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经上品上生章 (第三集) 1991/4 美国达拉斯 档名:03-004-0003
请掀开讲义第二页,看第七个小段,「又真实心中身业,合掌礼敬四事等供养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三业,前面说过口业,接著讲身业。大师的开示他每一段里面分善恶两条,善是劝我们修,恶是劝我们断,身业也是这样的。合掌是表一心,诸位要知道,恭敬就是一心,一心就是恭敬,一心是真诚,真诚心就是真实的礼敬。在形式上是表法,通常我们十个指头表散乱,把散乱的心都舍掉,合成一心,合掌是代表一心不乱。所以这要表里一如才行,表面上这掌合得很好、很如法,一点错误没有,心里还胡思乱想,心相就不相应了,重要的是要真正相应,这是礼敬。四事供养,佛在戒经里面告诉我们,对於三宝的供养,佛常讲四桩事情。三宝住持在这个世间,必须要有他生活的条件,没有生活的条件就不能住在世间。生活条件我们晓得衣食住行,佛给我们讲的,因为是在那个社会不是今天的社会,今天的社会跟古时候不一样,释迦牟尼佛要今天来给我们讲供养,讲的就不相同了,这是从前社会比较单纯。四事供养第一个是饮食,第二个是衣服,衣食;第三个是卧具,晚上要睡眠,要铺盖;第四个,生病的时候要医药。所以佛讲这四种是住世生活,最低限度的条件。
饮食,佛世的时候是托钵,托钵假如一天去托三次,在家人看了就讨厌,这个修行人简直不像修行人,没有隔一会儿又来要东西吃了,因此托钵那个时候是日中一食,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日中一食的缘起何在,为什么要日中一食。印度在那个时候宗教非常发达,佛在经上记载的,除佛教之外,其他宗教大的派别有九十六种,可见得宗教非常兴旺。所有的这些宗教徒都是日中一食,佛弟子一天要吃三餐,信徒就瞧不起。为什么?佛法没有他们这些外道高:人家一天吃一顿,他一天吃三顿,跟我们凡夫一样。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要接引广大众生,令一切众生对佛法生恭敬心,那也不能够表示两样。所以佛的制度也是日中一食,这要知道的。日中一食的条件是在心清净,为什么?饮食是我们身体能源的补充,身体是一部机器,机器必须要有能量来推动,热能,能从哪里来的?饮食是能量的补充,这个机器运作就很正常了。但是每个人的体质不相同,有些这个机器是耗燃料的机器,换句话说,要大量的补充。有些这个机器是省油的机器,补充一点点它就用很久。到底这个能量消耗到哪里去了?这是诸位必须要知道的,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换句话说,妄想愈多你补充就愈多,你就要吃得多。你要是吃得不够,一定要学日中一食,一定要学持午,学好看,大概不到半年、一年,你身体就完了,身体就垮了,这是一定要晓得的。不可以勉强,不要学好看,不要学面子。所以有很多人来跟我讲,要日中一食你何苦来?
心地清净,妄想少,烦恼少,他消耗东西就少,所以吃一餐的人跟吃三餐,那个一餐的量是相等的。假如说我们一餐吃一碗饭,日中一食的人也是吃一碗,这是正常。假如把三餐东西合在一餐吃,在我想不要三年,肠胃病就来了,一身的毛病都来了。这是想发心持午的同修要注意,不可以勉强;几时心地清净,自自然然需要量少了。实际上也可以吃三餐,三餐少吃就好了。何况真正用功的人,特别是禅堂,中国的佛法,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一千年传到中国来,这一千年就是像法时期,像法时期是禅定成就,所以中国的禅风就非常之盛。禅堂不但吃三餐,还有三道点心,一天要吃六、七餐,为什么这样吃法?因为真正用功要保持不饱不饥,你吃太饱了昏沉;饥饿了心里面发慌,都不能用功。所以真正用功要少吃多餐,一次吃一点点保持不饥不饿,这是用功最好的时候,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即使念佛堂用功也是如此,你这个心、情绪才稳定,心才能够定得下来。这是我们讲到四事,饮食里头特别要注意这点。
佛陀在世,那些弟子不是凡夫,表面上看起来都是阿罗汉,其实里面有很多是古佛再来,大菩萨乘愿再来,帮助释迦牟尼佛接引众生的。所谓是「一佛出世,千佛拥护」,像唱戏一样,释迦牟尼佛唱主角,他唱配角,到后台可能唱配角的是他的老师,是他的学长,都不一定。所以舍利弗、目犍连都是古佛再来,他们日中一食,他一天不食也没关系,人家定功成就。我们要学习,一定要知道自己的功夫,知道自己的能力,这样做就最好,千万不要勉强,不要作假。昨天跟诸位说,真实心中求,不可以有虚假之心,不可以有杂毒之善,那就坏了,那是决定不能成就。佛法实在说是欺瞒不了人,怎么说欺瞒不了人?你一生表现精进,好像外表看是贤善精进,看你临终时怎么个走法,你走的相不好那就是假的,所以到临终尾巴都露出来了。平常往往我们瞧不起的,没瞧上眼的,人家临终的时候,预知时至,没有病,坐著走,站著走的,那个时候我们感觉得非常惊讶。
真正修行人,不露在表面,为什么不露在表面?露在表面大家恭敬,这一恭敬福报都没有,报掉了。没有人恭敬,人家瞧不起你,好,福报一分都没有舍掉。我们中国俗话讲积阴德,福德都不暴露在外面这就叫阴德,阴德报得厚、报得长远。一点点小小的好事情唯恐别人不知道,这个赞叹一句,那个赞叹一句全报光了,福善都没有了,报光了!这是我们要记住的。四事供养是供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他要我们的供养吗?我们佛堂里供养阿弥陀佛的形像,无论是塑造的,无论是彩画的,他需要我们供养吗?我们对他的供养是表示一点敬意。真实的供养,《行愿品》里面说得好,「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我们知道是法供养。法供养里面第一条,依教修行供养,佛在经上怎么教给我们,我们统统把它做到,这四事供养阿弥陀佛依正二报,就真正具足了。佛教我们做,我们就照做,佛教我们应该禁止的,我们就决定禁止这就对了。这四事供养一定要知道如何去修。
再看底下一段,「又真实心中」,句句都离不开真实,「身业,轻慢厌舍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报」。真正修行人,无论出家、在家要学著节俭,这很重要,我们自己能俭省一分,我们对於佛法就能多贡献一分。真实的贡献不在形式,不在道场的庄严,不在香火鼎盛,不在信徒很多,不在这些。一定要讲求实际,所谓实际真正同修,这个同修很难得了,志同道合人数不在多,也就是我们常讲重质不重量。《西方确指》这个小册子许多同修看过,觉明妙行菩萨教导的弟子只有十二个人,他十二个人就一会,个个成就这不得了,这叫真正的庄严。在我们中国古代,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东晋的时候在庐山建第一个念佛堂,人数只有一百二十三个人,不算多,这一百二十三个人也是个个都成就。那个时候净土经典刚刚到中国,最早翻译的就是《无量寿经》,远公大师所依据的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还没有翻译出来,在那时候净宗就是一部经典,就依这一部经典建立庐山莲社。所以后人尊称《无量寿经》是净宗第一经,就因为这一段的历史。依据这一部经论修行,我们在《往生传》里面看到,在《净土圣贤录》里面看到,真实的功德,真实的利益,真实的成就。所以道场要重质不重量,修行贵专精,不贵杂多,杂多没有好处。
