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经上品上生章 (第四集) 1992/9 美国圣荷西 档名:03-003-0004
请掀开讲义,我们用手抄的本子第六页,第十七节。『次下文云,十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同赞释迦,能於五浊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即其证也』。我们前面讲到这个地方,接著再看底下的文:
【又十方佛等。恐畏众生不信释迦一佛所说。即共同心同时。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语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释迦所说所赞所证。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是故一佛所说。即一切佛同证。诚其事也。此名就人立信也。】
这段文,大师很明显的为我们指出,这个法门是无比殊胜的法门。遇不到,可以说是一生的不幸。凡是遇到了,真正能信、能愿、能行,没有一个不往生。往生佛国,这才真正称佛本怀。佛的心里的愿望,就是希望众生在这一生当中就圆成佛道,而一生圆成佛道的方法,就是念佛往生,就这一个方法。所以一切诸佛,看到众生听到这个法门之后,就发愿求生,哪有不欢喜的道理!
说到这个地方,我们在大小本里面都看到,经上说得很清楚,一定要「善根福德因缘成熟」。善根福德成熟,那是一桩很不容易的事情。没有成熟,能不能往生?很难,很难!这是佛也无可奈何的,也帮不上忙的。佛能够帮忙的只是助缘而已,因缘、助缘而已,所以这个事情是任何人都帮不上忙。善根福德在没有成熟,或者是将要成熟这个时候,佛给我们帮这个忙,就非常有效。因为一念回光,就是一下,忽然想一想,这么多诸佛都劝我,这个话一定不假,他立刻就肯相信。这就是那个善根福德差不多将要成熟,一接触这个就立刻成熟。所以这个是等於念佛人临命终时助念的效果相同,在这个紧要关头来提醒他,他就很容易成就。
因此,十方诸佛看到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宣说这个法门,唯恐我们听了不相信,所以他们来作证明。在《无量寿经》第二十三品「十方佛赞」,我们看到;小本《阿弥陀经》里面「六方佛赞」,我们也看得很清楚。那就是『共同同心同时,各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释迦所说所赞所证。』都应当相信。「是」是非常肯定的言词,证明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点都不错!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一切凡夫」,当然是偏指六道。如果是广义来说,那是界外的声闻、缘觉、菩萨也包含在其中。主要的是讲六道凡夫,因为六道凡夫,罪业非常深重。「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远」,或者你这一生所造的罪业,或者是久远劫,生生世世累积的恶业,这都不要紧,都没有关系。
『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我们听了这个说法,往往起了很深的疑惑。如果一个心地清净修善的人往生,我们还没有怀疑。一生作恶多端,他也能往生吗?这样说起来,西方世界好像太不公平了。这个里面有很深的道理存在,如果我们把这些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这个疑惑就没有了。
世间法尚且如此,叫「浪子回头金不换」。问题是他真正回头;真正回头,普通一般的善人、好人,都比不上他!佛法里头,亦复如是。你今生、宿世造作的恶业,你今天肯不肯回头?肯回头,执持名号,这个名号是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了,声声唤醒自性;自性唤醒了,自性里面所具足无量的智慧功德统统现前了。回过头来再看,无始今生所作一切业报,犹如梦幻泡影,问题是能不能觉悟?能不能回头?所以我们知道这理论与事实,就不会怀疑了。
何况佛在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往生净土是有两种业因。第一种,就是「依教修行,积功累德」。这个地方讲的「上尽百年」,就是我们尽形寿,从今我们听了之后,尽形寿,依教奉行。这是一类往生的,这是一种业因。第二种,在临终的时候,他才忏悔,真正知道这一生做错了。以忏罪悔过,念佛往生,这是第二种的业因。
如果你要问,哪一种业因殊胜?这个话很难讲。真正殊胜是在心地的真诚。造作罪业的人,一念真心悔过,往往那个品位之高,也不可思议!就像《阿闍世王经》里面所讲的,阿闍世王所造的罪业,《观无量寿经》上很清楚,五逆重罪!他是临终彻底忏悔,真实忏悔,念佛往生。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他生西方品位是上品中生,真正不可思议!那是忏悔的力量,把他的品位提升了。这也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不可以轻视造罪之人,不能轻视!如果他临终遇到这个殊胜的因缘,也许他往生品位还高过我们。这是临终忏悔,力量不可思议。
后面『下至一日七日。』这一日七日有两种说法,我们讲忏罪往生的,这一日、七日是临终的时候,不是平常时候。如果讲我们生活非常繁忙,障缘很多,不能每一天抽出时间来用功,这就是一日、七日,这是平时。或者一个月修一天,或者是一年修七天,找这个假期来修。这是平常没有假期,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来修学。
这个也称之为「不间断」。譬如,我们平常没有时间念佛,实在抽不出时间,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念一天,一生当中月月都不间断,这也符合於「一向专念」,他一个月都没间断,这个是一种修行的方法。七日,就是打佛七。真正的佛七是七天七夜。或者是一年一次,或者是半年一次,或者是一季一次,春夏秋冬每一季一次,看自己的假期时间,什么时候有假期,什么时候就可以来修。一个人可以修,多数人在一块也可以共修。一个人修跟多数人共修,最重要是要有人护七,有人在七天当中照顾你,这个很要紧。
下面是教给我们念佛的要领,一定要『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这个「一心专念」,非常非常重要!定得往生。这是诸佛给我们印证,这种修学的方法是决定得生净土。
『必无疑也』,必定没有疑惑。
『是故一佛所说,即一切佛同证,诚其事也。』诚是诚然,这是事实。一尊佛所说,是一切佛统统来作证明。
『此名就人立信也。』上面讲得这么一大段,都是「从人」,从一节一行,一直讲到这地方,全部是「因人」建立坚定的信心。像这样信佛,这叫真信,这是真正相信,决定不会被境界所转,不会被外缘动摇。
疏【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
『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这一条也非常重要,这是讲我们修行的功夫。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这个杂行是净宗里面所说的,「杂行」就是前面讲的散善;「正行」,是定善。我们通常讲净土法门正助双修,正行就是正,杂行就是助行。正助双修,它与本宗的教义完全相应。
我们看下面的说明,『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专门依佛给我们讲往生西方净土的经典,依照这个经典来修行。现在祖师大德们给我们会集的五经一论,净土五经一论是专讲往生行的,就是往生这种修行的方法。
『是名正行』,这叫正行。
『何者是也。』下面再详细具体为我们说明。
『一心专读诵』,特别强调的是「一心专」这三个字。特别在此地强调,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善导大师那个时代,净土所依据的经论是三经一论。我们知道净土第四经是前清咸丰年间魏源居士加进去的,把《普贤菩萨行愿品》附在三经后面,变成净土四经。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附在四经的后面,成为净土五经。善导大师那个时候没有,只有三经,所以他这里提的只有三经的题目。我们再问,以后还有没有人再加个经,变成净土六经、七经?我们仔细去观察,这五经就圆满了,实在没有必要了,再多再加叫画蛇添足!这已经到了究竟圆满,这五经是究竟圆满了。
『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这是教给我们一心专修的原则,这些都与我们修学有关系,非常非常的重要,必须要牢牢的记住,依教奉行。「一心专注」,就是决定不分心。「专注」就是专心。「思想」,思念,想像。「观察」,就是禅宗里面所讲的「观照」。换句话说,对待经典,对待事相,都要用理智,而不用情识,这就是观察。「忆念」,忆是常常想著西方世界二报庄严。这个二报,正报想阿弥陀佛,依报想西方世界。我们常常想这些,常常念这些,不要念别的,这属於正行。
凡夫不能没有念头,念头太多、念头太复杂,诸位必须要晓得,这些念头统统是念六道轮回,所以你出不了三界!念念都念六道,你怎么能够离得开六道?
