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二十六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026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一十二面第六行。看疏文:
【语其定也。冥一如於无心。即万动而恒寂。】
这以下有三行,这三行文里面就有五小段,我们刚才念这句就一个小段,这是第一段。「至定冥寂」,这个至定就是定到了极处。
【海湛真智。光含性空。】
这句是第二段,「妙智含空」。
【星罗法身。影落心水。】
这句是第三段,「真身普应」。
【圆音非扣而长演。果海离念而心传。】
这句是第四段,「说本恒传」。末后这一段是:
【万行亡照而齐修。渐顿无碍而双入。】
这是最后一段,「真修妙证」。
古人这个文字,你才晓得它多么的简洁。这一大段里面五个意思,每句是一个意思,就是一个小段落。我们现在看这《钞》里面解释,咱们一段一段的来研究。
【钞。四说义深奥者。】
这是说义不是仪,这个一个人字边,它有错误,我们在科判里面能看得出来。这个科判就是在第六面,第六面上面这一栏,第五行,第四『说义深奥』。这个说义深奥里头有五小段。这五小段我们写在黑板上,就这五小段。大家看这个科判就晓得,一百一十二面最后一行,说义,不是说仪,这个字是个错字,说义深奥。义是义理,义理非常深奥。
【文中有五。一明至定。二明妙智。三明真身。四明说本。五明修证。】
现在我们看这第一句:
【今初。】
『初』就是第一段。
【疏语其定也。至恒寂。】
刚才我们念,交代过了。
【科云至定者。】
前面这科题标出这个题目,这一段是讲『至定』,定到了极处,至极之定。这是什么定?下面就解释:
【即慧之定也。】
所以这个『定』,它不是死定,定里面有『慧』,这一点诸位一定要明了。并不是这个定当中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那这个定就变成无想定了。无想定的果报,无想定是真正修成了,这是把脑袋修得空空的,什么念头都没有,什么也没有,真正修成功他的果报在无想天,四禅有个无想天,我们称它作外道天,那是大错特错。所以佛门里面讲的这个定,定里面有观,不是什么都没有,这个观就是智慧。换句话说,心地清净,的确是一尘不染,但是他充满了智慧;智慧能起照用,就是对於一切境界没有不明了的。虽然在定中,他样样清楚、样样明了,他样样不染、样样不执著。所以他的定跟慧是同时的,「即慧之定」。底下就给我们解释这个定。
【夫定有多种。或邪或正。】
这个确实的。为什么我们知道这个『定』还有邪定?诸位要晓得,定就是心的专注;心专注在一桩事情,就是定。像我们念佛,净宗经典里面一再教给我们,要一心不乱,一向专念,这就是定。把这个心定在哪里?定在阿弥陀佛佛号上,你入了阿弥陀佛的大定,这个意思,这是「正定」。为什么正定?你必定能够往生,必定能够得一心不乱,能够明心见性,这个定就是正定。与真如本性相应,与清净心相应,这个定就是正定。换句话说,如果与清净心不相应,与真如本性不相应,而与烦恼相应,与无明相应,与六道轮回相应,那这个定就是「邪定」。真的有这些定吗?我举个例子,诸位就晓得,你看现在玩股票的,他的心就定在股票上,他在那里入了定,这个定是增长贪瞋痴的,这不是正定,这是邪定。还有现在这个世间很多,所谓有神通的,神通从哪来的?都从定来。他没有定,心不定决定不可能有神通。即使是小小的通,我们今天所谓讲的是天眼通,这确实是常见的,最普通见到的。连练现在所讲气功,练气功的人,练到好的时候,他都有眼通。他能看到人身体的内脏,能够看得出来。看到你身上的气,看到你身上的光,这气的盛衰、光的颜色他都能看得到。可是他要想看的时候,他一定是非常专心,把一切妄念息掉,他才能看。如果他在想一些问题,他这个能力不能现前。可见得一定要专注,这个能力才能起作用。
譬如我们在经上看到的,小乘阿罗汉,阿罗汉有神通,天眼、天耳、他心。尤其是他心通,他想知道你心里想什么事情,他要作意,作意就是他要把一切平息,要入定,才能够看到。你要不相信,大家念过《地藏经》,你看看《地藏经》光目女遇到阿罗汉,他要入定,他才能够看到他母亲到什么地方去,才能看得到;他要不入定,他就见不到。定才能够起作用,这就把心一切妄念统统放下,恢复到心地真正清净,他这个能力就能够现前。所以说世出世间法,稍稍有一点定功,他都会有成就,做善事也能成就,做恶事也能成就。如果没有定功,坏事也做不成,做坏事也得要有相当的定功。当然这与烦恼相应,与恶法相应,这个定就属於邪定。这是跟诸位说,定有『邪、正』。下面我们所讲的,统统是属於正定,都不是邪定。
【大乘小乘。】
『小乘』也是正定,但是定功浅深不相同。小乘的定,佛在《楞严经》上告诉我们是九次第定。这定功在我们来看,那是相当之深,超过了四禅八定,他是第九定,超越三界。这样深的定在三种烦恼里面,他只破见思烦恼,尘沙、无明还没动。可见得要破尘沙、无明,那要很深的定功,阿罗汉的定还做不到。所以阿罗汉只断见思烦恼,尘沙、无明他还没断。『大乘』菩萨的定就多了,所谓是百千三昧。三昧就是定,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禅定的意思。这里面有浅深次第不同,以圆教来说,从初信位的菩萨到等觉菩萨,这个浅深的程度就有五十一种。这五十一种,可以说是定功浅深程度不同。至於修定的方法那就多了,佛门常说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这些方法、门径统统都是修定的。我们净土宗最常用的方法,用持名念佛,用这个方法来修念佛三昧,来修一心不乱。像禅宗,它的方法也非常之多,但是把它整个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一大类是观心,一大类是参话头。这都是方法,方法里面的分类,所以有大乘、有小乘。
【有漏无漏。】
所谓『有漏』,烦恼习气没断,虽然有定,这个定的力量不强,所以烦恼习气不能断。譬如说小乘教,小乘讲四果四向八个阶段,八个位次。最后一位阿罗汉果,这才把见思烦恼断了,叫『无漏』。三果以及第四向,烦恼还没有能断尽,还称之为有漏,这是我们通常讲小乘。在大乘法里面,如果以小乘的标准来说,与小乘断证次第相等,圆教是七信位的菩萨,那六信以前都还是有漏,第七信才称之为无漏。这个无漏是用小乘的标准来说的。如果用大乘的标准,它还是属於有漏。为什么?大乘的标准最低限度要到明心见性,才算是无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时候是真无漏。也就是说,圆教初住以上,别教初地以上,才叫无漏,他们的定才叫无漏定。在这以前,这些菩萨都叫权教菩萨,因为他们的定是属於有漏的,这是大小乘所说有漏无漏境界不相同。底下说:
【有慧无慧。】
声闻、缘觉只有定,没有慧。所以阿罗汉虽然证了四果,比不上初信位的菩萨。为什么?初信位菩萨有慧,虽然定功比不上阿罗汉,但是智慧比阿罗汉高,这一点我们也很显然的在《楞严经》上看出来。你看《楞严经》上所讲的,富楼那尊者跟阿难尊者,他两个人是个明显的对比。富楼那证了阿罗汉,阿罗汉果,阿难尊者是初果须陀洹,这个地位相差很悬殊。但是要从智慧上来说,富楼那比不上阿难。楞严会上,《楞严》一共是有十卷,第三卷讲完的时候,阿难开悟了,说偈赞佛,阿难开悟了。富楼那听了之后,莫名其妙,心里怀疑,我是四果罗汉,他是个须陀洹,他开悟了,怎么我没有开悟?於是佛就说出来,一切众生不光阿罗汉,一切众生有二障,两种障。这两种障浅深不一样,阿难尊者所知障轻,烦恼障重,所以他听了会开悟。他所知障轻,他没有能力断见思烦恼,他烦恼障重。富楼那尊者恰恰跟阿难相反,他是烦恼障轻,所知障重,所以他断见思烦恼容易,听释迦牟尼佛讲一乘了义经典,他听不懂。所以是每个人都有两种障,这个障的浅深不相同。菩萨所修的定中有慧,所以他的速度快,成就快。二乘人所修的,定里头没有慧,所以他修得很苦,时间很长,证得须陀洹果之后,天上人间七次往来,才能够把见思烦恼断尽,证阿罗汉果。诸位要知道,这个七次往来,拿我们人间岁月来计算,天文数字。人间时间短,天上时间长,尤其是三果罗汉就生在色界四禅天,那个寿命就非常之长,五不还天,他住在那个地方去。这是举出一般讲禅定的大端来做一个简略的介绍。
