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四十八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048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五十五页第三行,看疏文:
【我皇御宇。德合干坤。光宅万方。重译来贡。】
这是第一小段。前面叙说从前的翻译,就是晋译与唐译,前面我们读过,这个本子是《华严经》第三次翻译的。此地所称的皇帝是唐朝德宗皇帝。『德合干坤,光宅万方』,这是对於当时皇帝的赞美。『重译来贡』,前面两次是印度高僧到中国来弘法,传到中国来原文的经卷,这次并不是外国法师带来,也不是中国法师到印度去取经得来的。这部经的因缘很殊胜,是当时印度一个小国国王对於中国皇帝进贡。所谓进贡,就是现在所讲的送礼,这是国家与国家的礼物,送来的礼物。礼物里面有一部《华严经》,这个《华严经》也不是完整的,是《华严经》最后的一品,《普贤菩萨行愿品》。这品经是完整的,没有欠缺,非常之难得。因为这部分,在从前传到中国来,仅仅只有一半,所以缺短太多了。你看晋译《六十华严》这品经里面,翻成中文只有十六卷;唐译的经本,实叉难陀带来的,增加了不少,译出来是二十一卷,差不多还是缺一半。这第三次来到中国,这是人家送来的贡品,说老实话,一半的经大概也不敢送来做进贡,这不完全!这是不成敬意,一定是完完整整的。所以翻出来之后,四十卷经,比实叉难陀那个本子多出了十九卷,就是《八十卷经》里面只有二十一卷,多出十九卷,这里面的意思没有欠缺了。《华严经》传到中国来,唯独这一品完整。《华严经》实在讲,全经最重要的部分,精华的部分,也就在末后这一品。而这一品能够完整的到中国来,中国人与《大方广佛华严经》有缘,中国人有福。过去方东美先生给我说,这《四十卷华严》梵文本还存在,这真正是难得,梵文的原本现在还有。这一句是叙说对於皇帝之赞叹,以及经典到达中国来。第二段:
【东风入律。西天输越海之诚。南印御书。北阙献朝宗之敬。】
这几句是叙述当时乌荼国王对中国进贡的盛况。这个注解我们就省略掉了。这个注解在一百五十六面倒数第二行,从最后这三个字看起,在第二小段说明,「外国远献梵本」。这很远的地方,呈献梵本的原本,这是翻译之因。这是外国,就是南印度乌荼国王对於大唐帝国非常的仰慕、尊敬,这才派使臣到中国来朝贡送的礼物。
【特回明诏。再译真经。光阐大猷。增辉新理。】
我们中国对於《大方广佛华严经》,可以说是敬仰备至。经从东晋到中国来,译出来之后,杜顺和尚依这部经典作法界观,就是华严修学的方法,华严宗从这里开始。二传云华大师,三传贤首国师,这个宗派正式的成立是在贤首。所以后人称华严宗,也称为贤首宗,而不称为杜顺宗,这是有道理的。贤首传给清凉,清凉传给宗密,这是众所周知的华严五祖。德宗皇帝时候,这个时候就是清凉跟宗密的时代,他们师徒。清凉大师参与了《八十华严》的翻译,后来又参加了《四十华严》的翻译。这个《疏》是清凉大师作的,叙说他参加这次翻译的因缘,所以对於《四十华严》非常的赞叹。因为这是本宗,他是本宗的祖师。
【澄观。顾多天幸。钦属盛明。奉诏译场。承旨幽赞。】
『澄观』就是清凉大师的德号,我们今天叫法名。自己称自己一定要称名,这是谦虚、恭敬。但是别人对他的恭敬,就不敢称名了,在当代都称为清凉国师。清凉是地名,清凉山,是以地名来尊称他,这是尊敬到了极处。清凉就是五台,山西的五台山。下面是感谢帝王,他虽然是帝王的老师,在一个国家里面,总是帝王为尊。翻译是皇帝下诏书翻译的,也就是国家来做这个工作,做译经的工作。『特回明诏』,皇帝颁诏书,我们俗话称圣旨。『再译真经』,这是唐朝第一次翻译八十,所以第二次就是再译,第二次翻译《四十华严》。『奉诏译场,钦属盛明』,这是他感激,清凉大师也奉了诏书,参与这一次的翻译。『承旨』,这就是接受皇帝的诏书。『幽赞』,这是谦虚,就是我尽一点力量在旁边帮帮忙。其实第一次译,他的工作分量已经就很重了。第二次翻译这个经,那清凉大师的功德的确是非常之大,是译场里面主要的一个人物。下面都是讲的谦虚之话,我们在底下第三个小段里面看到是「译赞之相」。
【拚跃兢惕。三复竭愚。露滴天池。喜合百川之味。尘培华岳。无增万仞之高。】
『拚跃』是欢喜,所谓是手舞之,足蹈之。这是一桩无比的大事,能够蒙皇帝看得起,很幸运的参与这个法会。这正是像古人所说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因缘。自己有幸能够参与,这当然是非常之欢喜,一方面欢喜,一方面也非常的谨慎。『兢惕』,古人所谓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唯恐翻译失去了佛的真义。译经的大德,在我们中国古代,实在讲,多半都是证果之人。李老师从前给我们说,中国人是真正有福,自古以来,译经的法师,至少都是三果圣人以上,有修、有证,不是普通凡夫。所以他很感慨现在西方译佛经,译成英文,这些译经的人是凡夫,不是圣人。中国古时候译经的是圣人,不是凡夫。
清凉,后世称他为华严菩萨。这部经,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清凉大师讲五十遍,就凭这一点,已经在历史上可以说空前绝后。清凉大师以前,没有这种盛况;清凉大师以后,我们也没有看到哪一个人《华严经》讲过五十遍的,没有。那向后还有没有?我看也不可能。尤其现在这个时代,这部经从头到尾讲一遍,根据我们过去讲经的经验,至少要三千个小时。你们想想看,谁有这个时间来听这部经?纵然有人能讲,没有听众。一天讲八个小时,整整讲一年,讲四个小时要讲两年,一天讲两个小时要讲四年。所以纵然有讲的人,听众找不到。那什么?讲两个钟点,天天讲,连续不断四年。如果像我们现在一个星期讲两次,一次讲一个半钟点,诸位去算算,总得二、三十年。所以李老师在台中,一个星期讲一次,一次一个小时,我给他算算至少要八、九十年。寿命短的,有始有终都听不到。往后这部经恐怕没有人能讲。所以清凉大师就可以当之为空前绝后,实在是难得,不容易。
底下都是说他自己参与这一次的译场。『三复』,就是认真仔细,一而再,再而三的考虑,意思、词句都经过再三慎重,这样才定稿。而且译场规模很大,唐朝译场的组织,像玄奘大师的译场就有六百多人,所以是相当大规模的组织,不是普通之事。玄奘大师是六百多人,鸠摩罗什大师的译场四百多人,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在我们想像当中,德宗皇帝这个译场,人数也不会少过三、四百人之下的,这样大的规模。由此可知,译经的工作决定不是个人的,是一种集体的创造。当时译场有译场的规矩,先请印度法师念原文,就是梵文的原文,再由印度法师、中国法师,懂得印度文的、懂得中文的,先翻意思,第一个翻译把意思翻出来。翻出来之后,下面再有人笔录,旁边参与的很多,就等於开会一样。念出来之后,把这个梵文的意思说出来,底下听的人斟酌,大家斟酌一下,看看有没有错误的。如果觉得不妥当,这个意思不圆满,译场人都要提出意见。一直到大家都认为这个意思都很妥当了,这样才把它记录下来,旁边有专门担任纪录的。这个纪录初稿完成之后,还要二读、三读,很麻烦的,不是一个简单事情,这样的慎重。三复要三读,像现在立法院重要的案件要三读。三读而后并不是就能够拿出去了,再要润文,就是文字上修饰,使它更美,文字更美。润文,不能失掉它的意思,文字上的修饰。一直到文意,译场这些参与的大德认为都满意了,这才定稿,缮写出来,送给皇帝。皇帝看不看那是形式。由皇帝再下命令,颁布。颁布就是现在讲出版,宣布这个书出版了,提供给修学的同修。所以这个翻译是很费事情的一桩事情,不像现在,一、两个人,他就可以来做这个工作了,这是不能取信於天下的。