实在讲我们自己修学能够体验得出来,自己修行,心地一天比一天清净,一天一天很难看得出来,一年一年比非常容易觉察到,我今年比去年是不是清净了?今年比去年我烦恼是不是减少?今年比去年我智慧是不是增长?然后进一步,一个月一个月的检点,再来一个星期一个星期检点,这功夫真正在增进,真正得力了,这要知道。居家生活只要能过得去就行了,我们有多余的财力、多余的力量用来弘法利生,帮助别人认识这个法门。为什么在一切法门里面,我们特别强调认识这个法门?实在说只有这个法门,我们一生当中能够超越轮回,因为它的特色是带业往生。其他任何一个法门修学,都必须要断见思烦恼,才能出得了三界;见思烦恼不断决定一样轮回,这个事情就麻烦了。如果名利心、五欲六尘的念头没有断,决定在欲界,连色界天都得不到,所以才知道那些法门,古德称之为难行道。这个法门称为易行道,这是我们特别强调的原因,依据这个法门决定得度,这一生决定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对於三界果报绝无贪恋,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你们日常生活太豪华了,居住的房子像宫殿一样,他心里有贪爱,临命终时会产生障碍,这个也舍不得,那个也留恋,好了,阿弥陀佛不等你他走了,这个机缘就错过了。纵然我们有福,有福给大家享,自己不要去享受,一切都是节俭总是好的,生活宁愿苦一点,苦一点什么?他有出离之心,常常有求生净土的念头,不想在这个世间多住,这个心好,这个心在临终往生的时候减少障碍,对这个世间没有一丝毫的贪恋,一心向道。身业要做的。
「又真实心中意业」,意业是讲的思想、念头,「思想观察忆念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如现目前」。这就是我常常劝同修们要读经,经要念得多,要念得熟,为什么?这个忆念才如现目前。经文不熟你忆念什么?你忆念不出来,所以经一定要熟。古人修学,实在讲古人的方法比我们好,我们现在把古时候这个好的方法舍弃掉了,非常可惜。古人修学所谓五年学戒,这戒不是戒律,是老师的教诫,遵守老师的教诫,为常住服劳役,是学的这个。这个五年是福慧双修,从根本修求根本智,根本智成就之后,然后再求后得智,《般若经》上所讲的「般若无知,无所不知」。他头五年修什么?修无知。诸位想无知是什么?无知是定。无知心才清净,把一切妄想、知见统统打掉,清净心现前。方法各宗各派不一样,禅宗用观心、用参话头,教下用止观,密宗里面用持咒,我们净土宗用念佛。所以叫你经只念一部,一部经念几千遍、念几万遍,那是定心的,绝对不跟你讲这个经的意思,一讲经的意思就叫打妄想。所以大家读经的时候,不要研究经里面的义理,你就一直念下去,为什么?修定。读经是修根本智,根本智是无知,般若无知,根本智得到之后心清净了,像一面镜子一样,它起作用是照见,照见就无所不知就快速了。我们要想达到这个境界,如现目前,一定要懂得如何去修根本智。
所以一部经念到底,我劝大家一部经至少要念三千遍,三年的功夫,一天念三遍念三千遍,念三年。三年当中除这一部经之外,任何经典都不看;世法里头不看电视、报纸,什么都不看,为什么?让心定下来,让清净心现前这才管用。三年以后你再去看经,再去听讲那不一样,听个几次就开悟了。我们听几十年都不开悟,什么原因?是用不清净的心来听,不清净的心来看,看一辈子、听一辈子都是糊里糊涂的,不但不开悟,往往还把话听错,意思会错,糟糕不糟糕?看经文意思看错了,听也听错了,冤枉!你要知道根本的原因,就是心地清净、不清净。所以教我们,我们读一部经,就常常想经里面所说的境界,就是忆念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想这个好。《观经》上讲,「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佛在大乘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常常想佛,人这个脸慢慢就变成佛,他常常想佛,相随心转。一个人心中念念都是慈善,他的相貌就慈祥;心中念念有恶念,他这个相貌人家看到就可怕。相随心转,你想久了,相貌会变的!
「又真实心中意业,轻贱厌舍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报」。这个意思容易懂,是从真实心里面,舍离五浊恶世,这舍离绝对不是消极。有很多人不明这个道理,以为什么?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都是很消极,都是自了汉。往往人听了之后,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就退了心,要积极来行菩萨道。这积极行菩萨道帮助一切众生,这个意念是值得敬佩,问题是你有没有能力?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干什么?成就智慧、成就德能。我真正有能力了,我再回到娑婆世界度众生,我有能力、有本事帮助他们。现在是自身不保,你能帮助谁?所以往生是真正的积极,绝对不是消极,往生是大乘法,不是小乘人。
「不善三业,必须真实心中舍,又若起善三业者,必须真实心中作」。这两句是总结,处处要用真实心,决定不能用虚假,别人用虚假心来对我,我还是用真实心对人,为什么?我知道唯有真实心,才能与西方世界阿弥陀佛相应。人家虚情假意对我,我也虚情假意对他,那就上当了,就坏了,他堕落轮回,我们跟他去了,这是非常可怕。宁愿吃亏上当没有关系,为什么?我统统都要舍我上什么当?吃什么亏?一定要知道,你舍得愈干净,你往生的品位就愈高。「不简内外明暗」,内是指内心,外是指外缘,明是显著,暗是别人不知道自己心里面的事情。「皆须真实,故名至诚心」,善导大师给我们解释的就很详细、很明白、很清楚,我们自己知道怎样去做。
再看这个第二段解释深心,「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种」,《大乘起信论》跟我们解释深心,解释得简单,它说「乐集一切善行故」,乐就是爱好,喜欢修集一切善行,这是深心。换句话说,深心就是好善好德,这个心是深心,这是自受用。善导大师给我们讲深信之心,这个说法表面上看好像是不一样,其实善导大师说的跟马鸣菩萨讲的,完全相同。我们深信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深信净土依正庄严,岂不就是爱好修集一切最胜第一众善!世出世间一切善法,到了登峰造极,就是这一句佛号。佛在《大集经》上讲,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无上深妙禅」,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就是无上神咒,所以一句佛号,性相显密全都包括了,真的是止於至善。所以你明白这个意思,你就晓得,善导大师讲的,跟《起信论》上讲的意思,完全相同,大师讲的比马鸣菩萨更为具体、更实用。它有两种,「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相信自己「现是罪恶生死凡夫」,人有这种觉悟,这是真的觉悟,真实的觉悟,确实是罪恶生死凡夫。我们从早到晚,恶念多善念少,什么是恶念?自私自利的是恶念,诚心诚意帮助别人是善念。帮助别人还是为了自己,那个善中又杂了毒,叫杂毒之善,虚伪之行,这不真实。所以一定要觉悟自己的业障、习气很重,确实是在三界六道轮回生死的凡夫。
「旷劫已来」,无量劫一直到今天「常没常流转」,这个没就是堕落三恶道,常常堕在三恶道,常常在六道里头轮回。「无有出离之缘」,这是最重要的一句,没有出离六道的机会,没机会真可怜。纵然遇到大乘佛法还是出不去,这是实实在在,怎么出不去?所有一切大小乘经论里面,佛都给我们说得很明白,见思烦恼断尽才能超越三界。三界轮回怎么来的?就是见思二惑变现的境界,你只要有这个因它就有果报;你要把这个因消除了,这个果就没有了,才能出离。我们想想,我们有什么本事断见思二惑?这是很现实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有能力做得到吗?经念得熟,修行再好没有用处这表面的。见惑五大类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思惑贪瞋痴慢疑,哪条我们能断得了?断个一条两条还不行,得全断才能出离轮回。所以一切大乘经典说实在话,只是给我们种善根而已。要想见思烦恼不断就能超越六道轮回,给诸位说,只有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这一条路,没有第二条路。你相信了,你就有福了,不但我恭喜你,一切诸佛菩萨都恭喜你,你这一生出离之缘遇到了。你不相信,你出离之缘还没有遇到,这是决定要相信的。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对於净宗这个法门,要生起决定的信心,没有一丝毫的怀疑,没有一点的忧虑。一个真正修净土的人,二六时中就一天到晚心里只有阿弥陀佛,其余一切随缘度日。顺境好,逆境也好,顺逆不关心,我统统都好,为什么?我一心一意专注的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世间一切的一切,与我统统不相干。我在这个世间有缘,我把这个殊胜第一的法门介绍给他;没有缘,我念我的阿弥陀佛,他做他的事业。彼此各个不相妨,他也不妨碍我,我也不妨碍他这就对了,不能有一丝毫牵挂。过去的已经过去不要再想,明天,明天还没来想它干什么?真正会用功的人就抓住现在这一刻。古德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正法的机缘刹那就过去了,问题你会不会掌握到?绝对不要想,今天在这里听《弥陀经》,明年我还来讲《弥陀经》,靠不住,也许这是最后一次。你常常作如是观,你才会对法是无比的珍惜,这就产生效果,才会珍惜它,才会尊重它,才会认真的学习它。这个法门修行关键,决定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没有一个不成功的,而且成就可以说都是无比的殊胜。
