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 (第十一集)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第十一集)  1990/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2-0011

  请掀开经本,五十六页。

  前面讲到法身能够「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一段文里面提到,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的应身也是有量的。这个文在五十六面倒数第三行,讲「有量之量」,第二句看起:

  「如阿弥陀实有期限,人天莫数,是有量之无量。」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很多人看到经上说阿弥陀佛是无量寿,又看到佛在经上讲,阿弥陀佛将来入灭了,观音菩萨成佛。观音菩萨成佛以后,度化众生也是无量寿,入灭之后,是大势至菩萨成佛。这个确实经上是有的。这样说起来,阿弥陀佛的寿量是有量的,怎么可以称为无量?这个地方解释,解释得很好。《无量寿经》上说过,假使十方众生,这是假使的话,不是真的,十方所有的一切众生,都证到辟支佛果,辟支佛比阿罗汉还要高一些,神通都像目犍连,目犍连神通第一,寿命都是论劫数的;这么多的人尽他的寿命,合起来共同计算阿弥陀佛的寿量,都算不出来。能够算出来的,经上的比喻像大海当中的一滴水;算不出来的,像大海水。我们可以想一想,阿弥陀佛的寿量是无量还是有量?算不出来就是无量。所以这里给我们讲,这是有量的无量。是有量,但是没有人能够计算得出来,这就是说无量。经上这个说法诸位要知道,是讲阿弥陀佛的应身,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是应化身。当然报身,一般经上都说有始无终,证得之后就永远不会有灭的,报身是智慧身,那是无量的,那是无量之无量。法身,量与无量都说不上,它不落在数量之内,所以统统都说不上。这是有时候会遇到这个问题。

  另外还有个问题,在五十八页第二行。大论,就是《大智度论》上有这么一段话,「大论三十六云」,第三十六卷,我们晓得《大智度论》有一百卷,三十六卷有这么一段话。「当知释迦更有清净国土」,释迦就是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也有净土,「如阿弥陀佛国」,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没有两样。「阿弥陀佛亦有不严净国」,也有不净土,也有秽土,「如释迦文佛国」,就像我们现在这个娑婆世界。读了《大智度论》,这个人就不想生西方净土了,为什么?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有净土,跟西方极乐世界没什么两样,为什么要跑到那个地方去?要跑到那么远,十万亿佛国土,跑到那里去干什么?《大论》上讲的话没错,我们要问问,释迦牟尼佛的心清净不清净?清净当然现净土,这一定的道理,所以这在理上讲的通,事上就有可能。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要怎样才能够生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净土?

  这还是前面的话,前面有个比喻,学生跟老师听不听老师的教诲?如果真的听老师教诲,老师教我们念阿弥陀佛生西方极乐世界,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生释迦牟尼佛的极乐世界。为什么?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生一佛国土,就是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生一切诸佛国土;这一切诸佛,当然包括了释迦牟尼佛。见阿弥陀佛,见一尊佛,就是见一切诸佛。我们知道这点,就能够死心塌地念阿弥陀佛,不管读到经论佛怎么个说法都不会再怀疑。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不叫我们生他的净土,叫我们生阿弥陀佛的净土?给诸位说,阿弥陀佛的净土容易生。这是弥陀因地所发的本愿,只要执持名号,他就来接引。我们释迦牟尼佛的净土,释迦牟尼佛没有发这个愿,说你念他的名号,他就来接引你生净土,找遍《大藏经》也找不到这句话。这就是说明,西方净土比其他一切诸佛净土容易往生。生到西方净土就等於生一切诸佛净土,因为你到西方净土之后,你想到哪个佛的净土就到哪个佛的净土,这个叫一生一切生。

  这一大段,我们「释名」就介绍到此地,再看第二大段。第二大段是「辨体」,在五十九面第五行。「前文解释能说所说,能观所观,皆能诠名。」前面一大段是解释本经经题里面所含的妙义,这一段是要显体,体就是讲它的性质,也就是说佛讲这部经理论的依据。佛是依什么给我们说《观无量寿佛经》?一定要知道它理论的依据,我们的信心才真正能够建立。如果不知道它理论的依据就相信了,这只能说他的善根深厚,行,他能成就。有些人,你没有理论的依据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所以辨体就非常重要。

  解释里面有句话说,「寻名,意在忘名显体」,这句话很重要。实在讲,这就是经论里面常常教给我们,听教,古人讲听教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听经,或者听开示,古人用听教。听教要在消归自性,要消归自性一定要离言说、离名字、离心缘相,才能够与心性相应。如果执著这些相就不相应,佛说经名也就是说教,如果我们能够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就见性了。性是什么?性就是经之体。由此可知,佛是依什么给我们说经?是依真如本性。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本性建立的,佛给我们所说一切经,也是从心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这个就可以相信了。

