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第二十五集) 1990/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2-0025
请掀开经本,一百九十八面,倒数第四行,看经文。这是十六观里面的第十观,观观世音菩萨: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分明已。】
这是总结前面的观法,观阿弥陀佛观成之后。
【次复应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十八万亿那由他由旬。】
『十八万亿』,这个在注解里面有。
【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
菩萨跟佛也非常的相似,光中也有化佛、化菩萨。
【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於中现。】
不但光中现诸佛菩萨相,同时也现六道众生之相。
【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
这是说菩萨戴的帽子,帽子当中有一尊佛像,这个佛像是站著的,是佛的立像。
【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世界。】
佛三十二相当中有白毫相,菩萨也有白毫相,而且毫相也放光化佛,变现自在。前面是说佛身光当中化佛变现十方世界六道众生的相,这个地方说无量相好当中的一相,白毫相。实在讲一切相好统统都放光,光中都化佛菩萨,遍满十方世界。
【臂如红莲华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
前面讲的是正报,都是属於身体的,或者是全体,或者是部分。这个地方讲的是依报,依报是身外之物,璎珞、衣服都是属於依报。正是所说的依正庄严。
【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
手相里面的画,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指纹。他的指纹非常之微细,同时也放光,光明也普照一切。
【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有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华布散一切。莫不弥满。】
末后这段是讲的足底有『千辐轮相』,轮是圆满,千辐也是代表圆满。足指相好,从轮相当中,「千辐轮相」就是脚底的纹路,脚底下的纹路,一样的也放光。不但放光,而且举足、下足自自然然变化的莲台,『金刚摩尼华』也是属於宝莲花。所以说是举足、下足,这是自然变现的,不是作意,不是有意这样变,自然变现的。他变现当然都有个理,都有理存在,这个理是属於性德,真如本性,具足无量无边的德能,证得自性之后,这些现象全是自然的。所以古人讲,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也就是不晓得成佛的好处。世间法的种种庄严受用,是累世或者是今世修福所现的。诸佛菩萨的依正庄严是性德变现的,性德是自然的,是永远没有衰竭的,不像修德,修德是有尽的时候,性德是无有止境,无穷无尽。由此可知,性德里面的福报比修德的要殊胜太多,这就是求慧求福都要从自性当中去求,这才是正确的。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经文,「与佛同异」。在二百零一面倒数第三行。
【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
其他的相好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
【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
菩萨示现的是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没破,虽然相好同佛,仔细观察还差一点,意思就在此地。
【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名第十观。】
接著看底下经文。
【佛告阿难。若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当作是观。】
『当作是观』就像前面佛所教给我们的这个观法。
【作是观者。不遇诸祸。】
远离一切意外的灾难。常常想念观世音菩萨、常常称念观世音菩萨,也就是忆佛念佛,常常能忆念观世音菩萨,不会遇到一切意外的灾难。
【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
这是讲观想灭罪的功德。下面是讲得福。
【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
我们把文念下去好了。
