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 (第一集) 1990/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2-0001
诸位请翻开《疏钞演义》的序分,也就是下面阿拉伯字的页码第一页,翻开第一页,科判后面的第一页。
这一次承蒙叶居士启请,讲这部《观经妙宗钞》。《疏钞》我们正在印,今天可以送来,送来之后分赠给诸位同修。《疏钞》不但分量多,而且有相当精深的程度,在短短的一个星期很难把它讲完的。我们讲座采取《疏钞演义》,《演义》是谛闲老法师将《妙宗钞》做了一个精简的本子,也就是把它重要、精华的地方选择出来,所以《演义》就是《疏钞》的精华。我们这一次跟诸位在一块共同研究,也用精简的方式,使诸位在短短时间当中,对於净宗的理论、修学、因果、成就,都能有个概略的认识,这个讲座的目的就达到了。所以我把老法师的序文也不舍弃,因为他序文写得很好,序文里面重要的也要提一提。
我们看序文,「观经疏钞演义序」,我们先把它念一遍。「弥陀经以信愿力持佛名号,为至直捷,至圆顿,最极稳当,最易成就,是世尊彻底悲心,普令业重众生,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称异胜方便之法门也。」净土宗最重要的是三部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与本经,称为净土三经。《无量寿经》是净土宗的概论,将西方世界依正庄严做一个圆满的介绍,所以是净土宗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弥陀经》是《无量寿经》的精要,它的特色是劝信、劝愿、劝行。这几句话把《弥陀经》的特色统统都给我们说明了,它确实是「异胜方便」,异是奇异,跟其他的经典、法门不相同,胜是殊胜,奇异殊胜无比方便的法门。也就是说任何方法都度不了,这个众生业习太重,都度不了,这个法门能度。所以这个法门的确是第一殊胜的法门。
我们再看本经,偏重在净宗的理论、方法,方法就是十六观,包括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念佛的方法都在这部经上。同时又给我们说明净土四土九品的因果,比《无量寿经》上讲的「三辈往生」更要详细、更要清楚。所以修净土的人,实在说三经要合起来看,对於净宗才能彻底的了解、认识,信心才能够生的起来。后来这些大德们,像魏源居士将《普贤菩萨行愿品》附在三经之后,成为净土四经。印光老法师,这是我们净宗近代的一位祖师,又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附在四经之后,成为净土五经。我们想想,还有没有必要有什么经附进去成净土六经?实在讲,到五经就真正圆满具足,用不著六经,再也用不著,到这里就圆满了。所以净宗修行,这五部经是圆极了,圆满到了极处,也是顿极了。这是我们这一代的人有福,圆备的经典在这个时候出现。
我们再看下面这段,「古德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这说明念佛是无上甚深微妙之禅学,不仅是禅,一句「阿弥陀佛」还是无上之神咒,这是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到的。此土密宗是金刚萨埵菩萨传下来的,金刚萨埵是密宗创始人,是密宗第一代的开山祖师,这位菩萨就是普贤菩萨的化身。普贤菩萨在华严会上,最初提倡净土,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密宗无上的神咒。你念这句阿弥陀佛,不但是教,也包括了禅,也包括了密,也包括了戒律,所有一切法门统统包括无遗。这个法门不可思议,这是我们首先要把它认识清楚的。
底下说,「吾人果能依教修行,以真信切愿,但念弥陀,则无论时之久近」。久是你念佛念的时间长,近是你念佛念的时间短,甚至於在临命终时开始念佛也不迟。「功之浅深」,功是讲功夫,功夫是讲伏烦恼、心地清净的程度。「临命终时,决定往生。无可疑者」,到这里是一段,这都是劝我们要认真的修学这个法门。这底下两行很重要,「如其信不真,愿不切,念不专者,不名但念」,这就不叫但念,但念就是专念,《无量寿经》里面讲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经》讲的一向专念就是此地说的但念。那就不叫做一向专念了。「乃名杂念」,不是专念,是杂念,「虽肯念佛,难臻实益」,虽然念佛,念佛真实的利益不容易得到。什么叫真实利益?这一生往生,那是真正的利益。这一生不能往生就不叫真实利益。「所以念佛人多,往生者少耳」,这个道理就在此地,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说得清楚、明白。
老法师虽然是天台宗的祖师,他是念佛求生净土,在他会下,念佛往生、预知时至的人很多。我们从前听倓虚老法师讲,谛老有个学生,有个徒弟,不认识字,从来没有听过经,没有闻过佛法。跟他老人家出家,他就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他说你就这一句佛号念下去,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将来一定有好处。这个学生实在讲非常老实,对於老师的教导百分之百的依从。他就这样念,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念了三年,预知时至,站著往生。往生之后还站了三天,等师父替他办后事,这个不容易,往生之后还站三天,谛闲老法师的学生。所以这个事情千真万确。老和尚注解这个本子,是他自己真实修证的功夫,绝对没有一句是妄言,我们应当依教奉行。
