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经上品上生章 - (第五集)
观经上品上生章  (第五集)  1991/4  达拉斯  档名:03-004-0005

  请掀开讲义第七页从第一行看起,「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下面为我们解释,「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等就是现在五经里面的《大势至菩萨圆通章》、《普贤行愿品》,五经一论。「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这是给我们说明什么叫正行,正行是专修,即使接引大众也是专弘,专修专弘。古来有祖师大德一生专讲《阿弥陀经》,有讲三百多遍,不讲第二部经的,这就真是专中之专,正中之正,实在是值得我们效法的。读诵是依往生经,修行也依这个经典的理论、方法、境界,一心专注思想。正是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忆佛念佛」,忆就是心里面想念,常常想佛,常常思念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这个二报就是依报、正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日常生活当中在修行仪式上总归纳起来,就是身语意三业,身是修礼敬,拜佛专拜阿弥陀佛,要专。其他的佛不拜会不会对不起他?这是我们凡夫的妄想。如果诸佛菩萨看你专礼阿弥陀佛,没有一个不欢喜,为什么?唯有专才决定往生。不专,往生的机会就不多,所谓是杂修的人,一万个人难得有三、五个往生。专修的人所谓是「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会漏掉的,这专是非常重要。

  「若口称」,口称是念佛,「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这个赞叹供养是利他,是利他行,也就是帮助别人。像我刚才提到,古德一生专讲《阿弥陀经》,这就是讲经是属於赞叹,也属於法供养,一切统统专,专注这叫正。「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前面跟我们说什么叫正行,正行里面有两种,这两种都叫正行,第一是正中之正。「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久就是老修行,近是初学的。「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这个佛愿就是四十八愿里面的第十八愿。由此可知,为什么有些人他也不读经,他也不念咒,他也不懂佛法,只会念一句阿弥陀佛,念到成功的时候,他能够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预知时至。这把这个原因说出来了,他那个修行是正中之正,把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念掉,他成就了念佛三昧,那哪有不成功的!与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完全相应,这个人决定往生。这是正中的第一种。

  正中第二种,就是底下二十二节所说的,「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这是正中的第二种,正行的第二种,礼诵就是前面讲的,专礼阿弥陀佛,专念往生经论。你选择一种专念也好,有人专念《阿弥陀经》,有人专念《无量寿经》,过去弘一大师一生专念《普贤行愿品》,像这个专礼、专念、念诵属於正行的第二种。我们净土宗里常讲正助双修,什么叫助?这叫助不是其他的,正行里面有正助,助还是属於正行,必须要加以辨别。不是修其他这个善事,叫做助行,我们往往把这个意思错会到这里,以为我修学一切善事,这是属於助行,这是错误的。修学一切善事那叫杂行,那个不是助行。底下这一条说到了,「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其他这个诸善包括的范围非常之广,有世间一切善、佛门里一切善,譬如我读诵大乘经典,我念《金刚经》是善,念《地藏经》也是善,念《法华经》也是善。我们专修净土的人,念这些经这叫杂行,这都不是属於正行,为什么?不专。所以同修们要想在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净土,最好不要修杂行。

