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 (第二集)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二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002

  看第三行。底下这段是介绍造疏的人,就是作注解的这个人:

  【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门澄观述。】

  向下《钞》里面这段文就是解释这个题目,人题。『敕』这个字是皇帝的圣旨,加上这个字,我们就晓得这个注解是奉皇帝命令而做的,这才加上这个字。『太原府大崇福寺』,这就是清凉大师当年驻锡的道场。唐朝起源於太原,这是讲高祖在过去就是太原节度使,以后起兵平定了群雄,推翻了隋朝,这才建立了唐朝的政权。所以太原是他的发源地。

  中国的古人对於故土都有报恩之德,为了报这个地之恩,所以唐朝政权建立之初,就建了五个寺作为纪念,这五个寺都叫做太原寺。现在我们看到的太原府都不是太原寺了,是崇福寺。太原寺怎么会变成崇福寺?这是武则天做了皇帝,她把西太原寺改了名称,改做崇福寺。所以崇福寺就是五个太原寺里面(它有东、西、南、北、中央)的西太原寺,改成了崇福寺。此地注解有一段说这个寺之来源,这段很重要,就在六十一面倒数第三行最后一句:

  【此名为寺者。】

  这个佛教的道场为什么称作寺?这段历史一定要搞清楚。

  【起自摩腾。初来汉国。同诸宾客。权止鸿胪。后建伽蓝。标名白马。得寺名也。】

  这段希望我们同修们都要把它记住,这是历史。这个佛道场为什么叫做寺?这个寺是怎么来的?这里就讲得很清楚了。这话要说到汉朝时候,就是后汉明帝永平十年,我们中国派出去的特使,到印度去聘请高僧大德到我们中国来弘法,这是第一次。我们的特使团到了西域就遇到这两位大德,并没有到印度,到西域就是到现在的新强(那时候的新强还是外国,不是中国),就遇到竺法兰、摩腾这两位尊者。他们两位都是印度人,拿现在来讲就是在伊朗、阿富汗、新强这一带弘法。我们中国特使团遇到他们,谈得很投机,就请他们两位到中国来。这两位尊者也很发心,就随著我们的使节到中国来。

  所以说,『初来汉国』,那是汉朝。他们到中国来是我们国家的宾客,国宾,接受国家的招待。所以『权止鸿胪』,权是方便,止就是暂时住宿在鸿胪寺。鸿胪寺不是庙,现在我们一看到寺就以为是庙,这不是庙。鸿胪寺,要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外交部,由外交部来接待他们。所以鸿胪寺这个寺是政府机关的名称,这个机关是直接属於皇帝管辖的。好像我们现在政治制度直接受於总统管辖的,现在总统府底下有几个局,这个寺就相当於局,相当於现代总统府的局,这个寺里面的长官称为卿。皇帝下面直接管辖的机关有九个,九个都叫做寺,鸿胪寺是管外交,鸿胪寺卿就是外交部长,所以是由外交部来接待。

  没有多久,这两位尊者与我们中国朝野可以说处得非常的融洽,朝野对於这两位尊者都非常尊敬,希望他们长期留下来,留在中国。长期留在中国,当然不能长住在外交部,这不成话的,於是乎,另外给他设立一个办事的机关。这个机关等级跟这个寺平行,也是属於皇帝下面,我们今天讲一级单位,就是直接归皇帝管的。这个单位的名称也跟皇帝下面这九个寺的名称相同,於是乎皇帝下面一级单位增加了一个,就变成十个寺。这个寺称之为白马寺,就是现在洛阳的白马寺。那时候首都在洛阳,后汉的首都在洛阳。现在时代改变了,政治形态也改变了,现在政府机关里头没有称作寺的。但是佛教这个寺一直沿到今天,还用这个老名称。这个老名称,如果不懂得历史的人来说,就把这个名称会错了意思。为什么?原来佛寺是政府办事的机关,不是庙。现在一听说寺,那就是庙。我们观念上,马上那是个庙,鬼神住的地方,这个糟糕了。如果佛教在今天传到中国来,决定不用这个名称。所以这个名称被许多人所误会,我觉得这个名称有重新改的必要,才能够把佛教本来的面目恢复,这确实是如此的。