  下面给我们解释辨体的意义,它的正文在六十一面第二行。「次辨体者,体是主义」,次是第二段。初是释名,是第一大段,这是五重玄义的第二大段辨体。辨是辨别,体就是本经的性体,先解释体这个字怎么讲法。体是主义,主就是宾主,前面讲名,名不是主。譬如我出家了,师父给我取个名字叫净空,净空是不是我?不是的,这个人才是我。名字,我换个名字无所谓,我可以换个名字,不能换个身。身是一个,这是主,我喜欢什么名字都可以。弘一大师你看他写文章、画画的时候,他的印章他的名字总有八、九十个,他自己恐怕都搞不清楚。名是假名,寻名,要找它的主才行,这个主就是体。「名傍是宾」,在宾主里讲,名是宾,「体正是主」,名以显体。「名是假名,体是实质,一切名下,皆有其体」,如果这个名没有体,名也不能存在。佛经里常常用比喻说「龟毛兔角」,这是有名没有体。兔子没有角,说兔角这有名就无体,那就没有意义。有名一定要有个体,要有实体。这是说体的意思。

  下面要正式给我们解释「主质」。「释论云,除诸法实相,余皆魔事」,这是根据大经所讲的,就是《华严经》所说的意思。什么叫魔事?魔就是折磨,就是烦恼、痛苦,凡是与实相不相应就有苦。六道凡夫思想、见解、行为与实相都违背,所以三界统苦。声闻、缘觉、菩萨与实相不能完全相应,相应一部分,不能完全相应,他也有小苦,比起我们来是少得多,他还是有苦。唯独圆实菩萨,圆教真实的菩萨,就是证得法身的这些菩萨们,他们才是真正离苦得乐,永远没有魔事,他能够与实相相应。这个事实我们应当要知道,知道就等於知道自己的病根,晓得自己害的是什么病。知道病,我们就会找大夫,就会找药,才能把这个病治好。最怕的就是自己有病不晓得,这是最可怕的事情。所以修行人要知道修些什么?为什么要修?将来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这个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决定不能说糊里糊涂去修,这是不可以,这是浪费时间,浪费精神,得不到结果。

  「大乘经以实相为印,为经正体。」佛所讲一切大乘经都是以实相为体,实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换句话说,一切大乘经都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是根据诸法实相来说的。可见得它句句都是真实,没有一句是假话。说出来与我们自己常识似乎相违背的,这种情形很多,那是我们无量劫以来,我们在思想、见解错误累积的经验,与我们这个经验不相应。实在是错误还是在我们这边,不是佛说错,是我们自己错了。我们自己想错了,看错了。会修行的人,一定要依佛所讲的理论、方法修正自己的错误,这叫做修行。有很多同修,初学、老学都有,看到佛经,我以为怎样怎样,我的看法怎样怎样,这个「我以为、我的看法」就是无始劫累积错误的经验。佛给他讲他还不相信,他还要提出他的想法、看法,这就难办了。这在经里面讲,就是这个众生善根还没成熟,还不能完全接受。

  诸法实相究竟是什么样子?你要问什么样子,当下这个样子就是的。你所看的、你所听的、你所接触的就是一切法的真实相,佛给我们讲的就是讲这些真实相。这是实相。实相在我们面前,我们为什么见不到?我们在真实相上掺杂了许多虚妄的概念,把真实相搞乱了,把真相搞错了。这个说法大家还是很难懂,像楞严会上佛举一个例子,举眼见色,那个经文很长,「十番显见」,说明我们见性,见的实相。实相是色性,见性见色性,这是真实的,这是佛与大菩萨们他们所见的。闻性闻声性。性与性相应,性与性相融,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性相一如。禅家叫做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是这么见的。

  佛说我们凡夫怎么见?我们凡夫是眼识见色尘,见不到色性。什么叫识?识就是分别执著。你所见的色,色不是性,色变成尘,尘是灰尘,灰尘会染污,染污就是这么来的。染污是自己心里变现出来的,本来没有染污,现在变现出染污出来。当我们睁开眼睛,第一念见是见性见,第二个念头就变质了,就变成眼识见。第一念,这一念的时间很短,短到什么程度?佛在经上用比喻给我们说,一弹指,一弹指有六十刹那,就是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刹那。一刹那有九百个生灭,就是一刹那的九百分之一,那是一念,你说这个速度多快!通常我们一秒钟大概弹四次没问题,四乘六十再乘九百,两个十万八千,一秒钟的两个十万八千分之一,那叫一念。第二念就变成识,就分别执著了。

