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 (第九集)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第九集)  1992/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5-0009

  请掀开经本一百零二页第六行,三福第一条:

  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前面讲到『孝养父母』,善导大师在这个注子里面有两句话非常重要:

  疏【又父母者。世间福田之极也。佛者。即是出世福田之极也。】

  这两句话非常重要。后面他述说一则公案,这是出在佛经上的。从这一段公案我们就真正了解父母之恩非常非常大,这一段文希望同修们自己好好的去看。

  第二句『奉事师长』。我们的身体得之於父母,人与其他动物不一样,就是受过教育。如果讲聪明智慧,动物里面也有聪明智慧很高,甚至於它的智商不亚於人类的。它跟人类不相同的,它没有受过教育,虽然有与人类同样的智商,但是没有受过教育,依然是在畜生道。教育是开发智慧的,得自於老师,所以师长恩德自古以来是跟父母相同的。特别是在古礼上,我们看得很清楚。古礼里面最重的礼是丧礼,父母过世守孝三年。那么老师要过世的话,要心丧三年,就是不穿孝服,除了不穿孝服之外,跟父母之丧是相等的,只是没有孝服。由这个地方能看到古时候学生对於老师的尊重。

  另外一个从称名上也能够明显的看出来,古代只有童子可以称名,叫他名字,可以称名,成年就不可以。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冠礼,就是戴帽子,童子不戴帽子;女子十六岁成年,十六岁行笄礼,就是梳头,这就表示成年。成年不可以叫他名字,不可以称名。譬如男子他二十岁生日,行冠礼戴上帽子表示他成年。这一天他的平辈,这个名是出生之后父母起的,在童子的时候大家都可以称,成年的时候,这时同辈你的兄弟、同学、朋友这一天送你一个字。所以中国有名有字,字我们讲别号。送一个字,从今天起大家都称字不称名。即使是祖父母、伯叔父母都称字而不称名。如果以后你在朝廷作官,见到皇帝,皇帝也称你字不称名,这是对你的尊敬。

  那么什么人称名?你的父母。所以成年之后,你的名只有父母两个人称。祖父母跟你是隔一代,对你要客气要尊重,不称名,皇帝也不称名。除父母之外还有一个可以称你名,永远称你名的,老师,你就晓得老师跟父母的地位完全平等。那要称你名,成年之后称你名,是骂你;皇帝要称你名的时候,你已经犯罪,要判刑。不像现在,现在一见面连名带姓都称,这时代不相同,时代不一样。这是我们从这个地方晓得古时候师徒如父子。

  大师在此地解释虽然不多,但是含义是非常非常之深。一个人在社会上能够顶天立地,是要父母跟师长密切配合才能把他教成人,这恩德从这个地方来的。诸位如果不晓得,老师哪有那么大的恩德?你会怀疑。老师教学生教孝,父母对儿女这个话说不出来:我是你父母,你要孝顺我。这话说不出口。我为什么要孝顺你?所以这些话从第三者来讲,那谁的责任?谁教?老师教这个。老师自己也不能说:你是我的学生,我是你老师,你要尊敬我。这话也说不出口。但是父母教子女要尊师重道,老师教学生回家要孝顺父母,是两个人彼此合作来教,这样才能够把一个人教成功。现在的教育就不谈了。这从前的教学,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古时候教育跟我们现在不一样,古时候教育著重於德行,著重於启发智慧,著重在这些,不像现在教育,跟现在的教育方式不一样。

  师承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父母给儿女选择一个好老师。启蒙的老师关系一个人一生的成败,所以启蒙的老师非常重要。这个老师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标准是德行。不在乎他的学问,重要是他的德行,因为教小学生不需要高深的学问。那个时候学生是跟老师生活在一起,换句话说,老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榜样,这一直到现在大家都晓得,小孩模仿大人。老师就是小孩模仿的榜样,非常非常重要。所谓「少成若天性」,他小时候有一个好的典型、好的模样,他在那里模仿学习,将来就跟天性是一样的。所以重视老师的品德的修养。

