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业三福 (共一集) 199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9-0001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观经》三福为净业正因者,此地把这个经文统统引用在此地,文曰∶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我相信很多同修这一段文都很熟悉,这三条一共十一句,十一句就好比十一层大楼,后面的包括前面,前面不能包括后面;就好像大楼一样,第二层一定包括第一层,第一层不见得包括第二层,因为第二层可以不盖。你就晓得,第一是根本的根本,这一条做不到,后面统统都没有。发菩提心是在第几层?第八层。前面七层都没有,哪来的菩提心?菩提心没有了,念阿弥陀佛也不见得能往生。为什么?往生的正因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正修行只有一半,缺了一半,往生靠不住!想到这个地方,我们的确是不寒而栗!想到这个地方,才真正明了为什么念佛的人那么多,往生的人那么少。
从前李老师讲过,一万个念佛的人,天天拿著念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真正往生的,也不过是两个、三个,不成比例!原因在哪里?他一天到晚念佛只念了一半,没有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菩提心是明白心、觉悟的心。他的心还是糊里糊涂的,还是颠倒妄想的,这样念佛怎么能往生!菩提是觉的意思,菩提心是觉心,觉而不迷。他虽然念佛,还是迷而不觉,所以不能往生。怎样才是觉?底下七层没有修到,就是不觉。因为觉了,下面七层圆满了,第八层盖好了,下面七层当然盖好了,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我们不知道什么叫菩提心,不知道什么叫觉心,你从这个地方去体会就明了了。
第一个『孝养父母』,我们有没有做到?这一句话非常不简单,我们对於父母在生活物质上一切奉养都能做到了,算得上孝养吗?你看看《论语》,孔老夫子讲的话,如果这个叫孝养,畜生也可以做得到!所以一个明理的人,一个读书人,要养「父母之志」。父母对你的期望,你能够不辜负,这个叫孝顺。可是我们话说回来,今天作父母对儿女是什么期望?真的是有问题。
在古礼,小孩的命名,名字是父母对他的期望,希望你将来长大了,名副其实。所以古人给儿女取名字,不是随便取的。现在我们看到很多人,给儿女取的名字有取成外国名字。我一看就奇怪?他的父母一定想将来希望他的儿女变成外国人,这实在是对於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毫无所知,才会犯这种毛病。
佛家讲孝,如果父母来生还搞六道轮回,那就是大不孝。真正孝子,怎么能够忍心叫父母来生还堕六道?由此可知,佛子的大孝是要度父母出离三界。
第一孝行是要劝父母念佛求生净土,这是真孝!父母不肯念,父母不能接受,你要找出因素,找出那个原因,把这个原因消除,父母就乐意接受了,他才晓得这个好处。父母疼爱子女,尤其年老了,儿女哪里会骗父母!不过现代儿女骗父母的太多了,搞得父母也不相信了。在从前骗别人有之,骗父母的是大逆不道,罪过滔天!所以很少会骗父母的。劝父母亲念佛,这是大孝,没有比这个更究竟的了。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就得到,我们应该如何孝顺父母。
孝,一定讲顺,顺亲心。兄弟不和,父母很痛心,这是不孝。妯娌不和,这也是不孝。所以说:「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父母心里愉快,儿女都能够修养品德,从事正当的行业,不犯法、不违规,这是孝顺父母。你的邻里乡党对你尊重,对你的父母就更尊重了,这是孝亲!所以「孝顺」两个字的确不容易做到。但是诸位要知道,这是学佛的大根大本。你要不做,换句话说,你就不想出三界,来生还想搞六道轮回。真正想出三界,真正不再搞轮回了,你要从这里做起。
家人兄弟妯娌不懂,我怎么办?忍让。所以我们中国人讲孝,为什么一定讲舜?拿舜做一个榜样。你们看看舜王的传记,一家人对他的态度那么样的蛮横恶劣,他只是一个真诚恭敬对家里任何一个人,积年累月,十几年全家都被他感动了,一家后悔,这才叫做「孝养父母」。「孝养父母」,大舜做到了!下一次我们把舜的传记影印出来,分赠给诸位同修们,你们看看什么叫做孝?应该怎么学法?
我们不知道怎样做?不晓得怎么做?所以念佛念了几十年,连往生的消息都没有。你说这怎么得了!这多可怕!我们错,错在哪里?找不到,你说多可怜!实在讲,这是不读经之过。经上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也念了;念了,只是滑口念过去,真正的意思不懂。如何的重要?不晓得。如何作法?那更不必说了。这个不得了!
第二句『奉事师长』。这一句话,难!不能孝亲,就不能敬师。所以这是第二层楼,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尊师重道。为什么?因为不尊师就是不孝父母。师在哪里?现在没有了,我这个年岁还沾到一点边缘。我在家乡,小时候念私塾,念了四个月。那时没有学校,在附近祠堂里办个学校,一个老师带了二十几个学生。我的父亲送我到那里去拜老师的时候,带了礼物,穿得整整齐齐,长袍马褂。到老师那里时,在大殿上(现在是礼堂),先对孔老夫子的牌位三跪九叩首,然后请老师坐在当中,再对老师三跪九叩首,家长拜老师,把小孩付托给老师,求老师认真的教诲。老师接受家长的礼物,接受家长这样隆重的礼节,他要不认真教这个小孩,怎么对得起家长?
所以现在师道看不到!我学佛了,我到台中去拜老师,还是用古礼来拜。台中李老师有一年办了一个「内典研究班」,请了六个老师,我也是其中的一个。李老师要请我们作老师,他代表学生家长,把我们这六个人请了上座,李老师叫那些学生跟在他的后面,在下面恭恭敬敬的拜三拜。我们也得要受著,受得很不自然,还是要受,礼不可以失。你想想看,我们教学能不认真吗?现在学校不行!老师对学生严格一点,那要按铃告状,老师还要受处罚,麻烦!老师乐得不要教,师道没有了!所以「奉事师长」不容易做到。
「奉事师长」里面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依教奉行。到哪里去找一个依教奉行的学生?找不到!我在过去,一个人在外面讲经,很孤单,也很辛苦。所以我每一次回到台中见李老师,我都会劝他老人家多教几个学生,把我们这个担子分一分、匀一匀!这一句话我讲过十几遍,最初讲时老师都点头,到最后那一次,大概他也听烦了,他就跟我说:「你替我找学生。」从此以后,我再也不说了。为什么?找不到!到哪里去找一个百分之百服从老师的学生?所以李老师讲「师资道合」不容易,一个学生想求老师,可遇不可求,不容易求到一个真正善知识。真正好老师要找一个学生,他跟我讲比学生求老师还难。这我深深体会到,哪里去找一个那么老实的学生?
现代的学生,程度愈高愈不听话。为什么?他的妄想愈多,成见愈深,愈不好教。所以演培法师选学生,他只要选老实的,呆呆的,不要很聪明,初中毕业就可以了。在香港他提出这个条件,很多人都奇怪,别人要徒弟都要大学毕业,有博士学位的,你怎么说初中毕业就可以了?他点点头说:「我就是这个程度。」几个人懂得?程度愈高,愈不听话,阳奉阴违,表面上他点头,背地里他搞他的,不能成就!程度愈低,他愈谦虚,为什么?他有自卑感,总觉得处处不如人,他能够发愤,他能够向上,他能够接受老师的指导。愈是书念得多,见识又广的人贡高我慢,那个不能成就。现代老师找学生找不到,学生找老师也找不到,往生希望很渺茫。这两句是根本的根本,实在是不容易!
亲近一个善知识,真正遇到老师了,如果同学当中有磨擦、有意见,这不是「奉事师长」。为什么?叫师长操心,等於不孝顺师长。家里面兄弟相聚人数还不多,同学们相聚往往超过家里兄弟的人数,如何能和睦相处?在佛法僧团里面叫「六和敬」,「六和敬」要是做不到,就不能叫做「奉事师长」。我们想一想,我们哪一个人做到「六和敬」?所以从这个地方认真来细细思惟,才知道往生不容易!可是你真正要想超越三界,了生死,这一生圆成佛道,你不走这一条路,没有第二条路好走。
再给诸位说明,这十一句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换句话说,不管你学哪一宗,不管你学哪一个法门,这十一条是大根大本。到什么时候才分?真得到菩提心以后才分宗分派。菩提心以前,这八句是不分的,它是任何一宗、任何一个法门共同修学的科目,到「深信因果」这个地方可以分。你学禅也好,学净也好,学律也好,学教也好,「读诵大乘,劝进行者」,那是分了!发菩提心之前是不分的,我们几个人能做到?
当然现在一说到这些问题,无论在家出家,在家对家庭不满意,一肚子苦水,没地方申诉;在道场里面也是一肚子苦闷,一肚子委屈。这个事情我都很清楚,都很明了,谁也瞒不过我。当然在家庭没法子,因为你投胎的时候,你就选错了,那有什么法子!你现在没有方法,不好改变。但是你出家这个道场,没有限制那么严格。你这个道场不如意,你去别的道场。难!实实在在是难。归根结柢一句话,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遭遇?总而言之,前生福德因缘修得少,恶念恶行造得多,所以今生是在家出家样样都不如意。应当回过头来责心忏悔,处处能够回过头来责备自己,不要求别人,这就是真正修行,这才能补偿过失。还要起心动念都看到别人过失,这个人就没救!
所以大乘佛法里面,不修普贤十愿,不能圆成佛道。净土宗对普贤十愿特别重视,纵然现前这个阶段我们不能修,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统统修普贤十愿。普贤十愿是建立在平等法的基础上,平等心的基础上,心地真正清净平等,觉而不迷才能修!所以诸位想想这两句,你就想到多难!难还是要做;不能说难,我就不做了,马虎一点了,那你后面统统没有。
今天许多的家庭,反对儿女学佛。为什么会反对?学了佛之后不孝顺。我就见过,还来给我说,自己觉得很得意,他做得很对。家里父母今天又杀鱼了,明天又杀鸡了,「你们造杀业,将来都要受恶报!」父母亲说:「这个小孩子还来教训我,还来咒我,说我要受恶报,都是庙里的那些人把他教坏了。」所以父母起了一种反抗的心理,唯恐自己小孩上庙里,一上庙就学坏了,回来样样都批评,话也听不进去了,看到家人就像仇人一样,怎么看也不顺眼,看到自己的同修比亲人还亲热。家里人看到多嫉妒,「我养你这么大,你看看你对我这个样子;那个人跟你是什么关系,你怎么对他那么亲?」我看到很多。所以我常常教人,你们把对同修、对道友那份亲情带回家去对你父母,你父母就高兴了!你在寺庙里面看到法师会顶礼,怎么对你的父母都不会顶礼?诸位好好从这些地方反省反省、检讨检讨,就晓得你家人为什么不主张你学佛?有原因的!
说老实话,这两条我们真的没做到。真正做到了,哪一个父母不欢喜儿女孝顺,接受到佛陀的教育有这么好的德行,家里面巴不得所有亲戚朋友统统都学佛去!我们自己做错了,让家庭误会、让社会误会、让政府对佛教也误会,这是叫大不孝!真是把佛祖的脸丢尽了,我们还自以为得意,自以为是佛教徒,在佛教里做了多少功德、多少好事;丢尽了人,自己不知道。这个经文常念,这里面含义无尽的深广,能够孝亲、能够尊师,当然才能够不杀,对於一切众生生起慈悲之心,仁慈之心,不杀一切众生。
『修十善业』,十善业是我们日常生活行为的准则,我们要怎么做人,怎么样处事,依这十个条目。从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行、造作,都能够符合这个标准,这叫做修行。修行,是修正行为。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不妄语、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不恶口(恶口是说话粗鲁,说的话很难听)、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欺骗别人);意:不贪、不瞋、不痴。不贪不瞋,好懂,什么叫不愚痴?这一条比较难懂,我们自己有能力辨别邪正、真假、是非、利害,这叫不痴;没有能力辨别,就是愚痴。
要想做到不痴,要读书,要明理,你才会不愚痴。你不读圣贤书,不明理,往往把是非颠倒了。特别是我们这个时代,积非成是,大家都错了,我们认为这是对的,很难辨别,实在不容易。如果你要真正有能力辨别,那要去念圣贤人的书。念圣贤书,简单的《四书五经》;复杂一点,儒家的《十三经》、《二十五史》、《诸子百家》,要念几十年才能搞清楚,才有这个能力,时间来不及了!
来不及,也有方法补救,补救是救急,是救一时。印光大师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他给了我们三样东西救急,特效药!使我们能够治愚痴的病。这三样东西,第一个是《了凡四训》,第二是《感应篇汇编》,第三个是《安士全书》。这三本书是特效药,可以救急,真管用;然后再以儒、佛慢慢的滋补,你才能把身体恢复。这三样东西是救命,让你不死,不死还很弱,要用大乘佛法、儒家这些经论慢慢的再去学。
不读圣贤书,后果不堪设想,这是真正的教育。现在家庭没有教育,你的家庭、儿女没有前途;国家没有教育,这个国家决定会亡国。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不愚痴,就是对於是非、真妄、邪正有能力辨别,这是教育。换句话说,培养你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正确的行为。正的标准是什么?与你真如本性相应,佛家是这个标准,儒家也是这个标准,这是教育。所以佛法是教育,是佛陀的教育。现在人把佛教变成宗教,这是我们佛弟子莫大的耻辱,它怎么会变成宗教?佛弟子没有尽到宣扬的责任,使社会、政府误会了,认为这是宗教。
我们看看现在佛教是不是宗教?真的是宗教。它本来是教育,现在把它变成宗教。宗教是什么?宗教是对天对鬼神的,天天跟鬼神打交道,这是宗教。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乃至於一千年之后佛教传到中国,佛教没有给死人打过交道的,没有给死人念过经的,道场里也没有供牌位的。佛教是教育的机关,教学的!大殿里面供养佛菩萨的像,就像你们现在学校礼堂挂国父像、总统像是是纪念的意思,不是把它当神来看待的。现在几个人晓得?已经把它变成宗教了。我们都有罪过,对不起佛菩萨,对不起祖师大德,我们还想将来有成就,太难了。
『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前面大师告诉我们净宗修行的方法,经上明白的给我们开示「善根、福德、因缘」必须要具足。我们从什么地方做起?大师依据《观经》指出「三福是净业正因」。我们在此地曾经跟诸位报告过,这三条不仅是修净土的基础,实在讲,在大乘佛法所有的宗派,无量法门都离不开这个基础。由此可知,这三条十一句非常重要。如果对於这一段文疏忽了,纵然勤苦精进的修学,也没有法子成就。为什么?因果不相应,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到的。
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由孝道而后才有师道,不孝父母要他尊敬师长,那是做不到的。哪有说自己最亲爱的人不敬,去敬外头别人?如果有这种事情,他必定有企图!没有企图,这在情理上讲不通的。这就说明「孝亲尊师」是我们修行的大根大本,世出世间法要想有成就,这就是师道!所以佛在经上常说父母之恩是生我们的肉身,我们这个身体是得之於父母的;老师的恩德是生我们的法身慧命,法身慧命是得之於老师的。在中国古时候,老师跟父母看得是一样重。诸位如果读《礼记》,读古礼,你就晓得父母过世守孝三年,居丧三年。老师过世,心丧三年,就是没有形式,不要穿孝服,这是学生对老师与对父母没有两样。
还有一个显著的,就是称名。古时候只有童子(还没有成年的人)可以叫他的名;成年以后,如果再称名,那是对他很不恭敬,对他很不礼貌。尤其是连姓带名称,那更没有这个道理,那是侮辱到了极处!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冠礼,戴帽子表示是大人,不是小孩了,你见到他要尊重,不能称他的名。女子十六岁行笄礼,就是梳头了,她成年了。这一天,他的长辈、他的同辈,兄弟姊妹要送他一个「字」,名「字」,从这一天起大家都称他这个「字」,不再称名了。「名」以后谁称?只有父母,父母一生称你名,第二人就是老师,老师一生称你「名」;除这两个人之外,你的祖父母,你的伯伯、叔叔,你的家亲眷属统统都称你「字」。祖父母因为隔一代,他对你要尊敬。长幼有序!他要尊敬你。你在朝廷上作官,皇帝也称你「字」,不称你「名」。如果皇帝称你「名」,你就有罪了,要判刑了,官位就保不住了;如果皇帝是连姓带名一起称,恐怕要杀头了,脑袋都保不住了。所以在称呼上的时候,老师跟父母是相同。这是在古礼上很明显的能够看出孝道跟师道是不能分的。
我们今天孝道不谈了,所以师道也没有了;师道没有了,怎么可能成就?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今天说老实话,几个人懂孝道?几个人懂师道?世法里面完全舍弃了,佛法里面现在也不存在了,也没有了。表面上看起来,比世法好像好一点,但只有个形式,内容没有了。师道从哪里讲起?今天这第二句,就是给我们说明师道具体的内容,怎样叫做尊师?如何是重道?
首先是「受持三皈」;「受」是老师授给我,我接受之后,我一生要能够奉行,要能保持,不能离开它。「三皈」就是基本的戒条,我们通常讲「戒」,五戒是根本戒。五戒以什么为基础?以三皈为基础。没有三皈,哪来的五戒?你们平常在佛门里面受了三皈,你去求戒的时候,求戒还要受三皈,再受五戒;如果受比丘戒、菩萨戒,还是从三皈受起,为什么?三皈是基础。没有三皈,底下统统都没有了。
现在我们有没有三皈?说老实话,统统都没有。这样修行,从哪里修起!三皈大家只知道一个形式,内容一无所知,这个不得了!说起三皈你们都知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除了会念这九个字之外,里面的内容确实一无所知。佛是什么?说到「皈依佛」,就想到佛像;说到「皈依法」,就想到经典;说到「皈依僧」,就想到出家人,这就完了,全盘都错了!
