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第十集) 1992/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5-0010
请掀开经本一百零二页倒数第四行,从最后一句看起:
经【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这是三福最后的一条。在这部经里面最重要的两段,就是全经中最重要的两段,也是我们修学净土最得力的两段,这是第一段,三福是第一段,后面「上品往生章」是第二个段落。这两段经文对我们非常有用处。学佛,尤其是修学净宗,我们的目的是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像阿弥陀佛一样将来在十方法界接引众生,可见这确确实实是一桩非常伟大的事业。可是要怎样才能往生?经论上给我们说得很明白、很清楚,特别是《无量寿经》,佛在这部经里面给我们的开示是非常重要的纲领,像这一段经文就是的。
佛法,无论是哪一个法门,无论是哪一个宗派,都要以这三条为基础。像昨天跟诸位说过的,我们讲三皈,三皈是建立在第一福的基础上。像我们盖房子,我们要盖三层楼,第二层一定是盖在第一层的上面,不可能没有第一层就能盖第二层,没有这个道理的。由此可知,通常讲「受持三归」,几个人真的受持了?原来受持三皈的资格,遂受持三皈的条件,是要孝亲尊师、慈悲、修十善业,要这个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你来受持三皈,这个三皈是形式、是样子,并没有真正得到,没有真正的接受。持戒,戒又建立在三皈的基础上。第二福是「受持三归,具足众戒」,可见得,受戒是有三皈为基础。
现在在台湾传戒的风气很盛,一年有很多次。最近我接到一封信,是净心法师寄给我的,日期我不晓得,诸位打听一下就知道。好像是在三月间,临济寺要传在家菩萨戒,里面有请大陆法师到台湾来传戒,这是明阳法师。明阳也许有很多同修没见面名字熟,他是圆瑛法师的学生。圆瑛法师许多的著作,像《楞严经讲义》、《圆觉经讲义》都是他笔记的,所以书上都有他的名字。明阳法师要来,还有真禅法师,这是上海玉佛寺的住持,所以他们也参加这一次传戒的法会。诸位同修有想受菩萨戒的可以参加这个法会,这一次盛会。因为他在台北市传,不必要到其他县市劳碌奔波。可是你要晓得受戒是建立在三皈的基础上,三皈又是建立在第一福的基础上。
今天我们讲的是第三福,三福是大乘菩萨,这个大乘菩萨要建立在三皈持戒的基础上。第一句叫你『发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搞清楚。菩提是梵语,就是古印度的言语,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觉悟。换句话说,菩提心就是一个觉悟的心。诸位要知道,怎样才叫觉悟?要用我们很浅显通俗的话来说,对宇宙人生的真相多少要明白一些,明白就是觉悟。怎么明白?为什么不明白?不明白是迷。迷在哪里?迷在世间名利之中,迷在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迷在这个里头。诸位想想,迷得愈深的人,他的心目当中只有名利、只有欲望,所谓叫利欲薰心,把伦常道德都舍弃掉、都忘掉,那三皈五戒更不必说,他怎么能听得入耳?这就叫没有菩提心。实在讲,菩提心是我们的真心,是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有。因为你迷失了,迷得太久,佛现在劝我们要发菩提心。所以能够认真依照圣贤人的教训来修学,逐渐逐渐对於事实真相明白,觉悟的心愿才能真正发得起来。
在佛法里面,菩提心讲得最具体的就是「四弘誓愿」。现在的俗语叫落实,这发菩提心要落实在行为上,那就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具体说明菩提心的心相,菩提心的样子。四弘誓愿第一条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个度字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帮助他。众生无量无边,我们要用清净心去帮助他。这个清净心就是没有代价的,不讲求报酬的。如果我们帮助别人需要报酬的话,这就不清净了;没有报酬,我们很乐意的去帮助他。第二个平等心的帮助他。世间人有好恶,这个人我喜欢他,那个我讨厌他,喜欢他就愿意帮助他,讨厌的时候他来求我也不会帮助他,这不叫菩提心。所以菩提心是以清净平等、大慈大悲普遍的帮助一切众生。众生需要哪一种的帮助,我们就乐意尽心尽力去帮助他。
佛法里面说得比这个意思还要圆满、还要究竟。要究竟圆满彻底帮助他,是要帮助他成佛。为什么?他要不成佛,都需要别人帮助。等觉菩萨还要佛帮助他,成了佛,不需要别人帮助,他全心全力去帮助人,这个心量多么伟大!我们要想求生净土,没有这个心量,与阿弥陀佛的心量就不相同。不但与阿弥陀佛的心量不一样,与西方世界所有去往生的那些人,心量也不一样。因为凡是得生净土的人,他的心量跟阿弥陀佛都一样。我们的心量跟阿弥陀佛不一样,怎么能去?
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你要问原因何在?你把这三福十一句仔细去念几遍,你就明白,为什么念佛不能往生。看到别人不能往生,这回过头来最重要是看看自己:我自己有没有把握往生?有没有把握不要问别人,问自己。自己的心、愿、解、行跟经上所讲的对照一下、比较一下,我们虽然不能够百分之百的做到,我以前讲大经也跟诸位说过,你真正能够做到两成,百分之二十,就能往生。怎么知道?这是我讲九品跟佛这里讲的不一样,跟祖师们说的也不一样,我是根据《无量寿经》上说的,我也能说出一番道理。假如我们把经典里面的教训、方法百分之百做到,上上品往生;如果做到百分之九十,上中品往生;做到百分之八十是上品下生。这一共九品,这样慢慢退下来,下品下生是百分之二十。这百分之二十都做不到,没指望。这是阿赖耶识种一点善根,等到来生来世,要是有缘遇到再来,这一生就没指望。我们晓得百分之二十是最低的标准,我们总希望把这个标准往上提升。愈往上提升,往生就愈有把握,这个提升就是要真正做到。
因此,我们真正明白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绝大多数都有六道。没有六道的是少数,有六道是多数。六道众生那个苦难的状况,跟我们这个世界差不多,很相似。首先要知道苦,我们不愿意受这些苦难,一切众生当然也不愿意。我们今天找到一条门路可以离苦得乐,这个门路找到了,非常庆幸,无比的欢喜。除了自己认真努力修学之外,我们要尽一切的力量,把这一条门路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大众,这就是发菩提心。这就是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做。
苦难要脱离,从哪个地方脱起?从断烦恼脱起。净土宗带业往生也不例外,这一点诸位特别要记住,如果你错会了意思,会把这一次无比殊胜的因缘就错过,那是非常非常的可惜。这个带业往生,只带旧业不带新业。过去所造的恶业,那没有法子,这是可以带走的。千万不能存一个侥幸的心理,这个可以带业往生,我多造一点罪业没关系,将来还是可以往生,那这个念头就错。所以带旧业不带新业。什么是旧业?从前所造的,没有遇到这个法门以前所造的。没有把这个法门搞清楚、搞明白以前所造的,这都叫旧业。在这个法门搞清楚、搞明白,那你再要做,这就讲不过去,这就不可以。
所以从前虽然学佛学了好多年,不知道学佛要从孝亲尊师,从这个地方做起,往往把这个忽略掉;把修十善、三皈五戒都忽略掉,我们这一次搞明白了。搞明白,从今天起回家就得孝顺父母,就得尊敬师长。从前凡是教过你的这些老师,对他都不能忘记。现在过年了,有没有寄个贺年卡去问问他?重要!这就是三福里的第二福,这确确实实这样。如果住的距离近,应当去看看。住得远或者没有时间,一定要问候问候,这才叫学佛。每个学佛的人都是这样的态度,我们这个社会,对於社会的安定和谐就会有很大的帮助,真正是移风易俗。不但在佛法上修学,在现前社会也是很大的安定力量,不能疏忽。
