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第二十七集) 1990/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2-0027
请掀开经本,二百二十七面,看「上品下生」: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这个经文很明显的给我们说明要发菩提心,『无上道心』就是发菩提心。
我们翻过来看经文,二百二十八面倒数第二行。
【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
这一段是说缘。前面中品,经上讲有千佛,阿弥陀佛与化佛千佛来迎接,这个地方佛的数量少了一半,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在这个地方我们要问,阿弥陀佛是不是也有分别执著?为什么上品化佛就多,下品化佛就少,是不是他也有分别执著?这个必须要知道的,往生的时候佛菩萨来迎接,这是真的。来的佛菩萨数目多少,是我们自己心里有感,佛菩萨自然而应,阿弥陀佛决定没有分别执著。见到这些佛,还是我们自性弥陀变化来迎的,所以一切确实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总而言之离不开自己心性的感应。品位愈低,来迎的人人数就愈少,品位愈高的,见的境界就愈殊胜,这个是自然之理。到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有四土九品的差别,每一土都有三辈九品,有这个差别。但是我们在《大经》上读到,即使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神通道力、种种受用没有差别,到达西方之后没有差别。这是弥陀神力加持,所以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平等,就是说在物质生活受用上平等,内心断烦恼、证菩提这个没有法子平等,这是阿弥陀佛帮不上忙的,这个是要自己下功夫。
底下一段经文说往生。
【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
这是往生的现象。
【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於众相好。心不明了。於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於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
这是说上品下生的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一日一夜就花开见佛。虽然见佛闻法并不能立刻就开悟,要经三七日后他才明了,三小劫他才明心见性,真正证得初地的果位。我们看起来这个时间也很长,要经三小劫,实际上西方世界人的寿命是无量寿,由无量寿来看三小劫,如果像我们这里人生百岁,大概看三小时的样子,甚至於还不到,恐怕只有三十分钟。他寿命长,三小劫在他们看起来很短,太短的时间。确实这个法门是当生成就的法门。
末后这一句是总结,二百三十一面第一行。
【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十四观是讲上三辈。下面是第十五,第十五是讲中品往生,有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於西方极乐世界。】
这是讲他的修因。由此可知,上品偏重在读诵大乘,中品这一看似乎是二乘人,小乘人回小向大,持戒念佛者,这一类的。他能够受持五戒,五戒是佛法里面的根本戒,无论是古今,这是讲时间,无论在从前的印度,或者现在中国,乃至於其他国家民族,这是个基本的道德理念,都必须要遵守的。没有说杀生是善行,没有这个道理,没有讲偷盗是好事情,古今中外都不承认。所以,杀盗淫妄酒不是好事情。现在这个世界上虽然卖酒,劣酒也提出警告,这也不是很好的东西。可见得这个五条戒确实超越了时空,是一切众生所公认的善行,必须要遵守。其他的生活规范,可以说是因时、因人、因地不同,这样来制订的。它的基本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就是断恶修善,这是自律以及处世的规范。『无众过患』,持戒很清净,以这个善根回向,求生西方,这是中品上生之因。