一千三百年前的唐朝时代,禅宗六祖大师讲三皈,他就怕人家误会,所以他传授三皈,他不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觉正净」是从意思上说,「佛法僧」是从形相上说。真实的皈依处是「自性三宝」,佛是觉的意思,佛是觉性,就是自家的佛性,这个叫「皈依佛」。几个人会归?没有一个,这真不容易!真正把「皈依佛」这一条做到,那就是交光大师在《楞严正脉》里面所讲的「舍识用根」,那就「皈依佛」了。归是回头,从哪里回头?从「识」回过头来,从八识五十一心所回过头来。依什么?依自己的觉性。
觉性是什么?是六根根性。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我们没有皈依之前,我们用眼识看外面六尘,一皈依、一回头了,我们从今之后不用眼识了,我们用见识见色性,不是见色尘,这才叫「皈依佛」。几个人会做到?这一皈依,自己就是什么地位?给诸位说,马上摇身一变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这才是「皈依佛」!皈是回归、回头,几个人肯回头?死到临头都不肯回头,那有什么法子!所以三皈统统在形式上讲,三皈的内容、三皈的真实义趣,不晓得!这怎么办?用八识五十一心所就是迷惑颠倒,我们常讲的感情用事。识叫情识,感情用事。真如本性,性是理性的。处事待人接物统统用感情,这是造六道轮回之业,这怎么得了!所以真实的皈依,几个人懂得?
我们通常只告诉大家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我们依自性觉。我讲得没错,可是你听不懂。实在是因为怎么说也做不到,何必那么麻烦!什么叫迷惑颠倒?什么叫自性觉?我今天引用《楞严》这个说法,诸位比较清楚一点,可是还是不容易懂。再讲得浅一点,就是从感情用事回过头来,要用理智,这是用现代话来讲,大家比较能够领会,可是其中的意义,还是很含糊笼统。什么是理智?什么是不理智?必须把八识性质搞清楚,就比较容易懂了。前五识是接触,这个不要紧。眼接触外面的色尘,耳接触音声,这是接触。前五识是接触,起作用是第六识。第六识是分别,第七识是执著,第八识是落印象,你把这个搞清楚。
本性就是六根根性,它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也不落印象。现在叫你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就回过头来了。这叫做「皈依觉」,这叫做「皈依佛」,这个说法清楚多了。我们能做到吗?做到了,心就清净了。为什么?所有一切烦恼都没有了。烦恼从哪里来的?分别、执著来的。一切分别、执著舍掉了,怎么可能生烦恼?不但烦恼没有了,生死也没有了。生死也是从分别、执著来的。没有分别、执著,生死就没有了、轮回也没有了、六道也没有了。你看一回头就没有了;不回头是样样都有,就有的受了!
所以,祖师大德常常说:「回头是岸!」要知道回头,皈依就是回头,这样才叫「皈依佛」。「皈依佛」,好难!好难!早晨做早课,要打个三皈;晚上做晚课,又要打个三皈,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一定要回头。不回头,就不是佛的弟子;不回头,就不敬老师;不回头,就不孝父母,因为第二条是以第一条为基础。既然以佛为老师了,佛怎么教给我们,我们就怎样接受,怎样去奉行,这是尊师;尊敬老师,就是孝亲。我们的父母希望我们跟一个好老师学,释迦牟尼佛是世出世间最好的老师。佛虽然不在,没有关系,经典在世间,依照经典修学,就是依佛学道。
第二是「皈依法」。六祖大师说「皈依正」,正是什么?正是正知正见,正知正见我们也很难懂。什么样的知见叫不正?邪正的标准是什么?浅而言之,邪正的标准就是「经、律、论」三藏。经、论是我们思想见解的标准,戒律是我们言语造作的标准。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语造作与「经律论」都相应,这个知见叫正知正见。如果我们的想法、看法、说法、作法跟经典相违背了,这个知见就是不正。这样说起来,我们是不是要把《大藏经》统统读尽?不是的。佛当年在世教导弟子,老实话,一次的开示,终生奉行!我们中国古人也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教给你,一天就行了,你一辈子都要遵守;不遵守,就是不敬师、不孝亲。尽形寿去奉行,这是我们在一些经论上看到的。
佛当年在世,没有办学校,也没有开班上课。经典之由来,十之八九都是有人启请。启请就是我今天有困难,有个难题向释迦牟尼佛说,请他老人家指教,佛就给他讲解,把他的问题解决,后来记下来,就是一部经。这在佛经的术语叫「当机者」,是他来请教的,这对他说的。他一生依照佛的教训去做,他就得到殊胜的结果。
没有人启请,佛主动自己说的经不多,很少。本经《阿弥陀经》是无问自说,这个很特别。《无量寿经》,前半部是阿难尊者启请的,后半部是弥勒菩萨(阿逸多菩萨)启请的,他们两个人是《无量寿经》的当机者,都是有对象的。这一部经是佛无问自说,这样的情形很少很少。无问自说,佛是观察机缘成熟,虽然没有人问,他老人家主动就说出来了。
由此可知,每一部经都具足了「经、律、论」三藏。任何一部经展开来就是大的三藏,把三藏缩小就在一部经里面。你明白这个意思,我常常在讲席里说,《无量寿经》详细的说明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详细的注解就是《大藏经》,你就明了了,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因此,我们选择一部经论,一生依照这一部经论,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行持就对了。这才叫「皈依法」!
早课把经论念一遍,是提醒自己,今天一天不要忘了佛的教训,要依教奉行;晚课是反省检讨我今天处事待人接物,我的想法、看法、作法跟老师的教训有没有违背?有违背,要责心忏悔、改过自新,这叫修行。否则的话,早晚两堂功课有什么用?早晚两堂功课不缺,把经念一遍,念给佛菩萨听,「我是佛菩萨的乖宝宝,佛菩萨很喜欢我」,那是笑话!那就大错了。不但你自己想错了,实在是在造罪业。佛菩萨又不在此地,泥塑木雕的像,早晨念一遍骗它一次,晚上念一遍又骗它一次,连泥塑木雕的像都忍心欺骗,他怎么不骗人?所以他处世待人天天骗人,这不足以为怪!为什么?佛菩萨像他都骗,一天还骗两次。所以不懂得什么叫做「皈依法」,这怎么得了?
第三是「皈依僧」。僧是清净、和合的意思,两个意思,以清净为主,清净心就是和合。每一个人心都清净,他怎么不和?当然就和了,自然就和了。僧团里面基本的戒条是「六和敬」,「六和敬」的目的就是清净心,这叫「和合众」。心清净,身清净,境界清净。我们今天看这个境界不清净,为什么不清净?我们的心不清净。心果然清净了,就像《楞严》上说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清净心就转境了。不清净的心就为境所转。心不清净,会被外面境界影响;心清净,不受外面境界影响。不受境界影响,你就会影响境界,你能影响外境,这就叫转境。如果诸位参透这个道理,你就会恍然大悟。
我们今天这个世界,几乎现在全世界的人都意识到了,地球已经非常非常严重的被染污了。染污如何能消除?给诸位说,如果我们心地的染污要不能够恢复清净,外面环境不会清净的。为什么?境随心转。心清净就不会制造环境的染污,心不清净才会制造环境染污。所以今天全世界环保都是在搞枝枝叶叶,没有找到根本,根本在「心地」。如何保护心理的清净,保护精神的不染污,外面的环境自自然然会恢复。因为世间许许多多人不读经,所以不知道这个事理的真相。
我们虽然晓得,晓得的人太少了,人微言轻!看到这个世间人造业受报,没法子挽救。救不了别人,一定要救自己,这是正确的;自己得救了,将来众生的因缘成熟了,我们倒驾慈航来,再去帮助他。什么时候叫因缘成熟?他能够接受佛法,他能够听得进去,听了欢喜,能信受奉行,这叫因缘成熟了。他现在听不进去,不能接受、不能奉行,缘没熟!没熟的时候,要自度;缘熟的时候,要度他。这叫做「皈依僧」。「皈依僧」,不是皈依一个出家人,一定要搞清楚。
经典,部部经都含无量义,我们读莲池大师的《疏钞》才知道,这是解释《阿弥陀经》的。念念《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很短,三分钟就念完了。《阿弥陀经》里面讲的什么?看看莲池大师《疏钞》,真是不得了!每一天讲一个半钟点,一年也讲不完。我们从这个地方才知道,经里面确实含无量义!《阿弥陀经》含无量义,哪一部经不是含无量义?部部经都不例外,不要说一年讲不完,要细说,一百年也讲不完,这是真的。
所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是佛弟子尊师重道的信条,就是「尊师重道、孝顺父母」具体的修行方法。三皈的意义要不真正了解,我们从哪里皈?我们依什么?也许同修要问,有很多老太太们,他们一生也不认识字,也没有听到经,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临终的时候站著走,坐著走的,预知时至,那是怎么回事情?我告诉诸位,他虽然没听过经,虽然不认识字,也没念过经,三福十一句他全部做到了。你仔细去观察,仔细去检点,他没有一条缺乏的。人家一天到晚一句「阿弥陀佛」,什么都不想,心地清净,三皈依里面的「皈依僧」有了;他的思想见解就是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他深信不疑,念念求生净土,希望阿弥陀佛来接引他,这个知见是「正知正见」;一句佛号不间断、不夹杂,就是「觉而不迷」。
古德告诉我们,能念之心是始觉,所念的佛号是本觉;念佛就是皈依觉、就是皈依正、皈依净。原来他一句佛号,三皈依统统具足了。不但具足三皈依,众戒与菩提心也具足了。整个大乘佛法统统归纳到最后,就是「阿弥陀佛」四个字,所以「读诵大乘」他也具足了。他这样走,做一个样子,别人看了感动,劝化别人也具足了,自行化他。他以身教,「劝进行者」。你说,他哪一条不具足?条条具足。我们能比得上他吗?比不上!不能小看人。
世出世间,现在基本道德观念舍了之后,一般来讲,受教育愈高愈麻烦,自以为是,狂妄!轻视别人。今天报纸上登英国新首相只是高中程度,很值得人深深去反省。中国人常说:「英雄不怕出身低。」出身低的人往往谦虚、恭敬,念念当中「我不如人」,他才能成就。「别人不如我」,就完了,还会有成就吗?还会有进步吗?没有!所以诸位看看《华严经》善财五十三参,每一位善知识都是大菩萨,善财童子去参访,他把他自己所修学的法门教给善财童子。教完之后,告诉他:「无量无边甚深法门,我只知道这一点点,我不如那些善知识。」你去查查看,没有一个不是自己谦虚,尊敬别人,推崇别人,五十三个善知识找不到一个傲慢的。
连孔老夫子都说,假设一个人的才华如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圣人,孔老夫子最佩服的!),使骄且吝(骄是傲慢、吝啬,假如他有这两点),夫子就说:「其余则不足观矣!」都不必看了。为什么?统统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礼记》一开头,圣人就教「傲不可长」。儒家讲的是世间法,没有强调断烦恼,但是人家伏烦恼,烦恼不可增长!佛家要出三界,决定要断烦恼。从哪里断起?傲慢的习气先断掉。所以佛法的修学,首先就是折磨你,把骄慢的习气折伏尽,然后才有资格学道,才有清净心,对人才有恭敬心,才真正做到自卑而尊人,这才能承受,这才成为一个法器,才能接受甚深之法。
甚深之法是如来平等性法,有一丝毫骄慢,佛不是不慈悲,不是不肯传授给你,传授给你没有用,装不进去!这里传给你,那里漏掉,所以叫有漏。漏是什么?就是你有烦恼,佛法一装进去,一会儿就漏掉了。因此,首先要断见思烦恼;见思烦恼断了之后,这才是个法器。见思烦恼,思惑里面,贪、瞋恚、愚痴、傲慢、怀疑,「贪瞋痴慢疑」有一条就不能成就;不但一般佛法你不能成就,念佛都不能往生,这是真的。
你念佛,还在世间贪财、贪名、贪利,你能去得了吗?「阿弥陀佛来接引我,我那里股票涨价了,不能去,要赚钱!」怎么能去的成功?还有「儿孙很多,我还没跟他们见面,还没交代清楚」,阿弥陀佛不可能等你。所以你有贪、有瞋恚(这个人过去对不起我,我还没有报复他),也去不了!「贪瞋痴慢疑」统统是往生的大障碍,你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些统统不可以有。这个叫习气、烦恼、障碍,业障!
我们每一人都知道,「我业障很重」,是的,业障很重。业障重的人不能往生,希望这一句佛号把你所有的业障统统消掉。「贪瞋痴慢疑」的念头一起来了,马上转变成「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忘掉。必须「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要念得熟,念念当中佛号会起现行,「贪瞋痴慢」念念会减少,这个就功夫得力了,这就是好境界。一天念十万声佛号,还是起「贪瞋痴慢」,那个没用处的,那就是古人讽刺的话:「喊破喉咙也枉然」,不能往生。念佛只是口善,意不善!所以诸位一定要把「受持三皈」的意思搞清楚,要从这里下手。
「具足众戒」。「众」的范围很广、很多,不是指「三聚净戒」。「三聚净戒」,具足「三聚」就很好了,何必用「众戒」?戒律是生活规范,戒律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小乘戒,是自律,对自己的,也就是儒家所讲的「独善其身」,「独善其身」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大乘戒、是菩萨戒,是处众的,跟大众在一块是「众善奉行」,就是儒家讲的「兼善天下」。个人独善其身,处众兼善天下。实在讲,儒家所讲的这个原则,跟佛法讲的没有两样。因此,这个精神表现在事相上非常广泛。佛教给我们的戒条,国家的宪法、法律、规章,都在「众戒」的范围之内,我们要遵守。
除了这些有条文的,还有没有条文的、不成文的,这一类的戒律是什么?社会的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全部都在这一句里面。在中国,要守中国人的风俗,守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到外国,要遵守外国的法律,外国的风俗、道德、习惯,才能跟他和睦相处。看到这个「众戒」,你就呆板的认为就是「十戒、二百五十戒」这几条戒,那是完全都错了。这个样子学佛,释迦牟尼佛看了都流眼泪,脑筋怎么那么死!
从前李老师告诉我们,学佛的人是什么样的头脑?他说像圆圆的水晶球,八面玲珑!像木头,四方头脑不能学佛,转都转不动,那还行吗?所以诸位一定要明了,戒经里面的戒律,是三千年前在那样的生活环境里面制订的规范,现在能不能用?不能用!
你看我们世间法律,每过二、三十年要修订一次;现在因为这个社会变化太大,等不到二、三十年,三、五年法律条文就要修订一次。不修正就不适用,社会不断在进步,大幅度的在进步,所以从前订的现在都不适用了。立法院天天在修订,就是要适应社会,适应大众的需要。所以佛家的戒律传到中国来,祖师订「清规」。清规是什么?就是戒律的中国化,就是戒律的现代化;依照佛法戒律的精神,适应我们现在生活的需要,这样才订清规。
清规例子一开,每一个地方的清规,在大陆上,每一省、每一县、每一个寺庙的清规,你仔细去看看,总有几条不相同的。为什么?一定要适合於我们现前的环境。在我们这个地方可以行,在别的县未必能行的通。尤其中国幅员很大,民族很多,每一个民族风俗习性都不完全相同。即使是台湾,台湾还有高山族,高山族里面还分很多族,他们的风俗习惯都不尽相同。从这个地方,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具足众戒」的深义!然后才晓得佛教的的确确是超时间、超空间,无论在哪个时代,无论在哪一个国家民族,都行得通的。为什么?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死板板一个方法,决定行不通。
所以现在我们中国的法师在外国弘法,我看到就很难过,为什么?当然现在都是教中国人,还没有教外国人。为什么没教外国人?外国人不来。外国人为什么不来?来听我们讲经,要作中国人,还要作中国古人,这怎么行?简直是开倒车!外国人怎么可以进来?我们依照古人的注解讲经,统统去作古人了,这个不可以!换句话说,他所讲的勉强算是契理,不契机。所以佛法不能普及、不受欢迎,道理在此地。
你真正是通达明了了,哪一个地方、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会排斥佛法?欢迎都来不及!为什么?对他的国家民族有一定的好处,有真实的利益,像《无量寿经》上所说的:「惠以众生真实之利。」谁不要?所以经典、古大德的注疏全是活的,活活泼泼!如果这些注疏要不是活的,是死的文字,决定不能传下来,而是我们这一代人把它讲死了。它不是死的,我们把它看成死的,把它讲成死的,这是错误的,错在这个地方。
「威仪」,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仪表、风度,这也要赶上时代。我们现在常常在电视台上看到,年年都有流行的服装表演,威仪就是属於这些。可见佛并没有教我们开倒车,佛不但教我们赶上时代,佛教我们领导时代,永远走在时代的前端,不会落伍。今天人家看到威仪,都想到唐朝时候的威仪,宋朝时候的威仪;换句话说,统统去作古人去了,装模作样那个样子,所以吓得没有人敢学佛了。这个错了,这是把佛学死了。如果统统是这样的话,佛教传到中国,我们应当完全用印度那个威仪才对,为什么到了中国的时候,穿上这种衣服?
这个衣服是汉朝的衣服,叫「海青」,这是中国衣服,不是佛教的。汉朝时候的读书人,就是士大夫阶级,都是知识分子,穿这种衣服,长袍大袖,他不做粗重的工作。所以现在有人提倡,我们出家人的衣服可以随俗,本来是随俗的。
日本的出家人,他的服装是西装皮鞋。他的三衣,我们现在的搭衣,现在变成纪念性质了。我们还有一个衣搭到,日本那个衣这么小一块,平常就放在西装口袋里,如果有什么佛事,从口袋拿出来,就像我们的念珠一样挂在脖子上,那就是他搭了衣。他的三衣都做成这么一小块,平常装在西装口袋里面。他有没有错误?没错,「不犯威仪」,他是现代人,他不是从前那个社会的人,所以「不犯威仪」的。
今天出家人为什么不换服装,还穿这个?实在是这个服装穿起来确实舒服!我们看到西方人穿的紧紧的裹在身上,多难过!宽袍大袖子的确是舒服,所以中国人是很会享受的。说老实话,中国人在「衣食住行」上都讲求享受,所以这个衣服设计的时候,设计的好!外国人穿了之后,他也想穿。他不会裁缝,他买不到,这是真的。我们在外国的时候,他们看到都很羡慕,这个衣服穿的是好,是舒适;特别是这个大袖子,海青的确是特别舒服,所以句句都是活的。
因为现在社会很乱,风气不好,所以僧团里面还是保持我们今天穿的明朝服装。不愿意更换有好处,对於出家人本身来说,有一个约束。譬如电影院、酒家,我们穿这个衣服总不好进去,总觉得难为情;如果要换上像日本人那个,走进去谁知道?没人知道!
