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四十三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043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四十二面倒数第三行:
【遇三毒而三德圆。入一尘而一心净。千化不变其虑。万境顺通于道。】
这段文在科里面,我们把它找出来,看看它的来龙去脉。这是第二个小科,「约法」。科题在第七面,看最上面一栏,第二行有第六「显机益深」。这里面有四科,就是有四段。四段,第一段是「约人显益」,这一段我们讲完了。今天讲的是第二段,在第八页第一行,上面第一行,「约法显益」。约法里面又有两段,这两段就是刚才我们念的这个文,这个文就是两个小段。第一个是「即染以圆净」,第二个是「万虑以顺道」。我们再翻到一百四十二面,就晓得它这个文是从哪里来的。前面这个科判里头表解,让我们看到它的文章确实是有条不紊,我们所谓是顺理成章。现在可以看注解,注解在一百四十二面最后一行。
【二约法以显益。疏。】
这《疏》就是前面念的疏文:
【遇三毒而三德圆。至顺通于道者。】
刚才我们念的这一段。
【三毒成三德有通有别。通者。】
『三毒』是贪瞋痴,『三德』是戒定慧。怎么会贪瞋痴就是戒定慧,这怎么讲法?诸位要知道,别教以前决定不学的,所谓是严持戒律,他分得清清楚楚,圆教跟他们完全不一样,圆教是圆融自在。这里面就是我们自己能不能真正圆得过来,真正圆过来,那的确是超越通别菩萨。如果圆不过来,也要想学圆教,那准堕地狱。这是我们要搞清楚的,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所以这一段讲的是无上的真理,是法身大士的境界。理我们明了,在事上,我们学不到。为什么?人家戒定慧、贪瞋痴可以说他都不执著,他心地真正清净。我们今天心,遇到顺心的就生欢喜心,遇到不顺心的就生瞋恚心,这不行,这是一定要持戒,你圆不过来!一切根机里面,圆机是最可贵,最为可贵、也最为稀有。所以这样的经论,佛在一般的场合决定不开示的,决定不提的。底下就从『通、别』两种说法,先讲通义:
【三毒本空。元是三德。迷情执取。以德为毒。今悟则贪无贪相。元是戒也。瞋无起灭。本自寂然。元是定也。】
我们就先来探讨这几句。『三毒』是贪瞋痴。我们这个道场的同修,我想有不少人曾经念过《六祖坛经》,或者是听过《六祖坛经》。六祖大师《坛经》里面最有名的那首偈子,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你们想想,哪来的贪瞋痴!贪瞋痴是三物,不止一物。本来一物都没有,哪里还会来贪瞋痴三物,所以真如本性里头,一法不立,没有这个东西。不但贪瞋痴没有,那『三德』也没有,戒定慧也没有。所以六祖真正圆了,他来看《华严经》,一看没有问题,完全是他自己现量境界,他想都不要想。所讲的,讲我就是这个样子!你说这多殊胜、多自在。那我们看起来,看得真是摸不著头脑,怎么贪瞋痴会变成戒定慧?我们搞不清楚。为什么搞不清楚?因为我们有迷、有分别、有执著,坏就坏在这里。
所以「出现品」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由此可知,所有的麻烦都是从妄想执著而生的。六道凡夫从妄想执著生贪瞋痴三毒,从三毒生无量无边的烦恼。四圣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个「佛」要跟诸位说明,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别教的佛,不是圆教的。所以佛有四种,这三种佛都是十法界的佛,我们讲十法界,圆教的佛,佛也没有佛相,连佛他都不执著,那是我们称他作佛,他自己绝对没有个佛;有佛,也是一物,本来无一物!还有个佛,这也不行,这也是个错误的。所以四圣法界,悟了,就生了无量无边之德,万德万能,这就变成德能。凡夫则变成烦恼,圣者就变成德能。烦恼不好,那个德能也不好。为什么?不究竟、不圆满!明白这个意思,这句话就不难懂。真如本性,本来清净,一法不立,所以说「三毒本空,元是三德」,是圣者的三德。换句话说,迷了,叫贪瞋痴;悟了,叫做戒定慧。由此可知,只有迷悟,除迷悟之外,确实一法皆不可得。
所以般若是真实的智慧。世尊当年在世四十九年讲经说法,《般若经》讲的时间最长,占了二十二年。四十九年讲《般若》讲了二十二年,几乎占掉一半的时间,由此可知,真实智慧的重要。佛教给我们,就是要我们破迷开悟,恢复我们本有的智慧,除此之外,别无佛法。佛法不过如此而已。《般若心经》只有二百六十个字,在我们中国,无论是在家、出家没有不能背诵的。这二百六十个字,就是佛讲二十二年的精华,二十二年的纲要。这二百六十个字一展开,就是释迦牟尼佛二十二年所讲的般若,没有超越这《心经》的范围。《心经》到最后的结论,「无智亦无得」,这显示出什么?本空,无智亦无得。九法界的众生,得失这个念头没有舍掉,有得就有失,得失是迷情、是执著。佛教我们要彻底把它舍掉,我们今天能不能舍得掉?舍不掉,怎么舍也舍不掉。好,我们再不执著了,有没有执著?还是执著,执著一个再不执著;这麻烦了,这舍不掉。所以佛法里面讲,这个「无」不是有无之无,有,要把它舍掉,无也要舍掉,两边都舍掉,这才行。舍掉一边,再执著一边,这没有用处的,这也是佛法非常之难的所在。
这一段所说的是圆人的境界,但是他所讲的语气,如果真正讲圆顿根性的,实在讲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说不出来,不可思议。这一点我们要能够体会。不可说,勉强的来说,因此我们决定不能够执著言说相,不能执著名字相,也就是说,这语言、文字统统不能执著,你才能够体会到这个意思。稍稍有一点执著就错了,真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底下这一句说得很好,『迷情执取,以德为毒』。这个话就好讲,我们才能够体会。但是体会是第二义,不是第一义,因为第一义里面说不出。你要是聪明人,要真正能不执著,从第二义里头就能够体会到第一义。正是像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的方法,「离言说相」,言语、文字,不执著言语、文字;「离名字相」,这里面很多的名词,像三毒、三德这都是名词、名相,也不执著;「离心缘相」,听了直捷就体会,不要去思考,不要落在意识里面,这样子你才能够体会到第一义。虽然会得第一义,你也说不出来。由此可知,言语、文字的功能是有限的,是有极限的。这个极限没有法子突破,真正的智慧是无限的,要从这有限的极限要能够突破,往上提升,禅宗里面所说,向上一著,就是这个意思。向上一著,完全要自己领悟,这是没有法子说出来的。所以此地给我们能讲得出来的是第二义,但是这第二义一突破就是第一义,真正帮助我们彻底觉悟。
『今悟则贪无贪相,元是戒也』。这个戒,绝对不是我们一般观念里面所讲的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萨戒,不是这个。这些佛所讲的,讲得太粗了,完全讲的是事相。此地讲的戒是自性戒。所以它此地讲戒定慧三德,统统是自性戒、自性定、自性慧,不是修来的。如果有修,那就跟三毒对立。真如本性里头没有三毒,本性是至善。孔老夫子所讲「性本善」,这就是性戒,跟这个地方讲的有一点接近,性本善。我们今天这观念当中,不是本性,是习性,习性里面就有善恶,本性里面没有善恶,没有善恶才是真善、纯善,没有善恶。