【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其余众相。亦次第观之。悉令明了。如观掌中。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注解里面有段话,我们仔细看看,在二百零三面第四行,第二句看起。「行者观於冠、髻、毫、面、身色、光明,一一须用心作心是,而为能观。」行者就是依照这个理论、方法修行的人,怎么个修法?你就观菩萨戴的帽子、肉髻、毫相、面相、身色、光明,就像经上所讲的,一样一样仔细去观想。观想要善於用心,不善於用心就打妄想,就不是观想了。观想跟妄想就差那么一点点,不可以把妄想当作观想,这是很重要。一般人实在讲很多把妄想当作观想,因此罪也灭不了,福也不会现前,这个就是错用了心。怎样才叫善於用心?底下这一句就重要了,「心作心是」,前面经文教给我们,「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要用这样的心。观阿弥陀佛要用这个心,观观世音菩萨也要用这个心,是心作菩萨,是心是菩萨。实在讲为什么会灭罪、除障、生福?最要紧的就是把这种理论、方法,从观佛、观菩萨然后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去观察一切万事万法,那怎么不开智慧?智慧都开了,还不会生福吗?福慧具足,哪里还有罪业?当然消罪业,理是在此地。所以要会用心,这个才是真正用心,绝对不是去打妄想,打妄想那是大错特错了。
这一段把这个意思说得很清楚,所以一一须用,必须要用,每一个观都必须要用心作心是。「心是」是能现,唯心所现,「心作」就是唯识所变,一切境界相都是自心所现,本识所变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诸佛菩萨统统是自性变现的,所谓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弥陀是自性,观音菩萨又何尝不是自性?知道诸佛菩萨净土是自性变现的,我们眼前境界哪一样不是自性变现的?你这样去观察,观久了自然就明心见性,心地才能真正得到清净平等,不知不觉自然就入佛境界。
用这个原则去观想,「而为能观,说在像前,用在此处」。说在像前是训练,说在观无量寿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经文是在观无量寿佛那段里面,在第九观里面说的。可是你要会用,现在讲观菩萨,你要会用这个原则去观像,然后再把它推广。「既云作佛是佛」,既然说是作佛是佛,「岂不能作观音是观音耶」,是心作观音,是心是观音。「作髻作冠」,是心作髻,是心是髻,没有一样不是如此,「是髻是冠,皆可为例,不独以佛例观菩萨,亦须例於普杂三辈,岂唯以前例后,亦合以后例前,以令行人,始末经文,俱可修观故」。这十六观,从第一日观到最后持名,都必须运用这个原则。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要用这种心态、原则去执持名号,的确跟一般人念这句阿弥陀佛不一样。一般人念阿弥陀佛有口无心,无什么心?不是无想念阿弥陀佛的心,因为想念阿弥陀佛是妄想,念阿弥陀佛,「我很爱阿弥陀佛,我很想见阿弥陀佛」,这是感情的心,这是妄心,这不是真心。真心是什么?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就对了,就没错了。所以有口无心,向来我们对这个无心的意思没搞清楚,从这里我们搞清楚了。
这是真心,能现能变的都是真心,是心作心都是真心。不是真心,显不出境界出来,也不可能产生变化。有人说,你们佛家讲一切法唯心所变,我拿这个东西,你给我变一个礼物给我看看,你变得出来变不出来?变不出来,这个话是骗人的。他不晓得能变的是真心,我们今天讲的心是妄心,妄心不能变,真心能变。此地讲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作都是讲的真心。这是一般人误解了佛法,这是我们应该要晓得。晓得之后,逐渐慢慢去学习,学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在见闻觉知之中,这个受用就太大了。现前就可以得到自在解脱,确实能够帮助我们断烦恼、成佛道。
下面第十一观,观大势至菩萨。
【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空光。】
这个『空』是毛孔当中的空隙放光。
【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为大势至。】
这一段经文首先介绍的是大势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的形状、大小、面貌都相同。菩萨名号之由来,在此地也跟我们介绍,为什么他叫做大势至?他还有一个别号叫『无边光』,我们在这里都见到。因为他能够叫一切有缘众生,远离三途,得无上力,这称为大势至。大势至名号,从这个地方建立的。
我们再看下面一段经文,二百零五面,「与观音明异同」。
【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土国土广长之相。皆於中现。顶上肉髻。如钵头摩华。】