  佛教,我们一再给诸位同修提醒过,是佛陀的教育,所以它不是宗教。我们要把它看成宗教,那就大错特错。它要是宗教,说老实话,很不容易被中国人所接纳。诸位要是读过中国古代历史,你就晓得,中国古人没有宗教的观念,对宗教看得非常之薄,不尊重。孔老夫子的教学就是敬鬼神而远之。你想想看,这样的态度,怎么能接纳宗教?我们晓得在中国历史上记载的,基督教,唐朝时代传到中国来;大唐景教碑,那个景教就是基督教。传到中国来,都没有办法弘扬,就是我们中国人不愿意信宗教,不大愿意。宗教对中国人来说是很困难的事情。所以诸位要晓得,佛教为什么到中国来,立刻被中国人欢迎、接纳,而且发扬光大?那就是佛教是教育,跟孔老夫子的教育性质完全相同。所以中国在那个时候,有儒家的教育、道家的教育,这是被社会大众所尊重的。佛教的教育来了之后,无论在思想上、修养德行上,可以说是与儒、道都能够相辅相成,而且比儒道讲得还要精辟。这我们中国人喜欢、欢迎。所以政府特别给它成立一个机关,建立这个机构。这个机构实在讲,如果拿今天的话来说,这个机构必定是这样翻,佛陀教育部,一定是这个,佛陀教育部。

  所以佛教传到中国来,中国就有两个教育部,一个是归宰相管的,宰相下面有六部,第一个是礼部。礼部,就是相当於现代的教育部,这是讲一般教育,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所谓开科取士,选拔,我们今天来讲,社会公务人员,专门培养这种人才的。其次,就是佛陀教育部,佛陀教育部不是替国家培养干部的,不是替国家培养公务员的,拿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社会教育。所以它教育的范围比礼部要大得太多了,上从帝王,下至庶民。由於皇帝提倡两个教育部,一个是皇帝管的,一个是宰相管的。宰相总不如皇帝!皇帝自己亲自推行这个教育,这个教育很快就普遍到全国。上行下效,比儒家的教育,礼部的教育,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家要把这个根本认识清楚,寺是这么来的。

  当年的白马寺就是佛陀教育部。它的业务,当然最重要的是翻译经典,从事译经的工作,讲经、教学,它做的是这个工作。跟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寺完全不相同。现在佛教传了三千年,今年按我们中国人的算法,是佛陀灭后三千零十九年。佛教是佛灭度一千年之后,传到中国来的,永平十年,是公元六十七年。今年是公元一九八九年,传到中国来,已经有一千九百多年了。在晚近,佛教变质了,变成宗教了。所以今天说佛教是宗教,我们也不能不承认。为什么?你普遍去看看佛教,的确是宗教。我们一定要了解,今天在整个世界,佛教实在讲,有四种不同的形态存在我们这个社会。最普遍的就是宗教,佛教已经变成宗教了,这是非常的不幸。诸位要知道,你要是用宗教的方法来学佛,你没有办法超越三界。世间任何一个宗教,有能力超越三界,有能力了生死、脱轮回,佛就不会到这个世间来了。为什么?你们大家可以做得到,他来干什么?没有意义。是大家有这个问题,希望解决这个问题而没有办法,宗教、学术都不能够解决问题,佛才出现於世,《法华经》上所说的,「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所以我们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必须要明了,不能用宗教的心态来学佛。

