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三十三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033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二十四面第一行,从这个当中看起。这是第五段,就是第五科。这个段落,我们要把它的来源看清楚,然后才晓得这段文说的是什么意思。这个科判在第七面,诸位翻开第七面看一看,知道这段文从哪里来的。第七段,在当中这一栏,倒数第二行,就是第五「真修妙证」。我们再往上面看,上面这是第四「说义深奥」。说义深奥里面五个小段,我们今天读的这段文,就是最后的这一段,真修妙证。好,我们再翻过来看本文,一百二十四面。
【五明修证者。】
这个地方他就有省了,文字上省了,是真修妙证,他这里只用『修证』两个字,『明』是说明。这《疏》里面,《疏》文里头是:
【万行亡照至双入。上句修。下句证。】
上一句是『修』,下一句是『证』。这段文也要把它找出来,要不找出来,我们不晓得他说的是什么。这个文在一百一十二面倒数第三行,我们从第二句,把这个文念一念:「万行亡照而齐修,渐顿无碍而双入」。这个文就统统见到了,就是这两句。下面解释的就是这两句。好,再回头来,我们就可以看这《疏钞》。一百二十四面第二行。
【言亡照者有二意。】
万行『亡照』而齐修。
【一。亡则都息万缘。为定也。照则照真觉妄。为慧也。此同古德说。无作戒定慧。彼云无妄心是定。知无妄心是慧。妄心不起是戒。】
我们先看这一段。序文里面把《华严经》的理论、修学、境界全都写出来了。它的文字非常的简单,义理无有穷尽,的确是我们修学的指南。我们学佛,学的是什么?修行修的是什么?这个要紧。《华严》,大家都知道是圆教一乘,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根本法轮。我们要想根本法轮上讲的原理原则必定通一切法。为什么?一切法不离根本,像一棵树一样。它树根,不管是哪个枝条、枝叶花果,你去找,最后都找到根,一个根里面所发生的。所以它里面所讲的这些原理原则,不管修学哪个法门,不管修学哪个宗派,显教、密教,禅宗、净土,都离不开它的原则,这是诸位要知道的。
净土宗修什么?也离不开定慧!你功夫成片,你得一心不乱,这是定。你知道你得一心不乱,知道你功夫成片,这就是慧,就是此地所说的这个原理。所以佛法的修学,『戒定慧』三学是总纲领。这是无论显、密、宗、教都同一个大前提,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没有例外的。如果离开了戒定慧的修学,那就不是佛法,就变成外道。知道这个原则,这个文就容易懂得。
『亡则都息万缘』,这就是『定』。我们常讲万缘放下,心就清净,这是佛法。心里面有牵挂、有忧虑、有放不下的,那就不是定。定没有了,戒可不可能有?戒可能有,有戒而无定,戒持得很好,有戒。执著持戒。那戒要不要持?要持。持而不能执著,你才能够得定。不是说戒律不持,戒律要持。持戒不能有持戒的执著。所谓是持而无持,无持而持。无持什么?心里头清净,不执著。持戒是我样样都遵守、都做到,这样才能得定。念佛也是如此,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不念?念。一天到晚,阿弥陀佛不离口,念珠不离手,心里面决定不执著。不执著才能够念成三昧,就是念到得定。能所双亡,「亡则都息万缘」,你的心才真正得到清净。心里面有一样东西没放下,还有牵挂,给诸位说,这是迷,这不是觉。觉心里面没有东西,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觉心里头无一物,有一物就是迷,就是不觉。换句话说,也没有定。
此地所讲的定跟世间所讲的定不相同。因为《华严》是圆教一乘。如果讲世间禅定,那就不是此地讲的含义,跟这个讲的意思不一样。世间法里头,四禅八定,他得了定,定里头执著有定的境界。换句话说,他那个定有能入,有所入。所入是定境,能入,我这个人修学,我能入定,能所未亡。未亡,这个定就是世间禅定。为什么?不能开慧。不但世间四禅八定不能开慧,连阿罗汉、辟支佛所证的九次第定,有能力超越三界,不能开智慧。原因在哪里?没有亡的干净。阿罗汉、辟支佛我执亡了,还有法执未亡,法执犹存。这个地方是统统都放下、都舍弃了,所以这个定是如来果地上的大定。像《楞严经》上讲的,首楞严三昧;《华严经》上讲的,师子奋迅三昧;我们念佛法门里面所说的,宝王三昧。所以这个定是这样的境界。
定与慧,实在上讲,是一不是二。如果是二,又有能所、又对立了!它是一,不是二。那是一,为什么又说个定,说个慧,说两个名词?实在讲,一个是讲体,一个是讲作用。定是体,这个定心的起用,就叫做慧,起用就叫做照、就叫做慧。所以是体与用上建立的名称,它决定分不开,有体就有用,有用必有体,是这么个意思。所以说这两句话重要,我们念佛,总是希望自己能得一心不乱;纵然一心不乱得不到,至少也要念到功夫成片。念到这个境界,给诸位说,好处太多了。什么好处?自在快乐。你们想不想要?得到功夫成片,真的自在,真的快乐,离苦得乐,一点都不假,一心不乱就更不必说了,功夫成片就自在快乐,为什么?忧虑没有了,烦恼没有了,妄想没有了,执著没有了,分别没有了,你想想多快乐。这个境界,我给同修们说,人人可以做得到,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如果说一心不乱,的确我不敢说每个人可以做到;功夫成片,决定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就是你肯不肯念,你念的如不如法?如法,要放下。这个亡就是要放下,就是放下的意思。至少在每天,你说我工作很忙,我事情很多,必须要处理。你每天能够放下十五分钟,放下二十分钟,对你自己的智慧、身心的健康就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你一年到头,一天到晚,从来没有静下来过,甚至於睡觉都睡不安稳,这对於身心的健康有很大的妨碍。
每天能够,我们一般讲打坐。打坐的意思,就是把一切妄想执著统统放下,让头脑休息,真正得到休息。一天能够休息十五分钟,那你的精神就非常饱满,就很管用,何况时间能够更长。你一天能够放下半小时,能够放下一个小时,能够放下两个小时,功夫会得力。现在人讲,我们如何来养这个头脑。大家都晓得脑最重要,用什么补品来养没有用处,起不了作用。脑的营养就是休息,什么都不想,这是对它最好的营养。我们佛法讲心,心健康,身体决定健康,确实是百病不生,青春永驻,实在的。这些秘诀统统在佛法里面。佛法所说的,回归到自性。决定是在自性之内,不要向外去求,不要向外去攀缘,从内心里面去找,法法具足。