我们中国的喇嘛,穿著随俗。我常跟甘珠活佛在一起,他穿长袍马褂。马褂是礼服,通常不穿马褂,穿长袍。我刚学佛时,常常跟他在一起,有时候我们去看电影,有时候去吃馆子,没有人认识他。如果穿这样的衣服,去看电影就不好意思。吃馆子,因为他是喇嘛,他不吃素。我那时刚学佛,也还没吃素,常常跟他在一块吃炒牛肉。我跟甘珠很熟,以后甘珠的徒弟不愿意跟我往来,他说:「不行!我们跟你往来都矮一辈,你跟我师父是平辈,我跟你就晚一辈了。」
所以穿上这个服装,对出家人的确有很多约束。尤其是现在,说老实话,僧团里面戒律也不讲求了。这个服装走到外面多多少少是受很大的约束,有好处,没有坏处。所以曾经有人提倡要改革,有一些老和尚不同意,不同意是有道理的,是好的。好的,我们应当要保留。
这个三句意义非常深广。所以不要看到「众戒」就想到戒本里面一条一条的戒律,看到「威仪」就想到唐宋时代的威仪,那就错了。再跟诸位同修说,将来的佛教即使出现丛林,也是新式、现代化的丛林,绝对不是过去的。过去丛林那一套仪规没有一个人愿意去遵守的。今天要是搬出那一套规矩来,你说:「我这里建丛林,欢迎大家来。」保险一个都没有,一个都不会来。为什么?因为大家不会回头去作唐朝人、宋朝人,一定要现代化、本地化。
现在由於交通的便捷,资讯的发达,整个世界就变成一个地区了。在从前,我只晓得我这个地区的事情就够了;今天不行,全世界的事情,每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历史、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乃至於一般风俗习惯,你统统都要知道,因为你随时都有可能出去旅游的机会。你要是不懂,你出去就吃亏、就惹笑话。佛弟子要想去全世界每一个地区弘法,要是不了解,佛法怎么弘扬?怎么能让人接受?这个要知道。所以佛法不是死的,死的没有价值;最殊胜、最了不起的,因为它是活的。像水一样,放在圆器里,它是圆形的;放在方器里,它是方形的。水到外面境界千变万化,它的原则不变,原理不变;在形式上,它时时刻刻都在变,这也是它了不起之处。所以学佛不能学死。
今天同修们学佛有许多障碍,障碍产生在哪里?实在讲是你们违背了佛的教训所产生的。你们把佛法学死了,所以在家里面不受欢迎。家里的人一看到你学佛都怪怪的,学佛的人都不正常了,这怎么得了?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佛与佛的弟子,无论走到哪个地方,都受到大众欢迎。我们走到家里,家里人讨厌;走到社会,社会人讨厌。像这个样子搞法的时候,释迦牟尼佛还能够弘法利生吗?不是佛法错,是我们自己把佛的意思解错了;错解了佛的意思,还自以为是,你说糟糕不糟糕!
正如同国民党讲「三民主义」。我有一次在市党部,说:「你们国民党有全世界所有政党没有的法宝。」
他问:「是什么?」
我说:「当年孙中山先生讲「三民主义」的时候,大家听了之后,家也不要了,什么都不要了,跟他去革命,抛头颅,洒热血,跟他走!今天你们讲「三民主义」把人都讲跑掉了,没有人要听了。如果孙中山先生当年要像你们这样子讲法,他革什么命?早被人家抓去了。」三民主义真正了不起,是中国五千年固有文化的现代化,所以懂三民主义不容易!对於中国的道统,最低限度像《四书》、《五经》、《十三经》、《诸子百家》等中国的历史,你要没有很深刻的认识,你怎么会懂三民主义?因为它是那么多东西的现代化、本土化,真正了不起!大家为什么讲不出孙先生那样的力量?孙先生在固有文化的基础上有深厚的根。我们今天把这个东西统统舍弃掉了,怎么学也学不像!人家那个东西是从地里生长的,花开得很美。我们今天是花瓶里面插的,没根!表面上好看,两天就死掉了。这是我们提醒大家要认识「三民主义」。
我们今天讲佛学,要讲现代佛学,你不深入经藏,了解过去每一个朝代、每一个地区,这些祖师大德们他们是如何在当时把这个东西,就他们那个时候的现代化、本地化,他才能够弘扬,才能够有深远的影响。我们参考的是推陈出新,今天有今天的讲法,有此时此地的讲法,我们大家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觉得佛法修行一点都不困难,与我们的生活完全没有矛盾,只带来我们更丰满的生活、更幸福的生活,没有一丝毫障碍,哪一个不愿意接受!
大家为什么不学佛?麻烦太多了,障碍太多了,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算了,不要学了」,错在此地!不是佛经错,佛经没有错,字字都不错,我们认识错了,我们把它解错了。人家这里「不犯威仪」,没有再加一个不犯释迦牟尼佛当时候的威仪;如果加上这一句,就没法子了,就得一定要守著那个时候的。「不犯威仪」,这四个字是活的。威仪也就是礼俗,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威仪,每一个地区有每一个地区的威仪,不一样!可见得人家这个字写得清清楚楚的,没有错!找不到它的错,错都在我们自己。所以「具足众戒」,人家那个戒,也没有说是哪一部戒经上所讲的戒,没有那么指,所以我们才晓得这个戒是生活规范。
今天讲国民礼仪,国民礼仪就是威仪,生活规范就是众戒。诸位了解这个意思,你这样子给人家宣传,谁不欢喜?谁能够说佛法是迷信?如果我们一定要讲过去某一个朝代,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那这个佛教当然是迷信,当然行不通。我们不但不能作中国人,还得作印度人,还要作三千年前古印度人,这个谁愿意干?当然不愿意,这是第二条。
第三条是菩萨善。这是三个阶层,第一个是人天的标准,第二个是学佛,佛弟子的标准。佛弟子最低限度要具足这三条,不具足这三条就不是佛弟子。从这个标准再向上提升,就成菩萨了。菩萨是什么?是佛的入室弟子。前面是佛弟子,没有登堂入室,这是佛的登堂入室的弟子了。前面是佛一般弟子,后面是佛的传法弟子,所以标准不相同。
第一个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具体来说就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菩提心,要真正发度众生的心。「众生无边誓愿度」,什么叫度?度是帮助他、协助他。帮助里面,最重要的是帮助他破迷开悟、是帮助他断烦恼、是帮助他恢复清净心,这是最重要的。如果把这个标准放到最低,教他孝亲、教他尊师重道、教他慈心不杀、教他修十善,这是接引一般众生。没有学佛的、不学佛的,要用这个方法教他,这是人天法。已经学佛的,要教他真正回头,三皈依是回头。教他守法、守规矩,这就是「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对於老修要劝他「发菩提心」,一定要自行化他。
「四弘誓愿」里面,第一个是愿,菩萨愿;第二、第三是菩萨行;第四个是菩萨果位。愿发了,从哪里做起?从断烦恼做起。烦恼不断,自己不能成就,也不能够度化众生。烦恼断了之后,才学法门。所以现在学佛学了几十年,学了一辈子,在佛法上什么成就也没有,原因在哪里?顺序颠倒了。一开头学,他就学「法门无量誓愿学」,「烦恼无尽誓愿断」这一条不要了,所以他永远学不成。为什么?他那个器是有漏!好像茶杯底下破了一个洞,怎么装都装不满,漏掉了!漏就是烦恼的代名词。所以学佛的程序是先断烦恼,先修清净心,一定要依照佛教的程序去做。
程序是什么?就是戒、定、慧。给诸位说,前面「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是戒学,「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是定学,「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是慧学。它有次第的,不能躐等。后后一定是包括前前,前面包不了后面。我们现在不懂,躐等就好像盖大楼一样,下面三层不要,盖第四、第五层,怎么盖法?没法子盖,永远也盖不成功!这是现代人学佛所犯最大的一个错误。所以诸位要想真正成就,是先断烦恼,再学法门。
我今天劝大家念《无量寿经》,念经是什么意思?就是断烦恼。为什么?不念经就胡思乱想,胡思乱想就是烦恼。念经,至少我念一遍一个小时,我这一个小时不胡思乱想;念两小时,我两小时不胡思乱想,所以每天念的愈多愈好。你能够一天念八个小时,八小时不胡思乱想,你念上一年、二年、三年,你心清净了,妄想渐渐少了。妄想少了才可以学法门,那时候你听我讲经,豁然大悟,开悟了。现在你听我讲经,听上三十年都不开悟,什么原因?因为你有烦恼在。你听经里面掺杂著烦恼,烦恼障碍了你的悟门,你开不了悟。你要是没有烦恼的话,听了几次,一定开悟;悟了以后就证果。
中国古人教学,出家人讲「五年学戒」。「五年学戒」不是学戒律,不是「经、律、论」三藏,学律藏,是遵守老师的教诫。老师教你什么?在教下教你读经、教你工作,其他的什么都不教。常住分配给你的工作,你好好去做。工作是什么?修福。教你读经,一天教你要念多少遍,那是修戒定慧,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所以读经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就修好了。
读经不能想里面的意思,不能一面念一面去想,那个想就是胡思乱想。为什么?因为经没有意思。经要有意思,怎么可以有两种讲法?有很多种讲法?譬如讲「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我们在台湾有台湾的讲法,你到日本有日本讲法,你到美国有美国讲法。为什么?他们的社会道德观念、法律跟我们都不一样。可见得这个东西只是原理原则,没有意思。没有意思,硬给它安个意思,那叫打妄想,错了!所以经典在什么时候有什么讲法,在什么处所有什么讲法,没有一定的讲法,没有一定的意思。真正会学的人,学清净心,什么都不想,只是去念,什么妄想都不打,到时候人家请你讲经,你见人就说人话,见鬼就说鬼话,这个东西还能准备吗?
有许多人讲经,笔记抄了好多好多,这等於是说病人来了,大夫给他看病,药方老早就下好了,你照我的药方生病,这个才对!不是我的药方错了,是你生的病病错了,这种讲经不就变成这个样子了。现在讲经就是这个样子!诸位要晓得,他老早都预备好了,药方都开好了,来给你治病。你们想想看,哪一个大夫是把药方开好等你来看病的?你就真正明了,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很不简单!我跟同修们讲的是真话,你老老实实修戒定慧、修清净心、修觉正净,然后经本一展开,你自自然然就会了,自自然然讲得契理契机,自他都得受用,得真实的利益。
《观经》上讲的三福,第一是人天福,第二是二乘权教菩萨福,第三是大乘菩萨之福。大乘菩萨福,相当不容易。不但是大乘菩萨,我们在前面跟诸位说明的人天跟二乘,都不容易。「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今天几个人能够做到?这就是为什么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总而言之一句话,没福!诸位想想,哪有没有福的佛?没有。佛是「二足尊」!「二足尊」,第一个是福德圆满,第二个是智慧圆满。不仅仅是佛的福德是圆满的,小乘阿罗汉的福报也了不起!这就说明福德的根基是在孝顺父母、尊敬师长。
我们有没有发菩提心?诸位如果念《金刚经》、《大乘起信论》,你就晓得菩提心一发,就是圆教初住菩萨,所以它排在第三条是有道理的。阿罗汉与辟支佛没有明心见性,换句话说,他的心就不是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觉」的意思。真心才觉,妄心是不觉。
诸位晓得,佛在经论里常常告诉我们,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还是不觉。为什么?他们用的是八识五十一心所。凡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的都是不觉,这个标准从这个地方建立。必须要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才真正是觉悟了,觉而不迷。在三种不退里面,这不是我们净土宗讲的,是一般法门里面所讲的,他是刚刚证得「三不退」,这是发菩提心!可见得发菩提心不容易。但是诸位一定要知道,没有菩提心是决定成不了佛的。
菩提心在《大乘起信论》里面,马鸣菩萨给我们讲的是「直心、深心、大悲心」,世尊在《观无量寿经》跟我们讲的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把经论合起来看,菩提心的意思就非常明显,非常清楚,用我们中国话来讲,就是真诚到了极处,真心!一丝毫的虚妄都没有。有时候我们觉得我们的心很诚很真,我的真诚心!你只要有这一念「我的心很真诚」,就是妄心。为什么?真心离念,真心里面没有念头,有念都是妄念,哪来的真心!可见得「真诚」实在不容易。《坛经》上六祖大师讲的「本来无一物」,连「本来无一物」这一句也没有。实在讲,六祖在黄梅发菩提心了,就是真诚心显露出来了。所以五祖传法给他,不传给神秀。为什么?神秀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他还是「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还是落在第六意识里,所以没有资格传法。
用儒家的话来讲,菩提心就是诚意、正心;在佛门里面讲深心、大悲心,是把儒家的正心分开来说,正是不邪。佛法分开来讲,对自己是深心,这是儒家讲的正;对别人是大慈大悲,这也是儒家讲的正。儒家把这两个合起来讲成一个正心,佛法把儒家这个正心开作两个,一个是对自己,一个是对别人。
我们的菩提心为什么发不出来?哪一个同修不想发菩提心?就是发不出来。发不出来,是因为有障碍,你不肯把障碍去掉,菩提心就发不出来。什么障碍?佛在经论上常常讲的二障,一个是「烦恼障」,一个是「所知障」。你只要有这两种障碍在,你的菩提心永远发不出来。阿罗汉二障破了一个,烦恼障破了,所知障没破,所以菩提心发不起来。权教菩萨所知障可能破了,烦恼障没破,也见不到心性。诸位想想,这个东西多难!
圆教里面,前面十信位的菩萨,同样的,烦恼障破了,所知障没破。必须到圆教初住、别教初地,二障才破,真心显露了,这个时候叫做发菩提心。所以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大乘起信」就是刚刚开始,不是很深,是大乘刚刚入门。《金刚经》亦复如是,《金刚经》是大乘入门。什么样的根性适合?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的人,它起信的标准很高,因为是大乘,第三福就是讲的大乘。
烦恼是讲「见思」,见惑思惑不能不断!要是不断,说老实话,往生都靠不住,修其他的法门是决定不能成就。念佛到了临命终时,一念情执起来就不能往生。有人说:「我现在还年轻,离往生的时间还早,现在打一点妄想,有一点情执不要紧!」这一些观念大错特错。什么时候放下?现在就要放下。现前不能放下,临命终时自己作不了主。我们看到许多人一生念佛,到临终时放不下,临终业障现前了,多可怕!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真的是很少。原因绝对不是经典有错误,是我们自己错解了经义,自己修行不如法,造成重大的过失。
「三福」,我们这一次讲得很详细,就是因为它太重要了,像盖房子一样,它是基础!要如何去修?确实在净宗法门里面来说,这叫「易行道」,比任何一个法门都容易。但是也不是你想像那么容易,跟别的法门比较起来是容易,因为别的法门要断见思烦恼,破尘沙烦恼,至少要破一品无明,这个多难!净宗法门不必破无明,也不必断尘沙,也不必断见思,这个就太容易!可是念念要与阿弥陀佛相应,烦恼不断没有关系,能往生。二六时中,起心动念都是阿弥陀佛,几个人能做到?
我们从早到晚起心动念,妄念太多了!这个就是咱们讲的念佛间断、夹杂。实在说,你为什么会间断?为什么夹杂?你对这个法门还没搞清楚,还没有真正重视它,这个就是怀疑,所以你是「间断、夹杂、怀疑」统统都有,你念的功夫不得力!真正功夫得力的人,说老实话,他确确实实一切都放下了,哪有一椿事情放不下?无量劫来於这个法门当中,无数次的修学都没有一次能成功,追究原因就在此地,情执放不下。
佛在《楞严》上讲:「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我们的修学就是「因地不真」,病在此地!所以学佛的人就是要用真诚之心,用真诚的心念这一句佛号,跟阿弥陀佛就有感应。用真诚心念佛,那我们处事待人接物那个心,假一点没关系吗?对佛用一种心,对一切众生又用一种心,一天到晚用两种心,你对佛的心也不真诚。也许有人说:「我要用真心对人,人家都骗我,我不是吃亏上当了?」你既然学佛,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还怕吃亏?还怕上当?西方乐世界去不了了。这就是我们往往想用真心,不敢用;想用真心,怕用!原因就在此地。我吃亏算什么!上几次当也不算什么!过几年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这个世界与我都不相干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这个关系太大了。
「菩提心」,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可以说讲得是最浅显、最明白、最容易懂。他老人家讲:「只要真诚求生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我们要把这句话,跟《观经》、《起信论》里面所说的意思对一对,看看他有没有错误?比对之后,觉得蕅益大师讲得一点都不错。深心是好善好德,一句阿弥陀佛是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了。一念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止於至善,深心具足了。
念佛求生净土,这是大慈大悲!为什么是慈悲之极?度我们这个众生,这一生成佛道。我们是众生,我们的肉体是四大和合而生的;我们的情识是「受想行识」四蕴和合的,我们的身心都是众生。唯有大慈大悲才度得了我这个众生;换句话说,不是真诚求生西方,不要说对人,对自己也一点慈悲都没有,度不了自己。希望诸位对这个意思深深去思惟,细心去体会。念佛法门求生西方,绝对不是自了汉,绝对不是小乘,佛在《无量寿经》里面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确确实实是如来第一弟子!这是讲发心重要。
第二句『深信因果』。「深信因果」在此地,意义尤其殊胜,实在讲也很难懂,因为这一条已经是菩萨。不但是菩萨,而且是法身大士,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三心圆发!三心,你说是《起信论》的「直心、深心、大悲心」,可以;说是《观经》上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也可以。「圆」是圆满,统统都发了。这样的人还不相信因果吗?