【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这是说明往生的利益。根据这一段经文来看,在后面来看,小乘的果位是非常的清楚。小乘根性持戒念佛,回向求生西方净土,得这样的果位。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二百三十四面。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
『具足戒』就是比丘戒。
【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熏修。】
到这个地方是讲生因。十戒是沙弥戒,沙弥戒跟八关斋戒非常的接近。八关斋戒是在家居士修出家戒一日一夜,八关斋戒的时间就是二十四小时,如果要再受,得重新再受,可以每天受。如果没有法师,这个戒可以在佛菩萨形像面前自己受。有八条戒跟沙弥戒相同,有一条是斋,斋是过中不食,中是日中,每天日中的时间都不相同,过中不食。过中要再吃东西就破斋,八关斋戒就破掉了。实在讲这是不太容易持,下午只可以喝水,连饮料都不能用。因为在斋戒里面讲,饮料里面不能有沉淀,假如放一下它会沉淀的话,就不能吃。牛奶会沉淀,豆浆也会沉淀,果汁也会沉淀。蜂蜜不会沉淀,蜂蜜跟水调和起来不会沉淀,那个可以吃,糖水可以吃。著重在斋,日中一食,这个叫斋。早晨再吃一点的时候,这也破了斋,这个也不行,决定是日中一食。
所以有很多同修持午,持午实在讲有没有必要?诸位要晓得斋戒是形式,目的是得清净心,目的在这个地方。斋戒持得很严,心不清净,这个斋戒是世间有漏福报,不是生因。如果生因要是这样说法,那西方极乐世界完全讲外表,这是决定讲不通的,这个理论是讲不通的。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晚上少吃对自己身体决定有好处,我们中国古人讲饮食主张的是,早晨吃的好,中午吃的饱,晚上要吃的少,晚上能不吃,的确是非常好。可是现在人的习惯不相同,晚上到半夜还要吃个宵夜。尤其是外国人,外国人一天的正餐是晚餐,我们中国人的正餐是午餐,他们正餐是晚餐。晚餐吃得很多,吃得很好,中午多半在工作,随便吃一点,这是饮食生活习惯不相同。要晓得佛家饮食还是帮助我们修定,帮助心地清净,目的在此地。这是讲持戒念佛。
【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
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一句经文,『随顺三世诸佛教』。持戒念佛求生净土,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都是这样教化众生,劝一切众生持戒念佛,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三世诸佛教。
【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於西方极乐世界。】
这是往生。
【在宝池中。经於七日。莲华乃敷。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这个品位比前面更低,来接引的盛况比前面也差了很多,到西方极乐世界,经半劫才能证阿罗汉果。西方极乐世界没有阿罗汉,也没有须陀洹,这个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读到过的。说这些名词都是比喻,他的果位等於他方世界的须陀洹跟阿罗汉,须陀洹就是见惑断尽,阿罗汉是思惑断尽。在大乘菩萨果位里面,须陀洹相当於圆教初信位的菩萨,阿罗汉相当於第七信位的菩萨。到七信,就从凡圣土提升到方便土,到方便有余土。
再看底下这一段,在二百三十五面最后一行。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
中品下生,在这个地方经文省略,并没有详细的给我们说明。这个生因是说这个人是世法的善人,临终的时候闻到善知识为他说法,他就能够相信。经上没有说佛来接引,我们想想佛会不会来接引?不接引,他怎么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读这个经一定要跟三经合看,这桩事实我们才能看的圆满,才能够把一切疑惑断尽。在四十八愿里面,这一点诸位要记住,西方净土最重要的依据是四十八愿。一切诸佛给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与四十八愿相抵触、相违背,我们都不能相信,即使本师释迦牟尼佛也不例外,一定要以四十八愿做依据。四十八愿里面没有说,中品下生以下我就不来接引,没有这一句。临命终时佛来接引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他一定来的,即使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佛也来接引。