这个地方最重要的纲领、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你要能够把万缘放下,恢复你心地的清净。清净心起作用就是照,照就是智慧。『照则照真觉妄,为慧也』。你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自然有智慧、有能力来观察,来处理。可是这种智慧,这是真实的智慧,决定没有差错的,要定力。不定,是不会有的,一定要定。
这序文是清凉大师作的,注解是清凉的学生宗密注解。宗密大师说,『此同古德说』,就是他老师清凉大师这两句话与古大德所讲的意思相同。古德怎么说法?『无作戒定慧』。无作,是圆教。天台家把释迦一代时教分为藏、通、别、圆。藏教讲生灭,生灭戒定慧,通教讲无生,无生戒定慧,通教讲的,无量戒定慧是别教讲的,无作戒定慧是圆教讲的,这讲得最高、最为圆满,既不偏空,也不著有。藏教著有,通教偏空,别教虽然讲中道,它中道没有忘掉,必须到圆教才真正究竟圆满,无作戒定慧。下面是解释这个意思。
『彼云:无妄心是定,知无妄心是慧』。妄心,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妄想、妄念。心里面没有妄想,没有妄念,这就是定。这个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慧。可是这里面必须要注意到的,这真是差之毫厘,错之千里,就大错特错。我现在心很清净,是不是那个境界?不是的,为什么不是?因为还有我。我现在心很清净,我现在心里头没有妄念,诸位想想看,我见没有忘。《金刚经》上说∶「若菩萨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菩萨」。即非菩萨,决定不是圆教的菩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里面决定没有一丝毫的执著。那这究竟是什么境界?实在讲,这个境界就在现前。当我们确实没有念头的时候,我们眼睛看外面有没有看清楚?我们耳朵听声音有没有听清楚?这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就是慧。看清楚了,听清楚了,这里头确实没有分别,没有起心动念,这是定。这个时候是定慧等持。诸佛菩萨跟我们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我们凡夫见色闻声,马上起分别、起执著。这一起分别执著,心里面起了爱憎之心;顺意思就喜欢,生欢喜心,不顺自己意思,就讨厌他,起了瞋恚心,就是心被外面境界转,这叫凡夫。诸佛菩萨对外面境界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不起心、不动念。他也没有贪爱,也没有瞋恚,永远在境界里面是清净平等,觉而不迷,这是菩萨身心跟我们不一样就在此地。可以说,除此之外,菩萨跟我们找不出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就在此地。
我们知道这个事实的真相,如何能叫我们从凡夫地,在这一生修成菩萨、修成佛果,做得到,做不到?做得到。你真正懂得这个原理,懂得这个方法,如理如法的修学,这一生必定成就。这是圆教说的。藏、通、别,说老实话,他们不承认,他们认为这一生没有法子成就,坚定的相信这一生不能成就。他为什么这样坚固的相信不能成就?他这个理没有圆,只看到一边,理没有圆。整个理看得圆圆满满,才晓得一生确实可以成就。尤其是《华严经》,善财童子给我们做了个榜样。善财童子在这个经上示现的,确实他是凡夫,一生圆满成佛。这是佛在,可以说是一切大乘经典里面,唯一真实圆满就是《华严经》。古大德讲,一切经里面,《华严经》最真实,就是从这个地方来看的。善财童子给我们表演,实在讲,善财就是代表我们自己,我们依照原理修圆行、证圆果,这就是善财。所以善财就是自己的代表。这个定慧的意思很明显。
『妄心不起是戒』。你看圆人修的方法跟一般人修,的确是不一样。一般我们修行的五戒、十戒、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戒条那么多,那么麻烦,你看人家这多简单。人家一句话,确实把你百千戒条统统都圆满。「妄心不起」,整个戒律的精神就是防非止恶,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个妄念都不起,那一切境界岂不是统统圆满了!那个诸恶莫作,连根都拔掉了,妄心不起,这是圆满的戒,这叫无作的戒。虽没有讲持戒,一切戒都不犯,就圆圆满满统统持了。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诸位看看念佛的与这个境界相应不相应?念佛人,一天到晚,口里念的阿弥陀佛,心里想的阿弥陀佛,岂不是妄心不起吗?二六时中只起一个念头,阿弥陀佛。所以《华严经》,我们这部经到末后就是归到净土法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一著妙极、圆极了。为什么?如果不用这个法门导归极乐,这个《华严经》的利益谁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们凡夫没有分。诸位去想想,刚才讲的这几句,我们这一生能做得到吗?说起来很容易,做不到。我们这妄念止不住,用什么方法去伏这个妄念都不是个容易事情,这是事实。所以净土宗,这个法门之妙,用一句阿弥陀佛,把我们的妄念换下来。你不是会起念头吗?好,就起阿弥陀佛这个念头就好了。不起念头不容易,很难,所以叫你把这个妄念,念念换成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转一下,这容易,这好办。这念头打掉,这个不容易;念头转过来,这个容易。把所有一切念头统统转成阿弥陀佛。这一转,是人人都有分,所以才「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把这至高无上的法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修学的,让我们这一分烦恼没断的凡夫也能够学习。不但凡夫能学习,连三恶道的众生,地狱道的众生,也能够修学,这个法门才真正到了究竟圆满。所以普贤菩萨要不能够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法门不能圆满。
所以《华严》念透了,对於净土宗持名念佛决定不怀疑。自己有信心、有把握,这一生决定圆满,这多快乐。现在虽然还没到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那里已经注了册,随时随地都可以去,没有障碍。所以这部经,大经经文太长不容易受持,这部《别行疏钞》就是整部大经的精华,受持这部《疏钞》,就等於受持了圆满的《华严经》,这很难得。清凉、宗密师徒二人,对我们后学贡献太大了,恩惠利益无量无边。他的引用得多。
【亦同蜀中金禅师。无忆是戒。无念是定。莫忘是慧。】