再看底下一段,「又决定深信,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欣慕」。这段开示是大师注解《观无量寿佛经》,这是净土三经之一,所以说我们要决定深信,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这一部《观无量寿佛经》。经的内容三福九品定散二善,就把这部经的内容全部说出来了。三福九品是属於散善,念佛是属於定善。这个念佛在《观经》里面,跟我们讲了三种,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执持名号《观经》教给我们的方法,三种念佛所求的是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它求定。所以诸位要晓得,我们念佛是修定,是求定的,虽然这一句佛号具足三学六度,一切法门具足,但是一切法门里最主要的一个法门是定,也就是念佛三昧,主要的是求这个,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如果在《无量寿经》经题上,就是修清净心,「清净平等觉」,它是修清净,念佛的人心一定要清净。平常或者有些事情不得不想,你自己要提高警觉,不得不想的那些问题依然是打闲岔,依然是扰乱清净心。
如果你心地真正清净了,什么都不必想,这个事情一来一接触,像镜子一样,心里一照清清楚楚,一点差错都没有,你处理会处理得恰到好处。哪里要想?凡是想都叫妄想,不是智慧,智慧是不起心、不动念的,起心动念统统叫妄想。妄想就是造业,妄想就是制造六道轮回,哪里能出得了三界?不打妄想,不生烦恼,烦恼很可怕,烦恼是魔障。《八大人觉经》跟我们讲四种魔,烦恼是魔,起烦恼的时候魔来障碍,魔不在外面在里面,自己要有警觉。用什么方法来破魔?一句阿弥陀佛,心里头有妄念起来了,南无阿弥陀佛,妄念没有了;心里面起烦恼,有贪瞋痴慢了,一句阿弥陀佛贪瞋痴慢没有了,这个方法妙极!所以释迦佛在这部经里面给我们做证明,证明经典上所讲的全是事实,赞叹阿弥陀佛,赞叹西方极乐世界,念了之后真的使人羡慕、向往。这一句是赞。
「又决定深信,《弥陀经》中十方恒沙诸佛证劝,一切凡夫决定得生」。《弥陀经》受持读诵的人很多,在中国就是禅宗晚课也念《弥陀经》。《弥陀经》上十方诸佛,经文上讲「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罗什大师翻译是六方,玄奘大师翻的是十方,「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是《弥陀经》本来的经题。《无量寿经》也称《阿弥陀经》,所以这个经题也是《无量寿经》的经题。换句话说,也是《观无量寿佛经》的经题,这三经都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什么人称赞的呢?十方一切诸佛称赞的,不是一尊佛、两尊佛,一切诸佛护念。我们要想求佛菩萨保佑,怎么个求法?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经》,一切诸佛自然就保佑你,他护念这个经、护念这个法,当然护念受持之人。三经都跟我们讲,一切凡夫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只要依照这个方法修行,你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决定得生那就希望同修们力取上品,我们怎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一定要上品上生,下定决心要争取。这个争取就是认真的修学,世出世间一切法我统统放下,决定清净心中舍,舍得干干净净,我们这一生就没有白来,这一生就没有白过。
再看底下一段,「又深信者,仰愿一切行者等」,这句话不可以轻易看过,善导是阿弥陀佛再来,是净土宗第二代的祖师,在唐朝那个时代,中外学人对大师无比的尊敬,这不是个普通人,他对於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仰愿一切行者,就是一切修净土的人,这两个字是尊敬到了极处。真实大德不轻初学,对於初学的人非常尊重,非常的礼敬,我们在这看出来。不止一句,后头这个句子很多,真诚恳切的教导我们,对我们这么样的尊重。底下这个三句是中心,「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一心一意我只相信佛说的话,相信释迦牟尼佛在净土三经里面所说的,相信十方一切诸佛对於释迦牟尼佛的赞叹证明,不顾身命决定依照这个经典来修行。「佛遣舍者即舍」,遣就是教给我们,佛教我们哪些要舍掉,哪些放下,我们就放下,我们就舍掉这听话了。「佛遣行者即行」,佛教我们舍什么?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万缘放下。佛教我们行的是什么?信愿持名,我们真信切愿老老实实就念这句佛号,这就是佛教给我们的我们就照做。「佛遣去处即去」,佛教我们到哪里去?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叫我们去,我们就去,一点疑惑、忧虑都没有,这叫做「随顺佛教」。此地这个佛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狭义的是指释迦牟尼佛的教导,广义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是这样教,我们随顺一切诸佛的教导。「随顺佛意」,佛对於众生的意愿就是如此。「是名随顺佛愿」,佛的愿望,佛的意旨。「是名真佛弟子」,《无量寿经》上有,如来第一弟子,真正发愿念佛求生净土,是佛的第一弟子,这才是佛的真弟子。
「又一切行者,但能依此经深信行者,必不误众生也」。这个语气非常肯定,必定不会误你,你依照这个法门修学绝对正确,不会错误。「何以故?佛是满足大悲人故」,佛的大慈大悲心是圆满的、是究竟的。「实语故」,佛所讲的句句话,是真实的,没有一丝毫虚妄,这就是大师为什么教我们一心唯信佛语。「除佛已还」,佛以下是等觉,等觉菩萨以下我们要认清楚,「智行未满」,他的智慧、他的修行没有圆满,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如来果地的境界他没有完全了解。「在其学地」,他还在学,他没有毕业。「由有正习二障未除,果愿未圆」,就是讲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就是正习二障他还没有除尽,他的果愿还没有达到圆满。「此等凡圣」,就是等觉以下的凡夫、圣人。「纵使测量诸佛教意,未能决了」,这是为什么我们要一心唯信佛语的原因,在此地,等觉菩萨所说的没有佛那么究竟,没有佛说的那么透彻明了,何况等觉以下。「虽有平章,要须请佛证为定也」,这些菩萨、罗汉、缘觉也会讲经说法,也教化众生,他们所说的、所行的确实有些能够跟佛平等。章是明显,也说得很透彻,说得跟佛一样,但是他没成佛,他所说的、所教导的,一定要请佛给他证明,佛不给他证明都不作数。佛给他证明,我们就可以相信他;佛没有给他证明,我们就不能相信他。
