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 (第七集)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七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007

  请掀开经本,第七十五页第三行,最后三个字看起:

  【二圆净者亦有二门。一顿悟。二渐修。】

  前面说到「净缘起」,净缘起有两种:一种是「分净」,一种是『圆净』。分净就是我们常讲的三乘,声闻、缘觉、权教菩萨,比我们六道众生那他确实是清净,但是比起圆实的菩萨,就是圆教、实教的菩萨,那他还差得很远。那到圆、真实,这才是真正之净。今天这段就是给我们说这类。这里面又可以分为『顿悟』跟『渐修』。什么叫顿悟?什么叫渐修?

  【顿悟者。翻前根本无明也。】

  这一句话就解释了,而且解释得很圆满,既简单又明了,这就是破了无明。把前面『根本无明』转过来,这就是『顿悟』。话说得很容易,但是做,非常的困难,不是容易办得到的。那下面这要给我们说明:

  【谓有圆机。】

  『机』就是根机。在一切众生当中,有些众生根机特别的殊胜,这我们称他作「圆机」,圆教大乘的根机。这类的人在佛法里面来说,非常的可贵。他很容易开悟,不但开悟,他是顿悟。

  【闻此圆教。】

  这部《华严经》是『圆教』,不但是圆教,而且是一乘圆教。

  【知一切众生皆如来藏。无别八识生灭之种。烦恼生死即是菩提涅盘。一切国土染相本空。无非净土。】

  这些教义都是《华严》上说的,也是《华严》教义里面最精彩的部分。他一听,他确实明了通达而不疑惑,这就很难得,这就是顿悟。这些话,实在讲,与我们六道凡夫的知见完全是相反的。不仅仅是六道凡夫如此,就是前面讲的三乘也不例外。甚至於小乘人听到这些话,都说这是胡说八道,不承认。所以南洋的小乘他们说,大乘非佛说(大乘不是佛说的)。不是他们的常识,的确很难相信。

  『一切众生皆如来藏』,这就是一切众生就是佛,就跟一切众生就是佛是一样的意思。我们看到的一切众生不是佛,不但不是佛,这里面还有很多作恶的众生,三恶道的众生,贪瞋痴慢,怎么都是佛?这我们很难相信。可是有人听了佛这句话,真的明白、觉悟了,一点都不假。不过那些佛是迷惑颠倒的佛。迷惑颠倒是一桩事情,佛又是一桩事情,佛本身永远没有迷惑颠倒,所以迷惑颠倒叫做妄情、妄执,妄就不是真实的。这种情与执(执著)都不是真的,是虚妄的,就好像在作梦一样,全是假的,不是真的。说真的,真的都是佛,都是如来藏。就跟前面我们说的这么多,说真话,一切法的兴起全是性起,给你讲缘起是方便说,是随顺众生的知见而说。如果就如来眼光里面,一切法,一一法无非性起,性起就平等。所以这的确是相当难体会的一桩事情,如果真正体会到了,这菩提路上的确是非常的快速。你这一生可以说没有不成就的。

  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这个『菩提、烦恼、生死、涅盘』,给诸位说,是一桩事情。这两个名词就是在我们迷悟的时候建立的。你迷了叫烦恼,你觉悟了,就叫菩提。菩提跟烦恼是一桩事情,换个名词而已。你迷是这桩事情,悟,还是这桩事情,所以迷悟不二。在我们凡夫分上叫烦恼,菩萨分上叫菩提,没两样;凡夫分上叫生死,菩萨分上叫涅盘,生死跟涅盘也是一桩事情,就是迷悟不同,建立两个不同的名称、名词而已。好像你现在在迷,叫你做凡夫,你这一开悟,就叫你做菩萨。你看,名字换一换,人还是一个。过去做凡夫也是我,现在作菩萨还是我,没换,就这么回事情。现在不必开悟了,受过菩萨戒回来就叫菩萨。你看多容易,是不是?多容易。那名字马上就不一样。所以你要晓得诸法实相就是真相,真相如是。世间法会迷我们,佛说法,你要是不留意也会被佛迷了。实在佛并不是有心迷你,是你自己迷在佛法里头,这没有法子,这不能怪佛,是你自己不善用心,被佛所说的这些法迷住了。

