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第二十七集) 1992/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5-0027
请掀开经本二百二十七页最后一行,从第四个字看起:
疏【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故名深心。】
前面是说明正行,这正行里面又有两种,一种是专念名号,专持名号,这属於正定之业;第二像前面所说我们礼拜专礼阿弥陀佛,这一类包括前面所讲的称叹供养都是属於叫助行。我们常讲正助双修,正助两种都是属於此地所说的正行。正行之外,我们所修一切善业都叫做杂行,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辨别清楚的,是属於杂行。
下面这就给我们谈到得生净土的问题。这个法门最重要的就像经上所说的「净念相继」,这是持名念佛最重要的纲领,能不能得生,就是这一句我们是不是真正能够做到。净念相继就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叫净念相继。相继就是不间断,此地所讲的『无间』。『若修前正助二行』,这正助二行就是三业专精。『心常亲近忆念不断』,这个功夫不间断就是相续,三业专精是净念,这就是净念相继,那这决定得生。
如果修『杂行』,杂行就是念佛里头夹杂其他的善法,或是世间善法,或者是佛法里面的善法。总而言之,他不是专念阿弥陀佛,专修净土。夹杂这些善法,专精的心就常常要间断,因为你心里面念著别的善法,这样也能够回向得生。但是诸位要晓得,这回向得生关键就是在临命终那一刹那,那个一刹那是不是念佛。如果最后这一刹那的念头是念佛求生,这没有问题,这就得生;如果最后这一念心里想的是其他的善,这就不能得生。所以杂修确实不如专修。专修靠得住,杂修虽然说能往生,并不是有百分之百的可靠性,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的。这上面所说的,这叫做『深心』。深心,总而言之,都是属於自利,即使是利他,利他最后的目的还是自利,这为了求生净土,这是自利当中最殊胜的大利。再看第三:
疏【三者回向发愿心。】
这一条这是利他的,就是至诚心来对人,对人、对事、对物都在这一条里面。
疏【言回向发愿心者。过去及以今生。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随喜他一切凡圣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彼国。故名回向发愿心也。】
这一条实际上就是大慈悲心,欲拔一切众生之苦,予一切众生真实之乐,在四弘誓愿里面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就是属於『回向发愿心』。具体的修学,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说得很明白。我们过去虽然不知道,我们凡夫都有隔阴之迷,过去生虽然不知道,但是过去生中一定修有善根。凡夫无量劫来,这善恶杂修,有善有恶,我们将善根回向。过去的善根,虽然我们不晓得过去世,要是很冷静的思惟观察,还是能看得出来。从哪里看?从习气上看。这习气不是这一生的,多生多劫的。对人、对动物、对植物有爱心,有慈悲心,这就是过去生中的善根,以及这一生当中,我们接受佛的教导,接受世间古圣先贤的教训,知道断恶修善,身口意三业所修的善根。依世间贤圣的教导,所修的是世法的善根;依照佛菩萨的教导,我们所修学的是出世间的善根。这一条是讲自己在这一生当中所修的。
除了自己修的之外,我们还看到别人所修的。别人所修的,我们也可以把他所修的拿来自己回向,这要懂得。怎么能把别人所修的善变成自己的善?这叫随喜功德。我们能够生随喜的心,就把别人的善变成自己的善了。随喜他人,这个「他」是别人。『一切凡圣』,这别人有凡夫、有圣人,圣人是菩萨、阿罗汉,这些是圣人;凡夫是世间的贤圣,包括到二十八层天的天人,他们依旧属於凡夫。他们所修的一切善,我们看见,我们听到,或者我们在书本记载里面读到,能於『真实深信』当中生起欢喜心,对他的善行赞叹,对他的善行随喜。
这随喜意义非常的深广:第一对这个善行必须要肯定,这才能随喜,第二要尽心尽力的效法。如果是现前的善行,我们应当尽心尽力去成就这个善行,这叫真的随喜。不只是欢喜赞叹,我们有力量没有去帮助他,没有去助成他的善行,那这个随喜就不圆满。尽心尽力随喜,他有多大功德,你就有多大功德,把这个功德也可以用它来回向求生净土。随喜的功德不可思议,普贤菩萨在十大愿王里面就有「随喜功德」这一条,这是菩萨行的十大纲领,它是其中之一。后面还有「恒顺众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们的心才能达到真正的清净平等,因为清净平等是得生西方最重要的条件。果然得清净平等,往生到西方世界品位决定是在上三辈,这九品当中是上三品往生。这回向要记住要真实深信中,这句非常非常重要。『回向愿生彼国』,这是我们在这一生修学当中,第一个愿望,唯一的一个愿望,这才能决定得生。下面一段开示很重要,我们要特别注意:
疏【又回向发愿愿生者。】
这是讲你真正愿生,那你要具备下面所说的心理、态度。
疏【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作得生想。】
这一句实实在在是决定我们这一生能不能往生,如果具有这一个条件,那可以说这个人决定得生。他这『决定真实』到什么程度?下面说:
疏【此心深信。由若金刚。】
『金刚』是比喻,在矿物里面金刚是最坚固的,能破一切物,一切物不能破坏它。所以佛常常用这个来比喻坚定的意思,这个心像金刚一样的坚定。
疏【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
『异见』,异是不一样的,见是见地,『学』是修学,『解』是了解,『行』是修行。即使在佛门大乘佛法当中,我们知道大乘在中国,宗派就有八个,大乘有八宗,每一宗里面分的支派又有很多。不同的宗派,他们的见解不相同,他们依据的经论不相同,修行的方法不相同,这是我们在一生当中常常会遇到的。这些人也很慈悲,也很好心,遇到你就告诉你:这一句阿弥陀佛太简单,恐怕不中用,还是多学一点靠得住。拜一尊佛,万一阿弥陀佛太忙了不能来,怎么办?不如多拜几尊,阿弥陀佛不来,还有别的佛来。我们听听,他说得好像也满有道理,那你的信心就动摇,你的信心就被他破坏。这真正决定信心,无论听人家怎么个说法,决定不动摇,这才行;不为他所动,不会被他破坏。
疏【唯是决定一心。】
『唯』是唯一,专诚到了极处了,『决定一心』。
疏【投正直进。】
我只向这一条路上精进,决定不转弯,决定不回头。
疏【不得闻彼人语即有进退。心生怯弱。回顾落道。】
『回顾』是回头,『落道』是退转。如果听到别人所说的你就退了心,就退转。
疏【即失往生之大益也。】
这一生往生的机会你就当面错过,那实在是真正可惜!这四行文,这四行不多,非常非常重要的开示,一点都不能够疏忽。善导大师唯恐我们在现前遇到这个殊胜的机缘,这个机缘确确实实像古人所讲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我们这一生遇到了。不要认为这遇到不难,它挺容易遇到。如果你要出去打听打听,你才晓得我遇到这个法门还真的不容易。你去问问一些学佛的人,去调查一下,在中国、在外国、在全世界,那不学佛的人就不必说了,闻到佛法的人几个人听到净土法门?知道有个净土法门,几个人听到《观无量寿佛经》?知道有《观无量寿佛经》的人,又几个人听到善导大师的开示?确实不多。
善导大师为我们解除了不少的疑惑,因为在他老人家之前,古时候的大德把这个经的意思讲错了,这在前面他老人家一桩一桩都给我们辨正过来了。古大德认为上三品往生的是大乘菩萨,凡夫没分,中三品往生的是小乘圣者;换句话说,凡夫往生只下三品。他老人家告诉我们,古人这个说法不是佛的意思,佛的意思,九品往生统统是凡夫,他老人家说得太好了。凡夫往生为什么品位不一样?遇缘不同而有差别。我们今天遇的缘是最殊胜,要依照善导大师这话来说,我们今天遇最殊胜的缘,那往生都应当是上上品,上中品往生都对不起自己。所以这真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机会我们遇到了,假如是错过,那多可惜!所以在这个地方真正是苦口婆心的劝导我们一定要把握机椽,要认清事实,决定不能退转,决定不可以疑惑。