『钵头摩华』是红色的莲花。
【於肉髻上有一宝瓶。】
这是跟观音菩萨不相同的。
【盛诸光明。】
这个宝瓶里面装什么?装著光明。
【普现佛事。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
跟观音菩萨不相同,就是帽子不一样。
【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有五百亿宝华。一一宝华。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
这是菩萨行的时候所现的境界。
【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於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畟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
这一段是讲菩萨行、坐,行是利益众生的庄严。
【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观此菩萨者。名第十一观。】
这段经文给我们介绍西方三圣当中的大势至菩萨。经上说明菩萨行、坐,四威仪当中说到两个,说两个,其他两个就含在其中,这个要知道。行、住、坐、卧全是佛事,全是一切震动。大势至菩萨行住坐卧一切震动,观世音菩萨有没有?当然有的,不必说观音菩萨那个文里头没有说,大概观音菩萨没有。佛说经,有的说在观音菩萨那边,观音菩萨有的,大势至菩萨都有;大势至菩萨说的有的,观世音菩萨也统统都有,没有两样的。
震动,说一切震动,不是像我们现在说地震,地震还受得了?那菩萨一来,不给我们带来大灾难了?这是错误。他讲大地震动,这个地是心地,一切众生的心地,见佛的光明,听佛的说法,心地震动,觉悟了!从前这个心迷惑颠倒,现在这个一震动,心就开解了,心开意解,是这个意思。所以不要会错了意,会错了意那我们都不欢迎佛菩萨来,来的时候灾难太大了。这是说心地震动,心开意解。所以这个动有涌的意思,涌是什么?智慧往前涌,觉性往上涌。是表这个意思的。一切诸佛菩萨都能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总说。
底下一段经文说灭罪的功德,在二百零七面第三行。
【除无数劫阿僧祗生死之罪。作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大势至。】
注解里面,总括言之这两位菩萨只有帽子上,一个是化佛,一个是宝瓶,「二种有异,余相皆同」,其余的完全都相同,只有帽子上那么一点点差别。相貌相同,威仪也相同,利生的功德当然还是相同,所以无论说在哪边,两位菩萨统统是一样。
再接著下面是第十二观,「普往生观」。这里面有两段,第一段「作自身往想」。这是修净宗的人,虽然不修这一观,持名念佛最好也常常作往生想,对我们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很有帮助的。
【见此事时。当起自心生於西方极乐世界。於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若出定之时。忆持不失。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
后面还有一段把它念下去,在二百零九面第二行。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当来至此行人之所。】
这段是叫我们常常忆想自己往生。观想是不容易,尤其我们现在烦恼很重,妄念太多了,所以用观想念佛确实不容易成就。因此我们修行的方法是专采持名,以持名为主,也可以用观想来帮助,这个很有利益的。用观想帮助,我们能想多少就想多少,那就很方便。特别是晚上睡眠的时候,当我们躺在床上,就做往生想,就想佛来接引我们。常常做这个想,最大的好处,临命终时没有恐怖。一般人,实在说这是一切众生都是这样的,六道众生可以说无不如是,贪生怕死。真到要死的时候,就是恐惧现前,真正能够做到心不颠倒,远离恐怖,那要很深的定力。临终的时候,人真正是不颠倒、不恐怖,即使是不念佛的人他也决定不会堕三恶道。三恶道是怎么去的?慌乱的才会去的,哪有头脑清楚的人会去堕三恶道?不可能。只有在慌乱的时候,一切境界见不清楚,随著业力牵引就进去了。神智清楚,不慌不忙,他对於境界看的很清楚,他会选择,必然是人天福报。如果是念佛人,在这个关头当中,他决定选择西方净土。只这一念相应,佛就来迎接了,速度非常之快。你这个一念相应,佛菩萨马上来接引你。所以这种观想,常常做往生的观想,利益非常之大。
这段经文末后这几句话说得好。就是在我们观想的时候,还没有到命终,阿弥陀佛、观音势至都会来现前,真正是「入我想中」,也就是前面经文上讲的时候,「入众生心想中」。心里想佛,心就作佛了,想菩萨,心就作菩萨。注解末后说,「斯乃三观一心,作是双运,致令心佛,彼此往来,故知观体,诚不可思议」。你常常能做如是想,与佛菩萨感应道交,这是属於事,心作心是属於理。理与事相应,理与事不二,这样念佛、忆佛,功德就不可思议。由此可知,这个经论我们要不读、不明了,虽然说这是易行道,往往我们也把它搞错了。这就是念佛人多,往生人少的缘故。也正是古人所讲,生到西方品位高下是各人遇缘不同,这都是给我们做证明的。我们遇的缘很殊胜,殊胜在哪里?理清楚,方法明了,境界都知道,会用心,会用功,这个缘殊胜,往生西方品位就高。
