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十三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013
第八十五面第四行,从当中看起:
【三究竟觉者。此明始觉心源时。染缘都尽。始本不殊。平等离言。离言绝虑。萧焉无寄。】
从这里看起,这段文是接著前面大师给我们列举《起信论》里面所讲的三种觉,就是始觉、本觉、究竟觉。这段就是讲三觉当中最后的一种,『究竟觉』。这段非常重要。凡夫之所以长劫流转,没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也就是没有法子超越三界,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不觉。这个不觉就是迷。我们自己在迷的当中,决定不知道自己是迷。如果知道自己迷,就不迷了,那就你开始觉悟了。所以迷的时候不晓得自己是迷,看到别人迷,他自己不迷。可以说这是,不但讲是大多数,是一切凡夫都没有法子避免,无法避免的。不但凡夫,乃至於二乘权教菩萨都不例外。如果真正不迷了,他这一生决定成就;念佛的决定往生,学教的决定开悟,教下常讲大开圆解,一定是圆解,禅宗一定开悟,明心见性。为什么?他不迷了。这是我们修学有没有成就关键的所在。
觉,讲到真正的觉就是讲究竟觉。没有到究竟,虽然说觉,并不圆满。觉是觉了,并不圆满,但也算是不错了,怕的是我们把迷当作觉,这就坏了。这个问题是非常大的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什么叫做迷?什么叫做觉?迷的样子是什么?觉的样子是什么?你能从这个地方辨别,我们人就有能力反省,我到底是迷还是觉。这经上在此地把这个标准给我们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觉的样子是什么?是『染缘都尽,平等离言』。这两句就是迷、觉的样子,迷、觉的标准。如果我们还有染,还有染缘;染缘是什么?外著相,内动心。动什么心?贪瞋痴慢。内里头还有这个心,外面著相,这就决定不觉,决定不是觉悟,心不平等。所以真正觉,六祖在《坛经》上说得好,「本来无一物」,这是觉的样子,这是觉的标准。我们心里面还有分别,还有执著,还有见解,这都是迷。这是我们一定要记住的,为什么?如果我们自己误会了,把迷当作觉,我们这一生,无论你怎样勤苦的修行,你都得不到结果。
你勤苦修一生,修得好、修得我们常讲的如法,也不过是来生修一点福报而已,佛门讲的痴福。修一点痴福,为什么福上加个痴?痴是愚痴。愚痴就是你没有正见,你没有正知正见,把迷当作悟,把邪当作正,过失就在此地。这是我们不能不加以拣别的。觉心是清净的,觉心是平等的;我常常在讲席里面,劝告一切同修,不仅是对佛法,任何宗派、任何法门要一律平等看待。就是不是佛法,世间一切法也要平等看待。为什么?法性是一,不是二。佛法是法性流出来的,六道里面所有一切邪正,乃至於妖魔鬼怪,还是法性里头流出来的。从性上去看,平等的,无二无别。我们能够对一切法生平等心,你心清净了,清净心就是道。诸位去看看《维摩诘经》,你就了解,平等心是道,清净心是道,慈悲心是道。有一丝毫差别,你就要提高警觉,我错了,我又迷了。法法平等,无有高下。
往往佛在经典里面,佛说哪一部经,要偏赞这部经,说哪个法门,偏赞这个法门,这是说法的技巧,善巧方便。如果说不赞叹,譬如我们讲《华严》;《华严经》不如其他经,那佛你讲它干什么?所以佛说法是应机说法,他有观机的能力。佛灭度之后,菩萨、罗汉观机的能力不如如来,就比不上了。末世之后,是凡夫身,内里面烦恼充满,外面处处执著,那个观机的能力就更没有了。可以说是末法时期,尤其在近代没有能够观机的了。遇不到真有能力观机的善知识,我们一定要回过头来深深的反省。反省什么?自己无论在智慧上,无论在根性上,佛法叫根器,确实不如人。不但不如古人,现代人都不如。如果我们真正觉得我一切不如人,就有救了。人家还不如我,我还比别人强。给诸位说,你有这个念头,这一生要得救很难。为什么?到真正觉得一切不如人,你才会死心塌地选择这个法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死心塌地念佛,我们确实能往生。还觉得什么?我还比别人深,人家他这个人也不如我,那个不如我,这个法门虽然学,你并不甘心情愿,你在这个法门里头要想成就很难。
我们在近代,就是在近五十年当中,我们看到许多真往生的。像经上所讲的瑞相,预知时至,没有病苦,自在往生。往生的时候,见佛见光,天乐迎空,跟经上讲的没有两样,打开《无量寿经》对一对,一点都没错,这些人都是不如人。那我们可以这样说法,到你真正觉得我不如人,你就开始觉悟了,你真的觉悟了。祖师大德,那不必说了,不要说是远古,就是清朝中叶、末叶的这些大善知识,他们这些著作,我们今天有没有能力写得出来?现代写作的人很多,出家、在家的。不要跟别人比,清朝灌顶法师,你跟他比一比看看,确实不能够相提并论。这就是证明我们的根性一代不如一代,自己一定要承认,别人不要去管他。别人是什么样的根性,与我无关。我对於别人决定尊重,决定顶礼。为什么?他在我之上,我不如他。就学这一点,我不如他,这是真正觉悟了。一切法门,佛是度这些上根利智的,我们只有恭敬、瞻仰、赞叹,我没有办法学,我学不来,我不是这个根性。
我们自己能够有谛闲法师那个念佛站著走的,死了之后还站到三天的,有那个成就就不得了。那是我们一个典型的模范,他就是不如人。四十多岁出家,年岁很大了,不认识字,一次经没有听过,一部经没有看过,他不认识字,他怎么会看经?虽出家,谛闲老和尚不让他受戒,所以戒,他也不晓得,什么都不知道。老和尚只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告诉他这一句,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你就再念。他就这样念了三年,往生的时候,预知时至,站著走的。有这样成就就可以了,其他的不求了。莲池大师教给我们的话要记住,「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别人比我高,他的善根、福德、因缘都在我之上,他有能力,我没有能力,他有能力修学,我不行。自己一定要承认,真正的承认,我们这一生才能得救。为什么?你会死心塌地把这句佛号念到底,决定往生。心里想学别的法门,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之后再学,这个重要。希望在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会下培养我们的善根福德,这就没有错了。所以决定不能差一步,这一步就不晓得差到哪里去了。这是觉的样子,所以像这一切不如人,我刚才讲了,这是觉了,符不符合这个标准?符合。为什么?「染缘都尽」。我甘拜下风了,一切都不如,我心平等、清净了,真正做到「平等离言」。你说的一切话,我只洗耳恭听,我不敢回答一句,我心清净了,心平等了。你们高谈阔论,谈玄说妙,我不如你。人到了一切不如人的时候,心静了,心就平静了。还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比别人胜的地方,他的心决定没有到平静。
所以古人讲,唯上智与下愚不疑。我们上智做不到,学下愚。下愚脑袋空空,什么都不想。所以上智是平等的,那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下愚,心也是平等的,他没有妄念,不敢跟人争,争长论短不敢。我们上智学不到,学下愚。学下愚也不容易,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是学下愚比学上智,两个比较起来我们可以做到,只要你甘心情愿。甘心情愿,真正认识自己不如别人,真正能够对於一切恭敬,对於一切赞扬,这样子是我们老实依念佛法门,一门深入。
所以修学的经典不必要太多,一部《阿弥陀经》,一部《无量寿经》就足够了。终生奉持,这一生在这个世间只有一个目标,求生西方。人家说我消极,好,我就消极;说我小乘,好,我就小乘。为什么?我不如你,你是大乘,你是积极,我做不到,我没有能力,没有这个善根,没有这个福德,没有这个因缘。别人进,我们退;退到无可退的地位,就是平等的地位,就是清净心现前,就是染缘都尽。这是觉悟,不是觉悟的人,决定做不到。其他的显、密、宗、教,好,实在是殊胜,我们顶礼赞叹。这是什么?赞叹三宝,由衷的赞叹,赞叹三宝。赞叹三宝也是成就自己的功德,决定不能毁谤,毁谤是造罪业。你念佛功夫念得再好,一天念十万声佛号,纵然念到一心,你还是自赞毁他,你不能往生。为什么?与经义不相应。不但不能往生,将来还要堕落。你看戒律,戒律里面自赞毁他,这是重戒。毁谤三宝这个造的是阿鼻地狱罪业。你修的这一门,修得再好,但是你毁谤三宝,不仅仅在言行上不能毁谤,心里有这一点意思都不可以。有点意思是什么?你意业在那里造业。虽然没有表现在言、表现在身语,但是你意已经造了业,这个罪过都非常之重。
