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 (第二集) 1988/7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4-002-0002
请掀开经本第一四0二页,第一行: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前面将十种行愿的名目说出来了,从「礼敬诸佛」到「普皆回向」。善财童子听了以后,更进一步希望了解行相,就是修行的境界,於是向普贤菩萨请教,『大圣』就是对普贤菩萨的尊称。此地的普贤菩萨是当位普贤,就是等觉菩萨,在菩萨里面地位最高,所以称之为「大圣」。向下经文分成十段: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
这一句是重复把这个十大行愿的名目再说出来,下面这是解释: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
这一段很明显的告诉我们,这是礼敬的对象。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
境界非常的广大,绝对不是我们凡夫心力能够观想得到的,所以必须求普贤菩萨加持。这个话是普贤菩萨自己说的,等觉的普贤菩萨还要以普贤行愿力来加持吗?需要!因为比等觉菩萨还有高的,还有成了佛以后倒驾慈航回来的道后普贤。你看等觉菩萨多么谦虚,还要求佛力加持。
【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
这个说明将这个行愿表现在我们生活当中,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的方面。我们就念到此地,这段没念完,这个意思很长,我们细细的来探讨。清凉大师告诉我们,由心地恭敬表现在我们身体容貌上,这叫做礼敬,所以礼节必须「诚於中,而形於外」。为什么要修礼敬?世出世间法都重视这一条。像我们在世间法里面,我们看到《礼记》,《礼记》实在说就是古时候的教学杂志,拿现在的话就是一本杂志,古代那时候的杂志。里面记的东西很多、很复杂,零零碎碎的,但是篇篇都非常重要,都很精彩,不但可读,而且都是必须要多读。
《礼记》注疏里面说,这个注疏是郑康成注的,就是郑玄,汉朝的大儒。他解释「礼」这个字,他说「礼者,体也」,本体。所谓体,拿现代话来说,就是我们思想、行为所依据的本体,你看这个多重要。又解释「礼者,履也」,履是鞋子,我们人走路不能不穿鞋子,礼的重要性就像鞋子一样。下面他有个注解,「统之於心曰体,践而行之曰履」。由此可知,是从内心生出来,表现在日常生活行为当中,这叫做礼。由此可见,非常的重要。
在古代,礼经一共有三部,《周礼》、《仪礼》、《礼记》。《周礼》是国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中国自古以来不是法治,现在我们讲提倡法治,一切都讲法,国家有宪法、法律,法治;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是礼治。国家行政依据什么?依据礼。这个礼是《周礼》,是周公作的,周公是大圣人,真正了不起!实际上《周礼》拿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周朝的宪法。他不说法,他说礼,法里头没有情,礼里头有情,所以比法要完善得多。法是强制的,礼是感化的,是以慈悲摄受,跟法不一样。
所以,中国从周朝可以说一直到满清,不管帝王用什么样手腕,但是标榜、口号都是以礼治天下。所以中国自古以来自称为「礼义之邦」,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是事实。《周礼》之好,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没看过。那时候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一直就赞叹,我早年跟他学的时候,他告诉我,他说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宪法都比不上《周礼》。他那时候希望我把《周礼》多看几遍,我书是买到了,买到了没看就学佛了,学佛以后不搞这个东西了。所以我知道,方先生讲的话一定没错,他说是最好的宪法。如果周朝以后的子孙,都能够将这个法完完全全遵守、做到,周朝不会亡国,真是千年万世;可惜后代的子孙违背了祖宗的这个法制,所以才衰亡。方先生非常的赞叹。
《仪礼》是老百姓的生活的礼节,所以叫「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定得很微细,就是人与人之间往来,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礼节。不过分,过分了显得巴结人;也不能不到,不到的时候失礼。所以礼节,礼一定有节度,刚刚好到那里为止,彼此大家相安、和睦。所以,中国自古以来是个讲礼的社会。
《礼经》上告诉我们,讲到最高的是道,所谓道、德、仁、义、礼,最高的是道。佛所行的是道、大道,佛菩萨是行道。如果我们把尺度放宽一点,可以说在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行道;六凡法界里面天、人,天就是行德,道德;仁,这是人间才有,仁、义、礼这是人间道德的规范,道没有了这才讲德。道是真正发乎自然,拿佛法来讲很容易讲,出自於本性的是道;本性迷失了,起了无明,道就失掉了。所以拿佛家来解释儒家这些经典,很容易明了,意思非常明显。
我们迷惑了,迷了以后怎么样?迷了以后要重视德。德再要失掉,那就是仁。所以德,我们用儒家来说,简单来讲,五常是德,「仁义礼智信」这是德;八德是德,八德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我们现在常讲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一种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两种讲法都好。这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我们所称的道统,也是中国自古以来教育的哲学。我们用什么教人?就是用伦常、道德,这个才是教育。你看孔老夫子教学,他有四科,他也分科,四个科目,第一个科目就是德行,可见得德育在古时候是非常重视,重视道德的教育。这个教育如果在佛法里面讲,就是戒、定、慧三学,是佛法里面的德育。
中国的民族是五伦的民族,五伦是什么一回事?五伦就是我们整个民族就是一家人。所以,「团结」两个字用在我们中国过去的社会上是毫无意义,为什么?它本身就是团结。五伦,从室、家开始,室就是我们居住的房间,夫妇,开始从夫妇、夫妻;出了你房门之外,就是你的家庭,家庭有父子、有兄弟。所以夫妇是一伦,父子是一伦,兄弟是一伦,这是一家人。出了家庭,这是社会、是国家,这有君臣、有朋友。
君臣的意义是广义的,我们踏进社会,换句话说,你不是领导别人的,你就是被领导的;领导人的是君,被领导的是臣,决定是这个关系。如果你说在这个社会上,我不愿意领导别人,我也不愿意人家领导我,这就很难;连出家也不行,出家一个寺庙里住持是领导人,清众是被领导的人。这个社会构成就是如此,决定不是被领导,就是领导别人,一定有君臣的关系。同等的,朋友,朋是同学的关系,友是同志,志同道合;友是同志,朋是同学。这个一扩大,领导上面还有领导,我们拿一个很小的职员,推到上面就推到总统,在过去,就推到皇帝,所以他是一家人。朋友还有朋友,四海之内皆朋友也。
所以中国过去社会的组织,大家在思想、概念里面就是我们一国就是一家人,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家庭,五伦的社会。社会的道德,大家必需要遵守的,五个基本道德观念,就跟佛法里的五戒同样的,仁、义、礼、智、信。要仁慈,「仁」,你看中国造字,两个人叫仁,就是我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别人;我要怎样对待自己,我应该怎么样对待别人,这叫仁,推己及人这叫仁。我不希望别人伤害我,我就不能伤害别人,我希望我自己得到幸福,我也希望别人得到幸福,常常拿自己去想别人,这个叫仁。所以说「仁者无敌」,敌是对立的,如果外头有一个人跟我是对立的,这就不是仁慈,仁就没有了。真正做到仁,在整个世界上没有敌对的,不是朋就是友。你看这个意思多圆满!