下面序文诸位自己看,我把重要的地方跟诸位提一提。我们看第二页,页码统统看底下的,第四行最后三个字看起。「佛说三种净业,答彼思惟,说十六妙观,酬其正受。」这个「彼」就是韦提希夫人,她是在一个恶劣的环境,她的儿子拿现在话来讲就是搞政变夺权,他的父亲是国王,夺他父亲的权,杀父害母。在这样情况之下,她发心不想住在这个世间,想求生净土,希望佛告诉她有没有好的地方,让她去往生。释迦牟尼佛以他的神力,将一切诸佛刹土变现在韦提希夫人的面前,让她自己去看,自己去选择。她看了之后,她向释迦牟尼佛说明她希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韦提希夫人自己选择的,不是释迦牟尼佛给她介绍的。佛度众生,方法是很民主的,不是专制的,不是劝你到哪里去;整个诸佛刹土给你看,你自由选择。当然她选择是最好的,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选择之后,就向释迦牟尼佛请教,怎么样才能去的了?於是佛在此地教给她重要两个方法,一个就是「三种净业」,一个就是「十六妙观」,这是把修净土重要的方法告诉她。
在这一段里面,谛老给我们说明,「前十二观,为上根人,教观想念佛」,所谓上根人烦恼轻,这个根性是上根。第十三观是「观像念佛」(前面十二观是「观想念佛」),那是为中根,中根就是烦恼比较上要重一点,前面那十二种方法他不适用。最后一观就是第十六观,为下根人,下根是什么人?业重恶人,在第二面倒数第四行,从当中看起。「唯最后一观,为最下根业重恶人,临终狱境现前之时,善友教令称佛名号,即得往生」,这是造作五逆十恶,业障非常重。我们想想我们的业障重不重?有人说,我不是上根,也算是中根,我还没有到下根。其实你把这个经仔细去看看,我们的确是下下根人,我们造的恶业,极重的恶业,自己不知道,自己不觉悟!希望在这一个星期当中,诸位听了之后,自己能够知道自己业障习气之重,你来参加这一会就有收获了。极重罪业的人,什么方法能度?持名念佛能度。业习、罪业重不怕,怕的是自己不知道,不晓得回头,不晓得念佛,那就没法子了。极重的罪业,自己知道业障重,知道念佛,知道求生净土,那就有救,不是没救。所以这个法门实在是不可思议的法门。
我们再看底下第三页第六行,看最后这一句。「经云,持是经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足证持经持名,无二致也,须知持名一法,法尔圆具三观妙行,所谓吾人日用自不知耳。」这几句话很重要,明白给我们开示,念经跟念佛是一样的。正是大势至菩萨在「圆通章」里面所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因为自己业障习气很重,这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常跟诸位同修提起,什么是业障?佛在《华严》上给我们说得很清楚,妄想执著就是业障。《华严经.出现品》里头佛讲得很明白,他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妄想就是所知障,执著就是烦恼障,你有这两样东西存在,你就不能见佛,就不能明心见性。佛法的修学就是去二障而已,他用的方法是戒、定、慧。戒这个东西是以毒攻毒,教你严持戒律,持是执著,用执著这个方法来破执著,以毒攻毒。这是我们要晓得的。
戒的目的在哪里?目的是得定。戒律持得再好,心不清净,这个戒就变成有漏的福报,变成世俗之间一种善行。世俗的善不是真善,是有漏的福报,一定要得定。好像我们上楼梯一样,戒律好像是楼梯,目的在哪里?要往上面一层楼上上去,不能停在楼梯上不前进,那是错误的。登上楼梯,登上上面一层,必须要舍下面一层才能够上上面一层。所以说舍得,你能舍底下的才能得到上面的。因此戒律要不要?要,要严持戒律。所以古德劝我们持戒念佛。在《无量寿经》,三十三章到三十七章就是戒律,所以我们图书馆同修的早课,我们念四十八愿,晚课我们就念三十三章到三十七章,持戒念佛。我们的目的是希望我们的心愿,希望我们的解行,跟阿弥陀佛相应,跟阿弥陀佛相同,这样才能决定往生。这就是说明,读经跟持名功德完全相同。
念佛目标是在一心不乱,一心不乱不容易求到,所以劝同修们先念《无量寿经》,先把经念熟,念到能背,背得很熟,这是第一步的功夫。背得很熟之后,那就要修清净心,就要讲功夫。功夫是什么?在这一部经从头到尾不起一个妄想,这叫功夫。如果念了一半打个妄想了,不算,从头再来起。又念到一半又起个妄想了,还不算,还再从头来起。这叫功夫!功夫浅的,一部经当中没有妄想;功夫深的,三部五部也没有一个妄想;再深的,念十部、念十二部,当中都没有一个妄想,那成就了。功夫浅深是从这里说。
我为什么不说佛号?我们罪业深重,佛号不行,一面念佛号,一面打妄想。所以没办法,功夫浅深,念佛号实在是看不出来,念经看的出来。念经时一个妄想晓得我念错了,错了从头再来,所以功夫浅深在念经很容易觉察。念到自己功夫确实成就了,就是我念十部,一个妄念都不起,那时候就不要念经,专念佛号,那就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我把这个方法教给诸位,你用这个方法去做,你这一生决定往生。障碍结症在哪里?结症是我们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是非人我太多,你这个东西不放下,不行!所以贪瞋痴慢、是非人我统统要放下。