  像这些大乘经典,有的时候我们也要讲,为什么要讲?杂行为什么还要讲?为了有许多同修对於净土还没有信心,用这些大乘经论来接引他。你一说是讲净土经典他根本不来听,讲《金刚经》,他很欢喜,他来了;讲《楞严经》他高兴,他来了,用这些大经大论来诱导他。像古来大德所讲的《华严》、《法华》,都是《无量寿经》的导引,这样的大经引诱一切众生入《无量寿》、入净土法门,那是属於手段,是属於善巧方便,从这里诱导他入正行,是这个意思。假如我们修正行的,遇到有法师讲这些大经,我们要不要去听?一定要去听。那听我们不就变成杂行了吗?这个去听就是听众里头有一种叫影响众,是去庄严道场,这个道场听众愈多法缘就愈盛,是来庄严道场,不是来听经的。你坐在座位上闭著眼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法师讲法师的,我念我的佛,我是来庄严道场的,来充人数的,所以一定要来拥护道场。人家初学的人看了:这些人都在这边听,大概讲得不错,我也去听听。这叫影响众,影响初学,帮助法师接引众生,是这个意思。不是叫你在那里听了这个经,这个经不错,这我还想学学,那就坏了,那你不如不来。所以听经大众当中,有很多种类不同。我们自己专修净宗的人,去听一切大乘经典,我们属於影响众,这有很大的功德,对於自己修行决定没有妨碍。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净宗修行的秘诀,就是大势至菩萨给我们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那是用功的秘诀。六根怎么摄法?只要做到净念相继,六根自然都摄,还用得著再找麻烦吗?一个人真正六根都摄了,他一定是净念圆满,两句话实在讲是一桩事情。都摄六根是讲功夫,净念相继是方法,是一桩事情,什么叫净念?不怀疑、不夹杂,这个念就是净念;后面相继就是不间断,无间就是不间断。所以我们用浅俗的话来说,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是净宗功夫的秘诀。「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杂行是什么?夹杂,不是夹杂世间法,是夹杂佛法,我修行净土的,我常常还要念念《金刚经》,还要念念《华严经》,念念《法华经》,这叫夹杂。或者是还参个禅,还打个坐,再是念个咒,这都叫夹杂,这一夹杂我们的正行就间断,功夫就间断了。「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当然读诵一切大乘经典,都可以回向求生净土,可是你的心确确实实不如那个老实持名的人,那样的专精。那个老实持名的人,说老实话,他决定有把握,杂疏之行往生不见得真有把握,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

  通常佛在四弘誓愿里面就教导我们,「法门无量誓愿学」。这看起来不都是变成夹杂、杂疏之行吗?你要把佛的话仔细看清楚,你才晓得法门无量誓愿学它还是专精。为什么?前面是「烦恼无尽誓愿断」,你的烦恼断掉没有?烦恼断尽之后你涉猎一切佛法,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才有能力。我们今天一涉猎其他的经典就变成杂疏之行,我们的烦恼没断,我们有分别、有执著、有妄想。那个有功夫的人展开经典是随文观照,经典一展开都明心见性。我们经典一打开都胡思乱想,我们不是观照,我们是打妄想,打妄想才叫杂疏之行。经典一展开完全入了观照的境界,这个行,这个不但不碍事,反而增高品位,真正开智慧,定慧等学,「故名深心」。深心就介绍到此地,上面所说深心总是属於自利,即使利他还是自利。

  下面这一段「三者回向发愿心」,就是大慈悲心,这个愿是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纯属於利他。真实心自受用叫深心,他受用叫回向发愿心,也就是大慈大悲心。我们看注解,「言回向发愿心者,过去及以今生」,过去时间就长了,过去是无量劫一直到今天。「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世间的善根,佛在一切经里面给我们讲得很明白,有三种叫三善根,这个三善根是无贪、无瞋、无痴,就是没有贪瞋痴。世间所有一切善法都从这个根生的,所以它叫做善根,世法的三善根。反过来贪瞋痴叫三毒,世间里所有一切的罪孽都是从三毒生的。所以三毒反过来就是三善根,三善根反过来就是三毒,我们无始到今生,以三善根回向。出世善根只有一条,六度里面的精进波罗蜜,菩萨善根唯一精进。这是特别专注善根,善根包括一切善法善行,统统都包括。「及随喜他一切凡圣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前面是专说自己,这条是讲别人的。凡圣,圣人是从等觉菩萨以下,乃至六道凡夫,人家行善修善,我们见闻随喜,这个功德是相同的。见闻随喜要真实心中作,这个真实心中作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帮助他圆满。就是我们中国古人所讲的,「成人之善」,别人有善行,我们要尽心尽力帮助他,使他这个善行能做到圆满。为什么?所有一切善行都是利益社会,利益众生而不是自利的。