中国过去译场规模很大,就像我们现在国立历史编译馆。编译馆里面翻译,也不及佛经那样的谨严、那样的规模。我们知道从前译场的状况,我们会对於佛经非常之尊敬,不是很随便的。看到是翻译的人,一个人。一个人是那个译场的主持人,好像一个学校的校长,用他一个人做代表,知道这是某个译场里面译出来的,这个人他负总责任。底下这两句话说,『露滴天池,喜合百川之味;尘培华岳,无增万仞之高』。这个意思也是说明这经译出来之后,因为清凉大师是专修《华严》,专弘《华严》,这部经等於说是他自己分内所修的一部经典,皇帝又下一个命令,叫他给这部经做一个注解。所以这个注解,他是奉诏书而做的,做这个注解,就是《四十华严》的疏。我们现在这个疏里头有钞,钞不是清凉大师的,钞是解释疏的,是宗密大师作的。
宗密是清凉的学生,虽然是华严第五代的祖师,可是宗密他的专长在《圆觉》。他没有继续弘扬《华严》,他去弘扬《圆觉》去了。为什么宣扬《圆觉》?宗密年轻的时候看到经典很多,不知道自己要学哪个好,他在佛菩萨面前祝祷,想在藏经里随便抽一本,求感应。结果一抽,抽到了《大方广圆觉经》,所以他老人家一生专攻《圆觉》。他给《圆觉经》做了好多种的注解,《圆觉经大疏》、《略疏》、《大疏之钞》、《略疏之钞》,大概四、五种《圆觉经》的注解。的确他是圆觉学的专家,一直到今天,从唐一直到今天,讲《圆觉经》,注《圆觉经》,始终不能超过他的范围。
《四十华严》,清凉大师虽然有疏,宗密并没有完全给它做注解,只做了这一卷,四十卷经,这是最后的一卷,《华严经》的结论。清凉大师翻译出来之后,因为从前这个经本分量很大,没有印刷,都要手写,手写流通当然不会很广泛,所以流通的本子很少。这部经,不仅仅是修华严宗一定要读的,实在讲是任何一宗、任何一派都应当要修学。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无论哪一宗、哪一派都应当修学,所以就把这一卷提出来叫别行流通。宗密就把这一卷经,别行流通的,他再做一个详细的注解,解释疏,这叫钞。钞是解释疏的,疏是解释经的。所以最后这一卷是师徒两个人的作品。《八十卷》是有疏、有钞,但是那个钞是清凉大师写的。疏是自己作的,再解释疏,还是自己作的。唯独《四十华严》没有疏钞,别行这一卷有钞。这是讲他作这个疏,这是谦虚。「露滴天池」,天池是比喻,比喻真如本性。这后头有注,在一百五十九面最后一行。
【露滴天池者。智度论中。指海为天池。】
指大海。
【意云制疏译经。一言一义。得契佛心。如露滴海也。】
在此地真正表达的意思就是真如本性。『一言』一字都不离真如本性,都合如来本心。开经偈里面讲「愿解如来真实义」,也就是一言一字都合如来真实义,就是这个意思。
「尘培华岳」,华岳是五岳之一。西岳华山,因为它最靠近五台,最接近五台。中国五座大山,叫五岳,这也是谦虚之意。把这微尘也比作翻译以及作疏一文一字的意思,都是比喻这个。这统统都是谦虚的,好像我这一点点,虽然能够契合如来本心,於如来的大法没有增减,你想想,一微尘倒在这大山上,大山哪里增加一点?一个大海里面给它滴一点水,大海也没有觉得多出一滴出来,这是谦虚,这就是前面讲的幽赞大经。我们再看底下这经题,一百六十面倒数第三行:
【疏。大方广。所证法也。佛华严。能证人也。极虚空之可度。体无边涯。大也。竭沧溟之可饮。法门无尽。方也。碎尘刹而可数。用无能测。广也。】
我们先说这三个字的意思,这个地方讲的经题是略说,后面还要细讲。『大方广』是所证之法,『佛华严』是能证之人。再分开来说,大是说的体,宇宙人生的本体;在佛法里讲,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不可思议,说不出。不但说不出,也不能想像,决定想不到的。这个东西真有,不是没有。一切万法,在佛经里面称为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今天讲宇宙万有,这个宇宙万有就是佛经里面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从这个体生出来的。宇宙万有是所生,那个能生的就是本体,现在哲学里面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在我们佛法里称之为真如本性,或者称之为真心理体。名词很多,都是说的这桩事情,这是体。实在不得已,用一个「大」字来赞叹。这个大,诸位要知道,不是大小之大,大小之大不能够赞叹性德。这是讲性体。下面「方广」是性德,就是真如本性的作用,它的德用。这一个字是赞叹本体。
所以『极虚空之可度』,虚空是太虚空,度是度量。那太虚空都可以能够度量,真如本性没有法子去度量,真如本性『体无边涯』。这是什么?太虚空还有边涯,还可以能够去丈量,真如本性没有边际。《楞严经》上那个比喻说得很好,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佛把真如本性比作太虚空,把我们现在太虚空比喻作一片云彩。你看云彩在太空里面,这个云彩面积多大我们可以丈量,虚空无法丈量。所以虚空在真如本性里面,就像一片云彩在太虚空一样。这晓得我们的本性、我们的真心不可思议,这是讲的体,讲大。
『竭沧溟之可饮,法门无尽』,这句讲的相,相就是有体,体起作用就现相。我们现在在十法界里面,人法界;从近处来讲,我们周边的一些人物,乃至於我们依赖生存的环境,物质环境、自然环境,及我们六根能够接触到的,现在加上科学仪器,我们探知这个宇宙之中有许多的星球、星际,诸位要晓得,统统是人法界这个范围。除了人法界之外,佛告诉我们,还有天法界,比我们更要殊胜,更要壮观,更为美好,我们佛法里讲的庄严。也有比我们这个法界次一等的,像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比天道更殊胜的,有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佛法界,这些东西全部都是自性变现之物。自性才是真正的自己,所变现的无量无边的依正庄严,没有离自性,不离自性。所以《华严经》上告诉我们,「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性就是本体,说明整个宇宙法界的本体,是自己心里头变现之物,「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是自性变的。
这个意思不容易体会,所以佛在经上常常用梦来做比喻。凡夫都会作梦,你每天晚上做的梦都不一样。梦中有人物,梦中也有植物、有矿物、有山河大地。如果当你醒过来的时候,想一想,刚才那个梦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梦境从哪里来的?自己心里变现出来的。真正觉悟了,才晓得梦境里头没有一样不是自己。梦里面自己人是自己,梦见别人,还是自己,我自己心里变现出来的!并不是真正有个人跑到你梦里去,没有这回事情,自己变现出来的。梦里面山河大地也是自己心里变现的,乃至於梦中的虚空,还是自己变现的。