说老实话,谁不相信因果?凡夫不信因果,我们这一些天天念阿弥陀佛的人不信因果。你也许听了会很奇怪?你要真正深信因果了,你心里面还有是非吗?你还会张家长、李家短吗?不可能!还喜欢说这些话,就是不信因果,可见这个事情不容易!
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说得太好了,他老人家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还见到别人的过失,就不是真正修道人!他老人家还说:「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我们中国俗话也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这个话很有道理。谁是是非人?说是非的那个人,就是是非人。诸位从这个地方想一想,我们信了因果吗?善因善果,恶因恶报。不但是身口的造作,起心动念都是业。《地藏经》上讲的没错,「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罪业几个人害怕?他怕,他就不敢做了;天天还造作,可见得他不怕。这是讲世间的因果报应。
这一句绝对不是讲世间的,佛菩萨哪有不知道世间因果的道理?不但是诸佛菩萨,声闻、缘觉对於世间因果都非常通达。阿罗汉他的能力能够知道过去五百世与未来五百世,人家实在把因果报应看得太清楚、太明白了,哪有不知道的道理!因此,这个地方的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那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样的因果确确实实连很多法身大士都不知道。如果法身大士都知道,华严会上又何必要劳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由此可知,我们以《华严经》的教义来看,最低限度圆教三贤位还不十分相信。因为《华严经》上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要登了地,他就晓得「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了。登地之前,十住、十行、十回向还要普贤、文殊去劝导,地上菩萨才认真念佛。这是说明这个因果,实在讲太深太深了,所以三贤位的菩萨都不知道。第十回向的菩萨,四十一品无明已经断了三十品了,只剩下十一品无明,这样深位的菩萨对於「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他还不知道。
我们称念佛法门为「难信之法」,实在是不为过。一般人不相信这个法门,不能接受,非常正常!连圆教十回向的菩萨都不相信,他怎么可能相信?他要相信,那不就奇怪了。所以不相信,非常正常,一丝毫都不奇怪。真正能够相信的,就是《无量寿经》上所讲的,他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太厚了。佛明白告诉我们,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没有数字!
阿闍王子他们那些人,过去生中供养四百亿佛,四百亿是有数字。他们还有隔阴之迷,还有退转,虽然发愿了,「我将来成佛,也要像阿弥陀佛一样」,这个愿没有什么大用。他要不认真念佛,虽然发这个愿,还是不能往生。所以真正发坚固信愿,一心持名,万缘放下,那就是经上所讲的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超过阿闍王子太多太多了!这样深厚的善根,再蒙三宝加持,所以他对於这个法门能信能解能愿能行,他成功了。这样的能有几个人?几个人有这么大的福报?所以这一句「深信因果」,确确实实不容易。
我们仔细看看我们周边的同修,仔细想想自己,这十一句,没有一句做到!一点福都没有,怎么能成功?从前我常常赞叹大家有福报,是鼓励你、勉励你。今天我讲真话,我们要深深去反省,要认真的去修福,去打根基,这是讲真话。初学的人一听都会吓跑了,不敢来听!真正相信因果,他一定死心塌地,一定是非常认真努力来学习。
第三句是『读诵大乘』。「读诵大乘」是菩萨重要修行的方法。菩萨行门无量无边,佛在大经里面,就是举这个纲领也举了很多。为什么单单说个「读诵」?《无量寿经》上讲的有受持、有书写、有供养,也说了很多,为什么单单说读诵?为什么不说受持?为什么不说书写?为什么不说供养?我们就晓得,佛说种种纲领之中,「读诵」最重要。
我刚才讲过,这十一句我们没有一句做到,原因是事实真相不明白。读诵就能明了,读诵就会认真去念。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等觉,没有成佛之前,他每一天都读诵经典,他不废除的,他天天都在念。读诵就是万行齐修,不仅仅是戒定慧三学,三慧也一次完成,它是无量无边的法门都在这一次就修圆满了,这叫圆修。
我劝大家读诵,还有很多人有意见,不知道这个法门之巧妙。大乘经典太多了,在中国大乘就分八个宗派,八个宗派所依据的经典,全是大乘经。我们念什么?你修学哪一宗,你就读诵哪一宗的经典。为什么?这个样子解行能够相应,成就快速。所以在过去,学天台的念《法华经》,学贤首的念《华严经》,禅宗的念《金刚经》,净土宗的念《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你学哪一宗?你的方向目的在哪里?你选择某一宗主修的经典去读。
在一切经里面,我们在讲席里常常跟大家介绍,一切经中,以《无量寿经》为第一。《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是属於同部,《无量寿经》是第一,《阿弥陀经》也是第一,因为它是同一部。所以你念《无量寿经》,或者念《阿弥陀经》,都好!《阿弥陀经》念的遍数就要更多。或者是念《要解》。印光大师赞叹《要解》是《弥陀经》古今注疏里面注得最好的,第一注解。印祖说:「即使是古佛再来,给《阿弥陀经》作个注解,也不能超出其上。」这是把这个注解赞叹到极处了。所以念《阿弥陀经》,我们就希望连《要解》一起念,这个分量也就相当了。否则的话,经文太短了,我们修学的时间就短。
刚才讲念经是三学三慧一次完成,修行的时间是愈长愈好。读诵是修行,读诵的时候不能求解义;一求解义,读诵的目的完全破坏了。为什么?你一起分别,就落到意识里面去了,这个就错了。读诵经典的时候,就是禅家所说的离心意识参。我们跟禅家用的手段不一样,目标是一样的,是在参禅。我们用读诵的方法在参禅,这个真是妙到极处了。参禅是什么?离心意识叫参,我们读诵离心意识。读诵的时候,不分别,不用第六意识;不执著,不用第七识;不去思惟想像,也不落印象,一直念下去,不用第八识,岂不是离心意识?念这个句子,眼睛看得清清楚楚,耳朵也听得清清楚楚,一个字也没念错,一句也没念颠倒;给诸位说,这就是交光大师所讲的「舍识用根」。我这个时候用的是六根根性,我用的是见性,见色性,用见性见,用闻性闻,这是高等的修行!几个人会?盘腿面壁可以舍识用根,读诵大乘也可以舍识用根。用熟了,就可以把它用在生活上,穿衣吃饭,待人接物,统统舍识用根,那就是名副其实的菩萨,把这个方法应用在生活上。
所以你才晓得,读诵大乘是菩萨修行重要的一个方法。因为在十个宗派里面,禅宗只是一个宗派,其余九宗都属於教下,都没有离开经典。所以它这个地方不写观心、参禅,或者是参话头,它写的是「读诵大乘」。那就是说大乘菩萨里面,依照经论修行的占绝大多数,只是方法不相同,它的精神、方向、目标全部都是相同,都是舍识用根,都是离心意识,这个叫真正修行。
读经是真正修行。心意识舍掉了,与心意识相应的心所,当然都不起用了,所以读经会入定。你要不相信,也许听说过智者大师念《法华经》入了定。他要用心意识去读,他怎么能入得了定?他读《法华经》会入定,我们念经为什么入不了定?我们是用心意识在念,所以入不了定;人家是离心意识去念,就是我刚才讲的方法原则。他念到「药王菩萨本事品」入定了。在定中,他有感应,他参加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的法会,他还听了一座。出了定,告诉人:「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灵山一会还没散!」他还亲自参加了。说实在话,释迦牟尼佛每一次法会都没有散场,问题就是你有没有能力去参加。释迦牟尼佛的弥陀法会,也没散;《无量寿经》的法会也没散,看看你们哪一位有能力亲自参与世尊的法会。
不明了「读诵大乘」,所以他不愿意念,这实在是智慧浅少,不知道事实的真相。念到心清净了,念到定、慧成就了,念到破无明、见法身了,他还是念;即使证到等觉菩萨果位了,他每天还是要念,始终不离开,就是这种修行方法。
也许有很多净宗的同修听过,没有念经,单单念一句佛号也能成就,没错!谁单单念这一句佛号?最初提倡的是大势至菩萨,他那一句「阿弥陀佛」,或者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也是离心意识。如果不离心意识,叫什么修行?不离心意识,怎么能够「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没这个道理!所以诸位要晓得,念这一句佛号也是离心意识念。
念经、念佛如此,听经还是这个样子。大家听经不开悟,为什么不开悟?用心意识听。别说听这一辈子不开悟,生生世世,听上无量阿僧只劫,还是不开悟。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给我们讲得好清楚,那是对听经的人讲,要怎么样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言说相,就是离第六意识;离名字相,就是离第七识;离心缘相,就是离第八识,还不是舍识用根吗?清清楚楚给我们显示,听经也要离心意识。「心」就是第八识,「意」就是第七末那识,「识」就是第六识。听经也得要离心意识听。离心意识,就是修行。
听经是修行,读经是修行,念佛是修行。修什么行?把心心所给舍掉,这就是禅家常讲的「从根本修」。我们晓得,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语造作,尽是过失。过失的根源在哪里?根源就是心心所。所以这个修行方法是从根拔起,连根拔除。由此可知,绝对不是只有禅家从根本修。所以禅宗常常轻视教下,轻视净土,他不晓得「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你是用参究观心的方法,从根修起;人家教下用读诵,念佛的用执持名号,也是从根本修,不亚於观心,不亚於参话头。
凡是轻视别人的,他会不会成就?他决定不会成就。为什么?因为真心里面没有分别、执著,哪里来的轻视别人!有分别、有执著,才会轻视!由此可知,禅参得再好,他没有离开心意识,那个禅不管怎么参法,不会开悟。得禅定是可能的,为什么?用心意识可以得禅定。四禅八定,阿罗汉的九次第定,都是用心意识修的,都没有离心意识。离心意识是上上禅,不是阿罗汉、辟支佛所能够证得的,这一点诸位同修要知道。
你要是果然明白了,你对於参禅的人讥笑你,你也是合掌「阿弥陀佛」,不会去跟他计较。为什么?我们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碰到外面人说我们是自了汉,说我们是小乘,我们也欢欢喜喜的「阿弥陀佛」就结束了,不要去计较,用不著去跟他辩驳。正是六祖所说的,看到这个根性好的,可以跟他说的,这才能跟他说说;看到根性劣的,不能说的,合掌令欢喜就好了,不要与任何人争论。争论,决定违背了佛法。佛法是觉悟之法,争论决定是迷惑颠倒,只有迷人才会争,悟的人不会争。迷的人,心里面才有意见;悟的人,心里没有意见。悟的人,心干干净净,什么也没有,「本来无一物」。心里面还有许多东西的时候,这没悟!
这一句是说明菩萨修行许多方法里面一个重要的方法,今天告诉诸位了。果然离心意识念经典,你会得定,会开悟。如果念了不少年,念了不少遍了,我怎么还没得定?怎么还不开悟?我就晓得,你这一生是不会得定,也不会开悟了。为什么?因为你没有离心意识,还是用心意识在念。离心意识,一味的念下去,一遍一遍的念,决不起一个妄念,功夫成熟了,水到渠成,自然得定,自然开悟,到时候豁然通达!心里常常想著:「我什么时候会开悟?什么时候得定?」都是打妄想。「读诵」里面加上妄想,就是障碍!有人念佛发心,一心求「一心不乱」,这个人一生当中决定得不到「一心不乱」。为什么?「阿弥陀佛」里掺杂著「一心不乱」,这个很糟糕!给你说不掺杂,不掺杂还得要掺杂个「一心不乱」。所以一切错误、一切不成就的因素,一条一条都把它找出来;找出来之后,统统把它消除,我们障碍就没有了,业障就消了。
业障,说老实话,绝对不是你去拜拜《梁皇忏》、拜拜《水忏》、拜拜《大悲忏》,业障就消掉了。消不掉的!从前的人拜忏会消掉,现在的人消不掉;从前人念经会消业障,现在人念经消不了业障;从前人念阿弥陀佛消业障,现在念阿弥陀佛也消不了业障。你知道原因了吧!用心意识就消不了业障;离心意识,业障就消除了,原因在此地。
你要晓得什么是业障?业障就是分别执著。用分别执著,怎么能够把分别执著离开?这个话还不能听错,听错犯的过失更大。不分别,不执著,好了,父子也不分了,男女也不分了,还得了吗?你去打仗,连敌人、自己人也不分了,这不是糟糕了!那就犯了大错了。自己心里面确实没有分别,可是在日常生活当中,随著众生分别而分别,随著众生执著而执著。自己有没有?自己决定没有,这就对了。
这是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世间法就是分别执著,并不破坏众生的分别执著。众生有分别执著才能建立社会的秩序,世间才不至於乱。如果我们真的有分别执著,那就错了,那就永远不能够超越世间;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就超越世间了。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搞清楚,不要误会了。这一句重点还是劝勉我们要认真去「读诵」,要晓得怎样去「读诵」,才能收到真实的利益。
十一句到这个地方,十句都是自利的,都是属於自行;只有末后这一句是利他,化他的。自行化他才是菩萨。化他,不简单!自行功德圆满了,这才化他。现在有一些年轻人,自行的功德还没有,急著要去化他。心倒是个好心,真像地藏菩萨一样,舍己为人,「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他是真入地狱了,他入了地狱,对人却没什么好处。地藏菩萨入地狱是对众生有好处,有利益!他入地狱很冤枉,一个众生也没度。所以诸位细细去念念这十一句,就真正明了,度化众生不是一个容易事情。那是个指路的人,你要把方向路子指错了,怎么办?
那个会劝人的人,自己没有成就,劝人念「阿弥陀佛」,劝人念《阿弥陀经》、念《无量寿经》,这个决定不会错。为什么?佛是这样劝人,我们也学会了,这个不会错,绝对不会误人。纵然没讲清楚,对他是没有害处的。他纵然念佛不能往生,但是不会堕恶道;他要是堕恶道,必定是其他因素堕恶道的,绝对不是念佛堕入恶道的,没有这个道理!
所以劝人念佛,劝人念《无量寿经》,念《阿弥陀经》不会错误。劝人念其他的经论,有一点问题。什么问题?怕那个法门不契机。就好像人家害病,害病的时候,你介绍药给他吃,这要负责任的。你对病情不了解,对药性也不知道,只看到那个人生病吃这个药好了,你看到这个人生病了,也赶快拿这个药给他吃。他害的病不一样,这一吃,吃死了,你要不要负责任?不是容易事情。所以在此地劝告同修,看到有人害病,最好劝他去看医生,不要轻易介绍成药拿给人吃。
很多法师都被信徒害死了,我亲眼看到道安法师就是被信徒毒死了。信徒对师父太爱护了,这个送这个药,那个送那个药,都是好药,结果把师父吃死了。所以我比较聪明,什么人送给我的药,我接受过来,第二天丢到字纸篓去了。我也不能送给别人;送给别人,把别人害死,怎么办?所以都当作垃圾处理掉了。我告诉你们,下一次就不要送药了。买的好药,真的很名贵,我统统当作垃圾处理掉了。为什么?万一吃病了,怎么办?谁负责任?所以药不能随便吃,佛法法门不能随便乱介绍人。
「阿弥陀佛」可以介绍,那就是他适应的能力很广泛,什么病都可以用,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像万金油、八卦丹一样,这个可以。什么病,你吃了没有坏处,只有好处;纵然不能把病治好,也不会加重病况。这是万应丹!介绍这个不害人,介绍其他的方法,如果不契机,就要害人。
『劝进行者』,「行者」是修行人。劝人学佛,劝人修行,帮助他进步,帮助他精进,这个要有智慧。所以我们看到外面有很多劝人参禅、劝人学密、劝人念咒,劝人这样那样,都很危险。那个人也很好心,不能说他是有心害人,他真的是好心。但是他确实不知道事实的真相,对於法门不了解,众生根性也不了解,这一种盲目的劝进,非常危险!纵然不是有心造罪,可是他的过失就很重,决定是有过失的。
劝人学佛尚且这样的难,劝人出家更不容易,负的责任就更大了。他出家将来是一个好的法师,修行证果,弘法利生,你的功德太大了,无量无边!如果将来他出家了,羞辱佛门,造作重罪,他造的罪比世间一般人造的罪业是要加倍的重。试问问,你要不要负责任?你要负责任。怎么可以轻易劝人出家?