  老师教学的重点是有两个,一个是教你做人,这就是德行的基本教育,教给你人与人的关系。让你从小就有这个概念,你知道父子关系,你知道兄弟的关系,你知道朋友的关系,然后才知道什么样身分应该尽什么样的义务,从小训练这些观念。至於读书,老师只负责教句读,教你念书,只教你念,没有讲解,所以这不会错误。只叫你背诵,字没有念错,句子没有念破。古时候的书没有句点,念的时候要圈,老师替你圈,圈这个句子,没有圈错,字没有念错,这就行。老师督促你一天要念一百遍、念两百遍。为什么念这么多遍数?这里面有很深的道理。这小孩是同样的,如果没有东西约束他,他也会胡思乱想,他想著去玩,胡思乱想,他那个头脑不休息、不停止。

  由此可知,中国从前教学跟佛法教学都著重在定,这个定功是从小就要培养,有定才能生智慧。换句话说,尽可能把他的妄想减低到最低的限度,所以叫他读书。读书就不会打妄想,打妄想书一定就念错,用这个方法来训练他。每天念三个小时、念四个小时,那就是在修定。在我们佛门里面,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所以读诵是三学一次完成的训练,非常重要。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把主要的经典全部都背过,而且都背得很熟,这是小学教育。所以小学受了几年教育,虽然他年岁很小,他一举一动都很稳重,都像一个大人一样,学得非常稳重。现在人看也许看的不太习惯,现在人看小孩应该活活泼泼,乱蹦乱跳。古时候不可以的,要斯斯文文,一举一动都要有礼节,从前是这样的训练法。

  小学上面没有中学,上面就是大学,古时候叫太学,这是国家办的。所以他只有小学,然后就进太学。小学里面所训练的是根本智,这是佛门的术语,根本智是什么?根本智是无知,就是训练心地清净,训练无知,不希望你有知。但是到太学,那个地方就是有讲学,就开讲;从前是光念背,到太学这是开讲,讲完之后有研究讨论。所以教学方法不一样。那是我们佛门讲的后得智,后得智就是无所不知。先学无知,然后才能达到无所不知,那个学起来很快,为什么?听老师讲一个道理,他能够联想会贯通,从前背诵许许多多的经典,他能够引证,他能够有悟处,所以容易开悟。道理在这个地方。

  佛法对於老师更是重视。诸位看语录,语录大家看得少,尤其是我们念佛的人,看看《六祖坛经》,《坛经》也是语录的一种,后人对它特别尊敬,称它为经,实际上就是六祖大师的语录。我们可以从《坛经》里面看到古代的教学,可以能体会到古代的师承。佛门无论大乘小乘决定不能没有师承而能够成就的,这个情形自古以来没见到。《坛经》上有个比喻,说「无师自通」,那只有在什么情形之下?威音王之前。威音王以后,无师自通的都叫天魔外道。威音王是什么时候人?佛在经上说过是久远劫之前,换句话说,简单讲就是无师自通在佛法里是不可能,是讲不通的。纵然自己是再来人,那是诸佛菩萨示现再来的,也要示现寻师访道,给后学的人做一个榜样,也不可以示现无师自通,不可以这样说法,不可以示现这个样子。

  像永嘉大师那是个再来人,绝顶聪明智慧的人,他确确实实开悟了。遇到行策禅师,行策是六祖的学生,他跟行策两个论道,行策佩服得五体投地,就劝他一定要找一个善知识印证,这就是师承。永嘉很客气,他说:你给我印证就可以。行策说:我的分量不够,在佛门里面的地位身分分量不够。那我去找谁?我介绍我的老师,六祖大师,在南方开辟道场,弘法利生,你去亲近他。介绍他到曹溪去参访六祖。他到曹溪见到六祖,把自己的来意说明,六祖立刻就给他印证,这一印证就是老师,就是他的学生,就是六祖的学生。他印证之后,他马上就要走,六祖就说了:为什么去的这么快?留一天。他在曹溪住了一晚,所以叫一宿觉。