那什么叫做悟?什么叫做迷?这是这段经文关键的所在。这个地方我们简单跟诸位说明,用比较浅显的言语,大家能够体会得到。我们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意就是心),对外面的境界,六种境界,眼见色,眼所看得见的统统叫做色,这个色是广义的,眼睛看得见的都叫色,耳朵听得见的都叫声,鼻能够闻得到的都叫香,臭也叫香,用一个字代表。所以色、声、香、味、触、法是代名词。这里面的香,不是香臭之香,是代表鼻根的作用,它所能够接触的境界。所以这六个字是代表境界的,不能够像一般我们字汇上来解释,那个意思就完全解错了,代表六种境界。六根接触这六种境界,确实不起心、不动念,叫做自性,这叫悟。接触外面境界,稍稍动一个念头,这就叫迷,这就叫情执。我们要怎样能够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用这个标准来看迷悟就很接近。
所以经论上常讲「觉心不动」,那反过来,迷心是动的。我们这心才一动,迷了,觉心不动。不动,一切境界是平等的,一切境界统统是性德流露。为什么?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相分。古人所谓是「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所以这个境界是平等的,那戒定慧跟贪瞋痴就平等了。所以什么人他是『遇三毒而三德圆』?是真正觉悟的人。我们这个心会在境界里起心动念,这个不行。这个三毒就是三恶道的业因,三德,那是佛菩萨的业因,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够混为一谈。这是迷有迷的说法,悟有悟的说法,悟了是一,迷了是二,不是一;一个果报在三途,一个果报是佛菩萨,那怎么会一样!天壤之别,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所以《华严》,佛对谁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而说的,他们都是悟了。他们的境界是三毒跟三德是圆的,是圆融的,是一不是二。可是诸位要记住,在我们的境界里头,决定是二,不是一。这个地方学不得,不可以学的。
「今悟则贪无贪相,元是戒也」。这就是自性戒,就是自性清净。清净心就是戒、就是定、就是慧。清净心里面,没有一个恶念,诸恶莫作,所以清净心是善恶两边都离了,纯善。从这个意思讲,就是戒的意思。『瞋无起灭,本自寂然,元是定也』。这是自性定。《楞严经》上所讲的「首楞严大定」,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跟我们讲的,他是入了这个境界。所以六祖最低限度他是圆教初住菩萨,这是判到最低的,可能比这个还更高。也就是最低限度,他是圆教初住位的菩萨。
【故法句经云。戒性如虚空。又云。瞋心等阳焰。】
这就是不可得的意思。『戒性』,像『虚空』一样;『瞋心』,『阳焰』。这在台湾比较少见,有,偶尔会见到,但是难得一见。阳焰,是地上起的一种气。这个气,远看像水一样,像波浪,像波浪、像水一样,近看就没有了。我们中国古人有比喻,叫渴鹿阳焰。渴鹿是畜生,口渴了,想喝水,它把阳焰看作水,就在眼前没多远,它想喝水,再走,它还那么远;再走,还那么远,那永远,那不是真的,是假的。我在台湾曾经见过一次,很少见到。坐车的时候,那个时候还没有高速公路,在横贯公路有一段地方看到这个现象。车,看到前面就像水波一样,但是很短,只有几分钟就没有了。我们就通过了,几分钟就没有了。在北方黄河一带,常常见到,这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跟虚空的意思完全相同。
【痴无痴相。是为慧也。】
这就是贪瞋痴,觅贪瞋痴了不可得。这个意思,在楞严会上,楞严会一开端,阿难尊者就讨论到这个心的问题,心有真心、有妄心。佛对阿难也不说真心、妄心,不管你真心也好,妄心也好,你心在哪里?心在什么地方?这一开端,七处徵心,心居然找不到。有没有?当然有。在哪里?不晓得。觅心了不可得,找不到。慧可大师是我们中国禅宗的第二祖,他那个时候修行,也是天天心不安,心不安。这时候遇到达摩祖师,向达摩祖师请教,达摩祖师不理他。最后没有法子,自己把手臂砍下来,拿著手臂去供养达摩祖师,这表示他的虔诚。达摩祖师看他,唉!这何苦,把手臂砍了,这残废,可惜了,你何苦。你到底为什么来?他说,我心不安,求大师给我安心。达摩祖师手一伸,你把心拿来。现在有很多达摩的相,这样的相,那就是接引慧可的相,叫慧可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结果慧可回过头来一想,找了半天了,他说,我觅心了不可得,我找不到。达摩祖师很轻松的,「与汝安心竟」,我给你安好了,跟这个地方的意思一样。
所以诸位要是烦恼起来,贪心起来,瞋恚心起来,你马上回光,这回光返照,我瞋恚心在哪里?你去找,你不要去再发脾气,回过头来找,我那个瞋恚心在哪里?我的贪心在哪里?我的爱心在哪里?结果一找都找不到,了不可得。平常都觉得,我心很多。你一找一个也找不到,空的,不是真的,全是虚妄的。所以你烦恼,烦恼在哪里?业障,业障在哪里?罪业很重,你们把罪业拿出来我看看。诸位能够这样回光返照,你心就清净了,心就定下来了。所以业障有没有?罪业有没有?有。怎么知道有?你有妄想,你有杂念,那就叫业障现前。你晚上睡觉还不老实,还会作梦,那也是业障现前。你没有业障,就不会作梦了。白天没有妄想,晚上不会作梦,这个人业障就少,业障就消了。白天打妄想,晚上会作梦,这个业障很重,这麻烦很大。那你知道事实的真相,你就不要害怕。怕,没有用处,害怕解决不了问题。一定要把事实真相给找出来,彻底明了了;明了,你就不怕它。用什么方法来对治?用什么方法来消除业障?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最殊胜、最方便的无过於念佛。刚才说了,妄念一起来,就是业障起现行。如果起恶念,那就是罪障现行,起个善念也是业障现行,这个事情麻烦了。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把这念头转过来,转到阿弥陀佛,专念阿弥陀佛,把所有一切妄念统统放下,一句阿弥陀佛提起来,业障就没有了,就消除了。所以这消业障的确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不是谈玄说妙,非常之具体,非常的踏实,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古人所讲的话,一点都不错。因为这句佛号不拘形式,行住坐卧,随时随处都可以念。只要我们起心动念,马上就念佛号,知道这句佛号是消除业障的不二法门。底下又说:
【又心王经说三藏云。】
这是举经来引证。
【贪相不生。是为戒藏。瞋相不生。是为定藏。痴相不生。是为慧藏。诸法无行经云。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如是三事中。有无量佛法。】
《心王经》里面讲的贪瞋痴即是戒定慧。就是我刚才所讲的,你能够回光返照,你能够去找,找那个贪瞋痴在哪里,到贪瞋痴你一找,它就没有了。没有了,性德就流露、就现前了。那就是戒定慧,自性戒定慧就流露出来。由此可知,我自性的三德不能现前,原因是什么?是被贪瞋痴盖住了。这真的要知道。我们从早到晚,看到我们附近周围这一切众生,各个本具圆满的性德,可惜,念念都被贪瞋痴盖覆住,它不现前。一天到晚想什么?想钱。是不是?想不到,瞋恨,看到别人赚钱,自己没有赚到,就瞋恨,这愚痴。他天天想这个,他从来不会想去找它,我这个贪钱、贪心,这贪心在哪里?他不会想这个。他要一想这个,他就觉悟了,他的性德就会现前。所以一定要知道,世间所有一切法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总得想想,我来到这个世间为什么?为什么来的?会想想这些,人会觉悟。我到这来干什么的?这一生完了之后,我又到哪里去?多想想这个问题,会开悟。绝不要想眼前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想这个就糟糕,那是愈迷愈深,将来果报非常的可怕。能够想想,来干什么?从哪里来的?将来到哪里去?你能常常想这个,会开悟。必然对於名利、五欲六尘,你会看淡,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人生真正的乐趣,你才能够体会得到。否则的话,糊里糊涂的生,糊里糊涂的死,所谓说,醉生梦死,跟那些畜生有什么两样?没有两样,叫愚痴。贪瞋痴是连著起作用的,绝对不会只有单独一个的,它是有连贯性的。