【今且随要而说。】
宗密大师在此地跟我们讲解是就纲领扼要的来说明,不能细说,细说的时间就占太长。那『随要而说』,这就是从这个精要的地方来讲:
【总有二种。】
把它归纳起来,这是两大类:
【一事。二理。】
事定跟理定,用这两样就把前面所说的全都包括了。总不外乎一是『事』,二是『理』。
【如遗教经云。制之一处。无事不办。即事定也。】
佛《遗教经》,这《遗教三经》也是我们一般人常念的,许多同修都念过,《遗教经》里头经文是这样,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是专心,一心一意去做一桩事情,那个事情没有不成就的,一定会成就,这是事。这个事里面包括了邪正、大小、有漏无漏、有慧无慧,都包括在里头。
【起信论云。能观心性。契理不动。即理定也。】
这再举《大乘起信论》上一段话说,这个『观』就是观照,你能够观照自己的『心性』,这种方法,通常在禅宗里面,用这个方法修学。『契理不动』,为什么?真心不动。《楞严》说得很好,本无动摇,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这是属於『理定』。当然比前面那个事定境界要高得太多了,理定能够见性,事定不一定能见性。
【故诸经论中。或单说事定。】
像《遗教经》,它是『单说事定』。
【或偏说理定。】
像《起信论》就偏在『理定』上。
【学者随执一文。引据互斥。】
这个现象,我们今日之下看得太多了,学佛的同修彼此毁谤,彼此争执。为什么?没有看到圆满的,他只看到一边。这在佛门讲偏见、边见,只见到一边。譬如说我们拿这个盖子,我这样子放,我问这个盖子是什么形状的?这边人看到的,这是鼓起来的;这边人看了,凹进去的,两个人非打架不可。为什么?只看到一面。如果掉过头来一看两边,两个都没有说错。所以这种都是属於叫偏见,没有能够见到完整的。因此佛教的戒经、戒律为什么不准在家人看,道理就在此地。你没有看到整个的佛教,看到一面你就会造口业,会去毁谤这些出家人,所以不叫你看。但是有个例子,有一个开缘,你如果看《大藏经》,出家的戒律可以看。为什么?那全部都看到了,不至於再起毁谤的心,你全部都看到了。经论上讲宇宙人生的事理讲得太多了,非常的圆满;我们往往念一种、两种是决定不够的。所以四弘誓愿里头有一条,「法门无量誓愿学」,你的智慧才能够圆满,你遇到任何的事物都不会排斥,都不会有争论。为什么?圆融了,面面都看到了,这个境界是相当不容易的。
可是这话说回来,法门无量誓愿学,是不是要我们现在什么样经论都得要学?我告诉大家,决定不可以。为什么说不可以?在原理上来讲,那是决定没有错,法门无量一定要学。要知道我们现在在整个佛法里面来讲,我们是幼稚园,没上大学,幼稚园。因此就法门无量誓愿学,到什么时候才开始学?一定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才可以开始学。不但我们一定要生西才行,我们在《华严经》上读到,普贤菩萨自己说的,他也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的十大愿王才圆满。换句话说,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普贤菩萨修的这个十愿都不能圆满,何况我们?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老师好,老师是阿弥陀佛、十方诸佛,你每天到十方世界去参访,访师,十方诸佛是你的老师;我的同学、伴侣好,同参的、同学的,哪些人同学?等觉菩萨。到那个地方去,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弥勒菩萨都是同学。最殊胜的,寿命长,无量寿,所以无量的法门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学。
这个地方寿命太短,人命无常,真正能够学的时间有限。就算你长命,好,你活一百岁,活二百岁,说老实话,你活到七十岁以后就不能学了,老了。你活得再长也没有用,不能学了。你看看七、八十岁的人,你问他,刚刚讲的那句话,马上就忘掉了,他还能学吗?所以在我们这个世间可以学的机会,说老实话,二十岁前你遇不到佛法,遇到佛法也没兴趣。好,算你二十岁遇到佛法,你认真努力学,学到六、七十岁,也不过就是四、五十年,还没有,大概三、四十年的时间。三、四十年时间,你能学几部经?何况你遇不到好老师,遇不到好的同参道友,没有好的修学环境,样样都是障碍。
李炳老过去讲《华严经》,好像是从民国五十三年开始讲起,一直讲到他圆寂,大前年圆寂的,《华严经》才讲三分之一。「十回向品」讲完了,他走了,讲三分之一。像他那个讲法,这部《华严经》从头到尾讲完,我估计他,他要是真的讲完的话,他要活到一百三十岁。他那一年往生是九十七岁,换句话说,他还得要活三十多年,这部经才能圆满得了。你们想想看,有几个人有这么长的寿命?一部经都听不完,寿命就到了,何况这一大藏教。所以诸位同修,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觉,要真正的觉悟,一门深入,我们才有指望。如今就是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做第二个想法,这就正确。经典受持一部就行,《无量寿经》或者是《阿弥陀经》,一部就行了。行门,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非常之方便。诸位要晓得,你念经,你念佛号,你所修的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也叫做宝王三昧。《华严经》里面所讲的修行方法,讲得很多,讲了两千多个方法。但是归结到最后,念佛三昧,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念阿弥陀佛。
你们要不相信,你去读一读彭际清居士作的《华严念佛三昧论》。他是根据《华严经》造的这个论。你再听听黄念祖老居士的讲解,书、录音带,我们柜台统统都有,这是专讲《华严》修行的方法;《楞严经》上也不例外,「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念了以后,才真正明白,原来念这句阿弥陀佛就是修首楞严大定。《华严》上称为宝王三昧,《楞严经》称为首楞严大定,这是念这句阿弥陀佛。这在所有修学方法里面,最为方便,因为它行住坐卧都可以修学。真正能够做到功夫,绵绵密密不间断、不夹杂,比其他的法门要来得方便。譬如说修禅,初学的时候,盘腿面壁入定,腿子一放下来,定就没有了,功夫就断掉了。咱们这句佛号可以不断,坐著也念佛,站著也念佛,走著也念佛,功夫不断,所以说是第一殊胜方便的法门。这是我们应当要明了的,对我们这一生修学成功失败是最重要的关键。我们再看底下这段文,一百一十三面倒数第四行从当中看,刚才讲,『学者随执一文,引据互斥』,这个现象现在非常的普遍。
【若此宗。必须二俱无碍。】