  永嘉大师亲近六祖大师,就是亲近老师只一天,就在曹溪住一晚,所以这是讲的师承。他要没有六祖给他印证,换句话说,他所悟的到底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没有人敢说。六祖给他一印证,这就是证明他的见解、思想、所说的完全正确。这也就是俗话常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个印证,这是大恩大德,使你的心真正得到自在,断疑生信,必须要这样的大善知识,才能够把你疑根破除,帮助你信心清净,所以这是老师的功德,必须敬重,所以尊师重道。尊师,像永嘉千里迢迢到那里去请教,请老师印证一下,是为了重道,为了对自己的道业的尊重,才对老师的礼敬。

  第三句『慈心不杀』,接著下面一句『修十善业』。这个不杀是十善业里头的第一条,第一条里头不杀生。十善是不杀、不盗、不淫,身三善业;口,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不贪、不瞋、不痴,这十善业。十善业里头最重要的是不杀生,所以把不杀这一条特别提出来。佛法「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大小乘佛法都是建立在慈悲心上,尤其是大乘佛法,叫大慈大悲。这慈悲称之为大,就是平等的慈悲,离开一切分别执著的慈悲,这叫大慈大悲。因为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不贪生怕死的,因此,杀害众生是恶行里面最大的。不但是性罪,更麻烦的是被你杀害的众生,他有怨恨心,他有冤仇,这个冤仇不容易消失的。换句话说,将来一有机会他就要来报复,冤冤相报,这是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我们今天无论在世法或者是学佛,为什么有许许多多的障碍、许许多多的困难?这些事情不是无缘无故而来的,有原因的。什么原因?是冤家债主来障碍。冤家债主怎么来?是过去跟人家结的这些缘,杀业。所以非常非常之可怕。这是佛在所有一切经典里面都教给我们不可以杀生,说明杀生是一个很严重的大问题,对自己带来决定的不利。但是世间人的观念,不是这样想法的。许多世间人认为动物是应该给我吃的,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观念。我们对於世间人或者对於初学佛的人,劝他不杀生,他未必能接受;劝他要不吃肉,那他会提出严重的抗议,这麻烦就大。所以我们劝人要有善巧方便。你要是跟他说:你杀它,将来它杀你;你吃它,将来它吃你,这冤冤相报。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掉过头还说你迷信。

  但是现代人,无论中国人、外国人对於自己身体的健康,他最重视,对於青春长驻,那他就更注意、更重要的,我们不妨从这里下手。肉食,现在科学也证实许许多多的疾病是从肉食里头来的。我们中国古人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很有道理。确实百分之八、九十的病因都是从饮食来。素食的人得疾病的机会就减少了很多很多,素食确确实实带给人类的健康长寿,现在这些都被科学证明,逐渐逐渐大家都觉悟。所以现在外国有许多吃长素的,他不是学佛的。他为什么吃长素?为了身体健康,这就很有道理。

  世间人著重於卫生,这在全世界已经普遍的被大家公认,饮食要讲求卫生,卫是保卫,生是生理,保卫生理,所以要吃新鲜的,要吃干净的。那么人除了生理之外,还有情绪,大家有没有想到?饮食可以影响情绪。我们佛门里头知道,伊斯兰教(回教)他懂得,所以他们的饮食不但著重於卫生,还要加一个卫性,就是保卫好的情绪。凡是性情不好的这些动物,他不吃,他要选择性情非常温顺的牛羊,他们牛羊是主食,这他比一般人要高明。

  佛法的饮食是最高明的,为什么?植物里面也有性情不好的,诸位都晓得学佛的人不吃五辛。五辛是蔬菜不是动物,为什么不吃?它能够妨害性情。《楞严》里面把这个道理给我们说出来,佛讲的五辛有五种,在从前中国这个地区只有四种,现在统统都有,五种都具足。第一个是葱,第二个是蒜,第三个就是小蒜的荞头,小蒜,第四种是薤菜,第五叫兴渠,从前中国没有,现在有,就是洋葱。所以现在这五种统统都有。佛告诉我们,这五样东西生吃容易动肝火,它刺激肝火容易发脾气,动瞋恚心,熟吃它增长荷尔蒙,容易引起性冲动。为这个原因,所以不可以吃,是这么一个道理。所以这个佛门道场决定不吃这些东西。

