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 (第三十五集)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三十五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035

  请掀开经本,一百二十五面第六行,从第二个字看起:

  【言渐顿无碍而双入者。】

  下面就是要解释这一句。这一段里面,这是第五段。这个文找一找看,经文在一百一十二面倒数第三行,从第二句看起。这段文是有两句,「万行亡照而齐修」,『渐顿无碍而双入』,前面所说的是上面这一句,今天是解释底下这一句。这两句是说明修证。也是在这一大段里面,这个大段落在第七页,诸位看科判就看到。这是这一大段落最后的一句文。第七页倒数第二行当中,第五科「真修妙证」。前一句是真修,今天我们念这一句是妙证。好,我们翻到一百二十五面,来看宗密大师的注解。

  【先通释渐顿偏圆。后正销疏意。】

  他在给我们解释这句文,他分两段,先把『渐顿』,文里面只说了两个字,还有『偏圆』,这是省略,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补充出来。先把这些名相的定义说清楚,然后再说明清凉大师这个文章的意义。

  【初中。法相宗云。】

  『初』,是第一段,就是解释名相。《华严经》在我们中国大乘八个宗派里面,是华严宗主修的经典。华严宗也称作贤首宗。华严宗第三代的祖师就是贤首国师,真正成为一个宗派,是在贤首国师这个时代建立的,所以我们称它作贤首宗。贤首的老师是云华,云华的老师是杜顺,所以杜顺真正是华严宗的初祖。要是讲宗派之建立,确实是在贤首国师。正如同天台,天台宗的建立是在智者大师,智者在天台承传上来讲,他也是第三代。可是法相唯识宗,它的经论一共是有六经十一论。这六部经里面有《华严经》。所以《华严经》也是法相唯识宗的六经之一,这个地方解释名相用『法相宗』。「法相宗云」:

  【从小入大为渐。】

  这个『渐』就是有次第的,按照顺序来修学,先修小乘,再修大乘,『从小入大』,这叫渐。

  【直从大乘发心为顿。】

  这个『顿』,就不是从小,所以顿超,超越了次第,这叫做顿教。这是讲渐与顿。顿教,说到最圆满的顿教,那就是念佛往生净土。真正是顿之极,这是圆满到了极处,不必经过任何次第,从凡夫地一下就超到等觉菩萨。你想想看,这的确是难信之法。诸位如果要不是真正深入《无量寿经》,你很难相信。你看《无量寿经》里面讲得很清楚,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哪怕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这是说一品惑也没断;不但一品惑没断,而且是业障深重,造作的是五逆十恶之罪,他能够临终一念、十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圆证三不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阿鞞跋致的菩萨。这确实是很难叫人相信。这不但是普通人不相信,宗门教下这些祖师大德们也不敢相信。原因在哪里?理论上讲不通。实在讲,不是理论上讲不通,是理论太高了。宗门教下这些大德们,他们程度还没有达到,所以觉得这个理论上讲不通。

  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给我们说,他举了四个人,像这四个大德,他们的程度没有问题,他通了。他举了四个人是哪四个?这外国的举了两个,马鸣菩萨、龙树菩萨;中国也举了两个,智者大师、永明延寿大师。智者大师是教下的代表,就是天台宗的祖师,他是念佛往生的。永明延寿大师是禅宗的代表,在禅宗里面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回过头来念佛,也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举了这四个人,像他们这样的程度,他是能够信得过。所以是专修专弘,这真正是非常非常的难信。从小入大,渐教,这没有问题,这可以说是人人都能够相信的。像念书一样,从一年级、二年级慢慢念上去,小学毕业再念中学,中学毕业念大学,这都没有问题,人人都可以相信的。顿,像禅宗之顿,大家也能信得过,禅宗之顿;这个净土之顿太难了,很难令人相信。

