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四十四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044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四十四面最后一行,也是最后一句:
【言入一尘而一心净者。有二义。】
从这个地方看起。前面我们探讨过「遇三毒而三德圆」,这是从正报上来说的,也就是从心法上讲的。今天这一句是从环境上说的,依报上来说。『入一尘而一心净』,这里有两个意思,什么叫做尘?尘是一个代表的意义。譬如我们的桌椅,每天都要擦拭,为什么?因为落的有灰尘,要把它擦干净。我们这个心不清净,心本来是清净的,现在不清净了;这不清净,我们也把它叫做尘,被尘劳染污了,所以这是比喻。那这个心地的染污究竟是什么?佛在大乘经里面常常告诉我们,「觉心不动,觉心无念」,我们现在有念,有念就有染污,这个念就是尘。不管你这个念是善念、是恶念,总而言之,都不是心里面本有的,清净心中,本无一物。所以六祖讲得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的确是无一物。佛菩萨跟我们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就是佛菩萨心里头无念,我们凡夫有念。有念叫凡夫,无念叫佛菩萨,除此之外,实在讲,就看不出有其他的什么差别。特别是在《华严经》上表现的。《华严经》里面,《四十华严》,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法身大士,都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也就是佛,圆教初住,就是天台家讲的分证佛。他就有能力示现佛身,应以佛身而得度者,他们都能够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身相来度化众生。那这个经上我们所看到的,这些菩萨、佛示现在哪里?示现在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确确实实显示佛法无有障碍。不但是理事无碍,实在讲是事事无碍。这两句把事事无碍讲到了极处。所以这两个意思:
【一以情念为尘。】
特别加个『情念』。情就是有分别、有执著、有妄想,这叫做情,这就是『尘』,这就是心性上的染污。
【念即无故净也。】
真性里头没有『念』,真心离念,真心无念,那当然清净!所以这个经是本净,本来清净。六祖大师开悟之后,第一句话就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就是这个意思,本净,真净,真的是清净。我们今天所谓是起心动念,叫妄念,妄心不是真心。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头告诉我们「本觉本有」,本觉就是无念的真心,本来有;「不觉本无」,不觉就是这个情念,这个念头本来无的。本来无当然可以断掉,本来有,自然可以证得。这对於我们断证,的确带来了很大的信心,确实是做得到的。
【二即微尘。】
第二个意思,这个尘就是『微尘』,这讲到色法,讲到境界上去。
【尘体称性故净也。】
我们今天讲物质,唯识学家不承认有物质的存在,他说唯识,唯有识存在的,物不存在。他为什么说物不存在?物是识变的,它不是真的,它是识变的。这如果有一点唯识的常识,都能够明白这个说法,所谓是一念不觉而有无明。那个无明从哪里来的?无明就是不觉,不觉就是无明。从无明,这才变出三细相,三细相当中的境界相就是我们讲的相分;从境界相又变出一个六粗相,境界为缘长六粗。这个六粗相就是物质境界,是这么来的,变现出来的,可见它不是真的。
这个事实,近代的科学家证明了。诸位要看看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注解,后面那一篇附记。那篇附记是很晚才寄给我们,他从大陆,由美国那边转寄来的。那个时候我们书还没有印出来,正好,他希望把这篇东西附印在后面,时间赶到恰到好处,这篇附记在后面。附记里面,用现代的科学来看佛经上所讲的,也就是给我们说明,没有物质的存在。现在科学家最新的观察,说什么叫物质?物质只是光波震动而已,是一种震动,波动的现象。除了波动现象之外,确实没有物质存在。这比过去科学家讲的,更进了一步。以前还说原子、电子、粒子,讲这些东西,现在连这些东西都不存在,又进了一步。
我们《金刚经》上讲这个世界是「一合相」,一合相也是说明这个道理。所以基本的物质,这是一种,就这一种变现出来的,变化出森罗万象,无量无边,统统都是这一种组合,这不同而现的森罗万象。这些说法都与现代科学相应。也就是现代科学家证实,这宇宙之间确实没有物质存在。实在讲,这个光波的震动,这个说法很好。为什么?《华严》上讲的事事无碍,我们才能够理解。这个光它不是真的,不是实在东西!像我们这个灯一样,你看这几十盏灯,光光互入,这个就是事事无碍。每盏灯,都照遍这一个讲堂。光与光当中,并没有界限,完全融合在一起。虽融合在一起,它又每个灯光都是每个灯的光。譬如你熄一盏灯,这一盏灯,灯光没有了,它跟别的决定不冲突,既不冲突,是又不妨碍,这是奇妙至极了。《华严》给我们讲事事无碍,就是这个境界。这是要我们细心去体会。
所以这『尘体称性』,这一微尘,微尘就是我们今天讲基本的物质。它是哪里来的?它就是真如本性,它的体就是性。自性是清净,自性既然清净,所变现出这些尘相,哪有不净?所谓是「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是清净的,金做出来的器具,当然也是清净的。由此可知,我们见到这个世间一切法所以不清净,那是我们看错了,没有看到真相,看错了。眼见色相起了虚妄的分别执著。那个不净,就是表层上这一层的虚妄分别执著,这不是真见,这是妄见。所以说这一切物也平等。正是《华严经》上所说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才能是融得过来。否则的话,这个同圆种智,你看过去,那个大专讲座里头同学辩论,无情能不能成佛?同圆种智就是无情也成佛!可见得这些辩论都是没有必要的,都是虚妄的分别执著。
【一尘一念既尔。】
『一尘』,这是第二个意思;『一念』,是前面第一个意思,就是情念。既然是如此:
【千心万境。】
这『千心』就是妄想,一天到晚打妄想,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这叫千心。『万境』,就是我们的物质环境,森罗万象。
【总然。】
你才晓得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性,所以『总然』。
【故次云。】
因为这个事实的真相,所以底下才说:
【千化不变其虑。】
『化』是变化,『千』是形容多,不管怎么变化,都离不开真心。这个底下小注说,「故心要云: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这就是善财童子功行圆满的时候,见到虚空大地一切众生无不是佛。所以成佛了,见到一切众生统统是佛。就是佛在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你什么时候能够见到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就证明你自己成佛了。因为你没有成佛,你决定见不到这个境界。你见到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一段的经义完全证实了。
【万境顺通于道也。】
『道』,也是讲的性。所谓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这是禅家所讲的,形容明心见性的样子。明心见性之后,到底是什么样子?他说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无不是道。「千化」,这是讲心,心里面的变化,就是念头;念头多,念头有变化。『万境』是讲外面的境界,我们今天大而言之,这太虚空当中的星云;小而言之,像这地球上我们居住的,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统统离不开心性。所以就「处处道成,无一尘而非佛国」。前面讲正报,后面一句讲依报。再看底下这一段:
【契文殊之妙智。宛是初心。入普贤之玄门。曾无别体。】
这在段落上这是:
【三始末交彻以显益。】
我们翻开科判,因为科判这个表解,大家对这段落看得很清楚,在第八面。八面上面这一栏,他分作三栏,第八面的上面一栏第二行。你看第三段「始末显益」。始末显益里头,这段文又分为两小段,「初信至无二,后理智同体」。我们再翻到一百四十五面,在《钞》里面,这个题目用字比表解里面多,就说得更清楚。这个表解里面是「始末显益」;在此地,他加了几个字,『始末交彻以显益』,这意思更清楚。
【文中二。一始终。二本末。】
有两段。一个是『始终』,第二个是『本末』。
【今初。】
这是第一段。『契文殊之妙智,宛是初心』,这是第一段;底下『入普贤之玄门,曾无别体』,是第二段,是讲本末,所以这科判分得非常之细。你看这么大的经文,他把这个段落分得这样的清楚,你可以见到他思想之周密,章法结构的完整,这就是我们在文学里面讲,是最上乘的文章,做到是一字不增,一字不减,文章做到这样的程度。全经的科判表解,我们最近有再版翻印了。同修们对於《华严》要有兴趣的话,我们柜台上有赠送的《华严经科文表解》。我们看底下这一段解释,在倒数第三行看起:
【契文殊之妙智者。】
先说这一句。
【即善财历诸善友。再遇文殊。当智照无二相。契合本心。绝能所相。故不见身。但遥申右手摩顶得法。义在下五相中解也。】
『善财』童子是我们修学圆顿法门的榜样。圆顿法门,《华严经》是的,《法华经》也是的,《无量寿经》也是的。诸位看黄念祖居士的注解,你就晓得,这一类的经典是圆顿大经。那这个五十三参,的确对我们的利益非常非常之大。善财童子示现这个样子,实在讲就是我们修学的榜样。『文殊』是他的老师,他在文殊菩萨会下成就了根本智。所以这根本的老师实在讲,他很少教学,是教给你什么?给你讲什么东西?很少,多半他都不太讲的。他训练什么?训练你清净心。
就同我们中国过去的童蒙教学一样。这是现代我们距离前清逐渐远了。现在我们对於清朝那些事情就淡忘掉了,年轻的根本就不知道。像我这个年龄,还知道一点影子。在从前念书人,得到了功名,那时候所谓功名,就是举人、进士。进士的第一名叫状元,我们以这个为例,中了状元。中了状元回来,第一件大事情是祭祖,感谢祖先的恩德。第二桩大事就是拜老师,老师跟父母的恩德是一样大。拜老师,拜哪一个老师?要拜那个启蒙的老师。就好像说,你今天得到博士学位,你回家去祭祖、拜老师,拜哪个老师?拜你小学的那个老师。为什么?你教育的根是他给你培养的。所以这叫根本的老师,不是在大学里头指导的老师,不是,是要拜那个根本的老师。那根本的老师,教你什么?实在讲,没教你什么。在从前私塾教学,小孩进了学校,就是天天叫你背书,也不讲解的,老师只是把这个句读教给你。你不认识这个字,他把这个字教给你。一句一句念法教给你,然后你就去念去,不给你讲解意思。督促你背诵,一天看著你,叫你背一百遍、背两百遍,这个老师就做这个事情。所有背诵的这个课程,一律都不讲解的,讲解是太学里头的事情。所以小学只有背诵,把这四书五经、诸子百家重要的东西,老师给你选择出来,就让你去背。这个背诵实在讲,它的目的是培养两个根本:第一个根本是清净心,小孩也是一样,不给他事情做,他就胡思乱想,他就想著玩。一天到晚,叫他念上几个钟点的书,早晨念三个钟点,晚上念三个钟点,至少他六个钟点不打妄想,他心清净。所以这个小学的阶段,从小就修清净心。小孩这个阶段记忆力最好,凡是将来需要记忆的这些东西,统统在这个时候完成。就叫他念得很熟,所谓滚瓜烂熟,这叫做根本智。就是我们佛经《般若》里头所说的,「般若无知」。那他在这个老师手下去求学,就是求这个无知的般若智慧。
到十二岁毕业了,入到第二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在中国从前没有中学,那叫太学,属於大学。十三岁可以入太学。太学里面的教学就不是背诵,是讲解、研究、讨论,那是训练后得智。所以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那个地方,那就好像念私塾,小学。离开老师出来参学,这五十三参,这是太学,成就后得智,就是《般若》里头所讲的「无所不知」。这个无所不知,一定要建立在无知的基础上。无知而无所不知,这个智慧是这样子成就的。无知就是真正的清净心,也就是佛门所讲的禅定,我们净土宗所讲的一心不乱。心不清净,不能入佛门,也就是说,这个经义你没有法子体会,一定要用清净心来接受,才能真正体会到经义。
他离开文殊菩萨以后,这出来参学,是『历诸善友』,历是经历,经历五十三位善友。善友,前面也曾经跟诸位说过,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社会上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我们从早到晚六根所接触到的境界,这就是五十三参。佛是把整个社会形形色色的分成五十三类,用五十三个人代表,代表整个的社会。这里面有佛教、也有外教,有善人、也有恶人。所以我们能接触得到的,此地都有代表。在这里面,就是六根接触六境,成就了无量的智慧,无所不知这是后得智。后得智圆满的时候,又与根本智合而为一,这就是又参访文殊菩萨。这个时候见文殊菩萨,没见到人,只见到文殊菩萨从空中有一只手给他摩顶。文殊菩萨的身没有见到,那文殊菩萨手这么长吗?从云端里伸下来摩他的顶?诸位要晓得,这统统都是表法的意思。你不要把他当神话去看,那就看错了。如果不懂表法的意思,你去念这《四十华严》,的确是神话小说。是不是?你懂得它的表法的意义,那你认为这是很高的,高深的哲学。所以要了解,它像寓言一样,它的含义很深,要从这里去体会。
所以说『再遇文殊』,这就好比自己功名成就了,再回去礼谢这个本师,他根本的老师,礼谢老师。『当智照无二相,契合本心,绝能所相』,这个时候能所双忘,圆满一心。圆满一心里头,哪有二相?自他不二,能所一如,到这个境界。所以再见到老师,那师生不二,无二相。所以经文里头,讲菩萨,没有见到身。『但遥申右手摩顶得法』,表这个意思,老师来给他做证明,摩顶授记。详细的意思,下面经文里头还要说到。
【宛是初心者。】
这就是说明什么?初后一如。所以佛门里面讲始觉、讲本觉,始觉,究竟觉;本觉是本有的。我们现在迷了,迷了,你开始觉悟,叫始觉。始觉从初发心,当然你就开始觉悟。你天天都在觉,年年都在觉,这个觉什么?就是天天都是始觉,年年也是始觉,一直到成佛,还是始觉。始觉最后根本觉,原来不二。就是这个意思,『宛是初心』,这要讲到回到最初。
【最初在福城东得见文殊。表信智。】
善财童子在最初在『福城』,福城是有福之城,不一定是指哪个城。这个城里面有佛法,有众多的人在修学佛法,这个城就叫做福城。『东』,也是表法的意思,跟前面我们所讲的南方,善财南巡一样,那不是方向。此地这个东也不是方向,都是表法。东代表开始,太阳从东方升起,也就是说光明,光明从东方开始。见到文殊菩萨,代『表信智』。
【今又见文殊。表证智。】
你看《华严》,清凉大师把全经给我们分成四大科,信、解、行、证,四大科。善财先在福城东见文殊,表信;现在再见文殊,表圆满,这证果、圆满了,自始至终,代表这个意思。这底下说得很清楚:
【意明信证虽说始终。智体元来不别。】
虽然有信解行证,在细说,这是四个阶段,诸位要知道,四个阶段统统是一体。这个地方只说了一个头、一个尾,当中统统包括了,是一体的,『元来不别』。
【所以皆是文殊。如第二十信会在普光明殿说。】
到『第二十信会』。
【第七因圆果满。重会普光。亦表证极不离初心。正同此也。】
《华严》,清凉大师把它分为七处九会,第二会在普光明殿,第七会也在普光明殿,在同一个地方。第二会是十信会,就是十信位的菩萨,刚刚开始;第七会是圆满,是解圆了,信解行证,这是解圆满了。八会是「离世间品」,九会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行成证入。那这都是代表『证极不离初心』。因为最初在普光明殿,到最后一会的时候又在普光明殿,又回头了,他代表的始终不离初心,代表这个意思。
【故大疏云。】
『大疏』是《八十华严疏钞》,清凉大师作的。
【启明东庙。】
『启明』是太阳刚刚初上,太阳从东面升起。启明『东庙』。
【智满不异初心也。】