「若称佛意,即印可言,如是如是」,得到佛的同意,他的说法、行法可以流通。「若不可佛意者,即言汝等所说,是义不如是」,佛就告诉他们,你们所说的不是真正的意思,不是真正的事实,这个不能流通。「不印者,即同无记无利无益之语」,凡是没有得到佛的印可,等觉菩萨所讲的也是毫无意义,没有利益。「佛印可者,即随顺佛之正教」,佛法非常开明,佛绝不专制跋扈。所以佛经有五种人说,除佛之外有佛弟子、有仙人,有五种人说。但是其他四种人说,都要得佛的印可,佛给他印证、许可,那就是等於佛说的,这个我们可以相信、可以学习。可是诸位要知道,善导大师为什么在这里跟我们说这么多?密意难思,唯恐我们这一生误入歧途,把这一生往生的机会失掉,那就太可惜了。大师这个里头的用意叫我们专信净土三经,三经以外很多是菩萨说的都不要去听他的,密意在此地。那些大乘经典,诸佛菩萨、罗汉所说的,佛都印可了,佛虽然印可,他说菩萨境界没错,没有给他讲佛的境界。三经是讲佛的境界,所以等觉菩萨说不出的,这要知道,一再强调「一心唯信佛语」,不可以听信菩萨的。你看到许多大乘经典信心动摇,你这一生机会失掉了,来生还搞六道轮回,这才冤枉。善导大师的苦口婆心,我们要能够体会得到。
「若佛所有言说,即是正教、正义」,这个正是决定正确的教导,决定没有错误;正义,义是义理,正确的义理;「正行」,行是修行,讲修行的方法;「正解」,解是见解;「正业」,业是事业,菩萨的事业是教化众生,也就是讲经说法。古代出家人的事业就是弘法利生,不住持道场的;住持道场是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随著中国国情之不同,不得已权变的方法。因为印度那个时候出家人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不需要道场,哪个地方有树木,晚上在那打坐一晚就过去了。吃饭的时候到外头托钵,他没有道场,没有一丝毫的累赘。虽然有很多精舍、道场,那是居士们建立的,居士们管理,出家人从来不问,只是在那个地方讲经说法,讲完了就走路。释迦佛一生是这样的生活,没有道场。所以出家人没有财物,身心真的清净,他所有的财产三衣一钵,那就他的财产,除此之外他什么都没有。印度是属於热带,三衣就足够,晚上睡觉的时候衣就当被盖,白天就披在身上,生活非常简单。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在中国早期这个制度道场是国家建立的,有些是大臣、豪富长者他们建立的,由在家人管理,出家人只是修道,我借你这个场地修道。
出家人自己管理道场,这个很晚,早期都没有,所以他身心清净,这些历史我们都要知道。虽然现在时代不断在变,今天要用释迦牟尼佛那个制度是决定行不通。佛无有定法可说,佛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但是恒顺是外表,相在恒顺,内里面不是恒顺的,所谓是随缘不变,里面不变。这个不变是决定不染污,对一切顺境绝对没有一丝毫贪恋,对於恶境没有一丝毫的瞋恚,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平等的,这不变。外表一切随缘,里面这是决定不变的,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要学习。所以这正业。「正智」,智是智慧,是真实的智慧,不是世间的聪明。世间聪明是学佛的障碍,八难的世智辩聪,世间聪明智慧是学佛的障碍。这是真实的智慧,这说明佛有这么多的大德。
「若多若少,众不问菩萨人天等,定其是非也」。大师在此地给我们提出忠告,众是大众,不需要问菩萨、问天人来决定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不要去问他。特别是这个念佛往生的法门,等觉菩萨都不问,我只相信佛,佛这样说的,我就照这样做。等觉菩萨要提出意见,假如他讲的与经上相应,我听他的;讲的跟经上不相应,我决定不听他的。我专信佛语、专信三经,这样的人这一生就决定往生,信心坚定绝不动摇。「若佛所说即是了教,菩萨等说尽名不了教也,应知」。哪是佛说的?净土三经是佛说的,究竟了义。哪些经是菩萨说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是菩萨说的,你们翻开经文看看,菩萨说的,佛印可;《法华经》是菩萨说的,佛点头。何况其他的大乘经论?那些尽是不了教。这是一般判教的时候,大乘是了义的大乘,一乘大法要跟净土三经一比它们就比下去了,就不了教;要不跟净土三经比,它们是真实了义,是一乘圆顿大法。跟净土经一比就矮下去,为什么?菩萨说的。从这个地方看到善导大师对我们教导用心之苦,唯恐我们这一生把往生的机会失掉,苦口婆心的教导。
「是故今时仰劝一切有缘往生人等」,这里又看到仰劝,我们看到这里真的会流眼泪。有缘、有机会遇到这个经典,遇到这个法门,你有机会,你把这个机会抓住你这一生成功了;你要把这个机会放弃了,那就可惜。「唯可深信佛语」,真的是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的劝导,我们深信佛语。「专注奉行」,专心注念,依教修行。「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一切大乘经,这个教你参禅,那个教你修止观,那个教你持咒,好多好多,与我们这个法门不相应。这一切不相应的,我们不能信,信了就麻烦了。永明延寿大师说「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提倡禅净双修,有不少人就禅净双修。还有不少人密净双修,还有不少人禅密净三修,这都是古来祖师大德菩萨提倡的,永明延寿也是阿弥陀佛再来的,一定要知道那个时代的背景。永明大师为什么要说这些话?那个时代的禅风很盛,大家都藐视净土,净土教不能发扬光大。所以永明大师去学禅,在禅宗里面表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个杰出的大禅师,禅宗的人对他没有话说,他老人家回过头来专修净土。
明明看到学禅的人不能成就,但是他又固执,成见很深,这才用这个方便法:你有禅,再加一点净土那了不起了。换句话说,禅不能成就,净土还能帮你忙,是这个意思,不是叫你两个都修,这种苦心我们要知道。我们遇到永明大师,他绝对不会劝我们禅净双修。凡是菩萨不相应教,就是不是跟我们讲专修、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世界的,都会叫我们怀疑,都会造成往生的障碍。「以为疑碍,抱惑自迷」,惑是迷惑,自己又把这一生,出三界、了生死、成佛道的道路又迷失了。「废失往生之大益也」,把往生殊胜的利益丧失掉这叫真正可惜。现在念佛这个法门虽然很流行,但是这些知见障碍随时随地会遇到,怎么办?你要不认识清楚,你就不会舍得干净;果然认识清楚才舍得痛快,全盘放弃掉了,专依往生经。讲往生西方世界的三经,现在又加了两种五经,净土五经一论,决定不盲从,决定专修,决定得真实利益。
底下说,「又深心深信者,决定建立自心,顺教修行,永除疑错」。实在说我们过去生中,就是因为怀疑,因为发生错误,所以才没有能往生;这一生如果又怀疑、又错了,那就真可惜。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信讲了六个,第一个要信自己,第二个要信他,他就是阿弥陀佛、本师释迦牟尼佛,要决定信这两尊佛。要信事,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有这个地方,确实有阿弥陀佛,确实有十方众生往生在那个地方修行,这是事实不是幻想。要信理,理论上《观经》讲得非常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要信因,要信果,果,西方世界依正庄严是果,因是信愿持名,《无量寿经》上讲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是因,决定相信。「不为一切别解」是不同的见解,「异学」是不同的法门,「异见」是不同的知见,「异执」是不同的一些执著。有些人执著戒律,有些人执著持咒,有些人执著止观,各有执著,我们决定不能被他动摇,决定不能为他们把自己的信心丧失。「之所退失倾动也」,这个心才叫做深心深信,决定不疑,诸位要以这样的心来念佛,没有不成就的。