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二十七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027
请掀开经本,看一百一十二面倒数第五行,看疏文:
【语其定也。冥一如於无心。即万动而恒寂。】
这句是讲定,这就讲定。在前面一次把这大意略为介绍了一下。因为时间到了,这段意思没能够讲完。『冥一如无於心』,这对於我们修学来说是非常的重要。注解里面,我们上一次也是讲到了这句,这句在一百一十三面最后一行,从当中看起:
【今云冥一如者。能冥是慧。无心是定。】
这就是讲的定慧等持。科题里面讲,「至定」就是定到了极处,就是智慧。所以学佛难是难在不得法,也就是说方法错误,观念上错误了,这个修学就非常困难。如果我们观念正确,方法不错,可以说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可能开悟。这个原因也就是马鸣菩萨所说的,「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你本觉本有,你怎么不可能开悟?那之所以不开悟,当然是我们有个错误的观念,就是妄想执著以及用功不如法。
今天《华严经》上提供给我们的是最高明的修学原则。无论是哪一个宗派,是哪一个法门,都要讲求一门深入。为什么?一门深入才能『冥一如』。现代人搞多了,看到四弘誓愿这句话,真是害死了许多人。「法门无量誓愿学」,这句害人。佛菩萨讲这句没错,我们听了,把它误会了。为什么?法门无量誓愿学,《大藏经》搬来,统统都要学习,这还得了。连普贤菩萨在《华严经》上都说,他也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的十大愿王才圆满。由此可知,他要不生西方极乐世界,他这十大愿王不能圆满。我们从这个意思能够体会到四弘誓愿,必须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才能修学、才能圆满。在我们这个世间决定是不能成功的。
度众生谈何容易?多少人被众生度跑掉了,自古以来就如此。我当年在李老师会下跟他学的时候,他就禁止我,四十岁以前不可以出去讲经说法。在台中莲社讲可以,那是自己家里,练习讲,不能出去讲。什么原因?他很坦白的告诉我,怕我被众生度跑掉了。他说自古以来许多出家人,一讲经就接触信徒,尤其那个女信徒很多,所以被那些女弟子度跑掉的不晓得有多少。所以四十岁以前不可以,很有道理。我以后出家了,我那个剃头的师父,心悟法师,就是被他的皈依徒弟度跑了。我出家一年多,他就还俗了。心然法师也还俗了,现在叫蒲利红,那是心悟的师弟。还有不少,都是很年轻、很优秀的法师,都是出去讲经说法,说出了毛病。这些就是定慧不够,到定慧真正有了基础,这才可以。但是要想普度众生,在我们这个世间很困难,一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绝对不要误会,这是观念上错误,认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消极,是自了汉,好像没有大悲心。你们看看《普贤行愿品》是不是小乘?普贤菩萨、文殊菩萨都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小乘吗?这是自了汉吗?何况佛在《无量寿经》里面明白的告诉我们,非是小乘。不但非是小乘,而且是如来第一弟子。这是首先我们在观念上把它搞正确,不要产生误会,不要为外面一些一知半解的人动摇了我们自己的信念,那就错了,大错特错。所以这个法门是无量无边,而且法门平等,所贵的就是一门深入。
今天下午,有两个出家人来找我,问我讲《华严经》有没有全部的录音带。我就问他说:你想学《华严》?他听我在讲经里面,我对净土法门的接受是从《华严经》来的,他也想走这个路子。笨!我花了三十年才找到这个路子,他还得用三十年去摸索这条路,你说这个人岂不是笨。又要学《华严经》,又要学《楞严经》,又要学《梵网经》,说了一大堆。我说你的头脑很乱、很复杂。所以我就告诉他,我说如果你要是真正想得到佛法的利益,你应当把所有一切佛法统统舍掉,不要被佛法迷了,不要被佛法害了。怎么学?先去念一部经,不管哪一部,只要你喜欢的,你一遍一遍反覆去念,至少你念三年。你把心定下来,这就是此地所讲的「冥一如於无心」。我们先做这个工作,古人的时间是五年,通常是五年。当然每个人的根性不一样,有人二、三年成就了,达到了;有人十年、二十年才达到。五年是个一般的标准,它并不是很严格的,它有伸缩性的。
所以我们要想学佛,一定要把心定下来。我就举例子说给他说明,像《坛经》里面所讲的法达禅师,法达念《法华经》,念三千部。《法华经》的分量很适中,真正出家修行人,这个分量是不太多,也不太少。一天念一部,十年,三千六百天,经上讲他念三千部是讲一个整数,哪里恰恰好念到三千部,是个整数。换句话说,人家念《法华经》念了十年,一天念一部,他什么妄念都没有了。去见六祖,六祖给他一点,他就开窍了,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凭什么?凭他这十年定慧。如果只有定没有慧,点不破的。他假如是十年当中,他打坐,什么也不想,坐十年,遇到六祖他决定开不了悟。他十年读经,读经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醒同修,读经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他每天都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那里认真的修戒定慧,这个功德不得了。
《无量寿经》里面讲的「专精行道」,这种方法就是专精行道,不要求解。因为我们所解的全是妄想,不可能懂得如来真实义。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那愿而已,决定是打妄想,不是如来真实义。必须自己心地清净,以清净心对著经典,智慧自然现前。释迦牟尼佛经典一展开,把自己真如本性里智慧引出来了,那是智慧,那才是如来真实义。可见得如来真实义从哪里得来?就这句,你说这句多重要。冥一如,那个如重要,如就是真如,就是本性,就是第一义谛。冥一,一要跟如相应;那个一要不跟如相应,不行,那就不是佛法。一一定要跟如相应,它是活活泼泼,这是真正的智慧,也就是《心经》里面所讲的,无智亦无得。那个无智是《般若经》上所讲的根本智,般若无知。此地讲冥一如,就是般若无知,当它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所以你要想求无所不知,先要求无知,无知然后才能够无所不知。这是佛教给我们正确的道理。
我们今天的想法、看法跟佛恰恰相反。我们今天这个也想知道,那个也想知道。学佛的人,所有大乘经论都想知道,这个想法就错了,就犯了很大的过失。为什么?因为释迦牟尼佛在世没有说过一句法。《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谁要说是佛说法,那就是谤佛。佛没有说过一句法,你知道什么?你所知道不统统是打妄想吗?世尊这个开示真实、彻底,我们要能够体会,要了解他的深义。一如也就是清净心,就是净土宗里面所讲的一心不乱,这是真实的功夫。无心,这个心是妄心,就是我们讲的念头;无心就是没有妄念,没有妄想,这叫无心。所以一切妄想、妄念没有了,这是定。我们翻过这页来看,一百一十四面第一行:『无心是定』。
【即契合本源而无能契。】
这句话很重要,这个『本源』就是宇宙万有的本体,在佛法里面叫做真如本性。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他开悟了,见性了。他悟的是什么?见的是什么?他向五祖提出报告,「何期自性,本来清净」。这是他提的报告,「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听了这几句话,他悟了,他见道了,这就是「契合本源」。本源就是自性,能生万法。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来的?从自性变现出来的,他见到、体会到了。
『而无能契』,如果还有能,有个能见、所见,有能悟、所悟,他没有悟,他有能所。为什么?如果有我悟了,你们都没有悟;我见到了,你们都没有见到,我比你强,这个贡高我慢的心就生起来了,我就瞧不起人。为什么?他有能、有所。没有能所,这个悟入进去,他的态度是平等的,他心是清净的。所以六祖大师在黄梅见到那个小,那还不能算是沙弥。为什么?因为他没剃头,没出家,就是居士的身分在寺庙里面打杂,通常寺庙称为行者,见这些人,他都合掌称上人。六祖大师一丝毫傲慢的习气没有,为什么?没有能所。这些地方我们都要特别要留意,为什么?用它来检点我们自己的行持。我们今天讲修行,我修行到什么程度,我到什么境界,跟人家比一比。有能、有所,就是《金刚经》上说的,「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菩萨是开悟的人,这人没开悟。那悟可以说是他有小悟、有大悟,他没有彻悟;彻悟决定没有能所。
所以他后头这句非常重要,「契合本源而无能契」。这才是真实的冥一如,真正是冥一如。这个冥就有契合的意思,契合一如,一如就是本源。他在应用上,实在讲他那个应用是法尔自然,我们无法体会。就我们凡夫来观察,看他在日用平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凡夫来看他,看他是个什么样子?