  再说得明白一点,第一见是平等见,为什么?没有分别执著,万法平等,心是清净的。第二个一念不平等了,在这一切相里头起了分别,起了分别就不平等。随著分别,里面又起了好恶,顺自己意思就起了贪心,不顺意思起瞋恚心,这就愈染愈严重,这么回事情。所以完全保持第一念,第一念永远保持不失去,那就是成佛,他那个心不变。第一念是真心,不变就成佛了,这一变就变成凡夫,变得太快,变得太自然,变得连自己都不晓得。所以,诸法实相确实是在我们面前,我们见不到,就是因为还不到一刹那,一刹那的二十万分之一就变质了,就迷了。

  六十一面倒数第二行,我们看注解。注解里面,第二句讲,「谓诸法当处不生不灭,非有非空,无能无所」,这句就是讲的诸法实相。哪个实相?给诸位说,我们见色闻声这些相统统都是。你看到这段字就奇怪了,我明明看到人有生老病死,怎么说不生不灭?给你讲真话,没有生灭,给你讲真话,没有空有。这些道理说得最详细的,的确是在《楞严经》。《楞严经》给我们讲所有一切现象是一回什么事情?「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生灭同时,这当中没有界限。那你想想,佛讲生灭是不得已方便说,实际上没有生灭,一切法都没有生灭。一切法的现象,因为它不是真实,它是幻相。没有生灭,我们要用比喻,比喻也只能比喻个彷佛,没有办法比喻得恰到好处的。

  像我们看电影,电影里面画面也有动作,不生不灭那就没有动作,它到底是动的,还是不动的?我给你说电影是不动的,电影里面放的相是不灭的,这我们看不出来。怎么说是不生不灭?你就看看那个底片,机器的底片,不生不灭。你所看到的生灭,是你看到前一张那一张拿掉了,再看第二张,是这样看出来的,其实张张都是独立的。要知道,真如本性所现的相就像电影底片一样,没有生灭。一切法不生,哪来的灭?我们看电影,现在电影底片放映的速度一秒钟二十四张,我们就以为那是真的,就被它欺骗了。刚才我说心的生灭,八识阿赖耶的生灭,一秒钟两个十万八千张,所以很逼真,不知道它是假的。这给你讲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相是如此。好像看电影,真相怎样?你看到底片才看到真相,你看到银幕上那是假相,看到放映机里面的底片那是真相。

  佛现在给我们讲真相,这一切法非有非空,你说它空的,它现相,你说它是有的,这个相当体就消失了,「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就像放映机一样,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在从前,真是佛讲这些话,我们想到以前那些听讲的人听了能开悟,实在不简单。现在科技发达,许多科学的东西的确能够帮助我们领悟,在以前没有这些东西。无能无所,所以生灭、空有、能所,一切相对的都不可得,这是实相。

  下面教我们怎么样才能够体会到,「离言说相」,佛给我们讲经说法,千万不要执著他的言语,看经不要执著文字。文字是言语的符号,离言说相也就是离文字相,不要执著那些文字。「离心缘相」,决定不能够想像,不能够思惟「佛所说这个话什么意思」,不可以思惟,一思惟就错了。我们今天讲经,讲得再好都比不上佛,为什么?我们讲经,拿这个经先想一想要怎么讲法,这么行?佛讲经没有通过思惟的,通过思惟就是落到意识里面去,落到意识就是邪知邪见,就是魔事。人家不通过思惟。「离名字相」,名字是名词术语,譬如经上讲佛、讲菩萨、讲六度、讲四摄,这都是名词,统统不执著。「离此等相,名为实相」,你对於这些一切都不执著了,实相就在眼前。你见色闻声没一样不是实相,你在实相里面得到真实的受用。真实受用显示在生活上,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福德,才能真正享受得到。为什么?因为一切法没有一法不称性。性是不生不灭,性是圆满没有缺陷的,真性变现一切物也跟真性一样。古人所谓是「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把金比作真性,把那些器比作诸法实相,在一切器里面都得到金的受用。

  所以我们在一切法里面,六根接触六尘,一切法里面都得到自性的作用,晓得全是自性变现之物。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性就是相,相就是性。像早晨我给你举作梦一样,梦就是心,心就是梦,梦跟心是一不是二。从这个浅显的例子,如果我们进一步来推理,我们眼前这个境界是真如本性所现的,所有一切境界就是自性,自性已经变成境界,境界就是自性。所以「全妄即真」,妄是讲事相、讲诸法;真是讲的本性;全,整个的妄境就是心、就是真性,整个真性就是这个虚妄的境界,真跟妄是一不是二。所以,见相就是见性,好像见到器就是见到金,金跟器是一不是二。

