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量寿佛经大意 (第五集) 1992/6 美国圣荷西 档名:03-006-0005
诸位同修,时间过得很快,我们七天的讲座,今天是第五天了。《观经》里面有几段经文,非常的重要,在前面跟诸位报告的,可以说是《观无量寿佛经》的大意,今天要跟诸位介绍的是净业三福。这段是经文,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段经文,在今天讲义里面第一段,第二十这一段,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这段经文,是当时韦提希夫人遭了家庭、也是国家的变故,感觉到人生非常的痛苦,向释迦牟尼佛要求说这个宇宙之中,有没有生活环境比我们这个世界优美,像我们世界遭的这些苦难,有没有一个世界,这些苦难统统都没有?韦提希夫人提出这个问题之后,世尊以他的神力,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神通,以他的神通道力,将十方诸佛世界变现在她的面前,让她自己去观察,自己去选择。她最后是选择了西方极乐世界,她看到这个世界一切苦难的现象都没有,所以非常喜欢、仰慕这西方净土,接著要求佛教给她修学的方法,也就是往生的方法。世尊在没有告诉她修学方法之前,跟她讲这么一段经文。
『欲生彼国』,「彼国」就是指的西方世界阿弥陀佛的净土,你要想生到那里去,是应当要修三福。由此可知,这三福是净宗的基础,是净宗修学的根本。假如这三福不修,信愿行就没有著落,纵然你相信、发愿、念佛,也不能往生,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到。所以净宗的信愿行叫三资粮,是建立在三福的基础上。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不仅是净宗,在整个佛法无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一切法门没有一桩是离开三福而能成就。由此可知,三福是佛法一切法门共同的基础。就好像我们盖房子一样,这是打地基,这个房子不管你盖什么式样的,那个地基是相同的,一定要做得非常的坚固。这三福也就变成像楞严会上所讲的,最初方便,由此可知,这是非常的重要。要问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就知道要从这段经文学起。我们要理解它,认真去修学,要把它统统做到,然后发愿念佛求生净土,这才是真正可靠了。三福第一福里面,第一是讲人天福报,第二是小乘的福报,第三是大乘菩萨所修的福报。第二福必定包括第一,第三福一定包括第一、第二,后面包括前面,前面不能包括后面,这个很重要。如果我们第一条做到了,第一条四句真正做到,没有学佛,也没有意思求生净土,来生必定得人天福报,这个人真正有福,绝对不会堕三恶道。
四句里面第一句是『孝养父母』,第二句是『奉事师长』,我们看这个两句,这两句是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整个佛法就是建立在孝敬的基础上。它跟中国儒家的教育思想完全相同,儒家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孝亲尊师,佛法是师道,师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如果不孝父母,绝对不会尊师重道的,这个关系非常之密切。佛法不但从孝敬开始,实在讲到最终,也是孝敬的圆满,彻始彻终就是教孝。孝里面就包含了敬,所以这个敬是从孝里面产生出来的。「孝」这个字,在中国文字结构里面,它是属於会意,我们讲六书属於会意,你体会这个字的意思。这个字的结构,上面一半是老字,下面一半是子,这是两代,两代合起来这叫孝。如果两代分开呢?就现在西洋人讲代沟,那孝就没有了。所以佛跟儒家的观念,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是决定不能分的。不但上一代跟下一代不能分,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这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个整体。儒、佛的人生观是建立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这就叫做孝道。所以这现代人,这现代中国教育对於这个孝也完全疏忽,不讲,所以就有奇怪的问题发生。
这样的问题在从前实在讲没听说过的,但是现在常常听说,就有年轻人来问我,为什么要祭祖先?这个问题就问得非常奇怪,他提出这个问题,为什么要祭祖先?换句话说,他对孝这个概念完全没有;如果有孝道的观念,这个问题决定不可能存在。祖先是我们一体,这是从竖的来说,从时间来讲,彻始彻终。中国讲孝底下还有个悌,它这个地方省略掉了,悌是友爱兄弟同胞,是从横的上面来说。正是佛法所讲的「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是一个整体。你看《华严经》上讲的法界之体,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竖穷横遍,整体就是真正的自己,就是自我。佛告诉我们,这个「我」才是真我;我们现前的观念当中的我,这个我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我,换句话说,照孝这个字来讲,这个意思来体会,就是整个宇宙的全体,宇宙全体就是我们自己本人,本人就是宇宙之全体。我们对待父母,要用什么心态去对待?就如同对待自己完全相同。怎样对待儿女?怎样对待亲戚朋友,乃至於一切众生?这个真正行孝的人,没有两个心,一个心真诚。由此可知,孝道要想做得圆满,确实很不容易,绝对不是说,对父母生活照顾周到了,就算尽孝道,那是很粗浅的概念,没有能深入,不知道孝这个字的究竟圆满。
儒家实在讲也讲得相当详细,但是并不圆满,真正讲得圆满的是佛经,像《地藏菩萨本愿经》,一般称为佛门的孝经,学佛的人应当要熟读,因为佛法基础在这个地方。「地」就是心地,「藏」是讲宝藏,心地的宝藏就是无量的智慧、德能。智慧、德能无量无边,是我们自己本人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本来就有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大家都知道讲经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所说的这些经典把它写成书本,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大藏经》。大概从释迦牟尼佛以后,全世界这些作家要跟释迦牟尼佛比一比,都自叹不如。你看他的著作有多少,无量的智慧!佛告诉我们,他的智慧不是他一个人独有的。他说每个众生跟他智慧都是相同的,能力也是相同的,神通也是相同的,没有一样不同。为什么现在他能,我们不能?我们的智慧、能力到哪里去了?佛告诉我们,我们的智慧、能力并没有丧失掉,如果丧失掉了就不是本有的,没丧失。没丧失为什么不能起作用?这上面有障碍,就佛法里面讲的二障、三障。什么障?障碍你自己的智慧、德能不能起作用。所以佛法教学没有别的,佛有没有给我们智慧?没有。有没有给我们能力?也没有。如果说是我们从佛那里得来的智慧、能力,佛是完全否认。佛的教学究竟教了什么?教我们去障碍而已,只要把障碍去掉了,你本能就恢复了。