  第二种形式,就是佛教变成学术,把经典当作世间一门学问来研究。这也很糟糕,愈研究愈糟糕,这是错误。今天一般讲得很时髦,佛经哲学、唯识哲学、般若哲学、华严哲学,都把它变成学术研究了,这都不是真正的佛教。第三种形态,那是非常不幸的,变成邪教了。邪教,说老实话,欺骗众生,拿著佛教的旗号,欺骗一切众生。总是一天到晚,都讲著见神见鬼的,这些妖魔鬼怪的,搞这一种。第四种,我们讲真正的传统佛教,佛陀教育,这是我们应当要修学的。这些是普通常识,必须要知道,我们自己这一生的修学,才不至於把路子走错了。

  下面讲『沙门澄观』,沙门是梵语音译过来的。大师在名号上用这两个字是非常的谦虚。沙门这两个字简单的解释,在六十二面第一行最后一句:

  【此云勤息。】

  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勤息』的意思,所谓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沙门是这个意思。可见得,沙门是一个人在学习的地位上,学习的地位。

  【故经云。息心达本源。】

  这是《四十二章经》上所讲的。

  【故号为沙门。】

  这也是勤息,比较更进一步的意思。『息心』,心是妄心;『本源』,就是真如本性。这句话说得非常之好,把我们佛法修学的目标、方法都说出来了。我们的目标就是要通达本源,本源就是真如本性。怎样才能够通达真如本性?一定要把你的妄想、执著舍掉。佛在《华严经.出现品》里面给我们说过,「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佛说的。一切众生跟佛完全平等,完全是一样的。现在我们变成不一样了,为什么不一样?佛把这个病根,一句话给我们道破,「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佛这是一句话说破了。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够明心见性?为什么不能够将如来智慧德相现前?这个病根就是我们有妄想、有执著,这个东西麻烦了。所以息心,就是息心里面的妄想执著,那你如来智慧德相就现前了。所以这五个字,方法、目标都给我们说出来了,这叫沙门。换句话说,沙门是学佛人通称,这里面不分在家、出家,是通称。

  在印度,不仅仅是佛教这学佛的人称沙门。我们晓得印度是世界上宗教之国,在古时候的印度,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他们的宗教就有几十种之多,经上常讲九十六种外道,那是说比较上具有大规模的,那小的就更多,所以的确它是宗教之国,所有这些宗教徒都称沙门。佛当时,学佛的人,在那时候也称沙门。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沙门就是佛弟子的专称,其他宗教在中国不称沙门,所以沙门变成佛弟子的专称。这是很谦虚、很客气的话。底下接著一句说:

  【然有胜义世俗示道污道之异。如十轮经。】

  像《十轮经》上讲的。这是讲沙门,学佛的人。你看看写这个注解的人,唐朝人写的,引用《十轮经》,《十轮经》是佛说的。佛在世的时候,佛的弟子很多,也是良莠不齐,有好的弟子,也有坏的弟子。所以佛才讲沙门里头有四种:第一种『胜义』,这是真正的佛弟子。什么人称为胜义沙门?证了阿罗汉果以上的,阿罗汉、菩萨这是胜义。『世俗』沙门,那就差一些,就是我们一般的、世俗的,这是一对。也就是一个是圣人,一个是凡夫,凡圣的差别。另外一对,就是『示道』跟『污道』。示是示现,持戒、修定、依教奉行的弟子,这是示道;反过来看,心里面贪瞋痴慢、破戒、毁坏佛法的,这叫污道沙门。这些弟子,佛在世的时候就有。所以佛教当年是那么大的一个团体,里面善人、恶人也是统统都有。