这个意思都相同。『金禅师』,是清凉同时代的人,禅宗的大德。他讲戒定慧,也是讲得非常的高明。『忆』是忆念,也就是妄想,凡是忆都是妄想。所以真正修道人,最要紧的就是保持心地的清净,什么都不要去想,一切随缘就自在。为什么什么都不要想?这什么都不要想,行吗?什么都不想就对了。你天天在打妄想,实在讲是错了。你能想到什么?你看看《了凡四训》里面所说的,我常常劝同修,你们《了凡四训》念的遍数太少了,至少要念三百遍。每天不断的去念,一天至少念一遍;一天都不要间断,你念一年,你一定有收获。什么样的收获?深信因果,「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想,也是这样,不想也是这样子,那我为什么要想,这不想多自在。你每天所得到的,你每年所得到的,升官发财,统统命里注定的。命里头没有,想也想不来;命里头有的,不想,它也不会丢掉。何必去打妄想!打妄想,这叫冤枉想。所以不必去打妄想。
现在人不相信因果报应,不明了这个事实真相,所以《了凡四训》要是念多了,真正相信,也不要去看相,也不要去算命,不需要。这看相、算命、看风水都是被人骗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心清净,晓得自己应该怎么个做法,怎样生活,怎样处事待人接物,怎样去修行。袁了凡,当初他不过只是给这孔先生算命,那孔先生的确是很高明的人,算得一点都不错。每年他的收入,他哪个时候做官,升迁哪一个月升,哪一个月收入待遇多少,完全相符合,所以他一个念头都没有。跟云谷禅师两个在禅堂里面,去打坐,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念头。他那个实在讲不是什么功夫,就是因为知道这个命是定的,想也枉然,干脆就不想了。云谷禅师不知道这个内理,对他很佩服。哦!一个人,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不容易,功夫好。结果他自己一说穿了,他说,我不是不打妄想,打妄想没用处,所以干脆就不想了。云谷禅师才笑了一笑,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所以我说袁了凡是标准凡夫,我们凡夫连标准都不够,他才算是个标准的凡夫。这要晓得深信因果。
袁了凡一生,在没有遇到云谷之前,只有什么?听命运摆布,这是标准凡夫。云谷禅师给他开导之后,他才恍然大悟,命是自己造的,命自己可以改,别人改不了。所以你们要注意,现在有什么这社会上邪门外道很多,说会替人改命运的。给你改个命运要多少钱。这是骗人的事情,没有这个道理。为什么?如果我的命运是别人造的,别人可以改。命不是别人造的,命是自己造的。自己造的,还得要自己才能改,别的人不能改。你看看《了凡四训》里面讲的孔先生,那真正是高明,他算得那么准,他没有办法改。云谷禅师有办法改,所以以后袁了凡一生统统都改掉了,与算的都不灵了。官愈做愈大,俸禄愈来愈多;命里面没有儿子,他有一个好儿子;寿命很短,他只有五十三岁,以后他活到七十多岁,统统都改过来了。所以要晓得命运要怎样去改造。实在讲,了凡先生改的幅度并不是很大,小幅度的改正,不是大幅度的。大幅度的改正,给诸位说,就在这个经上。如果我们能够依照这本《别行疏钞》,依照《无量寿经》,那改的幅度就太大了。把我们一个凡夫的命运,改变成诸佛菩萨的命运,这超越太多了,这才叫做究竟圆满的改造命运。把你这个命运改得十全十美,一丝毫缺陷都没有。
我们这一生能遇到这个法门,这是非常的幸运,无比的福德。如果不是过去生中善根福德成熟,遇不到这个法门,你怎么会晓得这个方法。清朝彭际清居士所说,「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真话,不是假话。我们今天遇到,我们今天真的明白了,把握这个机会,这个机会是千载难逢。这一生当中,一定可以修学圆满的。再看下面的文:
【今云亡者。】
这个『今云』,就是现在清凉大师在《疏》里面所说「万行亡照」。
【即彼无忆无念之戒定也。】
这是和前面所举的,古德所说的,就是『无忆无念之戒定』。
【今云照者。即彼莫忘之慧。然皆是对治方便。未为称性之修也。】
这个意思还不是最深的意思,只是修学的纲领。我刚才跟诸位提示出来的是修学的纲领。不管用什么方法,用参究也好,用参话头也好,用持名念佛,或者持咒,所谓是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不管用哪一个方法,用哪一个门径,那都是方便,目的是一个。此地所讲的是一个总原则,依这个原则、依这个方向来修学就决定不错。所以我们念这句阿弥陀佛,知道这个方向,知道这个原则,我们在一生当中,必定可以成就念佛三昧。再看底下第二个意思。这第二个意思比第一个意思要深。前面一个意思是『对治方便』,不是『称性起修』。这第二个意思要再进一步称性起修。
【照亦都不当情。为亡照也。照尚须亡。况於识念。然其本性灵知不昧。故非断灭。即荷泽大师说空寂照为自性戒定慧之意也。】
这就完全称性。所谓称性,就是真如本性自然流露。前面第一个意思我们可以用得上,是我们的境界,这第二个意思不是我们的境界。但是我们要知道,就是『亡照』,还有更深的境界。知道了有好处,我们不会止於这个境界。譬如我们上楼,我们晓得这是第三层,上面还有第四、第五,你继续会往上走。如果不知道上面还有四层、五层,到这个地方就止住了,不会再往上精进。所以要知道还有更深的境界。更深的境界,就是真如本性自然流露。本性里面圆满具足戒定慧,六祖大师开悟的时候说「何期自性,本来具足」。所以戒定慧不是外面来的,不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制定的,而是我们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要知道这个意思。知道这个意思,我们才肯去修,才喜欢去修学。我们一个人,总不大甘心,别人制定很多规矩叫我们去守,这我们总是不太甘心情愿。像这个世间许多法令规章都是强制的,要我们去做。
诸位要晓得,佛法所讲的戒律,虽然讲得很多,三聚净戒,佛没有一条是勉强叫我们去守的,没有,一条都没有。为什么佛不勉强我们去做?因为是称性。佛所讲的、制定的,这些全是你自性本来具足的,谁去勉强你?做与不做,就在於你自己觉与迷。你要是觉悟了,自然就做了,愈做愈欢喜,愈做愈快乐。勉强去遵守是什么?那是你还在迷,不觉,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法。佛教给我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法。觉悟的人,晓得这是我们自性的性德,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我们今天造作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这是违背了性德。换句话说,是迷失了自性所显现出来的行为。如果觉悟自性,必定不是这样个的行为。所以从一切行为造作上,能够看出一个人对於自性的迷悟。悟了的人,他做作那么样的自然,一丝毫没有勉强,这是讲修。修到相当一个的程度就见性了,性德自然流露,这就是第二个意思。从第一个意思提升到第二个意思。