我们对於三皈是不是真正明白?一天到晚二六时中念念我们不忘记修觉正净,这才叫真正三皈。把觉正净忘掉,还是迷邪颠倒,这错误了。这迷邪染天天在增长,这是倒退,这是舍弃了佛法,大错特错,这不能往生。因为净宗是大乘法,古德给我们说得好,不但是大乘,大乘当中的大乘;不但是大乘当中的大乘,是一乘当中的一乘。佛在《法华》上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这个法门是一乘当中的一乘,殊胜到了极处,它的基础当然比一切法门都要来得坚实。我们要没有这样坚固的基础,怎么能成就?这是把这一部经,我们完全读完了、讲完了,里面许许多多的疑问、疑惑自然都得到正确的答案。
这是菩提心,第一个我们晓得帮助人,第二个晓得自己一定要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佛法用什么方法来断烦恼,这一点要知道。佛虽然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所说的内容包罗万象,无论说得多么久,说得多么多,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戒定慧三学。可以讲诸佛如来所说一切法门都归纳到这三大类。戒,它的作用是防非止过,防止我们继续再做错事,戒律作用这个。定是断烦恼的,定是帮助我们断烦恼的,因此只要是佛法,不管哪个宗派,不管显教密教、大乘小乘统统要修定。为什么?要断烦恼。不定,你就没有办法断烦恼。这就讲到了定学。定是修行的枢纽。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是说修定的方法门径不相同,但是目标是相同的,统统都是修定,唯有修定才能够断烦恼。
第三这是学法门,学法门是开智慧。这是戒定慧,定而后才有慧。慧是什么?慧破所知障,定破烦恼障。「法门无量誓愿学」,祖师大德教给我们初学的人在无量法门里头只可以学一门。为什么学一门?法门无量誓愿学,为什么就学一门?实在讲,教你学一门不是那个境界,而是什么?烦恼无尽誓愿断。学一门的目的是得定,目的是断烦恼;等你烦恼断了,你再去学一切法门,它是有层次的。没有得定,修一切法门,它的结果是帮助你心更乱。我们俗话常说「知事多时烦恼多」。你知道经多了,你妄想就多。可见得初学的人不能知道太多事,也不能知道太多经,使你容易得定。定得到之后,然后才可以去参学。
实在说,这个修学的样子、榜样,善财童子在《华严经》上为我们表演出来了。善财,诸位要知道他是表法的,他不是一个人。「善」是代表善根,这有善根的人,「财」是代表有福德,有善根、有福德的人就叫做善财,这是代表这个意思。那么善根福德还不就从此地三福修来的。你要不修三福,你哪有善根福德。就是这里面的条件他统统都具备,这三福十一句他统统做到,这个人就叫善财。他亲近文殊菩萨,文殊也是一个代表人,代表什么?道德学问最殊胜。这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亲近这个善知识,在这个善知识座下成就了戒定慧三学。
当然这个三学里头最重要的是戒学跟定学。慧是根本智,这个根本智是般若无知,心地清净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如同止水不起波浪,他的心是定的,所以他的心是明的,这是在老师会下成就的。有了这个功夫,老师就把他放出去,出去参学。参学什么?就在外面这个世界让他广泛的去接触。无论什么人都可以接触,无论什么事情都可以接触。因为他接触,他有定功,他不会受外面境界的污染,不会被外境动摇。一接触外面境界,是真是妄、是邪是正、是善是恶,他统统清楚明了,成就了后得智。这个后得智就是无所不知。定慧圆满就成佛,所以末后「佛道无上誓愿成」,那是定慧达到圆满,这就是菩提心的圆满。这个地方讲发菩提心,也就是具体的劝导我们要发真实的四弘誓愿。为什么要成佛?成佛才不需要别人帮助;成佛,你才有能够帮助等觉菩萨,你帮助九界众生才真正到圆满!这叫发菩提心。
第二句叫『深信因果』。诸位翻开经本一百一十三页看第六行,最后一句看起。最后一句是:「四言深信因果者」。这个四是多余的,这多了一个字,这个字应该没有。为什么?因为它前面是「言发菩提心者」、「言不犯威仪者」,它句子都是这个写法,所以此地不应该加一个「四」字。这一个四字应该是空的,不应该有这个字。我叫同学翻开这个地方,这里有一句话我们把这个文念下去:
疏【言深信因果者。即有其二。一明世间苦乐因果。若作苦因。即感苦果。若作乐因。即感乐果。如似以印印泥。印坏文成。不得疑也。】
到这里就完了,下面就是「言读诵大乘」。他这里明明说『即有其二』,只说了一个,还有第二,第二是什么?我也查了很多本子,「第二」都没有。这是善导大师确确实实有二,底下这一条漏掉了,而且这一条关系太重大,怎么可以把它漏掉?这第一条的因果好懂,世间因果,那么第二一定就是出世间因果,这才能配得上。否则的话,他前面讲第一世间因果,第二一定是明出世因果,一定是这样的。可惜我们现在找了很多版本,第二都缺,都缺了这个第二。
这第一条世间因果。不但世间,出世间统统离不开因果定律。世间为什么乱?世间为什么这么苦?如果诸位很冷静的去观察,一定可以找到它真正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不相信因果报应,以为自己很聪明,以为自己很能干,以为自己可以能主宰一切,胡作妄为。造恶因当然得恶报。整个社会大家都在拼命造贪瞋痴慢,那个共业就不堪设想。我们学佛的人名利心比较淡一点,听到这些话还能听得进去,听了还会点头。你跟外面的人讲的时候,「你这个人神经有问题,这太落伍」。骂我们落伍,骂我们头脑有问题,骂我们不适合时代,要被淘汰掉。这就是现在这个社会,信假不信真,信邪不信正,那就难了,太难太难!所以我们真正晓得这个事实的真相,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乃至於一个国家都是要福报。我一个人修福,这一个人一生幸福快乐;一家人修福,你的家庭一定非常美满;一国人修福,这个国家一定富强;天下人都修福,这个世界一定和平。要知道修福,修福就是作善因,作善因一定得善果。
佛对於善恶的标准给我们说得非常清楚、非常明了,这三福十一句就是善的标准,就是得福的因素。我们能照这样修,怎么会不得福报!所以非常非常重要。善与恶用最简单的解释,凡是起心动念都为自己的利益来著想,给诸位说这叫恶;起心动念能够替大众著想,这叫善,善恶简单定义就是这么说的。为什么说想自己是恶?这也可分做世间法跟出世间法。世间法起心动念想自己,你的福报会享尽,你的福报太有限,会享完。享完就没有了,所以这是恶。起心动念为大众著想,你替社会造福、替人群造福、替众生造福,你天天在造福、积福,你的福报享不尽。这从世间法来说。
从出世间法来讲,念念想到我是增长我执,我执是烦恼障的根本。佛法叫我们断二障、破二执,破了我执就断了烦恼障,破了法执就断了所知障。起心动念都是我,我执坚固,你怎么能破得掉?换句话说,你烦恼断不了。烦恼断不了,三界就不能超越。这大小乘经上都讲,阿罗汉断了见思烦恼,这才出了三界。见思烦恼,见烦恼里面第一个身见,执著这个身是我,所以我执根深的人不能入佛门。这个不能入佛门,佛门第一个门就是小乘须陀洹果,他没有办法证到须陀洹果。不证须陀洹果,在佛教门外,没入门。除掉我见,不再执著这个身是我,这才能证到小乘须陀洹果。所以起心动念都想到我自身的利益,这身家的利益,学佛成了大障碍。纵然学佛,你很精进、很努力,你也不能入门。於世法、於佛法都不是善。