底下假设这个问答就太好了,真的叫我们把疑根都拔除掉,建立真实清净信心。这就是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所说的「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我们信愿具足,那就决定往生。这下面:
疏【问曰。】
假设有一个人提出这问题。
疏【若有解行不同。】
这是我们佛门的,我们修行的法门不一样,我们念佛,他参禅、他学密,我们遇到了,这是解行不相同的。
疏【邪杂人等。】
这是不学佛的,学外道的。外道,有佛门以外的外道,有佛门里面的外道,有打著佛教招牌的外道,现在在这社会时有所闻,这正是《楞严经》上所说的「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那个邪师就是此地『邪杂人等』,属於这一类的。前面解行不同,那还是正法,他不是邪法。这一些人:
疏【来相惑乱。】
来的时候说了一大堆的道理,也引经据典,迷惑你、扰乱你。
疏【或说种种疑难。】
或者发出许多问题来问你,你也答不出来,最后倒被他所转了。
疏【导不得往生。】
他最终的一个结论就是要说服你,证实你念阿弥陀佛决定不能往生,必须要改信他的教,要改修他那个法门,他的目的在此地。
疏【或云汝等众生旷劫已来。及以今生。身口意业。於一切凡圣身上。具造十恶五逆。四重谤法阐提破戒破见等罪。未能除尽。然此等之罪。系属三界恶道。】
这说得的确是很有道理,也是事实。他提出这个问题,跟佛在经上讲的没有两样。我们确确实实无始劫以来以及这一生当中,造的恶比修的善确实要多。这个地方讲得非常具体,『於一切凡圣身上』,凡是凡夫,不但是对人,包括畜生都在中。我们对人造的罪业,实在讲还算轻,我们对於这畜生厌恶、杀害、吃它的肉,这个罪业非常重,所以『具造十恶』。
『五逆』,这个五逆,杀父、杀母,大概这两种造的人比较少,我们还不至於造这个重罪。但是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三条比较容易造,虽然不是真造,有等流的罪,等是等於。阿罗汉,你到哪去找阿罗汉去?你想杀阿罗汉,阿罗汉都找不到,你怎么杀法?阿罗汉是世间的善人,是世间人德学的榜样。换句话说,我们对於世间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轻慢他、藐视他、陷害他,那个罪过就等於杀阿罗汉,所以叫等流罪。佛是三界导师,人天眼目,当然佛的福报很大,一切护法龙天保护他,没有人能够杀害佛的,但是让佛身上出一点血,这还是可以做得到。提婆达多出佛身血,举的这个公案,是以恶心想害他,虽然没有害成,这一念的恶心就犯了五逆的重罪。
五逆罪里头最容易犯的,实在讲就是这个两条,一条是出佛身血。佛不在了,有等流罪,佛像,无论是塑的像、画的像,恶心破坏,这就是出佛身血,是有恶意的。无意损坏,没有这么重的罪,所以讲恶意的,瞋恨心来破坏的。另外一个就是破和合僧,破坏僧团。破坏僧团实在讲多分都是在口业,妄语、两舌,特别是两舌。两舌,挑拨是非,这个罪过就非常之重,使僧团里面不能够和睦相处,坏了僧团的规矩,坏了僧团的制度,使这个僧团在解行上都发生严重的障碍,这是破和合僧,这个罪是五逆罪。佛法的僧团,目的是了生脱死,圆成佛道,无论是哪一宗哪一派僧团目的是在此地。所以这扰乱的罪过是非常非常之重,这不通忏悔的。
即使世间团体的利益,也必定大於个人,你害一个人罪小,你害一个团体罪就大。世间团体之大者莫非国家,损坏国家的制度秩序,教这一国的人都蒙难,那这个罪过就重,佛法里面讲因缘果报、讲结罪,是这样说法的。所以学佛必须要把心量拓开。人为什么会造罪业?心量太小,只看到自己的利益,没有想到大众的利益,所以他才会造作罪业。这是五逆罪。
『四重』是破戒,这是讲的四重戒,就是根本大戒,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这叫四重戒。受戒犯了,这是犯重罪,不受戒犯了还是重罪。不能说是我没有受戒,犯了大概就没有罪,没有这个道理,不受戒犯了还是重罪。
『谤法』是毁谤佛法,这一条也很容易犯,佛门里面常有。我修净土特别赞叹净土,对於其他的修行法门一律都毁谤,这是谤法。自古以来我们就可以看到很多,叫自赞毁他。我们说学禅的不好,那禅是不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也是。既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你毁谤他,岂不是谤佛、谤法、谤僧?依照那个方法修行的那是僧,你不就毁谤三宝?毁谤三宝,自己修行,哪有成就的道理?没有!所以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很清楚、很明白。
佛在《华严经》末后一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给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善财参访的五十三位善知识,每个人所学的法门都不一样,他们的态度没有一个是毁谤别人的,都是自己谦虚赞叹别人。《华严》是世尊出现在世间第一部所说的大经;换句话说,修学的态度,在第一部经里面就给我们讲得清楚明白。真正佛弟子,我们跟其他宗派不相同的,就像一个学校,我们念的科系不相同,都是同学,都是成就戒定慧,只是方法不一样。依据的义理不相同,方法不相同,我们的目的是戒定慧、是觉正净,这完全相同。所以绝对不可以毁谤。
『阐提』,这是梵语音译的,中国意思是没有善根的,没有善根的人叫阐提。佛通常在大乘经上常说一阐提不能成佛。没善根!这是佛在大乘经上常讲的。可是世尊在最后法华会上讲的就不一样,法华会上说阐提也有佛性,他也能成佛。所以后人就称《法华经》叫「成佛的法华」。别的经不能成佛,为什么说《法华》成佛?《法华经》上承认阐提也能成佛,是这么一个道理。其他大乘经上,佛是拣别阐提不能成佛,其他都可以成佛,是这么一个道理。这是《法华》讲得圆满,《法华》讲得究竟。
『破戒』,这是受了佛的戒律,像在家受五戒、八戒(八关斋戒)、菩萨戒;出家受比丘戒、比丘尼戒,而不能够遵守毁犯了,这叫破戒。这罪的轻重律有明文。底下『破见』,「见」是见解、思想,这个问题严重,古德常说:破戒有救,忏悔有救,破见就没救。破见是什么?不相信因果,不相信报应,对佛所讲的话他怀疑不信,那这个没救了。邪知邪见,这是重罪里面非常严重的。严格的说,五逆十恶、四重、谤法、阐提、破戒都有救,在这部经上就讲到,我们讲到下下品往生,就是这些人。在临命终时,地狱相现前的时候,遇到善知识劝他念佛求生净土,他立刻就接受,马上就念佛,一样还得生,唯独破见没救。破见怎么?遇到善知识跟他讲,他不相信,那就没法子,那就没有救。
我们现前业障也很深重,病痛苦难很多,根本的原因也都是这些罪业。假如我们真正发心忏悔业障,我们身体逐渐会好转,我们环境逐渐会改善。如果破见那就不行,那你怎么样勤修,都得不到这想像当中的果报,所以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桩事情。这个见一定要读诵大乘,要常常思惟佛菩萨的教诫,长时间的薰习,我们对它明白、理解了才真正产生了信心,建立正知正见,这才能有救。这是说咱们这凡夫有这么多的罪业未能除尽,这个罪业没断。『然此等之罪,系属三界恶道』。这些罪业果报在哪里?果报在三恶道。现前如果这些罪业的现象现前,换句话说,这个人现在是个人身,是个人的样子,这一口气不来就到三恶道去,这是系属於三恶道的。
疏【云何一生修福念佛。】
这是问你,怎么可能你这一生当中『修福念佛』,你就不堕三恶道,还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疏【即入彼无漏无生之国。永得证悟不退位也。】
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一身的罪业决定堕三恶道,修一点福、念几句佛号就能生到这个『无漏无生』,永远不退成佛这个地方去,未免是太便宜了。说出这些,实在讲如果我们信心不能坚定,是很容易被他动摇。遇到这些人说出这一番大道理来,我们怎么个应付法?