「义」是讲求尽义务,我们对於社会、对於一切众生只讲求义务,不要讲求权利,天下就太平。我们看看今天这个世界,争权夺利,争到之后他也不尽义务,把义这个字忘得干干净净。「礼」,礼是讲礼节,处事待人接物都要有节度,都要合礼。「智」是理智,决定不感情用事,要用理智。「信」是守信用,孔老夫子特别重视「信」,人无信他就没有方法立足於社会。古时候非常讲信用,所以人与人之间往来,没有什么契约可以立的,说出来大家决定遵守,绝对没有反悔的,他守信。现在人订了契约还反悔,那有什么法子,没有办法。这是五个基本道德的建立,人人都必须遵守。
所以这才说,道失掉之后,才讲德;德失掉之后,就讲仁,道德水准越来越低;仁没有了,这再讲义;义要不讲了,最后再讲礼。礼是什么?礼尚往来,礼是有报酬的,是往来的;义没有,义讲尽义务,只有付出,不谈报酬的,讲义。
依照我们中国古人古书里的记载所说的,三皇时代行道。大概那时候这个世界人口稀少,远古的时代人口少,地大物博,人的心地都非常厚道、真诚,绝没有欺诳,行的是道。到五帝的时候,道就没有了,人的意识形态就起了变化,换句话说,在三皇时代,人决定没有私心,完全没有;到五帝的时候,人有私心了,换句话说,我执重,起了我执,这时候行德。到三王的时候,三王是夏、商、周,德也没有了,行仁,还算不错。到春秋五霸的时候,仁也没有了,仁没有了还行,他还讲义。像齐桓公得了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他尊重周天子,讲义,还有义气。五霸以后,义也没有了,也不谈义了。这是我们在中国历史演变,可以说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古人这种评论一点都不为过。
所以到汉以后,都著重在「礼」这个字,如果礼没有了,那就天下大乱。我们现在这个世间,现在不讲礼了,天下就乱了,现在我们中国人对这个礼之差,不如外国人。我们在外国,跟外国人不认识,完全是陌生人,你在马路上遇到,他很客气跟你打个招呼,跟你点点头,这在我们中国见不到的。外国人还有这个礼节,见人还能够亲切的给你打招呼。
礼书里面告诉我们,圣人统治一个国家,他依凭什么?就是道、德、仁、义、礼,同时并运於心,就像佛法一样契机、契理,应机施教,看众生的机感(机缘、感应)应该用什么方法教,就得用什么方法。人心真诚、纯朴的时候,决定用道德。在人心险诈的时候,无可奈何,决定要用礼,礼决定不能失掉。所以郑康成说,「周礼为本,圣人体之」,这是治国、平天下的大根大本,如同我们现在宪法一样;《仪礼》是末,有本有末,「贤人履之」。
所以,中国可以说自古以来,社会的中坚分子是知识分子,士大夫阶级,他们做全国老百姓的榜样。这些士大夫阶级都能够守礼,行仁、义、礼,老百姓心自然服,自然也起来效法。所以在过去,我在小时候住在乡下,大陆在民国初年的时候,国家没有那么多警察,也没那么多法官。乡下人要起了争执,怎么办?找谁来评评理?乡下有办私塾的老先生,教私塾的老先生,请他来评断。他摇头晃脑,孔夫子怎么说,孟夫子怎么说,说得大家心服口服,一句话没得说了。所以不必要警察,也不必要法官,乡下教书的先生就把这些问题都摆平了,都处理得恰到好处。那个时候的人他还相信,他还尊重孔老夫子,一听说孔老夫子说的,这还有什么话说?没话说!五四以后,打倒孔家店,这也没法子了。现在真是无法无天,这个社会混乱,太乱太乱,重新再建立社会新的秩序非常不容易。
现在政府开放,诸位都有机会到大陆上去观光旅游,去看看,你看了之后你就能体验到,非常的痛心,教育失败。我们台湾的教育,说老实话,也是失败,台湾只有科技的教育,没有道德的教育,这是教育上失败。孔老夫子最重要的,他是著重於德行,第一个科目是德行,第二个科目是言语。人与人之间往来,第一个接触的就是言语,如果言语不谨慎,说的人无意,听的人有心,就造成误会,就结成冤仇,所以言语比什么都重要,不能够轻忽。孔老夫子教学,第二个科目是言语。
第三个科目才是政事,我们现在的教育都是属於孔老夫子政事这个科目,就是办事的能力,现在讲科技的教育,学有一技之长,将来在社会上可以谋生。可是人家那是整个社会的安定、国家的繁荣、强大建立在德行的基础上,安和乐利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我们今天在教育上把这两个丢掉,疏忽掉了。第四个科目是文学,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艺术。所以孔老夫子把艺术列在最后,把德行列在第一,那是根本,文艺是枝末,这个非常有道理。这是首先我们认识礼的意义,礼的重要性。
所以,《礼记》是杂志,三礼里面,《礼记》是杂志。《礼记》一开端,第一句话就说「曲礼曰」,曲是委曲婉转,礼就是委曲婉转,自卑而尊人,这个叫礼。所以一开头,「曲礼曰,毋不敬」,跟我们这个十大愿王「礼敬诸佛」一个意思,第一句话就是讲一切恭敬。「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这四句话,第一句话是讲恭敬,是讲礼敬;第二句话是讲端庄、庄严;第三句话就是讲言语,言语要肯定,要安、要定、要柔和、要肯定。这个三条做到,天下老百姓就得到安,安和乐利,「安民」!末后一句是讲效果,前三句是因,后一句是果。所以,世出世间法都重视礼,可见得礼重要。
佛法尤其注重,为什么?实在讲儒家也讲到,没有佛法讲得这么彻底,讲得这么究竟。我们在《礼记》里面同时也看到,也就在第一章,明白的告诉我们,「傲不可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肯定了,傲慢人人都有。在佛法讲,这是与生俱来的烦恼,不是你这一生学的,是前世带来的,傲慢。佛法里讲得更透彻,讲第七末那识,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四大烦恼就有我慢,这个东西是修道最大的障碍,只要有这个东西在,你的道业决定不会成就。不但你不能证果,你连开悟都不可能,你要想在佛门里开悟,都要把傲慢舍掉。我们在《坛经》上看得很明白,这是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大家常常看到的。法达禅师诵《法华经》三千部,自以为了不起,他开不了悟。他为什么开不了悟?就是自以为了不起,傲慢!见到六祖,顶礼的时候头不著地,所以他不能开悟。被六祖喝斥一顿,他生了惭愧心,这才舍掉傲慢,六祖一点他就开悟了。你想想看,这个东西障碍大不大?