所以大乘经上佛自己说,「佛不度众生」,众生是谁度的?自己度自己,佛哪有能力来度你?我们就晓得,去障碍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但是要想去障碍先得要认识障碍,障碍在哪里,假如说这个障碍不认识,你要想去掉它,那就很难,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障碍很多,也是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障碍从哪里生的?好像一棵大树枝叶繁茂,枝枝叶叶数不清,它有个根本,只要把根本找到了,根挖掉了,那其他的就都解决了,这是个好办法。所以说八万四千烦恼,无量无边烦恼不必一样一样去断,一样一样去断这一辈子也断不了;你能找到根本,把根本拔除,所有烦恼都没有了,所以修行会修的人从根本修。佛告诉我们,所有烦恼都有两个根、两条根,这个两条根就是妄想、就是执著。《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你不能成佛。成佛不是别的,就是智慧本能完全恢复,所有障碍统统排除了,那就叫成佛。由此可知,所谓成佛,实际上就是恢复自己本来面目,就如此而已。知道这个事实,才晓得学佛为什么要成佛。有些人学佛:我不要成佛,我不需要成佛,只要自己生活过得自在一点就好。哪里知道只有成佛才过得真自在,不成佛哪有自在可言?所以一定要懂得,什么叫成佛,为什么要成佛。
「佛」这个字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彻底的觉悟,就是对於宇宙人生彻底觉悟,这是佛的意思。试问问,我们对宇宙人生是不是要彻底觉悟?是不是要具足圆满的智慧?这是必须要认识清楚。现在讲两大类的障碍,执著发展成烦恼障,所有一切烦恼是从执著产生的。宇宙人生我们本来统统知道、统统明了,正如同宗教里面赞美上帝,是全知全能,上帝未必全知全能。而我们自己每个人确实都是全知全能,现在变成无知无能,这个障碍是什么?这个障碍,佛叫所知障,你本来所知,现在不知,有个障碍障住了不知道,变成无知无能。这个障碍的根是什么?是妄想,所以妄想跟烦恼是所有一切障碍的大根大本。我们要不是佛的说明、教导,我们怎么可能知道?不可能知道。佛对我们的好处,就是把这个病根告诉我们,使我们也认识,也觉悟到了。我们要修行从哪里修?就是要破除妄想执著。但是妄想执著可以说从过去生生世世,我们就迷了,就在打妄想,就是念念都执著,这个妄想执著已经变成了习惯,所谓习惯成自然,要断就很难了,相当不容易。这就是说要修行,修行是什么?修这个。
把我们对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做法,凡是错误的统统加以修正,这叫修行,所以修行就是修正思想、行为。大家就明了,修正思想、行为在哪里修?要不要到庙堂敲著木鱼念经去修?敲著木鱼念经未必是修行。为什么?他如果照样胡思乱想,照样在分别执著那一点用都没有。由此可知,真正修行是在起心动念、是在言语造作,在这个地方修行。所以佛在大乘经上说「直心是道场」,道场在哪里?道场在你心地里面,你心正直那就是道场,这个要知道。所以世尊当年在世,四十九年到处讲经说法,这是教学,修行证果是你自己的事情。所以在从前没有大家在一块共修的,没有,修行是各人修各人的。上课,听佛讲经大家在一起,用功修行是各人干各人的,佛教传到中国也是这样。提倡共修我们在历史上看到的,净土宗最早的,那是东晋时代慧远大师在江西庐山,就现在的江西庐山,在那里聚集志同道合的一百二十三个人,组成一个莲社,就东林念佛堂在一起共修,这是我们最早看到历史上有记载的。
真正提倡共修是在唐朝的时候,那时间更晚了,大家听说「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马祖跟百丈在中国禅宗是第八代,我们俗话说就是六祖惠能大师的徒孙,跟六祖还差两代,你就知道这是很晚,他们这正式提倡。为什么要提倡?是学佛的人有了流弊,这个佛法学久了,毛病出来了,专门喜欢谈玄说妙。每个人都会说但是什么?都不肯用功,都不肯真正修行,只是说说而已,把佛法变成了玄谈。这个样的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变成佛学了,变成一种世间学问,真实的利益得不到。所以祖师看到这个流弊提倡共修,共修的好处就是依众靠众,你不肯干,看到别人都在干,自己不好意思,用大众来勉励自己,是这个意思。所以丛林建立之后,确实成就很多的修行人,这个也是无量的功德,是真正好处。无论是个人修行,是大家在一块共同修行,首先要建立的是共识,也就是说,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要理解、要明了。
修学一定是从三福修起,「孝」这个字,我们知道它是个符号,这个符号里面的含义,就是宇宙的全体,里面没有分别、没有界限,整个宇宙的全体,全体就是自己。这句话是很难体会的,为什么整个宇宙是自己?佛在经典上,在不得已的时候常常用比喻说,譬如作梦,这个佛经用「梦幻泡影」做比喻,非常之多。譬如作梦,我们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当我们作梦梦醒的时候,如果我们仔细去想想,刚才做了个梦,梦里面当然有自己。不可能说做个梦梦里头没有自己的,这不可能的,作梦一定有自己,也梦到很多人,也梦到山河大地。你仔细想想,这些东西从哪来的?整个梦境里面的人物、山河大地,全是自心变现的。所谓是「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能作梦的是自己的意识,梦中境界是意识变现的,是所变的。能变是自己的意识,梦境是所变的,能变的重要,能变的是自己,你要是真搞清楚,梦中哪个人不是自己!哪个物不是自己!山河大地一切东西,你喜欢的、你讨厌的,全是你自己,没有一样不是自己。所以说「全梦即心」,就是你自己的心;「全心即梦」,当你作梦的时候心像什么样子,那个梦中境界就是心的样子,心已经变成一个相状。当没有梦境的时候,心在哪里找不到,不知道心在哪里,也不晓得心是什么样子。它变成梦境那就有法子了,那个相状原来就是自己的心。所以你做好梦,就说明你的心好;你做恶梦,说明你的心不好,不好才做恶梦。所以这个梦境,能够体验我们自己心行的善恶。
如果你学佛了,常常梦见佛菩萨,这个好,这个证明什么?你的心里头真的有佛。心里头没有就不可能梦见,你心里头真有,常常想常常就梦到,所谓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句话说得都有道理。佛告诉我们,我们现前这个境界是什么?实在说穿了,也是一场梦,不过这个梦时间久一点,你不能发现。就好像我们晚上睡觉作梦,作梦的时候不晓得自己在作梦,醒了之后才知道是个梦境,因为这个时间短你能够觉悟。现在这个梦的时间长,长到什么程度?不止一百年,实在讲是无量劫,你怎么晓得这是个梦?什么时候到你修行证果,就一下醒过来,原来才晓得,过去无量劫搞六道轮回、搞十法界,原来是一场梦,这才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上讲,「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就六道轮回是个梦,醒了之后连大千世界都没有了,哪里还有六道呢?不但六道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那个时候是一个什么境况?这是不得已说个一真法界,那是真的。六道十法界都不是真的,何以不是真的?佛法这个真假它的定义,假的就是生灭法,它不是永久长住的,这就不是真的,真的是永恒不变就是真的。所以到你觉悟之后,那个境界就永恒不变,这个境界是真的。
我们读经看到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华严经》里面讲华藏世界的状况,那是真的。为什么?那个地方的人统统不变,人没有生老病死,植物没有生住异灭,世界没有成住坏空,永恒的存在就是真的。我们这个世间,哪一样东西是长住的?找不到一样。大概是除了虚空之外,虚空大概千万年没有变过,除虚空之外没有一样东西不在那里变,刹那刹那在那里变化,所以统统不是真实的。这个世界,这世界上所有的这些人从哪来的?就跟梦境一样,我们晚上睡觉,这个梦是第六意识,是意识心变现的,现在我们这个世界是什么变现的?是我们的自性变现的,是真心变现的。所以真心在作梦,这个梦长久,把它忘掉,完全不知道了,第六意识作梦很容易觉察,所以确确实实是个梦境。基於这个事实的真相,所以佛祖提出这个孝道,这就有道理。孝是教我们认识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我们要对自己好,你对一切众生当然好,为什么?一切众生跟我们是自己,你爱自己,就爱一切众生,把关心自己、爱护自己这个心愿,平等普遍到一切众生,这才叫尽孝,这是孝道。所以孝道从哪里开始?人没有不爱父母的,尤其是在孩童的时代,儿童的时代,儿童对於父母这个爱是真的,因为他没有分别执著。要把这个纯真的爱,推广到爱护一切众生,这个叫孝道。