同样的一个道理,我们眼前虚空世界是我们自性变现出来的相分。如果人家要问你,你的真如本性是个什么样子?摆在眼前的,这就是了,就是我们真如本性的样子。我们真如本性受了染污,不干净了,所以这个世界处处都是染污。心不清净,外面境界就不清净!因为境随心转,境是心变现的。所以现在大家都觉得这环境染污很严重,想什么方法来防止染污?给诸位说,不管想的什么科技方法都没有用,愈来愈严重。应当如何防治?心清净了,染污就没有了。
诸位冷静的想想,你想二十年前的人跟二十年以后的人,这个人心从清净的纯度上来说,我们现在二十年的比上二十年前的,没有那个时候人心清净。心地愈来愈不清净,那染污必然愈来愈严重。世间人从科学上去看,我们从佛法里面来观察;从科学上来看,也很头痛,这个事情很难解决,无法解决。科技的发达必然产生公害,必然造成环境的染污。现在南、北极的臭氧层都破了个洞,所以想到我们中国古时候,女娲炼石补天,还真有其事。以前认为神话,现在看这个样子确实是如此。
要恢复到我们正常、清净的一个环境,舒适的家园,根本的改造是心理改造。佛给我们说,心清净,环境就清净,境随心转,这才是从根本上对治。世间人所想的是枝末上的问题,永远不能解决问题,没有法子解决的。但是世间人又不相信佛法,这就是所讲的共业,无可奈何,他不相信!有方法,他不接受,他不相信,他不肯应用;他要相信他们那一套的方法,那一套的方法怎么也不能解决问题。不但不能解决问题,会把这个问题愈来愈麻烦,搞得愈来愈糟。我们学佛的人明白这个道理,处在这个环境里面,佛给我们讲,这是共业所感。幸好共业里面,还有不共业,还有别业,所以个人认真好好的修学。在五浊恶世的境界里面,我们还是能够生活得下去,还是有前途。但是修行,诸位一定要记住,一定要掌握到原则,修的什么?修的清净心,这是永远不能变更的。
我们今天读经,我们念佛、礼佛,求什么?只求心清净,只求远离一切分别、执著、妄想。大家一定要记住,分别、执著、妄想就是业障,就是罪障。由这个东西起现行,我的业障现行了。怎么去消业障?好,咱们念经、念佛。念经、念佛就不胡思乱想了,暂时就没有分别执著。所以你恭恭敬敬念一卷经,念一个小时,这一个小时业障消除了;念两个小时,两个小时业障消除了。那不念,不念业障又起现行,所以要常念。常念养成了一个习惯,到不念的时候业障也不起现行,这就是功夫得力。
佛门里常讲「功夫得力」,什么叫功夫得力?我不念佛、不念经的时候也没有妄想,也没有分别、执著,到这个时候功夫得力了。在我们修净土的人来讲,叫做功夫成片;净土法门以外,称为功夫得力。也就是说,我们修行的功夫能够伏得住烦恼,烦恼并没有断,有力量伏住它。如果不晓得这个原理,不是这样的修行,这修一辈子,妄想、执著、烦恼、习气不能断。你所修学的统统是人天福报,是有漏的福报,是福德,不是功德。功德一定是心地清净,正知正见,智慧增长,觉而不迷,这就是功德,这是我们修行的目标。无论是诵经、念佛、持咒、持戒,八万四千法门,方法、门道不一样,方向、目标决定是相同的,是一致的。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每个法门都是达到心清净!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方法,自然就不会走岔路,不会误入歧途。
这个相里面包括非常之广,此地只讲法门两个字。这个法门,包括了世出世间一切法。这一切法怎么来的?怎样形成的?都在这一个字包含尽了。法门无量无边,这个地方是讲广义的,连世间法都在里面。宇宙人生怎么来的?它都有法则、都有门径。十法界依正庄严怎么变现出来的?这是说法门太深,理太深了,比喻作大海,大海还有枯竭的时候,法门无尽。
下面这个「方」,是讲它的作用。既然现相,有相一定有作用。像我们现在这化学里面讲的,氢氧化合水,水是氢氧化合物。它的相是液体,流动的。它的作用,我们饮了可以解渴,可以载舟,可以行船。这是它有相就有作用。如果它相要变了,在零下几度,它结成冰。冰,我们不能解渴,冰里头也不能行船。相变了,作用也就变了,作用也就不一样了。但是要知道,不管怎么变,不离本性,都是真如本性随缘在那里起变化。我们凡夫,不能控制这个缘,所以在一切境界里不自在。佛与大菩萨,明心见性之后,他对於这个因缘、作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他在境界里面得大自在,能够随心所欲的变化。
这些事情,我们在读经典里面,大小乘经典都说,欲界忉利天就有这个能力。忉利天里面的生活,可以随心变化。随心所欲,在我们三界里面,最殊胜的、最圆备的是欲界的第五天、第六天。第五天叫化乐天,乐是快乐,化是变化,想什么,他自己可以变什么。第六天的福报更大,他想什么,他自己不要变,第五天变化来送给他、供养他,他自己连变都不要变。第五天有神通,第六天打个妄想,需要什么,第五天的人,他就知道了,赶紧把他所需要的东西送给他、供养给他,所以叫他化自在天。他更自在,自己都不要变,他是他人、别人变化来供养他,这个福报大到极处。连我们欲界天尚且如此,何况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诸位念了《弥陀经》,念了《无量寿经》跟《观无量寿经》,里面所描绘的西方极乐世界,样样都是真实的,决定没有一句、一个字是假设的、是推想的,那就错了,全是真实。这我们要相信,就是自性起用不可思议。
我们今天是迷失了自性,所以作用非常的有限。如果要是觉悟了,自性开显,那这个作用是无量无边的。经文上说,『碎尘刹而可数』,这也是比喻。把世界磨成微尘,把它磨、打碎,碎成微尘。微尘,我们肉眼看不到的,阿罗汉的天眼才能看到,你看多小,像我们现在用高倍的显微镜里面才能看到的。把这个世界打碎,像那么样的微尘,一粒一粒去数,可以数得尽。这个世界,不是讲我们一个地球,而是讲尽虚空里面所有一切星球都能数得尽,我们自性现相所起的作用数不尽的。『用无能测』,不可以测量的,『广也』,这三个字是形容自性的体相作用。这《华严》经题,整部的《华严经》讲什么?就是讲大方广。所以《华严经》跟我们非常亲密,讲我们自己,自己的本性。本性所现的德相,以及现相起无量无边的作用,所以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自己本来面目。所以这部经对我们来讲是非常的亲切,无比的亲切。这是所证之法,谁能够证得?「佛华严」。
【离觉所觉。朗万法之幽邃。佛也。】
『佛』是能证之人,唯佛能证。佛是谁?佛是自己。世尊在本经里面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就是佛看到我们本来成佛。为什么说你本来成佛?因为你具足大方广。具足大方广,那就是佛,一点都不假。可惜的是什么?现在是个迷惑颠倒的佛,不是一个清醒的佛,是个迷惑颠倒的佛。虽有大方广,迷了大方广。我们讲迷悟,迷的什么?迷了大方广。也就是大方广就是自性,迷失了自性。开悟,悟什么?悟大方广。所以说迷悟不二。迷是大方广,悟还是大方广。这迷悟是一不是二。从这个引导,这句话、这个意思逐渐就能体会了。