所以有这一念存在,诸位要记住,不能开悟,当然更不能证果,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不可能。西方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要舍傲慢,你只要有这一念存在的话,西方极乐世界没你的分,你就是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你也不能往生。为什么?你十万声佛号降伏不住烦恼,那有什么用处?所以,佛教给我们,孔老夫子也是教给我们,教学里头第一科就是礼敬。礼敬目的在哪里?目的在断傲慢心,把这个习气连根要拔掉。因为儒家是教育,佛法也是教育,人有傲慢的心,遇到再好的老师他也学不到东西。为什么?没有把老师看在眼里,他能学什么东西!真正有成就的人一定是个谦虚的人,他才有成就。
你看《易经》谦卦,六爻皆吉,大吉大利;六十四卦里头只有这一卦六爻都吉,谦卦;地山谦,它那个卦的相,山本来很高,山在哪里?山在地底下,这表谦虚。所以礼的定义是自卑而尊人,这是真正有学问,真正有涵养,世出世间法都能够成就。我们这一条决定不能够疏忽,要认真的去修学。绝对不是叫我们见到人要拜,好像巴结人、求人,不是这个意思;这是灭除我们自己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让我们自性光明透出来,成就世出世间一切法,目标在此地。你要是不肯修学,换句话说,你的我慢山太高了,你还不服气,道业就很难成就。
学佛的同修,礼里面最好有观,为什么?因为礼里面没有观,刚才讲,它最大的功德利益就是帮助我们断烦恼习气,它的功德利益是灭除傲慢的烦恼习气。如果这里面有观,它能摄心,它能使我们的心清净;换句话说,能得定,能开慧,这个功德就更殊胜。观里面有很多很多种,这就是佛门的宗派不同,法门不一样,所以作观的内容就不相同。通常,我们讲个通途的,就是无论是哪一宗哪一派都可以用的。学佛的人行礼,最敬礼是五体投地,佛尚右,所以我们拜佛,我们右手先下去,右膝盖先著地,尚右。我们右膝盖著地的时候,我们观想叫一切众生得正觉道,也就是成佛道,我想成佛,希望一切众生个个成佛。右表正,佛法尚右。左,左道,左就是外道,右是正道。右膝盖著地之后,当然左膝盖也要著地,左膝盖著地,也有个观想,也有个愿,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觉悟,想这个意思。
这个心愿就广大了,平等,真正每一拜都想到一切众生。我们右手著地的时候,犹如世尊坐金刚座右手指地,震动现瑞,证大菩提。左手著地的时候,就想到那些外道的众生,佛以四摄法摄受他们统统归到正道。头顶是最后著地,头顶著地时候,愿一切众生离贡高我慢的心。我们头顶这是最高的,我们礼什么?礼佛之足,礼他最下的,的确跟六十四卦谦卦那个意思很像,意思非常的像。令一切众生离骄慢心,成无见顶相,像佛的顶一样,佛顶是无见顶相。这种观想是普通的,是一般的,并不是指修哪一宗哪个法门。
如果我们专修净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每天拜佛、礼佛最好是用夏莲居居士《净修捷要》,它一共是三十二拜,每一拜里面都有观想。这个《净修捷要》我们会很快把它印出来,我已经交到这边来,让他们赶快作版来流通。三十二拜的内容,观想的内容,包括净土三经一论;观想的文字统统是经论的原文,它能够将三经一论的精华把它浓缩在三十二拜里面,很难得!所以,《净修捷要》是一部行经(修行的经),费的时间也不会太长,人人可以修。在平常如果我们念得很熟的话,平常可以观想,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正是《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上所说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能够收到这样殊胜的效果。经毕竟是太长了,我们记不得,他这个小册子薄薄一点点,经典的重要的经文他都节录下来,至少要把这个小本子能够背过,我们常常想。早晚拜佛,它每一拜三称,确实他这个方法里面有观、有念、有发愿、有回向,真是样样都具足。大意明了了,我们就可以看经文。经文这一段是实相,也就是我们所礼敬的对象。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这是我们礼敬的对象,这个对象非常的广大。「诸佛世尊」是指谁?就像经上所说的,「十方」我们容易懂,「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过去诸佛我们也好懂,在《三千佛名经》里面我们看到了,过去千佛,现在贤劫千佛,未来千佛,这是三世,我们也明白了。《万佛忏》里一共有一万两千多尊的佛名,还不够,这个地方讲的是「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一万两千这个数目相差太悬殊了。这个经是《华严经》,佛在前面曾经说过,「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句话佛在本经说过,在《圆觉经》上也说过。所以我们了解,「礼敬诸佛」这个「诸」字就包括了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然有佛性,就应当作佛。
所以我们这个行愿要怎么样修?我们每一天早晚拜佛,最少也要拜三拜,要把拜佛的愿行应用在生活上。我们以这个诚敬之心对佛,我们要以同样恭敬心处事待人接物,这个叫修「礼敬诸佛」这一愿。你不要搞错了,我见到佛我就礼敬,见到人我理都不理他,那就错了,大错特错。好人、坏人都是诸佛,不但好人坏人是诸佛,一切畜生也是诸佛;不但畜生是诸佛,桌椅、板凳也是诸佛。这个问题大了!经上不是明白告诉我们,「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情是有情众生,无情就是植物、矿物。我们桌椅、板凳是无情的众生,无情的众生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同样一个性;在有情众生上我们叫它作佛性,在无情众生上叫它作法性,名称不一样,是一个性。
不仅是以最真诚的心处事待人,还得接物,待人真诚恭敬,办事也是真诚恭敬,那就是认真负责,尽心尽力。无情的众生,你把它安排得恰当,这是对它的礼敬;像桌子摆得整整齐齐,擦得干干净净,这就是对它的礼敬。真正修菩萨行的人,修十大愿王的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随时随地,以桌椅板凳作个比喻,不管在什么地方,我们看到它摆得斜扭了,我们随时把它扶正,这是对它礼敬。不要认为这是他家的,与我不相干,这是道场的,不是我家的。随时随地,没有分别,不干净的把它擦干净,我行菩萨道,我对它礼敬。
所以,对於一切物整齐清洁,这是恭敬。并不是说对桌椅、板凳每天要给它拜几拜,那你就变成佛呆子,学佛学呆了,这就错了。学佛要开智慧,不要变成佛呆子。这是举一个例子。所以说无论是处事待人接物都要用真诚,都要尽心尽力,做到样样都圆满,样样都没有欠缺,这叫礼敬诸佛。所以「诸佛」的对象实在讲太广大,这是法身大士所修的,境界是无量无边。
底下这一句是能修因,『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这一句我们要留意,为什么?以后九愿每一愿都是依这个原则。在这里说了,到以后就不必再说,不要再罗嗦了。第一个是「以法力」,法就是普贤愿力,这个是法。我们今天接受《华严经》普贤菩萨的教诲,我们尊重普贤菩萨,依照普贤菩萨教诲来修学。普贤菩萨教我们什么?一切境界就是诸佛,就是我们修行人所缘的境界,尽虚空遍法界,万事万法,这就是讲的诸佛,前面讲的境界,是我们礼敬的对象。
所以,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那么庄严?为什么十方诸佛的刹土都比不上西方极乐世界?原因在哪里?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人人都修普贤大士之德,没有一个不是修十大愿王的。因此,诸位要记住,别人对我不尊重、不礼貌,没关系,我对人要尊重,要有礼貌;别人虚情假意对我,没关系,我要以真诚心对人。为什么?我修普贤行,他修六道三途行,各人不一样!我们不能说:他对我都是虚情假意,我为什么要对他认真、诚心诚意?好像自己吃亏一样的。换句话说,他修三恶道,我为什么不修三恶道?你要愿意跟人家去,这是苦,这是愚痴。
所以要知道,菩萨行里面最高、最殊胜的是普贤行,这是《华严经》到最后的结论,菩萨里面最高、最殊胜的。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到,所有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统统修普贤大士之德;换句话说,西方极乐世界也可以讲是普贤菩萨的世界,每个人都是普贤菩萨,他都修十大愿王。这个话说得一点都不为过,普贤菩萨成佛了,就叫做阿弥陀佛,普贤行修圆满,就叫做阿弥陀佛。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个平等的世界,每个人都是平等心,都是真诚的心,一丝毫虚伪都没有。
我们学了之后,要从今天起要做到!我们要以真诚待人,不管人家怎么对待我,我们只是一味真诚。眼前吃亏上当无所谓,吃亏上当能吃亏多少年?过几年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所以吃这几年亏,上几年当,值得!这个有代价的,值得。如果你要是不肯吃亏,不肯上当,那好,西方极乐世界去不了,还干六道轮回;既在六道轮回,必堕三恶道,后果不堪设想!第一个「以法力」,一定要尊重老师的教诲,把老师的教导一定要做到。