念念为众生,念念为大众,他把自己淡忘掉,这个好。我执不断,它没有了。我执没有,烦恼就没有,所以工作虽然多,他不辛苦。为什么不辛苦?世间人工作多了会劳累,那个累从哪里来?得失心重,所以他烦恼,一天到晚得失。菩萨为大众工作,没有自己的,没有得失。得的是什么?大家有福报;失败了是大家没福,与我不相干。所以他的心永远是清净的。清净心里面怎么会生烦恼?怎么会有疲倦?我们看《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你看他帮助众生,在我们一般人看是忙碌得不得了了,人家不疲不厌。不疲不厌就是因为他没有得失心。所以,他永远是快乐的,永远头脑是清净的、冷静的,他不迷。他对於这个事情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来龙去脉这因因果果他都知道,他不迷失。所以虽然忙碌还是清净快乐。这是善。所以什么叫善因、什么叫恶因要搞清楚,然后善果、恶果我们才知道它是怎么一回事情。这是第一。
第二就是我常常在讲经的时候讲到这一句,因为我这一句是几十年才搞清楚、才搞明白。这世间因果这个说法,这不希奇!这我们大家都懂得。第二出世间因果,出世因果最殊胜的是成佛。成佛的因果是什么?我几十年当中才搞通、才搞明白,这是过去讲《华严经》讲了十七年,这一句才恍然大悟,「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因果许许多多的菩萨都不知道。因为「深信因果」摆在第三条,给我带来很大的疑惑;假如这一句摆在前面两条,我就不怀疑,为什么?第一个讲人天福报,第二个讲二乘福报。我们一般人都晓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难道菩萨还不知道因果报应?第三条就是讲菩萨。
什么因果菩萨不知道?成佛的因果,许许多多的菩萨不知道。为什么说他不知道?假如知道了,这些菩萨全都成佛了。因为不知道,他没有办法修学,所以他还成不了佛。这就是佛在大经里头常常给我们说,修行要三大阿僧只劫。《华严经》上讲的时间更长,凡夫从什么地方起?从证得须陀洹那一天起。没有证得须陀洹以前不算,从证得初果这一天起修行是满三大阿僧只劫,叫成佛。成的什么佛?藏教佛,通教佛,那个地位不高。要成个圆教佛要多久?《华严》上才说了真话,无量阿僧只劫,不是三个阿僧只劫。佛在《华严》上给我们说真话。假如真的知道成佛这个方法,「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我们今天知道,我们的便宜占大了!我们一生就成佛,不要三大阿僧只劫,一生就圆满成佛。你要不相信你去念《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证明。
所以确确实实这个因果知道的人不多。这个知是真知,不是一般讲的知。那么我们要问,许许多多的菩萨有没有听讲过净土法门?我相信听过。甚至於他也讲这个法门,劝人念佛求生净土,他自己不干。自己为什么不干?自己不信。自己不信,为什么劝别人?别人程度不够,你们念佛求生净土;他程度够,他不生净土,他要搞无量劫,等到那个人成了佛,回过头来再度他。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这是事实。由此可知,相信这个很难很难。劝别人念佛求生净土,他自己不相信,这样的菩萨、这样的声闻多得是,太多太多。所以第二,「二者」一定就是这一句。很可惜古时候经本,善导大师是唐朝人,唐朝时候还是手写,可能记录手写的时候漏掉,抄漏掉,这是重要的这么一条抄漏掉。
底下这一句恐怕诸位同修看到看不懂,『以印印泥,印坏文成』。这两句怎么个讲法?因为这个事情古时候很普遍,说这个大家都很容易懂。现在没有这个事情,所以诸位也没听说过,於这个事情就不懂。从前官府里头重要的公文,这个公文要密封。密封怎么个封法?用泥,用封泥,用这个东西来封。古时候书籍没有纸张,用竹简。那个竹简现在诸位在故宫博物院还可以看到,是竹片用绳索把它穿起来的,一个竹片上刻一行字,那么然后卷起来,把它封起来,封口的地方用泥。泥封的时候要盖个印,印是蜡做的,蜡做的印印在这泥上,然后用火把它加热,加热的时候蜡就融化掉,那个泥烧干的时候字就显出来,这种叫封泥。现在在这个印章里面还有封泥,是说这桩事情。「印坏文成」,这个蜡印坏掉了,文成就了。蜡印是因,文成是果,举这个意思。这在从前举这个例子是人人都能懂,隔了一千多年,这个东西早就淘汰掉,我们现在看不懂。这就是因果,这是一定的事实,决定不是虚妄的,这是真正的事实。这个结语应该是把世间因果、出世间因果,统统都是这样的,都是真实不虚。
所以我们一个人在这一生当中,当然眼光远大的,我们还有来生;纵然没有远大眼光,也会追求这一生的幸福。这一生的幸福,总不外乎财富、智慧聪明、健康长寿,这真正的幸福。这幸福从哪里来?要知道修因。幸福是果报,要知道修因!眼光、心量要拓开、要放大,要替一切众生著想。我们有力量尽量去做好事,我们自己才会得真实的好果报。一个人有福,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有福报,都不会缺乏,都会有许许多多人照顾他,有福!没有福的人不行。你自己再多的财富,财富,佛在经上说五家所有,你不要以为你多,可能到明天就统统丢光,一样也没有,那不是真实的,没有福报保不住!第三句:
疏【言读诵大乘者。此明经教。喻之如镜。数读数寻。开发智慧。若智慧眼开。即能厌苦欣乐涅盘等也。】
我们看看佛教给我们,实在讲,三福也是修行的次第。第一条著重在世间福报。俗话常说,就是佛经也讲「贫穷学道难」。一个人没有福报,三餐饭都吃不饱,叫他来学道,他哪有这个心情。所以必须衣食足,有多余的时间,才来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在学术、在道业、在艺术上去追求,将自己的生活品质往上提升,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学佛不能没有福报,一定要有福报才能够学佛。学佛要认真的修学,这三皈众戒是帮助我们得定,帮助我们心地清净,智慧开发,这样才进入「发菩提心,读诵大乘」。
在我们初学这一个阶段,我们在大乘经典里面,只选择本宗的,这就行了。到什么时候才深入经藏,广学法门?到接引众生的时候,去教化众生的时候,再去学。确实佛法是先度自己,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怎么能度别人。如果教别人把这个路子教错,方法教错,自己要背因果的责任,那个麻烦很大,不是儿戏的。自己有了定功,这才能够广学法门。广学法门不是为自己,是为别人的。因为众生种类很多,程度不一样,业障习气各个不相同,兴趣爱好也各个差别,所以需要无量的法门你才能够应付得了许许多多的众生。对自己来讲没有必要,一门就够。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所以大乘经典里面选择一种。
古来有许多的祖师大德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他们一生就学一部经,一生只讲一部经,不讲第二部经的,只讲一部经。这是给现代人做非常好的榜样,真正是一门深入,专修专弘。这得利益最快速、最有效、也最稳当。所以我常常在讲席当中也跟诸位报告,一生当中学一部经,弘一部经的,上上根人。我们净土宗经典最少,总共是五经一论。在所有宗派里面,我们经典是最少的。五经一论统统都要学,我说过了这是中等人,这不是上上的人。假如这个五经一论觉得还不够,不错,净土宗历代祖师的著述也不少,现代我们台湾编净土丛书,这么厚的本子二十册,如果你要是学这一些,下下根人。往生有没有指望?没指望。为什么?心散乱的,决定一天到晚还在打妄想。
一天到晚还在打妄想,往生就没有希望,太难太难。所以你真正想成就,心清净。《无量寿经》经题上讲得很好「清净平等觉」。我们修什么?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觉心,这非常非常重要!五经一论要看、要明白,但是自己专修专弘一部就够。到自己往生真有把握,确实有把握往生,你涉猎一些其他经论可以,为什么?不碍事了。往生没有把握不行,不能分心,往生有把握这才可以,决定不能误了自己这一生的大好因缘。