【於事於理。无分别心。亦非无记。】
於这世间万事万法,用一个『事理』来代表,万事万法,他没有分别。没有分别是不是糊里糊涂的?不是的。虽然没有分别,他样样清楚,『亦非无记』。亦非无记,他清楚,你去问他,他样样清楚、样样明白。虽然样样清楚、样样明白,他不分别,他不执著。无有一切分别执著,是定;样样清楚明白,是慧。这是他对世间一切事物的态度,这才真正叫得大自在。
《华严》里面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我们凡夫为什么有碍?因为有分别、有执著。这一有分别执著,什么障碍都来了。他是真正得大自在,真正得究竟圆满的解脱。虽然这样的,他在这个世间,他要恒顺众生,不违反世间的法则,这就是大慈大悲。所以他也示现持戒,也示现守规矩,好像跟我们凡人没有两样。也示现断恶修善,实际上,他也无恶可断,也无善可修,他还表现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什么?这些统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十大愿王上的。他在做这个事情,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不像我们断恶修善,真的干,真的认真;人家那是在表演。因为在他那个念头里头,善与恶了不可得,生死涅盘也了不可得,即冥一如。说实在话,也没得十法界了,无佛无众生,万法一如,清净平等。底下说:
【但不计有与不有。空与不空。一切皆不可。不可亦不可。此语亦不受。泯绝无寄。】
底下这一大段都是解释「冥一如於无心」,就是解释这句。这个境界高,实在是非常之高。可是它非常的重要,不走这个法门,修学时间很长,时间长,所以成佛要三阿僧只劫。从这个法门修学快速,在各种宗派里面,大乘佛法里面,禅是捷径,比教要快得多了。禅比教来得快,净土比禅更快。净土这个法门妙在哪里?所有一切念头起来,统统归到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取而代之。净宗要有决定的信心,坚强的愿力,以这句佛号老实念下去,感应不可思议。这在《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里面说得非常详细。下面这些话,要拿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相对论。在我们佛法讲是边见,两边。『有』是一边,『不有』是一边,不有是无。『空』是一边,『不空』是另外一边。『一切皆不可』是一边,『不可亦不可』又是一边。这个定才真正成就,真正到了一念不生,『此语亦不受』,不受亦不受,这就是佛的境界。
我们在经典上看见一个故事,佛门叫公案,我们一般人叫故事。舍利弗的舅舅,俱絺罗尊者,这个人是很聪明的人。舍利弗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他的姐姐就是俱絺罗的姐姐,怀孕怀舍利弗的时候,就辩才无碍。他那个弟弟辩才是非常高明的,他姐姐一怀这个小孩,他每次辩论都辩输,所以他就想想,他的姐姐没有这个能力,向来不如我的。现在每次辩论都赢我,这一定是肚子里的小孩,这个小孩要出来之后,这不得了,我这舅舅要是输给他,很不好意思。所以他就发愤去念书、参学,到印度各地方去留学、去游学、去参访,把印度十八种外道的书籍统统读尽了,才回来。当然这不少年了,出去一趟到处去求学参访,回来之后,找他姐姐,问他这个外甥现在多大了?他姐姐说,外甥已经跟佛出家了。唉呀,他非常不以为然,他说,我这外甥这么样聪明的人,释迦牟尼佛怎么可以收他做徒弟?怎么可以跟他出家?这找释迦牟尼佛去辩论。找到了,要跟两个辩论,而且是谈了条件,我要是辩论赢了,释迦牟尼佛你不如我,我赢了,你把我的外甥交还给我,我带他回家去。如果我要输了,印度从前规矩辩论输了,杀头,我自杀,我把这个脑袋奉献给你。释迦牟尼佛就问他,那你所学的是以什么为宗旨?他就说出来,我是以一法不立为宗旨。这个很高了,一法不立。佛就反过来问他,这一法不立你还承认不承认?他这一想,马上调头就跑。为什么?一法不立,还立了一法。我一法不立,你这一法立不立?要是不立,就没有宗旨,要是立,还是立了一法。所以一句话就被佛难倒了,就跑掉了。跑到半路上想一想,这大丈夫男子汉,不能说话不算话,是不是,回去,还是把头杀了给他!释迦牟尼佛说,我也不要你的头,你乖乖的给我做徒弟好了,佛就收了这么一个徒弟。这就是说,他并没有真正开悟,他还是堕在能所里面。
在《坛经》里看看,禅宗里面有不少祖师,当时那个见解、程度确实比俱絺罗高明太多了。这就是真正契入空有两边,『泯绝无寄』,心境一如,他到这个境界了。无有一法不如,法法皆如。俱絺罗的境界当然我们很清楚,四相没破,还要找佛去辩论,还要争执,他的见地依然是凡夫的见地。
【於万种纷动之法。本来自寂。】
这个『万种』就是一切诸法。我们常讲森罗万象,在我们凡夫找看到是『纷动』,这人眼睛里面看到是清净寂灭,所有一切万象从来没有动过。「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六祖如此说,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里面,给我们讲了很长一大段的开示,十番显见,见性不动。见性既然不动了,闻性又何尝动过?六根根性本来就不动。六根的根性不动,那个六尘也是不动,色声香味触法,这六根也是不动。为什么?六尘的本体是法性,六根的本体是佛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性不动。真性所现的相又何尝动过?没有动。那我们现在感觉到那个动,是谁在动?实在讲是无明在动,真的是无明在动。性没有动,相也没有动,作用也没有动,是无明、妄想、分别、执著在动,全是假的,全部是事实。佛法讲的诸法实相,实相就是真实相。真实相是什么?清净寂灭相。这是我们没有法子见到的。为什么没有法子见到?因为我们那妄心就是生灭心,念念在生灭,念念在动,所以外面事实真相没有法子见到。换句话说,几时我们自己心不动了,这个外面事实真相就全部都见到了,原来自他不二,万法一如。所以这万种纷动之法,『本来自寂』,这是实相,这是真相。下面这就解释,怕我们很难体会这个意境。
【何者。以心生故。一切法生。心若不生。法即本寂。法华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法华》是一乘圆教,与《华严经》媲美的一部无上大经。这里面说的是佛的境界,『心生』则『法生』。这个心,心生法,生法的这个心是真心。我们现在所看的森罗万象,就是真心的相分;这个相分,相是有,但不是真有,不能说它是无,它确实是有,有即是空。《心经》上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就是色相,十法界森罗万象,这些色相,为什么说就是空?因为它确实不存在。我们凡夫看到这些色相,认为是存在的,这是你幻觉,这是你错误。所以《金刚经》上说得是非常之好,这些色相是什么?「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说得是真好。有没有?有相。存不存在?不存在。这是事实真相。