李老师一生在台中讲经四十多年,从来不劝人出家。他有三不劝,第一个不劝人吃素,第二个不劝人受戒,第三个不劝人出家。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自己发心。你劝人家吃素,有的人他是想学佛,就是因为他不能吃素,所以他就不来学了。你劝他一定要吃素,他下次不敢来了,所以不劝人吃素。受戒容易,持戒难!所以老师一生不劝人受戒、不劝人出家,这是绝对正确的。
那是真正要有慧眼,对於这个人真正了解,觉得他出家之后,确实是一个人才,将来一定能弘法利生,弘扬佛法。你要看准了,你就劝他,可以。劝他出家之后,出家以后的机缘也相当不容易,是不是遇到一个真正能够修学的道场?是不是遇到一个真正的善知识?好的同参道友?这是决定他成败的因素。难!太难太难!你要把这些问题统统都看到了,决定不敢劝人出家。
「三福」到这里跟诸位介绍完了。我跟大家这一次讲得比较详细,有没有尽其义?差太远了。这十一句深广犹如大海,我能讲的是大海之一滴。诸位细细去读诵,细细思惟体会,这个确确实实是学佛的基础。不管你学哪一宗,哪一个法门,并不完全是对修净土而说的。因为后面佛说的很清楚,此三种业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一句话我们就晓得,它的范围非常广,不管你修学哪一个法门,你离不开这个原则,它是一切诸佛净业的正因;换句话说,是一切诸佛必修的基本科目,我们怎么能够轻视它?这一段是解释《疏钞》里面提到的「净业三福」。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观经》三福为净业正因者,此地把这个经文统统引用在此地,文曰∶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我相信很多同修这一段文都很熟悉,这三条一共十一句,十一句就好比十一层大楼,后面的包括前面,前面不能包括后面;就好像大楼一样,第二层一定包括第一层,第一层不见得包括第二层,因为第二层可以不盖。你就晓得,第一是根本的根本,这一条做不到,后面统统都没有。发菩提心是在第几层?第八层。前面七层都没有,哪来的菩提心?菩提心没有了,念阿弥陀佛也不见得能往生。为什么?往生的正因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正修行只有一半,缺了一半,往生靠不住!想到这个地方,我们的确是不寒而栗!想到这个地方,才真正明了为什么念佛的人那么多,往生的人那么少。
从前李老师讲过,一万个念佛的人,天天拿著念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真正往生的,也不过是两个、三个,不成比例!原因在哪里?他一天到晚念佛只念了一半,没有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菩提心是明白心、觉悟的心。他的心还是糊里糊涂的,还是颠倒妄想的,这样念佛怎么能往生!菩提是觉的意思,菩提心是觉心,觉而不迷。他虽然念佛,还是迷而不觉,所以不能往生。怎样才是觉?底下七层没有修到,就是不觉。因为觉了,下面七层圆满了,第八层盖好了,下面七层当然盖好了,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我们不知道什么叫菩提心,不知道什么叫觉心,你从这个地方去体会就明了了。
第一个『孝养父母』,我们有没有做到?这一句话非常不简单,我们对於父母在生活物质上一切奉养都能做到了,算得上孝养吗?你看看《论语》,孔老夫子讲的话,如果这个叫孝养,畜生也可以做得到!所以一个明理的人,一个读书人,要养「父母之志」。父母对你的期望,你能够不辜负,这个叫孝顺。可是我们话说回来,今天作父母对儿女是什么期望?真的是有问题。
在古礼,小孩的命名,名字是父母对他的期望,希望你将来长大了,名副其实。所以古人给儿女取名字,不是随便取的。现在我们看到很多人,给儿女取的名字有取成外国名字。我一看就奇怪?他的父母一定想将来希望他的儿女变成外国人,这实在是对於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毫无所知,才会犯这种毛病。
佛家讲孝,如果父母来生还搞六道轮回,那就是大不孝。真正孝子,怎么能够忍心叫父母来生还堕六道?由此可知,佛子的大孝是要度父母出离三界。
第一孝行是要劝父母念佛求生净土,这是真孝!父母不肯念,父母不能接受,你要找出因素,找出那个原因,把这个原因消除,父母就乐意接受了,他才晓得这个好处。父母疼爱子女,尤其年老了,儿女哪里会骗父母!不过现代儿女骗父母的太多了,搞得父母也不相信了。在从前骗别人有之,骗父母的是大逆不道,罪过滔天!所以很少会骗父母的。劝父母亲念佛,这是大孝,没有比这个更究竟的了。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就得到,我们应该如何孝顺父母。
孝,一定讲顺,顺亲心。兄弟不和,父母很痛心,这是不孝。妯娌不和,这也是不孝。所以说:「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父母心里愉快,儿女都能够修养品德,从事正当的行业,不犯法、不违规,这是孝顺父母。你的邻里乡党对你尊重,对你的父母就更尊重了,这是孝亲!所以「孝顺」两个字的确不容易做到。但是诸位要知道,这是学佛的大根大本。你要不做,换句话说,你就不想出三界,来生还想搞六道轮回。真正想出三界,真正不再搞轮回了,你要从这里做起。
家人兄弟妯娌不懂,我怎么办?忍让。所以我们中国人讲孝,为什么一定讲舜?拿舜做一个榜样。你们看看舜王的传记,一家人对他的态度那么样的蛮横恶劣,他只是一个真诚恭敬对家里任何一个人,积年累月,十几年全家都被他感动了,一家后悔,这才叫做「孝养父母」。「孝养父母」,大舜做到了!下一次我们把舜的传记影印出来,分赠给诸位同修们,你们看看什么叫做孝?应该怎么学法?
我们不知道怎样做?不晓得怎么做?所以念佛念了几十年,连往生的消息都没有。你说这怎么得了!这多可怕!我们错,错在哪里?找不到,你说多可怜!实在讲,这是不读经之过。经上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也念了;念了,只是滑口念过去,真正的意思不懂。如何的重要?不晓得。如何作法?那更不必说了。这个不得了!
第二句『奉事师长』。这一句话,难!不能孝亲,就不能敬师。所以这是第二层楼,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尊师重道。为什么?因为不尊师就是不孝父母。师在哪里?现在没有了,我这个年岁还沾到一点边缘。我在家乡,小时候念私塾,念了四个月。那时没有学校,在附近祠堂里办个学校,一个老师带了二十几个学生。我的父亲送我到那里去拜老师的时候,带了礼物,穿得整整齐齐,长袍马褂。到老师那里时,在大殿上(现在是礼堂),先对孔老夫子的牌位三跪九叩首,然后请老师坐在当中,再对老师三跪九叩首,家长拜老师,把小孩付托给老师,求老师认真的教诲。老师接受家长的礼物,接受家长这样隆重的礼节,他要不认真教这个小孩,怎么对得起家长?
所以现在师道看不到!我学佛了,我到台中去拜老师,还是用古礼来拜。台中李老师有一年办了一个「内典研究班」,请了六个老师,我也是其中的一个。李老师要请我们作老师,他代表学生家长,把我们这六个人请了上座,李老师叫那些学生跟在他的后面,在下面恭恭敬敬的拜三拜。我们也得要受著,受得很不自然,还是要受,礼不可以失。你想想看,我们教学能不认真吗?现在学校不行!老师对学生严格一点,那要按铃告状,老师还要受处罚,麻烦!老师乐得不要教,师道没有了!所以「奉事师长」不容易做到。
「奉事师长」里面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依教奉行。到哪里去找一个依教奉行的学生?找不到!我在过去,一个人在外面讲经,很孤单,也很辛苦。所以我每一次回到台中见李老师,我都会劝他老人家多教几个学生,把我们这个担子分一分、匀一匀!这一句话我讲过十几遍,最初讲时老师都点头,到最后那一次,大概他也听烦了,他就跟我说:「你替我找学生。」从此以后,我再也不说了。为什么?找不到!到哪里去找一个百分之百服从老师的学生?所以李老师讲「师资道合」不容易,一个学生想求老师,可遇不可求,不容易求到一个真正善知识。真正好老师要找一个学生,他跟我讲比学生求老师还难。这我深深体会到,哪里去找一个那么老实的学生?
现代的学生,程度愈高愈不听话。为什么?他的妄想愈多,成见愈深,愈不好教。所以演培法师选学生,他只要选老实的,呆呆的,不要很聪明,初中毕业就可以了。在香港他提出这个条件,很多人都奇怪,别人要徒弟都要大学毕业,有博士学位的,你怎么说初中毕业就可以了?他点点头说:「我就是这个程度。」几个人懂得?程度愈高,愈不听话,阳奉阴违,表面上他点头,背地里他搞他的,不能成就!程度愈低,他愈谦虚,为什么?他有自卑感,总觉得处处不如人,他能够发愤,他能够向上,他能够接受老师的指导。愈是书念得多,见识又广的人贡高我慢,那个不能成就。现代老师找学生找不到,学生找老师也找不到,往生希望很渺茫。这两句是根本的根本,实在是不容易!
亲近一个善知识,真正遇到老师了,如果同学当中有磨擦、有意见,这不是「奉事师长」。为什么?叫师长操心,等於不孝顺师长。家里面兄弟相聚人数还不多,同学们相聚往往超过家里兄弟的人数,如何能和睦相处?在佛法僧团里面叫「六和敬」,「六和敬」要是做不到,就不能叫做「奉事师长」。我们想一想,我们哪一个人做到「六和敬」?所以从这个地方认真来细细思惟,才知道往生不容易!可是你真正要想超越三界,了生死,这一生圆成佛道,你不走这一条路,没有第二条路好走。
再给诸位说明,这十一句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换句话说,不管你学哪一宗,不管你学哪一个法门,这十一条是大根大本。到什么时候才分?真得到菩提心以后才分宗分派。菩提心以前,这八句是不分的,它是任何一宗、任何一个法门共同修学的科目,到「深信因果」这个地方可以分。你学禅也好,学净也好,学律也好,学教也好,「读诵大乘,劝进行者」,那是分了!发菩提心之前是不分的,我们几个人能做到?
当然现在一说到这些问题,无论在家出家,在家对家庭不满意,一肚子苦水,没地方申诉;在道场里面也是一肚子苦闷,一肚子委屈。这个事情我都很清楚,都很明了,谁也瞒不过我。当然在家庭没法子,因为你投胎的时候,你就选错了,那有什么法子!你现在没有方法,不好改变。但是你出家这个道场,没有限制那么严格。你这个道场不如意,你去别的道场。难!实实在在是难。归根结柢一句话,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遭遇?总而言之,前生福德因缘修得少,恶念恶行造得多,所以今生是在家出家样样都不如意。应当回过头来责心忏悔,处处能够回过头来责备自己,不要求别人,这就是真正修行,这才能补偿过失。还要起心动念都看到别人过失,这个人就没救!
所以大乘佛法里面,不修普贤十愿,不能圆成佛道。净土宗对普贤十愿特别重视,纵然现前这个阶段我们不能修,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统统修普贤十愿。普贤十愿是建立在平等法的基础上,平等心的基础上,心地真正清净平等,觉而不迷才能修!所以诸位想想这两句,你就想到多难!难还是要做;不能说难,我就不做了,马虎一点了,那你后面统统没有。
今天许多的家庭,反对儿女学佛。为什么会反对?学了佛之后不孝顺。我就见过,还来给我说,自己觉得很得意,他做得很对。家里父母今天又杀鱼了,明天又杀鸡了,「你们造杀业,将来都要受恶报!」父母亲说:「这个小孩子还来教训我,还来咒我,说我要受恶报,都是庙里的那些人把他教坏了。」所以父母起了一种反抗的心理,唯恐自己小孩上庙里,一上庙就学坏了,回来样样都批评,话也听不进去了,看到家人就像仇人一样,怎么看也不顺眼,看到自己的同修比亲人还亲热。家里人看到多嫉妒,「我养你这么大,你看看你对我这个样子;那个人跟你是什么关系,你怎么对他那么亲?」我看到很多。所以我常常教人,你们把对同修、对道友那份亲情带回家去对你父母,你父母就高兴了!你在寺庙里面看到法师会顶礼,怎么对你的父母都不会顶礼?诸位好好从这些地方反省反省、检讨检讨,就晓得你家人为什么不主张你学佛?有原因的!
说老实话,这两条我们真的没做到。真正做到了,哪一个父母不欢喜儿女孝顺,接受到佛陀的教育有这么好的德行,家里面巴不得所有亲戚朋友统统都学佛去!我们自己做错了,让家庭误会、让社会误会、让政府对佛教也误会,这是叫大不孝!真是把佛祖的脸丢尽了,我们还自以为得意,自以为是佛教徒,在佛教里做了多少功德、多少好事;丢尽了人,自己不知道。这个经文常念,这里面含义无尽的深广,能够孝亲、能够尊师,当然才能够不杀,对於一切众生生起慈悲之心,仁慈之心,不杀一切众生。
『修十善业』,十善业是我们日常生活行为的准则,我们要怎么做人,怎么样处事,依这十个条目。从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行、造作,都能够符合这个标准,这叫做修行。修行,是修正行为。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不妄语、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不恶口(恶口是说话粗鲁,说的话很难听)、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欺骗别人);意:不贪、不瞋、不痴。不贪不瞋,好懂,什么叫不愚痴?这一条比较难懂,我们自己有能力辨别邪正、真假、是非、利害,这叫不痴;没有能力辨别,就是愚痴。
要想做到不痴,要读书,要明理,你才会不愚痴。你不读圣贤书,不明理,往往把是非颠倒了。特别是我们这个时代,积非成是,大家都错了,我们认为这是对的,很难辨别,实在不容易。如果你要真正有能力辨别,那要去念圣贤人的书。念圣贤书,简单的《四书五经》;复杂一点,儒家的《十三经》、《二十五史》、《诸子百家》,要念几十年才能搞清楚,才有这个能力,时间来不及了!
来不及,也有方法补救,补救是救急,是救一时。印光大师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他给了我们三样东西救急,特效药!使我们能够治愚痴的病。这三样东西,第一个是《了凡四训》,第二是《感应篇汇编》,第三个是《安士全书》。这三本书是特效药,可以救急,真管用;然后再以儒、佛慢慢的滋补,你才能把身体恢复。这三样东西是救命,让你不死,不死还很弱,要用大乘佛法、儒家这些经论慢慢的再去学。
不读圣贤书,后果不堪设想,这是真正的教育。现在家庭没有教育,你的家庭、儿女没有前途;国家没有教育,这个国家决定会亡国。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不愚痴,就是对於是非、真妄、邪正有能力辨别,这是教育。换句话说,培养你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正确的行为。正的标准是什么?与你真如本性相应,佛家是这个标准,儒家也是这个标准,这是教育。所以佛法是教育,是佛陀的教育。现在人把佛教变成宗教,这是我们佛弟子莫大的耻辱,它怎么会变成宗教?佛弟子没有尽到宣扬的责任,使社会、政府误会了,认为这是宗教。
我们看看现在佛教是不是宗教?真的是宗教。它本来是教育,现在把它变成宗教。宗教是什么?宗教是对天对鬼神的,天天跟鬼神打交道,这是宗教。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乃至於一千年之后佛教传到中国,佛教没有给死人打过交道的,没有给死人念过经的,道场里也没有供牌位的。佛教是教育的机关,教学的!大殿里面供养佛菩萨的像,就像你们现在学校礼堂挂国父像、总统像是是纪念的意思,不是把它当神来看待的。现在几个人晓得?已经把它变成宗教了。我们都有罪过,对不起佛菩萨,对不起祖师大德,我们还想将来有成就,太难了。
『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前面大师告诉我们净宗修行的方法,经上明白的给我们开示「善根、福德、因缘」必须要具足。我们从什么地方做起?大师依据《观经》指出「三福是净业正因」。我们在此地曾经跟诸位报告过,这三条不仅是修净土的基础,实在讲,在大乘佛法所有的宗派,无量法门都离不开这个基础。由此可知,这三条十一句非常重要。如果对於这一段文疏忽了,纵然勤苦精进的修学,也没有法子成就。为什么?因果不相应,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到的。
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由孝道而后才有师道,不孝父母要他尊敬师长,那是做不到的。哪有说自己最亲爱的人不敬,去敬外头别人?如果有这种事情,他必定有企图!没有企图,这在情理上讲不通的。这就说明「孝亲尊师」是我们修行的大根大本,世出世间法要想有成就,这就是师道!所以佛在经上常说父母之恩是生我们的肉身,我们这个身体是得之於父母的;老师的恩德是生我们的法身慧命,法身慧命是得之於老师的。在中国古时候,老师跟父母看得是一样重。诸位如果读《礼记》,读古礼,你就晓得父母过世守孝三年,居丧三年。老师过世,心丧三年,就是没有形式,不要穿孝服,这是学生对老师与对父母没有两样。
还有一个显著的,就是称名。古时候只有童子(还没有成年的人)可以叫他的名;成年以后,如果再称名,那是对他很不恭敬,对他很不礼貌。尤其是连姓带名称,那更没有这个道理,那是侮辱到了极处!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冠礼,戴帽子表示是大人,不是小孩了,你见到他要尊重,不能称他的名。女子十六岁行笄礼,就是梳头了,她成年了。这一天,他的长辈、他的同辈,兄弟姊妹要送他一个「字」,名「字」,从这一天起大家都称他这个「字」,不再称名了。「名」以后谁称?只有父母,父母一生称你名,第二人就是老师,老师一生称你「名」;除这两个人之外,你的祖父母,你的伯伯、叔叔,你的家亲眷属统统都称你「字」。祖父母因为隔一代,他对你要尊敬。长幼有序!他要尊敬你。你在朝廷上作官,皇帝也称你「字」,不称你「名」。如果皇帝称你「名」,你就有罪了,要判刑了,官位就保不住了;如果皇帝是连姓带名一起称,恐怕要杀头了,脑袋都保不住了。所以在称呼上的时候,老师跟父母是相同。这是在古礼上很明显的能够看出孝道跟师道是不能分的。
我们今天孝道不谈了,所以师道也没有了;师道没有了,怎么可能成就?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今天说老实话,几个人懂孝道?几个人懂师道?世法里面完全舍弃了,佛法里面现在也不存在了,也没有了。表面上看起来,比世法好像好一点,但只有个形式,内容没有了。师道从哪里讲起?今天这第二句,就是给我们说明师道具体的内容,怎样叫做尊师?如何是重道?
首先是「受持三皈」;「受」是老师授给我,我接受之后,我一生要能够奉行,要能保持,不能离开它。「三皈」就是基本的戒条,我们通常讲「戒」,五戒是根本戒。五戒以什么为基础?以三皈为基础。没有三皈,哪来的五戒?你们平常在佛门里面受了三皈,你去求戒的时候,求戒还要受三皈,再受五戒;如果受比丘戒、菩萨戒,还是从三皈受起,为什么?三皈是基础。没有三皈,底下统统都没有了。
现在我们有没有三皈?说老实话,统统都没有。这样修行,从哪里修起!三皈大家只知道一个形式,内容一无所知,这个不得了!说起三皈你们都知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除了会念这九个字之外,里面的内容确实一无所知。佛是什么?说到「皈依佛」,就想到佛像;说到「皈依法」,就想到经典;说到「皈依僧」,就想到出家人,这就完了,全盘都错了!