品位高下,实在是讲遇缘不同。这个话好像是善导大师讲的,在《四帖疏》里头说,遇缘不同。善导大师这句话,的确对我们念佛人来讲,给我们很大的信心。因为没有听到这个话之前,总觉到自己业障很重,我能不能往生,自己都没有把握。即使往生,下下品我已经很侥幸,很满足了,不敢往上面去想。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有把握,听了祖师这些话心才定了,知道不但有把握往生,还有把握求上上品往生。因为这个与过去世的善根福德关系不大,这一生遇缘关系很大。再跟诸位说清楚一点,为什么讲与过去世善根福德不大?过去善根福德你已经具足了,你要不具足善根福德,不是多善根、多福德,你怎么能相信?你怎么可能有机会遇到?遇不到这个法门。你能够遇到,遇到之后能够相信、能够发愿,这就说明你的善根福德没有问题,具足了。现在问题就是缘的问题,这个缘,就是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上的差别,你是上上品,还是上中品,还是下三品,是遇缘问题。
这桩事情我们自己搞清楚了,一定要发愿与一切众生做增上缘。我们遇到非常殊胜的因缘,我们自己可以升到高品位,还有一些念佛人不知道的。如果我们有缘遇到他,你能够讲解给他听,使他也能够提升品位,自行化他。千万不要存一个心,「我遇到的缘好,我上上品往生,我可不能告诉别人,别人往生品位都比我低」。有这个念头,这个念头叫做吝法,悭吝心生起来。悭吝是最大的烦恼,属於贪烦恼,贪瞋痴烦恼生起来,就障碍你往生,不但你品位不能提升,还有障碍,你未必能往生。除非是没有缘,有缘就要劝人,有缘就要给人讲解。
给人讲解,是不是耽误了自己修行?没有耽误。你给人讲解,自己还是忆佛念佛,不一定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才叫念佛。我劝别人念佛,也是在念佛,我心里头没有离开阿弥陀佛。所以,念不一定是口念,心念、忆念、身也在念,身口意三业都在念佛。不单单是口,自行是念,帮助别人也是念。我一个人念这句阿弥陀佛,大家都在念阿弥陀佛,大家念阿弥陀佛就是我在念阿弥陀佛,一定要晓得这个道理。大经上一再跟我们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千万要体会到这个意思。我们修行的方法才能够像这个光明一样,光光相照,这个光明才显示出无比的广大。
好,我们下课,休息几分钟。
请掀开经本,一百九十八面,倒数第四行,看经文。这是十六观里面的第十观,观观世音菩萨: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分明已。】
这是总结前面的观法,观阿弥陀佛观成之后。
【次复应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十八万亿那由他由旬。】
『十八万亿』,这个在注解里面有。
【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
菩萨跟佛也非常的相似,光中也有化佛、化菩萨。
【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於中现。】
不但光中现诸佛菩萨相,同时也现六道众生之相。
【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
这是说菩萨戴的帽子,帽子当中有一尊佛像,这个佛像是站著的,是佛的立像。
【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世界。】
佛三十二相当中有白毫相,菩萨也有白毫相,而且毫相也放光化佛,变现自在。前面是说佛身光当中化佛变现十方世界六道众生的相,这个地方说无量相好当中的一相,白毫相。实在讲一切相好统统都放光,光中都化佛菩萨,遍满十方世界。
【臂如红莲华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
前面讲的是正报,都是属於身体的,或者是全体,或者是部分。这个地方讲的是依报,依报是身外之物,璎珞、衣服都是属於依报。正是所说的依正庄严。
【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
手相里面的画,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指纹。他的指纹非常之微细,同时也放光,光明也普照一切。
【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有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华布散一切。莫不弥满。】