尤其是在,这算前年,华盛顿DC周广大居士,我们看看情形好像就是这个情形。他看到西方三圣来接引他,他没有说许多佛菩萨,他没有说,他只说是西方三圣从云端里面下降,接引他往生。他是临命终时念了三天三夜,一生没有遇到过佛法,就是临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劝他念佛求生净土,念了三天三夜把阿弥陀佛念来了。这是距离我们不远,也就是一、两年的光景,有这么一个人往生,这是决定往生。他自己见到佛,跟大家说佛来了,他见到,在云端里面下降,这不是假的,决定是真的。
像这个,我们一定要读《大经》,才晓得经典里面有些地方省略,这个地方省了,那个地方有,像《无量寿经》,这个本子省略的,别的本子有;别的本子有的时候省了一点,那个本子有。释迦牟尼佛多次宣说,这就是确实有会集的必要,会集等於是把所有的本子我们统统都看到了,释迦牟尼佛多次宣说的,我们全部都听到了,意思才完整,才不至有缺陷。同样的,三经会起来看,还得把所有本子会起来看。像《弥陀经》,玄奘大师译本里面就有些句子罗什大师的没有,足可以补充罗什译本之不足。这样看才能看到完全,使我们许多的疑问能够断掉,这是很重要的。
末后一章第十六观,「下品生观」,下品往生著重在持名。我们看经文,二百三十八面最后一行。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从这一段,这是讲生因,由这个修因来看,可以说中上辈往生都是修福的,下三辈往生都是造作罪业的众生。前面都修福,在世间是善人君子,是有道德之人,以下三种这是罪业浅深不同,上品是罪业比较浅的,愈往下去造作罪业就愈重。他们修观当然是不可能,观想、观佛都做不到,善友教给他持名念佛。在此地我们必须要知道一个事实,观想、观像这些方法,业障很重的人不能修,没法子修,执持名号可以能度他。你们想一想,这三种念佛的方法,观想、观像、持名,哪一种殊胜?这应该可以知道。一切方法度不了的,这个方法能度,这个方法是第一殊胜,这个要知道。所以,十六观里面讲的这三种方法,殊胜无比的就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能度地狱极苦众生,其他的都不必说了,就统统都度了,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没有不提倡持名的。《无量寿经》上提倡持名念佛,《阿弥陀经》上也提倡持名念佛。为什么不提倡观想、观像,你就晓得了,那些方法都能往生,度业障比较轻的。业障深重的就要靠这个方法,前面那两种方法度不了,这才用最殊胜无比的方便法门,成就一切众生。
圆顿教里面主张的是,即使在最重的罪业,忏悔都能够灭除,所以心里面一念回心就能与西方极乐世界感应道交。但是一个人在一生当中遇善知识很不容易,那实在讲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师生亦复如是,一个好的老师可遇不可求,我们到哪里去找?找不到;老师要找个学生传法给他也找不到。夏莲居老居士一生就传一个人,黄念祖老居士,就传一个人,何尝不想多传几个人,找不到,这是机缘,找不到。李老师当年在台中,我每一次见他,就劝他老人家多传几个人。因为我们在外面讲经很辛苦,总感觉到太孤单,师兄弟多一些好,彼此可以支援。这个话我说了总有十几二十遍,每次说了,点头,是!最后一次我给他讲的时候,他跟我说,他说你替我找学生!我从此以后不再说了,我知道了,找不到,到哪里去找?学生什么条件?百分之百的服从,我到哪里去找?我找不到,现在这个社会,找个那么听话的学生确实找不到。
我这些同修们,跟我出家的,就是演培法师所说的话,都是同参道友,不能把他看做徒弟、看做学生,不可以,你要把这些人看做徒弟、学生,那就错了,大大的错了。同参道友,朋友,哪有学生?学生是百分之百的服从,那是学生。不能服从,大家住在一块,相处欢欢喜喜的,朋友,彼此都要恭敬,都要客气。我们称都称法师,真正徒弟没有这么客气的称呼,师父对学生跟父母一样,称名。所以对你客气,就晓得我们现在社会不一样,彼此在一块同参而已。
