对,相对建立的。

  【言能信所信。表是因中。谓普贤表所信法界。即在缠如来藏。】

  两位菩萨,普贤菩萨,他代表的是『所信法界』。也就是说,本性本来具足的性德,本性本来具足的德用,它的大用,这叫『在缠如来藏』。现在你迷了,如来藏就是真如本性,缠是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好比他有烦恼缠缚他,他不自在了。

  【故理趣般若云。】

  就是《理趣般若波罗蜜经》。

  【一切众生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

  普贤的名号前面说过,诸位要记住。『普贤自体遍』,普贤的德行也遍,他的德行就是十大愿王,愿愿遍虚空法界。

  【初会即入藏身三昧者。意在此也。】

  这要看全经,《四十华严》分为本会、末会,这个地方讲『初会』,就是本会。本会里面讲,普贤菩萨『入藏身三昧』,意思就在此地。这是表所信。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给我们讲信愿行,信讲了六个。六个信,第一个信自己,信自己本具普贤之德,这样才行。第二才信他。这是佛门里面讲信的根本,跟其他宗教里头讲的不一样。

  我上次在美国达拉斯,有几位基督教的牧师来访问我,他们看到我们是学净土宗的,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说跟我们基督教很接近。你们要信,要信阿弥陀佛才能往生。我们信了上帝,就可以到天堂,他说我们同样都是建立在信这一个基础上,这很接近的。我就告诉他,我说不一样。他说怎么不一样?我说我们信,是第一个相信自己,你们是第一个相信上帝,那怎么会一样?这不一样,是不是?我们是相信自己,我们第二个才相信阿弥陀佛,他能帮助我们。你们始终就相信上帝,没有办法相信自己,这还是不相同。所以这个初会普贤菩萨入藏身三昧,表这个意思。

  【文殊表能信之心。】

  『文殊』是智,没有智慧就不相信!你能相信这个法门,就是文殊智。尤其是我们这《华严经》最后一卷,最后一卷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这一卷经收在净土五经之一,是净土五经之一。《华严经》最后的一卷是净土五经之一。这个地方的信,等於净土宗的信。所以净土宗能够相信西方极乐世界,能够相信念佛就能往生,这是文殊的智慧。你的智慧跟文殊菩萨相等,不比他差。文殊是菩萨当中最大智慧的,最大的智慧才能相信这个难信之法。对这个法门还不相信、怀疑的,他没有具足文殊智慧。在这边我们也看得很明白、很清楚。

  【佛名经云。】

  《佛名经》就是《万佛名经》。

  【一切诸佛皆因文殊而发心故。】

  为什么?你能够发心学佛,是你的智慧现前,你觉性现前。你这个人如果不觉,这个人如果智慧不能现前,佛法再好,缘再殊胜,你也不可能进来。我们这里讲经,你们很远地方跑来,我们隔壁邻居他都不来。楼上住的人他都不下来,从来没看到过。为什么?没有文殊智!这个很难。我们在景美讲经,景美那一层楼住二十多家,大概好像我只看到我们那一层,只有两家人来听经的,其余都不来,从来都没见过。每天讲经他们都知道,他都不过来看一下,没有文殊智,这很可贵的。『一切诸佛皆因文殊而发心故』:

  【善财始见发大心故。经云。出生一切菩萨。无休息故。】

  这些统统是智慧。所以你能欢喜佛法,你能够接触佛法,能够爱好佛法,能够依照佛法修行,智慧现前。你自性里面的智慧现前,文殊菩萨的智慧加持你。特别是这个净土法门,确实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弥勒菩萨个个加持。我们这一生才能够永脱轮回,预知时至,自在往生。没有这么多菩萨时时刻刻帮助我们、加持我们,那凭自己的力量做不到的。所以它这个意思非常之深,这还是从迹象上说的;圆融里面,那个味道就更浓了。

  这三段我们只能讲一段,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念佛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