疏【答曰。诸佛教行。】
『教』是教学方法,是教学;『行』是修行。佛给我们讲的理论、讲的方法。
疏【数越尘沙。】
数量上讲太多太多了,法门无量,不止八万四千。
疏【禀识机缘。随情非一。】
这四句是总答,是一个总纲领。佛说无量无边的法门,『随情非一』就是应机说法,这众生什么样的根性,就给他说什么法门,所以众生根性无量无边,佛的教行也就无量无边。如果契机那就得度了,不契机同样不能得度,教一定要契机,『禀识机缘』是非常重要。请看下面文:
疏【譬如世间人眼可见可信者。】
这举一个简单的比喻,我们世间人可以见到的,当然你可以相信。
疏【如明能破暗。】
这你相信,晚上这个房子点一盏灯就亮了,黑暗就没有了,这你看到的,你会相信。
疏【空能含有。】
我们这个房子空的,所以可以桌椅板凳摆这么多,塞进来,它可以『含有』。
疏【地能载养。】
地能载物,地能养物,一切动物、植物都离不开大地。
疏【水能生润。火能成坏。如此等事。悉名待对之法。即目可见。千差万别。】
这是你亲眼所见的,你当然相信。这亲眼所见的那就太多太多,『千差万别』。
疏【何况佛法不思议之力。岂无种种益也。】
世间法都这么多,千差万别,佛法一样也千差万别,也是多得不得了,世间这些万物也都有利益,何况佛法?
疏【随出一门者。即出一烦恼门也。】
佛的法门很多,教给你超出一门,你就断一条烦恼。
疏【随入一门者。即入一解脱智慧门也。】
这是叙述佛法无量无边,它有无量无边的利益,都是帮助众生断烦恼、开智慧的。
疏【为此随缘起行。各求解脱。】
这两句话就太好了,我们彼此不要勉强,你也不要劝我,我也不必劝你,我们各人修各人的就好。彼此互相赞叹,大家在一块欢欢喜喜,不要再起争执,这就好了!底下说:
疏【汝何以乃将非有缘之要行。障惑於我。】
你修的那个法门,你认为很好,不适合我,我不喜欢。你喜欢,我不喜欢,你为什么拿我不喜欢的,来找我的麻烦,来迷惑我、来障碍我?这话讲得好!
疏【然我之所爱。即是我有缘之行。即非汝所求。】
我学的这个法门我喜欢,我喜欢,那我跟这个法有缘。你不喜欢,那当然跟你没有缘,你不愿意学这个法门,但是它跟我有缘。
疏【汝之所爱,即是汝有缘之行。亦非我所求。】
同样一个道理,你喜欢那个法门,那个法门跟你有缘,我不喜欢,跟我没有缘,这是事实。
疏【是故各随所乐而修其行者。必疾得解脱也。】
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各人随著他喜欢、随著他爱好修学的法门,都会很快得到解脱,这是真的,所以不必勉强,这个事情勉强不得的。但是世间人,虽然说他爱、他喜欢,他是感情用事,那个爱与喜欢都不是真的,所以他爱那个法门、喜欢那个法门,修了几十年还一样都得不到,什么原因?他不是真爱,他是假的。如果他是真的,他真喜欢禅,他在禅里面决定得成就;他真喜欢密,他三密一定相应。他都达不到这个境界,换句话,他不是真爱。他并没有死心塌地,并没有用真实心去修,他是修著玩的。修著玩的,还要找人的麻烦,还要破坏别人的修学方法,这是造业!