我们把这个标准再降低,看看现实的社会,如果我们对父母生活都能照顾,父母还有没有烦心的地方?还有没有忧虑的地方?假如他还烦恼,他还有忧虑,我们的孝就没有做到圆满。他哪些地方烦心、忧虑?兄弟不和,父母操心;儿孙不贤,父母操心;作奸犯科,父母操心。甚至於在社会上犯法父母也操心,统统是不孝;你在社会上工作,朋友之间处不好,父母也操心那也不孝;没有把你工作认真做好,父母也操心也不孝。对长上不忠,对你的部下没有尽到爱护教导,这统统都是不孝,你才晓得这个孝的范围是多么广大。所以这个孝道要圆圆满满都做到了,是什么人?成佛。不成佛孝道就不圆满;换句话说,孝道圆满就成佛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就是孝道还没有圆满的样子。诸位要真正从这里去体会、去认识,你才晓得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什么?就讲一个孝字,一部《大藏经》,就是这一个字的发挥,细说而已。所以这个字,就是整个佛法的大总持法门。由此可知,我们如果说今生后世还要搞六道轮回,这算不算孝?当然不孝。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师长,希望我们搞六道轮回吗?绝对不希望。所以在这一生当中,真正了生死出三界,成佛作祖,这叫大孝!这才满足父母、师长对我们的期望。也许做父母、师长眼前还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他要晓得这个事实的真相,必定是希望我们早早的超越轮回,这个一定的道理,希望我们早一天圆成佛道,这叫孝养。所以不但是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的愿望。把养父母的这些善行,把它扩大到孝养一切众生,这个孝道才能够做得圆满,才能达到究竟。这是佛法,这是佛陀的教育。
「奉事师长」,师长对我们有教诲的恩德,一个人真正觉悟,真实恢复自己的德能,是要靠父母跟师长合作才能够教出来的,单单靠一方面没有办法,所以家长跟老师要密切的合作。现在这个社会师道没有了,师道没有了也就是孝道没有了,何以见得呢?对一个童子来说,做父母的人要教导他、要劝导他尊师重道,这做父母的人要求子女要尊敬老师,要听老师的教导;做老师的人要教他的学生如何孝顺父母,这么教出来的。做父母的人对儿女,总不能跟他讲:儿子,我对你怎么样有恩德,你要孝顺我。这个话说不出口,必须是第三者来讲,他听了想想,才有道理。这个老师对学生讲:我是你老师,你要尊重我。也说不出口,这个话要父母来说。所以一个人能成立,是父母跟老师合作把他教成的,老师跟父母关系是非常之密切,这样教成的。现代对於师道不尊重,古时候这个师道之隆重可以说是世法里头第一。因为帝王,那是帝王之尊,要接见教书的他有特别的礼遇,为什么?他是老师的身分。老师的身分皇帝要降阶在东面,老师在西面,就是宾主之礼,东面是主人,西面是客人,西边,行宾主之礼。他对待一般人的时候,君臣之礼,君臣之礼他坐北朝南,北方是最上、最大,这个礼节都不相同。
原因呢?就是国家有个元首、领袖,他以身作则教孝,这身教,皇帝对於读书人这样的尊重,对於老师这样尊重。教书的人都非常之清寒,但是在社会上有非常崇高的地位,没有人对他不尊敬,这是他一分的荣誉。不像现在,现在教书的在外面没人瞧得起,你说他怎么能负起教导的责任。从前家长对老师那个礼遇之隆重,也是稀有,小孩送上学,去拜老师,年轻一代你们不但没见过,大概听也没听说过。至少要像我这个年龄,因为我还念了两个月的私塾,没有多,只念了两个月。很小的时候,我父亲带我去拜老师,那个印象非常的深刻。先我父亲在前面,我在他后面,先拜孔老夫子,因为大殿当中供孔夫子的神位,「大成至圣先师」神位,先拜孔老夫子。然后请老师上座,我父亲在前面,我在后面,也是三跪九叩首,这样隆重的礼节。家长对老师行这样隆重的礼节,老师要不认真教学生,就对不起家长。还送一份厚礼,那就看你家庭环境备一份厚礼供养老师。现在没有了,所以家长对老师没有这样隆重的付出,做老师的人对学生教学就马虎了。以前不认真教对不起人,所以在古时候假如他的学生跟他的儿子,儿子如果考试考中,学生没有考中,这个老师就不能做人。社会上舆论批评私心,你看你教儿子教得那么好,学生都没教好,他就不能做人那是非常的难堪。
学生高高得中了,儿子落第了没有关系,社会上没有不尊敬的,你的儿子会有大家照顾。老师的儿子跟自己就跟亲兄弟完全一样,那是一生都要照顾的。所以老师跟学生等於变成一家人一样,关系非常之密切。在丧礼上,古礼父母过世的时候居丧三年,老师过世心丧三年,就是没有形式上带孝,心丧三年。老师家里的子孙统统要照顾,跟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你看古时候这师道多么尊崇,人心多么厚道,所以社会祥和。我们看国家有没有前途,家庭能不能发达,事业能不能顺利成就,就看师道。所以今天孝亲尊师不重视了,社会是乱世,社会大乱,今天动乱的根源在哪里?根源在教育。什么教育?根本的教育。所以我们佛家教育跟儒家的教育,都是教你怎么做人,这是孝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个两句是大根大本,一定要把它的含义认识清楚,要认真在我们生活当中去做到,你所得到的功德、利益、受用,是真实的,是无量无边。
从孝敬再往上一提升,就是『慈心不杀』,不杀是举一个例,不杀害一切众生,这慈悲心现前了。在佛门里面特别在中国,中国佛教是以四大菩萨为支柱,第一位就是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就代表孝亲尊师。第二位就是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就是底下这句「慈心不杀」,这是观世音菩萨的精神。不但不杀害众生,凡是令众生烦恼的事情,我们都要尽量的避免,就像大乘经上所说的,「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是佛法,这才叫真正的佛弟子。佛的学生,无论在哪个地方都会叫人生欢喜心,不会让人家嫌弃,不会让人家讨厌,不会让人家生烦恼,这是佛教导我们的。所以要培养慈悲心,要启发真实的智慧。
『修十善业』,平常处事待人接物要以十善为标准,换句话说,对人对事对物起心动念,他有一个准则,这个准则就是十善。不能够违背这个标准,只要是遵守这个标准就对了。十善所谓身三、口四、意三,身要牢牢的守住不杀生,包括不恼害一切众生。不偷盗,这个偷盗叫不与取,这个有主之物,这个主人没有同意,我们就取得了这叫偷盗。第三,对在家同修来说不邪淫,除了夫妇之外不邪淫,守这个三条,身守三条。
口四第一个是不妄语,不欺骗人,言语诚实。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不挑拨是非,说话要肯定,不要叫人听了疑惑、误会。有些的时候是不谨慎,说话不谨慎,别人听了产生误会,所以言语要谨慎。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说得很好听,其实内容都是伤害众生,或者是伤害社会。像现在这些歌舞、戏剧,内容可以说都是演的杀盗淫妄,报纸杂志,这在佛法里,都是包括在绮语里面,伤害人心、伤害社会。所以诸位要冷静看看就知道,中国、外国电影明星,特别是大明星都不得好死,那果报,他造的业很重,什么业?绮语。这个对社会伤害非常之大,所以编剧、导演、演员都在干这个。第四个是恶口,恶口就说话很粗鲁,叫人听了很难受,这个都不应该的。口离这四种过失。