《诸法无行经》里面说,『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如是三事中,有无量佛法』。这个说法,必须对那个圆人才行。前面一段我们说过,这一段是「约法显益」,前面是「约人显益」,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这个道理。世间种种这些恶事、恶行、恶相,像贪瞋痴就是恶相,真正修行人,在他眼光当中生无量智慧。他以清净心观察,看到这个事相前因后果,过去、现在、未来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生智慧。所以贪瞋痴这种恶相、恶行、恶果,对於菩萨来讲,有无量的佛法。佛是觉,菩萨在这境界当中,生无量觉,他见到,开悟了。就像六祖大师所说的,他对五祖讲,「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你们诸位有没有想到,他以后逃难,逃到猎人队里头,在猎人队里头十五年,他是不是常生智慧?当然常生智慧,看著那个猎人天天干什麽?天天干贪瞋痴,天天看猎人搞贪瞋痴,他看在眼睛当中生无量智慧,不一样。他不生烦恼,他生智慧,时间不是短,十五年。所以想想,古大德人家是怎么个修行。当然他那种修行的方法,普通人学不到,那叫真修行,没有一丝毫执著,也没有一丝毫的分别。
五祖传衣钵给六祖的时候,六祖当时的身分是在家居士,给诸位说,三皈五戒都没有受过。你们在《坛经》里面去看看,什么时候五祖给他受三皈五戒?没有。他那个三皈五戒、比丘戒、菩萨戒,什么时候受的?是猎人队里头出来之后,到了现在的光孝寺,现在广州光孝寺,就是六祖剃头的地方,遇到印宗,印宗给他剃度,这个时候才受三皈五戒。没有受这个形式之前,虽然什么形式都没有,五祖承认他是他的接法弟子,是他的传人。由此可知,真正佛法,不重形式,特别是圆顿大法,不讲求形式。六祖之后,为什么还要搞这些形式?是为了度化众生方便起见。你要讲经说法,度化众生,那人家要说,你这个法师,你连三皈五戒都没有受过,你怎么可以讲经?所以这个形式是敷衍大众的。大众有这种分别执著,那只好也去受个戒,就是这个意思。这形式上有它的必要性,但是最重要的还是真正开悟,这最重要。光受了形式,心里还是迷情、情执,这没有用处。所以单讲形式没有用处。
【是知迷为八万四千尘劳门。悟成八万四千波罗蜜。尘劳虽众。根本不过三毒。波罗蜜虽多。根本只是三德也。】
四弘誓愿里面说「烦恼无尽誓愿断」,『八万四千』,这个数字不是随便说的,确确实实有八万四千。诸位在《佛学辞典》、《教乘法数》,你也都查得到。八万四千,佛是一条一条统统说出来,真的有八万四千。是不是我们的烦恼只有八万四千?给诸位说,不止。八万四千还是归纳的数字。烦恼确实是无量无边,可是先归纳成八万四千。八万四千再归纳,逐渐逐渐归纳,归纳到最后,贪瞋痴『三毒』。所以说『尘劳』再多,到后来归纳也就是三毒烦恼,不过是三毒。『波罗蜜』是智慧,智慧也是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智慧,到最后一归纳起来,也不过就是『三德』而已,戒定慧三德。三德跟三毒不二,体是一个,是一桩事情,就是迷悟的差别。迷了叫三毒,悟了叫三德,迷悟不二,所以三毒就是三德。
「遇三毒而三德圆」,圆满了,他的智慧圆满了。像善财那种人才行,不是他那种天赋,一般人做不到的,这是通说,从理上讲;别说,要从事上讲。但是诸位要晓得,理如果不懂,这个事我们就很难理解,总免不了有疑惑。理上明了,这事上就不会疑惑。事上,这五十三位善知识里面,就有代表贪瞋痴的。我们再看看眼前这个社会,贪瞋痴的人太多,事太多了。善财童子要生在这个时候来参学,那这个机会太好了。他那个时候遇到的少,现在普遍,处处都遇得到。真正明白佛法这个道理,你不会觉得我们生不逢时。是不是?生不逢时,说老实话,你对於佛法道理不通。道理要通了,觉得这个时候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好,这是真的。那我们这生的正是时候,过去这些菩萨、声闻、缘觉,都没有遇到我们这么好的时候。好,再看底下一段:
【别者。即善财所遇善友。其类不同。表一切类中皆有法门。令后学者。於人不观种性。於法莫存取舍。】
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这五十三位善知识里面,有三位代表三毒。第一位就是婆须蜜女,她代表贪欲,贪爱;第二个是无厌足王,代表瞋恚;胜热婆罗门代表愚痴,这是从事相上看到的,这三个人都是把贪瞋痴做到了极处。善财童子去见他们,这三个人也是大善知识。
前面经文诸位没有读过,读过这段经文,你会发现到,有一样他们跟别的善知识不相同的,那就是善财童子参访他们,跟一般善知识一样,他得到了真实的智慧。但是善财童子对於每位善知识都有赞叹,唯独对这三个人没有赞叹。在经文上去看,除了没有赞叹之外,其他的都有。他为什么不赞叹?怕我们看到要学他们,那就不得了。是不是?那就坏了。善财可以参访,我们不能参访,因为善财参访这是历事炼心。他的心真正清净了,在这个境界里头确确实实不动了,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样的功夫,到哪个地方去炼?这大贪、大瞋、大痴这境界里头一看,果然不动心,这考试,这里头三关的考试,善财童子统统及格,他通过了,这是他得的真实利益。
如果没有这个功夫,一亲近就跟著跑掉,那就不得了。尤其贪欲,自古以来,不单是现在,很好的出家人,这一讲经说法,女信徒多了,常常一亲近,好了,这法师就还俗了,就被这个信徒度走了。这一亲近就跑掉了。所以善财童子不赞叹,道理就在此地。像他那样的功夫,可以,可以亲近,为什么?他不动心!成就自己真实的定功,成就自己无量的智慧,这可以。所以这绝对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得到的,我们今天没有这个功夫,我们的参学要选择对象。善财童子的参学,不选择,是平等的。为什么?善恶境界都不动心,人家有这个本事。
前面这一句是告诉我们一个大原则、大前提,这是说这一类的人,『表一切类中』。『善友』,前面说过了,人皆善友,没有一样,没有一个人,不是自己的善知识,统统是善知识。善知识『其类不同』,那个类别也是无量无边的,这类别不同。而且这个善知识里面,前面讲「益我为友」,对我有利益的,什么利益?转烦恼成菩提,这就是利益。因此善友当中有动物、有植物、有矿物,我们今天讲情与无情统统是善知识,都能教我开智慧。譬如《华严经》里面讲的∶灯台善知识、香炉善知识、蜡烛善知识,这对我有什么利益?我们看起来没什么利益,顶多点一支蜡烛,晚上它照得我们亮亮的,就这个利益。我们凡夫只能体会到这个利益。菩萨体会的利益不是这样的,比我们深刻。菩萨看到这个蜡烛照明别人,它自己一滴滴烧尽,菩萨从这体会的是,我们要学蜡烛,蜡烛是我的老师,舍己为人,牺牲自己,成全别人。这是性德,他这里又开悟了,所以蜡烛是我的善知识。所以善知识不一定是人,一切物相,没有一样不是善知识。
