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十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010
请掀开经本,最后一行,最后一句看起:
【二即一体而说空有。谓性无一物。即名包空。而灵心不昧。即绝空相。性具万德。即名包有。德皆是性。即绝有相。如莹净明镜。空无一物。是名含空。而明鉴朗彻。故绝空相。明镜本具能现众象之德。是名包有。能现即是明镜。故绝有相。以喻对法。义自分明。】
我们看这段。这段有解说、有比喻,都是说明心性。我们在《疏钞》里面,看到讲心性的文字,已经是相当之长,说得也相当的透彻。祖师为什么要这样不厌其烦的来跟我们说明?实在讲,这桩事情非常重要,这是佛法的根本。佛法依据什么理论说出来的?就是依据心性。这心性要搞清楚,佛法并不难懂;心性要没搞清楚,佛法确实是很难体会。尤其是《华严》,是彻法底源,它真是追根究柢,找个水落石出。特别是到最后这章导归极乐,我们才真正省悟,西方极乐世界并不是一般人想像那么简单。法门,不错,的确是个易行道,很容易修持;可是易行却含著甚深之理,跟《华严》这个理无二无别。所以不但菩萨赞叹,连一切诸佛都说,这个境界纯粹是佛的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不是九法界有情众生所能够彻底明了的,这才显示出这个法门的确是殊胜。
这段是接著前面而说的。前面讲包空有,给我们开出两个意思,第一个是「包虚空及万法」,我们读过。这段是就『一体而说』。一体,虽然讲空有一体,这空有就包括了一切万法。我们凡夫为什么称作凡夫?就是不知道事实真相,不晓得万法是一体。本来是一体,一体是真相,是真实相。我们迷了,在这里面分自、分他,自作障碍,就如同作梦一样,所以彻悟了的人他晓得,所谓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还不止天下,尽虚空遍法界本来是无事的,本来是清净无为的,都是给我们这些迷人自己在那里搅和。这自己搅和,说实在话,有没有把这个局面搅和乱了?给诸位说,没有。如果这个宇宙确实被我们搅和乱了,那这个宇宙就不是真实的。不管你怎么样搅和,与这个真实的体相用毫不相关。从这些教义里面,我们多少能够体会一些。
我们看大师下面的开示,先从法说,就是从一体来看『空有』,这就说明空有是一。空有是一,实在讲就是这段可以拿来解释《心经》。《心经》上,「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有。空跟有,这个地方用空有,《心经》上用空色,这个地方比《心经》上讲得详细多了。这是从性上说的,从我们自己真如本性,『性无一物』。无一物,这就是『包空』的意思。包空,它并不是空,为什么它不是空?因为它『灵心不昧』。空是什么都没有,它有。它有什么?我们通常讲灵明觉知,它有这个东西。虽有灵明觉知,但是它没有相,所以说空。这个很奇怪,的确很难懂。这没有相,灵明觉知在哪里?那不是有这个人相,我这个灵明觉知,接著我这个相能够表现。没有相,灵明觉知在哪里?
如果灵明觉知要有相,好,我灵明觉知,你们现在想应该没有灵明觉知才对,为什么大家都有?这个我们再用一个比喻来说,他这个比喻,后头比喻镜子。因为当时只有镜子,除这个之外,没有别的东西。我们现在科技发达,能够比喻东西多了。这是我们讲的性,把性比喻作无线电的广播。这个我们现在的人懂得。你看无线电广播,从那个广播台发射出去。你说哪个地方没有?你说有,有在哪里?不晓得。因为你也看不见,你也听不见,你也摸不到,甚至於你想也想不出来。它在哪里?遍虚空尽是。如果你有一个收音机,现在电晶体的收音机很方便,你频道一拨对,它马上就有声音出来,立刻就有了。你要晓得那就是它那个电流,就等於我们比喻的「灵心不昧」。它有灵心,只要有这个工具,它立刻就起作用。我们每个人身,就像那个收音机一样;有收音机它的频率,它就藉这个机器发出来。那有情众生,我们九法界有情众生,六道上面还有声闻、缘觉、菩萨,最高的还有佛,我们讲十法界的众生。十法界众生程度不一样,就好像我们收音机的灵敏感度不相同。那个最高的、最好的,像是佛的,他能够收到尽虚空遍法界,好像全世界的广播他都能收得到。像我们人,这就很差,很普通的,只能收到台北市的,或者是台湾的;这以外的,我们都收不到,就彷佛是这个样。
性,那是真的,这是真的,灵明不昧。所以『即绝空相』。空,但是你不能执著它一定是空,它有,这是讲它包空的意思。包空而不是空,那个空不能当无讲。『性具万德,即名包有』。这个万德是什么?就是它作用。它不现相,它会起作用,这就是包有。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都是性变现出来的;绝对不是说一个人一个性,不是的。性只有一个,没有两个。正因为性是一个,所以生佛平等,性相一如。诸佛菩萨的心,跟我们的心是一个心,一心无二心;一个性,所以才叫做同体大悲。体就是性,相同的,才叫做无缘大慈,缘是条件,没有条件的。真正入了这个境界是什么人?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到这个地位,他心境一如,他万法平等,不可能再分自分他,不可能的。但是没有入这个境界,还是不行。为什么?他还是著相,还是分自分他。《金刚经》上说的,「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这就是分自分他,经上佛告诉我们,「即非菩萨」。非什么菩萨?非圆教初住菩萨。要懂得,他的标准在此地。
圆教以下的菩萨?以下的菩萨有四相。四相破了,决定是初住以上,初住以上叫同生性。就是从此以后,他所用的心是真心,在这以前所用的心是八识。八识是妄心,所以用的妄心,跟佛用的不是一个心,佛用真心。圆初住菩萨开始用真心了,跟佛相同,叫同生性。如果你还有四相,虽然你是修菩萨道,修六度万行,你那个叫异生性。异就是不一样,你跟佛用的心不相同,佛用真心,你用妄心。换句话,要唯识家来讲,佛用四智,你用八识;四智是真心,八识是妄心。
圆教大乘经典,尤其是像《华严》、《法华》这种经典,实在讲,它最大的德用就是长时期帮助我们薰习,使我们这个凡夫不定性,接受这种经典长期薰习,不知不觉就变成圆顿的根性。圆顿的根性容易开悟,容易契入。这个契入就是讲证得,不知不觉的你自然会入这个境界。入这个境界,绝对不是说你念多了,当然念多也是一种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把你自己懂得的、你知道的,一定要应用在生活上。你应用得愈多,这契入的机会就愈大。契入就是我们平常讲证果,证得果位,这个机会就愈大。所以解与行要相应,只解不行,不能够契入,你所解的也并不是真解,那是皮毛上的解。真正的解是要入进去,那个解是真实的,那个解里面有无量的法喜,我是真正的体会到这个意思。所以这是佛法修学的功夫,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这就是说性具万德,包有的意思,也就是六祖大师所讲的「何期自性,本来具足」,又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两句拿来解释这句是再恰当也不过了。本来具足,能生万法,你说万法跟自己,那不是一,还是二吗?这个境界就是佛的境界,这个见解就是佛知佛见。《法华经》里面说,入佛知见,这就是佛知佛见,佛知佛见也就是正知正见。这是正确的想法,正确的见解。你要不是这个想法、看法,那你的见解就错误了,就不是正知正见,所以这个很难。一个人能够到佛知佛见,换句话说,他去佛已经不远了。有这个知见,这就是圆教初住菩萨的知见,跟佛同生性,所以说去佛就不远了。虽然是具足,能生一切万法,可是於一切万法决定不能执著。
『德皆是性』,这个德就是它讲起用。所有一切现相,所有一切作用,是什么?是性。诸位要记住,前面我们讲缘起之前讲性起。所以要晓得,六祖开悟说的那几句话,那是性起,那不是缘起。自性本具,自性能生,这是性起,这不是缘起。那性在哪里?性德在哪里?你六根所接触的境界,没有一样不是性德,全是性德。古人所讲:「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在哪里?器就是的。离了器,到哪找金?离了金,没有器;离了器,也没有金。金就是器,器就是金。给诸位说是,六尘就是法性,法性就是六尘;众生就是佛性,佛性就是众生。你到哪找佛性?所有一切动物都是,那就是佛性。所有一切植物、矿物都是法性,就从这里去见性。你从性上去看,一切法平等平等,无二无别。你看一切众生千变万化,性质德用,不管怎么样变化都是湛寂常恒,都是灵明觉知,都是清净无为。在这里面没有一法可得,无有一法可得,清净无为,你才能够得到自在的受用。