好事,好事不如无事,我们今天要什么?要无事,不能要好事。到你功夫真正成就了,希望你多做好事。现在为什不能做好事?你没有功夫,你一做好事就坏了,就要堕落,你的妄想执著断不了。所以好事不要做,人家说我们是小乘,我们是消极,随他讲去。我功夫不够!好像看人掉水里要淹死了,你这个人没有慈悲心,你都不下去救他。我不会游泳,下去白赔一条命,我得赶快去学游泳,人家说你是小乘,自了汉,我在学本事,现在没本事救不了人。所以希望诸位不要做好事。这不是我劝诸位要消极,我看大家没有这个本事,你没有能力做好事,这是我跟你讲真话。
序我只跟大家介绍到此地,现在我们要看本文,在第五页。《观经疏钞演义》卷上,我们看第一行的题目,「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这是本经的经题,疏是疏通的意思,经太深了,我们初学的人不懂,疏就是注解,给我们解释,把义理给我们疏通,这个叫做疏。注它的名称很多,论是注解,疏是注解,用这些字有什么差别?菩萨注经,像《大智度论》,《大智度论》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注解。我们看李长者李通玄注《华严经》,他叫《华严合论》,用论,他不用疏,不用钞。诸位要晓得,用「论」这个字,就是他自己说明他所注的决定不错,跟佛讲的没有两样,后来的人不可以更动,这个语气非常肯定。菩萨大德注经用这个字。后来这些祖师大德谦虚,就不用论,用疏。疏,可能我里面还有不对的地方,请你多加以改正。论是不可以改正的,我注的跟佛讲的没有两样,不可以更动的。所以,用疏、用钞这就谦虚多了。现代人更谦虚,用讲义、用浅释,这就更谦虚了,连疏、钞这个字都不敢用,愈来愈谦虚。
这个《疏》实在上讲就是论,是大师谦虚。疏是解释经的,钞是解释疏的,疏还是很深,初学的人还不容易懂。四明尊者这是天台的后裔,再将智者大师,这个疏是智者大师作的,再将智者大师的疏加以解释,这就叫钞。疏钞就好了,这个钞为什么叫「妙宗钞」?底下的解释里面就有了,我们看,就在这页倒数第二行,最后一句。「钞名妙宗者」,这个钞题目叫妙宗钞,「乃取疏释经题大意」。他这个「妙宗」是取智者大师解释经题的大意,就是玄义里,解释经题玄义里,五重玄义里面。智者大师是以「圆妙三观」解释能观,就是解释「佛说观无量寿佛」这个观字。这个观,天台大师用空、假、中三观来解释这个字。能观的观,是圆妙的三观,所观的佛是无量寿佛,所以能观、所观统统是圆妙至极。观的对象,能观的观是空假中三观,这个我们不难体会,所观的境有十六观。十六观,为什么他只说观无量寿佛?他为什么不说日观、水观、树观,他为什么不说这个,说无量寿佛?诸位要晓得,十六观观里面以佛为主,说无量寿佛,依正庄严统统都包括了。譬如我说日观,日观不能包括无量寿佛,说佛是包括了一切,说其他的不能包括一切。第八观是观身相,观西方三圣,第九观是观无量寿佛,所以他就是取第九观。经题所观的是取第九观,观无量寿佛。
「佛既总摄余十五境」,就是十六观全都包括了,「故知一一皆是圆妙三谛三观也」,这是所观的境界,能观是智,所观是理。「是经既以妙观为宗」,这部经,宗就是修学的方法,就是宗旨,他是以观为修学的方法,「学者应当注重妙宗」,特别注重。念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也是观,列在第十六观,如果说是持名里面没有三止三观,那就不符合经义,这个道理许多念佛人都不知道。不知道,他要是能够老实念佛也不要紧,为什么?老实里面,妙观就在其中。我们一般人实在讲就是不老实,老实就好了,谁是老实人?谛闲法师讲他那个徒弟,那才是个老实人。老实人千万人当中难找一个,老实人对老师的教诫,百分之百的服从,没有怀疑。那一句佛号真正念到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这叫老实。我们一天到晚念这个佛号,又想东又想西,又想前又想后,这哪里叫老实,这就不老实。可见得老实真正不容易。
底下,顶格的,这是原文。「天台智者大师说」,这个「说」是说《疏》,《疏》是智者大师作的。「四明法智大师钞」,这个钞就是注解疏的,是四明尊者,就是知礼法师。四明是地方上的名称,就是浙江的四明,天台山。这两位大师,天台智者是隋朝的人,知礼大师是宋朝时候人,是天台的后裔,对於天台宗很有贡献,可以说是天台中兴的大师。他的著作很多,我们通常尊称他为「四明尊者」,这个钞就是他作的。这两个人的传记我们都把它省掉,诸位在《高僧传》里可以看得到。此地他是智者大师的传略了,四名尊者略略的写了一点,这个我们可以不必去读了。
我们看他的序文,在第八页,我们看顶格。「夫乐邦之与苦域,金宝之与泥沙,胎狱之望华池,棘林之比琼树」,这四句是两个世界的比较。「乐邦」是极乐世界,「苦域」是我们娑婆世界,先从两个世界生活环境来看,西方极乐世界比我们这里殊胜太多了。我把大意说了,解释诸位自己去看。第二句,「金宝之与泥沙」,这是讲物质的环境。我们这个世界,所看到的是泥沙,大地是泥沙,西方极乐世界是七宝。经上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的土地是琉璃,琉璃是什么东西?我们中国人讲翡翠,翡翠是绿色的玉,这是玉里面最好的、最珍贵的、透明的,佛法里面称之为琉璃。西方世界的大地是翡翠做的,不是泥沙,那个地坚固,地是透明的,地底下都看得清清楚楚。经上讲「黄金为地」,黄金是铺马路的。地的质是翡翠的,是琉璃地,琉璃地上铺成黄金的马路,黄金是铺路的,像我们这边柏油、水泥,是铺马路的。你就知道那个地方物产的丰富,这两个世界不能比!我们这个世界人拿著这些七宝镶成手饰,戴在身上很美。在西方极乐世界,那是地上的泥土,是铺马路的材料,谁要这个东西。你就晓得这两个世界物质结构不相同。