由此可知,种类就多了,太多太多。这三位善知识也是表一切类之中,『皆有法门』。不管哪一类,里面都有方法、都有门径,这个方法门径,就是破迷开悟,明心见性,成佛作祖的方法门径。不管哪一法门统统都有,实在讲是我们一般人粗心大意,心太粗了,没有留意。一看《华严》,《华严》要是看熟了,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你的想法、看法决定不一样。这就是前面所讲的,圆教的经论薰习,常常受这些大经大论的薰习,不知不觉,自己逐渐就变成圆顿根性的人。这对於我们的修学有很大的方便,许许多多的障碍都可以能够突破。
他教给我们,『令后学者,於人不观种性』,这是对於人事环境,不要看他的种性,『於法莫存取舍』。於人不观种性,於法不取舍。诸位想想,那心就平等了!这心就清净了。於人观他的种性,唉!这个人是好人,那个人是坏人。是不是?我们的心就不平等!人是不是有好人、有坏人?是有。是有与我不相干。我要在这里面起分别、起执著,自己迷了。自己在一切人事环境里头,那个法就是事,一切事里头没有取舍,一切人里面也不分他的善恶,以一个清净心、平等心、真诚心来处事待人接物,这就是佛,就是菩萨,自己多快乐!一切人与事,自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智慧;不观种性,不存取舍,这是大定,戒定慧完全用在生活上,完全现前,这叫做佛法。不是对外面事情不清楚,善人、恶人,好事、坏事都分不清楚,那是白痴,那哪里叫菩萨!样样清楚是慧,如如不动是定,这是我们要学的。
《华严经》上,这段教给我们学这些。他对我们什么利益?成就自己的定慧,增长自己的定慧,那怎么不是善知识?当然是善知识。我们见到一个人,看到他不太顺眼,自己马上就警觉到我的心还不平等,我要改过自新。那这个人是不是善知识?是善知识。没有他,我自己这个心里头,还以为自己是平等了,结果看到这个人,心里就有一点不高兴,才晓得自己这烦恼、习气还没有断干净。他一现前,使你自己觉悟到,这个人就是善知识。另外一个境界现前的时候,唉呀!我心里还满欢喜他,那个人也是善知识,为什么?喜欢还是烦恼,还是起心动念。你就想想,从早到晚,如果你真正会用功,真是诸佛菩萨满街走。六根所接触的没有一个不是佛菩萨,这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如果你入这个境界,那就恭喜你,因为什么?你是真正的善财童子,你这一生圆成佛道。凡夫什么?迷惑颠倒,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麻木不仁,不知道反省,所以不觉悟,接触境界他不觉悟。菩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是时时觉悟,是念念觉悟,这就是六祖讲的「常生智慧」。他念念都生智慧,怎么生的?就是这样生的,就这个生法。这个事不必详细说,他详细在前面,善财童子参访在前面,这个地方的序文提了一提。
【故婆须蜜女示贪欲之相。】
这个『婆须蜜女』,以我们现在人说的,就是妓女。她也是我们社会上有这么一类的人,所以菩萨眼光当中看到她,她是善知识,她也是菩萨。
【所以邻里生疑。】
『邻里生疑』是什么?善财童子是菩萨,真正善知识,是一个学道之人,怎么去逛妓女户?跑到这去了,所以别人看到,怀疑了,是不是?善财童子他要去参访,怎么跑到她那里去了?而且跟那个妓女:
【抱持接吻。】
好像一般人到妓女户没有两样,善财童子也去了。可是善财童子去参访:
【皆获功德。其所得法门。名离贪欲际解脱门。】
善财是个学生,婆须蜜女是什么?婆须蜜女是菩萨。菩萨示现妓女身,度那一类的众生,那了不起。所以诸佛菩萨的确是无处不现身。我们想想,愈是苦难的地方就愈有许多菩萨示现在里面。他也帮助那些人,在暗中保护那些人、救护这些众生,逐渐使他们能够觉悟。我们如果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是肉眼凡夫,看不到事实真相。这个道理能体会到,对於这个世间一切善人、恶人,你的心自然平等。为什么?这大恶之人,也许是佛菩萨示现的,我们肉眼凡夫不知道。我们对他轻慢,那是我们的过失。普贤大愿第一个「礼敬诸佛」,就是平等的恭敬,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是以平等心修礼敬,对於一切众生,有情、无情都是平等的恭敬。所以菩萨传的这个法门,善财所得的这个法门是『离贪欲际』。际是边际。离贪欲际,就是贪欲真正完全舍离了,这个功德多大,实在是不可思议。
【无厌足王。】
『无厌足』就是甘露火王。
【示其瞋相。伤煞无量众生。】
这个暴君、这个恶王瞋恚心很重,脾气很大,稍稍得罪他,他就把你抓来处死。处死,还不叫你好死,凌迟或者是下油鼎、刀山,他这样来处死,所以那个恶王,你看起来,他对付众生就像地狱的鬼王一样,这是示现瞋恚之相。
【所得法门。名如幻解脱门。】
他所示现的,因为善财童子去参访他,他叫善财童子跳刀山。害怕了,是不是?还要跳刀山。最后还是别的菩萨来劝请,好了,既然是我认你做老师,我来向你讨教!你叫我上刀山,我就去跳!哪里一跳刀山的时候,全身清凉自在,是不是?他没有受到任何的伤害,这不可思议,我们讲一切业障都消除了。无始劫造作种种业障,要用这个方法来消除。所以他的惩罚是善意的,不是恶意的;现的这个相是恶相,心是大慈悲心,真正消除一切众生的罪障。
【胜热婆罗门。四面火聚。中有刀山。令投身入中。】
这是愚痴,也就是像古印度的外道,他所修的这个法门,苦行外道。现在印度瑜伽还有在火里面走的。地上烧的红红的火,他打赤脚,从上面走过,这都是属於这一类苦行的,跟『胜热婆罗门』同一类的。这些人在现代我们还看得到,我们没有到印度亲看过,我们在电视上常常看到这种节目,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叫愚痴。
【向上兼日。五热炙身。示现外道痴迷邪见之相。】
他们用这个方法修行,愚痴。上面那个印度天气热,上面太阳烧,底下火烤,这人怎么受得了?他用这种方法修这种苦行,这也不是我们有方法来修的。所以现在变成一种世界上,好像是一种特技表演一样的。
【善财见之。所得法门。名般若波罗蜜普庄严解脱门。】
善财童子去参访,也依照他那个方法来修行。可是『善财』所得到的是『般若波罗蜜』,大智慧。愚痴就是智慧。『普庄严解脱门』。
【三毒之相。尚有法门。】
那你看这些人,这些人在这个社会上,这些行业里头还有法门,还有帮助你破迷开悟,帮助你圆成佛道的法门。
【况余类耶。】
那其余的,那种种人更不必说了,这是三毒到了顶点。
【是知契合华严圆教。】
这一句话重要,关键就在『契合』这两个字。也就是说明,你是不是真正圆教根性?真正圆教根性,《华严》上这些法门,实在是日常生活当中所修学的。不是圆教的,那就没有法子。那这些法门实在讲,沾都沾不得,一定要圆顿根性的人。所以圆顿根性能修学。
【婆须爱水而不溺。】
在贪爱当中,心清净,不动摇,成就自己的圆满境界。这自性戒完全流露出来,被他证明了。
【无厌恚火。】
无厌足王,甘露火王,瞋恚之火:
【而不烧。】
嫉妒、瞋恚里面,他心还是保持清净,不被瞋火所动。
【胜热邪见而不侵矣。】
遇三毒,的确他圆成三德。自性戒定慧完全流露,完全被证实了,自性确确实实具足了戒定慧三德。这三德是一而三,三而一,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
这段文,无论从理上讲、从事上讲都是不可思议,但是所说的是决定真实。我们凡夫今天生活,实在讲,生活在一个虚妄的境界之中。古人所讲醉生梦死,这个话是非常有道理,这是有哲理的意义在里头。华严境界是真实的人生,也是我们常常想追求的真善美慧,这里面有无量的智慧,真善美慧的人生,全在《华严》里面,《华严》所讲的,真实的清净、平等、慈悲。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四十二面倒数第三行:
【遇三毒而三德圆。入一尘而一心净。千化不变其虑。万境顺通于道。】
这段文在科里面,我们把它找出来,看看它的来龙去脉。这是第二个小科,「约法」。科题在第七面,看最上面一栏,第二行有第六「显机益深」。这里面有四科,就是有四段。四段,第一段是「约人显益」,这一段我们讲完了。今天讲的是第二段,在第八页第一行,上面第一行,「约法显益」。约法里面又有两段,这两段就是刚才我们念的这个文,这个文就是两个小段。第一个是「即染以圆净」,第二个是「万虑以顺道」。我们再翻到一百四十二面,就晓得它这个文是从哪里来的。前面这个科判里头表解,让我们看到它的文章确实是有条不紊,我们所谓是顺理成章。现在可以看注解,注解在一百四十二面最后一行。
【二约法以显益。疏。】
这《疏》就是前面念的疏文:
【遇三毒而三德圆。至顺通于道者。】
刚才我们念的这一段。
【三毒成三德有通有别。通者。】
『三毒』是贪瞋痴,『三德』是戒定慧。怎么会贪瞋痴就是戒定慧,这怎么讲法?诸位要知道,别教以前决定不学的,所谓是严持戒律,他分得清清楚楚,圆教跟他们完全不一样,圆教是圆融自在。这里面就是我们自己能不能真正圆得过来,真正圆过来,那的确是超越通别菩萨。如果圆不过来,也要想学圆教,那准堕地狱。这是我们要搞清楚的,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所以这一段讲的是无上的真理,是法身大士的境界。理我们明了,在事上,我们学不到。为什么?人家戒定慧、贪瞋痴可以说他都不执著,他心地真正清净。我们今天心,遇到顺心的就生欢喜心,遇到不顺心的就生瞋恚心,这不行,这是一定要持戒,你圆不过来!一切根机里面,圆机是最可贵,最为可贵、也最为稀有。所以这样的经论,佛在一般的场合决定不开示的,决定不提的。底下就从『通、别』两种说法,先讲通义:
【三毒本空。元是三德。迷情执取。以德为毒。今悟则贪无贪相。元是戒也。瞋无起灭。本自寂然。元是定也。】
我们就先来探讨这几句。『三毒』是贪瞋痴。我们这个道场的同修,我想有不少人曾经念过《六祖坛经》,或者是听过《六祖坛经》。六祖大师《坛经》里面最有名的那首偈子,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你们想想,哪来的贪瞋痴!贪瞋痴是三物,不止一物。本来一物都没有,哪里还会来贪瞋痴三物,所以真如本性里头,一法不立,没有这个东西。不但贪瞋痴没有,那『三德』也没有,戒定慧也没有。所以六祖真正圆了,他来看《华严经》,一看没有问题,完全是他自己现量境界,他想都不要想。所讲的,讲我就是这个样子!你说这多殊胜、多自在。那我们看起来,看得真是摸不著头脑,怎么贪瞋痴会变成戒定慧?我们搞不清楚。为什么搞不清楚?因为我们有迷、有分别、有执著,坏就坏在这里。
所以「出现品」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由此可知,所有的麻烦都是从妄想执著而生的。六道凡夫从妄想执著生贪瞋痴三毒,从三毒生无量无边的烦恼。四圣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个「佛」要跟诸位说明,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别教的佛,不是圆教的。所以佛有四种,这三种佛都是十法界的佛,我们讲十法界,圆教的佛,佛也没有佛相,连佛他都不执著,那是我们称他作佛,他自己绝对没有个佛;有佛,也是一物,本来无一物!还有个佛,这也不行,这也是个错误的。所以四圣法界,悟了,就生了无量无边之德,万德万能,这就变成德能。凡夫则变成烦恼,圣者就变成德能。烦恼不好,那个德能也不好。为什么?不究竟、不圆满!明白这个意思,这句话就不难懂。真如本性,本来清净,一法不立,所以说「三毒本空,元是三德」,是圣者的三德。换句话说,迷了,叫贪瞋痴;悟了,叫做戒定慧。由此可知,只有迷悟,除迷悟之外,确实一法皆不可得。
所以般若是真实的智慧。世尊当年在世四十九年讲经说法,《般若经》讲的时间最长,占了二十二年。四十九年讲《般若》讲了二十二年,几乎占掉一半的时间,由此可知,真实智慧的重要。佛教给我们,就是要我们破迷开悟,恢复我们本有的智慧,除此之外,别无佛法。佛法不过如此而已。《般若心经》只有二百六十个字,在我们中国,无论是在家、出家没有不能背诵的。这二百六十个字,就是佛讲二十二年的精华,二十二年的纲要。这二百六十个字一展开,就是释迦牟尼佛二十二年所讲的般若,没有超越这《心经》的范围。《心经》到最后的结论,「无智亦无得」,这显示出什么?本空,无智亦无得。九法界的众生,得失这个念头没有舍掉,有得就有失,得失是迷情、是执著。佛教我们要彻底把它舍掉,我们今天能不能舍得掉?舍不掉,怎么舍也舍不掉。好,我们再不执著了,有没有执著?还是执著,执著一个再不执著;这麻烦了,这舍不掉。所以佛法里面讲,这个「无」不是有无之无,有,要把它舍掉,无也要舍掉,两边都舍掉,这才行。舍掉一边,再执著一边,这没有用处的,这也是佛法非常之难的所在。
这一段所说的是圆人的境界,但是他所讲的语气,如果真正讲圆顿根性的,实在讲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说不出来,不可思议。这一点我们要能够体会。不可说,勉强的来说,因此我们决定不能够执著言说相,不能执著名字相,也就是说,这语言、文字统统不能执著,你才能够体会到这个意思。稍稍有一点执著就错了,真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底下这一句说得很好,『迷情执取,以德为毒』。这个话就好讲,我们才能够体会。但是体会是第二义,不是第一义,因为第一义里面说不出。你要是聪明人,要真正能不执著,从第二义里头就能够体会到第一义。正是像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的方法,「离言说相」,言语、文字,不执著言语、文字;「离名字相」,这里面很多的名词,像三毒、三德这都是名词、名相,也不执著;「离心缘相」,听了直捷就体会,不要去思考,不要落在意识里面,这样子你才能够体会到第一义。虽然会得第一义,你也说不出来。由此可知,言语、文字的功能是有限的,是有极限的。这个极限没有法子突破,真正的智慧是无限的,要从这有限的极限要能够突破,往上提升,禅宗里面所说,向上一著,就是这个意思。向上一著,完全要自己领悟,这是没有法子说出来的。所以此地给我们能讲得出来的是第二义,但是这第二义一突破就是第一义,真正帮助我们彻底觉悟。
『今悟则贪无贪相,元是戒也』。这个戒,绝对不是我们一般观念里面所讲的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萨戒,不是这个。这些佛所讲的,讲得太粗了,完全讲的是事相。此地讲的戒是自性戒。所以它此地讲戒定慧三德,统统是自性戒、自性定、自性慧,不是修来的。如果有修,那就跟三毒对立。真如本性里头没有三毒,本性是至善。孔老夫子所讲「性本善」,这就是性戒,跟这个地方讲的有一点接近,性本善。我们今天这观念当中,不是本性,是习性,习性里面就有善恶,本性里面没有善恶,没有善恶才是真善、纯善,没有善恶。