好,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讲义第二页,看第七个小段,「又真实心中身业,合掌礼敬四事等供养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三业,前面说过口业,接著讲身业。大师的开示他每一段里面分善恶两条,善是劝我们修,恶是劝我们断,身业也是这样的。合掌是表一心,诸位要知道,恭敬就是一心,一心就是恭敬,一心是真诚,真诚心就是真实的礼敬。在形式上是表法,通常我们十个指头表散乱,把散乱的心都舍掉,合成一心,合掌是代表一心不乱。所以这要表里一如才行,表面上这掌合得很好、很如法,一点错误没有,心里还胡思乱想,心相就不相应了,重要的是要真正相应,这是礼敬。四事供养,佛在戒经里面告诉我们,对於三宝的供养,佛常讲四桩事情。三宝住持在这个世间,必须要有他生活的条件,没有生活的条件就不能住在世间。生活条件我们晓得衣食住行,佛给我们讲的,因为是在那个社会不是今天的社会,今天的社会跟古时候不一样,释迦牟尼佛要今天来给我们讲供养,讲的就不相同了,这是从前社会比较单纯。四事供养第一个是饮食,第二个是衣服,衣食;第三个是卧具,晚上要睡眠,要铺盖;第四个,生病的时候要医药。所以佛讲这四种是住世生活,最低限度的条件。
饮食,佛世的时候是托钵,托钵假如一天去托三次,在家人看了就讨厌,这个修行人简直不像修行人,没有隔一会儿又来要东西吃了,因此托钵那个时候是日中一食,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日中一食的缘起何在,为什么要日中一食。印度在那个时候宗教非常发达,佛在经上记载的,除佛教之外,其他宗教大的派别有九十六种,可见得宗教非常兴旺。所有的这些宗教徒都是日中一食,佛弟子一天要吃三餐,信徒就瞧不起。为什么?佛法没有他们这些外道高:人家一天吃一顿,他一天吃三顿,跟我们凡夫一样。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要接引广大众生,令一切众生对佛法生恭敬心,那也不能够表示两样。所以佛的制度也是日中一食,这要知道的。日中一食的条件是在心清净,为什么?饮食是我们身体能源的补充,身体是一部机器,机器必须要有能量来推动,热能,能从哪里来的?饮食是能量的补充,这个机器运作就很正常了。但是每个人的体质不相同,有些这个机器是耗燃料的机器,换句话说,要大量的补充。有些这个机器是省油的机器,补充一点点它就用很久。到底这个能量消耗到哪里去了?这是诸位必须要知道的,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换句话说,妄想愈多你补充就愈多,你就要吃得多。你要是吃得不够,一定要学日中一食,一定要学持午,学好看,大概不到半年、一年,你身体就完了,身体就垮了,这是一定要晓得的。不可以勉强,不要学好看,不要学面子。所以有很多人来跟我讲,要日中一食你何苦来?
心地清净,妄想少,烦恼少,他消耗东西就少,所以吃一餐的人跟吃三餐,那个一餐的量是相等的。假如说我们一餐吃一碗饭,日中一食的人也是吃一碗,这是正常。假如把三餐东西合在一餐吃,在我想不要三年,肠胃病就来了,一身的毛病都来了。这是想发心持午的同修要注意,不可以勉强;几时心地清净,自自然然需要量少了。实际上也可以吃三餐,三餐少吃就好了。何况真正用功的人,特别是禅堂,中国的佛法,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一千年传到中国来,这一千年就是像法时期,像法时期是禅定成就,所以中国的禅风就非常之盛。禅堂不但吃三餐,还有三道点心,一天要吃六、七餐,为什么这样吃法?因为真正用功要保持不饱不饥,你吃太饱了昏沉;饥饿了心里面发慌,都不能用功。所以真正用功要少吃多餐,一次吃一点点保持不饥不饿,这是用功最好的时候,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即使念佛堂用功也是如此,你这个心、情绪才稳定,心才能够定得下来。这是我们讲到四事,饮食里头特别要注意这点。
佛陀在世,那些弟子不是凡夫,表面上看起来都是阿罗汉,其实里面有很多是古佛再来,大菩萨乘愿再来,帮助释迦牟尼佛接引众生的。所谓是「一佛出世,千佛拥护」,像唱戏一样,释迦牟尼佛唱主角,他唱配角,到后台可能唱配角的是他的老师,是他的学长,都不一定。所以舍利弗、目犍连都是古佛再来,他们日中一食,他一天不食也没关系,人家定功成就。我们要学习,一定要知道自己的功夫,知道自己的能力,这样做就最好,千万不要勉强,不要作假。昨天跟诸位说,真实心中求,不可以有虚假之心,不可以有杂毒之善,那就坏了,那是决定不能成就。佛法实在说是欺瞒不了人,怎么说欺瞒不了人?你一生表现精进,好像外表看是贤善精进,看你临终时怎么个走法,你走的相不好那就是假的,所以到临终尾巴都露出来了。平常往往我们瞧不起的,没瞧上眼的,人家临终的时候,预知时至,没有病,坐著走,站著走的,那个时候我们感觉得非常惊讶。
真正修行人,不露在表面,为什么不露在表面?露在表面大家恭敬,这一恭敬福报都没有,报掉了。没有人恭敬,人家瞧不起你,好,福报一分都没有舍掉。我们中国俗话讲积阴德,福德都不暴露在外面这就叫阴德,阴德报得厚、报得长远。一点点小小的好事情唯恐别人不知道,这个赞叹一句,那个赞叹一句全报光了,福善都没有了,报光了!这是我们要记住的。四事供养是供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他要我们的供养吗?我们佛堂里供养阿弥陀佛的形像,无论是塑造的,无论是彩画的,他需要我们供养吗?我们对他的供养是表示一点敬意。真实的供养,《行愿品》里面说得好,「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我们知道是法供养。法供养里面第一条,依教修行供养,佛在经上怎么教给我们,我们统统把它做到,这四事供养阿弥陀佛依正二报,就真正具足了。佛教我们做,我们就照做,佛教我们应该禁止的,我们就决定禁止这就对了。这四事供养一定要知道如何去修。
再看底下一段,「又真实心中」,句句都离不开真实,「身业,轻慢厌舍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报」。真正修行人,无论出家、在家要学著节俭,这很重要,我们自己能俭省一分,我们对於佛法就能多贡献一分。真实的贡献不在形式,不在道场的庄严,不在香火鼎盛,不在信徒很多,不在这些。一定要讲求实际,所谓实际真正同修,这个同修很难得了,志同道合人数不在多,也就是我们常讲重质不重量。《西方确指》这个小册子许多同修看过,觉明妙行菩萨教导的弟子只有十二个人,他十二个人就一会,个个成就这不得了,这叫真正的庄严。在我们中国古代,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东晋的时候在庐山建第一个念佛堂,人数只有一百二十三个人,不算多,这一百二十三个人也是个个都成就。那个时候净土经典刚刚到中国,最早翻译的就是《无量寿经》,远公大师所依据的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还没有翻译出来,在那时候净宗就是一部经典,就依这一部经典建立庐山莲社。所以后人尊称《无量寿经》是净宗第一经,就因为这一段的历史。依据这一部经论修行,我们在《往生传》里面看到,在《净土圣贤录》里面看到,真实的功德,真实的利益,真实的成就。所以道场要重质不重量,修行贵专精,不贵杂多,杂多没有好处。
实在讲我们自己修学能够体验得出来,自己修行,心地一天比一天清净,一天一天很难看得出来,一年一年比非常容易觉察到,我今年比去年是不是清净了?今年比去年我烦恼是不是减少?今年比去年我智慧是不是增长?然后进一步,一个月一个月的检点,再来一个星期一个星期检点,这功夫真正在增进,真正得力了,这要知道。居家生活只要能过得去就行了,我们有多余的财力、多余的力量用来弘法利生,帮助别人认识这个法门。为什么在一切法门里面,我们特别强调认识这个法门?实在说只有这个法门,我们一生当中能够超越轮回,因为它的特色是带业往生。其他任何一个法门修学,都必须要断见思烦恼,才能出得了三界;见思烦恼不断决定一样轮回,这个事情就麻烦了。如果名利心、五欲六尘的念头没有断,决定在欲界,连色界天都得不到,所以才知道那些法门,古德称之为难行道。这个法门称为易行道,这是我们特别强调的原因,依据这个法门决定得度,这一生决定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对於三界果报绝无贪恋,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你们日常生活太豪华了,居住的房子像宫殿一样,他心里有贪爱,临命终时会产生障碍,这个也舍不得,那个也留恋,好了,阿弥陀佛不等你他走了,这个机缘就错过了。纵然我们有福,有福给大家享,自己不要去享受,一切都是节俭总是好的,生活宁愿苦一点,苦一点什么?他有出离之心,常常有求生净土的念头,不想在这个世间多住,这个心好,这个心在临终往生的时候减少障碍,对这个世间没有一丝毫的贪恋,一心向道。身业要做的。