  【今则不然。】

  《华严》是属於圆教、顿教。

  【即以法相宗行位。地前伏惑。登地断惑。分证真如。乃至等觉后心金刚喻定。解脱道中。方始妙觉圆明。为渐也。】

  那此地所判的这个位次是别教,用天台大师这四教的判法,这是别教。别教『地前』就是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这是『伏惑』,没断,伏惑。这个惑是什么?是讲的无明,无明烦恼伏而未断。『登地』,别教初地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叫做『断惑』。『分证真如』,真如就是法身,也就是本性,禅家讲明心见性。无明总共有四十一品,破一品就证一分真如,证一分真性。『乃至等觉』,从初地到等觉是十一个位次,妙觉就是如来的果位,此地所讲的『妙觉』,是别教的佛。别教成佛,总共只断了十二品无明,所以要跟圆教菩萨相比,只是第二行位的菩萨。二行位的菩萨,如果在别教就成佛了,这是诸位一定要知道的。这种修证还是属於渐修,确实是属於渐修。这是『法相宗』所说的渐修。

  【无相宗一向不说地位。如四卷楞伽第四卷文中云。十地则初地。初则为八地。第九则为七。七亦复为八。第二为第三。第四为第五。第三为第六。无所有何次也。已上并是彼经文如此超间。意显圆融之行不依行布位次。】

  『无相宗』,它的理论依据是离一切分别执著。诸位想想,一切分别执著都离开了,那还有什么位次?如果有位次,一定还是有分别执著。所以他纵然讲次第,次第不一定。初学即是圆满,圆满就是初学,这个说法跟前面说法完全不相同,是离一切分别执著。所以他这里说得很清楚,『意显圆融之行不依行布』,行布是次第。行布是梵语,是梵语音译过来的,翻成中国意思就是次序、次第。圆融,当然就不依次第。《华严经》上所标榜的是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所以这个教义才称之为圆教,所说的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前面两种都不能算圆,为什么?次第,它就不圆融;圆融,它就不次第。次第里面有圆融,圆融里面有次第,这是圆融跟次第彼此不相妨碍,互摄互融,这才叫圆教。所以前面它都偏在一边,一个是偏在次第上,一个是偏在圆融上,那就不是真正的圆融。再看底下一段。下面前面是从教下来说的,解释渐顿。

  【又禅宗看净拂尘。及诸家调伏心法。皆为渐也。】

  诸位读过《六祖坛经》,对於这句话应当很清楚。『看净拂尘』,是谁的方法?神秀大师的方法。神秀大师的方法,他是教人看净,教人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是神秀的看法。所以神秀传的这个禅是渐,六祖传的那个禅是顿,六祖跟他那个不一样。六祖不教人看净,也不教人拂尘,他那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不过说老实话,神秀这个方法我们可以用得上,六祖那个方法,我们用不上,高是高,对我们来讲,没有用处,学不到。『诸家调心法』,这个诸家就是禅宗以后,又分为五家:像曹洞、沩仰,在台湾的临济,洞山这些,所入门的方法,调心的方法,可以说统统都是渐。真正禅讲顿超已经是不可多见,甚至於我们在末法时期根本就见不到,这样根性的人见不到了。由此可知,六祖大师以后的禅也都是渐修。

  【或说贪瞋即是道。举动无非佛。无证无修。皆为顿也。】

  这一些,我们看看六祖所传的是这些,是这个样子。这在《坛经》里面,可以说处处都能够见到这种说法,这个想法、看法,这是属於顿。

  【然如上等文。各是一门之意。】

  前面所举的宗门教下,都是一宗一派他们的看法、他们的见解来拣别渐顿。

  【并非称性圆证圆修也。】

  这是宗密大师特别赞叹华严宗的法门,华严宗是『称性圆证圆修』。有没有太过分?依照本经的教义来讲,不过分。怎么不过分?因为本经教学的对象是谁?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华严》真正的当机者,我们今天是旁听,不是当机;当机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当然,所以法身大士,这部经是圆教,不是别教。初住菩萨,破一分无明,证一分真如,也就是刚才讲,别教的初地以上,圆教初住以上,才是这部经的当机者。由此可知,他所讲的这些话就有根据了,这是称性圆证圆修。我们虽然不是别教初地菩萨,也不是圆教初住菩萨,但是诸位要晓得,如果我们自己是圆教根性的人,那这部经对我们确实有很大的利益,有真正的利益。但是什么?是圆教根性的人才真正得受用。将这个受用要回归在念佛这个法门,我们得一心不乱就非常容易、非常的快速。所以这部经,尤其是这个《别行疏钞》,对於念佛人来讲,是大有功德,很有利益。确实帮助我们断疑生信,帮助我们提高品位,它有这个好处。