第二个是「以自己的力量」。所以这是二力法门,净土是二力法门,普贤菩萨在那里教给我们是二力法门。后一句就是自力,「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深心」是菩提心,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这不是普通的心,深心。这个「信」是真信,超过了正信,真信。理解,晓得这个事情,菩萨这个开示叫我们这样做法是有道理的,合情、合理、合法,完全正确,我理解我才会接受,我才会相信,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决定不假。
「如对目前」就是我礼敬的这个对象,礼敬是这个对象、这个境界,将来称赞、供养、忏悔业障乃至於普皆回向统统是以这个境界。这就是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这里面十法界依正庄严,一一就像在我面前一样。大经里面说,「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诸佛怎么现前法?你要把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看作诸佛,那错了。《金刚经》上都说得很明白,你要是「以相见如来」,那就大错特错。什么叫见如来?见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
一切法本来就不生不灭,我们现在为什么看到一切法会有生灭?我们用生灭心看一切法,一切法就有生灭。假如我们把生灭心给断掉,生灭心是妄心,生灭心是八识,识心有生灭,阿赖耶都有生灭。你看在《百法》里面讲,八识五十一心所是什么法?有为法。「百法」前面九十四个是有为法,有为法是假的,有生有灭,八识列在有为法里头,不是真的,连阿赖耶都有生灭。不生不灭是什么?是百法最后的「真如无为」。真如无为是什么?就是菩提心里面的直心,直心是真如无为。《观无量寿经》里面讲的至诚心是无为,诚到了极处;诚就是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就诚,有一物就不诚。
曾国藩读书笔记里头,他对「诚」下了个定义,什么叫诚?「一念不生之谓诚」。他用这个来解释,一念不生这是诚,真诚。所以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如果起一念,有一个主观的念头,这就不诚。处事待人接物应该怎么样?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真诚,用这个心处事待人接物。这就跟前面所讲的,圣人是道德仁义礼并运於心,我心里头本来具足,样样都具足,这是什么?这是道。但是在应用上面,该用道的时候我用道,该用德的时候我用德。在应用的时候,跟大家相接触的时候,该分别的时候我分别,该执著的时候我执著;这种该执著、该分别,叫权智,善巧方便。内里面真诚,内里面确实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没有动念。内里头要真诚,内里面是道,表现在外面是德、是仁、是义、是礼,这叫「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
什么叫佛法?道是佛法,真诚是佛法。怎么叫不坏世间法?世间人有分别、有执著,我随顺你的分别而分别,随你的执著而执著,正如同十大行愿后面所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顺里面自己有主宰,随喜里面成就功德,这个了不起!佛门也常说「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我过去讲这两句,我把它讲成四句。「不变随缘」是佛,佛不变,内里头真诚,不变,决定不变,随缘,能够随顺一切众生,随顺九法界的有情众生。像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一样,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身,这就是随缘;应以佛身得度就示现佛身,应以畜生身得度就示现畜生身,这就是随缘,但是他的佛性不变,本性没变。这是讲已经成就了的人,已经圆满证果的人。
九界里学佛的人,他是「随缘不变」,这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我们随缘,随缘在这里学什么?学不变。我们一天到晚与这一切人事接触,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在接触当中学什么?学内里头,佛法叫内学,内里面学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学不变。所以随缘不变是菩萨,不变随缘是佛陀。
再一个是「不变不随缘」,这是小乘阿罗汉,他做到不变,他不随缘。「随缘随著变」是六道凡夫,一天到晚搞六道轮回,随缘随著变。诸位细细想想这四句,十法界怎么来的?就这四句变出来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有取舍。随缘随变,我们不取,不变不随缘,我们也不取,我们应当学佛、学菩萨,随缘里面学不变,不变里面学随缘,学佛菩萨。
所以你能够见到一切众生的佛性,你能够见到一切万物的法性,这叫做「如对目前」,是这个意思。这就是大经讲的「诸佛常现前」,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那个佛统统现前,不是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成了佛以后,你看一切众生统统是佛,为什么?到那个时候你见性不著相。我们凡夫是著相不见性,所以见不到诸佛,见不到诸佛就是见不到性,佛作性讲,「佛现前」作「见性」讲。
因此,我们总归一句话来说,「离念亡情」,念就是念头,情就是情识。能够把念头、把情识断掉了,本性里面的般若智慧自自然然透露出来。这时候我们一切的行为,跟诸位说,统统是普贤行。不要这样一条一条说,穿衣、吃饭、待人、接物,哪一行不是普贤行?真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那就没错了。所以这是「深心信解,如对目前」,这个很要紧,这三句,前面一句是普贤的法力,后面是靠我们自力,一定要「深心信解」。
下面就容易懂,『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这一句就是解释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用什么态度。这句话实在讲是成佛正因,一定要修净业。它这里只有『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十二个字,如果这十二个字要细讲,就是《观无量寿经》里面佛给我们讲的三种净业。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我们拿那一段经文来注解这三句,非常恰当,特别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要常修。所以,这三种净业就是礼敬,要以至诚心、恭敬心去做,都把它做到。下面经文我们念念,好懂:
【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
前面三句是总说,后面是别显、别说。以前面普贤教诲的法力,以我们自己真诚的心力,所以我们在境界里面见到无量无边的诸佛,也见到无量无边的自己的身,这个很奇怪!实在讲,这是华严境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法界。这个境界实际上来说就现在我们眼前,我们自己迷失了自性,把这个境界不能觉察,虽然在面前不能够觉察。如果真正觉悟,觉悟了的人不会认为这个身是我身,他跟我们的观念不一样。他以什么为我身?以一切万事万物为我身,那你的身相就不知道有多少,身相跟佛相一样多;佛无量无边,我自己的身也无量无边。
我这样解释大家还很难体会,我们还拿作梦做比喻,诸位好好的想一想,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当你作梦醒的时候,你懂得一点佛法了,今天晚上作梦醒过来的时候,你好好想想,想想梦里面的境界,梦里那些境界哪个是你,哪个不是你自己?梦里面,我们梦到有很多人物,那些人物从哪来的?都是自心变现出来的。既然是自己心里变现出来的,那统统是自己,梦中的所有一切人物是自己,梦里面山河大地还是自己。为什么?整个梦就是你的心,全梦即心,全心即梦。所以在那个时候你要问,心像什么样子?作梦的时候最明显,心就变成那个样子。那个样子是妄相,心是真心,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妄不二。
所以觉悟的人,你说他证得清净法身,他证得什么法身?就是他真正明白、肯定、认识尽虚空偏法界统统是我自己。他跟任何人决定没有分别,他认为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爱护一切众生像爱护自己一样,一体,不是二体。我们一个手掌伸出来,五个指头一体的,它不是五个,是一个,一体的。这个手上被蚊子叮了,这个手去给它赶一赶,它不会说「我感谢你,你帮了我大忙」,没有,为什么?一体的。所以契悟之后,则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他对於这一切众生的爱护、慈悲没有条件,为什么?是一体,不是二体。所以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无二无别,我们迷了才分,不知道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这才分,分自分他,虚妄分别。