所以我们同修,真正想成就,就是要老实记住,一定要依教修行。黄念祖老居士在《谷响集》末后的一篇,给我们讲了三桩事情。这三桩事情针对我们现前学佛人的毛病而说的。第一桩事情,他老人家说,我们同学贵精不贵多。人数多没有用处,多了不能成就,有什么用处?一个道场,三、五个人在一起,天天能够如法修行,这个道场是无比的殊胜,所以道场人数不在多,要在精。真正能够在一起共修,这是个如法的道场。所以道场,重实质不重形式。香火盛,信徒多,种种庄严,这都是形式,是表面。今天不要重视这些,重实质。实质什么?依教修行,认真努力去修。第三条讲到修行,修行要重什么?要重悟心。就是此地讲的,要重觉,觉悟;不重感应,不重境界,不重禅定,也不重神通。这些东西都无关紧要,要紧的是你真正要觉悟,那个是对密宗所说的。如果要在净土宗里面讲,就是我们重点在哪里?要重在一心不乱,要重在功夫成片,其他的都不重要。这是真正要紧的,所有一切境界,有也好,没有也好,没有关系。要紧的是什么?清净心,功夫成片,就是心地清净,心净则土净,才能够感应道交。
末后这真正是觉到究竟。『离言绝虑,萧焉无寄』。这两句话怎么讲?离言绝虑就是我们佛门里常讲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离言」就是言语道断,「绝虑」,虑是思虑,就是心行处灭。这是心到了真正清净,也就是六祖所讲的,本来无一物的境界,到这个境界。这在我们念佛人来说,这句话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事一心还做不到。「萧焉无寄」,这句话就是本来无一物。这心里面确实一念不生,心境一如。这是真实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本经,净土五经之一。一般人讲念佛是小乘,念佛是消极,他没有去读这部经。你看看这经上的境界,这是小乘的境界?不读,不深入研究经论,随便批评净土宗,这就是有过失。我们晓得别人犯过,回过头来最重要的,我们自己不能犯过。一切众生都是我们善知识,人家做得如法的,我们看得清楚,我们跟他学;看到不如法的,我们回过头来检点自己,我有没有这个过失。所以那个也是我的老师。他随便批评各宗的,我们一听到了,自己警觉心,自己有所警觉,不敢学他。如果自己也对於各宗各派,或者乃至对於外道,要有轻视的这种念头,都是错误的。为什么?心不清净,不平等。清净心就是在一切染污里头修,染污里头才能修到清净。在一切不平等里面,才可以修平等。如果说离开一切染污,离开一切不平等的,你到什么地方修清净心?没地方修了。
所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是最后一参。五十三位善知识,表现的境界完全不相同,这里面有佛法,有出家、有在家,有学佛、有学外道的,有示现正法的,有示现邪法的。在这样复杂的社会环境里面,成就自己清净无染,成就自己平等无二,这是《华严经》上教给我们要怎样修学。但是这个修学的基础,后来都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上品上生的榜样,用这个方法修上品上生。下面这句给我们说出所以然的道理出来。
【以始本无二。名究竟觉。是则觉心源故。名究竟觉。】
始觉跟本觉是一,不是二。实在给诸位说,整个佛法,佛法就是讲觉,觉了就是一,二就没有觉。这个话很难懂,我举个例子,诸位细细从这个例子里面去思惟。佛菩萨他那个心就好比是个零,零再加一个零还是等於零,零减一个零还等於零,零乘零还是零,零除零还是零,甚至於不管你加上什么数目字,后头所得的结果都是零,这就平等了。我们把这个零比喻作空,空不是没有,空是一切不执著,就是远离一切分别执著妄想,你这个心就是零。所以你在十法界,不管什么境界里面,你的心决定保持著这个零的境界,这就是清净无染。染缘都尽,平等不二,所有一切佛法都离不开这个原理。
达不到这个目的的,总是违背这个原理。违背什么?他有执著,他有分别。经上常讲佛性、法性。佛性就是觉性,这个地方所讲的统统是讲的觉性,就是佛性,是平等的。因为你心里头本来无一物,像「出现品」上所讲的,佛讲得很清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是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为什么你堕落成凡夫?佛把这个病根一句话道破,「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句话把病根说出来了,我们的病根就是妄想执著。妄想执著愈轻,你的果位就愈高;妄想执著愈重,那你这个果位就愈下。十法界是妄想执著轻重所显示出来的。菩萨五十一个阶位,也是妄想执著而有差别。妄想执著最轻的,等觉菩萨;妄想执著重的,初发心的菩萨,初信位的菩萨。品位怎么升?妄想执著淘汰一点了,升一级;再淘汰一点,又升一级。你就晓得我们修什么?去妄想执著而已矣。除此之外,别无佛法。诸位一定要明了这个原理,你才能够真正抓到修行的纲领,去妄想执著而已。妄想执著都尽了,那就成佛了。所以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那就是他最微细的妄想执著。这是讲的佛性平等。
一切法,我们讲的依正庄严,法性;法性现在科学逐渐了解,真的是平等。这一切的物质,现在科学家分析知道,都是一种物质组合的。《金刚经》上讲,一合相,基本的物质是一,这一种物质组合的相。由这一种物质组成原子,组成元素,我们今天讲方程式,排列的方程式不相同。这些元素再组合,成就一切万法。动物、植物、矿物统统是一种物质所组合的。这一种物质存在不存在?现在科学愈研究愈进步,愈接近真实。你看黄念祖居士在《无量寿经》注解末后的一品,用现代科学来印证。现代科学发现,从前还说是有电子、粒子,现在科学认为这都不存在。所以物质是什么?物质是一种震动,是一种光波,这个连粒子都否定了。这证明佛在《金刚经》上讲的一合相,不得了。这是说明什么?法性平等。法性跟佛性是一性,不是二性,一性无二性。如果在唯识学里面讲,佛性就是阿赖耶的见分,法性是阿赖耶的相分,见相同源,见相都是自证分里面变现出来的。所以佛性跟法性是一,不是二。佛法里头讲的平等不二,理论基础就发源於此,这是真平等;也就是说,事实是平等的。那所谓说不平等,是你的妄念,是你分别执著里头所造成的不平等,但是事实是平等的。
所以诸佛菩萨永远住清净平等的法界。无论他走到哪一界,十法界里头走到阿鼻地狱,走到饿鬼道,他也是清净平等的。为什么?他心没有分别执著,他知道性相一如,理事不二,人家是这个境界。凡夫走到什么地方都不平等。为什么?他心里头有分别,有执著。所以佛法无量法门,不管是哪一个法门,原理原则永远不变,去执著而已。这个诸位一定要晓得的。
我们分别执著去不掉,晓得原理,去不掉;去不掉,这才选择方法。所以有八万四千方法、门道,都是帮助你去妄想执著的。你用参究的方法,行;你用读诵,教下读诵经典的方法,也行;你持咒也行,念佛也行,那是方法,那是手段。不管你用哪个方法,你要晓得我用这个方法,要想达到一个什么目标。如果你用的这个方法,是破一切分别执著妄想,对了。你这个方法是正确的,决定没有错。如果说我用这个方法,求人天福报,求佛菩萨保佑,或者求神通、求境界,错了。你就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我为什么念佛?想求神通,想求境界,也错了,那就错得很离谱。为什么?那不是佛法。佛是觉的意思。佛法是觉法,你虽然用佛法这个方法,可是你走的是迷,你不觉。外表看起来是佛法,骨子里头你跟佛法完全相违背。这一点,诸位总得要搞清楚、总得要搞明白,然后才知道大乘圆顿法门里面所说的一切法,无有一法不是佛法。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你只要向著这个目标走,没有一法不是佛法。
所以法门不止八万四千,经上讲无量无边,四弘誓愿里面说法门无量,就是这个道理。我只要是断分别执著,断妄想,这就是佛法。如果说增长分别执著妄想,这个错了。这就是清凉大师在本经,本经是《四十华严》,在这个经题里面,清凉大师就说了,我们读佛经,在里面起分别执著,这叫增长邪见。可见得,你对佛法理解了没有?没有理解,你所增长的是邪知邪见。正知正见是没有知见,没有知见就是正知正见,有知见都是邪知邪见。所以说般若无知,这讲的根本智,无知。我们修行,如我们提倡念佛,念佛的时候没有知见。我们提倡读经,读净土五经,读经的时候不求解,就是一直念下去。为什么要你念?因为我念经的时候,我心里头没有妄想,用这个方法断我们的妄想执著。不念经,他就会打妄想,不念佛号就会打妄想。所以用这个方法,我一天念两个钟点,我这两个钟点不打妄想;我念三个钟点,三个钟点不打妄想。这就每天修行,你修行两个钟点,修三个钟点,是这个意思。如果你念经求解义,这个经这一句怎么讲法?那一句什么意思?那完了,你还是落在妄想执著里头,这就错了。