到智慧圆满的时候,还在这个地方,这就是说明「契文殊之妙智,宛是初心」。所以佛门里面常说,「初发心时,已成正觉」,也是这个意思。实在讲,如果我们能够保持初心,那就是佛。那这初心是什么?我们中国圣人也说,「人之初,性本善」,初是你那个心还没动的时候,叫初。你心动了,那就是第二,就不是初。初心,是心还没动,没动的那个心就是佛心。也就是说明,佛菩萨他的本事,就是他永远保持初心。我再说个粗浅一点,大家好懂。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真正能够做到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那就是初心,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就落到第二、第三去。果然在一切境界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万境一如,法法平等,你的真心完全现前,完全显露。样样清楚、样样明了是智慧,不起心、不动念,这是真心,这叫大定。这个定不是修来的,这是性定,本来有的定。这真心本来不动,本来没有念!这就是初心。再看第二句,第二句是:
【二本末。疏。入普贤之玄门。曾无别体者。善财求友。最后至普贤菩萨处。】
善财五十三参,普贤菩萨是最后的一位。到『普贤菩萨』这真正圆满了。普贤菩萨代表法界,《华严》上讲的「一真法界」,所以到最后,这是圆满觉。本觉、始觉到究竟觉,究竟圆满。
【微细观察普贤之身。】
看看普贤菩萨的身相。
【见一一毛孔中。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海。】
这个底下经文省略掉了,这「云云」就是省略掉了。这是说小中现大。『毛孔』是正报,我们这个汗毛,毛孔,每个毛孔里头,都有说不尽的,这『不可说不可说』,这是天文数字,没法子计算的,那么多的诸佛刹土。这个『佛刹』,就是我们平常经上讲的三千大千世界。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佛刹,多少佛刹?不可说不可说的佛刹。一个毛孔里头,那身上毛孔太多了,普贤菩萨代表的法界。
【乃至善财所见佛刹微尘数诸善友。】
你看从前五十三位善知识,是代表我们眼前这个社会。现在恍然大悟,见到这个善知识无量无边,尘尘刹刹,没有一样不是善知识,善知识就是佛。所以说普遍见到大地,情与无情,同成正觉,就是这个意思。
【往诣亲近。积集智慧。比此暂见普贤所得境界百分不及一。乃至优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这几句完全是形容证极的境界,就是证得究竟圆满的境界。这个时候的心真正平等,没有一丝毫差别;真正清净,没有一丝毫染污。福德智慧圆满,我们尊称佛为二足尊,这是福智统统圆满,所以说『比此暂见普贤所得境界』,那不能为比,这就是一个圆满,一个不圆满。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够稍微体会到一点,等觉菩萨跟佛不一样。等觉菩萨是善财童子见文殊的境界,等觉菩萨的境界。他见普贤菩萨这个境界是成佛的境界,是究竟觉的境界,这不能为比。从这一段文字上我们能够体会得到。
【善财从初发心。乃至普贤。於其中间。所入刹海。相续不断。今於普贤一毛孔中。一念所入。过前不可说不可说倍。如一毛孔。一切毛孔。一一相好。一一支节。悉亦如是。善财於普贤毛孔刹中。行一步。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如是尽未来际劫。犹不能知一毛孔中。种种刹海。种种佛海。种种菩萨众会海。如是等海。皆悉不知究竟边际。故云玄门也。】
这一段文不需细说,完全是讲境界。重重比较,一个彻悟之人,跟一个虽悟而不透彻,境界是不能为比的。普贤菩萨的境界,再跟诸位具体的表明,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想一想,在华严会上,善财童子见普贤菩萨不容易,经历五十三参才见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极乐就是普贤菩萨的法界。我们拿《无量寿经》仔细来对一对就晓得。西方极乐世界不可思议,可以拿《华严经》来做证明。这样究竟圆满殊胜的法界,我们凡夫也能够证得,这就不可思议,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
因此古大德说《华严》、《法华》只是《无量寿经》的导引而已,这个话说得就正确。《无量寿经》是《华严》、《法华》的归宿,这两部大经引导我们入《无量寿经》。不入《无量寿经》,我们要想入这个境界,不可能,决定不可能。诸位看看,黄念祖老居士的《无量寿经》注解,你看看他《净土资粮》跟《谷响集》,他这几本著作,你知道了。没有想到,这样殊胜圆满的境界里有一个很巧妙的方法,叫我们博地凡夫也能够契入,契入就是证得。证得也就是跟《华严经》上,善财童子同一个境界。他这么费事证得,我们不要费事就证得了,这就是《无量寿经》法门比《华严经》圆满的所在。所以十方诸佛如来,没有一尊佛不讲《无量寿经》,没有一尊佛不宣扬净土法门的,道理就是在此地。
我还碰到一些同修说,同修来告诉我说,法师,看你好像是开悟了的样子,你要学密,那了不起,你马上就成为金刚上师。我就告诉他说,学密的,转过来学净土,这往上升。我们修净土再去学密,那往下降。这没有意思!这个事情我们能干吗?不能干。现在大家把密捧得很高,不晓得这个更高。密之高,他看得见,这个高看不见,太高了,看不见。他不知道这个法门最高、最为殊胜,他不晓得。所以这个法门容易修,修行的方法,还是一门深入。所以这部经可以听,听了有什么好处?建立我们的信心,增长对於净土的信心。我们的功夫一定要用在《无量寿经》上,一定要好好的把这句佛号念下去。念到心清净,把自己所有一切妄想、杂念、分别、执著统统念掉。无念则已,有念就是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别无二念。这样的人决定往生。往生就是证入普贤菩萨的境界。
这个经序文里头是引经的一小段来说,这一小段,这个境界就真正不可思议!所以才晓得弥陀境界不可思议。我们天天打妄想,在十方世界众生,都生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人口不是爆炸了,容纳不下了?你看看这段经文,你才晓得,极乐世界不是我们想像的。普贤菩萨『一毛孔』当中,都有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刹土。普贤菩萨住在西方极乐世界,你想西方极乐世界有多大?极乐世界是法性土,跟我们这里不一样。好,我们看最后他的结论。『如是等海,皆悉不知究竟边际,故云玄门也』。玄是深奥。普贤证到等觉菩萨的地位,都没有办法理解,都不知道,所以这个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不是等觉菩萨的境界。
【然不离一心一性一毛一尘。】
有没有离开?没有离开。是『一心一性』所现的,是『一毛一尘』所变的。所以《华严经》也是唯识宗六经之一。唯识有六经十一论,本经是六经之一。因为它这里面讲到法界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尤其是经文明白告诉我们「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是唯识思想的根源,出在《华严经》上。
【故次云曾无别体。】
『无别体』就是同体,这也就是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这一法身,就是共同的一个体。所以我们在虚空法界一切差别现象里面,才得到一个真正平等的理论依据。我们为什么要用平等心看待?因为体是平等的。这是佛极力教我们修平等性智、修妙观察智;妙观察智没有分别,平等性智里头没有执著,大圆镜智,清净就是清净心,成所作智里头才真正离苦得乐。西方极乐世界,是成所作智变现出来的。这在《无量寿经》里,讲阿弥陀佛五种智,就是这个意思。
【又经最后结云。】
这是指《华严经》最后的结论。
【善财则得普贤行愿海。与普贤等。与诸佛等。一身充满等。正觉现前等。乃至不思议解脱自在悉皆同等。】