佛菩萨没有自他,没有你我;他说你我,这就刚才讲了,「恒顺众生」,你说这个叫我、那个叫你,那我随顺你说!其实佛菩萨绝对没有这个概念。是一切众生自己在虚妄、分别、执著,见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所以叫迷失了自己。禅家常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什么?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这是本来面目。你要是真正明白,真正入了这个境界,就叫证得清净法身,那好了,你成了法身佛。证得法身,当然报身、应化身统统具足,没有一样不具足。可是我们只要有一念「这是我,那个是你」,《金刚经》讲的四相具足,你还是迷而不觉。
今天我们在经论里这样详细研究、讨论,大家好像是有那么一点影像,这是什么?这是叫解悟,对你不起作用。必须证悟才起作用,你才真正得受用。你虽然理解了,你入不了这个境界,你还是有是非人我,你还是有很多界限,有许多分别执著。几时把这些分别执著统统都打掉,都没有了,尽虚空遍法界融合成一体,这是证悟。这是佛与大菩萨的境界,所以这一段是讲境界。后面讲:
【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这是显行愿广大无有穷尽的意思。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是讲菩萨修这个行门是永远没有中断的,没有间断的。为什么没有间断?众生无尽。他虽然是究竟圆满了,圆满之后晓得虚空法界是一体,所以佛看到众生快乐他快乐,就是自己;众生受苦他苦恼,所以拔苦与乐是佛菩萨唯一的大事业,因此他十方世界度化众生无有疲厌。今天时间到了,后面两段意思没有说,但是每一段后面都是同样的,我们留到第二段再讲,今天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第一四0二页,第一行: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前面将十种行愿的名目说出来了,从「礼敬诸佛」到「普皆回向」。善财童子听了以后,更进一步希望了解行相,就是修行的境界,於是向普贤菩萨请教,『大圣』就是对普贤菩萨的尊称。此地的普贤菩萨是当位普贤,就是等觉菩萨,在菩萨里面地位最高,所以称之为「大圣」。向下经文分成十段: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
这一句是重复把这个十大行愿的名目再说出来,下面这是解释: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
这一段很明显的告诉我们,这是礼敬的对象。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
境界非常的广大,绝对不是我们凡夫心力能够观想得到的,所以必须求普贤菩萨加持。这个话是普贤菩萨自己说的,等觉的普贤菩萨还要以普贤行愿力来加持吗?需要!因为比等觉菩萨还有高的,还有成了佛以后倒驾慈航回来的道后普贤。你看等觉菩萨多么谦虚,还要求佛力加持。
【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
这个说明将这个行愿表现在我们生活当中,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的方面。我们就念到此地,这段没念完,这个意思很长,我们细细的来探讨。清凉大师告诉我们,由心地恭敬表现在我们身体容貌上,这叫做礼敬,所以礼节必须「诚於中,而形於外」。为什么要修礼敬?世出世间法都重视这一条。像我们在世间法里面,我们看到《礼记》,《礼记》实在说就是古时候的教学杂志,拿现在的话就是一本杂志,古代那时候的杂志。里面记的东西很多、很复杂,零零碎碎的,但是篇篇都非常重要,都很精彩,不但可读,而且都是必须要多读。
《礼记》注疏里面说,这个注疏是郑康成注的,就是郑玄,汉朝的大儒。他解释「礼」这个字,他说「礼者,体也」,本体。所谓体,拿现代话来说,就是我们思想、行为所依据的本体,你看这个多重要。又解释「礼者,履也」,履是鞋子,我们人走路不能不穿鞋子,礼的重要性就像鞋子一样。下面他有个注解,「统之於心曰体,践而行之曰履」。由此可知,是从内心生出来,表现在日常生活行为当中,这叫做礼。由此可见,非常的重要。
在古代,礼经一共有三部,《周礼》、《仪礼》、《礼记》。《周礼》是国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中国自古以来不是法治,现在我们讲提倡法治,一切都讲法,国家有宪法、法律,法治;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是礼治。国家行政依据什么?依据礼。这个礼是《周礼》,是周公作的,周公是大圣人,真正了不起!实际上《周礼》拿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周朝的宪法。他不说法,他说礼,法里头没有情,礼里头有情,所以比法要完善得多。法是强制的,礼是感化的,是以慈悲摄受,跟法不一样。
所以,中国从周朝可以说一直到满清,不管帝王用什么样手腕,但是标榜、口号都是以礼治天下。所以中国自古以来自称为「礼义之邦」,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是事实。《周礼》之好,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没看过。那时候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一直就赞叹,我早年跟他学的时候,他告诉我,他说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宪法都比不上《周礼》。他那时候希望我把《周礼》多看几遍,我书是买到了,买到了没看就学佛了,学佛以后不搞这个东西了。所以我知道,方先生讲的话一定没错,他说是最好的宪法。如果周朝以后的子孙,都能够将这个法完完全全遵守、做到,周朝不会亡国,真是千年万世;可惜后代的子孙违背了祖宗的这个法制,所以才衰亡。方先生非常的赞叹。
《仪礼》是老百姓的生活的礼节,所以叫「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定得很微细,就是人与人之间往来,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礼节。不过分,过分了显得巴结人;也不能不到,不到的时候失礼。所以礼节,礼一定有节度,刚刚好到那里为止,彼此大家相安、和睦。所以,中国自古以来是个讲礼的社会。
《礼经》上告诉我们,讲到最高的是道,所谓道、德、仁、义、礼,最高的是道。佛所行的是道、大道,佛菩萨是行道。如果我们把尺度放宽一点,可以说在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行道;六凡法界里面天、人,天就是行德,道德;仁,这是人间才有,仁、义、礼这是人间道德的规范,道没有了这才讲德。道是真正发乎自然,拿佛法来讲很容易讲,出自於本性的是道;本性迷失了,起了无明,道就失掉了。所以拿佛家来解释儒家这些经典,很容易明了,意思非常明显。
我们迷惑了,迷了以后怎么样?迷了以后要重视德。德再要失掉,那就是仁。所以德,我们用儒家来说,简单来讲,五常是德,「仁义礼智信」这是德;八德是德,八德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我们现在常讲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一种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两种讲法都好。这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我们所称的道统,也是中国自古以来教育的哲学。我们用什么教人?就是用伦常、道德,这个才是教育。你看孔老夫子教学,他有四科,他也分科,四个科目,第一个科目就是德行,可见得德育在古时候是非常重视,重视道德的教育。这个教育如果在佛法里面讲,就是戒、定、慧三学,是佛法里面的德育。
中国的民族是五伦的民族,五伦是什么一回事?五伦就是我们整个民族就是一家人。所以,「团结」两个字用在我们中国过去的社会上是毫无意义,为什么?它本身就是团结。五伦,从室、家开始,室就是我们居住的房间,夫妇,开始从夫妇、夫妻;出了你房门之外,就是你的家庭,家庭有父子、有兄弟。所以夫妇是一伦,父子是一伦,兄弟是一伦,这是一家人。出了家庭,这是社会、是国家,这有君臣、有朋友。
君臣的意义是广义的,我们踏进社会,换句话说,你不是领导别人的,你就是被领导的;领导人的是君,被领导的是臣,决定是这个关系。如果你说在这个社会上,我不愿意领导别人,我也不愿意人家领导我,这就很难;连出家也不行,出家一个寺庙里住持是领导人,清众是被领导的人。这个社会构成就是如此,决定不是被领导,就是领导别人,一定有君臣的关系。同等的,朋友,朋是同学的关系,友是同志,志同道合;友是同志,朋是同学。这个一扩大,领导上面还有领导,我们拿一个很小的职员,推到上面就推到总统,在过去,就推到皇帝,所以他是一家人。朋友还有朋友,四海之内皆朋友也。
所以中国过去社会的组织,大家在思想、概念里面就是我们一国就是一家人,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家庭,五伦的社会。社会的道德,大家必需要遵守的,五个基本道德观念,就跟佛法里的五戒同样的,仁、义、礼、智、信。要仁慈,「仁」,你看中国造字,两个人叫仁,就是我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别人;我要怎样对待自己,我应该怎么样对待别人,这叫仁,推己及人这叫仁。我不希望别人伤害我,我就不能伤害别人,我希望我自己得到幸福,我也希望别人得到幸福,常常拿自己去想别人,这个叫仁。所以说「仁者无敌」,敌是对立的,如果外头有一个人跟我是对立的,这就不是仁慈,仁就没有了。真正做到仁,在整个世界上没有敌对的,不是朋就是友。你看这个意思多圆满!