所以告诉你佛经没有意思,佛经不能够理解,不能讲解。佛自己在《金刚经》上都否定,谁要说佛说法了,那是谤佛。为什么佛要说这个话?明明说法说了四十九年,讲了那么多经,为什么完全推翻,把它否定掉了?怕大家误会,在佛经里头又起妄想执著,这就不是佛的意思。佛所说的一切法,都是帮助我们破除妄想执著。所以说,这佛法之难懂,是意在言外。《起信论》里头说得很好,教给我们修学的态度,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你要能够离这三相,你才能真正懂得如来的真实义。开经偈里讲,「愿解如来真实义」。你要是著了这三相,如来真实义,你决定没有办法理解,你没有办法体会。为什么?你著相了,你执著言说相,执著名字相、心缘相,你心里面想它的意思,这是你心里头打妄想。
所以从前禅宗的教学法,他的教学手段是棒喝。在禅堂里静坐,堂主和尚就是看著每个人,看著什么?你在那里静坐的时候一念不生,这是如法的。你要动一个念头,他给不给你解释?不给你解释,棒子就打下去。打得不许你起一个念头。为什么?你到这个地方来就是修清净心的,就是要求一念不生的。你要起一个念头,这什么意思?那什么意思?没得说的,先打;打了,把你打到不再开口了为止,没有解释的。这方法对的、正确的,就是不叫你起心动念,教下也是这个原则。所以诸位一定要知道,教下,五年叫你读经,叫你背诵大经大论,只叫你背诵,不讲解的,道理也是如此,叫你离一切妄想执著,就这么个道理。恢复到你的自性,这就成功了,我们净土里面讲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宗的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就是教下的大开圆解,就是密宗的三密相应。所以为什么一切法门不可以毁谤,一切法门都是手段,达到的目标完全相同。如果你修学这个法门,你达不到这个目标,是你用功用错了,你用了偏差。我们用念佛达到这个目的;他用读诵《法华》、《华严》,也达到这个目的;他用禅坐,他用持咒,还是达到这个目的,没有不达到这个目的的。所以法门决定平等,一切法门值得我们赞叹,没有话说的。一切法门里面,我们自己修学,只能选择一个法门。你说哪个法门好,一切法门平等,没有一个法门不好。
选择,就看我们自己的生活环境。譬如说禅宗,禅宗要静坐。如果你环境不许可,你要工作,你要照顾家庭生活,一天叫你坐八个钟点,你不做事情、不上班,这不行,这个法门对你就有障碍。如果叫你读经,这教下,背诵经典也要很长的时间,要耽误你的时间。所以净土宗方便在哪里?它这一句佛号不耽误你的工作,行住坐卧都可以念,工作的时候也可以念,方便在此地。所以这个法门,我们常常讲它殊胜,到底殊胜在哪里?就在方便。不一定要一定的地方,不一定要一定的场所,不耽误时间,不耽误工作,行住坐卧统统都可以,这是求它的方便。底下这几句从反面来跟我们说明。
【不觉心源非究竟觉。不名真觉。】
『心源』就是本性。在我们净土宗里面讲,就是理一心不乱,简单的讲,就是一心不乱;这是真心。一切万法,都是真心变现出来的,所以称它叫源头,心是一切万法的源头。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它变现出来的。老同修晓得这句话,听到耳熟,但是很不容易体会到。为什么不容易体会到?因为你的心从来没有清净过。你几时心清净了,真的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了,这个意思你能够体会到一些,能够领略得到。这个境界也就是《法华经》上所讲的,「入佛知见」。入佛知见,不但《法华》说,《华严》一样也说,也是讲开始悟入佛之知见。所以这是真正觉,彻底觉悟,这个『究竟觉』是彻底觉悟。
当然这里面也有两种说法。从广义的来说,究竟觉,圆教初住菩萨就可以算是究竟觉,见性了,见到真如本性。如果狭义的说法,那只有佛一个人,等觉菩萨都不算。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都讲得通。所以一定要觉悟到心源,就是禅家所讲的见性,真正见到真如本性,见到佛性,见到法性;换句话说,真正平等了,因为性是平等的。真正平等了,这是『真觉』,真正觉悟了。还有一丝毫不平等,给诸位讲,不是真正觉悟。这诸位要知道,修行得再好,有禅定、有神通、有智慧,他如果心还不平等,换句话说,充其量他是权教以下的地位。如果在圆教里面讲,他是十信位的菩萨,没有到初住,初住见性了,初住以上,决定是清净平等。为什么?人家是正觉。初住以下,没有这个境界,多少还是有一点分别,还是有一点执著。
那这些境界,我们自己晓得。晓得什么?就是自己每天修行的功夫有没有进步,自己清楚,自己明了。好像走路一样,我这一条路,预先低头看得很清楚。我到哪一站晓得,我今天走了多少,前面距离目标还有多远,清楚。如果对这个境界不清楚的话,往往产生误会,把中途站当作终点站,就产生这错误。今天我们目标到高雄,走到板桥,就以为是高雄,就以为到了;这在菩萨道修行里面,很多是如此,误会了,把这中途站当作终点站。所以讲:
【究竟觉。故名真觉。见始本异。不名妙践。达无二故。方名妙践。】
这是解释《疏》文里头的「我佛得知,妙践正觉」。『践』是践履,拿我们俗话来说,就是证得的意思,也就是契入这个境界,这个践就是契入。契入里面有妙、有不妙。妙是什么?他真正契入,不妙的是相似的契入,不是真实的。怎么不是真实的?他这个始觉本觉,不是一,是二。这就不是真实的。如果『始本』是一,就『达无二』,这是妙了。这个地方,我再用《坛经》上的一句话来跟诸位说这个注解。
《坛经》我们念得很多,过去讲得很多,大家印象很深。你看六祖到广州见到印宗法师在讲《涅盘经》,所谓风动幡动,就是在现在的光孝寺。我这次到广州,到光孝寺去看了看。我看了六榕寺跟光孝寺。在光孝寺,还做了两场讲演,两场一共讲了六个小时,我这个讲题是《认识佛教》,听众有五百多人,出乎我意料之外。风动幡动那个旗杆还在,但是幡已经没有了,上面没有幡了,杆还在,看到这个地方。印宗法师向六祖请教,他说,五祖平常说法有没有讲禅定、解脱?他提出这个问题。而六祖回答他,并没有说讲与不讲,他不是这样回答他。他回答的,禅定、解脱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就是这个意思。你听了禅定,就执著在禅定;听了解脱,就执著在解脱,这就是说他没有能够舍离妄想执著。六祖回答他的话是破他的妄想执著,真正叫他达到「本来无一物」。那就是「妙践」。从这个地方,你就晓得,印宗跟六祖境界不相同,程度有很大的差异。虽然当年印宗法师在岭南一带是第一高僧,是讲经的好手。印宗之了不起的地方,他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遇到六祖,六祖虽然很年轻,自己觉得的确不如他,所以给他剃度之后,反过来再拜他做老师,再做他的弟子,这是一般凡人做不到的。一般凡人是面子拉不下来,他能做得到,所以这个人是了不起的人。印宗也是讲了不少年的经,接受大乘佛法不断的薰习,所以六祖轻轻一点,他就觉悟了,他就能够领会。这是常年不断的薰习才能够做得到。
所以一定要达到无二。这个「无二」,不仅说是始觉本觉不二,给诸位说,一切法不二,这才是真正不二。在佛门里,这个法门跟那个法门不二;佛法跟基督教?那二了。这又不行,那你还是在二。我们佛法跟一贯道,二了,那这又不行了。要知道一切法都不二,这才是妙觉,妙践,这是讲真的。一切法不二,我们处在这个世间怎么样?处在这个世间自己有方便,这就不讲真实,讲方便。方便是怎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法;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所以这佛法跟一贯道是不是一?不是一。是二,不是一,这是什么?方便说。这是权说,随顺世间说。真的?真的是不二。所以自己观念里面决定是不二;为了世间法的,就是随顺大众,因为大众说这个是二,我们不能破坏社会秩序。
那这男人跟女人不二?如果你在这个事相上也不二,你把这个世间法破坏了。儿子跟父亲也不二,好了,伦理破坏了,这就是把世间伦理道德全都破坏了。所以不可以,决定不可以。这个伦理道德、社会秩序一破坏,众生苦,天下大乱。所以众生在迷的时候,要跟他定下很多规矩;这伦理道德就是规矩。让大家都守规矩,他就不乱了,世间才有秩序,老百姓生活才能减少痛苦。诸位要明白,这就是佛法的大慈大悲。所以从不二里面建立二,无差别当中建立差别。这个差别就是无差别,这是佛法的真义。在一个修行,真正见了性,他的心境里,决定是平等不二的。为了教化一切众生,不得已而说二。说二是什么?俗谛。说不二,是真谛。所以佛依二谛而说法,对於已经开悟的人,那是讲真谛;对於一般凡夫,讲俗谛。俗谛是权说,真谛是真说。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事实的真相,所以不二是真实的。
【众生不悟真界。】
这就是迷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真界』,拿现代的话可以说,就是宇宙万有的真相。也就像《般若经》里面所说的,诸法实相。真实相,迷了真相,『不悟』就是迷。
【履践六尘五欲。】
『履践』就是分别执著。在『五欲六尘』里面起了分别执著,起了贪瞋痴慢,说的是这个意思。