  这是我们要晓得,一定要明理、要守法、要依教修行。修行,有次第、有圆融。《华严》是一乘究竟了义,因此这个教是圆教,不但是圆,而且是顿教,圆顿大法。佛在经上说,一切众生大别可以分为三大类,佛经里头术语叫三聚,聚就是聚会的聚,三聚。第一种、第一大类叫正定聚,这是一类。什么叫做正定聚?他这种人修行决定证果,这叫正定聚,决定是有成就的。第二类叫邪定聚。他也很用功,他也很认真的修行,但是他理论方法错了。虽然认真努力修学,他不能证果,成不了圣果,这一类就叫做邪定聚。他所依据的理论方法有错误。说实在话,他也根据佛的经典,虽然依据佛的经典,没有真正懂得经里面的意思。所以《开经偈》里头一句话很要紧,「愿解如来真实义」,几个人能知道如来的真实义?这个难!曲解了经义,这修行是困难的,是不容易的。自古以来修学一定要亲近明师,道理在此地。《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那是小乘经,那是学佛入门的经,我们不能够小看它。第三类叫不定聚。不定聚的人,那就看他的缘分,他要是遇到正定聚,他就变正定聚;他要是遇到邪定聚,他就变成邪定聚,他的性情不定,这就看缘分了。

  所以佛菩萨也很感叹的说,特别是讲末法,说一万人修道,难得有一、两个成就,这个话是真的。可是我们也听到古大德常讲,净土法门是万修万人去。那这两句话好像就冲突、抵触了?其实不抵触,万修万人去是指什么?指老实念佛,他就决定成就了;不能成就,换句话说,不老实!我遇到不少的人来跟我讲:我都老实念佛。我就回答,你不老实。他说怎么?我说你要老实,还来问我。你到我面前来,还表达我老实念佛了,你这个就不老实。他不会成功的。我过去常常提起谛闲老法师有一个徒弟,就是倓虚老和尚常常讲,老和尚叫他念一句阿弥陀佛。跟他说,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你就继续再念,你一直念下去,自然有好处。他那一句阿弥陀佛念了三年,站著往生,那个人才叫老实念佛。他念了三年,从来也没有跟人说,我老实,他没有说过这个话;说我老实,已经就不老实了。为什么?心里头还有妄念,哪里会老实!

  什么叫妄念?除了阿弥陀佛,所有一切念头统统叫妄念。你还想东想西,想这个、想那个,那哪里叫老实?所以诸位要记住,老实不容易。老实人没有一个不作佛的,他这一生就成佛。再给诸位说,老实人不要来听经。你到这来听经就不老实了。老实人也不要跑寺庙,为什么?他一句阿弥陀佛,没有第二个念头,这才叫老实。可见得老实不容易,一万人当中,难得有一个老实的,那个万修万人去,就是指老实人。所以说得没错,哪一个老实,哪一个就往生,往生就成佛了。这个东西学也学不来。你说好,我学老实,我明天不来听经了,回家去念佛,这一面念佛,还在打妄想,所以你还是不老实。这个难,实在是太难、太难了。所以经讲给谁听?讲给不老实的人听的;老实的人就不要听,这是我们自己要明了。

  那千万不要污道,污是染污。染污里面最大的就是名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引起你根本的烦恼,贪瞋痴慢。内里面还有贪瞋痴慢,还有这个会现行,外面还会受外面境界的诱惑,这就是染污了我们自己的清净心。

  【次之二字。】

  这个『二字』就是澄观,是清凉大师的法名。在古时候,在礼节上这名字不能够连起来念的,避讳,所以用上澄下观,要这个念法。现在不讲究这些了,如果现在这个念法,人家就会觉得奇怪,怎么会又上又下?这个人也搞糊涂了,这是一个时代一个时代的风俗习惯不相同,我们要知道。所以这就是:

  【即疏主名也。】

  所以他不用这两个字。「次之二字」,这是恭敬。他没有在文字上写澄观,『即疏主名也』。他不用这个写法,这就是恭敬,避讳。清凉是宗密的师父,对於师父的名,不敢称。

  【历九宗圣世。为七帝门师。赐号清凉。如碑广述。】

  『碑』是碑记,就是传记一样,传记刻在碑上的。清凉大师的寿命长,他活了一百多岁,他一生曾经经历九个皇帝,做七个皇帝的老师,所以他真是标准的国师。不是一个皇帝的国师,七个皇帝的国师,这我们称他作清凉国师。这个做注解,底下这个字「述」,这个述也是非常谦虚。