这些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现量境界,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的世界。我看我们画的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图,我常常看到那个,我都是说,那个图画得不对。为什么?阿弥陀佛画得特别大,那个往生的人画得就比他小,这个不行,这不平等。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的,我看到是这个样子,莲池大师在《疏钞》里也提出来了。昨天我们讲《疏钞》,刚刚好讲到这一段。莲池大师大概那个时候就有人画西方极乐世界变相图,他看了不同意,他说这个不对。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的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的人,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你的面貌、你的身体跟阿弥陀佛完全一样,个子大小也一样,没有一样不相同的,完全没有差别,就像一个模子造出来的一样。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世界,你所享受的一切也都是圆满的。这个圆满,不是说我们住的房子,大家的房子统统都是一样的。那这样世界,你住几天,觉得也没有什么兴趣,统统都一样,有什么好看!他的圆满是讲随心所欲。你心里想什么样子,它就变什么样子。一切境界,没有一样不是随心在变化,这才叫做真正的圆满,真正的平等,每个人都有这个智慧,都有这个神通,都有这个威德,所以样样随心所欲。这个地方要不去,这个法门不修,那真是愚痴。不知道,那是没有缘分;没有缘分那就是经上讲的业障很重,没有缘分听到这个法门。听到这个法门,不肯发心专修往生,那个业障就更重。消业障,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念阿弥陀佛。经上给我们说,念一声阿弥陀佛,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话是佛说的,决定没有怀疑。
我们在此地看到,『善财得普贤行愿海』。这一句话是因,后面讲的是果报。我们展开《无量寿经》,一开端就说「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就跟这一句完全相同。所以真正发心,想修西方净土,对於普贤菩萨的行愿应当要留意。清朝魏源老居士,将《普贤行愿品》列在净土三经之后,称为净土四经,这是有非常非常的智慧,真正的高智慧。因为《行愿品》跟《无量寿经》确确实实是分不开的。从《普贤行愿品》建立信心,入《无量寿经》,那真是百分之百的把握,信心清净,信心坚固。
在近代,印光老法师,他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又附在四经的后面,这成为净土五经。印光大师那也是别具慧眼。我们仔细,因为他过去没有把这篇列入净土经论之中,我们对於《大势至圆通章》没有注意到,虽然也读,虽然也讲,没有真正去注意到。他这么一列,我们真正仔细再一看,那实在是了不起,看出什么?看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净土宗的《心经》。不要看到它的文那么短,二百四十四个字,可以说把整个净土的经论统统包括在里面,一条也不漏。这是我们在从前读《楞严经》的时候没有发现,没有看到的。他这么一列,提醒了我们,仔细再去一观察,这一章经文实实在在是了不起,高出《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之上。这个高出就是高出之上。
所以夏莲居老居士编的《净修捷要》,你看他《净修捷要》里头是,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这个说法很有道理,很有道理。他以前没有把《大势至圆通章》列入五经,我们当时看净宗初祖,总是看普贤菩萨。因为看普贤菩萨,我们是看一段,就是释迦牟尼佛示现的这一段。因为《华严经》,是佛初成正觉,二七日中所讲的。提倡净土法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在释迦牟尼佛这一代时教当中,普贤菩萨是第一人,那初祖应当是他,这是我们没有话说的。印祖把这个经列入五经,我们就仔细一看,普贤菩萨还不是的。真正净宗第一个人,第一个提倡的是大势至菩萨。因为大势至菩萨,不是释迦牟尼佛这一生,久远劫之前,提倡净土,我们只看到这一个阶段,没有想到这以前还有很久很久都在提倡,所以莲宗真正的第一代祖师是大势至菩萨。
那《普贤行愿》要留意,所以《普贤行愿》要细讲。我们这一次能够有这个机缘,细讲这部《疏钞》,是很难得的一个缘分,确实不容易。普贤这十愿,愿愿都是广大无边。我们今天讲了这么多,还都是序文,经文都还没有讲到,甚至於连玄义都还没有讲到,序文而已。序文里面,味道就这么浓了,你再想想入了经文,你就晓得。所以唯有修普贤行才能圆成佛道。西方极乐世界从下下品到上上品,四土九品,全都是修普贤行的。因此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不是『与诸佛等』。诸佛在《弥陀经》里面讲的,这个诸佛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诸佛。因为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每个人相好光明跟阿弥陀佛一样,所以这个诸佛称阿弥陀佛是正确的,称整个西方极乐世界所有往生的大众,也是正确的。
『一身充满等』,充满法界。这是什么身?这是法身。从法身起报化身,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三身圆满证得。如果在一般经教里面来讲,三身圆满证得,至少是八地菩萨。如果说得宽广一点来讲,最低限度也是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法、报、应三身统统证得了。楞严会上二十五圆通,二十五位菩萨所示现的全都是圆教初住菩萨。但是我们在大经上看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人,即使是造五逆罪,临命终时才闻到这个法门,真正忏悔,十念、一念往生,他也是圆证三不退。这个圆证三不退,那个圆字很重要。圆是圆满,圆满证三不退,那这个标准最低的是八地菩萨,高标准是等觉菩萨,所以古德讲,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与等觉齐位,这是不可思议。所以这是『与普贤等』,「与诸佛等」。与普贤等,就是与等觉菩萨平等;与诸佛等,是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等,一身充满等。我们在《弥陀经》、在《无量寿经》上看的西方极乐世界大众,每天都到他方世界供养诸佛,闻佛说法,帮助诸佛教化众生。他不是一个身一个一个去参拜,一个一个参拜要多少时间?分身去的。无量无边的世界,他有能力分无量无边身,一时遍满法界,遍满诸佛国土,每尊佛的面前都有他们。我们知道这个事实,你才晓得当年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不要说他方世界的菩萨,光是西方极乐世界分身来的菩萨,无量无边,我们肉眼看不见,释迦牟尼佛看得见。
『正觉现前等』,这个正觉是觉而不迷。也就是说自性般若智慧现前,与普贤菩萨、与诸佛等,『乃至不思议解脱自在悉皆同等』,没有一样不跟诸佛、不跟等觉菩萨等。我们要不读《无量寿经》,我们看到这个经文很羡慕,永远我们做不到。只晓得善财境界我们没有分,到我们回过头来再念念《无量寿经》,原来我们也有分。我们比善财童子还要来得高明,他受了这么多苦头才得到这个境界,我们不需要,我们凭著这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够圆满证得。
【既前后横竖皆等。何有别体。】
实在讲,在理论上讲,因为体相同,所以没有一样不相等。
【故大疏云。寄位南求。因圆不逾於毛孔也。】
『寄位』是讲这五十三位善知识,每个人代表一个菩萨地位。从初住位到等觉位,都是叫寄位表法。善财童子参学,『因圆』,因圆满了,修学圆满了。因圆,底下就是果满。『不逾』是没有超过,没有超越普贤菩萨的毛孔。也是说明这事理的真相。底下这段非常重要,这是讲我们修学如法不如法,相应不相应。如果是如法相应,那恭喜你,你一生成就;不如法,不相应,那这个境界你就没有分。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四十四面最后一行,也是最后一句:
【言入一尘而一心净者。有二义。】
从这个地方看起。前面我们探讨过「遇三毒而三德圆」,这是从正报上来说的,也就是从心法上讲的。今天这一句是从环境上说的,依报上来说。『入一尘而一心净』,这里有两个意思,什么叫做尘?尘是一个代表的意义。譬如我们的桌椅,每天都要擦拭,为什么?因为落的有灰尘,要把它擦干净。我们这个心不清净,心本来是清净的,现在不清净了;这不清净,我们也把它叫做尘,被尘劳染污了,所以这是比喻。那这个心地的染污究竟是什么?佛在大乘经里面常常告诉我们,「觉心不动,觉心无念」,我们现在有念,有念就有染污,这个念就是尘。不管你这个念是善念、是恶念,总而言之,都不是心里面本有的,清净心中,本无一物。所以六祖讲得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的确是无一物。佛菩萨跟我们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就是佛菩萨心里头无念,我们凡夫有念。有念叫凡夫,无念叫佛菩萨,除此之外,实在讲,就看不出有其他的什么差别。特别是在《华严经》上表现的。《华严经》里面,《四十华严》,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法身大士,都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也就是佛,圆教初住,就是天台家讲的分证佛。他就有能力示现佛身,应以佛身而得度者,他们都能够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身相来度化众生。那这个经上我们所看到的,这些菩萨、佛示现在哪里?示现在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确确实实显示佛法无有障碍。不但是理事无碍,实在讲是事事无碍。这两句把事事无碍讲到了极处。所以这两个意思:
【一以情念为尘。】
特别加个『情念』。情就是有分别、有执著、有妄想,这叫做情,这就是『尘』,这就是心性上的染污。
【念即无故净也。】
真性里头没有『念』,真心离念,真心无念,那当然清净!所以这个经是本净,本来清净。六祖大师开悟之后,第一句话就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就是这个意思,本净,真净,真的是清净。我们今天所谓是起心动念,叫妄念,妄心不是真心。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头告诉我们「本觉本有」,本觉就是无念的真心,本来有;「不觉本无」,不觉就是这个情念,这个念头本来无的。本来无当然可以断掉,本来有,自然可以证得。这对於我们断证,的确带来了很大的信心,确实是做得到的。
【二即微尘。】
第二个意思,这个尘就是『微尘』,这讲到色法,讲到境界上去。
【尘体称性故净也。】
我们今天讲物质,唯识学家不承认有物质的存在,他说唯识,唯有识存在的,物不存在。他为什么说物不存在?物是识变的,它不是真的,它是识变的。这如果有一点唯识的常识,都能够明白这个说法,所谓是一念不觉而有无明。那个无明从哪里来的?无明就是不觉,不觉就是无明。从无明,这才变出三细相,三细相当中的境界相就是我们讲的相分;从境界相又变出一个六粗相,境界为缘长六粗。这个六粗相就是物质境界,是这么来的,变现出来的,可见它不是真的。
这个事实,近代的科学家证明了。诸位要看看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注解,后面那一篇附记。那篇附记是很晚才寄给我们,他从大陆,由美国那边转寄来的。那个时候我们书还没有印出来,正好,他希望把这篇东西附印在后面,时间赶到恰到好处,这篇附记在后面。附记里面,用现代的科学来看佛经上所讲的,也就是给我们说明,没有物质的存在。现在科学家最新的观察,说什么叫物质?物质只是光波震动而已,是一种震动,波动的现象。除了波动现象之外,确实没有物质存在。这比过去科学家讲的,更进了一步。以前还说原子、电子、粒子,讲这些东西,现在连这些东西都不存在,又进了一步。
我们《金刚经》上讲这个世界是「一合相」,一合相也是说明这个道理。所以基本的物质,这是一种,就这一种变现出来的,变化出森罗万象,无量无边,统统都是这一种组合,这不同而现的森罗万象。这些说法都与现代科学相应。也就是现代科学家证实,这宇宙之间确实没有物质存在。实在讲,这个光波的震动,这个说法很好。为什么?《华严》上讲的事事无碍,我们才能够理解。这个光它不是真的,不是实在东西!像我们这个灯一样,你看这几十盏灯,光光互入,这个就是事事无碍。每盏灯,都照遍这一个讲堂。光与光当中,并没有界限,完全融合在一起。虽融合在一起,它又每个灯光都是每个灯的光。譬如你熄一盏灯,这一盏灯,灯光没有了,它跟别的决定不冲突,既不冲突,是又不妨碍,这是奇妙至极了。《华严》给我们讲事事无碍,就是这个境界。这是要我们细心去体会。
所以这『尘体称性』,这一微尘,微尘就是我们今天讲基本的物质。它是哪里来的?它就是真如本性,它的体就是性。自性是清净,自性既然清净,所变现出这些尘相,哪有不净?所谓是「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是清净的,金做出来的器具,当然也是清净的。由此可知,我们见到这个世间一切法所以不清净,那是我们看错了,没有看到真相,看错了。眼见色相起了虚妄的分别执著。那个不净,就是表层上这一层的虚妄分别执著,这不是真见,这是妄见。所以说这一切物也平等。正是《华严经》上所说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才能是融得过来。否则的话,这个同圆种智,你看过去,那个大专讲座里头同学辩论,无情能不能成佛?同圆种智就是无情也成佛!可见得这些辩论都是没有必要的,都是虚妄的分别执著。
【一尘一念既尔。】
『一尘』,这是第二个意思;『一念』,是前面第一个意思,就是情念。既然是如此:
【千心万境。】
这『千心』就是妄想,一天到晚打妄想,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这叫千心。『万境』,就是我们的物质环境,森罗万象。
【总然。】
你才晓得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性,所以『总然』。
【故次云。】
因为这个事实的真相,所以底下才说:
【千化不变其虑。】
『化』是变化,『千』是形容多,不管怎么变化,都离不开真心。这个底下小注说,「故心要云: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这就是善财童子功行圆满的时候,见到虚空大地一切众生无不是佛。所以成佛了,见到一切众生统统是佛。就是佛在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你什么时候能够见到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就证明你自己成佛了。因为你没有成佛,你决定见不到这个境界。你见到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一段的经义完全证实了。
【万境顺通于道也。】
『道』,也是讲的性。所谓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这是禅家所讲的,形容明心见性的样子。明心见性之后,到底是什么样子?他说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无不是道。「千化」,这是讲心,心里面的变化,就是念头;念头多,念头有变化。『万境』是讲外面的境界,我们今天大而言之,这太虚空当中的星云;小而言之,像这地球上我们居住的,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统统离不开心性。所以就「处处道成,无一尘而非佛国」。前面讲正报,后面一句讲依报。再看底下这一段:
【契文殊之妙智。宛是初心。入普贤之玄门。曾无别体。】
这在段落上这是:
【三始末交彻以显益。】