一千三百年前的唐朝时代,禅宗六祖大师讲三皈,他就怕人家误会,所以他传授三皈,他不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觉正净」是从意思上说,「佛法僧」是从形相上说。真实的皈依处是「自性三宝」,佛是觉的意思,佛是觉性,就是自家的佛性,这个叫「皈依佛」。几个人会归?没有一个,这真不容易!真正把「皈依佛」这一条做到,那就是交光大师在《楞严正脉》里面所讲的「舍识用根」,那就「皈依佛」了。归是回头,从哪里回头?从「识」回过头来,从八识五十一心所回过头来。依什么?依自己的觉性。
觉性是什么?是六根根性。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我们没有皈依之前,我们用眼识看外面六尘,一皈依、一回头了,我们从今之后不用眼识了,我们用见识见色性,不是见色尘,这才叫「皈依佛」。几个人会做到?这一皈依,自己就是什么地位?给诸位说,马上摇身一变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这才是「皈依佛」!皈是回归、回头,几个人肯回头?死到临头都不肯回头,那有什么法子!所以三皈统统在形式上讲,三皈的内容、三皈的真实义趣,不晓得!这怎么办?用八识五十一心所就是迷惑颠倒,我们常讲的感情用事。识叫情识,感情用事。真如本性,性是理性的。处事待人接物统统用感情,这是造六道轮回之业,这怎么得了!所以真实的皈依,几个人懂得?
我们通常只告诉大家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我们依自性觉。我讲得没错,可是你听不懂。实在是因为怎么说也做不到,何必那么麻烦!什么叫迷惑颠倒?什么叫自性觉?我今天引用《楞严》这个说法,诸位比较清楚一点,可是还是不容易懂。再讲得浅一点,就是从感情用事回过头来,要用理智,这是用现代话来讲,大家比较能够领会,可是其中的意义,还是很含糊笼统。什么是理智?什么是不理智?必须把八识性质搞清楚,就比较容易懂了。前五识是接触,这个不要紧。眼接触外面的色尘,耳接触音声,这是接触。前五识是接触,起作用是第六识。第六识是分别,第七识是执著,第八识是落印象,你把这个搞清楚。
本性就是六根根性,它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也不落印象。现在叫你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就回过头来了。这叫做「皈依觉」,这叫做「皈依佛」,这个说法清楚多了。我们能做到吗?做到了,心就清净了。为什么?所有一切烦恼都没有了。烦恼从哪里来的?分别、执著来的。一切分别、执著舍掉了,怎么可能生烦恼?不但烦恼没有了,生死也没有了。生死也是从分别、执著来的。没有分别、执著,生死就没有了、轮回也没有了、六道也没有了。你看一回头就没有了;不回头是样样都有,就有的受了!
所以,祖师大德常常说:「回头是岸!」要知道回头,皈依就是回头,这样才叫「皈依佛」。「皈依佛」,好难!好难!早晨做早课,要打个三皈;晚上做晚课,又要打个三皈,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一定要回头。不回头,就不是佛的弟子;不回头,就不敬老师;不回头,就不孝父母,因为第二条是以第一条为基础。既然以佛为老师了,佛怎么教给我们,我们就怎样接受,怎样去奉行,这是尊师;尊敬老师,就是孝亲。我们的父母希望我们跟一个好老师学,释迦牟尼佛是世出世间最好的老师。佛虽然不在,没有关系,经典在世间,依照经典修学,就是依佛学道。
第二是「皈依法」。六祖大师说「皈依正」,正是什么?正是正知正见,正知正见我们也很难懂。什么样的知见叫不正?邪正的标准是什么?浅而言之,邪正的标准就是「经、律、论」三藏。经、论是我们思想见解的标准,戒律是我们言语造作的标准。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语造作与「经律论」都相应,这个知见叫正知正见。如果我们的想法、看法、说法、作法跟经典相违背了,这个知见就是不正。这样说起来,我们是不是要把《大藏经》统统读尽?不是的。佛当年在世教导弟子,老实话,一次的开示,终生奉行!我们中国古人也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教给你,一天就行了,你一辈子都要遵守;不遵守,就是不敬师、不孝亲。尽形寿去奉行,这是我们在一些经论上看到的。
佛当年在世,没有办学校,也没有开班上课。经典之由来,十之八九都是有人启请。启请就是我今天有困难,有个难题向释迦牟尼佛说,请他老人家指教,佛就给他讲解,把他的问题解决,后来记下来,就是一部经。这在佛经的术语叫「当机者」,是他来请教的,这对他说的。他一生依照佛的教训去做,他就得到殊胜的结果。
没有人启请,佛主动自己说的经不多,很少。本经《阿弥陀经》是无问自说,这个很特别。《无量寿经》,前半部是阿难尊者启请的,后半部是弥勒菩萨(阿逸多菩萨)启请的,他们两个人是《无量寿经》的当机者,都是有对象的。这一部经是佛无问自说,这样的情形很少很少。无问自说,佛是观察机缘成熟,虽然没有人问,他老人家主动就说出来了。
由此可知,每一部经都具足了「经、律、论」三藏。任何一部经展开来就是大的三藏,把三藏缩小就在一部经里面。你明白这个意思,我常常在讲席里说,《无量寿经》详细的说明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详细的注解就是《大藏经》,你就明了了,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因此,我们选择一部经论,一生依照这一部经论,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行持就对了。这才叫「皈依法」!
早课把经论念一遍,是提醒自己,今天一天不要忘了佛的教训,要依教奉行;晚课是反省检讨我今天处事待人接物,我的想法、看法、作法跟老师的教训有没有违背?有违背,要责心忏悔、改过自新,这叫修行。否则的话,早晚两堂功课有什么用?早晚两堂功课不缺,把经念一遍,念给佛菩萨听,「我是佛菩萨的乖宝宝,佛菩萨很喜欢我」,那是笑话!那就大错了。不但你自己想错了,实在是在造罪业。佛菩萨又不在此地,泥塑木雕的像,早晨念一遍骗它一次,晚上念一遍又骗它一次,连泥塑木雕的像都忍心欺骗,他怎么不骗人?所以他处世待人天天骗人,这不足以为怪!为什么?佛菩萨像他都骗,一天还骗两次。所以不懂得什么叫做「皈依法」,这怎么得了?
第三是「皈依僧」。僧是清净、和合的意思,两个意思,以清净为主,清净心就是和合。每一个人心都清净,他怎么不和?当然就和了,自然就和了。僧团里面基本的戒条是「六和敬」,「六和敬」的目的就是清净心,这叫「和合众」。心清净,身清净,境界清净。我们今天看这个境界不清净,为什么不清净?我们的心不清净。心果然清净了,就像《楞严》上说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清净心就转境了。不清净的心就为境所转。心不清净,会被外面境界影响;心清净,不受外面境界影响。不受境界影响,你就会影响境界,你能影响外境,这就叫转境。如果诸位参透这个道理,你就会恍然大悟。
我们今天这个世界,几乎现在全世界的人都意识到了,地球已经非常非常严重的被染污了。染污如何能消除?给诸位说,如果我们心地的染污要不能够恢复清净,外面环境不会清净的。为什么?境随心转。心清净就不会制造环境的染污,心不清净才会制造环境染污。所以今天全世界环保都是在搞枝枝叶叶,没有找到根本,根本在「心地」。如何保护心理的清净,保护精神的不染污,外面的环境自自然然会恢复。因为世间许许多多人不读经,所以不知道这个事理的真相。
我们虽然晓得,晓得的人太少了,人微言轻!看到这个世间人造业受报,没法子挽救。救不了别人,一定要救自己,这是正确的;自己得救了,将来众生的因缘成熟了,我们倒驾慈航来,再去帮助他。什么时候叫因缘成熟?他能够接受佛法,他能够听得进去,听了欢喜,能信受奉行,这叫因缘成熟了。他现在听不进去,不能接受、不能奉行,缘没熟!没熟的时候,要自度;缘熟的时候,要度他。这叫做「皈依僧」。「皈依僧」,不是皈依一个出家人,一定要搞清楚。
经典,部部经都含无量义,我们读莲池大师的《疏钞》才知道,这是解释《阿弥陀经》的。念念《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很短,三分钟就念完了。《阿弥陀经》里面讲的什么?看看莲池大师《疏钞》,真是不得了!每一天讲一个半钟点,一年也讲不完。我们从这个地方才知道,经里面确实含无量义!《阿弥陀经》含无量义,哪一部经不是含无量义?部部经都不例外,不要说一年讲不完,要细说,一百年也讲不完,这是真的。
所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是佛弟子尊师重道的信条,就是「尊师重道、孝顺父母」具体的修行方法。三皈的意义要不真正了解,我们从哪里皈?我们依什么?也许同修要问,有很多老太太们,他们一生也不认识字,也没有听到经,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临终的时候站著走,坐著走的,预知时至,那是怎么回事情?我告诉诸位,他虽然没听过经,虽然不认识字,也没念过经,三福十一句他全部做到了。你仔细去观察,仔细去检点,他没有一条缺乏的。人家一天到晚一句「阿弥陀佛」,什么都不想,心地清净,三皈依里面的「皈依僧」有了;他的思想见解就是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他深信不疑,念念求生净土,希望阿弥陀佛来接引他,这个知见是「正知正见」;一句佛号不间断、不夹杂,就是「觉而不迷」。
古德告诉我们,能念之心是始觉,所念的佛号是本觉;念佛就是皈依觉、就是皈依正、皈依净。原来他一句佛号,三皈依统统具足了。不但具足三皈依,众戒与菩提心也具足了。整个大乘佛法统统归纳到最后,就是「阿弥陀佛」四个字,所以「读诵大乘」他也具足了。他这样走,做一个样子,别人看了感动,劝化别人也具足了,自行化他。他以身教,「劝进行者」。你说,他哪一条不具足?条条具足。我们能比得上他吗?比不上!不能小看人。
世出世间,现在基本道德观念舍了之后,一般来讲,受教育愈高愈麻烦,自以为是,狂妄!轻视别人。今天报纸上登英国新首相只是高中程度,很值得人深深去反省。中国人常说:「英雄不怕出身低。」出身低的人往往谦虚、恭敬,念念当中「我不如人」,他才能成就。「别人不如我」,就完了,还会有成就吗?还会有进步吗?没有!所以诸位看看《华严经》善财五十三参,每一位善知识都是大菩萨,善财童子去参访,他把他自己所修学的法门教给善财童子。教完之后,告诉他:「无量无边甚深法门,我只知道这一点点,我不如那些善知识。」你去查查看,没有一个不是自己谦虚,尊敬别人,推崇别人,五十三个善知识找不到一个傲慢的。
连孔老夫子都说,假设一个人的才华如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圣人,孔老夫子最佩服的!),使骄且吝(骄是傲慢、吝啬,假如他有这两点),夫子就说:「其余则不足观矣!」都不必看了。为什么?统统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礼记》一开头,圣人就教「傲不可长」。儒家讲的是世间法,没有强调断烦恼,但是人家伏烦恼,烦恼不可增长!佛家要出三界,决定要断烦恼。从哪里断起?傲慢的习气先断掉。所以佛法的修学,首先就是折磨你,把骄慢的习气折伏尽,然后才有资格学道,才有清净心,对人才有恭敬心,才真正做到自卑而尊人,这才能承受,这才成为一个法器,才能接受甚深之法。
甚深之法是如来平等性法,有一丝毫骄慢,佛不是不慈悲,不是不肯传授给你,传授给你没有用,装不进去!这里传给你,那里漏掉,所以叫有漏。漏是什么?就是你有烦恼,佛法一装进去,一会儿就漏掉了。因此,首先要断见思烦恼;见思烦恼断了之后,这才是个法器。见思烦恼,思惑里面,贪、瞋恚、愚痴、傲慢、怀疑,「贪瞋痴慢疑」有一条就不能成就;不但一般佛法你不能成就,念佛都不能往生,这是真的。
你念佛,还在世间贪财、贪名、贪利,你能去得了吗?「阿弥陀佛来接引我,我那里股票涨价了,不能去,要赚钱!」怎么能去的成功?还有「儿孙很多,我还没跟他们见面,还没交代清楚」,阿弥陀佛不可能等你。所以你有贪、有瞋恚(这个人过去对不起我,我还没有报复他),也去不了!「贪瞋痴慢疑」统统是往生的大障碍,你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些统统不可以有。这个叫习气、烦恼、障碍,业障!
我们每一人都知道,「我业障很重」,是的,业障很重。业障重的人不能往生,希望这一句佛号把你所有的业障统统消掉。「贪瞋痴慢疑」的念头一起来了,马上转变成「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忘掉。必须「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要念得熟,念念当中佛号会起现行,「贪瞋痴慢」念念会减少,这个就功夫得力了,这就是好境界。一天念十万声佛号,还是起「贪瞋痴慢」,那个没用处的,那就是古人讽刺的话:「喊破喉咙也枉然」,不能往生。念佛只是口善,意不善!所以诸位一定要把「受持三皈」的意思搞清楚,要从这里下手。
「具足众戒」。「众」的范围很广、很多,不是指「三聚净戒」。「三聚净戒」,具足「三聚」就很好了,何必用「众戒」?戒律是生活规范,戒律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小乘戒,是自律,对自己的,也就是儒家所讲的「独善其身」,「独善其身」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大乘戒、是菩萨戒,是处众的,跟大众在一块是「众善奉行」,就是儒家讲的「兼善天下」。个人独善其身,处众兼善天下。实在讲,儒家所讲的这个原则,跟佛法讲的没有两样。因此,这个精神表现在事相上非常广泛。佛教给我们的戒条,国家的宪法、法律、规章,都在「众戒」的范围之内,我们要遵守。
除了这些有条文的,还有没有条文的、不成文的,这一类的戒律是什么?社会的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全部都在这一句里面。在中国,要守中国人的风俗,守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到外国,要遵守外国的法律,外国的风俗、道德、习惯,才能跟他和睦相处。看到这个「众戒」,你就呆板的认为就是「十戒、二百五十戒」这几条戒,那是完全都错了。这个样子学佛,释迦牟尼佛看了都流眼泪,脑筋怎么那么死!
从前李老师告诉我们,学佛的人是什么样的头脑?他说像圆圆的水晶球,八面玲珑!像木头,四方头脑不能学佛,转都转不动,那还行吗?所以诸位一定要明了,戒经里面的戒律,是三千年前在那样的生活环境里面制订的规范,现在能不能用?不能用!
你看我们世间法律,每过二、三十年要修订一次;现在因为这个社会变化太大,等不到二、三十年,三、五年法律条文就要修订一次。不修正就不适用,社会不断在进步,大幅度的在进步,所以从前订的现在都不适用了。立法院天天在修订,就是要适应社会,适应大众的需要。所以佛家的戒律传到中国来,祖师订「清规」。清规是什么?就是戒律的中国化,就是戒律的现代化;依照佛法戒律的精神,适应我们现在生活的需要,这样才订清规。
清规例子一开,每一个地方的清规,在大陆上,每一省、每一县、每一个寺庙的清规,你仔细去看看,总有几条不相同的。为什么?一定要适合於我们现前的环境。在我们这个地方可以行,在别的县未必能行的通。尤其中国幅员很大,民族很多,每一个民族风俗习性都不完全相同。即使是台湾,台湾还有高山族,高山族里面还分很多族,他们的风俗习惯都不尽相同。从这个地方,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具足众戒」的深义!然后才晓得佛教的的确确是超时间、超空间,无论在哪个时代,无论在哪一个国家民族,都行得通的。为什么?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死板板一个方法,决定行不通。
所以现在我们中国的法师在外国弘法,我看到就很难过,为什么?当然现在都是教中国人,还没有教外国人。为什么没教外国人?外国人不来。外国人为什么不来?来听我们讲经,要作中国人,还要作中国古人,这怎么行?简直是开倒车!外国人怎么可以进来?我们依照古人的注解讲经,统统去作古人了,这个不可以!换句话说,他所讲的勉强算是契理,不契机。所以佛法不能普及、不受欢迎,道理在此地。
你真正是通达明了了,哪一个地方、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会排斥佛法?欢迎都来不及!为什么?对他的国家民族有一定的好处,有真实的利益,像《无量寿经》上所说的:「惠以众生真实之利。」谁不要?所以经典、古大德的注疏全是活的,活活泼泼!如果这些注疏要不是活的,是死的文字,决定不能传下来,而是我们这一代人把它讲死了。它不是死的,我们把它看成死的,把它讲成死的,这是错误的,错在这个地方。
「威仪」,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仪表、风度,这也要赶上时代。我们现在常常在电视台上看到,年年都有流行的服装表演,威仪就是属於这些。可见佛并没有教我们开倒车,佛不但教我们赶上时代,佛教我们领导时代,永远走在时代的前端,不会落伍。今天人家看到威仪,都想到唐朝时候的威仪,宋朝时候的威仪;换句话说,统统去作古人去了,装模作样那个样子,所以吓得没有人敢学佛了。这个错了,这是把佛学死了。如果统统是这样的话,佛教传到中国,我们应当完全用印度那个威仪才对,为什么到了中国的时候,穿上这种衣服?
这个衣服是汉朝的衣服,叫「海青」,这是中国衣服,不是佛教的。汉朝时候的读书人,就是士大夫阶级,都是知识分子,穿这种衣服,长袍大袖,他不做粗重的工作。所以现在有人提倡,我们出家人的衣服可以随俗,本来是随俗的。
日本的出家人,他的服装是西装皮鞋。他的三衣,我们现在的搭衣,现在变成纪念性质了。我们还有一个衣搭到,日本那个衣这么小一块,平常就放在西装口袋里,如果有什么佛事,从口袋拿出来,就像我们的念珠一样挂在脖子上,那就是他搭了衣。他的三衣都做成这么一小块,平常装在西装口袋里面。他有没有错误?没错,「不犯威仪」,他是现代人,他不是从前那个社会的人,所以「不犯威仪」的。
今天出家人为什么不换服装,还穿这个?实在是这个服装穿起来确实舒服!我们看到西方人穿的紧紧的裹在身上,多难过!宽袍大袖子的确是舒服,所以中国人是很会享受的。说老实话,中国人在「衣食住行」上都讲求享受,所以这个衣服设计的时候,设计的好!外国人穿了之后,他也想穿。他不会裁缝,他买不到,这是真的。我们在外国的时候,他们看到都很羡慕,这个衣服穿的是好,是舒适;特别是这个大袖子,海青的确是特别舒服,所以句句都是活的。
因为现在社会很乱,风气不好,所以僧团里面还是保持我们今天穿的明朝服装。不愿意更换有好处,对於出家人本身来说,有一个约束。譬如电影院、酒家,我们穿这个衣服总不好进去,总觉得难为情;如果要换上像日本人那个,走进去谁知道?没人知道!