所以我在此地劝勉大众,『读诵大乘』选一部经。所有五经一论这六种都是大乘,都是大乘中的大乘,任选一部都好。也许你会怀疑,《无量寿经》内容丰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那个经文只有几行,二百四十四个字,大概里面遗漏掉的就很多,你要这样想法就错。《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内容跟《无量寿经》没有两样,这两部经的内容不增不减。《无量寿经》讲得不多,《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讲得也不少,文字虽然少,内容是相等的。诸位要参透,你就明了,你就看出这个事实真相。因此,无论受持哪一部,功德都圆满。但是受持一定要懂得经里面的意义,要懂得它修行的方法,认真努力把它做到,这样才有效。
「读诵」是我们修学功课里面最重要的一种方法,每天都要读诵。过去我曾经劝同修们,最好能在三年当中念满三千遍,这是我们修学第一个阶段。先要念熟,你不熟,你就不能依教奉行。佛在经上讲的什么?忘记了,不知道,那你怎么做法?必须要将佛所讲的每一句教训时时记在心里,做为我们思想、见解、行为的标准,这才谈得上修行。修行是在起心动念之间,这大家千万不能够疏忽。不是说我每天念多少遍经,念多少声佛号,拜多少拜佛,我这在修行了,不见得。因为什么?你搞的那些是修行的样子。有没有内容?那很难讲。真实的内容是在起心动念,我的想法、看法、做法错了,把这些错误修正过来叫修行,所以修行是修正错误的行为。
中国人喜欢简单,现在不行了,现在简单的时候,意思都不懂,意思都错会,不得不麻烦。所以修行最好讲:修正错误的思想行为。这大家一听,懂得了,不致於错会了。否则的话,讲修行一定是在佛菩萨面前磕头作揖,敲著木鱼念经,那叫修行。敲著木鱼念经还胡思乱想、还贪瞋痴慢,那修什么行?那不叫修行,那叫装模作样,自欺欺人。佛菩萨泥塑木雕都欺骗它,你说这个心,这很难讲,这未免真的太过分,连泥塑木雕你都要欺骗它。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什么叫修行。
你这个经要不念得很熟,你凭什么修?标准都没有。这是我们修正行为的标准,符合佛所说的,那这就正确的,就是对的;与佛所说的相违背的,那就是错误的。所以经典是我们修学的标准,是我们修行的依靠,你不熟怎么行?三年念熟,三年之后才起修,就认真的修。那么三年以后要不要念?一天念一遍就够,温习一下就够。头三年念的是愈多愈好,愈熟愈好,你这个标准才清楚、才明朗。这一起心动念就想到了佛怎么说的,我该不该去做,立刻就修正,这叫真修行人。
所以这真修行人不在形式上。你要看那形式,他从来也没念过经,从来也没有拜过佛,他是真修行人。天天诵经、拜佛的不一定是真修行人。这就是说明修行要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是在道场,我们要有这个形式。形式的目的,就像唱戏一样,在那边表演,表演给初学、没有入门的人,表演给他看的。换句话说,摄受众生的一种手段。所以种种仪规都是摄受众生的手段。因为佛法不重宣传,不可以宣传。你说哪一个老师好的老师?我是好老师,你们要跟我来学。没这个话,这说不出口的。
现在有招生,古时候我们翻开古书没看到招生这两个字,没有。老师总是谦虚,我的道德学问都不够,我怎么敢教你,都在谦虚。佛也很谦虚,谁认识他?谁愿意跟他学?只有我们这些做学生的,深受佛的恩惠,知道佛的道德学问,我们替他宣传。但是宣传,老师又禁止,又不准宣传,那怎么办?我们就做出恭敬的样子,让外面人看,看了之后他就问道:你为什么对他这么恭敬?他的道德学问值得我们跟他效法。这才把人介绍过来。所以这是古代诸佛如来,这些真正有德学的人招收新生的一种方式,不像我们现在,很含蓄的。
所以佛门里面唱赞,赞什么?赞美佛的。赞佛偈唱的时候要唱的字正腔圆,要教人听懂,听到感动,他也来学佛了。如果这赞子唱得听了半天一个字也没听出来,你如何能教人入佛门?我们一定要懂得种种仪规、设施的真正的意思,它的目标是何在。所以自己修学跟大众在表演,它的目标不一样,目标不相同,各有各的功德,各有各的利益;这是大众修学是利他的,自己修学是属於自利的。
末后一句『劝进行者』。十一句,前面十句是自利,虽然有利他,利他还是自利,是以自利为主,成就自己的德行为主目的;末后这一句是利益众生的,换句话说,是要帮助别人。「劝」是劝勉,「进」是策进,帮助他进步,「行者」是依照这个法门修学的人。当然我们首先要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他,介绍方法很多,经典上常讲的善巧方便,你一定要懂得善巧方便。已经学佛的人,他要不是修学这个法门,如何把他带进这个法门?这个要有技巧。假如是没有学佛,那我们用什么方法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他?这个方式很多,要细说,那要很长的时间来解释,希望同修们要好好的去体会。
譬如我们印了许许多多「阿弥陀佛」的贴纸,这就是接引众生的方法。许多人不相信的,根本不能接受的,他看到这几个字,「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印象落在八识田中,这就是种种子。他心里头已经有阿弥陀佛的种子,给他种下去了。这个种子什么时候才发芽,那就很难说,也许是来生,也许是无量劫以后,但是总有一天它会起作用,所以这个功德也是不可思议。我们这里印得很多,同学们都可以带回去。台湾这个地方好,不像外国,外国许多地方禁止不准你贴,台湾可以乱贴的。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够看到,常常能够看到阿弥陀佛的名号,看到阿弥陀佛的形像,这是一个方法。
另外一个方法就是念珠,这是很好的方法。在早年,很早了,台湾佛法风气还没有开,一般学生,特别是大学生,他们学佛不敢让同学知道。为什么?怕同学说他迷信,瞧不起他,所以就偷偷的学佛。来遇到我,我就告诉他,我说不必,我说:你们学佛,在学校里面度你的同学,怎么个度法?你劝他当然很难,他未必相信。你手上带串念珠,你的同学一看到你,「阿弥陀佛」,你看自自然然就念一声阿弥陀佛了,他就得度了;还有书本,大家书本都写名字,你不要写名字,写阿弥陀佛。一看「阿弥陀佛」,随时随地都要叫人家念一声阿弥陀佛。你这叫度众生,这是方法。
所以你要是经商开店的,你那店面一进门很显著地方供一张阿弥陀佛的像,或者贴一张「南无阿弥陀佛」的贴纸。你的顾客一上门,抬头一看,不管他念不念,阿弥陀佛已经印到他心里去。生意也做了,是众生也度了,你看这多好!都是善巧方便。生意做得大的人刊广告,我都劝过大家,你刊广告要拿广告费,你那一篇大广告里面,上面也加一个南无阿弥陀佛。你看教所有的人看到这广告都念一声佛号,又不要多加钱。乃至於电视里面一些广告都可以这样做。你要是会用心,真的随时随地修无量无边的功德,这接引众生的方法。
当然现在我们有经书、有录音带送给有缘的人。过年来了,你们家亲眷属就多。这个经书,像《无量寿经》多拿一些回家,过年的时候,人家来拜年送他一本,他不能不要。为什么?无量寿!他要不要的话,他就没有寿命;「经」跟黄金的「金」是同一个音,你不要,你不要就完了,你明年财就没有了、寿也没有了,这糟糕了。所以送别的书,他可以不要,过年大家都是赌博怕输,送书的时候很忌讳,我说我送你经,经是赢钱的,不输;送你无量寿。你给他一解释他就欢喜,他非收不可。他不收他今年运就不好了,是金也没得了,寿也没得了,他怎么敢不要?趁这个大好机会,多多的去播种,这都是劝进行者的方法。所以随时随地你都想到,我要把这个经本送给别人。能够听的送录音带给他,能够看的送经书给他,这就非常好。