我们翻开科判,因为科判这个表解,大家对这段落看得很清楚,在第八面。八面上面这一栏,他分作三栏,第八面的上面一栏第二行。你看第三段「始末显益」。始末显益里头,这段文又分为两小段,「初信至无二,后理智同体」。我们再翻到一百四十五面,在《钞》里面,这个题目用字比表解里面多,就说得更清楚。这个表解里面是「始末显益」;在此地,他加了几个字,『始末交彻以显益』,这意思更清楚。
【文中二。一始终。二本末。】
有两段。一个是『始终』,第二个是『本末』。
【今初。】
这是第一段。『契文殊之妙智,宛是初心』,这是第一段;底下『入普贤之玄门,曾无别体』,是第二段,是讲本末,所以这科判分得非常之细。你看这么大的经文,他把这个段落分得这样的清楚,你可以见到他思想之周密,章法结构的完整,这就是我们在文学里面讲,是最上乘的文章,做到是一字不增,一字不减,文章做到这样的程度。全经的科判表解,我们最近有再版翻印了。同修们对於《华严》要有兴趣的话,我们柜台上有赠送的《华严经科文表解》。我们看底下这一段解释,在倒数第三行看起:
【契文殊之妙智者。】
先说这一句。
【即善财历诸善友。再遇文殊。当智照无二相。契合本心。绝能所相。故不见身。但遥申右手摩顶得法。义在下五相中解也。】
『善财』童子是我们修学圆顿法门的榜样。圆顿法门,《华严经》是的,《法华经》也是的,《无量寿经》也是的。诸位看黄念祖居士的注解,你就晓得,这一类的经典是圆顿大经。那这个五十三参,的确对我们的利益非常非常之大。善财童子示现这个样子,实在讲就是我们修学的榜样。『文殊』是他的老师,他在文殊菩萨会下成就了根本智。所以这根本的老师实在讲,他很少教学,是教给你什么?给你讲什么东西?很少,多半他都不太讲的。他训练什么?训练你清净心。
就同我们中国过去的童蒙教学一样。这是现代我们距离前清逐渐远了。现在我们对於清朝那些事情就淡忘掉了,年轻的根本就不知道。像我这个年龄,还知道一点影子。在从前念书人,得到了功名,那时候所谓功名,就是举人、进士。进士的第一名叫状元,我们以这个为例,中了状元。中了状元回来,第一件大事情是祭祖,感谢祖先的恩德。第二桩大事就是拜老师,老师跟父母的恩德是一样大。拜老师,拜哪一个老师?要拜那个启蒙的老师。就好像说,你今天得到博士学位,你回家去祭祖、拜老师,拜哪个老师?拜你小学的那个老师。为什么?你教育的根是他给你培养的。所以这叫根本的老师,不是在大学里头指导的老师,不是,是要拜那个根本的老师。那根本的老师,教你什么?实在讲,没教你什么。在从前私塾教学,小孩进了学校,就是天天叫你背书,也不讲解的,老师只是把这个句读教给你。你不认识这个字,他把这个字教给你。一句一句念法教给你,然后你就去念去,不给你讲解意思。督促你背诵,一天看著你,叫你背一百遍、背两百遍,这个老师就做这个事情。所有背诵的这个课程,一律都不讲解的,讲解是太学里头的事情。所以小学只有背诵,把这四书五经、诸子百家重要的东西,老师给你选择出来,就让你去背。这个背诵实在讲,它的目的是培养两个根本:第一个根本是清净心,小孩也是一样,不给他事情做,他就胡思乱想,他就想著玩。一天到晚,叫他念上几个钟点的书,早晨念三个钟点,晚上念三个钟点,至少他六个钟点不打妄想,他心清净。所以这个小学的阶段,从小就修清净心。小孩这个阶段记忆力最好,凡是将来需要记忆的这些东西,统统在这个时候完成。就叫他念得很熟,所谓滚瓜烂熟,这叫做根本智。就是我们佛经《般若》里头所说的,「般若无知」。那他在这个老师手下去求学,就是求这个无知的般若智慧。
到十二岁毕业了,入到第二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在中国从前没有中学,那叫太学,属於大学。十三岁可以入太学。太学里面的教学就不是背诵,是讲解、研究、讨论,那是训练后得智。所以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那个地方,那就好像念私塾,小学。离开老师出来参学,这五十三参,这是太学,成就后得智,就是《般若》里头所讲的「无所不知」。这个无所不知,一定要建立在无知的基础上。无知而无所不知,这个智慧是这样子成就的。无知就是真正的清净心,也就是佛门所讲的禅定,我们净土宗所讲的一心不乱。心不清净,不能入佛门,也就是说,这个经义你没有法子体会,一定要用清净心来接受,才能真正体会到经义。
他离开文殊菩萨以后,这出来参学,是『历诸善友』,历是经历,经历五十三位善友。善友,前面也曾经跟诸位说过,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社会上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我们从早到晚六根所接触到的境界,这就是五十三参。佛是把整个社会形形色色的分成五十三类,用五十三个人代表,代表整个的社会。这里面有佛教、也有外教,有善人、也有恶人。所以我们能接触得到的,此地都有代表。在这里面,就是六根接触六境,成就了无量的智慧,无所不知这是后得智。后得智圆满的时候,又与根本智合而为一,这就是又参访文殊菩萨。这个时候见文殊菩萨,没见到人,只见到文殊菩萨从空中有一只手给他摩顶。文殊菩萨的身没有见到,那文殊菩萨手这么长吗?从云端里伸下来摩他的顶?诸位要晓得,这统统都是表法的意思。你不要把他当神话去看,那就看错了。如果不懂表法的意思,你去念这《四十华严》,的确是神话小说。是不是?你懂得它的表法的意义,那你认为这是很高的,高深的哲学。所以要了解,它像寓言一样,它的含义很深,要从这里去体会。
所以说『再遇文殊』,这就好比自己功名成就了,再回去礼谢这个本师,他根本的老师,礼谢老师。『当智照无二相,契合本心,绝能所相』,这个时候能所双忘,圆满一心。圆满一心里头,哪有二相?自他不二,能所一如,到这个境界。所以再见到老师,那师生不二,无二相。所以经文里头,讲菩萨,没有见到身。『但遥申右手摩顶得法』,表这个意思,老师来给他做证明,摩顶授记。详细的意思,下面经文里头还要说到。
【宛是初心者。】
这就是说明什么?初后一如。所以佛门里面讲始觉、讲本觉,始觉,究竟觉;本觉是本有的。我们现在迷了,迷了,你开始觉悟,叫始觉。始觉从初发心,当然你就开始觉悟。你天天都在觉,年年都在觉,这个觉什么?就是天天都是始觉,年年也是始觉,一直到成佛,还是始觉。始觉最后根本觉,原来不二。就是这个意思,『宛是初心』,这要讲到回到最初。
【最初在福城东得见文殊。表信智。】
善财童子在最初在『福城』,福城是有福之城,不一定是指哪个城。这个城里面有佛法,有众多的人在修学佛法,这个城就叫做福城。『东』,也是表法的意思,跟前面我们所讲的南方,善财南巡一样,那不是方向。此地这个东也不是方向,都是表法。东代表开始,太阳从东方升起,也就是说光明,光明从东方开始。见到文殊菩萨,代『表信智』。
【今又见文殊。表证智。】
你看《华严》,清凉大师把全经给我们分成四大科,信、解、行、证,四大科。善财先在福城东见文殊,表信;现在再见文殊,表圆满,这证果、圆满了,自始至终,代表这个意思。这底下说得很清楚:
【意明信证虽说始终。智体元来不别。】
虽然有信解行证,在细说,这是四个阶段,诸位要知道,四个阶段统统是一体。这个地方只说了一个头、一个尾,当中统统包括了,是一体的,『元来不别』。
【所以皆是文殊。如第二十信会在普光明殿说。】
到『第二十信会』。
【第七因圆果满。重会普光。亦表证极不离初心。正同此也。】
《华严》,清凉大师把它分为七处九会,第二会在普光明殿,第七会也在普光明殿,在同一个地方。第二会是十信会,就是十信位的菩萨,刚刚开始;第七会是圆满,是解圆了,信解行证,这是解圆满了。八会是「离世间品」,九会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行成证入。那这都是代表『证极不离初心』。因为最初在普光明殿,到最后一会的时候又在普光明殿,又回头了,他代表的始终不离初心,代表这个意思。
【故大疏云。】
『大疏』是《八十华严疏钞》,清凉大师作的。
【启明东庙。】
『启明』是太阳刚刚初上,太阳从东面升起。启明『东庙』。
【智满不异初心也。】