【如来契合本源。】
『契』是契入,『合』是融合。身心与宇宙万有融合成一体,不但心融万法,心包太虚,身也不例外。心是佛性,包太虚,融沙界,这我们能够体会到的,这是理事无碍。身,这个身是物质,物质是法,法性。法性也是包太虚,融沙界的。所以身与尽虚空遍法界也是一,不是二。这个诸位要细读《华严》,你能够体会得到。这就是正报里面现正报,正报里面现依报。正报是我们讲这个身,我们这个身是同时能够示现尽虚空遍法界依正庄严。这是事事无碍的法界,这很难懂,但这是事实。诸位心地到真正清净不二的时候,你读这些文句,能够领略到里面的味道。如果不能领略,不要去管它,不要想。为什么?想都是妄想。你要用我们这个思惟想像想达到这个境界,不可能的。如果思惟想像可以达到这个境界的话,佛不必出世。为什么?我们这个世间教学就可以做得到,这些科学家、哲学家都应该做得到。这是决定不能用思惟想像的,是要用你的清净心去证得的。
所以佛法讲戒定慧三学,一定要定,定中开慧,慧能够理解。这个慧是从定当中生的,不是从研究、分别执著里头有的。一切分别执著里面产生的,在佛法里叫「世智辩聪」。这不是智慧,智慧是定当中生的。我们讲得白一点,就是清净心里头生的。到你一念不生的时候,像《心经》里面讲的「照见」,那是智慧。那智慧是照见的,没有通过心意识,不用心意识,这是智慧。凡是用到心意识,都是世智辩聪,世间的聪明智慧,不是佛法里面讲的般若智慧。所以般若智慧六度是有次序的。般若度是建立在禅定的基础上,没有禅定,决定没有般若,所以这个般若智慧是定中生的。我们念佛念到功夫成片是禅定,一心不乱是更深的禅定,理一心不乱,那是最深的禅定。这名词不一样,境界是相同的。就是用这个方法达到甚深禅定,里面才生智慧。「如来契合本源」:
【故践真觉成圣德也。】
这都把这些原理给我们说出来。我们修学一定要根据这个原理,一定要向著这个方向、这个目标。念佛求生净土,也不能违背这个目标,违背这个方向目标,纵然往生,品位很低。所以我说,这个法门,《华严经》上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的确是上品上生的,是接引上上根人的。因为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接引的是华藏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这些人往生都是上上品生。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一句佛号念下去,能往生,品位低。但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逐渐也是达到这个境界。所以这个经听了之后,听得懂、听不懂没有关系,懂一句,有一句的受用;懂两句,有两句的受用。不懂,不要去强求,最好不要用思惟。记住一个原则,修清净心,这才是真正的佛法。
今天在讲经之前,我们市党部邀集台北市这些法师、诸山长老在一起吃晚饭。祥云法师知道我回来了,向他们报告,把我也拉去。我们大家谈了当前的佛法。当前的佛法,我们今天走了一个最大的错误的路子,就是从哪里下手?从用脑筋下手。我们过去也都是走这个路子,走错了。现在才真正觉悟到,我们违背古人的道路。古人学佛下手是离心意识,不管哪一宗、哪一派、哪一个法门,统统是从离心意识这个原则上下手的,叫五年学戒。这个五年学戒,是学老师的教诫,不是学戒律,不是经律论里讲的,受老师的教诫,老师怎么教,你就怎么做。不管什么法门,原理原则完全相同,就是五年当中,不准你思考,不准你分别,不准你执著,用这个方法。换句话说,恢复你头脑的清净。这实在讲,就是培养你戒定慧三学的基础。
教下用读经,禅宗用参究,密宗用持咒,净土宗用念佛,方法不一样,原理原则完全相同。叫你五年头脑空空,什么都不要想,什么都不要执著,你自己心真得定、清净了,清净心里头生智慧。然后再一听教,再一参禅,他会开悟,会大彻大悟。所以这个悟的基础,是从清净心上建立的。我们现在一开头就都要看,都要讲解,都要在那里研究讨论,这个错了。换句话说,我们把定舍弃掉了。没有定,哪来的慧?没有根本智,哪来的后得智?所以所得到的,都是讲的不客气的话,邪知邪见;都是你自己的分别妄想执著,不是佛知佛见,不是如来真实义,这个大错特错了。我自己沾到一点边缘,但是并没有很认真的学,我对於李老师的这个教学,真是七折八扣。认真的讲,我一半都没有做到,只做到个十分之三、四,不得了。如果当年能够百分之百的做到,我的成就不止如此。现在才觉悟,才知道错误。这么多年的教学,这么多年的观察,才晓得我们路走错了。
我这一次在新加坡,演培法师请我给他们的同修讲开示,我就提到我当年在李老师,李老师教给我的修学态度,三个条件。我下了台之后,演培法师拉到我的手告诉我,他小时候在观宗寺也是守这三个条件。结果我们才知道,这个东西不是李老师的发明,是自古以来代代相承,那就是五年当中,跟定一个老师。李老师提出,拜他做老师,第一个条件,就是只准听他讲经,除他之外,任何人讲经说法不准听。第二个条件,所有一切书籍,包括佛经,没有得他的同意,不准看。第三个条件,你从前所学的,我不承认,一律作废。你今天入我门来,从头学起,免得辩论。老师一讲,过去我听的怎么说的,哪个说,老师统统都不承认,自己一句话没得说了。老师不要跟你抬杠子,不要跟你辩论,从头学起。这演培法师讲,他在观宗寺跟谛闲老和尚。谛闲老和尚也是这样教他的。他说当年我们觉得这个老和尚很跋扈,不讲理,到以后才深深体会到得到的利益。今天用这个态度来教学,一个学生都找不到。
所以佛法怎么会不衰?佛法怎么会不灭?佛法灭,不是佛法形象没有了,佛法的形象在。而是什么?所有的解释统统变了质。也就是说,把本来佛知佛见变成众生知见,变成这样子的。所以佛法这样的灭掉了。本质没有了,就变质了,形象还存在,统统变了质,佛法是这样衰灭的。这是我们自己一定要知道,一定要提高警觉。遇不到真正的善知识,以古人为老师。我们真正能够发心,用五年的时间念一本书。除这一本之外,什么都不念,什么都不听,什么都不学,让头脑清净。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洗掉,这就是这个。所以佛法在从前,一入门来,五年洗脑,把你洗得干干净净,心里面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没有了,这个时候才开始教你,那个教就真有效。所以你的头脑里头太复杂了,不行,正法入不进去,这是我们应当要明了的。
所以佛之所以能成佛,菩萨之所以能成菩萨,罗汉之所以能成罗汉,你要找它什么原因,原因找到了,我们要得到这个原因,我们也能成就。凡夫为什么不能成就?你把这个原因找到,找到之后,把这个原因消除,那我们就不再当凡夫了。我拜李炳老做老师的时候,差不多是三十年前的事情。三十年前,我没有出家,三十年前的事情。三十年之后,才有非常深刻的认识,真正觉悟,了解他那个方法是正确的,才由衷的敬佩。当时虽然是跟他学,守他那个条,也就跟演培法师当年一样,心里还是有点不服。为什么?他没有给我们讲这个原因。没有讲原因,没有讲理由,就是硬叫我们这样做法。现在才真正觉悟。
所以回想所有的佛学院,佛学院为什么失败?就是没有这个基础。所以今天的佛学院,我真正明了,是什么场所?参学的场所。如果你有五年的基础,你再去到佛学院读书的话,那了不起,那真的有成就。它不是培养基础,它是参学,就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样。他真的有定了,他真有智慧了,然后再听一切法师讲经,他会开悟。就是什么人的东西都可以听,什么书都可以看,那整个开放了,你有基础了。真智慧没有现前,就是说,你没有根本智,根本智就是般若无知,你没有到这个境界,不能叫你参学,不能叫你对外去接触。你对外面接触,你会被外面境界诱惑,会受外面境界影响。古话所说,「近朱则赤,近墨则黑」。你会被外面诱惑,被外面影响,你不能做到如如不动。
所以这五年基本的教育,实在讲,五年基本教育,老师根本不教你东西的,没有东西好教你的。像六祖在黄梅,他的时间短,八个月。五祖教他什么?什么也没教。就是叫他,破柴、舂米,去做苦工去,做了八个月。那就是他的教学法。这叫做为常住服劳役,这是修福。在这里面,除一切妄想执著,这是修定慧。所以说福慧双修,这五年是修福慧的。五年成就了,这老师才开放让你出去参学。这时一切约束都没有了,什么人东西都可以听,什么书都可以看,完全开放。那是什么?求后得智。你有根本智,决定能成就圆满的后得智,所以后得智是博学多闻。没有根本智,决定没有后得智;后得智决定是从根本智生起来的。就像树一样,没有根,没有干,不会有枝叶花果的。所以这五年基础教育就是培养根本,然后让你出去参学,五十三参,这就是枝叶花果,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
这个道理一定要懂,一定要认真的学习。走这个路子是决定正确的道路。自从释迦牟尼佛传法以来,代代都是用这个方法成就的。我们今天舍弃这个方法,自己想成就,不容易。纵然有了不起的成就,都是世智辩聪,成为今天世界上所谓佛学博士,可以拿到佛学博士头衔,没有用的。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第八十五面第四行,从当中看起:
【三究竟觉者。此明始觉心源时。染缘都尽。始本不殊。平等离言。离言绝虑。萧焉无寄。】
从这里看起,这段文是接著前面大师给我们列举《起信论》里面所讲的三种觉,就是始觉、本觉、究竟觉。这段就是讲三觉当中最后的一种,『究竟觉』。这段非常重要。凡夫之所以长劫流转,没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也就是没有法子超越三界,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不觉。这个不觉就是迷。我们自己在迷的当中,决定不知道自己是迷。如果知道自己迷,就不迷了,那就你开始觉悟了。所以迷的时候不晓得自己是迷,看到别人迷,他自己不迷。可以说这是,不但讲是大多数,是一切凡夫都没有法子避免,无法避免的。不但凡夫,乃至於二乘权教菩萨都不例外。如果真正不迷了,他这一生决定成就;念佛的决定往生,学教的决定开悟,教下常讲大开圆解,一定是圆解,禅宗一定开悟,明心见性。为什么?他不迷了。这是我们修学有没有成就关键的所在。
觉,讲到真正的觉就是讲究竟觉。没有到究竟,虽然说觉,并不圆满。觉是觉了,并不圆满,但也算是不错了,怕的是我们把迷当作觉,这就坏了。这个问题是非常大的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什么叫做迷?什么叫做觉?迷的样子是什么?觉的样子是什么?你能从这个地方辨别,我们人就有能力反省,我到底是迷还是觉。这经上在此地把这个标准给我们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觉的样子是什么?是『染缘都尽,平等离言』。这两句就是迷、觉的样子,迷、觉的标准。如果我们还有染,还有染缘;染缘是什么?外著相,内动心。动什么心?贪瞋痴慢。内里头还有这个心,外面著相,这就决定不觉,决定不是觉悟,心不平等。所以真正觉,六祖在《坛经》上说得好,「本来无一物」,这是觉的样子,这是觉的标准。我们心里面还有分别,还有执著,还有见解,这都是迷。这是我们一定要记住的,为什么?如果我们自己误会了,把迷当作觉,我们这一生,无论你怎样勤苦的修行,你都得不到结果。
你勤苦修一生,修得好、修得我们常讲的如法,也不过是来生修一点福报而已,佛门讲的痴福。修一点痴福,为什么福上加个痴?痴是愚痴。愚痴就是你没有正见,你没有正知正见,把迷当作悟,把邪当作正,过失就在此地。这是我们不能不加以拣别的。觉心是清净的,觉心是平等的;我常常在讲席里面,劝告一切同修,不仅是对佛法,任何宗派、任何法门要一律平等看待。就是不是佛法,世间一切法也要平等看待。为什么?法性是一,不是二。佛法是法性流出来的,六道里面所有一切邪正,乃至於妖魔鬼怪,还是法性里头流出来的。从性上去看,平等的,无二无别。我们能够对一切法生平等心,你心清净了,清净心就是道。诸位去看看《维摩诘经》,你就了解,平等心是道,清净心是道,慈悲心是道。有一丝毫差别,你就要提高警觉,我错了,我又迷了。法法平等,无有高下。
往往佛在经典里面,佛说哪一部经,要偏赞这部经,说哪个法门,偏赞这个法门,这是说法的技巧,善巧方便。如果说不赞叹,譬如我们讲《华严》;《华严经》不如其他经,那佛你讲它干什么?所以佛说法是应机说法,他有观机的能力。佛灭度之后,菩萨、罗汉观机的能力不如如来,就比不上了。末世之后,是凡夫身,内里面烦恼充满,外面处处执著,那个观机的能力就更没有了。可以说是末法时期,尤其在近代没有能够观机的了。遇不到真有能力观机的善知识,我们一定要回过头来深深的反省。反省什么?自己无论在智慧上,无论在根性上,佛法叫根器,确实不如人。不但不如古人,现代人都不如。如果我们真正觉得我一切不如人,就有救了。人家还不如我,我还比别人强。给诸位说,你有这个念头,这一生要得救很难。为什么?到真正觉得一切不如人,你才会死心塌地选择这个法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死心塌地念佛,我们确实能往生。还觉得什么?我还比别人深,人家他这个人也不如我,那个不如我,这个法门虽然学,你并不甘心情愿,你在这个法门里头要想成就很难。
我们在近代,就是在近五十年当中,我们看到许多真往生的。像经上所讲的瑞相,预知时至,没有病苦,自在往生。往生的时候,见佛见光,天乐迎空,跟经上讲的没有两样,打开《无量寿经》对一对,一点都没错,这些人都是不如人。那我们可以这样说法,到你真正觉得我不如人,你就开始觉悟了,你真的觉悟了。祖师大德,那不必说了,不要说是远古,就是清朝中叶、末叶的这些大善知识,他们这些著作,我们今天有没有能力写得出来?现代写作的人很多,出家、在家的。不要跟别人比,清朝灌顶法师,你跟他比一比看看,确实不能够相提并论。这就是证明我们的根性一代不如一代,自己一定要承认,别人不要去管他。别人是什么样的根性,与我无关。我对於别人决定尊重,决定顶礼。为什么?他在我之上,我不如他。就学这一点,我不如他,这是真正觉悟了。一切法门,佛是度这些上根利智的,我们只有恭敬、瞻仰、赞叹,我没有办法学,我学不来,我不是这个根性。
我们自己能够有谛闲法师那个念佛站著走的,死了之后还站到三天的,有那个成就就不得了。那是我们一个典型的模范,他就是不如人。四十多岁出家,年岁很大了,不认识字,一次经没有听过,一部经没有看过,他不认识字,他怎么会看经?虽出家,谛闲老和尚不让他受戒,所以戒,他也不晓得,什么都不知道。老和尚只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告诉他这一句,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你就再念。他就这样念了三年,往生的时候,预知时至,站著走的。有这样成就就可以了,其他的不求了。莲池大师教给我们的话要记住,「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别人比我高,他的善根、福德、因缘都在我之上,他有能力,我没有能力,他有能力修学,我不行。自己一定要承认,真正的承认,我们这一生才能得救。为什么?你会死心塌地把这句佛号念到底,决定往生。心里想学别的法门,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之后再学,这个重要。希望在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会下培养我们的善根福德,这就没有错了。所以决定不能差一步,这一步就不晓得差到哪里去了。这是觉的样子,所以像这一切不如人,我刚才讲了,这是觉了,符不符合这个标准?符合。为什么?「染缘都尽」。我甘拜下风了,一切都不如,我心平等、清净了,真正做到「平等离言」。你说的一切话,我只洗耳恭听,我不敢回答一句,我心清净了,心平等了。你们高谈阔论,谈玄说妙,我不如你。人到了一切不如人的时候,心静了,心就平静了。还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比别人胜的地方,他的心决定没有到平静。
所以古人讲,唯上智与下愚不疑。我们上智做不到,学下愚。下愚脑袋空空,什么都不想。所以上智是平等的,那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下愚,心也是平等的,他没有妄念,不敢跟人争,争长论短不敢。我们上智学不到,学下愚。学下愚也不容易,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是学下愚比学上智,两个比较起来我们可以做到,只要你甘心情愿。甘心情愿,真正认识自己不如别人,真正能够对於一切恭敬,对於一切赞扬,这样子是我们老实依念佛法门,一门深入。
所以修学的经典不必要太多,一部《阿弥陀经》,一部《无量寿经》就足够了。终生奉持,这一生在这个世间只有一个目标,求生西方。人家说我消极,好,我就消极;说我小乘,好,我就小乘。为什么?我不如你,你是大乘,你是积极,我做不到,我没有能力,没有这个善根,没有这个福德,没有这个因缘。别人进,我们退;退到无可退的地位,就是平等的地位,就是清净心现前,就是染缘都尽。这是觉悟,不是觉悟的人,决定做不到。其他的显、密、宗、教,好,实在是殊胜,我们顶礼赞叹。这是什么?赞叹三宝,由衷的赞叹,赞叹三宝。赞叹三宝也是成就自己的功德,决定不能毁谤,毁谤是造罪业。你念佛功夫念得再好,一天念十万声佛号,纵然念到一心,你还是自赞毁他,你不能往生。为什么?与经义不相应。不但不能往生,将来还要堕落。你看戒律,戒律里面自赞毁他,这是重戒。毁谤三宝这个造的是阿鼻地狱罪业。你修的这一门,修得再好,但是你毁谤三宝,不仅仅在言行上不能毁谤,心里有这一点意思都不可以。有点意思是什么?你意业在那里造业。虽然没有表现在言、表现在身语,但是你意已经造了业,这个罪过都非常之重。