所以《华严经》里面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为什么无碍?因为它本来是清净,体清净、相清净、作用清净,它有什么障碍?我们今天起了无量无边的障碍,从哪起的?迷起来的。迷失了自性,迷失了事实的真相,迷了。迷了里头起分别、起执著。也可以说,佛法自始至终破执著,破了人我执,你证阿罗汉果了;破了法我执,你成佛了。这个法我执,成佛,诸位要晓得,不是讲成究竟圆满的佛,不是的;圆教初住就叫成佛。禅宗上常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圆教初住就见性了,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他就叫成佛。他成的佛是什么佛?天台家讲,分证即佛,他不是究竟即。分证即佛这里头很多,四十一个等级,四十一个等级统统叫分证即佛。因为他有四十一品无明,四十一品无明统统断尽了,那叫究竟即佛,那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诸位要晓得,初住菩萨就是正等正觉;正等正觉就叫做佛。这个佛就是十法界的佛,我们通常讲十法界,十法界的佛。那个无上正等正觉,那是一真法界的佛,那不是十法界的,那是一真法界的。十法界以外的,再没有十法界,这是我们要晓得的。所以性在哪里你要知道。
德皆是性,『即绝有相』。你看这是真的入这个境界,空有两边不著。为什么两边不著?因为它是一桩事情。我们今天讲空跟有,觉得是两桩,空就不是有,有就不是空,哪里晓得佛法讲空有是一桩事情。所以你说它空也行,说它有也行;你说它空,性是空的,说它有,相是有的。但是相就是性,所以有即非有,那个性它能显相,所以空也不空,那妙就妙在这里。这是把事实的真相给我们说出来了,这是宇宙万有的真相。
下面这是大师用个比喻来说明,这就是当时的比喻,刚才我们用无线电收音机这个比喻,比他这个好懂,他用镜子。『如』,就是譬如。譬如『莹净』,莹净就是很干净,很干净的一面镜子。这一面镜子什么东西都没有,干干净净的,这叫空。镜子是空的,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是名含空;而明鉴朗彻』。朗彻是什么?它能够照。它照到外面清清楚楚,里面照的有影子,那是外面,它统统照进去了。那它照在这里面,这里面不空,这里头有相,『故绝空相』。它不空,里面镜子,镜子空的,没错。但是里头照的有境界相在里头。用这个比喻前面讲包空,包空而绝空相,你不能执著,不能执著空。『明镜本具能现众象之德』,那这个意思也好懂。它本来就具足这个能力,它能照,它具足这种德用,它能照,这是包有。『能现即是明镜,故绝有相』。它虽然包有,它还是一面镜子。它那个有是影像,它不是真有。所以有而非有,空而不空,显这个意思。那用这个比喻,跟前面讲的这个法合起来看,意思就更清楚了。说这个以比喻来对法是『义自分明』。这个意思格外的明显。下面,大师又假设一个问答。
【问。文云绝相者。为绝空有之相。为绝真界之相。】
这个问的意思很深。实在讲,这个『绝』就是离的意思,离就是不执著的意思。只要你不执著,就对了,什么问题都没有了。他这个地方问,这个问还是有执著;他没有执著,他就不会问了。他还是执著到底是离『空有之相』,还是离『真界之相』?这个真界就是一真法界。答也答得好,问的问得好,答也答得妙。
【相之极也。极於空有。】
那个『相』要一样一样讲,那哪能讲得尽?讲不尽的。说一个『空有』,可以说把所有一切现象全都包括。所以用空有两个字来归纳,称之为『极於』,就是归纳到最后,这两个字全都包括了。
【但於真界而绝空有之相。即真界当体便是绝相也。】
这两句话,诸位能不能体会它的意思?『真界』里头,一真法界里头没有相。一真法界里面,『当体』就没有分别执著。诸位同修,你们对这个意思要稍稍能够领略一些,你再去看看《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里面就是这个境界。《无量寿经》讲得很清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整个世界里面没有名字。我们看到这是房屋,他那里没有房屋这个名称,也没有什么楼阁、宫殿,什么树木、花鸟,都没有名字。人也没有名字,也没有佛的名字,也没有菩萨的名字,也没有张三、李四什么名,他没有名字相。你看看,跟这个意思是不是一样的?
佛给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是完全依照我们这个地方分别执著来说,西方极乐世界有七宝、有宫殿、有楼阁、有宝池、有八功德水,又有菩萨,又有佛,给你讲这一大堆,到了西方世界,这统统没有。为什么没有?就是这个境界。一切都没有,这是一真法界。这些现象,你分别才会有的;你不分别,哪有?由此可知,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是下品下生,入了那个境界,都没有分别心,也没有执著了。你明白这个道理,如果我们在现前能把一切分别执著舍掉,那你就拍拍胸部决定往生。为什么?他那个标准,你跟他太接近了。我们一天到晚念佛,一天念十万声佛号,还没有把握往生。为什么?你跟他那个有相当的距离在。你的分别执著这么重,这怎么行?
所以祖师大德给我们讲,念佛,你看蕅益大师讲得多好,品位高下在於持名之深浅。功夫的深浅,他没有说多少,没有说念得多的人,那个品位就高;念得少的人,品位就低,没有说。可见得念多少没有关系,关系在哪里?功夫深浅。这个功夫与境界相应。什么是功夫?心愈清净,分别执著愈少,那功夫就愈好。这不但是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从理上讲;性里面没有分别执著。我这个分别执著心愈浅,浅是我愈接近性德。实在讲,不仅是念佛用这个原理,所有一切大乘佛法的修行,统统是这么一个道理。禅家离开一切分别执著,他能够见性;我们自己要在这上下功夫,你对这个道理了解,你也能够观察一切修行人,不至於受他骗。现在这个世间,《楞严》上说得很好,「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你看看他所说的、他所行的,如果与性德相应,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如果与性德相悖,那就值得怀疑,我们可以对他敬而远之。敬是尊敬,为什么尊敬他?他有性德,我怎么不尊敬?从性上看他是佛。为什么远之?他现在迷,他跟我差不多,我分别执著,他也分别执著。这个远就是不必学他,不必要跟他学,远是这个意思。不是说看到他,我躲他远远的,不是的。我天天跟他在一起都没有关系,天天生活在一块,我不学他。因为他的想法、看法、做法与性德相悖,不相应,远是这个意思。
你要是真正会了,无时无处不是菩萨修行的好处所。你看那个顺性德的人,我们跟他在一起,我们学他;不顺性德的人,我们天天看到他的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证明什么?我不迷。我怎么晓得我不迷?我跟他在一起,我知道我不迷,我的看法、想法、做法,我跟他相反。他不顺,我顺。所以你说修行,要不要选择环境?不需要。要选择环境,那是低级的修行法;高级的修行法,没有,不要选择环境。为什么?一切环境统统是性德显现的,你有什么好选择的。你有选择,实在讲,与性德相违背。所以佛跟我们讲,要选择环境,多半对小乘人说的。小乘人完全用第六意识,他有很重的执著。你有很重的执著,那就要选择,择善固执,那就选择。如果你分别执著甩掉了,那就没有选择了。那个修行,就跟佛与大菩萨的修行没有两样。这个讲佛,就是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别教的佛,当然不是指圆教的佛;圆教的佛,他功德圆满了,他没有再修。下面三种佛,还是要修行,所以佛菩萨都要修行。这是说明一真法界的状况。
回头我们看看《无量寿经》,才晓得原来西方极乐世界跟这个完全相同。所以夏莲居居士编的《净修捷要》里头,明白给我们开导,极乐无异於华藏,没错。他这里讲的是华藏世界,极乐无异於华藏。所以彭际清居士称《无量寿经》为中本《华严》,有道理,不是随便讲的。尤其是他的《华严念佛三昧论》,那真的是把整个《华严经》理论、修法、境界的精华,归到念佛法门。就是利用念佛这个法门入华藏世界,入一真法界。这如果不是真正通达华严净土,那篇文章写不出来。黄念祖居士讲的录音带,这个录音带讲得好。这个带子我们此地有流通的,这篇文章,我们最近要把它印出来。现在这个版已经做好了,在校对,将来随著这录音带流通。我们一般人,尤其是念佛人,常常讲念佛,四种念佛这是大分,四种念佛:观想念佛、观相念佛、持名念佛、实相念佛。前面这三种讲得多,实相念佛讲得很少,讲也讲不清楚。彭际清居士《华严念佛三昧论》里面,就把实相念佛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实在说的,入这个境界念佛就是实相念佛。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尤其是黄老居士讲的时间短,七个录音带就讲圆满了,实在是非常的难得。再看底下这句的解释:
【入言象而无迹者。】
『言』是言语。『象』是形相。
【言象之义。下文广辨。】
就是『言象』这个意义,底下会详细说明。
【此明真性不离言教之中。然且绝踪迹也。】