末后这段是讲的足底有『千辐轮相』,轮是圆满,千辐也是代表圆满。足指相好,从轮相当中,「千辐轮相」就是脚底的纹路,脚底下的纹路,一样的也放光。不但放光,而且举足、下足自自然然变化的莲台,『金刚摩尼华』也是属於宝莲花。所以说是举足、下足,这是自然变现的,不是作意,不是有意这样变,自然变现的。他变现当然都有个理,都有理存在,这个理是属於性德,真如本性,具足无量无边的德能,证得自性之后,这些现象全是自然的。所以古人讲,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也就是不晓得成佛的好处。世间法的种种庄严受用,是累世或者是今世修福所现的。诸佛菩萨的依正庄严是性德变现的,性德是自然的,是永远没有衰竭的,不像修德,修德是有尽的时候,性德是无有止境,无穷无尽。由此可知,性德里面的福报比修德的要殊胜太多,这就是求慧求福都要从自性当中去求,这才是正确的。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经文,「与佛同异」。在二百零一面倒数第三行。
【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
其他的相好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
【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
菩萨示现的是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没破,虽然相好同佛,仔细观察还差一点,意思就在此地。
【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名第十观。】
接著看底下经文。
【佛告阿难。若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当作是观。】
『当作是观』就像前面佛所教给我们的这个观法。
【作是观者。不遇诸祸。】
远离一切意外的灾难。常常想念观世音菩萨、常常称念观世音菩萨,也就是忆佛念佛,常常能忆念观世音菩萨,不会遇到一切意外的灾难。
【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
这是讲观想灭罪的功德。下面是讲得福。
【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
我们把文念下去好了。
【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其余众相。亦次第观之。悉令明了。如观掌中。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注解里面有段话,我们仔细看看,在二百零三面第四行,第二句看起。「行者观於冠、髻、毫、面、身色、光明,一一须用心作心是,而为能观。」行者就是依照这个理论、方法修行的人,怎么个修法?你就观菩萨戴的帽子、肉髻、毫相、面相、身色、光明,就像经上所讲的,一样一样仔细去观想。观想要善於用心,不善於用心就打妄想,就不是观想了。观想跟妄想就差那么一点点,不可以把妄想当作观想,这是很重要。一般人实在讲很多把妄想当作观想,因此罪也灭不了,福也不会现前,这个就是错用了心。怎样才叫善於用心?底下这一句就重要了,「心作心是」,前面经文教给我们,「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要用这样的心。观阿弥陀佛要用这个心,观观世音菩萨也要用这个心,是心作菩萨,是心是菩萨。实在讲为什么会灭罪、除障、生福?最要紧的就是把这种理论、方法,从观佛、观菩萨然后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去观察一切万事万法,那怎么不开智慧?智慧都开了,还不会生福吗?福慧具足,哪里还有罪业?当然消罪业,理是在此地。所以要会用心,这个才是真正用心,绝对不是去打妄想,打妄想那是大错特错了。
这一段把这个意思说得很清楚,所以一一须用,必须要用,每一个观都必须要用心作心是。「心是」是能现,唯心所现,「心作」就是唯识所变,一切境界相都是自心所现,本识所变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诸佛菩萨统统是自性变现的,所谓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弥陀是自性,观音菩萨又何尝不是自性?知道诸佛菩萨净土是自性变现的,我们眼前境界哪一样不是自性变现的?你这样去观察,观久了自然就明心见性,心地才能真正得到清净平等,不知不觉自然就入佛境界。