现在我们晓得,七宝跟泥沙如果在化学分析之下是一样的,没有两样,分到最后都是原子、电子,只是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样。其实一切物质都是一个基本物质变现出来,这个物理的现象,佛在《金刚经》上给我们说出来了,我们这个世间科学家最近才发现,佛在三千年前就给我们说清楚了。《金刚经》讲什么?「一合相」。「一」就是我们今天讲基本的物质,所有一切的元素都是这一个物质和合组成的,我们今天讲排列的方程式不相同所排列成的。这个方程式是怎么样把它组成的?给诸位说,这是意识的心变现的,「唯识所变」。识是什么?就是想像。我们心都想恶事,它组合的就不好,结果就不好,就变成泥沙。我们心很清净,所想的是纯善,它的结构就变化,就变成最美好了。所以,这个世界之净秽,人事的善恶,统统是我们心里变现的。
现在的人心比过去的人心,说老实话要坏得多了,没有从前人那么样的淳厚。所以,现在全球有严重的染污,这个染污几乎叫这个世界人类没有办法生存,所以说环境染污。环境染污从哪里造成?心理的染污、精神的染污,这个才是根本!如果我们不能从心地去净化,精神上去净化,要在环境上去改善这个染污,是一种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那是标,心地是本,从心地上下功夫,这叫治本。外面怎么努力去做都是治标,没办法彻底真正去挽救。这个第二句是讲物质环境。
第三句是讲人事环境。我们这个世界胎生,胎卵湿化,胎生,胎生苦。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化生,『华池』是七宝池中莲花化生。这个怎么能比?胎生有生、老、病、死苦,化生没有。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佛来接迎我们,莲花化生,化生的身相就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不会比阿弥陀佛矮一点,也不会比阿弥陀佛丑一点,不会的。阿弥陀佛,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你的化身跟佛相同。所以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这个事情记载在《无量寿经》。不但《无量寿经》,而且在四十八愿里面,阿弥陀佛亲自给我们讲的。所以西方世界的人,面貌完全相同、个子大小也相同、皮肤颜色也相同、寿命也相同,统统是无量寿。不会说化生到莲花里面是个小孩,慢慢长大,那跟我们这个世界有什么两样?他只要会变化他就有生死,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没有变化,没有少长,也就没有老死。佛无量寿,所有一切往生的人也无量寿,这是不可思议!我们这边是刹那刹那都在变化,所以这个世间讲万法无常。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变化,他一切法是真常。有变化就不是真的,没有变化这才是真的,这是在《无量寿经》里面讲得非常的详细。
末后这一句是讲受用。我们这个地方生活艰难,好比在荆棘林,有刺的树,非常之难走,人生从生下来到老死,这条路太苦了,这是比喻这个。西方极乐世界琼林玉树,那完全是享受,是游山玩水,是享受,这不能比。所以,这个四句是简单给我们说出两个世界不同之处。事上我们明了了,为什么不同?这就要讲到什么原因,底下一段就说出来了,实际上这个原因刚才我跟诸位稍稍提到过。
我们再把这段文念下去,在第九面倒数第四行。「诚由心分垢净,见两土之升沉,行开善恶,覩二方之麤妙。」四明尊者在《钞》里面讲,「报之净秽,实从心行二因所致」。两个世界果报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是两个世界的人心不一样、行为不一样,这是把它所以然的原因告诉我们了。心是什么?一个是迷,一个是悟,了就是觉悟,我们娑婆世界人心迷惑颠倒,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人心是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通达明了。行为,这里头就有善恶,他们的行为完全与真如本性相应,这叫顺,这叫善;我们的行为与真如本性完全相违背,这叫恶。这是说明为什么两个世界果报不相同,他的因不一样。这部经里面特别要说明的,就是把这个因果要详细的告诉我们。我们要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诸位同修要知道,我们的心要净,我们的行要善。心不清净,行不善,念阿弥陀佛也没用处,古人所讲的,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喊破喉咙也枉然,只能说种一点善根,这一生不能往生。所以真正求往生的人,要著重在心行上修持。