  在家同修你们家里面吃素食,家里头还有没有信佛的,常常拿这些东西当作佐料、配料来用的,取它的味道。这些东西都不用,这个菜是一点味道都没有,很难下咽;换句话说,算了我还是吃肉。诸位想想看,我们如果叫他放弃肉食吃蔬菜,这些东西配起佐料的,可以的。所以一定要晓得通权达变,何况这些东西。所以学佛要明理,佛叫我们活活泼泼的学,绝对不叫我们死在句下,这死在句下就错,不可以死在句下。这些东西吃到要相当程度才起作用。你们吃大蒜,吃了就发脾气吗?吃几粒,吃个两三瓣,辣得不得了都吃不下去,你还会发脾气?不会的。那要怎么吃法?像山东人吃花生米一样,山东人吃大蒜瓣像吃花生米一样,一餐吃那么一大碗,那是有问题。他要达到那个量,就像酒一样,要超过你的量,他才会醉,你分量太少了不起作用。所以这是你配佐料,在菜里面配佐料,这没有关系,跟料酒同样的道理。

  酒是五戒里头之一,比五辛那还要重要,你吃五辛不算破戒,你喝酒是破戒。但是酒,佛为什么制定有酒戒?酒醉了乱性,会破其他的戒,是因为这个缘故才制定酒为重戒之一,是这个道理。但是它的开缘特别多,你在生病的时候,像我们中国中药,有很多药是用酒作药引,可以用,这不算破戒,叫开戒,这个开缘。年岁大的,即使是出家人,七十岁以上,体力衰退,血液循环不好,酒能够帮助血液循环,所以对於老年人有开缘。我那时候刚刚学佛,也常走一些寺庙,但是我不是走很多寺庙,台北市有两三家我常常走的。我就见到一个老和尚,因为我常常中午、晚上在庙里面吃饭,老和尚都喝一杯酒。那个时候我就很奇怪,酒,五戒里头不饮酒,是不是?为什么老和尚每天吃饭喝一杯酒?也不敢问。一直到以后,到台中遇到李老师,谈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我才提起来。李老师就跟我说,他说:这是开缘,年岁大了帮助血液循环,他当药用。我就明了了,原来喝酒,那个老和尚也七十多岁快到八十岁,这个我晓得。

  还有穿皮衣服,像我们现在一般穿的羊毛衣,那是剪下来织的,没有杀生,但是皮袍、皮革那是杀生,那个穿皮袍,那就跟吃肉是一样的意思。但是它也有开缘,年岁太大,这个棉不能保暖的时候,特别是在中国的北方,一定要皮才能够保暖,那么在这种情形之下可以开缘。可见得佛所为我们制定的这些都是很合乎人情的。在某种情形之下非用不可的时候可以用,能够不用的时候最好不用,在必须要用的话可以用。所以菜里面用料酒,这个酒不会醉的,这是不会醉人的,这个可以用。像这些常识我们明白了,知道佛制戒他的真正的意义在什么地方,他防范的是些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就能够圆融,就能够自在,就不会死在戒条之下。不过我们特别要留意的,如果是贪吃,那这就错。是为了身体的健康营养必须的摄取,统统叫开缘。

  那么肉食,在家同修最好能够记住不杀生,这就是佛在《戒经》里常常讲的三净肉。五净肉那两种,我们今天讲求卫生,就纵然有也不会要的。五净肉后头两种,一个是自己死的,一个是叫鸟残,就是野兽吃剩下来的,这我们现在看到都不卫生,这决定不会要。但是决定不杀生,你到市场去买冷冻的,确实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这叫三净肉,这是在不得已之下就遵守这样的教诫。能够不吃,当然是最好,素食里头养分也确确实实够用。何况心愈清净,你的能量消耗就愈少,不需要太多的热能。能量消耗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消耗在妄想上,所以你妄念多、烦恼多,那你消耗就多。消耗多,当然你要有足够能量补充,如果补充不足,这身体就会生病。所以这都是一些常识,世法、佛法都讲求。