意就是讲心意,不贪、不瞋、不痴,要真正相信因果。所以我常常勉励初学的同学,最好我们在开始学佛的时候先读《了凡四训》,《了凡四训》如果能够念上三百遍,实在讲需要念这么多遍数,你这印象深了,真正知道一个人一生,「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贪的念头自然就没有了,为什么?贪不到。假如贪能够贪得到,释迦牟尼佛也贪,贪不到!你贪得的,还是你命里头有的,命里没有的贪不到,那何苦?那不叫冤枉吗?所以古人讲「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这是真的。《了凡四训》能够帮助我们断贪心,使我们真正认识命运。命运是真有的,命运从哪里来的?是你过去生中造的,这个人这一生发大财,他前生修的财布施。这佛讲得清楚,财布施这是他种下的因,今天他得的果报;这个人聪明智慧,是前生修的法布施;这个人健康长寿,他前生修的无畏布施。哪一样果报都有因,你要想得好的果报那你自己修因,你不修因天天打妄想,用什么方法能够得到好的果报,没有这个道理,那讲不通的,那是假的,都是骗人的。
年岁大了,年岁一大了毛病就多了,毛病从哪里来的?胡思乱想来的。年轻有工作,天天忙著工作,妄想少了;退休之后没工作,没工作天天在家打妄想,妄想打多了,什么毛病都出来了。心不清净,患得患失,这都是致病的原因,这医生没有办法,医生找不到的;佛晓得,找佛可以找到。如果老年身心健康,健康是什么?没有妄想、没有杂念、没有烦恼、没有忧虑,你一定健康长寿。像我们这个社会,退休之后妄念就多了,年岁大了又怕儿女不能养活自己,自己还得预备一笔养老金,养老金又怕贬值,又怕有什么意外,那个麻烦多了。这些都是致病的因素,所以他许多毛病都从这来的。心清净,身就清净百病不生,这是念佛的人好,一心一意求生净土,除此之外没有妄念这个好。所以这个真正要把贪心断掉,不贪、不瞋,顺境里面不贪,逆境里头没有瞋恚心。不痴就是一切事理都清楚、都明白,不愚痴。这是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的一个标准,能遵守这些,这个第一福就修圆满了。
第二福是建立在第一福的基础上,第一条讲的人天福报,这没有讲到佛法,做人应该是这样做法的。换句话说,做人的标准是这样的,能照这样做,你来生不会失人身,就是六道里面不会失人身,还能享受人天的福报。第二条讲的呢?这是佛法了,所谓佛法之善,建立在世间善法的基础上,我们看到经上佛常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不是随便说的,不是奉承人说得好听的,是他确实具足前面这四句的标准,这是善男子善女人他有资格学佛。如果前面这四条不具足,给诸位说,三皈众戒绝对做不到,即使是受也是形式上的受,没有法子做到。真正能够持戒,能够修行,必定具备前面的条件一定具足。第二条最重要的,讲就是『受持三皈』,「受」是接受,「持」是保持,这是入佛门,最初佛将他教学纲目传授给我们,我们学佛要从哪里学?要从「三皈」。皈是回归,就是回头的意思,依是依靠,我们讲受三皈依,受三皈依现在统统是个形式,受完之后从哪里归不晓得,依什么也不晓得。要是说依三宝,佛像是佛宝,靠得住吗?你依它靠得住吗?靠不住的,所谓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你依它怎么能靠得住?依这佛像靠不住。依经典也靠不住,家里供养一本经典,这就能保平安了,不见得,妖魔鬼怪照样来,经典不是镇宅的法宝,这个要知道。依出家人,出家人甚至於还不如我们自己,这是真的。
所以一定要晓得,三皈里面讲的三宝不是外面,是我们自性三宝,这是你真正的皈依处,自性三宝也叫佛法僧。《六祖坛经》里面,六祖大师说得很好,他给我们讲「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所以这个三皈依是皈依什么?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觉正净是我们自性三宝。换句话说,我们认识了佛教,仰慕佛教,我们发愿要学习佛的教育,接受佛的教育,佛教学的方针、教学的纲领,就是这三个字觉正净。对人对事对物要常常念著觉而不迷,这就是皈依佛了。从哪里回头?从迷惑颠倒回头;依什么?依自性觉,依觉悟,觉而不迷。第二这法宝,法是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换句话说,从邪知邪见,邪就是邪恶,或者说错误的思想、见解回过头来,依正确的思想、见解,这个叫皈依法。所以从哪里皈、依什么要清楚。僧宝,僧是清净的意思,所谓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我们今天常常听到环保,要防止污染,这个僧宝就是时时刻刻要防范我们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心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乃至於生理的污染,身心清净,这是僧的意思。所以三皈依是这个意思!
不要一看到佛法僧,一看到佛就想到佛像那错了,你就迷惑颠倒,迷了,这不是觉。觉悟的人是什么?看到佛像就想到我要觉,佛是个觉悟的人。我们事事迷惑颠倒,看到这个提醒我,我要念念觉悟、时时觉悟、处处觉悟、事事觉悟,用这个佛像来提醒我们。所以我们家里供佛像用意在此地,怕自己忘掉,让它来提醒我们。所以住持三宝,就是这形相上它的作用就很大,没有它的时候常常忘掉,记不起来了,老毛病又犯了;一看到这个佛像就想起来,我要觉而不迷。同样的,你家里头放个几本经书,也是提醒你,读当然更好,不读也会提醒我们,佛经它的思想、见解是纯正的。我从早到晚,一切时处处事待人接物,我的想法、看法要纯正,不能有邪思,这个经本可以提醒我们。出家人一看到也提醒我们,你不要去问他修不修行,不要问他破不破戒,那他的事情与我们不相干。一看到这个形相,我自己要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他这个形相能提醒我们。所以这住世三宝是提醒我们,这个功德很大,我们要明了。
所以从哪里皈,依靠什么,这个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够依照这个方针、纲领来修学,这就是真正佛的学生。佛法所求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用什么方法达到我们所求?就要用修行的功夫。修什么?修觉正净,就是这三宝,觉正净是我们的三宝就修这个。你说用什么方法修?那个方法很多,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无边的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那些都是属於手段。譬如我们今天用持名念佛的方法来修,修觉正净,觉正净圆满了就叫成佛,觉正净没圆满就叫做菩萨,正在修学还没有圆满这就是菩萨。菩萨好比是在学校念书的学生,佛好比是学分修完毕业了,毕业就成佛。所以人家一问,你们学佛学的是什么?我们学的是觉正净,这个答得清清楚楚,简单明了,这一点迷信都没有。你们学佛的人求什么?我们求智慧,我们修的是觉正净。用什么方法修?参禅是方法,念佛是方法,观想是方法,读经是方法,持咒是方法,方法很多,我们在许多方法里面选择一种,所以这一定要清楚、要明了。
这个修学的纲领、方针知道之后,第一步我们讲方法从哪里做起?从『具足众戒』。这句话简单的讲就是守法,遵守佛的教诫,「具足众戒」,就是遵守佛的教诫。这个戒字并不完全指戒条,如果完全指的戒条,这个意思太窄小了,不是经典的本意。其实佛在所有一切经上讲的话,都是教诫我们的,所以这是包括佛一切的教训。以及当前社会的法律、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我们统统要遵守,这个用现在话来说,就是守法,遵守老师的教诫。『不犯威仪』,「威仪」是讲生活规范,特别指的是风度,用现在话讲礼貌,要守礼。所以这个要用现代解释的话,「具足众戒」,就是守法,「不犯威仪」,是守礼。礼随著时代、随著地区不同,我们要遵守,在哪个国家地区,要遵从这个国家地区的礼俗,我们跟大家相处就方便,大家就会欢喜。这就是佛教给我们,跟一切众生要和睦相处,和平共存,舍弃一切分别执著这就对了。所以你心才安,身心安稳,你这修道就容易了,这个障碍就少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讲了两条,明天我们继续再讲。这一段非常重要,是我们修学真正的基础。好,明天见。