这的确是要知道,尤其是想要深入经藏,不可以不知。古人听经研教,他会开悟;现在的人听经研教,不会开悟的。为什么不会开悟?他听经,就被那个讲的人迷了;他研教,就被那个经典文字迷了,他怎么开得了悟?我们俗话说,读经,死在字里行间,这就不能开悟了,这就错了。为什么?他著了相。他听经著了言说相,他看经著了文字相,这怎么会开得了悟?你要想开悟,开悟不能执著,所以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第一个离名字相,名字相就是名词术语,你看佛学大字典那么一大堆,统统是名字相,要不要?要,不要又不行,此地说,这讲的是『真性不离言教』,离真就不要言教了,那释迦牟尼佛也不必说了,我们怎么样都知道。需要用这是什么?这是手段,这不是的目的,这是手段。好像这个经教是什么?指路牌。那个指路牌放那里,你不要执著它,它指你往那个方向去,你往那里走去就行了,不要执著它。佛给我们说的一切法也是如此,你不要执著,不能执著名字相。第二个,离言说相。佛讲得再多也不能执著,不能执著名字,不能执著言说。第三个更高,离心缘相。心缘是什么?你心里面想,这句话什么意思的?这不能想,这一想就错了。你这一想,这什么意思?好了,你落在第六意识里头,第六意识是个障碍,被它所障住了。你要是研教、听经,你看看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这样才能开悟,才能够大彻大悟。
不但禅宗特别著重这个原则,教下也不例外。禅宗能够守住这个原则,可以到大彻大悟;教下能够遵守这个原则,可以到大开圆解;念佛的人要遵守这个原则,可以到理一心不乱。这个重要,要紧得很。所以要知道佛菩萨教学,不能不用言语文字,言语文字是手段,你要藉这个手段体会心性,这就是你会用心。所以古德常讲,听经要在消归自性,消是消化,你要把它消化,归到你自性上去。这段所讲的,统统讲的自性。你为什么不能消归自性?就是因为你执著名字相、执著言说相、执著心缘相,所以你就没有办法消归自性,你得不到受用,真正的受用你得不到。果然能够消归自性,那你在日常生活当中,马上就起变化。这个变化是什么?转识成智。所以修行要在转识成智,那叫真正的修行。这个样子,必定是烦恼轻,智慧长,这就是样子。你果然是功夫得力,你的烦恼一天比一天少,分别执著一天比一天淡薄,智慧一天一天增长。
佛法讲破迷开悟,离苦得乐,那没错,是这个效果。你得会用功,不会用功的人,学佛是苦不堪言,愈学愈苦,愈学烦恼愈多。这都是走错了路,与佛的教诲背道而驰。没有顺佛教,是与佛的教诲相违背,才会产生这怪现象。为什么佛菩萨教我们要离这三种相?此地说得很好。明是说明,说明「真性不离言教之中」,『然且绝踪迹也』。为什么?名字、言说、心缘了不可得。有没有?有,有但是不可得。所以你不能执著,执著就坏了。这三样东西,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它不是真实的;一切有为法,这也是有为法,名字有为法,言说有为法,心缘还是有为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怎么可以执著它?这是把理由说出来,你不应当执著,执著错了;不执著,你就见性了。佛说的这个真实意义你就懂。一执著,错了。这个难,的确是难。
你才晓得,现在多少学佛的人,拿到佛经当做一门世间学问来研究,把佛法变成世间法。怎么变的?因为他有,他执著名字相、言说相、心缘相,这就把佛法变成世间法。换句话说,所谓世间法,就是有分别执著的叫世间法;离一切分别执著的,就叫出世间法。世间法跟出世间法界限在哪里?没有界限,找不到界限,没有界限,可以说就是一念之差。一念执著,《大方广佛华严经》也是世间法,也不是出世间法。离开一切分别执著,穿衣吃饭都是出世间法。不但穿衣吃饭,禅宗说得更妙,道在哪里?干屎橛。干屎橛是什么东西你们不知道。古时候,物质没有现在这么丰富,解大便的时候用个小木棍子,那叫干屎橛。那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卫生纸,那是道。所以道是什么?道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在哪里?干屎橛。你看看,这是禅宗里面所讲的,没有一法不是。你离开一切分别执著,没有一法不是;一有了分别执著,你说哪一法是?没有一法是。所以你要明白,说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名字相。你懂得这个意义,不执著它,你才能够见性,你才能够真正得自在,法身般若解脱才能够得到。下面大师又用一个比喻来说:
【如水遍入诸波。无别水相。不同人入屋中。别有人相。】
这就讲一个是比喻执著,一个比喻不执著。水入到波浪里面去,水就变成波浪,波浪变成水,水跟波分不开,融成一体。这就比喻什么?就是真性不离言教,且绝踪迹也。下面一个比喻是什么?比喻凡夫执著。好像我们人入到这个讲堂,这是屋子,入到这边来了,各人有各人的相。各人有各人的相,是我们分别执著里头分的。离开一切分别执著,人相、我相了不可得,那就是《金刚经》的标准,四相没有了。四相没有了,那就是佛菩萨的境界。所以诸位要晓得,这一真法界里,像《华严经》,世尊给我们讲的四十一个阶级,从初住到等觉,佛称为妙觉,这总共四十二位。佛是对我们这些分别执著的人说的;实际上,在那个境界里头有没有这个相?没有。不会说他是初住菩萨,他是二住菩萨,没有,他们里头没有这个分别,没有这个执著,一律平等。虽然一律平等,但是每个人的无明它存在,无明厚薄确实不一样;因为这个不一样,所以佛才给我们说四十一个阶级。
所以佛给我们说的是从什么?是从分别相上说的。咱们众生分别执著,佛眼睛里面所看到的是从平等性上看的,那些境界里头全是平等性,所以他们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分别,当然就没有意见。没有意见,当然就不会吵架,不会斗争。我们会吵架,会斗争,因为有意见。意见从哪来的?分别执著来的。由此可知,佛教弟子们修六和敬。为什么教你修六和敬?六和敬接近性德,六和敬就是性德。学佛的人,最终目标是明心见性。你不修性德,你怎么能见性?这是一定道理。我们念佛的人求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性德。理一心不乱,跟禅家的明心见性是一个境界,就是说法不一样而已,实际上是一桩事情,一个境界。教下的大开圆解也是这个境界。所以这个境界一得到,就全得到了。譬如我们证得理一心不乱,经教通不通?当然通了。为什么?大开圆解。一切经教,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样不通达,这就是大开圆解,当然就明心见性。所以说不管从哪个法门入,除非你入不进去;入进去,决定是一样的。六祖大师,你看他没有学过经,没有学过经教,他也不认识字,他明心见性了,任何经典,他不认识字,你要念给他听。你念给他听,他就会讲给你听,他统统明了,大开圆解,这教下大开圆解了。明心见性就是大开圆解,就是一心不乱。再看底下这一句:
【故晓公起信疏序云。玄之又玄。岂出万象之表。寂之又寂。犹在百家之谈。此证入言象也。非象表也。五目不能睹其容。在言里也。四辨莫能谈其状。此证而无迹也。】
这段是元晓法师在《起信论》序里头几句话。宗密大师也把它引用过来证明,他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元晓是唐朝时候人,他是暹罗人,就是现在的韩国。他是韩国人,在我们中国留学,很有成就。这个人也是修净土法门,所以他有《无量寿经》的注解。这『玄之又玄』,这句话是出自於《老子》的,『岂出万象之表,寂之又寂,犹在百家之谈』。这个百家就是我们中国讲的诸子百家。所以你看入这个境界,这个诸子百家不是佛法,有没有离开佛法?没有离开,任何一法都没有离开佛法。所以悟了,一切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刚才说了,迷了,《华严经》也不是佛法。所以佛是什么?佛是觉,就是不迷。什么叫佛法?佛法就是对一切法觉而不迷,这叫佛法。非佛法,就是对一切法迷而不觉,是这个意思。