《华严》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如果有障碍的,这就入不了华严境界。再告诉诸位,入不了华严境界,也就没有办法往生净土。为什么?西方净土就是《华严经》的一真法界,就是华藏世界。所以我们这句佛号要念到什么都无碍,要念到事事无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有分,决定有把握。话虽然是这么说,可是事实上,咱们障碍的事情太多了。这怎么办?这些障碍要不能圆融,不能把它化解,换句话说,障碍你往生净土,障碍你功夫成片;功夫成片都障碍了,那一心不乱就不必说了。这才知道这个问题之严重,真正严重。所以你一定要提高警觉,凡是有这些妄念起来的时候,自己想到我业障现行,这是业障。这个时候赶紧回头,认真去念佛,把这些妄念统统放下,恢复到心地的清净平等,这叫功夫得力。如果佛号虽然是念,心里面的妄念、执著、分别还是起现行,还是不能放下,这没有用处。这个样子修学不能往生,只是修一点口善而已,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总比骂人好一点,不管用。比说是非,张家长,李家短是好得多了,口善心不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要心净则土净,口净、身净都没有用处;这个身跟口不能往生的,心往生。所以这句佛号一定要念到心清净、心平等,把一切分别执著妄想念掉,这个功夫就得力了。了生死,出三界,断烦恼,证菩提,这个事情才能办得好,才能够办得妥。这是大事,是我们这一生当中,也可以说生生世世,无量劫以来第一桩大事。
这桩大事这一生要不能办妥,那个麻烦就大了。你不要以为我这一生没有办妥,我来生再来。来生你到哪一道去,不晓得,你来生能得人身?靠不住。纵然得人身,你来生能够闻到佛法吗?纵然闻到佛法,你来生有机会保证听到这个法门吗?太难了。再遇到这个法门,那就像经上讲的,无量劫又无量劫之后,也许有一个机会又碰到,不容易,真正不容易。如果要是接著来的,这一生遇不到,来生做人又遇到了。给诸位说,有个二生、三生必定往生,哪里要这么麻烦、要这么长时间,就是很不容易遇到。我们也是无量劫之前修学过这个法门,这一生很幸运又遇到了。所以一定要珍惜,珍惜过去世的善根福德,珍惜这一生的大好因缘,你能够把这三桩把握住,你这一生成功。《阿弥陀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善根福德因缘三个具足。那成功与失败就看你的勤惰。你要勤奋,那你就成功了,这一生就出了三界,西方极乐世界去当菩萨作佛去了。你要是懒惰,堕下去了,又堕到三恶道,又搞六道轮回去了。这懒惰就往下堕,不得了。一定要精勤,要不疲不厌。刚刚修学的时候,好像每天修学时间长了,会感觉有一点疲乏,疲乏要忍耐,要警觉。为什么?过去生中就是因为疲倦了,要休息一下,再休还是搞六道轮回。这一生当中我累了,还要休息一下,那又完了,也跟过去生中一样。所以这一次要咬紧牙根,发个狠,累了,累了我也不休息;认真的去读诵、去念佛,不能休息,一休息就要命。所以大乘经典里面,佛勉励我们勇猛精进,怎么可以休息?绝不可以再懈怠了。再看下面这段文:
【又必即定即慧。】
在一百一十三面倒数第三行。『必』是必定,『定』与『慧』是一,不是二。定是体,慧是用,有体有用。如果定慧一分家,麻烦就大了。有慧没有定,有用没体;有定没有慧,是有体没作用。我们一般凡夫就是有用无体。你看他很聪明,一天到晚在那里虚妄分别执著打妄想,打妄想这是慧,没定,心里头乱糟糟的。这阿罗汉、辟支佛他有定,没有慧,心地很清净,外面什么事情都不知道,所以这两种人堕落在两边里。你看《楞严经》里面,把这二乘人列入魔,我们对他称为圣人,《楞严经》上不是的,不称他圣人。《楞严经》称他们是魔,连阿罗汉、辟支佛都是魔,你还有什么话说。《楞严》的标准非常之高,一定要「即定即慧」,这才是佛法里头讲的禅,讲的真正的禅定。底下说:
【谓禅非智无以穷其寂。】
这个话是真的,没有真实的智慧,他这个心虽然在定,他不是真的定,绝对不是究竟圆满的大定。他理没有明白、没有透彻,虽然心很定,他里头还带著有疑。真正把宇宙人生这个实相,《般若经》常讲的实相,实相是真相,彻底明白了,他心定了,那个定是真定。由此可知,定与慧根本就不能分家的,慧是定的起用,定是慧的本体。也就是说,定就是心地清净,心愈清净,你对於一切境界看得愈清楚、愈透彻。你看到愈清楚、愈透彻,这个定就愈深,定慧相辅相成。这个智就是我们常讲的般若智慧,六度里面禅定跟般若互为体用。
【智非禅无以深其照。】
般若,如果没有相当的禅定,他这智慧浅,智慧不深。智慧要深,定功就深;定功愈深,这智慧也愈深,所以它是相辅相成的。这个事实诸位在修行过程当中,真正用功你很容易体会得到。功夫如果真得力了,你的境界必定是一年跟一年不一样。我们讲个最粗浅的,就是你的心地一年比一年清净,烦恼一年比一年少,智慧一年比一年成熟、增长,这是你学佛得力,学佛有了受用。如果你学佛,学到烦恼一年比一年多,一年比一年散乱,一年比一年迷惑颠倒,那你麻烦就大了。不是佛法不好,是你自己走错了路子,你的修学不如法。如理如法的修学,一定得到非常好的境界,我们现在讲是正面的成就,不是负面的;正面的成就。下面说:
【禅宗七祖云。即体之用自知。即知之体自寂。故次明真智。】
『禅宗』的七祖就有好几位,这个地方我没有去查。在一般禅宗里有讲,神会是七祖,但可以说是六祖门下开悟的弟子,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弟子,《坛经》里面所记载的有四十三个人。这四十三个都是禅宗的第七代。前面好说,因为前面是单传,五祖传给六祖是单传的。前面都是单传的,唯独六祖之后,他传得多,他的法缘无比的殊胜,一直截至到今天,他还算得上是空前绝后。后世一直到今天,禅德门中有这么多成就的人,没有见到过。三、两个是见到的,像这四十三个,没有见到。在中国只有六祖门下出了这么多人。这句话说的跟前面的意思完全相同,『即体之用』。体是定,用是照,用是照见,用就是智慧,就是智。『自知』,这个自知就是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般若现前。可见得,知不是从外面来的,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
『即知之体自寂』,这个自寂,我们通常叫做称性的大定,叫做性定,也叫做理定,本来就定,从来没有乱过的。这个知与寂都是讲的自性本具,属於性德,由此可知,性德是我们本来具足的。既然是本来具足,就决定有可能恢复,我本来有的。无明不定是本来无的。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讲得好,他说「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这两句话看了之后,我们对於自己修学增加了很大的信心。为什么?本来有的,我一定可以再恢复;本来无的,我一定可以断得掉。如果说不觉是本有的,那完了,那怎么能断得掉。不觉是什么?妄想、烦恼、无明,本来没有,清净心里本来没有。所以这些东西必定可以能够断除,因为它本来没有。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般若性定是本来有的,这是一定可以得到的、可以恢复的。这对於我们修学的信心是大大的增长了。读了之后,觉得自己有希望,只要我们的方法正确,用功得力,一生当中真正可以成就的。下面他就解释这两句话,前面都解释禅定,「语其定也」,只解释这么一句。底下讲「冥一如於无心」。
【今云冥一如者。能冥是慧。无心是定。即契合本源而无能契。於事於理无分别心。亦非无记。但不计有与不有。空与不空。一切皆不可。不可亦不可。此语亦不受。泯绝无寄。於万种纷动之法。本来自寂。】
这几句话,文不多,说绝了,把这个事实的真相可以说描绘得淋漓尽致。所以这个文章是第一等的文章,第一流的文学;喜欢文学的不可以不读本经。你看这个言语、文字多美,我们通常讲真善美慧,四个标准它是统统具足,真善美慧。我们简单把这几句话介绍一下,『冥一如』,什么叫冥?冥是对显说的,显是露在表面上,冥就是含而不露。一就是净宗里面讲的一心不乱,可见得这个冥是什么?拿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放下万缘,一切都放下了,心里头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叫做一,有一个念头就不是一。六祖讲得好,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就是此地讲的冥一如。『能冥』,那是真正的智慧,冥一如於无心,『无心』就是定,能冥就是慧。这句话是诸法实相,这句话是真如本性的样子。真如本性是个什么样子?就是这个样子,就是诸法实相。所以我们常讲,我们修学用功要如理要如法。理是什么?法是什么?与这个相应就是如理如法。与这个不相应,那就是不如理,不如法。理是什么?理就是此地讲的定,法就是此地讲的慧。