  『一切国土染相本空』。确实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给我们讲的这个话意思是一样的。马鸣菩萨说:「不觉本无」。不觉就是迷了,就是染。「本觉本有」,本觉就是觉,就是悟,本有,净土是本有。染相本空,染相是本来没有,净土是本有的。一切刹土,无非净土。由此可说,土哪有染净?没有。土也没有净秽。实在讲,染净在人心,就是迷悟在人。这也是大经里面告诉我们的,依报随著正报转。所以依报是假的,不是真实的。连现在科学家都证明没有物质存在。物质不过是光波的震动所产生的幻相。科学家称为幻觉,就是佛教里面称之为迷,迷就是幻觉。

  所以逐渐科学的发展能够把佛经所讲的诸法实相,它能够证明。虽然见到这个实相,可是他的迷执还是不能断。那些人很聪明,如果接触到圆教的经典,这些人学佛非常之快,很容易成就。可惜的就是他的福德不够,他没有缘,一生当中遇不到佛经。所遇到的,他因为不懂中文,遇到英文翻译的经典,错误百出,意思都翻错了,这是西方人没有福报,遇不到经典。佛经里常说,善根、福德、因缘三个条件具足,你这一生就成就了。所以西方这些非常聪明的人,他这三个条件里头没有因缘,遇不到,纵有善根、福德,没有因缘;我们这边的是有因缘,老是善根、福德不够,这都是很遗憾的。善根就是理解、信解,福德是奉献、行证,信解行证。你真正肯依教奉行,这个人的福报大。

  尤其是我们这次《净土五经读本》印出来,这可以说是无始劫以来稀有难逢的大福报,这过去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单行本。可以叫你对这个法门真正的生起信心。信心建立,没有不往生的。蕅益大师说的,这个法门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所以这部经确实能够帮助大家建立清净坚固的信念,你决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高下,那是你持名功夫的浅深。这是修学这个法门,三部经典是非常重要,古德也是如此提倡。《无量寿经》、《弥陀要解》跟我们的《普贤行愿品》。《要解》很重要,过去我们讲过很多遍,这个本子现在我们没有,需要印了。今天我找到一个木刻的版本,因为只有要解,并没有什么讲义,只有要解,我们读诵、研究非常方便,页数不多,只有五十二张,线装书五十二张。我交给我们基金会,马上印一万本。将来有需要,大量的来流通。听说我们现在的《五经读本》,印了将近三万本还不够用;现在到处有人要,我们手上没有书,赶紧印。这是非常好的现象,真正众生有福。这个法门,就是顿悟的法门,是一乘圆教顿悟的法门,有这么多人喜欢,这么多人信受奉行,这在整个大时代里面来讲,也是个好的预兆,非常之稀有。

  【初发心时。便成阿耨菩提。见一切众生皆亦如是。】

  『初发心』,便成『阿耨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初发心时便成佛道,就是这个意思。这个真正是快速,比禅宗还要来得快。

  【故出现品云。】

  这在引经为证。这《出现品》就是《华严经.出现品》。

  【菩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如自心。一切众生心亦复如是。】

  这桩事情只有圆悟的人他晓得,我们迷惑颠倒的凡夫不知道。所谓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坐微尘里,转大法轮。这个事情我们也不知道,你要晓得,那会吓一跳,吓呆了。为什么?我们整个身体里头,不知道有多少诸佛菩萨在里头讲经说法,你怎么会晓得。一根头发里面,就不晓得有无量数的诸佛菩萨在里头讲经说法,无量无边恒沙菩萨围绕著,你晓不晓得?这些话不是假话,真话。所以《华严经》并不是比喻,说的句句真实。可惜的我们现在的科学,还没进展到这个地步。如果将来显微镜能够把一个小的电子、微尘放大无量无边,亿倍,亿万倍,那你就看到一个电子、一个原子就是一个大千世界;这个大千世界里面,有恒沙菩萨在讲经说法,那听众就不知道有多少。这是华严境界,我们很难想像得到。

  自心如是,『一切众生心亦复如是』。你一旦觉悟,自己成佛了,你就晓得一切众生同时成佛,不会说我成佛了,众生没有成佛,没这个道理。我成佛了,众生还没成佛,那你成那个佛,顶多不过是藏头佛而已,四教里头的藏教佛。这个佛的地位不高,还没有明心见性。我们再看底下文:

  【准此义故。即顿悟时彻於法界。】

  注意这个『彻』字,『法界』是无量无边的,不是一个大千世界、两个大千世界,什么恒河沙数大千世界,那都没有办法形容的,尽虚空遍法界,你完全明了,彻底觉悟。

  【若自若他。唯见清净。】

  这个境界就是佛家常讲的,证得清净法身。清净法身你就证得了,只见到清净。

  【不见更有染法也。既不迷真执妄。】

  他再『不迷真』,再没有、不会执著虚妄。

  【故云翻前无明。】

  这就是破『无明』,见法身。这个境界所说的,就连最后的根本无明,也就是生相无明都破了。所以见到整个法界统统是清净、统统是无染。这个时候平等清净心完全显露,大慈悲心遍覆法界一切众生。这是自然流露的,不是说你要发心,它不是发的,它本来就是这样的,法尔如是,它就是这个样子。这就说明迷跟悟不相同。但是诸位要晓得,体上迷悟是没有两样的,在现相上、作用上不相同。迷悟的相不一样,迷悟的作用不一样,但是迷悟的体是相同的。觉的是他,迷的还是他。所以要知道自己在哪里。佛门常常讲无我,有个真我。真我是什么?就是真性,真我就是法界,就是清净法身,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这就是禅家所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清净法身,也叫做真如本性,又叫做诸法实相。名词在佛经里面总有几十种之多,都是说这一桩事情。这是自己,除这个之外,你要有什么想法、看法、执著,统统是虚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这才是真正的真实。

  这是说顿悟,这是一切众生里根性最高的。顿悟,同时也就顿证,这是真正难得了。后面再讲渐修。渐修,虽然他能够顿悟,他的习气断不掉。理虽顿悟,事须渐除,这类根性的人比较上多。前面那个顿悟、顿证,那是非常少数。在我们中国历史上,真的只看到一个人,六祖惠能大师,他是一个顿悟顿证的人。他的学生当中,虽然经过他的调教,有四十多个开悟、明心见性的,那些人都是属於圆悟渐修,都没有像六祖那么快,一闻就悟入、就证入。学生当中,那个根性也算是相当之利,快的几个月开悟,几年开悟,乃至於十年、二十年开悟的,都有,这就是属於渐修的。

  【渐修者,谓虽圆顿悟解。】

  这就是理上他悟了,真正觉悟了,没有怀疑。

  【而多劫已成颠倒妄执。习已性成。难为顿尽。】

  这麻烦在此地,多生『多劫』他迷惑『颠倒』、执著,他已经养成了习惯,习惯成自然,这个东西要把它改过来就没有那么简单。一定要在境界里面去磨炼,这就是断习气。烦恼有没有?他决定没有了。他要在境界里把习气把它淘汰尽。

  【须背习修行。契合本性。】

  『习』就是他那个习气,习性。要与习气完全相违,譬如说有这个贪的习气,现在我们一定要勤修布施;布施跟贪欲恰恰相反,要这么样修法。过去有一些恶作的习气,现在要持戒,就是完全跟这个习气相违背,这样的一种修行方法,这个方法很明显的就是除习气。不用这个方法,你这个习气去不掉。目的是将本性、相用都完全显露出来。刚才你只有理、只有体,你相不行,作用还是不行,那个没有用处。所以真正觉悟的人,他才会真修行,他知道怎么样修行,他晓得。这个地方,把渐修的修法也提出两个纲领:

  【一离过。二成德。离过者。翻前展转枝末三障也。】

  无明有根本无明、有枝末无明。这个地方要用功,一定要从枝末上下手。那个根利的,他在根本,根本是一断永断。但是中下根性的人没有这个能力,他在根本上断不了,那就从枝末。『枝末三障』就是惑业苦,迷惑、造业、受报,就是这三样。我们把这个文念下去,然后再来讲这段的大意。

  【既自识真净法身。】

  这就是前面讲,他圆顿悟解,知道自己有个真正的『清净法身』。

  【灵鉴真心。】

  灵明觉知的真心。他知道。

  【即不妄认四大缘虑之躯。】

  他决定不会再误认了,我们现在能够思惟的是心,这眼前『四大』的身是自己的身,不会再执著这个身心是自己,这句话是这个意思。那我执、我见就破了。诸位要知道,破了我执,破了我见,这个境界,浅而言之,相当於小乘的须陀洹,初果。如果功夫深一点,相当於小乘阿罗汉。须陀洹破身见,阿罗汉破我执,不但身不执著,心也不执著了。在圆教里面,就是初信位到七信位的菩萨,就是这个阶段。