『照亦都不当情』。前面还讲了一个照,讲了一个妄,讲了一个照,有能妄,有所妄;有能照,有所照,能所还在。这个境界向上一提升,能所不存在。照有没有?有。虽有,连这个照也不执著。情,情这一个字就是分别执著。连照都没有分别执著,这个照显得愈自然。佛法里面常讲「法尔如是」,自然的。我再告诉诸位,这说真话,本性流露,本性起用。哪个人不是本性流露?哪一个人不是本性起用?没有一个不是的。
所以佛在《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个话,佛在《圆觉经》上也说过。「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千真万确。问题出在哪里?出在是你自性起用,你自己不知道,不知道你是自性在起用。诸佛菩萨自性起用,他知道自性起用;我们是不知道自性起用,问题就发生在这个地方。你觉悟的用是自性起用,你迷惑颠倒起用,还是自性起用。所以《圆觉经》上说淫怒痴就是戒定慧,所谓是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生死,凡夫造的;涅盘是诸佛菩萨证的,全是自性流露的。淫怒痴是烦恼凡夫做的,戒定慧是佛菩萨的行持,统统都是自性流露,就是一个迷,一个悟。自性里头没有迷悟,迷悟是什么?迷悟是妄,不是真。如果迷悟是真的,那迷了,还能够开悟吗?迷悟不是真的,这是讲到真实究竟圆满。
《华严》,佛与大菩萨所证的,心是到了极其清净,无论世出世间法里头,决定不会起一个念,不会动一个心。所以讲亡照是给凡夫说的,在佛菩萨自己,所谓是「无说而说,说而无说」。佛菩萨有没有法可以说?无法可说。无法可说,说了这么多,怎么说的?看到你迷了,告诉你,你这是迷了。说,是因迷而有说。你迷,给你说个悟。迷则称为世间法,悟则称为出世间法。所以这个佛法是因为世间法而建立的,相对形成的。等到你一悟,试问问,还有没有佛法?没有了。迷没有了,悟也没有了,这就入这个境界。所以第一个意思是迷悟对立的,第二个意思迷悟两边都没有了。禅家讲,「父母未生前本面目」,你才真正证得了。本来面目,就是真如本性,真正的自己,你才算是发现、才算是明了真正的自己。
所以讲照,照是智。《心经》里面到最后的境界,无智亦无得,那个无智就是亡照。照,也要舍掉,那个智才圆满。如果这个智、这个得还不亡的话,还有智、有得,你的智与得都不圆满。到无智无得,这个智得就圆满了。智慧圆满,这个时候,我们要问,这个得什么?你所得到的是尽虚空遍法界一法都不漏,你完全得到了。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样你不清楚,没有一样你不明了,没有一法不自在受用。这是我们今天讲现实,我们讲享受。为什么华藏世界这么样的美好?华藏世界那个状况,在《华严经》第一卷到第十一卷的上半部,总共有十一卷半的经文,描写华藏世界依正庄严。所以古人说,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那一段经文实在讲,我们是可以看看。为什么?净土经,文字不多,说得不很清楚。西方极乐世界,究竟那个乐到什么程度?那个享受,享受到什么程度?三经里面所说的都不很清楚,你看看《华严经》讲的就清楚了。极乐就是华藏,华藏跟极乐无二无别。所以看看《华严经》,你才晓得成佛、成大菩萨,他那个精神物质享受都是究竟圆满的,我们无法跟他相比。不要说人间,天上都无法相比。所以这个世间,纵然是追求物质生活舒适的,也应该要学佛。他要不学佛,他那个一切享受、富贵荣华是靠不住的,而且是很短暂的,不能够持久。佛法里面所得的,永恒的,永远不会失掉的。
末后这一句话说,『然其本性灵知不昧,故非断灭』。这就是《楞严经》上所讲的「常住真心」。尤其佛在《楞严》前面,给阿难举例分析的十番显见,单就见性来说,见性就是我们的本性。举一个例子,六根根性,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所以交光大师,在《楞严经》注解里面,教给我们修学的方法,舍识用根。他这一句话讲得很轻松,事实上,做也是不容易。果然做到了,那真的,从凡夫地一步就踏上圆教初住菩萨,也就是《华严经》上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的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是用六根的根性,不是用六识。我们凡夫用六识,人家用六根根性。所以你只要会用根性,立刻就是法身大士。所以这实在讲,我们是学不来的。他讲的是没错,的确是《楞严经》的经义,是佛的意思,可是普通人做不到。
那就跟《华严》一样接引上上根人,上根人还不行,要上上根人才行。他这个意思,也就是『荷泽大师』,荷泽是神会,你们在《坛经》里面看到他。六祖称他神会小师,他那个时候在六祖会下是小沙弥,但是人很聪明,非常聪明。在《坛经》里面看到的,他也很顽皮,常常跟六祖顶嘴。荷泽所说的『空、寂、照为自性戒定慧』。空,是自性戒;寂,是自性定;照,是自性慧,这个意思也相同,这是禅家境界。神会就是荷泽禅师,他是六祖的学生。我们晓得在禅宗,中国禅宗史上,只有六祖能大师他的会下,真正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总共有四十三个人。这是在中国历史上,真的是空前绝后。六祖以前,一个老师教的学生,有这样的成就的,没有这么多。二、三个就不得了,没有这么多的。六祖能大师,学生当中成就的四十三个人,真是无比的殊胜。可是诸位要知道,跟惠能大师学的,我想不止几千人,跟他学的。几千人当中成就的,才不过四十三个,这真是上上根性。他这个说法完全是性德,真如本性本具的德能自然流露。
他此地讲的空,这个空不是无。《心经》上说的空,《心经》里面讲的空,空是有。你看,「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讲的这个空,不是空无,这是很高的境界。虽有,心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就是自性戒。寂,寂是清净,心清净到了极处,这是自性定。照,是一切明了,过去、现在、未来都能够通达明了,这是自性慧。这个意思与清凉大师在书上讲的这一句,境界完全相同。这是宗密大师引用古德,引用禅宗的这些祖师大德们他们所说的,互相来印证。使我们对於清凉大师这句话多少能够体会到一些。境界虽然是高,对我们修学是有帮助的。底下这一段话,这是一个事例。
【故疏主答顺宗皇帝心要云。】