那什么叫做悟?什么叫做迷?这是这段经文关键的所在。这个地方我们简单跟诸位说明,用比较浅显的言语,大家能够体会得到。我们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意就是心),对外面的境界,六种境界,眼见色,眼所看得见的统统叫做色,这个色是广义的,眼睛看得见的都叫色,耳朵听得见的都叫声,鼻能够闻得到的都叫香,臭也叫香,用一个字代表。所以色、声、香、味、触、法是代名词。这里面的香,不是香臭之香,是代表鼻根的作用,它所能够接触的境界。所以这六个字是代表境界的,不能够像一般我们字汇上来解释,那个意思就完全解错了,代表六种境界。六根接触这六种境界,确实不起心、不动念,叫做自性,这叫悟。接触外面境界,稍稍动一个念头,这就叫迷,这就叫情执。我们要怎样能够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用这个标准来看迷悟就很接近。
所以经论上常讲「觉心不动」,那反过来,迷心是动的。我们这心才一动,迷了,觉心不动。不动,一切境界是平等的,一切境界统统是性德流露。为什么?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相分。古人所谓是「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所以这个境界是平等的,那戒定慧跟贪瞋痴就平等了。所以什么人他是『遇三毒而三德圆』?是真正觉悟的人。我们这个心会在境界里起心动念,这个不行。这个三毒就是三恶道的业因,三德,那是佛菩萨的业因,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够混为一谈。这是迷有迷的说法,悟有悟的说法,悟了是一,迷了是二,不是一;一个果报在三途,一个果报是佛菩萨,那怎么会一样!天壤之别,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所以《华严》,佛对谁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而说的,他们都是悟了。他们的境界是三毒跟三德是圆的,是圆融的,是一不是二。可是诸位要记住,在我们的境界里头,决定是二,不是一。这个地方学不得,不可以学的。
「今悟则贪无贪相,元是戒也」。这就是自性戒,就是自性清净。清净心就是戒、就是定、就是慧。清净心里面,没有一个恶念,诸恶莫作,所以清净心是善恶两边都离了,纯善。从这个意思讲,就是戒的意思。『瞋无起灭,本自寂然,元是定也』。这是自性定。《楞严经》上所讲的「首楞严大定」,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跟我们讲的,他是入了这个境界。所以六祖最低限度他是圆教初住菩萨,这是判到最低的,可能比这个还更高。也就是最低限度,他是圆教初住位的菩萨。
【故法句经云。戒性如虚空。又云。瞋心等阳焰。】
这就是不可得的意思。『戒性』,像『虚空』一样;『瞋心』,『阳焰』。这在台湾比较少见,有,偶尔会见到,但是难得一见。阳焰,是地上起的一种气。这个气,远看像水一样,像波浪,像波浪、像水一样,近看就没有了。我们中国古人有比喻,叫渴鹿阳焰。渴鹿是畜生,口渴了,想喝水,它把阳焰看作水,就在眼前没多远,它想喝水,再走,它还那么远;再走,还那么远,那永远,那不是真的,是假的。我在台湾曾经见过一次,很少见到。坐车的时候,那个时候还没有高速公路,在横贯公路有一段地方看到这个现象。车,看到前面就像水波一样,但是很短,只有几分钟就没有了。我们就通过了,几分钟就没有了。在北方黄河一带,常常见到,这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跟虚空的意思完全相同。
【痴无痴相。是为慧也。】
这就是贪瞋痴,觅贪瞋痴了不可得。这个意思,在楞严会上,楞严会一开端,阿难尊者就讨论到这个心的问题,心有真心、有妄心。佛对阿难也不说真心、妄心,不管你真心也好,妄心也好,你心在哪里?心在什么地方?这一开端,七处徵心,心居然找不到。有没有?当然有。在哪里?不晓得。觅心了不可得,找不到。慧可大师是我们中国禅宗的第二祖,他那个时候修行,也是天天心不安,心不安。这时候遇到达摩祖师,向达摩祖师请教,达摩祖师不理他。最后没有法子,自己把手臂砍下来,拿著手臂去供养达摩祖师,这表示他的虔诚。达摩祖师看他,唉!这何苦,把手臂砍了,这残废,可惜了,你何苦。你到底为什么来?他说,我心不安,求大师给我安心。达摩祖师手一伸,你把心拿来。现在有很多达摩的相,这样的相,那就是接引慧可的相,叫慧可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结果慧可回过头来一想,找了半天了,他说,我觅心了不可得,我找不到。达摩祖师很轻松的,「与汝安心竟」,我给你安好了,跟这个地方的意思一样。
所以诸位要是烦恼起来,贪心起来,瞋恚心起来,你马上回光,这回光返照,我瞋恚心在哪里?你去找,你不要去再发脾气,回过头来找,我那个瞋恚心在哪里?我的贪心在哪里?我的爱心在哪里?结果一找都找不到,了不可得。平常都觉得,我心很多。你一找一个也找不到,空的,不是真的,全是虚妄的。所以你烦恼,烦恼在哪里?业障,业障在哪里?罪业很重,你们把罪业拿出来我看看。诸位能够这样回光返照,你心就清净了,心就定下来了。所以业障有没有?罪业有没有?有。怎么知道有?你有妄想,你有杂念,那就叫业障现前。你晚上睡觉还不老实,还会作梦,那也是业障现前。你没有业障,就不会作梦了。白天没有妄想,晚上不会作梦,这个人业障就少,业障就消了。白天打妄想,晚上会作梦,这个业障很重,这麻烦很大。那你知道事实的真相,你就不要害怕。怕,没有用处,害怕解决不了问题。一定要把事实真相给找出来,彻底明了了;明了,你就不怕它。用什么方法来对治?用什么方法来消除业障?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最殊胜、最方便的无过於念佛。刚才说了,妄念一起来,就是业障起现行。如果起恶念,那就是罪障现行,起个善念也是业障现行,这个事情麻烦了。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把这念头转过来,转到阿弥陀佛,专念阿弥陀佛,把所有一切妄念统统放下,一句阿弥陀佛提起来,业障就没有了,就消除了。所以这消业障的确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不是谈玄说妙,非常之具体,非常的踏实,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古人所讲的话,一点都不错。因为这句佛号不拘形式,行住坐卧,随时随处都可以念。只要我们起心动念,马上就念佛号,知道这句佛号是消除业障的不二法门。底下又说:
【又心王经说三藏云。】
这是举经来引证。
【贪相不生。是为戒藏。瞋相不生。是为定藏。痴相不生。是为慧藏。诸法无行经云。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如是三事中。有无量佛法。】
《心王经》里面讲的贪瞋痴即是戒定慧。就是我刚才所讲的,你能够回光返照,你能够去找,找那个贪瞋痴在哪里,到贪瞋痴你一找,它就没有了。没有了,性德就流露、就现前了。那就是戒定慧,自性戒定慧就流露出来。由此可知,我自性的三德不能现前,原因是什么?是被贪瞋痴盖住了。这真的要知道。我们从早到晚,看到我们附近周围这一切众生,各个本具圆满的性德,可惜,念念都被贪瞋痴盖覆住,它不现前。一天到晚想什么?想钱。是不是?想不到,瞋恨,看到别人赚钱,自己没有赚到,就瞋恨,这愚痴。他天天想这个,他从来不会想去找它,我这个贪钱、贪心,这贪心在哪里?他不会想这个。他要一想这个,他就觉悟了,他的性德就会现前。所以一定要知道,世间所有一切法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总得想想,我来到这个世间为什么?为什么来的?会想想这些,人会觉悟。我到这来干什么的?这一生完了之后,我又到哪里去?多想想这个问题,会开悟。绝不要想眼前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想这个就糟糕,那是愈迷愈深,将来果报非常的可怕。能够想想,来干什么?从哪里来的?将来到哪里去?你能常常想这个,会开悟。必然对於名利、五欲六尘,你会看淡,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人生真正的乐趣,你才能够体会得到。否则的话,糊里糊涂的生,糊里糊涂的死,所谓说,醉生梦死,跟那些畜生有什么两样?没有两样,叫愚痴。贪瞋痴是连著起作用的,绝对不会只有单独一个的,它是有连贯性的。