所以觉悟的人,看一切法的确一一法里头都有无量义,所谓是「破一微尘,除大千经卷」。一微尘小,一粒微尘,是从一粒微尘里面,你要说这一粒微尘就是大千世界这么多的经卷,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为什么它有这么多的意义在里面?它是性德,性德没有大小。所以佛再给我们讲,小里面能包大,它没有大小;如果有大小,就不是性德。大小是什么?是对立的。性德是绝待的,没有对立。凡是对立的,都是与性德相悖的。换句话说,都是迷的见解。悟了的见解,没有一法是对立的,法法是圆融的。圆融里面再建立对待,那是大慈大悲。为什么?是与那些迷人相处。譬如说佛菩萨与我们相处,他要建立,他要不建立对待法,他就不能跟我们相处,所以他要建立。但是他知道,他那个建立是假的,不是真的。是为我们而建立的,不是他自己真的建立这些法。他自己生活在一真法界里面,他跟我们相处在十法界里,十法界跟一真法界不二。说穿了一个自受用,一个他受用。自受用里面,没有见性;他受用里面,有见性。为什么见性?因为你没有见性,随众生的分别而分别,随众生的执著而执著,这就叫什么?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使世间秩序不破坏,这叫大慈大悲。用这些手段,慢慢再诱导一切众生,由分别入不分别,由执著入不执著,把他的境界逐步向上提升,这就是慈悲教化。这段就是说的这个意思。所以说悟了之后,看诸子百家那都是佛法,那都是佛经,没有一样不是的。不但诸子百家,刚才讲一微尘都破大乘经卷。我们现在看看小学、幼稚园念的课本,没有一样不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一点都不错。你要叫佛菩萨来讲,他讲的跟《华严》没有两样,一个道理。从迹象里面讲本体,从本体里面出现相,再讲它的作用。《华严经》不过是讲体相用,小学一年级教科书,你打开也是体相用,没有两样。你才晓得,到那个境界里头没有浅深,没有大小,这些迹象统统都没有了。
『此证入言象也,非象表也,五目不能睹其容』。这个境界就讲得高。五目是什么?是佛的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非象表也,五目不能睹其容,这才叫真见。可见得我们这个见,见的都不真,见的都不透彻。我们这个见,偏见、浅见。人家那个见是真见、彻见。你看《无量寿经》里面讲的洞视,洞视是彻底真实的见,无所不见,那叫洞视。这种境界,诸位想想看,我们在此地说听都不容易。不是长期在道场我们共同薰习的,我这个讲法你很难体会,你不知道我在讲什么。所以我们台湾的讲堂里面,水准的确在全世界来讲最高的水准。你到其他地方,你这样讲,没有人能听得懂。他从来没有听过,头脑里头没有这个印象,你跟他讲,困难。那只好不讲了,讲了惹麻烦。讲什么,他要问;问的时候要解答,那扯不清了。所以只好不讲,把这个省掉了,只好不讲。说听都不容易,入这个境界谈何容易。所以你想入这个境界,那只有一个方法,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就是这个境界。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入这个境界。所以念佛法门确实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生成佛的唯一法门。
《华严》到最后,这章里头,如果不是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能入这个法界吗?太难了。入进去一分、二分,不能够圆入,不能够彻入、究竟入。所以他到最后还是要念佛求生净土,你才晓得净土法门的殊胜。不知道这个道理,往往把净土看轻。真正明白了,才晓得净土法门不可思议。原来诸佛彻底的境界,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就入了。你才会死心塌地的念这句阿弥陀佛。
下面一句说『在言里也』,前面讲象表,这是在言里头。象表,是无言不能见。言语里面,『四辨莫能谈其状』。这就是我们常讲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说不可思议,议是议论,没有法子说。为什么没有法子说?这个没有法子说,给诸位讲,这讲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哪里?就在我们面前,我们哪能离开?禅家常常说,举例子讲,譬如说这个,你们大家看得很清楚。我要问诸位,离一切名字相,道一句来,你讲给我听听,你能不能说得出来?你说这是毛巾。毛巾是名字相,我叫你离名字相。你说黄色的,黄色也是名字相。你说这是一块布,布也是名字相。你离一切名字相,你说一句来给我听听,说不出来,这就叫不可思议。什么不可思议?没有一法可思议,法法皆不可思议。到了思议都觉了,真相大白了。真相就是这个,所以一点都不稀奇。我们今天看不到一切法的真相,就是什么?你把它加上名字、加上想像。加上名字,已经就是把这个相变质了,再加上想像,那变质就变得更厉害。所以真相就失掉了,你所见到的是假相。假相跟真相在一起,离了假相,找不到真相;离了真相,没有假相。
所以我就跟你讲毛巾,这毛巾是假相,不要这个名词,这是真相。这真相在哪里?就在这个地方。所以你说佛法难懂,佛法很玄,玄在哪里?一点都不稀奇,非常的平实。他就教你觉悟,不要迷。离了一切虚妄的分别执著,见了真相。真相是什么?平等相。什么不平等?有执著就不平等,离开一切执著,平等的。所有一切的不平等,统统是分别执著而生的,分别执著根本就是虚妄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回过头来再念净土五经,那就很有趣味了,就愈念愈有味道,你懂得这里头的意思。所以四辨莫能谈其状,这个四辨是四无碍辨才也说不出来,言语道断。『此证而无迹也』,迹是迹象。没有迹象,这是讲证明,证明确实没有迹象。
【大经云。】
凡是此地讲的『大经』,这《注疏》里讲《大经》,都是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因为它这卷是《别行疏钞》,这卷是单独流通的,所以称《华严经》为大经。我们净土宗称大经,就称《无量寿经》,这要晓得的;通常一般的经论里讲大经,都是指《华严经》。
【法性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
这个小字是注解,就是「遍入」。就好像我刚才比喻电一样.我们广播电台发射电波的时候,无所不在,统统都在。哪个地方有缘,它就先响,有收音机一拨,它就会响了,就是这么个道理。无论是有情、无情统统是法性。没有法性,什么东西都没有,有情、无情全是法性变现出来的。我们今天讲的动物、植物、矿物,乃至於虚空,虚空也是法性变现出来的,没有一法不是法性变现的。所以『法性遍一切处,遍一切众生,遍一切国土』。下面讲『三世』,三世是时间,遍一切时间,过去、现在、未来,这就是遍入。
【亦无形相而可得。】
这就是没有迹象,虽遍一切处,的确找不到『形相』。这个意思,诸位如果要是回味一下《楞严经》上七处徵心,那你也会很清楚的体会得到。《楞严经》那段文很长,七处徵心。心在哪里?我们六根灵明觉知是心的作用。所以世尊他很高明,他不讲真心、妄心。因为真心、妄心实在讲是一个心。什么叫真心?觉悟了叫真心。什么叫妄心?迷了叫妄心。不管你是真心、是妄心,总而言之,只能一个心。他问阿难,心在哪里?心在哪里?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在。所以一切物相,物相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它就会产生障碍。为什么?空跟有就是障碍,因为空跟有是一,所以它没有障碍。空跟有,如果真的是二法,那就譬如我们讲,我们的茶杯是有,这明明这么大一个体积,我把这个地方拿到这里来,这个地方应该空一块才对;这个地方应该怎么挤,挤过来。为什么没有这个现象?因为空有不二,空有无碍,真性遍一切处,所以它能够保持这个相状不会起变化。
所以我们这个人,无论移动到哪个地方,六根一样起作用。就好像那个收音机一样,我在这个地方开了会收到,我搬到那个地方去的时候,是不是这个地方的电流跑到那里去了?不是的。因为它那个电波无所不在,随便你移到哪个地方,它都起作用。我们眼能见、耳能听,什么起作用?就是那个电流起的作用。所以我们不管走到哪个地方,因为它真性是遍法界的,真性就是真心。阿难是大菩萨示现的,楞严会上装糊涂,装我们众生这个样子,所以才乱问一通,就是代表我们的境界。不是他真糊涂,他是假糊涂,他是演戏给我们看,我们要知道。所以这里头妙义无穷。说的是什么?说的事实真相,统统说的是我们本人。
你真正要明白、觉悟了,我们人与人相处,是自己跟自己相处。真正入这个境界,才能真正得到常乐我净四净德。常是真常,永恒不变,西方极乐世界是如此。所以那个世界,你得到了,那是真正得到,寿命永远无量,那这是吉相。相有,有体当然有相;有相,当然有作用。虽然有吉相,西方极乐世界人没有一个著相,没有一个人是有执著的,没有一个人是有分别心的,统统没有,所以他才大用无边。一念顷能够遍历恒沙诸佛国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得大自在,大神通。我们平常用别的法门修,那我们这一生没指望。要修到那个境界,要按照佛经上讲,要修两个阿僧只劫。两个阿僧只劫,不是从我们现在算起,是从证得初果那天算起,没有证得初果之前不算,统统不算。如果那个要算的话,那我们不止两个阿僧只劫了。我们过去世生生世世修行,早已经超过两个阿僧只劫都不止了。可惜统统不算。为什么?因为生生世世修行都没有证得初果,所以一概不算。是要从证得初果那天开始算起,算两个阿僧只劫,多难。
所以佛是真正慈悲至极,净土法门教你一生成就,不必要那么长的时间。这个法门,《无量寿经》上说,多少菩萨想听这个法门都听不到,没有缘分。我们遇到了,应当要珍惜。怎么个珍惜?这一生决定成就,这才叫珍惜。这一生要不成就的话,那这很冤枉。那这个法门就错过了。