  【言述者。疏主自谦。不言作也。】

  不敢说著作,不敢。今天有很多人出版的东西,著作,他作的。古人很谦虚,不用这个字,用『述』,述而不作。述是什么?是叙述别人的;『作』,是自己的。连孔老夫子都非常谦虚,孔老夫子自己说,他一生述而不作。他没有自己的东西,他所讲的都是古圣先贤的东西,没有自己的东西。清凉大师也是这个态度,他作这部注解,注解里面所说的也都是古圣先贤、诸佛菩萨的东西,不是自己的,这是客气。

  在佛门里面有所谓疏、有所谓论,论也是注解,疏也是注解。这两个字究竟有什么不同?两个字确实有不同。论,这个字的分量很重,就是我所注解的,任何人不能更动,就跟佛自己说的一样,不可以更改的,论有这个意思。疏是有疏通的意思。现在人就比较更谦虚,连疏也不敢说,说注解、讲义,这就更谦虚了。

  在我中国古人的著述里面,那相当於佛教论的叫传。你看注解《春秋》的有三家,左丘明称为《左传》,传就跟论的意思一样,《公羊传》、《谷梁传》。他们这三家注解的《春秋》,这就是完全是孔子的意思,后人只有遵从,不能更改,所以后人很少用这个字。这也是一些小常识,我们应当要知道。但是里面还有一句,我们要提一提的,在这一面倒数第四行,一开端,这是孔老夫子说的: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这是孔子的美德,是我们要学习的,要认真学习,这非常谦虚。『信』是相信古圣先贤的教训,真正能做到上有古人。其次一句,也在这一面倒数第二行当中:

  【有德无位。故述而不作也。】

  孔老夫子『有德』,虽然有德,他没有地位,所以只能够称述,不能用作。这个『作』的意义相当於我们现在的立法。古时候,什么人可以制作?皇帝制作。制作这些典章制度,全国人都要遵守,好像现在的立法院制定的法律。立法院虽然制定法律,还要经过总统颁布,这个法律才能生效;不经过总统颁布,这个法律还是不能够生效。所以在从前是皇帝用命令颁布,那这个就有效了,这叫作。夫子他的地位不是皇帝地位,也不是宰相的地位,他是平民,所以只能够贡献自己的意见,不能成为制度,不能够成为典章制度,所以叫「述而不作」。可见得,「作」之一字就是要求人家一定要遵行的,你要照做的。「述」是我提供给你做参考的,采不采纳,那随听你自主的。作不行,作是命令,那是一定要做到的。这一点,我们也要知道的。

  下面我们再看他的疏文,疏文虽然不长,内容非常的丰富。在六十三面,看这个顶头,就是倒数第五行,这是疏。

  【大哉真界。万法资始。包空有而绝相。入言象而无迹。妙有得之而不有。真空得之而不空。生灭得之而真常。缘起得之而交映。】

  这段话是第一段,完全说的是真如本性的理体,也就是说一切万法从哪里来的,先把这个根源说出来。这个地方讲的是《华严经》,讲经就好了,何必要讲宇宙万有的本体?诸位要晓得,这部经就是显示宇宙本体。换句话说,这部经也就是从宇宙本体里面流露出来的,还归宇宙本体。诸位想想,这不是宗教,宗教里面没有这个思想,宗教里面没有这个说法。学术里面有这个思想,有这个说法,不透彻、不圆满。究竟、透彻、圆满是在佛法里面,这是佛法之可贵处,佛法是值得我们修学的地方。