  【本因烦恼而为此身。】

  我们的『身』从哪来的?『烦恼』来的。你没有烦恼,你就不会受生。你没有烦恼,你不会来投胎。什么烦恼?爱欲。佛经上说的,「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如果你那个爱心还是很重很重,这个事情是个麻烦事情。所以诸位要晓得,爱欲,是我们所有烦恼里面最严重的一个,这就是六道生死轮回的大根大本,你能把这一条拔掉,换句话说,你永脱轮回。

  这个事情麻烦了。你们诸位仔细去想想看,这个世间所有一切众生造作种种罪业,为什么?都是为了贪爱。贪爱的对象很多,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不管你贪爱哪一个,都是造罪业,都是生死根本。我们佛法讲,常说父子四种缘:报恩、报怨、讨债、还债。你想想看,是不是都是从爱欲来的?如果没有爱欲,这四种关系统统都没有了。一家是这个关系,整个社会还是这个关系。除了这个关系,找不到第二种关系。爱欲是迷惑,这是迷惑、是颠倒,这一切造作那就是造业。你造作业,后来一定有果报。所以你要把这个事实真相统统搞清楚了,那个问题就容易解决。

  【既不认此身。即贪瞋自息。】

  你晓得,能够思惟想像的,这不是我的心,这『身』也不是我。身心里面都找不到我,那起一念贪心,这谁贪?这与我没有关系。那谁瞋恨?所以贪瞋自然,纵然不能马上断除,这个念头就淡了,不会那么严重。这里面你要是观想愈深,你得的受用就愈大。我们讲修行三个过程,第一个过程,观照。观照功夫深了,照住,照见。到照见,那你就成德了。底下成德,这个观照、照住都是离过,都是把过失统统都离开。到照见就成德了。《心经》里面讲,「照见五蕴皆空」,那是上乘的功夫,也就是入了境界。《心经》是观世音菩萨说的经,他用般若的智慧,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入了这个圆证的境界。

  【贪瞋既息。即不造业。】

  『不造业』了,当然没有苦报。

  【既无有业。即无三界六道苦乐之报。故云离过也。】

  这是教给我们怎样去『离过』,文字里面只有讲非常简单,但是很清楚的把这个修学的原理原则,给我们指的清清楚楚。我们把它合起来讲,第一个不迷,就是不执著,没有虚妄的执著,不迷,不执妄。第二个不邪,不造业,造业都是邪知邪见才造业。不邪就不造业。第三不染,身心清净就没有六道轮回的苦报。所以你看看,这段意思就是三皈讲的,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不执妄,不造业,没有苦报,这就是翻邪三皈。所以你看三皈依是多么的重要,你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否则那个三皈是形式,一点用处都没有,还是迷,还是邪,还是染,哪皈?没皈,没有回头。故离了以后,这就性德就会显露,成德,成就性德。

  【言成德者。既无障恼。】

  『障』是业障,『恼』是烦恼。业障、烦恼都没有了。业障、烦恼要想断,难,真正是难。你看小乘,小乘人是很笨,就在事相上去断。八十八品见惑,实在讲,相当不容易把它断掉;纵然断掉了,证了小乘初果。证初果之后,再断这八十一品思惑,就是贪瞋痴慢疑,断这个。要把它断干净,天上人间七次往来才能断得了,你看多苦,要用多少的时间。人间寿命短,天上寿命长,要七次往来才能断得了。大乘人聪明,大乘人修行的方法跟他们不一样。因为小乘不明白圆教的教义,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从事相上断;大乘人明白这个道理,晓得根源,所以大乘用的功夫用观照。这个方法便利多了,所以就快得多,快捷。最快的方法,无过於念佛。

  诸位要知道,一个对於圆顿教义不明了的人念佛,他是从事相上念,他一生能够往生,品位低一点而已。懂得圆顿大法的人念佛,没有一个不是上品上生的。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花开见佛,马上就证无生法忍。你看回向偈说,「花开见佛悟无生」。悟无生什么地位?七地以上的地位。从凡夫一下就跳到七地以上的地位,七地以上可不简单。通常佛法里面讲,从凡夫修成七地菩萨要两个阿僧只劫。两个阿僧只劫,我们短短几年当中就完成,这真正不可思议。