  「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彼国」。我们自己修的善,随喜一切他人之善,我们求什么?只求一桩事情,往生净土亲近弥陀只求这个,除这个之外什么都不求,「故名回向发愿心」。这个世间的福报、天人的福报,决定不去想它,为什么?不究竟。依旧不免轮回,福报享尽了还要堕落,所以这是不究竟,三界之内有漏的福报,决定不求。「又回向发愿愿生者,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作得生想」。这个念佛人常常想著佛来接引我往生,许许多多念佛人,临终的时候不能往生,不是佛不来接引,是在临终那个时候他的心乱了。平常心还满清净,一句佛号念得很好,心里也求生净土,到临终的时候贪生怕死不愿意去了,还希望多活几天,这就大错特错了。这桩事情,如果不是平素功夫真正得力,临终我们自己能保证不会发生这个状况吗?自己不能保证。万一到那个时候,贪生怕死念头一生,这一生的机会就错过了。所以要在平常训练,训练的方法常常想死,到临死的时候不害怕,常常想佛来接引我。你看印光大师他老人家的关房,关房里头有个小房间,供了一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后面贴了一个大字,「死」字。天天把死字挂在额头上,想著我随时就要死,希望阿弥陀佛快来接引我。到死的时候见到阿弥陀佛一定生欢喜心,我天天想你,果然把你想到了,我就跟你去了。

  否则的话,一看到阿弥陀佛来,吓到了:不得了我要死了。这个麻烦大了,这个念头一动就去不了了,佛也没有了,你也去不了。常常要作如是观,要真心真意的想。所以一个真正念佛人,印光大师写的这个字我们印了很多,我们把它缩小了,印成有这么大张,实实在在讲应该挂在什么?挂在我们床头上,每天晚上睡觉都看到,这一躺到床上,心就作我要死了,看著阿弥陀佛有没有来。天天这样眼巴巴的盼望著,临命终时生欢喜心,不会恐怖,不惊不怖,如入禅定这个好,不要害怕。有些人讲这还得了,这太消极了;这叫真积极,不是消极。世间人迷惑颠倒,不知道往生功德利益的殊胜,他不晓得。所以我们要常常这种想法,常常作得生想。所以眼不离佛像,天天看佛像,天天看到印祖这个教训,这就是我们学习他,他老人家一生天天都是这样想,他给我们做了个榜样。「此心深信由若金刚」,金刚是比喻信心的坚固,决定不会动摇。「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这些前面都跟诸位报告过,这些是什么?修学法门跟我们不相同的、依据经典跟我们不一样的,决定不受他影响,我们只一心专修。「唯是决定一心投正直进。不得闻彼人语即有进退心生怯弱,回顾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如果我们被人家几句话动摇了,这个往生的真正利益就失掉了,那实在讲是太可惜了。

  下面这里大师又假设一个问答,都是帮助我们建立坚固的信心。「问曰:若有解行不同」,这一句是讲学佛的,或者是学禅的,或者是学教的,或者是学密的,这些人解行不同。「邪杂人等」,这句是不是学佛的,不是学佛的他在社会上也很有地位,很有身分,甚至是知名的学者:佛教是迷信,你怎么学这个?这叫邪杂人等,邪是说其他不同的宗教。碰到这些人,「来相惑乱」,惑是迷惑,乱是扰乱我们。「或说种种疑难,道不得往生」,他终极的目标就是劝你放弃念佛,不能往生的。「或云:汝等众生旷劫已来,及以今生身口意业,於一切凡圣身上,具造十恶、五逆、四重」,四重是杀盗淫妄,戒律里头的四重戒。「谤法、阐提」,谤法是毁谤正法,阐提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没有善根的人,断了善根的人叫阐提,没善根的人。「破戒、破见等罪,未能除尽」,你造的这些罪业没除尽。「然此等之罪系属三界恶道」,前面所讲的种种罪行,果报都在三恶道。「云何一生修福念佛,即入彼无漏无生之国,永得证悟不退位也」。这样业障罪孽深重的人,怎么是你在一生短短时日念佛,你就能生到西方清净国土?那个地方个个圆证三不退。他来跟你说,你自己想想,你能做得到吗?你有分吗?我们往往听了这些话信心就动摇了,这就是人家来迷惑我们,来扰乱我们。我们要怎样才能够坚定自己的信心不被外境扰乱?