「又真实心中意业」,意业是讲的思想、念头,「思想观察忆念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如现目前」。这就是我常常劝同修们要读经,经要念得多,要念得熟,为什么?这个忆念才如现目前。经文不熟你忆念什么?你忆念不出来,所以经一定要熟。古人修学,实在讲古人的方法比我们好,我们现在把古时候这个好的方法舍弃掉了,非常可惜。古人修学所谓五年学戒,这戒不是戒律,是老师的教诫,遵守老师的教诫,为常住服劳役,是学的这个。这个五年是福慧双修,从根本修求根本智,根本智成就之后,然后再求后得智,《般若经》上所讲的「般若无知,无所不知」。他头五年修什么?修无知。诸位想无知是什么?无知是定。无知心才清净,把一切妄想、知见统统打掉,清净心现前。方法各宗各派不一样,禅宗用观心、用参话头,教下用止观,密宗里面用持咒,我们净土宗用念佛。所以叫你经只念一部,一部经念几千遍、念几万遍,那是定心的,绝对不跟你讲这个经的意思,一讲经的意思就叫打妄想。所以大家读经的时候,不要研究经里面的义理,你就一直念下去,为什么?修定。读经是修根本智,根本智是无知,般若无知,根本智得到之后心清净了,像一面镜子一样,它起作用是照见,照见就无所不知就快速了。我们要想达到这个境界,如现目前,一定要懂得如何去修根本智。
所以一部经念到底,我劝大家一部经至少要念三千遍,三年的功夫,一天念三遍念三千遍,念三年。三年当中除这一部经之外,任何经典都不看;世法里头不看电视、报纸,什么都不看,为什么?让心定下来,让清净心现前这才管用。三年以后你再去看经,再去听讲那不一样,听个几次就开悟了。我们听几十年都不开悟,什么原因?是用不清净的心来听,不清净的心来看,看一辈子、听一辈子都是糊里糊涂的,不但不开悟,往往还把话听错,意思会错,糟糕不糟糕?看经文意思看错了,听也听错了,冤枉!你要知道根本的原因,就是心地清净、不清净。所以教我们,我们读一部经,就常常想经里面所说的境界,就是忆念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想这个好。《观经》上讲,「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佛在大乘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常常想佛,人这个脸慢慢就变成佛,他常常想佛,相随心转。一个人心中念念都是慈善,他的相貌就慈祥;心中念念有恶念,他这个相貌人家看到就可怕。相随心转,你想久了,相貌会变的!
「又真实心中意业,轻贱厌舍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报」。这个意思容易懂,是从真实心里面,舍离五浊恶世,这舍离绝对不是消极。有很多人不明这个道理,以为什么?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都是很消极,都是自了汉。往往人听了之后,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就退了心,要积极来行菩萨道。这积极行菩萨道帮助一切众生,这个意念是值得敬佩,问题是你有没有能力?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干什么?成就智慧、成就德能。我真正有能力了,我再回到娑婆世界度众生,我有能力、有本事帮助他们。现在是自身不保,你能帮助谁?所以往生是真正的积极,绝对不是消极,往生是大乘法,不是小乘人。
「不善三业,必须真实心中舍,又若起善三业者,必须真实心中作」。这两句是总结,处处要用真实心,决定不能用虚假,别人用虚假心来对我,我还是用真实心对人,为什么?我知道唯有真实心,才能与西方世界阿弥陀佛相应。人家虚情假意对我,我也虚情假意对他,那就上当了,就坏了,他堕落轮回,我们跟他去了,这是非常可怕。宁愿吃亏上当没有关系,为什么?我统统都要舍我上什么当?吃什么亏?一定要知道,你舍得愈干净,你往生的品位就愈高。「不简内外明暗」,内是指内心,外是指外缘,明是显著,暗是别人不知道自己心里面的事情。「皆须真实,故名至诚心」,善导大师给我们解释的就很详细、很明白、很清楚,我们自己知道怎样去做。
再看这个第二段解释深心,「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种」,《大乘起信论》跟我们解释深心,解释得简单,它说「乐集一切善行故」,乐就是爱好,喜欢修集一切善行,这是深心。换句话说,深心就是好善好德,这个心是深心,这是自受用。善导大师给我们讲深信之心,这个说法表面上看好像是不一样,其实善导大师说的跟马鸣菩萨讲的,完全相同。我们深信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深信净土依正庄严,岂不就是爱好修集一切最胜第一众善!世出世间一切善法,到了登峰造极,就是这一句佛号。佛在《大集经》上讲,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无上深妙禅」,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就是无上神咒,所以一句佛号,性相显密全都包括了,真的是止於至善。所以你明白这个意思,你就晓得,善导大师讲的,跟《起信论》上讲的意思,完全相同,大师讲的比马鸣菩萨更为具体、更实用。它有两种,「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相信自己「现是罪恶生死凡夫」,人有这种觉悟,这是真的觉悟,真实的觉悟,确实是罪恶生死凡夫。我们从早到晚,恶念多善念少,什么是恶念?自私自利的是恶念,诚心诚意帮助别人是善念。帮助别人还是为了自己,那个善中又杂了毒,叫杂毒之善,虚伪之行,这不真实。所以一定要觉悟自己的业障、习气很重,确实是在三界六道轮回生死的凡夫。
「旷劫已来」,无量劫一直到今天「常没常流转」,这个没就是堕落三恶道,常常堕在三恶道,常常在六道里头轮回。「无有出离之缘」,这是最重要的一句,没有出离六道的机会,没机会真可怜。纵然遇到大乘佛法还是出不去,这是实实在在,怎么出不去?所有一切大小乘经论里面,佛都给我们说得很明白,见思烦恼断尽才能超越三界。三界轮回怎么来的?就是见思二惑变现的境界,你只要有这个因它就有果报;你要把这个因消除了,这个果就没有了,才能出离。我们想想,我们有什么本事断见思二惑?这是很现实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有能力做得到吗?经念得熟,修行再好没有用处这表面的。见惑五大类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思惑贪瞋痴慢疑,哪条我们能断得了?断个一条两条还不行,得全断才能出离轮回。所以一切大乘经典说实在话,只是给我们种善根而已。要想见思烦恼不断就能超越六道轮回,给诸位说,只有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这一条路,没有第二条路。你相信了,你就有福了,不但我恭喜你,一切诸佛菩萨都恭喜你,你这一生出离之缘遇到了。你不相信,你出离之缘还没有遇到,这是决定要相信的。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对於净宗这个法门,要生起决定的信心,没有一丝毫的怀疑,没有一点的忧虑。一个真正修净土的人,二六时中就一天到晚心里只有阿弥陀佛,其余一切随缘度日。顺境好,逆境也好,顺逆不关心,我统统都好,为什么?我一心一意专注的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世间一切的一切,与我统统不相干。我在这个世间有缘,我把这个殊胜第一的法门介绍给他;没有缘,我念我的阿弥陀佛,他做他的事业。彼此各个不相妨,他也不妨碍我,我也不妨碍他这就对了,不能有一丝毫牵挂。过去的已经过去不要再想,明天,明天还没来想它干什么?真正会用功的人就抓住现在这一刻。古德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正法的机缘刹那就过去了,问题你会不会掌握到?绝对不要想,今天在这里听《弥陀经》,明年我还来讲《弥陀经》,靠不住,也许这是最后一次。你常常作如是观,你才会对法是无比的珍惜,这就产生效果,才会珍惜它,才会尊重它,才会认真的学习它。这个法门修行关键,决定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没有一个不成功的,而且成就可以说都是无比的殊胜。