  十善业第二个是不偷盗。不杀得长寿,所以不杀生的果报是健康长寿,我爱护动物的寿命,也延长自己的寿命。不盗得大富,这个富是讲财富,不盗是得大富。这些话佛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说的,这部经过去我们也印得很多,也讲过很多遍,老同修还能够记得这部经文里面这些话。这个盗叫不与取,没有得到主人同意,你就拿到,这都叫盗。所以这个盗的范围非常广泛,这一条戒很不容易持。但是这个地方是讲善,他没有讲戒,善跟戒不一样,不相同。善是得人天福报,修这个十善得人天福报;如果持戒的话,戒是得定。持戒的目标是得定,修善的目标是得福报。所以项目虽然相同,他的目标不一样,果报不相同,所以这个我们要知道。因为五戒前面的五条跟这个十善前面五条完全相同,但是善跟戒不一样,所以这是我们要记住。

  偷盗是损福。人在一生当中无论是个人、家庭乃至於踏进社会,领导大众都需要福报,没有福报什么事都不能成功。有福报的人做起来很顺利,没有福报的人去做就处处都是障碍。我们修福都来不及,怎么能把自己的福报毁掉?偷盗就是毁自己的福报,这不是一个聪明智慧人所做的。

  十善第三个是不邪淫。这是讲在家的同修,有正当的夫妻,这不算邪淫,夫妻之外的统统算邪淫,这个过失非常之重。十善刚才讲是得人天福报,十条都是修福,你才修到圆满的福报;如果有欠缺,你的福德就不圆满。后面四条是口业,不妄语,不欺骗人;不两舌,是绝不挑拨是非,两舌是拨弄是非;恶口是说话粗鲁,容易伤人;绮语是花言巧语欺骗别人,这叫口四种过失。犯这四种过失,在社会上就得不到大众对你的信任。

  我们中国古人常说「人无信则不立」。一个人在社会上没有信用就不能生存,不能立足於社会。中国社会从前非常守信,超过外国人。外国人两个人办事,要签约要订合同,有这个文字作凭据,中国古时候没有,就是一句话,不需要这些手续。但是现在的社会不行,从前中国人非常守信,认为欺骗人那是莫大的耻辱。外国,像美国完全是法治的国家,信用摆在第一位,因为资本主义的社会,他人民一般生活最重要的就是贷款,你没有信用你就借不到钱,你借不到钱那你生活就非常困难。所以他们那个信用卡,真叫有信用,没有信用的时候,在国外生存就非常困难。所以他们的信用看作比什么都重要,比财富重要,没有钱没有关系,没有信用就不得了。所以这个口业所得的是社会大众对你的信任。

  意三业是不贪、不瞋、不痴,这在果德上讲,你会得到心地清净、平安、自在。因为什么?这三样东西叫根本烦恼,你这个东西没有,烦恼断掉,烦恼断掉,当然就心安理得。所以这是人天之福。我们在人天这两道当中要想得圆满的福报,你只修这四句就行,你一定可以得到。佛专门为我们讲解十善,有一部经叫《十善业道经》,那《十善业道经》就是本经三福末后这一句「修十善业」的详细说明。这是三福第一福。第二这就是讲的小乘的福报,有三句:

  经【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诸位同修在这个地方,必须细心去体认学佛不容易,学佛有成就更不容易,原因在哪里?因为佛法建立在人天福德的基础上。我们今天讲受三皈,三皈是建在前面孝亲尊师、慈心、十善,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如果你这些没有,三皈纵然给你受了,假的不是真的,你所受的是形式、样子!真正三皈有没有?没有。为什么没有?你没有基础。我给你一杯甘露,你用手捧著不行,你拿不到,你一定要拿个杯子来盛。前面这个人天福报就是盛甘露的杯子,所以你没有,没有你就得不到。这是许许多多的人不明了而疏忽掉。所以虽然发心学佛,学了多少年都没有成就,依旧是茫然,原因在哪里?都在这几句上。