这个道理参透了,我们才恍然大悟,现在学佛的人为什么辛苦学了一生没有成就?你看看与经上所讲的完全背道而驰,他不是从定慧下手。所以我劝同修学佛一入门,至少要用三年,古人是用五年的功夫。这个功夫就是什么?这个功夫就是「冥一如於无心」,就叫你干这个。五年当中,就是叫你念一部经。念一部经,把一切经统统放下,一切放下是冥。不但一切经放下了,把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单单念一部经,一部经反覆的去念。你看《坛经》里面,法达禅师他受持《法华经》,他《法华经》念三千遍,一天念一遍《法华经》,三千遍差不多十年,人家能冥这么长的时间,这么久。所以六祖给他一点,他就恍然大悟,就明心见性了。我们要遇到六祖,不要说点,棒子脑袋打破了也不会开悟。他凭什么?就是凭他一切都放下,脑子里头什么都没有,只有一部《法华经》。需不需要解义?不需要解义,就是念,不要懂得意思。道理在哪里?冥一如於无心,用这个功夫。在我们中国古德的标准是五年,这个意思拿现代共产党的术语,叫洗脑。你平常头脑里头乱七八糟东西太多了,用五年的时间叫你什么都不想,什么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使你的头脑恢复到清净,恢复到干干净净,我们中国古人讲,返璞归真。这个时候才能成为一个法器,你才有能力接受如来真实的大法,才有能力。
我们今天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拿到三藏经典,打妄想;那三藏经典一展开,凭自己的意思来见解,就打妄想。你解的那个意思不是佛说的意思。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谈何容易。我的意思你都不懂,你怎么能懂得如来的意思,怎么可能的事情。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真理,我们修学才有门路可入。我劝同修念一部经,持一句佛号,除这个之外,什么都放下,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决定不能看、不能听。为什么?扰乱我们的思想。一个真正修行人,天天还接触这个,在我想像,他的功夫不会成就的。他心里是想修定,慧在定中,他想修定、修慧,可是偏偏又去打妄想,又去分别执著搞妄想,破坏你自己修学的功夫,你的功夫怎么能成就?
再给诸位同修说,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伦理道德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当年政府提倡文化复兴运动的时候,教育部有几位官员去访问方东美先生。那一天正好我在方老师家里,我也在座,听到他们在问答,我的印象非常的深刻。这些官员请教方老师,政府现在提倡复兴文化运动,请教方老师提供意见,应该怎么做法。方老师听了之后,沈默了一阵子,大概有五分钟,他一句话不说,他的表情非常的严肃,使整个气氛,他这个小客厅里气氛静下来了。最后他说,方法是有,真正要想复兴中华文化,当前最重要要做的事情,第一个全国报纸停刊,所有杂志不准出版,电视广播一律都停止。这教育部几个官员听到:「老师,这个做不到。」他说,那有什么办法,这些东西天天在破坏中国伦理文化,这些东西存在,你怎么能复兴?他说的话有道理,非常有道理。
我们今天把这个话引用在我们学佛,我们学佛的人,天天还去看这些东西,听这些东西,你的佛法所修学的成绩单等於零,这是真实话。佛法求的是什么?戒定慧。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全部都是破坏戒定慧。你修学的力量,没有破坏的力量大,你这一生还会有成就的希望吗?不可能。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把六根收回来,不要往外面跑,从这个地方学起。儒家也是如此,你看孟老夫子,孟夫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那个心,六根六识往外面跑,把这东西收回来而已,这就是学问,统是一个意思。所以诸位同修真正要用功、真正想成就,你不懂这个原理,不晓得这个方法,那真的叫盲修瞎练。功夫是用了不少,也很勤奋,也很辛苦,但是成绩单上都是零蛋一个。所以这句话我们读起来感触太深了。
冥一如於无心,真做到这个,『即契合本源』。本源就是真如本性,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真实之际。你看这就相应了,契合就是相应。所以能这样做,就与真如本性相应,真如本性就是无上菩提,与无上菩提相应,与正等正觉相应。末后这句说,『而无能契』,这个境界就又提升了一大步。而无能契是什么?不著相。相契而不著相,完全融合成一体。没有这句,「即契合本源」,我们可以做得到。换句话说,让你用个三、五年功夫,能做得到。底下这句做不到,底下讲「而无能契」,这句话你如果做到了,那就对你非常恭喜了,为什么?你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就是初地菩萨。换句话说,你跟六祖大师的程度等齐,不著相了,《金刚经》上讲破四相破四见,到这个境界。前面讲即契合本源,说实在话,这个契合,四相还会存在,就是相应。《金刚经》上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他那个菩萨的标准是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是要加上底下这一句,而无能契,这是初住以上的境界。《华严经》所讲的法身大士,在我们念佛法门里面,就是理一心不乱。
诸位要知道,即契合本源,这是事一心不乱,可以了,保证往生,决定没有问题。如果到理一心不乱,那是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的。那就底下这句,下面都是解释这句话的,『於事於理,无分别心,亦非无记』。这真正是而无能契,就是能所双忘的意思。能所没双忘,有能有所是事一心;能所双忘是理一心,这个境界就高了。今天这几句文,对於我们修学关系很大,很重要。通常我们讲修行要如理如法,究竟什么叫如理?什么叫如法?我们搞不清楚,你要向人家请教,人家也未必肯跟你讲,讲了你也未必能接受。这个因缘非常之稀有、非常之殊胜。我们从《华严经》上得到,知道自己平常用功应该怎么个用法。总而言之一句话说,不需要知道的事情,最好不要知道;不需要认识的人,最好不需要去应酬。总而言之,二六时中,保持自己的身心清净就相应了;心不清净,是决定不相应。如果你说,我也看电视,我也跳舞,我也去唱歌,我心很清净,那是过来人,那个功夫不得了,我们普通人做不到。那个通常我们讲的是菩萨倒驾慈航示现的,那行。我们没有那个功夫,要去学那个,那你准堕阿鼻地狱,所以是不能学的,不可以学。那真的到事事无碍。我们今天理事有碍,事事有碍;事事有碍,只好把这个事情远离,事情舍弃,这样才能够相应。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给诸位报告一桩事情,明天起,我们有三天,好像是在板桥,在板桥体育馆讲演。三天也是讲一个专题,专题就是「如何实践弥陀大愿」。实在上讲,就是我们怎样学净土法门?怎样学习《无量寿经》?内容就是这个意思。诸位如果有时间,欢迎到那边去听讲,谢谢。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一十二面第六行。看疏文:
【语其定也。冥一如於无心。即万动而恒寂。】
这以下有三行,这三行文里面就有五小段,我们刚才念这句就一个小段,这是第一段。「至定冥寂」,这个至定就是定到了极处。
【海湛真智。光含性空。】
这句是第二段,「妙智含空」。
【星罗法身。影落心水。】
这句是第三段,「真身普应」。
【圆音非扣而长演。果海离念而心传。】
这句是第四段,「说本恒传」。末后这一段是:
【万行亡照而齐修。渐顿无碍而双入。】
这是最后一段,「真修妙证」。
古人这个文字,你才晓得它多么的简洁。这一大段里面五个意思,每句是一个意思,就是一个小段落。我们现在看这《钞》里面解释,咱们一段一段的来研究。
【钞。四说义深奥者。】
这是说义不是仪,这个一个人字边,它有错误,我们在科判里面能看得出来。这个科判就是在第六面,第六面上面这一栏,第五行,第四『说义深奥』。这个说义深奥里头有五小段。这五小段我们写在黑板上,就这五小段。大家看这个科判就晓得,一百一十二面最后一行,说义,不是说仪,这个字是个错字,说义深奥。义是义理,义理非常深奥。
【文中有五。一明至定。二明妙智。三明真身。四明说本。五明修证。】
现在我们看这第一句:
【今初。】
『初』就是第一段。
【疏语其定也。至恒寂。】
刚才我们念,交代过了。
【科云至定者。】
前面这科题标出这个题目,这一段是讲『至定』,定到了极处,至极之定。这是什么定?下面就解释:
【即慧之定也。】
所以这个『定』,它不是死定,定里面有『慧』,这一点诸位一定要明了。并不是这个定当中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那这个定就变成无想定了。无想定的果报,无想定是真正修成了,这是把脑袋修得空空的,什么念头都没有,什么也没有,真正修成功他的果报在无想天,四禅有个无想天,我们称它作外道天,那是大错特错。所以佛门里面讲的这个定,定里面有观,不是什么都没有,这个观就是智慧。换句话说,心地清净,的确是一尘不染,但是他充满了智慧;智慧能起照用,就是对於一切境界没有不明了的。虽然在定中,他样样清楚、样样明了,他样样不染、样样不执著。所以他的定跟慧是同时的,「即慧之定」。底下就给我们解释这个定。
【夫定有多种。或邪或正。】
这个确实的。为什么我们知道这个『定』还有邪定?诸位要晓得,定就是心的专注;心专注在一桩事情,就是定。像我们念佛,净宗经典里面一再教给我们,要一心不乱,一向专念,这就是定。把这个心定在哪里?定在阿弥陀佛佛号上,你入了阿弥陀佛的大定,这个意思,这是「正定」。为什么正定?你必定能够往生,必定能够得一心不乱,能够明心见性,这个定就是正定。与真如本性相应,与清净心相应,这个定就是正定。换句话说,如果与清净心不相应,与真如本性不相应,而与烦恼相应,与无明相应,与六道轮回相应,那这个定就是「邪定」。真的有这些定吗?我举个例子,诸位就晓得,你看现在玩股票的,他的心就定在股票上,他在那里入了定,这个定是增长贪瞋痴的,这不是正定,这是邪定。还有现在这个世间很多,所谓有神通的,神通从哪来的?都从定来。他没有定,心不定决定不可能有神通。即使是小小的通,我们今天所谓讲的是天眼通,这确实是常见的,最普通见到的。连练现在所讲气功,练气功的人,练到好的时候,他都有眼通。他能看到人身体的内脏,能够看得出来。看到你身上的气,看到你身上的光,这气的盛衰、光的颜色他都能看得到。可是他要想看的时候,他一定是非常专心,把一切妄念息掉,他才能看。如果他在想一些问题,他这个能力不能现前。可见得一定要专注,这个能力才能起作用。
譬如我们在经上看到的,小乘阿罗汉,阿罗汉有神通,天眼、天耳、他心。尤其是他心通,他想知道你心里想什么事情,他要作意,作意就是他要把一切平息,要入定,才能够看到。你要不相信,大家念过《地藏经》,你看看《地藏经》光目女遇到阿罗汉,他要入定,他才能够看到他母亲到什么地方去,才能看得到;他要不入定,他就见不到。定才能够起作用,这就把心一切妄念统统放下,恢复到心地真正清净,他这个能力就能够现前。所以说世出世间法,稍稍有一点定功,他都会有成就,做善事也能成就,做恶事也能成就。如果没有定功,坏事也做不成,做坏事也得要有相当的定功。当然这与烦恼相应,与恶法相应,这个定就属於邪定。这是跟诸位说,定有『邪、正』。下面我们所讲的,统统是属於正定,都不是邪定。
【大乘小乘。】
『小乘』也是正定,但是定功浅深不相同。小乘的定,佛在《楞严经》上告诉我们是九次第定。这定功在我们来看,那是相当之深,超过了四禅八定,他是第九定,超越三界。这样深的定在三种烦恼里面,他只破见思烦恼,尘沙、无明还没动。可见得要破尘沙、无明,那要很深的定功,阿罗汉的定还做不到。所以阿罗汉只断见思烦恼,尘沙、无明他还没断。『大乘』菩萨的定就多了,所谓是百千三昧。三昧就是定,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禅定的意思。这里面有浅深次第不同,以圆教来说,从初信位的菩萨到等觉菩萨,这个浅深的程度就有五十一种。这五十一种,可以说是定功浅深程度不同。至於修定的方法那就多了,佛门常说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这些方法、门径统统都是修定的。我们净土宗最常用的方法,用持名念佛,用这个方法来修念佛三昧,来修一心不乱。像禅宗,它的方法也非常之多,但是把它整个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一大类是观心,一大类是参话头。这都是方法,方法里面的分类,所以有大乘、有小乘。
【有漏无漏。】
所谓『有漏』,烦恼习气没断,虽然有定,这个定的力量不强,所以烦恼习气不能断。譬如说小乘教,小乘讲四果四向八个阶段,八个位次。最后一位阿罗汉果,这才把见思烦恼断了,叫『无漏』。三果以及第四向,烦恼还没有能断尽,还称之为有漏,这是我们通常讲小乘。在大乘法里面,如果以小乘的标准来说,与小乘断证次第相等,圆教是七信位的菩萨,那六信以前都还是有漏,第七信才称之为无漏。这个无漏是用小乘的标准来说的。如果用大乘的标准,它还是属於有漏。为什么?大乘的标准最低限度要到明心见性,才算是无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时候是真无漏。也就是说,圆教初住以上,别教初地以上,才叫无漏,他们的定才叫无漏定。在这以前,这些菩萨都叫权教菩萨,因为他们的定是属於有漏的,这是大小乘所说有漏无漏境界不相同。底下说:
【有慧无慧。】
声闻、缘觉只有定,没有慧。所以阿罗汉虽然证了四果,比不上初信位的菩萨。为什么?初信位菩萨有慧,虽然定功比不上阿罗汉,但是智慧比阿罗汉高,这一点我们也很显然的在《楞严经》上看出来。你看《楞严经》上所讲的,富楼那尊者跟阿难尊者,他两个人是个明显的对比。富楼那证了阿罗汉,阿罗汉果,阿难尊者是初果须陀洹,这个地位相差很悬殊。但是要从智慧上来说,富楼那比不上阿难。楞严会上,《楞严》一共是有十卷,第三卷讲完的时候,阿难开悟了,说偈赞佛,阿难开悟了。富楼那听了之后,莫名其妙,心里怀疑,我是四果罗汉,他是个须陀洹,他开悟了,怎么我没有开悟?於是佛就说出来,一切众生不光阿罗汉,一切众生有二障,两种障。这两种障浅深不一样,阿难尊者所知障轻,烦恼障重,所以他听了会开悟。他所知障轻,他没有能力断见思烦恼,他烦恼障重。富楼那尊者恰恰跟阿难相反,他是烦恼障轻,所知障重,所以他断见思烦恼容易,听释迦牟尼佛讲一乘了义经典,他听不懂。所以是每个人都有两种障,这个障的浅深不相同。菩萨所修的定中有慧,所以他的速度快,成就快。二乘人所修的,定里头没有慧,所以他修得很苦,时间很长,证得须陀洹果之后,天上人间七次往来,才能够把见思烦恼断尽,证阿罗汉果。诸位要知道,这个七次往来,拿我们人间岁月来计算,天文数字。人间时间短,天上时间长,尤其是三果罗汉就生在色界四禅天,那个寿命就非常之长,五不还天,他住在那个地方去。这是举出一般讲禅定的大端来做一个简略的介绍。