诸位同修,时间过得很快,我们七天的讲座,今天是第五天了。《观经》里面有几段经文,非常的重要,在前面跟诸位报告的,可以说是《观无量寿佛经》的大意,今天要跟诸位介绍的是净业三福。这段是经文,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段经文,在今天讲义里面第一段,第二十这一段,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这段经文,是当时韦提希夫人遭了家庭、也是国家的变故,感觉到人生非常的痛苦,向释迦牟尼佛要求说这个宇宙之中,有没有生活环境比我们这个世界优美,像我们世界遭的这些苦难,有没有一个世界,这些苦难统统都没有?韦提希夫人提出这个问题之后,世尊以他的神力,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神通,以他的神通道力,将十方诸佛世界变现在她的面前,让她自己去观察,自己去选择。她最后是选择了西方极乐世界,她看到这个世界一切苦难的现象都没有,所以非常喜欢、仰慕这西方净土,接著要求佛教给她修学的方法,也就是往生的方法。世尊在没有告诉她修学方法之前,跟她讲这么一段经文。
『欲生彼国』,「彼国」就是指的西方世界阿弥陀佛的净土,你要想生到那里去,是应当要修三福。由此可知,这三福是净宗的基础,是净宗修学的根本。假如这三福不修,信愿行就没有著落,纵然你相信、发愿、念佛,也不能往生,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到。所以净宗的信愿行叫三资粮,是建立在三福的基础上。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不仅是净宗,在整个佛法无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一切法门没有一桩是离开三福而能成就。由此可知,三福是佛法一切法门共同的基础。就好像我们盖房子一样,这是打地基,这个房子不管你盖什么式样的,那个地基是相同的,一定要做得非常的坚固。这三福也就变成像楞严会上所讲的,最初方便,由此可知,这是非常的重要。要问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就知道要从这段经文学起。我们要理解它,认真去修学,要把它统统做到,然后发愿念佛求生净土,这才是真正可靠了。三福第一福里面,第一是讲人天福报,第二是小乘的福报,第三是大乘菩萨所修的福报。第二福必定包括第一,第三福一定包括第一、第二,后面包括前面,前面不能包括后面,这个很重要。如果我们第一条做到了,第一条四句真正做到,没有学佛,也没有意思求生净土,来生必定得人天福报,这个人真正有福,绝对不会堕三恶道。
四句里面第一句是『孝养父母』,第二句是『奉事师长』,我们看这个两句,这两句是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整个佛法就是建立在孝敬的基础上。它跟中国儒家的教育思想完全相同,儒家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孝亲尊师,佛法是师道,师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如果不孝父母,绝对不会尊师重道的,这个关系非常之密切。佛法不但从孝敬开始,实在讲到最终,也是孝敬的圆满,彻始彻终就是教孝。孝里面就包含了敬,所以这个敬是从孝里面产生出来的。「孝」这个字,在中国文字结构里面,它是属於会意,我们讲六书属於会意,你体会这个字的意思。这个字的结构,上面一半是老字,下面一半是子,这是两代,两代合起来这叫孝。如果两代分开呢?就现在西洋人讲代沟,那孝就没有了。所以佛跟儒家的观念,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是决定不能分的。不但上一代跟下一代不能分,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这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个整体。儒、佛的人生观是建立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这就叫做孝道。所以这现代人,这现代中国教育对於这个孝也完全疏忽,不讲,所以就有奇怪的问题发生。
这样的问题在从前实在讲没听说过的,但是现在常常听说,就有年轻人来问我,为什么要祭祖先?这个问题就问得非常奇怪,他提出这个问题,为什么要祭祖先?换句话说,他对孝这个概念完全没有;如果有孝道的观念,这个问题决定不可能存在。祖先是我们一体,这是从竖的来说,从时间来讲,彻始彻终。中国讲孝底下还有个悌,它这个地方省略掉了,悌是友爱兄弟同胞,是从横的上面来说。正是佛法所讲的「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是一个整体。你看《华严经》上讲的法界之体,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竖穷横遍,整体就是真正的自己,就是自我。佛告诉我们,这个「我」才是真我;我们现前的观念当中的我,这个我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我,换句话说,照孝这个字来讲,这个意思来体会,就是整个宇宙的全体,宇宙全体就是我们自己本人,本人就是宇宙之全体。我们对待父母,要用什么心态去对待?就如同对待自己完全相同。怎样对待儿女?怎样对待亲戚朋友,乃至於一切众生?这个真正行孝的人,没有两个心,一个心真诚。由此可知,孝道要想做得圆满,确实很不容易,绝对不是说,对父母生活照顾周到了,就算尽孝道,那是很粗浅的概念,没有能深入,不知道孝这个字的究竟圆满。
儒家实在讲也讲得相当详细,但是并不圆满,真正讲得圆满的是佛经,像《地藏菩萨本愿经》,一般称为佛门的孝经,学佛的人应当要熟读,因为佛法基础在这个地方。「地」就是心地,「藏」是讲宝藏,心地的宝藏就是无量的智慧、德能。智慧、德能无量无边,是我们自己本人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本来就有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大家都知道讲经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所说的这些经典把它写成书本,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大藏经》。大概从释迦牟尼佛以后,全世界这些作家要跟释迦牟尼佛比一比,都自叹不如。你看他的著作有多少,无量的智慧!佛告诉我们,他的智慧不是他一个人独有的。他说每个众生跟他智慧都是相同的,能力也是相同的,神通也是相同的,没有一样不同。为什么现在他能,我们不能?我们的智慧、能力到哪里去了?佛告诉我们,我们的智慧、能力并没有丧失掉,如果丧失掉了就不是本有的,没丧失。没丧失为什么不能起作用?这上面有障碍,就佛法里面讲的二障、三障。什么障?障碍你自己的智慧、德能不能起作用。所以佛法教学没有别的,佛有没有给我们智慧?没有。有没有给我们能力?也没有。如果说是我们从佛那里得来的智慧、能力,佛是完全否认。佛的教学究竟教了什么?教我们去障碍而已,只要把障碍去掉了,你本能就恢复了。