师资道合,自古以来就是个难事,相当不容易。达摩祖师那样圣人,在少林寺还面壁九年,等一个学生,一个传法的。达摩一直到五祖,一代一代都是传一个,惠能大师因缘聚会,那是缘成熟了,他传了四十三个人。这是在中国禅宗史里面过去没有,一直到今天也没有,传了这么多人。六祖以后,传两、三个有的,像六祖那样殊胜的就没有了。善知识实在难遇,我们自己求法也实在是不容易,所以要真正觉悟、彻底觉悟。彻底觉悟从哪里做起?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是决定沾不得,一沾上这个,全部都毁掉了。今天这个社会处处充满了诱惑,你能够禁得起吗?能不受诱惑吗?这个就难。所以有人问我,要什么条件才能够弘法利生?我其他的条件都不谈,我只说两个条件,第一个,内心清净不生烦恼;第二个,不被外境诱惑。你能做到这两条,也许就可以了。这两条做不到,好好的念佛,能往生就不错了,就不容易了。所以这外面环境诱惑力量太大。这是说明忏罪往生。我们再看下面经文。
【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你看这是西方三圣出现了,凡是来接迎,全都是化佛。上品上生的,虽然经上没有说化佛,我们想想是佛本身来的?十方世界同时去往生的人太多了,阿弥陀佛这样去迎接,那他受不了,那还得了吗?所以全是化佛。不过化的那个佛是随众生心,佛不是我要化一个什么样子去接引,不是的,随众生心念而变化。佛有没有心?佛没有心,是我们自己心念,化佛,这个佛大小、相好庄严殊胜是不一样,随著自己境界来变化的。
就像我们敲磬一样,我们敲一下磬就会响。磬响,它有没有分别执著,我要怎样响、怎样应?没有。你敲得重,它响的声音大;你敲得轻,它响的声音小。音声大小、长短恰如你这个所感,感应道交,是这样来的。所以,即使下下品往生,都是佛来接引,佛的化身尽虚空遍法界。这是实际上的事实的状况,我们要晓得。下品上生,既然三圣都来接引了,那中品下生比这个高的多了,哪有佛不来接迎的道理?所以从上下文来看,前面决定是有。
【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
先见到佛光。
【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当华敷时。】
『敷』是开。
【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这是『下品上生』的人,在西方极乐世界十小劫之后就证得初地菩萨的果位。初地就是提升到实报庄严土,地上菩萨生实报庄严土。在这段注解里面,二百四十面,我们把注解念一念。请看第二行,从第二句。「圆顿教说,罪无轻重,悔者皆灭」,忏悔力量非常之大,「如仙欲杀诸婆罗门」,这是举经典上讲的公案,欲是有预谋,这是讲仙人有预谋杀了婆罗门,「地狱三念,知谤方等,心生改悔,即生佛国」。这是举一个例子,造极重的罪业,如果不忏悔求生净土,必定堕阿鼻地狱,就是这样重的罪,真正悔改还能够往生。下面是谛闲法师他老人家的开示。「窃谓,此人法虽不谤」,这是讲这个下品上生的人他虽然不谤法,「其余一切恶业,无不具造」,十恶业他都造。「以其无惭愧故,无所不为也」,这是现前社会里面普遍我们能够见的到的,甚至於我们自己也不免是这一类的人,这个自己必须要觉悟,要回头,「好在临终遇缘,自非宿善所追,万不能有此儌幸」。所以实在讲,他这一生遇缘能悔改往生,还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在这个时候现行,绝对没有侥幸之理。
「但闻诸经首题名字,便除千劫重罪,大法不可思议」,这是讲听到诸经的名字能够灭罪。所以日本人他们不念经,他也不念佛号,日本人念《南无妙法莲华经》,他就是从这儿来的。大乘经题就能够灭罪,这是真的,经上确实是有这个说法。可是这也是一种偏见、执著,经题里的含义他不知道,我到日本去访问,问过很多人,他会念,问他什么意思?不知道。那就很难了,一定要晓得意思,不晓得意思,利益非常之少。这就是像小孩唱歌一样,三、四岁小朋友会唱国歌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什么?他不知道,这个没有用处的。
所以念佛名亦复如此。念佛名,名是经的总纲,名义要是明了,经义就思之过半了,这样才能受持,才能够得真实利益。哪有说闻名不懂意思的,这个不可能的事情,这个很难得到真实利益。譬如说我们这部经,这样略略的介绍一下,对於我们念佛就有很大的帮助。我们要不读、不研究、不去探讨,名号往往念的自己没有感觉到得力,天天念,念了没有受用。明白一些了,晓得这个名号有起作用,好像念的时候心里起了变化;不明了的时候,虽然念,念得很勤,心里不起变化,可见得经题的意义一定要知道。一切经题,说实在的话,意义最明显、最完备,无过於《大乘无量寿经》,它题里头确实非常的圆满,《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所以确实,往生品位高低在遇缘不同。