现在佛教给我们不念六道了,专念西方净土,念阿弥陀佛,念他的发心,念他的修行,念他的智慧,念他的功德,念他的慈悲,念他的成就,念他接引十方众生无量的功德。我们去念阿弥陀佛这些,这是念正报。念依报,念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庄严,宝池、德水、风树,乃至於阿弥陀佛所变化的禽鸟,六时说法。这个六时,都是依我们这个环境来说的。那个地方依正统统说法,法音宣流,永无终止,想听什么法门,他就跟你说什么法门。你要问:「在那个地方,为什么不退转?」就是缘太殊胜了。我们刚刚想退心了,那个地方又说法来鼓励我们,就退不了了!这个地方不但没人说法,还有多少人劝你退心,这个就麻烦大了!这教给我们意业的修持。
『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礼拜是修行方法的一种,而且是很重要的一种修行方法。我们常说「藉假修真」,这个身体是假的,「真」是什么?真性,要用这个假身来显发我们自己的真性,这个人叫真修行。「礼」,是修敬,「敬」是性德最重要的一个项目,这不是从外头学来的,是从内心里面发出来的。佛用这个方法来修学。我们对诸佛菩萨尊敬,然后将这种敬心来对人,对一切人平等的恭敬;对事、对物,都用这个真诚恭敬心。
礼是修敬,同时礼也是养生。说到养生,一般人听到兴趣就很浓厚,为什么?大家都要命。虽然他要命,他不知道怎么保养这个生命,往往他的作法是适得其反,方法错误,不但不能养命,反而把命送掉了。佛给我们讲礼佛是养生之道。人是两个部分结合的,一个是肉体,一个是精神,佛法里面讲「心、色」。色是讲物质。另外一个重要的是心,心要清净,心要定,这是养心之道。
所以佛法无论哪一个法门都是修定,离开修定,那决定不是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全都是修「禅定」。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它是一个目标,一个方向。我们用念佛的方法称念「阿弥陀佛」,这也是法门之一、方法之一,目的在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这是我们把佛法修行,可以说总枢纽找到,修学的中心掌握了。所以心要定,心不能乱。
拜佛,以真诚的心,这个心是清净的。拜佛是养心,礼拜是养身。这个身体是物质,是机器!这个机器一定要动,不动就坏了。所以一定要运动,要活动。活动,活就要动,不动就不活了,活一定要动。养身要动,礼拜教你五体投地,许许多多小动作,你统统都做到了,这是养身。至诚恭敬是养心。心如果一动有妄念,这心就坏了。所以礼拜是最好的养身之道,身动心不动。
学佛的人,有人专修这个法门,一天拜三千拜佛,古今都有。我早年学佛,那时候还没出家,很年轻的时候,我跟忏云法师在埔里住茅篷,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当初学佛,对这个礼拜的道理不懂,我不肯拜佛。见到佛像三鞠躬,没有拜过佛的。佛都不拜,老师当然更不会拜了。见老师也是恭恭敬敬一鞠躬,不肯去拜,为什么?不知道这个拜的道理。如果说恭敬,我们现代见总统最敬礼也只是三鞠躬,形式上何必要学古人?精神决定不改变。到以后明了,原来这是修养身的好方法、妙方法。明白之后,我在埔里也修这个法门。不过,我一天没有拜三千拜,一天拜八百拜。因为那时候工作很多,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早晨拜三百拜,这是早课。中午吃过午饭之后,念半个小时佛,然后再开始拜佛,拜二百拜。晚上晚课是拜三百拜。一天拜八百拜,这是修学的方法。这个地方教给我们专礼阿弥陀佛,这就不分心了。
『若口称』,口称叫念佛。
念佛,『即一心专称彼佛』,专念彼佛是念阿弥陀佛。
『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前面「身、语、意」三业专修,都是一心修阿弥陀佛。这里的「称赞供养」,这是一心专修专弘。「称赞」是对别人说的。我们遇到人,把佛法介绍给他,不介绍别的法门,只介绍阿弥陀佛,只介绍往生的经典,净土五经一论。只介绍这个,不介绍别的。「供养」,我们把经典供养别人,就是送给别人,也专送往生的经论,不是往生的经论就不必送了。这个心才专,专到了极处。这段话总起来说,就是专修专弘。这叫「正」。
疏【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故名深心。】
这个「正」中有两种,第一种就是教我们专念,前面说过了,「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那口要不称呢?此地给我们说得明白了,这个口念佛不能中断的。前面只教给我们念佛,专念阿弥陀佛,没有说相续不断。这一段给我们补充出来,念佛要相续不断。
『行住坐卧』,这是常讲的四威仪。走著路,走著也念;住,就是站在那里不动也念;坐在那里也念著,躺在床上,还是念佛。总而言之,这一句阿弥陀佛,时时刻刻要保持相续不断。口念,念久了会累,心里头要念,心要常念。念到疲倦的时候,就出声念。出声念可以提起精神,念到打瞌睡的时候就出声念。出声念,大声念,小声念,不出声念,或者金刚持(金刚持是口动,没有声音),这都是一些方法,随自己去调节。总而言之,让精神饱满,不疲不厌。
行住坐卧也是在调整,特别是在精进念佛的时候。精进念佛,譬如念一天一夜,或者是七天七夜,就行住坐卧这四个方法来调整。到很疲倦的时候,可以稍微休息一下。那个时候睡眠,最好是不要躺下去睡,坐在椅子上睡,衣服不要脱掉,稍微睡个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很容易他就惊醒。脱了衣服,一上床睡的时候,那就不晓得了,睡著忘掉了!所以坐在椅子上好。
中国的家俱,椅子、床都是木板的,不像外国沙发,软床。诸位要晓得,坐这个硬板凳,还是很有道理的,对於身体健康是绝对有帮助。你看外国的老人,你事先问问年岁并不大,弯著腰,驼著背,那样子很难看,都是坐沙发睡软床睡出来的。中国几千年文化是很有道理的,不是中国人不知道软座很舒服,舒服在一时,对於自己身体健康没好处。由此可知,中国人对於养生之道,比外国人懂得多,比外国人高明得多,这是中国文化的好处。这是「行住坐卧」。
『不论时节久远』,这个「时节」,久的叫老参、老同修,近的是初学的。
不管你是老参还是初学,『要念念不舍』。念念不舍就是不间断,就是常讲的「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
『是名正定之业』,这个「正定」就是念佛三昧,《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我们是修这个。
『顺彼佛愿故』,这是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愿望,十方一切诸佛跟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愿望是相同的,这是随顺佛愿。这是正,正中之正,正中正。