『离觉所觉』,这才叫不迷,这不迷很难。我们常讲凡夫不觉,二乘菩萨觉悟了,佛看二乘菩萨还是不觉。为什么?因为他还有能觉、有所觉。有能觉与所觉就是还没有觉,这个意思深了。所以正觉的标准就在此地。离觉所觉,必须能觉、所觉统统离掉。为什么?能、所是二法。六祖在《坛经》上说,「二法不是佛法」。佛法就是觉,不是佛法,就是不觉,二法是不觉。现代科学家也说了这个道理,说我们这个宇宙是相对的。所以相对就是二法;二法,见不到真如本性。从相对的这一边再建立一个绝对,绝对跟相对又是二法,你看这个事情麻烦了。禅家所谓讲,坐断两头。两头就是能跟所,这才能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六祖大师所讲的,「本来无一物」,就是这个境界。可是我们听了,本来无一物跟本来有一物,又变成二法。本来无一物,在他口里讲没错的,我们嘴里讲不行,我们嘴里讲二法,说的那个话,音调一样,写出字也一点没错,他是觉,我们还是迷,原因在哪里?没有入他的境界。
所以诸位要求觉,觉是自性,自性起用,必须要把觉、所觉这个两头舍掉。这怎么舍法?实在讲,我们都不会。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个人到这个境界?实在是不多,极少数的人入了这个境界。这也就说明了,法门虽然平等,奈何我们不契机。我们修这个法门入不进去,始终堕在能所的两边。这样才能够体会到净土法门的殊胜,殊胜在哪里?不必要舍离两边,就可以成就,这是我们都有办法、都有希望;如果就这个标准,我们想想没希望,这一生做不到。净土法门讲,带业往生。什么业?觉所觉,这就是业。不必离,也行,也能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了阿弥陀佛,再离觉所觉。
这个世界不是修行的好环境,我们换个环境,换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修行去。诸佛无尽的慈悲,不但是我们娑婆世界绝大多数的人入不了这个境界,十方恒沙诸佛国土无量无边的众生,跟我们娑婆世界的人也差不多,绝大多数都没有办法入这个境界。所以显示出阿弥陀佛的慈悲方便,他建立了一个极乐世界,接引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众生,到他那里去修学,这了不起。他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最完备、最美好的修学环境。只要你肯去,他就来接引,你看这个多方便。只要我们真正相信,没有怀疑,真正肯去,修学的方法很简单,只要你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把这一句阿弥陀佛放在心上,所有一切忧虑、牵挂统统放下,改过来,我只挂念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不牵挂,这样的人就决定往生,这我们每个人可以做得到。什么经提倡的?本经。就是这本经提倡的,后头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是这个经上提倡的,这是我们要晓得的。下面说:
【芬敷万行。荣耀众德。华也。】
『花』是比喻,比喻真如本性的德能,万德万能。这个万是形容词,不是数目字,性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用这个字来形容。就好像这个花园,一个很大的花园,各种品种齐全,一样也没有缺少,这样美丽的一个大花园。『荣耀众德』,本性里面的德能都能够透露出来,像《无量寿经》上讲的,「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真实就是本性,显示就是此地讲的,敷荣之意,这是花。花也代表因,正在修因,还没有圆满果证,都用这个字来代表。所以他前面讲,这是佛华严,这是人也,能证之人也。后面细说,他分开了。华严是比喻,在此地没有分开;没有分开,这个花就代表菩萨,虽然证,没有圆满。佛是证了圆满。所以花代表修因,佛代表证果。这个境界唯有佛菩萨能够契入。《华严》,入华严境界的有四十一种人,除佛之外,菩萨有四十一种菩萨,这是讲圆教。圆教四十一种菩萨,从初住到等觉,十住,十种;十行,二十种;十回向,三十种;再加上十地,四十种;再加一个等觉,四十一种。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入了华严境界,就是入大方广这个境界。换句话说,圆初住以下是不得其门而入,入不进去,圆初住以上才能入。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华严境界,华严叫一真法界。古德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不仅是一真法界,是一真法界里面的中心,是一真法界里面的精华,一真之一真,要法身大士才有资格去。我们仰仗阿弥陀佛、本师释迦佛的威德加持,使我们凡夫也有分契入。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纵然是凡圣土下下品往生,也入了一真法界里面的精华法界,这不可思议,所以这个法门是难信之法。你要相信,决定可以做得到。生到西方世界,你一定遇到华严会上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一到西方就跟他们见面。这些人跟你一见面,对你佩服得五体投地。你这个人福报太大、太聪明了。为什么?他们修了多少生、多少劫才到那里去的,我们没修就去了,去了时候完全平等,完全一样,佩服你聪明,我们好辛苦、好难得跑到这个地方,你怎么一下就来了?所以对我们念佛往生去的人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跟大家讲的话句句真实。他们要先修到华藏世界不容易,至少要修两个阿僧只劫,修到这个地方,再遇到普贤菩萨劝他念佛到西方极乐世界,你想想看,这个时间这么长,受多少的辛苦。我们短短几年就去了,这见面,他怎么能不佩服?底下说:
【圆兹行德。饰彼十身。】
『圆』是圆满,《华严》里面都是讲圆满的数字。『身』,十种身。普通在经论上讲三身,法身、报身、应身,《华严》里面讲十身,后面会讲到。「圆兹行德」,圆是圆满,菩萨所修行的万德万能,庄严十身,这是严的意思。
【贯摄玄妙。以成真光之彩。经也。】
这个『经』,这一字常讲,此地不必细说。常讲是『贯摄』常法。『真光』,光是般若,真是真如本性。这部经典就是如来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般若光明。
【总斯七字。为一部之宏纲。】
『宏』是宏大,这七个字是全经的大纲,全经的纲领。
【则无尽法门。思过半矣。】
『无尽法门』是本经的内容,你要是知道这个纲领,这部经的内容大概可以能够体会到一些,全经所说的就是《大方广佛华严》。