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最后一行,最后一句看起:
【二即一体而说空有。谓性无一物。即名包空。而灵心不昧。即绝空相。性具万德。即名包有。德皆是性。即绝有相。如莹净明镜。空无一物。是名含空。而明鉴朗彻。故绝空相。明镜本具能现众象之德。是名包有。能现即是明镜。故绝有相。以喻对法。义自分明。】
我们看这段。这段有解说、有比喻,都是说明心性。我们在《疏钞》里面,看到讲心性的文字,已经是相当之长,说得也相当的透彻。祖师为什么要这样不厌其烦的来跟我们说明?实在讲,这桩事情非常重要,这是佛法的根本。佛法依据什么理论说出来的?就是依据心性。这心性要搞清楚,佛法并不难懂;心性要没搞清楚,佛法确实是很难体会。尤其是《华严》,是彻法底源,它真是追根究柢,找个水落石出。特别是到最后这章导归极乐,我们才真正省悟,西方极乐世界并不是一般人想像那么简单。法门,不错,的确是个易行道,很容易修持;可是易行却含著甚深之理,跟《华严》这个理无二无别。所以不但菩萨赞叹,连一切诸佛都说,这个境界纯粹是佛的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不是九法界有情众生所能够彻底明了的,这才显示出这个法门的确是殊胜。
这段是接著前面而说的。前面讲包空有,给我们开出两个意思,第一个是「包虚空及万法」,我们读过。这段是就『一体而说』。一体,虽然讲空有一体,这空有就包括了一切万法。我们凡夫为什么称作凡夫?就是不知道事实真相,不晓得万法是一体。本来是一体,一体是真相,是真实相。我们迷了,在这里面分自、分他,自作障碍,就如同作梦一样,所以彻悟了的人他晓得,所谓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还不止天下,尽虚空遍法界本来是无事的,本来是清净无为的,都是给我们这些迷人自己在那里搅和。这自己搅和,说实在话,有没有把这个局面搅和乱了?给诸位说,没有。如果这个宇宙确实被我们搅和乱了,那这个宇宙就不是真实的。不管你怎么样搅和,与这个真实的体相用毫不相关。从这些教义里面,我们多少能够体会一些。
我们看大师下面的开示,先从法说,就是从一体来看『空有』,这就说明空有是一。空有是一,实在讲就是这段可以拿来解释《心经》。《心经》上,「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有。空跟有,这个地方用空有,《心经》上用空色,这个地方比《心经》上讲得详细多了。这是从性上说的,从我们自己真如本性,『性无一物』。无一物,这就是『包空』的意思。包空,它并不是空,为什么它不是空?因为它『灵心不昧』。空是什么都没有,它有。它有什么?我们通常讲灵明觉知,它有这个东西。虽有灵明觉知,但是它没有相,所以说空。这个很奇怪,的确很难懂。这没有相,灵明觉知在哪里?那不是有这个人相,我这个灵明觉知,接著我这个相能够表现。没有相,灵明觉知在哪里?
如果灵明觉知要有相,好,我灵明觉知,你们现在想应该没有灵明觉知才对,为什么大家都有?这个我们再用一个比喻来说,他这个比喻,后头比喻镜子。因为当时只有镜子,除这个之外,没有别的东西。我们现在科技发达,能够比喻东西多了。这是我们讲的性,把性比喻作无线电的广播。这个我们现在的人懂得。你看无线电广播,从那个广播台发射出去。你说哪个地方没有?你说有,有在哪里?不晓得。因为你也看不见,你也听不见,你也摸不到,甚至於你想也想不出来。它在哪里?遍虚空尽是。如果你有一个收音机,现在电晶体的收音机很方便,你频道一拨对,它马上就有声音出来,立刻就有了。你要晓得那就是它那个电流,就等於我们比喻的「灵心不昧」。它有灵心,只要有这个工具,它立刻就起作用。我们每个人身,就像那个收音机一样;有收音机它的频率,它就藉这个机器发出来。那有情众生,我们九法界有情众生,六道上面还有声闻、缘觉、菩萨,最高的还有佛,我们讲十法界的众生。十法界众生程度不一样,就好像我们收音机的灵敏感度不相同。那个最高的、最好的,像是佛的,他能够收到尽虚空遍法界,好像全世界的广播他都能收得到。像我们人,这就很差,很普通的,只能收到台北市的,或者是台湾的;这以外的,我们都收不到,就彷佛是这个样。
性,那是真的,这是真的,灵明不昧。所以『即绝空相』。空,但是你不能执著它一定是空,它有,这是讲它包空的意思。包空而不是空,那个空不能当无讲。『性具万德,即名包有』。这个万德是什么?就是它作用。它不现相,它会起作用,这就是包有。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都是性变现出来的;绝对不是说一个人一个性,不是的。性只有一个,没有两个。正因为性是一个,所以生佛平等,性相一如。诸佛菩萨的心,跟我们的心是一个心,一心无二心;一个性,所以才叫做同体大悲。体就是性,相同的,才叫做无缘大慈,缘是条件,没有条件的。真正入了这个境界是什么人?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到这个地位,他心境一如,他万法平等,不可能再分自分他,不可能的。但是没有入这个境界,还是不行。为什么?他还是著相,还是分自分他。《金刚经》上说的,「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这就是分自分他,经上佛告诉我们,「即非菩萨」。非什么菩萨?非圆教初住菩萨。要懂得,他的标准在此地。
圆教以下的菩萨?以下的菩萨有四相。四相破了,决定是初住以上,初住以上叫同生性。就是从此以后,他所用的心是真心,在这以前所用的心是八识。八识是妄心,所以用的妄心,跟佛用的不是一个心,佛用真心。圆初住菩萨开始用真心了,跟佛相同,叫同生性。如果你还有四相,虽然你是修菩萨道,修六度万行,你那个叫异生性。异就是不一样,你跟佛用的心不相同,佛用真心,你用妄心。换句话,要唯识家来讲,佛用四智,你用八识;四智是真心,八识是妄心。
圆教大乘经典,尤其是像《华严》、《法华》这种经典,实在讲,它最大的德用就是长时期帮助我们薰习,使我们这个凡夫不定性,接受这种经典长期薰习,不知不觉就变成圆顿的根性。圆顿的根性容易开悟,容易契入。这个契入就是讲证得,不知不觉的你自然会入这个境界。入这个境界,绝对不是说你念多了,当然念多也是一种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把你自己懂得的、你知道的,一定要应用在生活上。你应用得愈多,这契入的机会就愈大。契入就是我们平常讲证果,证得果位,这个机会就愈大。所以解与行要相应,只解不行,不能够契入,你所解的也并不是真解,那是皮毛上的解。真正的解是要入进去,那个解是真实的,那个解里面有无量的法喜,我是真正的体会到这个意思。所以这是佛法修学的功夫,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这就是说性具万德,包有的意思,也就是六祖大师所讲的「何期自性,本来具足」,又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两句拿来解释这句是再恰当也不过了。本来具足,能生万法,你说万法跟自己,那不是一,还是二吗?这个境界就是佛的境界,这个见解就是佛知佛见。《法华经》里面说,入佛知见,这就是佛知佛见,佛知佛见也就是正知正见。这是正确的想法,正确的见解。你要不是这个想法、看法,那你的见解就错误了,就不是正知正见,所以这个很难。一个人能够到佛知佛见,换句话说,他去佛已经不远了。有这个知见,这就是圆教初住菩萨的知见,跟佛同生性,所以说去佛就不远了。虽然是具足,能生一切万法,可是於一切万法决定不能执著。
『德皆是性』,这个德就是它讲起用。所有一切现相,所有一切作用,是什么?是性。诸位要记住,前面我们讲缘起之前讲性起。所以要晓得,六祖开悟说的那几句话,那是性起,那不是缘起。自性本具,自性能生,这是性起,这不是缘起。那性在哪里?性德在哪里?你六根所接触的境界,没有一样不是性德,全是性德。古人所讲:「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在哪里?器就是的。离了器,到哪找金?离了金,没有器;离了器,也没有金。金就是器,器就是金。给诸位说是,六尘就是法性,法性就是六尘;众生就是佛性,佛性就是众生。你到哪找佛性?所有一切动物都是,那就是佛性。所有一切植物、矿物都是法性,就从这里去见性。你从性上去看,一切法平等平等,无二无别。你看一切众生千变万化,性质德用,不管怎么样变化都是湛寂常恒,都是灵明觉知,都是清净无为。在这里面没有一法可得,无有一法可得,清净无为,你才能够得到自在的受用。