用这个原则去观想,「而为能观,说在像前,用在此处」。说在像前是训练,说在观无量寿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经文是在观无量寿佛那段里面,在第九观里面说的。可是你要会用,现在讲观菩萨,你要会用这个原则去观像,然后再把它推广。「既云作佛是佛」,既然说是作佛是佛,「岂不能作观音是观音耶」,是心作观音,是心是观音。「作髻作冠」,是心作髻,是心是髻,没有一样不是如此,「是髻是冠,皆可为例,不独以佛例观菩萨,亦须例於普杂三辈,岂唯以前例后,亦合以后例前,以令行人,始末经文,俱可修观故」。这十六观,从第一日观到最后持名,都必须运用这个原则。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要用这种心态、原则去执持名号,的确跟一般人念这句阿弥陀佛不一样。一般人念阿弥陀佛有口无心,无什么心?不是无想念阿弥陀佛的心,因为想念阿弥陀佛是妄想,念阿弥陀佛,「我很爱阿弥陀佛,我很想见阿弥陀佛」,这是感情的心,这是妄心,这不是真心。真心是什么?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就对了,就没错了。所以有口无心,向来我们对这个无心的意思没搞清楚,从这里我们搞清楚了。
这是真心,能现能变的都是真心,是心作心都是真心。不是真心,显不出境界出来,也不可能产生变化。有人说,你们佛家讲一切法唯心所变,我拿这个东西,你给我变一个礼物给我看看,你变得出来变不出来?变不出来,这个话是骗人的。他不晓得能变的是真心,我们今天讲的心是妄心,妄心不能变,真心能变。此地讲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作都是讲的真心。这是一般人误解了佛法,这是我们应该要晓得。晓得之后,逐渐慢慢去学习,学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在见闻觉知之中,这个受用就太大了。现前就可以得到自在解脱,确实能够帮助我们断烦恼、成佛道。
下面第十一观,观大势至菩萨。
【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空光。】
这个『空』是毛孔当中的空隙放光。
【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为大势至。】
这一段经文首先介绍的是大势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的形状、大小、面貌都相同。菩萨名号之由来,在此地也跟我们介绍,为什么他叫做大势至?他还有一个别号叫『无边光』,我们在这里都见到。因为他能够叫一切有缘众生,远离三途,得无上力,这称为大势至。大势至名号,从这个地方建立的。
我们再看下面一段经文,二百零五面,「与观音明异同」。
【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土国土广长之相。皆於中现。顶上肉髻。如钵头摩华。】
『钵头摩华』是红色的莲花。
【於肉髻上有一宝瓶。】
这是跟观音菩萨不相同的。
【盛诸光明。】
这个宝瓶里面装什么?装著光明。
【普现佛事。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
跟观音菩萨不相同,就是帽子不一样。
【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有五百亿宝华。一一宝华。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
这是菩萨行的时候所现的境界。
【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於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畟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
这一段是讲菩萨行、坐,行是利益众生的庄严。
【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观此菩萨者。名第十一观。】
这段经文给我们介绍西方三圣当中的大势至菩萨。经上说明菩萨行、坐,四威仪当中说到两个,说两个,其他两个就含在其中,这个要知道。行、住、坐、卧全是佛事,全是一切震动。大势至菩萨行住坐卧一切震动,观世音菩萨有没有?当然有的,不必说观音菩萨那个文里头没有说,大概观音菩萨没有。佛说经,有的说在观音菩萨那边,观音菩萨有的,大势至菩萨都有;大势至菩萨说的有的,观世音菩萨也统统都有,没有两样的。
震动,说一切震动,不是像我们现在说地震,地震还受得了?那菩萨一来,不给我们带来大灾难了?这是错误。他讲大地震动,这个地是心地,一切众生的心地,见佛的光明,听佛的说法,心地震动,觉悟了!从前这个心迷惑颠倒,现在这个一震动,心就开解了,心开意解,是这个意思。所以不要会错了意,会错了意那我们都不欢迎佛菩萨来,来的时候灾难太大了。这是说心地震动,心开意解。所以这个动有涌的意思,涌是什么?智慧往前涌,觉性往上涌。是表这个意思的。一切诸佛菩萨都能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总说。
底下一段经文说灭罪的功德,在二百零七面第三行。
【除无数劫阿僧祗生死之罪。作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大势至。】
注解里面,总括言之这两位菩萨只有帽子上,一个是化佛,一个是宝瓶,「二种有异,余相皆同」,其余的完全都相同,只有帽子上那么一点点差别。相貌相同,威仪也相同,利生的功德当然还是相同,所以无论说在哪边,两位菩萨统统是一样。