下课了。
请掀开经本,二百二十七面,看「上品下生」: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这个经文很明显的给我们说明要发菩提心,『无上道心』就是发菩提心。
我们翻过来看经文,二百二十八面倒数第二行。
【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
这一段是说缘。前面中品,经上讲有千佛,阿弥陀佛与化佛千佛来迎接,这个地方佛的数量少了一半,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在这个地方我们要问,阿弥陀佛是不是也有分别执著?为什么上品化佛就多,下品化佛就少,是不是他也有分别执著?这个必须要知道的,往生的时候佛菩萨来迎接,这是真的。来的佛菩萨数目多少,是我们自己心里有感,佛菩萨自然而应,阿弥陀佛决定没有分别执著。见到这些佛,还是我们自性弥陀变化来迎的,所以一切确实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总而言之离不开自己心性的感应。品位愈低,来迎的人人数就愈少,品位愈高的,见的境界就愈殊胜,这个是自然之理。到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有四土九品的差别,每一土都有三辈九品,有这个差别。但是我们在《大经》上读到,即使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神通道力、种种受用没有差别,到达西方之后没有差别。这是弥陀神力加持,所以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平等,就是说在物质生活受用上平等,内心断烦恼、证菩提这个没有法子平等,这是阿弥陀佛帮不上忙的,这个是要自己下功夫。
底下一段经文说往生。
【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
这是往生的现象。
【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於众相好。心不明了。於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於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
这是说上品下生的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一日一夜就花开见佛。虽然见佛闻法并不能立刻就开悟,要经三七日后他才明了,三小劫他才明心见性,真正证得初地的果位。我们看起来这个时间也很长,要经三小劫,实际上西方世界人的寿命是无量寿,由无量寿来看三小劫,如果像我们这里人生百岁,大概看三小时的样子,甚至於还不到,恐怕只有三十分钟。他寿命长,三小劫在他们看起来很短,太短的时间。确实这个法门是当生成就的法门。
末后这一句是总结,二百三十一面第一行。
【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十四观是讲上三辈。下面是第十五,第十五是讲中品往生,有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於西方极乐世界。】
这是讲他的修因。由此可知,上品偏重在读诵大乘,中品这一看似乎是二乘人,小乘人回小向大,持戒念佛者,这一类的。他能够受持五戒,五戒是佛法里面的根本戒,无论是古今,这是讲时间,无论在从前的印度,或者现在中国,乃至於其他国家民族,这是个基本的道德理念,都必须要遵守的。没有说杀生是善行,没有这个道理,没有讲偷盗是好事情,古今中外都不承认。所以,杀盗淫妄酒不是好事情。现在这个世界上虽然卖酒,劣酒也提出警告,这也不是很好的东西。可见得这个五条戒确实超越了时空,是一切众生所公认的善行,必须要遵守。其他的生活规范,可以说是因时、因人、因地不同,这样来制订的。它的基本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就是断恶修善,这是自律以及处世的规范。『无众过患』,持戒很清净,以这个善根回向,求生西方,这是中品上生之因。
【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这是说明往生的利益。根据这一段经文来看,在后面来看,小乘的果位是非常的清楚。小乘根性持戒念佛,回向求生西方净土,得这样的果位。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二百三十四面。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