『疏主』就是清凉大师,是造疏的这个主人,就是宗密的老师。清凉长寿,他老人家活了一百多岁,他自己经历九个朝代,是七个皇帝的老师,七朝的国师。这是唐朝『顺宗皇帝』向他请教佛法,他给他有一段开示。这段开示与这个意思也相应。但是今天我们的时间到了,这段开示我们下一次再来研究。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二十四面第一行,从这个当中看起。这是第五段,就是第五科。这个段落,我们要把它的来源看清楚,然后才晓得这段文说的是什么意思。这个科判在第七面,诸位翻开第七面看一看,知道这段文从哪里来的。第七段,在当中这一栏,倒数第二行,就是第五「真修妙证」。我们再往上面看,上面这是第四「说义深奥」。说义深奥里面五个小段,我们今天读的这段文,就是最后的这一段,真修妙证。好,我们再翻过来看本文,一百二十四面。
【五明修证者。】
这个地方他就有省了,文字上省了,是真修妙证,他这里只用『修证』两个字,『明』是说明。这《疏》里面,《疏》文里头是:
【万行亡照至双入。上句修。下句证。】
上一句是『修』,下一句是『证』。这段文也要把它找出来,要不找出来,我们不晓得他说的是什么。这个文在一百一十二面倒数第三行,我们从第二句,把这个文念一念:「万行亡照而齐修,渐顿无碍而双入」。这个文就统统见到了,就是这两句。下面解释的就是这两句。好,再回头来,我们就可以看这《疏钞》。一百二十四面第二行。
【言亡照者有二意。】
万行『亡照』而齐修。
【一。亡则都息万缘。为定也。照则照真觉妄。为慧也。此同古德说。无作戒定慧。彼云无妄心是定。知无妄心是慧。妄心不起是戒。】
我们先看这一段。序文里面把《华严经》的理论、修学、境界全都写出来了。它的文字非常的简单,义理无有穷尽,的确是我们修学的指南。我们学佛,学的是什么?修行修的是什么?这个要紧。《华严》,大家都知道是圆教一乘,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根本法轮。我们要想根本法轮上讲的原理原则必定通一切法。为什么?一切法不离根本,像一棵树一样。它树根,不管是哪个枝条、枝叶花果,你去找,最后都找到根,一个根里面所发生的。所以它里面所讲的这些原理原则,不管修学哪个法门,不管修学哪个宗派,显教、密教,禅宗、净土,都离不开它的原则,这是诸位要知道的。
净土宗修什么?也离不开定慧!你功夫成片,你得一心不乱,这是定。你知道你得一心不乱,知道你功夫成片,这就是慧,就是此地所说的这个原理。所以佛法的修学,『戒定慧』三学是总纲领。这是无论显、密、宗、教都同一个大前提,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没有例外的。如果离开了戒定慧的修学,那就不是佛法,就变成外道。知道这个原则,这个文就容易懂得。
『亡则都息万缘』,这就是『定』。我们常讲万缘放下,心就清净,这是佛法。心里面有牵挂、有忧虑、有放不下的,那就不是定。定没有了,戒可不可能有?戒可能有,有戒而无定,戒持得很好,有戒。执著持戒。那戒要不要持?要持。持而不能执著,你才能够得定。不是说戒律不持,戒律要持。持戒不能有持戒的执著。所谓是持而无持,无持而持。无持什么?心里头清净,不执著。持戒是我样样都遵守、都做到,这样才能得定。念佛也是如此,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不念?念。一天到晚,阿弥陀佛不离口,念珠不离手,心里面决定不执著。不执著才能够念成三昧,就是念到得定。能所双亡,「亡则都息万缘」,你的心才真正得到清净。心里面有一样东西没放下,还有牵挂,给诸位说,这是迷,这不是觉。觉心里面没有东西,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觉心里头无一物,有一物就是迷,就是不觉。换句话说,也没有定。
此地所讲的定跟世间所讲的定不相同。因为《华严》是圆教一乘。如果讲世间禅定,那就不是此地讲的含义,跟这个讲的意思不一样。世间法里头,四禅八定,他得了定,定里头执著有定的境界。换句话说,他那个定有能入,有所入。所入是定境,能入,我这个人修学,我能入定,能所未亡。未亡,这个定就是世间禅定。为什么?不能开慧。不但世间四禅八定不能开慧,连阿罗汉、辟支佛所证的九次第定,有能力超越三界,不能开智慧。原因在哪里?没有亡的干净。阿罗汉、辟支佛我执亡了,还有法执未亡,法执犹存。这个地方是统统都放下、都舍弃了,所以这个定是如来果地上的大定。像《楞严经》上讲的,首楞严三昧;《华严经》上讲的,师子奋迅三昧;我们念佛法门里面所说的,宝王三昧。所以这个定是这样的境界。
定与慧,实在上讲,是一不是二。如果是二,又有能所、又对立了!它是一,不是二。那是一,为什么又说个定,说个慧,说两个名词?实在讲,一个是讲体,一个是讲作用。定是体,这个定心的起用,就叫做慧,起用就叫做照、就叫做慧。所以是体与用上建立的名称,它决定分不开,有体就有用,有用必有体,是这么个意思。所以说这两句话重要,我们念佛,总是希望自己能得一心不乱;纵然一心不乱得不到,至少也要念到功夫成片。念到这个境界,给诸位说,好处太多了。什么好处?自在快乐。你们想不想要?得到功夫成片,真的自在,真的快乐,离苦得乐,一点都不假,一心不乱就更不必说了,功夫成片就自在快乐,为什么?忧虑没有了,烦恼没有了,妄想没有了,执著没有了,分别没有了,你想想多快乐。这个境界,我给同修们说,人人可以做得到,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如果说一心不乱,的确我不敢说每个人可以做到;功夫成片,决定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就是你肯不肯念,你念的如不如法?如法,要放下。这个亡就是要放下,就是放下的意思。至少在每天,你说我工作很忙,我事情很多,必须要处理。你每天能够放下十五分钟,放下二十分钟,对你自己的智慧、身心的健康就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你一年到头,一天到晚,从来没有静下来过,甚至於睡觉都睡不安稳,这对於身心的健康有很大的妨碍。
每天能够,我们一般讲打坐。打坐的意思,就是把一切妄想执著统统放下,让头脑休息,真正得到休息。一天能够休息十五分钟,那你的精神就非常饱满,就很管用,何况时间能够更长。你一天能够放下半小时,能够放下一个小时,能够放下两个小时,功夫会得力。现在人讲,我们如何来养这个头脑。大家都晓得脑最重要,用什么补品来养没有用处,起不了作用。脑的营养就是休息,什么都不想,这是对它最好的营养。我们佛法讲心,心健康,身体决定健康,确实是百病不生,青春永驻,实在的。这些秘诀统统在佛法里面。佛法所说的,回归到自性。决定是在自性之内,不要向外去求,不要向外去攀缘,从内心里面去找,法法具足。
这个地方最重要的纲领、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你要能够把万缘放下,恢复你心地的清净。清净心起作用就是照,照就是智慧。『照则照真觉妄,为慧也』。你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自然有智慧、有能力来观察,来处理。可是这种智慧,这是真实的智慧,决定没有差错的,要定力。不定,是不会有的,一定要定。