  『大哉』两个字是称赞的话,没有法子称赞,只好用一个大哉。这个大,不是大小的大,离开大小之外,这个大。大小之大,不足以称赞宇宙本体,也就是说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名词来赞叹,不得已用这两个字。『真』就是真实,『界』就是法界,真实的法界。真实的法界就是一真,一真法界。到后面经题里面,我们还要详细来讨论,因为这个品题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这个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真界,就是一真法界,所入。能入的是普贤行愿。普贤行愿虽然有十条,十大愿王。但是要一心去修,这才能入。一心是能入,一真是所入,能所不二,这才能够入得进去。刚才讲,老实人他就是能所不二;能所对立就不老实,这个法界他入不进去。这个意思很深,诸位要很冷静、很细心的去体会。

  底下这几句是别说体相,说明法界的样子,特别说它是一切诸法的根本,我们现在讲本体,说『万法资始』。万法是指一切法,资是指从这个地方生的,是从一真法界变现出来的。它有多大?『包空有而绝相』。空是虚空,有就是有形的这些物质。这些物质,大,我们今天讲星球;小而微尘,都在虚空里面包著的,没有离开虚空,可是那个真界还包虚空。这一真法界是什么?给诸位说,就是自己的真心,你才晓得我们的心有多大!所以禅家讲,「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我们的心是这么大,尽虚空遍法界都在我们心里面。佛法常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包万法。《楞严经》佛用的比喻,尤其比喻得好,佛把这个虚空比喻成一片云彩,把我们的心量比喻作太虚空。你说哪个大?我们今天觉得这个太虚空大的不得了。佛说太虚空在我们的心里面,就像太虚空当中一片云彩,云彩在太虚空里,所以确实心包法界。

  法界是唯心所现,法界里所有的一切变化是唯识所变。识就是分别、执著。因为你有分别执著,才把这个真界变成虚妄的法界,变成了十法界。离开了一切虚妄(这个妄念),你就恢复到一真法界。佛法认真说起来,不麻烦,非常的简单,只要把一切分别、妄想、执著断掉就成功了。这桩事情佛说得很明白,要靠自己,任何人没有法子帮你忙的,没有办法帮助你把妄想、分别、执著破掉,这个事情真的只有靠自己。所以《金刚经》上说:佛不度众生,众生成佛是自己度自己。佛没度众生,佛能够帮得上忙的,只是把这个事实的真相告诉我们,把修行的方法告诉我们,怎么样去成就,统统是自家的事情。

  佛给我们讲许多的方法,叫方便法。佛的方便法跟世间人的方便法,从哪里拣别?世间的方便法不能教你心清净,佛的方便法能够教你心清净,能够教你逐渐的离开妄想执著,这是佛的方便法。诸位要知道,如果你要错用了佛的方便法,那佛的方便法就变成世间方便法,你搞错了。譬如说读经,读这一本《疏钞》,会读的人,这部经从头到尾念一遍,他得定了。那这个念诵就是善巧方便,他念这一遍里面,妄想执著都没有了,至少在念经的时候,妄想执著他停了。这部经从头到尾念一遍,两个小时,他两个小时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他能够定两个小时;念三个小时,他得三个小时的定,这叫定。不会念的,他念两个钟点、念三个钟点,还继续不断在打妄想。他怎么打妄想?念这个,这是什么意思?这一句怎么讲法?那这就是打妄想了。一心里头什么念头都没有。

  我跟诸位也常讲,经没有意思,经没得讲法。为什么说经里面没有意思、没有讲法?经是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音声;佛号,没有意思,没讲法的,这叫一真。《般若经》上常讲的,「般若无知」。无知是真知,有知是妄想,是虚妄、分别。世间人天天在追求知识,在佛法眼光里,天天追求妄想,天天在增长妄想,他怎么能成就?所以佛法的念诵,就是修戒定慧的。是戒定慧用念诵这个方便法一次完成。也许诸位说,念诵讲修定,我们还觉得有点能想得通;说修戒,戒就想不通了,这念诵是修戒?诸位要知道,佛家的戒律虽然多,它的基本精神就是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念诵的时候就是诸恶莫作,诚心诚意去念,一个妄念都不生,哪里是恶?没有恶。用这个方法,恢复我们的自性。至少这一、两个小时与自己的真心,与自己的本性相应,这是善,没有比这个更善。所以读诵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在里面了,这种戒叫定共戒,叫道共戒。所以古人念经是这个念法,就是要把妄想、分别、执著念掉。我不念,不念会打妄想。如果不念不打妄想,那这经可以不念,你已经成佛了。佛菩萨没有妄想,凡夫有妄想,所以用这个方法来训练。