【今且随要而说。】
宗密大师在此地跟我们讲解是就纲领扼要的来说明,不能细说,细说的时间就占太长。那『随要而说』,这就是从这个精要的地方来讲:
【总有二种。】
把它归纳起来,这是两大类:
【一事。二理。】
事定跟理定,用这两样就把前面所说的全都包括了。总不外乎一是『事』,二是『理』。
【如遗教经云。制之一处。无事不办。即事定也。】
佛《遗教经》,这《遗教三经》也是我们一般人常念的,许多同修都念过,《遗教经》里头经文是这样,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是专心,一心一意去做一桩事情,那个事情没有不成就的,一定会成就,这是事。这个事里面包括了邪正、大小、有漏无漏、有慧无慧,都包括在里头。
【起信论云。能观心性。契理不动。即理定也。】
这再举《大乘起信论》上一段话说,这个『观』就是观照,你能够观照自己的『心性』,这种方法,通常在禅宗里面,用这个方法修学。『契理不动』,为什么?真心不动。《楞严》说得很好,本无动摇,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这是属於『理定』。当然比前面那个事定境界要高得太多了,理定能够见性,事定不一定能见性。
【故诸经论中。或单说事定。】
像《遗教经》,它是『单说事定』。
【或偏说理定。】
像《起信论》就偏在『理定』上。
【学者随执一文。引据互斥。】
这个现象,我们今日之下看得太多了,学佛的同修彼此毁谤,彼此争执。为什么?没有看到圆满的,他只看到一边。这在佛门讲偏见、边见,只见到一边。譬如说我们拿这个盖子,我这样子放,我问这个盖子是什么形状的?这边人看到的,这是鼓起来的;这边人看了,凹进去的,两个人非打架不可。为什么?只看到一面。如果掉过头来一看两边,两个都没有说错。所以这种都是属於叫偏见,没有能够见到完整的。因此佛教的戒经、戒律为什么不准在家人看,道理就在此地。你没有看到整个的佛教,看到一面你就会造口业,会去毁谤这些出家人,所以不叫你看。但是有个例子,有一个开缘,你如果看《大藏经》,出家的戒律可以看。为什么?那全部都看到了,不至於再起毁谤的心,你全部都看到了。经论上讲宇宙人生的事理讲得太多了,非常的圆满;我们往往念一种、两种是决定不够的。所以四弘誓愿里头有一条,「法门无量誓愿学」,你的智慧才能够圆满,你遇到任何的事物都不会排斥,都不会有争论。为什么?圆融了,面面都看到了,这个境界是相当不容易的。
可是这话说回来,法门无量誓愿学,是不是要我们现在什么样经论都得要学?我告诉大家,决定不可以。为什么说不可以?在原理上来讲,那是决定没有错,法门无量一定要学。要知道我们现在在整个佛法里面来讲,我们是幼稚园,没上大学,幼稚园。因此就法门无量誓愿学,到什么时候才开始学?一定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才可以开始学。不但我们一定要生西才行,我们在《华严经》上读到,普贤菩萨自己说的,他也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的十大愿王才圆满。换句话说,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普贤菩萨修的这个十愿都不能圆满,何况我们?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老师好,老师是阿弥陀佛、十方诸佛,你每天到十方世界去参访,访师,十方诸佛是你的老师;我的同学、伴侣好,同参的、同学的,哪些人同学?等觉菩萨。到那个地方去,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弥勒菩萨都是同学。最殊胜的,寿命长,无量寿,所以无量的法门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学。
这个地方寿命太短,人命无常,真正能够学的时间有限。就算你长命,好,你活一百岁,活二百岁,说老实话,你活到七十岁以后就不能学了,老了。你活得再长也没有用,不能学了。你看看七、八十岁的人,你问他,刚刚讲的那句话,马上就忘掉了,他还能学吗?所以在我们这个世间可以学的机会,说老实话,二十岁前你遇不到佛法,遇到佛法也没兴趣。好,算你二十岁遇到佛法,你认真努力学,学到六、七十岁,也不过就是四、五十年,还没有,大概三、四十年的时间。三、四十年时间,你能学几部经?何况你遇不到好老师,遇不到好的同参道友,没有好的修学环境,样样都是障碍。
李炳老过去讲《华严经》,好像是从民国五十三年开始讲起,一直讲到他圆寂,大前年圆寂的,《华严经》才讲三分之一。「十回向品」讲完了,他走了,讲三分之一。像他那个讲法,这部《华严经》从头到尾讲完,我估计他,他要是真的讲完的话,他要活到一百三十岁。他那一年往生是九十七岁,换句话说,他还得要活三十多年,这部经才能圆满得了。你们想想看,有几个人有这么长的寿命?一部经都听不完,寿命就到了,何况这一大藏教。所以诸位同修,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觉,要真正的觉悟,一门深入,我们才有指望。如今就是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做第二个想法,这就正确。经典受持一部就行,《无量寿经》或者是《阿弥陀经》,一部就行了。行门,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非常之方便。诸位要晓得,你念经,你念佛号,你所修的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也叫做宝王三昧。《华严经》里面所讲的修行方法,讲得很多,讲了两千多个方法。但是归结到最后,念佛三昧,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念阿弥陀佛。
你们要不相信,你去读一读彭际清居士作的《华严念佛三昧论》。他是根据《华严经》造的这个论。你再听听黄念祖老居士的讲解,书、录音带,我们柜台统统都有,这是专讲《华严》修行的方法;《楞严经》上也不例外,「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念了以后,才真正明白,原来念这句阿弥陀佛就是修首楞严大定。《华严》上称为宝王三昧,《楞严经》称为首楞严大定,这是念这句阿弥陀佛。这在所有修学方法里面,最为方便,因为它行住坐卧都可以修学。真正能够做到功夫,绵绵密密不间断、不夹杂,比其他的法门要来得方便。譬如说修禅,初学的时候,盘腿面壁入定,腿子一放下来,定就没有了,功夫就断掉了。咱们这句佛号可以不断,坐著也念佛,站著也念佛,走著也念佛,功夫不断,所以说是第一殊胜方便的法门。这是我们应当要明了的,对我们这一生修学成功失败是最重要的关键。我们再看底下这段文,一百一十三面倒数第四行从当中看,刚才讲,『学者随执一文,引据互斥』,这个现象现在非常的普遍。
【若此宗。必须二俱无碍。】