  『受』是接受,『持』是接受之后要保持,永远不能失掉。『三归』是我们修行的总纲领,是我们修行最高的指导方针。换句话说,我们学佛了,有人来问我:你学的是什么?我们总要能答的出来。你学什么?你修什么?三皈就是我们所修学的。三皈,诸位知道是佛、法、僧,什么叫佛?什么叫法?什么叫僧?你就搞不清楚。搞不清楚还罢了,这当中产生了误会,那个麻烦就大。佛是什么?佛像,坐那里的佛,法是什么?法是经典,僧是出家人。那这就完了。这俗话常讲: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你要依靠它,那怎么能靠得住。泥塑木雕的佛靠不住,经典也靠不住。过去大陆红卫兵那个时代,所有经典都烧光,自身不保,它怎么能保佑你。

  所以一定要晓得,佛教给我们的三皈,这个授就是传授,就是教给我们,是教我们皈依自性三宝,不是外面的三宝,是自性里面的三宝,所以佛法称为内学,在印度称内明。佛法是向心性里面求的,不是向外求的,向外求就变成外道。这个外道在佛法的定义叫心外求法,心外求法是外道。六祖大师说得好,他老人家唯恐授受三皈怕大家误会,所以他不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这样说法,怕大家误会。因为佛法僧是梵语,音译过来的,他说这三句话的意思,所以他老人家传授三皈,他教人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这个觉正净,我们听起来不会误会。然后他老人家给我们解释:佛者,觉也,佛是觉悟的意思;法者,正也,正就是正知正见;僧者,净也,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是这个意思。皈是回归、回头,依是依靠。

  你今天学佛,学佛是什么?佛是觉的意思,我今天开始要学觉悟,我不再迷惑,学佛是这个意思。现在许许多多人对於「学佛」这两个字没搞清楚,没搞清楚,他不学佛,不肯学佛,反对学佛。如果你换句话讲,你要不要觉悟?觉悟听不懂。你要不要明白?那不明白不就糊涂了,他要明白、他要觉悟,那就对。你学明白、学觉悟,就是学佛,印度话叫佛,我们中国话叫觉悟。所以从糊涂、从迷惑、从颠倒回过头来,这叫回归;回过头来依靠觉悟、依靠明了,这叫皈依佛。

  如果大家都明白这个意思,清清楚楚的,哪一个人敢说不学佛?他要敢说不学佛,岂不被别人笑话?这佛法哪有迷信,都是在里头产生了许多的误会,没搞清楚。法是正知正见,简单的讲,就是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你的思想见解没错,这叫法。佛教给我们,我们从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回过头来要依靠正确的想法看法,这叫皈依法。第三这皈依僧。僧是清净的意思,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要从一切污染回头,依清净心,这个叫皈依僧。

  学佛从哪里学起?佛教给我们就从这学起。你修什么?修觉正净,这就是佛教导我们的。觉正净修到圆满,就叫佛。你开始学,开始学这在大乘法里面讲,这就是菩萨,初发心的菩萨。修到圆满,菩萨圆满就成佛。所以佛法无论大乘小乘,修什么?修觉正净,这不可以不知道。那你用什么方法修?方法就很多。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径很多。这许许多多方法修什么?统统修的是觉正净。所以佛门里才说,法门平等,殊途同归。方法虽然不一样,所修的方向目标是一样的,都是修觉正净,那哪有差别?没有差别。

  我们念佛的人用念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修觉正净,宗门里面用参究的方法修觉正净,教下用读诵大乘的方法修觉正净,密宗里面用持咒三密相应的方法还是修觉正净,没有两样,是一样的!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这哪里会错?老师把佛法的最高的修学指导方针传授给我们,我们要保持,这叫受持,一时一刻不能离开。换句话说,我们念念都是向觉正净这个方向、这个目标去精进,这就是佛弟子,这才叫「受持三归」,这是诸位一定要懂得的。所以三皈总而言之,佛是觉而不迷,法就是正而不邪,僧是净而不染,佛法里修的就是修这个东西。