因此我们学佛,我们修净土,对於其他大乘修行的人,无论他修学哪一个法门,我们都赞叹。同时可以提醒他,如果你那个法门要不能成就,最后回向求生净土一样往生,提醒他这一句。这话是真的是假的?真的。咱们《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最后的一段就是说修学大乘的人,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无论读诵哪一种经论、修学哪一个方法,或者是念哪一个佛菩萨,统统没有关系,你只要把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全都能够得生。慈舟大师判那一段经文叫「一心三辈往生」,可见得净土法门非常广大。专修决定往生,杂修也能往生,杂修要认真的回向就行,这要知道。因为什么?他有缘的这个法门,他容易成就。譬如在我们本省有一些同修特别喜欢《地藏经》,他每天念《地藏经》,念地藏菩萨名号,跟地藏菩萨非常有缘,能不能往生?能。只要你读诵、持名天天要回向,回向发愿求生净土就行。
疏【行者当知。】
这是叫著修行的人应当要知道。
疏【若欲学解。从凡至圣。乃至佛果。一切无碍。皆得学也。】
这两句的开示很重要。佛门一个是解,一个是行,学佛的目标不一样。如果他学佛的目的,只是想了解了解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是些什么,那行!所有的大乘经、各种法门你都可以涉猎,没有妨碍,你目的是在求解。我们世间讲的是,目的是在学问,目的是在常识,这没有妨碍的,可以学的。
疏【若欲学行者。】
那就不一样了。要讲到真正修行:
疏【必藉有缘之法。少用功劳。多得益也。】
前面一句就是现在人讲的佛学,佛学可以,你可以广学多闻;后面这一条学佛,学佛不行。学佛要一门深入,决定不可以学杂、学太多,那是决定有妨害的。为什么?学佛一定是成就戒定慧,目的在此地。成就戒定慧、成就觉正净,目的在这里。所以这解跟行不一样。但是诸位必须要知道一个事实,有解没有行,决定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他的结果还是生死凡夫;有行没有解,在一般大乘法里面能够得定,依照这个法门修学能够得定,也不容易超越三界。
为什么说不容易?那个虽然得定,定功的深度不够。超越三界的定,《楞严经》上讲的是第九次的定,第九定,四禅八定都是属於世间禅定,换句话说,不能超越三界,第九定才能超越。能不能达到这个标准?这就太难太难。如果在净土宗来说,换句话说,这世间八种禅定,我们连初级禅定都还没有达到也能往生,这就容易。所以佛在《无量寿经•三辈往生》后面开出,对一般修学大乘功夫不到家的,将那个功德回向求生净土也能往生,这真正是慈悲到了极处,真正是普度一切众生。所以解跟行,我们一定要把它辨别清楚。
在我们一生当中,既然把这些事实真相搞明白,我们就要决定我们的目标,还是以往生为第一?还是以求解为第一?这个事情是自己的事情,别人没有办法给你做主。但是我在此地可以奉劝诸位、提醒诸位,「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如果不能往生,你就把三藏十二分教统统搞清楚、搞明白了还是没用。真正聪明人、真正觉悟人晓得生死要紧,如果把这桩事情看重,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行比解重要!我们死心塌地把这一句佛号念好。解算不了什么,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再求不迟,这才是叫真正聪明人。
真正要在行门上用功夫,必须要把世缘放下,放下就是心里头不要再牵挂。把佛法也要彻底放下,古来祖师们说得很好,莲池大师就讲得很好,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让给哪些人悟?求学的人,让他们去悟去。八万四千行也饶给别人行,哪些人行?不信净土的人,让他们去行去。不著急了生死出三界的人可以学那些法门,真正知道生死事大,急著要超越三界的,那你就老实念佛。所以到最后,这是一本《阿弥陀经》,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少用功劳,多得益也』。这一点都不假。大师这一段的开示,的确把我们的根本疑虑断除,我们也学会应付一些异解、异学、异见、别行的人。遇到这些人,我们也晓得我应该怎么样对他说,既能够坚定我自己的信心,也不伤他的颜面,这很好、很圆满。再看底下一段,这下面一段大师给我们说了个比喻,比喻也非常之好:
疏【又白一切往生人等。】
我们看大师用的这个句子,实在讲是恭敬到极处了,『白』这一个字是下对上的敬词。『一切往生人等』,就是你真正下定了决心,我这一生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你就是其中之一,大师这番话就是对你说的。
疏【今更为行者说一譬喻。】
『行者』就是专心修学净土法门的人,给你说一个比喻。目的:
疏【守护信心。以防外邪异见之难。】
防护你遇到这邪门外道来找麻烦的,来破坏你的,来动摇你信心的,怕的是这个,给你说个比喻。
疏【何者是也。】
什么比喻?
疏【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
这是比喻有个人他出去旅行,往西面走,路程相当遥远,有『百千之里』。
疏【忽然中路见有二河。】
他走到半途遇到有两条河。
疏【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
当然他举的这个都是比喻,后面有说明。『火』是瞋恚之火,『水』是贪爱之水,这里头有贪瞋痴。这修行人一天到晚跟贪瞋痴搅和在一道,就是你现在走到这两条河的当中。
疏【二河各阔百步。】
这两条河各宽百步,百步之宽你超越不过去。
疏【各深无底。南北无边。】
没有边际,可见得这贪瞋痴的严重。
疏【正水火中间。有一白道。】
这两条河的当中有一个小路,这个小路太小了。
疏【可阔四五寸许。】
这像个独木桥一样,四五寸的这么个小路,这比喻什么?你那个贪瞋痴念头里还有一点点善根,这个善根就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么一点善根在,比喻这一点善根。
疏【此道从东岸至西岸。亦长百步。】
这就这么一点点善根。
疏【其水波浪交过湿道。】
这个『水』就是贪爱,贪爱有的时候把你求生净土的念头打断,这就好比把这一条白道浸湿了。
疏【其火焰亦来烧道。】
『火焰』是瞋恚,一有嫉妒瞋恚心又把佛号打断了。
疏【水火相交。常无休息。】
这一句佛号跟贪瞋痴天天在交战,天天在打仗,没休息。
疏【此人既至空旷迥处。更无人物。多有群贼恶兽。见此人单独。竞来欲杀。】
这几句比喻这个修行人虽然有这么一点善根,常常被贪瞋痴淹没掉了,又遇不到善知识,成天跟这些恶知识搅和在一起。『群贼恶兽』,这都是讲的恶知识,这恶知识要拖你下水。
疏【此人怖死。直走向西。】
这个人恐怖了,怕死,一直往西面跑。
疏【忽然见此大河。即自念言。】
跑到这个河边上了,这心里想:
疏【此河南北不见边畔。中间见一白道。极是狭小。二岸相去虽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正欲到回。】
『到回』就是倒退,这是走到这个地方进退不得了。你要倒退;
疏【群贼恶兽渐渐来逼。正欲南北避走。恶兽毒虫竞来向我。正欲向西寻道而去。复恐堕此水火二河。】
这四面都有灾难进退不得。
疏【当时惶怖不复可言。】
这时候恐怖到了极处。
疏【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
回头也死。
疏【住亦死。去一死。】
『住』是不动,不动也死;『去』是走,走也死。总而言之,死定了。
疏【一种不免死者。】
无论走哪里都是死路一条,都是危险道。实在讲是说我们今天处在这个世间就是这个状况。而且怎么样?说实实在在话,步步都是陷坑,步步都是通到三恶道,怎么样小心谨慎都没有办法避免。他这个比喻比得很好,我们今天面临的状况就是这个样子。所以这聪明人下定决心,反正死定了,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也要死,就念阿弥陀佛,那不再考虑了,一心一意念阿弥陀佛了。即自思念:
疏【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
这就是专门选择这些小路,这当中四五寸的白道,我就走这条路,一直走去。
疏【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