  要怎样才能够明了?给诸位说,我们现在这部注解,你再加上「净土五经」就够了。所以《净土五经读本》,我们新编的这部书,诸位要拿到,应当从头到尾,一字不漏,你至少要看三遍,对於你会有很大的受用。三遍看了之后,你再选一、二种专修。譬如你选《无量寿经》,你看黄念祖的注解,那就不一样了。你再念宗密大师的《普贤行愿品疏钞》,你也不一样了。不能不读,要认真的去读。决定不要贪多,你要贪多,你这个心永远是散乱的。为什么?贪心,贪婪。教你不要贪,有一、二本够了,何必还要贪。甚至於我告诉你,你在我这里听讲,你也不要去听别人讲。这绝对不是我专制。为什么?听别人讲,别人讲的跟我不一样,你的头脑又搅和、又迷惑了。现在才给你慢慢开一点悟,你到外面乱一听的时候,又迷了。你看得多、听得多,清凉大师讲的,增长邪见。没有好处,增长邪见。你要是不听、不看又不行。清凉大师又说了,增长无明。不是增长邪见,就是增长无明,这个事情麻烦。

  实在讲,这修学最初的阶段比什么都重要。等到你邪见、无明都破了,给诸位说,那个时候你就博学多闻,什么都可以看,什么都可以听,决定没有障碍。你现在没有这个能力,无明、邪见一大堆。你一不听话,只有天天增长无明、邪见,决定没有好处,所以不能听。也许有很多同修说,你过几天又要出国,我没得听了;没得听了,只好听别人的了。好了,那你就,我回来的时候,好像灯稍微亮一点,走了之后又黑了。古人常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跟老师要跟多久?跟一天就够了。老师指我这条路,我照著这个路去走就行了、就没错了,何必要天天跟著老师,没这个道理,大家要懂得这个意思才好。那我不在的时候,你们可以读经,先把这个注解从头到尾认真的念几遍。念几遍,我回来你再听我讲,领悟不相同。「净土五经」从头到尾多读几遍,读得愈多愈好,为什么?念经是修定、修戒、修慧。你能够老老实实,死心塌地,把这部经从头到尾念上三千遍,你决定开悟,圆悟,圆入。但是你不肯用几年功夫,那你就没分了,这就是善根、福德、因缘不够。因缘是有了,你没有福德。没有福德,什么福德?福德就是定、耐心,你没有耐心,没有定。没定的人就是没福,有福的人,心有主宰,心是定的。

  我到国外,给诸位说,现在就讲一部经,讲《无量寿经》。我下个月二十四号到新加坡给他们讲一部《无量寿经》,大概要一个多月。每天讲,一天讲两个小时,每天讲,快一点讲就把它讲完了。在台湾,我们是细讲,所以时间就很长;在国外,没那么长时间。他们要求我住两年,我没办法,不能答应他。我说两个月都不行,最长一个半月,最短一个月,一个月到一个半月。所以你要懂得会修,要知道如何用功,如何保持自己,保持只有精进,没有退转。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

  也有很多人劝我不要离开台湾。不离开台湾,没事情做,没人跟我学。如果真正有人跟我学,我不想跑,跑得很累、很辛苦。要有几个人好好的学,学成之后,外面十几个道场,大家就可以去了。你们可以代我去,我就不要跑了。但是现在没有人跟我学,没有事情,到外头去结结法缘也是好事情,使这个净土法门能够普遍的弘扬。经典送去,送去他不识货,还得我去当场作秀表演,告诉这个经怎么好怎么好,他们才晓得。我要是不去,送去了都没有用,所以很苦!不去怎么行?这么好的经,你说不去介绍,送他那里,他当作普通的经书,书架上一放,甚至於一生摆在他家里,他都不会看一遍,那真可惜。所以我们把经书送去,还要亲自到那个地方给他说明,说明这个经的好处,他才会看。所以在国外,唯一的一个目标就是把这个法门、这些经典介绍给大家。详细的讲解不可能,没那么长的时间,真正详细讲解都在台湾。我们这录音带将来供给他们,提供他们去做参考。这是业障跟烦恼总要晓得,知道什么是业障?什么是烦恼?你就有方法对付。