所以大乘经上佛自己说,「佛不度众生」,众生是谁度的?自己度自己,佛哪有能力来度你?我们就晓得,去障碍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但是要想去障碍先得要认识障碍,障碍在哪里,假如说这个障碍不认识,你要想去掉它,那就很难,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障碍很多,也是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障碍从哪里生的?好像一棵大树枝叶繁茂,枝枝叶叶数不清,它有个根本,只要把根本找到了,根挖掉了,那其他的就都解决了,这是个好办法。所以说八万四千烦恼,无量无边烦恼不必一样一样去断,一样一样去断这一辈子也断不了;你能找到根本,把根本拔除,所有烦恼都没有了,所以修行会修的人从根本修。佛告诉我们,所有烦恼都有两个根、两条根,这个两条根就是妄想、就是执著。《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你不能成佛。成佛不是别的,就是智慧本能完全恢复,所有障碍统统排除了,那就叫成佛。由此可知,所谓成佛,实际上就是恢复自己本来面目,就如此而已。知道这个事实,才晓得学佛为什么要成佛。有些人学佛:我不要成佛,我不需要成佛,只要自己生活过得自在一点就好。哪里知道只有成佛才过得真自在,不成佛哪有自在可言?所以一定要懂得,什么叫成佛,为什么要成佛。
「佛」这个字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彻底的觉悟,就是对於宇宙人生彻底觉悟,这是佛的意思。试问问,我们对宇宙人生是不是要彻底觉悟?是不是要具足圆满的智慧?这是必须要认识清楚。现在讲两大类的障碍,执著发展成烦恼障,所有一切烦恼是从执著产生的。宇宙人生我们本来统统知道、统统明了,正如同宗教里面赞美上帝,是全知全能,上帝未必全知全能。而我们自己每个人确实都是全知全能,现在变成无知无能,这个障碍是什么?这个障碍,佛叫所知障,你本来所知,现在不知,有个障碍障住了不知道,变成无知无能。这个障碍的根是什么?是妄想,所以妄想跟烦恼是所有一切障碍的大根大本。我们要不是佛的说明、教导,我们怎么可能知道?不可能知道。佛对我们的好处,就是把这个病根告诉我们,使我们也认识,也觉悟到了。我们要修行从哪里修?就是要破除妄想执著。但是妄想执著可以说从过去生生世世,我们就迷了,就在打妄想,就是念念都执著,这个妄想执著已经变成了习惯,所谓习惯成自然,要断就很难了,相当不容易。这就是说要修行,修行是什么?修这个。
把我们对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做法,凡是错误的统统加以修正,这叫修行,所以修行就是修正思想、行为。大家就明了,修正思想、行为在哪里修?要不要到庙堂敲著木鱼念经去修?敲著木鱼念经未必是修行。为什么?他如果照样胡思乱想,照样在分别执著那一点用都没有。由此可知,真正修行是在起心动念、是在言语造作,在这个地方修行。所以佛在大乘经上说「直心是道场」,道场在哪里?道场在你心地里面,你心正直那就是道场,这个要知道。所以世尊当年在世,四十九年到处讲经说法,这是教学,修行证果是你自己的事情。所以在从前没有大家在一块共修的,没有,修行是各人修各人的。上课,听佛讲经大家在一起,用功修行是各人干各人的,佛教传到中国也是这样。提倡共修我们在历史上看到的,净土宗最早的,那是东晋时代慧远大师在江西庐山,就现在的江西庐山,在那里聚集志同道合的一百二十三个人,组成一个莲社,就东林念佛堂在一起共修,这是我们最早看到历史上有记载的。
真正提倡共修是在唐朝的时候,那时间更晚了,大家听说「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马祖跟百丈在中国禅宗是第八代,我们俗话说就是六祖惠能大师的徒孙,跟六祖还差两代,你就知道这是很晚,他们这正式提倡。为什么要提倡?是学佛的人有了流弊,这个佛法学久了,毛病出来了,专门喜欢谈玄说妙。每个人都会说但是什么?都不肯用功,都不肯真正修行,只是说说而已,把佛法变成了玄谈。这个样的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变成佛学了,变成一种世间学问,真实的利益得不到。所以祖师看到这个流弊提倡共修,共修的好处就是依众靠众,你不肯干,看到别人都在干,自己不好意思,用大众来勉励自己,是这个意思。所以丛林建立之后,确实成就很多的修行人,这个也是无量的功德,是真正好处。无论是个人修行,是大家在一块共同修行,首先要建立的是共识,也就是说,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要理解、要明了。
修学一定是从三福修起,「孝」这个字,我们知道它是个符号,这个符号里面的含义,就是宇宙的全体,里面没有分别、没有界限,整个宇宙的全体,全体就是自己。这句话是很难体会的,为什么整个宇宙是自己?佛在经典上,在不得已的时候常常用比喻说,譬如作梦,这个佛经用「梦幻泡影」做比喻,非常之多。譬如作梦,我们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当我们作梦梦醒的时候,如果我们仔细去想想,刚才做了个梦,梦里面当然有自己。不可能说做个梦梦里头没有自己的,这不可能的,作梦一定有自己,也梦到很多人,也梦到山河大地。你仔细想想,这些东西从哪来的?整个梦境里面的人物、山河大地,全是自心变现的。所谓是「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能作梦的是自己的意识,梦中境界是意识变现的,是所变的。能变是自己的意识,梦境是所变的,能变的重要,能变的是自己,你要是真搞清楚,梦中哪个人不是自己!哪个物不是自己!山河大地一切东西,你喜欢的、你讨厌的,全是你自己,没有一样不是自己。所以说「全梦即心」,就是你自己的心;「全心即梦」,当你作梦的时候心像什么样子,那个梦中境界就是心的样子,心已经变成一个相状。当没有梦境的时候,心在哪里找不到,不知道心在哪里,也不晓得心是什么样子。它变成梦境那就有法子了,那个相状原来就是自己的心。所以你做好梦,就说明你的心好;你做恶梦,说明你的心不好,不好才做恶梦。所以这个梦境,能够体验我们自己心行的善恶。
如果你学佛了,常常梦见佛菩萨,这个好,这个证明什么?你的心里头真的有佛。心里头没有就不可能梦见,你心里头真有,常常想常常就梦到,所谓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句话说得都有道理。佛告诉我们,我们现前这个境界是什么?实在说穿了,也是一场梦,不过这个梦时间久一点,你不能发现。就好像我们晚上睡觉作梦,作梦的时候不晓得自己在作梦,醒了之后才知道是个梦境,因为这个时间短你能够觉悟。现在这个梦的时间长,长到什么程度?不止一百年,实在讲是无量劫,你怎么晓得这是个梦?什么时候到你修行证果,就一下醒过来,原来才晓得,过去无量劫搞六道轮回、搞十法界,原来是一场梦,这才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上讲,「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就六道轮回是个梦,醒了之后连大千世界都没有了,哪里还有六道呢?不但六道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那个时候是一个什么境况?这是不得已说个一真法界,那是真的。六道十法界都不是真的,何以不是真的?佛法这个真假它的定义,假的就是生灭法,它不是永久长住的,这就不是真的,真的是永恒不变就是真的。所以到你觉悟之后,那个境界就永恒不变,这个境界是真的。
我们读经看到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华严经》里面讲华藏世界的状况,那是真的。为什么?那个地方的人统统不变,人没有生老病死,植物没有生住异灭,世界没有成住坏空,永恒的存在就是真的。我们这个世间,哪一样东西是长住的?找不到一样。大概是除了虚空之外,虚空大概千万年没有变过,除虚空之外没有一样东西不在那里变,刹那刹那在那里变化,所以统统不是真实的。这个世界,这世界上所有的这些人从哪来的?就跟梦境一样,我们晚上睡觉,这个梦是第六意识,是意识心变现的,现在我们这个世界是什么变现的?是我们的自性变现的,是真心变现的。所以真心在作梦,这个梦长久,把它忘掉,完全不知道了,第六意识作梦很容易觉察,所以确确实实是个梦境。基於这个事实的真相,所以佛祖提出这个孝道,这就有道理。孝是教我们认识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我们要对自己好,你对一切众生当然好,为什么?一切众生跟我们是自己,你爱自己,就爱一切众生,把关心自己、爱护自己这个心愿,平等普遍到一切众生,这才叫尽孝,这是孝道。所以孝道从哪里开始?人没有不爱父母的,尤其是在孩童的时代,儿童的时代,儿童对於父母这个爱是真的,因为他没有分别执著。要把这个纯真的爱,推广到爱护一切众生,这个叫孝道。