到智慧圆满的时候,还在这个地方,这就是说明「契文殊之妙智,宛是初心」。所以佛门里面常说,「初发心时,已成正觉」,也是这个意思。实在讲,如果我们能够保持初心,那就是佛。那这初心是什么?我们中国圣人也说,「人之初,性本善」,初是你那个心还没动的时候,叫初。你心动了,那就是第二,就不是初。初心,是心还没动,没动的那个心就是佛心。也就是说明,佛菩萨他的本事,就是他永远保持初心。我再说个粗浅一点,大家好懂。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真正能够做到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那就是初心,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就落到第二、第三去。果然在一切境界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万境一如,法法平等,你的真心完全现前,完全显露。样样清楚、样样明了是智慧,不起心、不动念,这是真心,这叫大定。这个定不是修来的,这是性定,本来有的定。这真心本来不动,本来没有念!这就是初心。再看第二句,第二句是:
【二本末。疏。入普贤之玄门。曾无别体者。善财求友。最后至普贤菩萨处。】
善财五十三参,普贤菩萨是最后的一位。到『普贤菩萨』这真正圆满了。普贤菩萨代表法界,《华严》上讲的「一真法界」,所以到最后,这是圆满觉。本觉、始觉到究竟觉,究竟圆满。
【微细观察普贤之身。】
看看普贤菩萨的身相。
【见一一毛孔中。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海。】
这个底下经文省略掉了,这「云云」就是省略掉了。这是说小中现大。『毛孔』是正报,我们这个汗毛,毛孔,每个毛孔里头,都有说不尽的,这『不可说不可说』,这是天文数字,没法子计算的,那么多的诸佛刹土。这个『佛刹』,就是我们平常经上讲的三千大千世界。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佛刹,多少佛刹?不可说不可说的佛刹。一个毛孔里头,那身上毛孔太多了,普贤菩萨代表的法界。
【乃至善财所见佛刹微尘数诸善友。】
你看从前五十三位善知识,是代表我们眼前这个社会。现在恍然大悟,见到这个善知识无量无边,尘尘刹刹,没有一样不是善知识,善知识就是佛。所以说普遍见到大地,情与无情,同成正觉,就是这个意思。
【往诣亲近。积集智慧。比此暂见普贤所得境界百分不及一。乃至优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这几句完全是形容证极的境界,就是证得究竟圆满的境界。这个时候的心真正平等,没有一丝毫差别;真正清净,没有一丝毫染污。福德智慧圆满,我们尊称佛为二足尊,这是福智统统圆满,所以说『比此暂见普贤所得境界』,那不能为比,这就是一个圆满,一个不圆满。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够稍微体会到一点,等觉菩萨跟佛不一样。等觉菩萨是善财童子见文殊的境界,等觉菩萨的境界。他见普贤菩萨这个境界是成佛的境界,是究竟觉的境界,这不能为比。从这一段文字上我们能够体会得到。
【善财从初发心。乃至普贤。於其中间。所入刹海。相续不断。今於普贤一毛孔中。一念所入。过前不可说不可说倍。如一毛孔。一切毛孔。一一相好。一一支节。悉亦如是。善财於普贤毛孔刹中。行一步。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如是尽未来际劫。犹不能知一毛孔中。种种刹海。种种佛海。种种菩萨众会海。如是等海。皆悉不知究竟边际。故云玄门也。】
这一段文不需细说,完全是讲境界。重重比较,一个彻悟之人,跟一个虽悟而不透彻,境界是不能为比的。普贤菩萨的境界,再跟诸位具体的表明,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想一想,在华严会上,善财童子见普贤菩萨不容易,经历五十三参才见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极乐就是普贤菩萨的法界。我们拿《无量寿经》仔细来对一对就晓得。西方极乐世界不可思议,可以拿《华严经》来做证明。这样究竟圆满殊胜的法界,我们凡夫也能够证得,这就不可思议,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
因此古大德说《华严》、《法华》只是《无量寿经》的导引而已,这个话说得就正确。《无量寿经》是《华严》、《法华》的归宿,这两部大经引导我们入《无量寿经》。不入《无量寿经》,我们要想入这个境界,不可能,决定不可能。诸位看看,黄念祖老居士的《无量寿经》注解,你看看他《净土资粮》跟《谷响集》,他这几本著作,你知道了。没有想到,这样殊胜圆满的境界里有一个很巧妙的方法,叫我们博地凡夫也能够契入,契入就是证得。证得也就是跟《华严经》上,善财童子同一个境界。他这么费事证得,我们不要费事就证得了,这就是《无量寿经》法门比《华严经》圆满的所在。所以十方诸佛如来,没有一尊佛不讲《无量寿经》,没有一尊佛不宣扬净土法门的,道理就是在此地。
我还碰到一些同修说,同修来告诉我说,法师,看你好像是开悟了的样子,你要学密,那了不起,你马上就成为金刚上师。我就告诉他说,学密的,转过来学净土,这往上升。我们修净土再去学密,那往下降。这没有意思!这个事情我们能干吗?不能干。现在大家把密捧得很高,不晓得这个更高。密之高,他看得见,这个高看不见,太高了,看不见。他不知道这个法门最高、最为殊胜,他不晓得。所以这个法门容易修,修行的方法,还是一门深入。所以这部经可以听,听了有什么好处?建立我们的信心,增长对於净土的信心。我们的功夫一定要用在《无量寿经》上,一定要好好的把这句佛号念下去。念到心清净,把自己所有一切妄想、杂念、分别、执著统统念掉。无念则已,有念就是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别无二念。这样的人决定往生。往生就是证入普贤菩萨的境界。
这个经序文里头是引经的一小段来说,这一小段,这个境界就真正不可思议!所以才晓得弥陀境界不可思议。我们天天打妄想,在十方世界众生,都生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人口不是爆炸了,容纳不下了?你看看这段经文,你才晓得,极乐世界不是我们想像的。普贤菩萨『一毛孔』当中,都有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刹土。普贤菩萨住在西方极乐世界,你想西方极乐世界有多大?极乐世界是法性土,跟我们这里不一样。好,我们看最后他的结论。『如是等海,皆悉不知究竟边际,故云玄门也』。玄是深奥。普贤证到等觉菩萨的地位,都没有办法理解,都不知道,所以这个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不是等觉菩萨的境界。
【然不离一心一性一毛一尘。】
有没有离开?没有离开。是『一心一性』所现的,是『一毛一尘』所变的。所以《华严经》也是唯识宗六经之一。唯识有六经十一论,本经是六经之一。因为它这里面讲到法界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尤其是经文明白告诉我们「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是唯识思想的根源,出在《华严经》上。
【故次云曾无别体。】
『无别体』就是同体,这也就是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这一法身,就是共同的一个体。所以我们在虚空法界一切差别现象里面,才得到一个真正平等的理论依据。我们为什么要用平等心看待?因为体是平等的。这是佛极力教我们修平等性智、修妙观察智;妙观察智没有分别,平等性智里头没有执著,大圆镜智,清净就是清净心,成所作智里头才真正离苦得乐。西方极乐世界,是成所作智变现出来的。这在《无量寿经》里,讲阿弥陀佛五种智,就是这个意思。
【又经最后结云。】
这是指《华严经》最后的结论。
【善财则得普贤行愿海。与普贤等。与诸佛等。一身充满等。正觉现前等。乃至不思议解脱自在悉皆同等。】