现代的科学家相当的聪明,从科学实验里面明白了事实的真相。在从前还认为有物质,有个基本的物质。现在科学进步了,知道物质是假的,根本就没有物质。这物质现象是什么?现在最新的说法是震动,是一种波动所产生的。这比从前讲的那个基本物质进步得很多了,逐渐跟佛所说的接近。因此无论在体(就是本性)、在相用上,的确统统是清净寂灭相。我们讲这个定功,寂灭定是最高的禅定,在《仁王经》里面称为无忍(忍就是定),它在无生法忍之上,到十地菩萨才证得寂灭忍,下品;等觉菩萨,中品;如来果地上,这是上品。所以这寂灭定是十地、等觉、佛,这三个位次证得的。此地讲的是这个境界,十地以上的境界。
只听说这桩事情,我们自己不能够亲证,想个什么方法去证,永远想不出。为什么?要一切都不想才能证得,想个什么方法去证得,那是妄想,那个没有法子。我们念佛的时候得一心不乱,我得想个方法能得一心不乱,这个人永远这一生得一心不乱没有指望。为什么?一心不乱里头还有一个一心不乱,这一心不乱就已经乱掉了。真正一心不乱里头,这一心不乱这个念头没有,才叫真正得一心不乱。所以给你讲真实话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思议!可思可议都不是真实法,都是隔一层。所以佛法的义趣是意在言外,你要把这个文字印到心里去了,给你讲的佛法听到耳朵里去了,这叫害死你了,这毒药。你耳听、眼看体会里头的意思,读经不著文字相,听讲不著音声相,要不著相才行。要体会这里面的意思,决定不能著相,这个是佛法,学佛法最大的难处就难在此地。我们无始劫以来,这个著相的习气太深,所以这个心很难静得下来。《法华经》的这句也是这个意思。底下说:
【如在梦中。妄见百千万众。】
这就好比作梦,梦里面看到许多人。
【及乎觉悟。本来空寂。是知法生灭者。由心生灭。】
法生灭是由心生灭。
【起信论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它这底下,这《起信论》上两句话,《大乘起信论》上说的,『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今意明心但不生。体亦非灭。故诸万动。本来自寂。无生灭也。】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这个心是八识心,唯识学里头所讲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不是真心,是带著无明的心,本体是真心,但是带著无明,所以不是纯真。在楞严会上讲,带妄之真。七识以下的完全是妄心。八个识里头,只有阿赖耶是带妄之真。前面七个转识,末那、意识、前五识完全是妄心。为什么?因为它有生灭。譬如人死的时候,人死,他眼睛看不见了,耳朵也听不见了,眼识、耳识都灭了。假如他眼还看得见,耳也听得见,这就不能叫死人。所以阿赖耶识所谓,「来先去后做主公」。来先什么?投胎的时候它先来,死的时候它最后走,其余七个识统统不起作用了,它最后走。前面七个识是前五识,这个人你看在病重的时候,眼睛看不见,耳朵也听不见,甚至身体接触他也不知道,前五识是先失掉了作用;然后意识,第六意识、第七识这统统不起作用了,最后末那识离开。末那识我们中国人俗话叫灵魂,在佛门里面叫神识,这叫末那。这是来先去后。阿赖耶识是带妄之真,去掉妄,它就是真如本性。读过唯识的知道,唯识不但是八个心王,与心王相应的五十一种心所,统统有四分:有相分、有见分、有自证分、有证自证分。这个相,八识五十一心所的相都是梦幻泡影,都是虚妄相,绝非真实。这就是讲,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诸位要是稍稍有一点唯识的基础,这两句话很容易体会。可是此地的意思比唯识要高得多。它是讲的真如本性,它不是讲的阿赖耶识,是讲真如本性。六识功能最大了,向外能够缘十法界,向内它能够缘到阿赖耶识,它有这么大的功能,但是它缘不到真如本性。所以佛在楞严会上讲得太清楚,修行如果用第六意识修,佛有个比喻说,蒸沙作饭。拿一锅沙子去煮,希望把它煮成饭出来,这不可能的事情,因果不相符。用第六意识心来修行,要照《楞严经》来讲,顶多只能修到阿罗汉、辟支佛。他用的理论正确,方法没错,充其量只能到这个境界,不能见性。所以楞严会上的主张,「舍识用根」,就是这个道理,你才能够见得了性。舍识就是舍第六意识、第七识。第六意识是分别,第七识是执著,舍识用根就是舍分别、执著、妄想,舍这个。用根,用根中之性,见色用见性见,闻声用闻性闻,观世音菩萨就是用闻性,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观音菩萨自己修行用功的方法,他只能够从凡夫修成佛,他用什么方法?他就用的闻性,用反闻闻自性这个方法,也就是《楞严经》上讲的舍识用根,他用耳根,所以叫「耳根圆通章」,他用这个。
这个根与识区别在哪里?这我们要搞清楚。识有分别、有执著,根里头没有分别执著。就是前面所说的,「无分别心,亦非无记」,这是根,用这个。我眼睛看外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虽然看的色相,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是你用眼根看。耳听音声,我也听得清清楚楚,於音声里面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你是用闻性在闻声性。换句话说,舍识就是舍妄想分别执著,就舍这东西。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决定不用。如果我们在这个讲堂里,我们这一个半钟点在这里讲经,你要是用这个闻性来闻,你所闻的是法性,你不是听的这个经本,那这个受用就大了。闻的是法性,跟观音菩萨所用的功夫没有两样,反闻闻自性。反就是从起心动念、妄想分别执著反过来了、回来,不用这些,用唯一清净心。清净心就是自性,觉心、清净心、真心。那这个样子听经、读经,就是古人讲的,字字句句消归自性。这个消归自性就是观音菩萨讲的,反闻闻自性。消归自性就是反闻闻自性。这是定慧增长,滋养法身慧命,就是增长定慧。定慧,实在讲就是自己的法身慧命。
所以这个地方说,『今意』,今就是本经的意思,是『明心但不生,体亦非灭』。心但不生,这是八识五十一心所不起作用。体亦非灭,本性的理体,《华严经》上讲的体相用,不但体不灭,相也不灭,作用也不灭。经题里面「大方广」这三个字就是代表的体相用,大是表体,方是表相,方方正正,广是讲它的作用,广大无边。这是现相,现相是真如本性的相分,不是八识五十一心所那里头的相分,不是那个相分。那个相分是随著心心所生灭的,心生它就生,心灭它就灭,它是生灭相。离开生灭相,你所见的这个相是不生不灭的相,就是此地讲:
【故诸万动。本来自寂。无生灭也。】
你看到一切森罗万象,你这下才真正看到实相,看到一切法不生不灭。如果你到这个境界,那很恭喜你。为什么?经上讲无生法忍的菩萨,你证得了。无生法忍就是对一切法不生不灭。我们现在看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世界有成住坏空,这不都是生灭相?那是你看错了。我看错了,难道那些人统统都看错了吗?没错,统统都看错了,绝对不是真相。前面给你说得很好,如梦幻泡影,你怎么可以把梦中的境界相当真?你如果一下子明了了,这个梦中的境界本来不生,哪里有灭?再要是不能体会,我们再举一个比喻,还是与这个梦幻泡影有密切的关系。像我们现在看电视,最普遍的,家家都有电视机。电视机上那个萤光幕有没有相?那相有没有生灭?你要真正了解萤幕上本来不生,哪有灭。纵然有相,萤幕还是干干净净的。为什么?一点也没有沾染。我们眼前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就跟萤幕上一样的,萤幕是本体,是我们的自性,所有一切境界统统在萤幕里变现的,出现的。本来没有,现了还是没有,所以叫清净寂灭相。你不要认为这个真有。那现在这个问题全是跟你讲真实话,一句假话都没有。