「义」是讲求尽义务,我们对於社会、对於一切众生只讲求义务,不要讲求权利,天下就太平。我们看看今天这个世界,争权夺利,争到之后他也不尽义务,把义这个字忘得干干净净。「礼」,礼是讲礼节,处事待人接物都要有节度,都要合礼。「智」是理智,决定不感情用事,要用理智。「信」是守信用,孔老夫子特别重视「信」,人无信他就没有方法立足於社会。古时候非常讲信用,所以人与人之间往来,没有什么契约可以立的,说出来大家决定遵守,绝对没有反悔的,他守信。现在人订了契约还反悔,那有什么法子,没有办法。这是五个基本道德的建立,人人都必须遵守。
所以这才说,道失掉之后,才讲德;德失掉之后,就讲仁,道德水准越来越低;仁没有了,这再讲义;义要不讲了,最后再讲礼。礼是什么?礼尚往来,礼是有报酬的,是往来的;义没有,义讲尽义务,只有付出,不谈报酬的,讲义。
依照我们中国古人古书里的记载所说的,三皇时代行道。大概那时候这个世界人口稀少,远古的时代人口少,地大物博,人的心地都非常厚道、真诚,绝没有欺诳,行的是道。到五帝的时候,道就没有了,人的意识形态就起了变化,换句话说,在三皇时代,人决定没有私心,完全没有;到五帝的时候,人有私心了,换句话说,我执重,起了我执,这时候行德。到三王的时候,三王是夏、商、周,德也没有了,行仁,还算不错。到春秋五霸的时候,仁也没有了,仁没有了还行,他还讲义。像齐桓公得了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他尊重周天子,讲义,还有义气。五霸以后,义也没有了,也不谈义了。这是我们在中国历史演变,可以说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古人这种评论一点都不为过。
所以到汉以后,都著重在「礼」这个字,如果礼没有了,那就天下大乱。我们现在这个世间,现在不讲礼了,天下就乱了,现在我们中国人对这个礼之差,不如外国人。我们在外国,跟外国人不认识,完全是陌生人,你在马路上遇到,他很客气跟你打个招呼,跟你点点头,这在我们中国见不到的。外国人还有这个礼节,见人还能够亲切的给你打招呼。
礼书里面告诉我们,圣人统治一个国家,他依凭什么?就是道、德、仁、义、礼,同时并运於心,就像佛法一样契机、契理,应机施教,看众生的机感(机缘、感应)应该用什么方法教,就得用什么方法。人心真诚、纯朴的时候,决定用道德。在人心险诈的时候,无可奈何,决定要用礼,礼决定不能失掉。所以郑康成说,「周礼为本,圣人体之」,这是治国、平天下的大根大本,如同我们现在宪法一样;《仪礼》是末,有本有末,「贤人履之」。
所以,中国可以说自古以来,社会的中坚分子是知识分子,士大夫阶级,他们做全国老百姓的榜样。这些士大夫阶级都能够守礼,行仁、义、礼,老百姓心自然服,自然也起来效法。所以在过去,我在小时候住在乡下,大陆在民国初年的时候,国家没有那么多警察,也没那么多法官。乡下人要起了争执,怎么办?找谁来评评理?乡下有办私塾的老先生,教私塾的老先生,请他来评断。他摇头晃脑,孔夫子怎么说,孟夫子怎么说,说得大家心服口服,一句话没得说了。所以不必要警察,也不必要法官,乡下教书的先生就把这些问题都摆平了,都处理得恰到好处。那个时候的人他还相信,他还尊重孔老夫子,一听说孔老夫子说的,这还有什么话说?没话说!五四以后,打倒孔家店,这也没法子了。现在真是无法无天,这个社会混乱,太乱太乱,重新再建立社会新的秩序非常不容易。
现在政府开放,诸位都有机会到大陆上去观光旅游,去看看,你看了之后你就能体验到,非常的痛心,教育失败。我们台湾的教育,说老实话,也是失败,台湾只有科技的教育,没有道德的教育,这是教育上失败。孔老夫子最重要的,他是著重於德行,第一个科目是德行,第二个科目是言语。人与人之间往来,第一个接触的就是言语,如果言语不谨慎,说的人无意,听的人有心,就造成误会,就结成冤仇,所以言语比什么都重要,不能够轻忽。孔老夫子教学,第二个科目是言语。
第三个科目才是政事,我们现在的教育都是属於孔老夫子政事这个科目,就是办事的能力,现在讲科技的教育,学有一技之长,将来在社会上可以谋生。可是人家那是整个社会的安定、国家的繁荣、强大建立在德行的基础上,安和乐利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我们今天在教育上把这两个丢掉,疏忽掉了。第四个科目是文学,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艺术。所以孔老夫子把艺术列在最后,把德行列在第一,那是根本,文艺是枝末,这个非常有道理。这是首先我们认识礼的意义,礼的重要性。
所以,《礼记》是杂志,三礼里面,《礼记》是杂志。《礼记》一开端,第一句话就说「曲礼曰」,曲是委曲婉转,礼就是委曲婉转,自卑而尊人,这个叫礼。所以一开头,「曲礼曰,毋不敬」,跟我们这个十大愿王「礼敬诸佛」一个意思,第一句话就是讲一切恭敬。「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这四句话,第一句话是讲恭敬,是讲礼敬;第二句话是讲端庄、庄严;第三句话就是讲言语,言语要肯定,要安、要定、要柔和、要肯定。这个三条做到,天下老百姓就得到安,安和乐利,「安民」!末后一句是讲效果,前三句是因,后一句是果。所以,世出世间法都重视礼,可见得礼重要。
佛法尤其注重,为什么?实在讲儒家也讲到,没有佛法讲得这么彻底,讲得这么究竟。我们在《礼记》里面同时也看到,也就在第一章,明白的告诉我们,「傲不可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肯定了,傲慢人人都有。在佛法讲,这是与生俱来的烦恼,不是你这一生学的,是前世带来的,傲慢。佛法里讲得更透彻,讲第七末那识,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四大烦恼就有我慢,这个东西是修道最大的障碍,只要有这个东西在,你的道业决定不会成就。不但你不能证果,你连开悟都不可能,你要想在佛门里开悟,都要把傲慢舍掉。我们在《坛经》上看得很明白,这是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大家常常看到的。法达禅师诵《法华经》三千部,自以为了不起,他开不了悟。他为什么开不了悟?就是自以为了不起,傲慢!见到六祖,顶礼的时候头不著地,所以他不能开悟。被六祖喝斥一顿,他生了惭愧心,这才舍掉傲慢,六祖一点他就开悟了。你想想看,这个东西障碍大不大?