所以我们同修,真正想成就,就是要老实记住,一定要依教修行。黄念祖老居士在《谷响集》末后的一篇,给我们讲了三桩事情。这三桩事情针对我们现前学佛人的毛病而说的。第一桩事情,他老人家说,我们同学贵精不贵多。人数多没有用处,多了不能成就,有什么用处?一个道场,三、五个人在一起,天天能够如法修行,这个道场是无比的殊胜,所以道场人数不在多,要在精。真正能够在一起共修,这是个如法的道场。所以道场,重实质不重形式。香火盛,信徒多,种种庄严,这都是形式,是表面。今天不要重视这些,重实质。实质什么?依教修行,认真努力去修。第三条讲到修行,修行要重什么?要重悟心。就是此地讲的,要重觉,觉悟;不重感应,不重境界,不重禅定,也不重神通。这些东西都无关紧要,要紧的是你真正要觉悟,那个是对密宗所说的。如果要在净土宗里面讲,就是我们重点在哪里?要重在一心不乱,要重在功夫成片,其他的都不重要。这是真正要紧的,所有一切境界,有也好,没有也好,没有关系。要紧的是什么?清净心,功夫成片,就是心地清净,心净则土净,才能够感应道交。
末后这真正是觉到究竟。『离言绝虑,萧焉无寄』。这两句话怎么讲?离言绝虑就是我们佛门里常讲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离言」就是言语道断,「绝虑」,虑是思虑,就是心行处灭。这是心到了真正清净,也就是六祖所讲的,本来无一物的境界,到这个境界。这在我们念佛人来说,这句话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事一心还做不到。「萧焉无寄」,这句话就是本来无一物。这心里面确实一念不生,心境一如。这是真实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本经,净土五经之一。一般人讲念佛是小乘,念佛是消极,他没有去读这部经。你看看这经上的境界,这是小乘的境界?不读,不深入研究经论,随便批评净土宗,这就是有过失。我们晓得别人犯过,回过头来最重要的,我们自己不能犯过。一切众生都是我们善知识,人家做得如法的,我们看得清楚,我们跟他学;看到不如法的,我们回过头来检点自己,我有没有这个过失。所以那个也是我的老师。他随便批评各宗的,我们一听到了,自己警觉心,自己有所警觉,不敢学他。如果自己也对於各宗各派,或者乃至对於外道,要有轻视的这种念头,都是错误的。为什么?心不清净,不平等。清净心就是在一切染污里头修,染污里头才能修到清净。在一切不平等里面,才可以修平等。如果说离开一切染污,离开一切不平等的,你到什么地方修清净心?没地方修了。
所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是最后一参。五十三位善知识,表现的境界完全不相同,这里面有佛法,有出家、有在家,有学佛、有学外道的,有示现正法的,有示现邪法的。在这样复杂的社会环境里面,成就自己清净无染,成就自己平等无二,这是《华严经》上教给我们要怎样修学。但是这个修学的基础,后来都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上品上生的榜样,用这个方法修上品上生。下面这句给我们说出所以然的道理出来。
【以始本无二。名究竟觉。是则觉心源故。名究竟觉。】
始觉跟本觉是一,不是二。实在给诸位说,整个佛法,佛法就是讲觉,觉了就是一,二就没有觉。这个话很难懂,我举个例子,诸位细细从这个例子里面去思惟。佛菩萨他那个心就好比是个零,零再加一个零还是等於零,零减一个零还等於零,零乘零还是零,零除零还是零,甚至於不管你加上什么数目字,后头所得的结果都是零,这就平等了。我们把这个零比喻作空,空不是没有,空是一切不执著,就是远离一切分别执著妄想,你这个心就是零。所以你在十法界,不管什么境界里面,你的心决定保持著这个零的境界,这就是清净无染。染缘都尽,平等不二,所有一切佛法都离不开这个原理。
达不到这个目的的,总是违背这个原理。违背什么?他有执著,他有分别。经上常讲佛性、法性。佛性就是觉性,这个地方所讲的统统是讲的觉性,就是佛性,是平等的。因为你心里头本来无一物,像「出现品」上所讲的,佛讲得很清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是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为什么你堕落成凡夫?佛把这个病根一句话道破,「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句话把病根说出来了,我们的病根就是妄想执著。妄想执著愈轻,你的果位就愈高;妄想执著愈重,那你这个果位就愈下。十法界是妄想执著轻重所显示出来的。菩萨五十一个阶位,也是妄想执著而有差别。妄想执著最轻的,等觉菩萨;妄想执著重的,初发心的菩萨,初信位的菩萨。品位怎么升?妄想执著淘汰一点了,升一级;再淘汰一点,又升一级。你就晓得我们修什么?去妄想执著而已矣。除此之外,别无佛法。诸位一定要明了这个原理,你才能够真正抓到修行的纲领,去妄想执著而已。妄想执著都尽了,那就成佛了。所以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那就是他最微细的妄想执著。这是讲的佛性平等。
一切法,我们讲的依正庄严,法性;法性现在科学逐渐了解,真的是平等。这一切的物质,现在科学家分析知道,都是一种物质组合的。《金刚经》上讲,一合相,基本的物质是一,这一种物质组合的相。由这一种物质组成原子,组成元素,我们今天讲方程式,排列的方程式不相同。这些元素再组合,成就一切万法。动物、植物、矿物统统是一种物质所组合的。这一种物质存在不存在?现在科学愈研究愈进步,愈接近真实。你看黄念祖居士在《无量寿经》注解末后的一品,用现代科学来印证。现代科学发现,从前还说是有电子、粒子,现在科学认为这都不存在。所以物质是什么?物质是一种震动,是一种光波,这个连粒子都否定了。这证明佛在《金刚经》上讲的一合相,不得了。这是说明什么?法性平等。法性跟佛性是一性,不是二性,一性无二性。如果在唯识学里面讲,佛性就是阿赖耶的见分,法性是阿赖耶的相分,见相同源,见相都是自证分里面变现出来的。所以佛性跟法性是一,不是二。佛法里头讲的平等不二,理论基础就发源於此,这是真平等;也就是说,事实是平等的。那所谓说不平等,是你的妄念,是你分别执著里头所造成的不平等,但是事实是平等的。
所以诸佛菩萨永远住清净平等的法界。无论他走到哪一界,十法界里头走到阿鼻地狱,走到饿鬼道,他也是清净平等的。为什么?他心没有分别执著,他知道性相一如,理事不二,人家是这个境界。凡夫走到什么地方都不平等。为什么?他心里头有分别,有执著。所以佛法无量法门,不管是哪一个法门,原理原则永远不变,去执著而已。这个诸位一定要晓得的。
我们分别执著去不掉,晓得原理,去不掉;去不掉,这才选择方法。所以有八万四千方法、门道,都是帮助你去妄想执著的。你用参究的方法,行;你用读诵,教下读诵经典的方法,也行;你持咒也行,念佛也行,那是方法,那是手段。不管你用哪个方法,你要晓得我用这个方法,要想达到一个什么目标。如果你用的这个方法,是破一切分别执著妄想,对了。你这个方法是正确的,决定没有错。如果说我用这个方法,求人天福报,求佛菩萨保佑,或者求神通、求境界,错了。你就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我为什么念佛?想求神通,想求境界,也错了,那就错得很离谱。为什么?那不是佛法。佛是觉的意思。佛法是觉法,你虽然用佛法这个方法,可是你走的是迷,你不觉。外表看起来是佛法,骨子里头你跟佛法完全相违背。这一点,诸位总得要搞清楚、总得要搞明白,然后才知道大乘圆顿法门里面所说的一切法,无有一法不是佛法。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你只要向著这个目标走,没有一法不是佛法。
所以法门不止八万四千,经上讲无量无边,四弘誓愿里面说法门无量,就是这个道理。我只要是断分别执著,断妄想,这就是佛法。如果说增长分别执著妄想,这个错了。这就是清凉大师在本经,本经是《四十华严》,在这个经题里面,清凉大师就说了,我们读佛经,在里面起分别执著,这叫增长邪见。可见得,你对佛法理解了没有?没有理解,你所增长的是邪知邪见。正知正见是没有知见,没有知见就是正知正见,有知见都是邪知邪见。所以说般若无知,这讲的根本智,无知。我们修行,如我们提倡念佛,念佛的时候没有知见。我们提倡读经,读净土五经,读经的时候不求解,就是一直念下去。为什么要你念?因为我念经的时候,我心里头没有妄想,用这个方法断我们的妄想执著。不念经,他就会打妄想,不念佛号就会打妄想。所以用这个方法,我一天念两个钟点,我这两个钟点不打妄想;我念三个钟点,三个钟点不打妄想。这就每天修行,你修行两个钟点,修三个钟点,是这个意思。如果你念经求解义,这个经这一句怎么讲法?那一句什么意思?那完了,你还是落在妄想执著里头,这就错了。