是不是下课了?好,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请翻开《疏钞演义》的序分,也就是下面阿拉伯字的页码第一页,翻开第一页,科判后面的第一页。
这一次承蒙叶居士启请,讲这部《观经妙宗钞》。《疏钞》我们正在印,今天可以送来,送来之后分赠给诸位同修。《疏钞》不但分量多,而且有相当精深的程度,在短短的一个星期很难把它讲完的。我们讲座采取《疏钞演义》,《演义》是谛闲老法师将《妙宗钞》做了一个精简的本子,也就是把它重要、精华的地方选择出来,所以《演义》就是《疏钞》的精华。我们这一次跟诸位在一块共同研究,也用精简的方式,使诸位在短短时间当中,对於净宗的理论、修学、因果、成就,都能有个概略的认识,这个讲座的目的就达到了。所以我把老法师的序文也不舍弃,因为他序文写得很好,序文里面重要的也要提一提。
我们看序文,「观经疏钞演义序」,我们先把它念一遍。「弥陀经以信愿力持佛名号,为至直捷,至圆顿,最极稳当,最易成就,是世尊彻底悲心,普令业重众生,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称异胜方便之法门也。」净土宗最重要的是三部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与本经,称为净土三经。《无量寿经》是净土宗的概论,将西方世界依正庄严做一个圆满的介绍,所以是净土宗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弥陀经》是《无量寿经》的精要,它的特色是劝信、劝愿、劝行。这几句话把《弥陀经》的特色统统都给我们说明了,它确实是「异胜方便」,异是奇异,跟其他的经典、法门不相同,胜是殊胜,奇异殊胜无比方便的法门。也就是说任何方法都度不了,这个众生业习太重,都度不了,这个法门能度。所以这个法门的确是第一殊胜的法门。
我们再看本经,偏重在净宗的理论、方法,方法就是十六观,包括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念佛的方法都在这部经上。同时又给我们说明净土四土九品的因果,比《无量寿经》上讲的「三辈往生」更要详细、更要清楚。所以修净土的人,实在说三经要合起来看,对於净宗才能彻底的了解、认识,信心才能够生的起来。后来这些大德们,像魏源居士将《普贤菩萨行愿品》附在三经之后,成为净土四经。印光老法师,这是我们净宗近代的一位祖师,又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附在四经之后,成为净土五经。我们想想,还有没有必要有什么经附进去成净土六经?实在讲,到五经就真正圆满具足,用不著六经,再也用不著,到这里就圆满了。所以净宗修行,这五部经是圆极了,圆满到了极处,也是顿极了。这是我们这一代的人有福,圆备的经典在这个时候出现。
我们再看下面这段,「古德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这说明念佛是无上甚深微妙之禅学,不仅是禅,一句「阿弥陀佛」还是无上之神咒,这是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到的。此土密宗是金刚萨埵菩萨传下来的,金刚萨埵是密宗创始人,是密宗第一代的开山祖师,这位菩萨就是普贤菩萨的化身。普贤菩萨在华严会上,最初提倡净土,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密宗无上的神咒。你念这句阿弥陀佛,不但是教,也包括了禅,也包括了密,也包括了戒律,所有一切法门统统包括无遗。这个法门不可思议,这是我们首先要把它认识清楚的。
底下说,「吾人果能依教修行,以真信切愿,但念弥陀,则无论时之久近」。久是你念佛念的时间长,近是你念佛念的时间短,甚至於在临命终时开始念佛也不迟。「功之浅深」,功是讲功夫,功夫是讲伏烦恼、心地清净的程度。「临命终时,决定往生。无可疑者」,到这里是一段,这都是劝我们要认真的修学这个法门。这底下两行很重要,「如其信不真,愿不切,念不专者,不名但念」,这就不叫但念,但念就是专念,《无量寿经》里面讲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经》讲的一向专念就是此地说的但念。那就不叫做一向专念了。「乃名杂念」,不是专念,是杂念,「虽肯念佛,难臻实益」,虽然念佛,念佛真实的利益不容易得到。什么叫真实利益?这一生往生,那是真正的利益。这一生不能往生就不叫真实利益。「所以念佛人多,往生者少耳」,这个道理就在此地,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说得清楚、明白。
老法师虽然是天台宗的祖师,他是念佛求生净土,在他会下,念佛往生、预知时至的人很多。我们从前听倓虚老法师讲,谛老有个学生,有个徒弟,不认识字,从来没有听过经,没有闻过佛法。跟他老人家出家,他就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他说你就这一句佛号念下去,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将来一定有好处。这个学生实在讲非常老实,对於老师的教导百分之百的依从。他就这样念,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念了三年,预知时至,站著往生。往生之后还站了三天,等师父替他办后事,这个不容易,往生之后还站三天,谛闲老法师的学生。所以这个事情千真万确。老和尚注解这个本子,是他自己真实修证的功夫,绝对没有一句是妄言,我们应当依教奉行。