这序文是清凉大师作的,注解是清凉的学生宗密注解。宗密大师说,『此同古德说』,就是他老师清凉大师这两句话与古大德所讲的意思相同。古德怎么说法?『无作戒定慧』。无作,是圆教。天台家把释迦一代时教分为藏、通、别、圆。藏教讲生灭,生灭戒定慧,通教讲无生,无生戒定慧,通教讲的,无量戒定慧是别教讲的,无作戒定慧是圆教讲的,这讲得最高、最为圆满,既不偏空,也不著有。藏教著有,通教偏空,别教虽然讲中道,它中道没有忘掉,必须到圆教才真正究竟圆满,无作戒定慧。下面是解释这个意思。
『彼云:无妄心是定,知无妄心是慧』。妄心,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妄想、妄念。心里面没有妄想,没有妄念,这就是定。这个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慧。可是这里面必须要注意到的,这真是差之毫厘,错之千里,就大错特错。我现在心很清净,是不是那个境界?不是的,为什么不是?因为还有我。我现在心很清净,我现在心里头没有妄念,诸位想想看,我见没有忘。《金刚经》上说∶「若菩萨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菩萨」。即非菩萨,决定不是圆教的菩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里面决定没有一丝毫的执著。那这究竟是什么境界?实在讲,这个境界就在现前。当我们确实没有念头的时候,我们眼睛看外面有没有看清楚?我们耳朵听声音有没有听清楚?这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就是慧。看清楚了,听清楚了,这里头确实没有分别,没有起心动念,这是定。这个时候是定慧等持。诸佛菩萨跟我们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我们凡夫见色闻声,马上起分别、起执著。这一起分别执著,心里面起了爱憎之心;顺意思就喜欢,生欢喜心,不顺自己意思,就讨厌他,起了瞋恚心,就是心被外面境界转,这叫凡夫。诸佛菩萨对外面境界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不起心、不动念。他也没有贪爱,也没有瞋恚,永远在境界里面是清净平等,觉而不迷,这是菩萨身心跟我们不一样就在此地。可以说,除此之外,菩萨跟我们找不出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就在此地。
我们知道这个事实的真相,如何能叫我们从凡夫地,在这一生修成菩萨、修成佛果,做得到,做不到?做得到。你真正懂得这个原理,懂得这个方法,如理如法的修学,这一生必定成就。这是圆教说的。藏、通、别,说老实话,他们不承认,他们认为这一生没有法子成就,坚定的相信这一生不能成就。他为什么这样坚固的相信不能成就?他这个理没有圆,只看到一边,理没有圆。整个理看得圆圆满满,才晓得一生确实可以成就。尤其是《华严经》,善财童子给我们做了个榜样。善财童子在这个经上示现的,确实他是凡夫,一生圆满成佛。这是佛在,可以说是一切大乘经典里面,唯一真实圆满就是《华严经》。古大德讲,一切经里面,《华严经》最真实,就是从这个地方来看的。善财童子给我们表演,实在讲,善财就是代表我们自己,我们依照原理修圆行、证圆果,这就是善财。所以善财就是自己的代表。这个定慧的意思很明显。
『妄心不起是戒』。你看圆人修的方法跟一般人修,的确是不一样。一般我们修行的五戒、十戒、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戒条那么多,那么麻烦,你看人家这多简单。人家一句话,确实把你百千戒条统统都圆满。「妄心不起」,整个戒律的精神就是防非止恶,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个妄念都不起,那一切境界岂不是统统圆满了!那个诸恶莫作,连根都拔掉了,妄心不起,这是圆满的戒,这叫无作的戒。虽没有讲持戒,一切戒都不犯,就圆圆满满统统持了。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诸位看看念佛的与这个境界相应不相应?念佛人,一天到晚,口里念的阿弥陀佛,心里想的阿弥陀佛,岂不是妄心不起吗?二六时中只起一个念头,阿弥陀佛。所以《华严经》,我们这部经到末后就是归到净土法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一著妙极、圆极了。为什么?如果不用这个法门导归极乐,这个《华严经》的利益谁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们凡夫没有分。诸位去想想,刚才讲的这几句,我们这一生能做得到吗?说起来很容易,做不到。我们这妄念止不住,用什么方法去伏这个妄念都不是个容易事情,这是事实。所以净土宗,这个法门之妙,用一句阿弥陀佛,把我们的妄念换下来。你不是会起念头吗?好,就起阿弥陀佛这个念头就好了。不起念头不容易,很难,所以叫你把这个妄念,念念换成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转一下,这容易,这好办。这念头打掉,这个不容易;念头转过来,这个容易。把所有一切念头统统转成阿弥陀佛。这一转,是人人都有分,所以才「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把这至高无上的法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修学的,让我们这一分烦恼没断的凡夫也能够学习。不但凡夫能学习,连三恶道的众生,地狱道的众生,也能够修学,这个法门才真正到了究竟圆满。所以普贤菩萨要不能够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法门不能圆满。
所以《华严》念透了,对於净土宗持名念佛决定不怀疑。自己有信心、有把握,这一生决定圆满,这多快乐。现在虽然还没到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那里已经注了册,随时随地都可以去,没有障碍。所以这部经,大经经文太长不容易受持,这部《别行疏钞》就是整部大经的精华,受持这部《疏钞》,就等於受持了圆满的《华严经》,这很难得。清凉、宗密师徒二人,对我们后学贡献太大了,恩惠利益无量无边。他的引用得多。
【亦同蜀中金禅师。无忆是戒。无念是定。莫忘是慧。】