所以有这一念存在,诸位要记住,不能开悟,当然更不能证果,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不可能。西方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要舍傲慢,你只要有这一念存在的话,西方极乐世界没你的分,你就是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你也不能往生。为什么?你十万声佛号降伏不住烦恼,那有什么用处?所以,佛教给我们,孔老夫子也是教给我们,教学里头第一科就是礼敬。礼敬目的在哪里?目的在断傲慢心,把这个习气连根要拔掉。因为儒家是教育,佛法也是教育,人有傲慢的心,遇到再好的老师他也学不到东西。为什么?没有把老师看在眼里,他能学什么东西!真正有成就的人一定是个谦虚的人,他才有成就。
你看《易经》谦卦,六爻皆吉,大吉大利;六十四卦里头只有这一卦六爻都吉,谦卦;地山谦,它那个卦的相,山本来很高,山在哪里?山在地底下,这表谦虚。所以礼的定义是自卑而尊人,这是真正有学问,真正有涵养,世出世间法都能够成就。我们这一条决定不能够疏忽,要认真的去修学。绝对不是叫我们见到人要拜,好像巴结人、求人,不是这个意思;这是灭除我们自己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让我们自性光明透出来,成就世出世间一切法,目标在此地。你要是不肯修学,换句话说,你的我慢山太高了,你还不服气,道业就很难成就。
学佛的同修,礼里面最好有观,为什么?因为礼里面没有观,刚才讲,它最大的功德利益就是帮助我们断烦恼习气,它的功德利益是灭除傲慢的烦恼习气。如果这里面有观,它能摄心,它能使我们的心清净;换句话说,能得定,能开慧,这个功德就更殊胜。观里面有很多很多种,这就是佛门的宗派不同,法门不一样,所以作观的内容就不相同。通常,我们讲个通途的,就是无论是哪一宗哪一派都可以用的。学佛的人行礼,最敬礼是五体投地,佛尚右,所以我们拜佛,我们右手先下去,右膝盖先著地,尚右。我们右膝盖著地的时候,我们观想叫一切众生得正觉道,也就是成佛道,我想成佛,希望一切众生个个成佛。右表正,佛法尚右。左,左道,左就是外道,右是正道。右膝盖著地之后,当然左膝盖也要著地,左膝盖著地,也有个观想,也有个愿,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觉悟,想这个意思。
这个心愿就广大了,平等,真正每一拜都想到一切众生。我们右手著地的时候,犹如世尊坐金刚座右手指地,震动现瑞,证大菩提。左手著地的时候,就想到那些外道的众生,佛以四摄法摄受他们统统归到正道。头顶是最后著地,头顶著地时候,愿一切众生离贡高我慢的心。我们头顶这是最高的,我们礼什么?礼佛之足,礼他最下的,的确跟六十四卦谦卦那个意思很像,意思非常的像。令一切众生离骄慢心,成无见顶相,像佛的顶一样,佛顶是无见顶相。这种观想是普通的,是一般的,并不是指修哪一宗哪个法门。
如果我们专修净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每天拜佛、礼佛最好是用夏莲居居士《净修捷要》,它一共是三十二拜,每一拜里面都有观想。这个《净修捷要》我们会很快把它印出来,我已经交到这边来,让他们赶快作版来流通。三十二拜的内容,观想的内容,包括净土三经一论;观想的文字统统是经论的原文,它能够将三经一论的精华把它浓缩在三十二拜里面,很难得!所以,《净修捷要》是一部行经(修行的经),费的时间也不会太长,人人可以修。在平常如果我们念得很熟的话,平常可以观想,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正是《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上所说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能够收到这样殊胜的效果。经毕竟是太长了,我们记不得,他这个小册子薄薄一点点,经典的重要的经文他都节录下来,至少要把这个小本子能够背过,我们常常想。早晚拜佛,它每一拜三称,确实他这个方法里面有观、有念、有发愿、有回向,真是样样都具足。大意明了了,我们就可以看经文。经文这一段是实相,也就是我们所礼敬的对象。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这是我们礼敬的对象,这个对象非常的广大。「诸佛世尊」是指谁?就像经上所说的,「十方」我们容易懂,「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过去诸佛我们也好懂,在《三千佛名经》里面我们看到了,过去千佛,现在贤劫千佛,未来千佛,这是三世,我们也明白了。《万佛忏》里一共有一万两千多尊的佛名,还不够,这个地方讲的是「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一万两千这个数目相差太悬殊了。这个经是《华严经》,佛在前面曾经说过,「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句话佛在本经说过,在《圆觉经》上也说过。所以我们了解,「礼敬诸佛」这个「诸」字就包括了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然有佛性,就应当作佛。
所以我们这个行愿要怎么样修?我们每一天早晚拜佛,最少也要拜三拜,要把拜佛的愿行应用在生活上。我们以这个诚敬之心对佛,我们要以同样恭敬心处事待人接物,这个叫修「礼敬诸佛」这一愿。你不要搞错了,我见到佛我就礼敬,见到人我理都不理他,那就错了,大错特错。好人、坏人都是诸佛,不但好人坏人是诸佛,一切畜生也是诸佛;不但畜生是诸佛,桌椅、板凳也是诸佛。这个问题大了!经上不是明白告诉我们,「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情是有情众生,无情就是植物、矿物。我们桌椅、板凳是无情的众生,无情的众生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同样一个性;在有情众生上我们叫它作佛性,在无情众生上叫它作法性,名称不一样,是一个性。
不仅是以最真诚的心处事待人,还得接物,待人真诚恭敬,办事也是真诚恭敬,那就是认真负责,尽心尽力。无情的众生,你把它安排得恰当,这是对它的礼敬;像桌子摆得整整齐齐,擦得干干净净,这就是对它的礼敬。真正修菩萨行的人,修十大愿王的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随时随地,以桌椅板凳作个比喻,不管在什么地方,我们看到它摆得斜扭了,我们随时把它扶正,这是对它礼敬。不要认为这是他家的,与我不相干,这是道场的,不是我家的。随时随地,没有分别,不干净的把它擦干净,我行菩萨道,我对它礼敬。
所以,对於一切物整齐清洁,这是恭敬。并不是说对桌椅、板凳每天要给它拜几拜,那你就变成佛呆子,学佛学呆了,这就错了。学佛要开智慧,不要变成佛呆子。这是举一个例子。所以说无论是处事待人接物都要用真诚,都要尽心尽力,做到样样都圆满,样样都没有欠缺,这叫礼敬诸佛。所以「诸佛」的对象实在讲太广大,这是法身大士所修的,境界是无量无边。
底下这一句是能修因,『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这一句我们要留意,为什么?以后九愿每一愿都是依这个原则。在这里说了,到以后就不必再说,不要再罗嗦了。第一个是「以法力」,法就是普贤愿力,这个是法。我们今天接受《华严经》普贤菩萨的教诲,我们尊重普贤菩萨,依照普贤菩萨教诲来修学。普贤菩萨教我们什么?一切境界就是诸佛,就是我们修行人所缘的境界,尽虚空遍法界,万事万法,这就是讲的诸佛,前面讲的境界,是我们礼敬的对象。
所以,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那么庄严?为什么十方诸佛的刹土都比不上西方极乐世界?原因在哪里?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人人都修普贤大士之德,没有一个不是修十大愿王的。因此,诸位要记住,别人对我不尊重、不礼貌,没关系,我对人要尊重,要有礼貌;别人虚情假意对我,没关系,我要以真诚心对人。为什么?我修普贤行,他修六道三途行,各人不一样!我们不能说:他对我都是虚情假意,我为什么要对他认真、诚心诚意?好像自己吃亏一样的。换句话说,他修三恶道,我为什么不修三恶道?你要愿意跟人家去,这是苦,这是愚痴。
所以要知道,菩萨行里面最高、最殊胜的是普贤行,这是《华严经》到最后的结论,菩萨里面最高、最殊胜的。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到,所有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统统修普贤大士之德;换句话说,西方极乐世界也可以讲是普贤菩萨的世界,每个人都是普贤菩萨,他都修十大愿王。这个话说得一点都不为过,普贤菩萨成佛了,就叫做阿弥陀佛,普贤行修圆满,就叫做阿弥陀佛。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个平等的世界,每个人都是平等心,都是真诚的心,一丝毫虚伪都没有。
我们学了之后,要从今天起要做到!我们要以真诚待人,不管人家怎么对待我,我们只是一味真诚。眼前吃亏上当无所谓,吃亏上当能吃亏多少年?过几年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所以吃这几年亏,上几年当,值得!这个有代价的,值得。如果你要是不肯吃亏,不肯上当,那好,西方极乐世界去不了,还干六道轮回;既在六道轮回,必堕三恶道,后果不堪设想!第一个「以法力」,一定要尊重老师的教诲,把老师的教导一定要做到。
第二个是「以自己的力量」。所以这是二力法门,净土是二力法门,普贤菩萨在那里教给我们是二力法门。后一句就是自力,「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深心」是菩提心,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这不是普通的心,深心。这个「信」是真信,超过了正信,真信。理解,晓得这个事情,菩萨这个开示叫我们这样做法是有道理的,合情、合理、合法,完全正确,我理解我才会接受,我才会相信,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决定不假。