  【既无障恼。则一向称性修行。显发性上尘沙功德妙用。】

  这句里头,他的重心就在『称性修行』,就在这句。什么叫称性修行?我在此地再明白的告诉诸位,专念这部《疏钞》,这是称性修行。为什么?《疏钞》里面,字字句句都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显示出来的。你能够下定决心,五年我就念这一本,就称性。这本《疏钞》是《华严经》的精华,《华严》是经中之王,这是王中之王,这要认识。第二种是「净土五经」。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称性之谈,是阿弥陀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称性之谈。所以经上对於阿弥陀佛的赞叹,这个赞叹也不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赞叹,是一切诸佛赞叹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你才晓得,我们为什么选这两部经。这是我们三十七年来,在一切经论当中真正找到了,把第一找出来了。找出来之后,当然我们决定要依这个法门来修学,我们不会依第二个法门。我们自己修学用这个法门,我们介绍给别人还是这个法门。如果介绍别人是另外一个法门,现在那个人不知道,到将来他会说话的,你这个人自私,没有良心,你自己修第一法门,把第二、第三给我。这个说不过去。所以我们今天介绍的就是第一。他如果学第二、第三,有别的法师那里有。我这里只卖第一,不卖第二;你要第二、第三,别人家里有,你找他去。

  简单的说,称性修行就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就是称性修行。所以我们今天的确把全部的力量来弘扬这个经典,使这个经典大量流通。将来再有能力,配合我们的录影带、录音带,使人拿到这部经之后,他可以再听讲,那就更能够得受用。『性上尘沙功德妙用』,这就是诸佛大菩萨的生活行持,这是妙用。

  【然非谓先离过尽。然后成德。】

  这句话说得好,并不是说先要把『过』都离尽了,德才显出来,不是这样的。换句话说,过离一分,德就显露一分;离两分,德就显两分。所以菩萨有五十二个阶级,到第五十二那就成佛了,所以离一分过,显一分德。它里面说的:

  【即心境离过之时。即称性念念圆修万行。念念圆成万德。】

  这句话同时也显示出念佛的功夫。我们念经也是念佛。有的人初学,他说我念这句佛号,妄念还是很多。我说那你看经书?他说看经书没有妄念。我说那你就看经书好了。看经书还是念佛,为什么?经书里面讲的是佛的功德,佛的境界,佛的依正庄严。尤其是念「净土五经」,念这部经也是一样。这部经,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净土五经之一。所以你念五经、念《往生论》,统统是念佛,跟念这句佛号无二无别。这你要懂得。念的时候是修戒定慧,这个功德非常之大。像这部经从头到尾念一遍要几个小时,这几个小时,心清净,定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心地清净,戒定慧三学同时在修。念久了,自然就熟了;熟了之后,经文纵然不能全部记住,里面重要的句子大概都能记得住。这些经文并不是有意去记,因为熟了,他自然就记住了。记住的时候,在日常生活当中,就会起观照的作用。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想了经上怎么说,我们就会照著这个标准去做,不敢违背佛的教训,这叫渐修。烦恼、习气一起现行,马上想到佛在经上怎么告诉我们的,自然就化除,甚至於化成智慧。我们会对人处事,很巧妙的把这个处置得非常的圆满,这就是智慧;把烦恼立刻变成智慧。所以说念佛的功夫就在此,就是心『离过』的时候『称性圆修万行』。这是说念念功夫成片,念念相应,自性功德自然显发,『念念圆成万德』。

  【虽初发心。便同正觉。】

  就是你日常生活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就跟佛没有两样。佛的思想,佛的见解,佛的言语,佛的行持,就是这个经上讲的,这个经上完全是佛的境界。像「净土五经」统统是佛的境界,我们能够想法、看法、做法,尽量与它相应,尽量跟它接近,那虽然我们是初发心,我们的见解、思想、言语、行持就跟佛很相似了。所以初发心便成正觉,就是这意思。