『若依礼诵等,即名助业也。』前面不是讲三业?看在这个地方,我们就晓得三业当中,「持名念佛」是正中正。意业里面的观想,身业里面的礼拜,虽然专想依正二报庄严,专礼阿弥陀佛,这叫助业,以这个为助业。一心持名是正中之正。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经・上品上生章》里面讲的,念佛许许多多方法里头,特别注重在「持名念佛」,可见得持名确确实实是一切诸佛菩萨所提倡的。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除了这个正助,这个正助是专修的,前面讲助都是在正行里头,是正里面开出来的,「正中之正」、「正中之助」。这个正助之外,其余诸善,这个诸善是讲三福九品,前面我们读到三福九品属於散善,这个叫杂行,这也是助修。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符合《楞严经》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念佛的要领,「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个地方所讲的确确实实如是。因为「身语意」三业,专作西方世界依正二种庄严,这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行法,这叫无间,无间就是相继。
『若行后杂行』,后面讲的是修杂行,三福、九品等等。
『即心常间断』。三福里面,「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后面又讲到「深信因果,读诵大乘」,确实把念佛断掉了。
『虽可回向得生』,因为这都是净土经上所说的,凡是这一类的都叫作杂行,这个杂行也是属於助修,正助双修。总而言之,是以念佛为正,是以三业专注,依正两种庄严为正。除这个之外,经论上教给我们一切修学方法,都是属於杂行,都是属於助行。
像《无量寿经》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里面所说的都是属於杂行。那些杂行重要不重要?重要!重要在什么地方?我们专不起来,真正专的起来,那些都不要了。诸位想想看,你的「身语意」念念不间断,统统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你怎么会有过失?什么过失都没有了,那个戒律就不要了。不是说不要,你的戒律圆满了,还用得一条一条修吗?正是因为我们会间断,会打妄想,专不了!专不了,那个助行就重要了,非用这个方法来帮助我们,慢慢辅助我们到正行里面去。助什么?助我们正修,助我们向正而已。
三福九品跟《无量寿经》里许许多多的教诲,不是其他经典里面所说的。其他经典杂修的话,那就很难往生的。这是说用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杂疏之行也』。这个我们一定要明了要清楚。
后面总结,『故名深心』,深心就讲到此地。
再看下面第三句,解释回向发愿心。深心完全属於自利,就是至诚心自受用,自利自受用。回向发愿心是至诚心利益众生的受用,我们讲他受用。怎样处事待人接物,这是回向发愿心。
疏【三者回向发愿心。言回向发愿心者。过去及以今生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随喜他一切凡圣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彼国。故名回向发愿心也。】
这一小节里面的内容,包含无尽的深广,我们要细心体会,认真的学习。『过去』是指过去生中,『今生』是指这一生,这是一个解释。第二种说法,都是说现世;过去是昨天以前的,这是我们过去;今生是今天所造作的,这也是一个说法。这个地方到底是哪个说法?二个意思统统具足。身口意业,我们所造作的,造作的恶业当然不能求往生。西方世界是纯善无恶,那怎么往生得了?我们过去现在所修的世间法的善根,出世间法的善根。世间法的善根,简单的说,一切利益众生的事业,这是世间法的善根。
我们学佛的老同修,长时间接受佛法的薰陶,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一个因果循环的现象。为什么说因果循环?因里头有果,果里头有因;因中有果,果中有因。总括十法界都离不开因果,善因必定得善果,恶因一定有恶报。古德常说:「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为什么?因要变成果,当中要有个缘。所谓时辰未到,他还没遇到缘;遇到缘,果报就现前了。你造作的善因还没有得善报,是你的善缘没到。遇到善缘,这个善的果报就现前了。你造作罪业还没有得恶报,是你的缘还没成熟;遇到缘,必定得果报。所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而且因果通三世,这一生没报,可能报在来生;来生没报,一定报在后生。
菩萨对於这些事情,知道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经上常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畏是害怕、畏惧。众生是果报现前时害怕,害怕也没有用处,怕也不行,还是要受罚。菩萨不怕果,怕因。因此,起心动念、一切造作,他小心谨慎。他晓得「我造作将来一定要受报」,这是宇宙之间的真理!
你要问十法界怎么来的?就是因果循环变现出来的。由此可知,修善是我们应当要做的,一切恶业是我们决定不应当去做。不应当去做,为什么还去做?迷惑颠倒!他要不迷惑不颠倒,他怎么会去造恶业?众生,特别是在六道,六道里面很可怜,六道里觉悟很困难,这个迷惑是一世比一世迷得重,不可能「我这一世迷惑,来生就不迷惑了」,没这个道理!一世比一世迷得重。造业也是一世比一世造得重,往下堕落也是一世比一世往下堕落。什么时候才能出头?难了,太难太难!
我们想到这一个事实真相,对於诸佛菩萨的教诲之恩,心里才会动心,这个恩德太大太大了。我们试想想,这一生当中,如果遇不到佛法的开导,我们哪里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我们的恶念恶行必然是继续不断在增长,后来的苦报就可怕了。遇到佛法,长时间的薰习,逐渐逐渐明白了,逐渐逐渐的接受了,这才肯改过自新,才肯断恶修善,才肯舍弃自我,去帮助一切众生;逐渐逐渐明了这个事实,知道利害得失,知道什么叫善恶。一切善法当中,最善是帮助别人觉悟,没有比这更善,帮助别人觉悟事实的真相。世出世间的善根都不外於此,而出世间的第一善根,就是专修专弘往生的法门,这是出世间第一善根!
『及随喜他一切凡圣』,前面所讲是自己所修世出世间的善根。除了自己修,我们还随喜天人、声闻、缘觉、菩萨们的善根,「身口意」业所修的世出世间善根。圣人所修的世间善根,就是在六道里面教化众生,种种的善巧方便,这是世间善根。这些圣者们,他们自己勤修无上菩提,这是他们所修出世间的善根。
『以此自他所修善根』,自己所修的、随喜别人所修的。
『皆悉真实信心中』,这个回向最重要的是心,你是真心、实心,深信不疑!