「如对目前」就是我礼敬的这个对象,礼敬是这个对象、这个境界,将来称赞、供养、忏悔业障乃至於普皆回向统统是以这个境界。这就是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这里面十法界依正庄严,一一就像在我面前一样。大经里面说,「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诸佛怎么现前法?你要把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看作诸佛,那错了。《金刚经》上都说得很明白,你要是「以相见如来」,那就大错特错。什么叫见如来?见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
一切法本来就不生不灭,我们现在为什么看到一切法会有生灭?我们用生灭心看一切法,一切法就有生灭。假如我们把生灭心给断掉,生灭心是妄心,生灭心是八识,识心有生灭,阿赖耶都有生灭。你看在《百法》里面讲,八识五十一心所是什么法?有为法。「百法」前面九十四个是有为法,有为法是假的,有生有灭,八识列在有为法里头,不是真的,连阿赖耶都有生灭。不生不灭是什么?是百法最后的「真如无为」。真如无为是什么?就是菩提心里面的直心,直心是真如无为。《观无量寿经》里面讲的至诚心是无为,诚到了极处;诚就是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就诚,有一物就不诚。
曾国藩读书笔记里头,他对「诚」下了个定义,什么叫诚?「一念不生之谓诚」。他用这个来解释,一念不生这是诚,真诚。所以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如果起一念,有一个主观的念头,这就不诚。处事待人接物应该怎么样?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真诚,用这个心处事待人接物。这就跟前面所讲的,圣人是道德仁义礼并运於心,我心里头本来具足,样样都具足,这是什么?这是道。但是在应用上面,该用道的时候我用道,该用德的时候我用德。在应用的时候,跟大家相接触的时候,该分别的时候我分别,该执著的时候我执著;这种该执著、该分别,叫权智,善巧方便。内里面真诚,内里面确实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没有动念。内里头要真诚,内里面是道,表现在外面是德、是仁、是义、是礼,这叫「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
什么叫佛法?道是佛法,真诚是佛法。怎么叫不坏世间法?世间人有分别、有执著,我随顺你的分别而分别,随你的执著而执著,正如同十大行愿后面所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顺里面自己有主宰,随喜里面成就功德,这个了不起!佛门也常说「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我过去讲这两句,我把它讲成四句。「不变随缘」是佛,佛不变,内里头真诚,不变,决定不变,随缘,能够随顺一切众生,随顺九法界的有情众生。像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一样,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身,这就是随缘;应以佛身得度就示现佛身,应以畜生身得度就示现畜生身,这就是随缘,但是他的佛性不变,本性没变。这是讲已经成就了的人,已经圆满证果的人。
九界里学佛的人,他是「随缘不变」,这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我们随缘,随缘在这里学什么?学不变。我们一天到晚与这一切人事接触,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在接触当中学什么?学内里头,佛法叫内学,内里面学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学不变。所以随缘不变是菩萨,不变随缘是佛陀。
再一个是「不变不随缘」,这是小乘阿罗汉,他做到不变,他不随缘。「随缘随著变」是六道凡夫,一天到晚搞六道轮回,随缘随著变。诸位细细想想这四句,十法界怎么来的?就这四句变出来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有取舍。随缘随变,我们不取,不变不随缘,我们也不取,我们应当学佛、学菩萨,随缘里面学不变,不变里面学随缘,学佛菩萨。
所以你能够见到一切众生的佛性,你能够见到一切万物的法性,这叫做「如对目前」,是这个意思。这就是大经讲的「诸佛常现前」,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那个佛统统现前,不是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成了佛以后,你看一切众生统统是佛,为什么?到那个时候你见性不著相。我们凡夫是著相不见性,所以见不到诸佛,见不到诸佛就是见不到性,佛作性讲,「佛现前」作「见性」讲。
因此,我们总归一句话来说,「离念亡情」,念就是念头,情就是情识。能够把念头、把情识断掉了,本性里面的般若智慧自自然然透露出来。这时候我们一切的行为,跟诸位说,统统是普贤行。不要这样一条一条说,穿衣、吃饭、待人、接物,哪一行不是普贤行?真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那就没错了。所以这是「深心信解,如对目前」,这个很要紧,这三句,前面一句是普贤的法力,后面是靠我们自力,一定要「深心信解」。
下面就容易懂,『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这一句就是解释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用什么态度。这句话实在讲是成佛正因,一定要修净业。它这里只有『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十二个字,如果这十二个字要细讲,就是《观无量寿经》里面佛给我们讲的三种净业。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我们拿那一段经文来注解这三句,非常恰当,特别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要常修。所以,这三种净业就是礼敬,要以至诚心、恭敬心去做,都把它做到。下面经文我们念念,好懂:
【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
前面三句是总说,后面是别显、别说。以前面普贤教诲的法力,以我们自己真诚的心力,所以我们在境界里面见到无量无边的诸佛,也见到无量无边的自己的身,这个很奇怪!实在讲,这是华严境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法界。这个境界实际上来说就现在我们眼前,我们自己迷失了自性,把这个境界不能觉察,虽然在面前不能够觉察。如果真正觉悟,觉悟了的人不会认为这个身是我身,他跟我们的观念不一样。他以什么为我身?以一切万事万物为我身,那你的身相就不知道有多少,身相跟佛相一样多;佛无量无边,我自己的身也无量无边。
我这样解释大家还很难体会,我们还拿作梦做比喻,诸位好好的想一想,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当你作梦醒的时候,你懂得一点佛法了,今天晚上作梦醒过来的时候,你好好想想,想想梦里面的境界,梦里那些境界哪个是你,哪个不是你自己?梦里面,我们梦到有很多人物,那些人物从哪来的?都是自心变现出来的。既然是自己心里变现出来的,那统统是自己,梦中的所有一切人物是自己,梦里面山河大地还是自己。为什么?整个梦就是你的心,全梦即心,全心即梦。所以在那个时候你要问,心像什么样子?作梦的时候最明显,心就变成那个样子。那个样子是妄相,心是真心,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妄不二。
所以觉悟的人,你说他证得清净法身,他证得什么法身?就是他真正明白、肯定、认识尽虚空偏法界统统是我自己。他跟任何人决定没有分别,他认为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爱护一切众生像爱护自己一样,一体,不是二体。我们一个手掌伸出来,五个指头一体的,它不是五个,是一个,一体的。这个手上被蚊子叮了,这个手去给它赶一赶,它不会说「我感谢你,你帮了我大忙」,没有,为什么?一体的。所以契悟之后,则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他对於这一切众生的爱护、慈悲没有条件,为什么?是一体,不是二体。所以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无二无别,我们迷了才分,不知道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这才分,分自分他,虚妄分别。
佛菩萨没有自他,没有你我;他说你我,这就刚才讲了,「恒顺众生」,你说这个叫我、那个叫你,那我随顺你说!其实佛菩萨绝对没有这个概念。是一切众生自己在虚妄、分别、执著,见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所以叫迷失了自己。禅家常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什么?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这是本来面目。你要是真正明白,真正入了这个境界,就叫证得清净法身,那好了,你成了法身佛。证得法身,当然报身、应化身统统具足,没有一样不具足。可是我们只要有一念「这是我,那个是你」,《金刚经》讲的四相具足,你还是迷而不觉。
今天我们在经论里这样详细研究、讨论,大家好像是有那么一点影像,这是什么?这是叫解悟,对你不起作用。必须证悟才起作用,你才真正得受用。你虽然理解了,你入不了这个境界,你还是有是非人我,你还是有很多界限,有许多分别执著。几时把这些分别执著统统都打掉,都没有了,尽虚空遍法界融合成一体,这是证悟。这是佛与大菩萨的境界,所以这一段是讲境界。后面讲:
【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这是显行愿广大无有穷尽的意思。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是讲菩萨修这个行门是永远没有中断的,没有间断的。为什么没有间断?众生无尽。他虽然是究竟圆满了,圆满之后晓得虚空法界是一体,所以佛看到众生快乐他快乐,就是自己;众生受苦他苦恼,所以拔苦与乐是佛菩萨唯一的大事业,因此他十方世界度化众生无有疲厌。今天时间到了,后面两段意思没有说,但是每一段后面都是同样的,我们留到第二段再讲,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