听到东面岸上有人劝他。这东岸听到声音,这是比喻释迦牟尼佛的遗教。佛不在了当然见不到人,但是佛的经典在,我们读了经典,等於听到音声在劝我们求愿往生,释迦牟尼佛在劝我们。
疏【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
你要是停止不走那就是死路一条。你勇猛向前去,这是一条好路。
疏【又西岸上有人唤言。】
这个『西岸』就比喻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在接引。
疏【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於水火之难。】
你一心过来,佛以本愿威神加持保佑你,你决定不会遭到灾难。一个在劝你去,一个在迎接你、在欢迎你。
疏【此人既闻此遣彼唤。】
『此遣』是释迦牟尼佛在这边劝我们去,阿弥陀佛在西方世界呼唤我们、接引我们。
疏【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下定决心,勇猛直前,不怀疑、不退转,这一条路就决定走通,决定免除一切灾难。今天时间到,我们就讲到此地。这个比喻还没说完。
请掀开经本二百二十七页最后一行,从第四个字看起:
疏【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故名深心。】
前面是说明正行,这正行里面又有两种,一种是专念名号,专持名号,这属於正定之业;第二像前面所说我们礼拜专礼阿弥陀佛,这一类包括前面所讲的称叹供养都是属於叫助行。我们常讲正助双修,正助两种都是属於此地所说的正行。正行之外,我们所修一切善业都叫做杂行,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辨别清楚的,是属於杂行。
下面这就给我们谈到得生净土的问题。这个法门最重要的就像经上所说的「净念相继」,这是持名念佛最重要的纲领,能不能得生,就是这一句我们是不是真正能够做到。净念相继就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叫净念相继。相继就是不间断,此地所讲的『无间』。『若修前正助二行』,这正助二行就是三业专精。『心常亲近忆念不断』,这个功夫不间断就是相续,三业专精是净念,这就是净念相继,那这决定得生。
如果修『杂行』,杂行就是念佛里头夹杂其他的善法,或是世间善法,或者是佛法里面的善法。总而言之,他不是专念阿弥陀佛,专修净土。夹杂这些善法,专精的心就常常要间断,因为你心里面念著别的善法,这样也能够回向得生。但是诸位要晓得,这回向得生关键就是在临命终那一刹那,那个一刹那是不是念佛。如果最后这一刹那的念头是念佛求生,这没有问题,这就得生;如果最后这一念心里想的是其他的善,这就不能得生。所以杂修确实不如专修。专修靠得住,杂修虽然说能往生,并不是有百分之百的可靠性,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的。这上面所说的,这叫做『深心』。深心,总而言之,都是属於自利,即使是利他,利他最后的目的还是自利,这为了求生净土,这是自利当中最殊胜的大利。再看第三:
疏【三者回向发愿心。】
这一条这是利他的,就是至诚心来对人,对人、对事、对物都在这一条里面。
疏【言回向发愿心者。过去及以今生。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随喜他一切凡圣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彼国。故名回向发愿心也。】
这一条实际上就是大慈悲心,欲拔一切众生之苦,予一切众生真实之乐,在四弘誓愿里面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就是属於『回向发愿心』。具体的修学,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说得很明白。我们过去虽然不知道,我们凡夫都有隔阴之迷,过去生虽然不知道,但是过去生中一定修有善根。凡夫无量劫来,这善恶杂修,有善有恶,我们将善根回向。过去的善根,虽然我们不晓得过去世,要是很冷静的思惟观察,还是能看得出来。从哪里看?从习气上看。这习气不是这一生的,多生多劫的。对人、对动物、对植物有爱心,有慈悲心,这就是过去生中的善根,以及这一生当中,我们接受佛的教导,接受世间古圣先贤的教训,知道断恶修善,身口意三业所修的善根。依世间贤圣的教导,所修的是世法的善根;依照佛菩萨的教导,我们所修学的是出世间的善根。这一条是讲自己在这一生当中所修的。
除了自己修的之外,我们还看到别人所修的。别人所修的,我们也可以把他所修的拿来自己回向,这要懂得。怎么能把别人所修的善变成自己的善?这叫随喜功德。我们能够生随喜的心,就把别人的善变成自己的善了。随喜他人,这个「他」是别人。『一切凡圣』,这别人有凡夫、有圣人,圣人是菩萨、阿罗汉,这些是圣人;凡夫是世间的贤圣,包括到二十八层天的天人,他们依旧属於凡夫。他们所修的一切善,我们看见,我们听到,或者我们在书本记载里面读到,能於『真实深信』当中生起欢喜心,对他的善行赞叹,对他的善行随喜。
这随喜意义非常的深广:第一对这个善行必须要肯定,这才能随喜,第二要尽心尽力的效法。如果是现前的善行,我们应当尽心尽力去成就这个善行,这叫真的随喜。不只是欢喜赞叹,我们有力量没有去帮助他,没有去助成他的善行,那这个随喜就不圆满。尽心尽力随喜,他有多大功德,你就有多大功德,把这个功德也可以用它来回向求生净土。随喜的功德不可思议,普贤菩萨在十大愿王里面就有「随喜功德」这一条,这是菩萨行的十大纲领,它是其中之一。后面还有「恒顺众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们的心才能达到真正的清净平等,因为清净平等是得生西方最重要的条件。果然得清净平等,往生到西方世界品位决定是在上三辈,这九品当中是上三品往生。这回向要记住要真实深信中,这句非常非常重要。『回向愿生彼国』,这是我们在这一生修学当中,第一个愿望,唯一的一个愿望,这才能决定得生。下面一段开示很重要,我们要特别注意:
疏【又回向发愿愿生者。】
这是讲你真正愿生,那你要具备下面所说的心理、态度。
疏【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作得生想。】
这一句实实在在是决定我们这一生能不能往生,如果具有这一个条件,那可以说这个人决定得生。他这『决定真实』到什么程度?下面说:
疏【此心深信。由若金刚。】
『金刚』是比喻,在矿物里面金刚是最坚固的,能破一切物,一切物不能破坏它。所以佛常常用这个来比喻坚定的意思,这个心像金刚一样的坚定。
疏【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
『异见』,异是不一样的,见是见地,『学』是修学,『解』是了解,『行』是修行。即使在佛门大乘佛法当中,我们知道大乘在中国,宗派就有八个,大乘有八宗,每一宗里面分的支派又有很多。不同的宗派,他们的见解不相同,他们依据的经论不相同,修行的方法不相同,这是我们在一生当中常常会遇到的。这些人也很慈悲,也很好心,遇到你就告诉你:这一句阿弥陀佛太简单,恐怕不中用,还是多学一点靠得住。拜一尊佛,万一阿弥陀佛太忙了不能来,怎么办?不如多拜几尊,阿弥陀佛不来,还有别的佛来。我们听听,他说得好像也满有道理,那你的信心就动摇,你的信心就被他破坏。这真正决定信心,无论听人家怎么个说法,决定不动摇,这才行;不为他所动,不会被他破坏。
疏【唯是决定一心。】
『唯』是唯一,专诚到了极处了,『决定一心』。
疏【投正直进。】
我只向这一条路上精进,决定不转弯,决定不回头。
疏【不得闻彼人语即有进退。心生怯弱。回顾落道。】
『回顾』是回头,『落道』是退转。如果听到别人所说的你就退了心,就退转。
疏【即失往生之大益也。】
这一生往生的机会你就当面错过,那实在是真正可惜!这四行文,这四行不多,非常非常重要的开示,一点都不能够疏忽。善导大师唯恐我们在现前遇到这个殊胜的机缘,这个机缘确确实实像古人所讲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我们这一生遇到了。不要认为这遇到不难,它挺容易遇到。如果你要出去打听打听,你才晓得我遇到这个法门还真的不容易。你去问问一些学佛的人,去调查一下,在中国、在外国、在全世界,那不学佛的人就不必说了,闻到佛法的人几个人听到净土法门?知道有个净土法门,几个人听到《观无量寿佛经》?知道有《观无量寿佛经》的人,又几个人听到善导大师的开示?确实不多。