所以告诉你佛经没有意思,佛经不能够理解,不能讲解。佛自己在《金刚经》上都否定,谁要说佛说法了,那是谤佛。为什么佛要说这个话?明明说法说了四十九年,讲了那么多经,为什么完全推翻,把它否定掉了?怕大家误会,在佛经里头又起妄想执著,这就不是佛的意思。佛所说的一切法,都是帮助我们破除妄想执著。所以说,这佛法之难懂,是意在言外。《起信论》里头说得很好,教给我们修学的态度,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你要能够离这三相,你才能真正懂得如来的真实义。开经偈里讲,「愿解如来真实义」。你要是著了这三相,如来真实义,你决定没有办法理解,你没有办法体会。为什么?你著相了,你执著言说相,执著名字相、心缘相,你心里面想它的意思,这是你心里头打妄想。
所以从前禅宗的教学法,他的教学手段是棒喝。在禅堂里静坐,堂主和尚就是看著每个人,看著什么?你在那里静坐的时候一念不生,这是如法的。你要动一个念头,他给不给你解释?不给你解释,棒子就打下去。打得不许你起一个念头。为什么?你到这个地方来就是修清净心的,就是要求一念不生的。你要起一个念头,这什么意思?那什么意思?没得说的,先打;打了,把你打到不再开口了为止,没有解释的。这方法对的、正确的,就是不叫你起心动念,教下也是这个原则。所以诸位一定要知道,教下,五年叫你读经,叫你背诵大经大论,只叫你背诵,不讲解的,道理也是如此,叫你离一切妄想执著,就这么个道理。恢复到你的自性,这就成功了,我们净土里面讲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宗的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就是教下的大开圆解,就是密宗的三密相应。所以为什么一切法门不可以毁谤,一切法门都是手段,达到的目标完全相同。如果你修学这个法门,你达不到这个目标,是你用功用错了,你用了偏差。我们用念佛达到这个目的;他用读诵《法华》、《华严》,也达到这个目的;他用禅坐,他用持咒,还是达到这个目的,没有不达到这个目的的。所以法门决定平等,一切法门值得我们赞叹,没有话说的。一切法门里面,我们自己修学,只能选择一个法门。你说哪个法门好,一切法门平等,没有一个法门不好。
选择,就看我们自己的生活环境。譬如说禅宗,禅宗要静坐。如果你环境不许可,你要工作,你要照顾家庭生活,一天叫你坐八个钟点,你不做事情、不上班,这不行,这个法门对你就有障碍。如果叫你读经,这教下,背诵经典也要很长的时间,要耽误你的时间。所以净土宗方便在哪里?它这一句佛号不耽误你的工作,行住坐卧都可以念,工作的时候也可以念,方便在此地。所以这个法门,我们常常讲它殊胜,到底殊胜在哪里?就在方便。不一定要一定的地方,不一定要一定的场所,不耽误时间,不耽误工作,行住坐卧统统都可以,这是求它的方便。底下这几句从反面来跟我们说明。
【不觉心源非究竟觉。不名真觉。】
『心源』就是本性。在我们净土宗里面讲,就是理一心不乱,简单的讲,就是一心不乱;这是真心。一切万法,都是真心变现出来的,所以称它叫源头,心是一切万法的源头。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它变现出来的。老同修晓得这句话,听到耳熟,但是很不容易体会到。为什么不容易体会到?因为你的心从来没有清净过。你几时心清净了,真的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了,这个意思你能够体会到一些,能够领略得到。这个境界也就是《法华经》上所讲的,「入佛知见」。入佛知见,不但《法华》说,《华严》一样也说,也是讲开始悟入佛之知见。所以这是真正觉,彻底觉悟,这个『究竟觉』是彻底觉悟。
当然这里面也有两种说法。从广义的来说,究竟觉,圆教初住菩萨就可以算是究竟觉,见性了,见到真如本性。如果狭义的说法,那只有佛一个人,等觉菩萨都不算。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都讲得通。所以一定要觉悟到心源,就是禅家所讲的见性,真正见到真如本性,见到佛性,见到法性;换句话说,真正平等了,因为性是平等的。真正平等了,这是『真觉』,真正觉悟了。还有一丝毫不平等,给诸位讲,不是真正觉悟。这诸位要知道,修行得再好,有禅定、有神通、有智慧,他如果心还不平等,换句话说,充其量他是权教以下的地位。如果在圆教里面讲,他是十信位的菩萨,没有到初住,初住见性了,初住以上,决定是清净平等。为什么?人家是正觉。初住以下,没有这个境界,多少还是有一点分别,还是有一点执著。
那这些境界,我们自己晓得。晓得什么?就是自己每天修行的功夫有没有进步,自己清楚,自己明了。好像走路一样,我这一条路,预先低头看得很清楚。我到哪一站晓得,我今天走了多少,前面距离目标还有多远,清楚。如果对这个境界不清楚的话,往往产生误会,把中途站当作终点站,就产生这错误。今天我们目标到高雄,走到板桥,就以为是高雄,就以为到了;这在菩萨道修行里面,很多是如此,误会了,把这中途站当作终点站。所以讲:
【究竟觉。故名真觉。见始本异。不名妙践。达无二故。方名妙践。】
这是解释《疏》文里头的「我佛得知,妙践正觉」。『践』是践履,拿我们俗话来说,就是证得的意思,也就是契入这个境界,这个践就是契入。契入里面有妙、有不妙。妙是什么?他真正契入,不妙的是相似的契入,不是真实的。怎么不是真实的?他这个始觉本觉,不是一,是二。这就不是真实的。如果『始本』是一,就『达无二』,这是妙了。这个地方,我再用《坛经》上的一句话来跟诸位说这个注解。
《坛经》我们念得很多,过去讲得很多,大家印象很深。你看六祖到广州见到印宗法师在讲《涅盘经》,所谓风动幡动,就是在现在的光孝寺。我这次到广州,到光孝寺去看了看。我看了六榕寺跟光孝寺。在光孝寺,还做了两场讲演,两场一共讲了六个小时,我这个讲题是《认识佛教》,听众有五百多人,出乎我意料之外。风动幡动那个旗杆还在,但是幡已经没有了,上面没有幡了,杆还在,看到这个地方。印宗法师向六祖请教,他说,五祖平常说法有没有讲禅定、解脱?他提出这个问题。而六祖回答他,并没有说讲与不讲,他不是这样回答他。他回答的,禅定、解脱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就是这个意思。你听了禅定,就执著在禅定;听了解脱,就执著在解脱,这就是说他没有能够舍离妄想执著。六祖回答他的话是破他的妄想执著,真正叫他达到「本来无一物」。那就是「妙践」。从这个地方,你就晓得,印宗跟六祖境界不相同,程度有很大的差异。虽然当年印宗法师在岭南一带是第一高僧,是讲经的好手。印宗之了不起的地方,他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遇到六祖,六祖虽然很年轻,自己觉得的确不如他,所以给他剃度之后,反过来再拜他做老师,再做他的弟子,这是一般凡人做不到的。一般凡人是面子拉不下来,他能做得到,所以这个人是了不起的人。印宗也是讲了不少年的经,接受大乘佛法不断的薰习,所以六祖轻轻一点,他就觉悟了,他就能够领会。这是常年不断的薰习才能够做得到。
所以一定要达到无二。这个「无二」,不仅说是始觉本觉不二,给诸位说,一切法不二,这才是真正不二。在佛门里,这个法门跟那个法门不二;佛法跟基督教?那二了。这又不行,那你还是在二。我们佛法跟一贯道,二了,那这又不行了。要知道一切法都不二,这才是妙觉,妙践,这是讲真的。一切法不二,我们处在这个世间怎么样?处在这个世间自己有方便,这就不讲真实,讲方便。方便是怎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法;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所以这佛法跟一贯道是不是一?不是一。是二,不是一,这是什么?方便说。这是权说,随顺世间说。真的?真的是不二。所以自己观念里面决定是不二;为了世间法的,就是随顺大众,因为大众说这个是二,我们不能破坏社会秩序。
那这男人跟女人不二?如果你在这个事相上也不二,你把这个世间法破坏了。儿子跟父亲也不二,好了,伦理破坏了,这就是把世间伦理道德全都破坏了。所以不可以,决定不可以。这个伦理道德、社会秩序一破坏,众生苦,天下大乱。所以众生在迷的时候,要跟他定下很多规矩;这伦理道德就是规矩。让大家都守规矩,他就不乱了,世间才有秩序,老百姓生活才能减少痛苦。诸位要明白,这就是佛法的大慈大悲。所以从不二里面建立二,无差别当中建立差别。这个差别就是无差别,这是佛法的真义。在一个修行,真正见了性,他的心境里,决定是平等不二的。为了教化一切众生,不得已而说二。说二是什么?俗谛。说不二,是真谛。所以佛依二谛而说法,对於已经开悟的人,那是讲真谛;对於一般凡夫,讲俗谛。俗谛是权说,真谛是真说。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事实的真相,所以不二是真实的。
【众生不悟真界。】
这就是迷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真界』,拿现代的话可以说,就是宇宙万有的真相。也就像《般若经》里面所说的,诸法实相。真实相,迷了真相,『不悟』就是迷。
【履践六尘五欲。】
『履践』就是分别执著。在『五欲六尘』里面起了分别执著,起了贪瞋痴慢,说的是这个意思。
【如来契合本源。】