  底下大师教导我们,「答曰:诸佛教行数越尘沙,禀识机缘,随情非一」。这个四句是总说,这是总纲领,佛教导一切众生法门无量无边,这么多的方法,佛是怎么说出来的?是随机说出来的。其实佛哪有方法?佛没有定法,众生什么根性,佛就给他说什么法;众生什么毛病,佛就给他说什么法。佛没有定法可说,随情非一,没有一定的方法,所以法门就无量无边。正如同大夫给人看病一样,给人开药方一样,一个人一个药方,没有相同的药方,纵然相同他用药的分量也不一样,哪有相同的?佛说一切经是当时给人开的处方;换句话说,没有一个方子是为我们开的。我们今天拿著佛替当时那些人开的处方,我们随便拿来用,那不死才怪!不是佛害你,是你自己害自己。佛现在不在世,为我们现在这些苦难人留了一个药方,留了个药方你不相信,你又不肯用,你怪谁?留的这个药方是什么?就是往生经典。这是佛特地为末法五恶五苦众生,开的一条一生决定得度的法门,就是这一门。所以你要问,千经万论哪一部经是佛对我讲的?《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这就是对我说的。我生在末法,确实今天是五恶五苦的时代,这是专门为我们说的。因此我们的修学决定要以这个为主。

  实在说我往生真正有把握了,我再遍涉一切大乘,没有关系,为什么?我随时走得了。我往生还没有把握,我就专修这个法门,这个人叫聪明人。什么时候有把握你不要问别人,自己晓得,自己知道。问别人,人家纵然是给你印证,也是骗你的,也不是真的,不可以轻易听信人言。我有一年在洛杉矶讲经,讲完之后有三个年轻人来问我,要我给他印证他们有没有开悟。曾经听说一个密宗的上师,在那边大概一共是五个年轻人,给他们印证,他们都开悟了。所以我去讲经,他来问我,要我看看他有没有开悟?我说老实话,我说「你们没有开悟。」他当时很生气,「有上师都说我开悟了,你怎么说我没有开悟?」脸上颜色马上就不好看。我就告诉他,「我没开悟,你来问我有没有开悟,你准没有开悟。」你要开悟了你还来问我吗?不能轻听人言。简直是现在希奇古怪的事情太多,到处都有,不要受人骗,不要上当。佛法实在是修的什么?清净心。几句不好听的话马上就生气了,你这个心哪里清净?换句话说,人家赞叹、捧你一下,你就欢喜;说几句不中听的,立刻就不高兴,完全是凡夫你有什么功夫?这个要知道。所以一定要晓得,哪一些经是佛为我们说的,为我们这个时代人说的,我们这个时代人修学真正得力。

  下面大师用譬喻来说,「譬如世间人眼可见可信者」,这是先举现量的境界、眼前的事情,说出来大家都会相信,不会怀疑的。「如明能破暗,空能含有,地能载养,水能生润,火能成坏,如此等事悉名待对之法,即目可见,千差万别」。这是讲出来大家都相信的,眼前的事情,你亲眼看见的。「何况佛法不思议之力岂无种种益也」,这就说出佛法无量的法门,每个法门都有它的利益,但是这个利益要对了根性才能发生利益,不对根性就不可能有利益。好像那个药店,我们到药店看几千种几万种,统统是好药,都能治病。可是你害的病跟那个药性质不对,那就不行了,那就不能对治。一定要对症统统是好药,不对症那就没有一样是好药,佛法亦复如此。「随出一门者」,出是超出,超出什么?「即出一烦恼门也。随入一门者」,入什么?「即入一解脱智慧门也,为此随缘起行,各求解脱」。一切众生的根性不相同,程度不相同,爱好不相同,生活环境不相同,习气不相同。所以佛有种种法门,都是帮助一切众生求解脱的,我们要明白佛教化众生这个原则。「汝何以乃将非有缘之要行,障惑於我」?我自己所具备的种种条件,这个念佛法门很适合我,我修学很有受用。假如说遇到个学禅的,你为什么偏偏要我修禅?禅对你也许有利益,对我没有利益,我不是禅的根性,这就是那个法门与我没有缘。这是与我有缘的,有缘就是对机、契机!