这个三福我们占的时间比较长,因为这一段非常非常重要,是我们修学的根基。这个根基要是不明了、不坚固,我们的修学,这一生往往会落空。所以一定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一百零二页倒数第四行,从最后一句看起:
经【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这是三福最后的一条。在这部经里面最重要的两段,就是全经中最重要的两段,也是我们修学净土最得力的两段,这是第一段,三福是第一段,后面「上品往生章」是第二个段落。这两段经文对我们非常有用处。学佛,尤其是修学净宗,我们的目的是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像阿弥陀佛一样将来在十方法界接引众生,可见这确确实实是一桩非常伟大的事业。可是要怎样才能往生?经论上给我们说得很明白、很清楚,特别是《无量寿经》,佛在这部经里面给我们的开示是非常重要的纲领,像这一段经文就是的。
佛法,无论是哪一个法门,无论是哪一个宗派,都要以这三条为基础。像昨天跟诸位说过的,我们讲三皈,三皈是建立在第一福的基础上。像我们盖房子,我们要盖三层楼,第二层一定是盖在第一层的上面,不可能没有第一层就能盖第二层,没有这个道理的。由此可知,通常讲「受持三归」,几个人真的受持了?原来受持三皈的资格,遂受持三皈的条件,是要孝亲尊师、慈悲、修十善业,要这个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你来受持三皈,这个三皈是形式、是样子,并没有真正得到,没有真正的接受。持戒,戒又建立在三皈的基础上。第二福是「受持三归,具足众戒」,可见得,受戒是有三皈为基础。
现在在台湾传戒的风气很盛,一年有很多次。最近我接到一封信,是净心法师寄给我的,日期我不晓得,诸位打听一下就知道。好像是在三月间,临济寺要传在家菩萨戒,里面有请大陆法师到台湾来传戒,这是明阳法师。明阳也许有很多同修没见面名字熟,他是圆瑛法师的学生。圆瑛法师许多的著作,像《楞严经讲义》、《圆觉经讲义》都是他笔记的,所以书上都有他的名字。明阳法师要来,还有真禅法师,这是上海玉佛寺的住持,所以他们也参加这一次传戒的法会。诸位同修有想受菩萨戒的可以参加这个法会,这一次盛会。因为他在台北市传,不必要到其他县市劳碌奔波。可是你要晓得受戒是建立在三皈的基础上,三皈又是建立在第一福的基础上。
今天我们讲的是第三福,三福是大乘菩萨,这个大乘菩萨要建立在三皈持戒的基础上。第一句叫你『发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搞清楚。菩提是梵语,就是古印度的言语,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觉悟。换句话说,菩提心就是一个觉悟的心。诸位要知道,怎样才叫觉悟?要用我们很浅显通俗的话来说,对宇宙人生的真相多少要明白一些,明白就是觉悟。怎么明白?为什么不明白?不明白是迷。迷在哪里?迷在世间名利之中,迷在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迷在这个里头。诸位想想,迷得愈深的人,他的心目当中只有名利、只有欲望,所谓叫利欲薰心,把伦常道德都舍弃掉、都忘掉,那三皈五戒更不必说,他怎么能听得入耳?这就叫没有菩提心。实在讲,菩提心是我们的真心,是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有。因为你迷失了,迷得太久,佛现在劝我们要发菩提心。所以能够认真依照圣贤人的教训来修学,逐渐逐渐对於事实真相明白,觉悟的心愿才能真正发得起来。
在佛法里面,菩提心讲得最具体的就是「四弘誓愿」。现在的俗语叫落实,这发菩提心要落实在行为上,那就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具体说明菩提心的心相,菩提心的样子。四弘誓愿第一条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个度字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帮助他。众生无量无边,我们要用清净心去帮助他。这个清净心就是没有代价的,不讲求报酬的。如果我们帮助别人需要报酬的话,这就不清净了;没有报酬,我们很乐意的去帮助他。第二个平等心的帮助他。世间人有好恶,这个人我喜欢他,那个我讨厌他,喜欢他就愿意帮助他,讨厌的时候他来求我也不会帮助他,这不叫菩提心。所以菩提心是以清净平等、大慈大悲普遍的帮助一切众生。众生需要哪一种的帮助,我们就乐意尽心尽力去帮助他。
佛法里面说得比这个意思还要圆满、还要究竟。要究竟圆满彻底帮助他,是要帮助他成佛。为什么?他要不成佛,都需要别人帮助。等觉菩萨还要佛帮助他,成了佛,不需要别人帮助,他全心全力去帮助人,这个心量多么伟大!我们要想求生净土,没有这个心量,与阿弥陀佛的心量就不相同。不但与阿弥陀佛的心量不一样,与西方世界所有去往生的那些人,心量也不一样。因为凡是得生净土的人,他的心量跟阿弥陀佛都一样。我们的心量跟阿弥陀佛不一样,怎么能去?
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你要问原因何在?你把这三福十一句仔细去念几遍,你就明白,为什么念佛不能往生。看到别人不能往生,这回过头来最重要是看看自己:我自己有没有把握往生?有没有把握不要问别人,问自己。自己的心、愿、解、行跟经上所讲的对照一下、比较一下,我们虽然不能够百分之百的做到,我以前讲大经也跟诸位说过,你真正能够做到两成,百分之二十,就能往生。怎么知道?这是我讲九品跟佛这里讲的不一样,跟祖师们说的也不一样,我是根据《无量寿经》上说的,我也能说出一番道理。假如我们把经典里面的教训、方法百分之百做到,上上品往生;如果做到百分之九十,上中品往生;做到百分之八十是上品下生。这一共九品,这样慢慢退下来,下品下生是百分之二十。这百分之二十都做不到,没指望。这是阿赖耶识种一点善根,等到来生来世,要是有缘遇到再来,这一生就没指望。我们晓得百分之二十是最低的标准,我们总希望把这个标准往上提升。愈往上提升,往生就愈有把握,这个提升就是要真正做到。
因此,我们真正明白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绝大多数都有六道。没有六道的是少数,有六道是多数。六道众生那个苦难的状况,跟我们这个世界差不多,很相似。首先要知道苦,我们不愿意受这些苦难,一切众生当然也不愿意。我们今天找到一条门路可以离苦得乐,这个门路找到了,非常庆幸,无比的欢喜。除了自己认真努力修学之外,我们要尽一切的力量,把这一条门路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大众,这就是发菩提心。这就是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做。
苦难要脱离,从哪个地方脱起?从断烦恼脱起。净土宗带业往生也不例外,这一点诸位特别要记住,如果你错会了意思,会把这一次无比殊胜的因缘就错过,那是非常非常的可惜。这个带业往生,只带旧业不带新业。过去所造的恶业,那没有法子,这是可以带走的。千万不能存一个侥幸的心理,这个可以带业往生,我多造一点罪业没关系,将来还是可以往生,那这个念头就错。所以带旧业不带新业。什么是旧业?从前所造的,没有遇到这个法门以前所造的。没有把这个法门搞清楚、搞明白以前所造的,这都叫旧业。在这个法门搞清楚、搞明白,那你再要做,这就讲不过去,这就不可以。
所以从前虽然学佛学了好多年,不知道学佛要从孝亲尊师,从这个地方做起,往往把这个忽略掉;把修十善、三皈五戒都忽略掉,我们这一次搞明白了。搞明白,从今天起回家就得孝顺父母,就得尊敬师长。从前凡是教过你的这些老师,对他都不能忘记。现在过年了,有没有寄个贺年卡去问问他?重要!这就是三福里的第二福,这确确实实这样。如果住的距离近,应当去看看。住得远或者没有时间,一定要问候问候,这才叫学佛。每个学佛的人都是这样的态度,我们这个社会,对於社会的安定和谐就会有很大的帮助,真正是移风易俗。不但在佛法上修学,在现前社会也是很大的安定力量,不能疏忽。