『具足戒』就是比丘戒。
【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熏修。】
到这个地方是讲生因。十戒是沙弥戒,沙弥戒跟八关斋戒非常的接近。八关斋戒是在家居士修出家戒一日一夜,八关斋戒的时间就是二十四小时,如果要再受,得重新再受,可以每天受。如果没有法师,这个戒可以在佛菩萨形像面前自己受。有八条戒跟沙弥戒相同,有一条是斋,斋是过中不食,中是日中,每天日中的时间都不相同,过中不食。过中要再吃东西就破斋,八关斋戒就破掉了。实在讲这是不太容易持,下午只可以喝水,连饮料都不能用。因为在斋戒里面讲,饮料里面不能有沉淀,假如放一下它会沉淀的话,就不能吃。牛奶会沉淀,豆浆也会沉淀,果汁也会沉淀。蜂蜜不会沉淀,蜂蜜跟水调和起来不会沉淀,那个可以吃,糖水可以吃。著重在斋,日中一食,这个叫斋。早晨再吃一点的时候,这也破了斋,这个也不行,决定是日中一食。
所以有很多同修持午,持午实在讲有没有必要?诸位要晓得斋戒是形式,目的是得清净心,目的在这个地方。斋戒持得很严,心不清净,这个斋戒是世间有漏福报,不是生因。如果生因要是这样说法,那西方极乐世界完全讲外表,这是决定讲不通的,这个理论是讲不通的。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晚上少吃对自己身体决定有好处,我们中国古人讲饮食主张的是,早晨吃的好,中午吃的饱,晚上要吃的少,晚上能不吃,的确是非常好。可是现在人的习惯不相同,晚上到半夜还要吃个宵夜。尤其是外国人,外国人一天的正餐是晚餐,我们中国人的正餐是午餐,他们正餐是晚餐。晚餐吃得很多,吃得很好,中午多半在工作,随便吃一点,这是饮食生活习惯不相同。要晓得佛家饮食还是帮助我们修定,帮助心地清净,目的在此地。这是讲持戒念佛。
【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
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一句经文,『随顺三世诸佛教』。持戒念佛求生净土,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都是这样教化众生,劝一切众生持戒念佛,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三世诸佛教。
【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於西方极乐世界。】
这是往生。
【在宝池中。经於七日。莲华乃敷。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这个品位比前面更低,来接引的盛况比前面也差了很多,到西方极乐世界,经半劫才能证阿罗汉果。西方极乐世界没有阿罗汉,也没有须陀洹,这个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读到过的。说这些名词都是比喻,他的果位等於他方世界的须陀洹跟阿罗汉,须陀洹就是见惑断尽,阿罗汉是思惑断尽。在大乘菩萨果位里面,须陀洹相当於圆教初信位的菩萨,阿罗汉相当於第七信位的菩萨。到七信,就从凡圣土提升到方便土,到方便有余土。
再看底下这一段,在二百三十五面最后一行。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
中品下生,在这个地方经文省略,并没有详细的给我们说明。这个生因是说这个人是世法的善人,临终的时候闻到善知识为他说法,他就能够相信。经上没有说佛来接引,我们想想佛会不会来接引?不接引,他怎么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读这个经一定要跟三经合看,这桩事实我们才能看的圆满,才能够把一切疑惑断尽。在四十八愿里面,这一点诸位要记住,西方净土最重要的依据是四十八愿。一切诸佛给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与四十八愿相抵触、相违背,我们都不能相信,即使本师释迦牟尼佛也不例外,一定要以四十八愿做依据。四十八愿里面没有说,中品下生以下我就不来接引,没有这一句。临命终时佛来接引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他一定来的,即使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佛也来接引。