  【今既圆宗。直谈真界。则非渐非顿。】

  『今』是指本经。《华严经》无论在四教,或者在五教,贤首判五教,智者判四教,看法不同,但是都把这部经判作圆教,叫『圆宗』。『直谈真界』,这个真界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见了本性的菩萨所体会的境界,或者我们讲所住的境界,他的心安住在这个境界里头。这个境界是真实的,在十法界之上。没有见性,纵然成了佛,那个佛是哪里佛?是十法界里面的佛,十法界。如果见了性,超越了十法界,超越十法界怎么办?就叫做一真法界。诸位要知道,一真法界在十法界之上。十法界那个佛,他还有能成之佛,有所成之佛,能所还没有忘。所以那个佛是什么佛?那个佛是藏教佛。释迦牟尼佛所示现的就是藏教佛,八相成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种样子叫做藏教佛。

  到一真法界,这渐跟顿都没有了。如果还有渐、有顿,那就是六祖所说的,渐顿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哪里来的渐顿!由此可知,六祖他老人家的境界确实是一真法界。我们看看他当时见印宗,跟印宗法师初见面的时候,印宗法师还在二法里头。所以印宗向他请教,问黄梅传法讲不讲禅定、解脱?六祖也不跟他讲什么禅定、什么解脱,直截了当告诉他,禅定、解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这一下就超越了。由此可知,禅定、解脱是方便说;六祖所跟他讲的是真实说,这说真实法。所以直谈真界,叫『非渐非顿』,两边都离开了。

  【随缘修证。则具渐具顿。】

  在『随缘』里面,这个缘是渐,我也渐,缘是顿我也顿,这就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些深位菩萨修行确实是如此。从什么地方见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五十三位善知识统统是法身大士。五十三位善知识所修、所学、所化,化就是教化众生,确实里头有渐、有顿。到这个地方我们才恍然大悟,才真的知道,他那个顿、渐是随缘的,事上有渐、有顿,心里头绝无分别,没有分别,这才是圆融无碍。也就是普贤菩萨后面十大愿王里头有两愿说,「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菩萨的心真正清净平等,没有一念分别执著,他所表现的『渐』或者是『顿』完全是随缘。这显示得多么的自在。下面引经作证。

  【如经云。初发心时。即得阿耨菩提。】

  所以『初发心时』,即成正觉。这个心一发就成佛了。什么佛?圆圆满满的佛。虽然是圆满的佛:

  【然始从十住十行。乃至等觉妙觉。不坏行位。】

  初发心时,一下就成佛,这是顿。可是他在修学过程当中,还是要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有没有次第?有次第。真的有次第吗?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所以这个经上显示,行布圆融是一,不是二。不但说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简直可以说圆融就是行布,行布就是圆融。

  【故具渐顿也。】

  就是具足,『渐顿』这两个意思、这两种迹象同时具足。

  【禅门悟即刹那而登妙觉。一悟之后。念念相应。习气唯微。本智唯莹。具渐顿也。】

  《华严》是这个境界,六祖大师所传的这个禅也是这个境界。所以禅宗,佛门里面常说,南顿北渐。南方是能大师传的,北方是秀大师传的。惠能大师传的这个禅,确实是顿悟、顿超。可是诸位要晓得,习气不是一下就能够断除的。这就是佛家常说,理可顿悟,理确实可以顿悟,事须渐修。事是什么?习气。但是他确确实实证得初住以上菩萨果位,这决定不假。所证地位的高下,与他悟入功夫浅深有关系。但是最低限度都是圆教初住地位,法身大士。虽然入了这个境界,确实证得了圆初住的菩萨,可是他的习气还存在,习气必须历事炼心。从前面这是顿的意思;从后面,慢慢要淘汰习气,这又是渐的意思。可见得,这个法门里头顿渐两种事相也都具足。