所以《华严经》里面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为什么无碍?因为它本来是清净,体清净、相清净、作用清净,它有什么障碍?我们今天起了无量无边的障碍,从哪起的?迷起来的。迷失了自性,迷失了事实的真相,迷了。迷了里头起分别、起执著。也可以说,佛法自始至终破执著,破了人我执,你证阿罗汉果了;破了法我执,你成佛了。这个法我执,成佛,诸位要晓得,不是讲成究竟圆满的佛,不是的;圆教初住就叫成佛。禅宗上常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圆教初住就见性了,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他就叫成佛。他成的佛是什么佛?天台家讲,分证即佛,他不是究竟即。分证即佛这里头很多,四十一个等级,四十一个等级统统叫分证即佛。因为他有四十一品无明,四十一品无明统统断尽了,那叫究竟即佛,那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诸位要晓得,初住菩萨就是正等正觉;正等正觉就叫做佛。这个佛就是十法界的佛,我们通常讲十法界,十法界的佛。那个无上正等正觉,那是一真法界的佛,那不是十法界的,那是一真法界的。十法界以外的,再没有十法界,这是我们要晓得的。所以性在哪里你要知道。
德皆是性,『即绝有相』。你看这是真的入这个境界,空有两边不著。为什么两边不著?因为它是一桩事情。我们今天讲空跟有,觉得是两桩,空就不是有,有就不是空,哪里晓得佛法讲空有是一桩事情。所以你说它空也行,说它有也行;你说它空,性是空的,说它有,相是有的。但是相就是性,所以有即非有,那个性它能显相,所以空也不空,那妙就妙在这里。这是把事实的真相给我们说出来了,这是宇宙万有的真相。
下面这是大师用个比喻来说明,这就是当时的比喻,刚才我们用无线电收音机这个比喻,比他这个好懂,他用镜子。『如』,就是譬如。譬如『莹净』,莹净就是很干净,很干净的一面镜子。这一面镜子什么东西都没有,干干净净的,这叫空。镜子是空的,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是名含空;而明鉴朗彻』。朗彻是什么?它能够照。它照到外面清清楚楚,里面照的有影子,那是外面,它统统照进去了。那它照在这里面,这里面不空,这里头有相,『故绝空相』。它不空,里面镜子,镜子空的,没错。但是里头照的有境界相在里头。用这个比喻前面讲包空,包空而绝空相,你不能执著,不能执著空。『明镜本具能现众象之德』,那这个意思也好懂。它本来就具足这个能力,它能照,它具足这种德用,它能照,这是包有。『能现即是明镜,故绝有相』。它虽然包有,它还是一面镜子。它那个有是影像,它不是真有。所以有而非有,空而不空,显这个意思。那用这个比喻,跟前面讲的这个法合起来看,意思就更清楚了。说这个以比喻来对法是『义自分明』。这个意思格外的明显。下面,大师又假设一个问答。
【问。文云绝相者。为绝空有之相。为绝真界之相。】
这个问的意思很深。实在讲,这个『绝』就是离的意思,离就是不执著的意思。只要你不执著,就对了,什么问题都没有了。他这个地方问,这个问还是有执著;他没有执著,他就不会问了。他还是执著到底是离『空有之相』,还是离『真界之相』?这个真界就是一真法界。答也答得好,问的问得好,答也答得妙。
【相之极也。极於空有。】
那个『相』要一样一样讲,那哪能讲得尽?讲不尽的。说一个『空有』,可以说把所有一切现象全都包括。所以用空有两个字来归纳,称之为『极於』,就是归纳到最后,这两个字全都包括了。
【但於真界而绝空有之相。即真界当体便是绝相也。】
这两句话,诸位能不能体会它的意思?『真界』里头,一真法界里头没有相。一真法界里面,『当体』就没有分别执著。诸位同修,你们对这个意思要稍稍能够领略一些,你再去看看《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里面就是这个境界。《无量寿经》讲得很清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整个世界里面没有名字。我们看到这是房屋,他那里没有房屋这个名称,也没有什么楼阁、宫殿,什么树木、花鸟,都没有名字。人也没有名字,也没有佛的名字,也没有菩萨的名字,也没有张三、李四什么名,他没有名字相。你看看,跟这个意思是不是一样的?
佛给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是完全依照我们这个地方分别执著来说,西方极乐世界有七宝、有宫殿、有楼阁、有宝池、有八功德水,又有菩萨,又有佛,给你讲这一大堆,到了西方世界,这统统没有。为什么没有?就是这个境界。一切都没有,这是一真法界。这些现象,你分别才会有的;你不分别,哪有?由此可知,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是下品下生,入了那个境界,都没有分别心,也没有执著了。你明白这个道理,如果我们在现前能把一切分别执著舍掉,那你就拍拍胸部决定往生。为什么?他那个标准,你跟他太接近了。我们一天到晚念佛,一天念十万声佛号,还没有把握往生。为什么?你跟他那个有相当的距离在。你的分别执著这么重,这怎么行?
所以祖师大德给我们讲,念佛,你看蕅益大师讲得多好,品位高下在於持名之深浅。功夫的深浅,他没有说多少,没有说念得多的人,那个品位就高;念得少的人,品位就低,没有说。可见得念多少没有关系,关系在哪里?功夫深浅。这个功夫与境界相应。什么是功夫?心愈清净,分别执著愈少,那功夫就愈好。这不但是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从理上讲;性里面没有分别执著。我这个分别执著心愈浅,浅是我愈接近性德。实在讲,不仅是念佛用这个原理,所有一切大乘佛法的修行,统统是这么一个道理。禅家离开一切分别执著,他能够见性;我们自己要在这上下功夫,你对这个道理了解,你也能够观察一切修行人,不至於受他骗。现在这个世间,《楞严》上说得很好,「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你看看他所说的、他所行的,如果与性德相应,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如果与性德相悖,那就值得怀疑,我们可以对他敬而远之。敬是尊敬,为什么尊敬他?他有性德,我怎么不尊敬?从性上看他是佛。为什么远之?他现在迷,他跟我差不多,我分别执著,他也分别执著。这个远就是不必学他,不必要跟他学,远是这个意思。不是说看到他,我躲他远远的,不是的。我天天跟他在一起都没有关系,天天生活在一块,我不学他。因为他的想法、看法、做法与性德相悖,不相应,远是这个意思。
你要是真正会了,无时无处不是菩萨修行的好处所。你看那个顺性德的人,我们跟他在一起,我们学他;不顺性德的人,我们天天看到他的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证明什么?我不迷。我怎么晓得我不迷?我跟他在一起,我知道我不迷,我的看法、想法、做法,我跟他相反。他不顺,我顺。所以你说修行,要不要选择环境?不需要。要选择环境,那是低级的修行法;高级的修行法,没有,不要选择环境。为什么?一切环境统统是性德显现的,你有什么好选择的。你有选择,实在讲,与性德相违背。所以佛跟我们讲,要选择环境,多半对小乘人说的。小乘人完全用第六意识,他有很重的执著。你有很重的执著,那就要选择,择善固执,那就选择。如果你分别执著甩掉了,那就没有选择了。那个修行,就跟佛与大菩萨的修行没有两样。这个讲佛,就是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别教的佛,当然不是指圆教的佛;圆教的佛,他功德圆满了,他没有再修。下面三种佛,还是要修行,所以佛菩萨都要修行。这是说明一真法界的状况。
回头我们看看《无量寿经》,才晓得原来西方极乐世界跟这个完全相同。所以夏莲居居士编的《净修捷要》里头,明白给我们开导,极乐无异於华藏,没错。他这里讲的是华藏世界,极乐无异於华藏。所以彭际清居士称《无量寿经》为中本《华严》,有道理,不是随便讲的。尤其是他的《华严念佛三昧论》,那真的是把整个《华严经》理论、修法、境界的精华,归到念佛法门。就是利用念佛这个法门入华藏世界,入一真法界。这如果不是真正通达华严净土,那篇文章写不出来。黄念祖居士讲的录音带,这个录音带讲得好。这个带子我们此地有流通的,这篇文章,我们最近要把它印出来。现在这个版已经做好了,在校对,将来随著这录音带流通。我们一般人,尤其是念佛人,常常讲念佛,四种念佛这是大分,四种念佛:观想念佛、观相念佛、持名念佛、实相念佛。前面这三种讲得多,实相念佛讲得很少,讲也讲不清楚。彭际清居士《华严念佛三昧论》里面,就把实相念佛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实在说的,入这个境界念佛就是实相念佛。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尤其是黄老居士讲的时间短,七个录音带就讲圆满了,实在是非常的难得。再看底下这句的解释:
【入言象而无迹者。】
『言』是言语。『象』是形相。
【言象之义。下文广辨。】
就是『言象』这个意义,底下会详细说明。
【此明真性不离言教之中。然且绝踪迹也。】