《华严》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如果有障碍的,这就入不了华严境界。再告诉诸位,入不了华严境界,也就没有办法往生净土。为什么?西方净土就是《华严经》的一真法界,就是华藏世界。所以我们这句佛号要念到什么都无碍,要念到事事无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有分,决定有把握。话虽然是这么说,可是事实上,咱们障碍的事情太多了。这怎么办?这些障碍要不能圆融,不能把它化解,换句话说,障碍你往生净土,障碍你功夫成片;功夫成片都障碍了,那一心不乱就不必说了。这才知道这个问题之严重,真正严重。所以你一定要提高警觉,凡是有这些妄念起来的时候,自己想到我业障现行,这是业障。这个时候赶紧回头,认真去念佛,把这些妄念统统放下,恢复到心地的清净平等,这叫功夫得力。如果佛号虽然是念,心里面的妄念、执著、分别还是起现行,还是不能放下,这没有用处。这个样子修学不能往生,只是修一点口善而已,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总比骂人好一点,不管用。比说是非,张家长,李家短是好得多了,口善心不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要心净则土净,口净、身净都没有用处;这个身跟口不能往生的,心往生。所以这句佛号一定要念到心清净、心平等,把一切分别执著妄想念掉,这个功夫就得力了。了生死,出三界,断烦恼,证菩提,这个事情才能办得好,才能够办得妥。这是大事,是我们这一生当中,也可以说生生世世,无量劫以来第一桩大事。
这桩大事这一生要不能办妥,那个麻烦就大了。你不要以为我这一生没有办妥,我来生再来。来生你到哪一道去,不晓得,你来生能得人身?靠不住。纵然得人身,你来生能够闻到佛法吗?纵然闻到佛法,你来生有机会保证听到这个法门吗?太难了。再遇到这个法门,那就像经上讲的,无量劫又无量劫之后,也许有一个机会又碰到,不容易,真正不容易。如果要是接著来的,这一生遇不到,来生做人又遇到了。给诸位说,有个二生、三生必定往生,哪里要这么麻烦、要这么长时间,就是很不容易遇到。我们也是无量劫之前修学过这个法门,这一生很幸运又遇到了。所以一定要珍惜,珍惜过去世的善根福德,珍惜这一生的大好因缘,你能够把这三桩把握住,你这一生成功。《阿弥陀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善根福德因缘三个具足。那成功与失败就看你的勤惰。你要勤奋,那你就成功了,这一生就出了三界,西方极乐世界去当菩萨作佛去了。你要是懒惰,堕下去了,又堕到三恶道,又搞六道轮回去了。这懒惰就往下堕,不得了。一定要精勤,要不疲不厌。刚刚修学的时候,好像每天修学时间长了,会感觉有一点疲乏,疲乏要忍耐,要警觉。为什么?过去生中就是因为疲倦了,要休息一下,再休还是搞六道轮回。这一生当中我累了,还要休息一下,那又完了,也跟过去生中一样。所以这一次要咬紧牙根,发个狠,累了,累了我也不休息;认真的去读诵、去念佛,不能休息,一休息就要命。所以大乘经典里面,佛勉励我们勇猛精进,怎么可以休息?绝不可以再懈怠了。再看下面这段文:
【又必即定即慧。】
在一百一十三面倒数第三行。『必』是必定,『定』与『慧』是一,不是二。定是体,慧是用,有体有用。如果定慧一分家,麻烦就大了。有慧没有定,有用没体;有定没有慧,是有体没作用。我们一般凡夫就是有用无体。你看他很聪明,一天到晚在那里虚妄分别执著打妄想,打妄想这是慧,没定,心里头乱糟糟的。这阿罗汉、辟支佛他有定,没有慧,心地很清净,外面什么事情都不知道,所以这两种人堕落在两边里。你看《楞严经》里面,把这二乘人列入魔,我们对他称为圣人,《楞严经》上不是的,不称他圣人。《楞严经》称他们是魔,连阿罗汉、辟支佛都是魔,你还有什么话说。《楞严》的标准非常之高,一定要「即定即慧」,这才是佛法里头讲的禅,讲的真正的禅定。底下说:
【谓禅非智无以穷其寂。】
这个话是真的,没有真实的智慧,他这个心虽然在定,他不是真的定,绝对不是究竟圆满的大定。他理没有明白、没有透彻,虽然心很定,他里头还带著有疑。真正把宇宙人生这个实相,《般若经》常讲的实相,实相是真相,彻底明白了,他心定了,那个定是真定。由此可知,定与慧根本就不能分家的,慧是定的起用,定是慧的本体。也就是说,定就是心地清净,心愈清净,你对於一切境界看得愈清楚、愈透彻。你看到愈清楚、愈透彻,这个定就愈深,定慧相辅相成。这个智就是我们常讲的般若智慧,六度里面禅定跟般若互为体用。
【智非禅无以深其照。】
般若,如果没有相当的禅定,他这智慧浅,智慧不深。智慧要深,定功就深;定功愈深,这智慧也愈深,所以它是相辅相成的。这个事实诸位在修行过程当中,真正用功你很容易体会得到。功夫如果真得力了,你的境界必定是一年跟一年不一样。我们讲个最粗浅的,就是你的心地一年比一年清净,烦恼一年比一年少,智慧一年比一年成熟、增长,这是你学佛得力,学佛有了受用。如果你学佛,学到烦恼一年比一年多,一年比一年散乱,一年比一年迷惑颠倒,那你麻烦就大了。不是佛法不好,是你自己走错了路子,你的修学不如法。如理如法的修学,一定得到非常好的境界,我们现在讲是正面的成就,不是负面的;正面的成就。下面说:
【禅宗七祖云。即体之用自知。即知之体自寂。故次明真智。】
『禅宗』的七祖就有好几位,这个地方我没有去查。在一般禅宗里有讲,神会是七祖,但可以说是六祖门下开悟的弟子,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弟子,《坛经》里面所记载的有四十三个人。这四十三个都是禅宗的第七代。前面好说,因为前面是单传,五祖传给六祖是单传的。前面都是单传的,唯独六祖之后,他传得多,他的法缘无比的殊胜,一直截至到今天,他还算得上是空前绝后。后世一直到今天,禅德门中有这么多成就的人,没有见到过。三、两个是见到的,像这四十三个,没有见到。在中国只有六祖门下出了这么多人。这句话说的跟前面的意思完全相同,『即体之用』。体是定,用是照,用是照见,用就是智慧,就是智。『自知』,这个自知就是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般若现前。可见得,知不是从外面来的,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
『即知之体自寂』,这个自寂,我们通常叫做称性的大定,叫做性定,也叫做理定,本来就定,从来没有乱过的。这个知与寂都是讲的自性本具,属於性德,由此可知,性德是我们本来具足的。既然是本来具足,就决定有可能恢复,我本来有的。无明不定是本来无的。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讲得好,他说「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这两句话看了之后,我们对於自己修学增加了很大的信心。为什么?本来有的,我一定可以再恢复;本来无的,我一定可以断得掉。如果说不觉是本有的,那完了,那怎么能断得掉。不觉是什么?妄想、烦恼、无明,本来没有,清净心里本来没有。所以这些东西必定可以能够断除,因为它本来没有。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般若性定是本来有的,这是一定可以得到的、可以恢复的。这对於我们修学的信心是大大的增长了。读了之后,觉得自己有希望,只要我们的方法正确,用功得力,一生当中真正可以成就的。下面他就解释这两句话,前面都解释禅定,「语其定也」,只解释这么一句。底下讲「冥一如於无心」。
【今云冥一如者。能冥是慧。无心是定。即契合本源而无能契。於事於理无分别心。亦非无记。但不计有与不有。空与不空。一切皆不可。不可亦不可。此语亦不受。泯绝无寄。於万种纷动之法。本来自寂。】
这几句话,文不多,说绝了,把这个事实的真相可以说描绘得淋漓尽致。所以这个文章是第一等的文章,第一流的文学;喜欢文学的不可以不读本经。你看这个言语、文字多美,我们通常讲真善美慧,四个标准它是统统具足,真善美慧。我们简单把这几句话介绍一下,『冥一如』,什么叫冥?冥是对显说的,显是露在表面上,冥就是含而不露。一就是净宗里面讲的一心不乱,可见得这个冥是什么?拿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放下万缘,一切都放下了,心里头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叫做一,有一个念头就不是一。六祖讲得好,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就是此地讲的冥一如。『能冥』,那是真正的智慧,冥一如於无心,『无心』就是定,能冥就是慧。这句话是诸法实相,这句话是真如本性的样子。真如本性是个什么样子?就是这个样子,就是诸法实相。所以我们常讲,我们修学用功要如理要如法。理是什么?法是什么?与这个相应就是如理如法。与这个不相应,那就是不如理,不如法。理是什么?理就是此地讲的定,法就是此地讲的慧。