好,我们今天到这个地方,疏钞第二卷圆满了。今年农历年,我们还有一会,就是下一次,然后我们就要准备过年。这边也要整理环境,大概要停一个星期,过了农历年之后,我们再继续。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五十五页第三行,看疏文:
【我皇御宇。德合干坤。光宅万方。重译来贡。】
这是第一小段。前面叙说从前的翻译,就是晋译与唐译,前面我们读过,这个本子是《华严经》第三次翻译的。此地所称的皇帝是唐朝德宗皇帝。『德合干坤,光宅万方』,这是对於当时皇帝的赞美。『重译来贡』,前面两次是印度高僧到中国来弘法,传到中国来原文的经卷,这次并不是外国法师带来,也不是中国法师到印度去取经得来的。这部经的因缘很殊胜,是当时印度一个小国国王对於中国皇帝进贡。所谓进贡,就是现在所讲的送礼,这是国家与国家的礼物,送来的礼物。礼物里面有一部《华严经》,这个《华严经》也不是完整的,是《华严经》最后的一品,《普贤菩萨行愿品》。这品经是完整的,没有欠缺,非常之难得。因为这部分,在从前传到中国来,仅仅只有一半,所以缺短太多了。你看晋译《六十华严》这品经里面,翻成中文只有十六卷;唐译的经本,实叉难陀带来的,增加了不少,译出来是二十一卷,差不多还是缺一半。这第三次来到中国,这是人家送来的贡品,说老实话,一半的经大概也不敢送来做进贡,这不完全!这是不成敬意,一定是完完整整的。所以翻出来之后,四十卷经,比实叉难陀那个本子多出了十九卷,就是《八十卷经》里面只有二十一卷,多出十九卷,这里面的意思没有欠缺了。《华严经》传到中国来,唯独这一品完整。《华严经》实在讲,全经最重要的部分,精华的部分,也就在末后这一品。而这一品能够完整的到中国来,中国人与《大方广佛华严经》有缘,中国人有福。过去方东美先生给我说,这《四十卷华严》梵文本还存在,这真正是难得,梵文的原本现在还有。这一句是叙说对於皇帝之赞叹,以及经典到达中国来。第二段:
【东风入律。西天输越海之诚。南印御书。北阙献朝宗之敬。】
这几句是叙述当时乌荼国王对中国进贡的盛况。这个注解我们就省略掉了。这个注解在一百五十六面倒数第二行,从最后这三个字看起,在第二小段说明,「外国远献梵本」。这很远的地方,呈献梵本的原本,这是翻译之因。这是外国,就是南印度乌荼国王对於大唐帝国非常的仰慕、尊敬,这才派使臣到中国来朝贡送的礼物。
【特回明诏。再译真经。光阐大猷。增辉新理。】
我们中国对於《大方广佛华严经》,可以说是敬仰备至。经从东晋到中国来,译出来之后,杜顺和尚依这部经典作法界观,就是华严修学的方法,华严宗从这里开始。二传云华大师,三传贤首国师,这个宗派正式的成立是在贤首。所以后人称华严宗,也称为贤首宗,而不称为杜顺宗,这是有道理的。贤首传给清凉,清凉传给宗密,这是众所周知的华严五祖。德宗皇帝时候,这个时候就是清凉跟宗密的时代,他们师徒。清凉大师参与了《八十华严》的翻译,后来又参加了《四十华严》的翻译。这个《疏》是清凉大师作的,叙说他参加这次翻译的因缘,所以对於《四十华严》非常的赞叹。因为这是本宗,他是本宗的祖师。
【澄观。顾多天幸。钦属盛明。奉诏译场。承旨幽赞。】
『澄观』就是清凉大师的德号,我们今天叫法名。自己称自己一定要称名,这是谦虚、恭敬。但是别人对他的恭敬,就不敢称名了,在当代都称为清凉国师。清凉是地名,清凉山,是以地名来尊称他,这是尊敬到了极处。清凉就是五台,山西的五台山。下面是感谢帝王,他虽然是帝王的老师,在一个国家里面,总是帝王为尊。翻译是皇帝下诏书翻译的,也就是国家来做这个工作,做译经的工作。『特回明诏』,皇帝颁诏书,我们俗话称圣旨。『再译真经』,这是唐朝第一次翻译八十,所以第二次就是再译,第二次翻译《四十华严》。『奉诏译场,钦属盛明』,这是他感激,清凉大师也奉了诏书,参与这一次的翻译。『承旨』,这就是接受皇帝的诏书。『幽赞』,这是谦虚,就是我尽一点力量在旁边帮帮忙。其实第一次译,他的工作分量已经就很重了。第二次翻译这个经,那清凉大师的功德的确是非常之大,是译场里面主要的一个人物。下面都是讲的谦虚之话,我们在底下第三个小段里面看到是「译赞之相」。
【拚跃兢惕。三复竭愚。露滴天池。喜合百川之味。尘培华岳。无增万仞之高。】
『拚跃』是欢喜,所谓是手舞之,足蹈之。这是一桩无比的大事,能够蒙皇帝看得起,很幸运的参与这个法会。这正是像古人所说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因缘。自己有幸能够参与,这当然是非常之欢喜,一方面欢喜,一方面也非常的谨慎。『兢惕』,古人所谓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唯恐翻译失去了佛的真义。译经的大德,在我们中国古代,实在讲,多半都是证果之人。李老师从前给我们说,中国人是真正有福,自古以来,译经的法师,至少都是三果圣人以上,有修、有证,不是普通凡夫。所以他很感慨现在西方译佛经,译成英文,这些译经的人是凡夫,不是圣人。中国古时候译经的是圣人,不是凡夫。
清凉,后世称他为华严菩萨。这部经,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清凉大师讲五十遍,就凭这一点,已经在历史上可以说空前绝后。清凉大师以前,没有这种盛况;清凉大师以后,我们也没有看到哪一个人《华严经》讲过五十遍的,没有。那向后还有没有?我看也不可能。尤其现在这个时代,这部经从头到尾讲一遍,根据我们过去讲经的经验,至少要三千个小时。你们想想看,谁有这个时间来听这部经?纵然有人能讲,没有听众。一天讲八个小时,整整讲一年,讲四个小时要讲两年,一天讲两个小时要讲四年。所以纵然有讲的人,听众找不到。那什么?讲两个钟点,天天讲,连续不断四年。如果像我们现在一个星期讲两次,一次讲一个半钟点,诸位去算算,总得二、三十年。所以李老师在台中,一个星期讲一次,一次一个小时,我给他算算至少要八、九十年。寿命短的,有始有终都听不到。往后这部经恐怕没有人能讲。所以清凉大师就可以当之为空前绝后,实在是难得,不容易。
底下都是说他自己参与这一次的译场。『三复』,就是认真仔细,一而再,再而三的考虑,意思、词句都经过再三慎重,这样才定稿。而且译场规模很大,唐朝译场的组织,像玄奘大师的译场就有六百多人,所以是相当大规模的组织,不是普通之事。玄奘大师是六百多人,鸠摩罗什大师的译场四百多人,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在我们想像当中,德宗皇帝这个译场,人数也不会少过三、四百人之下的,这样大的规模。由此可知,译经的工作决定不是个人的,是一种集体的创造。当时译场有译场的规矩,先请印度法师念原文,就是梵文的原文,再由印度法师、中国法师,懂得印度文的、懂得中文的,先翻意思,第一个翻译把意思翻出来。翻出来之后,下面再有人笔录,旁边参与的很多,就等於开会一样。念出来之后,把这个梵文的意思说出来,底下听的人斟酌,大家斟酌一下,看看有没有错误的。如果觉得不妥当,这个意思不圆满,译场人都要提出意见。一直到大家都认为这个意思都很妥当了,这样才把它记录下来,旁边有专门担任纪录的。这个纪录初稿完成之后,还要二读、三读,很麻烦的,不是一个简单事情,这样的慎重。三复要三读,像现在立法院重要的案件要三读。三读而后并不是就能够拿出去了,再要润文,就是文字上修饰,使它更美,文字更美。润文,不能失掉它的意思,文字上的修饰。一直到文意,译场这些参与的大德认为都满意了,这才定稿,缮写出来,送给皇帝。皇帝看不看那是形式。由皇帝再下命令,颁布。颁布就是现在讲出版,宣布这个书出版了,提供给修学的同修。所以这个翻译是很费事情的一桩事情,不像现在,一、两个人,他就可以来做这个工作了,这是不能取信於天下的。