我们中国的喇嘛,穿著随俗。我常跟甘珠活佛在一起,他穿长袍马褂。马褂是礼服,通常不穿马褂,穿长袍。我刚学佛时,常常跟他在一起,有时候我们去看电影,有时候去吃馆子,没有人认识他。如果穿这样的衣服,去看电影就不好意思。吃馆子,因为他是喇嘛,他不吃素。我那时刚学佛,也还没吃素,常常跟他在一块吃炒牛肉。我跟甘珠很熟,以后甘珠的徒弟不愿意跟我往来,他说:「不行!我们跟你往来都矮一辈,你跟我师父是平辈,我跟你就晚一辈了。」
所以穿上这个服装,对出家人的确有很多约束。尤其是现在,说老实话,僧团里面戒律也不讲求了。这个服装走到外面多多少少是受很大的约束,有好处,没有坏处。所以曾经有人提倡要改革,有一些老和尚不同意,不同意是有道理的,是好的。好的,我们应当要保留。
这个三句意义非常深广。所以不要看到「众戒」就想到戒本里面一条一条的戒律,看到「威仪」就想到唐宋时代的威仪,那就错了。再跟诸位同修说,将来的佛教即使出现丛林,也是新式、现代化的丛林,绝对不是过去的。过去丛林那一套仪规没有一个人愿意去遵守的。今天要是搬出那一套规矩来,你说:「我这里建丛林,欢迎大家来。」保险一个都没有,一个都不会来。为什么?因为大家不会回头去作唐朝人、宋朝人,一定要现代化、本地化。
现在由於交通的便捷,资讯的发达,整个世界就变成一个地区了。在从前,我只晓得我这个地区的事情就够了;今天不行,全世界的事情,每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历史、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乃至於一般风俗习惯,你统统都要知道,因为你随时都有可能出去旅游的机会。你要是不懂,你出去就吃亏、就惹笑话。佛弟子要想去全世界每一个地区弘法,要是不了解,佛法怎么弘扬?怎么能让人接受?这个要知道。所以佛法不是死的,死的没有价值;最殊胜、最了不起的,因为它是活的。像水一样,放在圆器里,它是圆形的;放在方器里,它是方形的。水到外面境界千变万化,它的原则不变,原理不变;在形式上,它时时刻刻都在变,这也是它了不起之处。所以学佛不能学死。
今天同修们学佛有许多障碍,障碍产生在哪里?实在讲是你们违背了佛的教训所产生的。你们把佛法学死了,所以在家里面不受欢迎。家里的人一看到你学佛都怪怪的,学佛的人都不正常了,这怎么得了?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佛与佛的弟子,无论走到哪个地方,都受到大众欢迎。我们走到家里,家里人讨厌;走到社会,社会人讨厌。像这个样子搞法的时候,释迦牟尼佛还能够弘法利生吗?不是佛法错,是我们自己把佛的意思解错了;错解了佛的意思,还自以为是,你说糟糕不糟糕!
正如同国民党讲「三民主义」。我有一次在市党部,说:「你们国民党有全世界所有政党没有的法宝。」
他问:「是什么?」
我说:「当年孙中山先生讲「三民主义」的时候,大家听了之后,家也不要了,什么都不要了,跟他去革命,抛头颅,洒热血,跟他走!今天你们讲「三民主义」把人都讲跑掉了,没有人要听了。如果孙中山先生当年要像你们这样子讲法,他革什么命?早被人家抓去了。」三民主义真正了不起,是中国五千年固有文化的现代化,所以懂三民主义不容易!对於中国的道统,最低限度像《四书》、《五经》、《十三经》、《诸子百家》等中国的历史,你要没有很深刻的认识,你怎么会懂三民主义?因为它是那么多东西的现代化、本土化,真正了不起!大家为什么讲不出孙先生那样的力量?孙先生在固有文化的基础上有深厚的根。我们今天把这个东西统统舍弃掉了,怎么学也学不像!人家那个东西是从地里生长的,花开得很美。我们今天是花瓶里面插的,没根!表面上好看,两天就死掉了。这是我们提醒大家要认识「三民主义」。
我们今天讲佛学,要讲现代佛学,你不深入经藏,了解过去每一个朝代、每一个地区,这些祖师大德们他们是如何在当时把这个东西,就他们那个时候的现代化、本地化,他才能够弘扬,才能够有深远的影响。我们参考的是推陈出新,今天有今天的讲法,有此时此地的讲法,我们大家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觉得佛法修行一点都不困难,与我们的生活完全没有矛盾,只带来我们更丰满的生活、更幸福的生活,没有一丝毫障碍,哪一个不愿意接受!
大家为什么不学佛?麻烦太多了,障碍太多了,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算了,不要学了」,错在此地!不是佛经错,佛经没有错,字字都不错,我们认识错了,我们把它解错了。人家这里「不犯威仪」,没有再加一个不犯释迦牟尼佛当时候的威仪;如果加上这一句,就没法子了,就得一定要守著那个时候的。「不犯威仪」,这四个字是活的。威仪也就是礼俗,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威仪,每一个地区有每一个地区的威仪,不一样!可见得人家这个字写得清清楚楚的,没有错!找不到它的错,错都在我们自己。所以「具足众戒」,人家那个戒,也没有说是哪一部戒经上所讲的戒,没有那么指,所以我们才晓得这个戒是生活规范。
今天讲国民礼仪,国民礼仪就是威仪,生活规范就是众戒。诸位了解这个意思,你这样子给人家宣传,谁不欢喜?谁能够说佛法是迷信?如果我们一定要讲过去某一个朝代,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那这个佛教当然是迷信,当然行不通。我们不但不能作中国人,还得作印度人,还要作三千年前古印度人,这个谁愿意干?当然不愿意,这是第二条。
第三条是菩萨善。这是三个阶层,第一个是人天的标准,第二个是学佛,佛弟子的标准。佛弟子最低限度要具足这三条,不具足这三条就不是佛弟子。从这个标准再向上提升,就成菩萨了。菩萨是什么?是佛的入室弟子。前面是佛弟子,没有登堂入室,这是佛的登堂入室的弟子了。前面是佛一般弟子,后面是佛的传法弟子,所以标准不相同。
第一个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具体来说就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菩提心,要真正发度众生的心。「众生无边誓愿度」,什么叫度?度是帮助他、协助他。帮助里面,最重要的是帮助他破迷开悟、是帮助他断烦恼、是帮助他恢复清净心,这是最重要的。如果把这个标准放到最低,教他孝亲、教他尊师重道、教他慈心不杀、教他修十善,这是接引一般众生。没有学佛的、不学佛的,要用这个方法教他,这是人天法。已经学佛的,要教他真正回头,三皈依是回头。教他守法、守规矩,这就是「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对於老修要劝他「发菩提心」,一定要自行化他。
「四弘誓愿」里面,第一个是愿,菩萨愿;第二、第三是菩萨行;第四个是菩萨果位。愿发了,从哪里做起?从断烦恼做起。烦恼不断,自己不能成就,也不能够度化众生。烦恼断了之后,才学法门。所以现在学佛学了几十年,学了一辈子,在佛法上什么成就也没有,原因在哪里?顺序颠倒了。一开头学,他就学「法门无量誓愿学」,「烦恼无尽誓愿断」这一条不要了,所以他永远学不成。为什么?他那个器是有漏!好像茶杯底下破了一个洞,怎么装都装不满,漏掉了!漏就是烦恼的代名词。所以学佛的程序是先断烦恼,先修清净心,一定要依照佛教的程序去做。
程序是什么?就是戒、定、慧。给诸位说,前面「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是戒学,「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是定学,「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是慧学。它有次第的,不能躐等。后后一定是包括前前,前面包不了后面。我们现在不懂,躐等就好像盖大楼一样,下面三层不要,盖第四、第五层,怎么盖法?没法子盖,永远也盖不成功!这是现代人学佛所犯最大的一个错误。所以诸位要想真正成就,是先断烦恼,再学法门。
我今天劝大家念《无量寿经》,念经是什么意思?就是断烦恼。为什么?不念经就胡思乱想,胡思乱想就是烦恼。念经,至少我念一遍一个小时,我这一个小时不胡思乱想;念两小时,我两小时不胡思乱想,所以每天念的愈多愈好。你能够一天念八个小时,八小时不胡思乱想,你念上一年、二年、三年,你心清净了,妄想渐渐少了。妄想少了才可以学法门,那时候你听我讲经,豁然大悟,开悟了。现在你听我讲经,听上三十年都不开悟,什么原因?因为你有烦恼在。你听经里面掺杂著烦恼,烦恼障碍了你的悟门,你开不了悟。你要是没有烦恼的话,听了几次,一定开悟;悟了以后就证果。
中国古人教学,出家人讲「五年学戒」。「五年学戒」不是学戒律,不是「经、律、论」三藏,学律藏,是遵守老师的教诫。老师教你什么?在教下教你读经、教你工作,其他的什么都不教。常住分配给你的工作,你好好去做。工作是什么?修福。教你读经,一天教你要念多少遍,那是修戒定慧,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所以读经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就修好了。
读经不能想里面的意思,不能一面念一面去想,那个想就是胡思乱想。为什么?因为经没有意思。经要有意思,怎么可以有两种讲法?有很多种讲法?譬如讲「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我们在台湾有台湾的讲法,你到日本有日本讲法,你到美国有美国讲法。为什么?他们的社会道德观念、法律跟我们都不一样。可见得这个东西只是原理原则,没有意思。没有意思,硬给它安个意思,那叫打妄想,错了!所以经典在什么时候有什么讲法,在什么处所有什么讲法,没有一定的讲法,没有一定的意思。真正会学的人,学清净心,什么都不想,只是去念,什么妄想都不打,到时候人家请你讲经,你见人就说人话,见鬼就说鬼话,这个东西还能准备吗?
有许多人讲经,笔记抄了好多好多,这等於是说病人来了,大夫给他看病,药方老早就下好了,你照我的药方生病,这个才对!不是我的药方错了,是你生的病病错了,这种讲经不就变成这个样子了。现在讲经就是这个样子!诸位要晓得,他老早都预备好了,药方都开好了,来给你治病。你们想想看,哪一个大夫是把药方开好等你来看病的?你就真正明了,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很不简单!我跟同修们讲的是真话,你老老实实修戒定慧、修清净心、修觉正净,然后经本一展开,你自自然然就会了,自自然然讲得契理契机,自他都得受用,得真实的利益。
《观经》上讲的三福,第一是人天福,第二是二乘权教菩萨福,第三是大乘菩萨之福。大乘菩萨福,相当不容易。不但是大乘菩萨,我们在前面跟诸位说明的人天跟二乘,都不容易。「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今天几个人能够做到?这就是为什么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总而言之一句话,没福!诸位想想,哪有没有福的佛?没有。佛是「二足尊」!「二足尊」,第一个是福德圆满,第二个是智慧圆满。不仅仅是佛的福德是圆满的,小乘阿罗汉的福报也了不起!这就说明福德的根基是在孝顺父母、尊敬师长。
我们有没有发菩提心?诸位如果念《金刚经》、《大乘起信论》,你就晓得菩提心一发,就是圆教初住菩萨,所以它排在第三条是有道理的。阿罗汉与辟支佛没有明心见性,换句话说,他的心就不是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觉」的意思。真心才觉,妄心是不觉。
诸位晓得,佛在经论里常常告诉我们,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还是不觉。为什么?他们用的是八识五十一心所。凡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的都是不觉,这个标准从这个地方建立。必须要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才真正是觉悟了,觉而不迷。在三种不退里面,这不是我们净土宗讲的,是一般法门里面所讲的,他是刚刚证得「三不退」,这是发菩提心!可见得发菩提心不容易。但是诸位一定要知道,没有菩提心是决定成不了佛的。
菩提心在《大乘起信论》里面,马鸣菩萨给我们讲的是「直心、深心、大悲心」,世尊在《观无量寿经》跟我们讲的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把经论合起来看,菩提心的意思就非常明显,非常清楚,用我们中国话来讲,就是真诚到了极处,真心!一丝毫的虚妄都没有。有时候我们觉得我们的心很诚很真,我的真诚心!你只要有这一念「我的心很真诚」,就是妄心。为什么?真心离念,真心里面没有念头,有念都是妄念,哪来的真心!可见得「真诚」实在不容易。《坛经》上六祖大师讲的「本来无一物」,连「本来无一物」这一句也没有。实在讲,六祖在黄梅发菩提心了,就是真诚心显露出来了。所以五祖传法给他,不传给神秀。为什么?神秀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他还是「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还是落在第六意识里,所以没有资格传法。
用儒家的话来讲,菩提心就是诚意、正心;在佛门里面讲深心、大悲心,是把儒家的正心分开来说,正是不邪。佛法分开来讲,对自己是深心,这是儒家讲的正;对别人是大慈大悲,这也是儒家讲的正。儒家把这两个合起来讲成一个正心,佛法把儒家这个正心开作两个,一个是对自己,一个是对别人。
我们的菩提心为什么发不出来?哪一个同修不想发菩提心?就是发不出来。发不出来,是因为有障碍,你不肯把障碍去掉,菩提心就发不出来。什么障碍?佛在经论上常常讲的二障,一个是「烦恼障」,一个是「所知障」。你只要有这两种障碍在,你的菩提心永远发不出来。阿罗汉二障破了一个,烦恼障破了,所知障没破,所以菩提心发不起来。权教菩萨所知障可能破了,烦恼障没破,也见不到心性。诸位想想,这个东西多难!
圆教里面,前面十信位的菩萨,同样的,烦恼障破了,所知障没破。必须到圆教初住、别教初地,二障才破,真心显露了,这个时候叫做发菩提心。所以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大乘起信」就是刚刚开始,不是很深,是大乘刚刚入门。《金刚经》亦复如是,《金刚经》是大乘入门。什么样的根性适合?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的人,它起信的标准很高,因为是大乘,第三福就是讲的大乘。
烦恼是讲「见思」,见惑思惑不能不断!要是不断,说老实话,往生都靠不住,修其他的法门是决定不能成就。念佛到了临命终时,一念情执起来就不能往生。有人说:「我现在还年轻,离往生的时间还早,现在打一点妄想,有一点情执不要紧!」这一些观念大错特错。什么时候放下?现在就要放下。现前不能放下,临命终时自己作不了主。我们看到许多人一生念佛,到临终时放不下,临终业障现前了,多可怕!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真的是很少。原因绝对不是经典有错误,是我们自己错解了经义,自己修行不如法,造成重大的过失。
「三福」,我们这一次讲得很详细,就是因为它太重要了,像盖房子一样,它是基础!要如何去修?确实在净宗法门里面来说,这叫「易行道」,比任何一个法门都容易。但是也不是你想像那么容易,跟别的法门比较起来是容易,因为别的法门要断见思烦恼,破尘沙烦恼,至少要破一品无明,这个多难!净宗法门不必破无明,也不必断尘沙,也不必断见思,这个就太容易!可是念念要与阿弥陀佛相应,烦恼不断没有关系,能往生。二六时中,起心动念都是阿弥陀佛,几个人能做到?
我们从早到晚起心动念,妄念太多了!这个就是咱们讲的念佛间断、夹杂。实在说,你为什么会间断?为什么夹杂?你对这个法门还没搞清楚,还没有真正重视它,这个就是怀疑,所以你是「间断、夹杂、怀疑」统统都有,你念的功夫不得力!真正功夫得力的人,说老实话,他确确实实一切都放下了,哪有一椿事情放不下?无量劫来於这个法门当中,无数次的修学都没有一次能成功,追究原因就在此地,情执放不下。
佛在《楞严》上讲:「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我们的修学就是「因地不真」,病在此地!所以学佛的人就是要用真诚之心,用真诚的心念这一句佛号,跟阿弥陀佛就有感应。用真诚心念佛,那我们处事待人接物那个心,假一点没关系吗?对佛用一种心,对一切众生又用一种心,一天到晚用两种心,你对佛的心也不真诚。也许有人说:「我要用真心对人,人家都骗我,我不是吃亏上当了?」你既然学佛,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还怕吃亏?还怕上当?西方乐世界去不了了。这就是我们往往想用真心,不敢用;想用真心,怕用!原因就在此地。我吃亏算什么!上几次当也不算什么!过几年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这个世界与我都不相干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这个关系太大了。
「菩提心」,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可以说讲得是最浅显、最明白、最容易懂。他老人家讲:「只要真诚求生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我们要把这句话,跟《观经》、《起信论》里面所说的意思对一对,看看他有没有错误?比对之后,觉得蕅益大师讲得一点都不错。深心是好善好德,一句阿弥陀佛是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了。一念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止於至善,深心具足了。
念佛求生净土,这是大慈大悲!为什么是慈悲之极?度我们这个众生,这一生成佛道。我们是众生,我们的肉体是四大和合而生的;我们的情识是「受想行识」四蕴和合的,我们的身心都是众生。唯有大慈大悲才度得了我这个众生;换句话说,不是真诚求生西方,不要说对人,对自己也一点慈悲都没有,度不了自己。希望诸位对这个意思深深去思惟,细心去体会。念佛法门求生西方,绝对不是自了汉,绝对不是小乘,佛在《无量寿经》里面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确确实实是如来第一弟子!这是讲发心重要。
第二句『深信因果』。「深信因果」在此地,意义尤其殊胜,实在讲也很难懂,因为这一条已经是菩萨。不但是菩萨,而且是法身大士,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三心圆发!三心,你说是《起信论》的「直心、深心、大悲心」,可以;说是《观经》上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也可以。「圆」是圆满,统统都发了。这样的人还不相信因果吗?