这个道理参透了,我们才恍然大悟,现在学佛的人为什么辛苦学了一生没有成就?你看看与经上所讲的完全背道而驰,他不是从定慧下手。所以我劝同修学佛一入门,至少要用三年,古人是用五年的功夫。这个功夫就是什么?这个功夫就是「冥一如於无心」,就叫你干这个。五年当中,就是叫你念一部经。念一部经,把一切经统统放下,一切放下是冥。不但一切经放下了,把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单单念一部经,一部经反覆的去念。你看《坛经》里面,法达禅师他受持《法华经》,他《法华经》念三千遍,一天念一遍《法华经》,三千遍差不多十年,人家能冥这么长的时间,这么久。所以六祖给他一点,他就恍然大悟,就明心见性了。我们要遇到六祖,不要说点,棒子脑袋打破了也不会开悟。他凭什么?就是凭他一切都放下,脑子里头什么都没有,只有一部《法华经》。需不需要解义?不需要解义,就是念,不要懂得意思。道理在哪里?冥一如於无心,用这个功夫。在我们中国古德的标准是五年,这个意思拿现代共产党的术语,叫洗脑。你平常头脑里头乱七八糟东西太多了,用五年的时间叫你什么都不想,什么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使你的头脑恢复到清净,恢复到干干净净,我们中国古人讲,返璞归真。这个时候才能成为一个法器,你才有能力接受如来真实的大法,才有能力。
我们今天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拿到三藏经典,打妄想;那三藏经典一展开,凭自己的意思来见解,就打妄想。你解的那个意思不是佛说的意思。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谈何容易。我的意思你都不懂,你怎么能懂得如来的意思,怎么可能的事情。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真理,我们修学才有门路可入。我劝同修念一部经,持一句佛号,除这个之外,什么都放下,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决定不能看、不能听。为什么?扰乱我们的思想。一个真正修行人,天天还接触这个,在我想像,他的功夫不会成就的。他心里是想修定,慧在定中,他想修定、修慧,可是偏偏又去打妄想,又去分别执著搞妄想,破坏你自己修学的功夫,你的功夫怎么能成就?
再给诸位同修说,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伦理道德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当年政府提倡文化复兴运动的时候,教育部有几位官员去访问方东美先生。那一天正好我在方老师家里,我也在座,听到他们在问答,我的印象非常的深刻。这些官员请教方老师,政府现在提倡复兴文化运动,请教方老师提供意见,应该怎么做法。方老师听了之后,沈默了一阵子,大概有五分钟,他一句话不说,他的表情非常的严肃,使整个气氛,他这个小客厅里气氛静下来了。最后他说,方法是有,真正要想复兴中华文化,当前最重要要做的事情,第一个全国报纸停刊,所有杂志不准出版,电视广播一律都停止。这教育部几个官员听到:「老师,这个做不到。」他说,那有什么办法,这些东西天天在破坏中国伦理文化,这些东西存在,你怎么能复兴?他说的话有道理,非常有道理。
我们今天把这个话引用在我们学佛,我们学佛的人,天天还去看这些东西,听这些东西,你的佛法所修学的成绩单等於零,这是真实话。佛法求的是什么?戒定慧。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全部都是破坏戒定慧。你修学的力量,没有破坏的力量大,你这一生还会有成就的希望吗?不可能。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把六根收回来,不要往外面跑,从这个地方学起。儒家也是如此,你看孟老夫子,孟夫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那个心,六根六识往外面跑,把这东西收回来而已,这就是学问,统是一个意思。所以诸位同修真正要用功、真正想成就,你不懂这个原理,不晓得这个方法,那真的叫盲修瞎练。功夫是用了不少,也很勤奋,也很辛苦,但是成绩单上都是零蛋一个。所以这句话我们读起来感触太深了。
冥一如於无心,真做到这个,『即契合本源』。本源就是真如本性,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真实之际。你看这就相应了,契合就是相应。所以能这样做,就与真如本性相应,真如本性就是无上菩提,与无上菩提相应,与正等正觉相应。末后这句说,『而无能契』,这个境界就又提升了一大步。而无能契是什么?不著相。相契而不著相,完全融合成一体。没有这句,「即契合本源」,我们可以做得到。换句话说,让你用个三、五年功夫,能做得到。底下这句做不到,底下讲「而无能契」,这句话你如果做到了,那就对你非常恭喜了,为什么?你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就是初地菩萨。换句话说,你跟六祖大师的程度等齐,不著相了,《金刚经》上讲破四相破四见,到这个境界。前面讲即契合本源,说实在话,这个契合,四相还会存在,就是相应。《金刚经》上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他那个菩萨的标准是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是要加上底下这一句,而无能契,这是初住以上的境界。《华严经》所讲的法身大士,在我们念佛法门里面,就是理一心不乱。
诸位要知道,即契合本源,这是事一心不乱,可以了,保证往生,决定没有问题。如果到理一心不乱,那是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的。那就底下这句,下面都是解释这句话的,『於事於理,无分别心,亦非无记』。这真正是而无能契,就是能所双忘的意思。能所没双忘,有能有所是事一心;能所双忘是理一心,这个境界就高了。今天这几句文,对於我们修学关系很大,很重要。通常我们讲修行要如理如法,究竟什么叫如理?什么叫如法?我们搞不清楚,你要向人家请教,人家也未必肯跟你讲,讲了你也未必能接受。这个因缘非常之稀有、非常之殊胜。我们从《华严经》上得到,知道自己平常用功应该怎么个用法。总而言之一句话说,不需要知道的事情,最好不要知道;不需要认识的人,最好不需要去应酬。总而言之,二六时中,保持自己的身心清净就相应了;心不清净,是决定不相应。如果你说,我也看电视,我也跳舞,我也去唱歌,我心很清净,那是过来人,那个功夫不得了,我们普通人做不到。那个通常我们讲的是菩萨倒驾慈航示现的,那行。我们没有那个功夫,要去学那个,那你准堕阿鼻地狱,所以是不能学的,不可以学。那真的到事事无碍。我们今天理事有碍,事事有碍;事事有碍,只好把这个事情远离,事情舍弃,这样才能够相应。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给诸位报告一桩事情,明天起,我们有三天,好像是在板桥,在板桥体育馆讲演。三天也是讲一个专题,专题就是「如何实践弥陀大愿」。实在上讲,就是我们怎样学净土法门?怎样学习《无量寿经》?内容就是这个意思。诸位如果有时间,欢迎到那边去听讲,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