  那我们现在要问:什么样的标准才叫觉?我几时才真正觉悟?这问题就来了。觉正净这三个字要互相解释的,什么时候你觉?你心正、心清净就觉。什么时候我心正?你心清净、心觉悟了就正。什么时候我心清净?那你觉悟了、心正了就清净,一而三,三而一。换句话说,觉正净这三个字你只要得到一个,那两个都得到。因此在修学方法上,古大德就不会三个一起修,修一个,一个成功了统统成功。好像我们这一个讲堂有三个门可以进来,觉、正、净三个门,无论从哪个门进来都一样,你就全都得到。

  所以在中国大乘八个宗派里面,禅宗、性宗走觉门,他专门修这个,所谓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宗门是从觉门进来的。教下,除了禅宗之外,都叫教下,偏重在经典上的修学。像天台、贤首、三论、法相,这些都是重视经典的,这叫正门,用经典来修正我们的知见。我们怎么晓得我们的思想见解有错误?拿佛经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想法看法跟经上讲的一样,那我们的知见就是正,正确的;如果想法看法跟经上讲的不一样,那我们一定是错了的,根据经典修正过来。所以教下,这觉正净三门它走正门。

  觉门要天赋,所以叫上根利智,中下根性的人没分,你去参禅参一辈子也不会开悟,所以中下根性没有分。教下的方法,真的,中下人都有分。它好像爬楼梯一样,爬一级就升一层。但是这个路太长,像念书一样,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很麻烦,要很长的时间。这觉门快速,所谓顿超,是顿门;教下是渐门,是渐渐往上修的,顿渐两种根机。如果这两门都入不进去,这个觉门,我们程度不够,业障太重;走教下,时间太长,我们寿命太短,这怎么办?还有一个门,净门可以走,净土宗跟密宗这两宗是走净门。净门是什么?是修清净心。实在讲,这三门比较起来,修清净心比较容易。在清净心上下功夫,心清净了知见自然就正,自然就觉悟、就开悟。

  所以这个三皈依就变成了大乘所有宗派入道之三门,这一定要晓得,走一个门就行,就能成功。不必要禅净双修、禅密净三修,那说起来很好听,进不来。你要不相信,我们这个佛堂有两个门,你同时走两个门进来,你走进来看看,进不来!一定是一个门进来。双修到最后还是舍掉一门,从一门进;三个一起修,到最后舍掉两门,从一门进,他要不肯放弃,他决定进不来,这是一定的道理。这三皈我们一定要搞清楚。

  这个授受三皈,法师是代表僧团,把佛法修学的总纲领传授给你,你从今之后在佛菩萨面前发愿,我一生遵守这个方针、遵守这个方向,我认真来修学,这叫接受三皈,这才真正受三皈。不是在佛菩萨面前把那个誓词念几遍,你就皈依了,那叫装模作样,那不是真的。假如你没有真的去遵守这个目标方向去修学,你那个三皈是骗人的,骗自己、骗大众又骗佛菩萨,这不能不清楚。所以这个受三皈不如法,就是造罪业,变成个大妄语。那么三宝,这个自性三宝非常重要。自性三宝外面有住持三宝,这个住持三宝,我们要尊敬。为什么要尊敬?因为没有住持三宝,这个佛法就不能常住在这个世间。佛法的弘扬、佛法的承传需要住持三宝,我们对住持三宝要尊敬、要护持。

  佛灭度,佛不在世间,这个住持的佛宝就是佛像。我们前面这尊佛像是铸造的,是金属铸造的,后面这个是木雕的,或者是泥塑的,或者是彩画的,我们见到佛菩萨形像,要把它看作真正佛菩萨在,以这样的恭敬心来对它。见到佛像,已经受过三皈依的人立刻就要联想到,我要皈依觉,所以佛像有一个好处,好处大,大在哪里?时时刻刻提醒你。你见不到佛像,忘掉了,他又迷惑颠倒了;一见到佛像,我发过誓我要觉而不迷,这马上就提醒。所以住持三宝最大的德用,时时刻刻提醒我们。