这的确是要知道,尤其是想要深入经藏,不可以不知。古人听经研教,他会开悟;现在的人听经研教,不会开悟的。为什么不会开悟?他听经,就被那个讲的人迷了;他研教,就被那个经典文字迷了,他怎么开得了悟?我们俗话说,读经,死在字里行间,这就不能开悟了,这就错了。为什么?他著了相。他听经著了言说相,他看经著了文字相,这怎么会开得了悟?你要想开悟,开悟不能执著,所以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第一个离名字相,名字相就是名词术语,你看佛学大字典那么一大堆,统统是名字相,要不要?要,不要又不行,此地说,这讲的是『真性不离言教』,离真就不要言教了,那释迦牟尼佛也不必说了,我们怎么样都知道。需要用这是什么?这是手段,这不是的目的,这是手段。好像这个经教是什么?指路牌。那个指路牌放那里,你不要执著它,它指你往那个方向去,你往那里走去就行了,不要执著它。佛给我们说的一切法也是如此,你不要执著,不能执著名字相。第二个,离言说相。佛讲得再多也不能执著,不能执著名字,不能执著言说。第三个更高,离心缘相。心缘是什么?你心里面想,这句话什么意思的?这不能想,这一想就错了。你这一想,这什么意思?好了,你落在第六意识里头,第六意识是个障碍,被它所障住了。你要是研教、听经,你看看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这样才能开悟,才能够大彻大悟。
不但禅宗特别著重这个原则,教下也不例外。禅宗能够守住这个原则,可以到大彻大悟;教下能够遵守这个原则,可以到大开圆解;念佛的人要遵守这个原则,可以到理一心不乱。这个重要,要紧得很。所以要知道佛菩萨教学,不能不用言语文字,言语文字是手段,你要藉这个手段体会心性,这就是你会用心。所以古德常讲,听经要在消归自性,消是消化,你要把它消化,归到你自性上去。这段所讲的,统统讲的自性。你为什么不能消归自性?就是因为你执著名字相、执著言说相、执著心缘相,所以你就没有办法消归自性,你得不到受用,真正的受用你得不到。果然能够消归自性,那你在日常生活当中,马上就起变化。这个变化是什么?转识成智。所以修行要在转识成智,那叫真正的修行。这个样子,必定是烦恼轻,智慧长,这就是样子。你果然是功夫得力,你的烦恼一天比一天少,分别执著一天比一天淡薄,智慧一天一天增长。
佛法讲破迷开悟,离苦得乐,那没错,是这个效果。你得会用功,不会用功的人,学佛是苦不堪言,愈学愈苦,愈学烦恼愈多。这都是走错了路,与佛的教诲背道而驰。没有顺佛教,是与佛的教诲相违背,才会产生这怪现象。为什么佛菩萨教我们要离这三种相?此地说得很好。明是说明,说明「真性不离言教之中」,『然且绝踪迹也』。为什么?名字、言说、心缘了不可得。有没有?有,有但是不可得。所以你不能执著,执著就坏了。这三样东西,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它不是真实的;一切有为法,这也是有为法,名字有为法,言说有为法,心缘还是有为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怎么可以执著它?这是把理由说出来,你不应当执著,执著错了;不执著,你就见性了。佛说的这个真实意义你就懂。一执著,错了。这个难,的确是难。
你才晓得,现在多少学佛的人,拿到佛经当做一门世间学问来研究,把佛法变成世间法。怎么变的?因为他有,他执著名字相、言说相、心缘相,这就把佛法变成世间法。换句话说,所谓世间法,就是有分别执著的叫世间法;离一切分别执著的,就叫出世间法。世间法跟出世间法界限在哪里?没有界限,找不到界限,没有界限,可以说就是一念之差。一念执著,《大方广佛华严经》也是世间法,也不是出世间法。离开一切分别执著,穿衣吃饭都是出世间法。不但穿衣吃饭,禅宗说得更妙,道在哪里?干屎橛。干屎橛是什么东西你们不知道。古时候,物质没有现在这么丰富,解大便的时候用个小木棍子,那叫干屎橛。那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卫生纸,那是道。所以道是什么?道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在哪里?干屎橛。你看看,这是禅宗里面所讲的,没有一法不是。你离开一切分别执著,没有一法不是;一有了分别执著,你说哪一法是?没有一法是。所以你要明白,说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名字相。你懂得这个意义,不执著它,你才能够见性,你才能够真正得自在,法身般若解脱才能够得到。下面大师又用一个比喻来说:
【如水遍入诸波。无别水相。不同人入屋中。别有人相。】
这就讲一个是比喻执著,一个比喻不执著。水入到波浪里面去,水就变成波浪,波浪变成水,水跟波分不开,融成一体。这就比喻什么?就是真性不离言教,且绝踪迹也。下面一个比喻是什么?比喻凡夫执著。好像我们人入到这个讲堂,这是屋子,入到这边来了,各人有各人的相。各人有各人的相,是我们分别执著里头分的。离开一切分别执著,人相、我相了不可得,那就是《金刚经》的标准,四相没有了。四相没有了,那就是佛菩萨的境界。所以诸位要晓得,这一真法界里,像《华严经》,世尊给我们讲的四十一个阶级,从初住到等觉,佛称为妙觉,这总共四十二位。佛是对我们这些分别执著的人说的;实际上,在那个境界里头有没有这个相?没有。不会说他是初住菩萨,他是二住菩萨,没有,他们里头没有这个分别,没有这个执著,一律平等。虽然一律平等,但是每个人的无明它存在,无明厚薄确实不一样;因为这个不一样,所以佛才给我们说四十一个阶级。
所以佛给我们说的是从什么?是从分别相上说的。咱们众生分别执著,佛眼睛里面所看到的是从平等性上看的,那些境界里头全是平等性,所以他们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分别,当然就没有意见。没有意见,当然就不会吵架,不会斗争。我们会吵架,会斗争,因为有意见。意见从哪来的?分别执著来的。由此可知,佛教弟子们修六和敬。为什么教你修六和敬?六和敬接近性德,六和敬就是性德。学佛的人,最终目标是明心见性。你不修性德,你怎么能见性?这是一定道理。我们念佛的人求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性德。理一心不乱,跟禅家的明心见性是一个境界,就是说法不一样而已,实际上是一桩事情,一个境界。教下的大开圆解也是这个境界。所以这个境界一得到,就全得到了。譬如我们证得理一心不乱,经教通不通?当然通了。为什么?大开圆解。一切经教,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样不通达,这就是大开圆解,当然就明心见性。所以说不管从哪个法门入,除非你入不进去;入进去,决定是一样的。六祖大师,你看他没有学过经,没有学过经教,他也不认识字,他明心见性了,任何经典,他不认识字,你要念给他听。你念给他听,他就会讲给你听,他统统明了,大开圆解,这教下大开圆解了。明心见性就是大开圆解,就是一心不乱。再看底下这一句:
【故晓公起信疏序云。玄之又玄。岂出万象之表。寂之又寂。犹在百家之谈。此证入言象也。非象表也。五目不能睹其容。在言里也。四辨莫能谈其状。此证而无迹也。】
这段是元晓法师在《起信论》序里头几句话。宗密大师也把它引用过来证明,他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元晓是唐朝时候人,他是暹罗人,就是现在的韩国。他是韩国人,在我们中国留学,很有成就。这个人也是修净土法门,所以他有《无量寿经》的注解。这『玄之又玄』,这句话是出自於《老子》的,『岂出万象之表,寂之又寂,犹在百家之谈』。这个百家就是我们中国讲的诸子百家。所以你看入这个境界,这个诸子百家不是佛法,有没有离开佛法?没有离开,任何一法都没有离开佛法。所以悟了,一切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刚才说了,迷了,《华严经》也不是佛法。所以佛是什么?佛是觉,就是不迷。什么叫佛法?佛法就是对一切法觉而不迷,这叫佛法。非佛法,就是对一切法迷而不觉,是这个意思。
所以觉悟的人,看一切法的确一一法里头都有无量义,所谓是「破一微尘,除大千经卷」。一微尘小,一粒微尘,是从一粒微尘里面,你要说这一粒微尘就是大千世界这么多的经卷,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为什么它有这么多的意义在里面?它是性德,性德没有大小。所以佛再给我们讲,小里面能包大,它没有大小;如果有大小,就不是性德。大小是什么?是对立的。性德是绝待的,没有对立。凡是对立的,都是与性德相悖的。换句话说,都是迷的见解。悟了的见解,没有一法是对立的,法法是圆融的。圆融里面再建立对待,那是大慈大悲。为什么?是与那些迷人相处。譬如说佛菩萨与我们相处,他要建立,他要不建立对待法,他就不能跟我们相处,所以他要建立。但是他知道,他那个建立是假的,不是真的。是为我们而建立的,不是他自己真的建立这些法。他自己生活在一真法界里面,他跟我们相处在十法界里,十法界跟一真法界不二。说穿了一个自受用,一个他受用。自受用里面,没有见性;他受用里面,有见性。为什么见性?因为你没有见性,随众生的分别而分别,随众生的执著而执著,这就叫什么?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使世间秩序不破坏,这叫大慈大悲。用这些手段,慢慢再诱导一切众生,由分别入不分别,由执著入不执著,把他的境界逐步向上提升,这就是慈悲教化。这段就是说的这个意思。所以说悟了之后,看诸子百家那都是佛法,那都是佛经,没有一样不是的。不但诸子百家,刚才讲一微尘都破大乘经卷。我们现在看看小学、幼稚园念的课本,没有一样不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一点都不错。你要叫佛菩萨来讲,他讲的跟《华严》没有两样,一个道理。从迹象里面讲本体,从本体里面出现相,再讲它的作用。《华严经》不过是讲体相用,小学一年级教科书,你打开也是体相用,没有两样。你才晓得,到那个境界里头没有浅深,没有大小,这些迹象统统都没有了。