  【而不碍行布。行位历然。然且行行交参。位位融摄。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这几句话是讲境界,圆融『不碍行布』,行布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次第,圆融是没有次第。譬如刚才跟诸位说,你读经,你念佛,读经跟念佛都是戒定慧三学、三慧、三资粮、六度万行一次完成,这叫圆融,那是圆修。实际上,我们在生活里面,从早到晚,我们遇到这些人,遇到一些事,我们要处理应付,这就是行布,这就是次第。要在生活里,要在处事待人接物里面,如何把戒定慧三学、三慧、三资粮统统派上用场。这个生活就是菩萨生活,那跟六道凡夫不一样,跟小乘人也不一样。这个生活真是快乐无比,第一幸福,幸福美满的人生就看你会不会用了,行布就是会用。

  『行位历然』,行是行持,位是地位。菩萨地位,从初信、二信、三信一直到等觉,五十一个位次,这个位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虽然如此,但是『行行皆互参』,并不是说不同於我们这个世间学校,那一年级就是一年级程度,念一年级的课本,不能念二年级。佛法里不如此,我们虽然是一年级,但是我们可以念等觉菩萨的课本,这很妙了。这就是它能够交参。等觉菩萨念什么课本?就念这个课本。我们今天一开头也念这个课本。所以这个学校跟我们世间学校不一样。我们世间学校是譬如从小学到大学,每一年级课本都不一样;佛法里面,从初发心到成佛用一本教科书。你教科书就一本。它这个教科书了不起,可以从幼稚园一直教到博士班,用一本书,你看看这了不起,真是太伟大了。实在说,不仅是佛法如此;你要是说只有佛法如此,我们就奇怪了,中国从前儒家也是如此。你看小孩七岁上学,念什么?念四书五经,一开头就念这个。到了胡须都白了,他念什么?还是念四书五经。他这一本书,念一辈子。从开始上学起,念一辈子,就一部书。它这部书里头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所以这部书念好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都派得上用场。儒家的书尚且能够编得这么高明,何况佛法。

  你真正明白了,现在学校里教的那个课本,胡说八道,搞得我们天下大乱,人心惶惶!现在教科书教的。如果一直都还遵守用儒家的教科书,给诸位说,这个世界天下太平,长治久安,人类真正能够得到幸福,这是一点不假的。那佛法更不必说了,为什么?佛法在理论上给我们讲得清楚,依报随著正报转。每个人心地正,心地清净,这个物产自然就丰富。他人有福,有福哪里还有不丰收的道理;不丰收,那是没福。有福报,自然没有天灾人祸。哪里有什么台风、地震,那没有福;有福,决定不会有。这些事情统统没有,真是风调雨顺,天下太平。大家把圣人的书丢弃掉,自作聪明,不遵守古圣先贤,可惜,非常可惜。诸位如果能够真定下五年,这个事理,你会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晓得这个时代错在哪里,根源在什么地方,你都会很清楚。你今天看不出来,是因为你的心太乱了,这是修定的重要。

  所以他的行位交参,初学的人,可以念佛菩萨的东西,佛菩萨也念初学人的东西,这就是行行交参,『位位融摄』。五十一位菩萨,这就是讲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觉、妙觉(妙觉成佛了),五十二个位次。他位位都是圆融,位位都是交参,所以说『因该果海』,因里面有果,果里面有因,因果是一不是二,这是佛菩萨真实的境界。这个境界,普遍应用在实际生活上,就是圆圆满满都做到了,在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像我们带业往生的,见思烦恼一品都没断的,到那个地方下品下生。什么地位?初信位的菩萨。但是要晓得,圆教的初信位菩萨。你一生到那边就是初信位的菩萨。到那个地方,同时你就跟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平起平坐,他们是等觉菩萨,这就是行行交参,位位融摄。这个事实,确实他方诸佛世界,只有这个理论,见不到这个事相。西方极乐世界事相宛然,这很了不起,所以一切诸佛都赞叹。那个世界里头,这种现象是一切诸佛国土里头没有,唯独西方世界有。他不仅是理上融,事上也融;理上交参,事上他也交参。

  【断障。即与一切众生同体普断。成佛。即与一切众生同体普成。】

  这说起来真的全是华严境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自他不二,万法一如。你想,这个心量多大。我们今天为什么入不了这个境界?就是我们的心量太小了。小就是迷,迷得太重,迷了,只有这个身是我。我这个脑袋胡思乱想,这是我的心,这个肉体是我的身;除了这个,那是他,那是别人,跟我当中都有一个界线,我不是他,他不是我,这一个坚固的执著,所以我们不能入法界。我们今天『断障』,自己断,不能与众生普断。我们今天有一点成就,不能与众生共同成就,这个苦恼,入不了这个境界。所以大家要认清楚,这念佛法门是华藏当中的华藏,是一真法界里面的一真。