我们对於三皈是不是真正明白?一天到晚二六时中念念我们不忘记修觉正净,这才叫真正三皈。把觉正净忘掉,还是迷邪颠倒,这错误了。这迷邪染天天在增长,这是倒退,这是舍弃了佛法,大错特错,这不能往生。因为净宗是大乘法,古德给我们说得好,不但是大乘,大乘当中的大乘;不但是大乘当中的大乘,是一乘当中的一乘。佛在《法华》上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这个法门是一乘当中的一乘,殊胜到了极处,它的基础当然比一切法门都要来得坚实。我们要没有这样坚固的基础,怎么能成就?这是把这一部经,我们完全读完了、讲完了,里面许许多多的疑问、疑惑自然都得到正确的答案。
这是菩提心,第一个我们晓得帮助人,第二个晓得自己一定要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佛法用什么方法来断烦恼,这一点要知道。佛虽然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所说的内容包罗万象,无论说得多么久,说得多么多,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戒定慧三学。可以讲诸佛如来所说一切法门都归纳到这三大类。戒,它的作用是防非止过,防止我们继续再做错事,戒律作用这个。定是断烦恼的,定是帮助我们断烦恼的,因此只要是佛法,不管哪个宗派,不管显教密教、大乘小乘统统要修定。为什么?要断烦恼。不定,你就没有办法断烦恼。这就讲到了定学。定是修行的枢纽。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是说修定的方法门径不相同,但是目标是相同的,统统都是修定,唯有修定才能够断烦恼。
第三这是学法门,学法门是开智慧。这是戒定慧,定而后才有慧。慧是什么?慧破所知障,定破烦恼障。「法门无量誓愿学」,祖师大德教给我们初学的人在无量法门里头只可以学一门。为什么学一门?法门无量誓愿学,为什么就学一门?实在讲,教你学一门不是那个境界,而是什么?烦恼无尽誓愿断。学一门的目的是得定,目的是断烦恼;等你烦恼断了,你再去学一切法门,它是有层次的。没有得定,修一切法门,它的结果是帮助你心更乱。我们俗话常说「知事多时烦恼多」。你知道经多了,你妄想就多。可见得初学的人不能知道太多事,也不能知道太多经,使你容易得定。定得到之后,然后才可以去参学。
实在说,这个修学的样子、榜样,善财童子在《华严经》上为我们表演出来了。善财,诸位要知道他是表法的,他不是一个人。「善」是代表善根,这有善根的人,「财」是代表有福德,有善根、有福德的人就叫做善财,这是代表这个意思。那么善根福德还不就从此地三福修来的。你要不修三福,你哪有善根福德。就是这里面的条件他统统都具备,这三福十一句他统统做到,这个人就叫善财。他亲近文殊菩萨,文殊也是一个代表人,代表什么?道德学问最殊胜。这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亲近这个善知识,在这个善知识座下成就了戒定慧三学。
当然这个三学里头最重要的是戒学跟定学。慧是根本智,这个根本智是般若无知,心地清净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如同止水不起波浪,他的心是定的,所以他的心是明的,这是在老师会下成就的。有了这个功夫,老师就把他放出去,出去参学。参学什么?就在外面这个世界让他广泛的去接触。无论什么人都可以接触,无论什么事情都可以接触。因为他接触,他有定功,他不会受外面境界的污染,不会被外境动摇。一接触外面境界,是真是妄、是邪是正、是善是恶,他统统清楚明了,成就了后得智。这个后得智就是无所不知。定慧圆满就成佛,所以末后「佛道无上誓愿成」,那是定慧达到圆满,这就是菩提心的圆满。这个地方讲发菩提心,也就是具体的劝导我们要发真实的四弘誓愿。为什么要成佛?成佛才不需要别人帮助;成佛,你才有能够帮助等觉菩萨,你帮助九界众生才真正到圆满!这叫发菩提心。
第二句叫『深信因果』。诸位翻开经本一百一十三页看第六行,最后一句看起。最后一句是:「四言深信因果者」。这个四是多余的,这多了一个字,这个字应该没有。为什么?因为它前面是「言发菩提心者」、「言不犯威仪者」,它句子都是这个写法,所以此地不应该加一个「四」字。这一个四字应该是空的,不应该有这个字。我叫同学翻开这个地方,这里有一句话我们把这个文念下去:
疏【言深信因果者。即有其二。一明世间苦乐因果。若作苦因。即感苦果。若作乐因。即感乐果。如似以印印泥。印坏文成。不得疑也。】
到这里就完了,下面就是「言读诵大乘」。他这里明明说『即有其二』,只说了一个,还有第二,第二是什么?我也查了很多本子,「第二」都没有。这是善导大师确确实实有二,底下这一条漏掉了,而且这一条关系太重大,怎么可以把它漏掉?这第一条的因果好懂,世间因果,那么第二一定就是出世间因果,这才能配得上。否则的话,他前面讲第一世间因果,第二一定是明出世因果,一定是这样的。可惜我们现在找了很多版本,第二都缺,都缺了这个第二。
这第一条世间因果。不但世间,出世间统统离不开因果定律。世间为什么乱?世间为什么这么苦?如果诸位很冷静的去观察,一定可以找到它真正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不相信因果报应,以为自己很聪明,以为自己很能干,以为自己可以能主宰一切,胡作妄为。造恶因当然得恶报。整个社会大家都在拼命造贪瞋痴慢,那个共业就不堪设想。我们学佛的人名利心比较淡一点,听到这些话还能听得进去,听了还会点头。你跟外面的人讲的时候,「你这个人神经有问题,这太落伍」。骂我们落伍,骂我们头脑有问题,骂我们不适合时代,要被淘汰掉。这就是现在这个社会,信假不信真,信邪不信正,那就难了,太难太难!所以我们真正晓得这个事实的真相,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乃至於一个国家都是要福报。我一个人修福,这一个人一生幸福快乐;一家人修福,你的家庭一定非常美满;一国人修福,这个国家一定富强;天下人都修福,这个世界一定和平。要知道修福,修福就是作善因,作善因一定得善果。
佛对於善恶的标准给我们说得非常清楚、非常明了,这三福十一句就是善的标准,就是得福的因素。我们能照这样修,怎么会不得福报!所以非常非常重要。善与恶用最简单的解释,凡是起心动念都为自己的利益来著想,给诸位说这叫恶;起心动念能够替大众著想,这叫善,善恶简单定义就是这么说的。为什么说想自己是恶?这也可分做世间法跟出世间法。世间法起心动念想自己,你的福报会享尽,你的福报太有限,会享完。享完就没有了,所以这是恶。起心动念为大众著想,你替社会造福、替人群造福、替众生造福,你天天在造福、积福,你的福报享不尽。这从世间法来说。
从出世间法来讲,念念想到我是增长我执,我执是烦恼障的根本。佛法叫我们断二障、破二执,破了我执就断了烦恼障,破了法执就断了所知障。起心动念都是我,我执坚固,你怎么能破得掉?换句话说,你烦恼断不了。烦恼断不了,三界就不能超越。这大小乘经上都讲,阿罗汉断了见思烦恼,这才出了三界。见思烦恼,见烦恼里面第一个身见,执著这个身是我,所以我执根深的人不能入佛门。这个不能入佛门,佛门第一个门就是小乘须陀洹果,他没有办法证到须陀洹果。不证须陀洹果,在佛教门外,没入门。除掉我见,不再执著这个身是我,这才能证到小乘须陀洹果。所以起心动念都想到我自身的利益,这身家的利益,学佛成了大障碍。纵然学佛,你很精进、很努力,你也不能入门。於世法、於佛法都不是善。