  这个地方有一句要注意到的,就是『一悟之后,念念相应』。这个相应是什么?念念与如来的智慧相应。因为这个位次的菩萨,证得圆教初住是念不退。念念流入娑婆若海。娑婆若海是比喻,娑婆若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是佛所证的,就是说圆教初住菩萨,念念与如来果地上一切种智相应,他这个意思在此地,念念相应。所以他念不退,但是习气要努力去断。断习气这是渐修,它也具渐顿也。

  【故荷泽大师开示顿悟渐修为圆妙也。】

  这是说明达摩祖师所传来的这一支才是真正的圆证圆修。也就是我们常讲称性起修,全修即性,在禅宗里只有这一支,与华严宗的修学相应。天台宗的修学,说老实话,跟六祖的禅,跟《华严》的确是不一样。这诸位可以从古时候《楞严经》的注疏里面看出来。我们智者大师的确是非常了不起,有智慧聪明人,三止三观是他发明的。天台的止观,不是从印度传过来的,是智者大师发明的。他这种修行的方法,在当时印度一些高僧到中国来,见到智者大师修行的方法,非常赞叹。告诉智者大师,你这个方法跟佛在《楞严经》上所讲的很接近。所以中国人才知道印度有一部《楞严经》。而《楞严经》是印度人视为国宝,所有一切经都可以传到外国,这部经不准传。所以当时印度人,印度这个皇室吝法。吝法的果报,今天印度人这么样的愚痴,国力这么样的衰,吝法,这个因缘果报真是丝毫不爽。佛说一切法是要救度一切众生的,他把这个这么好的法门自己保留了,不准流出去,这个果报决定不好。

  这是唐朝时候,唐朝时候般剌密谛法师花了很大的决心,偷渡,把这部经送到中国来。那个时候偷渡,海关查得很严,他没有法子,他把这个经书写成小字,写成很小的字,细写出来之后,把自己这个胳臂破开,经藏在这里面。等这个伤,养伤好了之后,这样到中国来,到中国来再把胳臂打开,经取出来,这样偷出来的。因为他过去偷渡三次都被查出来;查出来,这要坐牢,最后用这种方法偷渡出来。所以《楞严经》到中国来的确是很不容易。

  我们看看交光大师的注解,他老人家就批评,说天台的止观,跟《楞严经》里面所讲的「奢摩他、三摩、禅那」的修法,还是不一样的,非常接近,这是真的,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天台的止观是用的意识心,用第六意识,用这个修。《楞严经》里面这修学方法,不是用意识心。这交光大师给我们指出来,《楞严经》的修行方法,舍识用根,用根中之性。用根中之性,那就是此地所讲的圆修圆证,跟天台不一样。所以《楞严经》从交光大师以后,这个讲法就分新旧两派。新派理论是好、是高,把这经义可以说统统圆满显示出来,但是不容易修。我们几个人能会舍识用根?那用天台方法来修,我们每个人都行,人人都用得上。用交光大师的方法,没有一个人会。交光大师讲的的确没错,交光大师也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看他《楞严经》注解前面序文,序文他老人家自己作的。他是寿命到了,念佛功夫也成熟了,阿弥陀佛来接引。接引的时候,他见到阿弥陀佛,就跟阿弥陀佛说,他说《楞严经》自古以来,所有这些注解都没有把真正的意思注出来。他向阿弥陀佛告个假,他说我来作这个注解,这个注解作完了之后,我再去。阿弥陀佛也同意了,就走了,他病就好了。这个注解前面有这么一段公案,他是向阿弥陀佛告了假,作这个注解的。所以交光大师也是生西方净土的。这个经里面讲渐、讲顿、讲偏、讲圆,每家的意思还是有一些不相同的。

  【后销疏意者。】

  前面把这个名相介绍完了,底下要讲清凉大师序文里面的含义,这个重要了。

  【然随缘说。有凡圣迷悟。故言渐顿。缘起无性。举体但是真源。故云渐顿无碍。即由无碍而渐顿。冥契妙极。故云双入。】

  这一段才真正解释出『渐顿无碍而双入』。这个双入是同时契入,这是圆顿菩萨的境界,也就是《华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境界。随缘,真如不变随缘。随什么缘?随十法界染净之缘。这个意思,佛在《楞严》里面也讲得非常之透彻,讲得很多。真如确实有随缘的这个现象。假如它要不随缘,哪里来的十法界?哪里来的依正庄严?像一面镜子,这容易懂得。镜子随不随缘?随缘。它要不随缘,它怎么把外面境界都照到里面去。它没有选择,它没有分别,它样样都照,样样都在里面,真如本性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所以见了性之后,我们叫转识成智,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也是用镜子做比喻。十法界依正庄严,换句话说,世出世间没有一法不是自性所变的。它的体,体性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