那为什么我们现在这个生活上有苦乐?这个苦乐是真的,是假的?给你说实话是非真非假,真假都说不上。为什么说不上?根本没这回事情,还说什么真假。我要是给你说是真是假,我就肯定承认这个事情,我没有承认。而是你自己有分别执著,那这个事情就是真的,你真受苦,你是受了苦。如果你对於这些境界相里头没有分别执著,苦乐忧喜舍都不可得。由此可知,这个苦是你自己找来的。不是外头人给你,都是自作自受,你自己不作就不受。你要作,受的时候,所以佛看到也没有法子,你自己作的有什么法子,谁都不能代替你,自作自受。所以解脱还是要靠自己,别人帮不上忙。解脱的关键,觉悟,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这个真相,自己要真正下功夫。
这个真相明白,实在讲是不难,古德常说,「理可顿悟」。这个事实真相道理可以真正一下觉悟、省悟过来了,「事须渐修」。事,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理上我虽然明白了,可是我见色闻声还是会起心动念,还是会打妄想,这就是讲无始劫以来习气难除。所以真正修行人要做的工作,就是怎样来断除这个习气,这是眼前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最大的一个问题。讲到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个人根性不相同,所以方法就很多,佛才说八万四千方法,无量无边的方法,这讲求方法。可见得这么许多方法都是为了一桩事情,把我们这无始劫以来,妄想分别执著的习气,把它淘汰掉。
佛与大菩萨就是连这些习气都没有了。如果这些习气还在,这些习气还起作用,那个麻烦就大了。虽然能够顿悟,还是超越不了轮回。你看唐朝圆彻禅师,那了不起,他知道他来生,他知道哪一个人肚子里怀的那就是他。这多厉害!他不跟她见面,所以他那个母亲怀胎三年都没有生下来。这很了不起,人家一投胎十个月就要出生了,他有本事三年不出生,这个本事就了不起。他还有本事,跟一个老朋友约一个时间见面,十二年之后在西湖旁边,指定一个地方,我们在那里见面。他那时候十二岁,那个老朋友已经八十多岁了,从前在一起的。还是免不了轮回。这样的功夫,这样的神通,他有宿命通,知道过去、现在、未来,有这个能力,还是逃不了六道轮回。什么原因?习气没断。也实在讲,他的缘分差了一点,没有遇到念佛法门,要遇到念佛法门,决定往生。那样的功夫,哪有不往生的!
所以这个法门不容易遇到,夏莲居说万亿人中一、二知。经上也讲得很清楚,许多菩萨想听这个法门听不到,没有这个机缘。因为末法时期,只有知道这个法门,依照这个法门修行,你才有能力了生死,超三界,才有办法解决问题。除这个法门之外,任何一个法门,不是说法门不好,断习气难。因为任何法门里没有讲带业往生的,唯独这个法门,习气不断可以能往生。
最近华盛顿DC,周广大居士的往生,给我们念佛人带来无比的信心。人家一生没有接触过佛法,临命终之前三天,念三天,那是真往生。十多个人亲眼看见西方三圣从云层里面下来,接引他走的。这不是假事情,我们这一代众生有福,真正有福。经论完备,真正想修学,真正想成就,我们新编的《净土五经读本》,这一本就够了,不能再搞多了。我们这个基金会印经印得不少,很多经都印,印的是什么?莲池大师讲的让给他人悟,我们自己不要,我们自己一本就够了。莲池大师讲的,「三藏十二部让给他人悟」。别人愿意学,让他去学去。为什么?他的善根福德因缘少,对於这个法门他怀疑,他不肯相信、不能接受,他就搞别的法门去了,这就是善根福德因缘少,需要这些大乘经典。善根福德因缘多,遇到这个法门,这一生就成佛。这一生是成佛的机会到了。
所以有很多人说:法师,这法门学的人很少。我说当然少,这个世间有几个人有这么大的福报?这第一等的福报,有几个人有这么大的福报?这是成佛的,你看看有几个人,看看他那个相,像成佛吗?是这么大的福报,成佛的机缘,那个人数少是理所当然。成菩萨的人多,成阿罗汉的人多,成佛的人少,所以我们讲这个经,听众少,这是应该的,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如果讲这个经,听的人太多了,这个反常,不太对,不大对劲,这是最有福报的人。所以我们为了报佛恩,这经典普遍的流通,大量的来印行。唯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报佛之深恩。我们也普遍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别人,他相信不相信没有关系。信,就证明他缘成熟了,他也是这一生要作佛,这个了不起。他不能接受,我们也很欢喜。为什么?应当的,他这一生还不能作佛,福报还不够。那让他阿赖耶识里面种下这个种子,这是好的,这是我们应当要做的。
所以今年印了这么多的《无量寿经》,我非常欢喜。本来我今年是预定、希望能印十万本,现在已经超过多多了,超过太多了。大概今年还没到过年,恐怕到过年,我估计至少有二十万本,今年一年就能够印二十万本。这是我们台湾很大的福报,这是一桩好事情。底下一段是「明妙智」。今天讲的这一段是讲的定,讲的至定,就是究竟圆满的大定。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看一百一十二面倒数第五行,看疏文:
【语其定也。冥一如於无心。即万动而恒寂。】
这句是讲定,这就讲定。在前面一次把这大意略为介绍了一下。因为时间到了,这段意思没能够讲完。『冥一如无於心』,这对於我们修学来说是非常的重要。注解里面,我们上一次也是讲到了这句,这句在一百一十三面最后一行,从当中看起:
【今云冥一如者。能冥是慧。无心是定。】
这就是讲的定慧等持。科题里面讲,「至定」就是定到了极处,就是智慧。所以学佛难是难在不得法,也就是说方法错误,观念上错误了,这个修学就非常困难。如果我们观念正确,方法不错,可以说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可能开悟。这个原因也就是马鸣菩萨所说的,「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你本觉本有,你怎么不可能开悟?那之所以不开悟,当然是我们有个错误的观念,就是妄想执著以及用功不如法。
今天《华严经》上提供给我们的是最高明的修学原则。无论是哪一个宗派,是哪一个法门,都要讲求一门深入。为什么?一门深入才能『冥一如』。现代人搞多了,看到四弘誓愿这句话,真是害死了许多人。「法门无量誓愿学」,这句害人。佛菩萨讲这句没错,我们听了,把它误会了。为什么?法门无量誓愿学,《大藏经》搬来,统统都要学习,这还得了。连普贤菩萨在《华严经》上都说,他也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的十大愿王才圆满。由此可知,他要不生西方极乐世界,他这十大愿王不能圆满。我们从这个意思能够体会到四弘誓愿,必须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才能修学、才能圆满。在我们这个世间决定是不能成功的。