中国过去译场规模很大,就像我们现在国立历史编译馆。编译馆里面翻译,也不及佛经那样的谨严、那样的规模。我们知道从前译场的状况,我们会对於佛经非常之尊敬,不是很随便的。看到是翻译的人,一个人。一个人是那个译场的主持人,好像一个学校的校长,用他一个人做代表,知道这是某个译场里面译出来的,这个人他负总责任。底下这两句话说,『露滴天池,喜合百川之味;尘培华岳,无增万仞之高』。这个意思也是说明这经译出来之后,因为清凉大师是专修《华严》,专弘《华严》,这部经等於说是他自己分内所修的一部经典,皇帝又下一个命令,叫他给这部经做一个注解。所以这个注解,他是奉诏书而做的,做这个注解,就是《四十华严》的疏。我们现在这个疏里头有钞,钞不是清凉大师的,钞是解释疏的,是宗密大师作的。
宗密是清凉的学生,虽然是华严第五代的祖师,可是宗密他的专长在《圆觉》。他没有继续弘扬《华严》,他去弘扬《圆觉》去了。为什么宣扬《圆觉》?宗密年轻的时候看到经典很多,不知道自己要学哪个好,他在佛菩萨面前祝祷,想在藏经里随便抽一本,求感应。结果一抽,抽到了《大方广圆觉经》,所以他老人家一生专攻《圆觉》。他给《圆觉经》做了好多种的注解,《圆觉经大疏》、《略疏》、《大疏之钞》、《略疏之钞》,大概四、五种《圆觉经》的注解。的确他是圆觉学的专家,一直到今天,从唐一直到今天,讲《圆觉经》,注《圆觉经》,始终不能超过他的范围。
《四十华严》,清凉大师虽然有疏,宗密并没有完全给它做注解,只做了这一卷,四十卷经,这是最后的一卷,《华严经》的结论。清凉大师翻译出来之后,因为从前这个经本分量很大,没有印刷,都要手写,手写流通当然不会很广泛,所以流通的本子很少。这部经,不仅仅是修华严宗一定要读的,实在讲是任何一宗、任何一派都应当要修学。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无论哪一宗、哪一派都应当修学,所以就把这一卷提出来叫别行流通。宗密就把这一卷经,别行流通的,他再做一个详细的注解,解释疏,这叫钞。钞是解释疏的,疏是解释经的。所以最后这一卷是师徒两个人的作品。《八十卷》是有疏、有钞,但是那个钞是清凉大师写的。疏是自己作的,再解释疏,还是自己作的。唯独《四十华严》没有疏钞,别行这一卷有钞。这是讲他作这个疏,这是谦虚。「露滴天池」,天池是比喻,比喻真如本性。这后头有注,在一百五十九面最后一行。
【露滴天池者。智度论中。指海为天池。】
指大海。
【意云制疏译经。一言一义。得契佛心。如露滴海也。】
在此地真正表达的意思就是真如本性。『一言』一字都不离真如本性,都合如来本心。开经偈里面讲「愿解如来真实义」,也就是一言一字都合如来真实义,就是这个意思。
「尘培华岳」,华岳是五岳之一。西岳华山,因为它最靠近五台,最接近五台。中国五座大山,叫五岳,这也是谦虚之意。把这微尘也比作翻译以及作疏一文一字的意思,都是比喻这个。这统统都是谦虚的,好像我这一点点,虽然能够契合如来本心,於如来的大法没有增减,你想想,一微尘倒在这大山上,大山哪里增加一点?一个大海里面给它滴一点水,大海也没有觉得多出一滴出来,这是谦虚,这就是前面讲的幽赞大经。我们再看底下这经题,一百六十面倒数第三行:
【疏。大方广。所证法也。佛华严。能证人也。极虚空之可度。体无边涯。大也。竭沧溟之可饮。法门无尽。方也。碎尘刹而可数。用无能测。广也。】
我们先说这三个字的意思,这个地方讲的经题是略说,后面还要细讲。『大方广』是所证之法,『佛华严』是能证之人。再分开来说,大是说的体,宇宙人生的本体;在佛法里讲,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不可思议,说不出。不但说不出,也不能想像,决定想不到的。这个东西真有,不是没有。一切万法,在佛经里面称为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今天讲宇宙万有,这个宇宙万有就是佛经里面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从这个体生出来的。宇宙万有是所生,那个能生的就是本体,现在哲学里面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在我们佛法里称之为真如本性,或者称之为真心理体。名词很多,都是说的这桩事情,这是体。实在不得已,用一个「大」字来赞叹。这个大,诸位要知道,不是大小之大,大小之大不能够赞叹性德。这是讲性体。下面「方广」是性德,就是真如本性的作用,它的德用。这一个字是赞叹本体。
所以『极虚空之可度』,虚空是太虚空,度是度量。那太虚空都可以能够度量,真如本性没有法子去度量,真如本性『体无边涯』。这是什么?太虚空还有边涯,还可以能够去丈量,真如本性没有边际。《楞严经》上那个比喻说得很好,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佛把真如本性比作太虚空,把我们现在太虚空比喻作一片云彩。你看云彩在太空里面,这个云彩面积多大我们可以丈量,虚空无法丈量。所以虚空在真如本性里面,就像一片云彩在太虚空一样。这晓得我们的本性、我们的真心不可思议,这是讲的体,讲大。
『竭沧溟之可饮,法门无尽』,这句讲的相,相就是有体,体起作用就现相。我们现在在十法界里面,人法界;从近处来讲,我们周边的一些人物,乃至於我们依赖生存的环境,物质环境、自然环境,及我们六根能够接触到的,现在加上科学仪器,我们探知这个宇宙之中有许多的星球、星际,诸位要晓得,统统是人法界这个范围。除了人法界之外,佛告诉我们,还有天法界,比我们更要殊胜,更要壮观,更为美好,我们佛法里讲的庄严。也有比我们这个法界次一等的,像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比天道更殊胜的,有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佛法界,这些东西全部都是自性变现之物。自性才是真正的自己,所变现的无量无边的依正庄严,没有离自性,不离自性。所以《华严经》上告诉我们,「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性就是本体,说明整个宇宙法界的本体,是自己心里头变现之物,「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是自性变的。
这个意思不容易体会,所以佛在经上常常用梦来做比喻。凡夫都会作梦,你每天晚上做的梦都不一样。梦中有人物,梦中也有植物、有矿物、有山河大地。如果当你醒过来的时候,想一想,刚才那个梦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梦境从哪里来的?自己心里变现出来的。真正觉悟了,才晓得梦境里头没有一样不是自己。梦里面自己人是自己,梦见别人,还是自己,我自己心里变现出来的!并不是真正有个人跑到你梦里去,没有这回事情,自己变现出来的。梦里面山河大地也是自己心里变现的,乃至於梦中的虚空,还是自己变现的。