这些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现量境界,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的世界。我看我们画的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图,我常常看到那个,我都是说,那个图画得不对。为什么?阿弥陀佛画得特别大,那个往生的人画得就比他小,这个不行,这不平等。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的,我看到是这个样子,莲池大师在《疏钞》里也提出来了。昨天我们讲《疏钞》,刚刚好讲到这一段。莲池大师大概那个时候就有人画西方极乐世界变相图,他看了不同意,他说这个不对。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的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的人,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你的面貌、你的身体跟阿弥陀佛完全一样,个子大小也一样,没有一样不相同的,完全没有差别,就像一个模子造出来的一样。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世界,你所享受的一切也都是圆满的。这个圆满,不是说我们住的房子,大家的房子统统都是一样的。那这样世界,你住几天,觉得也没有什么兴趣,统统都一样,有什么好看!他的圆满是讲随心所欲。你心里想什么样子,它就变什么样子。一切境界,没有一样不是随心在变化,这才叫做真正的圆满,真正的平等,每个人都有这个智慧,都有这个神通,都有这个威德,所以样样随心所欲。这个地方要不去,这个法门不修,那真是愚痴。不知道,那是没有缘分;没有缘分那就是经上讲的业障很重,没有缘分听到这个法门。听到这个法门,不肯发心专修往生,那个业障就更重。消业障,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念阿弥陀佛。经上给我们说,念一声阿弥陀佛,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话是佛说的,决定没有怀疑。
我们在此地看到,『善财得普贤行愿海』。这一句话是因,后面讲的是果报。我们展开《无量寿经》,一开端就说「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就跟这一句完全相同。所以真正发心,想修西方净土,对於普贤菩萨的行愿应当要留意。清朝魏源老居士,将《普贤行愿品》列在净土三经之后,称为净土四经,这是有非常非常的智慧,真正的高智慧。因为《行愿品》跟《无量寿经》确确实实是分不开的。从《普贤行愿品》建立信心,入《无量寿经》,那真是百分之百的把握,信心清净,信心坚固。
在近代,印光老法师,他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又附在四经的后面,这成为净土五经。印光大师那也是别具慧眼。我们仔细,因为他过去没有把这篇列入净土经论之中,我们对於《大势至圆通章》没有注意到,虽然也读,虽然也讲,没有真正去注意到。他这么一列,我们真正仔细再一看,那实在是了不起,看出什么?看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净土宗的《心经》。不要看到它的文那么短,二百四十四个字,可以说把整个净土的经论统统包括在里面,一条也不漏。这是我们在从前读《楞严经》的时候没有发现,没有看到的。他这么一列,提醒了我们,仔细再去一观察,这一章经文实实在在是了不起,高出《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之上。这个高出就是高出之上。
所以夏莲居老居士编的《净修捷要》,你看他《净修捷要》里头是,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这个说法很有道理,很有道理。他以前没有把《大势至圆通章》列入五经,我们当时看净宗初祖,总是看普贤菩萨。因为看普贤菩萨,我们是看一段,就是释迦牟尼佛示现的这一段。因为《华严经》,是佛初成正觉,二七日中所讲的。提倡净土法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在释迦牟尼佛这一代时教当中,普贤菩萨是第一人,那初祖应当是他,这是我们没有话说的。印祖把这个经列入五经,我们就仔细一看,普贤菩萨还不是的。真正净宗第一个人,第一个提倡的是大势至菩萨。因为大势至菩萨,不是释迦牟尼佛这一生,久远劫之前,提倡净土,我们只看到这一个阶段,没有想到这以前还有很久很久都在提倡,所以莲宗真正的第一代祖师是大势至菩萨。
那《普贤行愿》要留意,所以《普贤行愿》要细讲。我们这一次能够有这个机缘,细讲这部《疏钞》,是很难得的一个缘分,确实不容易。普贤这十愿,愿愿都是广大无边。我们今天讲了这么多,还都是序文,经文都还没有讲到,甚至於连玄义都还没有讲到,序文而已。序文里面,味道就这么浓了,你再想想入了经文,你就晓得。所以唯有修普贤行才能圆成佛道。西方极乐世界从下下品到上上品,四土九品,全都是修普贤行的。因此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不是『与诸佛等』。诸佛在《弥陀经》里面讲的,这个诸佛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诸佛。因为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每个人相好光明跟阿弥陀佛一样,所以这个诸佛称阿弥陀佛是正确的,称整个西方极乐世界所有往生的大众,也是正确的。
『一身充满等』,充满法界。这是什么身?这是法身。从法身起报化身,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三身圆满证得。如果在一般经教里面来讲,三身圆满证得,至少是八地菩萨。如果说得宽广一点来讲,最低限度也是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法、报、应三身统统证得了。楞严会上二十五圆通,二十五位菩萨所示现的全都是圆教初住菩萨。但是我们在大经上看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人,即使是造五逆罪,临命终时才闻到这个法门,真正忏悔,十念、一念往生,他也是圆证三不退。这个圆证三不退,那个圆字很重要。圆是圆满,圆满证三不退,那这个标准最低的是八地菩萨,高标准是等觉菩萨,所以古德讲,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与等觉齐位,这是不可思议。所以这是『与普贤等』,「与诸佛等」。与普贤等,就是与等觉菩萨平等;与诸佛等,是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等,一身充满等。我们在《弥陀经》、在《无量寿经》上看的西方极乐世界大众,每天都到他方世界供养诸佛,闻佛说法,帮助诸佛教化众生。他不是一个身一个一个去参拜,一个一个参拜要多少时间?分身去的。无量无边的世界,他有能力分无量无边身,一时遍满法界,遍满诸佛国土,每尊佛的面前都有他们。我们知道这个事实,你才晓得当年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不要说他方世界的菩萨,光是西方极乐世界分身来的菩萨,无量无边,我们肉眼看不见,释迦牟尼佛看得见。
『正觉现前等』,这个正觉是觉而不迷。也就是说自性般若智慧现前,与普贤菩萨、与诸佛等,『乃至不思议解脱自在悉皆同等』,没有一样不跟诸佛、不跟等觉菩萨等。我们要不读《无量寿经》,我们看到这个经文很羡慕,永远我们做不到。只晓得善财境界我们没有分,到我们回过头来再念念《无量寿经》,原来我们也有分。我们比善财童子还要来得高明,他受了这么多苦头才得到这个境界,我们不需要,我们凭著这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够圆满证得。
【既前后横竖皆等。何有别体。】
实在讲,在理论上讲,因为体相同,所以没有一样不相等。
【故大疏云。寄位南求。因圆不逾於毛孔也。】
『寄位』是讲这五十三位善知识,每个人代表一个菩萨地位。从初住位到等觉位,都是叫寄位表法。善财童子参学,『因圆』,因圆满了,修学圆满了。因圆,底下就是果满。『不逾』是没有超过,没有超越普贤菩萨的毛孔。也是说明这事理的真相。底下这段非常重要,这是讲我们修学如法不如法,相应不相应。如果是如法相应,那恭喜你,你一生成就;不如法,不相应,那这个境界你就没有分。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