下面序文诸位自己看,我把重要的地方跟诸位提一提。我们看第二页,页码统统看底下的,第四行最后三个字看起。「佛说三种净业,答彼思惟,说十六妙观,酬其正受。」这个「彼」就是韦提希夫人,她是在一个恶劣的环境,她的儿子拿现在话来讲就是搞政变夺权,他的父亲是国王,夺他父亲的权,杀父害母。在这样情况之下,她发心不想住在这个世间,想求生净土,希望佛告诉她有没有好的地方,让她去往生。释迦牟尼佛以他的神力,将一切诸佛刹土变现在韦提希夫人的面前,让她自己去看,自己去选择。她看了之后,她向释迦牟尼佛说明她希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韦提希夫人自己选择的,不是释迦牟尼佛给她介绍的。佛度众生,方法是很民主的,不是专制的,不是劝你到哪里去;整个诸佛刹土给你看,你自由选择。当然她选择是最好的,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选择之后,就向释迦牟尼佛请教,怎么样才能去的了?於是佛在此地教给她重要两个方法,一个就是「三种净业」,一个就是「十六妙观」,这是把修净土重要的方法告诉她。
在这一段里面,谛老给我们说明,「前十二观,为上根人,教观想念佛」,所谓上根人烦恼轻,这个根性是上根。第十三观是「观像念佛」(前面十二观是「观想念佛」),那是为中根,中根就是烦恼比较上要重一点,前面那十二种方法他不适用。最后一观就是第十六观,为下根人,下根是什么人?业重恶人,在第二面倒数第四行,从当中看起。「唯最后一观,为最下根业重恶人,临终狱境现前之时,善友教令称佛名号,即得往生」,这是造作五逆十恶,业障非常重。我们想想我们的业障重不重?有人说,我不是上根,也算是中根,我还没有到下根。其实你把这个经仔细去看看,我们的确是下下根人,我们造的恶业,极重的恶业,自己不知道,自己不觉悟!希望在这一个星期当中,诸位听了之后,自己能够知道自己业障习气之重,你来参加这一会就有收获了。极重罪业的人,什么方法能度?持名念佛能度。业习、罪业重不怕,怕的是自己不知道,不晓得回头,不晓得念佛,那就没法子了。极重的罪业,自己知道业障重,知道念佛,知道求生净土,那就有救,不是没救。所以这个法门实在是不可思议的法门。
我们再看底下第三页第六行,看最后这一句。「经云,持是经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足证持经持名,无二致也,须知持名一法,法尔圆具三观妙行,所谓吾人日用自不知耳。」这几句话很重要,明白给我们开示,念经跟念佛是一样的。正是大势至菩萨在「圆通章」里面所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因为自己业障习气很重,这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常跟诸位同修提起,什么是业障?佛在《华严》上给我们说得很清楚,妄想执著就是业障。《华严经.出现品》里头佛讲得很明白,他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妄想就是所知障,执著就是烦恼障,你有这两样东西存在,你就不能见佛,就不能明心见性。佛法的修学就是去二障而已,他用的方法是戒、定、慧。戒这个东西是以毒攻毒,教你严持戒律,持是执著,用执著这个方法来破执著,以毒攻毒。这是我们要晓得的。
戒的目的在哪里?目的是得定。戒律持得再好,心不清净,这个戒就变成有漏的福报,变成世俗之间一种善行。世俗的善不是真善,是有漏的福报,一定要得定。好像我们上楼梯一样,戒律好像是楼梯,目的在哪里?要往上面一层楼上上去,不能停在楼梯上不前进,那是错误的。登上楼梯,登上上面一层,必须要舍下面一层才能够上上面一层。所以说舍得,你能舍底下的才能得到上面的。因此戒律要不要?要,要严持戒律。所以古德劝我们持戒念佛。在《无量寿经》,三十三章到三十七章就是戒律,所以我们图书馆同修的早课,我们念四十八愿,晚课我们就念三十三章到三十七章,持戒念佛。我们的目的是希望我们的心愿,希望我们的解行,跟阿弥陀佛相应,跟阿弥陀佛相同,这样才能决定往生。这就是说明,读经跟持名功德完全相同。
念佛目标是在一心不乱,一心不乱不容易求到,所以劝同修们先念《无量寿经》,先把经念熟,念到能背,背得很熟,这是第一步的功夫。背得很熟之后,那就要修清净心,就要讲功夫。功夫是什么?在这一部经从头到尾不起一个妄想,这叫功夫。如果念了一半打个妄想了,不算,从头再来起。又念到一半又起个妄想了,还不算,还再从头来起。这叫功夫!功夫浅的,一部经当中没有妄想;功夫深的,三部五部也没有一个妄想;再深的,念十部、念十二部,当中都没有一个妄想,那成就了。功夫浅深是从这里说。
我为什么不说佛号?我们罪业深重,佛号不行,一面念佛号,一面打妄想。所以没办法,功夫浅深,念佛号实在是看不出来,念经看的出来。念经时一个妄想晓得我念错了,错了从头再来,所以功夫浅深在念经很容易觉察。念到自己功夫确实成就了,就是我念十部,一个妄念都不起,那时候就不要念经,专念佛号,那就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我把这个方法教给诸位,你用这个方法去做,你这一生决定往生。障碍结症在哪里?结症是我们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是非人我太多,你这个东西不放下,不行!所以贪瞋痴慢、是非人我统统要放下。