度众生谈何容易?多少人被众生度跑掉了,自古以来就如此。我当年在李老师会下跟他学的时候,他就禁止我,四十岁以前不可以出去讲经说法。在台中莲社讲可以,那是自己家里,练习讲,不能出去讲。什么原因?他很坦白的告诉我,怕我被众生度跑掉了。他说自古以来许多出家人,一讲经就接触信徒,尤其那个女信徒很多,所以被那些女弟子度跑掉的不晓得有多少。所以四十岁以前不可以,很有道理。我以后出家了,我那个剃头的师父,心悟法师,就是被他的皈依徒弟度跑了。我出家一年多,他就还俗了。心然法师也还俗了,现在叫蒲利红,那是心悟的师弟。还有不少,都是很年轻、很优秀的法师,都是出去讲经说法,说出了毛病。这些就是定慧不够,到定慧真正有了基础,这才可以。但是要想普度众生,在我们这个世间很困难,一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绝对不要误会,这是观念上错误,认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消极,是自了汉,好像没有大悲心。你们看看《普贤行愿品》是不是小乘?普贤菩萨、文殊菩萨都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小乘吗?这是自了汉吗?何况佛在《无量寿经》里面明白的告诉我们,非是小乘。不但非是小乘,而且是如来第一弟子。这是首先我们在观念上把它搞正确,不要产生误会,不要为外面一些一知半解的人动摇了我们自己的信念,那就错了,大错特错。所以这个法门是无量无边,而且法门平等,所贵的就是一门深入。
今天下午,有两个出家人来找我,问我讲《华严经》有没有全部的录音带。我就问他说:你想学《华严》?他听我在讲经里面,我对净土法门的接受是从《华严经》来的,他也想走这个路子。笨!我花了三十年才找到这个路子,他还得用三十年去摸索这条路,你说这个人岂不是笨。又要学《华严经》,又要学《楞严经》,又要学《梵网经》,说了一大堆。我说你的头脑很乱、很复杂。所以我就告诉他,我说如果你要是真正想得到佛法的利益,你应当把所有一切佛法统统舍掉,不要被佛法迷了,不要被佛法害了。怎么学?先去念一部经,不管哪一部,只要你喜欢的,你一遍一遍反覆去念,至少你念三年。你把心定下来,这就是此地所讲的「冥一如於无心」。我们先做这个工作,古人的时间是五年,通常是五年。当然每个人的根性不一样,有人二、三年成就了,达到了;有人十年、二十年才达到。五年是个一般的标准,它并不是很严格的,它有伸缩性的。
所以我们要想学佛,一定要把心定下来。我就举例子说给他说明,像《坛经》里面所讲的法达禅师,法达念《法华经》,念三千部。《法华经》的分量很适中,真正出家修行人,这个分量是不太多,也不太少。一天念一部,十年,三千六百天,经上讲他念三千部是讲一个整数,哪里恰恰好念到三千部,是个整数。换句话说,人家念《法华经》念了十年,一天念一部,他什么妄念都没有了。去见六祖,六祖给他一点,他就开窍了,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凭什么?凭他这十年定慧。如果只有定没有慧,点不破的。他假如是十年当中,他打坐,什么也不想,坐十年,遇到六祖他决定开不了悟。他十年读经,读经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醒同修,读经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他每天都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那里认真的修戒定慧,这个功德不得了。
《无量寿经》里面讲的「专精行道」,这种方法就是专精行道,不要求解。因为我们所解的全是妄想,不可能懂得如来真实义。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那愿而已,决定是打妄想,不是如来真实义。必须自己心地清净,以清净心对著经典,智慧自然现前。释迦牟尼佛经典一展开,把自己真如本性里智慧引出来了,那是智慧,那才是如来真实义。可见得如来真实义从哪里得来?就这句,你说这句多重要。冥一如,那个如重要,如就是真如,就是本性,就是第一义谛。冥一,一要跟如相应;那个一要不跟如相应,不行,那就不是佛法。一一定要跟如相应,它是活活泼泼,这是真正的智慧,也就是《心经》里面所讲的,无智亦无得。那个无智是《般若经》上所讲的根本智,般若无知。此地讲冥一如,就是般若无知,当它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所以你要想求无所不知,先要求无知,无知然后才能够无所不知。这是佛教给我们正确的道理。
我们今天的想法、看法跟佛恰恰相反。我们今天这个也想知道,那个也想知道。学佛的人,所有大乘经论都想知道,这个想法就错了,就犯了很大的过失。为什么?因为释迦牟尼佛在世没有说过一句法。《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谁要说是佛说法,那就是谤佛。佛没有说过一句法,你知道什么?你所知道不统统是打妄想吗?世尊这个开示真实、彻底,我们要能够体会,要了解他的深义。一如也就是清净心,就是净土宗里面所讲的一心不乱,这是真实的功夫。无心,这个心是妄心,就是我们讲的念头;无心就是没有妄念,没有妄想,这叫无心。所以一切妄想、妄念没有了,这是定。我们翻过这页来看,一百一十四面第一行:『无心是定』。
【即契合本源而无能契。】
这句话很重要,这个『本源』就是宇宙万有的本体,在佛法里面叫做真如本性。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他开悟了,见性了。他悟的是什么?见的是什么?他向五祖提出报告,「何期自性,本来清净」。这是他提的报告,「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听了这几句话,他悟了,他见道了,这就是「契合本源」。本源就是自性,能生万法。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来的?从自性变现出来的,他见到、体会到了。
『而无能契』,如果还有能,有个能见、所见,有能悟、所悟,他没有悟,他有能所。为什么?如果有我悟了,你们都没有悟;我见到了,你们都没有见到,我比你强,这个贡高我慢的心就生起来了,我就瞧不起人。为什么?他有能、有所。没有能所,这个悟入进去,他的态度是平等的,他心是清净的。所以六祖大师在黄梅见到那个小,那还不能算是沙弥。为什么?因为他没剃头,没出家,就是居士的身分在寺庙里面打杂,通常寺庙称为行者,见这些人,他都合掌称上人。六祖大师一丝毫傲慢的习气没有,为什么?没有能所。这些地方我们都要特别要留意,为什么?用它来检点我们自己的行持。我们今天讲修行,我修行到什么程度,我到什么境界,跟人家比一比。有能、有所,就是《金刚经》上说的,「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菩萨是开悟的人,这人没开悟。那悟可以说是他有小悟、有大悟,他没有彻悟;彻悟决定没有能所。
所以他后头这句非常重要,「契合本源而无能契」。这才是真实的冥一如,真正是冥一如。这个冥就有契合的意思,契合一如,一如就是本源。他在应用上,实在讲他那个应用是法尔自然,我们无法体会。就我们凡夫来观察,看他在日用平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凡夫来看他,看他是个什么样子?