  所以佛说众生迷,迷什么?迷失了自己。诸佛菩萨悟,悟的是什么?悟的是自己,迷的还是自己,不是别的,所以才说迷悟不二。悟的是自己,迷的还是自己,迷悟不二,迷悟是一个。悟了才晓得一切万法是自己,这个自己跟一切万法,那个心情不一样,自自然然流露出来的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要拿我们现在粗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爱心。这个爱心是平等的、是清净的,对於一切法的爱心自然流露。迷了的时候,对於一切法,他不知道一切法与自己的关系,那他就起了分别心,起了执著心。自以为这是跟我关系密切,我爱护他;那个跟我没有关系,我就讨厌他,我就远离他。他不晓得,那个讨厌、远离的,还是自性变现的。所以觉悟的人,他爱的时候,我们把它换个名词,换做慈悲,叫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悟了才晓得,万法与我同体。迷了不知道,悟了才晓得,一切万法同体。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自性变现出来的,就是自性随缘变现出来的境界。所以从随缘说,有凡、有圣,有迷、有悟。迷了就叫凡,六道凡夫;悟了就叫圣。圣有四类,这四类就是悟得浅深不一样,偏圆不一样。彻底觉悟、究竟圆满觉悟了,我们就叫他做佛,这是究竟圆满的圣人。虽然觉悟,觉悟还不圆满,我们就称为菩萨、称他缘觉、称他罗汉,这都是觉悟,觉悟没有圆满。迷也是如此,看他迷得浅深,迷得浅一点,这是诸天天人;迷得再重一点的,这就是人;迷得更重一点的,那就是三恶道,所以地狱迷得是最重。

  所以学佛,学什么?破迷开悟。佛就是觉悟,学佛就是学觉悟,不再迷惑了,一定要晓得宇宙人生的真相。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就觉了,就不迷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什么?是自性随缘变现的。你要真正肯定,认识这个真相,你就不会被自己变现的这些幻相所迷。所以众生为什么会变成凡夫?就是自己变现出这个幻相,自己又迷在里头了。我举个比喻给诸位说,譬如戏剧,这是我们人编的,编剧的人编的。假如这个编剧的人他也有表演的天才,自己编,自己导演,自己当演员,有,有这个事情。可是他一当演员,他迷在里头,他认为那都是真的,你看又迷在里面去了。你们想想看,他要是真的迷在里面,他表演得才逼真;愈逼真,他愈迷得深。迷在里面,认为戏剧里头那个角色就是自己,自己就是角色,他不晓得他自己是另外一个人,那戏剧里头的角色与他不相干,是他变现出来的。诸位细细从这比喻里去体会,我们这些凡夫,十法界依正庄严,确实是我们自编自导自演,现在演久了,把那个编导的忘掉了,以为这些都是真实的,这个亏吃大了。

  佛真是大慈大悲,从这里唤醒,你不是那个角色,你是扮演这个角色的,这个角色与你本人不相关,你要大彻大悟,你要赶快回头。这是佛对我们的恩德,这是佛法真实教化众生,惠予众生真实之利,在此地。所以真正觉悟之后,他心决定清净,绝对不会为这个世间事情去操一点心,不去了。为什么?凡是忧虑这个世间事情,都是不晓得事实真相。我们要是跟你讲,讲因果报应,讲「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是不是真实义?不是的。但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是不是事实?是事实。这是第二义,不是第一义。第一义是什么?《楞严》上说出来,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当处出生,当处灭尽,这才是事实真相,这把那些因果报应全超越了。你要真正能够体会到这个意思,你还有什么忧虑?还操什么心?我的心清净,我心里境界清净,心善良,现的这个境界是善福;心有妄念,心有恶念,现出来那是苦报。这是给你讲真话,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一个觉悟的人,念念心清净,他在这个世间,他的福报一天比一天殊胜,一天比一天幸福,一天比一天快乐,他忧虑什么?什么都不要想,福德自然。为什么是自然?性德。你本性里头本来具足。不要操一点心,完全让性德自然流露。这种福报,就是诸佛菩萨所享用的福报。我们看《华严经》上,所讲的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我们看净土经里面讲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绝对不是天天操心,我要怎么做法,不是的,自然流露的。这种自然的福报,自然的受用,不必要等到西方极乐世界,也不必要等到我们生到华藏世界,现在就可以得到受用,问题就是你现在如何用心。