说老实话,谁不相信因果?凡夫不信因果,我们这一些天天念阿弥陀佛的人不信因果。你也许听了会很奇怪?你要真正深信因果了,你心里面还有是非吗?你还会张家长、李家短吗?不可能!还喜欢说这些话,就是不信因果,可见这个事情不容易!
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说得太好了,他老人家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还见到别人的过失,就不是真正修道人!他老人家还说:「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我们中国俗话也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这个话很有道理。谁是是非人?说是非的那个人,就是是非人。诸位从这个地方想一想,我们信了因果吗?善因善果,恶因恶报。不但是身口的造作,起心动念都是业。《地藏经》上讲的没错,「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罪业几个人害怕?他怕,他就不敢做了;天天还造作,可见得他不怕。这是讲世间的因果报应。
这一句绝对不是讲世间的,佛菩萨哪有不知道世间因果的道理?不但是诸佛菩萨,声闻、缘觉对於世间因果都非常通达。阿罗汉他的能力能够知道过去五百世与未来五百世,人家实在把因果报应看得太清楚、太明白了,哪有不知道的道理!因此,这个地方的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那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样的因果确确实实连很多法身大士都不知道。如果法身大士都知道,华严会上又何必要劳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由此可知,我们以《华严经》的教义来看,最低限度圆教三贤位还不十分相信。因为《华严经》上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要登了地,他就晓得「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了。登地之前,十住、十行、十回向还要普贤、文殊去劝导,地上菩萨才认真念佛。这是说明这个因果,实在讲太深太深了,所以三贤位的菩萨都不知道。第十回向的菩萨,四十一品无明已经断了三十品了,只剩下十一品无明,这样深位的菩萨对於「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他还不知道。
我们称念佛法门为「难信之法」,实在是不为过。一般人不相信这个法门,不能接受,非常正常!连圆教十回向的菩萨都不相信,他怎么可能相信?他要相信,那不就奇怪了。所以不相信,非常正常,一丝毫都不奇怪。真正能够相信的,就是《无量寿经》上所讲的,他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太厚了。佛明白告诉我们,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没有数字!
阿闍王子他们那些人,过去生中供养四百亿佛,四百亿是有数字。他们还有隔阴之迷,还有退转,虽然发愿了,「我将来成佛,也要像阿弥陀佛一样」,这个愿没有什么大用。他要不认真念佛,虽然发这个愿,还是不能往生。所以真正发坚固信愿,一心持名,万缘放下,那就是经上所讲的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超过阿闍王子太多太多了!这样深厚的善根,再蒙三宝加持,所以他对於这个法门能信能解能愿能行,他成功了。这样的能有几个人?几个人有这么大的福报?所以这一句「深信因果」,确确实实不容易。
我们仔细看看我们周边的同修,仔细想想自己,这十一句,没有一句做到!一点福都没有,怎么能成功?从前我常常赞叹大家有福报,是鼓励你、勉励你。今天我讲真话,我们要深深去反省,要认真的去修福,去打根基,这是讲真话。初学的人一听都会吓跑了,不敢来听!真正相信因果,他一定死心塌地,一定是非常认真努力来学习。
第三句是『读诵大乘』。「读诵大乘」是菩萨重要修行的方法。菩萨行门无量无边,佛在大经里面,就是举这个纲领也举了很多。为什么单单说个「读诵」?《无量寿经》上讲的有受持、有书写、有供养,也说了很多,为什么单单说读诵?为什么不说受持?为什么不说书写?为什么不说供养?我们就晓得,佛说种种纲领之中,「读诵」最重要。
我刚才讲过,这十一句我们没有一句做到,原因是事实真相不明白。读诵就能明了,读诵就会认真去念。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等觉,没有成佛之前,他每一天都读诵经典,他不废除的,他天天都在念。读诵就是万行齐修,不仅仅是戒定慧三学,三慧也一次完成,它是无量无边的法门都在这一次就修圆满了,这叫圆修。
我劝大家读诵,还有很多人有意见,不知道这个法门之巧妙。大乘经典太多了,在中国大乘就分八个宗派,八个宗派所依据的经典,全是大乘经。我们念什么?你修学哪一宗,你就读诵哪一宗的经典。为什么?这个样子解行能够相应,成就快速。所以在过去,学天台的念《法华经》,学贤首的念《华严经》,禅宗的念《金刚经》,净土宗的念《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你学哪一宗?你的方向目的在哪里?你选择某一宗主修的经典去读。
在一切经里面,我们在讲席里常常跟大家介绍,一切经中,以《无量寿经》为第一。《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是属於同部,《无量寿经》是第一,《阿弥陀经》也是第一,因为它是同一部。所以你念《无量寿经》,或者念《阿弥陀经》,都好!《阿弥陀经》念的遍数就要更多。或者是念《要解》。印光大师赞叹《要解》是《弥陀经》古今注疏里面注得最好的,第一注解。印祖说:「即使是古佛再来,给《阿弥陀经》作个注解,也不能超出其上。」这是把这个注解赞叹到极处了。所以念《阿弥陀经》,我们就希望连《要解》一起念,这个分量也就相当了。否则的话,经文太短了,我们修学的时间就短。
刚才讲念经是三学三慧一次完成,修行的时间是愈长愈好。读诵是修行,读诵的时候不能求解义;一求解义,读诵的目的完全破坏了。为什么?你一起分别,就落到意识里面去了,这个就错了。读诵经典的时候,就是禅家所说的离心意识参。我们跟禅家用的手段不一样,目标是一样的,是在参禅。我们用读诵的方法在参禅,这个真是妙到极处了。参禅是什么?离心意识叫参,我们读诵离心意识。读诵的时候,不分别,不用第六意识;不执著,不用第七识;不去思惟想像,也不落印象,一直念下去,不用第八识,岂不是离心意识?念这个句子,眼睛看得清清楚楚,耳朵也听得清清楚楚,一个字也没念错,一句也没念颠倒;给诸位说,这就是交光大师所讲的「舍识用根」。我这个时候用的是六根根性,我用的是见性,见色性,用见性见,用闻性闻,这是高等的修行!几个人会?盘腿面壁可以舍识用根,读诵大乘也可以舍识用根。用熟了,就可以把它用在生活上,穿衣吃饭,待人接物,统统舍识用根,那就是名副其实的菩萨,把这个方法应用在生活上。
所以你才晓得,读诵大乘是菩萨修行重要的一个方法。因为在十个宗派里面,禅宗只是一个宗派,其余九宗都属於教下,都没有离开经典。所以它这个地方不写观心、参禅,或者是参话头,它写的是「读诵大乘」。那就是说大乘菩萨里面,依照经论修行的占绝大多数,只是方法不相同,它的精神、方向、目标全部都是相同,都是舍识用根,都是离心意识,这个叫真正修行。
读经是真正修行。心意识舍掉了,与心意识相应的心所,当然都不起用了,所以读经会入定。你要不相信,也许听说过智者大师念《法华经》入了定。他要用心意识去读,他怎么能入得了定?他读《法华经》会入定,我们念经为什么入不了定?我们是用心意识在念,所以入不了定;人家是离心意识去念,就是我刚才讲的方法原则。他念到「药王菩萨本事品」入定了。在定中,他有感应,他参加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的法会,他还听了一座。出了定,告诉人:「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灵山一会还没散!」他还亲自参加了。说实在话,释迦牟尼佛每一次法会都没有散场,问题就是你有没有能力去参加。释迦牟尼佛的弥陀法会,也没散;《无量寿经》的法会也没散,看看你们哪一位有能力亲自参与世尊的法会。
不明了「读诵大乘」,所以他不愿意念,这实在是智慧浅少,不知道事实的真相。念到心清净了,念到定、慧成就了,念到破无明、见法身了,他还是念;即使证到等觉菩萨果位了,他每天还是要念,始终不离开,就是这种修行方法。
也许有很多净宗的同修听过,没有念经,单单念一句佛号也能成就,没错!谁单单念这一句佛号?最初提倡的是大势至菩萨,他那一句「阿弥陀佛」,或者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也是离心意识。如果不离心意识,叫什么修行?不离心意识,怎么能够「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没这个道理!所以诸位要晓得,念这一句佛号也是离心意识念。
念经、念佛如此,听经还是这个样子。大家听经不开悟,为什么不开悟?用心意识听。别说听这一辈子不开悟,生生世世,听上无量阿僧只劫,还是不开悟。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给我们讲得好清楚,那是对听经的人讲,要怎么样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言说相,就是离第六意识;离名字相,就是离第七识;离心缘相,就是离第八识,还不是舍识用根吗?清清楚楚给我们显示,听经也要离心意识。「心」就是第八识,「意」就是第七末那识,「识」就是第六识。听经也得要离心意识听。离心意识,就是修行。
听经是修行,读经是修行,念佛是修行。修什么行?把心心所给舍掉,这就是禅家常讲的「从根本修」。我们晓得,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语造作,尽是过失。过失的根源在哪里?根源就是心心所。所以这个修行方法是从根拔起,连根拔除。由此可知,绝对不是只有禅家从根本修。所以禅宗常常轻视教下,轻视净土,他不晓得「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你是用参究观心的方法,从根修起;人家教下用读诵,念佛的用执持名号,也是从根本修,不亚於观心,不亚於参话头。
凡是轻视别人的,他会不会成就?他决定不会成就。为什么?因为真心里面没有分别、执著,哪里来的轻视别人!有分别、有执著,才会轻视!由此可知,禅参得再好,他没有离开心意识,那个禅不管怎么参法,不会开悟。得禅定是可能的,为什么?用心意识可以得禅定。四禅八定,阿罗汉的九次第定,都是用心意识修的,都没有离心意识。离心意识是上上禅,不是阿罗汉、辟支佛所能够证得的,这一点诸位同修要知道。
你要是果然明白了,你对於参禅的人讥笑你,你也是合掌「阿弥陀佛」,不会去跟他计较。为什么?我们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碰到外面人说我们是自了汉,说我们是小乘,我们也欢欢喜喜的「阿弥陀佛」就结束了,不要去计较,用不著去跟他辩驳。正是六祖所说的,看到这个根性好的,可以跟他说的,这才能跟他说说;看到根性劣的,不能说的,合掌令欢喜就好了,不要与任何人争论。争论,决定违背了佛法。佛法是觉悟之法,争论决定是迷惑颠倒,只有迷人才会争,悟的人不会争。迷的人,心里面才有意见;悟的人,心里没有意见。悟的人,心干干净净,什么也没有,「本来无一物」。心里面还有许多东西的时候,这没悟!
这一句是说明菩萨修行许多方法里面一个重要的方法,今天告诉诸位了。果然离心意识念经典,你会得定,会开悟。如果念了不少年,念了不少遍了,我怎么还没得定?怎么还不开悟?我就晓得,你这一生是不会得定,也不会开悟了。为什么?因为你没有离心意识,还是用心意识在念。离心意识,一味的念下去,一遍一遍的念,决不起一个妄念,功夫成熟了,水到渠成,自然得定,自然开悟,到时候豁然通达!心里常常想著:「我什么时候会开悟?什么时候得定?」都是打妄想。「读诵」里面加上妄想,就是障碍!有人念佛发心,一心求「一心不乱」,这个人一生当中决定得不到「一心不乱」。为什么?「阿弥陀佛」里掺杂著「一心不乱」,这个很糟糕!给你说不掺杂,不掺杂还得要掺杂个「一心不乱」。所以一切错误、一切不成就的因素,一条一条都把它找出来;找出来之后,统统把它消除,我们障碍就没有了,业障就消了。
业障,说老实话,绝对不是你去拜拜《梁皇忏》、拜拜《水忏》、拜拜《大悲忏》,业障就消掉了。消不掉的!从前的人拜忏会消掉,现在的人消不掉;从前人念经会消业障,现在人念经消不了业障;从前人念阿弥陀佛消业障,现在念阿弥陀佛也消不了业障。你知道原因了吧!用心意识就消不了业障;离心意识,业障就消除了,原因在此地。
你要晓得什么是业障?业障就是分别执著。用分别执著,怎么能够把分别执著离开?这个话还不能听错,听错犯的过失更大。不分别,不执著,好了,父子也不分了,男女也不分了,还得了吗?你去打仗,连敌人、自己人也不分了,这不是糟糕了!那就犯了大错了。自己心里面确实没有分别,可是在日常生活当中,随著众生分别而分别,随著众生执著而执著。自己有没有?自己决定没有,这就对了。
这是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世间法就是分别执著,并不破坏众生的分别执著。众生有分别执著才能建立社会的秩序,世间才不至於乱。如果我们真的有分别执著,那就错了,那就永远不能够超越世间;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就超越世间了。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搞清楚,不要误会了。这一句重点还是劝勉我们要认真去「读诵」,要晓得怎样去「读诵」,才能收到真实的利益。
十一句到这个地方,十句都是自利的,都是属於自行;只有末后这一句是利他,化他的。自行化他才是菩萨。化他,不简单!自行功德圆满了,这才化他。现在有一些年轻人,自行的功德还没有,急著要去化他。心倒是个好心,真像地藏菩萨一样,舍己为人,「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他是真入地狱了,他入了地狱,对人却没什么好处。地藏菩萨入地狱是对众生有好处,有利益!他入地狱很冤枉,一个众生也没度。所以诸位细细去念念这十一句,就真正明了,度化众生不是一个容易事情。那是个指路的人,你要把方向路子指错了,怎么办?
那个会劝人的人,自己没有成就,劝人念「阿弥陀佛」,劝人念《阿弥陀经》、念《无量寿经》,这个决定不会错。为什么?佛是这样劝人,我们也学会了,这个不会错,绝对不会误人。纵然没讲清楚,对他是没有害处的。他纵然念佛不能往生,但是不会堕恶道;他要是堕恶道,必定是其他因素堕恶道的,绝对不是念佛堕入恶道的,没有这个道理!
所以劝人念佛,劝人念《无量寿经》,念《阿弥陀经》不会错误。劝人念其他的经论,有一点问题。什么问题?怕那个法门不契机。就好像人家害病,害病的时候,你介绍药给他吃,这要负责任的。你对病情不了解,对药性也不知道,只看到那个人生病吃这个药好了,你看到这个人生病了,也赶快拿这个药给他吃。他害的病不一样,这一吃,吃死了,你要不要负责任?不是容易事情。所以在此地劝告同修,看到有人害病,最好劝他去看医生,不要轻易介绍成药拿给人吃。
很多法师都被信徒害死了,我亲眼看到道安法师就是被信徒毒死了。信徒对师父太爱护了,这个送这个药,那个送那个药,都是好药,结果把师父吃死了。所以我比较聪明,什么人送给我的药,我接受过来,第二天丢到字纸篓去了。我也不能送给别人;送给别人,把别人害死,怎么办?所以都当作垃圾处理掉了。我告诉你们,下一次就不要送药了。买的好药,真的很名贵,我统统当作垃圾处理掉了。为什么?万一吃病了,怎么办?谁负责任?所以药不能随便吃,佛法法门不能随便乱介绍人。
「阿弥陀佛」可以介绍,那就是他适应的能力很广泛,什么病都可以用,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像万金油、八卦丹一样,这个可以。什么病,你吃了没有坏处,只有好处;纵然不能把病治好,也不会加重病况。这是万应丹!介绍这个不害人,介绍其他的方法,如果不契机,就要害人。
『劝进行者』,「行者」是修行人。劝人学佛,劝人修行,帮助他进步,帮助他精进,这个要有智慧。所以我们看到外面有很多劝人参禅、劝人学密、劝人念咒,劝人这样那样,都很危险。那个人也很好心,不能说他是有心害人,他真的是好心。但是他确实不知道事实的真相,对於法门不了解,众生根性也不了解,这一种盲目的劝进,非常危险!纵然不是有心造罪,可是他的过失就很重,决定是有过失的。
劝人学佛尚且这样的难,劝人出家更不容易,负的责任就更大了。他出家将来是一个好的法师,修行证果,弘法利生,你的功德太大了,无量无边!如果将来他出家了,羞辱佛门,造作重罪,他造的罪比世间一般人造的罪业是要加倍的重。试问问,你要不要负责任?你要负责任。怎么可以轻易劝人出家?
李老师一生在台中讲经四十多年,从来不劝人出家。他有三不劝,第一个不劝人吃素,第二个不劝人受戒,第三个不劝人出家。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自己发心。你劝人家吃素,有的人他是想学佛,就是因为他不能吃素,所以他就不来学了。你劝他一定要吃素,他下次不敢来了,所以不劝人吃素。受戒容易,持戒难!所以老师一生不劝人受戒、不劝人出家,这是绝对正确的。
那是真正要有慧眼,对於这个人真正了解,觉得他出家之后,确实是一个人才,将来一定能弘法利生,弘扬佛法。你要看准了,你就劝他,可以。劝他出家之后,出家以后的机缘也相当不容易,是不是遇到一个真正能够修学的道场?是不是遇到一个真正的善知识?好的同参道友?这是决定他成败的因素。难!太难太难!你要把这些问题统统都看到了,决定不敢劝人出家。
「三福」到这里跟诸位介绍完了。我跟大家这一次讲得比较详细,有没有尽其义?差太远了。这十一句深广犹如大海,我能讲的是大海之一滴。诸位细细去读诵,细细思惟体会,这个确确实实是学佛的基础。不管你学哪一宗,哪一个法门,并不完全是对修净土而说的。因为后面佛说的很清楚,此三种业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一句话我们就晓得,它的范围非常广,不管你修学哪一个法门,你离不开这个原则,它是一切诸佛净业的正因;换句话说,是一切诸佛必修的基本科目,我们怎么能够轻视它?这一段是解释《疏钞》里面提到的「净业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