【於事於理。无分别心。亦非无记。】
於这世间万事万法,用一个『事理』来代表,万事万法,他没有分别。没有分别是不是糊里糊涂的?不是的。虽然没有分别,他样样清楚,『亦非无记』。亦非无记,他清楚,你去问他,他样样清楚、样样明白。虽然样样清楚、样样明白,他不分别,他不执著。无有一切分别执著,是定;样样清楚明白,是慧。这是他对世间一切事物的态度,这才真正叫得大自在。
《华严》里面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我们凡夫为什么有碍?因为有分别、有执著。这一有分别执著,什么障碍都来了。他是真正得大自在,真正得究竟圆满的解脱。虽然这样的,他在这个世间,他要恒顺众生,不违反世间的法则,这就是大慈大悲。所以他也示现持戒,也示现守规矩,好像跟我们凡人没有两样。也示现断恶修善,实际上,他也无恶可断,也无善可修,他还表现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什么?这些统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十大愿王上的。他在做这个事情,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不像我们断恶修善,真的干,真的认真;人家那是在表演。因为在他那个念头里头,善与恶了不可得,生死涅盘也了不可得,即冥一如。说实在话,也没得十法界了,无佛无众生,万法一如,清净平等。底下说:
【但不计有与不有。空与不空。一切皆不可。不可亦不可。此语亦不受。泯绝无寄。】
底下这一大段都是解释「冥一如於无心」,就是解释这句。这个境界高,实在是非常之高。可是它非常的重要,不走这个法门,修学时间很长,时间长,所以成佛要三阿僧只劫。从这个法门修学快速,在各种宗派里面,大乘佛法里面,禅是捷径,比教要快得多了。禅比教来得快,净土比禅更快。净土这个法门妙在哪里?所有一切念头起来,统统归到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取而代之。净宗要有决定的信心,坚强的愿力,以这句佛号老实念下去,感应不可思议。这在《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里面说得非常详细。下面这些话,要拿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相对论。在我们佛法讲是边见,两边。『有』是一边,『不有』是一边,不有是无。『空』是一边,『不空』是另外一边。『一切皆不可』是一边,『不可亦不可』又是一边。这个定才真正成就,真正到了一念不生,『此语亦不受』,不受亦不受,这就是佛的境界。
我们在经典上看见一个故事,佛门叫公案,我们一般人叫故事。舍利弗的舅舅,俱絺罗尊者,这个人是很聪明的人。舍利弗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他的姐姐就是俱絺罗的姐姐,怀孕怀舍利弗的时候,就辩才无碍。他那个弟弟辩才是非常高明的,他姐姐一怀这个小孩,他每次辩论都辩输,所以他就想想,他的姐姐没有这个能力,向来不如我的。现在每次辩论都赢我,这一定是肚子里的小孩,这个小孩要出来之后,这不得了,我这舅舅要是输给他,很不好意思。所以他就发愤去念书、参学,到印度各地方去留学、去游学、去参访,把印度十八种外道的书籍统统读尽了,才回来。当然这不少年了,出去一趟到处去求学参访,回来之后,找他姐姐,问他这个外甥现在多大了?他姐姐说,外甥已经跟佛出家了。唉呀,他非常不以为然,他说,我这外甥这么样聪明的人,释迦牟尼佛怎么可以收他做徒弟?怎么可以跟他出家?这找释迦牟尼佛去辩论。找到了,要跟两个辩论,而且是谈了条件,我要是辩论赢了,释迦牟尼佛你不如我,我赢了,你把我的外甥交还给我,我带他回家去。如果我要输了,印度从前规矩辩论输了,杀头,我自杀,我把这个脑袋奉献给你。释迦牟尼佛就问他,那你所学的是以什么为宗旨?他就说出来,我是以一法不立为宗旨。这个很高了,一法不立。佛就反过来问他,这一法不立你还承认不承认?他这一想,马上调头就跑。为什么?一法不立,还立了一法。我一法不立,你这一法立不立?要是不立,就没有宗旨,要是立,还是立了一法。所以一句话就被佛难倒了,就跑掉了。跑到半路上想一想,这大丈夫男子汉,不能说话不算话,是不是,回去,还是把头杀了给他!释迦牟尼佛说,我也不要你的头,你乖乖的给我做徒弟好了,佛就收了这么一个徒弟。这就是说,他并没有真正开悟,他还是堕在能所里面。
在《坛经》里看看,禅宗里面有不少祖师,当时那个见解、程度确实比俱絺罗高明太多了。这就是真正契入空有两边,『泯绝无寄』,心境一如,他到这个境界了。无有一法不如,法法皆如。俱絺罗的境界当然我们很清楚,四相没破,还要找佛去辩论,还要争执,他的见地依然是凡夫的见地。
【於万种纷动之法。本来自寂。】
这个『万种』就是一切诸法。我们常讲森罗万象,在我们凡夫找看到是『纷动』,这人眼睛里面看到是清净寂灭,所有一切万象从来没有动过。「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六祖如此说,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里面,给我们讲了很长一大段的开示,十番显见,见性不动。见性既然不动了,闻性又何尝动过?六根根性本来就不动。六根的根性不动,那个六尘也是不动,色声香味触法,这六根也是不动。为什么?六尘的本体是法性,六根的本体是佛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性不动。真性所现的相又何尝动过?没有动。那我们现在感觉到那个动,是谁在动?实在讲是无明在动,真的是无明在动。性没有动,相也没有动,作用也没有动,是无明、妄想、分别、执著在动,全是假的,全部是事实。佛法讲的诸法实相,实相就是真实相。真实相是什么?清净寂灭相。这是我们没有法子见到的。为什么没有法子见到?因为我们那妄心就是生灭心,念念在生灭,念念在动,所以外面事实真相没有法子见到。换句话说,几时我们自己心不动了,这个外面事实真相就全部都见到了,原来自他不二,万法一如。所以这万种纷动之法,『本来自寂』,这是实相,这是真相。下面这就解释,怕我们很难体会这个意境。
【何者。以心生故。一切法生。心若不生。法即本寂。法华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法华》是一乘圆教,与《华严经》媲美的一部无上大经。这里面说的是佛的境界,『心生』则『法生』。这个心,心生法,生法的这个心是真心。我们现在所看的森罗万象,就是真心的相分;这个相分,相是有,但不是真有,不能说它是无,它确实是有,有即是空。《心经》上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就是色相,十法界森罗万象,这些色相,为什么说就是空?因为它确实不存在。我们凡夫看到这些色相,认为是存在的,这是你幻觉,这是你错误。所以《金刚经》上说得是非常之好,这些色相是什么?「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说得是真好。有没有?有相。存不存在?不存在。这是事实真相。