尤其是在,这算前年,华盛顿DC周广大居士,我们看看情形好像就是这个情形。他看到西方三圣来接引他,他没有说许多佛菩萨,他没有说,他只说是西方三圣从云端里面下降,接引他往生。他是临命终时念了三天三夜,一生没有遇到过佛法,就是临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劝他念佛求生净土,念了三天三夜把阿弥陀佛念来了。这是距离我们不远,也就是一、两年的光景,有这么一个人往生,这是决定往生。他自己见到佛,跟大家说佛来了,他见到,在云端里面下降,这不是假的,决定是真的。
像这个,我们一定要读《大经》,才晓得经典里面有些地方省略,这个地方省了,那个地方有,像《无量寿经》,这个本子省略的,别的本子有;别的本子有的时候省了一点,那个本子有。释迦牟尼佛多次宣说,这就是确实有会集的必要,会集等於是把所有的本子我们统统都看到了,释迦牟尼佛多次宣说的,我们全部都听到了,意思才完整,才不至有缺陷。同样的,三经会起来看,还得把所有本子会起来看。像《弥陀经》,玄奘大师译本里面就有些句子罗什大师的没有,足可以补充罗什译本之不足。这样看才能看到完全,使我们许多的疑问能够断掉,这是很重要的。
末后一章第十六观,「下品生观」,下品往生著重在持名。我们看经文,二百三十八面最后一行。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从这一段,这是讲生因,由这个修因来看,可以说中上辈往生都是修福的,下三辈往生都是造作罪业的众生。前面都修福,在世间是善人君子,是有道德之人,以下三种这是罪业浅深不同,上品是罪业比较浅的,愈往下去造作罪业就愈重。他们修观当然是不可能,观想、观佛都做不到,善友教给他持名念佛。在此地我们必须要知道一个事实,观想、观像这些方法,业障很重的人不能修,没法子修,执持名号可以能度他。你们想一想,这三种念佛的方法,观想、观像、持名,哪一种殊胜?这应该可以知道。一切方法度不了的,这个方法能度,这个方法是第一殊胜,这个要知道。所以,十六观里面讲的这三种方法,殊胜无比的就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能度地狱极苦众生,其他的都不必说了,就统统都度了,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没有不提倡持名的。《无量寿经》上提倡持名念佛,《阿弥陀经》上也提倡持名念佛。为什么不提倡观想、观像,你就晓得了,那些方法都能往生,度业障比较轻的。业障深重的就要靠这个方法,前面那两种方法度不了,这才用最殊胜无比的方便法门,成就一切众生。
圆顿教里面主张的是,即使在最重的罪业,忏悔都能够灭除,所以心里面一念回心就能与西方极乐世界感应道交。但是一个人在一生当中遇善知识很不容易,那实在讲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师生亦复如是,一个好的老师可遇不可求,我们到哪里去找?找不到;老师要找个学生传法给他也找不到。夏莲居老居士一生就传一个人,黄念祖老居士,就传一个人,何尝不想多传几个人,找不到,这是机缘,找不到。李老师当年在台中,我每一次见他,就劝他老人家多传几个人。因为我们在外面讲经很辛苦,总感觉到太孤单,师兄弟多一些好,彼此可以支援。这个话我说了总有十几二十遍,每次说了,点头,是!最后一次我给他讲的时候,他跟我说,他说你替我找学生!我从此以后不再说了,我知道了,找不到,到哪里去找?学生什么条件?百分之百的服从,我到哪里去找?我找不到,现在这个社会,找个那么听话的学生确实找不到。
我这些同修们,跟我出家的,就是演培法师所说的话,都是同参道友,不能把他看做徒弟、看做学生,不可以,你要把这些人看做徒弟、学生,那就错了,大大的错了。同参道友,朋友,哪有学生?学生是百分之百的服从,那是学生。不能服从,大家住在一块,相处欢欢喜喜的,朋友,彼此都要恭敬,都要客气。我们称都称法师,真正徒弟没有这么客气的称呼,师父对学生跟父母一样,称名。所以对你客气,就晓得我们现在社会不一样,彼此在一块同参而已。