  你现在还用第六意识心,还用分别执著,好了,你这个福报就是一般所讲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是你过去生中所修的因,这生得的果报。如果你从今天起,真的觉悟,我什么心也不用,一心清净,一心念佛,那个力量就更殊胜。为什么?一心清净是靠自力,再要加上一句佛号,那就是他力,自他二力,这个果报格外来得快,格外的殊胜。这一句佛号实实在在不可思议,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明白,十方一切如来都是受持这句佛号,成无上正等正觉的。我们今天也用这个方法,用这个方法,这因相同,果报哪里会有差别!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果报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样。断惑的确是不相同,所以习气还是要渐除。西方极乐世界跟华严境界完全相同,极乐世界也是「渐顿无碍而双入」。你看一到西方极乐世界,跟佛完全平等,这是顿。可是那个习气,见思习气、尘沙习气、无明尘习,还得慢慢去断,所以他还是有四土三辈九品,这是渐。他这个顿、渐同时入,同时证得,跟《华严经》完全一样,比《华严》还来得殊胜。因为《华严》带的习气,只是无明习气,西方极乐世界连这个见思习气,他都带去了。这华严境界里头不带见思、不带尘沙,只带无明,因为他那里只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华严》里面没有声闻、缘觉,没有六道众生。所以从这一点来看,西方极乐世界比华藏世界圆满。所以华藏世界还可以思议,极乐世界不可思议,你怎么想也想不通。这是讲凡圣是从迷悟上建立的,没有迷悟,就没有凡圣。『故言渐顿』,这渐顿的现象是从这个地方说的,从此建立的。

  『缘起无性』,无性,就是说凡是缘起之法,一律没有自性。性是什么?性是本体。凡是缘起之法,没有本体,就是没有自体。所以叫缘起性空,没有自体。没有自体之体是什么?就是真如本性。所以这『举体但是真源』,真源就是真如本性。你说哪一法不是真如本性?法法皆是,没有一法不是。正因为这个道理,正因为这个事实,所以才说『渐顿无碍』。为什么无碍?因为它是一个本体,从体上讲相同。相上不相同,体上相同,这才真正是事事无碍理论的依据在此地,没有障碍。如果它体不同,那就有障碍了;体相同,哪来的障碍?一个体。《解深密经》里面给我们说,相无自性性,相是指一切形相,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给我们讲「三无性」,这意思才真正讲圆了。无性之性就是真如本性,所以它是无碍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我们今天为什么理事有碍,是事事有碍?原因就是不了解事实真相,在这随缘现的相当中,起了分别执著。所有的障碍都是从分别执著上产生的,不知道这个分别执著是错误的,尽虚空遍法界同一个体性,哪来的分别?所以我们是在不应该分别的这些事相上妄起分别;不应该执著的,我们妄起执著,分别执著统统是妄想,毛病出在这个地方。这也就是在《华严经.出现品》里面,佛给我们说出这个真相,「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就说明平等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是佛!现在是「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一句话把这个毛病的根本跟我们说破了。所以诸位要晓得,佛法的修学,自始至终是什么?初发心,终是成佛,只是破执著而已。破执著,破了人我执,那你就证阿罗汉;破尽法我执,你就成佛了。