『此证入言象也,非象表也,五目不能睹其容』。这个境界就讲得高。五目是什么?是佛的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非象表也,五目不能睹其容,这才叫真见。可见得我们这个见,见的都不真,见的都不透彻。我们这个见,偏见、浅见。人家那个见是真见、彻见。你看《无量寿经》里面讲的洞视,洞视是彻底真实的见,无所不见,那叫洞视。这种境界,诸位想想看,我们在此地说听都不容易。不是长期在道场我们共同薰习的,我这个讲法你很难体会,你不知道我在讲什么。所以我们台湾的讲堂里面,水准的确在全世界来讲最高的水准。你到其他地方,你这样讲,没有人能听得懂。他从来没有听过,头脑里头没有这个印象,你跟他讲,困难。那只好不讲了,讲了惹麻烦。讲什么,他要问;问的时候要解答,那扯不清了。所以只好不讲,把这个省掉了,只好不讲。说听都不容易,入这个境界谈何容易。所以你想入这个境界,那只有一个方法,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就是这个境界。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入这个境界。所以念佛法门确实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生成佛的唯一法门。
《华严》到最后,这章里头,如果不是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能入这个法界吗?太难了。入进去一分、二分,不能够圆入,不能够彻入、究竟入。所以他到最后还是要念佛求生净土,你才晓得净土法门的殊胜。不知道这个道理,往往把净土看轻。真正明白了,才晓得净土法门不可思议。原来诸佛彻底的境界,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就入了。你才会死心塌地的念这句阿弥陀佛。
下面一句说『在言里也』,前面讲象表,这是在言里头。象表,是无言不能见。言语里面,『四辨莫能谈其状』。这就是我们常讲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说不可思议,议是议论,没有法子说。为什么没有法子说?这个没有法子说,给诸位讲,这讲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哪里?就在我们面前,我们哪能离开?禅家常常说,举例子讲,譬如说这个,你们大家看得很清楚。我要问诸位,离一切名字相,道一句来,你讲给我听听,你能不能说得出来?你说这是毛巾。毛巾是名字相,我叫你离名字相。你说黄色的,黄色也是名字相。你说这是一块布,布也是名字相。你离一切名字相,你说一句来给我听听,说不出来,这就叫不可思议。什么不可思议?没有一法可思议,法法皆不可思议。到了思议都觉了,真相大白了。真相就是这个,所以一点都不稀奇。我们今天看不到一切法的真相,就是什么?你把它加上名字、加上想像。加上名字,已经就是把这个相变质了,再加上想像,那变质就变得更厉害。所以真相就失掉了,你所见到的是假相。假相跟真相在一起,离了假相,找不到真相;离了真相,没有假相。
所以我就跟你讲毛巾,这毛巾是假相,不要这个名词,这是真相。这真相在哪里?就在这个地方。所以你说佛法难懂,佛法很玄,玄在哪里?一点都不稀奇,非常的平实。他就教你觉悟,不要迷。离了一切虚妄的分别执著,见了真相。真相是什么?平等相。什么不平等?有执著就不平等,离开一切执著,平等的。所有一切的不平等,统统是分别执著而生的,分别执著根本就是虚妄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回过头来再念净土五经,那就很有趣味了,就愈念愈有味道,你懂得这里头的意思。所以四辨莫能谈其状,这个四辨是四无碍辨才也说不出来,言语道断。『此证而无迹也』,迹是迹象。没有迹象,这是讲证明,证明确实没有迹象。
【大经云。】
凡是此地讲的『大经』,这《注疏》里讲《大经》,都是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因为它这卷是《别行疏钞》,这卷是单独流通的,所以称《华严经》为大经。我们净土宗称大经,就称《无量寿经》,这要晓得的;通常一般的经论里讲大经,都是指《华严经》。
【法性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
这个小字是注解,就是「遍入」。就好像我刚才比喻电一样.我们广播电台发射电波的时候,无所不在,统统都在。哪个地方有缘,它就先响,有收音机一拨,它就会响了,就是这么个道理。无论是有情、无情统统是法性。没有法性,什么东西都没有,有情、无情全是法性变现出来的。我们今天讲的动物、植物、矿物,乃至於虚空,虚空也是法性变现出来的,没有一法不是法性变现的。所以『法性遍一切处,遍一切众生,遍一切国土』。下面讲『三世』,三世是时间,遍一切时间,过去、现在、未来,这就是遍入。
【亦无形相而可得。】
这就是没有迹象,虽遍一切处,的确找不到『形相』。这个意思,诸位如果要是回味一下《楞严经》上七处徵心,那你也会很清楚的体会得到。《楞严经》那段文很长,七处徵心。心在哪里?我们六根灵明觉知是心的作用。所以世尊他很高明,他不讲真心、妄心。因为真心、妄心实在讲是一个心。什么叫真心?觉悟了叫真心。什么叫妄心?迷了叫妄心。不管你是真心、是妄心,总而言之,只能一个心。他问阿难,心在哪里?心在哪里?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在。所以一切物相,物相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它就会产生障碍。为什么?空跟有就是障碍,因为空跟有是一,所以它没有障碍。空跟有,如果真的是二法,那就譬如我们讲,我们的茶杯是有,这明明这么大一个体积,我把这个地方拿到这里来,这个地方应该空一块才对;这个地方应该怎么挤,挤过来。为什么没有这个现象?因为空有不二,空有无碍,真性遍一切处,所以它能够保持这个相状不会起变化。
所以我们这个人,无论移动到哪个地方,六根一样起作用。就好像那个收音机一样,我在这个地方开了会收到,我搬到那个地方去的时候,是不是这个地方的电流跑到那里去了?不是的。因为它那个电波无所不在,随便你移到哪个地方,它都起作用。我们眼能见、耳能听,什么起作用?就是那个电流起的作用。所以我们不管走到哪个地方,因为它真性是遍法界的,真性就是真心。阿难是大菩萨示现的,楞严会上装糊涂,装我们众生这个样子,所以才乱问一通,就是代表我们的境界。不是他真糊涂,他是假糊涂,他是演戏给我们看,我们要知道。所以这里头妙义无穷。说的是什么?说的事实真相,统统说的是我们本人。
你真正要明白、觉悟了,我们人与人相处,是自己跟自己相处。真正入这个境界,才能真正得到常乐我净四净德。常是真常,永恒不变,西方极乐世界是如此。所以那个世界,你得到了,那是真正得到,寿命永远无量,那这是吉相。相有,有体当然有相;有相,当然有作用。虽然有吉相,西方极乐世界人没有一个著相,没有一个人是有执著的,没有一个人是有分别心的,统统没有,所以他才大用无边。一念顷能够遍历恒沙诸佛国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得大自在,大神通。我们平常用别的法门修,那我们这一生没指望。要修到那个境界,要按照佛经上讲,要修两个阿僧只劫。两个阿僧只劫,不是从我们现在算起,是从证得初果那天算起,没有证得初果之前不算,统统不算。如果那个要算的话,那我们不止两个阿僧只劫了。我们过去世生生世世修行,早已经超过两个阿僧只劫都不止了。可惜统统不算。为什么?因为生生世世修行都没有证得初果,所以一概不算。是要从证得初果那天开始算起,算两个阿僧只劫,多难。
所以佛是真正慈悲至极,净土法门教你一生成就,不必要那么长的时间。这个法门,《无量寿经》上说,多少菩萨想听这个法门都听不到,没有缘分。我们遇到了,应当要珍惜。怎么个珍惜?这一生决定成就,这才叫珍惜。这一生要不成就的话,那这很冤枉。那这个法门就错过了。
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