『契』是契入,『合』是融合。身心与宇宙万有融合成一体,不但心融万法,心包太虚,身也不例外。心是佛性,包太虚,融沙界,这我们能够体会到的,这是理事无碍。身,这个身是物质,物质是法,法性。法性也是包太虚,融沙界的。所以身与尽虚空遍法界也是一,不是二。这个诸位要细读《华严》,你能够体会得到。这就是正报里面现正报,正报里面现依报。正报是我们讲这个身,我们这个身是同时能够示现尽虚空遍法界依正庄严。这是事事无碍的法界,这很难懂,但这是事实。诸位心地到真正清净不二的时候,你读这些文句,能够领略到里面的味道。如果不能领略,不要去管它,不要想。为什么?想都是妄想。你要用我们这个思惟想像想达到这个境界,不可能的。如果思惟想像可以达到这个境界的话,佛不必出世。为什么?我们这个世间教学就可以做得到,这些科学家、哲学家都应该做得到。这是决定不能用思惟想像的,是要用你的清净心去证得的。
所以佛法讲戒定慧三学,一定要定,定中开慧,慧能够理解。这个慧是从定当中生的,不是从研究、分别执著里头有的。一切分别执著里面产生的,在佛法里叫「世智辩聪」。这不是智慧,智慧是定当中生的。我们讲得白一点,就是清净心里头生的。到你一念不生的时候,像《心经》里面讲的「照见」,那是智慧。那智慧是照见的,没有通过心意识,不用心意识,这是智慧。凡是用到心意识,都是世智辩聪,世间的聪明智慧,不是佛法里面讲的般若智慧。所以般若智慧六度是有次序的。般若度是建立在禅定的基础上,没有禅定,决定没有般若,所以这个般若智慧是定中生的。我们念佛念到功夫成片是禅定,一心不乱是更深的禅定,理一心不乱,那是最深的禅定。这名词不一样,境界是相同的。就是用这个方法达到甚深禅定,里面才生智慧。「如来契合本源」:
【故践真觉成圣德也。】
这都把这些原理给我们说出来。我们修学一定要根据这个原理,一定要向著这个方向、这个目标。念佛求生净土,也不能违背这个目标,违背这个方向目标,纵然往生,品位很低。所以我说,这个法门,《华严经》上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的确是上品上生的,是接引上上根人的。因为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接引的是华藏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这些人往生都是上上品生。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一句佛号念下去,能往生,品位低。但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逐渐也是达到这个境界。所以这个经听了之后,听得懂、听不懂没有关系,懂一句,有一句的受用;懂两句,有两句的受用。不懂,不要去强求,最好不要用思惟。记住一个原则,修清净心,这才是真正的佛法。
今天在讲经之前,我们市党部邀集台北市这些法师、诸山长老在一起吃晚饭。祥云法师知道我回来了,向他们报告,把我也拉去。我们大家谈了当前的佛法。当前的佛法,我们今天走了一个最大的错误的路子,就是从哪里下手?从用脑筋下手。我们过去也都是走这个路子,走错了。现在才真正觉悟到,我们违背古人的道路。古人学佛下手是离心意识,不管哪一宗、哪一派、哪一个法门,统统是从离心意识这个原则上下手的,叫五年学戒。这个五年学戒,是学老师的教诫,不是学戒律,不是经律论里讲的,受老师的教诫,老师怎么教,你就怎么做。不管什么法门,原理原则完全相同,就是五年当中,不准你思考,不准你分别,不准你执著,用这个方法。换句话说,恢复你头脑的清净。这实在讲,就是培养你戒定慧三学的基础。
教下用读经,禅宗用参究,密宗用持咒,净土宗用念佛,方法不一样,原理原则完全相同。叫你五年头脑空空,什么都不要想,什么都不要执著,你自己心真得定、清净了,清净心里头生智慧。然后再一听教,再一参禅,他会开悟,会大彻大悟。所以这个悟的基础,是从清净心上建立的。我们现在一开头就都要看,都要讲解,都要在那里研究讨论,这个错了。换句话说,我们把定舍弃掉了。没有定,哪来的慧?没有根本智,哪来的后得智?所以所得到的,都是讲的不客气的话,邪知邪见;都是你自己的分别妄想执著,不是佛知佛见,不是如来真实义,这个大错特错了。我自己沾到一点边缘,但是并没有很认真的学,我对於李老师的这个教学,真是七折八扣。认真的讲,我一半都没有做到,只做到个十分之三、四,不得了。如果当年能够百分之百的做到,我的成就不止如此。现在才觉悟,才知道错误。这么多年的教学,这么多年的观察,才晓得我们路走错了。
我这一次在新加坡,演培法师请我给他们的同修讲开示,我就提到我当年在李老师,李老师教给我的修学态度,三个条件。我下了台之后,演培法师拉到我的手告诉我,他小时候在观宗寺也是守这三个条件。结果我们才知道,这个东西不是李老师的发明,是自古以来代代相承,那就是五年当中,跟定一个老师。李老师提出,拜他做老师,第一个条件,就是只准听他讲经,除他之外,任何人讲经说法不准听。第二个条件,所有一切书籍,包括佛经,没有得他的同意,不准看。第三个条件,你从前所学的,我不承认,一律作废。你今天入我门来,从头学起,免得辩论。老师一讲,过去我听的怎么说的,哪个说,老师统统都不承认,自己一句话没得说了。老师不要跟你抬杠子,不要跟你辩论,从头学起。这演培法师讲,他在观宗寺跟谛闲老和尚。谛闲老和尚也是这样教他的。他说当年我们觉得这个老和尚很跋扈,不讲理,到以后才深深体会到得到的利益。今天用这个态度来教学,一个学生都找不到。
所以佛法怎么会不衰?佛法怎么会不灭?佛法灭,不是佛法形象没有了,佛法的形象在。而是什么?所有的解释统统变了质。也就是说,把本来佛知佛见变成众生知见,变成这样子的。所以佛法这样的灭掉了。本质没有了,就变质了,形象还存在,统统变了质,佛法是这样衰灭的。这是我们自己一定要知道,一定要提高警觉。遇不到真正的善知识,以古人为老师。我们真正能够发心,用五年的时间念一本书。除这一本之外,什么都不念,什么都不听,什么都不学,让头脑清净。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洗掉,这就是这个。所以佛法在从前,一入门来,五年洗脑,把你洗得干干净净,心里面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没有了,这个时候才开始教你,那个教就真有效。所以你的头脑里头太复杂了,不行,正法入不进去,这是我们应当要明了的。
所以佛之所以能成佛,菩萨之所以能成菩萨,罗汉之所以能成罗汉,你要找它什么原因,原因找到了,我们要得到这个原因,我们也能成就。凡夫为什么不能成就?你把这个原因找到,找到之后,把这个原因消除,那我们就不再当凡夫了。我拜李炳老做老师的时候,差不多是三十年前的事情。三十年前,我没有出家,三十年前的事情。三十年之后,才有非常深刻的认识,真正觉悟,了解他那个方法是正确的,才由衷的敬佩。当时虽然是跟他学,守他那个条,也就跟演培法师当年一样,心里还是有点不服。为什么?他没有给我们讲这个原因。没有讲原因,没有讲理由,就是硬叫我们这样做法。现在才真正觉悟。
所以回想所有的佛学院,佛学院为什么失败?就是没有这个基础。所以今天的佛学院,我真正明了,是什么场所?参学的场所。如果你有五年的基础,你再去到佛学院读书的话,那了不起,那真的有成就。它不是培养基础,它是参学,就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样。他真的有定了,他真有智慧了,然后再听一切法师讲经,他会开悟。就是什么人的东西都可以听,什么书都可以看,那整个开放了,你有基础了。真智慧没有现前,就是说,你没有根本智,根本智就是般若无知,你没有到这个境界,不能叫你参学,不能叫你对外去接触。你对外面接触,你会被外面境界诱惑,会受外面境界影响。古话所说,「近朱则赤,近墨则黑」。你会被外面诱惑,被外面影响,你不能做到如如不动。
所以这五年基本的教育,实在讲,五年基本教育,老师根本不教你东西的,没有东西好教你的。像六祖在黄梅,他的时间短,八个月。五祖教他什么?什么也没教。就是叫他,破柴、舂米,去做苦工去,做了八个月。那就是他的教学法。这叫做为常住服劳役,这是修福。在这里面,除一切妄想执著,这是修定慧。所以说福慧双修,这五年是修福慧的。五年成就了,这老师才开放让你出去参学。这时一切约束都没有了,什么人东西都可以听,什么书都可以看,完全开放。那是什么?求后得智。你有根本智,决定能成就圆满的后得智,所以后得智是博学多闻。没有根本智,决定没有后得智;后得智决定是从根本智生起来的。就像树一样,没有根,没有干,不会有枝叶花果的。所以这五年基础教育就是培养根本,然后让你出去参学,五十三参,这就是枝叶花果,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
这个道理一定要懂,一定要认真的学习。走这个路子是决定正确的道路。自从释迦牟尼佛传法以来,代代都是用这个方法成就的。我们今天舍弃这个方法,自己想成就,不容易。纵然有了不起的成就,都是世智辩聪,成为今天世界上所谓佛学博士,可以拿到佛学博士头衔,没有用的。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