同样的一个道理,我们眼前虚空世界是我们自性变现出来的相分。如果人家要问你,你的真如本性是个什么样子?摆在眼前的,这就是了,就是我们真如本性的样子。我们真如本性受了染污,不干净了,所以这个世界处处都是染污。心不清净,外面境界就不清净!因为境随心转,境是心变现的。所以现在大家都觉得这环境染污很严重,想什么方法来防止染污?给诸位说,不管想的什么科技方法都没有用,愈来愈严重。应当如何防治?心清净了,染污就没有了。
诸位冷静的想想,你想二十年前的人跟二十年以后的人,这个人心从清净的纯度上来说,我们现在二十年的比上二十年前的,没有那个时候人心清净。心地愈来愈不清净,那染污必然愈来愈严重。世间人从科学上去看,我们从佛法里面来观察;从科学上来看,也很头痛,这个事情很难解决,无法解决。科技的发达必然产生公害,必然造成环境的染污。现在南、北极的臭氧层都破了个洞,所以想到我们中国古时候,女娲炼石补天,还真有其事。以前认为神话,现在看这个样子确实是如此。
要恢复到我们正常、清净的一个环境,舒适的家园,根本的改造是心理改造。佛给我们说,心清净,环境就清净,境随心转,这才是从根本上对治。世间人所想的是枝末上的问题,永远不能解决问题,没有法子解决的。但是世间人又不相信佛法,这就是所讲的共业,无可奈何,他不相信!有方法,他不接受,他不相信,他不肯应用;他要相信他们那一套的方法,那一套的方法怎么也不能解决问题。不但不能解决问题,会把这个问题愈来愈麻烦,搞得愈来愈糟。我们学佛的人明白这个道理,处在这个环境里面,佛给我们讲,这是共业所感。幸好共业里面,还有不共业,还有别业,所以个人认真好好的修学。在五浊恶世的境界里面,我们还是能够生活得下去,还是有前途。但是修行,诸位一定要记住,一定要掌握到原则,修的什么?修的清净心,这是永远不能变更的。
我们今天读经,我们念佛、礼佛,求什么?只求心清净,只求远离一切分别、执著、妄想。大家一定要记住,分别、执著、妄想就是业障,就是罪障。由这个东西起现行,我的业障现行了。怎么去消业障?好,咱们念经、念佛。念经、念佛就不胡思乱想了,暂时就没有分别执著。所以你恭恭敬敬念一卷经,念一个小时,这一个小时业障消除了;念两个小时,两个小时业障消除了。那不念,不念业障又起现行,所以要常念。常念养成了一个习惯,到不念的时候业障也不起现行,这就是功夫得力。
佛门里常讲「功夫得力」,什么叫功夫得力?我不念佛、不念经的时候也没有妄想,也没有分别、执著,到这个时候功夫得力了。在我们修净土的人来讲,叫做功夫成片;净土法门以外,称为功夫得力。也就是说,我们修行的功夫能够伏得住烦恼,烦恼并没有断,有力量伏住它。如果不晓得这个原理,不是这样的修行,这修一辈子,妄想、执著、烦恼、习气不能断。你所修学的统统是人天福报,是有漏的福报,是福德,不是功德。功德一定是心地清净,正知正见,智慧增长,觉而不迷,这就是功德,这是我们修行的目标。无论是诵经、念佛、持咒、持戒,八万四千法门,方法、门道不一样,方向、目标决定是相同的,是一致的。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每个法门都是达到心清净!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方法,自然就不会走岔路,不会误入歧途。
这个相里面包括非常之广,此地只讲法门两个字。这个法门,包括了世出世间一切法。这一切法怎么来的?怎样形成的?都在这一个字包含尽了。法门无量无边,这个地方是讲广义的,连世间法都在里面。宇宙人生怎么来的?它都有法则、都有门径。十法界依正庄严怎么变现出来的?这是说法门太深,理太深了,比喻作大海,大海还有枯竭的时候,法门无尽。
下面这个「方」,是讲它的作用。既然现相,有相一定有作用。像我们现在这化学里面讲的,氢氧化合水,水是氢氧化合物。它的相是液体,流动的。它的作用,我们饮了可以解渴,可以载舟,可以行船。这是它有相就有作用。如果它相要变了,在零下几度,它结成冰。冰,我们不能解渴,冰里头也不能行船。相变了,作用也就变了,作用也就不一样了。但是要知道,不管怎么变,不离本性,都是真如本性随缘在那里起变化。我们凡夫,不能控制这个缘,所以在一切境界里不自在。佛与大菩萨,明心见性之后,他对於这个因缘、作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他在境界里面得大自在,能够随心所欲的变化。
这些事情,我们在读经典里面,大小乘经典都说,欲界忉利天就有这个能力。忉利天里面的生活,可以随心变化。随心所欲,在我们三界里面,最殊胜的、最圆备的是欲界的第五天、第六天。第五天叫化乐天,乐是快乐,化是变化,想什么,他自己可以变什么。第六天的福报更大,他想什么,他自己不要变,第五天变化来送给他、供养他,他自己连变都不要变。第五天有神通,第六天打个妄想,需要什么,第五天的人,他就知道了,赶紧把他所需要的东西送给他、供养给他,所以叫他化自在天。他更自在,自己都不要变,他是他人、别人变化来供养他,这个福报大到极处。连我们欲界天尚且如此,何况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诸位念了《弥陀经》,念了《无量寿经》跟《观无量寿经》,里面所描绘的西方极乐世界,样样都是真实的,决定没有一句、一个字是假设的、是推想的,那就错了,全是真实。这我们要相信,就是自性起用不可思议。
我们今天是迷失了自性,所以作用非常的有限。如果要是觉悟了,自性开显,那这个作用是无量无边的。经文上说,『碎尘刹而可数』,这也是比喻。把世界磨成微尘,把它磨、打碎,碎成微尘。微尘,我们肉眼看不到的,阿罗汉的天眼才能看到,你看多小,像我们现在用高倍的显微镜里面才能看到的。把这个世界打碎,像那么样的微尘,一粒一粒去数,可以数得尽。这个世界,不是讲我们一个地球,而是讲尽虚空里面所有一切星球都能数得尽,我们自性现相所起的作用数不尽的。『用无能测』,不可以测量的,『广也』,这三个字是形容自性的体相作用。这《华严》经题,整部的《华严经》讲什么?就是讲大方广。所以《华严经》跟我们非常亲密,讲我们自己,自己的本性。本性所现的德相,以及现相起无量无边的作用,所以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自己本来面目。所以这部经对我们来讲是非常的亲切,无比的亲切。这是所证之法,谁能够证得?「佛华严」。
【离觉所觉。朗万法之幽邃。佛也。】
『佛』是能证之人,唯佛能证。佛是谁?佛是自己。世尊在本经里面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就是佛看到我们本来成佛。为什么说你本来成佛?因为你具足大方广。具足大方广,那就是佛,一点都不假。可惜的是什么?现在是个迷惑颠倒的佛,不是一个清醒的佛,是个迷惑颠倒的佛。虽有大方广,迷了大方广。我们讲迷悟,迷的什么?迷了大方广。也就是大方广就是自性,迷失了自性。开悟,悟什么?悟大方广。所以说迷悟不二。迷是大方广,悟还是大方广。这迷悟是一不是二。从这个引导,这句话、这个意思逐渐就能体会了。