  「然我之所爱」,我所喜欢的这个法门。「即是我有缘之行」,这个法门对我就有缘,契我的机。「即非汝所求」,你跟我修学的法门不一样,我这个法门不是你所要的。同样的一个道理,「汝之所爱,即是汝有缘之行,亦非我所求」。你修学那个法门,也是佛传给你没错,你是那个法门的根器,你修学得力,我修学就不得力,与你有缘,与我没有缘。「是故各随所乐而修其行者,必疾得解脱也」。这是个大原则、大前提,如果随自己的根器,随自己的爱好,这个法门修学一定能得利益,一定能够很快得到成果。你修学功夫得力,有了一定的成就,发愿回向求生净土,也决定得生。《无量寿经.三辈往生》那一品里面,一共有四段经文,最后一段慈舟法师判的「一心三辈」,就是属於这一类的,可见得净土法门非常广大。专修的人得生,不修学这个法门,修学其他法门回向也能得生,所以这个法门殊胜一切诸佛赞叹,是有道理的。「行者当知」,这段话很重要,「若欲学解,从凡至圣乃至佛果,一切无碍皆得学也」,我们学佛人有两种人,一种是什么?一种是搞佛学的,搞佛学他是不修行,他完全把佛法当作学问来研究,这一切经典都可以去研究。现在这样的人很多,这是求解不重行的,不重行是决定得不到结果。换句话说,他不能断烦恼,不能出轮回,即使经典念得再熟,讲得天花乱坠,依旧还是生死轮回。

  「若欲学行者,必藉有缘之法,少用功劳,多得益也」。这就是讲修行,修行是什么?学佛。诸位要知道,佛学跟学佛不一样,前面一个是佛学,后面这个是学佛。学佛那必须要学与自己有缘的法门,一门深入;不能学两门、三门,学多了你的心力、精神都分散,你不能成就。实在讲任何一个法门都是修学三昧的法门,三昧是正定,在净土宗里面讲就是一心不乱,就是修清净心。一个法门叫心清净容易得到,同时学几个法门,想心地清净非常困难。因为一切经典你要不会看的,你看多了连佛法都不相信了,为什么?前面跟大家说过,佛没有定法可说。佛要遇到这个人,向释迦牟尼佛请教问题,这个人很执著,佛就跟他讲空,讲空是什么?破你的执著。佛遇到另外一个人,他什么也不执著,一切空空如也,佛就跟他讲有,破他空执。你一看到佛怎么一会儿说有,一会儿说空,到底是空、是有?自己说话,自己自相矛盾,算了,我不学他了。他不知道佛用这个药,这个药是对这个人的,那个药是对那个人的,这个人用这个药他病好了,那个人用那个药病也好了,佛说法如是如是。我们不了解情况,看到佛说法完全自相矛盾,正是自己迷惑颠倒。像这样的情形,在大乘经典里面太多太多。所以我们理解之后,对於佛所说一切法,统统不执著,晓得他这个说法对哪一类人,那个说法又是对一类人的,所对的不同根性。哪一个法与我有缘我就专修它,专修所谓是「事半功倍」,用的力量少,得的成就大,少用功劳,多得利益,这要会学。

  底下说了很长的一篇比喻,这个比喻虽然长很容易懂,我们念念就可以了,所以念的时候要细心,细心体会。「又白一切往生人等」,我们看大师用的语气极尊敬,一切往生人等是指我们,我们这求往生的,善导大师用白,白是最恭敬的语气。实实在在像如来在大经上讲「不轻初学」,决定不能看轻初学,对初学的人跟对佛一样的尊重,所以这些地方我们要特别留意。「今更为行者说一譬喻守护信心,以防外邪异见之难」。外是外道,邪是邪教,异见是不同见解的这些人,怕他们来为难,这里说了一个比喻。「何者是也」?什么比喻?「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譬如有个人他要往西面去,这个路很遥远,有百千里相当遥远。「忽然中路见有二河」,走到半途看到两条河流,「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南北有两条河。「二河各阔百步」,阔是宽度,有这么宽。「各深无底,南北无边」,南北很长看不到边际。「正水火中间有一白道」,这两条河当中有一条很窄小的一条道路。「可阔四五寸许」,就像个独木桥一样,旁边这个河是其深无底,这个比绝壁悬崖还要危险。「此道从东岸至西岸,亦长百步」,有这么长的一条道路,这个道路非常窄小,非常之危险。