《诸法无行经》里面说,『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如是三事中,有无量佛法』。这个说法,必须对那个圆人才行。前面一段我们说过,这一段是「约法显益」,前面是「约人显益」,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这个道理。世间种种这些恶事、恶行、恶相,像贪瞋痴就是恶相,真正修行人,在他眼光当中生无量智慧。他以清净心观察,看到这个事相前因后果,过去、现在、未来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生智慧。所以贪瞋痴这种恶相、恶行、恶果,对於菩萨来讲,有无量的佛法。佛是觉,菩萨在这境界当中,生无量觉,他见到,开悟了。就像六祖大师所说的,他对五祖讲,「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你们诸位有没有想到,他以后逃难,逃到猎人队里头,在猎人队里头十五年,他是不是常生智慧?当然常生智慧,看著那个猎人天天干什麽?天天干贪瞋痴,天天看猎人搞贪瞋痴,他看在眼睛当中生无量智慧,不一样。他不生烦恼,他生智慧,时间不是短,十五年。所以想想,古大德人家是怎么个修行。当然他那种修行的方法,普通人学不到,那叫真修行,没有一丝毫执著,也没有一丝毫的分别。
五祖传衣钵给六祖的时候,六祖当时的身分是在家居士,给诸位说,三皈五戒都没有受过。你们在《坛经》里面去看看,什么时候五祖给他受三皈五戒?没有。他那个三皈五戒、比丘戒、菩萨戒,什么时候受的?是猎人队里头出来之后,到了现在的光孝寺,现在广州光孝寺,就是六祖剃头的地方,遇到印宗,印宗给他剃度,这个时候才受三皈五戒。没有受这个形式之前,虽然什么形式都没有,五祖承认他是他的接法弟子,是他的传人。由此可知,真正佛法,不重形式,特别是圆顿大法,不讲求形式。六祖之后,为什么还要搞这些形式?是为了度化众生方便起见。你要讲经说法,度化众生,那人家要说,你这个法师,你连三皈五戒都没有受过,你怎么可以讲经?所以这个形式是敷衍大众的。大众有这种分别执著,那只好也去受个戒,就是这个意思。这形式上有它的必要性,但是最重要的还是真正开悟,这最重要。光受了形式,心里还是迷情、情执,这没有用处。所以单讲形式没有用处。
【是知迷为八万四千尘劳门。悟成八万四千波罗蜜。尘劳虽众。根本不过三毒。波罗蜜虽多。根本只是三德也。】
四弘誓愿里面说「烦恼无尽誓愿断」,『八万四千』,这个数字不是随便说的,确确实实有八万四千。诸位在《佛学辞典》、《教乘法数》,你也都查得到。八万四千,佛是一条一条统统说出来,真的有八万四千。是不是我们的烦恼只有八万四千?给诸位说,不止。八万四千还是归纳的数字。烦恼确实是无量无边,可是先归纳成八万四千。八万四千再归纳,逐渐逐渐归纳,归纳到最后,贪瞋痴『三毒』。所以说『尘劳』再多,到后来归纳也就是三毒烦恼,不过是三毒。『波罗蜜』是智慧,智慧也是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智慧,到最后一归纳起来,也不过就是『三德』而已,戒定慧三德。三德跟三毒不二,体是一个,是一桩事情,就是迷悟的差别。迷了叫三毒,悟了叫三德,迷悟不二,所以三毒就是三德。
「遇三毒而三德圆」,圆满了,他的智慧圆满了。像善财那种人才行,不是他那种天赋,一般人做不到的,这是通说,从理上讲;别说,要从事上讲。但是诸位要晓得,理如果不懂,这个事我们就很难理解,总免不了有疑惑。理上明了,这事上就不会疑惑。事上,这五十三位善知识里面,就有代表贪瞋痴的。我们再看看眼前这个社会,贪瞋痴的人太多,事太多了。善财童子要生在这个时候来参学,那这个机会太好了。他那个时候遇到的少,现在普遍,处处都遇得到。真正明白佛法这个道理,你不会觉得我们生不逢时。是不是?生不逢时,说老实话,你对於佛法道理不通。道理要通了,觉得这个时候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好,这是真的。那我们这生的正是时候,过去这些菩萨、声闻、缘觉,都没有遇到我们这么好的时候。好,再看底下一段:
【别者。即善财所遇善友。其类不同。表一切类中皆有法门。令后学者。於人不观种性。於法莫存取舍。】
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这五十三位善知识里面,有三位代表三毒。第一位就是婆须蜜女,她代表贪欲,贪爱;第二个是无厌足王,代表瞋恚;胜热婆罗门代表愚痴,这是从事相上看到的,这三个人都是把贪瞋痴做到了极处。善财童子去见他们,这三个人也是大善知识。
前面经文诸位没有读过,读过这段经文,你会发现到,有一样他们跟别的善知识不相同的,那就是善财童子参访他们,跟一般善知识一样,他得到了真实的智慧。但是善财童子对於每位善知识都有赞叹,唯独对这三个人没有赞叹。在经文上去看,除了没有赞叹之外,其他的都有。他为什么不赞叹?怕我们看到要学他们,那就不得了。是不是?那就坏了。善财可以参访,我们不能参访,因为善财参访这是历事炼心。他的心真正清净了,在这个境界里头确确实实不动了,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样的功夫,到哪个地方去炼?这大贪、大瞋、大痴这境界里头一看,果然不动心,这考试,这里头三关的考试,善财童子统统及格,他通过了,这是他得的真实利益。
如果没有这个功夫,一亲近就跟著跑掉,那就不得了。尤其贪欲,自古以来,不单是现在,很好的出家人,这一讲经说法,女信徒多了,常常一亲近,好了,这法师就还俗了,就被这个信徒度走了。这一亲近就跑掉了。所以善财童子不赞叹,道理就在此地。像他那样的功夫,可以,可以亲近,为什么?他不动心!成就自己真实的定功,成就自己无量的智慧,这可以。所以这绝对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得到的,我们今天没有这个功夫,我们的参学要选择对象。善财童子的参学,不选择,是平等的。为什么?善恶境界都不动心,人家有这个本事。
前面这一句是告诉我们一个大原则、大前提,这是说这一类的人,『表一切类中』。『善友』,前面说过了,人皆善友,没有一样,没有一个人,不是自己的善知识,统统是善知识。善知识『其类不同』,那个类别也是无量无边的,这类别不同。而且这个善知识里面,前面讲「益我为友」,对我有利益的,什么利益?转烦恼成菩提,这就是利益。因此善友当中有动物、有植物、有矿物,我们今天讲情与无情统统是善知识,都能教我开智慧。譬如《华严经》里面讲的∶灯台善知识、香炉善知识、蜡烛善知识,这对我有什么利益?我们看起来没什么利益,顶多点一支蜡烛,晚上它照得我们亮亮的,就这个利益。我们凡夫只能体会到这个利益。菩萨体会的利益不是这样的,比我们深刻。菩萨看到这个蜡烛照明别人,它自己一滴滴烧尽,菩萨从这体会的是,我们要学蜡烛,蜡烛是我的老师,舍己为人,牺牲自己,成全别人。这是性德,他这里又开悟了,所以蜡烛是我的善知识。所以善知识不一定是人,一切物相,没有一样不是善知识。