  蕅益大师《要解》上说得很好,他赞叹《弥陀经》。赞叹《弥陀经》,《弥陀经》跟《无量寿经》同部,赞叹《弥陀经》就是赞叹《无量寿经》。「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菩萨修行证果之司南。他把这部经赞叹到这个地方、这种地步。而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意思就是说略本的《华严》,详细的说有八十卷,略说是《无量寿经》两卷。这是属於境界上的问题,只有你心量拓开,你才会真正体会到,断障『与一切众生同体普断』。就是你自己烦恼、业障、习气没有了,你决定看不到一切众生有过失。你还看到众生有过失,换句话说,你自己的过失还没有断干净,你才会看到。自己心真正清净了,怎么会看到众生有过失?那就奇怪了。所以连六祖都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见到别人的过失,就是自己的过失;别人像一面镜子,照镜子,一看到脸肮脏的,不是他脏,是我的脸上脏;我的脸上不脏,照镜子,它不会脏,就是这么个道理。你真正明了这个,我们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那就是照镜子,就检查出自己许多的毛病,你回家去好好的把它修正过来,这才成得了佛,这才入得了一真法界,往生净土上上品往生。

  『成佛与一切众生同体普成』。所以你成佛,你决定见大地众生同成佛道。我自己无明断了,你会看到与大地一切众生同断无明。这样才行。佛说我自己成佛,断了烦恼,还有许多众生,他们还没有断,他也发愿,我成佛,断烦恼,回来再普度众生。你们想想,他能成得了佛吗?你今天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晓得他在打妄想,他成不了佛。他纵然是真正成佛,成的是藏教佛、通教佛,没有破无明,那个佛就是十法界里面的佛。我们今天讲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迷了才有十法界,悟了,没有十法界。十法界,佛,十法界里才有佛,一真法界里没有佛。无佛无众生,才真正平等,真正清净。有佛、有众生,不清净、不平等,还是在染,那个染污还没有洗刷干净。真正洗刷干净了,佛与众生都没有,说烦恼菩提也没有,说生死涅盘也没有。

  从前禅宗里面教学,所谓讲向上一著,他的目标就定在这里。你有什么疑问,一问,开口要请教老和尚,老和尚没有话说,拿著香板就打,拼命打,打了也不告诉你,为什么?没得告诉你,就是教你不要起心动念。你为什么要起心动念?起心动念不老实。你要是个佛也打你,你是个众生也打你,凡是你头脑一动念头就打你。打得教你不起心、不动念,恍然大悟,这入了这个境界。所以他的方法没有别的,就是那个香板把你打出来的。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打得出来的,如果打了几下,生了瞋恨心,我有问题,你不解答,你根本就不懂得,你凭什么资格教我,是不是?好了,那你永远不能开悟。他不是不明了,他是真明了;他真明了,他用这个方法来教你明了。可是你就是不明了,那就没有法子了。

  从前煮云老和尚在的时候,有次碰到他,他就跟我说,我打佛七的时候打香板,好多人都来找我打;打了,他们还供养我。我说这是拿钱来买打的。业障消得掉消不掉?一点也消不了。诸位要知道这一点,业障哪里是打就打掉了,如果打就打掉了,释迦牟尼佛何必还讲经说法?他住世四十九年,天天打人就好了。不是人人都可打的,那个可打的人,佛有慧眼,那真正的上根,这样一逼,他马上就觉悟了。中下根,怎么逼也逼不出来,所以佛无可奈何,还得四十九年苦口婆心把嘴唇都说破了。说破了,你看真正开悟的有几个?可见得,这个事情是不容易。

  但是,不是不能。怎么样才能?长时期的薰习,这点很重要。那就是方法用对了,可以说没有一个人不成就的;方法用的不对,聪明人也错过了机会。这个正确的方法就是至少你要用三、五年时间,把心定下来。你没有这个基础,你没有办法入佛门,就是念佛,你也念不好。人家念几年,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乱;你念了一辈子,心里还是妄想一大堆,那有什么用处的。所以一定要用三、五年的时间把心定下来,什么都不要看,什么都不要听,专门学一样,念一样。这样才好。

  好,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