回向给谁?『回向愿生彼国』。我们过去世所修的,今生所修的,随喜别人所修的,我一切都不求。不求什么?不求世间的福报,不求来生人天的福报,不求聪明智慧,这个也不要求。只求来生往生西方世界!你求别的叫打闲岔,你心就不专了。智慧德能统统不求,你的心才专,念才一,心专念一必定往生。
修行到这个境界,这叫真正有功夫,真正有道力了。你要想帮助家里面过去的家亲眷属,帮助冤亲债主,只要你心里动个念头就行了。
我们看倓虚法师的自传《影尘回忆录》,里面有一段故事,这都是真的。倓老法师在没有出家之前,跟一个朋友合伙开个中药铺。有一天中午,他跟一个姓刘的都是在这个中药铺里面,这个刘先生在柜台上打瞌睡。这个刘先生是读《楞严经》的,念了好几年,念的心地很诚。他在打瞌睡的时候境界现前了,看到两个人到药铺里来找他。他是在梦中,他见到这两个人是两个冤家债主。他心里很清楚,这两人已经死了,这不是鬼来了吗?这下找我,不是找麻烦来了吗?很害怕!但是看到这两个人态度并没有恶意,走到面前,他就问他:「你来干什么?」他说:「我来求你超度的。」他听这个话心就安了,不是来找麻烦的,来找我替他超度。他就问他,他说:「我要怎样给你超度?」他说:「只要你答应就行了。」他说:「可以,我答应。」他看到两个鬼,脚踩到他的膝盖踩到他的肩膀就生天了。这是点头同意就超度了。这两个鬼走了以后,后面又来了两个人,一个是他死去的太太,还有一个死去的小孩。这两个人来了之后,走到面前,也是求超度的,他也是点头答应,这两个人也都生天了。那一段经文题目叫「八载寒窗读楞严」。八年的功夫,念得心很专很诚,你的冤家债主、这些亲属鬼魂来找你超度,不必作佛事,不必诵经,只要你点头就行了!他真有这个道行,他有这个功力。如果没有这个功夫的,仪式做得再好看也没用处,对於这些冤家债主是毫无帮助!所以「真实深信心中」,这一句是个关键的字眼。
疏【又回向发愿愿生者。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由若金刚。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唯是决定一心。投正直进。不得闻彼人语。即有进退。心生怯弱。回顾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
『又回向发愿愿生者』,愿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
『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作得生想』,这一句话很要紧很重要!「必须」,这个语气斩钉断铁,非常肯定,让我们没有一丝毫的犹豫。就是你决定要这么作法,要真实心中回向,也就是真心求生净土,而且有真实的信心,自己决定得生净土!要有这个样的坚定的信心坚定的愿望,没有一丝毫的怀疑。
『此心深信,由若金刚』,这是比喻,信心之坚定就像金刚一样。金刚是用作比喻的,古时候金属里面最坚固的是金刚,金刚能坏一切兵器,一切器皿不能够破坏金刚,所以用它来比喻坚固的信心。
『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同样是学佛的人,大家所修学的宗派不相同,所依据的经论方法不相同。如果是一个真修实学的人,他不会容易变,遇到不同法门他也很恭敬,也不会有意见,他对人赞叹,对自己谦虚。怕的是半通不通的人,自己执著自己胜过别人。如果修行小有一点功夫,那更不得了!小有一点功夫,小有一点成就,更是增长贡高我慢。於是乎就产生「异见」、「异学」,不但是与自己所宗的经典、法门不相同,甚至於跟诸佛菩萨所说的原理原则也相违背,所以说「知见不圆」,「解行偏漏」。
这些人,他用或者是言语、或者是种种方法来阻挠你,希望你舍弃你所修学的方法,去跟他学。这就是来破坏动乱你的信心,破坏你的修学。如果你没有坚定的信心,在目前这个社会,我们常常会遇到。即使我们在讲席当中,都在所不免。
我有一年在台湾大专佛学讲座,我开了一门课,好像是《感应篇》。《感应篇》大家晓得,不是佛教的经典,我跟大专学生开了这门课。有一次,我下课的时候,在休息室里面喝茶,来了一位法师,这位法师一本正经把我呵斥一顿。
他说:「你讲经也不错,是个讲经法师,你为什么不讲佛经?你就讲外道的东西?」把我教训一顿。
我说:「我没有讲外道!」
他说:「《感应篇》不是外道是什么?」
我明白了,原来是指责我这一点。我说:「它虽然不是佛经,它是佛的法印印定,等於佛经。」
他说:「什么法印?」
我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算不算法印?」他听了之后,脸就红了掉头就走了。
佛法是非常开明的,不一定样样都是佛所说的,任何一个人所讲的,只要符合他的标准,《感应篇》里面是不是教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的。那就对了,那就佛的大印盖上了,盖上就算是佛经了。这就是属於「异见异学」。
实在讲,弘扬佛法讲《感应篇》,不是我开头,是印光大师开端的,我们不过是跟在后头学榜样而已,他老人家开端的。过去他在定海普陀山的时候,定海县的知县请他到定海弘法。他自己没去,他派个人去。派个人去讲什么?讲《文昌帝君阴骘文》,也是道教的。可见得老和尚有慧眼,要救度众生,最初级的佛学,就是教他「深信因果,断恶修善」。这些虽然不是佛学,也是佛学的基础。好像盖房子,虽然不是房子,这是地基。基础不稳固,你怎么能盖房子?所以我们想到大师苦口婆心的教诫,真正有智慧有方便,不是浅学之士所能够明了的。
『唯是决定一心,投正直进。』真正发菩提心的人,他有真实的智慧,「决定一心,投正直进」,就是我们常讲的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勇猛精进!