『离觉所觉』,这才叫不迷,这不迷很难。我们常讲凡夫不觉,二乘菩萨觉悟了,佛看二乘菩萨还是不觉。为什么?因为他还有能觉、有所觉。有能觉与所觉就是还没有觉,这个意思深了。所以正觉的标准就在此地。离觉所觉,必须能觉、所觉统统离掉。为什么?能、所是二法。六祖在《坛经》上说,「二法不是佛法」。佛法就是觉,不是佛法,就是不觉,二法是不觉。现代科学家也说了这个道理,说我们这个宇宙是相对的。所以相对就是二法;二法,见不到真如本性。从相对的这一边再建立一个绝对,绝对跟相对又是二法,你看这个事情麻烦了。禅家所谓讲,坐断两头。两头就是能跟所,这才能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六祖大师所讲的,「本来无一物」,就是这个境界。可是我们听了,本来无一物跟本来有一物,又变成二法。本来无一物,在他口里讲没错的,我们嘴里讲不行,我们嘴里讲二法,说的那个话,音调一样,写出字也一点没错,他是觉,我们还是迷,原因在哪里?没有入他的境界。
所以诸位要求觉,觉是自性,自性起用,必须要把觉、所觉这个两头舍掉。这怎么舍法?实在讲,我们都不会。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个人到这个境界?实在是不多,极少数的人入了这个境界。这也就说明了,法门虽然平等,奈何我们不契机。我们修这个法门入不进去,始终堕在能所的两边。这样才能够体会到净土法门的殊胜,殊胜在哪里?不必要舍离两边,就可以成就,这是我们都有办法、都有希望;如果就这个标准,我们想想没希望,这一生做不到。净土法门讲,带业往生。什么业?觉所觉,这就是业。不必离,也行,也能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了阿弥陀佛,再离觉所觉。
这个世界不是修行的好环境,我们换个环境,换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修行去。诸佛无尽的慈悲,不但是我们娑婆世界绝大多数的人入不了这个境界,十方恒沙诸佛国土无量无边的众生,跟我们娑婆世界的人也差不多,绝大多数都没有办法入这个境界。所以显示出阿弥陀佛的慈悲方便,他建立了一个极乐世界,接引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众生,到他那里去修学,这了不起。他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最完备、最美好的修学环境。只要你肯去,他就来接引,你看这个多方便。只要我们真正相信,没有怀疑,真正肯去,修学的方法很简单,只要你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把这一句阿弥陀佛放在心上,所有一切忧虑、牵挂统统放下,改过来,我只挂念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不牵挂,这样的人就决定往生,这我们每个人可以做得到。什么经提倡的?本经。就是这本经提倡的,后头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是这个经上提倡的,这是我们要晓得的。下面说:
【芬敷万行。荣耀众德。华也。】
『花』是比喻,比喻真如本性的德能,万德万能。这个万是形容词,不是数目字,性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用这个字来形容。就好像这个花园,一个很大的花园,各种品种齐全,一样也没有缺少,这样美丽的一个大花园。『荣耀众德』,本性里面的德能都能够透露出来,像《无量寿经》上讲的,「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真实就是本性,显示就是此地讲的,敷荣之意,这是花。花也代表因,正在修因,还没有圆满果证,都用这个字来代表。所以他前面讲,这是佛华严,这是人也,能证之人也。后面细说,他分开了。华严是比喻,在此地没有分开;没有分开,这个花就代表菩萨,虽然证,没有圆满。佛是证了圆满。所以花代表修因,佛代表证果。这个境界唯有佛菩萨能够契入。《华严》,入华严境界的有四十一种人,除佛之外,菩萨有四十一种菩萨,这是讲圆教。圆教四十一种菩萨,从初住到等觉,十住,十种;十行,二十种;十回向,三十种;再加上十地,四十种;再加一个等觉,四十一种。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入了华严境界,就是入大方广这个境界。换句话说,圆初住以下是不得其门而入,入不进去,圆初住以上才能入。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华严境界,华严叫一真法界。古德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不仅是一真法界,是一真法界里面的中心,是一真法界里面的精华,一真之一真,要法身大士才有资格去。我们仰仗阿弥陀佛、本师释迦佛的威德加持,使我们凡夫也有分契入。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纵然是凡圣土下下品往生,也入了一真法界里面的精华法界,这不可思议,所以这个法门是难信之法。你要相信,决定可以做得到。生到西方世界,你一定遇到华严会上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一到西方就跟他们见面。这些人跟你一见面,对你佩服得五体投地。你这个人福报太大、太聪明了。为什么?他们修了多少生、多少劫才到那里去的,我们没修就去了,去了时候完全平等,完全一样,佩服你聪明,我们好辛苦、好难得跑到这个地方,你怎么一下就来了?所以对我们念佛往生去的人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跟大家讲的话句句真实。他们要先修到华藏世界不容易,至少要修两个阿僧只劫,修到这个地方,再遇到普贤菩萨劝他念佛到西方极乐世界,你想想看,这个时间这么长,受多少的辛苦。我们短短几年就去了,这见面,他怎么能不佩服?底下说:
【圆兹行德。饰彼十身。】
『圆』是圆满,《华严》里面都是讲圆满的数字。『身』,十种身。普通在经论上讲三身,法身、报身、应身,《华严》里面讲十身,后面会讲到。「圆兹行德」,圆是圆满,菩萨所修行的万德万能,庄严十身,这是严的意思。
【贯摄玄妙。以成真光之彩。经也。】
这个『经』,这一字常讲,此地不必细说。常讲是『贯摄』常法。『真光』,光是般若,真是真如本性。这部经典就是如来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般若光明。
【总斯七字。为一部之宏纲。】
『宏』是宏大,这七个字是全经的大纲,全经的纲领。
【则无尽法门。思过半矣。】
『无尽法门』是本经的内容,你要是知道这个纲领,这部经的内容大概可以能够体会到一些,全经所说的就是《大方广佛华严》。
好,我们今天到这个地方,疏钞第二卷圆满了。今年农历年,我们还有一会,就是下一次,然后我们就要准备过年。这边也要整理环境,大概要停一个星期,过了农历年之后,我们再继续。好,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