现代的科学家相当的聪明,从科学实验里面明白了事实的真相。在从前还认为有物质,有个基本的物质。现在科学进步了,知道物质是假的,根本就没有物质。这物质现象是什么?现在最新的说法是震动,是一种波动所产生的。这比从前讲的那个基本物质进步得很多了,逐渐跟佛所说的接近。因此无论在体(就是本性)、在相用上,的确统统是清净寂灭相。我们讲这个定功,寂灭定是最高的禅定,在《仁王经》里面称为无忍(忍就是定),它在无生法忍之上,到十地菩萨才证得寂灭忍,下品;等觉菩萨,中品;如来果地上,这是上品。所以这寂灭定是十地、等觉、佛,这三个位次证得的。此地讲的是这个境界,十地以上的境界。
只听说这桩事情,我们自己不能够亲证,想个什么方法去证,永远想不出。为什么?要一切都不想才能证得,想个什么方法去证得,那是妄想,那个没有法子。我们念佛的时候得一心不乱,我得想个方法能得一心不乱,这个人永远这一生得一心不乱没有指望。为什么?一心不乱里头还有一个一心不乱,这一心不乱就已经乱掉了。真正一心不乱里头,这一心不乱这个念头没有,才叫真正得一心不乱。所以给你讲真实话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思议!可思可议都不是真实法,都是隔一层。所以佛法的义趣是意在言外,你要把这个文字印到心里去了,给你讲的佛法听到耳朵里去了,这叫害死你了,这毒药。你耳听、眼看体会里头的意思,读经不著文字相,听讲不著音声相,要不著相才行。要体会这里面的意思,决定不能著相,这个是佛法,学佛法最大的难处就难在此地。我们无始劫以来,这个著相的习气太深,所以这个心很难静得下来。《法华经》的这句也是这个意思。底下说:
【如在梦中。妄见百千万众。】
这就好比作梦,梦里面看到许多人。
【及乎觉悟。本来空寂。是知法生灭者。由心生灭。】
法生灭是由心生灭。
【起信论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它这底下,这《起信论》上两句话,《大乘起信论》上说的,『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今意明心但不生。体亦非灭。故诸万动。本来自寂。无生灭也。】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这个心是八识心,唯识学里头所讲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不是真心,是带著无明的心,本体是真心,但是带著无明,所以不是纯真。在楞严会上讲,带妄之真。七识以下的完全是妄心。八个识里头,只有阿赖耶是带妄之真。前面七个转识,末那、意识、前五识完全是妄心。为什么?因为它有生灭。譬如人死的时候,人死,他眼睛看不见了,耳朵也听不见了,眼识、耳识都灭了。假如他眼还看得见,耳也听得见,这就不能叫死人。所以阿赖耶识所谓,「来先去后做主公」。来先什么?投胎的时候它先来,死的时候它最后走,其余七个识统统不起作用了,它最后走。前面七个识是前五识,这个人你看在病重的时候,眼睛看不见,耳朵也听不见,甚至身体接触他也不知道,前五识是先失掉了作用;然后意识,第六意识、第七识这统统不起作用了,最后末那识离开。末那识我们中国人俗话叫灵魂,在佛门里面叫神识,这叫末那。这是来先去后。阿赖耶识是带妄之真,去掉妄,它就是真如本性。读过唯识的知道,唯识不但是八个心王,与心王相应的五十一种心所,统统有四分:有相分、有见分、有自证分、有证自证分。这个相,八识五十一心所的相都是梦幻泡影,都是虚妄相,绝非真实。这就是讲,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诸位要是稍稍有一点唯识的基础,这两句话很容易体会。可是此地的意思比唯识要高得多。它是讲的真如本性,它不是讲的阿赖耶识,是讲真如本性。六识功能最大了,向外能够缘十法界,向内它能够缘到阿赖耶识,它有这么大的功能,但是它缘不到真如本性。所以佛在楞严会上讲得太清楚,修行如果用第六意识修,佛有个比喻说,蒸沙作饭。拿一锅沙子去煮,希望把它煮成饭出来,这不可能的事情,因果不相符。用第六意识心来修行,要照《楞严经》来讲,顶多只能修到阿罗汉、辟支佛。他用的理论正确,方法没错,充其量只能到这个境界,不能见性。所以楞严会上的主张,「舍识用根」,就是这个道理,你才能够见得了性。舍识就是舍第六意识、第七识。第六意识是分别,第七识是执著,舍识用根就是舍分别、执著、妄想,舍这个。用根,用根中之性,见色用见性见,闻声用闻性闻,观世音菩萨就是用闻性,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观音菩萨自己修行用功的方法,他只能够从凡夫修成佛,他用什么方法?他就用的闻性,用反闻闻自性这个方法,也就是《楞严经》上讲的舍识用根,他用耳根,所以叫「耳根圆通章」,他用这个。
这个根与识区别在哪里?这我们要搞清楚。识有分别、有执著,根里头没有分别执著。就是前面所说的,「无分别心,亦非无记」,这是根,用这个。我眼睛看外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虽然看的色相,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是你用眼根看。耳听音声,我也听得清清楚楚,於音声里面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你是用闻性在闻声性。换句话说,舍识就是舍妄想分别执著,就舍这东西。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决定不用。如果我们在这个讲堂里,我们这一个半钟点在这里讲经,你要是用这个闻性来闻,你所闻的是法性,你不是听的这个经本,那这个受用就大了。闻的是法性,跟观音菩萨所用的功夫没有两样,反闻闻自性。反就是从起心动念、妄想分别执著反过来了、回来,不用这些,用唯一清净心。清净心就是自性,觉心、清净心、真心。那这个样子听经、读经,就是古人讲的,字字句句消归自性。这个消归自性就是观音菩萨讲的,反闻闻自性。消归自性就是反闻闻自性。这是定慧增长,滋养法身慧命,就是增长定慧。定慧,实在讲就是自己的法身慧命。