我们把这个标准再降低,看看现实的社会,如果我们对父母生活都能照顾,父母还有没有烦心的地方?还有没有忧虑的地方?假如他还烦恼,他还有忧虑,我们的孝就没有做到圆满。他哪些地方烦心、忧虑?兄弟不和,父母操心;儿孙不贤,父母操心;作奸犯科,父母操心。甚至於在社会上犯法父母也操心,统统是不孝;你在社会上工作,朋友之间处不好,父母也操心那也不孝;没有把你工作认真做好,父母也操心也不孝。对长上不忠,对你的部下没有尽到爱护教导,这统统都是不孝,你才晓得这个孝的范围是多么广大。所以这个孝道要圆圆满满都做到了,是什么人?成佛。不成佛孝道就不圆满;换句话说,孝道圆满就成佛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就是孝道还没有圆满的样子。诸位要真正从这里去体会、去认识,你才晓得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什么?就讲一个孝字,一部《大藏经》,就是这一个字的发挥,细说而已。所以这个字,就是整个佛法的大总持法门。由此可知,我们如果说今生后世还要搞六道轮回,这算不算孝?当然不孝。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师长,希望我们搞六道轮回吗?绝对不希望。所以在这一生当中,真正了生死出三界,成佛作祖,这叫大孝!这才满足父母、师长对我们的期望。也许做父母、师长眼前还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他要晓得这个事实的真相,必定是希望我们早早的超越轮回,这个一定的道理,希望我们早一天圆成佛道,这叫孝养。所以不但是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的愿望。把养父母的这些善行,把它扩大到孝养一切众生,这个孝道才能够做得圆满,才能达到究竟。这是佛法,这是佛陀的教育。
「奉事师长」,师长对我们有教诲的恩德,一个人真正觉悟,真实恢复自己的德能,是要靠父母跟师长合作才能够教出来的,单单靠一方面没有办法,所以家长跟老师要密切的合作。现在这个社会师道没有了,师道没有了也就是孝道没有了,何以见得呢?对一个童子来说,做父母的人要教导他、要劝导他尊师重道,这做父母的人要求子女要尊敬老师,要听老师的教导;做老师的人要教他的学生如何孝顺父母,这么教出来的。做父母的人对儿女,总不能跟他讲:儿子,我对你怎么样有恩德,你要孝顺我。这个话说不出口,必须是第三者来讲,他听了想想,才有道理。这个老师对学生讲:我是你老师,你要尊重我。也说不出口,这个话要父母来说。所以一个人能成立,是父母跟老师合作把他教成的,老师跟父母关系是非常之密切,这样教成的。现代对於师道不尊重,古时候这个师道之隆重可以说是世法里头第一。因为帝王,那是帝王之尊,要接见教书的他有特别的礼遇,为什么?他是老师的身分。老师的身分皇帝要降阶在东面,老师在西面,就是宾主之礼,东面是主人,西面是客人,西边,行宾主之礼。他对待一般人的时候,君臣之礼,君臣之礼他坐北朝南,北方是最上、最大,这个礼节都不相同。
原因呢?就是国家有个元首、领袖,他以身作则教孝,这身教,皇帝对於读书人这样的尊重,对於老师这样尊重。教书的人都非常之清寒,但是在社会上有非常崇高的地位,没有人对他不尊敬,这是他一分的荣誉。不像现在,现在教书的在外面没人瞧得起,你说他怎么能负起教导的责任。从前家长对老师那个礼遇之隆重,也是稀有,小孩送上学,去拜老师,年轻一代你们不但没见过,大概听也没听说过。至少要像我这个年龄,因为我还念了两个月的私塾,没有多,只念了两个月。很小的时候,我父亲带我去拜老师,那个印象非常的深刻。先我父亲在前面,我在他后面,先拜孔老夫子,因为大殿当中供孔夫子的神位,「大成至圣先师」神位,先拜孔老夫子。然后请老师上座,我父亲在前面,我在后面,也是三跪九叩首,这样隆重的礼节。家长对老师行这样隆重的礼节,老师要不认真教学生,就对不起家长。还送一份厚礼,那就看你家庭环境备一份厚礼供养老师。现在没有了,所以家长对老师没有这样隆重的付出,做老师的人对学生教学就马虎了。以前不认真教对不起人,所以在古时候假如他的学生跟他的儿子,儿子如果考试考中,学生没有考中,这个老师就不能做人。社会上舆论批评私心,你看你教儿子教得那么好,学生都没教好,他就不能做人那是非常的难堪。
学生高高得中了,儿子落第了没有关系,社会上没有不尊敬的,你的儿子会有大家照顾。老师的儿子跟自己就跟亲兄弟完全一样,那是一生都要照顾的。所以老师跟学生等於变成一家人一样,关系非常之密切。在丧礼上,古礼父母过世的时候居丧三年,老师过世心丧三年,就是没有形式上带孝,心丧三年。老师家里的子孙统统要照顾,跟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你看古时候这师道多么尊崇,人心多么厚道,所以社会祥和。我们看国家有没有前途,家庭能不能发达,事业能不能顺利成就,就看师道。所以今天孝亲尊师不重视了,社会是乱世,社会大乱,今天动乱的根源在哪里?根源在教育。什么教育?根本的教育。所以我们佛家教育跟儒家的教育,都是教你怎么做人,这是孝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个两句是大根大本,一定要把它的含义认识清楚,要认真在我们生活当中去做到,你所得到的功德、利益、受用,是真实的,是无量无边。
从孝敬再往上一提升,就是『慈心不杀』,不杀是举一个例,不杀害一切众生,这慈悲心现前了。在佛门里面特别在中国,中国佛教是以四大菩萨为支柱,第一位就是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就代表孝亲尊师。第二位就是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就是底下这句「慈心不杀」,这是观世音菩萨的精神。不但不杀害众生,凡是令众生烦恼的事情,我们都要尽量的避免,就像大乘经上所说的,「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是佛法,这才叫真正的佛弟子。佛的学生,无论在哪个地方都会叫人生欢喜心,不会让人家嫌弃,不会让人家讨厌,不会让人家生烦恼,这是佛教导我们的。所以要培养慈悲心,要启发真实的智慧。
『修十善业』,平常处事待人接物要以十善为标准,换句话说,对人对事对物起心动念,他有一个准则,这个准则就是十善。不能够违背这个标准,只要是遵守这个标准就对了。十善所谓身三、口四、意三,身要牢牢的守住不杀生,包括不恼害一切众生。不偷盗,这个偷盗叫不与取,这个有主之物,这个主人没有同意,我们就取得了这叫偷盗。第三,对在家同修来说不邪淫,除了夫妇之外不邪淫,守这个三条,身守三条。
口四第一个是不妄语,不欺骗人,言语诚实。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不挑拨是非,说话要肯定,不要叫人听了疑惑、误会。有些的时候是不谨慎,说话不谨慎,别人听了产生误会,所以言语要谨慎。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说得很好听,其实内容都是伤害众生,或者是伤害社会。像现在这些歌舞、戏剧,内容可以说都是演的杀盗淫妄,报纸杂志,这在佛法里,都是包括在绮语里面,伤害人心、伤害社会。所以诸位要冷静看看就知道,中国、外国电影明星,特别是大明星都不得好死,那果报,他造的业很重,什么业?绮语。这个对社会伤害非常之大,所以编剧、导演、演员都在干这个。第四个是恶口,恶口就说话很粗鲁,叫人听了很难受,这个都不应该的。口离这四种过失。