念念为众生,念念为大众,他把自己淡忘掉,这个好。我执不断,它没有了。我执没有,烦恼就没有,所以工作虽然多,他不辛苦。为什么不辛苦?世间人工作多了会劳累,那个累从哪里来?得失心重,所以他烦恼,一天到晚得失。菩萨为大众工作,没有自己的,没有得失。得的是什么?大家有福报;失败了是大家没福,与我不相干。所以他的心永远是清净的。清净心里面怎么会生烦恼?怎么会有疲倦?我们看《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你看他帮助众生,在我们一般人看是忙碌得不得了了,人家不疲不厌。不疲不厌就是因为他没有得失心。所以,他永远是快乐的,永远头脑是清净的、冷静的,他不迷。他对於这个事情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来龙去脉这因因果果他都知道,他不迷失。所以虽然忙碌还是清净快乐。这是善。所以什么叫善因、什么叫恶因要搞清楚,然后善果、恶果我们才知道它是怎么一回事情。这是第一。
第二就是我常常在讲经的时候讲到这一句,因为我这一句是几十年才搞清楚、才搞明白。这世间因果这个说法,这不希奇!这我们大家都懂得。第二出世间因果,出世因果最殊胜的是成佛。成佛的因果是什么?我几十年当中才搞通、才搞明白,这是过去讲《华严经》讲了十七年,这一句才恍然大悟,「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因果许许多多的菩萨都不知道。因为「深信因果」摆在第三条,给我带来很大的疑惑;假如这一句摆在前面两条,我就不怀疑,为什么?第一个讲人天福报,第二个讲二乘福报。我们一般人都晓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难道菩萨还不知道因果报应?第三条就是讲菩萨。
什么因果菩萨不知道?成佛的因果,许许多多的菩萨不知道。为什么说他不知道?假如知道了,这些菩萨全都成佛了。因为不知道,他没有办法修学,所以他还成不了佛。这就是佛在大经里头常常给我们说,修行要三大阿僧只劫。《华严经》上讲的时间更长,凡夫从什么地方起?从证得须陀洹那一天起。没有证得须陀洹以前不算,从证得初果这一天起修行是满三大阿僧只劫,叫成佛。成的什么佛?藏教佛,通教佛,那个地位不高。要成个圆教佛要多久?《华严》上才说了真话,无量阿僧只劫,不是三个阿僧只劫。佛在《华严》上给我们说真话。假如真的知道成佛这个方法,「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我们今天知道,我们的便宜占大了!我们一生就成佛,不要三大阿僧只劫,一生就圆满成佛。你要不相信你去念《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证明。
所以确确实实这个因果知道的人不多。这个知是真知,不是一般讲的知。那么我们要问,许许多多的菩萨有没有听讲过净土法门?我相信听过。甚至於他也讲这个法门,劝人念佛求生净土,他自己不干。自己为什么不干?自己不信。自己不信,为什么劝别人?别人程度不够,你们念佛求生净土;他程度够,他不生净土,他要搞无量劫,等到那个人成了佛,回过头来再度他。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这是事实。由此可知,相信这个很难很难。劝别人念佛求生净土,他自己不相信,这样的菩萨、这样的声闻多得是,太多太多。所以第二,「二者」一定就是这一句。很可惜古时候经本,善导大师是唐朝人,唐朝时候还是手写,可能记录手写的时候漏掉,抄漏掉,这是重要的这么一条抄漏掉。
底下这一句恐怕诸位同修看到看不懂,『以印印泥,印坏文成』。这两句怎么个讲法?因为这个事情古时候很普遍,说这个大家都很容易懂。现在没有这个事情,所以诸位也没听说过,於这个事情就不懂。从前官府里头重要的公文,这个公文要密封。密封怎么个封法?用泥,用封泥,用这个东西来封。古时候书籍没有纸张,用竹简。那个竹简现在诸位在故宫博物院还可以看到,是竹片用绳索把它穿起来的,一个竹片上刻一行字,那么然后卷起来,把它封起来,封口的地方用泥。泥封的时候要盖个印,印是蜡做的,蜡做的印印在这泥上,然后用火把它加热,加热的时候蜡就融化掉,那个泥烧干的时候字就显出来,这种叫封泥。现在在这个印章里面还有封泥,是说这桩事情。「印坏文成」,这个蜡印坏掉了,文成就了。蜡印是因,文成是果,举这个意思。这在从前举这个例子是人人都能懂,隔了一千多年,这个东西早就淘汰掉,我们现在看不懂。这就是因果,这是一定的事实,决定不是虚妄的,这是真正的事实。这个结语应该是把世间因果、出世间因果,统统都是这样的,都是真实不虚。
所以我们一个人在这一生当中,当然眼光远大的,我们还有来生;纵然没有远大眼光,也会追求这一生的幸福。这一生的幸福,总不外乎财富、智慧聪明、健康长寿,这真正的幸福。这幸福从哪里来?要知道修因。幸福是果报,要知道修因!眼光、心量要拓开、要放大,要替一切众生著想。我们有力量尽量去做好事,我们自己才会得真实的好果报。一个人有福,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有福报,都不会缺乏,都会有许许多多人照顾他,有福!没有福的人不行。你自己再多的财富,财富,佛在经上说五家所有,你不要以为你多,可能到明天就统统丢光,一样也没有,那不是真实的,没有福报保不住!第三句:
疏【言读诵大乘者。此明经教。喻之如镜。数读数寻。开发智慧。若智慧眼开。即能厌苦欣乐涅盘等也。】
我们看看佛教给我们,实在讲,三福也是修行的次第。第一条著重在世间福报。俗话常说,就是佛经也讲「贫穷学道难」。一个人没有福报,三餐饭都吃不饱,叫他来学道,他哪有这个心情。所以必须衣食足,有多余的时间,才来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在学术、在道业、在艺术上去追求,将自己的生活品质往上提升,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学佛不能没有福报,一定要有福报才能够学佛。学佛要认真的修学,这三皈众戒是帮助我们得定,帮助我们心地清净,智慧开发,这样才进入「发菩提心,读诵大乘」。
在我们初学这一个阶段,我们在大乘经典里面,只选择本宗的,这就行了。到什么时候才深入经藏,广学法门?到接引众生的时候,去教化众生的时候,再去学。确实佛法是先度自己,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怎么能度别人。如果教别人把这个路子教错,方法教错,自己要背因果的责任,那个麻烦很大,不是儿戏的。自己有了定功,这才能够广学法门。广学法门不是为自己,是为别人的。因为众生种类很多,程度不一样,业障习气各个不相同,兴趣爱好也各个差别,所以需要无量的法门你才能够应付得了许许多多的众生。对自己来讲没有必要,一门就够。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所以大乘经典里面选择一种。
古来有许多的祖师大德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他们一生就学一部经,一生只讲一部经,不讲第二部经的,只讲一部经。这是给现代人做非常好的榜样,真正是一门深入,专修专弘。这得利益最快速、最有效、也最稳当。所以我常常在讲席当中也跟诸位报告,一生当中学一部经,弘一部经的,上上根人。我们净土宗经典最少,总共是五经一论。在所有宗派里面,我们经典是最少的。五经一论统统都要学,我说过了这是中等人,这不是上上的人。假如这个五经一论觉得还不够,不错,净土宗历代祖师的著述也不少,现代我们台湾编净土丛书,这么厚的本子二十册,如果你要是学这一些,下下根人。往生有没有指望?没指望。为什么?心散乱的,决定一天到晚还在打妄想。
一天到晚还在打妄想,往生就没有希望,太难太难。所以你真正想成就,心清净。《无量寿经》经题上讲得很好「清净平等觉」。我们修什么?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觉心,这非常非常重要!五经一论要看、要明白,但是自己专修专弘一部就够。到自己往生真有把握,确实有把握往生,你涉猎一些其他经论可以,为什么?不碍事了。往生没有把握不行,不能分心,往生有把握这才可以,决定不能误了自己这一生的大好因缘。