这个意思都相同。『金禅师』,是清凉同时代的人,禅宗的大德。他讲戒定慧,也是讲得非常的高明。『忆』是忆念,也就是妄想,凡是忆都是妄想。所以真正修道人,最要紧的就是保持心地的清净,什么都不要去想,一切随缘就自在。为什么什么都不要想?这什么都不要想,行吗?什么都不想就对了。你天天在打妄想,实在讲是错了。你能想到什么?你看看《了凡四训》里面所说的,我常常劝同修,你们《了凡四训》念的遍数太少了,至少要念三百遍。每天不断的去念,一天至少念一遍;一天都不要间断,你念一年,你一定有收获。什么样的收获?深信因果,「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想,也是这样,不想也是这样子,那我为什么要想,这不想多自在。你每天所得到的,你每年所得到的,升官发财,统统命里注定的。命里头没有,想也想不来;命里头有的,不想,它也不会丢掉。何必去打妄想!打妄想,这叫冤枉想。所以不必去打妄想。
现在人不相信因果报应,不明了这个事实真相,所以《了凡四训》要是念多了,真正相信,也不要去看相,也不要去算命,不需要。这看相、算命、看风水都是被人骗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心清净,晓得自己应该怎么个做法,怎样生活,怎样处事待人接物,怎样去修行。袁了凡,当初他不过只是给这孔先生算命,那孔先生的确是很高明的人,算得一点都不错。每年他的收入,他哪个时候做官,升迁哪一个月升,哪一个月收入待遇多少,完全相符合,所以他一个念头都没有。跟云谷禅师两个在禅堂里面,去打坐,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念头。他那个实在讲不是什么功夫,就是因为知道这个命是定的,想也枉然,干脆就不想了。云谷禅师不知道这个内理,对他很佩服。哦!一个人,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不容易,功夫好。结果他自己一说穿了,他说,我不是不打妄想,打妄想没用处,所以干脆就不想了。云谷禅师才笑了一笑,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所以我说袁了凡是标准凡夫,我们凡夫连标准都不够,他才算是个标准的凡夫。这要晓得深信因果。
袁了凡一生,在没有遇到云谷之前,只有什么?听命运摆布,这是标准凡夫。云谷禅师给他开导之后,他才恍然大悟,命是自己造的,命自己可以改,别人改不了。所以你们要注意,现在有什么这社会上邪门外道很多,说会替人改命运的。给你改个命运要多少钱。这是骗人的事情,没有这个道理。为什么?如果我的命运是别人造的,别人可以改。命不是别人造的,命是自己造的。自己造的,还得要自己才能改,别的人不能改。你看看《了凡四训》里面讲的孔先生,那真正是高明,他算得那么准,他没有办法改。云谷禅师有办法改,所以以后袁了凡一生统统都改掉了,与算的都不灵了。官愈做愈大,俸禄愈来愈多;命里面没有儿子,他有一个好儿子;寿命很短,他只有五十三岁,以后他活到七十多岁,统统都改过来了。所以要晓得命运要怎样去改造。实在讲,了凡先生改的幅度并不是很大,小幅度的改正,不是大幅度的。大幅度的改正,给诸位说,就在这个经上。如果我们能够依照这本《别行疏钞》,依照《无量寿经》,那改的幅度就太大了。把我们一个凡夫的命运,改变成诸佛菩萨的命运,这超越太多了,这才叫做究竟圆满的改造命运。把你这个命运改得十全十美,一丝毫缺陷都没有。
我们这一生能遇到这个法门,这是非常的幸运,无比的福德。如果不是过去生中善根福德成熟,遇不到这个法门,你怎么会晓得这个方法。清朝彭际清居士所说,「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真话,不是假话。我们今天遇到,我们今天真的明白了,把握这个机会,这个机会是千载难逢。这一生当中,一定可以修学圆满的。再看下面的文:
【今云亡者。】
这个『今云』,就是现在清凉大师在《疏》里面所说「万行亡照」。
【即彼无忆无念之戒定也。】
这是和前面所举的,古德所说的,就是『无忆无念之戒定』。
【今云照者。即彼莫忘之慧。然皆是对治方便。未为称性之修也。】
这个意思还不是最深的意思,只是修学的纲领。我刚才跟诸位提示出来的是修学的纲领。不管用什么方法,用参究也好,用参话头也好,用持名念佛,或者持咒,所谓是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不管用哪一个方法,用哪一个门径,那都是方便,目的是一个。此地所讲的是一个总原则,依这个原则、依这个方向来修学就决定不错。所以我们念这句阿弥陀佛,知道这个方向,知道这个原则,我们在一生当中,必定可以成就念佛三昧。再看底下第二个意思。这第二个意思比第一个意思要深。前面一个意思是『对治方便』,不是『称性起修』。这第二个意思要再进一步称性起修。
【照亦都不当情。为亡照也。照尚须亡。况於识念。然其本性灵知不昧。故非断灭。即荷泽大师说空寂照为自性戒定慧之意也。】
这就完全称性。所谓称性,就是真如本性自然流露。前面第一个意思我们可以用得上,是我们的境界,这第二个意思不是我们的境界。但是我们要知道,就是『亡照』,还有更深的境界。知道了有好处,我们不会止於这个境界。譬如我们上楼,我们晓得这是第三层,上面还有第四、第五,你继续会往上走。如果不知道上面还有四层、五层,到这个地方就止住了,不会再往上精进。所以要知道还有更深的境界。更深的境界,就是真如本性自然流露。本性里面圆满具足戒定慧,六祖大师开悟的时候说「何期自性,本来具足」。所以戒定慧不是外面来的,不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制定的,而是我们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要知道这个意思。知道这个意思,我们才肯去修,才喜欢去修学。我们一个人,总不大甘心,别人制定很多规矩叫我们去守,这我们总是不太甘心情愿。像这个世间许多法令规章都是强制的,要我们去做。
诸位要晓得,佛法所讲的戒律,虽然讲得很多,三聚净戒,佛没有一条是勉强叫我们去守的,没有,一条都没有。为什么佛不勉强我们去做?因为是称性。佛所讲的、制定的,这些全是你自性本来具足的,谁去勉强你?做与不做,就在於你自己觉与迷。你要是觉悟了,自然就做了,愈做愈欢喜,愈做愈快乐。勉强去遵守是什么?那是你还在迷,不觉,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法。佛教给我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法。觉悟的人,晓得这是我们自性的性德,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我们今天造作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这是违背了性德。换句话说,是迷失了自性所显现出来的行为。如果觉悟自性,必定不是这样个的行为。所以从一切行为造作上,能够看出一个人对於自性的迷悟。悟了的人,他做作那么样的自然,一丝毫没有勉强,这是讲修。修到相当一个的程度就见性了,性德自然流露,这就是第二个意思。从第一个意思提升到第二个意思。