意就是讲心意,不贪、不瞋、不痴,要真正相信因果。所以我常常勉励初学的同学,最好我们在开始学佛的时候先读《了凡四训》,《了凡四训》如果能够念上三百遍,实在讲需要念这么多遍数,你这印象深了,真正知道一个人一生,「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贪的念头自然就没有了,为什么?贪不到。假如贪能够贪得到,释迦牟尼佛也贪,贪不到!你贪得的,还是你命里头有的,命里没有的贪不到,那何苦?那不叫冤枉吗?所以古人讲「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这是真的。《了凡四训》能够帮助我们断贪心,使我们真正认识命运。命运是真有的,命运从哪里来的?是你过去生中造的,这个人这一生发大财,他前生修的财布施。这佛讲得清楚,财布施这是他种下的因,今天他得的果报;这个人聪明智慧,是前生修的法布施;这个人健康长寿,他前生修的无畏布施。哪一样果报都有因,你要想得好的果报那你自己修因,你不修因天天打妄想,用什么方法能够得到好的果报,没有这个道理,那讲不通的,那是假的,都是骗人的。
年岁大了,年岁一大了毛病就多了,毛病从哪里来的?胡思乱想来的。年轻有工作,天天忙著工作,妄想少了;退休之后没工作,没工作天天在家打妄想,妄想打多了,什么毛病都出来了。心不清净,患得患失,这都是致病的原因,这医生没有办法,医生找不到的;佛晓得,找佛可以找到。如果老年身心健康,健康是什么?没有妄想、没有杂念、没有烦恼、没有忧虑,你一定健康长寿。像我们这个社会,退休之后妄念就多了,年岁大了又怕儿女不能养活自己,自己还得预备一笔养老金,养老金又怕贬值,又怕有什么意外,那个麻烦多了。这些都是致病的因素,所以他许多毛病都从这来的。心清净,身就清净百病不生,这是念佛的人好,一心一意求生净土,除此之外没有妄念这个好。所以这个真正要把贪心断掉,不贪、不瞋,顺境里面不贪,逆境里头没有瞋恚心。不痴就是一切事理都清楚、都明白,不愚痴。这是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的一个标准,能遵守这些,这个第一福就修圆满了。
第二福是建立在第一福的基础上,第一条讲的人天福报,这没有讲到佛法,做人应该是这样做法的。换句话说,做人的标准是这样的,能照这样做,你来生不会失人身,就是六道里面不会失人身,还能享受人天的福报。第二条讲的呢?这是佛法了,所谓佛法之善,建立在世间善法的基础上,我们看到经上佛常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不是随便说的,不是奉承人说得好听的,是他确实具足前面这四句的标准,这是善男子善女人他有资格学佛。如果前面这四条不具足,给诸位说,三皈众戒绝对做不到,即使是受也是形式上的受,没有法子做到。真正能够持戒,能够修行,必定具备前面的条件一定具足。第二条最重要的,讲就是『受持三皈』,「受」是接受,「持」是保持,这是入佛门,最初佛将他教学纲目传授给我们,我们学佛要从哪里学?要从「三皈」。皈是回归,就是回头的意思,依是依靠,我们讲受三皈依,受三皈依现在统统是个形式,受完之后从哪里归不晓得,依什么也不晓得。要是说依三宝,佛像是佛宝,靠得住吗?你依它靠得住吗?靠不住的,所谓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你依它怎么能靠得住?依这佛像靠不住。依经典也靠不住,家里供养一本经典,这就能保平安了,不见得,妖魔鬼怪照样来,经典不是镇宅的法宝,这个要知道。依出家人,出家人甚至於还不如我们自己,这是真的。
所以一定要晓得,三皈里面讲的三宝不是外面,是我们自性三宝,这是你真正的皈依处,自性三宝也叫佛法僧。《六祖坛经》里面,六祖大师说得很好,他给我们讲「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所以这个三皈依是皈依什么?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觉正净是我们自性三宝。换句话说,我们认识了佛教,仰慕佛教,我们发愿要学习佛的教育,接受佛的教育,佛教学的方针、教学的纲领,就是这三个字觉正净。对人对事对物要常常念著觉而不迷,这就是皈依佛了。从哪里回头?从迷惑颠倒回头;依什么?依自性觉,依觉悟,觉而不迷。第二这法宝,法是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换句话说,从邪知邪见,邪就是邪恶,或者说错误的思想、见解回过头来,依正确的思想、见解,这个叫皈依法。所以从哪里皈、依什么要清楚。僧宝,僧是清净的意思,所谓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我们今天常常听到环保,要防止污染,这个僧宝就是时时刻刻要防范我们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心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乃至於生理的污染,身心清净,这是僧的意思。所以三皈依是这个意思!
不要一看到佛法僧,一看到佛就想到佛像那错了,你就迷惑颠倒,迷了,这不是觉。觉悟的人是什么?看到佛像就想到我要觉,佛是个觉悟的人。我们事事迷惑颠倒,看到这个提醒我,我要念念觉悟、时时觉悟、处处觉悟、事事觉悟,用这个佛像来提醒我们。所以我们家里供佛像用意在此地,怕自己忘掉,让它来提醒我们。所以住持三宝,就是这形相上它的作用就很大,没有它的时候常常忘掉,记不起来了,老毛病又犯了;一看到这个佛像就想起来,我要觉而不迷。同样的,你家里头放个几本经书,也是提醒你,读当然更好,不读也会提醒我们,佛经它的思想、见解是纯正的。我从早到晚,一切时处处事待人接物,我的想法、看法要纯正,不能有邪思,这个经本可以提醒我们。出家人一看到也提醒我们,你不要去问他修不修行,不要问他破不破戒,那他的事情与我们不相干。一看到这个形相,我自己要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他这个形相能提醒我们。所以这住世三宝是提醒我们,这个功德很大,我们要明了。
所以从哪里皈,依靠什么,这个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够依照这个方针、纲领来修学,这就是真正佛的学生。佛法所求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用什么方法达到我们所求?就要用修行的功夫。修什么?修觉正净,就是这三宝,觉正净是我们的三宝就修这个。你说用什么方法修?那个方法很多,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无边的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那些都是属於手段。譬如我们今天用持名念佛的方法来修,修觉正净,觉正净圆满了就叫成佛,觉正净没圆满就叫做菩萨,正在修学还没有圆满这就是菩萨。菩萨好比是在学校念书的学生,佛好比是学分修完毕业了,毕业就成佛。所以人家一问,你们学佛学的是什么?我们学的是觉正净,这个答得清清楚楚,简单明了,这一点迷信都没有。你们学佛的人求什么?我们求智慧,我们修的是觉正净。用什么方法修?参禅是方法,念佛是方法,观想是方法,读经是方法,持咒是方法,方法很多,我们在许多方法里面选择一种,所以这一定要清楚、要明了。
这个修学的纲领、方针知道之后,第一步我们讲方法从哪里做起?从『具足众戒』。这句话简单的讲就是守法,遵守佛的教诫,「具足众戒」,就是遵守佛的教诫。这个戒字并不完全指戒条,如果完全指的戒条,这个意思太窄小了,不是经典的本意。其实佛在所有一切经上讲的话,都是教诫我们的,所以这是包括佛一切的教训。以及当前社会的法律、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我们统统要遵守,这个用现在话来说,就是守法,遵守老师的教诫。『不犯威仪』,「威仪」是讲生活规范,特别指的是风度,用现在话讲礼貌,要守礼。所以这个要用现代解释的话,「具足众戒」,就是守法,「不犯威仪」,是守礼。礼随著时代、随著地区不同,我们要遵守,在哪个国家地区,要遵从这个国家地区的礼俗,我们跟大家相处就方便,大家就会欢喜。这就是佛教给我们,跟一切众生要和睦相处,和平共存,舍弃一切分别执著这就对了。所以你心才安,身心安稳,你这修道就容易了,这个障碍就少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讲了两条,明天我们继续再讲。这一段非常重要,是我们修学真正的基础。好,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