  法宝是经典,无论是什么经典,一看到经典,我要自性正,皈依正。见到出家人,穿著出家人衣服,你也不必去想他是持戒、破戒,是好出家人、不好,不要去想,这叫打妄想,那你就有罪过。一见到出家人马上就想到,我要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他是提醒我的,他是提示我的,这就是我的善知识。我们要用这样的心态来看待住持三宝、拥护住持三宝。我们供养住持三宝,这个供养就是你家里面陈设,你家里头有佛像、有经典、有菩萨像。菩萨是僧,所以我们供养西方三圣,家里有本《弥陀经》,三宝具足。你每天一看到这个,就要想到我曾经已经发誓,我要学佛,我要修觉正净,这是我们对待住持三宝的态度。

  万万不可以:我皈依这个法师,这个法师是我的皈依师,那个不是;我对待我的皈依师要好,那个我不要理他。你这叫皈依迷,不是皈依觉,你这个思想是邪知邪见,是污染、是染污,你所皈依的是迷邪染,你没有皈依觉正净。唯恐自己迷邪染还不够深,还要再加深一层,所以后来的果报不是到极乐世界,是到阿鼻地狱。这个我在传授三皈都跟大家讲明白、讲清楚,你们再要错想,责任是你们自己负,我不负。我不受这连带的责任,我话讲清楚了,你是皈依三宝,不是皈依我的,我只是把佛法这个修学纲领方针传授给你,你应该依照这个修学才对。所以这是同修们一定要搞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个三皈误会了,不是在今天,其来已久。我们看到《五戒相经笺要》,这个本子我看我们现在印的也不少,在流通,是近代弘一大师编的。弘一大师对於戒律很有研究,他老人家里面所引用的大概都是蕅益大师。蕅益大师明朝末年人,对於戒律也下了很大的苦心,所以在当时人家称他作律师,他对戒律很有研究。他在三皈里面就讲得很清楚,可见得在那个时候,这差不多距离我们现在将近五百年,大家受三皈观念都错,都皈依某一个师父,已经不是皈依三宝,都搞错,所以他在这个经里头给我们纠正。

  印光大师老人家非常慈悲,你看在这个「上海息灾法会」开示里面,最后一天讲传授三皈五戒,他三皈那段文后面也讲得清清楚楚:我给大家授三皈,我是僧团一个代表,并不是皈依我某一个人。都讲的清楚。很可惜,现在有很多版本这一段都删掉,这不知道是什么人删掉。如果诸位找原本,原本上有。香港曾经印过一次,是照原本印的,那个本子后头有。我在台湾看到有好几种本子这一段删掉。

  真的,这真正善知识讲得清清楚楚,给你传授三皈的时候,我们就像你们入党一样,我们是资深的党员来给你监视,给你作证明,不是皈依我。这一定要搞清楚,如果这个观念错误,罪过很大。什么罪过?破和合僧,破坏僧团,破坏僧团的制度,这还得了。所以这个罪过是堕阿鼻地狱的。这经典讲到这里受持三皈,特别把这一点重要的意思要介绍大家。出家人跟在家人传授三皈要清楚、要明了,我是作证明的。我发给诸位同修的皈依证,后头具名是三皈证明阿闍黎,我是给你们作证明的。这个阿闍黎就是我们普通讲的老师,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印度话叫阿闍黎。

  底下是『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个戒是戒律,戒律范围包括很多,不仅仅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制定这些戒律我们要遵守,我们要明了、要遵守;现在世间法里面佛所没有讲到的,没有讲到,意思都圆满包含的:国家的宪法、法律要遵守,社会的道德要遵守,风俗习惯要遵守,这些全都是在戒律的范围之内。换句话说,持戒,就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守法。要培养成守法的观念,要认真去做到。

  「不犯威仪」,这个威仪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风度、礼节、礼貌都是属於这一类的。当然这个礼节古今中外都不一样,我们是现代人要遵守现代人的礼节。我们打交道的是现代人不是古人,所以这一点一定要清楚、要明了,才懂得什么叫不犯威仪。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