『不得闻彼人语,即有进退。』决定不可以听到别人说几句话,自己就退心了,自己就怀疑了。
『心生怯弱,回顾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回」是回头,「顾」是怀疑不定、犹豫不决,听到别人怎么个说法,自己怀疑了。「落道」,就是退转。吃亏的是自己,不是别人。而且这个利益的损失,那就太大太大了,把这一生往生的机缘失掉了,你说这多可惜!往生西方世界这一个机缘,我们在大经里读过,许许多多菩萨念念所希求的,还求不到!我们今天当面错过,你说怪谁?决定不能怪那些「异见异学别解」的行人,不能怪他!怪自己信心不定,不能怪别人。所以自己要明了,要知道事实真相,自己要作得了主宰,决定不受任何人的影响。无论是自己修行,无论是教化众生,我们将这法门、将这个经论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不可以受外境的影响。
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讲义,我们用手抄的本子第六页,第十七节。『次下文云,十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同赞释迦,能於五浊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即其证也』。我们前面讲到这个地方,接著再看底下的文:
【又十方佛等。恐畏众生不信释迦一佛所说。即共同心同时。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语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释迦所说所赞所证。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是故一佛所说。即一切佛同证。诚其事也。此名就人立信也。】
这段文,大师很明显的为我们指出,这个法门是无比殊胜的法门。遇不到,可以说是一生的不幸。凡是遇到了,真正能信、能愿、能行,没有一个不往生。往生佛国,这才真正称佛本怀。佛的心里的愿望,就是希望众生在这一生当中就圆成佛道,而一生圆成佛道的方法,就是念佛往生,就这一个方法。所以一切诸佛,看到众生听到这个法门之后,就发愿求生,哪有不欢喜的道理!
说到这个地方,我们在大小本里面都看到,经上说得很清楚,一定要「善根福德因缘成熟」。善根福德成熟,那是一桩很不容易的事情。没有成熟,能不能往生?很难,很难!这是佛也无可奈何的,也帮不上忙的。佛能够帮忙的只是助缘而已,因缘、助缘而已,所以这个事情是任何人都帮不上忙。善根福德在没有成熟,或者是将要成熟这个时候,佛给我们帮这个忙,就非常有效。因为一念回光,就是一下,忽然想一想,这么多诸佛都劝我,这个话一定不假,他立刻就肯相信。这就是那个善根福德差不多将要成熟,一接触这个就立刻成熟。所以这个是等於念佛人临命终时助念的效果相同,在这个紧要关头来提醒他,他就很容易成就。
因此,十方诸佛看到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宣说这个法门,唯恐我们听了不相信,所以他们来作证明。在《无量寿经》第二十三品「十方佛赞」,我们看到;小本《阿弥陀经》里面「六方佛赞」,我们也看得很清楚。那就是『共同同心同时,各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释迦所说所赞所证。』都应当相信。「是」是非常肯定的言词,证明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点都不错!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一切凡夫」,当然是偏指六道。如果是广义来说,那是界外的声闻、缘觉、菩萨也包含在其中。主要的是讲六道凡夫,因为六道凡夫,罪业非常深重。「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远」,或者你这一生所造的罪业,或者是久远劫,生生世世累积的恶业,这都不要紧,都没有关系。
『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我们听了这个说法,往往起了很深的疑惑。如果一个心地清净修善的人往生,我们还没有怀疑。一生作恶多端,他也能往生吗?这样说起来,西方世界好像太不公平了。这个里面有很深的道理存在,如果我们把这些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这个疑惑就没有了。
世间法尚且如此,叫「浪子回头金不换」。问题是他真正回头;真正回头,普通一般的善人、好人,都比不上他!佛法里头,亦复如是。你今生、宿世造作的恶业,你今天肯不肯回头?肯回头,执持名号,这个名号是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了,声声唤醒自性;自性唤醒了,自性里面所具足无量的智慧功德统统现前了。回过头来再看,无始今生所作一切业报,犹如梦幻泡影,问题是能不能觉悟?能不能回头?所以我们知道这理论与事实,就不会怀疑了。
何况佛在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往生净土是有两种业因。第一种,就是「依教修行,积功累德」。这个地方讲的「上尽百年」,就是我们尽形寿,从今我们听了之后,尽形寿,依教奉行。这是一类往生的,这是一种业因。第二种,在临终的时候,他才忏悔,真正知道这一生做错了。以忏罪悔过,念佛往生,这是第二种的业因。
如果你要问,哪一种业因殊胜?这个话很难讲。真正殊胜是在心地的真诚。造作罪业的人,一念真心悔过,往往那个品位之高,也不可思议!就像《阿闍世王经》里面所讲的,阿闍世王所造的罪业,《观无量寿经》上很清楚,五逆重罪!他是临终彻底忏悔,真实忏悔,念佛往生。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他生西方品位是上品中生,真正不可思议!那是忏悔的力量,把他的品位提升了。这也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不可以轻视造罪之人,不能轻视!如果他临终遇到这个殊胜的因缘,也许他往生品位还高过我们。这是临终忏悔,力量不可思议。
后面『下至一日七日。』这一日七日有两种说法,我们讲忏罪往生的,这一日、七日是临终的时候,不是平常时候。如果讲我们生活非常繁忙,障缘很多,不能每一天抽出时间来用功,这就是一日、七日,这是平时。或者一个月修一天,或者是一年修七天,找这个假期来修。这是平常没有假期,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来修学。
这个也称之为「不间断」。譬如,我们平常没有时间念佛,实在抽不出时间,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念一天,一生当中月月都不间断,这也符合於「一向专念」,他一个月都没间断,这个是一种修行的方法。七日,就是打佛七。真正的佛七是七天七夜。或者是一年一次,或者是半年一次,或者是一季一次,春夏秋冬每一季一次,看自己的假期时间,什么时候有假期,什么时候就可以来修。一个人可以修,多数人在一块也可以共修。一个人修跟多数人共修,最重要是要有人护七,有人在七天当中照顾你,这个很要紧。
下面是教给我们念佛的要领,一定要『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这个「一心专念」,非常非常重要!定得往生。这是诸佛给我们印证,这种修学的方法是决定得生净土。
『必无疑也』,必定没有疑惑。
『是故一佛所说,即一切佛同证,诚其事也。』诚是诚然,这是事实。一尊佛所说,是一切佛统统来作证明。
『此名就人立信也。』上面讲得这么一大段,都是「从人」,从一节一行,一直讲到这地方,全部是「因人」建立坚定的信心。像这样信佛,这叫真信,这是真正相信,决定不会被境界所转,不会被外缘动摇。
疏【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
『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这一条也非常重要,这是讲我们修行的功夫。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这个杂行是净宗里面所说的,「杂行」就是前面讲的散善;「正行」,是定善。我们通常讲净土法门正助双修,正行就是正,杂行就是助行。正助双修,它与本宗的教义完全相应。
我们看下面的说明,『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专门依佛给我们讲往生西方净土的经典,依照这个经典来修行。现在祖师大德们给我们会集的五经一论,净土五经一论是专讲往生行的,就是往生这种修行的方法。
『是名正行』,这叫正行。
『何者是也。』下面再详细具体为我们说明。
『一心专读诵』,特别强调的是「一心专」这三个字。特别在此地强调,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善导大师那个时代,净土所依据的经论是三经一论。我们知道净土第四经是前清咸丰年间魏源居士加进去的,把《普贤菩萨行愿品》附在三经后面,变成净土四经。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附在四经的后面,成为净土五经。善导大师那个时候没有,只有三经,所以他这里提的只有三经的题目。我们再问,以后还有没有人再加个经,变成净土六经、七经?我们仔细去观察,这五经就圆满了,实在没有必要了,再多再加叫画蛇添足!这已经到了究竟圆满,这五经是究竟圆满了。
『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这是教给我们一心专修的原则,这些都与我们修学有关系,非常非常的重要,必须要牢牢的记住,依教奉行。「一心专注」,就是决定不分心。「专注」就是专心。「思想」,思念,想像。「观察」,就是禅宗里面所讲的「观照」。换句话说,对待经典,对待事相,都要用理智,而不用情识,这就是观察。「忆念」,忆是常常想著西方世界二报庄严。这个二报,正报想阿弥陀佛,依报想西方世界。我们常常想这些,常常念这些,不要念别的,这属於正行。
凡夫不能没有念头,念头太多、念头太复杂,诸位必须要晓得,这些念头统统是念六道轮回,所以你出不了三界!念念都念六道,你怎么能够离得开六道?