  底下这两句说得好,「无相之相也,谁人不具,何法不然」,这两句话说得太好了!十法界一切众生人人本具。一切万法,我们讲矿物、植物、虚空世界,何法不然,没有一法不是自性变现的,法法都是。这是实相,这是真相,可是这个真相知道的人太少了。底下就说,「若论证知,唯有诸佛」,证是证明,知是知道。如果我们要讲什么人证实这桩事情,什么人知道得清楚?那唯有诸佛。所以《法华经》上说,「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究竟是彻底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彻底了解,是佛与诸佛;换句话说,等觉菩萨都不在内。为什么?等觉菩萨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破,那一品生相无明就是等觉菩萨的魔障,是他的魔事。

  等觉菩萨尚且有魔障,我们有些魔障算什么!魔障一定有,为什么?你没有成佛。刚才讲了等觉菩萨都有魔障,魔障一定有。有,你不要怕它,要想怎样把这个魔变成佛,实在讲魔跟佛是一不是二。你迷了,佛就变成魔;觉悟了,魔就变成佛。明白这个道理,有没有佛与魔?没有,无佛也无魔,佛跟魔的变化是在我们自己心地的迷与觉。迷了就成障了,障碍就是折磨,这叫魔;觉悟了就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就叫佛。魔与佛是这样出现的。说来说去,总归自己的念头,一念邪,群魔乱舞;一念正,则诸佛出世。可是诸位要晓得,正念是无念。古人怕无念你又错会了意思,无念是什么念头都没有,那又变成无想定,这又错了!所以还要加个注解,无邪念,无念是无邪念;换句话说,还有念。实在上说个有念,已经有了大问题,因为有念就有执著、就有分别。前面不是告诉你要离一切分别执著吗?离一切分别执著,样样清楚,样样明了,那才叫正念。如果离一切分别执著,样样都不知道,那叫无明,无明不是正念,正念分明,正念不是无明。这些地方都要辨别的清清楚楚。

  这一段底下说得好,「禀圆说者,初心即用佛智照境,故能信解诸法实相,既解实相,亦解实性,实体,乃至实本末究竟等,十法既实,即是实生,实佛,实依,实正,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一切诸法皆是佛法」。这一段好,确实把事实真相跟我们讲得很清楚,言语简单明了。圆是圆教的根性,一切众生的根性不相同,天台家把它分做四大类,藏、通、别、圆,这是讲一切不同根性分成四大类。根性怎么来的?我们中国古人讲,是习惯成就的,所以这个性叫习性,不是本性。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对这个问题讲得也很好,非常正确。他老人家讲「性相近,习相远」,《论语》上出现过两次,这是孔老夫子讲的。性就是佛法讲的真如本性,是一样的,诸佛如来跟一切众生统统相同的。但是习性差别就大了,就变成十法界。习惯成自然,习性不是一生,生生世世无量劫来养成这种习惯,这个很麻烦。

  每一个人的习性都不相同,佛说法只能够大别的分类,不能细分,细分的确是每个人都不一样,大分分做四类,藏、通、别、圆。有小乘根性的,所谓小乘根性就是非常固执,什么事情都很执著。佛对这类众生说法就跟他讲执著,做出样子也很执著,他们看到志同道合很欢喜,这样才能教他。如果他的习性是比较开放一点,不喜欢那么拘谨,样样喜欢比较自由一点,随便一点,那是小乘人最看不顺眼的。佛对於这些人就示现一个开放的作风,这些人看到也欢喜。佛出现在印度,当时的印度人很拘谨,所以佛出现在世间的时候,戒律都很严格,他们看到都很佩服、很欢喜。今天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些人看到小乘人我们都觉得受不了,我们没办法接受。所以佛在《法华经》上才讲,末法时期度一切众生一定要用大乘,为什么?现在的世界是开放自由民主,你必须要迎合他这个意识型态,大家才喜欢接受。还要定许多规矩,把人约束,这个也不能动,那个也不能动,佛法行不通,佛法是好,大家不要你,你就没有法子。

  所以,必须在某个时代有某个时代的讲法、做法,形式千变万化,原理原则完全不动。原理原则是叫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在形式上千变万化。一定要适合当地的人,当地的思想、文化背景、生活方式要适合,才能推动,才能利益众生。这个利益就是讲此时此地众生,在此时此地讲,不是在其他地区讲,这叫契机,大家才欢喜。现在佛法不太容易推动,主要原因是不契机,是我们自己把经讲死了,讲错了。好,我们休息几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