所以我在此地劝勉大众,『读诵大乘』选一部经。所有五经一论这六种都是大乘,都是大乘中的大乘,任选一部都好。也许你会怀疑,《无量寿经》内容丰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那个经文只有几行,二百四十四个字,大概里面遗漏掉的就很多,你要这样想法就错。《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内容跟《无量寿经》没有两样,这两部经的内容不增不减。《无量寿经》讲得不多,《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讲得也不少,文字虽然少,内容是相等的。诸位要参透,你就明了,你就看出这个事实真相。因此,无论受持哪一部,功德都圆满。但是受持一定要懂得经里面的意义,要懂得它修行的方法,认真努力把它做到,这样才有效。
「读诵」是我们修学功课里面最重要的一种方法,每天都要读诵。过去我曾经劝同修们,最好能在三年当中念满三千遍,这是我们修学第一个阶段。先要念熟,你不熟,你就不能依教奉行。佛在经上讲的什么?忘记了,不知道,那你怎么做法?必须要将佛所讲的每一句教训时时记在心里,做为我们思想、见解、行为的标准,这才谈得上修行。修行是在起心动念之间,这大家千万不能够疏忽。不是说我每天念多少遍经,念多少声佛号,拜多少拜佛,我这在修行了,不见得。因为什么?你搞的那些是修行的样子。有没有内容?那很难讲。真实的内容是在起心动念,我的想法、看法、做法错了,把这些错误修正过来叫修行,所以修行是修正错误的行为。
中国人喜欢简单,现在不行了,现在简单的时候,意思都不懂,意思都错会,不得不麻烦。所以修行最好讲:修正错误的思想行为。这大家一听,懂得了,不致於错会了。否则的话,讲修行一定是在佛菩萨面前磕头作揖,敲著木鱼念经,那叫修行。敲著木鱼念经还胡思乱想、还贪瞋痴慢,那修什么行?那不叫修行,那叫装模作样,自欺欺人。佛菩萨泥塑木雕都欺骗它,你说这个心,这很难讲,这未免真的太过分,连泥塑木雕你都要欺骗它。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什么叫修行。
你这个经要不念得很熟,你凭什么修?标准都没有。这是我们修正行为的标准,符合佛所说的,那这就正确的,就是对的;与佛所说的相违背的,那就是错误的。所以经典是我们修学的标准,是我们修行的依靠,你不熟怎么行?三年念熟,三年之后才起修,就认真的修。那么三年以后要不要念?一天念一遍就够,温习一下就够。头三年念的是愈多愈好,愈熟愈好,你这个标准才清楚、才明朗。这一起心动念就想到了佛怎么说的,我该不该去做,立刻就修正,这叫真修行人。
所以这真修行人不在形式上。你要看那形式,他从来也没念过经,从来也没有拜过佛,他是真修行人。天天诵经、拜佛的不一定是真修行人。这就是说明修行要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是在道场,我们要有这个形式。形式的目的,就像唱戏一样,在那边表演,表演给初学、没有入门的人,表演给他看的。换句话说,摄受众生的一种手段。所以种种仪规都是摄受众生的手段。因为佛法不重宣传,不可以宣传。你说哪一个老师好的老师?我是好老师,你们要跟我来学。没这个话,这说不出口的。
现在有招生,古时候我们翻开古书没看到招生这两个字,没有。老师总是谦虚,我的道德学问都不够,我怎么敢教你,都在谦虚。佛也很谦虚,谁认识他?谁愿意跟他学?只有我们这些做学生的,深受佛的恩惠,知道佛的道德学问,我们替他宣传。但是宣传,老师又禁止,又不准宣传,那怎么办?我们就做出恭敬的样子,让外面人看,看了之后他就问道:你为什么对他这么恭敬?他的道德学问值得我们跟他效法。这才把人介绍过来。所以这是古代诸佛如来,这些真正有德学的人招收新生的一种方式,不像我们现在,很含蓄的。
所以佛门里面唱赞,赞什么?赞美佛的。赞佛偈唱的时候要唱的字正腔圆,要教人听懂,听到感动,他也来学佛了。如果这赞子唱得听了半天一个字也没听出来,你如何能教人入佛门?我们一定要懂得种种仪规、设施的真正的意思,它的目标是何在。所以自己修学跟大众在表演,它的目标不一样,目标不相同,各有各的功德,各有各的利益;这是大众修学是利他的,自己修学是属於自利的。
末后一句『劝进行者』。十一句,前面十句是自利,虽然有利他,利他还是自利,是以自利为主,成就自己的德行为主目的;末后这一句是利益众生的,换句话说,是要帮助别人。「劝」是劝勉,「进」是策进,帮助他进步,「行者」是依照这个法门修学的人。当然我们首先要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他,介绍方法很多,经典上常讲的善巧方便,你一定要懂得善巧方便。已经学佛的人,他要不是修学这个法门,如何把他带进这个法门?这个要有技巧。假如是没有学佛,那我们用什么方法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他?这个方式很多,要细说,那要很长的时间来解释,希望同修们要好好的去体会。
譬如我们印了许许多多「阿弥陀佛」的贴纸,这就是接引众生的方法。许多人不相信的,根本不能接受的,他看到这几个字,「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印象落在八识田中,这就是种种子。他心里头已经有阿弥陀佛的种子,给他种下去了。这个种子什么时候才发芽,那就很难说,也许是来生,也许是无量劫以后,但是总有一天它会起作用,所以这个功德也是不可思议。我们这里印得很多,同学们都可以带回去。台湾这个地方好,不像外国,外国许多地方禁止不准你贴,台湾可以乱贴的。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够看到,常常能够看到阿弥陀佛的名号,看到阿弥陀佛的形像,这是一个方法。
另外一个方法就是念珠,这是很好的方法。在早年,很早了,台湾佛法风气还没有开,一般学生,特别是大学生,他们学佛不敢让同学知道。为什么?怕同学说他迷信,瞧不起他,所以就偷偷的学佛。来遇到我,我就告诉他,我说不必,我说:你们学佛,在学校里面度你的同学,怎么个度法?你劝他当然很难,他未必相信。你手上带串念珠,你的同学一看到你,「阿弥陀佛」,你看自自然然就念一声阿弥陀佛了,他就得度了;还有书本,大家书本都写名字,你不要写名字,写阿弥陀佛。一看「阿弥陀佛」,随时随地都要叫人家念一声阿弥陀佛。你这叫度众生,这是方法。
所以你要是经商开店的,你那店面一进门很显著地方供一张阿弥陀佛的像,或者贴一张「南无阿弥陀佛」的贴纸。你的顾客一上门,抬头一看,不管他念不念,阿弥陀佛已经印到他心里去。生意也做了,是众生也度了,你看这多好!都是善巧方便。生意做得大的人刊广告,我都劝过大家,你刊广告要拿广告费,你那一篇大广告里面,上面也加一个南无阿弥陀佛。你看教所有的人看到这广告都念一声佛号,又不要多加钱。乃至於电视里面一些广告都可以这样做。你要是会用心,真的随时随地修无量无边的功德,这接引众生的方法。
当然现在我们有经书、有录音带送给有缘的人。过年来了,你们家亲眷属就多。这个经书,像《无量寿经》多拿一些回家,过年的时候,人家来拜年送他一本,他不能不要。为什么?无量寿!他要不要的话,他就没有寿命;「经」跟黄金的「金」是同一个音,你不要,你不要就完了,你明年财就没有了、寿也没有了,这糟糕了。所以送别的书,他可以不要,过年大家都是赌博怕输,送书的时候很忌讳,我说我送你经,经是赢钱的,不输;送你无量寿。你给他一解释他就欢喜,他非收不可。他不收他今年运就不好了,是金也没得了,寿也没得了,他怎么敢不要?趁这个大好机会,多多的去播种,这都是劝进行者的方法。所以随时随地你都想到,我要把这个经本送给别人。能够听的送录音带给他,能够看的送经书给他,这就非常好。
这个三福我们占的时间比较长,因为这一段非常非常重要,是我们修学的根基。这个根基要是不明了、不坚固,我们的修学,这一生往往会落空。所以一定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