『照亦都不当情』。前面还讲了一个照,讲了一个妄,讲了一个照,有能妄,有所妄;有能照,有所照,能所还在。这个境界向上一提升,能所不存在。照有没有?有。虽有,连这个照也不执著。情,情这一个字就是分别执著。连照都没有分别执著,这个照显得愈自然。佛法里面常讲「法尔如是」,自然的。我再告诉诸位,这说真话,本性流露,本性起用。哪个人不是本性流露?哪一个人不是本性起用?没有一个不是的。
所以佛在《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个话,佛在《圆觉经》上也说过。「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千真万确。问题出在哪里?出在是你自性起用,你自己不知道,不知道你是自性在起用。诸佛菩萨自性起用,他知道自性起用;我们是不知道自性起用,问题就发生在这个地方。你觉悟的用是自性起用,你迷惑颠倒起用,还是自性起用。所以《圆觉经》上说淫怒痴就是戒定慧,所谓是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生死,凡夫造的;涅盘是诸佛菩萨证的,全是自性流露的。淫怒痴是烦恼凡夫做的,戒定慧是佛菩萨的行持,统统都是自性流露,就是一个迷,一个悟。自性里头没有迷悟,迷悟是什么?迷悟是妄,不是真。如果迷悟是真的,那迷了,还能够开悟吗?迷悟不是真的,这是讲到真实究竟圆满。
《华严》,佛与大菩萨所证的,心是到了极其清净,无论世出世间法里头,决定不会起一个念,不会动一个心。所以讲亡照是给凡夫说的,在佛菩萨自己,所谓是「无说而说,说而无说」。佛菩萨有没有法可以说?无法可说。无法可说,说了这么多,怎么说的?看到你迷了,告诉你,你这是迷了。说,是因迷而有说。你迷,给你说个悟。迷则称为世间法,悟则称为出世间法。所以这个佛法是因为世间法而建立的,相对形成的。等到你一悟,试问问,还有没有佛法?没有了。迷没有了,悟也没有了,这就入这个境界。所以第一个意思是迷悟对立的,第二个意思迷悟两边都没有了。禅家讲,「父母未生前本面目」,你才真正证得了。本来面目,就是真如本性,真正的自己,你才算是发现、才算是明了真正的自己。
所以讲照,照是智。《心经》里面到最后的境界,无智亦无得,那个无智就是亡照。照,也要舍掉,那个智才圆满。如果这个智、这个得还不亡的话,还有智、有得,你的智与得都不圆满。到无智无得,这个智得就圆满了。智慧圆满,这个时候,我们要问,这个得什么?你所得到的是尽虚空遍法界一法都不漏,你完全得到了。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样你不清楚,没有一样你不明了,没有一法不自在受用。这是我们今天讲现实,我们讲享受。为什么华藏世界这么样的美好?华藏世界那个状况,在《华严经》第一卷到第十一卷的上半部,总共有十一卷半的经文,描写华藏世界依正庄严。所以古人说,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那一段经文实在讲,我们是可以看看。为什么?净土经,文字不多,说得不很清楚。西方极乐世界,究竟那个乐到什么程度?那个享受,享受到什么程度?三经里面所说的都不很清楚,你看看《华严经》讲的就清楚了。极乐就是华藏,华藏跟极乐无二无别。所以看看《华严经》,你才晓得成佛、成大菩萨,他那个精神物质享受都是究竟圆满的,我们无法跟他相比。不要说人间,天上都无法相比。所以这个世间,纵然是追求物质生活舒适的,也应该要学佛。他要不学佛,他那个一切享受、富贵荣华是靠不住的,而且是很短暂的,不能够持久。佛法里面所得的,永恒的,永远不会失掉的。
末后这一句话说,『然其本性灵知不昧,故非断灭』。这就是《楞严经》上所讲的「常住真心」。尤其佛在《楞严》前面,给阿难举例分析的十番显见,单就见性来说,见性就是我们的本性。举一个例子,六根根性,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所以交光大师,在《楞严经》注解里面,教给我们修学的方法,舍识用根。他这一句话讲得很轻松,事实上,做也是不容易。果然做到了,那真的,从凡夫地一步就踏上圆教初住菩萨,也就是《华严经》上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的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是用六根的根性,不是用六识。我们凡夫用六识,人家用六根根性。所以你只要会用根性,立刻就是法身大士。所以这实在讲,我们是学不来的。他讲的是没错,的确是《楞严经》的经义,是佛的意思,可是普通人做不到。
那就跟《华严》一样接引上上根人,上根人还不行,要上上根人才行。他这个意思,也就是『荷泽大师』,荷泽是神会,你们在《坛经》里面看到他。六祖称他神会小师,他那个时候在六祖会下是小沙弥,但是人很聪明,非常聪明。在《坛经》里面看到的,他也很顽皮,常常跟六祖顶嘴。荷泽所说的『空、寂、照为自性戒定慧』。空,是自性戒;寂,是自性定;照,是自性慧,这个意思也相同,这是禅家境界。神会就是荷泽禅师,他是六祖的学生。我们晓得在禅宗,中国禅宗史上,只有六祖能大师他的会下,真正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总共有四十三个人。这是在中国历史上,真的是空前绝后。六祖以前,一个老师教的学生,有这样的成就的,没有这么多。二、三个就不得了,没有这么多的。六祖能大师,学生当中成就的四十三个人,真是无比的殊胜。可是诸位要知道,跟惠能大师学的,我想不止几千人,跟他学的。几千人当中成就的,才不过四十三个,这真是上上根性。他这个说法完全是性德,真如本性本具的德能自然流露。
他此地讲的空,这个空不是无。《心经》上说的空,《心经》里面讲的空,空是有。你看,「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讲的这个空,不是空无,这是很高的境界。虽有,心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就是自性戒。寂,寂是清净,心清净到了极处,这是自性定。照,是一切明了,过去、现在、未来都能够通达明了,这是自性慧。这个意思与清凉大师在书上讲的这一句,境界完全相同。这是宗密大师引用古德,引用禅宗的这些祖师大德们他们所说的,互相来印证。使我们对於清凉大师这句话多少能够体会到一些。境界虽然是高,对我们修学是有帮助的。底下这一段话,这是一个事例。
【故疏主答顺宗皇帝心要云。】
『疏主』就是清凉大师,是造疏的这个主人,就是宗密的老师。清凉长寿,他老人家活了一百多岁,他自己经历九个朝代,是七个皇帝的老师,七朝的国师。这是唐朝『顺宗皇帝』向他请教佛法,他给他有一段开示。这段开示与这个意思也相应。但是今天我们的时间到了,这段开示我们下一次再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