现在佛教给我们不念六道了,专念西方净土,念阿弥陀佛,念他的发心,念他的修行,念他的智慧,念他的功德,念他的慈悲,念他的成就,念他接引十方众生无量的功德。我们去念阿弥陀佛这些,这是念正报。念依报,念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庄严,宝池、德水、风树,乃至於阿弥陀佛所变化的禽鸟,六时说法。这个六时,都是依我们这个环境来说的。那个地方依正统统说法,法音宣流,永无终止,想听什么法门,他就跟你说什么法门。你要问:「在那个地方,为什么不退转?」就是缘太殊胜了。我们刚刚想退心了,那个地方又说法来鼓励我们,就退不了了!这个地方不但没人说法,还有多少人劝你退心,这个就麻烦大了!这教给我们意业的修持。
『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礼拜是修行方法的一种,而且是很重要的一种修行方法。我们常说「藉假修真」,这个身体是假的,「真」是什么?真性,要用这个假身来显发我们自己的真性,这个人叫真修行。「礼」,是修敬,「敬」是性德最重要的一个项目,这不是从外头学来的,是从内心里面发出来的。佛用这个方法来修学。我们对诸佛菩萨尊敬,然后将这种敬心来对人,对一切人平等的恭敬;对事、对物,都用这个真诚恭敬心。
礼是修敬,同时礼也是养生。说到养生,一般人听到兴趣就很浓厚,为什么?大家都要命。虽然他要命,他不知道怎么保养这个生命,往往他的作法是适得其反,方法错误,不但不能养命,反而把命送掉了。佛给我们讲礼佛是养生之道。人是两个部分结合的,一个是肉体,一个是精神,佛法里面讲「心、色」。色是讲物质。另外一个重要的是心,心要清净,心要定,这是养心之道。
所以佛法无论哪一个法门都是修定,离开修定,那决定不是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全都是修「禅定」。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它是一个目标,一个方向。我们用念佛的方法称念「阿弥陀佛」,这也是法门之一、方法之一,目的在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这是我们把佛法修行,可以说总枢纽找到,修学的中心掌握了。所以心要定,心不能乱。
拜佛,以真诚的心,这个心是清净的。拜佛是养心,礼拜是养身。这个身体是物质,是机器!这个机器一定要动,不动就坏了。所以一定要运动,要活动。活动,活就要动,不动就不活了,活一定要动。养身要动,礼拜教你五体投地,许许多多小动作,你统统都做到了,这是养身。至诚恭敬是养心。心如果一动有妄念,这心就坏了。所以礼拜是最好的养身之道,身动心不动。
学佛的人,有人专修这个法门,一天拜三千拜佛,古今都有。我早年学佛,那时候还没出家,很年轻的时候,我跟忏云法师在埔里住茅篷,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当初学佛,对这个礼拜的道理不懂,我不肯拜佛。见到佛像三鞠躬,没有拜过佛的。佛都不拜,老师当然更不会拜了。见老师也是恭恭敬敬一鞠躬,不肯去拜,为什么?不知道这个拜的道理。如果说恭敬,我们现代见总统最敬礼也只是三鞠躬,形式上何必要学古人?精神决定不改变。到以后明了,原来这是修养身的好方法、妙方法。明白之后,我在埔里也修这个法门。不过,我一天没有拜三千拜,一天拜八百拜。因为那时候工作很多,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早晨拜三百拜,这是早课。中午吃过午饭之后,念半个小时佛,然后再开始拜佛,拜二百拜。晚上晚课是拜三百拜。一天拜八百拜,这是修学的方法。这个地方教给我们专礼阿弥陀佛,这就不分心了。
『若口称』,口称叫念佛。
念佛,『即一心专称彼佛』,专念彼佛是念阿弥陀佛。
『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前面「身、语、意」三业专修,都是一心修阿弥陀佛。这里的「称赞供养」,这是一心专修专弘。「称赞」是对别人说的。我们遇到人,把佛法介绍给他,不介绍别的法门,只介绍阿弥陀佛,只介绍往生的经典,净土五经一论。只介绍这个,不介绍别的。「供养」,我们把经典供养别人,就是送给别人,也专送往生的经论,不是往生的经论就不必送了。这个心才专,专到了极处。这段话总起来说,就是专修专弘。这叫「正」。
疏【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故名深心。】
这个「正」中有两种,第一种就是教我们专念,前面说过了,「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那口要不称呢?此地给我们说得明白了,这个口念佛不能中断的。前面只教给我们念佛,专念阿弥陀佛,没有说相续不断。这一段给我们补充出来,念佛要相续不断。
『行住坐卧』,这是常讲的四威仪。走著路,走著也念;住,就是站在那里不动也念;坐在那里也念著,躺在床上,还是念佛。总而言之,这一句阿弥陀佛,时时刻刻要保持相续不断。口念,念久了会累,心里头要念,心要常念。念到疲倦的时候,就出声念。出声念可以提起精神,念到打瞌睡的时候就出声念。出声念,大声念,小声念,不出声念,或者金刚持(金刚持是口动,没有声音),这都是一些方法,随自己去调节。总而言之,让精神饱满,不疲不厌。
行住坐卧也是在调整,特别是在精进念佛的时候。精进念佛,譬如念一天一夜,或者是七天七夜,就行住坐卧这四个方法来调整。到很疲倦的时候,可以稍微休息一下。那个时候睡眠,最好是不要躺下去睡,坐在椅子上睡,衣服不要脱掉,稍微睡个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很容易他就惊醒。脱了衣服,一上床睡的时候,那就不晓得了,睡著忘掉了!所以坐在椅子上好。
中国的家俱,椅子、床都是木板的,不像外国沙发,软床。诸位要晓得,坐这个硬板凳,还是很有道理的,对於身体健康是绝对有帮助。你看外国的老人,你事先问问年岁并不大,弯著腰,驼著背,那样子很难看,都是坐沙发睡软床睡出来的。中国几千年文化是很有道理的,不是中国人不知道软座很舒服,舒服在一时,对於自己身体健康没好处。由此可知,中国人对於养生之道,比外国人懂得多,比外国人高明得多,这是中国文化的好处。这是「行住坐卧」。
『不论时节久远』,这个「时节」,久的叫老参、老同修,近的是初学的。
不管你是老参还是初学,『要念念不舍』。念念不舍就是不间断,就是常讲的「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
『是名正定之业』,这个「正定」就是念佛三昧,《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我们是修这个。
『顺彼佛愿故』,这是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愿望,十方一切诸佛跟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愿望是相同的,这是随顺佛愿。这是正,正中之正,正中正。