再看底下一段,「又决定深信,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欣慕」。这段开示是大师注解《观无量寿佛经》,这是净土三经之一,所以说我们要决定深信,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这一部《观无量寿佛经》。经的内容三福九品定散二善,就把这部经的内容全部说出来了。三福九品是属於散善,念佛是属於定善。这个念佛在《观经》里面,跟我们讲了三种,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执持名号《观经》教给我们的方法,三种念佛所求的是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它求定。所以诸位要晓得,我们念佛是修定,是求定的,虽然这一句佛号具足三学六度,一切法门具足,但是一切法门里最主要的一个法门是定,也就是念佛三昧,主要的是求这个,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如果在《无量寿经》经题上,就是修清净心,「清净平等觉」,它是修清净,念佛的人心一定要清净。平常或者有些事情不得不想,你自己要提高警觉,不得不想的那些问题依然是打闲岔,依然是扰乱清净心。
如果你心地真正清净了,什么都不必想,这个事情一来一接触,像镜子一样,心里一照清清楚楚,一点差错都没有,你处理会处理得恰到好处。哪里要想?凡是想都叫妄想,不是智慧,智慧是不起心、不动念的,起心动念统统叫妄想。妄想就是造业,妄想就是制造六道轮回,哪里能出得了三界?不打妄想,不生烦恼,烦恼很可怕,烦恼是魔障。《八大人觉经》跟我们讲四种魔,烦恼是魔,起烦恼的时候魔来障碍,魔不在外面在里面,自己要有警觉。用什么方法来破魔?一句阿弥陀佛,心里头有妄念起来了,南无阿弥陀佛,妄念没有了;心里面起烦恼,有贪瞋痴慢了,一句阿弥陀佛贪瞋痴慢没有了,这个方法妙极!所以释迦佛在这部经里面给我们做证明,证明经典上所讲的全是事实,赞叹阿弥陀佛,赞叹西方极乐世界,念了之后真的使人羡慕、向往。这一句是赞。
「又决定深信,《弥陀经》中十方恒沙诸佛证劝,一切凡夫决定得生」。《弥陀经》受持读诵的人很多,在中国就是禅宗晚课也念《弥陀经》。《弥陀经》上十方诸佛,经文上讲「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罗什大师翻译是六方,玄奘大师翻的是十方,「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是《弥陀经》本来的经题。《无量寿经》也称《阿弥陀经》,所以这个经题也是《无量寿经》的经题。换句话说,也是《观无量寿佛经》的经题,这三经都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什么人称赞的呢?十方一切诸佛称赞的,不是一尊佛、两尊佛,一切诸佛护念。我们要想求佛菩萨保佑,怎么个求法?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经》,一切诸佛自然就保佑你,他护念这个经、护念这个法,当然护念受持之人。三经都跟我们讲,一切凡夫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只要依照这个方法修行,你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决定得生那就希望同修们力取上品,我们怎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一定要上品上生,下定决心要争取。这个争取就是认真的修学,世出世间一切法我统统放下,决定清净心中舍,舍得干干净净,我们这一生就没有白来,这一生就没有白过。
再看底下一段,「又深信者,仰愿一切行者等」,这句话不可以轻易看过,善导是阿弥陀佛再来,是净土宗第二代的祖师,在唐朝那个时代,中外学人对大师无比的尊敬,这不是个普通人,他对於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仰愿一切行者,就是一切修净土的人,这两个字是尊敬到了极处。真实大德不轻初学,对於初学的人非常尊重,非常的礼敬,我们在这看出来。不止一句,后头这个句子很多,真诚恳切的教导我们,对我们这么样的尊重。底下这个三句是中心,「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一心一意我只相信佛说的话,相信释迦牟尼佛在净土三经里面所说的,相信十方一切诸佛对於释迦牟尼佛的赞叹证明,不顾身命决定依照这个经典来修行。「佛遣舍者即舍」,遣就是教给我们,佛教我们哪些要舍掉,哪些放下,我们就放下,我们就舍掉这听话了。「佛遣行者即行」,佛教我们舍什么?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万缘放下。佛教我们行的是什么?信愿持名,我们真信切愿老老实实就念这句佛号,这就是佛教给我们的我们就照做。「佛遣去处即去」,佛教我们到哪里去?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叫我们去,我们就去,一点疑惑、忧虑都没有,这叫做「随顺佛教」。此地这个佛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狭义的是指释迦牟尼佛的教导,广义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是这样教,我们随顺一切诸佛的教导。「随顺佛意」,佛对於众生的意愿就是如此。「是名随顺佛愿」,佛的愿望,佛的意旨。「是名真佛弟子」,《无量寿经》上有,如来第一弟子,真正发愿念佛求生净土,是佛的第一弟子,这才是佛的真弟子。
「又一切行者,但能依此经深信行者,必不误众生也」。这个语气非常肯定,必定不会误你,你依照这个法门修学绝对正确,不会错误。「何以故?佛是满足大悲人故」,佛的大慈大悲心是圆满的、是究竟的。「实语故」,佛所讲的句句话,是真实的,没有一丝毫虚妄,这就是大师为什么教我们一心唯信佛语。「除佛已还」,佛以下是等觉,等觉菩萨以下我们要认清楚,「智行未满」,他的智慧、他的修行没有圆满,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如来果地的境界他没有完全了解。「在其学地」,他还在学,他没有毕业。「由有正习二障未除,果愿未圆」,就是讲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就是正习二障他还没有除尽,他的果愿还没有达到圆满。「此等凡圣」,就是等觉以下的凡夫、圣人。「纵使测量诸佛教意,未能决了」,这是为什么我们要一心唯信佛语的原因,在此地,等觉菩萨所说的没有佛那么究竟,没有佛说的那么透彻明了,何况等觉以下。「虽有平章,要须请佛证为定也」,这些菩萨、罗汉、缘觉也会讲经说法,也教化众生,他们所说的、所行的确实有些能够跟佛平等。章是明显,也说得很透彻,说得跟佛一样,但是他没成佛,他所说的、所教导的,一定要请佛给他证明,佛不给他证明都不作数。佛给他证明,我们就可以相信他;佛没有给他证明,我们就不能相信他。