再接著下面是第十二观,「普往生观」。这里面有两段,第一段「作自身往想」。这是修净宗的人,虽然不修这一观,持名念佛最好也常常作往生想,对我们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很有帮助的。
【见此事时。当起自心生於西方极乐世界。於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若出定之时。忆持不失。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
后面还有一段把它念下去,在二百零九面第二行。
【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当来至此行人之所。】
这段是叫我们常常忆想自己往生。观想是不容易,尤其我们现在烦恼很重,妄念太多了,所以用观想念佛确实不容易成就。因此我们修行的方法是专采持名,以持名为主,也可以用观想来帮助,这个很有利益的。用观想帮助,我们能想多少就想多少,那就很方便。特别是晚上睡眠的时候,当我们躺在床上,就做往生想,就想佛来接引我们。常常做这个想,最大的好处,临命终时没有恐怖。一般人,实在说这是一切众生都是这样的,六道众生可以说无不如是,贪生怕死。真到要死的时候,就是恐惧现前,真正能够做到心不颠倒,远离恐怖,那要很深的定力。临终的时候,人真正是不颠倒、不恐怖,即使是不念佛的人他也决定不会堕三恶道。三恶道是怎么去的?慌乱的才会去的,哪有头脑清楚的人会去堕三恶道?不可能。只有在慌乱的时候,一切境界见不清楚,随著业力牵引就进去了。神智清楚,不慌不忙,他对於境界看的很清楚,他会选择,必然是人天福报。如果是念佛人,在这个关头当中,他决定选择西方净土。只这一念相应,佛就来迎接了,速度非常之快。你这个一念相应,佛菩萨马上来接引你。所以这种观想,常常做往生的观想,利益非常之大。
这段经文末后这几句话说得好。就是在我们观想的时候,还没有到命终,阿弥陀佛、观音势至都会来现前,真正是「入我想中」,也就是前面经文上讲的时候,「入众生心想中」。心里想佛,心就作佛了,想菩萨,心就作菩萨。注解末后说,「斯乃三观一心,作是双运,致令心佛,彼此往来,故知观体,诚不可思议」。你常常能做如是想,与佛菩萨感应道交,这是属於事,心作心是属於理。理与事相应,理与事不二,这样念佛、忆佛,功德就不可思议。由此可知,这个经论我们要不读、不明了,虽然说这是易行道,往往我们也把它搞错了。这就是念佛人多,往生人少的缘故。也正是古人所讲,生到西方品位高下是各人遇缘不同,这都是给我们做证明的。我们遇的缘很殊胜,殊胜在哪里?理清楚,方法明了,境界都知道,会用心,会用功,这个缘殊胜,往生西方品位就高。
品位高下,实在是讲遇缘不同。这个话好像是善导大师讲的,在《四帖疏》里头说,遇缘不同。善导大师这句话,的确对我们念佛人来讲,给我们很大的信心。因为没有听到这个话之前,总觉到自己业障很重,我能不能往生,自己都没有把握。即使往生,下下品我已经很侥幸,很满足了,不敢往上面去想。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有把握,听了祖师这些话心才定了,知道不但有把握往生,还有把握求上上品往生。因为这个与过去世的善根福德关系不大,这一生遇缘关系很大。再跟诸位说清楚一点,为什么讲与过去世善根福德不大?过去善根福德你已经具足了,你要不具足善根福德,不是多善根、多福德,你怎么能相信?你怎么可能有机会遇到?遇不到这个法门。你能够遇到,遇到之后能够相信、能够发愿,这就说明你的善根福德没有问题,具足了。现在问题就是缘的问题,这个缘,就是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上的差别,你是上上品,还是上中品,还是下三品,是遇缘问题。
这桩事情我们自己搞清楚了,一定要发愿与一切众生做增上缘。我们遇到非常殊胜的因缘,我们自己可以升到高品位,还有一些念佛人不知道的。如果我们有缘遇到他,你能够讲解给他听,使他也能够提升品位,自行化他。千万不要存一个心,「我遇到的缘好,我上上品往生,我可不能告诉别人,别人往生品位都比我低」。有这个念头,这个念头叫做吝法,悭吝心生起来。悭吝是最大的烦恼,属於贪烦恼,贪瞋痴烦恼生起来,就障碍你往生,不但你品位不能提升,还有障碍,你未必能往生。除非是没有缘,有缘就要劝人,有缘就要给人讲解。
给人讲解,是不是耽误了自己修行?没有耽误。你给人讲解,自己还是忆佛念佛,不一定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才叫念佛。我劝别人念佛,也是在念佛,我心里头没有离开阿弥陀佛。所以,念不一定是口念,心念、忆念、身也在念,身口意三业都在念佛。不单单是口,自行是念,帮助别人也是念。我一个人念这句阿弥陀佛,大家都在念阿弥陀佛,大家念阿弥陀佛就是我在念阿弥陀佛,一定要晓得这个道理。大经上一再跟我们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千万要体会到这个意思。我们修行的方法才能够像这个光明一样,光光相照,这个光明才显示出无比的广大。
好,我们下课,休息几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