所以这个地方说,『今意』,今就是本经的意思,是『明心但不生,体亦非灭』。心但不生,这是八识五十一心所不起作用。体亦非灭,本性的理体,《华严经》上讲的体相用,不但体不灭,相也不灭,作用也不灭。经题里面「大方广」这三个字就是代表的体相用,大是表体,方是表相,方方正正,广是讲它的作用,广大无边。这是现相,现相是真如本性的相分,不是八识五十一心所那里头的相分,不是那个相分。那个相分是随著心心所生灭的,心生它就生,心灭它就灭,它是生灭相。离开生灭相,你所见的这个相是不生不灭的相,就是此地讲:
【故诸万动。本来自寂。无生灭也。】
你看到一切森罗万象,你这下才真正看到实相,看到一切法不生不灭。如果你到这个境界,那很恭喜你。为什么?经上讲无生法忍的菩萨,你证得了。无生法忍就是对一切法不生不灭。我们现在看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世界有成住坏空,这不都是生灭相?那是你看错了。我看错了,难道那些人统统都看错了吗?没错,统统都看错了,绝对不是真相。前面给你说得很好,如梦幻泡影,你怎么可以把梦中的境界相当真?你如果一下子明了了,这个梦中的境界本来不生,哪里有灭?再要是不能体会,我们再举一个比喻,还是与这个梦幻泡影有密切的关系。像我们现在看电视,最普遍的,家家都有电视机。电视机上那个萤光幕有没有相?那相有没有生灭?你要真正了解萤幕上本来不生,哪有灭。纵然有相,萤幕还是干干净净的。为什么?一点也没有沾染。我们眼前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就跟萤幕上一样的,萤幕是本体,是我们的自性,所有一切境界统统在萤幕里变现的,出现的。本来没有,现了还是没有,所以叫清净寂灭相。你不要认为这个真有。那现在这个问题全是跟你讲真实话,一句假话都没有。
那为什么我们现在这个生活上有苦乐?这个苦乐是真的,是假的?给你说实话是非真非假,真假都说不上。为什么说不上?根本没这回事情,还说什么真假。我要是给你说是真是假,我就肯定承认这个事情,我没有承认。而是你自己有分别执著,那这个事情就是真的,你真受苦,你是受了苦。如果你对於这些境界相里头没有分别执著,苦乐忧喜舍都不可得。由此可知,这个苦是你自己找来的。不是外头人给你,都是自作自受,你自己不作就不受。你要作,受的时候,所以佛看到也没有法子,你自己作的有什么法子,谁都不能代替你,自作自受。所以解脱还是要靠自己,别人帮不上忙。解脱的关键,觉悟,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这个真相,自己要真正下功夫。
这个真相明白,实在讲是不难,古德常说,「理可顿悟」。这个事实真相道理可以真正一下觉悟、省悟过来了,「事须渐修」。事,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理上我虽然明白了,可是我见色闻声还是会起心动念,还是会打妄想,这就是讲无始劫以来习气难除。所以真正修行人要做的工作,就是怎样来断除这个习气,这是眼前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最大的一个问题。讲到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个人根性不相同,所以方法就很多,佛才说八万四千方法,无量无边的方法,这讲求方法。可见得这么许多方法都是为了一桩事情,把我们这无始劫以来,妄想分别执著的习气,把它淘汰掉。
佛与大菩萨就是连这些习气都没有了。如果这些习气还在,这些习气还起作用,那个麻烦就大了。虽然能够顿悟,还是超越不了轮回。你看唐朝圆彻禅师,那了不起,他知道他来生,他知道哪一个人肚子里怀的那就是他。这多厉害!他不跟她见面,所以他那个母亲怀胎三年都没有生下来。这很了不起,人家一投胎十个月就要出生了,他有本事三年不出生,这个本事就了不起。他还有本事,跟一个老朋友约一个时间见面,十二年之后在西湖旁边,指定一个地方,我们在那里见面。他那时候十二岁,那个老朋友已经八十多岁了,从前在一起的。还是免不了轮回。这样的功夫,这样的神通,他有宿命通,知道过去、现在、未来,有这个能力,还是逃不了六道轮回。什么原因?习气没断。也实在讲,他的缘分差了一点,没有遇到念佛法门,要遇到念佛法门,决定往生。那样的功夫,哪有不往生的!
所以这个法门不容易遇到,夏莲居说万亿人中一、二知。经上也讲得很清楚,许多菩萨想听这个法门听不到,没有这个机缘。因为末法时期,只有知道这个法门,依照这个法门修行,你才有能力了生死,超三界,才有办法解决问题。除这个法门之外,任何一个法门,不是说法门不好,断习气难。因为任何法门里没有讲带业往生的,唯独这个法门,习气不断可以能往生。
最近华盛顿DC,周广大居士的往生,给我们念佛人带来无比的信心。人家一生没有接触过佛法,临命终之前三天,念三天,那是真往生。十多个人亲眼看见西方三圣从云层里面下来,接引他走的。这不是假事情,我们这一代众生有福,真正有福。经论完备,真正想修学,真正想成就,我们新编的《净土五经读本》,这一本就够了,不能再搞多了。我们这个基金会印经印得不少,很多经都印,印的是什么?莲池大师讲的让给他人悟,我们自己不要,我们自己一本就够了。莲池大师讲的,「三藏十二部让给他人悟」。别人愿意学,让他去学去。为什么?他的善根福德因缘少,对於这个法门他怀疑,他不肯相信、不能接受,他就搞别的法门去了,这就是善根福德因缘少,需要这些大乘经典。善根福德因缘多,遇到这个法门,这一生就成佛。这一生是成佛的机会到了。
所以有很多人说:法师,这法门学的人很少。我说当然少,这个世间有几个人有这么大的福报?这第一等的福报,有几个人有这么大的福报?这是成佛的,你看看有几个人,看看他那个相,像成佛吗?是这么大的福报,成佛的机缘,那个人数少是理所当然。成菩萨的人多,成阿罗汉的人多,成佛的人少,所以我们讲这个经,听众少,这是应该的,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如果讲这个经,听的人太多了,这个反常,不太对,不大对劲,这是最有福报的人。所以我们为了报佛恩,这经典普遍的流通,大量的来印行。唯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报佛之深恩。我们也普遍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别人,他相信不相信没有关系。信,就证明他缘成熟了,他也是这一生要作佛,这个了不起。他不能接受,我们也很欢喜。为什么?应当的,他这一生还不能作佛,福报还不够。那让他阿赖耶识里面种下这个种子,这是好的,这是我们应当要做的。
所以今年印了这么多的《无量寿经》,我非常欢喜。本来我今年是预定、希望能印十万本,现在已经超过多多了,超过太多了。大概今年还没到过年,恐怕到过年,我估计至少有二十万本,今年一年就能够印二十万本。这是我们台湾很大的福报,这是一桩好事情。底下一段是「明妙智」。今天讲的这一段是讲的定,讲的至定,就是究竟圆满的大定。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