「若称佛意,即印可言,如是如是」,得到佛的同意,他的说法、行法可以流通。「若不可佛意者,即言汝等所说,是义不如是」,佛就告诉他们,你们所说的不是真正的意思,不是真正的事实,这个不能流通。「不印者,即同无记无利无益之语」,凡是没有得到佛的印可,等觉菩萨所讲的也是毫无意义,没有利益。「佛印可者,即随顺佛之正教」,佛法非常开明,佛绝不专制跋扈。所以佛经有五种人说,除佛之外有佛弟子、有仙人,有五种人说。但是其他四种人说,都要得佛的印可,佛给他印证、许可,那就是等於佛说的,这个我们可以相信、可以学习。可是诸位要知道,善导大师为什么在这里跟我们说这么多?密意难思,唯恐我们这一生误入歧途,把这一生往生的机会失掉,那就太可惜了。大师这个里头的用意叫我们专信净土三经,三经以外很多是菩萨说的都不要去听他的,密意在此地。那些大乘经典,诸佛菩萨、罗汉所说的,佛都印可了,佛虽然印可,他说菩萨境界没错,没有给他讲佛的境界。三经是讲佛的境界,所以等觉菩萨说不出的,这要知道,一再强调「一心唯信佛语」,不可以听信菩萨的。你看到许多大乘经典信心动摇,你这一生机会失掉了,来生还搞六道轮回,这才冤枉。善导大师的苦口婆心,我们要能够体会得到。
「若佛所有言说,即是正教、正义」,这个正是决定正确的教导,决定没有错误;正义,义是义理,正确的义理;「正行」,行是修行,讲修行的方法;「正解」,解是见解;「正业」,业是事业,菩萨的事业是教化众生,也就是讲经说法。古代出家人的事业就是弘法利生,不住持道场的;住持道场是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随著中国国情之不同,不得已权变的方法。因为印度那个时候出家人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不需要道场,哪个地方有树木,晚上在那打坐一晚就过去了。吃饭的时候到外头托钵,他没有道场,没有一丝毫的累赘。虽然有很多精舍、道场,那是居士们建立的,居士们管理,出家人从来不问,只是在那个地方讲经说法,讲完了就走路。释迦佛一生是这样的生活,没有道场。所以出家人没有财物,身心真的清净,他所有的财产三衣一钵,那就他的财产,除此之外他什么都没有。印度是属於热带,三衣就足够,晚上睡觉的时候衣就当被盖,白天就披在身上,生活非常简单。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在中国早期这个制度道场是国家建立的,有些是大臣、豪富长者他们建立的,由在家人管理,出家人只是修道,我借你这个场地修道。
出家人自己管理道场,这个很晚,早期都没有,所以他身心清净,这些历史我们都要知道。虽然现在时代不断在变,今天要用释迦牟尼佛那个制度是决定行不通。佛无有定法可说,佛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但是恒顺是外表,相在恒顺,内里面不是恒顺的,所谓是随缘不变,里面不变。这个不变是决定不染污,对一切顺境绝对没有一丝毫贪恋,对於恶境没有一丝毫的瞋恚,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平等的,这不变。外表一切随缘,里面这是决定不变的,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要学习。所以这正业。「正智」,智是智慧,是真实的智慧,不是世间的聪明。世间聪明是学佛的障碍,八难的世智辩聪,世间聪明智慧是学佛的障碍。这是真实的智慧,这说明佛有这么多的大德。
「若多若少,众不问菩萨人天等,定其是非也」。大师在此地给我们提出忠告,众是大众,不需要问菩萨、问天人来决定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不要去问他。特别是这个念佛往生的法门,等觉菩萨都不问,我只相信佛,佛这样说的,我就照这样做。等觉菩萨要提出意见,假如他讲的与经上相应,我听他的;讲的跟经上不相应,我决定不听他的。我专信佛语、专信三经,这样的人这一生就决定往生,信心坚定绝不动摇。「若佛所说即是了教,菩萨等说尽名不了教也,应知」。哪是佛说的?净土三经是佛说的,究竟了义。哪些经是菩萨说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是菩萨说的,你们翻开经文看看,菩萨说的,佛印可;《法华经》是菩萨说的,佛点头。何况其他的大乘经论?那些尽是不了教。这是一般判教的时候,大乘是了义的大乘,一乘大法要跟净土三经一比它们就比下去了,就不了教;要不跟净土三经比,它们是真实了义,是一乘圆顿大法。跟净土经一比就矮下去,为什么?菩萨说的。从这个地方看到善导大师对我们教导用心之苦,唯恐我们这一生把往生的机会失掉,苦口婆心的教导。
「是故今时仰劝一切有缘往生人等」,这里又看到仰劝,我们看到这里真的会流眼泪。有缘、有机会遇到这个经典,遇到这个法门,你有机会,你把这个机会抓住你这一生成功了;你要把这个机会放弃了,那就可惜。「唯可深信佛语」,真的是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的劝导,我们深信佛语。「专注奉行」,专心注念,依教修行。「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一切大乘经,这个教你参禅,那个教你修止观,那个教你持咒,好多好多,与我们这个法门不相应。这一切不相应的,我们不能信,信了就麻烦了。永明延寿大师说「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提倡禅净双修,有不少人就禅净双修。还有不少人密净双修,还有不少人禅密净三修,这都是古来祖师大德菩萨提倡的,永明延寿也是阿弥陀佛再来的,一定要知道那个时代的背景。永明大师为什么要说这些话?那个时代的禅风很盛,大家都藐视净土,净土教不能发扬光大。所以永明大师去学禅,在禅宗里面表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个杰出的大禅师,禅宗的人对他没有话说,他老人家回过头来专修净土。
明明看到学禅的人不能成就,但是他又固执,成见很深,这才用这个方便法:你有禅,再加一点净土那了不起了。换句话说,禅不能成就,净土还能帮你忙,是这个意思,不是叫你两个都修,这种苦心我们要知道。我们遇到永明大师,他绝对不会劝我们禅净双修。凡是菩萨不相应教,就是不是跟我们讲专修、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世界的,都会叫我们怀疑,都会造成往生的障碍。「以为疑碍,抱惑自迷」,惑是迷惑,自己又把这一生,出三界、了生死、成佛道的道路又迷失了。「废失往生之大益也」,把往生殊胜的利益丧失掉这叫真正可惜。现在念佛这个法门虽然很流行,但是这些知见障碍随时随地会遇到,怎么办?你要不认识清楚,你就不会舍得干净;果然认识清楚才舍得痛快,全盘放弃掉了,专依往生经。讲往生西方世界的三经,现在又加了两种五经,净土五经一论,决定不盲从,决定专修,决定得真实利益。
底下说,「又深心深信者,决定建立自心,顺教修行,永除疑错」。实在说我们过去生中,就是因为怀疑,因为发生错误,所以才没有能往生;这一生如果又怀疑、又错了,那就真可惜。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信讲了六个,第一个要信自己,第二个要信他,他就是阿弥陀佛、本师释迦牟尼佛,要决定信这两尊佛。要信事,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有这个地方,确实有阿弥陀佛,确实有十方众生往生在那个地方修行,这是事实不是幻想。要信理,理论上《观经》讲得非常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要信因,要信果,果,西方世界依正庄严是果,因是信愿持名,《无量寿经》上讲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是因,决定相信。「不为一切别解」是不同的见解,「异学」是不同的法门,「异见」是不同的知见,「异执」是不同的一些执著。有些人执著戒律,有些人执著持咒,有些人执著止观,各有执著,我们决定不能被他动摇,决定不能为他们把自己的信心丧失。「之所退失倾动也」,这个心才叫做深心深信,决定不疑,诸位要以这样的心来念佛,没有不成就的。好,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