『若依礼诵等,即名助业也。』前面不是讲三业?看在这个地方,我们就晓得三业当中,「持名念佛」是正中正。意业里面的观想,身业里面的礼拜,虽然专想依正二报庄严,专礼阿弥陀佛,这叫助业,以这个为助业。一心持名是正中之正。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经・上品上生章》里面讲的,念佛许许多多方法里头,特别注重在「持名念佛」,可见得持名确确实实是一切诸佛菩萨所提倡的。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除了这个正助,这个正助是专修的,前面讲助都是在正行里头,是正里面开出来的,「正中之正」、「正中之助」。这个正助之外,其余诸善,这个诸善是讲三福九品,前面我们读到三福九品属於散善,这个叫杂行,这也是助修。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符合《楞严经》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念佛的要领,「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个地方所讲的确确实实如是。因为「身语意」三业,专作西方世界依正二种庄严,这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行法,这叫无间,无间就是相继。
『若行后杂行』,后面讲的是修杂行,三福、九品等等。
『即心常间断』。三福里面,「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后面又讲到「深信因果,读诵大乘」,确实把念佛断掉了。
『虽可回向得生』,因为这都是净土经上所说的,凡是这一类的都叫作杂行,这个杂行也是属於助修,正助双修。总而言之,是以念佛为正,是以三业专注,依正两种庄严为正。除这个之外,经论上教给我们一切修学方法,都是属於杂行,都是属於助行。
像《无量寿经》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里面所说的都是属於杂行。那些杂行重要不重要?重要!重要在什么地方?我们专不起来,真正专的起来,那些都不要了。诸位想想看,你的「身语意」念念不间断,统统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你怎么会有过失?什么过失都没有了,那个戒律就不要了。不是说不要,你的戒律圆满了,还用得一条一条修吗?正是因为我们会间断,会打妄想,专不了!专不了,那个助行就重要了,非用这个方法来帮助我们,慢慢辅助我们到正行里面去。助什么?助我们正修,助我们向正而已。
三福九品跟《无量寿经》里许许多多的教诲,不是其他经典里面所说的。其他经典杂修的话,那就很难往生的。这是说用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杂疏之行也』。这个我们一定要明了要清楚。
后面总结,『故名深心』,深心就讲到此地。
再看下面第三句,解释回向发愿心。深心完全属於自利,就是至诚心自受用,自利自受用。回向发愿心是至诚心利益众生的受用,我们讲他受用。怎样处事待人接物,这是回向发愿心。
疏【三者回向发愿心。言回向发愿心者。过去及以今生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随喜他一切凡圣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彼国。故名回向发愿心也。】
这一小节里面的内容,包含无尽的深广,我们要细心体会,认真的学习。『过去』是指过去生中,『今生』是指这一生,这是一个解释。第二种说法,都是说现世;过去是昨天以前的,这是我们过去;今生是今天所造作的,这也是一个说法。这个地方到底是哪个说法?二个意思统统具足。身口意业,我们所造作的,造作的恶业当然不能求往生。西方世界是纯善无恶,那怎么往生得了?我们过去现在所修的世间法的善根,出世间法的善根。世间法的善根,简单的说,一切利益众生的事业,这是世间法的善根。
我们学佛的老同修,长时间接受佛法的薰陶,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一个因果循环的现象。为什么说因果循环?因里头有果,果里头有因;因中有果,果中有因。总括十法界都离不开因果,善因必定得善果,恶因一定有恶报。古德常说:「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为什么?因要变成果,当中要有个缘。所谓时辰未到,他还没遇到缘;遇到缘,果报就现前了。你造作的善因还没有得善报,是你的善缘没到。遇到善缘,这个善的果报就现前了。你造作罪业还没有得恶报,是你的缘还没成熟;遇到缘,必定得果报。所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而且因果通三世,这一生没报,可能报在来生;来生没报,一定报在后生。
菩萨对於这些事情,知道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经上常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畏是害怕、畏惧。众生是果报现前时害怕,害怕也没有用处,怕也不行,还是要受罚。菩萨不怕果,怕因。因此,起心动念、一切造作,他小心谨慎。他晓得「我造作将来一定要受报」,这是宇宙之间的真理!
你要问十法界怎么来的?就是因果循环变现出来的。由此可知,修善是我们应当要做的,一切恶业是我们决定不应当去做。不应当去做,为什么还去做?迷惑颠倒!他要不迷惑不颠倒,他怎么会去造恶业?众生,特别是在六道,六道里面很可怜,六道里觉悟很困难,这个迷惑是一世比一世迷得重,不可能「我这一世迷惑,来生就不迷惑了」,没这个道理!一世比一世迷得重。造业也是一世比一世造得重,往下堕落也是一世比一世往下堕落。什么时候才能出头?难了,太难太难!
我们想到这一个事实真相,对於诸佛菩萨的教诲之恩,心里才会动心,这个恩德太大太大了。我们试想想,这一生当中,如果遇不到佛法的开导,我们哪里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我们的恶念恶行必然是继续不断在增长,后来的苦报就可怕了。遇到佛法,长时间的薰习,逐渐逐渐明白了,逐渐逐渐的接受了,这才肯改过自新,才肯断恶修善,才肯舍弃自我,去帮助一切众生;逐渐逐渐明了这个事实,知道利害得失,知道什么叫善恶。一切善法当中,最善是帮助别人觉悟,没有比这更善,帮助别人觉悟事实的真相。世出世间的善根都不外於此,而出世间的第一善根,就是专修专弘往生的法门,这是出世间第一善根!
『及随喜他一切凡圣』,前面所讲是自己所修世出世间的善根。除了自己修,我们还随喜天人、声闻、缘觉、菩萨们的善根,「身口意」业所修的世出世间善根。圣人所修的世间善根,就是在六道里面教化众生,种种的善巧方便,这是世间善根。这些圣者们,他们自己勤修无上菩提,这是他们所修出世间的善根。
『以此自他所修善根』,自己所修的、随喜别人所修的。
『皆悉真实信心中』,这个回向最重要的是心,你是真心、实心,深信不疑!