  由此可知,分别执著就是我们成佛的大障碍。但是众生都有执著,这个执著破掉了,那个执著又来了。经上有个比喻说,以楔除楔。楔是什么?从前这个木匠做东西,榫头,为了要叫它坚固,必须插一块小的木头,把它嵌进去,那个叫楔,使它能够固定,坚固的固定。要把它拆开,另外用一块小木片把这个敲掉,敲掉这个榫头就可以拿开了。但是这个敲进去了,那一块出来了,这一块又进去了。这就是那个执著你放弃了,又执著了这个,这个麻烦了。所以佛在《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是什么?佛法就是那个除楔的那个,把你的执著去掉,很不幸的,你那个执著是去掉,但是又执著佛法,佛法又变成一个病,这个病才不容易医好。所以你要晓得,那个执著离开了,佛法也不要了,这就对了。所以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不执著,也不能执著。所以是,好,两边都不执著了,他又执著我两边都不执著,还是一个执著,所以他成就不了。这就众生无始劫以来的病根,他不执著不行,非要执著不可。

  这就是不懂得佛说法的深义。佛法的精义是无法可说。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修学往这个方向去迈进,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这个真实利益从哪里显示?心清净。妄想少了,烦恼轻了,智慧长了,这就是真实的利益。生活起居这些琐碎事情不要去问,自然在其中。为什么自然在其中?《楞严》上说得好,「当处出生,当处灭尽」。确实是当处出生,当处出生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比过去所造作的善因,今天得的果报,还要殊胜。因为那是有造作的,有造作就是有生灭。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福德是不生不灭的,这是真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不生不灭。希望这种的福德是真正的福德。也是六祖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本来具足」,它不是修的,本来具足的智慧、善根、福德。但是分别执著愈轻愈少,它才会流露出来。我们今天自性里面的智慧福德不能现前,就是分别心、执著心太重了,障碍自性的流露。《华严》,理说得清楚,可是经文长,有足够的文字,足够的时间,来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真相。这个事实真相就是我们修学最高的原则,这是讲原理原则。

  『即由无碍而渐顿冥契妙极』,这个妙极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从这一句你就晓得,华藏世界那些菩萨,他们是怎么个修法的,这一句统统说尽了。他们这个修法是自自然然相应,契就是相应,没有用一点心意,所谓是无功用道。我们今天有心去用功,这不行,这有了迹象可循,总落在两头,有心去用功。好了,我今天我就不必用功了,落空。你不落在空,就落在有;这些菩萨是空有两边都不落。两边不落,人家精进,真精进,永远不落在两边。你说他用功,看不出来用功,你说他不用功,你也看不出来他不用功,这才叫真正行的中道第一义。所以这个境界,佛经里面常讲的,不可思议的境界。你看这部经,我们这部经,《四十华严》,品题就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他怎么入的?就是此地讲的「冥契妙极」,他是这样入的。这就是普贤菩萨所提倡的修学纲领,经题上是《普贤菩萨行愿品》,它这个经题很长,《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菩萨行愿品》,这是这一品完全的品题。我们才晓得他怎么入的,我们今天就入不进去那个境界。入不进去就是著相,执著、妄想,所以没有办法契入这个境界。

  如果我们也像用这个方法,给诸位说,那你这句佛号,就是常讲的理念。你念到一心不乱是理一心不乱,确实是顿超。能够在短期间之内,成就理一心不乱。念佛法门跟华严法门毕竟是不相同,不同在哪里?华严这个法门,前面讲过了,不是人人可以修的,也不是短时间能够成功的。念佛法门人人可以修,短时间可以成功,所以它殊胜,所以一切诸佛赞叹。

  你要怎么修?实在讲,念佛堂里,主七师常常讲一句话,「放下身心世界」。如果真的一天到晚,除了一句阿弥陀佛,我什么也不想,我什么也不要,你完全符合这个,完全符合这个标准,你就冥契妙极。为什么?世间法舍掉了,出世间法也舍掉了,妙契中道,就这一句阿弥陀佛;除这一句阿弥陀佛之外,心里头一念不生。生一个念头就是阿弥陀佛,生个念头又是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一念不生,你就妙契中道。《无量寿经》,黄念祖居士注解里头,暗合道妙,就是这个意思。这里头非常难懂的意思,往往一般人他做到了,他还不晓得。他所用修行的方法,跟普贤菩萨,跟这些等觉菩萨是完全相同,但是他自己不知道。这是念佛法门之妙。心地清净,一念不生,万法平等。还起一个念头,就不平等;他不起念,所以法法平等。这是说出《华严经》有助於念佛法门。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