好事,好事不如无事,我们今天要什么?要无事,不能要好事。到你功夫真正成就了,希望你多做好事。现在为什不能做好事?你没有功夫,你一做好事就坏了,就要堕落,你的妄想执著断不了。所以好事不要做,人家说我们是小乘,我们是消极,随他讲去。我功夫不够!好像看人掉水里要淹死了,你这个人没有慈悲心,你都不下去救他。我不会游泳,下去白赔一条命,我得赶快去学游泳,人家说你是小乘,自了汉,我在学本事,现在没本事救不了人。所以希望诸位不要做好事。这不是我劝诸位要消极,我看大家没有这个本事,你没有能力做好事,这是我跟你讲真话。
序我只跟大家介绍到此地,现在我们要看本文,在第五页。《观经疏钞演义》卷上,我们看第一行的题目,「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这是本经的经题,疏是疏通的意思,经太深了,我们初学的人不懂,疏就是注解,给我们解释,把义理给我们疏通,这个叫做疏。注它的名称很多,论是注解,疏是注解,用这些字有什么差别?菩萨注经,像《大智度论》,《大智度论》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注解。我们看李长者李通玄注《华严经》,他叫《华严合论》,用论,他不用疏,不用钞。诸位要晓得,用「论」这个字,就是他自己说明他所注的决定不错,跟佛讲的没有两样,后来的人不可以更动,这个语气非常肯定。菩萨大德注经用这个字。后来这些祖师大德谦虚,就不用论,用疏。疏,可能我里面还有不对的地方,请你多加以改正。论是不可以改正的,我注的跟佛讲的没有两样,不可以更动的。所以,用疏、用钞这就谦虚多了。现代人更谦虚,用讲义、用浅释,这就更谦虚了,连疏、钞这个字都不敢用,愈来愈谦虚。
这个《疏》实在上讲就是论,是大师谦虚。疏是解释经的,钞是解释疏的,疏还是很深,初学的人还不容易懂。四明尊者这是天台的后裔,再将智者大师,这个疏是智者大师作的,再将智者大师的疏加以解释,这就叫钞。疏钞就好了,这个钞为什么叫「妙宗钞」?底下的解释里面就有了,我们看,就在这页倒数第二行,最后一句。「钞名妙宗者」,这个钞题目叫妙宗钞,「乃取疏释经题大意」。他这个「妙宗」是取智者大师解释经题的大意,就是玄义里,解释经题玄义里,五重玄义里面。智者大师是以「圆妙三观」解释能观,就是解释「佛说观无量寿佛」这个观字。这个观,天台大师用空、假、中三观来解释这个字。能观的观,是圆妙的三观,所观的佛是无量寿佛,所以能观、所观统统是圆妙至极。观的对象,能观的观是空假中三观,这个我们不难体会,所观的境有十六观。十六观,为什么他只说观无量寿佛?他为什么不说日观、水观、树观,他为什么不说这个,说无量寿佛?诸位要晓得,十六观观里面以佛为主,说无量寿佛,依正庄严统统都包括了。譬如我说日观,日观不能包括无量寿佛,说佛是包括了一切,说其他的不能包括一切。第八观是观身相,观西方三圣,第九观是观无量寿佛,所以他就是取第九观。经题所观的是取第九观,观无量寿佛。
「佛既总摄余十五境」,就是十六观全都包括了,「故知一一皆是圆妙三谛三观也」,这是所观的境界,能观是智,所观是理。「是经既以妙观为宗」,这部经,宗就是修学的方法,就是宗旨,他是以观为修学的方法,「学者应当注重妙宗」,特别注重。念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也是观,列在第十六观,如果说是持名里面没有三止三观,那就不符合经义,这个道理许多念佛人都不知道。不知道,他要是能够老实念佛也不要紧,为什么?老实里面,妙观就在其中。我们一般人实在讲就是不老实,老实就好了,谁是老实人?谛闲法师讲他那个徒弟,那才是个老实人。老实人千万人当中难找一个,老实人对老师的教诫,百分之百的服从,没有怀疑。那一句佛号真正念到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这叫老实。我们一天到晚念这个佛号,又想东又想西,又想前又想后,这哪里叫老实,这就不老实。可见得老实真正不容易。
底下,顶格的,这是原文。「天台智者大师说」,这个「说」是说《疏》,《疏》是智者大师作的。「四明法智大师钞」,这个钞就是注解疏的,是四明尊者,就是知礼法师。四明是地方上的名称,就是浙江的四明,天台山。这两位大师,天台智者是隋朝的人,知礼大师是宋朝时候人,是天台的后裔,对於天台宗很有贡献,可以说是天台中兴的大师。他的著作很多,我们通常尊称他为「四明尊者」,这个钞就是他作的。这两个人的传记我们都把它省掉,诸位在《高僧传》里可以看得到。此地他是智者大师的传略了,四名尊者略略的写了一点,这个我们可以不必去读了。
我们看他的序文,在第八页,我们看顶格。「夫乐邦之与苦域,金宝之与泥沙,胎狱之望华池,棘林之比琼树」,这四句是两个世界的比较。「乐邦」是极乐世界,「苦域」是我们娑婆世界,先从两个世界生活环境来看,西方极乐世界比我们这里殊胜太多了。我把大意说了,解释诸位自己去看。第二句,「金宝之与泥沙」,这是讲物质的环境。我们这个世界,所看到的是泥沙,大地是泥沙,西方极乐世界是七宝。经上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的土地是琉璃,琉璃是什么东西?我们中国人讲翡翠,翡翠是绿色的玉,这是玉里面最好的、最珍贵的、透明的,佛法里面称之为琉璃。西方世界的大地是翡翠做的,不是泥沙,那个地坚固,地是透明的,地底下都看得清清楚楚。经上讲「黄金为地」,黄金是铺马路的。地的质是翡翠的,是琉璃地,琉璃地上铺成黄金的马路,黄金是铺路的,像我们这边柏油、水泥,是铺马路的。你就知道那个地方物产的丰富,这两个世界不能比!我们这个世界人拿著这些七宝镶成手饰,戴在身上很美。在西方极乐世界,那是地上的泥土,是铺马路的材料,谁要这个东西。你就晓得这两个世界物质结构不相同。