  「其水波浪交过湿道」,这个小路常常被水侵蚀,也常常被火烧著。「其火焰亦来烧道,水火相交常无休息」。这一条小路,实在讲非常非常危险的道路。「此人既至空旷迥处」,这个人走到路的边上,真是进退不得,这个地方「更无人物,多有群贼恶兽,见此人单独,竞来欲杀」。看到这个人,独自一个人在这边走,这些盗贼、恶兽都想来伤害他。「此人怖死」,怖死是什么?怖是恐怖、怕死。「直走向西」,往西面走,「忽然见此大河」,两条河一条水河、一条火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见边畔」,南北很长见不到边。「中间见一白道,极是狭小,二岸相去虽近,何由可行」?怎么走法?「今日定死不疑」,想到这里走到绝路。「正欲到回」,想回头,这回头「群贼恶兽渐渐来逼,正欲南北避走,恶兽毒虫竞来向我,正欲向西寻道而去」,只有这么一条窄路。「复恐堕此水火二河,当时惶怖不复可言」,这是恐怖惊慌到了极处。「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回是回头,回头群贼恶兽都在等他,这是必死无疑。「住亦死」,住在那里不动,不动也不行,不动这些恶兽慢慢的靠近自己了。「去一死」,往前面那条路上也是危险的道路。「一种不免死者」,想想走到绝路了。「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剩了这条窄路,虽然很危险也是一条死路,我就往这条路上走去吧!

  「既有此道,必应可度。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人看不到,有声音在劝他,「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你往这条路走一定走得通,你要是停下来那一定就死。「又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我可以保护你。「众不畏堕於水火之难」,西方有人在那里招唤他,「此人既闻此遣彼唤」,此是东面,东面有声音劝他去,西面有人唤他迎接他来。「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这下定决心往西面走了。「或行一分二分」,走了没多远,「东岸群贼等唤言:仁者回来,此道嶮恶不得过,必死不疑,我等众无恶心相向」。他才走没有多远,这边这些群贼在劝他,劝他回来,我们对你没有恶心,你放心回来好了,这条路太危险,太可怕了,劝他回来。「此人虽闻唤声,亦不回顾,一心直进念道而行,须臾即到西岸,永离诸难,善友相见,庆乐无已,此是喻也」。这没有多久他就到达西岸,西岸那边有善友欢迎他,非常欢喜永离诸难。这是一段比喻。

  比喻的什么?底下一段就「合喻」,告诉我们比喻的是什么,「言东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把我们娑婆世界比作东岸。「言西岸者,即喻极乐宝国也。言群贼恶兽诈亲者」,诈亲不是真的亲,假的,「即喻众生六根六识六尘、五阴四大」,比喻的这些。「言无人空迥泽者」,到这个地方没有看到人,只看到群贼恶兽,群贼恶兽就比喻恶知识,不是善知识。「即喻常随恶友不值真善知识也」,没有遇到人,没有遇到善知识,所遇到都是恶知识。「言水火二河者,即喻众生贪爱如水,瞋憎如火也」,就是贪爱、瞋恚两大烦恼,贪瞋的烦恼。「言中间白道四五寸者,即喻众生贪瞋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也」。比喻我们在贪瞋痴慢当中忽然还起一念心,还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比喻这是一条白道、一条小路。「乃由贪瞋强故」,就好像水火常常侵蚀这条小路。「善心微故,喻如白道,又水波常湿道者,即喻爱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又火焰常烧道者,即喻瞋嫌之心,能烧功德之法财也」。虽然念佛求生净土,贪爱、瞋恚这个烦恼常常会起来。