回向给谁?『回向愿生彼国』。我们过去世所修的,今生所修的,随喜别人所修的,我一切都不求。不求什么?不求世间的福报,不求来生人天的福报,不求聪明智慧,这个也不要求。只求来生往生西方世界!你求别的叫打闲岔,你心就不专了。智慧德能统统不求,你的心才专,念才一,心专念一必定往生。
修行到这个境界,这叫真正有功夫,真正有道力了。你要想帮助家里面过去的家亲眷属,帮助冤亲债主,只要你心里动个念头就行了。
我们看倓虚法师的自传《影尘回忆录》,里面有一段故事,这都是真的。倓老法师在没有出家之前,跟一个朋友合伙开个中药铺。有一天中午,他跟一个姓刘的都是在这个中药铺里面,这个刘先生在柜台上打瞌睡。这个刘先生是读《楞严经》的,念了好几年,念的心地很诚。他在打瞌睡的时候境界现前了,看到两个人到药铺里来找他。他是在梦中,他见到这两个人是两个冤家债主。他心里很清楚,这两人已经死了,这不是鬼来了吗?这下找我,不是找麻烦来了吗?很害怕!但是看到这两个人态度并没有恶意,走到面前,他就问他:「你来干什么?」他说:「我来求你超度的。」他听这个话心就安了,不是来找麻烦的,来找我替他超度。他就问他,他说:「我要怎样给你超度?」他说:「只要你答应就行了。」他说:「可以,我答应。」他看到两个鬼,脚踩到他的膝盖踩到他的肩膀就生天了。这是点头同意就超度了。这两个鬼走了以后,后面又来了两个人,一个是他死去的太太,还有一个死去的小孩。这两个人来了之后,走到面前,也是求超度的,他也是点头答应,这两个人也都生天了。那一段经文题目叫「八载寒窗读楞严」。八年的功夫,念得心很专很诚,你的冤家债主、这些亲属鬼魂来找你超度,不必作佛事,不必诵经,只要你点头就行了!他真有这个道行,他有这个功力。如果没有这个功夫的,仪式做得再好看也没用处,对於这些冤家债主是毫无帮助!所以「真实深信心中」,这一句是个关键的字眼。
疏【又回向发愿愿生者。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由若金刚。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唯是决定一心。投正直进。不得闻彼人语。即有进退。心生怯弱。回顾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
『又回向发愿愿生者』,愿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
『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作得生想』,这一句话很要紧很重要!「必须」,这个语气斩钉断铁,非常肯定,让我们没有一丝毫的犹豫。就是你决定要这么作法,要真实心中回向,也就是真心求生净土,而且有真实的信心,自己决定得生净土!要有这个样的坚定的信心坚定的愿望,没有一丝毫的怀疑。
『此心深信,由若金刚』,这是比喻,信心之坚定就像金刚一样。金刚是用作比喻的,古时候金属里面最坚固的是金刚,金刚能坏一切兵器,一切器皿不能够破坏金刚,所以用它来比喻坚固的信心。
『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同样是学佛的人,大家所修学的宗派不相同,所依据的经论方法不相同。如果是一个真修实学的人,他不会容易变,遇到不同法门他也很恭敬,也不会有意见,他对人赞叹,对自己谦虚。怕的是半通不通的人,自己执著自己胜过别人。如果修行小有一点功夫,那更不得了!小有一点功夫,小有一点成就,更是增长贡高我慢。於是乎就产生「异见」、「异学」,不但是与自己所宗的经典、法门不相同,甚至於跟诸佛菩萨所说的原理原则也相违背,所以说「知见不圆」,「解行偏漏」。
这些人,他用或者是言语、或者是种种方法来阻挠你,希望你舍弃你所修学的方法,去跟他学。这就是来破坏动乱你的信心,破坏你的修学。如果你没有坚定的信心,在目前这个社会,我们常常会遇到。即使我们在讲席当中,都在所不免。
我有一年在台湾大专佛学讲座,我开了一门课,好像是《感应篇》。《感应篇》大家晓得,不是佛教的经典,我跟大专学生开了这门课。有一次,我下课的时候,在休息室里面喝茶,来了一位法师,这位法师一本正经把我呵斥一顿。
他说:「你讲经也不错,是个讲经法师,你为什么不讲佛经?你就讲外道的东西?」把我教训一顿。
我说:「我没有讲外道!」
他说:「《感应篇》不是外道是什么?」
我明白了,原来是指责我这一点。我说:「它虽然不是佛经,它是佛的法印印定,等於佛经。」
他说:「什么法印?」
我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算不算法印?」他听了之后,脸就红了掉头就走了。
佛法是非常开明的,不一定样样都是佛所说的,任何一个人所讲的,只要符合他的标准,《感应篇》里面是不是教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的。那就对了,那就佛的大印盖上了,盖上就算是佛经了。这就是属於「异见异学」。
实在讲,弘扬佛法讲《感应篇》,不是我开头,是印光大师开端的,我们不过是跟在后头学榜样而已,他老人家开端的。过去他在定海普陀山的时候,定海县的知县请他到定海弘法。他自己没去,他派个人去。派个人去讲什么?讲《文昌帝君阴骘文》,也是道教的。可见得老和尚有慧眼,要救度众生,最初级的佛学,就是教他「深信因果,断恶修善」。这些虽然不是佛学,也是佛学的基础。好像盖房子,虽然不是房子,这是地基。基础不稳固,你怎么能盖房子?所以我们想到大师苦口婆心的教诫,真正有智慧有方便,不是浅学之士所能够明了的。
『唯是决定一心,投正直进。』真正发菩提心的人,他有真实的智慧,「决定一心,投正直进」,就是我们常讲的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勇猛精进!
『不得闻彼人语,即有进退。』决定不可以听到别人说几句话,自己就退心了,自己就怀疑了。
『心生怯弱,回顾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回」是回头,「顾」是怀疑不定、犹豫不决,听到别人怎么个说法,自己怀疑了。「落道」,就是退转。吃亏的是自己,不是别人。而且这个利益的损失,那就太大太大了,把这一生往生的机缘失掉了,你说这多可惜!往生西方世界这一个机缘,我们在大经里读过,许许多多菩萨念念所希求的,还求不到!我们今天当面错过,你说怪谁?决定不能怪那些「异见异学别解」的行人,不能怪他!怪自己信心不定,不能怪别人。所以自己要明了,要知道事实真相,自己要作得了主宰,决定不受任何人的影响。无论是自己修行,无论是教化众生,我们将这法门、将这个经论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不可以受外境的影响。
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