善导大师为我们解除了不少的疑惑,因为在他老人家之前,古时候的大德把这个经的意思讲错了,这在前面他老人家一桩一桩都给我们辨正过来了。古大德认为上三品往生的是大乘菩萨,凡夫没分,中三品往生的是小乘圣者;换句话说,凡夫往生只下三品。他老人家告诉我们,古人这个说法不是佛的意思,佛的意思,九品往生统统是凡夫,他老人家说得太好了。凡夫往生为什么品位不一样?遇缘不同而有差别。我们今天遇的缘是最殊胜,要依照善导大师这话来说,我们今天遇最殊胜的缘,那往生都应当是上上品,上中品往生都对不起自己。所以这真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机会我们遇到了,假如是错过,那多可惜!所以在这个地方真正是苦口婆心的劝导我们一定要把握机椽,要认清事实,决定不能退转,决定不可以疑惑。
底下假设这个问答就太好了,真的叫我们把疑根都拔除掉,建立真实清净信心。这就是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所说的「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我们信愿具足,那就决定往生。这下面:
疏【问曰。】
假设有一个人提出这问题。
疏【若有解行不同。】
这是我们佛门的,我们修行的法门不一样,我们念佛,他参禅、他学密,我们遇到了,这是解行不相同的。
疏【邪杂人等。】
这是不学佛的,学外道的。外道,有佛门以外的外道,有佛门里面的外道,有打著佛教招牌的外道,现在在这社会时有所闻,这正是《楞严经》上所说的「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那个邪师就是此地『邪杂人等』,属於这一类的。前面解行不同,那还是正法,他不是邪法。这一些人:
疏【来相惑乱。】
来的时候说了一大堆的道理,也引经据典,迷惑你、扰乱你。
疏【或说种种疑难。】
或者发出许多问题来问你,你也答不出来,最后倒被他所转了。
疏【导不得往生。】
他最终的一个结论就是要说服你,证实你念阿弥陀佛决定不能往生,必须要改信他的教,要改修他那个法门,他的目的在此地。
疏【或云汝等众生旷劫已来。及以今生。身口意业。於一切凡圣身上。具造十恶五逆。四重谤法阐提破戒破见等罪。未能除尽。然此等之罪。系属三界恶道。】
这说得的确是很有道理,也是事实。他提出这个问题,跟佛在经上讲的没有两样。我们确确实实无始劫以来以及这一生当中,造的恶比修的善确实要多。这个地方讲得非常具体,『於一切凡圣身上』,凡是凡夫,不但是对人,包括畜生都在中。我们对人造的罪业,实在讲还算轻,我们对於这畜生厌恶、杀害、吃它的肉,这个罪业非常重,所以『具造十恶』。
『五逆』,这个五逆,杀父、杀母,大概这两种造的人比较少,我们还不至於造这个重罪。但是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三条比较容易造,虽然不是真造,有等流的罪,等是等於。阿罗汉,你到哪去找阿罗汉去?你想杀阿罗汉,阿罗汉都找不到,你怎么杀法?阿罗汉是世间的善人,是世间人德学的榜样。换句话说,我们对於世间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轻慢他、藐视他、陷害他,那个罪过就等於杀阿罗汉,所以叫等流罪。佛是三界导师,人天眼目,当然佛的福报很大,一切护法龙天保护他,没有人能够杀害佛的,但是让佛身上出一点血,这还是可以做得到。提婆达多出佛身血,举的这个公案,是以恶心想害他,虽然没有害成,这一念的恶心就犯了五逆的重罪。
五逆罪里头最容易犯的,实在讲就是这个两条,一条是出佛身血。佛不在了,有等流罪,佛像,无论是塑的像、画的像,恶心破坏,这就是出佛身血,是有恶意的。无意损坏,没有这么重的罪,所以讲恶意的,瞋恨心来破坏的。另外一个就是破和合僧,破坏僧团。破坏僧团实在讲多分都是在口业,妄语、两舌,特别是两舌。两舌,挑拨是非,这个罪过就非常之重,使僧团里面不能够和睦相处,坏了僧团的规矩,坏了僧团的制度,使这个僧团在解行上都发生严重的障碍,这是破和合僧,这个罪是五逆罪。佛法的僧团,目的是了生脱死,圆成佛道,无论是哪一宗哪一派僧团目的是在此地。所以这扰乱的罪过是非常非常之重,这不通忏悔的。
即使世间团体的利益,也必定大於个人,你害一个人罪小,你害一个团体罪就大。世间团体之大者莫非国家,损坏国家的制度秩序,教这一国的人都蒙难,那这个罪过就重,佛法里面讲因缘果报、讲结罪,是这样说法的。所以学佛必须要把心量拓开。人为什么会造罪业?心量太小,只看到自己的利益,没有想到大众的利益,所以他才会造作罪业。这是五逆罪。
『四重』是破戒,这是讲的四重戒,就是根本大戒,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这叫四重戒。受戒犯了,这是犯重罪,不受戒犯了还是重罪。不能说是我没有受戒,犯了大概就没有罪,没有这个道理,不受戒犯了还是重罪。
『谤法』是毁谤佛法,这一条也很容易犯,佛门里面常有。我修净土特别赞叹净土,对於其他的修行法门一律都毁谤,这是谤法。自古以来我们就可以看到很多,叫自赞毁他。我们说学禅的不好,那禅是不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也是。既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你毁谤他,岂不是谤佛、谤法、谤僧?依照那个方法修行的那是僧,你不就毁谤三宝?毁谤三宝,自己修行,哪有成就的道理?没有!所以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很清楚、很明白。
佛在《华严经》末后一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给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善财参访的五十三位善知识,每个人所学的法门都不一样,他们的态度没有一个是毁谤别人的,都是自己谦虚赞叹别人。《华严》是世尊出现在世间第一部所说的大经;换句话说,修学的态度,在第一部经里面就给我们讲得清楚明白。真正佛弟子,我们跟其他宗派不相同的,就像一个学校,我们念的科系不相同,都是同学,都是成就戒定慧,只是方法不一样。依据的义理不相同,方法不相同,我们的目的是戒定慧、是觉正净,这完全相同。所以绝对不可以毁谤。
『阐提』,这是梵语音译的,中国意思是没有善根的,没有善根的人叫阐提。佛通常在大乘经上常说一阐提不能成佛。没善根!这是佛在大乘经上常讲的。可是世尊在最后法华会上讲的就不一样,法华会上说阐提也有佛性,他也能成佛。所以后人就称《法华经》叫「成佛的法华」。别的经不能成佛,为什么说《法华》成佛?《法华经》上承认阐提也能成佛,是这么一个道理。其他大乘经上,佛是拣别阐提不能成佛,其他都可以成佛,是这么一个道理。这是《法华》讲得圆满,《法华》讲得究竟。
『破戒』,这是受了佛的戒律,像在家受五戒、八戒(八关斋戒)、菩萨戒;出家受比丘戒、比丘尼戒,而不能够遵守毁犯了,这叫破戒。这罪的轻重律有明文。底下『破见』,「见」是见解、思想,这个问题严重,古德常说:破戒有救,忏悔有救,破见就没救。破见是什么?不相信因果,不相信报应,对佛所讲的话他怀疑不信,那这个没救了。邪知邪见,这是重罪里面非常严重的。严格的说,五逆十恶、四重、谤法、阐提、破戒都有救,在这部经上就讲到,我们讲到下下品往生,就是这些人。在临命终时,地狱相现前的时候,遇到善知识劝他念佛求生净土,他立刻就接受,马上就念佛,一样还得生,唯独破见没救。破见怎么?遇到善知识跟他讲,他不相信,那就没法子,那就没有救。
我们现前业障也很深重,病痛苦难很多,根本的原因也都是这些罪业。假如我们真正发心忏悔业障,我们身体逐渐会好转,我们环境逐渐会改善。如果破见那就不行,那你怎么样勤修,都得不到这想像当中的果报,所以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桩事情。这个见一定要读诵大乘,要常常思惟佛菩萨的教诫,长时间的薰习,我们对它明白、理解了才真正产生了信心,建立正知正见,这才能有救。这是说咱们这凡夫有这么多的罪业未能除尽,这个罪业没断。『然此等之罪,系属三界恶道』。这些罪业果报在哪里?果报在三恶道。现前如果这些罪业的现象现前,换句话说,这个人现在是个人身,是个人的样子,这一口气不来就到三恶道去,这是系属於三恶道的。
疏【云何一生修福念佛。】
这是问你,怎么可能你这一生当中『修福念佛』,你就不堕三恶道,还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疏【即入彼无漏无生之国。永得证悟不退位也。】
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一身的罪业决定堕三恶道,修一点福、念几句佛号就能生到这个『无漏无生』,永远不退成佛这个地方去,未免是太便宜了。说出这些,实在讲如果我们信心不能坚定,是很容易被他动摇。遇到这些人说出这一番大道理来,我们怎么个应付法?