  「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回诸行业直向西方」,这就是回向发愿求生净土,比喻这个意思。「言东岸闻人声劝遣寻道直西进者,即喻释迦已灭后人不见,由有教法可寻,即喻之如声也」。这是比喻释迦牟尼佛,佛不在,所以看不到人,佛的经典还在这个世间,譬喻说我们只听到声音没有见到人。佛在经上劝我们求生西方,譬如听到声音,见不到人。「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贼等唤回者,即喻别解别行恶见人等,妄说见解,迭相惑乱」。这就是你遇到一些恶友、恶知识,他们来劝你改学别的法门,使你这一生真正脱离轮回、圆成佛道的机会,这样丧失掉,这是一类。第二类,「及自造罪退失也」,第二种是你自己造作业障、罪业,那就是什么?贪瞋烦恼太重,念佛的功夫抵不过,对於经教理解不够透彻,内生烦恼,外面又有五欲六尘的诱惑,这样退转了,是比喻这桩事情。「言西岸上有人唤者,即喻弥陀愿意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在,我们也见到人,听到声音,他在那里招唤。「言须臾到西岸,善友相见喜者,即喻众生久沉生死,旷劫轮回迷倒自缠」。迷惑颠倒,自己缠缚了自己。「无由解脱」,这是我们现前的状况。「仰蒙释迦发遣」,今天我们承蒙释迦牟尼佛教导求生净土。「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招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二尊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我们顺从这两尊佛的意愿。「不顾水火二河」,这就是烦恼,内里面烦恼、外面的诱惑统统不顾,统统放下,统统不理会,一心一意念佛。「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舍命已后,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这是讲见到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真是大庆幸,无始劫以来心心向往的,这一次终是满了愿,比喻是比喻这桩事情。我们能深深体会比喻的大意,自然就能坚定信心。

  底下一节说,「又一切行者,行住坐卧,三业所修,无问昼夜时节」。也就是一切时一切处所。「常作此解」,这个解是见解,我们必须有这样的见解。「常作此想」,要有这样的想念。「故名回向发愿心」,你心里常常想,常常念,这就是回向发愿。「又言回向者,生彼国已还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众生,亦名回向也」。这是回向第二个意思,所以愚人对於这个法门没有深入的理解,看到念佛修净土的人,他都摇头,认为什么?自了汉,学小乘。现在众生这么苦,不发大慈悲心来度众生,自己想逃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避难去。往往轻视这个法门,瞧不起念佛人,这是大错特错!还有一些人不求往生,他要生生世世做法师,或者生生世世在这个世间做大官、大富长者,来干什么?我要护持佛法,我要弘扬佛法。来生你有把握能得人身吗?不简单!我们自己一定要量量自己的能力,仔细冷静去思惟,不要讲过去生,过去生的事情不知道,我们没有宿命通,没有他心通。这一生的事情还能够记得个差不多,我们从幼年到今天,起心动念、身口造作到底是善业多,还是恶业多?冷静想一想,造的恶业多,善业少。善业什么时候造的?学了佛之后才晓得造一点善业,没学佛之前全是自私自利,来生得人身难,太难太难。

  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发愿救度一切众生。救度众生先度自己,我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还有什么能力度众生?这个重要。我们看到一个人掉到水里,快要淹死了,我很想去救他,我不会游泳,跳下去白搭一条命而已。到西方极乐世界学本事,学成之后,回来之后我见一个才能救一个。今天没有能力,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去读书,是去留学,是去学智慧、学神通、学本领,是为这个去的。所以到了那个地方去,还是大慈大悲回入生死,再回来教化众生。有人就问了,那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好久才可以回来呢?因为他的大悲心很重,恨不得马上就可以回来,那行不行?行。你去念《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上清清楚楚,到西方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见个面,给他拜三拜告诉阿弥陀佛,「我慈悲心很重,我现在就想到娑婆世界,去度那些众生,可不可以?」阿弥陀佛一定点头,「好,你去吧。」你就行了,你再来的时候,阿弥陀佛威神加持你,能满你的愿。《无量寿经》上没有限定你在西方世界多久,证得什么样果位才可以离开,没有说这个,没有说这个那去见个面就可以回来了。西方世界真的是开放、自由,这些人不知道极乐世界的好处,你把这些经典细细去读,任何一个国家地区,讲到真正开放、自由,统统比不上极乐世界。我们今天讲民主、开放、自由,西方极乐世界是第一那真实不虚。所以你即使有大悲心,赶快跟阿弥陀佛见一面再来,就没事了。没有本事,阿弥陀佛帮助你,智慧威神加持你,你也就好像有本领了。非常非常重要,决定不能误会。