  你一面念经,还一面想里面的意思那糟糕了,这就是把佛书变成世间书来念了。不但还来念,说老实话,你们还研究讨论,还在辩论,这问题就大了。怎么辩,辩来辩去,给诸位说,都辩成什么?都辩成学术,世间的学术。你想想看,你这个辩来辩去,你有没有戒定慧?没有,戒定慧统统失掉了。所以要晓得,佛法这个修行方法是最特殊的、最高级的修行法。到你恍然大悟的时候,心清净了,到那个时候你会觉得一切法,无有一法不是佛法。为什么?因为一切法里面,你都能够在这里面得戒定慧。戒定慧是什么?一念当中完全具足,念念具足。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念念具足戒定慧,念念显示清净心,念念清净,念念平等。哪一法不是佛法?所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禅家常讲的悟后的境界。你不入这个境界,那哪一法是佛法?《大方广佛华严经》也不是佛法。为什么?你在这个怎么讲法?那个什么意思?那哪里是佛法,没有了。诸位真正悟后之后,这个经卷一展开,见到人,就跟他说人话;见鬼,就给他跟鬼话。它没有意思,没有意思这里面就变成什么?变成无量的意思。在起作用的时候就变成无量的意思;不起作用,一个意思也没有。这像那个鼓一样,不敲它的时候不响,敲它一下,它就响一下;敲得重,声音就大,敲得轻,声音就小,有感所应,这叫做佛法。通过思惟,通过想像,那就变成了世间法,就不是佛法。

  由此可知,佛法从什么地方修?从定。定从哪里得来?从戒。好了,你去修五戒、修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行不行?《梵网》这是十重四十八轻戒,《璎珞》是条文比较少一点,六重二十八轻戒,你依照这个修,给诸位说,决定不能得定。为什么你不能得定?佛明明说了,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你之所以不能得定,你用分别、执著、妄想心去持戒,怎么会得定?由此可知,言教、持戒、念佛、参禅,不管你学哪个法门,统统要一心,一心能成就,一心能入,这个重要。

  这部经一开端,先跟我们讲一真法界,讲宇宙万有之本体。所以这个心的确包空有而绝相。心没有相,虽没有相,它能够现相;虽现这个相,是幻相,不是真实的。黄念祖老居士,在《无量寿经》后面,他那个后记里面,引用现代科学家证明。现代的科学家,真正科学造诣很高的,他们了解,了解什么?这个世界没有物质。我们今天讲物质、精神相对的,他们说明说没有物质。这个说的,我们乍听起来要吓一跳。没有物质,这什么东西?他们说这个光子、光波。我们肉眼凡夫,误会以为这是物质,以为这是存在。所以他们那个境界真正跟《心经》上所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就是物质,所以这科学逐渐在发展能够见到诸法实相;见到这个真相之后,烦恼就轻了。为什么?不会再在这些物质上计较得失了。人没有得失心,这就很自在,就得到解脱。你那些烦恼都是从得失上来的,患得患失。如果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大宇宙里头,没有得,也没有失,这多自在。得失没有了,给诸位说,生死就没有了,也没生,也没有死。《心经》里面境界完全实现,那你就是入了不思议解脱境界,就入了华严境界。这是真正要依靠逐渐的修学,循序渐进,不能够躐等。躐等是特殊的天才,我们做不到的。