疏【答曰。诸佛教行。】
『教』是教学方法,是教学;『行』是修行。佛给我们讲的理论、讲的方法。
疏【数越尘沙。】
数量上讲太多太多了,法门无量,不止八万四千。
疏【禀识机缘。随情非一。】
这四句是总答,是一个总纲领。佛说无量无边的法门,『随情非一』就是应机说法,这众生什么样的根性,就给他说什么法门,所以众生根性无量无边,佛的教行也就无量无边。如果契机那就得度了,不契机同样不能得度,教一定要契机,『禀识机缘』是非常重要。请看下面文:
疏【譬如世间人眼可见可信者。】
这举一个简单的比喻,我们世间人可以见到的,当然你可以相信。
疏【如明能破暗。】
这你相信,晚上这个房子点一盏灯就亮了,黑暗就没有了,这你看到的,你会相信。
疏【空能含有。】
我们这个房子空的,所以可以桌椅板凳摆这么多,塞进来,它可以『含有』。
疏【地能载养。】
地能载物,地能养物,一切动物、植物都离不开大地。
疏【水能生润。火能成坏。如此等事。悉名待对之法。即目可见。千差万别。】
这是你亲眼所见的,你当然相信。这亲眼所见的那就太多太多,『千差万别』。
疏【何况佛法不思议之力。岂无种种益也。】
世间法都这么多,千差万别,佛法一样也千差万别,也是多得不得了,世间这些万物也都有利益,何况佛法?
疏【随出一门者。即出一烦恼门也。】
佛的法门很多,教给你超出一门,你就断一条烦恼。
疏【随入一门者。即入一解脱智慧门也。】
这是叙述佛法无量无边,它有无量无边的利益,都是帮助众生断烦恼、开智慧的。
疏【为此随缘起行。各求解脱。】
这两句话就太好了,我们彼此不要勉强,你也不要劝我,我也不必劝你,我们各人修各人的就好。彼此互相赞叹,大家在一块欢欢喜喜,不要再起争执,这就好了!底下说:
疏【汝何以乃将非有缘之要行。障惑於我。】
你修的那个法门,你认为很好,不适合我,我不喜欢。你喜欢,我不喜欢,你为什么拿我不喜欢的,来找我的麻烦,来迷惑我、来障碍我?这话讲得好!
疏【然我之所爱。即是我有缘之行。即非汝所求。】
我学的这个法门我喜欢,我喜欢,那我跟这个法有缘。你不喜欢,那当然跟你没有缘,你不愿意学这个法门,但是它跟我有缘。
疏【汝之所爱,即是汝有缘之行。亦非我所求。】
同样一个道理,你喜欢那个法门,那个法门跟你有缘,我不喜欢,跟我没有缘,这是事实。
疏【是故各随所乐而修其行者。必疾得解脱也。】
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各人随著他喜欢、随著他爱好修学的法门,都会很快得到解脱,这是真的,所以不必勉强,这个事情勉强不得的。但是世间人,虽然说他爱、他喜欢,他是感情用事,那个爱与喜欢都不是真的,所以他爱那个法门、喜欢那个法门,修了几十年还一样都得不到,什么原因?他不是真爱,他是假的。如果他是真的,他真喜欢禅,他在禅里面决定得成就;他真喜欢密,他三密一定相应。他都达不到这个境界,换句话,他不是真爱。他并没有死心塌地,并没有用真实心去修,他是修著玩的。修著玩的,还要找人的麻烦,还要破坏别人的修学方法,这是造业!