  「三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大师在此地给我们做的结论斩钉截铁,句句话都肯定,叫我们不生一丝毫疑惑。三心既具,具是具备,也就是常讲的三心圆发,发得圆圆满满。无行不成是讲大乘佛法,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所有一切大乘法统统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我们念佛法门是大乘法,也建立在这基础上。不管修学那个法门,没有这个三菩提心他就修不成功。学禅也好,学密也好,学教也好,统统要三心,那就是要用真诚心,要用深心,要用大悲心;没有三心,所有一切大乘法门统统落空。愿行既成这一句是专讲修净土的,前面那个无行不成,是通所有一切大乘佛法,后头这句是专讲求生净土,你有菩提三心圆发要想求生净土,是决定得生;如果具足三心还不生的,没有这个道理,可见得这个三心非常非常重要。《无量寿经》上讲,「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又此三心,亦通摄定善之义,应知」。这就是包括所有一切佛法,定善要三心修,散善也要这个三心修。换句话说,一切真实,对佛法真实,对世间法也真实;对佛菩萨真实,对所有一切人都真实;对我们尊敬的人真实,对我们讨厌的人也要真实。使我们的心才真正达到清净、平等,我们这一生往生才有把握。如果这里头有分别、有差等,往生就没有把握。

  因为往生那一念,心要真正清净平等才得生,清净平等心要在平常养成。到临终那个时候,我再来修清净平等,恐怕来不及了;要在平常养成,求高深之果。西方极乐世界是究竟第一圆满的果报,一定要顺,一定要契甚深之理,这句阿弥陀佛是极深之理。要厚培善根,这是力行,依据真实的理论求真实的果报。古人说这个三心顺三法,第一个至诚心念真如平等一性,深心跟发愿回向心是自行化他。三心一念中修,没有前后,没有次第,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我们见思烦恼自自然然就没有了,不断自断,这个功夫上乘。能够伏烦恼,真正伏住了,虽然烦恼不断,没有断它不起作用,这是中等的功夫。虽然念,念还伏不住,烦恼还伏不住,有的时候还常常起现行这是下品功夫,一定要认真去做。经上虽讲的是上品上生,里面所讲的原理原则,贯穿底下九品。换句话说,功夫都是一样的,菩提心是一样发,发的那个心大小、偏圆不一样,才有九品的差别。下下品也是这三心,那个三心的坚定,三心的清净,比不上上品上生的人,都是建立在三心的基础上。

  本经后面有说得很好,不在我们这章上,勉励我们如果是念佛的人,这是佛说的,「当知此人即是人中芬陀利华」,芬陀利花是白莲花,莲花里头最殊胜的,这是佛称赞念佛人就像人中的白莲花一样。「观音势至常为胜友」,观音、势至是你最好的朋友,这个人将来必定坐道场,必定生诸佛家,诸佛家就是极乐世界。所以佛是嘱咐阿难尊者,要好好的持是语,持就是受持,「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什么叫持是语?就是叫你一心念佛。一心念佛,就是佛在《观无量寿佛经》嘱咐阿难,「受持佛语」。我们到这个地方这是将三心讲完,明天我们要用这份讲义,明天这一章就圆满。明天讲的底下有三种人,就是他的重点在「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这是第一种,第二种「读诵大乘」,第三种「修行六念」。明天也一次就把这个跟各位介绍,我们这一章就讲圆满了。好,我们念佛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