  我刚刚学佛的时候,方东美先生告诉我一句话,他说六祖大师是天才,六祖以后,就没有再一个六祖出现了。六祖以前,没有听说有这样天才的人,他之后,也没有再看到第二个人。他说那个人不能学,换句话说,一定教我们要循序渐进。所以我们这一代学佛的人,很少有成就,原因在哪里?没有打基础。像盖大楼,大家知道,要打地基,你不打地基,你永远只能住小茅蓬,盖两层楼都会倒下来,你没有地基。古时候的基础是什么?小乘法,大乘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上。我们今天人不学小乘,没基础。但是中国人可以说隋唐以后,中国没有小乘教。不学小乘教,那基础从哪里来?儒家来。过去学佛的人,都有儒家、道家的基础,不是道教,也就是孔孟老庄的基础,这才能够直接入大乘教。现在孔子书也不念了,小乘经不甘心,要学大乘,要学最上乘。好像念书一样,那个小学、中学有什么念头,大学也不必念了,念什么?念博士班去。人人一上学,就念博士班,能毕得了业吗?唉!没有关系,多念几年!行吗?不行,念一辈子念也毕不了业。现在学佛的人就犯了这个毛病。所以诸位要知道,如果你是真正想在佛法上修学,这要教下下功夫,自己不是像六祖那样的天才,一定要循序渐进。

  所以李老师过去在台中教学的时候,他一个星期讲一天经、讲一天古文,打基础。这是儒跟佛并进,因为我们都是成年人,不是小孩子。如果是小孩子,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成年人了,只好一面学经,一面在儒家里来补习,这是不得已,一方面充实打基础。所以他老人家重视四书、《古文观止》,这两部书他都教。在小乘经里面,他也选了不少部,诸位要看看台中的听经笔录,那是李老师讲经的笔记,你去看看,大概都有十几种小乘经;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十善业道经》、《上生经》,都属於小乘经。他选了大概有十几、二十种,都是给我们奠定基础的,慢慢才能够进入大乘。所以这个我们不可以疏忽,不能够不重视。一步登天有,太少了。自己想一想是不是这个根性?这是诸位真正想成就的,要认真去反省。

  佛陀在经论里面的教训,一定要奉行,一定要把它做到。所以我在讲席里头,特别贡献给诸位,我们修净土的人要从三福做起。这是释迦牟尼佛在《观无量寿经》里面教诫我们的。从「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个教义是人天教义。「受持三皈」,就是决定要修觉正净,六祖大师《坛经》里面讲得很清楚,佛是觉的意思。他老人家讲三皈,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念念都能够与觉正净相应,这才叫做受持三皈。如果我们还迷惑,还颠倒,还染污,那你恰恰相反,你还搞的迷邪染,你不是觉正净。所以要从迷邪染回过头来,依觉正净,这叫做翻邪三皈,这个重要。「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众戒第一个,老师的教诫,就是老师的教导,我们要能把它做到。威仪是什么?拿现代的话来讲就是礼貌。处事待人接物不失礼,这是不犯威仪,这是小乘福。看那个基础上,从人天、小乘,再到大乘。大乘这里要「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深信因果就是劝你念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可见得它的确有层次,有这个顺序,它不躐等,用这些方法,我们在一生当中成就上品上生。不明白这个道理,不依照这个方法修行,我们想成就很难。为什么?三福这十一句一对照,我们统统都犯,统统没做到。换句话说,根基都没有,你怎么能有成就?

  这段文里头有很深之理,诸位自己可以去研究,可以看看,看不懂没有关系。这个注,你看这一段注得很长,这个注得有十几页,一直到八十三面,注得有这么长,这几句就是说明这部经理论的依据,也是一切大乘佛法理论的依据。明白这个理论依据,我们就信得过,真正不会再怀疑。所以佛所说的话,不是随便说的,确实有真理做依据。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