师资道合,自古以来就是个难事,相当不容易。达摩祖师那样圣人,在少林寺还面壁九年,等一个学生,一个传法的。达摩一直到五祖,一代一代都是传一个,惠能大师因缘聚会,那是缘成熟了,他传了四十三个人。这是在中国禅宗史里面过去没有,一直到今天也没有,传了这么多人。六祖以后,传两、三个有的,像六祖那样殊胜的就没有了。善知识实在难遇,我们自己求法也实在是不容易,所以要真正觉悟、彻底觉悟。彻底觉悟从哪里做起?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是决定沾不得,一沾上这个,全部都毁掉了。今天这个社会处处充满了诱惑,你能够禁得起吗?能不受诱惑吗?这个就难。所以有人问我,要什么条件才能够弘法利生?我其他的条件都不谈,我只说两个条件,第一个,内心清净不生烦恼;第二个,不被外境诱惑。你能做到这两条,也许就可以了。这两条做不到,好好的念佛,能往生就不错了,就不容易了。所以这外面环境诱惑力量太大。这是说明忏罪往生。我们再看下面经文。
【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你看这是西方三圣出现了,凡是来接迎,全都是化佛。上品上生的,虽然经上没有说化佛,我们想想是佛本身来的?十方世界同时去往生的人太多了,阿弥陀佛这样去迎接,那他受不了,那还得了吗?所以全是化佛。不过化的那个佛是随众生心,佛不是我要化一个什么样子去接引,不是的,随众生心念而变化。佛有没有心?佛没有心,是我们自己心念,化佛,这个佛大小、相好庄严殊胜是不一样,随著自己境界来变化的。
就像我们敲磬一样,我们敲一下磬就会响。磬响,它有没有分别执著,我要怎样响、怎样应?没有。你敲得重,它响的声音大;你敲得轻,它响的声音小。音声大小、长短恰如你这个所感,感应道交,是这样来的。所以,即使下下品往生,都是佛来接引,佛的化身尽虚空遍法界。这是实际上的事实的状况,我们要晓得。下品上生,既然三圣都来接引了,那中品下生比这个高的多了,哪有佛不来接迎的道理?所以从上下文来看,前面决定是有。
【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
先见到佛光。
【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当华敷时。】
『敷』是开。
【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这是『下品上生』的人,在西方极乐世界十小劫之后就证得初地菩萨的果位。初地就是提升到实报庄严土,地上菩萨生实报庄严土。在这段注解里面,二百四十面,我们把注解念一念。请看第二行,从第二句。「圆顿教说,罪无轻重,悔者皆灭」,忏悔力量非常之大,「如仙欲杀诸婆罗门」,这是举经典上讲的公案,欲是有预谋,这是讲仙人有预谋杀了婆罗门,「地狱三念,知谤方等,心生改悔,即生佛国」。这是举一个例子,造极重的罪业,如果不忏悔求生净土,必定堕阿鼻地狱,就是这样重的罪,真正悔改还能够往生。下面是谛闲法师他老人家的开示。「窃谓,此人法虽不谤」,这是讲这个下品上生的人他虽然不谤法,「其余一切恶业,无不具造」,十恶业他都造。「以其无惭愧故,无所不为也」,这是现前社会里面普遍我们能够见的到的,甚至於我们自己也不免是这一类的人,这个自己必须要觉悟,要回头,「好在临终遇缘,自非宿善所追,万不能有此儌幸」。所以实在讲,他这一生遇缘能悔改往生,还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在这个时候现行,绝对没有侥幸之理。
「但闻诸经首题名字,便除千劫重罪,大法不可思议」,这是讲听到诸经的名字能够灭罪。所以日本人他们不念经,他也不念佛号,日本人念《南无妙法莲华经》,他就是从这儿来的。大乘经题就能够灭罪,这是真的,经上确实是有这个说法。可是这也是一种偏见、执著,经题里的含义他不知道,我到日本去访问,问过很多人,他会念,问他什么意思?不知道。那就很难了,一定要晓得意思,不晓得意思,利益非常之少。这就是像小孩唱歌一样,三、四岁小朋友会唱国歌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什么?他不知道,这个没有用处的。
所以念佛名亦复如此。念佛名,名是经的总纲,名义要是明了,经义就思之过半了,这样才能受持,才能够得真实利益。哪有说闻名不懂意思的,这个不可能的事情,这个很难得到真实利益。譬如说我们这部经,这样略略的介绍一下,对於我们念佛就有很大的帮助。我们要不读、不研究、不去探讨,名号往往念的自己没有感觉到得力,天天念,念了没有受用。明白一些了,晓得这个名号有起作用,好像念的时候心里起了变化;不明了的时候,虽然念,念得很勤,心里不起变化,可见得经题的意义一定要知道。一切经题,说实在的话,意义最明显、最完备,无过於《大乘无量寿经》,它题里头确实非常的圆满,《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所以确实,往生品位高低在遇缘不同。
下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