由此可知,种类就多了,太多太多。这三位善知识也是表一切类之中,『皆有法门』。不管哪一类,里面都有方法、都有门径,这个方法门径,就是破迷开悟,明心见性,成佛作祖的方法门径。不管哪一法门统统都有,实在讲是我们一般人粗心大意,心太粗了,没有留意。一看《华严》,《华严》要是看熟了,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你的想法、看法决定不一样。这就是前面所讲的,圆教的经论薰习,常常受这些大经大论的薰习,不知不觉,自己逐渐就变成圆顿根性的人。这对於我们的修学有很大的方便,许许多多的障碍都可以能够突破。
他教给我们,『令后学者,於人不观种性』,这是对於人事环境,不要看他的种性,『於法莫存取舍』。於人不观种性,於法不取舍。诸位想想,那心就平等了!这心就清净了。於人观他的种性,唉!这个人是好人,那个人是坏人。是不是?我们的心就不平等!人是不是有好人、有坏人?是有。是有与我不相干。我要在这里面起分别、起执著,自己迷了。自己在一切人事环境里头,那个法就是事,一切事里头没有取舍,一切人里面也不分他的善恶,以一个清净心、平等心、真诚心来处事待人接物,这就是佛,就是菩萨,自己多快乐!一切人与事,自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智慧;不观种性,不存取舍,这是大定,戒定慧完全用在生活上,完全现前,这叫做佛法。不是对外面事情不清楚,善人、恶人,好事、坏事都分不清楚,那是白痴,那哪里叫菩萨!样样清楚是慧,如如不动是定,这是我们要学的。
《华严经》上,这段教给我们学这些。他对我们什么利益?成就自己的定慧,增长自己的定慧,那怎么不是善知识?当然是善知识。我们见到一个人,看到他不太顺眼,自己马上就警觉到我的心还不平等,我要改过自新。那这个人是不是善知识?是善知识。没有他,我自己这个心里头,还以为自己是平等了,结果看到这个人,心里就有一点不高兴,才晓得自己这烦恼、习气还没有断干净。他一现前,使你自己觉悟到,这个人就是善知识。另外一个境界现前的时候,唉呀!我心里还满欢喜他,那个人也是善知识,为什么?喜欢还是烦恼,还是起心动念。你就想想,从早到晚,如果你真正会用功,真是诸佛菩萨满街走。六根所接触的没有一个不是佛菩萨,这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如果你入这个境界,那就恭喜你,因为什么?你是真正的善财童子,你这一生圆成佛道。凡夫什么?迷惑颠倒,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麻木不仁,不知道反省,所以不觉悟,接触境界他不觉悟。菩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是时时觉悟,是念念觉悟,这就是六祖讲的「常生智慧」。他念念都生智慧,怎么生的?就是这样生的,就这个生法。这个事不必详细说,他详细在前面,善财童子参访在前面,这个地方的序文提了一提。
【故婆须蜜女示贪欲之相。】
这个『婆须蜜女』,以我们现在人说的,就是妓女。她也是我们社会上有这么一类的人,所以菩萨眼光当中看到她,她是善知识,她也是菩萨。
【所以邻里生疑。】
『邻里生疑』是什么?善财童子是菩萨,真正善知识,是一个学道之人,怎么去逛妓女户?跑到这去了,所以别人看到,怀疑了,是不是?善财童子他要去参访,怎么跑到她那里去了?而且跟那个妓女:
【抱持接吻。】
好像一般人到妓女户没有两样,善财童子也去了。可是善财童子去参访:
【皆获功德。其所得法门。名离贪欲际解脱门。】
善财是个学生,婆须蜜女是什么?婆须蜜女是菩萨。菩萨示现妓女身,度那一类的众生,那了不起。所以诸佛菩萨的确是无处不现身。我们想想,愈是苦难的地方就愈有许多菩萨示现在里面。他也帮助那些人,在暗中保护那些人、救护这些众生,逐渐使他们能够觉悟。我们如果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是肉眼凡夫,看不到事实真相。这个道理能体会到,对於这个世间一切善人、恶人,你的心自然平等。为什么?这大恶之人,也许是佛菩萨示现的,我们肉眼凡夫不知道。我们对他轻慢,那是我们的过失。普贤大愿第一个「礼敬诸佛」,就是平等的恭敬,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是以平等心修礼敬,对於一切众生,有情、无情都是平等的恭敬。所以菩萨传的这个法门,善财所得的这个法门是『离贪欲际』。际是边际。离贪欲际,就是贪欲真正完全舍离了,这个功德多大,实在是不可思议。
【无厌足王。】
『无厌足』就是甘露火王。
【示其瞋相。伤煞无量众生。】
这个暴君、这个恶王瞋恚心很重,脾气很大,稍稍得罪他,他就把你抓来处死。处死,还不叫你好死,凌迟或者是下油鼎、刀山,他这样来处死,所以那个恶王,你看起来,他对付众生就像地狱的鬼王一样,这是示现瞋恚之相。
【所得法门。名如幻解脱门。】
他所示现的,因为善财童子去参访他,他叫善财童子跳刀山。害怕了,是不是?还要跳刀山。最后还是别的菩萨来劝请,好了,既然是我认你做老师,我来向你讨教!你叫我上刀山,我就去跳!哪里一跳刀山的时候,全身清凉自在,是不是?他没有受到任何的伤害,这不可思议,我们讲一切业障都消除了。无始劫造作种种业障,要用这个方法来消除。所以他的惩罚是善意的,不是恶意的;现的这个相是恶相,心是大慈悲心,真正消除一切众生的罪障。
【胜热婆罗门。四面火聚。中有刀山。令投身入中。】
这是愚痴,也就是像古印度的外道,他所修的这个法门,苦行外道。现在印度瑜伽还有在火里面走的。地上烧的红红的火,他打赤脚,从上面走过,这都是属於这一类苦行的,跟『胜热婆罗门』同一类的。这些人在现代我们还看得到,我们没有到印度亲看过,我们在电视上常常看到这种节目,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叫愚痴。
【向上兼日。五热炙身。示现外道痴迷邪见之相。】
他们用这个方法修行,愚痴。上面那个印度天气热,上面太阳烧,底下火烤,这人怎么受得了?他用这种方法修这种苦行,这也不是我们有方法来修的。所以现在变成一种世界上,好像是一种特技表演一样的。
【善财见之。所得法门。名般若波罗蜜普庄严解脱门。】
善财童子去参访,也依照他那个方法来修行。可是『善财』所得到的是『般若波罗蜜』,大智慧。愚痴就是智慧。『普庄严解脱门』。
【三毒之相。尚有法门。】
那你看这些人,这些人在这个社会上,这些行业里头还有法门,还有帮助你破迷开悟,帮助你圆成佛道的法门。
【况余类耶。】
那其余的,那种种人更不必说了,这是三毒到了顶点。
【是知契合华严圆教。】
这一句话重要,关键就在『契合』这两个字。也就是说明,你是不是真正圆教根性?真正圆教根性,《华严》上这些法门,实在是日常生活当中所修学的。不是圆教的,那就没有法子。那这些法门实在讲,沾都沾不得,一定要圆顿根性的人。所以圆顿根性能修学。
【婆须爱水而不溺。】
在贪爱当中,心清净,不动摇,成就自己的圆满境界。这自性戒完全流露出来,被他证明了。
【无厌恚火。】
无厌足王,甘露火王,瞋恚之火:
【而不烧。】
嫉妒、瞋恚里面,他心还是保持清净,不被瞋火所动。
【胜热邪见而不侵矣。】
遇三毒,的确他圆成三德。自性戒定慧完全流露,完全被证实了,自性确确实实具足了戒定慧三德。这三德是一而三,三而一,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
这段文,无论从理上讲、从事上讲都是不可思议,但是所说的是决定真实。我们凡夫今天生活,实在讲,生活在一个虚妄的境界之中。古人所讲醉生梦死,这个话是非常有道理,这是有哲理的意义在里头。华严境界是真实的人生,也是我们常常想追求的真善美慧,这里面有无量的智慧,真善美慧的人生,全在《华严》里面,《华严》所讲的,真实的清净、平等、慈悲。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