因此我们学佛,我们修净土,对於其他大乘修行的人,无论他修学哪一个法门,我们都赞叹。同时可以提醒他,如果你那个法门要不能成就,最后回向求生净土一样往生,提醒他这一句。这话是真的是假的?真的。咱们《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最后的一段就是说修学大乘的人,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无论读诵哪一种经论、修学哪一个方法,或者是念哪一个佛菩萨,统统没有关系,你只要把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全都能够得生。慈舟大师判那一段经文叫「一心三辈往生」,可见得净土法门非常广大。专修决定往生,杂修也能往生,杂修要认真的回向就行,这要知道。因为什么?他有缘的这个法门,他容易成就。譬如在我们本省有一些同修特别喜欢《地藏经》,他每天念《地藏经》,念地藏菩萨名号,跟地藏菩萨非常有缘,能不能往生?能。只要你读诵、持名天天要回向,回向发愿求生净土就行。
疏【行者当知。】
这是叫著修行的人应当要知道。
疏【若欲学解。从凡至圣。乃至佛果。一切无碍。皆得学也。】
这两句的开示很重要。佛门一个是解,一个是行,学佛的目标不一样。如果他学佛的目的,只是想了解了解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是些什么,那行!所有的大乘经、各种法门你都可以涉猎,没有妨碍,你目的是在求解。我们世间讲的是,目的是在学问,目的是在常识,这没有妨碍的,可以学的。
疏【若欲学行者。】
那就不一样了。要讲到真正修行:
疏【必藉有缘之法。少用功劳。多得益也。】
前面一句就是现在人讲的佛学,佛学可以,你可以广学多闻;后面这一条学佛,学佛不行。学佛要一门深入,决定不可以学杂、学太多,那是决定有妨害的。为什么?学佛一定是成就戒定慧,目的在此地。成就戒定慧、成就觉正净,目的在这里。所以这解跟行不一样。但是诸位必须要知道一个事实,有解没有行,决定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他的结果还是生死凡夫;有行没有解,在一般大乘法里面能够得定,依照这个法门修学能够得定,也不容易超越三界。
为什么说不容易?那个虽然得定,定功的深度不够。超越三界的定,《楞严经》上讲的是第九次的定,第九定,四禅八定都是属於世间禅定,换句话说,不能超越三界,第九定才能超越。能不能达到这个标准?这就太难太难。如果在净土宗来说,换句话说,这世间八种禅定,我们连初级禅定都还没有达到也能往生,这就容易。所以佛在《无量寿经•三辈往生》后面开出,对一般修学大乘功夫不到家的,将那个功德回向求生净土也能往生,这真正是慈悲到了极处,真正是普度一切众生。所以解跟行,我们一定要把它辨别清楚。
在我们一生当中,既然把这些事实真相搞明白,我们就要决定我们的目标,还是以往生为第一?还是以求解为第一?这个事情是自己的事情,别人没有办法给你做主。但是我在此地可以奉劝诸位、提醒诸位,「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如果不能往生,你就把三藏十二分教统统搞清楚、搞明白了还是没用。真正聪明人、真正觉悟人晓得生死要紧,如果把这桩事情看重,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行比解重要!我们死心塌地把这一句佛号念好。解算不了什么,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再求不迟,这才是叫真正聪明人。
真正要在行门上用功夫,必须要把世缘放下,放下就是心里头不要再牵挂。把佛法也要彻底放下,古来祖师们说得很好,莲池大师就讲得很好,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让给哪些人悟?求学的人,让他们去悟去。八万四千行也饶给别人行,哪些人行?不信净土的人,让他们去行去。不著急了生死出三界的人可以学那些法门,真正知道生死事大,急著要超越三界的,那你就老实念佛。所以到最后,这是一本《阿弥陀经》,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少用功劳,多得益也』。这一点都不假。大师这一段的开示,的确把我们的根本疑虑断除,我们也学会应付一些异解、异学、异见、别行的人。遇到这些人,我们也晓得我应该怎么样对他说,既能够坚定我自己的信心,也不伤他的颜面,这很好、很圆满。再看底下一段,这下面一段大师给我们说了个比喻,比喻也非常之好:
疏【又白一切往生人等。】
我们看大师用的这个句子,实在讲是恭敬到极处了,『白』这一个字是下对上的敬词。『一切往生人等』,就是你真正下定了决心,我这一生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你就是其中之一,大师这番话就是对你说的。
疏【今更为行者说一譬喻。】
『行者』就是专心修学净土法门的人,给你说一个比喻。目的:
疏【守护信心。以防外邪异见之难。】
防护你遇到这邪门外道来找麻烦的,来破坏你的,来动摇你信心的,怕的是这个,给你说个比喻。
疏【何者是也。】
什么比喻?
疏【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
这是比喻有个人他出去旅行,往西面走,路程相当遥远,有『百千之里』。
疏【忽然中路见有二河。】
他走到半途遇到有两条河。
疏【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
当然他举的这个都是比喻,后面有说明。『火』是瞋恚之火,『水』是贪爱之水,这里头有贪瞋痴。这修行人一天到晚跟贪瞋痴搅和在一道,就是你现在走到这两条河的当中。
疏【二河各阔百步。】
这两条河各宽百步,百步之宽你超越不过去。
疏【各深无底。南北无边。】
没有边际,可见得这贪瞋痴的严重。
疏【正水火中间。有一白道。】
这两条河的当中有一个小路,这个小路太小了。
疏【可阔四五寸许。】
这像个独木桥一样,四五寸的这么个小路,这比喻什么?你那个贪瞋痴念头里还有一点点善根,这个善根就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么一点善根在,比喻这一点善根。
疏【此道从东岸至西岸。亦长百步。】
这就这么一点点善根。
疏【其水波浪交过湿道。】
这个『水』就是贪爱,贪爱有的时候把你求生净土的念头打断,这就好比把这一条白道浸湿了。
疏【其火焰亦来烧道。】
『火焰』是瞋恚,一有嫉妒瞋恚心又把佛号打断了。
疏【水火相交。常无休息。】
这一句佛号跟贪瞋痴天天在交战,天天在打仗,没休息。
疏【此人既至空旷迥处。更无人物。多有群贼恶兽。见此人单独。竞来欲杀。】
这几句比喻这个修行人虽然有这么一点善根,常常被贪瞋痴淹没掉了,又遇不到善知识,成天跟这些恶知识搅和在一起。『群贼恶兽』,这都是讲的恶知识,这恶知识要拖你下水。
疏【此人怖死。直走向西。】
这个人恐怖了,怕死,一直往西面跑。
疏【忽然见此大河。即自念言。】
跑到这个河边上了,这心里想:
疏【此河南北不见边畔。中间见一白道。极是狭小。二岸相去虽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正欲到回。】
『到回』就是倒退,这是走到这个地方进退不得了。你要倒退;
疏【群贼恶兽渐渐来逼。正欲南北避走。恶兽毒虫竞来向我。正欲向西寻道而去。复恐堕此水火二河。】
这四面都有灾难进退不得。
疏【当时惶怖不复可言。】
这时候恐怖到了极处。
疏【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
回头也死。
疏【住亦死。去一死。】
『住』是不动,不动也死;『去』是走,走也死。总而言之,死定了。
疏【一种不免死者。】
无论走哪里都是死路一条,都是危险道。实在讲是说我们今天处在这个世间就是这个状况。而且怎么样?说实实在在话,步步都是陷坑,步步都是通到三恶道,怎么样小心谨慎都没有办法避免。他这个比喻比得很好,我们今天面临的状况就是这个样子。所以这聪明人下定决心,反正死定了,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也要死,就念阿弥陀佛,那不再考虑了,一心一意念阿弥陀佛了。即自思念:
疏【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
这就是专门选择这些小路,这当中四五寸的白道,我就走这条路,一直走去。
疏【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
听到东面岸上有人劝他。这东岸听到声音,这是比喻释迦牟尼佛的遗教。佛不在了当然见不到人,但是佛的经典在,我们读了经典,等於听到音声在劝我们求愿往生,释迦牟尼佛在劝我们。
疏【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
你要是停止不走那就是死路一条。你勇猛向前去,这是一条好路。
疏【又西岸上有人唤言。】
这个『西岸』就比喻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在接引。
疏【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於水火之难。】
你一心过来,佛以本愿威神加持保佑你,你决定不会遭到灾难。一个在劝你去,一个在迎接你、在欢迎你。
疏【此人既闻此遣彼唤。】
『此遣』是释迦牟尼佛在这边劝我们去,阿弥陀佛在西方世界呼唤我们、接引我们。
疏【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下定决心,勇猛直前,不怀疑、不退转,这一条路就决定走通,决定免除一切灾难。今天时间到,我们就讲到此地。这个比喻还没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