现在我们晓得,七宝跟泥沙如果在化学分析之下是一样的,没有两样,分到最后都是原子、电子,只是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样。其实一切物质都是一个基本物质变现出来,这个物理的现象,佛在《金刚经》上给我们说出来了,我们这个世间科学家最近才发现,佛在三千年前就给我们说清楚了。《金刚经》讲什么?「一合相」。「一」就是我们今天讲基本的物质,所有一切的元素都是这一个物质和合组成的,我们今天讲排列的方程式不相同所排列成的。这个方程式是怎么样把它组成的?给诸位说,这是意识的心变现的,「唯识所变」。识是什么?就是想像。我们心都想恶事,它组合的就不好,结果就不好,就变成泥沙。我们心很清净,所想的是纯善,它的结构就变化,就变成最美好了。所以,这个世界之净秽,人事的善恶,统统是我们心里变现的。
现在的人心比过去的人心,说老实话要坏得多了,没有从前人那么样的淳厚。所以,现在全球有严重的染污,这个染污几乎叫这个世界人类没有办法生存,所以说环境染污。环境染污从哪里造成?心理的染污、精神的染污,这个才是根本!如果我们不能从心地去净化,精神上去净化,要在环境上去改善这个染污,是一种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那是标,心地是本,从心地上下功夫,这叫治本。外面怎么努力去做都是治标,没办法彻底真正去挽救。这个第二句是讲物质环境。
第三句是讲人事环境。我们这个世界胎生,胎卵湿化,胎生,胎生苦。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化生,『华池』是七宝池中莲花化生。这个怎么能比?胎生有生、老、病、死苦,化生没有。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佛来接迎我们,莲花化生,化生的身相就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不会比阿弥陀佛矮一点,也不会比阿弥陀佛丑一点,不会的。阿弥陀佛,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你的化身跟佛相同。所以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这个事情记载在《无量寿经》。不但《无量寿经》,而且在四十八愿里面,阿弥陀佛亲自给我们讲的。所以西方世界的人,面貌完全相同、个子大小也相同、皮肤颜色也相同、寿命也相同,统统是无量寿。不会说化生到莲花里面是个小孩,慢慢长大,那跟我们这个世界有什么两样?他只要会变化他就有生死,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没有变化,没有少长,也就没有老死。佛无量寿,所有一切往生的人也无量寿,这是不可思议!我们这边是刹那刹那都在变化,所以这个世间讲万法无常。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变化,他一切法是真常。有变化就不是真的,没有变化这才是真的,这是在《无量寿经》里面讲得非常的详细。
末后这一句是讲受用。我们这个地方生活艰难,好比在荆棘林,有刺的树,非常之难走,人生从生下来到老死,这条路太苦了,这是比喻这个。西方极乐世界琼林玉树,那完全是享受,是游山玩水,是享受,这不能比。所以,这个四句是简单给我们说出两个世界不同之处。事上我们明了了,为什么不同?这就要讲到什么原因,底下一段就说出来了,实际上这个原因刚才我跟诸位稍稍提到过。
我们再把这段文念下去,在第九面倒数第四行。「诚由心分垢净,见两土之升沉,行开善恶,覩二方之麤妙。」四明尊者在《钞》里面讲,「报之净秽,实从心行二因所致」。两个世界果报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是两个世界的人心不一样、行为不一样,这是把它所以然的原因告诉我们了。心是什么?一个是迷,一个是悟,了就是觉悟,我们娑婆世界人心迷惑颠倒,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人心是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通达明了。行为,这里头就有善恶,他们的行为完全与真如本性相应,这叫顺,这叫善;我们的行为与真如本性完全相违背,这叫恶。这是说明为什么两个世界果报不相同,他的因不一样。这部经里面特别要说明的,就是把这个因果要详细的告诉我们。我们要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诸位同修要知道,我们的心要净,我们的行要善。心不清净,行不善,念阿弥陀佛也没用处,古人所讲的,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喊破喉咙也枉然,只能说种一点善根,这一生不能往生。所以真正求往生的人,要著重在心行上修持。
是不是下课了?好,我们休息几分钟。